第一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定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构成: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现代城市,都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基础;现代工业、现代城市是现代农业的前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形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艰巨任务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过时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规模经营,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不是真正的优势。这几年,湖北省出台了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规划,扶持板块基地建设,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个县市一个特色”。如嘉鱼县的蔬菜、英山县的茶叶、罗田县的板栗、宜昌市的柑桔和高山蔬菜,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二)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被引入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工业手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已经开始取得好的效果。农民增收快,要靠龙头企业带,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劳务经济,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发展农村生产力,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既可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所以,要立足大培训,加快大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解决农业结构不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深化认识,拓展视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立足于拓展农业的功能,大力开发与农业相关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产品新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五)立足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为条件、互相支持的。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懈怠农村;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农业;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传统农业有很多优点,我们要保留有用的农耕文化特色。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突破过时的思维定势,改进不适用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当突出的工作重点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我们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扎实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制造业、服务业人才培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成长型劳力职业技术培训。
壮大优势农产品板块。立足社会基础资源禀赋,采取机械和先进种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把优势农产品板块做大做强。优质稻板块,要在优化模式上下功夫。畜禽板块,要在健康养殖方面下功夫。
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加工园区。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产品品牌。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品牌意识、安全意识。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知名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机当作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加快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有计划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的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投入保障机制。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得到回报,一些地区依靠国家和省里投入比较多,县市投入比较少;财政投入比较多,金融投入比较少;政府投入比较多,社会投入比较少。为此,必须加强监管,解决支农资金“上进下退”的问题,建立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还要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公共服务机制。湖北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设立竞争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岗位,全省农村以科技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投入人均达到十元以上。深化乡镇农业事业站所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要抓好政府主体、经费保障、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服务报酬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等工作,使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得到调动,群众迫切要求的服务实实在在地得到落实,政府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加强。
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影响很大,受气候变暖影响,灾害仍呈上升趋势,损失不断增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问题。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以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建立农户因灾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
第二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终版)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新农村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只有发展富民优势的现代农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现代科技及新兴产业的发祥地,更是其他产业得以产生和运行的母体。因此,现代农业必然是面向市场、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有竞争力的农业,这种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农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标准、加工、和品牌等方面。它有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是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管理模式、培养新型农民来发展的农业。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1)、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规模经营,着力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就不是真正的优势,也不会产生规模效应,从埇桥区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一点。顺河乡板材业、灰古镇王圩大棚蔬菜、蒿沟药闫粉丝、夹沟香稻米、永安镇大许土豆等产业无一不是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2)、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
加工滞后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想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离不开农字号龙头企业的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居住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农业要提高比较效益,农民要向非农领域转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宿州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60家,但加工企业特别是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却很少,其营销收入仅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销总收入的32%,市政府在今年的农业工作中把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这项工作作为重头戏来抓,使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上,培植资源优势突出、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的精深加工企业和现代加工企业,努力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强力打造品牌意识,积极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3)、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只有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这样既可以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可有效活跃农村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进程。所以要立足农民就业培训,加快就业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4)、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把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相互支持、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在发展现代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村,更不能忽视农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一次飞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服务、资源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体系,这改变了将农业单纯是为第一产业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狭隘视角,使得现代生产要素得以汇集到农业,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5、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宽农业功能。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幅度的扩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一方面增加农民就业,使农
民分享农业产前产后的附加价值,收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明了一个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使农业生产领域的规模经营得以实现,为推进农业“四化”(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无害化、市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抓好四大产业体系
1、优质粮食产业体系。俗话说“粮稳安天下”,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优质粮食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依托,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构建农业基础实施配套齐全、良种覆盖面广、品种质量优、产业链完整的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我镇优质麦基地建设,提升优质麦产业化水平。连续多年,我们都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作为粮食产业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使我镇优质麦的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确保人民群众安定生活。
2、健康畜牧业体系。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重点建设优质瘦肉型猪、肉食鸡、山羊等产业,突出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近两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奖补资金的兑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发展健康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标准化程度。在发展规模养殖
中坚持三种形式:一是以发展大中型规模养殖为重点,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以建设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提高商品化基地建设水平;三是以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提高中小规模养殖发展水平。为促进健康养殖,不断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力度,下大力气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3、板材加工产业体系。我区杨木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木材主产区和加工集聚区。今年为加快板材加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设“一带六园”工程,其重点就是我区的“一带”----核心区产业带,(在埇桥区顺河乡及302省道至206国道沿线,规划和打造年产值超过30亿元,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木材加工产业带)。重点培育绿洲、东建、东大、东平、东达等为代表的大型木材加工龙头企业。
4、蔬菜产业体系。以西二铺沟西、灰古镇王圩、顺河乡王垄等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向四周辐射,以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抓手,创建蔬菜标准园。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1、投入保障机制。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回报,仅靠政府财政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后续发展无劲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监管,确保农业
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多方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2、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就需要有全新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为支撑。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包括农业科研开发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人才发展体系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研发和推广,加速造就由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队伍组成的综合科研力量。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现代营销和流通为龙头的,应加大现代农产品营销组织和流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以顺河乡王垄村蔬菜生产为例,每到收获季节,会有数以百计的营销服务大军、经纪人、运输专业户加入到销售队伍,推动了蔬菜经济的发展。
4、风险防范。农业受自然影响很大,灾害呈上升趋势,损失不断增大。现在应加快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立的步伐,从面上解决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积极推进以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的农业政策保险,建立农户因灾害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
第三篇: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吕德胜
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部署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力。要建设好现代农业,关键在于构筑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拓宽农业内涵和外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这种复合体将农业产业相关环节紧密相连,构成一体化的、涵盖其价值的形成和分配的经济系统。它是经过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由市场化农业及与其相关的产业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端形式。
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出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抓好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必须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必须在发挥农业提供食物和原料功能的同时,加快培育和拓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必须加快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措施。《决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根据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同时,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逐步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稳定发展粮食生
产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油料、糖料、马铃薯等大宗产品,加快发展畜牧、水产、园艺类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要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
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一方面要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与科研院所合作优势,培育高产高端高效农业;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沼气建设和低碳经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有机化、标准化和绿色认证水平;再就是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
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五是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村流通现代化,重视市场流通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健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现货和期货市场体系,推广连锁配送现代物流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六是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七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要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仅供参考)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
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
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第四篇: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
专家和综合示范与培训站建设
依托单位及站长名单
一、水稻产业创新团队
(一)岗位专家 1.品种选育岗位专家
周少川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郭建夫 广东海洋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林青山 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总农艺师、研究员 张桂权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 2.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
曾列先 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水稻病害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张文庆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3.耕作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
黄 庆 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稻作新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徐培智 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郭荣发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 4.机械化配套岗位专家
熊元芳 省农业机械推广站副站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5.采后处理与稻米精深加工岗位专家
张名位 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6.流通与经济专家岗位
万 忠 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7.产地环境与规划(种植业综合)岗位专家 章家恩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学系主任、教授
(二)综合示范与培训站技术依托单位及站长 张伟群 韶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 谢启先 梅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粮油室主任、高级农艺师
曾海泉 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 肖 捷 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邵建明 茂名市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黄显良 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 陈嗣建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农艺师
黄广平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荣俊 台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农艺师
二、生猪产业创新团队
(一)岗位专家
1.生猪育种与繁育岗位专家 蔡更元 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猪育种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张守全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 翀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系主任、教授
刘小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2.疫病防控岗位专家
宋长绪 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猪病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黄毓茂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教授
马春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医学系主任、教授
3.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
郑春田 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管武太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教授
4.现代养猪生产与环境控制岗位专家
彭国良 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猪育种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刘德武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生产与管理系副主任、教授
张 豪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 5.产业经济(养殖业综合)岗位专家
赖作卿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二)综合示范与培训站技术依托单位及站长 娄高明 韶关学院动物疫病研究所所长、教授 曾秀锋 梅县客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 华 佛山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罗旭芳 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畜牧师
黄昌福 湛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畜牧师 陈运棣 鹤山市民丰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畜牧师 李 岩 东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兽医师 张国杭 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 梁建瑞 茂名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畜牧兽医师
三、岭南水果产业创新团队(一)岗位专家
1.遗传育种与改良岗位专家
周碧容 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柑橘育种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魏岳荣 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香蕉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向 旭 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
刘成明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生物技术系主任、教授 2.栽培与耕作岗位专家
陈杰忠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春海 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教授
邱燕萍 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荔枝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潘学文 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龙眼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3.病虫害防控技术岗位专家
彭埃天 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果树病害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邱宝利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 4.采后处理与加工岗位专家
陆旺金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玉娟 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5.设施与机械化岗位专家
杨 洲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二)综合示范与培训站技术依托单位及站长 陈 健 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推广研究员 黄海英 梅州市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农艺师 罗 诗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李永忠 珠海市果树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张伟国 湛江市果树蔬菜研究所所长、农艺师 曾祥有 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所长、推广研究员 吉前华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范明和 潮州市果树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
四、花卉产业创新团队
(一)岗位专家 1.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吕复兵 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兰花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范燕萍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花卉与景观系教授、花卉研究中心主任
2.营养与栽培岗位专家
孙映波 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兰花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周厚高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园林学院总支书记、花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3.病虫害防治岗位专家
向梅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二)综合示范与培训站技术依托单位及站长 周晓云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科研科科长、农艺师 沈汉国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许大熊 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善信 东莞市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
五、特色蔬菜产业创新团队
(一)岗位专家 1.遗传与育种岗位专家
雷建军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张 华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胡开林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作物遗传与品种改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长远 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瓜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2.病虫害综合防治岗位专家
何自福 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蔬菜病害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徐汉虹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3.栽培与营养岗位专家
陈琼贤 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杨 暹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系主任、教授 李淑仪 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植物营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4.采后处理与加工岗位专家
张 雁 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5.设施环境调控与设施工程岗位专家
陈育辉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二)综合示范与培训站技术依托单位及站长 黄邦海 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绍宁 深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研究员
樊胜南林奕韩
梁普兴陈仕军
詹荣耀江新晓柯开文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 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开发部部长、农艺茂名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农艺师 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 徐闻县水果蔬菜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
师
师
第五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水产)厅(委、局、办)、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有关部门: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试
行)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为了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标和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一)合理划分责任,强化协同配合
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中央主要负责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和管理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落实产业发展任务,支持地方间建立区域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等,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类科技资源,落实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下的相关任务,做好涉及本地的机构、设施、人员等相关条件保障工作;地方与地方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的原则,共同推进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
(二)遵循产业规律,推动协调发展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合理配置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间和区域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三)强化制度设计,建立内在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通过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四)稳定经费渠道,提高资金效益
按照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规律的要求,在明确中央和地方以及依托单位投入责任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产业基地建设、地方政府和依托单位资金等的有机衔接,避免重复交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任务、结构和职责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
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首席科学家岗位。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研究岗位。其主要职能是:从事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运行。
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其主要职能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
三、管理体制 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根据决策咨询、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的原则,由农业部负责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各组成部分人员不相互兼任。
管理咨询委员会负责审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计划,统筹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综合评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状况及其贡献。管理咨询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管理咨询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各体系运行管理情况。
各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负责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计划中的相关任务,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业务活动。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和功能研究室主任共同组成。
分产品(领域)分别成立监督评估委员会。负责对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含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及对体系中有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监督评估委员会由行业管理部门、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学术团体、推广机构、行业协会、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以及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
四、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一)任务确定
每五年周期开始的前一年,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组织本体系内的人员,全面调查征集本产业技术用户包括中央和主产区政府部门、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进出口商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的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经执行专家组讨论梳理后,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计划,报经管理咨询委员会审议后,由农业部审批后下达。
(二)执行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审批下达的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和分计划,制订本体系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分解方案,经执行专家组讨论通过后,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本体系内的每个功能研究室和每个研究岗位、综合试验站和站长岗位。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与功能研究室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研究室主任、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站长分别签订任务委托协议,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首席科学家与农业部签订任务书。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根据任务委托协议和任务书开展相关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并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
执行过程中,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向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支持立项建议,促使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与体系内的研究相互衔接。综合试验站收集、分析和整理本区域生产实际问题、技术需求信息和疫情、灾情等动态信息,及时反馈到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经会诊并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后上报中央有关部门。
(三)考核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部绩效考评制度。每,由首席科学家根据任务委托协议内容指标,组织对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各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
监督评估委员会根据任务书内容指标,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根据考核结果,对未完成任务书任务指标的,提出整改要求。
每五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综合考核不合格的,调整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各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的相关资格。
五、遴选方式
(一)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功能研究室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现有中央和地方的研究、教育机构择优产生,不作为法人单位。依托单位必须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条件、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依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单位)或所在地政府有较高的积极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由农业部提出候选名单,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同领域专家意见后,由农业部确定。
首席科学家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各研究领域优势特点、技术需求、以往承担农业科研任务等情况,在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农业科研基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引智基地等建设依托单位中选择推荐功能研究室候选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学术团体组织评议后,报农业部公示批准。功能研究室依托单位隶属地方的,还应征求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意见。
功能研究室主任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征求功能研究室依托单位意见并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功能研究室的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由功能研究室主任提名、执行专家组研究确定并征求所在单位意见后报农业部公示批准。同一功能研究室的岗位由不同单位的人员组成,首席科学家可以兼任其中一个科学家岗位。
(二)综合试验站
执行专家组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考虑生态特性、产品特色、优势区域代表性、综合试验示范工作需求、以往承担农业科研项目任务等情况,推荐拟设立综合试验站的候选名单,同时提出每个综合试验站站长的建议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从中确定拟设立的综合试验站及站长名单,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
在地方的中央级科研教学机构进入综合试验站候选名单的,需征求主管部门(单位)意见并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
六、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国家授予建设依托单位。建设依托单位可依法协商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等。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收集整理的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信息、技术经济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生产贸易信息等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免费提供,实现开放共享。
七、保障措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在现有体制下,探索建立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新路子,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需要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在资金、人员、设施条件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
(一)资金来源与保障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基本建设支出、仪器设备购置费、基本研发费、人员经费等构成,由中央和地方、依托单位共同承担。
为了保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顺利运行,存量经费维持原渠道不变,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体系建设的基本研发费和仪器设备购置费补助。基本建设支出、体系内人员经费等由依托单位按现有渠道解决。
(二)人员保障
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体系中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保证人员的科研时间,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助人员,为人员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负责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和支持。
体系内全部岗位和人员实行五年聘任制,在被聘期间,仍可视其所在单位的岗位和职责,承担相关工作任务,享受相关福利待遇。如未续聘,其工作岗位及人事关系等仍由所在单位按相关制度管理。
所有聘任人员均需保证优先完成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所承担的科研、试验示范和培训任务,需要承担其他科研任务的,首席科学家需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其他人员需经首席科学家同意后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聘任人员应自觉接受体系内相关制度的管理,享受体系内相关政策,保证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技术成果优先交给体系及相关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部门使用,不得在企业兼职。
(三)科研设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均依托现有农业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
依托单位应保证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条件建设、仪器设备使用和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保证综合试验站的办公条件建设、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建设;保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执行层级在业务上的垂直管理和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四)制度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应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建设。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体系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体系,优化体系内相关人力资源的聘用、保持、发展、评价与调整等工作。通过绩效考评制度建设,建立更加合理的体系建设与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通过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共享、利益分担的机制。通过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实现信息和技术开放共享,做好体系建设的动态监控管理。
(五)做好试点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先选择部分大宗农产品作为试点,探索经验,再根据试点进展情况,逐步扩大,分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