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纪念馆讲解稿

时间:2019-05-14 13:2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虎城纪念馆讲解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虎城纪念馆讲解稿》。

第一篇:杨虎城纪念馆讲解稿

杨虎城纪念馆导游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参观杨虎城将军陵园。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本次为大家负责全程讲解的讲解员小X。在我为大家做讲解的过程中,如有不尽人意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谅解!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展厅参观瞻仰烈士生平事迹。本展馆分为东西两个展厅,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东展厅,它分为四个部分。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中国正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整个国家千疮百孔;身处灾难的陕西人民也遭受着同样的苦难,反抗十分激烈。杨虎城就生长在这个充满矛盾,动荡不安的时代。

第一部分:投身革命

初建功勋。

杨虎城将军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1907年其父杨怀福因从事反清活动被清政府于1908年以绞刑处死于西安。父亲的惨死以及蒲案的爆发,致使杨虎城从此走上了反清抗暴,投身革命的武装道路并组建了中秋会。1911年四川揭起了保 1

路运动,同年辛亥革命也相继爆发,杨虎城将军认为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便带着“中秋会”入向字营西征御敌。在1914年夏收后的一天,杨虎城只身一人在孙镇粮店为民除害杀死恶霸李桢,从此亡命为刀客。直到1918年参加靖国军被整编为第三路第一支队,任司令。

第二部分:北伐和二虎守长安

1926年春,北洋军阀刘振华纠集十万精兵将西安城团团围困,杨虎城率兵入城与李虎臣,卫定一等陕军在敌众我寡、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坚守西安8个月,挫败了吴佩孚、刘振华夺取关中,席卷甘陕的图谋。有力的策应了北伐,促成了1927年陕西国民革命大高潮的到来。守城的战争进行了6个月时,城内弹尽粮绝,杨虎城毅然将战马杀死为战士充饥。他站在钟楼上,拔出腰间佩刀高呼:城破之日,我将自刎于钟楼之下。此举大大鼓舞了士气。到了11月他们终于迎来了冯玉祥的援陕之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冯玉祥,就把这里命名为玉祥门。

第三部分:主政陕西

造福三秦

1927年5月,杨率部出潼关参加北伐。1928年四月赴日疗养,在日本期间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做了深入的了解,回国后于1930年率十七

路军打回陕西,就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西安事变爆发前,杨虎城直接间接主持陕政6年。在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建树。先后兴建泾渭洛梅四渠,可灌溉农田120万余亩;压缩军费出自创办尧山附小、尧山中学、西北农学院、甘北村私立培民学校等,培养进步青年资送大批留学生。其多数系中共党员。

第四部分:西安事变

千古功臣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及南京军政要员,提出了八大救国主张。蒋介石做出了六项承诺。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1928年6 月28日,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顺中央政府。1933年,红军长征结束,到达川北,迫近杨虎城的防区。蒋介石为了缩小杨虎城的职权范围,派他与红军作战,但杨虎城和赵寿山、孙蔚如商定,和红四方面军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35年秋天,张学良来陕和杨虎城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前夕,蒋介石亲自来陕部署剿共计划,这张是张、杨陪他游茂陵,这是张、杨陪他视察部队。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张杨以各种方式请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要求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怒骂。12月12日,张、杨发动兵谏,东北军去华清池捉蒋,蒋介石在熟睡中听到枪响以为是红军打来了,只穿了睡衣,忘记戴假牙从后窗仓皇逃跑时摔伤了后背,逃往骊山上,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东北军发现活捉,后送往新城大楼杨虎城的办公室。又被转押至高公馆。在捉蒋后,张、杨立即致电给中共,请派代表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中共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组成代表团与1936年12月17日到达西安。他们的驻地在张学良公馆东楼。在中共和张、杨的共同努力下,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战抗日的条件。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宣告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国的一致抗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蒋介石却背信弃义,从此张学良被幽禁长达50余年。直至2001年10月15日病逝于夏威夷。1937年,杨虎城被迫辞职出国考察军事。这里有一段杨虎城在西班牙考察时的讲话,大家可以听听。

周恩来称杨虎城为“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毛泽东曾赞誉张、杨二位将军 “以身殉志、不亦伟乎”!2005年9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推动国

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下一个展厅参观。大家现在经过的长廊所展出的是一些和西安事变有关的图片资料。本展厅也分为四部分。

第五部分:铁汉柔情

家庭和美

杨虎城一生有过三次婚姻:三位夫人的个性才能各有不同:罗佩兰聪慧贤达,机警干练;张蕙兰深情专注,默默奉献;谢葆贞活波伶俐,端庄大方;然而杨虎城与三位夫人的夫妻眷爱婚后和谐、美满的生活却如出一辙,也构成了杨虎城多彩人生的一个侧面。与大夫人罗佩兰于1916年结婚,本质上是两情相悦,形式上遵循媒妁之言的半新半旧式婚姻。婚后生有一子一女,即长子杨拯民。长女杨拯坤。1924年患肺结核病,1926年西安围城时病逝、后葬于三原。西安解围之后,杨虎城亲自披麻戴孝,执孝子之礼,可见夫妻感情之深;1919年,杨虎城奉母命与张蕙兰成亲,系遵从母命的旧式封建包办婚姻,婚后聚少离多,张蕙兰在家侍奉杨母,操持家务,1931年时生下一子拯人,不幸于1937年病夭。于1993年病故于西安,安葬于杨虎城烈士陵园。与三夫人谢葆贞于1928年结婚,属自由恋爱的新型自主婚姻,婚后生有2子5女,西安事变后陪杨虎城出洋考察,杨囚禁后又赴狱中探

望,1947年被特务毒死狱中。

第七部分:惨遭迫害

至死不渝

抗战全面爆发后,杨虎城将军于1937年11月26日毅然回国,1937年12月2日赴南昌謁见蒋介石请求抗战,却遭囚禁而身陷囹圄长达12年之久,辗转囚禁于江西南昌、湖南益阳、贵州息烽、四川重庆等地。直到1949年 9月6日午夜12点半遇害。

在漫长的狱中岁月里,杨虎城虽受尽屈辱、折磨,却一本初衷,丝毫不坠抗日救国之志。大家请看这里是杨将军当时被囚禁的麒麟洞。长期被关押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使杨将军患上了严重的胆结石。

1949年8月24日,蒋介石飞抵重庆,制定了杀害杨虎城等人的详细计划。1949年9月6日午夜,杨虎城被特务用匕首惨杀与正房,并用镪水将其面部淋花,埋于后花园内。

第八部分: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

谢葆贞在1947年2月8日被特务毒死狱中,年仅34岁;杨拯中和父亲一同遇害,年仅19岁;宋绮云夫妇被特务刺死在警卫室,45岁;杨拯国被活活掐死,宋振中,也就是“小萝卜头”被卡住脖子后又遭刀刺而死,年仅9岁。特务将他们和两个小孩的遗体挖坑掩埋在警卫室旁的一间小房子里。11月24日

两位副官严继明45岁、张醒民34岁,惨遭杀害。

第九部分:隆重祭奠

后人敬仰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杨虎城的遗体很快被发掘入殓。1950年2月7日,杨虎城将军等人被安葬在西安市长安区南郊的少陵塬畔。1981年,省委和省政府重新修缮了“杨虎城烈士陵园”。1950年元月15日在重庆市为八位烈士开追悼会,元月16日,杨虎城等八位烈士的灵柩由重庆启运往西安,元月30日抵达西安,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迎灵,在新城广场停灵7日,举行公祭大会。根据长子杨拯民的意见,将杨虎城安葬在西安南郊韦曲杜甫祠西侧的茔地。也就是现在的杨虎城将军陵园。

游客朋友们,我的讲解就要结束了,在此若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陵园参观,谢谢大家。

第二篇:绍兴周恩来纪念馆讲解稿

绍兴周恩来纪念馆

导游内容:周恩来祖居→周恩来故居→“周恩来与故乡”陈列室→周恩来纪念馆“风范园” →周恩来纪念广场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要前往周恩来祖居和纪念馆参观。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周恩来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生前曾多次说过:我是绍兴人。对于故乡绍兴,周恩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周恩来祖居位于绍兴市区保祐桥河沿(即今劳动路369号),是周恩来先辈们的世居之地,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地方志及周恩来家世等资料记载,周恩来系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周氏先辈们随宋室南迁,辗转迁至杭州、诸暨、绍兴等地。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周敦颐第十六世孙周庆开始定居于此,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祖居原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周恩来十一世祖周懋章之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授“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以示祝贺,因而民间又俗称“百岁堂”。百岁堂是一组具有明清风格的台门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平面呈中、东、西三条轴线布局。黑色竹丝台门上方悬挂着陈云同志为周恩来祖居题写的匾额,黑底金字,庄严古朴。

现在就请各位团友跟随我进入周恩来祖居参观。祖居的中轴线是整组建筑的主体,共分三进,依次为门斗、大厅、座楼。门斗的仪门上原悬挂着“百岁寿母之门”匾,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这块匾额是1992年由著名学者顾延龙先生补书。门斗后的隐门上挂着“莲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的楹联。“莲溪”指周恩来的始祖即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他的代表作《爱莲说》令许多人喜爱不已,甚至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沂国”即周茂,字元泊,官至左丞相封沂国公。因他始迁绍兴,所以百岁堂周氏尊周茂为一世祖。此联表明了周氏家世的悠远与显赫。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往大厅参观。大厅是周氏族人逢年过节举行婚丧喜庆和祭祀祖先的场所,现辟为瞻仰厅。大厅中这尊周恩来戎装汉白玉雕像,是依照1939年周恩来回故乡时在其姑父王子余家的槐荫堂门前所拍摄的照片,用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像高3米,重3吨。雕像风格简洁,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当时的风采。前面这副楹联是张爱萍将军所撰:“为国为民孺子牛,任劳任怨绝代尹”。与之对应的是壁间的两张灯箱照片。一张是1958年,周恩来率领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夜间在十三陵水库劳动的情景。另一张是1975年1月13日,周总理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场景,客观、概括地展现了周恩来伟大的一生。雕像后面这副楹联是1964年冬由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北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时书赠给周恩来总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国经野辅世长民”,现由赵朴初先生补书。整个大厅体现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参观完大厅,请大家随我往故居参观。祖居的西侧房屋是周恩来嫡系世居故宅,一般我们称之为周恩来故居。据有关资料记载,周恩来的高祖周笑岩就居住在此。西首大厅名叫“诵芬堂”,是周笑岩取晋〃陆机《文赋》中:“承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的诗句 而命名。厅中的摆设再现了当年大厅的原貌,是周家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会客之所。两旁楹联则取自周笑岩《海巢书屋诗稿》中的诗句:“莫把年华常孤负,敢对湖山寄兴赊”,表现了周笑岩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仍奋发图强的抱负。大厅正中摆有条桌,条桌两端各有一个帽筒,条桌前的八仙桌和椅子是上座。下面两排椅子和茶几则是接待比自己地位低或一般客人之用。厅两侧边间,是给僮仆等人休息的地方。

厅后的东西厢房现在我们把它辟作周恩来家世展。家世展围绕“莲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的主题,展示出周氏家族的荣光和绵远。我们先来看周氏世系表,此表从周敦颐至周恩来共三十三世,展示了周敦颐到周恩来的世系渊源。这些家世资料,都具有代表性并且跟周恩来关系密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周氏家族世代儒业、诗礼传家。

周恩来原住绍兴,由于祖父周起魁要去江苏当师爷,才随祖父搬去淮安。后由于祖父政绩突出,被破格提升为县令,由此走上仕途之路。在周恩来出生不久,其祖父便因病去世,周家也家道中落。

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弟兄四人,但长兄周贻赓无子,周恩来为他们这一房的长子长孙。在周恩来出生不久,其小叔父周贻淦患了肺痨病。为给他继承香火,还存在着冲喜的想法,所以周贻能将恩来过继给自己的弟弟。但不久,年仅二十岁的周贻淦还是去世了。小时候的周恩来便在嗣母和生母的共同教育下逐渐长大。到了十岁左右,两位母亲也由于身体原因不幸去世,而自己的父亲又去了外地,所以小恩来被送回绍兴。之后一直由其大伯父周贻赓在照顾。

周恩来弟兄三人,大弟周博宇于1944年在山东去世,有一子,1992年于河南去世。二弟周同宇1985年去世,生前在北京工作,其夫人王士琴于2002年去世。由于总理没有后裔,现在所说总理之后裔皆为周同宇夫妇的孩子。他们共有三子三女,五个在北京,一个在广州。

第二进的楼房为周恩来祖父的家产,我们根据一些文史资料,复原了清末民初周氏族人居住环境陈列,由客厅、书房、家塾三部分组成。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绍兴的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曾回到故乡,就住在这栋房子里。

第二进的小堂前,是周家用来会见内眷的地方。“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厅中的这幅对联原挂在周恩来四伯父周贻赓家,这是他教育侄儿等晚辈的治家格言,要求晚辈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优良的家教和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给少年恩来以极深刻的影响。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幅对联是请绍兴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补书的。

东边为周恩来少年时读书、学习的书房。此书房取名“海巢书屋”,为周恩来高祖周笑岩所题。周笑岩才高八斗却与仕途无缘,所以取了这个自嘲性书名。周恩来赴东北前,在这里阅读了陆游、徐渭等大量乡贤的著作,目睹了秋瑾等革命志士的遗迹,他们的爱国情怀给少年恩来极大的影响。

西首一间为家塾,是给家族中小孩启蒙教育的地方。私塾先生一般由家中落第书生执教。他们一般是一边教书一边准备应试。

楼上为周恩来住过的卧室及其二妈、三妈的卧室。

第三进是厨房,在这里我们复原了当年生活原貌,着重体现绍兴当时的风俗习惯。现在,我们去中轴线的第三进百岁堂的座楼参观。座楼是周家长辈所居住的地方。解放后,由于年久失修,百岁堂的多处建筑已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地方政府和人民出于对总 理的敬爱,曾多次计划修缮,但均被总理所劝止。1956年的一次强台风把百岁堂的座楼刮倒,后改建成平房。在总理百年诞辰之前,我们又把座楼按原貌进行修复以示怀念。1939年周恩来回到故乡时,就在座楼和周氏族人们团聚并为大家题词。这里陈列的八仙桌、皮凳等都为当年原物,非常珍贵。座楼前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小屋,1939年周恩来回故乡时曾在此小憩。

现在,请大家随我往东轴线继续参观《周恩来与故乡》陈列。东轴建筑原是周氏族人的房产,经整修后布臵为《周恩来与故乡》陈列,通过大量的照片、实物、手稿、书信、图片和模型等展品,以周恩来与故乡绍兴为主要线索,展示了周恩来与绍兴的血脉联系,周恩来关心故乡的革命建设事业以及和故乡各界人士结下的深厚情谊,抒发了故乡人民对周恩来至崇至敬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陈列共分三大部分,请大家随我逐一进行参观。第一部分:根脉系绍兴。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名人,文化对周恩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大家都知道,我们绍兴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名士之乡,毛泽东主席也曾写诗赞美云:“鉴湖越台名士乡”。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非常熟悉故乡先贤的爱国为民的事迹: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从陆游的爱国诗篇到秋瑾的大义凛然,这种爱国情操和远大抱负,深深影响着周恩来。

第二部分:悠悠故乡情。介绍了周恩来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几位绍兴籍的名人所结下的深厚情意及他对故乡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的亲切关怀。

第三部分:烽火千里行。这是陈列的主要部分,全面介绍了1939年3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由重庆辗转回到故乡绍兴,宣传抗日持久战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看望家乡父老,动员人民积极抗战的情况。在绍期间,周恩来渡过了极不平凡的三天三夜,做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工作。到绍兴的当天晚上,周恩来在卧龙山越王台发表了长达四个小时的抗日演说,以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阐述了毛泽东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指出了中国抗战的光明前途。在姑父王子余家,周恩来还召开青年工人座谈会,询问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了解了他们对抗日战争的看法,同时还鼓励青年工人团结一致,努力生产,支援抗战。他还走入军营、深入农村,瞻仰古迹、续填家谱,为亲友们题词,这些无不体现了他的桑梓情怀。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前往周恩来纪念馆“风范园”参观!

为创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更好地展现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和光辉的一生,发挥周恩来纪念馆廉政教育基地的作用,我们于2006年7月至2006年10月历时三个月,对旧馆进行了陈列改版。新的陈列内容总的主题是:风范垂青史,清风满人间,旨在突出总理爱国﹑爱民﹑勤政﹑廉政的一生。同时陈列方式也有所创新,在原有静态陈列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演示技术,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也明显提高了文物陈列﹑史料展示和解说的感染力和教育功能。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序厅部分。进入序厅,首先看到的是这座由人造大理石砌成的“丰碑”:为人民服务高度概概括了总理勤政为民的一生。丰碑周围是江泽民同志在总理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对其精神作的概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高度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

序厅的周围,是周恩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深重的历史,曲折的道路,体现了一个 共产党人的风范,和他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说过的一些朴实的话语,这些话透露了总理的心声,也是他为之奋斗终身的誓言。

陈列共分三大部分,请大家随我逐一进行参观。第一部分:文韬武略,功勋卓著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周恩来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投身革命后,他始终站在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线,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建国后,周恩来更是为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为把中华民族引上富强之路而呕心沥血。周恩来的一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统一、富强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民族之魂。

第二部分:体恤百姓,勤政为民

在这里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周恩来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周恩来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曾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即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他把对人民的奉献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第三部分:清正廉洁,党风楷模

在这里我们主要看到周恩来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员俭朴苦素的优良作风。周恩来一生心底无私、廉洁奉公,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两袖清风,一生正气。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存。周恩来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无私奉献里没有一句空话,他把为革命出生入死,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看作是共产党人应尽的责任。

最后,请大家随我参观周恩来纪念广场。广场面积为1500平方米,在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时所建造。广场正中肃立着周恩来铜像,是由上海油画雕塑院王大进教授设计,高4米,重2.1 吨。背面为大型汉白玉照壁,上刻“努力学习,精益求精”八个周总理手迹鎏金大字。广场东西侧回廊,陈列周恩来在1939年回故乡时给亲友的部分题词而镌刻的石碑,如“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儿女争光”就是周恩来送给表妹王去病的。号召广大妇女继承和发扬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革命精神,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夺取抗战的胜利,从民族解放中,求得妇女解放。他还给青年题写“青年是黄金时代,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号召青年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大熔炉中去,在炮火中学习,在炮火中锻炼,为抗战的胜利和祖国、民族的前途作出应有的贡献。周恩来的书法庄重严谨、俊秀雄伟、储蓄有力,颇有魏碑之风,请各位细细品味。

周恩来祖居自1984年开放以来,以其特有的地位和声望,吸引着众多参观者,成为一个缅怀先辈、鼓舞革命斗志的重要场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胡锦涛等都曾亲临瞻谒并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习周恩来”等题词。社会各界对这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是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各位团友,周恩来纪念馆和祖居的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合作!

第三篇:鲁迅纪念馆讲解稿

上海鲁迅纪念馆陈列展厅讲稿(志愿者)

各位观众,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我们所纪念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馆名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大家现在见到的庭院楼房,白墙,黑瓦,绿树,就是依照江浙一带的居民所建的。这里还有一条“人”字形小道,它带我们走进鲁迅童年时代活动的乐园——百草园。

这里是中庭,让我们来瞻仰这座铜像:先生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带微笑,手中拿着香烟,眼望着前方,好像在思索着生命,又像在憧憬光明,美好的未来。他身后的木格框像是写文章的文稿纸,告诉我们,他用纸盒笔为武器,唤醒民众,反抗黑暗的旧社会。这块石头上还有一句话: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古人有击石取火,意味着革命的烈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接下来,请跟随我走近鲁迅的世界。

序厅

展现在您眼前的是序厅的浮雕《呐喊》和《彷徨》。浮雕《呐喊》是以木刻家李桦“怒吼吧!中国”为基本原素创作的,既反映出鲁迅小说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鲁迅一生的思想追求,鲁迅为中国的文化,人民的觉醒,名族的解放和振兴而呼号呐喊,他用自己手中的笔疗救这社会。浮雕《彷徨》以陶元庆设计的作品《彷徨》封面画为基本原素,反映出鲁迅在思索着,又在寻求着社会解放,寻求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右面展墙上有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全篇诗文,彻底地反映出鲁迅与民众间的关系。或者为多数人,俯下身来为人民做牛马,死后却活在人民的心中,人民把他看得很高很高反映出人们对鲁迅的敬仰。

左面展墙上是鲁迅的二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仅是鲁迅一生的精神体现,也是他正直的名族脊梁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写就出中国人民之子的光荣形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华民族之子——鲁迅一生所走过的路吧!

第一部分生命之路

电视艺术片《生命之路》,展现了鲁迅励志学医、远赴重洋又弃医从文,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到他提出立人兴国,呼唤新的民族性格,呼唤新的社会的到来,直至他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让我们寻着鲁迅的生命之路去感受和体会这位思想家博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歌者:孟波——鲁迅挽联的作曲者。歌词中有“唤醒大众来争生存”,片长约6分钟。配音:陆醇)

第二部分首在立人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理念。鲁迅认为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名族之林,必须要培养无数人格独立、意识觉醒、精神健康的新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就是培养。也就是说,只有把人培养起来了,做任何事才可以成功。

1921年鲁迅写下了不朽之作《阿Q正传》,请看这组模型。阿Q是一个典型的落后保守、妄自尊大、欺软怕硬、善于自轻自贱和自我安慰的人。鲁迅对阿Q的描写和刻画,批判了精神胜利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揭露了国人的灵魂。先生刻画的阿Q简直就是显示生活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直到至今,我们似乎还可以感受到他的气息。屏幕上展示的是画家丰子恺根据先生的《阿Q正传》小说创作的漫画,《阿Q正传》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流传到5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鲁迅阐扬科学精神,主张精神独立和个性解放,系统地提出了“首在立人”、“精神界战士”等影响深远的理念。留学东京之后,鲁迅又转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1906年3月,鲁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仙台医专部分同学为鲁迅(左一)举行话别会并留影)

通过动画制作的方式,了解更形象的鲁迅(动画片)

互动区域:展示的多是鲁迅的文摘。(可转动,每一面皆为鲁迅语录)

鲁迅为青年作家作品撰写的部分序文。对于青年的作品,鲁迅总是满腔热情地肯定、鼓励和扶持。

在创作、出版过程中得到鲁迅指导、帮助的部分青年作家的著译。在鲁迅的指导、支持下创办的部分左联刊物或文学青年主办的刊物。

第三部分画出国人的魂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怀着“立人”理想、建立“人国”的强烈愿望,以竭力画出“国人的魂灵”为宗旨,率先用白话文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后集结为《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沙画:生动地表现出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共有9幅作品。每幅约1—1.5分钟。

弧形墙面:鲁迅笔下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共1500幅。这些人物图画组成后远远看去有一个醒目的鲁迅的头像影。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鲁迅原名周树人,《狂人日记》是他首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它首发于《新青年》1918年5月的四卷五号杂志上,使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测,发出了正耳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后收入《呐喊》集。鲁迅在该刊上发表作品50多篇。

《呐喊》、《彷徨》是鲁迅两本著名的小说集。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绩,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与经典之作。《呐喊》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集,收入了他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14篇小说。小说集名为《呐喊》,用意在于为革命者作战助阵,使他们不惮与前驱。《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入有《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离婚》、《伤逝》等小说11篇。《彷徨》反映了鲁迅思想的苦闷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表现了鲁迅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与观众的互动区:散文集《朝花夕拾》(电脑出题答题)影视放映厅:《野草》

第四部分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

鲁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他对中国的文化既努力保存优秀文化,又不断开拓引进西方先进文艺,他积极建设,倡导新兴版画,为中国新文化竭尽全力。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保存者,又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鲁迅十分注重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用以滋养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国的文化。为此他不仅进行理论建设,对文艺理论做大量的探讨、翻译、出版工作;还开拓了中国新艺术的领域,倡导了新兴版画艺术。

为保存中国传统木刻艺术,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共收山水、人物、花鸟蔬果等格式笺纸300余幅。鲁迅说此书“实为极可宝贵之文籍”。

鲁迅与欧美文化人物之间的交往:在上海,鲁迅始终以巨大的热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艺术,借别国的火来照亮中国黑暗的夜。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社会的现状,将中国优秀文化“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与许多外国友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鲁迅与木刻青年(蜡像):作品是根据鲁迅在病逝前11天应邀参加全国木刻展览为素材。选取了他和青年文艺家谈话的场景,通过一个瞬间来捕捉鲁迅与青年人的关系。蜡像的头发都是一根根植上去的,手上的经脉似有血液在流动。鲁迅的轻松、淡定和听者的认真、专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鲁迅正活生生地在和我们对这话

为促进中国新兴木刻的健康发展,鲁迅所耗费的精力、财力是难以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仅给青年的回信就达5000余封。他曾谦虚地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木一石”。他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另琐事,就是为此。”

第五部分精神界战士

这里大家看到的是鲁迅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断发照、《自题小像》诗、幻灯片;为什么鲁迅后来弃医从文了呢?1905年,鲁迅在课间放映的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据说”是替俄国人作了侦探被日军斩首,而他的同胞却在后面麻木地围观。这使鲁迅痛切地搞到,医治国人的精神比一直身体更为重要。学医期间,鲁迅逐渐认识到,变革社会的“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的精神。

1930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鲁迅是左联的主要发起人之一。1931年1月17日,柔石在租界内东方饭店参加党内会议时与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左联”五位青年作家和十余位革命者一起被捕,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后,国民党当局追查鲁迅的住址,鲁迅再一次面临当局搜捕的威胁,1月20日,全家备播岛花园庄旅馆避难,历时39天。

鲁迅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中)、北平分会副主席李济之合影。这张照片摄于1933年4月24日。而就在不到二个月后的6月18日,总干事杨铨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这是当时杨铨被害的报道。万国殡仪馆内杨铨祭堂。送殓归来,鲁迅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悼念战友的名篇《悼杨铨》。鲁迅漫与赴万国殡仪馆参加杨铨追悼会用的雨伞。

当时国民党特务以戴笠为首的蓝衣社早已拟定好一份暗杀民主人士的名单,即这份“勾名单”。鲁迅也被列入其中,就在杨铨的后面。鲁迅明知自己也处在危险中,仍义无反顾地到万国殡仪馆参加杨铨的葬礼。并将随身带的家中钥匙交给许广平,因为他知道这次外出很有可能会被特务暗杀。请看鲁迅为纪念杨铨所做的“悼杨铨”诗。您可以看到泪如雨下的模拟场景。这是徐悲鸿作《鲁迅与翟秋白》素描,翟秋白(1899-1935),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三十年代,他与鲁迅在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的共同争斗中,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1935年6月18日,翟秋白英勇就义前,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前的留影,翟秋白就义后。鲁迅闻讯,悲痛不已,即抱病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将翟秋白的译文编成《海上述林》上下两卷出版。鲁迅亲拟的《海上述林》校样。1936年夏,仍坚持校阅《海上述林》下卷的校样。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里所展示的是鲁迅的家人与原配妻子朱安。

鲁迅与许广平在北京、广州、上海等时期的通信集。1933年4月,北新书局以“青年书局”名义出版。关于此书,许广平写道:“一切的经过,看《两地书》就成,那里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两地书》手迹,为鲁迅、许广平之间的通信原件,与已出版的《两地书》相比,出版此书时,鲁迅出于各种考虑,对原信作了一些删改。《两地书》原信手稿已出版。

鲁迅遗物银元宝,鲁迅家中祖传。是鲁迅与许广平的定情信物。这本“家用收支帐”,体现了许广平为照料鲁迅的生活,合理安排家庭的日常用度所谓的努力。

鲁迅冬天用来取暖的怀炉。许广平相赠。《答客诮》,鲁迅作于1932年。针对有人说鲁迅溺爱儿子的议论,鲁迅写作了此诗,并多次书赠友人。这一幅是鲁迅写给曾经给海婴看病的日本医生坪井芳治的。

第六部分人之子

现在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展厅:人之子。鲁迅一生的追求和时间足以证明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忠实的儿子。

1936年2月,鲁迅先生的健康严重恶化。5月末,鲁迅病逝再次加重。(X光片)宋庆龄获悉鲁迅的病情,十分焦急。6月5日即给鲁迅写来了一封信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她真切地写道:“我恳求你立刻入院治疗!因为你延迟一天,便是说你的生命增加了一天的危险!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阵中你这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病重期间使用的医疗器具:“呼吸吸入器”。鲁迅逝世前几天的体温记录表。从1912年起,鲁迅就坚持写日记。1936年10月17日(鲁迅逝世前两天),鲁迅写完当日的日记后,随手写下了18日的日期,他一生记了二十多年的日记就此终结。

1936年10月19日晨5时25分,一代文化伟人、文学巨将鲁迅先生与世长辞,终年56岁。上海人民为鲁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鲁迅逝世当日的下午,就移灵万国殡仪馆。

鲁迅逝世当日,许广平强忍悲痛,写下了哀婉痛切的挽辞《鲁迅夫子》。这段挽辞,则代表所有亲近鲁迅先生的人们对他深深的崇敬和哀思之情。挽词中提到:鲁迅就好比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挽词下是我馆收藏的当时很小一部分的对于回忆纪念鲁迅的文章报导。当时报导数量超过300多封,之前很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从未有过这样多的回忆报道,再后来有这样一次规模是直到周总理去世那一次。

这是当时覆盖在鲁迅灵柩上的“民族魂”挽幛,由上海民众代表敬献,是中国人民对他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民族魂”三字系沈钧儒手写。只是现在陈列的挽幛,已非当时的旧物了。1956年。鲁迅墓在西郊万国公墓迁至虹口公园(即现在的鲁迅公园)。灵柩起出时,同志,趴在灵柩上,描下了这三个字,从而得以复制了这个挽幛。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您现在看到展墙上所有的作品都是纪念和研究鲁迅的著作,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鲁迅却依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坚持创作,留给我们1前多万字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各位观众,今天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今天的鲁迅生命之旅能在您的心中生根发芽。感谢您的参观,谢谢!

第四篇:杨虎城陵园导游讲解词 (全)

杨虎城陵园导游讲解词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我姓邰,是杨虎城陵园的一名讲解员。欢迎大家参观杨虎城将军陵园,我们陵园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的为您服务,希望大家对我的讲解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祝愿大家在这里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

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陵园建于长安区韦曲街办1公里处,背依少陵原,北与杜公祠毗邻,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墓的形制庄严,封土周围皆砌青砖。1936年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将军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西安事变”,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起了推动作用。1949年杨虎城将军与儿子杨拯中在重庆被害,1950年迁葬于此。

陵墓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杨将军墓,左右为夫人谢葆贞、儿子杨拯中墓。下层为秘书宋绮云夫妇与孩子小萝卜头,副官阎继明、张醒民的陵墓。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1998年病逝后也归葬于此。

陵园经过多次整修增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大门宏伟、庄严,横额有“一九四九年”字样,取将军遇难之年;有“一九五七年”,取陵园大门建成之时,由原陕西省省长赵寿山书写的“杨虎城将军陵园”七个金字。

进陵园门,迎面斜坡上用白玉镶嵌的“千古功臣”4个大字映人眼帘。仰头可见碑亭。抬级而上蹬54级石阶,就到了碑亭。“碑亭”内正中树四方石碑一通,正面刻的是1981年12月12日由叶剑英元帅所写的“杨虎城烈士陵园”7个大字。背面刻着1984年由赵朴初书写的:1949年12月IO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杨虎城将军家属的吊唁电。

再上蹬72级台阶,过南北窄而东西长的坪地就到了墓区,整个墓区呈“品”字形排列,在一片苍苍柏林的东端,有烈士宋绮云夫妇和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陵墓,西端有杨将军副官间继明和张醒民烈士的陵墓。由此处向北上19级台阶就是杨虎城将军及其夫人谢葆贞和次子拯中、幼女的寝陵。陵墓建在一块坪地上,并列有三陵,从西向东,分别是:“烈士杨拯中之墓”、“烈士谢葆贞之墓(8岁的杨拯贵与母合葬)”和“革命先烈杨虎城之墓”。杨虎城将军墓,周长约30余米,碑楼高约5米,上面精雕有人物、花卉、动物,高大宏伟,加上郁郁葱葱柏树环绕,墓周格外显得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

向南下80级石阶就是“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纪念馆是一个“四合头”的小院,别致清雅的花草树木,为纪念室增色不少。展室是集声、光、电等实物,来展出烈士的生平事迹。分为东西两展厅。共分为九个部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展厅参观瞻仰烈士生平事迹。本展馆分为东西两个展厅,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东展厅,它分为四个部分。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中国正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整个国家千疮百孔;身处灾难的陕西人民也遭受着同样的苦难,反抗十分激烈。杨虎城就生长在这个充满矛盾,动荡不安的时代。

第一部分:投身革命

初建功勋。杨虎城将军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1907年其父杨怀福因从事反清活动被清政府于1908年以绞刑处死于西安。父亲的惨死以及蒲案的爆发,致使杨虎城从此走上了反清抗暴,投身革命的武装道路并组建了中秋会。1911年四川揭起了保路运动,同年辛亥革命也相继爆发,杨虎城将军认为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便带着“中秋会”入向字营西征御敌。在1914年夏收后的一天,杨虎城只身一人在孙镇粮店为民除害杀死恶霸李桢,从此亡命为刀客。直到1918年参加靖国军被整编为第三路第一支队,任司令。

第二部分:北伐和二虎守长安

1926年春,北洋军阀刘振华纠集十万精兵将西安城团团围困,杨虎城率兵入城与李虎臣,卫定一等陕军在敌众我寡、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坚守西安8个月,挫败了吴佩孚、刘振华夺取关中,席卷甘陕的图谋。有力的策应了北伐,促成了1927年陕西国民革命大高潮的到来。守城的战争进行了6个月时,城内弹尽粮绝,杨虎城毅然将战马杀死为战士充饥。他站在钟楼上,拔出腰间佩刀高呼:城破之日,我将自刎于钟楼之下。此举大大鼓舞了士气。到了11月他们终于迎来了冯玉祥的援陕之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冯玉祥,就把这里命名为玉祥门。

第三部分:主政陕西

造福三秦

1927年5月,杨率部出潼关参加北伐。1928年四月赴日疗养,在日本期间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做了深入的了解,回国后于1930年率十七路军打回陕西,就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西安事变爆发前,杨虎城直接间接主持陕政6年。在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建树。先后兴建泾渭洛梅四渠,可灌溉农田120万余亩;压缩军费出自创办尧山附小、尧山中学、西北农学院、甘北村私立培民学校等,培养进步青年资送大批留学生。其多数系中共党员。

第四部分:西安事变

千古功臣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及南京军政要员,提出了八大救国主张。蒋介石做出了六项承诺。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1928年6 月4日,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顺中央政府。1933年,红军长征结束,到达川北,迫近杨虎城的防区。蒋介石为了缩小杨虎城的职权范围,派他与红军作战,但杨虎城和赵寿山、孙蔚如商定,和红四方面军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35年秋天,张学良来陕和杨虎城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前夕,蒋介石亲自来陕部署剿共计划,这张是张、杨陪他游茂陵,这是张、杨陪他视察部队。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张杨以各种方式请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要求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怒骂。12月12日,张、杨发动兵谏,东北军去华清池捉蒋,蒋介石在熟睡中听到枪响以为是红军打来了,只穿了睡衣,忘记戴假牙从后窗仓皇逃跑时摔伤了后背,逃往骊山上,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东北军发现活捉,后送往新城大楼杨虎城的办公室。又被转押至高公馆。在捉蒋后,张、杨立即致电给中共,请派代表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中共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组成代表团与1936年12月17日到达西安。他们的驻地在张学良公馆东楼。在中共和张、杨的共同努力下,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战抗日的条件。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宣告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国的一致抗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蒋介石却背信弃义,从此张学良被幽禁长达50余年。直至2001年10月15日病逝于夏威夷。1937年,杨虎城被迫辞职出国考察军事。这里有一段杨虎城在西班牙考察时的讲话,大家可以听听。

周恩来称杨虎城为“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毛泽东曾赞誉张、杨二位将军 “以身殉志、不亦伟乎”!2005年9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下一个展厅参观。大家现在经过的长廊所展出的是一些和西安事变有关的图片资料。本展厅也分为四部分。

第五部分:铁汉柔情

家庭和美

杨虎城一生有过三次婚姻:三位夫人的个性才能各有不同:罗佩兰聪慧贤达,机警干练;张蕙兰深情专注,默默奉献;谢葆贞活波伶俐,端庄大方;然而杨虎城与三位夫人的夫妻眷爱婚后和谐、美满的生活却如出一辙,也构成了杨虎城多彩人生的一个侧面。与大夫人罗佩兰于1916年结婚,本质上是两情相悦,形式上遵循媒妁之言的半新半旧式婚姻。婚后生有一子一女,即长子杨拯民。长女杨拯坤。1924年患肺结核病,1926年西安围城时病逝、后葬于三原。西安解围之后,杨虎城亲自披麻戴孝,执孝子之礼,可见夫妻感情之深;1919年,杨虎城奉母命与张蕙兰成亲,系遵从母命的旧式封建包办婚姻,婚后聚少离多,张蕙兰在家侍奉杨母,操持家务,1931年时生下一子拯人,不幸于1937年病夭。于1993年病故于西安,安葬于杨虎城烈士陵园。与三夫人谢葆贞于1928年结婚,属自由恋爱的新型自主婚姻,婚后生有2子5女,西安事变后陪杨虎城出洋考察,杨囚禁后又赴狱中探望,1947年被特务毒死狱中。

第七部分:惨遭迫害

至死不渝

抗战全面爆发后,杨虎城将军于1937年11月26日毅然回国,1937年12月2日赴南昌謁见蒋介石请求抗战,却遭囚禁而身陷囹圄长达12年之久,辗转囚禁于江西南昌、湖南益阳、贵州息烽、四川重庆等地。直到1949年 9月6日午夜12点半遇害。

在漫长的狱中岁月里,杨虎城虽受尽屈辱、折磨,却一本初衷,丝毫不坠抗日救国之志。大家请看这里是杨将军当时被囚禁的麒麟洞。长期被关押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使杨将军患上了严重的胆结石。

1949年8月24日,蒋介石飞抵重庆,制定了杀害杨虎城等人的详细计划。1949年9月6日午夜,杨虎城被特务用匕首惨杀与正房,并用镪水将其面部淋花,埋于后花园内。

第八部分: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

谢葆贞在1947年2月8日被特务毒死狱中,年仅34岁;杨拯中和父亲一同遇害,年仅19岁;宋绮云夫妇被特务刺死在警卫室,45岁;杨拯国被活活掐死,宋振中,也就是“小萝卜头”被卡住脖子后又遭刀刺而死,年仅9岁。特务将他们和两个小孩的遗体挖坑掩埋在警卫室旁的一间小房子里。11月24日两位副官严继明45岁、张醒民34岁,惨遭杀害。

第九部分:隆重祭奠

后人敬仰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杨虎城的遗体很快被发掘入殓。1950年2月7日,杨虎城将军等人被安葬在西安市长安区南郊的少陵塬畔。1981年,省委和省政府重新修缮了“杨虎城烈士陵园”。1950年元月15日在重庆市为八位烈士开追悼会,元月16日,杨虎城等八位烈士的灵柩由重庆启运往西安,元月30日抵达西安,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迎灵,在新城广场停灵7日,举行公祭大会。根据长子杨拯民的意见,将杨虎城安葬在西安南郊韦曲杜甫祠西侧的茔地。也就是现在的杨虎城将军陵园。

由此处南下到正气亭右手边,就是杨虎城将军纪念室。展室分为东、西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先烈生前到遇难,展出照片59张。第二部分是党和国家、人民悼念将军的珍贵历史照片28张。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介绍了杨虎城的生平事迹,以及党和人民对杨将军的高度评价和亲切的怀念。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顾参观。

游客朋友们,我的讲解就要结束了,在此。我感谢各位朋友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在我为大家做讲解的过程中若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陵园参观,谢谢大家!再会!

第五篇:荣毅仁纪念馆讲解词

荣毅仁纪念馆讲解词

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前来游览参观荣毅仁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无锡市荣巷古镇,东街锡惠名胜,西连梅园横山风景区,南临梁溪河,北至惠山山麓。明朝正统初年(1436年),被荣氏家族尊称为“始迁祖”的荣清,带另全家人从湖北经南京迁居到无锡,在这一带逐渐形成了合称荣巷的上荣、中荣和下荣三个自然村落,到民国初年正式建镇。在下荣的春益、春沂、春珊、春泗四支里,荣毅仁家族属于春沂支。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荣氏家族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给荣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157幢具有时代烙印和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序厅,又称为瞻仪堂。堂外悬挂着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馆名:荣毅仁纪念馆。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大厅中央的荣毅仁塑像,塑像高2.41米,汉白玉材质,立于0.19米高的黑色花岗岩底座上。塑像背后为红木大型屏风,屏风高6.6米,高2.8米,上面雕刻的是由无锡现代画家周怀民绘制的梅园风光图。屏风的背面是荣毅仁的生平年表。塑像两侧,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四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荣毅仁的合影照片,塑像顶部则是浅浮雕形式吊顶。大家可以感受的到,瞻仪堂的设计方正简洁,颇具现代气息,营造出一片祥和、肃穆的庄严气氛。

大厅两侧的东西展厅则以荣毅仁实业报国、勤勉为政为主线,设计风格继承传统又结合现代元素,通过动与静、虚与实、冷与暖相结合的艺术手段,叙述和展示了荣毅仁经历丰富、角色多重的一生:从民族资本家到上海市副市长,从中信集团的奠基人再到国家副主席。游客朋友们,接下来,请随我往左走,我们先去参观东展厅。东展厅主要介绍了荣毅仁出生于工商世家,如何继承父业、实业报国,如何跟着党走、成为了“红色资本家”,又是如何成为上个世纪的华商巨子的。

大家请看,这幅照片是荣毅仁担任面粉厂经理时所拍。荣毅仁是荣德生的四子,出生于1916年5月1日。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是中华民族工业的伟大先驱和开拓者。作为荣氏家族第二代,荣毅仁并没有太多地享受到看守家业的轻松,反而背负着更多的责任。在勤俭诚信、醇厚家风的熏陶下,荣毅仁从小立志高远,很早便进入家族企业学习经营之道。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每逢假期,荣毅仁都要到工厂车间见习和参加劳动,激发他对企业方面的浓厚兴趣。荣毅仁住厂实习期间非常认真、好学,虚心向厂里的师傅们请教,丝毫没有一点大少爷的架子。他人缘极好,在和工人们的接触中学到了很多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1937年荣毅仁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担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管理企业、初展才华。抗战胜利后,荣毅仁秉承父旨、复兴企业,到1945年便已担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

上海解放前后,荣氏家族其他成员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和父亲荣德生、七弟荣鸿仁却留了下来,选择留在了大陆。那么,荣德生、荣毅仁父子为何留在了大陆、跟着共产党走了呢?

除了朴素的爱国情怀和对半个多世纪艰辛手创的事业不忍抛弃之外,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呢,国民党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独裁、内战和卖国三位一体的反动政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变本加厉地压制民族工业。无情的现实使荣德生逐渐对国民党蒋介石失去了信心。更令荣德生寒心和绝望的是,他和家人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首先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一场被称为“上海滩第一绑票案”的绑架案轰动了全国:1946年4月25日,72岁的荣德生被歹徒绑架了。最后荣德生虽然回来了,但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谁也不清楚。事后,荣家被特务匪徒敲诈去的赎金、付给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破案酬金,以及给一些人以莫名其妙的理由去勒索去的礼金、捐款等等,共计六十万美元。荣德生在经济上蒙受了重大损失。而且,绑架期间,荣德生被关押在四壁无窗、终日无光的黑屋子里整整33天,身心健康也遭到严重的摧残。紧接着,时隔两年半,1948年9月4日,在蒋经国发动的“打虎”运动中,荣宗敬长子荣鸿元因“私套外汇”遭受牢狱之灾,前后扣押77天、被勒去财物折合50万美元。事后,荣鸿元全家出走香港,荣家前后两次案件加起来损失了110万美金,也让荣家元气大伤。到了1949年5月,荣毅仁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国民党法庭牵扯进了所谓的“军粉霉烂案”,后因上海迅速解放,才使他避免了厄运,但已被法院勒索去黄金10条、美金5000,共合美金1万元。至此,荣德生终于认识到,国民党当局“视民力若牛马,等民意如敝屣,剥尽民脂民膏,终至自弃于民。”于是,荣德生、荣毅仁这对父子主动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

另一方面,我们党的统战政策和秘密工作,逐渐解开了荣德生心中的疑虑,使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坚定了他留在祖国大陆的决心。我们党将对荣氏家族的统战工作,列为地下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那时,我们党主要通过两条渠道同荣德生联系:一是数十年的至交薛明剑的女儿、荣德生创办的江南大学化工系助教和共产党员薛禹谷。荣德生创办的公益小学,从1947年9月起便一直是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秘密的机关所在地。薛禹谷通过她父亲薛明剑向荣德生宣传中共对工商界的政策。二是思想倾向进步的工商界代表钱孙卿、钱钟汉父子。通过他们,地下党把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重要文件送给荣德生。他认真阅读,反复研究,还经常同薛明剑、钱孙卿等交换意见,逐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工商政策路线。其中,包括“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三大经济纲领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总目标。荣德生逐步认识到:“共产党也是要实业的”。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国民党无锡地方当局在溃逃前曾逼令无锡工商界人士随军南撤,城防司令蔡润祺甚至企图劫持荣德生去台湾,遭到他的痛斥:“我什么地方也不去,生在无锡,死在无锡,除非你们再来绑架。”荣德生还同薛明剑商定,各自乘坐人力包车,在无锡城闹市区兜行一圈,表明他们信守诺言、留在家乡的决心,对当时无锡工商界安定人心起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荣德生、荣毅仁父子主动选择留在大陆也成为荣氏家族最大的命运转折点,党和政府给了75岁的荣德生很高的政治礼遇和信任。由于荣德生年迈,管理企业的重任便落在了荣毅仁身上。毛泽东称荣氏为“中华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并指示说: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从此,荣家走上了一条充满阳光的新路。

1950年6月和1951年10月,荣毅仁两次去北京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勉励他“要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周总理则称他为“少壮派”。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图片,是荣毅仁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第一次代表大会时,与陈云、陈毅和宋庆龄的合影。

在荣毅仁的主持下,荣氏企业很快从亏损走向了盈余,并逐步恢复了生气。1954年,38岁的荣毅仁率先将荣氏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的称呼也由此得来。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来到上海申新第九纺织厂视察,这是他视察过的唯一的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1957年1月9日,在毛主席的建议和陈毅的举荐下,41岁的荣毅仁当选上海市副市长,1959年9月,在毛主席的委托下,邓小平将荣毅仁调任北京,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从此,荣毅仁走上了从政之路。

当然了,“文革”初期,荣毅仁也受到了冲击:夫妇被批斗,自己被发配去当了一年锅炉房的运煤工、清洁工,儿子荣智健也受到连累,被下放到四川接受劳动教育。尤其是,他和夫人杨鉴清受到了红卫兵的殴打,他的右手食指被打断,左眼因眼底出血延误了治疗而失明。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荣毅仁才得到了保护。荣毅仁虽然经历了一段人生低谷,但不相信会永久这样下去,他不仅自己从不向别人谈起这些事,还一直教育儿子要相信国家、相信党,眼睛要往前看。果不其然,“文革”后,一个伟人的复出,以卓越的眼光,让荣毅仁重新回归企业家的角色。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半身照是荣毅仁中信时期的照片。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与荣毅仁、古耕虞、胡子昂、胡厥文等工商界五位元老座谈。他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并就如何发挥原工商业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征询他们的意见。年逾花甲的荣毅仁抓住机会,并提出了引进外资兴办实业、创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建议。1979年10月4日,在邓小平的支持下,经过国务院的正式批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了。大家请看,这是叶剑英为中信题的字。坊间传说,邓小平以三顾茅庐的礼数,聘请荣毅仁来当首任总裁。不管怎样,荣毅仁首先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一线企业家和思想前卫、学有所长的年轻人共同组成的中信核心团队:王兼士、吴志超、吴光汉、雷平

一、杨锡山、经叔平、叶选基和王军等。这幅照片是80年代初,北京建国门外一座二十九层的现代化建筑,在当时的北京可是独一无二的,大厦外部呈咖啡色,北京人普遍叫它“巧克力大厦”,这便是荣毅仁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大本营——国际大厦,它也是北京第一座涉外写字楼。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邓小平为中信成立五周年所题的词:勇于创新、多做贡献。是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并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荣毅仁卓越的商业才能,开创了太多的第一,取得了快速发展:第一个开展国际租赁业务,国际大厦、京城大厦成为北京的商业地标;第一个涉足国际商用卫星通信业务;第一个开展国际经济咨询业务…… 可以说,中信的业务经营遍布实业、金融、贸易、房地产、经济咨询、卫星通讯以及海外融资投标等各大领域。因此,荣毅仁自称“包龙图”,这是无锡俗话,音同“包弄大”,意思是说做事情就要做大事。的确,荣毅仁实现了一个企业家的价值和使命——创办了一家巨型企业集团,引进了巨额外资,促成了一桩桩大项目的实施。

这是仪征化纤的厂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严重缺乏资金。当时中国22个重点工程之一的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为投资不足准备下马。发展中的中国对于化纤产品是急需的,此项目如果下马,损失就难以预料了,纺织部找到了中信以解燃眉之急。这笔投资并非小数目,荣毅仁权衡再三,决定冒着个人的政治风险,通过借外债的方式为仪征化纤筹集资金。他比其他人更清楚,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环境之外,荣毅仁的大胆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上到政府高官,下到普通百姓都难以接受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虽然有争议和阻力,但是此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要走一条新路。邓小平请荣毅仁组建中信的初衷之一,就是包括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在比较了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中信选中了日元利率比较低,而且坚挺的日本市场作为首次发行债券的地方,也是考虑到方便为逐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铺平道路。

经过将近一年的谈判交涉,1982年1月18日,野村证券与中信公司就发行债券达成了协议。中信成功的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国外发行债券,数目虽然不是很大,但在国家上影响很大。此举表明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正变得越来越灵活。1985年仪征化纤终于建成投产,到1988年6月底全公司已实现了利税11.06亿元,而中信在仪征化纤问题上的融资创举,也被后人奉为“仪征模式”。

经营中信公司的14年,是荣毅仁后半生最辉煌、最充实、心情最畅快的14年。1986年底,荣毅仁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司经营者首次进入国际性的企业家排行榜。中信已经成为拥有总资产7000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大家可能早已发现,除了图文并茂的展示,展厅里还陈列了荣毅仁使用过的物品和国内外友人赠送的礼品。比如,这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前国务卿基辛格赠送的时钟、金算盘等。

1993年,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78岁的荣毅仁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那么,从1978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开始,到1998年3月退出领导岗位,荣毅仁是如何成为一位卓越的国家领导人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前往西展厅,去详细了解一下。

从政治家的角色来说,荣毅仁能够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参政议政,而且不管国务活动有多繁忙,都能尽心竭力、勤勉为政。大家请看,这里有荣毅仁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证。

同时,作为国家领导人,尤其是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荣毅仁广交朋友,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领导人的魅力与风采,还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晴雨表和一个重要的象征。《柏林日报》评论说:首次提升一位商人和富翁担任国家副主席,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它还向国内外表明了中国领导人认真对待改革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决心,这一举动也有着较大的政治意义。日本《东京新闻》说:破天荒地起用一个共产党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担任国家副主席,这就向西方国家发出了希望改善关系的强烈信号。

大家请看,这是荣毅仁和夫人1993年访问西班牙,拜会西班牙国王和往后的照片,那是1994年会见玻利维亚副总统兼国会主席维克托•乌戈•卡德纳斯。而这些都是外国友人赠送的工艺品。

根据出身、经历和兴趣,荣毅仁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的经济情况。荣毅仁敢于直言,对于国家政策常常以谈话、书面形式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可谓是呕心沥血、建设国家。大家请看,荣毅仁在1995年关于“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词,在今天看来,对我们都有着深远的启迪。

而且,不管他政务有多繁忙,荣毅仁都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后代继承公益传统、成为四有新人,做一个对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游客朋友们,通过一幅幅图片,大家可以感受到,荣毅仁先生的仪态、风度和衣着是如此的得体、优雅而不张扬。您看,他满头银发、金边眼镜,法国式的双排扣西装,一米八几的身材,可以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荣毅仁让老百姓们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格调。是的,荣毅仁每天穿着得体的外套、衬衫,并且都经过精心洗烫,这不仅让现在的多数富豪,甚至使当时许多西方的大亨和阔佬也自惭形秽。难怪有的外国记者这样写道:他仿佛是中国与外界交往的天然的代表者。

荣毅仁是我国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也是无锡人民的优秀儿子。自1985年以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进行调研考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他牵线搭桥,引进日资建成了无锡第一家涉外四星级宾馆——无锡大饭店;支持和帮助江南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1985年荣毅仁资助荣巷医院改建;1994年荣智健奉父母之命,捐资3000万港币,建造新宝界桥;并向无锡市儿童医院捐赠200万美元,购买医疗设备;2007年又向无锡市人民医院捐资4000万人民币,支持无锡医疗事业;还向开原寺捐赠乾隆版《大藏经》。荣毅仁十分关心无锡的经济发展,曾经考察过无锡第一棉纺厂、江阴华西村、宜兴紫砂村等等。他对粮食生产尤为关注,您看,他在尝尝农民种的粮食是否成熟,这也证实了他受父辈民本思想的影响,对百姓的民生问题十分重视。可以说,荣毅仁关心了家乡建设的方方面面。

当荣氏家族荣毅仁一支在国内建功立业的同时,荣氏家族海外的众多子孙,也大多延续着祖辈的道路,在实业界颇有建树和影响力。1986年,荣毅仁提议,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乘荣毅仁70岁生日和金婚之际,由中央统战部和中信党组邀请,组织海外荣氏亲属回国观光。于是,荣家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联邦德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家属,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200多人的观光团,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彭真在人民大会堂的高规格接见,而且还合了影。而荣毅仁本人亲自陪同家属们参观了北京、西安、上海、无锡等地,并在梅园举行了荣德生铜像的揭幕仪式。从此以后,荣家后人陆续回国投资,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5年9月25日,荣毅仁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在家里住了12天。2005年10月26日,89岁的荣毅仁先生在北京仙逝,走完了他跌宕、传奇的一生。家乡人民派出22位各界代表,专程前往北京,向他作最后的告别。

游客朋友们,出了西展厅,我们来到了两宜轩,“两宜轩”曾是荣氏兄弟老宅中一间屋的堂名。

荣氏旧居是荣宗敬、荣德生从1907年开始,陆续建成门厅三间、承馀堂三间(两兄弟共用堂名)、“修身为本堂”三间、花厅三间、承德堂五间(建于1919年,是荣德生独用)和起居楼一幢(五间二层)。此外,还有一个西花园,内有戏台、两宜轩、荷花池、曲径小桥、假山及半亭等。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

穿过揖陶门,现在,我们来到是二层结构的转盘楼。转盘楼位于陈列馆的东侧,是1922年扩建的。

首先,请大家随我先游览转盘楼一楼的左展厅。这里详细介绍了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如何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创立了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等荣氏企业,成为旧中国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集团。可以说,这里不仅生动再现了当年荣氏企业的创业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

那么,荣氏家族是如何走上工商实业的发展道路的呢? 从外部坏境来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法、德、意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国内外坏境。

造成原有的“官督商办企业”体系基本瓦解。此后的16年,中国一直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客观上造成了2000多年历史上少有的中央权力的真空,民族工商迎来了第一个自由的春天。

从荣家内部来说,祖上的影响、时局的动荡、父辈的积淀、他人的相助以及荣氏兄弟的拼搏与努力,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大家不妨先看一下我们左手边的这幅图表。

根据荣氏家谱记载,荣氏近祖十四世水濂公于明朝初期迁至无锡。这位水濂公看透了元末明初官场的诡异莫测,定下家训:后代以耕读为业,潜德勿曜,不走仕途。此后四五百年间,荣氏后人很少有人进入仕途,基本上以耕读、船运、经商为生,一直到荣毅仁当国家副主席。荣宗敬的祖父荣锡畴当家时,已经开始做点长途贩运的小本生意,为荣家子孙注入了最初的商业细胞。

我们右手边的这三幅图片便是荣熙泰、荣宗敬和荣德生父子三人了。

太平天国战乱之后,荣氏家族很多人去了上海,以经营麻绳、桐油、生铁、棉花为生。所以,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铺当学徒,成年后深知当官不易,他经族人介绍南下广东到朱仲甫处做了里卡(现在的税务局)的账房,并送大儿子荣宗敬、小儿子荣德生先后去上海的钱庄当学徒。

1896年,在荣熙泰的筹划下,两兄弟在上海鸿升码头租房,办起了广生钱庄。这一年,荣宗敬23岁,荣德生21岁,兄弟二人从钱庄学徒成为了小老板。两年后,钱庄合伙人因赚不到大钱,抽回了股本,荣氏兄弟便独资接办。由于经营稳妥,讲究效用,两年来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盈利将近万两白银。

钱庄盈利之后,荣氏兄弟决定发展实业。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于是,1900年,当在广东厘卡局做总办的朱仲甫回归故里,荣氏父子与其合资(共13股,每股3000元,还有其他人入股),在无锡西门的太保墩开办了无锡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由于创业初始阶段效益不是很理想,朱仲甫便退了股,荣氏兄弟将保兴面粉厂改组为茂新面粉厂,1912年,他们将创业的重点转到上海。从1902年第一家面粉厂投产,到1921年20年间,在无锡、上海、武汉、济南先后创办了12家面粉厂,生产能力约占到全国民族资本机制面粉的30.7%,成为中国的“面粉大王”。

除了“食”之外,“衣”也是民生之根本。于是,1905年,荣氏兄弟俩决定衣食并举,联合七位友人创办了无锡振新纱厂,后因股东间意见分歧,荣氏兄弟1915年退出振新。

1915年和1917年荣氏兄弟先后在上海集资创建了申新一、二厂,1919年又集资200万元,由荣德生亲自主持在无锡筹建规模最大的申新第三纺织厂。申新三厂采用的组织形式是无限公司,这在当时尚属少见。在1921年初建成投产,初建时计有设备美制英制纱锭5枚,附设轧花厂,5月又辟建布厂,拥有布机500台。至抗战前,申新三厂已拥有纱锭7万枚,线锭4192枚,布机1478台。资金也持续增长,1936年又增至500万元。

荣德生在申新三厂建厂后的第三年,率先革除了旧式工头管理制,聘请纺织工程师,依靠专科毕业生管理车间,制订操作规程,实行奖惩考核制度,从而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30年,申新三厂又成立了“劳工自治区”,由总管薛明剑具体负责,初步实施各项劳工教育和福利事业,举办职工医院、消费合作社、职工子弟学校、机工和女工养成所等,1933年春,又陆续举办单身女工宿舍、工人晨校、业余夜校、职工食堂、茶室、剧场、储蓄部、自治法庭、尊贤堂、英雄祠等。这些措施实行后,提高了工人的知识水平,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

在此以后的短短16年间,荣氏兄弟先后创办了申新系统9家纺织厂,荣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集团,棉纱、棉布总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民族资本纱、布产量的18.4%和29.3%,成为中国的“纺织大王”。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展示的便是荣氏兄弟创业的过程。大家请看,这两幅图片,展示了荣氏兄弟创立的“兵船”牌面粉、“人钟”牌棉纱等知名商标,不仅成为著名的国货品牌,在国外也都一直畅销不衰,享有盛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申新三厂在无锡沦陷时遭到侵华日军的大肆破坏,被抢掠和焚毁棉花4.8万担,棉布6.4万匹,棉纱3400件,部分设备和厂房亦被焚毁和拆走,荣家在经济上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荣德生在敌人洗劫面前没有气馁,其兄弟荣宗敬于1938年去世后,他一直思考重振荣氏企业,作出了“天元计划”和“大农业计划”。“天元计划”即是筹划另创一个规模宏大的企业,取名“天元实业公司”。现将其名下茂、福、申新资金划分股份,由他本人任总经理,七个儿子副之,年长者日后将代替总经理。经营范围专营实业,不可做投机买卖,立下禁例;经营项目涉及六个方面。抗战一胜利他就致力于“天元计划”的实施。在无锡创办了天元麻毛棉纱织厂和开源机器厂等几家规模较大的新企业,重建了茂新一厂,修复了申新三厂等等。

从二十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二人把握住商机,艰苦创业,一手创办了以荣家资本为中心,拥有茂新、福新、申新3个系统,分布于沪、锡、汉口、济南的中国第一大民营企业集团。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荣氏兄弟已经进入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短短三十年间,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重重压迫的隙缝中,荣氏兄弟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华民族工业的成功之路。

游客朋友们,这里分别是荣毅仁的长兄荣伟仁和侄女的房间。转盘楼的另一侧,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了恢复,这里是当年荣毅仁的兄弟们居住的地方。

沿楼梯而上,转盘楼的一边呢,则展示了荣氏兄弟尤其是荣德生先生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贡献。

荣氏兄弟俩继承和发扬了荣氏家族乐善好施的好族风,特别是荣德生先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生把很大的心血投入到了地方的公益事业上,对无锡的教育、市政、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早在1912年,38岁的荣德生就写了一本名为《无锡之将来》的小册子,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提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1916年荣德生与荣鄂生合著《理财刍议》提出崇俭立国,关税自主,实行金本位,自力更生建设国家的经济思想。荣氏兄弟还将一腔热情都倾注于地方教育事业。从1904年和族人一起开始捐资创办了公益小学,到之后接连创办了10所小学、1所工商中学、1所包括初高中在内的普通中学、1所四年制综合性大学,以及梅园豁然读书处和大公图书馆等,体现了教育为实业服务的理念。除了兴办学校,荣德生先生还特别注重社会教育。1914年,荣德生在自己的住宅旁购地二亩八分,一部分用来建造竟化女校,另一部分便用来建造大公图书馆,用来收藏古书文物。修路、造桥、改善交通,促进地方的发展,是荣氏兄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又一重要业绩。荣德生在无锡及武进、江阴、宜兴、丹阳等周边地区先后建造了百余座桥梁,修筑了40多公里的道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宝界桥,是荣德生先生在六十大寿时用礼金所建,从此解决了军嶂、鼋头渚与无锡市区的陆路交通问题。荣德生先生曾对钱穆这样说:“我一生惟一事或可作身后纪念,即自蠡湖直通鼋头渚跨水建一长桥。“他年我无锡乡人,”犹如有一荣德生,惟赖此桥。我之所以报乡里者,亦惟有此桥耳。”这些话,如今听来,仍让人唏嘘不已。事隔60年之后,为了解决宝界桥交通拥塞,促进旅游事业发展,荣德生之孙、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子荣智健先生,又独立捐资3000万港币,在老桥东侧10米处,另建新桥。新桥落成后,不仅唐代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意油然而出,荣毅仁亲自将其命名为“宝界双虹”,祖孙二代造桥的佳话广为传播,赢得世人的赞许。荣氏兄弟建造园林、保护历史古迹,为发展无锡的旅游事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荣氏兄弟及后人,曾多次捐款出资修复了南禅寺妙光塔和东林书院等无锡著名的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1912年,荣德生购得清末进士徐殿一的小桃园旧址,建造梅园,开启了无锡工商实业家建造太湖山水园林的先河,将其打造成我国近代第一个花卉专类园。1929年又为兄长荣宗敬在小萁山购地250余亩建造了锦园。而且,荣德生在他的好友储南强修复张公洞和善卷洞遇到困难的时候,荣德生还给予了大力支持,慷慨捐赠了当时尚为紧俏的水泥等建筑材料,并接通了两洞之间的公路。

转盘楼的这一边,恢复了当年荣毅仁新婚时的场景,分别布展了婚房、书房等,房间里的陈设都是根据1936年民国时期的大户人家风格而布置的,比如屋里的吊灯、留声机、电风扇和打字机等。其它房间是荣毅仁的姐妹们居住的地方。

游客朋友们,离开荣毅仁的婚房和书房,让我们下楼去看一下荣毅仁的摄影诗文展。摄影是荣毅仁的业余爱好,这里不仅有他拍过的照片,还有他一生用过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同时,由于受父辈的熏陶,经过严格的家教和勤奋的学习,荣毅仁有着良好的文学功底。这里展出了他的部分诗文作品。前面是荣毅仁出生的地方——夫人房。也就是荣毅仁的母亲程慧云居住的地方,如今已经恢复了当年的场景。程慧云对儿子管教严格,经常教育儿子:“你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像你父亲一样做一番大事业。”

夫人房的南面,在承馀堂的北侧,还坐南朝北的布置了女眷会客室。

游客朋友们,这里陈列了荣毅仁伯父荣宗敬的相关资料。

荣宗敬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和开拓者,又名宗锦,1873年出生于无锡荣巷。他性格外向,思路灵活,聪明睿智。在荣宗敬7岁的时候被父亲荣熙泰送进了私塾,13岁时就到上海的一家铁锚厂当学徒,之后又在源豫庄当学徒,在那里只管吃住,没有工资,但是什么活都得做,晚上还要在灯下学习记账、珠算,存放款。三年后学徒期满,荣宗敬转到了鸿升码头的森泰蓉钱庄做跑街,刻苦的学徒生涯,养成他们吃苦耐劳好习惯,少年的荣宗敬决意要为改变家庭的命运尽责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过大力扩充,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一共增加到8个。一方面兄弟俩凭借在社会上的良好信誉,大量抛售远期栈单,以调度资金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依然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不断地购买机器,严抓原料的质量,加紧改进技术,扩大销路。很快茂新,福新所生产的面粉不断有新的提高,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兵船”牌的面粉,在市场上不仅销量很好。申新纱厂生产的“人钟”牌棉纱被定位为标准纱,荣氏企业在中国牢牢站稳了脚跟,荣宗敬功不可没。

1920年“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正式在上海成立,发起人荣宗敬、王一厅等人,贸易所一改往日现货交易,主要以期货为主,增加了厂家的主动性。

1921年在上海江西路58号一座刚刚落成的巴洛克的建筑内成立了“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简称“茂福申”公司,荣宗敬为董事长。他收购了李鸿章创办的上海三新纱厂,曾经轰动了上海滩。

1934年“茂福申”总公司经历了一场最严重的危机,企业被银团控制,凭着经营才略1936年有了转机,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又落入了颠沛流离的局面,荣宗敬登上了一艘外国轮船到达了香港,荣宗敬到香港一个多月因脑溢血症复发,于1938年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65岁。大家请看图片:荣宗敬葬于无锡太湖之滨杨湾张山口,墓园前有石刻对联“民族经济先驱,创业精神楷模”。

到这儿,有游客朋友可能要问了:荣氏家族并非出身于贵族或豪门,他们是如何走过百年风云,成为中华民族资本的首富的呢?在这,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修身为本堂,这里是荣氏兄弟接待至爱亲朋的地方。修身为本是儒学的核心,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基础和根本。自古以来,历代仁人志士的名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体现了这种人生价值观。荣德生先生曾经说过:“古之圣贤,其言行不外《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正心修身,终至国治而天下平。”修身为本的文化,为荣氏家族的商业经营注入了伦理品格与精神内涵,从而使荣氏家族成为运筹帷幄、名垂史册的商界奇才与大成功者。

现在我们来到了承馀堂。承馀堂建于1907年。这里是当年荣宗敬兄弟接待客人的地方。在这里荣氏兄弟曾接待过孙科以及吴稚晖等贵宾。

游客朋友们,可以说,除了诚信、对财富的敏锐嗅觉与执着苛求,总体来说,荣氏家族的成功主要有这么几个基本因素: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荣氏兄弟二人的性格。荣氏兄弟二人,个性不同、气质迥异。兄长荣宗敬,性情豪放,敢于冒险,做事精明,处事果断;弟弟荣德生则稳健诚信,为人谨慎,遇事冷静,善于公关。因此,如果说,荣宗敬是荣氏家族企业创办和快速扩展的第一核心,荣德生则是荣氏家族企业经营管理的保险装置。当然了,不管兄弟俩的性格差别有多大,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荣氏兄弟表现出相同的坚忍不拔和勇往直前。创办荣氏第一家企业保兴面粉厂时,兄弟俩只有区区6000银元资金,工厂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销路不畅,获利甚微,于是大股东抽走股金。但他们并未因此气馁,坚持把企业办下去,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机制面粉厂之一。因此,荣氏兄弟的同代人指出:荣氏兄弟“成功的基点完全建筑在雄健的魄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上。”而且,荣氏兄弟俩几十年如一日,互谅互让,精诚合作,同心协力,优势互补,不仅形成了无可替代的最佳组合,也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其次,荣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勤劳、简朴、低调的本色,荣德生先生更是艰苦创业的模范。荣氏家族虽然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荣德生本人却把“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终生只穿布衣、布袜、布鞋。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三儿子曾带给他一套西装,他刚试穿完就脱了下来,再也没穿过。平时用餐,住在老宅时,每桌坐八个人,只吃两荤两素一个汤,汤一般是咸菜肉丝汤。荣德生本人一般在企业里用餐,标准跟职员一样,只有来了贵宾,才会加两个菜。住在上海时,就是现在的徐汇区少年宫,由于房子太大,到了冬天很冷,荣德生竟嫌烧煤供暖费钱,给家里人每人添置了一件皮袍子。

还有就是,荣氏兄弟俩善于用人和管理。比如无锡人王禹卿,原是恒来麻油店负责北方营销的推销员,有能力将保兴的面粉推销到山东乃至东北各省。荣宗敬以4倍的薪水加10%的佣金,将北方的销售事务全权委托给他。很快,保兴面粉在北方市场打开了销路,王禹卿也被任命为销售主任。同时,荣氏家族在管理上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们能够用人之所长,不问出身,能力优先。比如,被誉为荣氏兄弟的“智囊”的薛明剑,无锡北乡玉祁镇人,只有高小学历,但由于他勤奋好学,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先后在多所学校担任过教员或校长,还担任过中央大学的兼职教授,并身兼许多社会要职。进入荣氏企业之后,荣氏兄弟从未嫌薛明剑的学历低、年纪轻,对其提出的良言善策从不轻视,让他担任申新三厂总管达二十多年,与荣德生一起把申三建成了荣氏企业中的样板厂。同时,荣氏兄弟还积极引进国外留学归来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比如纺织专家汪孚礼,荣宗敬于1925年聘请他出任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总工程师,为荣家企业的管理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长远眼光的角度来说,荣氏兄弟非常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说,荣氏兄弟对后辈的要求很严格,不仅生活上要求简朴,工作也都是从家族企业里的实习锻炼开始,经受过基层的磨练,才能担任重要的职责。荣德生一生未出过国,但他多次派遣自己的儿子、女婿和厂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出国留学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他还开办申新职员养成所、机工养成所、女工养成所、各种训练班和工人夜晨校,对职工进行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同时还举行技术操作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鼓励广大职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和操作水平。有意思的是,荣德生对二儿子荣尔仁的培养比较独特。荣尓仁从公益工商中学毕业后,荣德生便开始对荣尓仁进行半工半读的教学:半天安排家庭教师补习国文、英语和数学三门课程,半天安排到申新三厂的每个部门进行轮岗。此后,荣尓仁历任申新第三纺织厂的工务员、厂长助理,申新第一、第二、第五纺织厂的厂长。抗战胜利后,因为他对国家经济事业的贡献,上海光华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的荣誉称号。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承德堂,这里是当年荣德生招待宾客的地方。我们左手边是荣德生子女们的读书处,荣德生也是在这里教育自己的子女。我们右手边是在荣德生先生的书房,大家可以看到,书房里高挂着“戒欺”二字匾额。可以说,作为做人的根本,“戒欺”不仅是荣氏家族的家训,也是荣氏家族兴旺的途径。荣德生先生将“戒欺”作为做生意的准则,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一生信守不渝。

游客朋友们,说着说着,我们来到了荣毅仁的北京旧居。

荣毅仁旧居是把荣毅仁在北京的住处原样移建过来的,因此,这里是荣毅仁纪念馆唯一的一处北方风格的建筑。四合院位于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47号,曾经是傅作义住过的房子,后来经过修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也住过。大家可以看到,那辆京A55555牌照的奔驰和京A66666牌照的奥迪,是荣毅仁先前乘坐过的轿车,经有关部门批准,从北京一路开到无锡,作为纪念物陈列于此,供参观者瞻仰。

1998年,荣毅仁从国家副主席的位置上告退后,便在这座四合院内读书、看报、养花、听音乐、看足球,与夫人一起过着低调宁静的生活。如今,这里布置了荣毅仁的生活照片以及与家人的合影。

荣毅仁的夫人杨鉴清,出身无锡名门,虽然很少公开露面,但秀外慧中,谈吐文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是典型的东方贤淑夫人。他们先是一见倾心,再经媒妁之言,于1932年定亲、1936年喜结良缘。荣杨两家,一富一贵,荣杨二人,才子佳人,这段姻缘可谓珠联璧合。荣毅仁夫妻俩育有四女一子。大女儿智和出生于1939年,智和夫妇及二女儿智平住在上海。老三智健是独生子,曾任“中信”泰富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老四智元很不幸,上中学时因患脑炎被误诊,1993年死于肺癌。老五智婉远嫁澳门,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的儿媳。如今,长孙荣明杰是中信泰富的董事副总经理,孙女荣明方任中信泰富的财务副总监,小孙子荣明棣正在美国著名企业摩根·斯坦利纽约公司热身。如果说,荣宗敬、荣德生是荣氏家族企业的奠基人和荣氏帝国的创始人,荣毅仁是红色资本家的另类传承,荣智健再创了荣氏家族新的辉煌、成为是商业翘楚,那么,如今已经成长起来的荣家第四代,则寄予了世人对他们的更多期待。

步入四合院大门,左手边是荣毅仁先生的会客室。客厅内有块“戒欺室”匾额,是由邓小平为荣毅仁题写的。客厅内还高挂着陆俨少的山水画,画两侧配有叶剑英元帅题写的“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诗句。大门右手边是招待过基辛格等贵宾的餐厅。

大家可以感受到,四合院布局很紧凑,刚才我们经过的是会客厅、餐厅和警卫人员等的住所,我们正面是坐北朝南的一排正房,分别是荣氏夫妇的贵宾接待室、卧室和荣毅仁的书房兼办公室等,正房的西侧是荣毅仁的子女荣智健等人的卧室。起居室前的轮椅、躺椅、缝纫机和氧气瓶等,都是荣毅仁生前用过的原物。

四合院东西两边的厢房是荣毅仁的女儿们和亲戚来京时的住房。比如在德国的侄女荣智美等回国,都不住宾馆,而是住在荣毅仁家里,一起享受家庭的温暖。如今,东厢房布展的各界人士赠送给荣毅仁的礼品,西厢房布展的荣毅仁与家人的珍贵合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随意参观游览。

参观过荣毅仁的旧居,大家可以感受到,晚年的荣毅仁,生活如此简朴,让人很难相信他曾经贵为驰名世界的商界巨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荣毅仁出席公共场合和出国的时候,衣着都非常讲究,展现出衣冠楚楚形象。但是据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介绍,因为从小受父亲荣德生的影响,荣毅仁养成了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出低调。他不仅自己朴素,衬衫、毛衣等衣服破了补一补再穿,而且还经常教育子女:“一千间房子,我们也只能住一间,成百张凳子、沙发,你只能坐一个,所以生活上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像浮云一样,主要的还是看实业,看事业。”这就是荣德生的座右铭,“享下等福”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荣毅仁是荣德生先生事业和思想的继承者。

游客朋友们,最后,我们来到了大公图书馆。

大公图书馆位于纪念馆的西侧,与转盘楼东西对称。图书馆于1915年开工建设,1916年建成开馆。大家可以看出,它是一幢方方正正的两层楼建筑,清水墙(现在只有下部裙边保持原样),看上去有点中西合璧。

由于“仆少而服贾,志学未能,二十年来世味饱尝,更抱不读十年之恨。”荣德生先生为办图书馆投入了巨额资金。据统计,公益学校和大公图书馆两项事业总共投资达一百万银元,并以茂新面粉厂下脚料麦灰收入捐作常年经费。因此,大公图书馆成为当时无锡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且管理也最完善的私人图书馆。1920年,图书馆藏书已达10万余卷,到1921年编制出版“藏书目录”时,藏书已有11万7千1百余卷,其中有很多是善本和孤本。而且,荣德生先生请的几任图书馆馆长都是无锡地方上很有才学的老知识分子。抗战期间,大公图书馆的藏书损失惨重。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先生重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遇空仍收买旧书,先后所得,又已十余万卷,其中颇多乡贤著作,稿本凡百余种,最为难得。”荣德生说,这时的收藏,已经超过了抗战以前。

1952年,荣德生去世。遵照他的遗嘱,荣毅仁将大公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和71个大书架捐赠给无锡市人民政府,由无锡市图书馆收藏。1958年,无锡图书馆编印了一本《荣德生先生赠书目录》,总数为53263册(其中包括几十种“善本”)。但是,这本“目录”并没有包括荣德生的全部赠书。2000年10月,无锡图书馆新馆落成以后,古籍部的几位青年学者对荣德生的赠书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核对,古籍总量为8434部116280册。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00多部,无锡图书馆入选48部,其中,45部出自荣德生的捐赠。

游客朋友们,到这儿,我们便可理解,荣德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资本家,而认为自己是“事业家”。荣德生曾把自己一生的事业和责任归结为两项:一是创办工厂企业,发展民族工业,谋求国家富强;二是致力公益事业,改善环境,谋求民众福利。

所以,大公图书馆不仅是我国近代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支奇葩,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以荣毅仁及其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为代表的荣氏家族对社会的公益贡献,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以荣家为代表的无锡民族工商业家对社会的卓越贡献。

游客朋友们,到这儿,荣毅仁纪念馆的游览便结束了。我想,荣氏家族的百年传奇定能给您留下无穷的回味。

下载杨虎城纪念馆讲解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虎城纪念馆讲解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镇兵团纪念馆讲解词

    镇兵团纪念馆讲解词开场: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检查指导工作。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我镇的兵团纪念馆,本馆是2008年,在政府、社......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讲解词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讲解词(简稿) 1. 梅园 1946年三校北返之际,由梅贻琦先生捐资五百万法币而建,取名为梅园。一因其姓氏,二为“永铭联大之精神,长留先生之德馨”。2003年学校......

    抗日战争纪念馆游览讲解词

    第二部分: 1937年初,日军已对北平地区形成三面合围之势。(东有日本扶植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日本天津驻屯军,北有关东军驻扎在热河的重兵进行策应,西北有日本控制下的李守信......

    常州革命史纪念馆讲解词

    常州革命史纪念馆讲解词 欢迎大家参观常州革命史纪念馆。本馆讲述了1840年到1949年,常州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谱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下面请大家参观第一......

    沙石峪纪念馆讲解词

    沙石峪纪念馆讲解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各位到沙石峪纪念馆参观指导。今天由我把沙石峪纪念馆整体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上世纪60年代初,沙石峪人民面对‚土如珍......

    会议讲解稿

    工作汇报讲解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叫***,●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临沂杏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费县杏坛职业培训学校、杏坛商务宾馆和教师进修学校函授站全体员工对各位领导......

    策划书讲解稿

    策划书讲解稿讲解人:王杏娣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晚上好,我是来自社联骨干培训第五组的成员,接下去的4分钟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我们的策划书!(第一张PPT) 我们的策划书是在“我与我的社......

    渭南名人杨虎城(模版)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陕西渭南名人,杨虎城 家庭背景,时代因素造就了这个人物,同时他也在关键时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 人物简介—— 革命的种子杨虎城(1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