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眼中的西洋歌剧
我眼中的西洋歌剧
在选择西洋歌剧鉴赏这门课之前,西洋歌剧对于我来说,像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那般遥远和陌生。它是阳春白雪,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是永不磨灭的灯火,是艺术学和美学的必修课。在我看来,它是需要拥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才能欣赏的。
于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上这门课。由于我们是专升本的学生,我们开始去上这门课的时候,已经比其他同学少了好几节课。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歌剧这门艺术,我查询了歌剧的相关资料。知道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 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习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我们所学的这们课,正是西洋歌剧签赏,我想差不多也是近代西洋歌剧了吧。第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一些经典的歌剧片段,这实实在在是我第一次接触西洋歌剧这一门艺术,这一门深奥而又高雅的艺术。即使整节课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我可以感受得到歌剧中时而欢快时而深沉的节奏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我们观看的歌剧简介里,《女人善变》《费加罗的婚礼》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识了威尔第和莫扎特,普契尼等著名的歌剧音乐家。为日后鉴赏整部歌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也认识到,歌剧一定是没有国界的,它能够冲破语言的局限,表达人类共有的情感。在那个没有网络而且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歌剧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但是能进剧院看歌剧的,大都是些达官显贵或者小康人家,一般穷人是看不起歌剧的吧?其实就算是今天,没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们,又怎么会有机会接触西洋歌剧这门艺术呢?歌剧,在我的眼里,它就是一门高高在上的艺术,他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是人类思想的伟大结晶,是永远都无可取代的。我们观看的第一部完整的关于歌剧的片子是《歌王卡罗素》,这一部片子融合了电影和歌剧的因素,完整地表达了歌王卡罗素传奇的一生。我们得以了解这位传奇伟大的人物充满戏剧性的人生历程。即使曾经为了爱情沦落为面粉商,卡罗素的音乐才华依然无法掩盖。他最终在一个酒吧里被久别重逢的朋友们鼓励重新踏上了歌剧的舞台,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最终为歌剧献上了自己宝贵的一生,却给人类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卡罗素的歌唱成就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古往今来,无可比拟。他的声音音质优美,音域宽广,音量强大,音色丰富,表现力强。他用声音成就了永恒,也给歌剧这门高雅的艺术添彩。
《茶花女》这部歌剧,在这以前我看过小说的版本。这本是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小说,后来被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朱佩赛.威尔弟改编。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老师说《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曾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相比于小说,我个人认为歌剧《茶花女》的表现力要远远比小说本身强烈。歌剧为小说本身注入了灵魂和血液,是它有了永恒的生命。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男主人公的父亲到薇奥列他们的乡村住处,请求她离开自己的儿子时那一幕,他们一唱一和,真是催人泪下。薇奥列塔选择离开那一刻,心里是多么委屈和不舍啊。
在看《弄臣》这部歌剧的时候,老师说开玩笑地说“从这部剧中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女儿谈恋爱,一定要让父亲知道,因为男人最了解男人。”这句话不无道理。作品中,作曲家创造了性格优柔寡断、内心感情变化多端的弄臣,风流浮华、多情善变的公爵和纯真深情、富于诗意幻想的吉尔达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剧中的许多唱段都是世界名曲,如第四幕中公爵的抒情歌《女人善变》,第三幕利哥莱托的咏汉调,第二幕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第四幕中公爵和玛琳娜、吉尔达、利哥莱托的四重唱等。《弄臣》这是一部十足的爱情悲剧,整部歌剧看下来,我们的心情随着弄臣这个悲剧人物的悲惨一生起伏不定。他对于人生的无奈,对于女儿的疼惜和爱护,都在歌声中表现得一览无遗。
我们观看的还有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卡门》以及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图兰朵》。这两部歌剧不论从情节或者是唱法,都是极其引人入胜的。卡门独特的爱情观以及图兰朵高傲不驯的个性,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各种唱法相结合交汇,产生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通过了这门课,我大致了解了西洋歌剧这门华丽而又高雅的艺术。在学习繁重的功课之余,能够在星期三有机会了解和聆听西洋歌剧,我感觉十分庆幸。
第二篇:西洋歌剧论文1
西洋歌剧论文
论文题目 :论西洋歌剧
专 业 : 班 级 : 学 号 : 姓 名 :
【摘要】通过这一学期西洋歌剧的学习,在数部名作欣赏的过程中,我了解一些西洋歌剧的基本知识,体味到独属于西洋歌剧的魅力。以前对它的了解太少,一直以为它艰涩难懂,超过自己欣赏范围,如今明白,歌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家能够普遍理解的,至少舞台的布置与动作能传递许多信息。
关键词 : 起源与发展
类型与流派
音乐特色
论西洋歌剧
1.西洋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
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国作曲家德尔也最终落脚英伦。而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剧”,以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纪歌剧巨匠,显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时先以正歌剧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语喜歌剧,风行各地,尤以《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女人皆如此》为人称颂。而莫氏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更是德语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初期是美声风格歌剧的高峰期,风行当时的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时至今日,依然常见于舞台。与此同时,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歌剧作品则成为了法式大歌剧的典范,并风行全法。而19世纪中后叶则被誉为歌剧的“黄金时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而黄金时期过后的20世纪初,西欧歌剧继续演变出不同风格,如意大利的写实主义和法国的当代歌剧,和及后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个19世纪,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希米亚,国民乐派的崛起造就了当地和西欧平行发展的歌剧作品。
整个20世纪,现代风格元素常被尝试混入歌剧当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十二音阶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菲利浦·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的简约音乐。随着录音技术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为歌剧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随着20世纪科技的进步,歌剧也会在电台和电视上播放,也出现了为广播媒体而写的歌剧。
2.西洋歌剧的类型与流派
正歌剧 盛行于十七世纪的题材重大严肃、音乐风格崇高华丽、讲求歌唱技巧的歌剧。歌唱芭蕾剧 十七、十八世纪盛行于法国的歌唱与舞蹈并重的体裁。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
大歌剧 盛行于19世纪的法国。多采用历史题材,具有史诗性,音乐风格华丽恢宏,场面较一般歌剧大,常常插入芭蕾舞。
轻歌剧 又称作小歌剧。盛行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常常带有对白,音乐风格轻快幽默,有时又比较抒情。
乐 剧
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对自己歌剧作品的称谓。他以此表示他对乐队以及戏剧、舞台设计等因素的高度重视,强调歌剧的“综合艺术”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样把歌唱放在首要位置。
音乐剧 也称作“音乐喜剧”,或者更确切地称为“美国音乐剧”。十九世纪末发源于美国的百老汇内容从轻松幽默的到严肃深刻的都有,但常常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音乐风格较为通俗,有时是融合了严肃和通俗音乐风格的混合体。
歌剧——清唱剧 将歌剧和清唱剧(包括独唱、合唱和乐队的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与歌剧不同之处是静态的表演方式——演员没有戏剧性的动作,并且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题材混合而成的体裁,近代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对自己作品《俄狄普斯王》的称谓。(在实际作品中,歌剧的类型常常是混合的,因此有些作品不能简单地归于某一种类型。)
巴罗克歌剧(参看上列“正歌剧”词条)题材以历史事件、神话故事为主。具有场面宏大、庄严高贵的特点,唱段设计相当华丽,大多由大牌阉人歌手担任主角。乐队部分采用“数字低音”写法。蒙特威尔第、阿·斯卡拉蒂、亨德尔等人的歌剧是典型作品。
古典主义歌剧(在题材上力求贴近人心,强调歌剧音乐与戏剧内容更加紧密的结合。旋律简洁明快,乐队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并去掉了“数字低音”写法。以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为典型作品。
浪漫主义歌剧 因风格多元化而难以概括。总的来说是追求抒情性,以表达人物情感为主旨。代表作曲家有意大利的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第、威尔弟以及法国的马斯涅、古诺,德国的瓦格纳、俄国的柴科夫斯基等人。
民族主义歌剧 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运动的产物。作曲家力求表现本民族的文化,在歌剧题材上多选择民族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音乐写作中融入民间音乐因素,有时采用地道的民歌、民间舞曲。代表作曲家是德国的威柏、俄国的格林卡、莫索尔斯基、捷克的斯美塔纳等人(柴科夫斯基虽然不属于典型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但他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真实主义歌剧 采用当代题材,反映真实 生活,尤其是下层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代表作曲家是意大利的马斯卡尼和莱翁卡瓦洛(普契尼和法国作曲家比才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归于这一类)。
印象主义歌剧 也可以称作“象征主义歌剧”,实际上此种风格只是反映在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唯一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音乐细腻富于诗意,追求表现人物内心微妙的感受。歌唱部分带有半朗诵性质,避免夸张的舞台表演和戏剧性效果。
表现主义歌剧
以奥地利表现主作曲家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为典型作品。以表现人物与社会不可调解的矛盾以及心理状态的披露、剖析为主旨。采用无调性作曲手法(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歌剧《旋螺丝》、《彼得·格里姆斯》也带有这种特征)。
3.西洋歌剧的音乐特色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也即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首先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有些歌剧中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歌剧的歌词往往纪录在“辞本”上。一些歌剧作曲家,往往会为自己的歌剧填词,另一些作曲往往会和指定的作词人合作。
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不带旋律结构的演唱部分,通常用于交代剧情;咏叹调,通常用于表达角色感情,带旋律结构的唱段。二重唱、三重唱和多人重唱也很普遍。每一种歌唱方式都辅有乐器伴奏,有时也会有合唱团伴唱。在某些形式的歌剧,如歌唱剧、喜歌剧、轻歌剧和半歌剧中,宣叙调往往被没配乐对白所代替。在其他歌剧中,宣叙调偶然也会是带旋律结构的咏叙调。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宣叙调还分为两种:干宣叙调是指只带有“数字低音伴奏”的宣叙调,通常只有羽管键琴提供若干和弦,供歌手对音;而伴奏宣叙调则有整个管弦乐队提供伴奏。在19世纪以后,伴奏宣叙调渐渐成为歌剧界的主流,管弦乐团在歌剧中的音乐角色渐被看重。华格纳的作品更进一步“废除”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停顿,将歌剧化为旋律不休止的乐剧。当然,这个举动和华格纳的其他举动同样惹人争议。有些人跟随了这个乐剧潮流,有些现代歌剧则尊重传统,保留了这些停顿,如史特拉文斯基的《游子历程》。
4.小结
世界上有很多颇为著名的歌剧,多少年过去了,它们依旧一遍又一遍的上映,每一次都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动与震撼。这一切都是源于演员们高尚的敬业精神,历史上有不少的人为了获得绝妙的声音,甚至不惜违反自然地将一些拥有甜美歌喉的小男孩作了阉割手术,这样的结果是,他们长大后会同时具有女高音的音域、灵敏,和男子的肺活量。由于手术条件不好,有不少男孩子死在了这种手术中。那些成功的,有些的确成为音乐史上对声乐演唱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大师。这些代价真的很惨重,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艺术面前,什么都是值得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洋歌剧这的是充满魔力的,让那么多人在其中沉醉着。我印象深刻的是《猫》这部歌剧,其实在高中时也看过,当时只是无法理解那种艺术表现形式,觉得里面的造型很夸张很突兀,难以接受,更别谈对歌剧本身的欣赏与品味了。而在西洋歌剧课堂上再次观看,又觉得一切都是熟悉的,再看舞台及人物造型,只觉有新意且生动突然就特别喜欢里面音乐与人物。
所以说,只有在了解歌剧了,才能细致深刻地领悟歌剧的魅力!
【参考文献】
周小静
《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王必主
《试析西洋歌剧中声乐演唱形式的艺术特征》 2004
第三篇:西洋歌剧名作赏析
西洋歌剧名作赏析
《普契尼与他的托斯卡》
姓名:
学号: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教师:张
璞
这学期选择了歌剧这门选修课,开始时我对歌剧也没有什么了解,以为是音乐剧之类的,想上个轻松点的课程,就选了歌剧。上了一节课后才知道什么是歌剧,歌剧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在之前,能叫上名来的就只有《卡门》、《图兰朵》这两部中国人都比较熟悉的歌剧。上了歌剧课后,我才了解了更多关于歌剧的内容,给自己长了不少知识。与此同时,也看了不少歌剧,如:《阿依达》、《弄臣》、《丑角》、《卡门》、《托斯卡》等等。而我今天想说的就是普契尼与他的托斯卡。
1858年6月22日,普契尼出生在意大利的卢卡城,最初在他的故乡学习音乐,后来考进米兰皇家音乐学院。于1883年毕业,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获得好评。他的老师蓬基耶利觉得他的才华更适于舞台音乐的创作,于是请人根据《吉赛尔》的题材为他编写歌剧脚本,参加歌剧创作比赛。普契尼写成独幕剧《群妖围舞》,虽然最重还是落选,但在米兰上演时却获得好评。他的第二部歌剧《埃德加》由于脚本不佳,以失败告终。他由此认识到,歌剧的成功有赖于好的脚本,它应该吸引人、感动人。这种追求,成为他后来作品的戏剧结构的重要特色。而普契尼的成名作是《曼侬·莱斯戈》,《曼侬·莱斯戈》的结构灵活,采用多变的朗诵调和管弦乐交织而成的贯串发展手段,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和地位,音乐的地方色彩浓郁。作者从此一举成名。
作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普契尼在创作题材和内容方面,致力于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真实地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将满腔同情寄予那些心灵美好却遭遇悲惨的小人物。他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一系列感情丰富,悲剧性的妇女形象。
普契尼一生创作了12部歌剧,其中有四部经久不衰——《艺术家的生涯》(又名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至今仍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经常演出。其中,《托斯卡》在1900年在罗马上映,普契尼以V.萨尔杜的剧本改编受到凯旋般的喝彩。这部歌剧是以法国大歌剧风格写的,它反映了历史英雄的题材。主导动机发展丰富,有充分展开的大段二重唱,和声复杂,终场写得很富于效果。此剧可以说是普契尼后期作品中典型的真实主义杰作。
《托斯卡》描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如今依然存在,那是在1800年地罗马,剧情在刚刚超过一天的时间内发生,第一幕安排在圣安德烈•德拉•瓦利一座美丽的教堂里,第二幕发生在斯皮卡亚家中,最后的悲剧发生在圣安杰罗城堡的城墙上。画家卡瓦拉多西由于掩护了越狱的革命党人而被警察局逮捕监押。画家的恋人、歌剧演员托斯卡找到警察局局长斯卡皮亚求他宽容。斯卡皮亚早就垂涎托斯卡的美貌,于是便提出要托斯卡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卡瓦拉多西的生命与自由。如果托斯卡同意,他便可以执行一个假死刑,让卡瓦拉多西与托斯卡两人远走他乡。为了救出自己的恋人,托斯卡在斯卡皮亚的淫威之下只得同意了他的无耻要求,就在斯卡皮亚欲拥抱她时,托斯卡情急之下抓起了桌子上放着的一把匕首,猛然刺进了
斯卡皮亚的胸膛。斯卡皮亚就这样倒在了地上。凌晨,在楼顶平台的刑场上,托斯卡悄悄的告诉卡瓦拉多西这是一次假行刑,并特别叮嘱他在枪响之后千万要装死别动,等人群散去之后,他们俩就可以远走他乡。然而当行刑的枪声过后,卡瓦拉多西应声倒地,等人群散去之后,托斯卡才发现自己被欺骗了,真实的子弹打碎了一切美好的梦想。而正当托斯卡为失去恋人而悲痛时,斯卡皮亚的手下也发现了他们长官的尸体并前来捉拿托斯卡。警察和士兵们冲到托斯卡的面前,托斯卡猛然纵身跳下楼,追随爱人而去„„
《托斯卡》虽是一部爱情的悲剧,但作曲家普契尼却在其中写出了许多情意缠绵、音乐优美的咏叹调与重唱,如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多么奇妙、多么和谐”与“今夜星光灿烂”等。百年来这些不朽的旋律不仅经常在歌剧演出之外的音乐会舞台上被广为演唱,而且还成为了当今许多重要国际声乐比赛的参赛规定曲目,由此足见普契尼音乐的动人与美妙。尤其是经典咏叹“今夜星光灿烂”,成为歌唱家们炫技之作和歌剧入门者的必修之课。
从题材上看,普契尼总是选择三流的文学作品,着眼于渺小的题材,将自己满腔的热情倾注于刻画一些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充满浓厚的异国情调,倾向于真实主义风格;同时又大胆探索各种风格,他从不隶属于哪一个特定的流派,但又与那个时代各种音乐流派保持着联系;在歌剧音乐的表现上,他坚持歌唱在歌剧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充分发挥乐队的表现力,他的作品因旋律优美而广为流传。从美学
特征看,他的歌剧既充斥着悲剧之美又不乏喜剧成分,既彰显了和谐之美又伴随戏剧冲突。纵观普契尼的歌剧作品,虽然都与爱情相关,但是透过丰富的管弦乐法和音乐美学,再配合张力十足的戏剧情节,他塑造了歌剧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从温柔抒情的咪咪(《艺术家的生涯》)、柳儿(《图兰朵》)、巧巧桑(《蝴蝶夫人》)到个性刚烈的托斯卡、杜兰朵以及游戏爱情的穆塞塔(《艺术家的生涯》)、曼侬·莱斯戈等等,普契尼为歌剧舞台树立了一个个经典的女性角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普契尼领导歌剧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大胆地将意大利传统中自由的旋律和现代音乐的新要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色彩丰富、细腻婉转的管弦乐。普契尼发展了威尔第晚期的艺术成就,不断探索革新艺术表现手法。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兼收并蓄了当代和声、管弦乐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创造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形象性的朗诵和咏叙风格,乐队担负戏剧性布局的作用,积极参加到舞台情节的发展中去。他力求使歌剧的戏剧性布局动力化,其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剧情紧凑,题材罕见而又吸引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普契尼的创作和艺术实践对20世纪的歌剧发展有巨大影响。在普契尼的推动下,意大利作曲家们创作出了大批以各地乡村生活为主题,具有新的演唱风格的真实主义作品。
在我看来,普契尼塑造的女性由其出色,他塑造的女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他用他的歌剧来塑造女性的,在《托斯卡》中,托斯
卡有着美若天仙、多疑善妒、思想单纯、用情专一和命运坎坷等特点,具有普契尼歌剧中女性人物的共性。咏叹调将托斯卡内心的极度矛盾和求告无门的绝望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具有强烈的戏剧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从真实主义创作角度出发,以抒情和浪漫气质的音乐,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人说,《托斯卡》是需要带着手帕聆听的歌剧,这个评论并不为过,它感人,深入人心,确实有让人流泪的冲动。
歌剧是一种中国人大多都不了解并且听不懂得艺术,而中国的汉语又限定了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而我能欣赏到这么多动人心弦的歌剧,得益于选修了西洋歌剧名作赏析这门可,或许这门可并没有叫会我什么让我学习成绩提高的技能方法,但是它陶冶了我的情操,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现在它不能看出有什么效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给我带来意外的收获,这不会是无用功。
第四篇:论中国歌剧对西洋歌剧的融合与创新
论中国歌剧对西洋歌剧的融合与创新
摘要:西洋歌剧在中国落地生根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歌剧经历了三次起落,如今它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让中国歌剧更好地与西洋歌剧融合,如何创造出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歌剧形式,需要我们回顾历史,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把握现在。
关键词:中国歌剧;西洋歌剧;创新
西洋歌剧从16世纪在意大利佛罗洛萨诞生,到17、18世纪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19世纪高度繁荣,再到20世纪20年代伴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流入中国,500年间,凭借着各式各样的契机,它几乎传遍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所有对音乐有所追求,有所渴望的听众,都或多或少的对这种音乐形式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可以借助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这充分体现出了音乐无国界的真理,即好的音乐形式是可以跨越种族,跨越时间、跨越地域,被全体人类所接受并喜爱的。
对于中国听众来说,歌剧这种舶来文化,100年来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人的耳朵里得到了特有的吸纳和转化。恰逢这是整个世界都翻天覆地一百年,中国人民也经历了自己的荣辱兴亡。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被裹挟着改变了命运。对歌剧而言,最初因为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主张全面照搬西洋歌剧的演唱风格和技法,使得观众的演员之间很难产生共鸣,观众看歌剧的目的也主要是开眼界、赶潮流而已。即便如此,歌剧的种子还是在一些观众的心中生根发芽。抗战时期,文化的先锋作用得到了加强,为了让普罗大众都能响应革命的号召,歌剧的风格大量的融合了秧歌、民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创作于此时的《白毛女》成为歌剧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它以民歌为基调,真实、质朴的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现状,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还能深入人心。这部歌剧的成功,让西洋歌剧在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也为形成中国歌剧的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许多后来的歌剧佳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此可见,只有贴近生活,艺术才能真正焕发光彩。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从50年代建国初期到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歌剧迎来了难得的高潮期,这一时期在一批优秀艺术家坚定的努力下,诞生了许多经典的剧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江姐》。改编自小说《红岩》的《江姐》比此前的《白毛女》开拓了更多的表演空间。无论从技巧上还是从情感上都更能把握住民族的特色和时代的脉搏,也因此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江姐》的鼓舞下,以及70年代文化革命情绪高涨的缘故,大量的具备这种风格和感情的歌剧被搬到了舞台上。《洪湖赤卫队》、《春雷》、《刘三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其反复上演的频度和为观众熟识和喜爱的程度,令今天的许多创作者和表演者望尘莫及。虽然其中有许多时代的原因和不可复制性,但中国歌剧取得的辉煌成绩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歌剧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剧本的创作及改编,舞台上的设计,演唱技法的创新等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自信。但随着这一特殊时期的结束,西方文化再次以排山倒海的态势涌入中国,在这种强烈的冲击下,歌剧前进的方向反而不如从前来得明晰,中国歌剧随之进入了漫长的冰冻期。
经历了20年的文化沉淀,中国歌剧终于凤凰涅槃。虽然在此前的十余年间,也有一些钟爱歌剧的创作者没有放弃对中国歌剧的传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但始终是星星之火未可燎原。此时,《原野》的成功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根据著名剧作家曹禺
同名戏剧改编的歌剧单从剧本上看就元气十足,唱腔上则采用更多的宣叙调,并配以交响乐的完整演出,从气势上讲更加大胆的借鉴了西洋歌剧。但这种借鉴已经完全不同于最初的照搬和仿效。而是更多地融入了民族的情感以及半个多世纪的理解和融合,是在经历了压抑和沉淀后的一次爆发。这使得这部歌剧不但在国内取得了高票房,更是走出了过门,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好口碑。之后的中国歌剧再次进入了高质高量的创作阶段,但是很快随着国门越开越大,随着国际上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的演化,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再次面临了困惑与挑战。
一直以来,中国歌剧在面临困境的时都会向戏曲和民歌求援,从历史经验来看也的确得到不少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前文提到的《白毛女》,就是将秦腔和河北唱法相结合,为唱词增加了强大的感染力。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不但在理论上也从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当然,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当他想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时,都会采取类似的做法,并取得类似的成绩。犹如音乐无国界一样,吸收音乐掌握音乐的方式也同样是无国界可言的。但是,我们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近些年在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音乐融合的时候,收效已经越来越小。这一方面是因为,歌剧这种音乐形式不但是在中国,在整个世界也不属于流行的范畴。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戏曲形式本身已经式微,更无余力支撑其他音乐类型的发展和革新。因此,中国歌剧究竟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何开创新的局面,将成为百年歌剧发展的新课题。
那么中国歌剧究竟去向何方呢?我以为,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同绘画和文字一样,其基本的功能性永远不能忽视,即记录、抒发、传承民族和个人对时代、对生活的感悟。每种音乐形式,无论是歌剧、戏曲、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等,都来自民间,都自下由上的、自发的从普罗大众的口里、心中传唱出来。并不存在哪一位天才的科学家或音乐家发明了音乐,因为它是上天赋予全人类的礼物,是属于人类的共同发现。也因此当我们今天来讨论如何让中国歌剧符合时代的潮流,更加体现中国的特色时,我们也要知道,这同样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择,即人民的选择。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以一种文化是否流行来裁定他的优劣,但同样我们也不能以一种文化起源的更早或是更国际化来分辨其高下。最重要的是普通百姓是否在生活中能随时用到它、想起它,心想唱歌时就唱到它。因为这才是音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结合历史的经验,结合民族的特色是没有错的,是我们发展中国歌剧的必由之路。但同时我们还要紧紧地抓住现在,抓住当代人的心声。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做得很好,今后还需要做得更好。因为显然,这个时代的脉搏如此之快,转变如此之迅是史无前例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如果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话,百老汇的音乐剧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先见之明。音乐剧相对于歌剧来说内容更丰富、更多元、娱乐性更强、也更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他可以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来接纳时,它才会有活力、有方向,有希望。等到那个时候,便不再需要几个专家或学者坐下来研究中国歌剧的特色与融合,因为只要把它还给人民大众,人民自然会给出最和适宜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王永利.中华民族歌剧发展 [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2]李维.中国歌剧对戏曲的吸收[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
第五篇: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农村信用社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在信达分社锻炼了35天,这35天里,每一刻都有对农信社有更深的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探索着,努力着,感恩着,逐渐成长。现在的我越来越为自己身为一名农村信用社人感到骄傲!
考上农村信用社之前,我心中的农村信用社有一丝神秘,有一些期盼,更对在农信社工作的人充满羡慕。后来我了解到,农村信用社其职能始终是服务农民,经过60多年发展历程,从服务农民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三农”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根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60年的激情岁月里,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透视着中国“三农”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农信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怎能让我对在这里工作不充满向往!
现在我幸运的成为了农村信用社中的一员,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的营业网点装修的明亮整洁,我们的办公环境优越舒心,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为我们带来储蓄存款的节节攀升。忘不了,我们新员工入职时培训的新鲜感;忘不了,-1-
拥有自己第一张金燕卡时的激动;更忘不了,在实习期间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帮助。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的吸收着新知识,迎接着新挑战,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实习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农信社的生机活力,目睹了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给农信社带来的巨大变化,对自身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相信,如果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就会获得成长的收益;如果竭尽自己的才能,那么就会得到进步的机会。织网是为了多捕鱼;磨刀是为了多砍柴;播种是为了多收获;希望的种子决定了我,要用最努力的行为和最积极的态度,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新入职员工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与金钱打交道,对于贪心的人来说其险无比;与金钱打交道,对于无私心的人来说,却可以陶冶更高尚的情操。在工作中我始终谨慎小心,因为只要一个微小疏忽,就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只要一个微小失误,就可能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当遇到工作难题时,是同事们帮我答疑释惑;每当工作上犯错误时,又是同事们对我教育启发;当我心情失落时,是同事们给我鼓舞;当我骄傲时,又是同事们提醒我以谦虚。我周围的农信
人正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精神,为我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标杆!一路走来一路欢喜!能在这样一个团结互助、相互鼓励的环境中工作,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感谢这个大家庭,为我提供学习的动力,使我不断成熟进步,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我都会执着坚定地一路前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14年我在农村信用社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我将用一生的勤奋去浇灌!
如果说农村信用社好比一艘前进的大船,目标任务是船头,它决定着船前进的方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是船身,它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构成部分;员工的素质以及绩效考核的办法是船桨,它决定着船行进的速度!工厂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急需资金支持时,出现了我们农村信用社人的身影,我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我们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农民兄弟搭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与富裕的桥梁,我们宣传着信用社的新政策、新业务,不仅是送去了资金,更是送去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我们不仅是在锦上添花,更多的时候是在雪中送炭!
我们面临着农行的重返、邮政银行和各种村镇银行、民间借贷与我们争夺市场,要怎样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我们不能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因为雄鹰是在风雨中练
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只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我们将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逆境中谱写人生的乐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工作中,坚持多一点坚韧,少一点浮漂;多一点勤奋,少一点机巧;选择农村信用社,便以农村信用社为家,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更美好的明天!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也许我并不能做到完美,也许并不能做到优秀,但我一定会努力的去做!我会用点点滴滴的奉献为农村信用社和祖国的“三农”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我坚信,我们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的不是荣耀,而是默默奉献的精神;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热爱事业的豪情;追求的不是地位,而是农信事业的永恒!
今生与农信社相伴,一路携手同行!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