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等人故事(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14:5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老子等人故事(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老子等人故事(小编推荐)》。

第一篇:孔子老子等人故事(小编推荐)

孔子

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孟子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荀子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老子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庄子

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他,因为两人虽然有些理论分岐,仍然是哲学上的学友。这时有人挑拨说:‚惠子你要当心,庄子来了,他的学问名声比你高,对你的相位是个威胁。‛

惠施果然下令提拿主子,搜捕三天没有提到,他才放下心来。不料第四天,庄子却从什么地方神不知鬼不觉的又来求见。惠施紧张的作了准备。庄子进来不久,悠然说道:‚你听说南方奇鸟鸩的故事吗?鸩是凤凰一族,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实不充饥,不是甘泉不钦用。有一天老鹰抓了只死老鼠,抓得特紧,生怕鸩抢了,你说,这时鸩会怎么办呢?‛

惠施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商鞅

商君书》记载,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他便在京城南门口树了一根大木,对围观者说:‚谁要能将这跟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两银子!‛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许诺不能兑现。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却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给他五十两银子。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时候人们就遵守了。

李悝

魏文侯对李悝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悝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悝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悝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悝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悝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fù,付)。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悝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拜两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董仲舒 目不窥园 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韩愈

与韩愈同时代的诗人贾岛,是个著名的苦吟诗人。

传说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到京都郊外野游,美丽的自然风光引起了他的诗兴。曲江池边的树上有很多小鸟,池子不远的地方很幽静。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诗中说:‚闲居少邻井,荣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他对后一句用‚推‛字还是‚敲‛字更合适,把握不住。因此,他在回去的路上,骑着毛驴苦思冥想。毛驴驮着他进城以后,他没有觉察,不知不觉迎头闯进了已经身为高官的韩愈的仪仗中。仪仗官员赶忙迎头拦住毛驴,而这时的贾岛还是思考‚推‛字或是‚敲‛字,根本没有注意到毛驴已把他驮到了韩愈的马前。

韩愈的卫士大喝一声,将贾岛拖下毛驴,带到韩愈马前。韩愈一看是个神志不清的读书人,就询问原因。贾岛老老实实讲了自己面临的难题。韩愈一听,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饶有兴趣地停住马和贾岛讨论了好一会,最后,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说完,韩愈请贾岛骑上毛驴,和自己并辔而归。之后,连续多日将贾岛留在府中,共同探讨关于诗歌中的学问。两个人最终成为好朋友,韩愈不罪贾岛,而共同推敲学问,也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李翱

李翱非常向往惟严禅师的德行,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惟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都被惟严拒绝了。所以李翱只得亲身去拜见惟严禅师,去的那一天,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

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禅师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侍者提醒惟严说:‚太守已等候您多时了。‛惟严禅师只当没听见,只是闭目养神。

李翱偏是一个急性之人,看禅师这种不理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

惟严禅师这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慢条斯理地问:‚太守为何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

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翱听了亦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但惟严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

因此惟严禅师回答说:‚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大师贵姓?‛惟严禅师说:‚正是这个时候。‛

李翱更弄不明白了,他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的总管,刚才大师回答是什么意思?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么?‛

惟严禅师听后说:‚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热’么?‛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几声,气氛顿时轻松多了。他又问禅师什么是道。惟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

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不知他是领会了惟严说的禅机呢,还是在赞美老禅师说得好,抑或是说老禅师道行高。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的禅偈。

惟严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因此,最后见他气和、心平之后,这才对他说了人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

惟严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直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朱熹

朱熹与竹水筹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曾经利用到政和扫墓之机, 在云根书院讲学,生活过得十分节俭朴素,一日三餐都只是粗茶淡饭,山蔬野肴。他对人和和气气,不会装神气,农民上山拾柴时,都喜欢顺路到云根书院里去喝喝茶,歇歇脚,听朱文公讲经释道,和他讲故事,闲聊天,书院里时常传出欢声笑语。

朱熹经常和地方上的名士文人在一起品茶吟诗、说古道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喝茶特别讲究,烹茶的水一定是金峰泉的水,盛水要用瓦炊,茶叶一定要是政和白毫银针茶。

金峰山有座庙,叫金峰寺,寺里有一眼泉,叫金峰泉,水质淳厚甘美,有人曾计算过,同样一担水要比其它井的水重两斤左右。正因为这样,朱熹经常派小书僮到金峰寺去挑水。

有一天,朱熹家里来了几个客人,想请他们饮一饮茶,就叫小书僮快去挑金峰泉的水。小书僮刚出门,就碰到几个要好的伙伴,邀他一起去捉知了。小书僮不肯,后来几个伙伴好说歹说,他才答应玩一会。一玩就忘了辰光,等到他‚哎哟‛一声叫起来,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小书僮心想,这下糟了,再到金峰泉去挑水,往返十几里路,怕来不及了,怎么办呢?心里一急,就差点哭出来了。小伙伴们知道了,也都着急起来,其中有一个比较机灵的想了一想,说:‚办法有了!‛小书僮一听有办法了,忙问:‚什么办法?‛那个伙伴地说:‚你何不就在附近的井里挑两桶水回去呢?反正你家先生也不知道。‛小书僮想想,没有更好的主意,就这么作了。

说也奇怪,朱熹尝了这井水烹的茶,马上发觉味道不对,就把小书僮叫来,问:‚这是金峰泉的水吗?‛小书僮一扣,知道瞒不过去了,就只好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了。朱熹一听,心想小孩子贪玩,这也是情有可原,就教训他一番算了。

后来,有几次小书僮因为贪玩,又用其它井里的水,挑来给朱熹烹茶。朱熹气坏了,想要严厉地教训教训他,转念又一想,与其使他皮肉受苦,倒不如设法使他改正这种坏习气。朱熹想啊想啊,一夜之间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事先和金峰寺老和尚商量好,备下两种不同颜色的竹制挑筹,一种交给老和尚,一种交给小书僮,并关照小书僮去金峰寺取水,必须同老和尚调换桃符。这样,小书僮就没法再去偷懒了。这种竹制的桃符,和今天开水店里使用的上面烫有火烙印的竹制水筹相似,据说今天的水筹就是当年桃符的化身。

周敦颐

1044年,周敦颐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争辩。这时,周敦颐站了出来,与王逵据理力争,坚持应当依律决狱。王逵不听,周敦颐愤怒地扔下手中记事的笏板,准备弃官以示抗争,并且气愤地说:‚难道可以这样作官吗?用杀不该处死的人的办法取悦上级的事情,不是我该做的。‛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才幸免于死刑。

邵雍

是在一个冬天的傍晚酉时(也就是六点钟前后),邵雍正在炉边烤火,忽听有人敲门,先敲了一声,接着连敲五声,来人说是要借东西。于是,邵雍应运起了一卦,从中断定是邻居来借斧头。邵雍说出结果后,儿子不相信,打开门一问,来人果然是来借斧头的。邵雍解释说,来人第一次敲一声,得上卦为乾,接着敲了五声,得下卦为巽。上下卦得后,上下卦数再加得变爻为四爻,因而本、互变卦中有三个乾卦,乾属金,体卦巽为木,故来人所借当属金、木之类,又乾金短而巽木长,故此物当为斧头。

儿子说:‚金短木长,当为锄头,不是斧头。‛

邵雍答道:‚占卦亦当据情理推之,以卦而论,锄、斧皆可,但以理推之,傍晚借锄何用?必是借斧劈柴。‛

二程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 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

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王守仁

王阳明在成功擒拿了反叛的宁王朱宸濠之后,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宠臣江彬、张忠等人才赶到,这些狡猾的宠臣想要谋夺王阳明的功劳,便到处散播流言,说王阳明的坏话。他们造谣说,王阳明曾在一开始依附宁王共同反叛,到后来感到宁王的势力必败,才转而捉拿宁王来抢功劳。在这么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王阳明不以为意。王阳明第一次去拜访江彬等人的时候,江彬等人都给王阳明设立的是下方的旁席,让王阳明坐。王阳明假装不知道这样的安排,大摇大摆地直接走到上席坐下,然后招呼江彬等人坐下方的旁席。江彬等人立刻脸色大变、开始口出恶言,王阳明却不动声色、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们这样是正常的官场交际礼节。接下来有些人便上前给王阳明解围,于是江彬等人的恶言才停止。王阳明不是为了争一个座席,而是不希望一旦受到江彬等人的节制,则此后事事都将听从他们的安排而不可逆转了。冯梦龙先生对此事的边批只有两个字:“高见” 李贽

1602年春,礼部给事中张向达参劾李贽,罪名是:“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与无良辈游于庵院,挟妓子,白昼同浴。”李贽遭到逮捕,著作被禁毁。

镇抚司审理后,提议将他押回福建原籍,这种处罚相当于现在的监视居住。判决还没有下达,李贽要求侍者为他剃头,乘便用剃刀自刎。在血泊中,侍者问他:“和尚痛否?”

他用手指写字:“不痛。”

“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黄宗羲 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清代康熙十二 公元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顾炎武

顾炎武出生以后,就由他的婶母过继为儿子,进行抚养和教育。婶母是一位能干的有知识的妇女。她白天纺线,晚上读书,知道很多历史故事。顾炎武从记事的时候起,就爱听她讲故事。婶母对他很疼爱,也很严格。她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和人生的乐趣,都寄托在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身上。秋天的一个夜晚,淡淡的月光洒在顾炎武家的院子里,轻轻吹来的风儿已经有些凉意了。这时候,只有三四岁的顾炎武,正坐在门前的石凳上,依偎在婶母的怀里,静静地听她讲故事。婶母用手轻轻抚摸着顾炎武的头,用深沉的语调慢慢地说:“今天晚上,我就给你讲讲宋朝文天祥的故事吧。文天祥中过状元,后来做了丞相。北方的元朝来进攻的时候,皇太后领着小皇帝投降了,不少大官也投降了。可是,文丞相就是不投降,继续领着人马抵抗元军。后来,他战败被俘,写了一首诗。诗里有这样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任何人都免不了一死,我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我要把自己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永远留在青史上。后来,元朝皇帝命令把文丞相押解到大都(今天的北京),还是让他投降。他说:‘我的祖国灭亡了,我除了用死表明对她的忠心外,再也没有别的要求。’文丞相临死前,还向南拜了三拜呢!„„”婶母还没有讲完,顾炎武已经伏在她的怀里哭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慢慢抬起头来,抽噎着说:“母亲,我长大了也学文丞相!”婶母紧紧地抱着他,说:“真是好孩子!”“我要的是真学问!”顾炎武从小就立下改革社会的远大志向。他刻苦读书,广泛地汲取对治国有用的学问。但是对科举考试,他并不热心,对那种公式化的八股文,他更不愿花费时间。由于长辈的催促,他虽然也多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可名次总在二、三等。有一次,他的一个好朋友愤愤不平地对他说:“凭你的学问,早就应该中解元(举人的第一名)了,主考官真是有眼无珠!”顾炎武听了,淡淡一笑,说:“我参加考试,是为了使老人高兴。其实,科举考不出真学问。我读书,是为了得到真正的学问呐!”的确,顾炎武从少年时期开始,就注意天下的大事。他参加了“复社”那样的学术政治团体,和当时的许多著名人物来往,跟他们一起讨论学术政治问题,他还努力钻研有用的学问,读了二十一史、《大明一统志》、各府州县的方志,和其他各类书籍。他特别注意搜集明朝以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方面的材料,为以后撰写《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准备了丰富的资料,也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基础。顾炎武读书特别刻苦认真。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严冬酷寒,他都不受干扰,抄资料,写文章。他最讨厌那些不读书、不学习,终日天南海北高谈阔论的人。如果有朋友上门,只谈生活琐事,他就皱着眉头,不愿答话,巴不得他们赶快离开。这些朋友走了以后,他又叹息着说:“唉,半天的光阴又白费了!”

王夫之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第二篇:孔子老子读后感8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China`s long and fascinating history.The former emphasis on reason,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social philosophy.The later stress on intuition, myst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nature, and endless transformation.The two most important figures in China`s history of thought are Confucius and Laozi.This article stated the differ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by introducing Confucius and Laozi, and concluded that they formed a system of social values and fulfilled various spiritual and ethical functions very much like those of a religion.However, I don`t agree with the author `s point which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re like a religion in term of these social values and fulfilled various spiritual and ethical functions.My reason is following.Essence of Confucius` teachings lay in his conviction that serving man was equivalent to serving Heaven.Confucius stood in awe of the ultimate source of creativity which works incessantly in the universe and the human world.If religious belief is understood to mean faith in something transcendent that has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our lives, then Confucius can be regarded as a deeply religious man.However, Laozi is not religious man.Laozi considered that Dao is invisible, inaudible, and intangible, and is the source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Dao, the Dao became Yin and Yang and from these two principles emerged ten thousand things.Although the concepts ,such as the Supreme Being , the Great Dao, occurred in the thought of Laozi, they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religious.The Supreme Being and the Great Daorefer to some nature law, not the God in religious.They are the natute of all things , being in the things, and isolated.But, God creates all things, human cannot find God in real world.Dao is a property, but God is a thing.Hence, I insist that Confucianism is like those of a religion, but Daoism is not.The author `s opinion is untenable.We should understand precisely concepts of theories, and cannot be too literally.

第三篇:孔子虚心的向老子问礼的故事

孔子虚心的向老子问礼的故事

公元前521年的春天,孔子的学生宫敬叔来到老师家告别。他告诉孔子,几天之后他要奉命去周朝的都城洛阳朝拜天子。孔子听了三怍常高兴,因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住在洛阳,他学识渊博,孔子一直都很想找个机会向他请教古代的体制,在征得鲁国国君鲁昭公的同意以后,孔子便和学生宫敬叔一同出发前往洛阳。虽然一路上旅途劳累,孔子的心情却依然很激动,他迫切地希望早一点见到老子,向他求教。

到达洛阳城的第二天,孔子就步行前往守藏史府拜望老子。当时,老子正在写《道德经》。他听说孔子特别前来求教,连忙放下手中的刀笔,整理好衣冠迎了出去,孔子看见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从屋内走了出来,他料想这个人就是老子,便急忙快步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之后,他跟随老子进人了大厅,老子让他坐下商谈,孔子并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再拜后才坐定。

老子打量了一下坐姿恭谦的孔子,微笑着问他因为什么事来洛阳找自己。孔子眼神恳切地看着老子,站起身来答道:“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知之甚少,所以特地来此向老师请教。”老子见他如此诚心求教,而且言行举止恭敬有礼,便将这方面的知识和见解尽数说给孔子听,天色将晚,孔子拜别老子,再表示自己的谢意。老子引着他走到门口,嘱咐他路上小心。孔子在门外立定,再次向老子作揖,请他先回屋去。老子微笑地看着孔子恭谦的样子,摸着胡须点了点头,转身回到了屋里。直到老子的背影消失在门后,孔子才举步离开。

孔子的弟子们都知道他去了洛阳向老子问礼。在他回到鲁国后,弟子们都来找他询问当时的情况。孔子不禁赞叹道: “老子博古通今,知晓礼乐的源头、仁德的本质,待人谦和有礼,他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呀!"孔子不知道,远在洛阳的老子也跟朋友谈到了他,对他十分欣赏:“孔子的名望很高,但他一点都没有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对我非常尊重、恭敬,尽显谦谦君子的本色啊。这样的人足以为后世师表!”

孔子虚心向老子问礼的故事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先贤的仪态举止,让人感觉如春风拂面,心向往之。如果我们都存着一颗谦和有礼的心,将这礼仪之邦的风度延续下去,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虚心向别人请教是一种礼貌,希望孩子保持这样的习惯。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几千年前,谦和有礼的言行举止始终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

第四篇:孔子与老子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则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中占重要地位理应作为重点。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本节课通过大量展示学生较熟悉的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而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与现实。

我所带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曾经做过教学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68%的人更愿意接受传统授课方式,43% 的人认为老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因此教学中我有意调整思路既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又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炼有效信息。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些材料,能较容易的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基本能掌握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感悟两位智者的风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读史,学会学史,学以致用。看来以后在选材方面要特有针对性,难易适度,使学生敢放手去做、有能力做,这样孩子们就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能主动去做。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可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手段。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读史,学会学史,学以致用。

另外,教材P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则认为,道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我不敢苟同,原文中的“无知无欲”我们可以理解为“使人民没有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的欲望”,天下人的欲望淡了,人心就厚道了,人心厚道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有什么不好吗?要说后世有人利用此思想误导民众,那也绝非老子思想的本意,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学生反思

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我是怎么学的?

我还有什么地方有待提高?

请用笔写下来,这就是你的收获!

第五篇:《左手孔子,右手老子》读后感

1、《左手孔子,右手老子》读后感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响无疑是空前的,他们的思想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历朝历代都有着无数专家学者倾其一生来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评注,在这次郑州市教育局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有幸在学校党支部的推荐下读了林语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孔子的仁义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主张阶级分明,这与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蒂。孔子与同时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异还在于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

人们每提及道家,就必说老子。老子作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师,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国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张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朴,主张田野风光的生活、文学、艺术;他代表奇异幻想的世界,有着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给这物质世界带来少有的统一和灵性。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是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则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义者老子,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

或许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长才会有林语堂先生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们并不需刻意评判孔、老的孰优孰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毕竟都是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2、《左手孔子,右手老子》书评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全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真正内涵。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确的说,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

3、破译“语堂体”的文化密码

——读林语堂《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我最早知道林语堂的厉害,是听说他就是将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后还看到他居然能将李清照《声声慢》里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成“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其水平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林语堂的译功为什么如此了得?“语堂体”脍炙人口的文化密码又到底何在?为此,我们翻开林语堂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许会有不少别样的收获。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象中的空老会谈》;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个绪论。

我估计上篇应出自1938出版的英文本《孔子的智慧》,据说,《论语》有许多英译本,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不是从“学而时习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类的重编一下,小题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的《中庸》、《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就成为一本合乎逻辑、有头有尾、可读性强的书,使西方读者得到一个概念,知道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学说是怎样几千年来深入中国人的心的。

而下篇则显然出自1949年出版的英文本《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由于林氏学识渊博、国学底子深厚,以及对道家哲学的颇有研究,使他能够透彻准确地理解原文,这就为其忠实地传递原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与其坚持的“传神”的翻译标准使他的译文能够行云流水、明白晓畅。因此,尽管《道德经》于19世纪就已经开始被译成多种语言,而且其在西方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林语堂运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仍是相当成功的,较其之前的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文字表达上更为凝练准确,读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总之,林氏这本书是他的翻译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虽然,此书现在是将英文翻回成中文,已经有“回锅肉”之嫌,但其实践的光辉还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第二十章“天与我”里,他把“唯之与阿”翻译成“愤怒的应声‘是’,愤怒的应声‘哼’”;在“老子”篇第二十四章“余食赘行里”里,他把“企者不立”翻译成“凡翘起脚尖想要出人头地的人,反站立不稳”;在“老子”篇第二十九章“戒干涉”里把“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翻译成“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嘘寒的,有吹暖的”。这种译法建立在对语言的深切体味和对心理的细致把握的基础上的,所以,读书起来相当的传神、有美感,而且有一种身体的敏感部位被触碰的感觉。难怪译界普遍认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人,诚哉

下载孔子老子等人故事(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老子等人故事(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教学课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本......

    《老子和孔子》教学设计(最终版)

    《老子和孔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内容标准 了解孔子、老子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学说 理解:"仁"和"道"的含......

    《孔子与老子》优秀说课稿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一章第一课。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

    老子与孔子的临别赠言(含5篇)

    老子与孔子的临别赠言 弥勒内院看门人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

    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必修(III)导学案设计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学生姓名:_________】【使用时间:2011-9-1】设计人:宋小敏【学案编号:①】第1课孔子与......

    孔子与老子的为政思想比较

    孔子与老子为政思想的比较 刘启涵 (2016011406自动化系) 摘要:儒道两家思想,作为贯穿中华文化的两条主脉,衍生出了灿灿数千年的华夏封建政治文明。而其思想源泉孔子、老子二人,他......

    《孔子和老子》合作探究型教案

    《孔子和老子》合作探究型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

    高二历史《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

    高二历史《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 一、课题:孔子与老子 二、课时:1 三、教材 1、教材版本: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2、章节:第一单元第1课 3、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分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