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诗经》中的古典先秦精神——以《氓》为例
浅析《诗经》中的古典先秦精神——以《氓》为例
汉师三班田佳慧 20150101338
现代文学界似乎普遍认为《氓》是一首弃妇哀怨诗,认为女主人公从青春美貌便嫁作人妇,勤勤恳恳数年,最终却因年老色衰被丈夫抛弃的悲惨故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大体无误,但若从女子个人的角度来看,反倒更能看出女子个人性格所体现出的先秦时代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先秦时代与古希腊古典时代并称为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即我国的先秦时期也是中国的古典时代,故笔者在本文的标题中,有意将其我国的先秦时代精神称为“古典先秦精神”。
在下文中,笔者将以《氓》为例,从女子的角度,按照其叙述过程浅析《诗经》中蕴含的古典先秦精神。
1.从恋爱与婚姻自由来看:
爱情乃是中国文学不变的永恒主题,《国风》更是以爱情为主要题材,表达爱情的诗歌不胜枚举。诗经所处的时代文化控制较弱,恋爱及其自由以致“歌以颂之”,更令人钦佩的是当时的恋爱自由是双向的,即不仅仅是男子爱慕女子可以被歌咏,女子仰慕男子同样也可以写成民歌记录下来,例如《卷耳》《氓》《君子于役》《将仲子》等,私以为《氓》在国风的爱情诗当中对恋爱自由的表达最具代表性。
《氓》的前半部分记录了二人相识、相恋的过程。其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仍旧体现了古代门当户对才可结为连理的思想,但紧接着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马上对旧的制度与思想表达了反抗,女子可以私自定下婚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恋爱自由。从第二段当中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我们也可以推断,女子的父母并没有反对自由恋爱婚姻,才会有彩礼一事。虽然毛诗否定自由恋爱的观点,但我认为毛诗所言欠妥。
《毛诗序》曰:“《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色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故叙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试想,若女子真是如他所言的“色诱”,家里怎么可能任风气败坏而不顾反而为女儿带彩礼?笔者认为毛诗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常常以封建时代的价值观看待《诗经》,并未能得到真实有效的结论。《毛诗》的观点也从反面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自由程度是往后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春秋之后,再无经典。
2.从离婚自由来看:
众所周知,古代女子遭休弃之后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因为被休弃的女子往往是善妒或风流的。正如七出之条所云:“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可见古代妇女是没有主动离婚的自由的,唯有犯了大错被夫家休弃的份。
然而这位《氓》当中的女子,因为丈夫对华落色衰的自己的冷落而毅然说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何等的刚烈!试想一个普通女子也能说出这样的话语,那么整个先秦时期的社会对女子的尊重比后来的封建时期要多得多。从历史的视角看,当时的社会刚刚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不久,父系权力还没有膨胀到专制的阶段,所以对女子的要求和压迫也没有那么明显。
通读诗经,大可以发现不少女子作诗的情况,可见当时有一部分女子还是可以受到一些教育这一点也还可以再思考。以女子为主角,作者就是女性吗?。反观后朝,长达两千年的悠悠封建时代,女子作诗也就只有李清照一人独秀罢了。
既然当时的女子可以坦然离婚,也就说明离婚的女子再婚问题并不太大,这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女子的贞洁并无太大规定。所谓“好马不配二鞍,烈女不嫁二夫”的说法也尚未形成。我常常惊异于封建时期的女子对于压迫自己的三纲五常竟然如此敬仰,最可怕的压迫便是被压迫者本身在拥护这种制度,而就算先秦时期对女子有所要求,《氓》的女主人公也敢于奋起抗争,这样的叛逆精神,之后的时代也不再复返了。
3.从女子本身来看:
从第一次接触这首诗,就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首弃妇哀怨诗,我当初也这么认为。但是大学重读诗经,我认为女主人公不应算作“弃妇”,因为她并没有被动被抛弃,而是因为丈夫的冷落主动选择离开这种说法不准备,可再细读原诗加以体会。这名女子对自己的婚姻自主性非常强,从结婚到离婚都没有任何人强迫或干预,怎么能算作“弃妇”呢?
她代表了古典先秦时期的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自主决定婚姻大事,到结婚之后勤勤恳恳,再到发现感情危机之后的毅然离去,都表现出甚至现代女性都所不能及的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女性精神。
4.总结
以《氓》为例,从恋爱和婚姻自由,看出了先秦时期的思想自由,进而明白先秦时期众多思想流派出现,称为黄金时期的真正原因。从离婚自由,看出了先秦时期对女性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和女主人公的勇敢抗争精神。从全诗的角度看,女子自立自强,勤劳而有责任心,是女性的楷模,也是现代女性主义和人性主义可追溯的典范。
很有创新意识,也能讲出自己的感受,值得肯定。不过,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还需要进一步阅读,才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二篇:《诗经》三首中《氓》
北京市翠微中心 常丽丽 总的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第一首诗《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 》和《
》,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三篇:诗经中《氓》妇被弃的主题浅议
诗经中《氓》妇被弃的主题浅议
盂县一中 冯霄华
【摘要】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诗经《氓》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但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氓》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女性意识;婚姻自由;觉醒
爱情、婚姻、家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这一部分一直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占据着诗歌创作的重要地位。其中关于妇女的弃妇诗,对于人们洞察当时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有一定的凭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类诗,这类诗歌引发了后代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潮。在以弃妇为主题的诗歌中,《诗经》中的《氓》成就较高,是备受世人称赞的诗作。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议论的叙事诗,它通过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讲述了弃妇在开始时是如何被虚情假意的氓欺骗,与其恋爱直至最后又是如何被其抛弃的整个过程,饱含了弃妇的辛酸和哀怨。诗歌以弃妇的口吻真实地讲述了自己的痛苦经历和内心的感受,在叙述过程中,掺入了议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以亲身经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来告诫世间女子:男子是变化无常的,对爱情不专一。这对于今天心智不成熟的中学女生更是道德告诫,早恋必然带来早衰,也必然会带来对自己的情感伤害。
女性主义代表李银河教授认为:中国婚姻制度中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是“婚后从夫居住制”(即女人在结婚后住在丈夫家,与公婆同住)。这种居住制度本身就造成了妇女的低下地位:结婚不单纯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而是两群人甚至两个村庄,通过“女人”这个渠道进行的一场交易——男方要交彩礼钱,他们“买”到了一个女人。在这个交易中,女人沦为了一个“物”。
《氓》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以被看成是当时封建社会中成千上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群物”悲惨命运的缩影。她之所以被抛弃,是因为年老色衰,不再年轻美貌,才惨遭丈夫氓无情的抛弃,氓把她当成一件可用的“物”,而非她本身言行的不对。她在恋爱时,真心付出,对氓痴情一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她吃苦耐劳,勤劳持家,“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与无情无义的氓相比,诗中的女主人公,可以说是个好女子。
但是,在以男权为主的古代社会,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她们只是丈夫们的附庸。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不过是一件合法而又时髦的道德外衣。“以貌取悦于人,色衰而爱驰”这决定了氓可以“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世人冷淡“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而女主人公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种不公正待遇,深刻地揭露了妇女受压迫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男尊女卑的夫权制度的严厉批判,对压迫妇女进而造成妇女悲惨命运的夫权制度种种恶行的无情控诉。
隔着时空,不一样的时代,却是相似的情感经历:作为刚强决绝的氓妇很有现代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个性,面对氓的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她果断而又刚烈地与氓决绝,“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自我清醒,勇敢地奋起反抗氓的暴行与抛弃。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在男权时代,女性能顽强地坚定自己的信念,甚至为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义无反顾的与之前所爱的男子决裂,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诗经《氓》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但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氓》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从《氓》的爱情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周代的女性,她们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着乐观风趣的精神风貌。她们在与现实生活斗争的过程中,明确了自我意识,强化了自主观念,锻造了自强精神。她们决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逆来顺受的蒙昧女性,而是敢爱敢恨有追求有理想的文明女性。在讲究礼制的时代,这种女性意识表现鲜明今天看来是时代的进步使然。
现代历程的进一步加速,五四文明的光临,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深受重创,自由、平等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这现代人性的土壤之中,爱的种子有了它生存的空间,女性的尊严、地位被置于同男性同等的位置。爱情、婚姻不平等的根源正在被切除,这是女性的大幸,亦是时代的幸运!正是因为有了《诗经》中的氓妇这样的女性,才有了千年不变的女性的精魂,才有了千年的抗争和呐喊。同时,这些女性的悲剧精神也深深地感动着后人,后世女子在爱情之路上,在悲剧的人生途中执著不悔,她们沿着《诗经》时代女性开启的大道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丁秀杰:《诗经》婚恋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4 李银河:《女性主义》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 王燕:《诗经》女性意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6
第四篇:以春晓为例
以《春晓》为例,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5-12-13 16:42:13 来源:语文网 浏览:18463 作者:匿名
有
奖投稿
【摘要】
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表达和演绎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年龄、智力、个性特点,力求易用、生动,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的原则,切实这学科教学服务,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学设计的展示和演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关键词】
语文 教学设计 依据 原则 技术的应用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据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对象,如何促使人(师生)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本文以 《春晓》一课为例,试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遵循的依据
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传递信息方面适用范围很广,但目前更多的是表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这就表明学校中的多媒体教学必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据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及教学对象来展开。就一年级语文而说,它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下列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的教学必须体现:⑴ 全面性;⑵ 学生个性特点;⑶ 教育规律;⑷ 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人服务,语文的教学设计也是为人而设计。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人而设计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不仅为学生的智力提高,也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2、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着重体现阶段性目标。就一年级而言,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技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设计必须反映这些目标,而不能跳出这一圈子,哗弄取宠。
我设计《春晓》一课就紧围绕该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包括:情感目标(热爱自然春天,环境时光和生活,感赏诗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拼写、朗读、背诵、初步审美)等。在教学目标的展示和演绎中,我配予明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及动听的音乐来进行,效果极好。
学生年龄、智力特点和个性。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智力的发展远未成熟,经过幼儿园的教育,有一定接授知识的经验,但是低层次的,仅仅是初步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智力特点,从他们的主场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他们虽小,但他们是好动的,活泼的,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急于了解周边的事物。设计的内容力求做到反映儿童的求知需求,分量程度适当,便于教和学。在《春晓》一课中,从目标至过程,从画面色彩的选择到音乐声音的搭配,都体现出反映儿童的求知特点,突出主体,顺序渐进。
3、技术条件: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信息技术的成熟,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教学软件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依据。各学校为迎合信息化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建立教学平台和校园网。这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市场上可供购买的教育软件很多,有资源类、教学课件类、试题类、管理类、平台软件类以及刚刚兴起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类教育软件等。掌握了技术,制作课件是不难的。我在制作《春晓》教学辅助课件,就使用了工具软件Flash、PhotoShop。这些工具在动画制作、图片处理方面效果好,且占用内存空间小的特点,还可以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具有学科特色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系统。为教师备课、讲课提高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学说读写能力,打好语文基础,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而进行。在设计中要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和可变性的原则,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用,真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1、科学性:
首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以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脚本的编写包括识字(生字)、写字(笔顺)、朗读(情感发挥)、口语(注音)、练习(作业)等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其次教学程序设计要合理,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它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如《春晓》一课,程序设计为:〖封面导言〗以小学语文课本封面图案为基础;〖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生字、课文、等;〖交互方式〗让使用者在一组多个可能的对象中进行选择,各种可能的选择项以菜单形式显示在屏幕上;〖跳转关系〗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要点确定超文本的节点,丰富节点的内容,以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节点间的联结关系,从而改变了一般教学软件死板的线性或树状结构,成为跳转灵活的网状结构使本课件在教学中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实施因材施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导航关系〗通过导航条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评价与练习〗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矫正和定位的作用。
2、辅助性: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说,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多么先进,都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虽说课堂教学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但任何机器同人是不能比拟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所以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仅是辅助性的。如果教师不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仅靠令人眼花暸乱的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来开展教学,那将是失败的教学。虽然动人的画面一时可以吸引儿童,但它没有实际的内容,靠纯技术性的运作是短暂的,时间一长将被儿童厌弃。当然,辅助并不是简单的辅助,它必须尽可能体现出人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切实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3、实践性:
首先是实效性。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程序合理、易于操作、画面简洁生动、色彩明丽、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个性。在实践中有效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其次,适合交流与合作。教学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赋予课件以生命,便于人机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每位儿童在课件的生动演绎中享受到人机对话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4、可变性: 语文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除了追求教学效果,易于操作外,还应该可以进行修改和补充。因为当今知识递增迅速,被教育者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应得到不断的整合,体现其最高的价值。
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还应探讨,现代教育技术该如何运用,媒体该如何选择等问题。本文不再一一探讨。概括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和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围绕学生年龄进行、围绕易用生动进行,以科学性为指导,以实践性为核心,以生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把德、智、美、情、境、意、声、形、色融于一炉,课堂教学的演绎中,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北京·人民教育·1999、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人民教育版社·2001、12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春晓》一课设计的六个步骤】
《春晓》是一篇古诗文。古诗,有别于其文体,它语言凝炼含蓄、想象丰富,并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雅的韵律美。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求其形体且难,解其神韵则更不易,而将其授之儿童,以一堂课的时限,达到其形,明其意,会其神之目标,岂不难于上青天?而我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学生如身临其境,教者借学生情,情境交融,神情随感觉而动,于是神韵由情感而生,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一幅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流入学生惜春、爱美、赏心悦目愉快的心田。为突破这一重点和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我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动画激趣
分别演示四幅动画,伴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谐厚,注意力集中,在享受中初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
第二步:润画引诗 在感知动画的基础上,再由每一幅画面分别引出四句诗,最后展示全文,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样设计合乎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第三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通朗读,进一步感受整首诗,为下面学习生字,理解诗意打基础。
第四步:掌握生字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识字,要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按其笔划顺序书写,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快捷性,生动性优势,设计了注音、读音、笔顺、组词等多媒体方式,从而轻易地实现了准确掌握、活用字词。
第五步:读背诗文
根据诗歌的音韵特点,诗歌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不仅能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品尝中国古代诗歌别有的风味,而且能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意境、意境中的神韵:──“作者胸有境,心境始与亲”。朗读时,我除注意指导节奏和音韵外,还要求学生在脑海浮现《春晓》的多媒体的动画意境。第六步:想象复述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体验诗的情味。因此,复述时我注意指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限制,描绘《春晓》多媒体动画中的情境。同时,指导学生感悟诗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结合提问:看到如此美丽的春色,作者有何感受呢?鲜花被风雨吹打在地作者又会怎样?我们平时应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环保的思想教育。回查字典首页>>
返
第五篇:浅谈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以《李清照词两首》为例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高效教学
——以《李清照词两首》为例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新课改的内涵真正落实到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好学语文、乐学语文”的新课堂,构建高效教学新模式,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和探究的新问题。[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高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抽象思维被更多地运用到了学习中,这一现象不仅只是体现在数理化教学中,在语言文字理解中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综观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很明显,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分量明显增加了。可见,新课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重视的。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基本目标,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知人论世,怀古诵今,势必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本文试图以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李清照词两首》为教学案例,抛砖引玉,谈谈我对古典诗词如何进行高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知人论世”
在进行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并形成“人物关键词”记录在小卡片上,以便进行展示。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我们在这里说的了解时代背景,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讲授的某一首古诗词所处的时代背景,而是了解中国自开创诗词先河以来每一时代、每一个阶段诗词的创作意图、发展特点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能够在纵向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深入地理解每一位诗人、每一首古诗词的创作意向,那么学生才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古诗词中的精粹,也才能够在对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发出慨叹的同时,重新审视近现代诗词发展的趋势和优劣,进而做出自己理性的评价。那么这一过程的完成,就需要同学们积累作家作品知识,熟悉作家作品。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学生不但要熟悉,更要理解他们的代表名作,能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反复研读词作,体会诗词意境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词作,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说的首先耍熟悉作家作品。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设置情境,品味作者当时进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可以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词之间的相互理解。比如在学到《声声慢》时,引导学生记
忆有关“愁”这一人类特殊感情的相关诗词句,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了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愁更愁,化作相思泪”等。有些同学甚至高声朗读戴望舒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也借此提出问题探究:古人与今人对“愁”这一感情的体会有何异同?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答案也层出不穷,各有千秋,但却能够鲜明地表述出对古今诗词中对“悲秋”这一文化内涵的特殊运用,继而引出李清照晚年那种悲愁和孤苦,课堂学习效果显著。
三、引导学生背诵,学习语言艺术
以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大多数学生学古诗词的渠道仅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古诗词。为什么古代文人大多出口成章,谈古论今,头头是道,而今的学生用词匮乏、表达生疏?其原因概莫如此。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学习古人用词用语之道想必是最便利的捷径了。实践证明,多背诵一些具有悠久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杰出诗文,伴随着生活阅历的渐趋丰富将会转化为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们不仅给学生提供语言的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风骨、情操、志向和智慧,还将成为青年人提升人生内涵和境界的重要力量。在教学中,我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宋词,精选了李清照的部分词作名篇,如《武陵春》等作品进行课外赏析,另外还让学生在课外品读《宋词三百首》、《花间词》、《唐诗词鉴赏词典》和学生喜欢的一些词作家的名篇,要求学生定期背诵,经过一段时期的背诵,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把古诗词中的名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口头表达和作文中。我们经常说“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品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四、注重对词作的全方位鉴赏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多半是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内容,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整个过程是程式化的,其弱点在于教师讲的的太多,学生感知的太少;分析得细而碎,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诗词具有跳跃的时空、朦胧的主题、深邃的意境等特质,决定了人们对其解读必出现多元性的现象。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品质。具有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品质”是完全吻合的。因此,教学中我们绝对不能再以模式化的套路来规定诗歌的表情达意。
相反,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解诗词鉴赏的途径,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等手段来引导学生鉴赏和品评,学会独立解读诗词,能够结合所学过的古诗词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和赏析,从而学会用诗歌去解读时代。而不是用时代来束缚诗歌。能
够使用“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等的鉴赏术语和“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深化意境”等的表达技巧,在学会赏析的同时,能够把古诗词人精妙的写作技巧融合到现代文的写作和鉴赏中,势必会大大提升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今后步入社会的人际沟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精选了重庆卫视精品读书栏目《品读》中关于李清照《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视频,声画并茂、形象生动,使学生更贴切地了解词作,还让感兴趣的同学学唱两首词,他们兴趣甚浓,效果明显。此外,还介绍一些名家的鉴赏作品让学生品读。
五、提出研讨问题,指引深度交流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以灌输知识为主,而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验证原理。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同学们发出疑问,为何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一词,在当时英雄涵盖哪些内容。同学们的疑问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我在结合时代背景与同学们交流的同时,也向同学们发出一个探讨题材“英雄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同学们通过分组讨论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分析了每个时代渴盼英雄出现的深层原因,进而扩大了“英雄”一词的涵义,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意义。通过这样的深度交流,学生对
诗词就不仅仅停留于接近或欣赏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探究的境界。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古典诗词的高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下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方面。
作者:郑丽媛
作者单位:云南省江川县第一中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江中路1号 邮编:6526000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