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全文5篇]

时间:2019-05-15 00:5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第一篇: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摘 要】古典诗词含蓄的抒情传统、凝练的语言特点为“文本细读”批评方法的运用提供良好的空间。古典诗词教学必须从文本语言出发,让学生与文本语言展开对话,带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这是古典诗词真正有效解读的最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古典诗词 文本细读 走进文本 有效解读

一、“找诗眼→寻意象(典故)→探意境”法

1.找诗眼。古典诗词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词的“诗眼”,它能揭示反映作品主旨。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词的主旨,实际上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意脉,这样就不至于把古典诗词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能给学生较为整体的审美印象。读《雨霖铃》,找到“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个“诗眼”,就可以明确本词抒发了恋人之间因离别而感伤的情怀,整篇词必然是围绕这一情感进行意象的选择的。由此可见“抓诗眼”的重要意义。

2.寻意象(典故)。通过“诗眼”的找寻,大致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之后,第二步就是要寻找诗词的意象。因为古典诗词往往是靠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一般情况,意象的情感色彩是一致的,如《雨霖铃》要表达离别的伤悲,上片撷取了“寒蝉”、“长亭”、“骤雨”、“晚”、“兰舟”、“千里烟波”、“暮霭”、“楚天”等冷色调的意象刻画了离别时分凄凉、感伤、迷惘的典型环境,紧扣了“诗眼”中的“伤离别”。但也有意象的色彩基调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反的,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种反衬,一倍增其哀或乐。此外,有一些诗歌语言中往往融入了典故,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诗句时,要让学生关注典故,调动知识积累,进行理解,这样有利于了解诗人深沉而丰厚的旨意。

3.探意境。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实在的细小单位。《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一兰舟已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更凉,不但不能借酒销愁,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当我们把握了一首诗词的意境基本可说是读懂了这首诗词了。

二、“细诵读→善想象→巧鉴赏”法

1.细诵读。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典诗词为抒情类文本,尤其需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不断地诵读,在声音的节奏和抑扬起伏中感受诗人的情怀。从更高的要求看,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到熟读、美读、心读。当学生在读《雨霖铃》时,开篇全是仄声调结音,押的是开口度很小的“i”,就给人一种幽咽压抑之感,恰好跟诗人要传达的离别时分的感伤相契合。借用王尚文老师的话说,文本细读就是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声响就是来自于文本的呐喊,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直接感受诗人的爱恨情仇,就是还原诗人心声,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最便捷途径。

2.善想象。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学生置身诗境,经过细致诵读对诗词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跳跃,还原诗词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雨霖铃》要体会诗人想象的意境之美和离情之苦,不妨让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想象。有学生这样描述道:“深秋晓寒,江风袭人,诗人睁开迷蒙的双眼,只见一轮残月孤零零地挂在微明的西天;江边垂柳摇曳,像在诉说无边的离情之苦;江上孤舟自横,恋人不再斯人独憔悴。”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主动走进了文本深处,才能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

3.多鉴赏。鉴赏是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深化和提高,前面的诵读和想象还都属于诗歌的理解层面,只是让学生大致读懂诗歌的意思,只有鉴别和欣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才可以领悟诗歌的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利用好教材中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提炼出鉴赏诗词的方法。比如,教学生读题目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或情感;抓关键字词理解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妙;析艺术手法品味古典诗词表情达意的魅力等,让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获得独特的美感和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如鉴赏《雨霖铃》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追问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启发学生规范鉴赏。

三、“细咀嚼→多比较→勤点评”法

1.细咀嚼。古典诗词语言含蓄蕴藉,留有大量的空白和跳跃,也常常出于音韵或是修辞的需要颠倒语序,所以教学时首先要对古典诗词的语言多加推敲,仔细咀嚼。读解古典诗词当从细微处把玩,如一个虚词、一个叠词、一个意象、一个细节等,往往有着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捕捉意识和把玩能力。如《雨铃霖》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一细节。男女主人公紧握住对方的手,四目相对,泪眼婆娑,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态的画面一下子具有了生动的活力,在这种相对无言的静默中,离别的惆怅却似阴霾一样,从一双有情人的心间弥漫开去,遮蔽了整个世界,此一去,天涯相隔,前路迷茫,愁云惨淡,怎一个相思了得啊!正是这种最具生活意味的细节的选取,才使词作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涵,深深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2.巧比较。比较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教学《雨霖铃》,可将课文与未定稿进行比较细读。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定稿前为“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语叮咛”,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了未定稿的“千语叮咛”太直白了,仿佛是父母的临行嘱咐,缺少意味,很难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课文“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表现的是恋人的离别,这是情到深处,大爱无声。在比较细读中,学生领悟了语言的优劣、情感的深沉。古典诗词文本细读的对比,还可以采用换字法,如让学生讨论把“晓风残月”换成“清风冷月”又会有什么表情效果。通过语言的比较,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语言之美,提高了审美能力,切实培养了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勤评点。古典诗词的阅读要真正地让学生建构文本并达到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能鉴赏评价文本,一个有效的策略是评点,即批评或批注,是读者对文本有了细致的阅读之后的所思、所感,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直接写在书页上。如读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有学生点评道:“‘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情景。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是写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点评得可谓到位。

以上所谈的三大文本细读的运用策略,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在教学中一旦强化迁移,也就能让学生有效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切实感受古典诗词的意韵和情味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华茂外国语学校。

第二篇:以《春》为例谈文本细读的方法

以《春》为例谈文本细读的方法

合肥市庐阳区教研室 张莉

阅读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围绕文本开展的教学互动活动。可从笔者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析”得过深,学生“动”得过少的现象,“互动”变成了“单动”,学生阅读文本过于浅表化、粗略化,精彩的课堂也因之少之又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哪里?

笔者尝试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罗列十种文本细读的方法,或许能破解学生的细读入门问题。

一、替换法

对初中生而言,由于阅历、基础和文本解读力、感受力的局限,有时很难找到走入文本的路径,经常只靠 “模糊意会文本”。如此,会影响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细读词语、沉入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替换品析法又是学生细读词语、沉入词语的捷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替换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冒(长)出来”。

将“冒(长)”与“钻”比较,不难看出“钻”字更能表现小草旺盛而又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动态的描写。而“冒(长)”则平淡、无味的多。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替换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叫着。”

“叫”与“闹”比较,“闹”更能体现蜜蜂多、较热闹的场景,形象生动写出了蜜蜂的顽皮,赋予了画面动感,而“叫”字只是单纯声音的感受,不能体现出蜜蜂多而熙攘的特点。“闹”不仅有声音,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替换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又嫩又绿。”

原句“嫩嫩的,绿绿的”是叠词的运用,很有表现力,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叠词不仅描摹了色彩,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4.“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替换为“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混合着。”

“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该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酝酿”较之“混合”更有慢慢的生成之感,令人有舒缓的美感。

5.“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替换为“呼朋引伴地放开清脆的喉咙”。“卖弄”是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在这儿贬词褒用,从听觉角度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鸣叫的可爱情态,所以恰当!“放开”只写出了声音,缺少了情趣!

二、咀嚼法

“咀嚼”就是将食物放在嘴里慢慢地嚼,在此引申为对耐人寻味的文字进行品尝和品读,从而领悟其中深层含义。要让学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要“咀嚼”,如何“咀嚼”?慢慢“嚼”,一点点“嚼”,要“嚼”到位。

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静默”是肃立不做声的意思。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写房屋,实则从侧面表达了春雨中安静平和的气氛,渲染了房屋沐浴春雨的温馨画面。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是作者以视觉的角度对春雨进行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而密,细而亮,细而长(柔),晶莹透亮的特点。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写了春雨,而且也写了春风。“织”字是承上句像细丝的比喻,准确地表达出了春雨的动态。而且“织”字做动词讲是“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之意,春风有情,春雨如丝,织出的自然是美好的生活,用“织”和本文的意境相同。

三、删除法 删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删除句中某个词语,然后比较删前删后的表达效果。1.“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删去“微微”如何?

“微微”一词,本意是轻轻的,很淡。作者用该词形容空气,更突出了春雨的细,密和轻,如此轻微的细节也能被作者感觉到,自然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着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删去“仿佛”如何?

“仿佛”是好像,似乎的意思,“闭着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的意思是说花里的甜味儿就好像让我看到了树上已经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花,“仿佛”在这里是指作者的一种想象,能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已深深陶醉在这花香中。如去掉“仿佛”则不能如此传神地表达花香的迷人。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删去“偷偷的”如何?

删去后文章也就缺少了趣味,不能表达出不经意间发现刚冒出的小草的惊喜之情。“偷偷的”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令读者读起来印象深刻。

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删去“呼朋引伴”如何?

“呼朋引伴”是招呼朋友,引来伙伴的意思。拟人化的手法,鸟儿要将自己的喜悦彼此分享,表现出鸟儿对春天到来的喜爱之情。

四、联想想象法

根据自己的积累,联想想象补充作家在文本中所呈现的画面、形象,以体会文本中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内涵。以事物相同的特质为中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活泼与趣味。

1.“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设想来到了一个桃花、杏花、梨花盛开的地方,每一朵花都在尽力地绽放,生怕辜负了这美好的春天。快看,那一片红,像火;那一处粉,如霞;那一抹的白,像雪。现在请用鼻子轻轻地吸一口气,只能轻轻地,因为这儿太香了。有没有嗅到甜味儿?如果嗅到了就咽下口水吧,因为再过几个月,这些树上就会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摘一个下来,等不及去擦、去洗,你只想啊呜一口咬上去„„

好,请睁开眼,说说刚才你脑海中的所见、所感„„

2.“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同学们,请联想:老老小小都会做点什么呢?如果是你,在这样美好的春天,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五、改变句子法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将以上三个句子的语序改变一下,如何?

这三句话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他们的顺序不可以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这是写春天的成长过程。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个句子中,“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作者有意将它放在句末,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比在前面会更加有趣味,也使文章生动起来。

学习这种句式,试将下面这句话中的某些成分单独拿出来放在句后,感受一下改变后的表现力。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是最寻常的。”

六、名句佐证法

教师提供一些资料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笼统地灌输长长的背景,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要找的小目标,细节材料的提供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憾,越小的材料越能打动学生。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结合课本的课下注释可以了解到这句诗的作者、诗名和整首诗文。如有兴趣,稍加了解,会发现古人的“杏花雨”、“杨柳风”更具有美感,更富于画意。作者引用此诗增添了美感和画意,并再次基础上增加了温度,即“像母亲的手抚摸你”,给人增添了一种温暖,舒心的感觉。由此,能否展开联想和想象——

写春风的诗句有哪些?是“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还可以像什么呢?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还是寒冷时握在手中的一杯温水„„

七、空白点评析法

“文本细读”在一个“细”字。“细”即细小、仔细、细微之意。如何细呢?细到对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解读,甚至一个标点的理解。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文本的一些“空白点”进行了阐释。

1.“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替换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

“;”是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上句用“;”,表示嗅觉和视觉,现实与想象两个维度。如果改为“,”则体现不出此维度。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一个“看”字,是让谁看,读者还是自己?“看”字流露出作者对于春雨的喜爱,他不但自己喜欢,他还要人们都爱上春雨。所以,跟着作者的指点,你必要看着春雨、观察春雨,否则怎能发现它细而密,细而亮,细而长(柔)的特点?

八、演绎渲染法

演绎渲染法即通过对书面文字进行演绎,利用语言、动作将文字变得立体、丰富,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可分为教师演绎和学生演绎。

1.“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在演绎这句话时,除了声音的配合,可以在读到“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时,和学生对视,眨一两下眼。这样,学生能立刻感受到春天野花的气息。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是完全不同的状态,那么在演绎第一句娃娃时,可以奶声奶气些;演绎第二句时声音是甜甜的,要面带笑容;演绎第三句时声音要有底气,表情坚定有力。三句的语气层层递进,渐渐升高、激昂,气势迭起。

3.扮演其中的角色。

本文写了很多春天的景物,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不妨让学生选择其一改变、扮演。

如:“我是春天的小草,我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你看,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我的身影。我让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我软绵绵的。”

这样的改编、演绎能很好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感受文章的美。

九、还原生活法

茅盾提出:“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把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就会有比较深的感悟。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回想一下,春天里,你又会做些什么?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儿争先恐后的竞相开放,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可以回忆一下,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或经历过类似的事。

3.“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此时天下着雨农民还在工作,请联系生活,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还在工作?工作时农民们又会想些什么?

十、质疑法

耳熟能详的《江雪》(柳宗元),我们学习了、背诵了,可似乎没有深究过什么问题。但是一位教授提出“为什么这么冷的天,老翁还在垂钓?”我们不妨在本文中也探究一点——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的“健壮”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体现在能战胜寒冷的冬天,带给万物生命,并能带着人们走完这新的一年。不健壮,何以完成这些重任?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一般要经过四个层面:一是基本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教学能达到第一、二个层面,少部分的教学能真正进入第三、四个层面。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第三、第四个层面?但愿以上我们的做法有实战意义。

真正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拘泥于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语的含义;真正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拘泥于正确地品读、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真正的语文课堂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喝温吞水,不是粗枝大叶!真正的语文课是“不厌其烦”,要有“耐心”。真正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在师生的“文本细读”中绽放出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光彩!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但愿笔者归纳的方法对一线老师有所帮助。

第三篇:浅谈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以《李清照词两首》为例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高效教学

——以《李清照词两首》为例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新课改的内涵真正落实到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好学语文、乐学语文”的新课堂,构建高效教学新模式,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和探究的新问题。[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高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抽象思维被更多地运用到了学习中,这一现象不仅只是体现在数理化教学中,在语言文字理解中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综观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很明显,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分量明显增加了。可见,新课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重视的。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基本目标,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知人论世,怀古诵今,势必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本文试图以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李清照词两首》为教学案例,抛砖引玉,谈谈我对古典诗词如何进行高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知人论世”

在进行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并形成“人物关键词”记录在小卡片上,以便进行展示。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我们在这里说的了解时代背景,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讲授的某一首古诗词所处的时代背景,而是了解中国自开创诗词先河以来每一时代、每一个阶段诗词的创作意图、发展特点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能够在纵向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深入地理解每一位诗人、每一首古诗词的创作意向,那么学生才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古诗词中的精粹,也才能够在对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发出慨叹的同时,重新审视近现代诗词发展的趋势和优劣,进而做出自己理性的评价。那么这一过程的完成,就需要同学们积累作家作品知识,熟悉作家作品。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学生不但要熟悉,更要理解他们的代表名作,能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反复研读词作,体会诗词意境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词作,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说的首先耍熟悉作家作品。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设置情境,品味作者当时进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可以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词之间的相互理解。比如在学到《声声慢》时,引导学生记

忆有关“愁”这一人类特殊感情的相关诗词句,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了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愁更愁,化作相思泪”等。有些同学甚至高声朗读戴望舒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也借此提出问题探究:古人与今人对“愁”这一感情的体会有何异同?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答案也层出不穷,各有千秋,但却能够鲜明地表述出对古今诗词中对“悲秋”这一文化内涵的特殊运用,继而引出李清照晚年那种悲愁和孤苦,课堂学习效果显著。

三、引导学生背诵,学习语言艺术

以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大多数学生学古诗词的渠道仅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古诗词。为什么古代文人大多出口成章,谈古论今,头头是道,而今的学生用词匮乏、表达生疏?其原因概莫如此。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学习古人用词用语之道想必是最便利的捷径了。实践证明,多背诵一些具有悠久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杰出诗文,伴随着生活阅历的渐趋丰富将会转化为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们不仅给学生提供语言的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风骨、情操、志向和智慧,还将成为青年人提升人生内涵和境界的重要力量。在教学中,我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宋词,精选了李清照的部分词作名篇,如《武陵春》等作品进行课外赏析,另外还让学生在课外品读《宋词三百首》、《花间词》、《唐诗词鉴赏词典》和学生喜欢的一些词作家的名篇,要求学生定期背诵,经过一段时期的背诵,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把古诗词中的名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口头表达和作文中。我们经常说“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品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四、注重对词作的全方位鉴赏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多半是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内容,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整个过程是程式化的,其弱点在于教师讲的的太多,学生感知的太少;分析得细而碎,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诗词具有跳跃的时空、朦胧的主题、深邃的意境等特质,决定了人们对其解读必出现多元性的现象。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品质。具有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品质”是完全吻合的。因此,教学中我们绝对不能再以模式化的套路来规定诗歌的表情达意。

相反,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解诗词鉴赏的途径,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等手段来引导学生鉴赏和品评,学会独立解读诗词,能够结合所学过的古诗词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和赏析,从而学会用诗歌去解读时代。而不是用时代来束缚诗歌。能

够使用“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等的鉴赏术语和“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深化意境”等的表达技巧,在学会赏析的同时,能够把古诗词人精妙的写作技巧融合到现代文的写作和鉴赏中,势必会大大提升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今后步入社会的人际沟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精选了重庆卫视精品读书栏目《品读》中关于李清照《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视频,声画并茂、形象生动,使学生更贴切地了解词作,还让感兴趣的同学学唱两首词,他们兴趣甚浓,效果明显。此外,还介绍一些名家的鉴赏作品让学生品读。

五、提出研讨问题,指引深度交流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以灌输知识为主,而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验证原理。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同学们发出疑问,为何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一词,在当时英雄涵盖哪些内容。同学们的疑问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我在结合时代背景与同学们交流的同时,也向同学们发出一个探讨题材“英雄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同学们通过分组讨论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分析了每个时代渴盼英雄出现的深层原因,进而扩大了“英雄”一词的涵义,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意义。通过这样的深度交流,学生对

诗词就不仅仅停留于接近或欣赏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探究的境界。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古典诗词的高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下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方面。

作者:郑丽媛

作者单位:云南省江川县第一中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江中路1号 邮编:6526000 联系电话:***

第四篇:“整本的书”阅读教学策略例谈以《水浒传》为例

“整本的书”阅读教学策略例谈——以《水浒传》为例

颜维奇,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教师。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的书”怎样引导学生读?教学实践中有哪些较为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笔者以名著《水浒传》教学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三种基本课型的做法,以期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一、导读课——引发阅读期待

导读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教学课型。“导”的主角是老师,而“读”者是学生。

导读课,导引学生读“整本的书”,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读透一本厚厚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下面是名著《水浒传》导读课的教学案例片段:

三、泛读全书,概述水浒故事。

1.你知道《水浒传》中写了多少人物形象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人物名称?你能说出某个人物在《水浒传》中的哪些事迹?

提示:讲清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主要情节。

2.投影出示吴用、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五位英雄的画像,抢答与他们有关的主要故事。

四、精读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之绰号

1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深刻地概括了其人的本质特点,读者很容易记住,例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等。请再说出几个好汉的绰号。

2.抢答,说出下列人物的绰号。

九纹龙 花和尚 豹子头 青面兽 托塔天王 神行太保 行者 母夜叉 智多星 黑旋风 鼓上蚤 及时雨(呼保义)

(二)人物形象之性格

1.《水浒传》中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众多英雄人物有共同的特性吗?

2.精彩片段欣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好的形象之一,作者写出了他性格的丰富性,并且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表现的。试举例具体说说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3.说说“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的性格特点。林冲本是军官,待遇相当优厚、家庭相当美满,他也上了梁山。从他身上你看到了小说揭示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宋江是梁山上的第一把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试分析宋江的性格特点。上面这个教学案例是比较典型的导读课模式,也是一线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案。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简介作者,概述故事,精读片段,总结写法等。这类导读课,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做适当指导,学生在导读的基础上能大致了解“整本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性格。这样的导读不能说不好,但是这样的导,学生是被动的,离学生“爱读”“整本的书”、“期待读整本书”还相差甚远。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明显的不良倾向:

以讲代导。导读课上,老师把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一股脑全“灌输给学生”。名著导读课变成了自己的讲坛。这种教法肯定起不到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有时倒有可能产生反作用、副作用!

以练代导。部分老师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阅读训练”,作家作品、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常识编印成讲义或练习,让学生反复训练,使充满活力的“整本书阅读”变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显然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所以“导读课”要以“唤起期待”为导读意图,精心设计导读的内容,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浓厚兴趣。

二、赏读课——提高鉴赏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整本书”,学会“整本书阅读”,爱上“整本书阅读”。

当前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要障碍是“不会阅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大多只是停留在主要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的了解和记忆上,读过一遍之后很难有再读的兴趣。至于这部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鉴赏方法。

鉴赏一部文学作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思想性,一是作品的艺术性。因此,“整本书阅读”要开设赏读课。赏读课重在教会学生“赏”的方法,重在组织学生对作品重要情节进行细读,品味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进而把握名著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情感,获到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

下面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赏读教学案例片段:

师:语段中更为精彩的是三拳的动作描写,这三拳描写的角度一致吗?不同角度的描写好在哪里?

生: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来写,既写出感觉的苦痛、外形的狼狈、又写出精神的昏厥。

师:我们先看第一拳,大家齐声朗读:“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一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滚都出来。”

师:作者运用什么修辞?

生:比喻。

师:油酱铺里有咸的酱油,酸的醋,好辣好辣的火锅调料,请问这个“油酱铺”开在哪儿?

生:开在郑屠的鼻子上、嘴巴里。

师:请大家齐读第二拳:“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出来。”

师:“彩”字用得好在哪里?

生:与下句的“红、黑、紫”相呼应!

师:这“彩帛铺”开在哪里?

生:开在他的脸上,变成了大花脸,挂了彩。

师:请问“红的,黑的,紫的”各指什么?

生:红的是血,黑的是乌珠,紫的是脸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师:齐声朗读最后一拳:“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

师:大家看过道士做法事吗?

生:各种法器齐鸣,嘈杂喧闹。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郑屠被打得耳朵嗡嗡直响。

师:请问作者为何以“法事”作喻?

生:暗示郑屠离死期不远。

师:郑屠结果死了,课文用了哪个动词?

生:挺。

师:这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生:写尽了郑屠的死相,与下文的“没入的气,动弹不得”相呼应。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详写三拳?

生:主要是突出人物疾恶如仇的性格。

生:郑屠是一个恶霸,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鲁达拳打实在是代表人们的心愿,打得越厉害,人们就越解恨,如果略写,难解人们心头之恨。

生:这里的详写突出作恶者狼狈的下场,是对作恶者敲的警钟、丧钟!

上面这段教学实录,教者从修辞手法的妙用、词语的形象生动、多种描写角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品味到了作品语言文字的妙处,感悟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三、比较阅读课——辨别差异奥妙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王尚荣先生也说过:“阅读教学就是学习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比较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文体的特征,体会用词的准确,捕捉情感表达的关键,以觅得文本语言的奥秘。

那么,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中如何来进行比较阅读呢?同一个文本内,可以从典型篇章、重点句段、关键词语、特殊标点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互文式比较阅读,还可通过小说与电影、电视剧来进行比较鉴赏等。

比如,从人物形象上选取对比点。《水浒传》中林冲、鲁智深、武松,都武艺高强,却不尽相同。在杀威棒下,林冲上下使银子,免了杀威棒;而武松面对差役的索贿:“打便打,给你银子,不坏了大宋的律例!”两人性格明显不同。林冲妻子遭高衙内调戏,他觉得受了奇耻大辱,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他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是忍辱怕事的形象。鲁智深呢,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这是疾恶如仇的形象。

又如,从表现手法上选择对比点。在《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和“大闹野猪林”两个情节,表现手法就有所不同:前者有直接描写,还有侧面烘托,后者只有直接描写;前者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后者用了语言、动作描写。

再如,从小说与电影、电视剧等形式选择对比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影视作品,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等综艺节目能够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片段时,布置学生先认真阅读原著,然后集中收看电视剧片段,要求学生比较小说和电视剧有哪些不同。

下面是部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看过了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电视剧《拳打镇关西》,你们是喜欢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还是喜欢电视剧《拳打镇关西》呢?

生:喜欢电视剧《拳打镇关西》。

(少许同学喜欢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师:为什么呢?

生:电视剧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意思,吸引人,看得过瘾。

(七嘴八舌)师:那你们有没有思考: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电视剧《拳打镇关西》有什么异同?各有什么妙处?

生:讲述的都是同一个内容,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过程,故事情节大致相同。

生: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内容没多少明显的变化。

师:电视剧中情节与小说完全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有些地方改了。

师:你们看出了电视剧与小说中有哪些不同之处吗?

生:电视剧中开头部分只出现了两个人物,和小说中三个人物不一样。

师:嗯,你看得真仔细,你说具体一点。

生:电视剧中只有鲁达和史进两个人物,而小说中有鲁达、史进和李忠三个人物。

师:电视剧中怎么少了一个人呢?是电视剧导演的疏漏吗?

生:我认为不是。梁山好汉有108个,李忠这个人物在梁山好汉中感觉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我想可能是导演从减少演员的角度考虑的吧。

(生笑)

师:应该说感觉是有道理的。那小说中是怎样描写李忠这样一个人物的?

生:“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师: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忠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李忠小气,不大方,吝啬。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李忠与史进对比,突出了史进的豪爽、义气。

师:具体说说怎么对比的?

生:动词的对比。写李忠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用了个“摸”字,说明是有选择地取,舍不得都拿出来,写出了李忠的小气;写史进时,“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一个是“取”字,说明是史进没有犹豫,显示了史进的爽气。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思考,分析得有理有据。这就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中,要写活一个人,有时只需要一个动词就够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今后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准确用词,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那个词,最准确的唯一的那个词。

师:同学们,还发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部分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师:哦,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有哪些不同?

生:小说中把鲁提辖打的三拳写得很详尽,写得很精彩;而电视剧中似乎并没表现出来,只是动作性效果很好。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小说中,鲁提辖第一拳打的是鼻子,而电视剧中,鲁提辖打的第一拳是眼眶,打的位置不同;小说中,鲁提辖第二拳打的位置是眼眶际眉梢,而电视上是鲁提辖一拳打穿郑屠掀起的桌子后,一直打到郑屠的胸脯上;小说中,鲁提辖第三拳打的是郑屠的太阳穴,而电视剧上,鲁提辖是一手提起郑屠后,然后一拳打在郑屠的胸口上,郑屠一下子跌倒在大街上,一命呜呼。

师:嗬,观察得真仔细啊!说得真好。大家讨论一下,你们是喜欢电视剧这种形式,还是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要说出你们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3分钟)

生:我觉得小说中描写得好。小说中,把鲁提辖三拳打的位置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采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当时真实的感受,形象逼真,也写出了鲁提辖惩凶扬善的大快人心。读这段文字,有一种痛快淋漓、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觉得电视剧中好看。画面逼真,音响效果好。看这个画面,我同样体验到了鲁提辖惩恶扬善的快感。

师: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你们有没有思考一下:导演为什么没像小说中那样处理,也就是打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表现郑屠三种不同的体验呢?

生:我想,导演要想把鲁提辖三拳打的位置在电视剧中表现出来也不是难事,问题是,郑屠的感受是难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郑屠的视觉体会在电视剧中已经表现出来了,这就是电视上郑屠看人时,屏幕上呈现的一片红色的画面。而那种味觉、听觉只有郑屠自己能感受到,电视上是难以表现的。所以,导演就把另外两个场景变换成视觉效果更好看的打斗场面了。

师:分析得太好了。这就是影视作品与小说文学的主要区别。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是以文字语言作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艺术家人生理念的。而电视剧则是视觉艺术,以声音和活动的画面为手段。与文字语言相比,画面语言更为确定,更为直观,而在表现能力方面却不如文字语言那样自由。比如小说里人物的心理描写,电视剧中就难以用画面表现出来。应该说这两种方式是各有千秋,不能简单地喜欢某一种文学样式而否定另一种文学样式。

师:这么说,我们看了电视剧后,还需要阅读原著吗?

生:要。

师:大家齐读“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到“动弹不得”。

(生齐读。)

师:请你具体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妙在何处。

(学生分析发言略)

师:好,同学们分析得比较准确到位,这样看来,小说的文字魅力是电视剧没法表现出来的。同学们,我们在欣赏了电视剧的精彩之后,还要对原著认真阅读,千万不要冷落了文字。好,我们继续刚才的提问,还有哪些不同吗?

生:小说中关于店小二部分的描写与电视剧中有许多地方不同。小说中“鲁达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走了。”而电视剧中是鲁达一掌将店小二打翻在地,头钻到路边的箩筐里去了,还增加了店小二给鲁达敲腿等情节。

生:这一部分还增加了店小二拦着金老父女逼金翠莲唱歌的场面,我想这里也从侧面反映了郑屠的恶霸行为。

师:嗯,这一部分是有许多细节上的不同。想一想电视剧这样设计有什么妙处?

生:我觉得主要是为表现鲁提辖的人物性格服务的,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鲁提辖的嫉恶如仇,一方面表现了鲁提辖的粗中有细。

师:说得有道理。

以上这段教学实录,巧妙引入影视与原著的比较,引领学生“再读”“细读”名著,激发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鉴赏能力,最终必将使学生学会“整本书阅读”。

这种比较阅读课,在老师们“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少,需要老师们用心寻找适合比较阅读的文章、片段或影视材料。如果能够用心选择合适的比较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定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阅读比较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能够根据“整本书”的自身特点,认真上好导读课、赏读课和比较阅读课,就能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品鉴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定爱读“整本的书”,会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金华.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教学设计.[2]王田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堂实录.[3]颜维奇.《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J].语文知识,2014(4).[4]蔡阳合.运用比较法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率[J].文学教育,2011(4).[5]夏春阳合.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6]张素梅.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第五篇:以名词性从句为例谈高中英语的教学策略

以名词性从句为例谈高中英语的教学策略

摘要: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以名词性从句的教学为例,分析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策略,为高中英语教学做出了创新性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名词性从句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都反映在语法学习中会有“搞不清逻辑、理不清关系、学不会概念、记不住用法、换不了形式”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是听的时候听懂了。这是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通病,是我们在英语语法的教学中所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也启发我们应该反思传统的英语语法的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开辟新的教学道路。

一、英语语法教学的特点分析

在高中英语语法的教学中,要想做好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首先要明白其含义,了解其特点,掌握其规律,在系统学习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英语语法的教学。英语语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等特点,它是对英语的语言进行了总结分析之后所概括出来的一种一般性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规则的一种系统性的过程。

二、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分析――以名词性从句为例

(一)学习语法概念,了解基本内涵

学习一门知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它是什么,只有清楚的掌握了其内涵,我们才能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学习。英语语法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语法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了解语法的内涵,学习并掌握什么是名词性从句。但是如果直接的给出学生一个定义,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也不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的名词所代表的是什么。因此,在名词性从句的定义的学习中,我们要多用例子来解释定义,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名词性从句的定义。

例如,先给学生一个简单句“This is a book.”,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出其中的名词,也就是“book”,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名词,它在句子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汉语中的名词有哪些异同点。然后在这种简单句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引申,扩展到名词性从句的定义学习,给出学生另一个句子“This is what I want.”,然后让学生从这个句子中找出其中的名词,并比较这个句子与上面的简单句有哪些异同之处。然后再多给学生一些名词性从句的例子,如“Where the English evening will be held has not yet been announced.”。通过这种特殊的例子的学习,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名词性从句的概念,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直观而具体的例子理解名词性从句的基本含义,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式,掌握基本规则

在英语语法中有很多语法的规则,我们称之为一般性的语言规律。在英语的语法规则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语法教学的特点和语法知识的特点,科学的分析并把握其中的内涵规律,创新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一是构建思维导图,理清逻辑脉络。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是为了让学生找到并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

例如,在名词性从句的语法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它与其他语法之间的联系,追溯其源头,找到其发展方向。在英语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句子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秃暇溆挚梢苑治?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又可以分为主语从句(What caused the accident remains unknown.)、宾语从句(Do you know what he likes?)、表语从句(His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stay calm.)、同位语从句(Mr.Wang,my childs teacher,will be visiting us on Tuesday.)。通过这种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学生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框架,找到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建立起语法学习的结构和框架,形成严密的逻辑知识体系。

二是把握语法要素,抓住教学关键。在英语语法学习中,一般都会有语法学习的几个要素,抓住英语语法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宾语从句的教学中,我们就要从定义、分类(动宾、介宾)、基本句式结构、连接词(that、if、whether、when、where...)等几大要素出发,然后逐步分析开展我们的英语语法教学。

(三)注重强化练习,促进灵活运用

在讲解了语法的基础知识之后,学生只是形成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对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表面,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化。因此,在给学生讲解了名词性从句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们还要注重加强后期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不仅学得懂,还要学得精、学得深、用得活。

例如,在讲解完基本的语法知识之后,我们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名词性从句的练习题,“What he wants to tell us is not clear.Who will win the match is still unknown.It is known to us how he became a writer.”,让学生通过这些句子、题目的练习,通过其中的几类从句的混合性、综合性练习来强化对于名词性从句的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短文的形式自己写名词性从句的句子来强化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打通语法学习的“任督二脉”。

三、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中,要科学分析知识的特点,正确把握教学的目标,结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攻克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名词性从句教学中,要从学习语法概念、了解基本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掌握基本规则,注重强化练习、促进灵活运用几方面入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春娟.高中英语名词性从句教学之我见[J].校园英语,2017(03):163-164.[2]谢同巧.聚焦高中英语名词性从句的教学策略[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12):40.作者简介:

申芳芝,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第一中学。

下载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步步高为例谈企业文化建设

    以步步高为例谈企业文化建设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

    以任为学,例谈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

    以任为学,例谈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 摘 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研究......

    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5篇范文)

    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中学彭轻友古典诗词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笔者以前曾听过一些古典诗词教学的公开课,虽然老师们在处理......

    以《短文两篇》为例浅析哲理散文教学策略

    以《短文两篇》为例浅析哲理散文教学策略 哲理散文首先归结为散文的范畴,而散文所秉承的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散文所要传达的精神就是散文的灵魂之所在。而哲理散文,则是以......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

    以《赞美》为例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以《赞美》为例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摘要: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重读不重讲,宜思宜问。本文以穆......

    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一、《祝福》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培养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以《边城》为例谈高中生课外阅读指导

    以《边城》为例谈高中生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核心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强调要内引外联、迁移运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