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0:0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

第一篇: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

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中学彭轻友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笔者以前曾听过一些古典诗词教学的公开课,虽然老师们在处理文本和结构课堂上颇具匠心,有的甚至能够做到“别开生面”,但很多人还是偏重于对“微言大意”的阐发,终究未能走出“教参”定义和“灌输”窠臼。实施新课标以来,经许多教育专家的极力倡导,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注重积累、品味和涵泳,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然而客观地说,目前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状况总体上看还不够成熟,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丰富和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化的缺陷。而对于“读”的片面理解,甚至还导致了过浅和过滥的“满堂读”的误区。

从2003年开始,湖北省孝感市教科所在全市开展中学语文“读写说”综合教改课题实验,为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实践“读写说”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其一,对教学环节进行重组和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探索古典诗词内涵的兴趣。其二,使课堂教学空间更加开放,突出了学生主体,便于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古典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后者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笔者在实施“读写说”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和教学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诗译诗,重造诗词意境,充分感受精美语言。

以前教学古典诗词,比较流行“翻译”、“改写”等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内容,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做法,大多是把古典诗词变成了大白话,其原有的节奏、韵味、意境全失;学生所“理解”了的,是一个早已面目全非的“意思”。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诗译诗”的做法,不仅克服了以上缺点,部分地保持了诗词的“原味”,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为现代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以诗译诗,有两个层次,一是保持原诗的句子数量和基本结构,只作部分的扩充,押与原诗大致相同的韵。初学译诗时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只忠实于原诗的构思和基本内容,在句子数量、结构、押韵等方面根据需要可以有较大变动,不拘一格。如《诗经•蒹葭》的第一节,可译为“七言诗”: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也可译为“自由体”:(琼瑶《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可以“扩充”为长四节的“现代诗”,一咏三叹,妙不可言:

杨花飘落的暮春时节,我听见了杜鹃的哭泣,请你,也把我的心带走吧!

可是我的冰清玉洁的朋友啊,如果不能,就交给明月,你在哪里? 让他相伴着我,也永远相伴着你。

你是否已离开那京城,在凄风苦雨里,让明月相伴你到遥远的夜郎,怀抱无限的忧伤,再给我捎带来你平安的消息。

远涉五溪?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古风体长诗,笔者在教学时也让学生尝试着译诗并大声吟诵。学生们作“登楼长啸”状,兴味昂然。录其一如下:

多少个昨天,已弃我而去,不也一样的胸怀伟业,弃我而去的,已不可以挽留; 不也一样的壮心难酬,多少个今天,让我烦乱,简直要高飞上九天,让我烦乱的,是绵延无尽的忧愁。去和月亮牵手!

万里长风中,而现在,愁绪包围了我,看,一群群秋雁在高飞!弱水般的刀斩不绝的长流,让我们开怀畅饮吧,纵然有美酒相伴,登上这高不胜寒的谢朓楼。又如何销蚀得了这满心的烦忧!也曾记得蓬莱的文章,人生是不称意的,也曾记得建安的风流,圆满只在梦中留驻。

还有这高楼的作者,也许明朝,他是那样的清新隽秀!漂泊的我,散发披肩,你和我,不也一样? 只驾着一叶扁舟。

二、发挥想象,再现创作情景,深入诗人内心世界。

张晓风的一篇《不朽的失眠》,将张继的《枫桥夜泊》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创作情景的方法,也是个性化解读古典诗词的有效形式。以这种方式阐述诗意,既要掌握丰富的背景知识,又要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此外还要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古典诗词的活动。下面是笔者指导学生对《泊秦淮》创作情景的阐述。

夜半客船

孤月高挂,几颗寒星偶尔闪动。皎洁的月光洒向秦淮河,水面上粼粼的波光一片。这时,一叶轻舟从远处悠然飘来。客船上,一中年男子手持酒杯走出船蓬,欣赏明月。只见他,憔悴的脸上带了些醉意。他就是杜牧。天上的孤月似乎对杜牧情有独钟,将明丽的月色尽情挥洒,把他的身影拉长在水面上。

客船悠悠行驶,转入一条更宽广的河道。

忽然间,一阵阵优美的歌声飘然而至,为寂寞的夜空添了几缕情调。杜牧不禁抬头眺望。岸上是一个小镇,酒肆林立。虽已是深夜,仍然灯火通明。此时,依稀听出唱歌的女子换了曲牌,一阵颓靡的歌声传进了他的耳朵。

船夫问杜牧:“客官,您听得出这是什么曲吗?”

“陈后主作的《后庭花》!”杜牧冷冷地答道。他猛地将杯中烈酒灌下肚去,酒的辛辣味道直刺肠肚。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暗自道:“亡国之音!”

他再次向酒楼望去时,却见十来个身着华贵衣服的酒客,有的摇头晃脑,有的眯缝

着眼睛,正在用心欣赏那曲子。这情景,让他很不好受。他想到了十多年前的安史之乱,想到了现今的藩镇割据。想到了朝廷的腐败……他想了很多很多。

望着那些借歌声助酒兴的人们,杜牧不禁怒火中烧。他大呼道:“国之将亡,怎能寻欢作乐!”并把手中酒杯投入了河中。那酒杯在水中泛起了几圈波纹,慢慢散开,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中……

他似乎有所感悟,来了诗情。他步入船舱,借着油灯的微光,铺开宣纸,压上镇石,饱蘸浓墨,边写边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写完之后,他仍心绪难宁,又走上了船头,抬头仰望着那皎洁的月光。他缓缓地叹息着:“国之将亡……欲哭无泪啊!”

他的船终于消失在苍茫的水雾中了。

几年以后,唐王朝灭亡了,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人们记住了一位伟大诗人的名字。

三、边读边说,真诚悟对作者,实现学生文本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其执教的古典诗词演示课中,把“说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并提出“发挥想象,飞扬神思”的要求。在实践“读写说”课堂教学时,广大教师都把“说”作为“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新课程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及多媒体课件等都属于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要在诸因素的互动中展开。要实现这些互动,首要的还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说读”古典诗词,就是要实现学生和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

从形式上讲,“说诗”有以下两点要求:其一,面对诗人说话,用第二人称,直接地说;其二,可以想象合理的情节。以下是笔者在执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引导学生“说诗”的课堂实录。

生1:啊,诗人,你是否听说了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他是你的朋友,你是否为他感到特别伤心?

生2:诗人啊,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你的朋友远离了你,从此相见无期,你将怎样表达你对他的心意?

生3:诗人啊,王昌龄是一个多好的人啊。他曾经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内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人,竟然受到权贵的诋毁,真叫人不平!

生4:诗人啊,你为什么要托付明月,是因为“明月千里寄相思”吗?

生5:啊,诗人,从此以后有明月相照,你和朋友都不再孤单了。这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诗人啊,祝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生6:诗人啊,你也要放开朗些,有朝一日,你和朋友一定能够相聚一堂。

再比如教学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学生“说诗”的课堂实录:

生1:诗人啊,相见难,离别更难。在这无力的东风中,百花凋零,叫你怎能不感伤呢?

生2:诗人啊,你和家人分别这么长时间了,千里迢迢,山重水复,你真是饱尝了思念之苦啊!

生3:啊,诗人,你看这春蚕咀嚼着桑叶,它吐出的丝又细又长,到死方休,这多么像你对家人的思念啊,日子越久,思念越长!

生4:啊,诗人,你看这蜡烛,在风中飘摇,越烧越短。它也懂得相思,懂得流泪么?

生5:啊,诗人,你在想你的妻子么?你的妻子也在想你呀!她每天清早起床,对着镜子梳妆的时候,看到自己都变老了,多么伤心啊!可是她还在替你担心,怕你受了风寒,叫你多穿点衣服。你的妻子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6:诗人啊,你看那飞过天空的青鸟,它是懂得你的心的。何不修书一封,让它带去你的祝福呢?

四、类比创作,训练读写能力,拓展作品内外空间。

中学生是否具有创作诗歌的能力?早年洪镇涛先生在深圳市宝安区进行“学习语言”教改实验时,曾经让小学生模仿写作绝句、律诗等古体诗词,非常成功。由此看来,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进行简单的创作,也可以成为个性化解读的一种方式。这种创作,可以寻求不同的角度上的“类似”,如语言上的,意境上的,情感上的,表现手法上的等等。

在执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笔者也曾引导学生进行这样拓展思维空间的诗歌创作。下面是学生用现代诗的形式创作的一首《对月》。

对月 自从踏上你的相思

就不再遥望

怎样才能读懂你 日子的尽头

也把这人世的聚散看透

什么时候

你的凄寒的清辉 你的摇曳无定的脸庞

是否记下了 化作一颗

千年舞者的衣袖 南国的红豆

在你弧形的身影后 夜也无声

是谁在叹息停留 听你我在耳边诉说哀愁

再比如在学习了李白的一些诗歌以后,学生们很有感触。有学生用自由体的形式创作出这样的诗歌:

李白的年代 所有的高贵和卑贱的生灵

我回想起李白的年代 啜饮着诗的甘霖

诗歌不被复制 涨红着醉醺醺的脸颊

不被盗窃 向天空膜拜

诗人露宿旷野 如同面对圣者

像鸟儿一样

自由地飞过河谷和山林 如今已不是李白的年代了

地窖的门打开了

那时的诗人是真正的歌者 诗歌被隐去

他站在云端豪饮 黑幕升起

斗酒诗百篇 人们有了新的膜拜

星宇和大地在伴唱着 更疯狂,更剧烈

它们是最合格的读者 又如同面对圣者

权势被放逐在阴湿地窖

瞪着充血的双眼 当他们都有了新的膜拜

却看不见,也听不见 我仍然孤独地露宿旷野

天空中泼洒琼浆的雷霆 鸟儿一般地

默默地回想着李白的年代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值得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构建

新课程理念下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体系,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以上浅见,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点经验,在此不揣浅陋,敷衍成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第二篇:旅游景点与古典诗词

旅游景点与古典诗词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近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轼-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献清佳,有三秋佳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林和靖-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呜蹄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轼-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徐霞客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句中解读杭州旅游景点

诗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选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景点分解:杭州旅游必去的热门景点 西湖荷花

诗文: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选自:张京元《九里松小记》。

景点分解:杭州最美路之一 九里松。

诗文: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选自: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景点分解:杭州周边历史文化遗址旅游 孤山寺

诗文:

行多收桕客,住有掘苓人。寺隐山前古,村经水后贫。选自:戴表元《九里松小记》。

景点分解:杭州最自然的美丽山路 吉庆山隧道

第三篇: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论 文

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者:韩

京 工作单位:石河子师范学校 地

址:石河子西环路155号 邮

编:832000 联系电话:***

1968年4月,女,汉族,籍贯北京。工作单位:新疆石河子师范学校,中级职称,本科学历,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 作者简介: 韩向京,出生于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的各种文体中,古典诗词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从而导致其人文价值被忽略。古典诗词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祖先留下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教育,做到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努力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同时注重人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 古典诗词 人文性 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

中学语文教材的各种文体中,古典诗词有着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突出特点:词语凝练而注重用典、讲求声韵和谐而出现倒装句、追求形式完美而要求对仗、空间有限而常用互文见意的修辞方式等,这使得古典诗歌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多注重从艺术形式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却忽略了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古典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瑰宝,形式美、音韵美的华丽外衣下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祖先留下的取之不尽的宝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从容的心态,离不开古典诗歌潜移默化地熏陶渐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重视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教育。

古典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把“育人”当做最高的追求,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出现一切为了分数的“唯分数论”,语文教育也不可避免的深陷其中,意蕴美、音韵美、形式美的古典诗词悲剧性的沦为能力训练的工具。课堂上,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赏析字词的精妙、声韵的和谐、诗句的洗练精巧、意象组合的灵活新奇,对诗人借助于这些技巧要表达的情感一带而过。“教书”是为了“育人”,教师要始终把培养能在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人作为最高追求。这个追求首先可以体现在教学设计中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设计中应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具体篇目的特点,合理地拟定教学目标。确立目标时要明确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一般说来,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显性的,学习和巩固知识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既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又伴随着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的三维目标不能简单的、程式化的一二三 对三维目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

如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苏轼的名作,作者借归途中遇雨的偶发之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抒发了自己从容不迫、苦乐随缘、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的潇洒气度,郑文焯评此词云:“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联系作者生平背景,结合学情分析,将三维目标定为:

1、通过展示交流课前准备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常识;

2、通过诵读、讨论、教师点拨,进行自主学习,理解词句涵义,学习赏析、评价诗词进。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对照自我,学会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丰富情感世界。

上面案例目标的设定,既有知识和能力(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词的常识,理解词句涵义等),又注重过程和方法(展示交流资料、诵读、讨论、感悟等),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体会词人所表现出来人生态度,对照自我,正视人生坎坷等)。在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同时,凸显了人文性,用作者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二、努力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

古典诗词蕴涵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因为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有时被简单地理解为所抒发的只是彼时彼景的际遇情感。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对诗词中的人文元素有敏锐的洞察力,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情怀。如杜甫的七律名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沉郁悲怆,格律严谨奇绝,明代胡应麟称“此诗自当为古今律诗第一”。在引导学生把握此诗的主要意象、鉴赏诗歌艺术魅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的过程中,就有多处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第一对题目的解释:置身高山或者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汇处。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因此登高的行为极易引发人们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第二是颔联中诗人通过落木和江水的对比,感叹在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如此的短暂。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杜甫并不消沉。因为他知道在永恒和短暂中要让生命绽放出光彩,体现出价值。所以,他豁达、坦荡、胸襟开阔,在处于萍踪未定的逆境之中,仍不忘登高赏秋抒怀。

第三是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个“苦”字,表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种忧愤、心急如焚的心情,使得诗人白发丛生,两鬓染霜。还有他自己此时已经是“百年”之龄,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这三处使得学生在走近杜甫、理解意象、赏析诗歌语言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赏析颈联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应向学生介绍人文知识:登台。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全家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祈求长寿等习俗。这里利用古诗词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情感元素,传承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做”,通过挖掘人文元素,既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抒发的并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其中包含了对国运衰微、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的哀叹,也能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浸润中逐渐丰富多彩,三、注重人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生最怕文言文,其中也包括古典诗词,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它脱离学生现代生活,学起来索然无味。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找准古典诗歌和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学生就对其兴致浓厚,乐学好学。

例如前文的《登高》,解释题目时,可以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登高的经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有过置身旷野登高远望的经历,联想自己登高远望时所思所感,学生就会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在赏析尾联时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和平的教育: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杜甫被叛军所俘,小儿子也饿死。国家**,会波及到每一个人,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电视报道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常年战火不断,那里的人们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样引导,学生能深切的体会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享受着安宁平静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还可以联系新疆09年的7.5事件,使学生了解到和平的环境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社会需要和谐,祖国需要安定,世界需要和平,更需要热爱和平的人。联系生活实际,对照古今中外,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莫过于爱,在表达感情时,如何做到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前人做出了的典范。为了引起学生对所学诗词的兴趣,我们大可以断章取义,择取古诗词中最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诗句导入: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此情可待”就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的中文译名;苏轼在《江城子》中,用“不思量,自难忘”表达对亡妻的缠绕心间、无处不在的思念,用最平常的语言,道出了无尽的忧思。“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等诗句,都能成为迅速开启学生情感世界的金钥匙。

人的精神世界是最为复杂的,这就决定了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所在。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努力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因素,联系生活实际,搭建一座古典诗词和现代人文教育的桥梁,用古典诗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民族传统和诗人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在追求目标时,多一份淡定从容,少一份急功近利;遭遇挫折时,多一份乐观豁达,少一份悲观失望;梦想成真时,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份轻浮狂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5-258 〔3〕《陶行知全集》(第 4 卷)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534

〔4〕王立昌 《中学文学教育导论》;新疆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5,208-212 〔5〕蘅塘退士《唐诗 宋词 元曲》,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9,214-215

第四篇:《白鹅》个性化阅读教学例谈

《白鹅》个性化阅读教学例谈

【关键词】《白鹅》 个性化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69-03

在以往多次执教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白鹅》一课中,笔者往往锁定“高傲”一词引导学生思考“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最后拓展练笔写学生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反思教学,这样的常规教学是否选准教材语料,用足教材语料,真正激起学生读写的冲动呢?再次细读《白鹅》一文,笔者对“鹅狗争食”的这一段文字进行潜心会文时发现,文中的“侍候”一词反复出现,笔者灵机一动,何不以“侍候”为切入点解读全文,促使学生孕育创意读写,尝试个性化阅读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学片段一:初读“侍候”,概知全文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有一个词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你能把它读准确吗?(课件点击词语“侍候”)

生1:寺候(“侍”误读成平舌音)。

师:你们都同意这样读吗?

生2:侍候。

生3:侍候。

师:好,读得字正腔圆。老师让这两个字穿越到了古代,它们是这样写的(边板书画篆书“侍候”,边讲解字理):“侍”一个人弯下腰在旁边耐心地陪着,“候”又一个人低着头在旁边恭敬地等着。(生齐读“侍候”)

师:文中带有“侍候”的这三句话你能读好吗?(点击课件,逐句出现)

(指名读)

师:读这三句话,你通过预习了解能读出是谁侍候谁吗?

课件点击出示:()侍候()

生4:文中的“我”侍候一只白鹅。

生5:一个老人侍候从朋友家抱来的一只鹅。

师:哦,在几千年前,繁体“鹅”字是“我”骑在“鸟”上的,几千年后,“我”却侍候起这只大鸟来了,这个“我”是什么人呢?你知道吗?

生6:丰子恺老先生。

师:对,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点击课件出示作者人物像),他精通音乐,擅长书画,又是著名散文家。今天,这样的老人居然侍候起白鹅来,而且(引读)――一旁侍候,站着侍候,非侍候不可,侍候得那么甘心情愿!说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7: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生8:这位大作家为什么要侍候白鹅?

生9:这只白鹅到底有什么魅力让我们的大作家非侍候不可呢?

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自由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小结】开课以“侍候”为切入点,就像在文本中发现一粒饱满的胚芽,比“高傲”一词更具有粘合力、突围力和生长力。因为鹅高傲,主人愿意像堂倌一样“侍候”,而且是“一旁侍候”“站着侍候”“非侍候不可”。因为主人的“侍候”,这只鹅显得越发的“傲慢”,对于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作者对它最明显的情感表现就是“侍候”。对于“侍候”一词,学生容易读错,教师找准学生的预习错误切入点,避免学生学完了课文还是读成“寺侯”。教师再从“侍候”出发,找准文本的突围点,引出三个最难读的带有词语“侍候”的句子,便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最后从谁“侍候”谁这一角度,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丰子恺的简介,把一个和蔼可亲的学者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由“侍候”走进课文《白鹅》,为接下来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打下基础。

教学片段二:对比解读,创意读写

课件出示句子:

(师指名两生读)

师:看来咱们没见过净角出场吧,来,相信你看过之后一定会有所启发的。(课件演示)

生1:净角出场很有架势,大模大样的。

师:说得真好,那你能读出鹅的架势来吗?

生2:读得很大气。

生3:加上了动作读。

师:这鹅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你能读出鸭子跟鹅走路有什么不同吗?大家一起练习练习。

生4读: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男女生对读,注意读出鹅与鸭的不同。)

师:同学们,这一小节明明是在写鹅的步态,却写起鸭来,你说写鸭是多余的吗?

生5:这里作者把鸭和鹅作对比,更加突出了鹅步态的傲慢。

师:哦,看样子对比是个好方法(板书:对比),我们来看这段话,你能具体说说作者是怎么作对比的?

生6:作者用鸭的急速来跟鹅的从容对比,用鸭的局促不安来跟鹅的大模大样作对比,这样一对比,鹅的步态就更加傲慢了。

师:原来写鸭是为了衬托鹅的傲慢呀!这傲慢的鹅呀,有时还会火力升级,遇到人也毫不相让,欺人太甚,不信你看!

生7(读):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师:见有人来,鹅是这样的,那么鸭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对比的方法写一写吗?

课件出示小练笔:

练笔一:你能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一写鸭子吗?

见有人来,鹅与鸭大不相同。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而鸭却■。

(生写后交流)

生8:而鸭却撅着屁股,摇摇摆摆地缩到墙角边,那模样儿真像丑媳妇见公婆――羞羞答答。

生9:而鸭却嘎嘎惊叫着往回跑,连打个趔趄也不敢停留一会儿,看那?逖?,真是“鸭在?逋尽卑。?

生10:还没等来人看见,鸭就拍打着翅膀,战战兢兢,跌跌撞撞,跑得无影无踪,颇像影片里偷了东西的小贼。

师:把你们写的鸭和鹅一对比,你又可以发现了什么?

生11:再这样一对比,我觉得鹅就更傲慢了。

生12:鹅是多么目中无人,霸气十足。

生13:鹅是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架势。

【小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读出鹅与鸭的步态不同,发现语言之“形”,实现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挖掘和把握,品味表达之妙,揣摩、咀嚼这些句子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这样表达到底好在哪里,妙在何处,从而获得语言的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但学习语言形式不能停留于理解、感悟、内化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学以致用”。教师创设新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写一写“见有人来,鹅与鸭大不相同”,在原有教材中巧妙地挖掘语言训练点,再次回到“对比”的语言形式上,使学生兴趣盎然。从练笔反馈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很有情趣的画面感。这样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语言,又走向新的语境,在特定语言形式中品味揣摩,由浅入深地理解鹅的傲慢,品悟语言表达的独特,达到内化语言、锤炼语感,真正做到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

教学片段三:巧用反语,创作创意海报

(师点击课件逐行出示“狗偷鹅食”这一画面文字,配乐《爸爸去哪儿》伴奏)

师:老师请你听着音乐,看着这段文字,听完了,看完了,来说说鹅狗在干什么。

生1:鹅和狗正在抢饭吃。

生2:狗偷鹅的饭吃,他们正在上演一场食物争霸赛。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样的文字,你们似乎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狗?一只怎样的鹅呢?

生3:这是一只猥琐的狗,一只傲慢的鹅。

生4:那只狗像个滑稽的小丑,这只鹅是像个气得干瞪眼的老爷。

生5:作者笔下的狗再也不像生活中见到的那么神气,更像是贼眉鼠眼的小偷、强盗,而鹅就是这么三眼一板,架子十足!

师:我们如果把这“狗偷鹅食”的情景拍成一部微电影的话,那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今天要创作的这部微电影需要一个最佳配音演员,谁能把这段话读得最有趣最好玩,谁就是最佳配音演员了,试试看吧!(生自由练读,创设情境,寻找最佳配音演员)

师:读到这儿,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段话的主角是鹅,怎么却用了那么多的话是来写狗呢?(课件呈现描写狗的句子)

生6:这也是一种对比,用狗的猥琐来对比鹅的三眼一板。

生7:我认为也是对比,这样一对比就衬托出了鹅老爷是多么的高傲。

师:仅仅是对比吗?我们再仔细读一读带有“侍候”的这三句话?你又可以发现什么?

生8:鹅是老爷,人是奴才,人低声下四地侍候鹅,还责怪它“架子十足”。

师:你感觉到作者讨厌鹅老爷了吗?

生9:没有,反而更喜欢鹅了。

师:这就奇怪了,喜欢又不直说,你发现作者写作的秘密了吗?

生10:这是在说反话。

师(板书:反语):对,这就是反语,正话反说也能表达情感,还能让我们感觉很幽默。

生11:哦,我明白了,作者为了写出这么一位高傲的架子十足的鹅老爷,用鸭子的步态来对比,用狗的猥琐吃相来对比,再加上用反语的写法就把这只白鹅写活了。

师:说的太好了,对比、反语这两个方法很实用,特别是在广告宣传海报上。我们的微电影为了吸引广大观众,还得有一张海报宣传,咱们能不能用对比、反语的方法来尝试着创作这份微电影海报?(生自由创作《鹅狗争食》微电影海报,课件出示微电影海报)

生创写1:题目“新版战争与和平”,内容:一只猥琐的狗小贼竟要在鹅老爷这位太岁头上动土,失手?还是得逞?《新版战争与和平》让你笑掉大牙,笑出眼泪。

生创写2:狗小样低头猫腰把饭吃,鹅老爷昂首阔步已来迟,鹅老爷恼羞成怒把人斥,丰老先生添水加饭把鹅侍。

生创写3:骄阳似火,鹅老爷饱餐中,狗小贼饿肚中,趁着鹅老爷找水的当儿,前进,前进,前进,进!顶着鹅老爷的炮火,后退,后退,后退,退!

【小结】以往教学本环节,教师总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写一写,学生也有“读写结合”的意识,但这种“读写结合”中的“写”只是一种“要我写”,大部分学生的练笔走进了一个低情、低趣、低效的“死胡同”。上述教学片段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紧扣“对比、反语”来创作“鹅狗争食”的微电影海报,把“对比”进行到底,将“反语”尝试着写,在这种影视文化的撞击下,学生思维的闸门被迅速打开,有了不能不写的理由,有了言语表现的强烈欲求与冲动,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以愉悦的心情、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到练笔中来,学生的练写有情、有趣、有效。

(责编 杨 春)

第五篇:古典诗词,动态地图,顺口溜与地理教学

古典诗词、动态地图、顺口溜与地理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在地理课中运用古典诗词、动态地图、顺口溜等形式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一、把包含有某些地埋知识的古诗融进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加深学生对某些地理知识的理解。

中国古代诗文之中,有许多名篇。由于作者对生活、自然观察细致入微,故其中往往含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能把它们不露痕迹地融进课堂教学之中,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我国季风区时,先引导学生看图,指出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此线以东、以南是季风区,此线以西、以北是非季风区。同时我又要学生找出“玉门关”。接着我又向学生发问:“谁能说出一句与玉门关有关的诗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好些学生回答。于是我向学生作进一步的解释,这里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或季风,它来自于温暖湿润的太平洋或印度洋。在古代也叫东风或暖风等,只因为它不能越过河西走廊,故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说。经过我的解释,学生们不仅明白了究竟什么是“春风”,而且也加深了对季风区的非季风区的理解。再如:我在讲到高中地理月亮对地球的引力时,我常会把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一句唐诗写在黑板上:“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日落钱塘半江水”。并引导学生想想这两句诗与月亮对地球的引力有什么关系?通过一番启发、引导,有少部分同学往往能明白前一句的意思,但大多数可能仍然不知道。于是我就对他们逐句进行解释,并把古代汉语知识与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述。“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中的朝字是利用“朝”与“潮”的通假。首先应学会断句,念作:“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然后才能理解,其意思:海水在早上涨潮,天天如此,而且一浪接一浪,时涨时落。这个联句所描绘的这种自然现象正是月亮对地球的引力所造成的。山海关在渤海岸边,与太平洋相连,太阳出来了,月亮隐去。于是月亮对太平洋地区的引力消失,太平洋地区海水往四周运动——潮汐现象即产生。“日落钱塘半江水”反映的却是同一个道理的另一个方面。只不过这个问题更为复杂些。因为它与钱塘江特殊的江口形状有关。钱塘江入海口是一个喇叭形的大海湾,江海相连,涨潮时,潮头如卷席,蔚为壮观,而当太阳下山,月亮出来,太平洋地区的海水由于受到月亮的强大引力而向中心运动,于是与太平洋连为一体的钱塘江,也就理所当然地只有半江水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只不过是难易不同罢了。如我在讲到海拔气候、植被的影响时,往往会先问学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自然规律?”学生们略一沉思便会答出:“海拔超高,温度越低。”在讲到地球的圆周长时,我顺口吟出毛主席的两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如此,学生对四万公里的地球周长就会永志不忘了。淮河在我国是一条很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从温度、湿度、土壤、植被、农作物等多方面来说,淮南淮北都相差很大,而只要用橘树,生在淮南的为橘,生在淮北则为枳来进行形象的概括,就会很自然地加深学生对这一地理分界线的印象。“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春城昆明的真实写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古 阴山苍凉雄奇的塞外风光,但如今看不见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的形象描绘。“碧莲玉笋世界”则是桂林石灰岩地区的生动比喻等等,都很趣。

有些诗文并不含有一定地理意义,但却与某些地理事物相关联,所以,我们也可以不露痕迹地信手拈来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如讲到泰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嵩山有“自古功夫出少林”,白帝城有“朝辞白帝彩云间”,秭归有“若道巫山女粗丑,何以此有昭君村”,黄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杭州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庐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五岭有“五岭逶迤腾细浪”,等等,不一而足。我这样的讲法,既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联想。

二、努力学习绘图,利用动态地图教学

所谓动态地图教学,前人并未有这种说法,而是我几年前在《西双版纳报》上第一次这样提出,也不知道是否合适。我对它的解释是,删繁就简,简明扼要地由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地图,边绘边讲,并把重要的授课内容抄到图上。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多此一举,教学用地图不是多的是吗?是的,教学用地图不但多,而且准确、详尽,但我还是认为不能过份地依赖于它们,因为它们的优势也正是它们的缺点:色彩纷呈,错综复杂,不简明扼要,距离稍远即看不清,看得清也难得要领。如果老师能准确地信手把地图绘在黑板上,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能增加他们对老师的敬佩感。绘图时,我用白色画轮廓、黄色画城市、兰色画河流、红色画山脉、白色写图注,既醒目,又扼要。事实上,这种授课法既轻松,又有效,但它的前提却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绘画技巧。而这种技巧的取得却是非长时间的实践不能实现的。

三、利用自编顺口溜或谐音短语或成语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名称

在地理教学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必须记住,而又不是那么容易记住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想办法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这是最基本的地理知识,是必须要记住的。我是怎样想办法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记住这些枯燥无味的简称呢?我的这个顺口溜是这样编的:“黑吉辽、京津沪、晋冀皖赣闽浙苏、湘粤桂、豫鄂鲁、宁青新、藏蒙琼、陕即秦、甘即陇,云贵川是滇黔蜀”。如再把诸如“朝秦暮楚”,“得陇望蜀”、“秦晋之好”、“黔驴技穷”等成语说给同学们进行思考,那么我国这些省、市、自治区的简称,他们就一定记得更牢了。事实上,有些地理知识、外国地名往往比这些东西更难记。如高中地理上册中关于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几种主要元素,要求学生按其由多到少的顺序记住,这几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如果一般地死记硬背是比较费力的。我利用谐音联想法,把它们写成“养闺女贴盖那家美”(养闺女贴铺盖使别人家更美)。这样,学生过目不忘。另外类似的情况如:赞比亚的工业城市卡皮里姆泼希(扯皮里屋婆媳),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打雷撕杀那木)等等,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谐音、发挥联想,就一定能找到记忆的窍门的。

上述三种方法在地理课中运用,一要自然而不露痕迹。二要恰当而不喧宾夺主。三要灵活不生搬硬套。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此文原载于《云南农垦教育文选》

下载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

    李敬一教授的讲课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列举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畅谈了古典诗词与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关系,李教授认为,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

    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

    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 康 震 一、关于爱情 我一到这里,就感觉比较魔幻,这里的气场对我非常好,这觉得成都这个地方特别养人真是的好地方,相信这里的人也好。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古典......

    古典诗词鉴赏与朗读

    古典诗词鉴赏与朗读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一、中国古典诗词 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

    第4期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No. 4 2007 年 8 月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u g. 2007 【教师论坛】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 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

    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欣赏

    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一) 范文仓 关于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 这是两个步骤:1、正确的解读文本。2、审美鉴赏。 诗词鉴赏是建立在正确解读文本基础上的。 有人......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 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

    教案《中国古典诗词与爱情》

    中国古典诗词与爱情 同学们,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关于爱情,早已不是教育教学的禁忌话题,我们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里也有不少关于爱情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