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就是“管问题”

时间:2019-05-14 14:3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的本质,就是“管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的本质,就是“管问题”》。

第一篇:管理的本质,就是“管问题”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问题”

企业管理是一个大家始终在探究的课题,对于管理的本质也有很多答案,有人说管理是管人,即“克己安人”;有人说管理是管事,即“对事不对人”,要尊重人但不是管人;还有一种说法,管人和管事是硬币的两面,要“管人理事”,而本篇文章作者通过很多案例和事实要告诉我们,管理的本质就是“管问题”。当然每种说法都有可借鉴之处,取百家之长,适用于自己企业的方法才更好。

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管理都是永恒的主题;无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管理都是共同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管理,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使生产资源和各种硬技术(即生产技术)得以有效利用,使整个企业系统的运行更加和谐高效,使各个劳动者的活动得以协调进行,使企业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管理科学和管理技术(即软技术),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技术,它对于生产技术的发明创新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生产力,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然而,我们有些管理干部,尽管也忙忙碌碌,甚至事无巨细地事必亲躬,但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没有抓住管理的本质。

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管问题”。

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事物,人类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永无止境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进步的。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永远都会存在问题和矛盾;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其特定的问题和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又会产生。企业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问题。

所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是企业管理永远不变的固定流程。日本的丰田公司曾以“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管理办法,一举扭转被动局面,走向振兴之路。

1950年,丰田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出现了滑坡,丰田喜一郎“三顾茅庐”请到管理能手石田退三担任总经理。石田上任后,立即到各车间、科室视察,他发现了丰田衰落之源——浪费。最后,石田提出“杜绝浪费”的治厂纲领。

他规定:所有管理干部都要走出办公室,到现场办公,一旦发现浪费现象,就要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譬如,当事人报告:“保险丝经常断,并影响了正常生产。”就要问:“为什么保险丝会断?”“因为掉进了铁屑。”“为什么让它掉进铁屑?”“因为没有防护罩。”“为什么没有防护罩?”“因为车间没有统一安排?……这样一环套一环的一查到底,终于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正是依靠这种管理问题的最基础管理办法,丰田公司从此起飞,石田退三也成了日本的管理之王。在这里,管理问题的前提是能够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并预测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矛盾。

这对于每个岗位、每个组织、每位管理人员都提出了挑战和考验。譬如讲,项目成本管理中的“跑冒滴漏”现象,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毛细血管”,往往使企业效益流失殆尽。但为什么我们的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对这些问题司空见惯、置若罔闻甚至麻木不仁呢?为什么就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认真的解决这些问题呢?

除了缺乏责任心之外,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根本觉察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拿不正常当正常,对问题熟视无睹;有的文过饰非、怨天尤人,从不在自身找问题;有的善于混水摸鱼,根本就不希望解决问题;有的根本就是缺少发现能力,看不到问题,看不到隐患,更不用说预测将来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对于已经显形化或者已造成危害的问题,一般智商正常的人只要稍微用心,都能够觉察和发现。但及时发现一些隐性的问题,同时预测将来肯定会出现或者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者是卓越还是平庸的试金石。

如果预测和判断能力欠缺、预测判断不准确,或者预测准确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爆发,就会出大问题,企业竞争力就会慢慢消失。

建立一条高效率的问题管理通道客观讲,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团队,很多管理工作都是交叉进行的。譬如,企业管理要以财务为中心,财务管理要以成本管理为中心。但以此就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人员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

再譬如,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关键和基础,但这并不等于说项目管理就是项目部的事,机关各职能部门就可当“甩手掌柜”。如果不能建立一条高效率的管理通道,以弥补这些“边界工作”或“结合部”的薄弱环节,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就不可能得以提高。

世界著名的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于1899年创建底特律汽车公司,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但仍然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把科学管理原理用于生产,首创了流水线生产管理方式,因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司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霸主。福特公司流水线生产管理法在硬技术上和软技术上都堪称革命性的创新。

因此加快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企业必须加快向流程化管理转变。建立流程化问题管理模式,企业必须建立一条有评价标准、有责任制度的问题管理通道,将管理工作建立在问题解决这一核心上,改变以往有了问题层层上传、领导不点头就难得解决的小作坊管理模式,促使各层次实现扁平化,打通专业管理思维的鸿沟与壁垒。

建立一条高效率管理通道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要坚持抓大放小,对事物分清轻重缓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轻有重,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马上解决,企业管理必须善于对问题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防止抓芝麻丢西瓜。

美国伯利横钢铁公司曾经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钢铁厂,短短的5年间,便一跃成为世界上傲视群雄的钢铁厂。那么,是什么魔力促使伯利横钢铁公司实现超常规发展呢?

这全得益于美国效益专家艾维〃利的一个金点子,他对公司总裁舒瓦普说:“在一张纸片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然后用数字标明每件事对你和你公司重要性次序。第二天早上,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纸片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事,不要做其他的,全力办第一件事,直至办完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至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

伯利横钢铁公司的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每天都在做重要的事。我们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干部,是不是该问问自己:每天是否都在做重要的事?俗话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意思就是说作为决策者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大局,不要计较一点一滴的得失,患得患失,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分在小事上劳心费神,就会荒废了大事。

让每个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去,企业的主体是全体员工,让员工游离于企业管理工作之外,企业存在的问题就不可能得以根本解决。在企业内部,可以说,没有与经营管理无关的岗位,也没有与创利无关的工作,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全员一点一滴抠成本,一分一厘增效益,就难以创造高效益。创利增效,人人有责。

一个人的手再大,也遮不过天来。因此,我们要善于把员工完成生产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降成本、增效益上来,集中全员的智慧,努力提高单位产值中的效益含量。

我们可能都会对那些“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自己不干事,却专爱挑别人毛病的人”嗤之以鼻,甚至让其下岗而后快。然而,一个英国企业家却认为:只有不干事的人才有可能旁观者清;而如果让干事的人对自己所干的事进行评论,往往会因为利益关系或者“自我感觉良好”,而使评论蒙上妥协性不彻底性。

基于这种观点,这家公司不惜重金聘请了几位对企业颇有研究而且专爱挑毛病的人员,组成了企业的评论部,老板给评论部规定的任务是:尽量给公司找碴子唱反调。这些挑毛病专家们一个月就将公司的经营、生产、管理环节种种漏洞汇编成了一本集子。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干事,所以批评起来毫不留情。总裁随即把各部门主管召集起来,对这些具体意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逐项落实,很快使公司面貌焕然一新。

建立问题管理机制,领导干部需要转变观念,同时要引导员工转变观念,认识到问题管理是提升企业执行力的有力工具,从而让员工把问题管理机制当作一种管理理念、管理科学和管理习惯,积极参与解决企业各类问题。员工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改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事态度,才能不把问题和管理当作上级或者干部的事情。

事实上,企业内部很多员工是善于发现问题的,而且有能力去解决它,但现有的管理机制可能让他们认为这是机关或者领导干部的事情,如果自己去解决,就会被人斥责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因此企业还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建立相应的机制,能够让每个员工主动参与到管理中来,努力解决好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

倘若大家都能够主动参与管理,及时提出和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那么,问题管理才会落到实处,企业发展才有希望。(全文完)

第二篇:管理实务问题本质解析

——管理实务问题本质解析

一、管理实务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面临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什么时候应该坚持原则,什么情况下应该运用灵活性?在工作中怎么样才能做到既坚持原则而又不失灵活性?有什么工作技巧,如何自我提升?”

类似的困惑和疑问,在咨询业务和培训工作中,是经常会被企业的经理们问到的问题。

二、问题本质分析

如何正确处理工作中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矛盾,首先需要从两个维度了解问题的本质:1.从管理者的角度,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问题;2.从管理的对象和工作性质上看,是如何处理“人”和“事”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在领导行为上表现为对人的关心和对事的关心。其实这是一个管理的本源问题,在管理方格、支持关系、情境领导等很多行为科学和领导理论中,都是从这两个维度来研究和分析领导行为的。

管理方格理论从“关心人员”和“关心工作”两个维度,依据领导者对两者的关系程度,把领导行为分为五种典型的管理类型:(1)贫乏型管理,是一种既不关心工作,也不关心人员的管理方式;(2)权威型管理,是一种一心扑在工作上,但忽略对人的关心的管理方式;(3)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是一种对人非常关心、注重关系,但是忽视工作的管理方式;

(4)中庸型管理,是介于权威型和乡村俱乐部型之间,寻求妥协和权宜、缺乏主动和创新的管理方式;(5)团队型管理,是一种实现个人与组织、工作与情感高度和谐的管理方式,是最成功的管理方式。

在团队型管理方式下,领导者既善于运用人性化方式,最大限度体现对员工的关心,又能把握好理性和原则,最大限度体现对工作的关心,在团队和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团队的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三、思维技巧

没有原则的灵活叫圆滑,没有灵活的坚持原则叫僵化;偏执于理性叫冷酷无情,一切都讲人性和感情叫没有职守。那么,在面对实际工作和解决管理问题时,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恰当运用自己的工作技巧呢?依据对以上问题的本质分析,管理者需要修炼以下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

1.以“对人的关心”为主的工作,必须坚持人性化和灵活性。人是有感情和情绪的,正如梅奥所言,“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如果完全理性和原则化,必然会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人为中心的工作,须遵循的工作准则是:(1)明确工作角色和工作职能。工作角色清楚了,才有工作归属感;工作职能和目标明确了,才能激发员工的成就感,这是建立工作关系的基础。(2)增进工作关系的和谐;(3)增进员工的职业幸

福感。

2.以“对事情的关心”为主的工作,必须坚持理性和原则性。以事为中心的工作,应遵循的工作准则是:(1)目标有效;(2)方法有效;(3)执行有效。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提出了管理者的五项有效性修炼:时间有效、目标有效、用人有效、决策有效、工作过程有效,五个有效性既是对“做人”的修炼,也是对“做事”的修炼。处理好感性与理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做人与做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管理技巧和领导艺术。管理者对任何技巧和艺术的运用,都是建立在自身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因此,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修炼是提升领导艺术的根本。

四、管理运用示例

1.在团队建设中,团队关系的建立和增强团队凝聚力是团队有效工作的前提,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以“人”和“关系”为中心,充分遵循人性的规律,明确团队领导和成员角色,建立优势互补、感情和谐的团队关系,调动和激发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工作意愿和主动性等情感因素。

在实现团队目标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放下人的因素和顾虑,以“事情”和“工作”为中心,遵循做事的规律,明确团队目标并达成共识,采取有效的途径、方法和工具,要求团队成员严格执行团队制度和纪律,协作执行完成团队的目标。

2.在绩效管理中,一般而言,季度考核、月考核、周考核、日考核等日常考核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考核的目的是改进工作行为,而不应该是奖惩,所以必须遵循人性化原则,给员工以积极的反馈、评价和改进建议。

绩效考核是以“事情”和“目标”为中心的工作,必须坚持理性和遵循原则性,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在制度面前,任何的人性化和灵活性都会破坏一个公司的执行文化。

很多公司把日常考核与严格的奖惩制度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导致管理工作的短期化和员工行为利益化,更破坏了组织与团队的和谐关系,索尼公司曾经因“绩效主义”而一度走向衰败就是典型例证。为了实行绩效管理,索尼公司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这种一切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的管理,使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公司失去活力。面对当年索尼公司的衰败趋势,索尼的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说:“绩效主义企图把人的能力量化,以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我认为事实上做不到。它的最大弊端是搞坏了公司内的气氛。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所以他认为“是绩效主义害了索尼”。

目前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都是失败的,并不是因为绩效管理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没有认清管理的本质,用做事和绩效来衡量一切,远离了对人的关心。

3.再比如,在社会管理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七项重点任务,其中,协调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工作,是以人为主,需要遵循人性的规律;解决社会问题和化解社会矛盾等,是以事为主,遵循办事的规律。

好的管理者应该善于把握感性和理性两种工作情绪,运用好对人的高度关心和对事的高度关心两种领导行为,平衡原则性和灵活性两种工作技巧,逐步实现团队型管理,这是最高的领导艺术。

记得有这么一个典故: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1999年去世后不久,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一次展销会上,在展示其刚刚问世的新产品之前,先在屏幕上播映了盛田昭夫的巨幅照片,坦承这位日本企业家对苹果公司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苹果公司的目标就是成为“美国的索尼”。可是世事难料,10年后情况有了戏剧性的变化,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在全世界广受欢迎,势如破竹,而索尼的产品给人的感觉却是大大落伍于时代,甚至是有点举步维艰。近几年来索尼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明星产品。索尼陷入当前的困境,跟组织决策和管理执行层面上有很大的关系,但索尼的技术部门同样难逃其责。也许可以这样说,在50年成功的基础上,索尼的技术部门变成了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工程师乐园”,这短短五个字浓缩了索尼的成功,却在最近五年成为“失败”的音符。在所有人都开始从产品导向和消费者导向进行变革时,索尼还在坚持着一个观点,那就是让公司内部忘记市场。我参观过索尼东京总部的设计研发部门,可以这么说,在公司内部索尼工程师团队不需要考虑市场、也不需要考虑成本。索尼工程师一直相信,消费者需求应该是被引导的、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迎合的。“消费需求应该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迎合的”,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苹果的成功似乎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别忘了,苹果近几年的产品并没有一个是凭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2-3年周密的市场调研以及充分论证。而这样的理念把握的稍有偏差,就会面临失控的危险境地。实际上,这样的设计思维延伸到索尼产品上,你不难发现,在消费电子领域,索尼这些年来不断的产生很酷的创意,并不断增加新功能,只是因为他们可以,而不是因为消费者的需要。在我看来,这就是索尼失败的根源所在。

给消费者设计一项产品和服务,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而仅仅是因为我们能够做出来——这似乎也是大多数公司常常会落入的“思维陷阱”。创造未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思维的转变。商业要取得成功,还要培育、拥有“会赚钱的大树”,让这颗大树长青、常盛。大树的本质是“人”即消费者及消费者的情感。让消费者满意,是我们牢牢把握最终收益的唯一办法。为此,要向消费者表达清楚这项产品和服务给他带来的“益处”。

日本索尼公司近日发布的公告显示,2011财年(截至今年3月31日),该公司预计将连续第4年出现亏损,净亏损额5200亿日元(约合64亿美元),创下该公司成立以来最高纪录。

近年来,索尼公司日显颓势,业务发展频陷困境。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消费者的高度信赖和在市场中长期占据的领先地位,不断侵蚀着索尼的企业文化,自满的情绪在滋生,创新变革的精神在消减。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就索尼公司而言,创新变革曾是其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取得成功的要诀。该公司创建人曾说:“索尼成功的关键是在科学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不盲从他人,永远不走在别人后面。”在创新变革文化的引领下,索尼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并成长为日本标杆企业和全球电子业巨擘。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成功与辉煌也在助长着索尼员工的自我满足心理,墨守成规、沉溺于光荣的过去的企业文化日益盛行。有的企业高管固执地坚持旧有的经营方式,有的技术人员甚至对互联网等新生事物抱有抵触情绪。这严重影响到索尼内部创新变革政策的执行,限制了索尼员工对市场变化作出灵活反应。正如索尼首席转型官贝利所说,旧文化让索尼行动迟缓——缓慢地推出产品、缓慢地作出决定、缓慢地创新。

早在2003年,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iPhone和便携终端平板电脑iPad还是没影的事,索尼就已明确提出世界已步入数字爆发的时代,未来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就是数字化。然而,创新变革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衰退,却使其未能将这一长远战略眼光转化为引领市场的产品。结果,不仅索尼电子书终端“Reader”在与iPad的竞争中节节败退,其苦心经营的数码相机、摄像机、导航设备等一系列数码电器的功能全都被集中到iPhone中,iPhone的热卖严重影响到其所有单一功能电子产品的销售。

重塑企业文化已成为索尼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企业要真正适应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耕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随着新总裁平井一夫近日走马上任,索尼正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谋划在这个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通过打破员工固步自封的心态,提高创新变革能力,最终实现重塑索尼并使之重返行业领导地位的目标

现如今IT业界有一道谜题困扰过很多所谓的业内专业人士:为什么索尼不同于苹果或亚马逊?为什么无法在移动互联市场大行其道的今天重现往日的辉煌?毕竟,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索尼是多媒体领域的创新动力源泉,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过很多设计一流的产品,建立了成熟又成功的电影工作室,发行过大量的畅销音像产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品牌之一。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典故: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1999年去世后不久,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一次展销会上,在展示其刚刚问世的新产品之前,先在屏幕上播映了盛田昭夫的巨幅照片,坦承这位日本企业家对苹果公司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苹果公司的目标就是成为“美国的索尼”。

可是世事难料,10年后情况有了戏剧性的变化,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在全世界广受欢迎,势如破竹,而索尼的产品给人的感觉却是大大落伍于时代,甚至是有点举步维艰。在2011年苹果公司的市值排在全球科技公司首位的时候,2011年年底的时候索尼公司的股价已经降到17.5美元,而年初的时候则是将近40美元,整个一年,索尼垮掉了一大半。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苹果公司的股票和2001年相比上涨了近30倍,而索尼公司的股价只有10年前的1/9左右。比起股价的大幅跳水,更让人痛心的是,近几年来索尼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明星产品。

关于索尼的历史,曾经有过一本很出名的书,叫做《索尼源流:从废墟上起步》。在这本书中,我对“索尼迈向数字化音响时代”与“大力开发新技术”的这两个章节印象尤其深刻。这么说吧,我认识很多在索尼公司就职的人,都一致认为索尼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们喜欢将这些成功的因素称之为“源流”,好吧,实际上我也承认这一点,只是需要说明的是,我认为索尼公司如今的失败很可能也根源于此。

《索尼源流:从废墟上起步》一书中提到,在索尼公司创立之初,技术人员为了满足公司对高频晶体管的需求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科学家对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所持有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态度相结合,终于研制出了优秀的成果,这是索尼公司所具有的突出特点。这样追求极致的创新精神,难道说到了今天就被索尼的研发团队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么?当然不能这么说,只不过为了创新而创新,甚至是脱离市场,如今的确是索尼在技术研发领域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

当然,索尼陷入当前的困境,跟组织决策和管理执行层面上有很大的关系,但索尼的技术部门同样难逃其责。也许可以这样说,在50年成功的基础上,索尼的技术部门变成了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工程师乐园”,这短短五个字浓缩了索尼的成功,却在最近五年成为“失败”的音符。在所有人都开始从产品导向和消费者导向进行变革时,索尼还在坚持着一个观点,那就是让公司内部忘记市场。我参观过索尼东京总部的设计研发部门,可以这么说,在公司内部索尼工程师团队不需要考虑市场、也不需要考虑成本。索尼工程师一直相信,消费者需求应该是被引导的、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迎合的。

“消费需求应该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迎合的”,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苹果的成功似乎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别忘了,苹果近几年的产品并没有一个是凭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2-3年周密的市场调研以及充分论证。而这样的理念把握的稍有偏差,就会面临失控的危险境地。实际上,这样的设计思维延伸到索尼产品上,你不难发现,在消费电子领域,索尼这些年来不断的产生很酷的创意,并不断增加新功能,只是因为他们可以,而不是因为消费者的需要。在我看来,这就是索尼失败的根源所在。

在2011年里,我测试过索尼两个很有代表性的产品,一个是索尼最新一代的Z系列笔记本,其性能不可谓不强大,厚度也已薄得不能再薄,当然价格也是高得离谱。其采用创新Light Peak技术的扩展底座可谓别出心裁,简而言之就是将独立显卡外置在一个扩展底座上,不过该显卡标称强劲性能并未体现在实际应用当中,而且其可怜的散热以及风扇噪音让其采用标准电压版的CPU尝试成为一个笑话。另外一个产品时索尼的平板电脑Tablet S,它外观设计非常富有创意,能很快吸引人们的注意。实际上,它也是我所见过的平板电脑中最漂亮的一个。但最大的不幸在于,苹果平板和亚马逊平板能无缝融合设备和内容的地方,Tablet S却没有做到,这也意味着这样的产品实际没有太多的价值可言。

类似的失误不胜枚举,我评测过很多索尼的产品,说起缺乏创意是不客观公正的,但有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产品真的很背离市场的大势所趋。实际上,或许正是把主要目光放在自身的优势上,而让索尼忽略了全球消费电子领域本身发展趋势才是其失误关键之一。比如液晶电视研发上,索尼公司曾坚持认为液晶技术是一种过渡技术,没有必要大力研发。再比如,索尼于1999年就研发成功并开始销售记忆棒随身听,这比iPod早了足足两年的时间,但是因为顾忌到对集团内部索尼音乐公司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没有大造声势,结果浪费了时间导致iPod后来居上。

曾称雄一时的索尼何以如此一蹶不振,毫无生气?也许可以说是在为昔日的成功付出代价。由于索尼一直对特定的技术和特定的企业发展模式过于肯定,执著到近乎迷信的程度,结果就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这样自然无法抓住此后的重大发展机遇,只是旷日持久地陷在过去的成功泥淖中无法自拔。

给消费者设计一种产品,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而仅仅是因为我们能够做出来。在我看来,这也是大多数公司在设计研发时常常会落入的“思维陷阱”。实际上,创造未来成功的消费电子产品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思维的转变。替代因为公司能做到而设计一种产品的做法,将重点转变为带着审视的、专注于用户怎么用这个产品、甚至连白痴都能用的眼光设计电子消费产品。目前市场的现实是大多数用户只是希望这些设备变得简单、有效,能做它应该做的事情。毕竟,从大趋势来看,一切游戏规则的改变皆源于一个词——应用服务——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商该如何保持用户的粘性,直接取决于用户可以从其产品当中获取什么,而索尼恰巧缺席于此。

第三篇:团队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自己,影响别人!

团队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自己,影响别人!

有一天,当你成了团队的管理者,也许成为管理者的第一天,你还在升迁的欣喜之中,但第二天就要立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这并不只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升迁,而是对你能力的检验——你是否具备领导的能力。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的,但是“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首先,领导者必然会有追随者,其次,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最后,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团队的目标。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成为领导者,合格的管理者运用的是领导的方式,不合格的管理者则是运用管理的方式。所以要做到管理自己,影响别人,才是合格的领导者。

优秀管理者应具备:

1.提升你的团队

一个人一旦走上团队管理岗位,就意味着不再是发展自己,而是发展别人。也就是说,管理者行使领导职权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地发现别人、发展别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团队提升的过程。用韦尔奇的话说就是“在你成为领导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就与别人的成长有关。”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不是让你变的如何如何的强,而是让你的团队成员变的更强。

2.正直,赢取他人的信任

作为管理者,首先你要正直,以坦诚精神、透明度和声望建立起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感。当团队领导表现出真诚坦率、言出必行的时候,信任就出现了。你的团队成员始终应当知道,自己的业绩表现如何,团队的进展怎么样。作为管理者,你必须战胜自己的本能,不要试图掩盖或者粉饰那些糟糕的信息,否则,你就可能损失自己团队的信任和能量。

3.让团队成员拥有梦想

团队成员往往会有个人的愿景,有时他会跟团队发展的愿景相冲突。否定或者排斥他们是大错特错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去引导,为团队成员制定发展计划,尽量的将两个愿景合二为一,因为这牵扯到团队的发展轨道。

4.善于倾听并敢于承认错误

作为管理者,你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但并不见得每次都是独立决策,你需要去倾听部下的声音,汇集多家之言。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无完人,管理者不是圣人,犯错误也不足为奇,千万不要因为维护权威去掩盖错误,那会显得你很愚蠢。

5.正视相对的意见和建议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正面的意见,可是对待负面的意见往往会有敌对的心理。但作为管理者,应该善于倾听并正视这些问题,把负面意见转化成正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管理自己,通过影响他人,共同进步。你可以成为榜样,作为榜样,也可以学习身边的榜样。

第四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具体说来,上课伊始,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人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感知文本的内容;精读阶段,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初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阶段,必须设法激活文本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条,在继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的同时,特别加强了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专业素养的提高方面的具体明确表述:“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中对教师,特别从观念和知识更新、使用好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化了。这一补充,有利于纠正关于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后,教师作用可以削弱的误解。

“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一条,对何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作了详切的说明:“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这些都是新增加的内容。看来,课程标准对教师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打通听说读写、提高语文实践活动质量有很高的期待。

“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一条,更加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阐述了这一导向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的可能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并强调“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原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的“贯穿于”改成更确切的“渗透于”,从而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相互呼应。

“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条,特别提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

这些原则,当然应该成为实施阅读教学与评价应秉持的指导思想。

三、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和评价的几点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归纳起来涉及以下一些问题:

(一)师生双方在阅读教学中的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以下几个要义:

1.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这么说,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所谓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主阅读中就有思维的培养,就有情感的熏陶,就有创新的火花,就有智慧的生成,就有语感的积淀。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维,只有在对话中才会迸发出火花;认识,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提升;情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融合;智慧,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生发。比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课的时候,一位教师抓住“艄公为什么是黄河的主人”这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读文探究,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来感受艄公的形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各抒己见,有的说“艄公勇敢,因为他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有的说“艄公沉着,因为他面对艰险,大胆而又小心”;有的说“艄公是个有智慧的人,因为他在困难面前知道如何掌舵”;有的说“环境造就人,因为艄公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练就了高超的技术”;有的说“用乘客的悠闲自得来反衬艄公的凝神工作”……艄公的形象就这样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

个性化阅读,不能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要把工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军神》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质疑环节:“如果你是一名记者,采访沃克医生会怎样提问?”教师允许学生下位寻找一个合作伙伴进行表演,于是,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一番热闹之后,学生开始表演了。表演时,也许学生没有提出教师想要的问题,表演一下子僵持住了,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收场——“如果我是记者,我会问:„沃克医生,你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回答。这一以演代读的教学环节,浪费了学生多少宝贵的课堂时间呀!与其这样还不如教师直接把问题提出来或者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省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感悟刘伯承的坚强。

2.教师的启发引导

教师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导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切实地让学生展开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把握文本的蕴蓄,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引领,从而有效地避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个性化阅读,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而是建立在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精于预设,巧于生成,及时捕捉,巧妙引导,对学生的正确而又独到的观点,能够恰如其分地给予肯定、褒奖,对那些有失偏颇的看法,能够适时巧妙地进行指点、修正。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时候,有位学生说:“彭德怀在红军断粮的情况下,不应该把战功赫赫的大黑骡子与六匹牲口相提并论,一块儿杀掉。彭总杀掉他心爱的大黑骡子来给战士们充饥,是一种错误的举动,是忘恩负义,是对大黑骡子的不公平待遇。”这位教师听了之后,毫不犹豫地大加赞赏道:“你的见解很有一番见地!”这种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居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怎能不令人诧异和忧虑?其实,个性化阅读,应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做到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勿忘正确地理解课文是阅读教学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同时,勿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鼓励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3.伙伴的沟通合作

个性化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课程标准在修订时特意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意旨就在于此。其实,学生与伙伴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会互相启发,形成一种“对话场效应”,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为学生与伙伴之间对话提供便利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地与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但这种对话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与伙伴进行充分对话的资本,从而有效地避免“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二)关于诵读和课外阅读

“评价建议”指出: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该大力提倡。诵读是反复吟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广陵书社 2007 年版。)诵读与朗读各有其长,“密咏恬吟”其实就是诵读,运用这种读书方法,确实有利于学生沉潜含玩,悉心体察诗文深远的内在韵味。

采用诵读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强化和延长对文本情感体验的过程。诵读是积累的好方法,一旦做到心、口相应,背诵自然水到渠成。当然,对中小学生来说,好多名篇的深意和妙处未必都能理解欣赏,比如杜甫《绝句》,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朗朗上口,真所谓“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但理解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得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才能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深层意蕴。然而,这并不影响孩子通过诵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声色之美。

另外,语文教学要大力提倡读书。

“教学建议”指出: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显然,重视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

课程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提倡和呼吁,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光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呢?

这就要求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心思转移到课外阅读上来。这样,即使再忙,学生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尽情享受阅读的愉悦。这是其一。

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做题负担,减少直至消除那些机械的、烦琐的“题海”,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读,潇潇洒洒地去读,走进书中,真正地进行心灵对话。其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靠做习题“做”出来的,而是靠广泛地阅读“读”出来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从教于远离都市的偏僻乡村帕夫雷什学校,但他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他认真阅读了各年级各学科的教科书,与教师们共同研究,把那些重复的、多余的、毫无思考价值的习题一一删去。经过多年探索,他终于拟出帕夫雷什学校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其中就有不少世界各国文学名著。他认为,文学就像一条清甜溪流,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一个人的人生。所以,要大力提倡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上网浏览,广采博闻,开阔视野。此为其二。

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如果说兴趣是影响阅读的内在因素,那么氛围就是外在因素。对于教师来说,要舍得花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能够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对于家长来说,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要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果条件允许,提倡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享受亲子阅读的乐趣。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保障和激励他们与课外阅读“零距离”。是为其三。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第三,削弱古诗词的阅读考查或许不太妥当。湖北黄冈一直坚持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题,北京卷一直坚持不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题,笔者刚好在这两个地区都担任过高中语文教研员,有一些体会,这里跟老师们交流一下。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它还必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必须对学生的精神底色负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只是学习古诗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都不是主要问题。初中古诗词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饱满的精神气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主要是读写能力。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而这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在“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就是直接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所以,我们不仅要启发学生多注意积累,也应该在赏析方面做点初步工作。如果我们的眼光只盯住那点分数,那我们就矮化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有负教育的崇高使命。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强调“实践运用”。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一条有矫正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比如讲文言文,碰到虚词,就不敢讲用法。碰到特殊句式,也不敢讲。可是学习虚词,只讲意义不讲用法,讲得清楚吗?特殊句式如果不从语法角度讲,学生又如何能理解?比如“之”字。《狼》里有一个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字就没有意义,可以删掉,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又的的确确有作用,它是音节助词,常常用在时间词语后面,起强调的作用,在本句中,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你看,不讲用法行得通吗?还比如,“而”字。“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互文见义,前后两个部分内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前一个部分表修饰,修饰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两个部分发生转折关系了,用“而”字相连。这三个句子,都用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如果不讲清楚区别,学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的。

特殊句式更是如此。比如“徐喷以烟”(《童趣》),介词宾语后置;“何陋之有”(《陋室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用“之”字帮助提前;“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这些现象,都刚好和现代汉语相反,如果不讲清楚,势必也会影响理解。而且,事实上,我们的中考题目也考虚词啊!比如2011年河北省卷第10题,就考了一个“与”字。题目是这样出的,跟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中“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这四个选项中,ACD中“与”字都和例句相同,都是介词,意思是“跟,和”,B项中“与”字是动词,作“给”字讲。你看,中考命题人还是很注重虚词的学习的。

学习文言文是这样,学习古诗词也是如此。古诗词学习中,也有许多知识,比如学生如果知道了唐诗重视抒情,而宋诗重视说理,那么理解唐诗和宋诗可能就有个大概面貌。还比如,南宋偏安一隅,因此诗词大都涉及到爱国问题,涉及到沦落异乡回望故乡的问题,因此大部分诗词都比较沉痛,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无不是如此。有了这点知识垫底,理解李清照、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就会容易得多。可见,该讲的知识如果不讲,不光是影响学习,影响理解,也会影响得分。

第二,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读书从来都是很个性化的事,要想知道一本书好不好,光听别人讲,肯定是不行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去读,才能知道这本书到底好不好,才对这本书有发言权。而且阅读能力只有在持续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总结,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光听阅读方法讲座,是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正像游泳是无法在岸上学会的一样。新课标高度认同这一读书经验。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学生读书时,老师就要少加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画脚地粗暴干涉。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为这些感受里打上了学生“个性化”的烙印。新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用的一个词是“珍视”,一方面说明新课标对此很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粗暴干涉到了何种程度!

提倡“个性化”阅读,是对阅读者的尊重,但不等于不要指导和引导。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和良好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也会出问题的,比如效果底下,比如走错了方向。因此,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指导。它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充分肯定了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我们不要讳言指导。正像学游泳也需要教练一样,教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指导、引领和点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粗暴干涉的现象,总有些老师好心办坏事,也总有些老师好为人师,他们总想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阅读方法或技巧,给学生做点总结,对此,新课标是十分警惕的。它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两条说得很好,很有现实意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位老师讲《小石潭记》,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分八个方面作赏析,而且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要求学生都统一这样说:我赏析的句子是——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其中什么词语表达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这八个方面是:

①赏析《小石潭记》中的“水”。②赏析《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赏析《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赏析《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赏析《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赏析《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赏析《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赏析《小石潭记》中的“清”。

这一个环节上下来,不光是课文体无完肤,学生也是体无完肤的。这根本不是赏析,而是肢解,严重的肢解,用老师的固有模式来代替学生生动活泼的感悟,用老师自我的欣赏代替学生原生态的体验。这种现象需要避免。

第三,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阅读应该多种方式并举,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浏览,都可以,具体到古诗文,朗读和精读应该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新课标倡导“有感情地朗读”。它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朗读好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理解得差不多了。古诗文的学习要强调朗读,这个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古诗文还要强调精读。为什么要强调精读呢?因为古诗文都是用凝练的语言写成的,这种语言是一种经过文化提纯的书面语,不仅高雅、古朴、有韵味,而且也高度浓缩,需要耐心揣摩。因此要精读。朱自清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说,“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做分析的功夫不成。”这分析的功夫,就是精读。比如,诗词的典实、词义、技法等等,这一些东西,光凭吟诵和记诵就不行,那得下一番研究和探讨的功夫。在古典诗词的教学问题上,朱自清先生是看得很透彻的。

精读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这一点是新课标特别倡导的。新课标说,欣赏文学作品,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是如此,学习古诗文也是如此,本来古诗文大部分也都是文学作品。这句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重视语言的学习,因为古诗文都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学习这样的语言,既能增强我们的语感,也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二是要注意学习古诗文里用词造句的技巧,为什么古代大师们的语言就是富有表现力的,是怎样富于表现力的,这一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在我们提供的课例《岳阳楼记》里,老师就是巧妙地抓住文本中同样是表现感情的一对词语,来做文章的。从浅层次上来说,“悲喜”的感情要直观一些,浮表一些,而“忧乐”的感情要含蓄一些,理性一些。从深层次上来说,“悲喜”主要是表现文人骚客的感情,这些人“以物喜”,“以己悲”,情感关乎个人,而“忧乐”表现的是古仁人的感情,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关乎民族、国家、社会、天下,很显然,后者的胸怀要宽广一些,他们是忧国忧民的。所以授课老师用“情感”和“情怀”这两个词语来区别二者,我以为是极准确而精当的。这就是在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精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浮表的阅读是难以有所发现的,更谈不上有所创造,要想在阅读时有发现,有创造,就必须对作品进行精读。精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深读。深度,就是有所发现。比如阅读庄子的《濠梁之辩》,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庄子和惠施的思想进行感悟。从能否知道鱼的快乐来看,庄子重在审美,而惠施重在求真,审美就偏于文学,所以庄子是一个诗人,求真就偏于科学,所以惠施就是一个逻辑学家。很可惜,中国的思想后来严重地发生了偏离,重感悟,轻分析,所以惠施的逻辑学就日渐式微了,终于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了。学生学到这一层,不知该有多少发现和创造。我在教读这篇寓言时,学生还从文字里读出了庄子的逍遥的思想,读出了一个人只有自己心中有快乐才能发现快乐的思想,给了我很多惊喜。如果学生就停留在庄子和惠施此次辩论谁胜谁负的层面,而全然没有对庄子的思想有所觉悟,那该是多么遗憾啊!

当然,在精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过度解读。对这一点,新课标也及时地给予了提醒。它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报刊上曾经一度对过度解读有过尖锐的批判,讨论已经十分深入了,这里就不在赘言了。只引用报刊上一句十分流行的话来说明一下,“即便是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也仍然只能是哈姆莱特。”

第四,重视评价导向对阅读的影响作用。

自新课改以来,新课标就一直很重视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制约和引导作用,现在2011版新课标也仍然非常强调这一点,甚至还有加强的意思。但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行为里,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我们有些老师甚至根本就不研究评价问题。这其实是不对的。重视评价功能,可能是新课改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亮点。

关于评价问题,2011版新课标有这样一些论述。关于诵读,新课标说,“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这与阐述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是一致的。关于精读,新课标说,“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关于文学作品,新课标说,“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关于古诗文,新课标说,“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我想,这三条或许会成为今后中考语文命题阅读部分的指南针。我们老师要引起注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又说,古诗文部分“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只是说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并没有说文言语法或者诗词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一点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五,强调多读书,多动笔,少做题。

这一次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有十分清楚的说明,它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角色定位十分准确。我觉得这对于多年来,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争执不下,是一个明确的表态。新课标同时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体验。“实践”“综合”“体验”和“创造”,这些词语是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说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建议都有了明确的新的要求。这些词语,我们要认真加以领会。

我尤其欣赏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了关于多读书,读好书的呼吁,我以为这是一次回归,对语文课程本色的回归,回归到读书做人的根本上来。语文说到底,不就是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吗?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学会做人。

新课标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话语多么朴实,但字字句句又都说到了语文教学的根子上。现在社会这么浮躁,许多人急功近利,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生为什么语文能力和素养上不去,一个关键问题是无法沉潜下来读书。许多学生做题,是看着题目就开始做答,浮躁得连考试提供的文本都没有耐心读完。这样做题,分数又怎么可能会好呢?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也成天地埋头做题、讲题,也不读书,久而久之,脑子就僵化了,心灵里也没有源头活水了,除了跟学生讲一点做题技巧外,就没得讲的了,长此下去,语文成绩又怎么能提高呢?

要学好语文,更要读课外书,甚至要读一点闲书,无用的书。这是修炼我们的心灵、情感和精神气象必须要做的功课。否则,我们的心灵就会日渐干涸。新课标说得多好啊!它说,“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当然,要做到这样,也不是太容易,一方面,我们要抵挡得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安静下来,做一做心灵的功课。

老师们,热爱读书吧,当你热爱读书时,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也会热爱读书的。当我们在校园里营造出了人人热爱读书的氛围,那个时候,我们语文学习的春天就来到了!

第五篇:执行力不够,就是管理有问题!

【执行力不够,就是管理有问题!】 案例一:谁去给猫挂铃铛

有一群老鼠开会,研究怎样应对猫的袭击。一只被认为聪明的老鼠提出,给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这样,猫行走的时候,铃铛就会响,听到铃声的老鼠不就可以及时跑掉了吗?大家都公认这是一个好主意。可是,由谁去给猫挂铃铛呢?怎样才能挂得上呢?这些问题一提出,老鼠都哑口无言了。

科学合理的战略部署是执行的前提!战略如果脱离实际,就根本谈不上执行。案例二:忙碌的农夫

有一个农夫一早起来,告诉妻子说要去耕田,当他走到40号田地时,却发现耕耘机没有油了;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四只猪还没有喂,于是转回家去;经过仓库时,望见旁边有一片马铃薯田地,他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在发芽,于是又走到马铃薯田去;路途中经过木材堆,又记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当要去取柴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生病的鸡躺在地上....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这个农夫从早上一直到太阳落山,油也没加,猪也没喂,田也没耕....显然,最后他什么事也没有做好。

做好目标设定、计划和预算是执行的基础。做好时间管理是提升执行效率的保障。案例三:买复印纸的困惑

老板叫一员工去买复印纸。员工就去了,买了三张复印纸回来。老板大叫,三张复印纸,怎么够,我至少要三摞。员工第二天就去买了三摞复印纸回来。老板一看,又叫,你怎么买了B5的,我要的是A4的。员工过了几天,买了三摞A4的复印纸回来,老板骂道:怎么买了一个星期,才买好?员工回:你又没有说什么时候要。一个买复印纸的小事,员工跑了三趟,老板气了三次。老板会摇头叹道,员工执行力太差了!员工心里会说,老板能力欠缺,连个任务都交待不清楚,只会支使下属白忙活!

有效地提高执行力,在一般情况下首先要进行充分地沟通,对完成目标任务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

清楚了执行力差的原因,解决的办法也就变得明朗了,那就是要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可行、良好沟通、奖罚到位”。

1、目标明确

目标定的准确、能实现落地,是做定政策、激励考核等的基础,是管理中最重要的事。

2、方法可行

执行层的任务既然是执行,管理者就应该对其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你的焦点是什么,员工的焦点就是什么。你强调成果,员工就做成果;你强调过程,员工就做过程。方法要结合实际,直指核心。且要注重团队合作。任何项目的推进,必须以团队形式,有计划、有措施进行推动。塑造出一支“狼”的队伍。

3、良好的沟通

执行过程中,沟通的作用十分重要。俗话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怎样沟通?怎么沟通才有效呢?最好的办法是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直至计划完全被执行者所理解、接受。在执行之前,像这样的沟通要持续地进行,将领导者的信念、行为和对话模式流传到整个组织当中,将上一级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和信念成为下级领导者所效仿的对象,最终使整个组织都接受这种行为规范和信念。

4、奖罚到位

奖要及时,罚不过夜。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在第一时间兑现,要大张旗鼓,公开兑现,让所有人形成集体的荣誉跟耻辱的记忆。做一次,就让他牢记一辈子。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不解决执行问题,再美丽的蓝图也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对个人来说,执行力是领导力的一部分,对公司来说,执行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和决策都实现不了。

下载管理的本质,就是“管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的本质,就是“管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管理都是永恒的主题;无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管理都是共同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管理,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使生产资源和各种硬技术(即生产......

    演讲稿 礼仪的本质就是尊重他人

    文明礼仪的本质就是尊敬他人 一、什么是礼仪及礼仪的本质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相互尊重,在仪容、仪态、言语、举止、仪式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

    微信营销的本质就是病毒营销

    微信营销的本质就是病毒营销首先不得不承认,现在很多的微信营销其本质是病毒营销,其实所有的口碑化传播都可以用病毒营销来概括。但是微信营销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病毒操作,也不......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论管理的本质

    论管理的本质金融(1) 王珺200909050115摘要: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管理意味着将同一个企业中的员工结合为一个整体,因此它也深深地植根......

    管理就是沟通

    管理语录1. 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管理的艺术在于沟通的技巧和真诚。一个企业存在的问题,只有20%是因为普通员工的操作失误,而80%源于管理者和管理制度。2. 好的管理者......

    管理就是沟通

    最重要的莫过于公司与员工的沟通,他们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服务、指导、帮助并鼓励他们,为他们的成功创造机会。他热爱他们,他们也的确感到他的心扉是向他们敞开的。 学不会沟通就......

    管理就是质量

    管理就是质量 2002-12-30 8:48:18高密市育才中学各位领导,老师们: 领导让我在这次会上谈一谈育才实验中学的办学经验,实在没的谈,把这几年办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向领导、老师做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