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次作业
2016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次作业。满分100分
第1题 单选题(4分)下列关于焦虑的认识错误的是()A
任何人都有焦虑情绪
B
焦虑是后天形成的,并非人的本能 C
“焦虑”使得我们思虑周全
D
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2题 单选题(4分)开始打算跳槽或者转行,甚至想提前退休是职业倦怠的()A
认知特征 B
情绪特征 C
意志特征 D
行为特征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3题 单选题(4分)()理论认为:“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
A
建构主义 B
精神分析 C
情绪ABC D
行为主义 您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第4题 单选题(4分)人际交往总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叫()。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5题 单选题(4分)在遇到组织变革,如并购、重组、裁员等情况时,都会使许多员工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事业发展、学习新技能、适应新角色、结识新同事等,这都将引起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是()A
生活压力 B
学习压力 C
社会压力 D
工作压力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6题 单选题(4分)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智商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7题 单选题(4分)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A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
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8题 单选题(4分)下列属于爱的能力范畴的是()A
拒绝爱
B
承受失恋的能力 C
表达爱
D
以上都正确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9题 单选题(4分)在纳什看来,()是最高级的休闲,而犯罪活动则处于最低的等级。A
创造力活动 B
积极休闲 C
创造性活动 D
快乐休闲 您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第10题 单选题(4分)职业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的过程。A
乐趣—有趣—志趣 B
有趣—志趣—乐趣 C
志趣—有趣—乐趣 D
有趣—乐趣—志趣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11题 多选题(5分)下列哪几项属于合理目标的特性()A
具体性 B
能衡量 C
可行性 D
无限期 您的答案:ABC 参考答案:ABC 第12题 多选题(5分)焦虑的危害主要表现为()A
身体紧张 B
过分机警
C
对未来莫名的担心
D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 您的答案:ABCD 参考答案:ABCD 第13题 多选题(5分)常见的减压方式大致包括()A
保健活动 B
休闲活动 C
娱乐活动 D
家庭活动 您的答案:ABCD 参考答案:ABCD 第14题 多选题(5分)根据塞利的理论,一般适应综合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A
预警阶段 B
抵抗阶段 C
衰竭阶段 D
恢复阶段 您的答案:ABC 参考答案:ABC 第15题 多选题(5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如何改进生活风格,使之得以优化?()
A
提高自主性 B
拥抱挑战
C
选择优化的组合 D
学会正确的归因 您的答案:ACD 参考答案:ACD 第16题 多选题(5分)正确的自我意识具体体现为()。A
对自己的认识应该比较接近现实
B
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 C
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 D
自信乐观,不苛求自己,能扬长避短 您的答案:ABCD 参考答案:ABCD 第17题 判断题(2分)只要有一定的外在条件或环境作为刺激,动机就能引起行动。您的答案:错 参考答案:错
第18题 判断题(2分)焦虑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非正常的情绪反应。您的答案:错 参考答案:错
第19题 判断题(2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犯错误只会导致目标最终无法实现。您的答案:错 参考答案:错
第20题 判断题(2分)职业倦怠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一样的感觉。您的答案:错 参考答案:错
第21题 判断题(2分)职业倦怠主要是影响个体的工作状态,不会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您的答案:错 参考答案:错
第22题 判断题(2分)情绪与健康无关。您的答案:错 参考答案:错
第23题 判断题(2分)人际交往中的哪怕很小的成功体验也会给自卑者带来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您的答案:对 参考答案:对
第24题 判断题(2分)人际交往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个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您的答案:对 参考答案:对
第25题 判断题(2分)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您的答案:对 参考答案:对
第26题 判断题(2分)抑郁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您的答案:错 参考答案:错
第27题 判断题(2分)工具利用策略主要包括参考资料的利用、工具书的利用、图书馆的利用、广播电视的利用及电脑与网络的利用等。您的答案:对 参考答案:对
第28题 判断题(2分)自我效能感可以来自榜样的示范,我们要经常把自己和社会上非常优秀的人放在一起做比较。您的答案:错 参考答案:错
第29题 判断题(2分)爱情源于性,但又远远高于性,这是人类的爱情与动物的性行为的本质区别。您的答案:对 参考答案:对
第30题 判断题(2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是一种倒∨型关系 您的答案:错 参考答案:错
第31题 判断题(2分)在进行休闲活动时,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个人休闲活动起码应该与身心健康和社会利益相容。您的答案:对 参考答案:对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作业模版
课 程 报 告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叶青山
姓 名:
1634001214032 学 号:
学 校: 蒙城电大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矗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厌教,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故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青少年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时期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作业
专题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途径
作业标题:思考并回答(必做)作业要求:
以下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看完信后请您写一封回信解答他的疑惑,回信着重于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措施。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高三的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很好的,所以总好像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初中阶段有时候一不努力,成绩就会掉下去,所以我平时读书很认真,以保持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又自以为是,猜忌心理特别强,所以三年以来同学关系都没搞好,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帮助。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是说起别人来不在心上,而别人说自己时却总是放不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很孤僻的。在高一时与同宿舍的同学闹了一些矛盾,他们就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可能是我心理素质不行,所以整整一星期都情绪低落,后来我去找我们的班主任,说要调班级,他说我调走后太可惜了,就说让我放心学习,他会解决这件事情的。就这样我又活跃了一阵,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我的成绩却来了个大滑坡。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想改变一下,可是我现在除了会讲一些笑话吸引听众外,其他不知该讲些什么,以至于现在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即使有了朋友,我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我现在很苦恼,现在又快考大学了,我也不希望坏心情影响高考。
人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我与其他班的同学交往时开始都不错,但后来觉得没有话说,就这样疏远了,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点。还有,是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圆滑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吃得开?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我的性格是什么,好像是随着别人转的,没有主见,没有勇气。我这个人是不是毛病很多?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诚恳地向您请教,希望您能帮一下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成年人,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淘汰。谢谢!
回信如下:
同学: 你好!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对你的困惑表示理解。能有这样的困惑,说明你是一个爱思考的人,积极向上的人,努力追求进步的人。你知道吗,你的交往烦恼,也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很多青少年朋友共有的。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成长的烦恼。
其实,你是一个很感性很情绪化的学生,同时有着非常强的优越感和自我意识。你热爱学习,不甘落后,在成绩很优异之后,就开始寻找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发展。然而,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没有那么顺利。
一方面,高中阶段,处于一个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心理和行为处于迅速变化的阶段。原来不曾在意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被放大化。初中阶段,在家长的影响下,老师侧重于关心学习的情况下,你的心思都花在学习方面,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被弱化了。上了高中,在呼吁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下,你才发现,自己有好多方面不如周围的同学,这样就有了你信中的烦恼。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天赋。有的同学确实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同学确实挺会关心他人,有的同学运动方面确实挺占优势,有的同学确实身高很高带来了很大的自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在适合自己自身条件的目标下,发展自己。
没有知心朋友,那是你缺乏倾听、观察的习惯。对待交友,就要向学习一样。毕竟你不是一出生就学习优异的,而是努力学习的成果;交友也是长期坚持才会换来真心回报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可以运用你在学习上的优势,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提高他们的成绩,共同进步,这样他们自然会靠近你。既帮助了别人,又多了一些交流机会。可以先问同学一道问题,然后一起讨论一些难题,自然有同学围绕在你身边。既而,在他们身体不舒服时,送上一句问候;在他们干活的时候,主动伸出你的双手。
喜欢说笑,这是一个好习惯。这可以为自己提供很好的交流机会。但是吸引同学关注的同时,你也要倾听他们的声音,你也要观察他们的行为。交朋友,不是刻意要接近某某同学,而是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健康的积极的,让喜欢自己这些全部的真实特点的同学自然而然靠过来。长期交流,互相关心,这样就交到了知心朋友,可能不止一个。
在遇到矛盾的时候,不要逃避。应该静下心来,想想矛盾的原因,多从自己身上找避免矛盾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大家的重心还是在学习,互相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更不会有恶意。你自己也发现自己猜忌心理强,你也意识到一些问题是自己想象的,根本不会有那么严重。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努力理解对方的苦心。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向别人讲明你的想法,相互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顶撞,那样会伤害朋友的自尊心。凡事多从他人角度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道歉,对同学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交往。
人际关系的疏通,需要沟通,需要思考,不是刻意的追求,也不是毫不在意,顺其自然,一切随缘。我的这些分析与建议,希望对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帮助。老师随时欢迎你的下一封来信。祝你快快乐乐,天天向上!
老师
所属章节
专题六 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专题作业
作业要求
联系实际谈谈认知调整技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答:在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实践中,有许多学生出现了认知方面的偏差导致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产生,而且通常的训话开导等方式这时候已经不起作用,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和你还是很有距离,因此你说的他根本就听不进去,这时候就要从源头出发,找到其非理性信念并予以分析解剖,并且扳倒这种非理性信念,最终再建立起正确的信念。这样才能从源头真正的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认知调整技术主要针对学生的功能障碍性思维,这种思维表现为学生在对某些特殊体验的解释方式上存在系统偏差,而且是身临其境时立即出现的,因此也被称为自动思维。教师要通过指出学生的这种有偏见的解释,引导他们采用更为现实的解释,使各种不良适应的情况减少或消失。当然,只是针对表面现象的措施和努力往往收效甚微,教师着重纠正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偏差。
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或方法即其思想决定的。只有寻找各种方法以产生认知改变,即思想和信念系统的改变,才能使情绪和行为发生持久改变。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并将此和教师提出的其它正确的认知方式做对比,经历矛盾和冲突,逐渐认识到自己固有思维方式的缺陷,引起改变的想法,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达到改变,最终形成新的认知模式。
REBT疗法认为,认知调整的关键在于帮助当事人检查非理性信念,在此基础上破除非理性思维,建立理性思维。所以学校老师们在心理辅导中如果要应用认知调整技术,应该分三步走:
一、检查非理性信念的策略
检查非理性信念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种。
1、探寻“糟糕至极”的想法。如“如果考不上理想的学校会发生什么事情?”
2、探寻“我无法忍受”的信念,使当事人监测到自己对“完全无法忍受”的界定。
3、探寻“必须”、“应该”的思想。
4、探寻自我谴责、自我否定的思想。
二、与非理性信念辩论的策略
指导了非理性信念存在的目的、方式等,就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非理性信念做斗争、辨析,从而认清现实。
1、质疑。如“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质疑的关键是抓住非理性信念中的不合逻辑、违背常理之处,使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理念的荒唐之处。在运用中还可使用夸张的反问以使质疑更有力量。
2、辨析帮助当事人区分自己的合理意愿和非理性要求。如帮助来访学生认识到“我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是合理意愿。而考砸后极其沮丧低落,不能原谅自己,则隐含了“我必须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非理性要求。这是一个辨析的过程,合理性意愿和非理性要求要区分开来。
三、建立理性信念的策略
1、语义精确法
改变语义表达方式,少用“糟糕透了”、“必须”等字眼,多用“有些麻烦”、“可能会„„”等。
2、替代性选择
激励当事人跳出牛角尖,看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选择。
3、去灾难化
激发当事人想象“糟糕至极”的事情发生后究竟有多“糟糕”,使其清醒意识到那并非一场不可想象的灾难,很多问题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看问题的角度。
认知疗法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A.贝克(Aaron Beck)。贝克认为,认知疗法对心理障碍的治疗重点在于减轻或消除那些功能失调的认知活动,并帮助患者建立适应性的功能,鼓励患者对导致障碍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以及情感、动机等内部因素进行自我监察。他在1985年提出了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思维
由于引发心理障碍的思维方式是自动出现的,这构成了学生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学生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以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自我演示或模仿等方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反应的思想。
2.识别认知性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即学生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如第一节中提到的一些非理性思维。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化思想更难识别,因此教师应听取并记录学生的自动性思维,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出它们的一般规律。
3.真实性检验
真实性检验就是将学生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观念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
4.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很多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的,脆弱的。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老师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和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改变,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己以往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
5.抑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多数学生都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的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而不会永远持续。让接受咨询的学生体验这种情绪涨落变化,并相信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掌握不良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强改变的决心。
教育的真谛正在于让学生摆脱教师的指导,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因此只依靠对理论的认识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理论,摸索出适合自己,能帮助自己成长的方法。
作业基本信息:
(必做)思考并回答(任选一题回答)
所属章节: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专题作业
我选择的题目是第三个,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1、强烈的惩罚可引起强烈的消极情绪
强烈的惩罚会使惩罚者和被惩罚者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对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被惩罚的孩子常常产生恐惧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在强烈的消极情绪中孩子不可能听进老师讲的道理,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习恰当的反应。
体罚和变相体罚在《教师法》中被明文规定禁止使用,但在教育教学中,一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难免会采取一些偏激行为,如赶出教室、责骂讽刺、不准回家、作不良记号等等惩罚方法。可是这些简单的办法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适得其反。
首先,惩罚的长期效果不好。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虽受惩罚但往往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惩罚过后又故态复萌。其次,惩罚常常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恐惧、紧张、焦虑、不满及攻击性等情绪反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对惩罚的恐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二级反应——逃避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甚至更极端的自伤、自残、自杀行为。
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
惩罚的实施者、实施惩罚的环境等因素往往被纳入到惩罚的刺激情境中去,被惩罚者有可能产生对环境中一些中性刺激的厌恶,如学生逃学、不爱上某一门课等。
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把玩具扔向窗户而受到老师的惩罚,结果以后他可能再也不玩玩具了。因为,尽管老师的本意是通过惩罚使他以后不要把玩具扔到窗外,可孩子却把玩玩具与惩罚联系起来了。这种阴差阳错的结果如果仅仅是令人啼笑皆非也就罢了,但有时它造就的负面影响可能很深远,难以弥补。
3、惩罚让学生习以为常
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这种刺激最初带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们就适应了,习以为常了,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所以有“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闻其臭”,“熟视无睹”一类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听到老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学生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老师,而不是学生。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学生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学生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4、惩罚给了学生更多负面关注
惩罚之所以不生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给予了学生一种变相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成功地吸引老师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惩罚,他也会不惜任何代价地通过他的行为更多地吸引老师的注意。
在学生表现不错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赶紧抓紧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会儿,但是只要他表现不好,老师关注的重心就会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会一再利用这种捣乱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让老师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5、惩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惩罚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及错误认识。比如,受了惩罚的儿童往往会这样想:反正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我的错误可以与之抵消了,再也不用承担责任了。过后学生很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他们犯错误时甚至会这样想:大不了再被打骂一次。
虽然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惩罚的弊端,但是当学生表现得特别顽劣,而我们又无计可施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大棒”,试图尽快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凭借这种方式貌似“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立竿见影”往往不会长久,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所以,从批评到怒吼再到体罚,惩罚常常是不断升级的。一旦走上惩罚的路线,师生之间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对教师的惩罚无动于衷,老师的内心因此积淀了更多的愤怒,于是在这种愤怒情绪支配下,教师不得不一再加大惩罚的力度,而学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之后,逐渐过度到无动于衷的状态„„
6、老师=痛苦
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伴随着惩罚的沮丧感可能会与实施惩罚的人联系起来。所以,挨了老师打的孩子会把老师与挨打的痛苦联系起来。以后看到老师就害怕、担心、甚至躲的远远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此荡然无存。
7、惩罚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
惩罚的一般规律是立竿见影、见效快,但实际上维持效果不佳,通常被惩罚的行为经常会再次出现,这导致惩罚步步升级。而管理者往往只看到惩罚的即时效果,因而倾向于更多地选择惩罚方法,这就使部分教师习惯于使用惩罚,包括体罚措施。
8、学习坏榜样
惩罚容易使儿童模仿。在实施体罚的过程中,被体罚者和旁观体罚的其他人,都有可能从中模仿到体罚,他们倾向于将体罚看作是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就导致儿童模仿。
小时候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变得身强力壮后,往往也较具攻击性,常常用打人来解决问题、发泄不满。因为老师成了他的“榜样”。
9、惩罚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
从行为矫正的目标上看,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问题行为同等重要,但惩罚则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能帮助个体建立新行为。
因此惩罚总体上是消极的管理方法,在使用时应谨慎。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作业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参考“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一”)
答: 1.对教学能否愉快胜任
2.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
3.在学校管理工作上能否合作
4.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
2二、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哪些影响?(答案参考“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二”)
答:(一)教师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人物
(二)学校的心理卫生工作靠教师来推动
(三)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1.教师控制学生的学校生活环境
2.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
影响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
3.教师有评价和奖惩的权利
4.教师是成人的楷模
3五、什么是职业倦怠?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参考“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五”)
答:个体因为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浩
劫的状态。
4六、视频中提到了哪些教师常见的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答案参考“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六”)
答:人格缺陷:自卑,怯懦,嫉妒,狭隘,暴躁,孤僻,多疑
人格障碍:偏执,强迫,分裂,癔病,暴发,衰弱
八、缓解压力有哪些策略?(答案参考“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八”)
答:1.控制焦虑程度2.正确对待紧张3.合理分配精力
6十二、作业:(答案参考“ 关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三)如何帮助中学生防止和克服早恋的心理?
答:1.向学生讲清早恋的危害
2.对学生是否早恋要尽早做出准确的判断
3.对已经深深陷入早恋的学生进行引导
4.抚平造成的心理创伤
5.防止中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上坏人的当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启发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歉意规律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3.改进教学艺术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效应强化学习动机
7十三、作业:(答案参考“ 关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四)1 .如何指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答:1.教师必须钻研学习方法的研究。
2.进行不同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3.要坚持学习方法指导的个别化原则。
4.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优化组合。”)”)
5.要对学生开设学习方法课。
6.要及时总结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推广。.如何引导学生科学的安排学习时间?
答:1.根据自己的生物钟科学安排时间。
2.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日程。
3.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恢复精力。
4.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5.搞好学习的同时,安排正常的娱乐活动。
8十五、作业:(答案参考“ 关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六)”)1、.如何指导和帮助中学生掌握一些情绪控制方法?
答:1.自我调控2.构建新观念3.以情胜情4.适当宣泄 5.积极地自我暗示
6.调节刺激
7.适当地利用防卫机制8.锻炼意志9.投入地学习、如何指导中学生与父母沟通?
答:1.促进双向了解2.教给双方沟通的能力3.举办沟通活动 4.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
9十六、作业:(答案参考“ 关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七)”)1、简述中学生交友中常见的心理和行为矛盾?
答:(1)喜欢交友却不知如何交友。
(2)喜欢朋友,又容易袒护朋友不光彩的行为。
(3)努力维护自尊,又容易产生自卑。
(4)渴望真诚,又自我封闭。
(5)想和友获得心灵深处的交往。但行为上有容易表现得肤浅。
(6)想与异性交往,又怕别人议论
(7)希望自己的朋友是最优秀的,又易产生对朋友的嫉妒。、如何对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心理指导?
答:(1)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认真地分析并给以正确的认识。
(2)营造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集体以吸引非正式群体成员。
(3)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4)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
十八、作业:(答案参考“ 关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九)中学生自卑心理有哪些特点?
1、大多数中学生自卑心理属于适应中的问题。
2、中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观体验(即自我感受)十分强烈。
3、中学生自卑心理有明显的内隐性。
4、中学生对自卑心理的防卫方式成熟度低。
5、中学生的自卑心理有明显的个体与群体差异。
你会用什么方法和策略防止和克服中学生自卑心理呢?
1、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
2、对已经发生自卑心理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3、预防和克服中学生自卑心理必须争取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
中学生偶像崇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问题:
1、绝大多数中学生偶像崇拜都是以影视或体坛明星为主的。
2、少数及个别中学生过度的偶像崇拜心理引起一些过激的冲动性行为。对策:
1、对明星的崇拜不能停留在外形和低级形态的模仿上。
2、丰富中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3、加强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4、加强和改进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5、对某些过激行为课采取具体的心理治疗。
二十、作业:(答案参考“ 关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十 一)”)当前中学生有离家出走的现象,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有哪些对策?
答: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心理
2.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
3.帮助学生认清离家出走的危害
4.与家长配合,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
5.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情绪和行为
避免中学生对游戏机形成心理依赖的对策有哪些?
答:1.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集体活动
2.及早发现可能形成心理依赖的倾向
3.采用多比例强化法减少依赖行为
4.发展中学生的主动自我控制能力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你是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
答: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重要途径,又是素质教育理想的实践模式。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其他各育创造了先决条件。一个保持健康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顺利地接受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或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各育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1)从目标上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维持心理平衡,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谋求个人不断的发展。一个人也只有成为积极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称得上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2)从内容上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会影响他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他对事物的取舍以及他的行为方式。而个人的性格与品德更是息息相关。心理学上对性格的定义是: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既是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便不易被改变。
(3)从方法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通过感情沟通,以咨询、测试、行为矫正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能,来观察、诊断、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就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强化、指向、激励、动力等作用上。美国学者弗兰德森(Frandsen,1982)曾就此指出: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
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智育的发展。
首先,它虽然无法改变人已有的遗传素质,但却能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兴趣能使一个人迅速倾向并投入某项活动,正当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思考能力水平;积极的情感会激励学生坚持探索和进取;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必要条件; 性格特征对人的成才的影响很大,爱因斯坦指出:“ 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摆脱困境,重建信心,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挖掘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3、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智力的发展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研究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远低于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智力的发展既是智育工作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
4、心理健康与体育的关系。
其一,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是“磨炼意志和形成良好的品德”。恰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对个体心理有以下促进作用: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水平,使人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使人心胸开阔,保持乐观的情绪;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果断、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培养义务感、荣誉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情感;可以使人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其二,心理健康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运动技能是一种经由不断练习而获得的运动能力,除了对动作的敏锐知觉外,学习者还要具有一定的成就动机,稳定的情绪,较强的自信心、自制力、忍耐力、吃苦的能力等等。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体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5.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关系。
美育是运用大自然、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知识,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审美的对象不仅包括外界的事物和事件,也包括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美的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基础和条件。比如,一个人很偏激、乖戾,他就不可能客观地看待现实中的美与丑,也不可能感爱到生活中真正的美;一个以消极心态看待人生的人,就不可能感应生活中昂扬、欢欣的主旋律;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决不会认为助人为乐、大公无私是一种美。凡此种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离不开学生主体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各育的基础。作为一项教育制度的提出,素质教育代表了全员发展、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则是个体的全面发展。但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发展的身心特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素质教育应从学生的差异入手,创造各种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个性的最优化的发展。以往,我国教育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不惜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的做法已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教育工作者不是将学生当成有着自己独立的意识、有着自己发展特点的不同个体,而是搞“ 一刀切 ”,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化、模式化。这种抹杀个性的做法与市场经济对现代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性。从根本上说,也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挥其心理潜能的教育活动。它的直接作用在于使学生在得到尊重、鼓励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更好地接受教育打下基础。
2.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的体会,谈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 硬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硬环境”,指的就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来建设“硬环境”,才能发挥这种“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为此,学校首先应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特别是应从教育的理念出发,本着经济、实用、发展的宗旨,对学校的人工物质环境进行设计与改造,使之符合建筑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美学的原理。具体说来,学校建筑在造型设计上应具有校园特色且富有个性;在布局上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在色彩匹配上应摆脱灰暗、单一的色调而趋于明快、亮丽、复合的色调;在室内设计上应考虑简洁明快、光线充足、优雅美观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校园的景观设计与布局上应突出韵律、流动、对比、融合等审美特征并体现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等等。其次,学校应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物质设施,如建设好必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购买足够的图书资料,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科学实验设施设
备,增强学生操作能力;拥有体育艺术器材及场地,活跃学生文体生活;建立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增加学生生活体验等等。再次,学校还应重视校园的“阵地化”建设,即积极设置并规范必要的教育阵地,如体现各时期对学生要求的少而精的标语口号以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校报、校刊、壁画、黑板报、墙报、招贴画等。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台)、校园电视台等物化媒介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它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
总之,校园的物质情境在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充分体现校园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以便能以最优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心理体验,从而发挥预期的“静态文化”本应该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创设“ 软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动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软环境”,就是校园的精神环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 ”或者需要通过活动加以体现的精神环境构成了校园的“ 动态文化”。校园“动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比“静态文化”来的更直接,也更具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深刻性。为此,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首先,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性和人性的结合,树立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提供正确的观念导向。其次,要着力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因此,教师应首先抓好班风,坚持“学生管理” 和 “教师管理”双管齐下,通过打好思想基础、进行正面引导、开展评价活动、运用宣传工具、发挥表率作用等手段,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有了良好的班风,就不难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风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而这种传统又成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资源。第三,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教学心理环境和人际氛围是校园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学校应通过全员培训的方式强化教师的有关意识,通过各种管理措施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新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互助、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第四,完善学校的制度管理,发挥“ 制度层 ”的育人功能。学校管理者必须理顺管理思路,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使师生行为有章可循。第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活泼新颖的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和传统教育,通过各种训练活动、比赛活动、表演活动、游玩活动、宣传活动、仿效活动、竞选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流动的文化”中真实感受校园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乐园。
需要指出的是,从影响受教育者的因素来看,校园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综合发生作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了共时态、共空间的校园整体文化情境,形成了文化形态的校园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物质情境和精神情境的整体文化的综合心理效应,力求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