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判决如何走出荒谬的困境
钟小凯 法学前沿课程论文
联系方式:***(南昌)***(北京)EMAIL:kai81@126.com
司法判决如何走出荒谬的困境
--许霆案的法律解释操作分析
钟小凯
摘要:许霆案已渐行远去,但冷静客观地对许霆案的法律解释操作过程进行精致地分析,有利于回答当下“司法判决如何走出荒谬的困境”这一问题。许霆案中对“盗窃”和“盗窃金融机构”的法律解释,其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法律解释方法运用的失当,更在于进行法律解释时的价值判断未曾考虑能够满足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和道德要求。由此,对法律解释操作中的价值判断进行有效规制及合理论证,是司法判决“除谬”的关键所在。为此,有必要引入“商谈、共识”理念进入法律解释领域,将法律论证纳入法律解释的视野。同时,努力构筑法律共同体,形成对法律解释操作实践中价值判断的规制力量。并且,法官在书写司法判决书时应注意充分发挥裁判语言修辞的司法功能,达成司法判决的社会可接受性目标。
关键词:许霆案 司法判决 法律解释 价值判断。
How to Extricate from the Ridiculous Plight When Conducting Judicial Decision--Analysis on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for Xu, Ting’s Case
Abstract: As Xu, Ting’s case had already happened for relatively a long time;however, sober and objective analysis on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for Xu, Ting’s Case is still of great necessity, because doing so will help to solve the current issue of how to extricate from the ridiculous plight when conducting judicial decision.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for ‘Theft’ and ‘Stealing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Xu, Ting’s Case not only lies in the correct adoption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methods;but also lies in the value judgments when conducting legal interpretation, for the values and moral claim, which are recognized universally by the whole society, are not considered in the above stated interpretation process.Hence, carrying out effective regulations and reasonable demonstrations for value judgments is the core to eliminate the ridiculous plight.Considering all these points, it’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s ‘negotiation and common sense’ into the field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add legal argumentation into the range of legal interpretation.Meanwhile, great endeavor should be made to construct the law association, so as to enable value judgments to play their due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legal interpretation.Besides, when writing the verdict, the judg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judicial function of language’s rhetoric in order to make the judicial decision acceptable to the whole society.Key Words: Xu, Ting’s Case, judicial decision, legal interpretation, value judgment
引 言
许霆案的司法判决一经作出,就遭到了社会对司法判决荒谬性的正面质疑。许霆案的司法判决之所以被认为是荒谬的,主要是该案的定罪量刑被认为非常不合情理。
许霆案的基本情况:2006年4月21日,广州青年许霆利用ATM机故障取款17.5万元,一审被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案件发回广州中院重审改判5年有期徒刑。该案一审判决引起社会对司法判决荒谬性的质疑,对定为盗窃罪表示难以理解,对无期徒刑的量刑裁判更是难以接受。
一、问题的提出:‚你拿什么说服我‛
许霆案的司法判决,直接反映出我国当下司法判决面临的困境,遭遇‚你拿什么说服我‛的质疑。司法判决一不小心陷入荒谬性的困境,这与当前我国判决书中说理不够充分有直接关联。但是,如果我们具体对许霆案判决书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发现其中不乏说理,尤其是许霆案二审判决书甚至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说理论证。事实是,对判决说理的重要性早已形成共识,而且近几年法院判决书也对判决说理工作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判决说理的有效实现途径或方法的研究极度稀少。注重判决说理重要,但寻求判决说理的良好方法才是关键。笔者认为,在面临‚你拿什么说服我‛的质疑时,我们当然要在判决书中更加注重判决说理、判后释疑,但更进一步或者是更为关键的是在案件审理中寻求一种更精致的法律解释操作技术,寻找判决说理的更为精巧的方法。对许霆案的法律解释操作分析,正是这个探索过程中的一次尝试。
把法律解释的实际操作与司法裁判过程中的法律适用活动相结合,意味着我们将选择一种法律的正当性证明的角度把握和分析法律解释的操作技术。这里包含三层含义:司法裁判是一种法律论证的过程;法律解释是司法裁判的正当性证明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法律解释本身也将被视为一种需要正当性证明的活动。
对裁判个案进行法律解释操作分析,关键不在于对所适用的法律 3
提出某种解释,而在于使用在法律制度和法律传统中被确认为正当的方式作出对法律的解释。1这涉及法律解释方法本身的确立途径或依据问题,回答的主要是为什么在具体的个案中我们会采用其中的某种解释方法而非另一种解释方法。
司法裁判过程中的法律解释活动通过司法判决来展示,司法判决的结构和风格必然对法律解释论点的构建和运用技术或方法产生影响和制约。2因此对司法判决进行法律解释操作分析,对探求判决说理的精巧方法,对判决书的‚除谬‛具有更为直接的价值和意义。以下对许霆案司法判决书进行法律解释操作分析。
二、问题的分析:许霆案的法律解释操作分析
许霆案判决反映出法律解释正当性的缺失,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法律解释方法的问题不可忽视。‚从法官裁判的实践来看,寻求法律答案过程中的争议恰恰是方法论上的争议,研究的法律问题愈高深,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愈难,法律方法的运用越是重要。‛3
1、对‚盗窃‛的解释。在许霆案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法律解释时,我们发现出现了多种解释结论而且是相互矛盾的解释结论。其中至少有三种解释结论值得注意:一是许霆利用ATM机故障取款仅仅是一般的不当得利行为;二是许霆行为构成侵占罪而不是盗窃罪;三是许霆行为构成了盗窃罪。法官在法律解释中,认定许霆行为构成了盗窃罪。
那么,在这一解释过程中,法官运用了何种法律解释方法呢。首先我们从文义解释着手。文义解释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用语之文义及通常使用方式,以阐释法律之意义内容。为文义解释时,一般须按词句之通常意义解释。4‚盗窃‛作为一个法律专门用语,其意义内容显然应该按照在其作为专门用语上的通常意义来解释。一般认为,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就是盗窃罪。法官在判决书中认为,许霆以非法占有为 12 参见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77-80页。
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201页。3 陈金钊:《法律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4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目的,秘密窃取了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所以构成了盗窃罪。但其中有一个意义相对不明确的词汇‚秘密窃取‛。按我们通常理解,ATM机的场所应该是公共场所,在ATM机取款应该不是一种秘密活动。显然,法官在这里对‚秘密窃取‛的涵义做了扩大解释,即认为只要是银行不知情,就属于‚秘密窃取‛。我们发现该案的法律解释显然是多种法律解释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甚至我们也无法清楚地概括出到底具体运用了哪种解释方法,没有运用哪种解释方法。司法活动涉及到综合性的判断,法律解释在司法中的作用是为决策提供一些而不是全部正当理由,确定某种法律解释方法和特定法律解释结论的直接联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
实际上,更有深度穿透力的看法,应该更关注法律解释的目标。对法律解释目标的探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探寻立法者制定法律规范时的主观意思,解释的目标是寻求立法者立法当时的实际意图;一个是探寻存在于法律规范的客观意思,解释的目标是发现法律的合理含义。这种主张认为法律在立法者颁布之后就相对独立,立法者的意图无关紧要,法律解释就是阐释法律本身蕴含的意旨。
在我国法律实践中,基于政治架构的设臵,司法机关对立法机关的服从关系,法律解释目标的一个显著的方向是力图追随立法者的主观意志。但接下来对许霆案中法官对‚盗窃金融机构‛的解释的分析,我们发现实践当中法官的法律解释显然是采客观主义法律解释态度,即根据情势的变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原有的法律条文适应新的情况,给法律条文注入新的内容。
2、对‚盗窃金融机构‛的解释。就许霆案而言,因 ATM 机出故障而出现的盗窃行为并不在刑法典立法者的意志范围内,这一犯罪情形是当时的立法者所没有预见的。按照主观主义的法律解释观,它是不符合法律原意的,是应排除在盗窃罪的范围外的。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由于刑法典中没有明文规定这种情况,也没有提出这种情况下盗窃金融罪的量刑标准,那么法官就只能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判决许霆无罪。许霆的犯罪行为的情形并不为当时制定刑法典时的 5 参见朱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法律条文所规制,判决许霆有罪实质上是不合‚法律‛。
但显而易见的是,许霆的行为带有明显社会危害性,这也是法官认定许霆构成犯罪的关键理由。就金融机构而言,它关系着国计民生,管理的是国家的公共财产,金融机构的失窃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实际破坏和对民众的心理震憾程度是非常严重的,因而要对金融机构加以特殊保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刑法典中也对盗窃金融机构设定了严厉的刑罚。显然,为了防止将来有人仿效许霆继续实施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给予其比较严厉的刑事处罚是必要的。正是带着对许霆案的有罪判决的这种价值前见,在许霆案判决中,法官充分运用目的解释方法等各种手段将这种情况纳入盗窃金融机构的内容中,根据情势的变化赋予原法律条文以新的内容。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发现法官在该案的法律解释中采取的是客观主义法律解释观的进路,赋予盗窃金融机构以新的内容。判决许霆有罪,显然符合立法者的目的意图,因为立法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金融机构的财产,并认为应对金融机构财产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而采论理解释和扩大解释方法,也是可以合理论证的。取款机之于银行,正如钱包之于主人,认为从取款机中取走不该属于自己的钱不是盗窃银行,正如认为从自然人张三的钱包里盗窃,不是盗窃张三一样荒唐。因此,许霆的行为构成盗窃金融机构。但许霆案的问题不止于此,关键的问题在于进行客观解释时进行的价值判断未曾考虑能够满足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和道德要求,于是形成了被指责为荒谬的法律解释结论。
3、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法官作出的价值判断的社会可接受性。这里主要有两个‚共识‛的问题,一是‚法律共同体共识‛,一是‚社会共识‛。
关于许霆案的讨论,在法律共同体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这些分歧大体集中在关于定罪与量刑两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不构成犯罪,只是民事上的不当得利;构成侵占罪;构成盗窃罪,但一审量刑过重;构成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并无不当。在许霆案中,为什么对一个同样的案件事实和同一个法律条文,法律共同体内部会产生如此
不同的解释呢。问题并不在于具体的法律解释操作层面,真正症结在于他们所拥有的法律价值观的差异。由于法律共同体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的法律价值观,法律价值观的差异都会影响解释者解释法律的立场与结论,影响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归纳和总结。在进行客观主义法律解释中,解释者不得不依赖个人的价值判断,赋予法律新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律的解释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如此看来,许霆案中,虽然案件的事实相当清楚,但是由于每个解释者头脑中的法律价值观的不同,他们在判断和归纳案件事实以及解释法律规范的时候,就会形成不同的解释结论。在此背景下,构建‚法律共同体共识‛,成为了解决法律解释操作问题的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
尊重民意是法官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如何达成司法判决的‚社会共识‛,是这几年法院一直在寻求突破的一个瓶颈。在许霆案中,面对社会对原一审判决的指责,为了平息‚民愤‛,重审判决中的法官对此还是作出了很有力的回应的。一方面,基于保证判决的确定性、稳定性,二审判决对一审判决的定罪量刑不是采取简单否定的方式,而是尊重了一审判决对案件的定罪量刑,‚许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窃取银行经营资金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许霆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依法本应适用‘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的刑罚。‛一方面,基于对民意的回应,重审判决提出,‚鉴于许霆是在发现银行自动柜员机出现异常后产生犯意,采用持卡窃取金融机构经营资金的手段,其行为与有预谋或者采取破坏手段盗窃金融机构的犯罪有所不同;从案发具有一定偶然性看,许霆犯罪的主观恶性尚不是很大。根据本案具体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许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被告人许霆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应该说,尽管有人指责二审判决对案件的定罪量刑缺乏足够充分的法律论证,但是从法律解释操作的角度看,该判决保证了司法判决的稳定性,也回应了社会的质疑,应该说照顾到了法律的确定性和妥当性,不失为一份高超运用法律解释操作技术的佳作。
三、探求一种精致的法律解释操作技术6
法律解释操作技术是指运用法律解释规则或方法分析事实、得出正确裁判的方法。它是连接法律与裁判的桥梁,是把法律的内容融入裁决案件中的方法。在实践中,能够将法律条文与争议事实按照三段论的逻辑结构进行处理得出公正裁判的神话几乎已破灭。将法律看作是一个完全封闭而逻辑自足的体系,生硬地加以套用,这样的形式主义的法律解释观难以对司法判决的正当合理性作出充分的法律论证。因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法律之间的冲突、法律漏洞的存在及在特定案件中所作出的裁判有可能背离法律条文原义,因此几乎再也没有人认为法律的适用不过是在概念上形成的大前提下的简单的逻辑涵摄过程。7
张志铭先生认为对法律解释方法的研究是一种针对法律文本的含义,构建、运用和展示解释论点的活动。由此分析了法律解释实践中单一解释论点和复合解释论点中的解释论点累积与解释论点冲突情况,提出了各类解释论点在相互关系上优先性的一般模式,并对法律解释论点运用从价值分析的角度予以说明。8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法律解释操作分析的技术。
在法院实践中,法律解释论点的运用形式大致可以区分为单
一、复合两类,后者又可以分为累积、冲突两种。仅有一种具有决定性和充分证明力的解释论点的单一解释论点的情况自不需详究,因为只要采纳这仅有的一种解释论点就可以了。而在复合解释论点中的累积情况,由于多种解释论点支持同一结论,构成效力上的累积,强化了证明力,这当然是极好的情况,法官不用为相冲突的解释论点纠结,因此也不需做过多的探讨。只是在复合解释论点中的冲突情况,由于不同的解释论点支持不同的结论,形成复杂的冲突局面,这正是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地方。
‚当出现多种解释结论或解释结论相互矛盾时,解释方法的位阶 6 笔者采纳法律解释操作技术的用语,是因为技术一词直接和实践相联系,迎合对许霆案的法律解释操作分析的需要。参见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70-72页。7 参见[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8 参见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158-200页。
能为之提供选择标准‛,这就是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理论。9位阶理论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首先,任何法律条文之解释,均必须从文义解释入手,亦即在顺序上应首先应用文义解释方法。其次,如文义解释的结果为复数,方能继之以论理解释。第三,作论理解释时,应先运用体系解释和法意解释以探求法律规范意旨;在确定法律规范意旨的前提下,可继之以扩充解释或限缩解释或当然解释,以判明法律之意义内容;如仍不能完全澄清法律文义的疑义,应进一步作目的解释,以探求立法目的,或者在依上述方法初步确定法律意义内容后,再做目的解释;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确定后,可作合宪性解释,审核其是否符合宪法之基本价值判断。第四,经论理解释仍不能确定结论,可进一步作比较法解释或社会学解释。第五,所作解释,不得完全无视法条之文义。第六,经解释仍存在相互抵触之解释结果,则应进行利益衡量或价值判断,从中选出具有社会妥当性的解释结果,作为解释结论。10
位阶理论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解释不是计算题,而是一种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遇到临界事例时,解释者必须考虑各种不同的解释观点,并说明其选择某种观点为决定标准之理由。‛11因此,尽管在‚承认各种解释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位阶关系‛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这种位阶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12梁慧星先生在论述位阶理论时,同时强调,‚无论何种解释方法,原则上不允许作出反于法条文义的解释结论,但也有例外:首先,法条文义与法律之真意及立法目的相冲突。其次,法条文义反于法学、经济学及社会学之基本原理。第三,法条文义反于法治国及民主思想。第四,依法条文义将使社会经济地位之弱者较之强者遭受更为不利之结果。在这些例外情形之一时,允许作出反于法条文义的解释。‛13可以看出,这种例外的列举是十分宽泛的,甚至对前述的位阶具有彻底的否定性。
基于现代民主国家立法至上的理念及法律确定性目标的考虑,以 9 苏彩霞:“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与运用”,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246页。11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1-222。12 陈兴良:“刑法教义学方法论”,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13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10 9
语义论点为基点解决论点冲突,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念。按照语义论点、系统论点和目的-评价论点的顺序运用解释论点,并以跨类型的意图论点作为这一排序的补充,这一做法是当今大多数法治国家采用的做法。法律解释是一个复杂的实践理性,它‚包含着对各种基本法律价值的分析和判断。法律解释上的争议,在深层次上往往反映了
14理性思考的人们在价值侧重或权衡问题上的争议。‛解释论点证明力和优先性排序的根据在于法律秩序中的一些基本价值。现代社会共有的基本价值决定了各国在解释论点构建和运用上的共性。语义论点、系统论点、目的-评价论点和意图论点构成了对各种基本价值的完整回应。恰当的法律解释有赖于对法律基本价值的适当考虑,有赖于对各种解释论点在相关场合下的重要性采取连贯一致的态度,其标志是在解释论点个别运用、复杂运用和展示等方面均没有不适当的忽略和误用。15
结 语
通过以上对许霆案的法律解释操作分析,我们发现法律解释的具体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解释确证即正当性的基本理由的追寻和理解,而对确证或正当性的基本理由的认识,便在于思考法律解释者如何立足于自身的价值判断来作出裁判。‚没有评价,法律寸步难行‛,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规制这种评价,如何理性的证立这种评价。假如法官的裁判是以评价为根据的,而这种评价又不可能得到理性地证立的话,那么至少在大量案件中,某些实际先在的规范性确信以及职业群体的决断,就构成了冲突调整之未经进一步正当化、也难以正当化的基础。16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思考,即使运用许多具体法律解释方法解决了具体实践问题,我们也将面临解释的确证理由无法最终廓清无法最终自圆的困扰与缺憾。17
为此,必须寻求进一步的解决方法。
第一,改变法律解释的理念。以往对法律解释的分析一直在对法 1415 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193页。
参见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7-8页。16 参见[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17 刘星:《法律解释中的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1期(总第45期)。
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及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徘徊,现在应转向一种主体间性的思考,注重法律解释的商谈性,‚合理性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论证演说(等方式)促使自愿联合和获得认可的力量的中心经验。通过吸取这种中心经验,不同的参与者克服了自己最初仅仅是主观的见解,并且借助合理地鼓动起来的信念的共同性,同时也借助客观世界的统一性,以及他们自己生活联系的内在主观性得以确立‛。18在最近的李昌奎案中,二审改判死缓的判决理由主要是认为这是邻里纠纷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这类案件针对的是特定的对象,事出有因,社会危害性相对要小,以及自首情节和认罪态度较好等。作出这种法律解释的价值判断有其合理性,但判决一出也被指为荒谬,这就反映出法官在作出法律解释时缺乏在庭审庭外的足够的商谈理性的操作能力。这正反映出我们要改变法律解释理念,注重法律解释商谈性的必要性。
第二,法律解释目标不应只是探寻立法者意图,更应无限接近社会认同。司法判决面临荒谬性的指责,主要是司法判决反映出的价值态度与社会一般民众对司法正义和社会公平的自然期待严重背离,这种指责是一般民众根据法律正义的外在社会价值所形成的一种意愿表达,具有其正当性。我国的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它体现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法官依法判决,首要之义应是按照法律之中蕴涵的这种价值观来进行法律解释,司法判决要获得社会公众民意的普遍认同。19但在实践当中,由于知识背景、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等不同,法官对各种情况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导致法律的本意与民意间产生偏差。正如彭宇案,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的价值判断是一个理性人不是‚见义勇为的好人‛,不会做与己无关的事,因此在对无法确证彭宇是否与老人相撞的案件事实时,以这一价值判断为据推断彭宇撞了老人的法律事实。这一法律解释结论遭遇了空前的批判,有人甚至把这一解释结论和当前热炒的‚小悦悦‛ 18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参见石学刚、黄春丰:《论判决理由的另一种运作进路——以裁判文书说理的公众认同为视角》,载金华
市中级人民法院网,http://www.xiexiebang.com/public/detail.php?id=650,2011年12月1日访问。21 [美]本杰明·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6页。22 孔祥俊著:《法律方法论(第三卷):裁判模式、自由裁量与漏洞填补》,人民法院出版社,第158页。23 参见[美]劳伦斯·M·索兰著:《法官语言》,张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页。24 颜厥安:《规范、论证与行动》,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第116页。25 参见方海明、范莉:《司法过程中的法律和民意——以刑事司法为视角》,载无锡法院网,http://wx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650,2011年12月1日访问。的任何余裕和空间;而实践中,我国的法官却行使着其他任何国家的法官所享受不到的自由裁量权。法律共同体的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养成相同的法律思维,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交流、对话,法官在判决时进行法律解释必然要受到共同体的法律价值观的约束,共同体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也为法官在判决书中进行法律解释提供存在的土壤及交流互动的空间。26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是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预示着法律共同体的形成正在发生。
童兆洪、章恒筑 :《判决理由改革论》,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第二篇:走出困境作文
走出困境作文
走出困境作文
(一)漫步于繁华的街市,残阳攀上了无延的天际,把世界渲染得不可一世。抬头望,却只觉得内心一片迷茫。十字路口,四条分岔路,我应该选择哪一条。
生活就像一盘美味佳肴,色泽鲜艳,味道鲜美。可是当酸甜苦辣咸在你嘴中混合搅拌,你的味蕾还会觉得这盘 佳肴 美味吗?
突如其来的的悲伤冲破了我这时所有的理智,在附近找到了小亭子,不得不泪流满面。行人来来往往,并未注意到不远处的亭中有个渺小的身影。少有路过的孩童拉着大人的手指向我,也被匆匆拉走。看吧,如今社会的冷漠。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束车灯照在我脸上,稍纵即逝。我抬起头,泪眼模糊。在一片朦胧之中,我想看清这个世界。
代替残阳血红的是深蓝色,随后又转为无尽的黑。这个世界本应该和天空一个颜色,却因为街灯的点缀而变得与众不同。
百年老树古怪的身影挂上了星星点点的小灯泡,发出了让人心静的白光。有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那树上的精灵也随风舞动。沿街的草丛中装上了绿色的霓虹灯,乍一看使人心惊。若能继续欣赏,便会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它们变得神秘。其实他们本身就是纯粹的绿色,只不过因为丛林与他们相呼应转而变得美好。
清一色的房屋早早就装上了灯管,如今才发出绚丽的光彩。渐变的颜色使得死气沉沉的建筑物有了生机,他们像古老的宫殿,却又像摩登的别野,周围笼罩着迷人的光环。灯红酒绿,繁管急弦。在任何一个上流的社会都通用的词语。可曾想过,普普通通的红绿灯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它们永远在人们的上方,抬眼就能看见。在种种亮丽灯光的衬托中,它们显得卑微,渺小。可是他与所有点缀的灯不同,它们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在黑暗中清晰不已。
我无法描绘他们在夜色中是如何的光明伟大,但这时却让我的心豁然开朗。
形形色色的灯赋予着自己特有的光芒,照进了我被蒙蔽的心中。那些乌云掩盖的尘垢被一洗而尽。
漫步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许多美好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忽然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一次,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生活从不会因为我们的放弃而简单一丝一毫。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了原来想要到达的远方,生活不一定是一直美好的,但一些事能让我们变得坚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们却被一个水杯约束了生命。
身后的灯光依然闪烁着,而我早已因为它们而豁然开朗。
走出困境作文
(二)风迎着我走来,雨随着风的怒吼,点点水珠滴落在我的身上,任凭风与雨的交织,我知道,不能停下,哪怕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走上前去,尽管你不知何时会摔倒,但风会停止,雨会停止,你终会站起。
不要等待,风雨道路总是泥泞、人生之路总是坎坷,困境总是需要爱的呵护,一点感动、一些安慰、一声呼唤。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我用风雨作舟,手脚为航,划过彼岸。
挫折是我成长必备的良药,虽苦,但沁人心脾:没有挫折,也许我还沉浸如花的梦中,还一味的自我为是,放浪不羁。挫折,你教会了我;路错了,从走一条:失败了,再次站起;花谢了,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没有你,我将不会知道成功为何物,胜利需要付出多少代价,终点需要洒下多少汗与泪。感谢你——挫折,是你,让我不住任性,不在徘徊。有你,我将不在孤独。
历练让我不在放肆与张扬,不懂得辛苦,就不知道来之不易,不下河,就知水之深浅。放肆是我曾经许下的诺言,张扬是因为我无所畏惧所放下的错。历练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百折不挠的爬起,从不为放弃找任何说辞,也从不为失败找任何借口。总是会有一些不如意,但是,有一天当你站在最高处时,你还会觉得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吗?
时光是那样的无情,他夺去了你我青春,夺去了你我还未寻回的梦,夺去了我们曾经许下的誓言。我无法挽留,就让他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吧,任凭海浪的吹打与狂风的怒吼。我总是一往无前。
我再次站立,只因有你的存在。我要向你宣战,害怕只会让我更加退缩,只有前行,才是我唯一的夙愿。
走出困境作文
(三)不管你怕不怕困境,现实中的困境却无法避免。
一、根源何在
困境中的人们总爱呼天叫地、埋怨世道不公,结果不但走不出困境,而且陷入了更痛苦的深渊,丝毫不见“柳暗花明”的转机。
办法,我们总会得到!我们不愿囿于困境之中,我们渴求解脱!
“根源何在?”一个声音响彻脑际。对呀,“唯物主义论”主张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猛然间,一个例子涌入脑中:有两个人做生意折了本,仅剩一文钱,其中一人准备扔掉时,另一个灵机一动,说:“有办法了。”于是他们用一文钱买了几张彩色纸,再捡起些树枝,做成了一些玩具小风车,拿到集市去卖,很快便销售一空。而后他俩用所得的钱做本钱,继续做这不起眼的生意。几年过后,他俩成了富翁。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困境”的“困”,在于人的“不能”。我恍然大悟!
二、最重要的
要走出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实干精神。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人。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告诉我们: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正所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如果不去干,建国初期,我们也不会建大庆、胜利等大油田,使我国摆脱了靠进口钢铁、洋油过日子的困境;如果只是干等干靠,比尔·盖茨也不会当上微软公司的总裁,一跃成为世界首富。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左右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狄更斯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只言片语,写出许多文学巨著;著名科学家竺可桢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直到1974月2月6日临终的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不靠自己,能行吗?有飞来的山、落镜的湖,有背来背去的王屋太行,名山大川自可以用传说来解释,惟有长城不能。因为只有“干”才是筑起万里长城的一块块扎扎实实的“青砖”。因此,我们应该说:困难算什么?我们能干!
三、百折不挠
古今中外,能成功的人从来都是敢于承受挫折的人。如果一个的内心脆弱,不能承受哪怕是轻微的震颤,那他必会成为困难的俘虏,永远一事无成。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司马迁忍受遭宫刑之痛完成《史记》;贝多芬克服耳聋的巨大障碍,写成了世代不朽的《命运交响曲》,如此事例,不胜枚举。敢于直面人生挫折,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如上之言而为,还怕什么困境?
第三篇:《走出困境》读后感
《走出困境》读后感
摘要:
这本集子里的六十篇心灵小品,分为六章,一、在事业路上跌倒了,别气馁!站起来,没有什么不可能克服„„
二、残疾厄运缠身,不灰心!有信念,奇迹自会出现„„
三、另一半不爱自己了,随缘吧!凭着爱,终会找到最珍惜自己的人„„
四、遇上了竞争对手,不畏惧!感恩吧,跨过难关就有进步„„
五、遭遇天灾人祸,请振作!抹干泪,这是上天对万物的考验„„
六、积极走出困境,不太难!要知道,我们有信念就可以„„
围绕着人生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包括事业失败、疾病缠身、感情破裂、与人结怨、天灾人祸等。启迪我们如何走出事业困境、健康困境、感情困境、人我纷争及恶性竞争带来的困境,以及天灾劫难带来的困境。
愿集子中的小故事,能为我们增添一点智慧,一点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自信和能量。
正文:
困境,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话题,但困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跌入困境后没有勇气走出来。
如果说人生是大海,那么困境只是其中一朵骤然起伏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一首音乐,那么困境只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我们希望天空纯美无瑕,却常常有狂风和暴雨;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希望人生一帆风顺,却常常有困境和忧愁。
困境是成长的养料。只有经历考验、磨炼,训练才能成为生命的教练。面对困境,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习如何在风雨中翩然起舞。
困境,困难的处境。当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中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困境。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一帆风顺是无稽之谈。不必为被解雇或者事业上的一时挫折而沮丧失落。过去的灾难只是一种人生经历,只是让我们换了另一种方式去重新生活。如果我们笑对困境,就可以把消极的心态变为奋斗的动力,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笑对困境,就可以使山穷水尽的失意者斗志昂扬。
张海迪我们应该不陌生,她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笑对困境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愤学习,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让我们不应该陌生的应该是我们身边忙忙碌碌的人们,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但是他们仍用笑脸迎接太阳升起落下的每一天。
回顾我们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就不难发现:点亮自己灵魂之光的,往往是一些磨难或困苦的境遇。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就像一颗瘦小的小草在怒吼的狂风中依旧碧绿,即使今年它枯黄了,明年的它照样会生机勃勃地生长。“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没有经历过困境的人,他的生命不会有内涵;一个没有经历失败的人,他的人生就不会丰富,他将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也正是因为生活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才有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如果你跌倒之后能够再次爬起来,那么你的心中就会涌起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挤沧海”的豪情壮志。
其实我们是上帝很偏爱的那一个,上帝给予了我们财富,一个叫做困境的东西。对于困境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一件事你没有办法改变,就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给的磨难。痛苦的过一天和笑着过一天,我们当然要笑着过一天!困境让我学会了什么?它让我学会了坚强、向上、勇敢„„当你、我、他身处困境时,请看看蓝天,那是你乐观的心胸;看看大海,那是你坚强的意志;看看绿地,那是你向上的精神。
它激励着我们要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加勇敢的前行。其实,困境中很锻炼一个人,它会在你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迈向成功。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永远是最出色的,让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更加奋斗,更加努力拼搏吧。
如果人们总在平坦的大道上前行,肯定不会跌倒。但如果在崎岖的弯路上,你摔倒了,这很平常。假如你靠着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了,那才是值得称赞的。这虽是一个小小的事情,但却告诉我们要在困境中成长。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是在磨难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由于有了烦恼和磨难,才激励我们更努力,活得更有智慧;令我们更有能力去面对苦难,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第四篇:走出职教招生困境
走出职教招生困境
甚至一般教师也没能很好解答招收职高生的意图是什么,缺乏科学有效的宣传;家长不到万不得己,通常不会把子女送到职高,把子女送到职高的原因,是因为成绩实在太差,没有办法念普高,还有一部分家长是看重国家对职高生的资助费,职高生三年中国家共资助每生三千元;教师总觉得职高不如普高,难以出成绩,亦有自卑感,总觉低人一等,因此有人戏称,职业高中是教师的“养老院”;社会上也存有职高就是成绩差生去的地方的偏见思想,错误认为职业高中是混的地方,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职高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许多学生和家长宁可花几万块钱去读普高,也不愿意读职高。许多家长认为读职校很差,很丢脸,有些学生虽成绩很差也还是喜欢读普高。有个女同学已在我们的工作下,交了钱决定读职高了,没想到第二天同学聚在一起,都说她“你成绩又不差,怎么会去读职高呢?”她心里很不高兴,父母听了也为孩子的前途感到担心了。我们到初中去招生,学生看见我们就像避瘟神一样,他们好像和我们说话都低了几个等级似的,我们学校在那边的印象不是一般的差,而是很差很差……。有些时候真的想都想不到,开始我以为一个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应该是讲得响的,没想到他们会有这样的认识。
首先,“重身份、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生产技艺被依靠剥削他人劳动生活的贵族阶级视为“奇技淫巧”而不屑。到了现代,教育在社会中起的是“筛选器”的作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决定将来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初、中等专业技术工人是任何社会生产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一个科层制的社会里,由于他们的劳动性质、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低下,导致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学校的地位也必然低下,这种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表现为“重学历、轻技术”。因此,招生教师在招生中体会到职业学校明显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轻视和不屑。
一方面,职校间的反宣传在损害各自的声誉;另一方面,职校不断降低生源要求,彻底放弃分数线,对学生来者不拒,造成的结果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层次迅速下降,管理难度加大,一些极差生进入社会后成为职校的反面教材,使学校声誉雪上加霜。
管理是任何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朱老师所认识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把学生管好、不出事、保证安全、迎合家长等最肤浅的管理层面上,至于更深层次的管理他认为那是校长应去思考、去探究的问题。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管理。下去宣传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学校管理好不好,是怎么管的。学生在学校读书,不会出事、不会打架、不会跑出去交坏朋友,人安全最重要。职校的管理应该讲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跟上,现在把招生变成第一要素,管理成第二要素了。其实招生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不好,招生就不好,管理得好,招生也容易。我觉得管理应该搞点特色,像S中的管理就比较厉害,他们抓了学生的礼貌行为,你读书读不起没关系,要你讲礼貌。学校里有学生站岗,看到人就鞠躬问好,你有事给你带路。这么一点就不得了,家长都很满意。“我的孩子我管不牢,你帮我管起来,变得这么有礼貌啦”。我们学校也应该搞点特色,让学生学点什么东西,并且要让家长感觉到我的孩子在你的学校的确学到东西了,这一点很重要。
第五篇: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文章题目:《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作者姓名:张永红
单位:凤庆县马街中学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通信地址:云南省凤庆县小湾镇马街中学
邮政编码:675909
联系电话:***
个人简历:本人于1993年7月毕业于临沧师范学校,同年8月被分配到马街学区任教,于1997年9月被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脱产进修两年后,到马街中学任教,曾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导主任,现任马街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积累了一些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撰写并发表论文多篇,曾多次获得市、县、镇级表彰和奖励。
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晨听
摘 要:面对我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落、不知所措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学生听不懂,读不会,讲不出,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是单词记不住、词汇量太少,因此,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大量单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实践,我们把“十六字教学法”与“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山村中学英语教学之路。
关键词:晨听整合集中反复循环因材施教
每天早晨6:30,校园里就响起了一首首熟悉的英文歌曲,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当学生站好早操队形之后,取代英文歌曲的是我校教师自己录制的英语听力内容,有单词、短语、句子以及作文。此时,同学们开始全神贯注的英语集中识词,这就是我校这一年多来进行的英语晨听。
我校进行晨听的背景
近几年来,我校的英语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它是我县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科。部分学生因为学不好英语而自暴自弃,发展到躲学、逃学,继而沦为双差生;有的干脆辍学,过早地进入了社会。每到考试,都会见到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英语考试刚开始,许多考生就已无所事事,不用说,他们的ABCD填得比谁都快,甚至部分学生还出现听力还没开始播放,答卷的听力部分就填得满满的,弄得教师哭笑不得,考试成绩可想而知。面对这种现象,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与英语教师商讨对策,寻找英语教学的出路。
为摘去薄弱学科的帽子,2008学年初,在凤庆县教育局指导组的帮扶下,通过与教师交谈,深入分析原因,切中问题要害,给我校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全体师生深受鼓舞。面对我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落、不知所措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学生听不懂,读不会,讲不出,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是单词记不住、词汇量太少,因此,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大量单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
引入新教法寻找新出路
如何改变以往的观念和教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首先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让英语教师集中起来学习张思中老师的“心理优势教学论”和对其“十六”字教学法的理解,认识到“适当集中是关键,反复循环是保证,阅读原著是目的,因材施...............教是核心”。然后以张思中老师的“十六字教学法”为指导,提出突.
破英语教学的三个步骤:
一是营造气氛,树立信心。为了营造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校通过校会、班会等形式做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组织了英语歌曲比赛,英语作文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是整合集中,反复循环。这一步骤主要是对教材要求识记的单词、词组和句子的整合和录制。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将下一周的任务布置到年级备课组,由备课组长带领着本组的英语教师对下一周的集中识词内容进行分类、删减、增补和录制。对词、句的处理,我们使用了几种做法:第一种是归类识记,第二种是将单词、词组、句子串连起来识记,第三种是词连句,句成篇地进行识记。
三是因材施教,分层落实。各科任教师及时进行检查,每班抽查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各3-5人。
我们的具体做法
1、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在前一天将晨听的内容录制好,并把重点内容出示在英语学习专栏中。
2、晨听内容采取先单词,后句子,再作文,先易后难,滚雪球
式地层层递进。在录制时,通常要求男女教师搭配,读2-3遍,做到音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在早操前的5-10分钟,先向学生播放1-2首英文歌曲之后、再播放5分钟听力材料,学生边听边记。
4、每天“晨听”结束,由科任教师检查、批改落实。对共性的易错点进行收集整理,把它加到下次的晨听中。真正做到整合集中,反复循环。
5、科任教师把抽查的结果公布在校园的英语学习专栏里。进行及时反馈,这样既训练了的听力,也积累了词汇。
我们的收获
1.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晨听”已成为我校集中识词的主阵地。先学词汇,后教教材,这种自主学习模式,消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到英语学起来有意思,从而愿学、乐学,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树立了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学起来就有了劲头,学生成绩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
2、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校三个年级的英语成绩从原来全县20多名上升到前10名,为我校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给我校的英语教学作出了一个肯定的回答。2008学年,我校英语教研组被凤庆县教育局评为“十佳”教研组。
3、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把“十六字教学法”与“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山村中学英语教学之路。
总之,晨听使我校迈出了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营造了教师学习教法的氛围,兴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高潮,树立了教师教好英语和学生学会英语的信心。在晨听过程中,我们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