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道经典导读4
儒道经典导读
第四讲
文字录入:应松 诸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我们上一次讲到儒道经典的精神要义。儒道经典很博大,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要把所有的经典都读了,在现在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儒家的十三经,就是当今的大学者,有几个把它读完了呢?道教的道藏,更不得了。那是不是说我们对这些经典就无法去涉足呢?要看到,一方面是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是大道至简。我们学习也不必害怕,因为道是非常简单的。为什么我们古人要讲那么多的经典呢?这是因为人的错误类别太多了,人的障碍太多了。你有一重障碍,古圣先贤就有一种说法来对治。最终所说的都是极其简单的道理。这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这里概括的四个字:正本清源。一切问题的产生无非就是本不正源不清。你看现在的社会问题空前的严重,无论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问题都非常严重,史无前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把本忽略了。
现在人崇尚法治,轻视德治;重视法律,轻视教育。这就是本末倒置。有人说: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也是迷惑颠倒的观点,而这个观点通行于世界。这是西方阿克顿勋爵的名言。为什么会通行全世界呢?因为人们看到的确实是这个现象。是这个现象不等于就是这个道理。现在这个社会,总的来说,人们私心空前的膨胀,消费的欲望空前的旺盛。只要是私心膨胀了,那确实一份权力就是一份腐败,所以这个权力非监督不可。但是中国古代社会,要说权力之大,有谁能比得上帝王呢?那古代社会是不是一份权力一份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呢?上次我们讲了贞观之治,全国死刑犯只有29个,真正是国泰民安。这个史实现代人很可能不相信,如果连这个都不相信,那么周朝的成康盛世更没有人相信了。成康盛世,是40年监狱里没有犯人,“刑错不用”。那些刑具都锈了,腐坏了。它凭什么呢?凭的是礼乐教化。要知道那个时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虽然不像后来的皇帝那样的高度集权,但也算是相当的权威了,它绝对的腐败了吗?所以没有智慧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经典的缺失实在是太久了。一个人要智慧,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智慧的人很少动脑筋的,因为道理本来就这么简单,伤那个脑筋干什么呢?看一个人是不是智慧,你只要观察他,解决问题是在因上解决还是在果上解决。古人讲“君子畏因,小人畏果”。高明的人在种因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所以平时没事的时候,一言一行非常谨慎,不乱来。真正是遇到了一些突发事件了,他倒是非常泰然,因为已经来的,都是果报。没有无因的果,没有无果的因。果报来了,坦然接受,该怎样就怎么样,这是君子的做法,也是智者的做法。但是我们看,当今许多企业,哪一个不是盯紧了眼前利润呢?为了眼前的利润,它耍各种各样的手段: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诋毁竞争对手等等这些事都会干。都是迷在果里面了。社会产生的一切问题都是同一个原因,没有另一个原因。都是在果上求不在因上求。比如说,环境已经污染了,这个时候来治理;能源消耗太大了,于是来节能;疾病流行了,于是赶紧来抗击;社会治安出了问题了,于是来加强警力„„前一段时间连续几次出现校园里面孩子被杀的案件:学校里,老师杀孩子;外面,社会上的人进来杀孩子。连续出现几次。我们看他怎么处理呢?几乎所有的报纸上提出的办法都是要加强警力,要加强巡逻,要有监控录像等等。基本是在果上转,你很难找到一家报纸或某个学者强调在因上求的。在因上怎么求呢?首先要知道,造成这个的原因是教育缺失,人没有德行。这种现象在几十年前不会发生,几百年前更不会发生。在晚清时期,社会风气已经是很不好了,一读《官场现形记》就知道。即便是风气很不好,但比起现在不知要好多少。那个时候出现个什么事呢?某一个县里面儿子把老子给杀了,这件事震动了朝廷。朝廷下令:首先县太爷革职查办。你父母官怎么当的?这一方百姓你是怎么教育的?父母官渎职,革职查办。其次这个县的城墙拆去一个角,相当于一个耻辱柱,让这里的人,让周围的人都知道,这里出了一桩丑事,居然儿子把老子给杀了。但是类似这样的恶性事件,现在就太多太多了。所以看问题的角度,能体现出你有没有智慧。生病了你怎么办?实在讲,有些医院从检查那一刻开始,思路就错了:哪里疼就照哪里。照出来一看,这个地方血管瘪了、堵了,于是用高科技手段放支架;那个地方又堵了,再去放支架。放一个就几万块钱。他就没有考虑,为什么人家的血管都弹性好,血流通畅,你这个血管就瘪掉了呢?他不问这个。他只管果,不管因。所以我们发现,这类病几乎没有治得好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技术的东西否定了。我们强调的是,只要思路错了,就不可能有好的疗效。用什么样的技术都不管用。人类许许多多疾病是医源性的,是医疗带来的。你若真的懂点中医就知道,现在大部分疾病都是医源性的。就看你是不是深刻、懂不懂经典了。真正的中医不治病,他养生,从因上下手。即便是生病了,真正的中医还是养生不治病,还是从因上下手。也就是说,防止疾病他从因上下手,治疗疾病他还是从因上下手。所以他真能把病治好。但是正因为他从因上下手,所以效果可能来得稍微慢一些。中医不是急于解决你的症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着人们越来越接受西方理念的影响,所以观念上也就越来越远离中医。而这个中医呢,因为它太高明了,非清心寡欲者难以承传它的精髓,所以假冒伪劣的是绝大部分。所以我们确实需要学习,要知道经典里面到底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下面我们看几条语录,有的是道家的,有的是儒家的。不管儒家道家,还是我们以后可能要接触的佛家,乃至于其他的宗教。所有这些教育无不是教我们要从因上下手,只不过追根穷源,有些教追得彻底一些,有的教追得稍微浅一些,但是大方向都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上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圣人就是最高明的人,他的智慧和德行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种人肯定不是治已经形成的病,而是治尚未到来的病;不是治已经形成的乱,而是治尚未到来的乱。我们知道,治病是医学,而治乱属于政治,是治国之道。《黄帝内经》里多处讲到治国之道。治国之道跟治病之道乃至养生之道是不是不同的道呢?如果治国和养生、治病、治家等用的不是同一个道,那就谈不上大道至简。真正明道的人,处理任何问题,都只用一样东西,这就是道。道只有一个,你要么就得道,要么就不得道。道是什么呢?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所有人都应该是用这个道,用了就成功。你要是不用呢?都叫瞎折腾。现在许多人看病往往是瞎折腾,以为有钱就有保障。有人买房子要买靠医院近的。有人觉得社会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看病难。很少有人想到,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的观念不正。你要观念正,饮食起居你都注意了,都如法了,哪会生病呢?即便生病,随便哪个乡镇医院都可以看,乃至于休息休息就好了,不会有大病的。生病有生病的因,我们造了这个因,就会有相应的果。大家平常也会讲,防病重于治病,这是“圣人不治已病”的最浅显的阐释。依我看,这句话的意思还不仅仅是防患于未然。即便是病已经生了,还是要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的中医就是养生不治病。中医的“中”是什么意思呢?“中”就是平衡的意思,就是要不偏不倚。阴阳平衡,经络畅通,这个叫做“中”。中医只调平衡不治病,凡是认为哪一种药治哪一种病的,都是下医。我们古人讲:“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医掌握至高的道,这个道不管是用来治人的身体还是用来治理国家,统统都管用。所以上医可以治国。中医则是治人,治人的阴阳的平衡。下医才是治病。我们通常所碰到的医,是上医还是中医,还是下医呢?(有同学小声说“下医”)有同学说了,是下医,不是我说的哦。如果要我说呢,讲它是下医,就抬举它了。为什么?下医是治病的。病和疾、症不一样。疾是外感的小病。而病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疾加也”。也就是说,病是在五脏六腑里面的。比如说一个人扁桃体经常发炎,其病是在肺,可能是肺热,下医就着重治肺,但是很不容易治好。因为肺为娇脏,本身很娇贵,你直接去攻它,往往治不好。有许多中医往往感叹说,医不治喘。哮喘之类属于肺系统的病很难治。因为他只知道调肺,调了又不管用。这是下医。下医还知道调肺,现在许多医生呢,肺也不调了,肺热也不清,直接开刀,把扁桃体割掉,或者就在那里消炎。所以它连下医也不算,只能叫它“另类医学”。但是现在一些人的看法正好相反,主张把中医从主流医学里面清出去,叫它做“另类医学”。意思是它也可以存在,因为它还有点效果,几千年的经验总还有点用处,就让它在民间存在吧,但毕竟它不科学,不能登大雅之堂。世俗人的观念往往是颠倒的,所以老祖宗教导我们回头是岸,一定要学经典。要知道真正的中医不是治病,是调理平衡。这个人扁桃体经常发炎,辨证下来可能是肺热,那为什么会肺热呢?五脏六腑都是关联的,是不是肝火太旺灼伤了肺阴?是不是胃火上窜灼伤了肺阴?是不是心火克了肺经?是不是肾水不纳肺气?都有可能。要综合地辨证,然后再调理。当然,这种水平不是一般医生具备的,但是正确的做法就是这样,掌握的人会觉得很简单。所以要学习。学中医不是说学的时间长,他的层次就高,不一定。有些人学的时间很短,照样层次高。但层次高的,一般人还不容易看出来。
真正有高明的人往往没什么名气。譬如扁鹊,他有三兄弟,上面两个哥哥都比他行,但是他的名气最大。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他说是大哥,其次是二哥,我最差。魏文王说,你的名气最大啊。他说,我大哥是在人家病还没有来的时候,就已经察觉了。他是先知,知道你这样的心态,这样的生活习惯一定会有某种毛病。凡是听他话的人就不生病,不生病当然外人就看不出他的水平了,所以只有我们家的人知道他最行。我们家的人都是内行啊。他说我的二哥,在人家的病刚有苗头时就能看出来。别人以为是小毛小病,但是他知道这个病如果不控制住,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凡是听他话的人,小毛病就治好了,所以我们村的人都知道他能看一些小毛小病。而我能够起死回生,在他病很重的时候把他救过来,所以我的名气就最大,就名扬天下。也就是说谁在果上解决问题谁的名气就最大。当然你不能说扁鹊就是在果上解决问题的,他给齐桓公看病,也是从因上预知的啊。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世人很少有不迷惑、不颠倒的。《了凡四训》里面讲“俗眼多翳”,我们普通人眼睛都是有障碍的,真正高明的你看不出来。不信你看现在社会上,什么医生是最有名呢?你到各地去大概去调查一下,那个红包收得最多的,最有名的,往往是外科医生,帮人家摘器官的。他如果是一把刀、一把好手,人家就很佩服。外科医生往往并不知道胆囊是非常重要的器官。《黄帝内经》里面讲“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一个人健康不健康就靠胆,怎么能随便摘呢?但是在一些西医看来无所谓,摘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他是只看眼前,手术成功就是他的功绩。大家要知道,只要摘了,这个人他就跟健康拜拜了。他就是就低一个水准的健康水平。这些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再看底下一条语录:“君子以作事谋始。”这是《周易》的讼卦里面一句。“讼”代表诉讼,打官司。为什么会打官司呢?一定是前面问题积累了。打官司不是好事,所以这里面告诫人“君子以作事谋始”。君子跟小人不同在哪里呢?就这一点不同。小人是在果上求的,君子是在因上求的。君子做每一件事情都是慎乎始,在开始的时候非常谨慎。这里要注意,“君子”这两个字我们经常用,许多人虽然不一定处处标榜自己是君子,但往往会指责某人是小人,那言下之意,好像自己是君子。其实,这个社会上要找到一个君子还真不容易。什么叫做君子?君子的真正意思要搞懂。“君”有主宰的意思,君子就是能主宰自己的人。什么叫能主宰自己呢?就是说,我想要健康就能健康,我想要家庭和睦就能和睦,我想发财就能发财,我想要聪明就能聪明,想什么得什么,这个人是君子。如果你想得的得不到,那就小人。小人就是可怜的人。为什么君子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呢?没有别的秘诀,他慎乎始。他知道因是什么,就种那个因。想得瓜他就种瓜,想得豆他就种豆。他种这个因,结这个缘,因缘一和合就形成果报。真学传统文化的人,真正落实传统文化的人,他的身体是健康的,心态是平和的,谁不想健康呢?谁不想平和呢?谁喜欢生气呢?但是不喜欢生气不一定就不生气。而君子就不生气,他心态平和,家庭和睦。种种的好处他都得到,这就是君子。君子的真正含义是这个,大家要清楚。
大家再看,《论语》里面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作事谋始”,“作事谋始”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都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再回顾经典其他的句子,有哪一句不是这个意思呢?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跟“君子以作事谋始”是不是一个意思呢?绝对是一个意思。君子以作事谋始,我们一开始要做什么呢?作事谋始总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初始最要做的,放在第一位的不就是学习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难道不是“作事谋始”吗?“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跟“君子以作事谋始”,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同一个意思。产生问题的真正的原因,源头在哪里呢?不就是人的心不坦荡吗?心里面有私心,有种种的欲望。所谓坦荡荡就是心里啥都没有,没有任何的执着。有执着就产生问题,没有执着就没有问题,所以君子当然就坦荡荡。经典所有的话都是同一个意思。如果起心动念不是从这个意思出发,那就是迷惑颠倒。所以《论语》里面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根源,也就是因。“本”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本分。君子就是把本分的事情做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比如说我们大家在学校是学生,就尽学生的本分;在家里是儿子是女儿,就尽儿子女儿的本分;出去工作了,是员工,就尽员工的本分。只要你把本分尽好,道就在里面了,你的福报自自然然就在里面。这个里面道理很深,虽然我们讲得浅显,实际上道理很深。许多人听了这个,不一定能接受。想想,尽本分,老老实实的,也不竞争,我就有福了,想不通。想不通就说明这里面道理深。还要继续听,要解析,要把经典的意思搞懂。理得才能心安。
再看,《大学》里面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物体都有本末,任何事情都有终始。你把先后的关系摆正了,就接近道了。“先后”的关系就是因果的关系。当然“先后”也可以指伦理秩序的先后。比如说,家里三代人在一起吃饭,最好吃的菜先搛到谁的碗里呢?现在的家庭,绝大部分都是赶紧给孩子。爷爷奶奶是这样,爸爸妈妈也是这样。这就反掉了。以后这个家庭就没有孝道,孩子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就怎样呢?以后长到十二三岁他就会跟你有代沟,就会有逆反期。这些都是你种出来的。现在一些心理学、教育学往往都告诉我们:孩子到了十二三岁那个时候,往往会产生逆反期,会有叛逆的行为,会跟你产生代沟,所以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要格外警惕——就是格外警惕那个果——不要再去摆出家长的威严、老师的威严,要学会跟孩子交朋友。各位要知道,伦理关系有五伦哪,到了现在就变成一伦了——朋友。父母跟孩子要交朋友,老师跟学生要交朋友,领导跟被领导的也要交朋友,你要是不跟他朋友相处,人家就不买账。总之,现代社会已经几乎没有尽忠尽孝、尊师重道的伦理意识了。
第二篇:《儒道经典导读》上课心得
追寻师道树正师道
——《儒道经典导读》上课心得我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告诉我,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出现一个口号时,社会上必定存在着与哪个口号相反的表现。而且,有时这种表现在高层,有时这种表现在基层。口号喊出后的结果,常常因为矫枉过正而又以后一种倾向掩盖了前一种倾向,于是运动不断。
自从尊师重教作为口号提出来了以后,我便觉得矫枉过正的做法使尊师重教就随之出现了偏差。其偏差不仅是普遍的,而且师道出现的偏差更为大些。哀哉!建立了正确师道的中国,不但错传了自己建立的正确师道,而且其后果还十分严重,其严重性还并不为有关方面充分关注。
关于师道,我以我十分浅薄的知识认为,儒家学说中便有成熟成套的经典论述。我认为,用那些师道思想化育我们现在的师道现状,比起用其它儒家思想教化人们去如何安于现状更有意义,更应当发扬光大。因为我们都在承认: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实施好的教育必须要有具备优秀师道的教师队伍。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相信这是孔子在用他的切身体会所建立的师道理论教育他的弟子,而不是孔夫子自谦的表白。对于这个基本点,我们不怎么说了,更少人这么做了。这可能因为,这个可能曾经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的事实,在我们一有点学问后就忘掉了,或者不愿意承认它罢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很难的。‘三人’,其实是众人的简约语,不是仅仅限于三人。我认为,这句话蕴藏的师道是十分丰富的。
首先,能看到同行中的另外两人(或其他人)有长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必须有虚心气质。虚心气质不是一两次外相表现所能有的,而是长久修行的内在积累,是德行或素养的外化。第二,要有洞察判断的能力,从同行者那儿可以学到什么长处。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地从同行者身上吸取可以滋养自己的东西。第四,还要有平等待人的精神吧!第五,是充满了辨证思维的师道观。同行人中相对于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拿别人的优势或优点来学习,用别人的劣势或缺点来对照检查自己并加以改正。
因此,‘三人行,必有我师---’所告诉我们的师道,首先是个师德问题,然后是技巧或技能以及坚持不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养成了从幼稚园到大学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原因之一就是老师看不到学生思想活跃的或者说能动的一面;看不到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幼稚园里的幼儿,他们是受教育的主体和中心;或者说他们看到了而做不到。老师们总以一种先知先觉的姿态藐视着学生,总以一种老师是课堂的中心和主宰的观念驾驭课堂。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教起来‘省劲’、学起来‘方便’。
现在,有不少人在读‘论语’,知道‘论语’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作品,而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孔子言行的纪录。从读‘论语’中可以看到,不少内容是记录的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我们不去具体评价那每一段对话是否正确,只是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十分重视在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相互提问来探讨学问的。如此一来,我们的老祖宗不是早就有了可谓‘孔子问答法’的优秀教学模式了吗?还需要请洋人来讲他们沿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的成功经验吗?我们不是在继续抛弃些好东西而偏要承袭些老百姓并不乐意接受的不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吗?
现在,我们在评价一个老师时,或老师自认为如何时,也只是把学生是否在鸦鹊无声地听老师的课作为一个最重要衡量标准;而很少有人调查一下有多少学生在思考老师的讲课有什么不妥或疑义,甚至学生中有没有不同于老师的意见或见解。其实,这后者才是推动教学相长最重要的方面。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使老师和学生不是在共同的‘学’与‘问’、在探求真理,而是在老师‘贩卖’与学生‘接受’的状态当中。如果教科书没有大的变化,不少老师的教案多年依然如故就是证明。
子曰:‘有教无类’。长期以来,我们把‘有教无类’仅仅当作一个教育路线来看待并严加批判。其实,‘有教无类’中有丰富的师德问题,‘有教无类’被批判的结果,极大的影响着老师们的师德。曾几何时,有些老师以学生的阶级出身或家庭背景为依据,来决定自己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而于今,不少老师的两眼只盯着学生及其家长的口袋,而表现出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态度。老师的这种不同教学态度,不是严重的师德问题是什么?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可见,青出于兰而胜于兰。曾子更上一层楼,不仅看到了同行者中有师道,而且看到了在能与不能之间、多与寡之间,还有学与问的空间。而其前提是,放下架子,虚怀若谷;即使有人冲着自己不礼貌,也不去计较。我猜想,还难能可贵的是,曾子把这种优秀的个人品格说成是他的朋友所实践,而把自己放在了观察者的位置。
曾子的这个思想,其实是对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道思想的发展。曾子不仅充分地看到了‘能’与‘不能’之间、‘多’与‘寡’之间的相对性和辨证性,而且充分领悟到了把有与实当作无与虚不是一种骄柔造作、而是一种品德修养与包容情怀。就这一点,在现时不说老师对学生做不到,就是老师与老师之间也是没有做到的。
一千多年后,儒家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散文‘师说’中,把先贤的师道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在举例圣人无常师及子曰‘三人行---’后接着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还感慨地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好像是在对我们今天不传师道进行呼吁一样啊!
现在,每年教师节,必谈尊师重教;每遇较大的与教与学有关的矛盾,必谈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没有成为在人们学习知识中,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它只是成为了一个需要时就喊喊的口号,自然就师不尊、教不重了。大学里的学术腐败,学风涣散;中小学里的灌注式教育和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作息;以及整个传道授业领域巧立名目高收费低授业的情形,固然与整个社会状态的多种因素有关,但师道走偏仍然是个重大原因。较好的情况是:有的老师(或人),以尊严和或威权来建构师道;有的老师(或人),以严肃和或冷酷来树立师道;也有的老师(或人),以亲和和或热诚造就师道;等等。糟糕的情况是:有的在某种幌子下,实际上是以集体的名义出售学位。有钱能使鬼推磨,交了巨额学费,上不上课,考不考试,做不做研究,时间一到,学位证书照发;有的收受了学生的金钱或美色,让其蒙混过关;甚至有的自身就为晋升职称剽窃抄袭他人的成果,有的为经济利益代学生写论文,等等。于是,一方面是,老师和学生、师傅与学徒、先学与后学,就不仅仅是个名称差别,而且有了发话与服从的实际关系;另一方面则是,金钱与美色的驱使,使上述发话与服从关系产生了颠倒。这其实,不健康的师道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不论在求学阶段或工作以后,每个人都既在当学生,也在当先生;或既在当先生,也在当学生,是不断交替的。只是当先生与当学生,在某个时段,某个术业,所占的主导地位不同罢了。我体会到,一个有正确师道的好老师,从来不把尊严、威权、严肃、冷酷、亲和或热诚放在第一位,更不把取无道之财、获无道之乐放在第一位。好的老师都极其善于达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不是授完课时或得到了个人好处而草率了结任务。然而,实际情况是,后者人数不少,前者凤毛麟角。有正确师道的老师,首先在于善于从学生、徒弟、后学和一切有长可取的对象中去吸取营养;而不是摆出一幅师长、导师、大师、泰斗的架式,更不为金钱美色所利诱。他们在教书育人中能‘不耻相师’或不‘耻学于师’。我们今天所极力提而不‘畅’的启发式教育,问题的结症正是在于老师不懂得或不愿意以学生或他人为师。正是在于老师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秀师道思想,认真解决一下师道问题。甚至把了解对象当做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当做放下身段认真求师的过程。
中国先祖们开创的优秀教育思想先河,近、现代以来,似乎没有充分浇灌自己的子孙,而是
让‘洋人’大受其益。比如,在美国,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不仅比中国喊的响得多,而且人家切切实实在贯彻执行。美国人的‘师道’与‘尊严’,也并没有中国人那么多紧密的联系。就是‘尊师’与‘重教’,更没有成为一种口号。在`师道`问题上,美国大中小学的老师们,似乎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的‘师道’,而且有所发扬光大。例如,老师是以传道为重心或中心在给学生授业与解惑。它体现在素质或素养教育中,是老师始终把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为目标。老师要把学生当做朋友,老师和学生在平等中相处,许多导师都把自己的学生推在前面,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超越自己。中央台访谈钱学森先生的节目中,钱老有一段表述不知大学的教授们和中小学的老师们有何感想。钱老说,当他把自己写的‘控制论’一书送到导师面前时,位居世界上顶尖水平的导师当他的面说:‘你实际上已经超过我了,钱先生。’就以这个典型为例所代表的西方师道,实际上不就是洋人对‘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道观的生动注解么!
中国有句古话叫‘名师出高徒’。形成这句古语其实是‘高徒’超过了‘名师’所至。它反映的是人类进步的总体客观规律。于是,德行和知识都在低水平的教师如何出高徒?自然是出不了的。
许多故事表明,在西方的学校、文化界、学术界,学生对老师、后学对先学、学徒对师傅、后人对前人等的崇拜,没有中国如此高涨。他们常常是前者对后者具有挑战性,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开拓进取。我们中国不一样,在领袖崇拜成为了历史后,老师崇拜、名人崇拜成了一种新的时尚。有趣的是,不但被崇拜者洋洋自得甚至还自我炒作;崇拜者崇拜得五体投地还盲目的充当被崇拜者的虚拟打手。有位网友看了我的某篇批评某名人的文章后,他在评论中竟然说:‘---他毕竟是一个名人,你说话得小心点。’我不知道用这种语言的年轻先生,是否叫做那位名流的铁杆粉丝啊!这种现象,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师道不正,即社会的师道以其重大缺陷作了示范,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我虽然没有机会亲历发达国家学校是如何在教书育人,但我同几位有经验的留学生交谈中和某些报导资料中,充分看到了我们的师道落后于人的现状。比如美国,虽然人家的人口不足我们一个零头,可人家的先进科技顶尖人才,在相同的一定时间的产出量,比我们要多得多。就是从事商业而成为亿万富翁的人数,用相同时期、学位和资历作可比条件,我们在绝对数量上也比不过人家。我也常常忘了自己是个草民、以纯洁的护国之心而不服气,可这是个事实。再说一个事实,读过研究生或知道研究生怎么在读的网友或许知道,我们研究生课题的重复率有多高!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一个课题导几届学生。导师省事,学生也方便。因为确立一个新课题是不容易的,而具备‘不耻相师’等传统师道,常常是开拓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就近、现代来看,美欧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研究生,在创造性方面,无论质量和数量就都优于我们。这个现象除了制度性因素外,我以为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师道偏差是个重要因素。当然,制度性因素,或许是现代师道产生偏废的主要原因。
实行好的师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是单纯爬在书山上,泡在书海里就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出了几本‘畅销书’或作过几次大场面的讲演就算有好的师道了。它需要老师们以及传播知识的人们长期躬身下来,‘不耻相师’。有些人成名之前或某个阶段可能做到了,而一有点名声和地位后便飘飘然了。现在,不是有很多当过或正在当老师的人,耻学于师了吗?不是有些知识名流耐不信寂寞,拼命给自己涂抹明星色彩么!更有甚者,自己给自己挂上‘某某某大师工作室’的牌子以自我感觉良好就完了,还偏要作些让人耻笑的不三不四的诡辩解释,不是既丢了人品,又输了文品了吗?孔子是后人在尊称他为圣人,其他先贤都无一不是后人的景仰。就是胡适与鲁迅都拒绝了可能的荣誉推荐。而那位真正学贯中西,德高望重,浑身都是学问,正在攀登百岁的饱学之士季羡林老先生,面对社会赋予他的荣誉,公开谢绝了对他大师、泰斗、国宝的称号。季老那种‘有若无,实若虚’的模范胸怀,还正在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时候,为什么就影响不了那位已经名利双收了而还要挂牌称大师的人呢?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网上的八挂新闻、谈性文章,常常可以在首页长存于固定阵地,经久而巍然不动。而正经八百批评一下名人学风的文章,三天两天后便被从首页扫地出门。显然,这是网络媒体表示的一种态度。网络媒体如此保守,其它媒体能比这种态度解放思想吗?当然不能。现实的师道本来就不好,加上多方面的偏袒或压制,我们在师道问题上树立什么,反对什么,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树立正确良好的师道,不是件小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教育改革的实质,决不是把大学或中学拼大、扩张大的简单事情。树立正确良好的师道,培育一种真正的和谐的教书育人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师道的优劣,处处反映社会的长短。这无须找什么例证,随手就可以拈来。阎崇年老先生挨耳掴子,就是师道不良的表现与恶果。他面对年轻人的提问,表现是霸道的。后来提出的三个对话条件,不仅霸道,而且有无知的一面。余秋雨先生本来很有才气,但他对自称大师的诡辩解释和‘阅读更多的是浪费生命’等等命题或提法,同样充分说明他缺乏良好的师道。还有,借着名气耍乖弄巧,那是什么师道表现啊!正因为名人的师道优劣具有太大的社会响应,而他们又切心切意愿意当公众人物,所以只好以他们为例。
中国的教育问题,除了合理解决教师的待遇而外,从根本上解决师德问题是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师德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领导教师的各级领导者的德行问题。而各级领导者的德行问题要有根本上的改变又靠什么来解决呢?现在正从事教育的老师们应当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了。
第三篇:读《儒道至圣》有感
读《儒道至圣》有感
前段时间读了一本名叫《儒道至圣》的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名叫方运的大学生,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到一个叫做圣元大陆的地方。那个地方信奉儒家思想,那里的人依靠诗词文章获取天地元气,增强自身力量。
这是一个读书人掌握天地元气的世界,才气在身,诗可杀敌、词可灭军、文章安天下。此时圣院把持文位,国君掌官位,十国相争,蛮族虎视,群妖作乱。此时无唐诗大兴,无宋词鼎盛,无创新文章。
主人公出身寒门,凭借自己熟记的唐诗宋词,剽窃为自己原作,迅速获得天地元气,博得文位。在同龄人中名声鹊起。成为多少人羡慕的才子、英雄。一时混的风生水起。随着文位的提升,面对敌人层次提高。逐渐意识到依靠投机取巧获得的力量无法稳固,没有持续增长的可能。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学习,透彻理解文章内容,将知识融会贯通,方能为自己所用,化为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得到长足进步。
联想到我们现阶段教育,圣人言“有教无类”就是说所有人都有获得知识的权利。这和我们现阶段义务教育的思想很契合。但是,所有学生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在相等的学习时间内,就能学的大体相等的知识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
趣,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识。需要我们深思。
圣人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等到学生努力学习遇到瓶颈的时候再去启发、开导。对我们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如果不能深入体会,灵活掌握。而去生搬硬套用于现阶段义务教育,将会引发一场教育灾难。
第四篇:儒道互补专题教案
《论语》、《老子》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 一 展示图片1;板书儒道互补 《论语》 《老子》 二 播放奥运视频剪辑; 三 导入新课
导语: 刚才的录像,让我们重温了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精彩场面: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阵阵呐喊,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胸怀;太极拳表演的一招一式,展示了道家的“无极”境界。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今天,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
在探讨之前,我们先确认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四 展示图片2;
教学目标:
1、通过《论语》中“君子”与《老子》中“圣人”比较,了解儒家、道家的基本思想。
2、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著作思想,理解儒道互补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3、感受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引导当代中学生追寻、传承儒道文化。
五 1 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
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我们要研究“儒道互补”就必须先比较儒道的不同。
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比较研究。为了找到这个切入点,初步的调查显示,有这样几种观点:展示图片3 “儒道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人准则。”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的规范准则不同。”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为人处事的准则不同。”
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君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
(板书 君子 圣人)请大家打开书,将《论语》十则含有君子、《老子》五章中含有圣人的语句画出来。(学生朗读找到的句子);
从这三则、两章中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标注在每则的相应位置上)学生代表发言
先/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后/老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圣人”?
师生互相补充,概括《论语》中“君子”和《老子》中“圣人”的特点。
教师小结: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板书 有 无 克己 顺应)
六、从君子与圣人看儒道异同
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展示图片4 由一生诵读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孔子树立“君子”这个楷模的原因?
请同学们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先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树立“君子”这个楷模?
学生:学生谈 1-2学生。
老子树立“圣人”这个楷模的原因?
孔子为我们树立“君子”这样的楷模,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老子,为什么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与“君子”差别很大的“圣人”形象?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多几个同学发言。
探讨儒道主张的异同
通过以上的研读,请大家归纳儒道两家的异同。1-2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学生:我们一起再把有关君子和圣人的章节齐读一遍。
(板书 社会 规律)
七、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从苏轼词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在课后的阅读指南中说得特别好,请同学们打开书20页(一个学生朗读。
学生:你熟知的哪个文人是这样的代表?
教师:那么我们先以苏轼的两首词为例,来看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展示图片5 6 7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
学生: 两个学生朗诵两首词
(将你感受到的诗人情感,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大家)朗诵的学生谈体会(如何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其它学生:请对他的朗诵作一评价,情感把握得是否得当?你尝试读一读。
教师: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是儒道互补的人生,这两首词中如何体现的? 学生:进一步探讨。
(二)“儒道互补”对其他文人的影响
教师:苏轼的人生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千百年来,儒道互补影响着,像苏轼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你还知道“儒道互补”哪些文人身上得到体现? 学生:举1-2例
八、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智慧对你的人生有哪些启迪呢?
请你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出“儒道互补”对你的人生启迪。学生当场写,教师选取佳句,读给大家,请作者简单解释
九、课堂小结 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儒道互补”这一专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一些专题研究的方法:如选择恰当的研读角度,对相关的内容对比研究等。同时,在思想上我们应该获得一些启迪: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让古代先贤的智慧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人生漫漫旅程中“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也能做一个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十 板书设计
儒 《论语》 君子 有(克己)社会
道 互 《老子》 圣人 无(顺应)规律
补
感悟
1、蝶恋花?儒道
温良恭俭礼以弼,儒者苦求,时时仁不弃。万象朝宗谦卦里,聃丘亦可有合璧。齐家修身刀兵退,道法止戈,皆是将民惠。力从天道终不悔,为民甘滴仁义泪。感悟
2、达 则弘儒于世 循礼 重仁义 穷 遂以道自遣 弃欲 顺自然
感悟
3、一丝洒脱,一缕逍遥,达天命,顺人道,天人合一
几分忠孝,几许豪迈,志于仁,修于德,德仁成双 感悟
4、上联:孔子说“礼”礼约人人为仁事 下联:老子言“道”道顺天天法自然 横联:儒道互补 感悟
5、守礼爱人为君子,淳朴超然成圣人。
漫漫时光传千载,谆谆教诲享一生。感悟
6、人生如不竭之河,缓缓流过。旅程中,志在林泉,胸怀廊庙。以动继言,以真言境。
功名不可星满,做人恰到好处。天地放宽于心,恩泽流长于世。
第五篇:儒道教师点晴
教育学编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进行了的批判。B 2.终生教育就是职业教育。B 3.教育学的历史,既漫长,又短暂。A 4.非制度化教育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B 5.教育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A 6.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了教育的目的。A 7.卢梭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B 8.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不包含学校的制度文化。B 9.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A 10.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A
1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B(普遍与特殊)12.在阶级社会,教育目的具有阶级性。A 13.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A 14.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B 15.当今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B
16.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的规定,不受培养目标的制约。B 17.教科书通常不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而是由通晓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专家(通才)编写的。B
18.地方课程可以设置为选修课,也可安排为必修课。A 19.教育目的是抽象,不可能是具体的。A 20.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A 21.巩固知识有可能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的阶段。A 22.道尔顿制要求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A 23.分组教学属于集体教学。A 24.组织教学就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B 25.问题化策略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A(结构化策略)
26.特级教师上课可以不写课时计划。B 27.体谅模式首先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B(认知模式)28.教育即学会关心是皮亚杰的观点。B 29.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是彼得.麦克费尔的观点。B 30.“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B
31.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B
32.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每个学生取得好成绩。B 33.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B 判断题参考答案与解析
1.错
解析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的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2.错
解析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基本质是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3.对
解析
说它漫长,是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哲就是对教育问题专门论述和精辟见解:说它短暂,是因为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它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
4.错
解析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弊端,但驻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5.对
解析
教育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6.对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7.错
解析
洛克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德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实施。
8.错
解析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9.对
解析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的目的。
10.对
解析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 的总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
11.错
解析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2.对
解析
教育目的是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3.对
解析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14.错
解析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对所教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上考虑,这样才能够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
15.错
解析
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16.错 解析
学校课程直接受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17.错
解析
事实上,大多数课程的教科书通常就是由学科专、18.19.·家编写的。20.对
解析
地方课程既可以安排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21.对
解析
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
22.对
解析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
23.对
解析
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24.对
解析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5.对
解析
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26.错
解析
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该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7.错
解析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28.错
解析
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课时计划。29.错
解析
认知模式首先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30.错
解析
教育即学会关心是彼得。麦克费尔的观点。31.错
解析
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是班杜拉的观点。
32.错
“教学中心”领导方式是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33.错
解析
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
34.错
解析
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35.错
解析
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几气才是班级管理 的基本功能。第二部分
单项选择题 1.杜威的教育主张是(B)。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2.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有西方国家提出了普及(C)要求。A.初等教育
B.初级中等教育
C.高等中级教育
D.高等教育 3.下面哪句话反映学思结合(D)。
A.性相近的,习相远也
B.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D)主张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5.下面哪句话主张启发式教育的是(D)。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学不躐等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D)后,有西方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A.初等教育
B.初级中等教育
C.高等中级教育
D.信息革命 7.(B)主张教育即生活。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8.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C)。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9.(D)提出了“白板说”。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洛克 10.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甲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乙卯学制
D.壬寅学制 11.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教育学专著是(B)。A.礼记
B.学记
C.论语
D.大学 12.下面那位教育家重视说知(C)。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13.(B)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A.19世纪初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末 14.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B)。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15.(B)时中国开始出现学校。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6.谁在教育学中提出助产术(A)。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夸美纽斯
17.提倡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思想的是(B)。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洛克 18.(A)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国家政权
C.道德修养
D.文化水平19.下面哪句话主张课内与课外结合(A)。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建国君民同,教学为先 C.学不躐等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0.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的是(C)。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的《教育学》 21.下面哪句话反映的是平等教育(B)。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有教无类
C.非礼忽视,非礼勿听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2.下面哪句话主张循序渐进教育的是(C)。
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学不躐等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3.《大教学论》的作者是(D)。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夸美纽斯 24.提倡泛智教育是(A)。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洛克 25.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B)。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实体化教育 26.(C)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A.杜威
B.斯金纳
C.舒尔茨
D.布鲁纳 27.下列不属于内发论的代表是(B)。A.孟子
B.华生
C.威尔逊
D.格赛尔 28.(B)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A.青年期
B.少年期
C.中年期 D.儿童期 29.下列不属于外铄论的代表是(A)。A.孟子
B.荀子
C.洛克
D.华生 30.(C)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A.理想教育
B.爱国教育
C.个性教育
D.劳动教育 31.(B)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弗洛伊德
D.布鲁纳
32.“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B)作用。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33.(C)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纲要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D.教学计划 3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A)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精神
B.创新能力
C.实践能力
D.逻辑思维 35.(C)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A.教育纲要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D.教学计划
36.每年教委要检查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了教育目的是(C)提出的。
A.导向作用
B.教学大纲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37.被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是(C)提出的。A.1957年
B.1982年
C.1985年
D.1995年
38.放学了张老师给一年级学生布置抄写第一课生字每个50遍家庭作业,请问张老师损害了学生的(A)权利。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言严权
D.隐私权
39.小明把一个很简单的错题做错啦,张老师在课堂上说小明是一头笨猪,请问张老师损害了学生的(C)权利.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40.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D)。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受教育权
41.(D)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A.课程目标
B.课程设计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42.(D)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43.下面哪一种模式不是一个完善的课程评价模式(C)A.目标评价模式
B.结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44.(C)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 C.科目设置
D.教学大纲 45.(A)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散型课程 4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D)改革。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教育制度
D.课程
47.(A)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式的。
A.目标评价模式
B.结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48.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科目的设置,大致包括(C)类。A.四
B.五
C.六
D.七
49.从(C)分,可以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A.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
B.课程任务 C.课程功能
D.教育阶段
50.(C)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A.目标评价模式
B.结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51.(B)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散型课程
52.(A)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A.教育目标
B.教学计划
C.教育目标
D.教学目标 53.从(A)分,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A.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
B.课程任务 C.课程功能
D.教育阶段
54.从(B)分,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A.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
B.课程任务 C.课程功能
D.教育阶段 55.在西文,“课程”一词词源出自拉丁语,意为(B)。A.汽车路
B.跑马道
C.火车道
D.牛车道
56.从(D)角度分,可以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A.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
B.课程任务 C.课程功能
D.教育阶段
57.一二三节安排语文、数学课、下午安排艺体课,体现了(C)原则。A.整体性
B.迁移性
C.生理适宜
D.协调性
58.从课程的(A)分,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A.组织核心
B.任务
C.功能
D.教育阶段 59.下面几种评价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全面的是(D)。A.目标评价模式
B.结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60.“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句话讲的是(A)。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1.(B)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A.目录
B.课文
C.习题
D.实验 62.(B)是教学计划的核心。
A.教育目标
B.培养目标
D.科目设置
D.教学大纲 63.(D)又称学科课程标准。A.教育目标
B.培养目标
D.科目设置
D.教学大纲 64.(A)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材
65.(A)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A.教育目标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学目标 66.(D)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A.教育目标
B.培养目标
C.科目设置
D.教学大纲 67.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C)。A.夸美纽斯
B.捇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68.(C)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9.“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D)是新提出的。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70.复习是学习之母是(C)的名言。
A.赫尔巴特
B.苏格拉底
C.乌申斯基
D.第斯多惠
71.乌申基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体现了(A)。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7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A)。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3.小红喜欢唱歌,妈妈就鼓励她报名参加音乐课外兴趣小组,请问体现了(A)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原则 74.“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是(D)的名言。
A.孩子
B.苏格拉底
C.孟子
D.第斯多惠
75.语文课上,教师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请问运用了讲授的(A)方式。A.讲述
B.讲解
C.解说
D.讲演 76.启发的首要问题是(A)。
A.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B.发扬教学民主
C.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D.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7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C)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秩序渐进原则
78.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是对(B)教学方法提出的要求。
A.讲授法
B.实验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9“从做中学”是(C)的教育思想。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80.许多省市编写乡土教材,这体现了(C)教学原则。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81.“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A)的教育思想。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82.(B)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A.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83.“学不躐等”体现了(D)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84.(C)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等教学宝贵经验。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85.“教学具有教育性”是(B)最早提出 的教育思想。A.孔子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86.智力的核心是(D)。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注意力
D.思维力 87.(B)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A.教学目的B.教学过程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88.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
A.传授两基
B.发展智力
C.培养品德
D.关注个性 89.“遭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D)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学思想出自(B)。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92.(B)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A.讲授法
B.实验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93.“教学过程中一种认识过程”是(D)教育思想。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94.(A)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惹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A.夸美纽斯
B.乌申斯基
B.杜威
C.布鲁纳
95.数学课上,教师用勾股证明了两个三角形全等,请问运用了讲授法的(B)方式。
A.讲述
B.讲解
C.解说
D.讲演
96.“不陵节而施”体现了(D)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7.(D)教学方法最能体现直观性教学。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98.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教育家是(A).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9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A)年 A.1862
B.1902
C.1903
D.1911 100.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是
A.备课
B.上课
C.检查作业
D.课外辅导 101.(C)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
B.教学计划
C.教科学
D.参考书
102.(D)策略与其他教学策略不同,因为它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A.内容型
B.形式型
C.目标型
D.综合型 103.(A)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A.备课
B.上课
C.检查作业
D.课外辅导
104.班级授课制最早兴起于(B)A.捷克
B.乌克兰
C.德国
D.英国 105.目前最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B)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106.(A)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备课
B.上课
C.检查作业
D.课外辅导 107.以下德育模式中,重知的是(A)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08.当代德育理论中浒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A)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09.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请问属于(A)主张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10.体谅模式主要流行于(C)。A.亚洲
B.欧洲
C.北美
D.南美
111.知、美、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知”即(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2.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与启发说服相结合,请问此举运用了德育工作的(D)方法。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113.平时在德育工作中,经常讲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实说的就是(C)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14.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是(D)的观点。A.彼亚特
B.科尔伯格
C.彼得。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15.在班会课上,教师总是觉悟,语重心长地说,请问运用了德育工作的(A)方法。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116.体谅模式是(C)所创的。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彼得。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17.德育模式,重行的是(C)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18.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是(B)观点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19.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行”即(D)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0.(D)是我国学校德育1994年新增的内容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21.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属于(A)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22.(A)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A.政治课等
B.课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123.认识模式是(A)提出的。
A.皮亚杰
B.科尔柏格
C.彼得。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24.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意”即(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5.把风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是(B)观点。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26.德育模式中,重情的是(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7.(D)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28.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理论,要求德育教育实行(C)。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29.在(A)德育模式中,要设计道德两难问题。A.认识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30.(A)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德育规律
D.德育过程
13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情”即(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32.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B)观点。A.认识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33.新柏拉图德育模式属于(A)。
A.认识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134.社会模仿模式的创立者是(D)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皮得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3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36.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A)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37.班会讨论建立值日生制度,请问属于(A)A.常规管理
B.平等管理
D.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38.世界初,(A)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139.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是(A)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40.一个完整的班集体必须具备(B)A.明确的具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D.集体成员之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4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D)。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埃拉斯莫斯 142.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D)的教育思想。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马卡连柯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解析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2.C.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3.D 解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学思结合。4.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强调,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相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相结合,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5.D 解析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6.D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7.B 解析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8.C 解析
赫尔巴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着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9.D 解析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10.B 解析
中国控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11.B 解析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12.C 解析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的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13.B 解析
19世纪未,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义务教育年限。
14.B 解析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15.B 解析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6.A 解析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炃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7.B 解析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程度,他认为,人为的、要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18.A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直接制约着教育的和发展方向。
19.A 解析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减息相辅。
20.C 解析
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马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21.B 解析
有教无类指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22.C 解析
“学不躐等”即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23.D 解析
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
24.A 解析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地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三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25.B 解析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教育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6.C 解析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27.B 解析
华生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代表,其余三人属于内发论的代表。
28.B 解析13、14——
16、17岁,属于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少年常因为缺乏知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青少年期分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9.A 解析 孟子是内发论的典型代表,荀子、洛克和华生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代表。
30.C 解析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31.B 解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32.B 解析 目标就是价值,加入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实现它,那么,她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几率作用。
33.C 解析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程,对一切教育工作起指导意义。
34.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35.C解析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6.C 解析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37.C 解析 建国以来,1957、1982、1985、1995年四次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表述,其中对1985年的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种精神”。38.A 解析 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定期进行组织身体检查等内容属于学生身心健康权的内容。39.C 解析 人格尊严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40.D 解析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对此都进行了规定。
41.D 解析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42.D 解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43、C 解析 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模式,因为他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
44.C 解析
开设哪一门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45.A 解析 基础型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46.D 解析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7.A 解析 目标评价模式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场面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48.C 解析 我国中小学课程科目中的设置,大致包括六类“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思想品德教育科目、社会基础知识科目、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有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性科目。
49.C 解析
从课程的功能看,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50.C 解析 目的游离评价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哪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效果上来。
51.B 解析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52.A.解析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53.A解析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型课程、学校课程。
54.B 解析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55.B 解析
在西方,“课程”一词源出自拉丁语,意为“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56.D 解析
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7.C 解析
生理适宜原则,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挥: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人体生物钟”规律。
58.A 解析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59.D 解析
CIPP 课程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60.A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发展。”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61.B 解析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62.B 解析
在课程设置上,培养目标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结合起来的桥梁。
63.D.解析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64.A 解析
教学计划是否合情合理并具备较强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的提高。
65.A 解析
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66.D 解析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67.C 解析
把科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68.C 解析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69.D 解析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朱熹提出 的,其中的一“课程”一词就包括有学习范围和进程的意思。70.C 解析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71.A解析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72.A 谈话法是小学常用的一种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73.A 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74.D 解析
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老人发现真理”。75.A 解析
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76.A 解析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77.C 解析 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 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78.B 解析
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实验后总结性示范。
79.C 解析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80.C 解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编写乡土教材,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1.A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82.B 解析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83.D 解析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小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84.C 解析
我国古代《学记》中便 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
85.B
解析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86.D
解析
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87.B 解析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88.A 解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89.B 解析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教师的作用在引导、激励、启发。
90.D 解析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施而小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91.B 解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明、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92.B 解析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93.D 解析
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94.A 解析
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文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95.B 解析
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96.D 解析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97.D 解析
演示法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98.A 解析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99.A 解析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00.B 解析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101.C 解析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102.D 解析
综合型策略与前面撰述的三种策略不同,它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教学策略。
103.A 解析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先决重要条件。
104.B 解析
17世纪初,在先进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
105.B 解析
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19世纪中叶己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06.A 解析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07.A 解析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式重行。
108.A 解析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德育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09.A 解析
认知模式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110.C 解析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111.A 解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 成。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知,即道德认识。
112.D 解析
运用陶冶法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113.C 解析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讲的就是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114.D 解析
班杜拉的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
115.A 解析
教师诚恳,深情,语重心长的说教,运用的是德育工作的说服法。
116.C 解析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117.C 解析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械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118.B 解析
体谅模式理论的特征有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德育不是强加于人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 的发展: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119.D 解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即道德行为。
120.D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己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其中。121.A 解析
认知模式的特色的特色在于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122.A 解析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23.A 解析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在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谈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24.C 解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成,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意即道德意志。
125.B 解析
体谅模式理论的特征有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德育不是强加于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126.B 解析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127.D 解析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C 解析
孔子提出 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其实质跟因材施教原则是一致的。
129.A 解析
在认知德育模式中,要设计道德两难问题。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130.A 解析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131.B 解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律、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 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情,即道德情感。132.B 体谅模式理论的特征有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德育不是强加于人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133.A 解析
认识模式的特色的特色在于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134.D 解析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135.B 解析
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形容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136.A 解析
当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定向时,群体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便会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性。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137.A 解析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之一,制定值日制度属于常规管理。
138.A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 了“导生制”。139.A 解析
开姢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40.B 解析
一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的。141.D 解析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斯莫斯。142.D 解析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第三部分
1.赫尔巴特主张(ACD)。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2.赫尔巴特认为,应将(AC)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A.心理学
B.生理学
C.伦理学
D.生物学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包括(ACD)。
A.《大学》
B.《孔子》
C.《中庸》
D.《论语》 4.《学记》反映了哪些教育思想(ABCD)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师严然后道尊 C.学不躐等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洛克的教育主张(BC)。
A.泛智教育
B.白板说
C.绅士教育
D.国民教育 6.二战后,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包括(ABD)。A.终身化
B.全民化
C.专业化
D.民主化 7.凯洛夫教育学忽视了(ABC)的自主性。A.教师 B.学生 C.学校
D.校长
8.人们说教育的多元化,具本指(ABCD)等的多元化。A.培养目标
B.办学形式
C.管理模式
D.教学内容 9.网络教育是(BD)。A.等级制教育
B.开放式教育 C.年龄段教育
D.趺时空的教育 10.学生文化的特征有(ACD)。
A.过渡性 B.群体性
C.多样性
D.互补性 11.学校精神文化包括(ABC)成分。A.认知 B.情感
C.价值
D.审美
12.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主要受到(ABCD)等因素的影响。A.遗传
B.成熟
C.教育
D.个体实践 13.下列属于外铄论的代表是(BCD)。A.威尔逊
B.荀子 C.洛克 D.华生
14.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包括身心发展的(ABD)。A.顺序性
B.阶段性 C.平衡性
D.互补性
1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ABD)顺序发展的特征。A.感知运算水平
B.前运算水平C.后运算水平
D.形式运算水平16.下列属于内发论的代表是(ACD)。A.孟子
B.荀子 C.威尔逊
D.格赛尔 17.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ABC)。
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校的培养目标
C.教师的教学目标
D.学生的学习目标
18.教育目的具有(ABC)。
A.历史性
B.时代性
C.社会性
D.阶级性 19.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提出,培养(ABCD)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守纪律
20.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的指导意义通过(ABC)作用来实现。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21.创新能力是一种(BCD)。
A.个性品质
B.智力特征
C.人格特征 D.精神状态
22.99年《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AB)为重点”。A.创造精神
B.实践能力 C.创造思维
D.逻辑思维 23.素质教育是(ABCD)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全面发展
C.促进个体发展
D.培养创新精神 24.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体现在(ABCD)。
A.评价办学水平
B.检查教育质量 C.评价教学质量 D.检查学习质量
25.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ABD)。
A.教育理念
B.教育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研究能力 26.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是(AC)。A.教师 B.家长
C.学生 D.教材
27.一名优秀教师的语言应该具备(ABC)。A.有逻辑
B.有感情
C.有个性
D.有特点 28.教师职业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ABCD)方面。
A.传道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29.我国的(ABCD)等法律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了规定。
A.《宪法》
B.《婚姻法》 C.《教育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30.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以分为(ACD)。
A.学科中心课程 B.教师中心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31.课程文件分为(ABC)等层次。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材 32.教科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是(ABCD)。
A.学习的主要材料
B.教学的主要依据
B.分析教学目标 D.确定教学任务
33.学生的学习特点有(ABCD)。
A.独特性
B.稳定性
C.发展性
D.灵活性 34.下面属于课程目标的特点是(ABD)。A.时限性
B.具体性
C.丰富性
D.操作性 35.一个公民所具备的“三基”包含(CD)。A.听
B.说
C.读
D.写
36.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ACD)模式。
A.目标评价
B.结果评价
C.目的游离评价
D.CIPP评价 3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分为(ABCD)。
A.工具性课程
B.知识性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38.按照课程表,应该坚持(ABC)原则。A.整体性
B.迁移性
C.生理适宜
D.协调性 39.课程计划是(ABCD)的依据。A.安排教学活动
B.编写教学大纲
C.编写教材
D.评估教学工作 40.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社会 B.知识
C.儿童
D.课程理论 41.教学任务通常包括(ABCD)等内容。A.基础知识
B.基础技能
C.情感
D.品德
4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ABC)。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散型课程 43.从教育阶段角度,可以分为(ABC)。
A.幼儿园课程
B.小学课程 C.初中课程 D.成人课程 4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BCD)等基本特征。A.专一性
B.强制性
C.普遍性
D.基础性
4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以分为(AD)。A.国家课程
B.省市课程
C.区县课程 D.学校课程 46.CIPP评价模式包括(ABCD)等步骤。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47.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BCD)。A.教材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48.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来自(ABC)方面。A.学生
B.社会 C.学科
D.学校
49.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BCD)。
A.实际操作练习
B.独立性练习
C.创造性练习
D.模仿性练习50.教学一般任务主要包括(ABCD)。A.传授两基
B.发展智力等能力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个性发展
51.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ABCD)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52.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ABC)。
A.口头练习
B.书面练习
C.实际操作练习
D.模仿性练习53.智力主要包括(ABCD)。
A.注意力
B.观察力
C.记忆力
D.思维力
54.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要注意(ABCD)等问题。A.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B.发展教学民主 C.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D.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常用的教学原则有(ABCD)。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56.讲授法可以分为(ABD)等方式。A.讲述
B.讲解
C.解说
D.讲演 5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包括(ABCD)。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8.下面属于一节好课的标准是(ABCD)。
A.目标明确
B.重点突出
C.内容正确
D.方法得当 59.平时教师备课一般包括(ABC)。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D.钻研教科书 60.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ABCD)。A.个别教学制
B.班级上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61.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以分为(ABCD)。A.直线式
B.分支平行式
C.螺旋式
D.综合式 62.古代(ABD)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A.中国
B.埃及 C.印度
D.希腊
63.根据使用主要教学方法来分,课可分为(BCD)。A.检查课
B.讲授课
C.演示课
D.练习课 64.根据教学的任务,课可以分为(ABC)。A.新授课
B.巩固课
C.技能课
D.实验课 65.下面属于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ABD)。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创造性
D.灵活性 66.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可以分为(ABD)。A.内容型
B.形式型
C.目标型
D.综合型 67.教学进度计划一般包括(ABD)。
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单元计划
D.课时计划 68.在概念教学中,常用(AB)教学方法。A.归纳法
B.演绎法 C.全习法 D.分习法
69.德育过程是促使教育者(ABCD)发展的过程。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0.德育是对(ABC)的总称。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品德教育 71.德育包括(BCD)等形式
A.学生德育
B.家庭德育
C.学校德育
D.社会德育 72.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ABCD)。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73.下面属于德育工作基本方法是(ABCD)。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74.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ABCD)。
A.政治课
B.课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75.当代最影响德育模式有(ABC)。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情境模式 76.德育过程的结构通常由(ABCD)等要素构成。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77.下面属于体谅模式理论的特征是(ACD)。A.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
B.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C.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D.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78.下面属于德育的基本原则的是(ABCD)。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79.班级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帮助实现教学目标
B.提高学习效率 C.帮助维持班级秩序
D.帮助良好班风 80.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ABCD)。A.确定发展目标
B.建立核心队伍
C.建立正常秩序
D.培养良好的班风
8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了解学生
B.研究学生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82.班级管理的模式主要有(ABCD)。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83.班主任的作用体现在(ABC)。
A.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C.班级人际关系艺术家
D.班级的代言人 84.合格班级一般应该具备(ABCD)。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85.规章制度在班级管理的作用体现在(ABD)。A.管理
B.控制
C.引导
D.教育 多题选择题参考答案现解析
1.ACD 解析
赫尔巴特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AC 解析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ACD 解析
宋代以后,程泉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4.ABCD 解析
《学记》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外相结合,减息相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严师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5.BC 解析
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洛克提出白板说是提倡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6.ABD 解析
二次战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7.ABC 解析
凯洛夫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处主性: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8.ABCD 解析
教育的多元化是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9.BD 解析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趺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10.ACD 解析
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11.ABC 解析
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12.ABCD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13.BCD 解析
威尔逊是内发论的代表,荀子、洛克和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14.ABD 解析
像模像样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5.ABD 解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16.ACD 解析
持内发论主张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和格塞尔。
17.ABC 解析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18.ABC 解析
教育目的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19.ABCD 解析99年《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道德、文化、守纪律的、告知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ABC 解析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的(1)教育目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1.BCD 解析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2.AB 解析
99年《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道德、文化、守纪律的、告知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3.ABCD 解析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4.ABCD 解析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25.ABD 解析
优秀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26.AC 解析
教育活动是一种幅度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的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要素
27.ABC 解析
教师的语言道德要求准备、明了、有逻辑性,其次是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是富有个性,能够体现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28.ABCD 解析
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9.ABCD 解析
我国《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了规定。
30.ACD 解析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31.ABC 解析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32.ABCD均衡生产书的作用主要在体现在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分析体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是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33.ABCD 解析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34.ABD 解析
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35.CD 解析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洞察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基础教育,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36.ACD 解析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的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APP)评价模式
37.ABCD 解析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38.ABC 解析
安排课程表应该坚持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9.ABCD 解析
课程计划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小学、初级中学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编写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
40.ABCD 解析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知识、儿童和课程理论。
41.ABCD 解析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42.ABC 解析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