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骆越文化资源开发方案
骆越文化资源开发及经营方案
一、骆越文化资源开发需求分析
1、形象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树立,成为越来越关键的课题,各地政府纷纷聘请专家,进行形象策划设计与推广,于是就有了各种定位、各种个性化的城市,这样的形象工程,使得城市与城市可区分开来识别,并按各自的个性特色发展。广西也不例外,首府城市南宁定位“绿城”,国际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的推广功能,使南宁改变了默默无闻的历史,但就形象而言,认知之后的认同、美誉显得后继无力,如果想到广西,想到南宁,仅仅是美丽的山山水水、城市的绿化和民歌,那远远不够,首先,这样的形象并非唯一性的,不足以做区分识别,其次,它没有体现城市发展战略,没有反映本土文化、城市个性和民族特色。一个鲜明、丰满的形象,这些是必备条件。
就定位而言,“绿城”定位并非不可以,问题在于概念,绿化概念不具备唯一性,具备唯一性的是本土文化,如果把“绿”定义为原生态文化——骆越文化,把“绿”定义为“骆越人”自然、质朴、兼容、顺应天性的民资个性、真诚的生活态度、生态以及两性平等的独特生活方式,把“五象”设定为城市形象系统的吉祥物,用民歌等文化艺术形式诠释和传播形象理念,那么,推广、传播的形象就和现在不同,品牌力、影响力、辐射力都将不同。
可惜的是,在今天,除了考古学家,大概没有人知道广西这片土
地在史前叫《骆越国》,范围包括广西、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岛、越南北部,骆越国的首都就位于现在的南宁市范围内,壮族、瑶族、黎族、京族等少数民族都是骆越人的后裔,骆越人是水稻种植的发明人,《骆越国》有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花山文化、龙母文化、水稻文化、民族文化,有专家说,其文化的厚重不亚于玛雅文化等史前文明。但这样一部史前文明,却淹没在汉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历史潮流中。
一方面是广西城市形象的树立对本土文化有着显性需求,一方面是伟大的史前文明不为人所知,这种矛盾的现状,不是众所周知,所以至今没有改变。
2、经济需求:西部开发以来,广西经济高速发展,泛北部湾经济圈战略,为广西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个机遇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大机遇,“区域经济”是新经济,世界上的典型案例是“欧盟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冲突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寻找文化共鸣,对于文化共鸣而言,骆越文化几乎就是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文化之根,同样种植水稻,同样吃米粉,同样为男女共同劳作的生活方式。此外,开发骆越文化资源对广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优化升级和科技、文化产业发展起关键作用。以上两方面均说明广西经济发展对骆越文化存在显性需求。
3、文化需求:广西在历史上,在漫长的汉文化时代,和海南一样,是典型的流放地,山高皇帝远,边沿化是其特点,历朝历代都有边沿化情结,影响深远。在西方文化普及的今天,再度经历新文化洗礼,仍然处于边沿地位,和其它民族自治区不同的是,广西没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使人具备归属感、自豪感与凝聚力。两个文化时代,广西都是默默地随大流,任本土文化淹于新文化中。这种边沿化的另一特点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得以保留,本土文化不能成为城市个性,民族个性却没有失落和遗失。
在文化同化严重的今天,国际上、社会各界都在呼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使得世界各国,国内所有民族地区都在开发与传播民族文化,纷纷走进民族文化复兴的潮流。在这一背景下,骆越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向世界展示一部同样伟大的史前文明只是时间问题,广西文化发展存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趋势。
4、人的需求:保持自身民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广西人,却没有文化归属感、文化自豪感、民族个性没有表现机会,民族力量得不到完整展现和凝聚,身为广西人,不了解本土文化,不知道《骆越国》,不认识“骆越人”,很显然,广西人存在本土文化需求。
二、骆越文化开发思路
1、资料收集:骆越古国考古资料;骆越古国历史资料;骆越后裔民族文化资料;骆越后裔生活、生产方式、习惯民俗资料。
2、资料整理:分类、分科整理,并建立资料档案。
3、文化系统建设:建立骆越文化系统知识库,文化系统知识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原始资料系统;二是经专家整理编辑的史前文明系统;三是经创作的文化传播系统,文化传播系统由基础系统和艺术系统组成。
4、文化传播基础系统建设:文化传播系统分四部分,一符号部分,符号部分是一个大的系统,包括花山壁画,铜鼓花纹,服饰花纹,建筑花纹等;
二、人物形象部分,各种传说故事人物;
三、生产工具部分,包括水稻种植工具,水田作业工具,米粉加工工具,服饰加工工具等原始工具;
四、物质产品部分,包括衣食住行等产品。
建设方式:平面设计、二维、三维设计。
建设方法:依据原始资料加工转换为符合现代传播需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参考标准有视觉识别系统标准、艺术作品创作标准。
5、文化传播艺术系统建设:艺术系统分为文学系统和艺术系统,文学系统以原始资料和后人加工作品为主,艺术系统分为歌舞系统和影视系统,请专家创作。
三、骆越文化开发利用的经营思路
1、知识库经营:文化系统建设完成,可提供骆越文化咨询服务,其中,文化传播基础系统有着自主知识产权,可销售知识产品。
2、产业经营:文化系统建设完成,可在原基础上成立影视制作公司,生产骆越文化影视产品。
3、产业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形成品牌力,可创办“骆越文化园区”,园区分为创意产业园和主题公园两部分,按迪斯尼模式经营文化园,打造与东盟博览会相匹配的文化交流平台。
四、骆越文化开发经营的经济模式
1、政府经济:骆越文化资源开发及经营,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与广西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是广西城市形象工程,是广西泛北部湾区
域经济模式的配套工程,此外,资源开发和经营过程的关联部门大多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社会各界联合起来才能运行正常,是典型的社会化运行模式。因此,其经济性质中“政府经济”属性起主导作用,没有政府带动和政府经济模式,经营不具备可行性。
2、区域经济:骆越文化是公共文化、公共品牌,企业开发骆越文化资源的自主知识产权很有限,更多的是资源共享、文化交流、文化共鸣,公益性起主导作用,开发本土文化服务于本土区域,随区域经济需求而生,随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就有了区域经济特色。
3、创意经济:骆越文化经营的任何阶段,都以创意为主导,是典型的创意经济运行模式。
策划:黄华坚 2010年10月6日
学院合作项目
一、合作项目:骆越文化基础系统设计制作。
1、学院工作内容:
(1)符号及手册设计:符号设计内容包括花山壁画,铜鼓花纹,服饰花纹,建筑花纹等;
符号设计:平面设计;
符号设计流程:设计内容资料收集,符号临摹,符号色彩及艺术加工设计,骆越文化符号系统设计审核,审核通过后设计“骆越文化符号手册”,编辑符号手册,制作手册清样审核。
(2)人物形象设计,骆越文化中各种历史及传说人物形象设计;
人物形象设计:平面、二维、三维设计;
设计流程:历史及传说资料收集,人物形象设计策划方案,按策划方案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审核。
(3)生产工具设计:骆越国生产工具设计内容包括水稻种植工具,水田作业工具,米粉加工工具,服饰加工工具等原始工具;
工具设计:平面设计;
设计流程:考古及博物馆资料收集,工具临摹,工具色彩及艺术加工设计,工具设计审核。
(4)物质产品设计:骆越国及其后裔的原生态产品设计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等产品;
物质产品设计:平面,二维,三维;
设计流程:骆越国及其后裔生产的原生态产品资料收集,产品临
摹,产品色彩及艺术加工设计,设计审核。
(5)设计标准:依据原始资料加工转换为符合现代传播需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参考标准为视觉识别系统标准、艺术作品创作标准。
2、合作工作内容:
(1)资料收集和方案策划;(2)符号手册编辑;
(3)《骆越古国》史前文明图册编辑;(4)骆越文化宣传网站设计与管理;(5)骆越文化宣传片制作;(6)骆越文化题材形象设计。
二、后期合作项目:骆越文化艺术系统设计、制作。
1、骆越文化图书产品生产。
2、骆越文化影视产品生产。
3、合作条件:基础系统完成后,视学院学生生产能力再具体设定合作内容。
第二篇:骆越文化遗存的最后挽歌
骆越文化遗存的最后挽歌
添加时间:2011年08月01日 阅读:202
梁越
地名岐义及其他
正如“北海”地名在壮语里其实是海口、水口一样,地处中国南端的“北海”从汉语地名上就给人以北部之海的岐义。前些年,一篇报道当地政绩的新闻报道很是走红,标题就叫做“百色百变”,说得是百色正在日新月异。作为右江河谷母亲河的始端,百色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堪称百变,可是其地名的岐义已达到令人心痛的地步。如同静默的江水,没有任何主流声音说,百色其实是壮语“洗衣的河岸”的意思。
放眼北望,吴越故地,荆楚故地,远溯至河姆渡、良渚时期最灿烂的越人文化遗存,如今还保留下来的只有充满岐义的地名和顽强地保持着越语古音的汉语方言了。
大地无言,江河无语——我们何以对得起我们的祖先?我们何以对得起作为骆越人后裔的自己的良心?
百越人的文化,一点一点地湮没——从长江南岸,步步南退,到如今只剩下左右江流域的桂西,和云南文山、西双版纳到老挝高原这条被称为壮泰走廊的狭长地域。整个珠江口流域,除了地名和留下夹杂着骆越古词和古音系统的粤语外,已没有关于这个曾经庞大的族群的任何记忆;作为骆越人直系后裔的壮族,其服饰文化在广西几乎全军覆没;壮族人口近百分之九十的武鸣县,最后一个杆栏建筑,十年前早已消失;有效地保留着骆越古语、形态和语法的壮语,由于长期没有言文一致的文字系统,没有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正日益显得支离破碎,说上两句话,必须用上另一种族群的语言借词,否则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广西壮文学校,壮文不在必修课之列,实质只剩下一块孤零零的牌子,广西各地的壮文学校纷纷改为民族中学,几乎彻底放弃了身为民族文化传承阵地的使命。
整个右江河谷及其支流流域——德保、靖西、田林、隆林、西林等等,骆越文化遗存正以活着的或死着的各种形态如泣如诉地唱着一首歌,这是最后的挽歌。每时每刻,在这里都上演着一种人类族群文化彻底覆亡前的惨烈和悲壮。
田阳:壮族人文始祖画像的悬挂地
布洛陀的传说,在珠江上源流域普遍存在于壮侗语族群的记忆里,以口传的方式得以代代传承。可以说,在这个广大的区域,哪个地方都有资格竖起这个人文始祖的画像。许多人在问,为什么是偏偏是田阳?为什么偏偏是敢壮山?
当初田阳民间自发地举办布洛陀公祭活动的时候,不少官员们并不能把握这种活动在政治上的正确,躲躲闪闪者有之,惊恐犹豫者有之;直到国家宣传机器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人类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介入了宣传,官员们才纷纷在公祭大典上面对摄像机前站直了腰杆。也不能怪官员们,曾几何时,仅仅在民间公祭活动的前几年,田阳的民间师公、麽婆这些壮文化的传承者们还被当地有关部门以封建迷信的名义集中整治打击。
壮族文化,准确地说,骆越文化的遗存,在上千年岁月里,在官府的眼里,是粗鄙不堪的;壮语,即古骆越语的遗存,在官府或是土官们的眼里,是不齿于讲出口的鸟语。在骆越人的故地,甚至出现了“禁歌太守”这样的官员或有在街上讲壮语,要被罚七个铜板的地方土法律。壮人知识分子非脱胎换骨地学汉文、习汉字方能有出头之日。然而,母语不是汉语的壮人知识分子中在漫长的岁月里能产生几个人才?在梁庭望教授的《壮文论集》里有这样的论述:在壮族地区,“在历史上,汉文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慢如蜗行,以壮族诗人〈写汉文诗词〉为例,2000多年才有100个左右,平均一个世纪四人,水平与汉族诗人相比还是低层次的。经2000多年,壮人能掌握汉语文的不过五分之一。”最让人心酸的话,还是在梁庭望教授的《壮族74村寨文化水平调查报告》里:人数1700多万的壮族,直到如今,仍有近千万文盲,其中750万人是青壮年,处在乡村生产的第一线。汉文学不会,汉语半懂不懂,壮文又不给他们,壮语广播和壮语电视这样的现代传媒也不给他们,他们只好处在信息几乎完全隔绝的境地,与现代文明越来越远。整个壮侗语民族,没有在祖先积累的智慧的基础上和先进民族赛跑,而是完全处于民族文化传承自我断裂的状态,张皇失措,无法定位。
其实,中华文明的多源一体已成为公论和共识。不仅仅是布洛陀,就算是被黄帝镇压的蚩尤,被黄帝孙子驱逐的共工,还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口传史诗人物:格萨尔、乌古斯、江格尔、玛纳斯……哪一个不是我们中华大地上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决不限仅于炎黄。在这个美丽而辽阔的国土之上,哪一种人类族群的文化,都没有消失的理由。
可悲的是,这种历史惯性在骆越人故地仍在继续。骆越人的后裔们哪怕头上挂上一顶最小的官帽,一旦举家搬入城镇,便迫不及待地拼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于保留着古骆越语形态的壮语而言,哪怕在讲官话时带点口音,都要冒着被别人嘲笑和挖苦的危险。自己的子女,干脆让他们与祖居的乡下隔离,恨不得从娘胎里就把子女们民族的母语印记连根拔除。以至于出现越来越多这样奇怪的家庭,家里的爷爷和奶奶不会汉语,来到当干部的子女家里,和孙辈不能交流,因为孙辈不会说壮语。壮侗语族群的文化,或者说古骆越人的文化遗存,千百年来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极其艰难地传承着。传承者无一不是饱受官府打击和岐视的民间宗教人士和底层草根。布洛陀经诗、花神崇拜、英雄人物的口传史诗,千百年来没有任何主流工具记录它们,它们只能存在于最底层的人群中。壮侗语族群的文化记忆,就这样存活在田间野地,在村头树下,没有任何有身份的人对他们表示过尊重。这种状况,如同右江河的水,一流就是两千年。
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民间祭祀活动在田阳的出现,是一个极其艰难中的奇迹。不要问什么,太多太多的出现应该出现,可是最终没有,布洛陀祭祀活动的出现,拥有一千个理由。
继布洛陀文化之后,在巫婆中传承的龙州天琴文化被挖掘出来了;在民间泥腿子歌师中传承的平果嘹歌文化被挖掘出来了;在重重大山隔绝中的文山州富宁坡芽村妇女中传承的象形文字——坡芽歌书被挖掘出来了;在大明山脚下,仍然保留着骆越古国官称的民间歌舞——骆垌舞被挖掘出来了;骆越古都地望被挖掘出来了;龙母文化被挖掘出来了……没有一个不令世人震惊,没有一个不被当今堂堂的国家主流机构视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令人痛彻心肺的是,千年的惯性仍在无情地继续着,骆越文化的宝贵遗存,几千年的人类族群的生存智慧和记忆,仍以加速度的方式在流失。
右江河中段:有关壮人历史中最惊心动魄的两大事件
到了河流的中段,我们要说两个人物;两个历史事件。一个是侬智高,一个是岑猛;北宋时的侬智高的起义和明朝的思田之乱。
侬智高可以称之为一个悲壮的爱国者。侬氏家族世代为中国守边,当受到交趾压迫欺凌,危急万分的时候,自然要向国家求援。可惜当时的主政者耳目昏聩,最终酿成巨大悲剧。爱国者被统治者以国家的名义进行镇压,这是一千多年前发生的极为荒唐的事件。
史学界喋喋不休,大多感慨侬军的失败,侬智高本人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侬智高起义早已被定性为正义性,但史学界对侬部南迁的重大影响研究极为不足。侬军发端于靖西,首先击破今田东地横山寨出右江谷地。败于狄青之后,侬部仍沿右江河谷西撤,在河谷的上源富宁、广南一带进行了数年顽强的特磨道保卫战。近年来,云南的学者关于侬部西撤、南迁及侬智高本人结局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值得称道。在这里,我们应该改变一个观点:侬智高本人并不是一个失败者,从侬部西撤、南迁过程中,约有近20万壮族群众陆续跟进,不仅在古老的壮泰走廊上撒下了壮侗语民族文化的种子,而且,侬部进入今泰国、老挝境内,为当地早期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在整个东南亚,约有9000万人可以互相称对方为“贝侬”,得益于侬部南迁带来的重要影响不少。至于侬智高本人的结局,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像宋朝史料记载的那么简略、武断,近年来云南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他本人在率部南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巨大成功,而且成为了分布在东南亚的壮侗语〈侗台语〉民族传说中的伟大英雄。
瓦氏夫人在广西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的丈夫岑猛却不为人所知,提起明史上惊心动魄的思田之乱,更是了解者寥寥。近年来反映瓦氏夫人事迹的文艺作品,不管是主创者还是主抓这个题材的文化领导,都恨不得瓦氏夫人一出场就让她立即走上抗倭战场。主创者们言之凿凿,说瓦氏最闪光的事迹就是抗倭了,表现她别的人生阶段的事有什么意思。其实,只要用脑子想一想,用点时间研究研究那段明史,就会明白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就会明白瓦氏夫人年近花甲还要拼着老命带着曾孙走上战场的真正原因。一个生活在中国最偏远的地方的土司妻子,一个守寡几十年的寡妇,天生没那么伟大,她成为中华的英雄,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瓦氏夫人出征,初衷其实是为了洗涮家族背着所谓“谋反”的罪名。瓦氏夫人的丈夫田州土司岑猛,直到死也没下令向官军射过一枝箭。但他却遭到冤死,而且是死于明军大军进逼,并进行一系列策划之中。关于岑猛之冤,有兴趣者不妨抽空阅读一下黄明标先生在2008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瓦氏夫人研究》。正因岑猛遭到冤死,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思田之乱,整个右江河谷,当时的田州、思恩府地界全部爆发了。明廷动员了三省兵力,两年多也无可奈何。最后,明廷换上洞悉内情的王阳明总督两广,他却不费一箭,不死一人,以“抚”的方式使“牵动三省”思田之乱顷刻之间烟消云散。这是为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要从壮族的民族性格上分析。这里,还是要引用梁庭望先生的一段话:“这种性格在表现形态上与北方民族剽悍孔武的外露性格不同,外柔内刚,有如棉里藏钢。文静时如水牛踱步,但如被惹怒,便似水牛跳高坎,瞪红双眼,连老虎也被吓得窜伏深山。”〈《瓦氏夫人论集》第201页〉可以说,假如没有岑猛之冤,就不可能有思田之乱,也不会有这么一个年近花甲仍走上战场的瓦氏夫人。
隆安大石铲:改写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
这里已是右江的下游了,距离汇入邕江已是不远。在这里,长期以来,一个本可以震惊全世界的发现被轻描淡写了,确切地说,就是壮侗语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被忽略了。这就是隆安大石铲文化的考古发现。骆越民族的先民们把新石器时代的大石铲崇拜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石铲小到母指,大到近一人高,各种各样的石质,尤其是作为祭品的玉石铲,其精美程度无与伦比。六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在右江河边捞沙的农民,仍能像挑红薯似地从沙中掏出各式各样的大石铲,出售给闻风而至的文物贩子。
在同一时期,在中华大地上,试问哪里可以找到如此精美的石器?良渚也是越人的文化,显而易见是比隆安大石铲晚得多,如果看良渚的玉璋等礼器,隆安玉石铲的对它的影响不难窥见,可以说,隆安大石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它影响了良渚、河姆渡,而良渚、河姆渡又影响更为广泛的地区。勿庸置疑,隆安大石铲文化的创造者是骆越人——壮侗语民族的先民,他们也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只有稻作劳动,才会用到大石铲。
至今,隆安民间还保留着延续六千多年的稻神祭祀民俗,这一民俗分布区的核心村落,其壮语地名更是透露出“千古鸟田”之谜。
到了青铜时代,属于骆越文化遗存的,在壮族地区仍然令人震撼。比如西林的铜棺,其工艺水平和艺术的想象力毫不逊色于中原的青铜器;比如大明山下的元龙坡出土的青铜器,都有独立起源的越人的风格。还是苏秉琦老先生说得好:“岭南也有自己的夏商周。”
无论从语言学上,地名学上,还是从考古发现上考察:中华文明五千年,其中有三千年是越人的文明居于主导。春秋以前,中原地区氏族部落纷乱,但在长江以南的百越地区,虽没有统一的强大的政权,但从语言、文化、风俗上是统一的,这为同一族群共同创造文明成果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三千年里,是百越的文明影响了中原甚至更遥远的地区。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厉声教授在考察了骆越文化遗存后有一个重要论断:“百越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而骆越是百越的核心。”
河流永存:我们要唤醒一个族群的文化记忆[$br] [$br]长期以来,由于千年土司制度造成的后果,土官心理的惯性仍在持续。土官心理的特点是土官比皇帝还左,左得令人啼笑皆非。对于本土的东西,不敢声张,不敢冒头,不敢“轻举妄动”。有的土官甚至恨不得把壮侗语族群的扫盲希望寄托在消灭壮语和迅速普及汉语和汉文上。但对于壮族这样一个居住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族群来说,别说是几十年了,就是几百年,也未必能够实现语言的转用。最不可忽视的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到了21世纪,所有族群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所有的族群的生产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结晶,任何民族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并有保存、发展的权利。
是谁最先发明了至今养活世界近三分之二人口的水稻人工种植技术?——是壮侗语民族。
是谁首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已经有效地与西方世界沟通经济文化联系?——是壮侗语民族。
是谁首先发明了棉麻纺织技术,温暖了世界大多数人口?——是壮侗语民族。……
卢森堡虽然只有35万人,却在大国的夹缝中顽强地保存母语,保存本民族文化,多语文化的优势使他们信息四通八达,人均收入排在世界前列;在英国,100万的威尔士人,540万的苏格兰人,60万的爱尔兰人,始终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兼通英文,使他们步入世界发达民族行列;在前苏联,不仅像1000万的乌兹别克人,950万的白俄罗斯人有自己的文字,就连人口仅仅70万的蒙乌德穆尔特人、60万的切米斯人也有发达的民族文字……
对于继承了骆越文化宝贵遗产的壮侗语民族,我们要心存敬意。在亚洲纯净的天空下,是他们,栉风沐雨几千年,不惧瘴疠之气,不惧毒虫猛兽,开辟了亚洲东部这块温暖湿润的秀美山河,为我们多民族的国家贡献了巨大的版图和丰硕的文明成果。谁不尊重壮侗语民族的文化,包括他们使用自己的民族文字纪录本民族文明成果的权利,促进他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谁就有愧于站立在这片红土地上。
我们要以河流的名义——以右江的名义;以红水河的名义;以珠江的名义——感谢骆越人的后裔,感谢壮侗语民族。唤醒壮侗语民族的文化记忆,继承和发扬骆越文化传统,是我们的神圣责任。
站在右江河谷的岸上,望着长流不息的河水,迎着万古江风,再次潸然泪下:听到的不应该是挽歌……
第三篇:2015年中国壮乡武鸣罗波骆越文化旅游节
2015年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 骆越文化旅游节骆越祭祖大典倡议书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武鸣“壮族三月三”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武鸣的光荣,也是骆越后裔民族的光荣。
“壮族三月三”起源于古骆越民族的始祖王祭祀习俗。古骆越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等壮侗语民族和南方汉族的共同祖先。古骆越民族最早发源于大明山地区的古骆越水流域(即邕江和郁江流域),在这一地区创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文明、医药文明、纺织文明和水事文明,并在这里走向海洋,开发了南海,开辟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古骆越民族称大明山为祖山,称古骆越水为母亲河,并在珠江的重要源头大明山下的罗波潭边兴建了祭祀骆越始祖王的祖庙,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在罗波庙举行隆重的祭祀骆越始祖王大典。纪念骆越祖先,对中华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后来演变形成了武鸣壮乡每年盛大的“三月三”民俗活动的一个亮点。
今年是农历羊年,羊年祭祖,三羊开泰,大美吉祥。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活动领导小组经研究决定于2015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二)在罗波街举办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本次祭祀大典由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 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活动领导小组主办,由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和罗波社区主办,祭祀大典在武鸣县罗波镇社区戏台和罗波庙举行,各大媒体、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从4月20日(三月初二)上午9时开始。祭祀大典内容有始祖王巡游、公祭仪式、参拜罗波庙、千家宴、文艺汇演等。
今年三月初二在罗波街举办的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活动比往年更隆重,声势更浩大。首先是牵头的三羊(活羊)开泰一公里长的巡游队伍,其中有抬始祖王像方阵,猪头、鸡鸭、抬全猪、全羊祭品方阵,百斤大粽子王方阵,桂林、南宁大学生志愿者方阵,道公、仙姑方阵,彩茶、腰鼓、大铜钹方阵,原始农具方阵等等。公祭仪式,参 拜神庙活动,有社区38个村民小组琳琅满目的供品,美不胜收。在罗波潭畔万人祭祖,真可谓“红烛袅袅白云间,烟波边上香客忙。”陏后,各村文艺队演出,一条街竹杠舞,青年男女抛绣球等同时开展,还有罗波镇各村举行的现场直播蒸五色糯米饭制作比赛,品尝美食一条街,百家宴一并展现于宾客面前。要多热闹有多热闹,要多开心有多开心。
县内外的嘉宾,远方的朋友们,来吧,我们热情欢迎您的光临!有道是:盛世中华,千里共婵娟。让我们一起来共赏,同享罗波镇三月初二祭祀大典和文化旅游节的繁华兴旺,共建文明和谐的社会。
本次活动经费以社会捐献为主,我们希望得到各单位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凡单位和个人参加活动捐助:
(一)1000元以上者,可进入主祭席前排成为公祭敬献花篮单位和主祭活动嘉宾,芳名刻入功德碑并参加千家宴(3人);
(二)500元上上者,可进主主祭席前排成为活动主祭嘉宾,芳名刻入功德碑并参加千家宴(2人);
(三)200元以上者,可进入主祭席成为活动嘉宾,芳名刻入功德碑并参加千家宴(1 人);
(四)100元者,可进入主祭席成为活动嘉宾并参加千家宴(1人)。
筹备办公室欢迎社会各单位和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踊跃参加本次公祭活动。
联系人:罗波社区陆映春,手机:***;武鸣县杜逢祖,手机:***;南宁市吴芳,手机:***;
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
骆越祭祖大典筹备办公室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
武鸣县罗波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5年3月30日
第四篇:资源开发方案自查要求
矿山企业提交的方案执行自查报告编制的内容要求
一、自查报告内容要求
1)矿山名称、采矿权人、矿山地址、企业性质;
2)开采矿种、矿层、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开采面积、开采深度; 3)开发利用方案和开采设计(无开采设计只对前者)编制日期、编制单位及审查认定文件文号(非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华北规划设计院编制的需提供开发利用方案和开采设计原件、图纸、审批文件);
4)设计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开拓方案、采矿方法、开采对象、产品方案、开采顺序和回采顺序;
5)设计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有选矿的要写明选矿规模、选矿方案及工艺,入选矿石品位、精矿品位、选矿回收率等; 6)矿山资源储量概况:2008年初保有资源储量,当年消耗资源储量(采出资源储量、正常损失储量、非正常损失资源储量),12月保有资源储量;
7)2008年采出矿石量,矿石品位、销售价格、销售状况、价值总量;
8)有开采设计的矿山要说明开采设计是否以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为依据布置开拓系统和选择采矿方法,有无随意变更情况。若因地质条件变化确需变更者,有无修改补充设计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9)对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有无随意变更情况,若因地质条件变化确需变更者,有无修改补充方案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10)将矿山现行实际开采范围与采矿许可证开采范围、拐点坐标一一对照,有无随意变更情况,与相邻矿山隔离带是否按批准的要求留设,有无越层越界开采情况。有者,要说明具体原因并在有关图件中清晰标出;
11)将现行采矿方法与批准的“方案”或“设计”中的采矿方法进行对照,是否按要求进行回采,开采顺序与回采顺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实行全层开采,是否做到贫富兼采、厚薄兼采、难易兼采,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是否达到“方案”或“设计”要求;
12)2008采掘技术计划编制与执行情况(截至2008年12月),各季度回采矿段情况,采矿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出矿量、出矿品位,采准切割巷道施工情况,三级矿量动态平衡情况,有无采掘比例失调情况,有无乱采滥挖情况,生产地质工作进展情况,资源储量增减情况,安全生产情况等;
二、自查报告图件要求
1)
“方案”或“设计”的地形地质及矿区范围平面图(1:2000或1:1000);
2)“方案”或“设计”的开拓系统平面图(1:2000或1:1000); 3)“方案”或“设计”的采矿方法图(1:500); 4)实际的开拓系统平面图(1:2000或1:1000); 5)截至2008年12月的矿山采掘工程平面图(含采空区); 6)截至2008年12月的矿山采掘技术计划执行情况平面图(标明当年备采块段储量及范围,按季度分别表明回采执行情况)。
三、其他要求
矿山企业应根据《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地下开采矿山企业开发利用方案执行情况核查的通知》(宜市国土资文[2008]189号)的要求,抓紧收集、准备基础资料,编制自查报告。在2008年12月31日前提交自查报告(包括2份自查报告及相应光盘1套)。为保证自查报告的质量,要求自查报告最后要有矿山采矿权人、总工程师或生产副矿长和报告编写负责人的签名签章并加盖企业公章。对自查报告的真实性作出承诺。
联系单位:夷陵区矿山规划设计所 联系电话:0717—7891700 联系人:盛明勋、王荣林等
2008年12月1日
第五篇:江西旅游文化资源特征及开发探析
江西旅游文化资源特征及开发探析
[摘要]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目前江西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低,与江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将极大地推动江西旅游发展。文章在分析江西旅游文化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思路和五大基本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江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措施
[作者简介]熊文平,江西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与区域经济规划,江西南昌,330022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10-0080-0003
一、江西旅游文化资源的特征
(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江西拥有世界文化景观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拥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4处95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8处[1]。景德镇瓷都、滕王阁名楼、龙虎山道教、白鹿洞书院、樟树药都等文化积淀深厚,具有悠久历史。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区域色彩浓厚,魅力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江西发展旅游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品质精良、独具特色
江西旅游文化资源有四个方面独具特色:一是红色文化。江西是最重要、最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革命摇篮 ”――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共和国摇篮 ”――瑞金、“中国工人运动摇篮”――安源等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革命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当代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的重要基地。二是生态文化。江西生态良好,山水如画,形成了众多的名胜景观。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05%,有2处世界自然遗产(庐山、三清山)、2处世界地质公园(庐山、龙虎山)、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三是名人文化。江西人才辈出,如“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理学大师朱熹,“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民族英雄文天祥,著名科学家宋应星,“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群星灿烂。四是陶瓷文化。江西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两千多年来,通过美轮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凝聚成了丰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内涵,已达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艺术境界,因“天下窑器所聚”而成为全国陶瓷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逐渐确立了“瓷都”的历史地位[3]。
二、发掘和展示文化内涵的基本思路
(一)优化整合,突出主体形象特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4]。文化可以起优化整合作用,能使某一区域优化整合为一个整体形象而与其他区域相区别,从而突出主体形象特色。文化的优势在内涵。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发挥文化的优化整合作用,为旅游开发服务。江西文化遗址和景点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我们就必须从文学、历史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组织专门机构、专门研究专家,从现存的史料、文学作品、故事典籍、书画作品、民俗艺术等载体着手,下功夫对分散的旅游景点进行挖掘、概括、提炼、升华, 抽象出反映区域特色的文化主题,再从文化主题着手,将这些分散的景点进行特色配置,有效地优化整合,做到虽景点分散但反映的文化主题突出。同时,还要对文化主题拓展相关的文化内容,使其文化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优化整合不但表现在景区景点上,而且还需要旅游部门和城建、交通、园林等其他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互动发展,共同提升江西旅游形象。
(二)营造氛围,创新文化内涵表现形式
除了要挖掘出文化内涵,还要从多个方面来显示文化内涵和主体形象,使其更加鲜明,从而使游客更好感知,更好地吸引游客。因此,必须通过合适的形式和载体营造氛围,更好地反映和体现文化内涵。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促进旅游发展,还能促进文化本身的发展。第一,把文化渗透到旅游各要素,使游客感受到与文化主题相融合的气氛。例如井冈山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中,推出了以唱一首井冈山革命歌谣、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走一段红军走过的小路、吃一餐红军套餐、祭扫一次革命烈士墓、看一场红色旅游经典歌舞为内容的红色旅游“六个一”工程,从而提高了井冈山旅游的文化含量,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5]。第二,利用节庆、民俗等活动,营造鲜活新奇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氛围的动态激活,使这些有形、有声、有色的具象事物让游客亲身感知。例如:要切实办好龙虎山国际道教文化旅游节、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节、红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使这些活动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游客能够亲身感知这些鲜活的文化。第三,通过雕塑、建筑等实体充分彰显文化内涵。雕塑,可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极具历史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甚至有一些可以成为城市地标形象。通过民俗一条街、文化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来拓宽和优化城市的文化实体空间。我们还可以在历史事件、名人、名篇和影视作品上做文章, 建设具有文化品味的主题公园和亭、台、楼、阁等建筑。第四,建设影视拍摄基地,拍摄更多反映江西文化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来反映当地文化的内涵,对外传播当地文化,带来巨大的文化传播效应。江西生态良好,山水如画,文化底蕴深厚,为建设影视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影视城的建设,可以使江西的美景和人文频频在镜头前光顾和表现,是传播地方文化极佳途径,也使影视旅游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带动旅游的发展。
三、江西旅游文化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整合优化,构建整体开发新格局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整合文化要素,把散点化的旅游文化因子“聚合”成特色突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6]。我们要发挥文化对旅游开发有“点化”和“整合”的功能,把一种文化理念贯穿于分散的景点,做到“景散意连”,使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使旅游开发发挥整体效应[7]。第一,点上:开展江西文化因子专项旅游。江西应根据各景点的实际情况,遵循“文化-品牌、名牌-产品”开展专项旅游。例如:我们应着力开发以革命圣地为依托的红色文化、以名山名湖名城风景名胜为依托的山水文化、以道教佛教圣地为依托的宗教文化、以瓷都景德镇为依托的陶瓷文化、以庐山为重点的会议文化等专项旅游精品。第二,线上:构筑江西文化精品线路。例如:应精心打造红色经典旅游线、生态观光线、名人故里旅游线、山湖瓷乡旅游线等旅游精品线路。第三,面上:加强区域合作。要进一步重视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积极打造赣湘鄂、中部六省、闽粤赣等旅游区域协作圈,主动融进“泛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合作圈。在合作区内旅游实施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品牌同塑、联合促销等活动,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联动效应,真正实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
(二)大力宣传,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江西旅游文化形象,形成强大的、多方位的视听效应,提升江西旅游形象和影响力。首先,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大力宣传促销。由于江西省地域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因而在旅游宣传促销中要进行地域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形成整体形象。在旅游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围绕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抓住地域文化中最本质的内容,对地域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只有这样,才能使江西旅游整体形象更突出和鲜明。各地应联合宣传促销,将江西整体旅游形象作为广告,在各大媒体大力进行宣传,使之成为江西形象的靓丽名片。其次,突出江西文化特色,打造江西文化演艺品牌。借鉴“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等大型演出的成功经验,积极鼓励江西文化创作,高标准策划江西文化演艺品牌,突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能迅速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再次,完善旅游解说系统,培养高素质导游人员。导游人员是传播文化的使者,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把旅游点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传播给旅游者,努力给游客以知识、乐趣和美的享受。因此,要高度重视旅游形象宣传第一线,设置完善的江西文化旅游解说系统,培养一批有素质、熟悉江西地域文化的导游人员。
(三)开发旅游商品,产生良好经济效益
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不仅易被旅游者认知,是旅游景区最好的广告,而且能够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首先,建立旅游工艺品研发中心。建立研发中心,通过高端的研发人才和众多能工巧匠的共同努力,充分挖掘旅游商品的内在价值、文化和个性,大力开发特色产品。其次,建设一批文化、科技含量高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科技、市场优势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弘扬传统工艺,建设一批文化、科技含量高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重点开发陶器、工艺瓷器、脱胎漆器、木雕竹编、毛笔砚台等民间工艺品和江西字画、名优土特产品。再次,可根据江西旅游重点景区的划分,树立与景区同名的旅游商品品牌。如三清山旅游区其旅游商品可树立“三清山牌”等。利用这些有一定影响力的景点“以大带小”来带动江西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实现旅游商品生产的系列化。最后,建设大型的旅游商品集散中心。通过这个中心使江西的精美旅游商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
(四)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
江西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这些名人闻名中外,旅游文化背景广阔,人、事、物相联系,旅游文化品位很高,具有一定的垄断性[8]。要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名人效应的发挥能更好地提高江西旅游知名度。一是加大名人遗迹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名人事迹的整理和名人文化的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有效提高名人文化研究的水平,充分挖掘名人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二是借助名人效应,举办一些国际性、全国性文艺赛事和节庆活动,拍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人影视作品。三是将名人文化运用在城市建设中,使名人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增强城市的文化气息。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具有名人神韵和名人事迹的雕塑、名人陵园、名人文化广场等物质载体,用名人的姓名为一些广场、公园、道路、文化体育场馆命名,彰显名人文化,使它们可视、可感,扩大名人文化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容量,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四是开发、推出名人文化旅游专线,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产品包装,搞好“组合营销”。江西的名人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空间分布上相对比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聚集效应。在旅游开发中,可进行景点优化组合,开辟“江西名人文化旅游专线”,进行产品包装,搞好组合营销。五是开发研制名人文化旅游商品。可出版发行名人音像制品、事迹图书,可设计含有名人或名人事迹精美图案的纪念品、发行纪念章、纪念币、便于携带的名人半身或全身的铜像等。
(五)以文化为魂, 实现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
以赣文化为灵魂,将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从而实现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商旅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创造视觉效果。视觉设计的目的是使一切初到江西的游客,首先在视觉上产生对江西良好的 “第一印象”,在机场、车站、码头等“城门” 要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和蕴涵宗教文化、赣文化特色的大型雕塑,使人一进江西就能体会到具有浓郁特色的江西文化风味[9]。另一方面,从城市规划着手,整合城市综合优势。就南昌市而言,全面整合城市综合优势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市政建设与建筑风格,应根据历史基础分街区突出特色,凸显城市空间的设计特色。二是城市绿化应多种大树,尤其是老城区应多种代表江西风格的树种,园林、广场的设计应注重与周围文化底蕴相协调。三是城市“窗口”区,展示鲜花遍地、绿草成茵的形象;同时突出现代化气息,利用电子屏幕展示南昌市城市信息和新风貌。四是增强旅游景点品位,从项目设计到表现手法注入赣文化,积极营造赣文化氛围,并显现旅游创意和动静结合。五是把旅游意识融入中心商业区、特色商业街、商城规划设计中,融购物、休闲于一体并选择特定地方营造立体步行休闲消费区。
[参考文献]
[1]俞晓军.崛起中的江西文化产业[EB/OL].江西文化厅网,2010-06.[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新闻发布会[EB/OL].大江网,2010-01.[3]李向明.景德镇陶瓷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及深度开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4]邵琪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7-09-01.[5]王晓峰.全力推动井冈山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J].江西政报,2006,20(18).[6]谭白英.系统发掘武汉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战略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7]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6).[8]郑耀星.打名人文化牌,加大两岸“五缘”旅游吸引力[J].经济地理,2003,23(1).[9]彭欢首.长沙市旅游文化发展战略初探[J].旅游学刊,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