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历史2000字小论文写法及(共)
初一历史2000字小论文写法及范文
写法
其实历史小论文2000字数不是很难写,你首先写摘要、再写引言、然后写结束语,最后写文章正文,等你把结束语写完后,你会发现文章已经有1000字数了,然后你再写1000字数的正文,就恰好2000字数,你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弄,建议你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很多各种类型论文范文和写作技巧类教程
范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
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
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见《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在当时确实是石破天惊之论!比一比,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 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反动势力都已无法把它再扭转过来
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马”了,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条。
第一,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象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用说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反动阵营内部也无法再保持统一。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说道:“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的冲击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诚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始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而过去长时期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确如林伯渠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常常被过低估计了。这里,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这是事实,因此,在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许多同志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来鼓舞人们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奋发向前,去夺取胜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的也是这一点。这在当时是对的。可是这一来,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就常常来不及作出足够的估计,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贬低了。到了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极左思潮泛滥,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仿佛就成了替资产阶级涂脂抹粉的莫大罪过。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谈不上对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评价。
现在该是时候了!辛亥革命离我们已经有一百年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已被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倒了。我们完全应该也可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作出更加实事求是的评价来!
第二篇: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范文》
试题结构:分为辩证评述和解读评述两大类(辩证评述是对材料中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一分为二评价;解读评述是对材料中观点是赞成或反对或不完全赞成、反对);
能力要求:一分为
二、论从史出与史论结合、文字表述清楚明白 答题程序(三段式):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论述、最后小结;(有自拟题目要求的必须要有标题。)评分标准:按层次给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所以一定要写,不写不得分,多写多得分。)
辩证评述举例
1、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使河面变得浑浊不堪。由于工业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使得本来清澈的母亲河变成奇臭无比的污水河,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正如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作家狄更斯所说: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丧冬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现象。(7分)参考答案:
工业革命是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环境的污染。(提出论点
2分)
一方面,轮船、蒸汽机等新发明的应用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一分为二/积极影响
2分)但是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和治理措施不力,也带来环境污染严重。(一分为二/消极影响
2分)
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和享受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结合现实作出结论
1分)
2、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讨“三角贸易”时,有人认为“三角贸易”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三角贸易”在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综合评述。(要求:可以不命题目,采用正反两方面去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150.)参考答案:
评述: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三角贸易”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一面。
不利:三角贸易”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是一种罪恶。有利:“三角贸易”使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综上所述,“三角贸易”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一面。解读评述举例:
1、在评价欧洲近代一位历史人物时,有人说道:“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对于军人、统治者和政治活动家都是极有教益的,也包含着对于公民们的教训。它教导他们绝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摆布,不管他是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是旧制度的破坏者,各国人民的解放者,具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
回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中历史人物的活动。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个人就是拿破仑。他是旧制度的破坏者,各国人民的解放者,具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提出论点)
1799年拿破仑夺取政权,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执政期间他对内颁布《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所以他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一分为二/功,并作出结论)他对外发动一系列的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所以说他是各国人民的解放者,也是具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一分为二/过,并作出结论)
2、材料一 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的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 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我们 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 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1938年爱因斯坦致纽约世博会的信
材料三 高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科技发展 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到 21 世纪初,人类不止一次打开 “潘多拉的盒子”: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威胁和核危机„„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 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评述材料中关于科技革命影响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范
观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史论:汽车的发明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实现日行千里的梦想,但发明至今,死于车祸的人数远远超过二战死亡的人数;汽车的尾气排放对空气造成污染。电脑的普及,缩短了距离、扩大了视野,但无数的孩子走上了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从此萎靡不振,耽误学业。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但核电站如果核泄漏、辐射,会造成环境污染、人身伤亡、基因变异等。
第三篇:历史小论文
万里长城上一声咆哮,九曲黄河上一烛灯光。我如同站在历史的天空中,看那六朝五代,纷纷扰扰,风云变幻,几经沧桑,我揉取历史的精华,飘动历史的玉带,大步登上历史的舞台。
我很爱历史。
虽然我已是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现在是以学习语数为重,但我,依旧是那样喜欢历史。每天,我都带上一本历史书到学校去,就如海绵一样,时间,是总能挤出的。下课时,就是我看书的时间,我沉浸在历史中,翩翩起舞。在家里,虽然看书的时间很少很少,但是我依然会挤,上卫生间时,我则拿着一本历史书躲进卫生间,你也许会觉得恶心,在散发臭气的卫生间里,至少要待上半个小时,我妈想把我喊出来,比登天还难。现在啊,妈妈坚决制止我看历史书,一天到晚就在我耳边唠叨,真烦,历史书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品,为什么要加以制止呢?
今天是星期六,唉,终于可以看看电视了!我搜索到播放《大汉天子》的频道,妈妈和爸爸也坐过来看这部电视连续剧。只见剧中秋婵对女儿说;“女儿啊,你应该像你爸爸那样,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话音刚落,我就大叫起来:“这肯定错了!”爸爸妈妈都诧异地望着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出自东汉末年曹操的《龟虽寿》,而《大汉天子》讲的是西汉中期刘彻的事,这不是把历史颠倒了吗?”“呵,看不出你还懂点历史呢!”爸爸由衷称赞道。妈妈也赞许地向我微笑。
窗前,射进一缕阳光,我依旧捧者我心爱的历史书,让我挥动历史的舞鞭,在历史的天空起舞吧!历史小论文范文2篇小论文历史范文2篇
初中的时候,我不喜欢学历史,就像听天书一样,每节课都昏昏欲睡。我一直不明我们学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那些我们还没出生就发生的事情呢?
时间,地点,时间,过程,领导人,结果和影响,评价——这就是历史。我不知道历史在发生的时候是偶然的还是被人安排好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学习它的时候,是被安排好的。就连评价都是安静的躺在那里,等你去背它。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是开卷考试。我基本每次都做不完,时间过去一大半的时候我在奋力翻书找选择题的答案。可恨的是,我干干净净的书上居然总是找不到答案。
和老爸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电视上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我总是问老爸,这是谁呀。老爸每次都说一句话:“你历史怎么学的?”
是啊,我也很郁闷呢!我历史怎么学的?
前两天班里举行了一次辩论会,辩题是“李鸿章到底是著名的外交家还是晚清的卖国贼”。这个题目是我们班自己选的,当时还有关于慈禧太后和曾国藩的,可是慈禧太后被否决了,曾国藩又不感兴趣。
其实我当时已经很喜欢学历史了,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历史老师。虽然高中也是先学xxx战争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历史在那位历史老师的讲述中,就活起来了,虽然我还是记不住那些基本的东西,可是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我想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把当时的社会描画的生灵活现,这不仅仅现象的反映,也是在发展着中国的文化。
可是我没有参加辩论,因为,在我心中,李鸿章不是作为个人被载入史册的,而是但是整个的社会。并且无论在你眼中李鸿章不论是卖国贼还是外交家,那些都已是百年前的事。我们不应该再追究谁对谁错,历史不会因为大多数人怎么想就被改写,就能重来。李鸿章不论做过什么,放在那个时代里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感知和通过对他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历史不仅仅是李鸿章。
我想说的是,历史在演变的过程中,是按照人类、社会、自然的发展规律成形的。我们应该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在每个人的心中,对每一段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不要把自己的当作唯一正确的,然后和意见不同的人争的面红耳赤,也不要拘泥于课本对历史的评价,要知道课本的人也夹杂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小论文历史范文3篇
妄图改变历史终将会被历史惩罚
——题记
“嘿,听说了吗?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能将大脑开关打开的机器了!”“嗯!那些历史名人们听说都是将大脑的开关打开一点,才变的特别有天赋。”路边两个人的谈话吸引了我的注意,真的吗?我一定要去试试…...来到了大脑开关器的试用现场,只见这里人挤着人,围的那是一个水泄不通,只剩中间仅够一个人容身的的小地方。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拼命挤到前面,只见一个人头戴一个奇怪的帽子坐在椅子上。三分钟后,只见那人将头盔取下,抓起纸笔如行云流水般就解出了困扰人类多年的歌德巴赫猜想。整个会场一片寂静,人们一个个都停止了呼吸,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紧接着整个会场就像一个气球爆炸了一样,开始沸腾起来。
几天后,不断有新发明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因为有了机器人的替代而下岗。几年后,人类已经将几千年后的技术开发完毕,而人们不知道为何突然一个一个消失,人们陷入了恐慌,那些大脑开发完成的人疯狂的寻找着原因,可最后的答案却令人们沉默了。
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们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没有什么可供人类探索,那台机器不是上帝的恩赐,是潘多拉的魔盒,如果人类早晨还是刀耕火种,中午就坐飞机环游世界,下午开始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到了晚上就是人类灭绝的时候了。
夕阳为那个曾经水泄不通的会场披上了金色的薄纱,那个曾经让人类引以为傲的地方成了见证人类灭亡的坟墓。临死前,我看到了那些发明出机器的人,他们有的从容面对,有的惶恐不安,但更多的是后悔和愧疚。我带着不甘与不舍和上了双眼…….几亿年后,太阳系一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生命。
历史是有限长的,随意加快了历史进程就是加快人类的灭亡,希望人们能尊重自然、尊重历史。
第四篇: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
1.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不低于200字。14分)
坚持不懈
深化改革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很多国家都进行过改革。这些改革有的成功,也有的失败,有时甚至会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我始终坚信,改革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进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国家应该坚持不懈,深化改革。(2分)(论点)
改革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商鞅、谭嗣同等人为改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商鞅变法促成了秦国的强大,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戊戌变法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2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甚至导致了苏联解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它给予了我们更多的经验教训。(2分)(论证)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它让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2分)明治维新使日本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梦想,成为近代亚洲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2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成绩斐然,举世瞩目。(2分)这些都是改革才能让国家富强的有力证明!
(论证)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不能因为改革有困难、有压力就停滞不前。我们坚信,改革能让我们国家更加强大,能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富裕,所以我们国家应该坚持不懈,深化改革。(2分)(结论)
2.创新——国家发展的灵魂(3分)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3分)(论点)
1927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这次全会后,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集体领导下,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对内改革,农村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中给企业“松绑”;对外开放,融入世界。这使我们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6分)(论证)
中国的探索历程告诉我们,盲目照搬是行不通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3分)(结论)
3.当今世界,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回眸历史,虽有冲突,但和平合作、互学互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文字流畅,200字左右。20分)
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促发展(2分)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3分)(论点)
自古以来,人类的和平交往带来社会进步与双方的互利共赢。丝绸之路见证了和平交往促进文明之间的互通。(3分)近代史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分)反之,弱肉强食、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共存之道、和平之策。比如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经历了二战、冷战后的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和平交流、合作发展的重要性。(3
分)从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到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还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合作组织的出现,加强了各国的合作。(3分)(论证)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本着和平合作,互通互赢的态度,才能推进人类的和平,进步与发展。(3分)(结论)
4.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2019
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此,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请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合理,语言通顺。22分)
高举爱国旗帜弘扬民族精神(3分)
爱国主义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4分)(论点)
1919年的五四运动追求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3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强盛的转折点,形成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抗日精神”;(3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破除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我国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分)面对英国疯狂的鸦片走私,林则徐虎门硝烟,彰显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3分)(论证)
综上所述,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气节,坚持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3分)(结论)
5.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正确的道路引领崭新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的引领”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点正确,语句通
顺,表述完整,论证充分。20分)
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时代(2分)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的指引,新征程需要新理论的领航。(2分)(论点)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引领西方世界走出黑暗的中世纪;(2分)启蒙运动的兴起,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领了西方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2分)(论证)
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到中国,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华民族最终获得了民族独立。(2分)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4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4分)(论证)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保持与中央高度一致,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实现。(2分)(结论)
6.交流、合作、学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及当今现状,围绕“合作与发展”的主题,自拟题目,写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200字左右。20分)
合作才能共赢(3分)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各国、各地区之间只有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分)(论点)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历史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的关系日益密切。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3分)时至今日,世界已形成多个合作共同体,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等,共同促进了地区和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3分)(论证)
2019年,亚投行成员的扩大、中国助力非洲经济、挪威致力于人类疾病的援助等事件,都说明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3分)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取得初步成效后,中国向伊朗派出了专家并提供了设备,也向世界分享了中国的宝贵经验。(3分)(论证)
纵观古今中外,合作才能共赢,让我们携手共建人类美好的家园。(2分)(结论)
7.材料: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八十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建党九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等各项伟大事业,实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8.社会大变动、大转折的时代往往是学术争鸣的时代。郭沫若作为百科全书式学者和坚定革命战士,对学术争鸣推动学术繁荣、启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对春秋战国的学术争鸣尤有独到的体悟。他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他还满腔热忱地预言“以前是历史左右人的时代,以后是人创造历史的时代。”2000多年后,五四运动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章玉钧,谭继和《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回答: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范文①
学术的繁荣、思想的解放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巨变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学术和思想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两千年来对中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热情地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引领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走上历史舞台,使中国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所以说,学术的繁荣、思想的解放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巨变
范文②
社会大变动、大转折推动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各诸侯争霸兼并斗争日益激烈,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和瓦解,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与此同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的学派,各陈学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形成“百家争鸣”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使中国进入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深入地发展,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所以说,“第一次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社会大变动、大转折推动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第五篇:历史小论文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命题特点】试卷中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也称开放性试题,这种题型设计极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改方向。
【真题回顾】
典型例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新课标)41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2—10分):
①观点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9~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 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得分技巧】
细读评分参考,我们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题必须做到:
1、观点明确;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充分;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严密、充分;
4、表达清晰(语言、文字)。具体来说应做到: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解题步骤】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而2012年的“冲击——反应”,史料应经显现在材料中,只要按照图示安排好内外事件的对应关系,展开论述即可。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例文赏析】
2011年高考41题
1、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
2、西方的崛起既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亚非文明的基础上逐渐起步、发展并超越的。古代的亚非文明不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在航海、贸易等方面均处于领先世界的行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了大量原料,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些都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诚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近代资产阶级不满神学压制、神权统治及专制制度,于是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爆发了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业革命。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
2012年高考41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应用实践】
1、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2、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成立社会保险的专门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参考: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内容全面,范围广;制度完善。
评:福利制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重要政策,有利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它妨碍了竞争、制约了效率,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知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而佛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依据上述材料,评价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此题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述:第一种观点“欧洲创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可以从地理大发现、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经济侵略方式、殖民扩张手段、科技进步等方面加以论述;第二种观点:“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欧洲,推动了全球化”: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资源、国际组织的建立、区域经济的推动、东西方的对比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