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走下讲台做教师》读后感1
读《走下讲台做教师》读后感
孔祥艳
《走下讲台做教师是北京十一学校曹书德老师的最新力作。作者用大量真实的事例记述了学校转型后师生的变化,每一篇文字都饱含浓厚的教育情怀和真诚的教育思考,将走下讲台做教师的教育宣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尺讲台,高高在上,教师在讲台上运筹帷幄,学生只能抬头仰望。讲台将师生生硬地隔离开来,师生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于是他们的情感距离也由此产生。讲台上的教师自然会赢得学生的敬畏,可有时也带给学生深深的焦虑和不安,学生只能如温顺的绵羊般,被教师用知识的稻草饲养,除此之外,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探索意识这些营养均有些不良,渐渐地,绵羊只会等待别人饲养,只会看主人的眼色。
教师主动放下身段,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成长,才能让学生心有所依,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成长的快乐。正如北京十一学校2016届毕业生苏子路所言:“我也逐渐适应了这样的气氛,调换自己的角色,从一个我所习惯的点头弯腰叩砖缝的大臣变成一个能够坐在老师旁边讨论问题的真正的学生。在这样转变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收获比以前更多了。”
按照曹老师所言,拆掉有形的讲台容易,拆掉心中的讲台很难。书中曹老师讲述了自己拆掉心中讲台的心路历程。一是实现了从控制学生到吸引学生的转变。教师如果仅仅把自己当成管理者,对学生的教育就陷入了僵化和沉闷,管理侧重完成量化目标,而教育是由内而外地调动学生自主性的过程。
教师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缺乏陪伴学生的心情,总想如火车头一般带着学生飞奔在人生的铁轨上,殊不知这样就让学生忽略了路上的风景,也对人生的意义缺乏应有的认知。首先要在游戏中陪伴学生。游戏本是人类寻求快乐、学习体验和人际交往的重要通道,但现实的功利往往让教师不敢掉以轻心,总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缺少了一种真情流露的游戏心态。其实,这何尝不是教师自己生命的迷失?在曹老师的书里,我惊喜地看到十一学校师生游戏的画面,看到师生向人性回归的脚步,那浇成落汤鸡般的凉爽轻松、狂欢节上“牛魔王”的响亮吼叫、颁奖会上的欢声笑语,无疑透露出陪伴的乐趣。其次要在平等中陪伴学生。平等的态度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平等才会产生真诚的交流,平等才能消除师生间的距离。
曹老师的书中处处彰显着教育的智慧,从中我看到了教师褪去神圣光环后的真实和担当,更看到了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登上讲台,教师们接近了生活理想,走下讲台,才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其实,讲台下才别有一番风景呢。
第二篇:走下讲台
轻轻地、轻轻地、走下讲台
双洞子中心小学宁飞龙
在你范读课文时
轻轻地、轻轻地
走下讲台
接近你的那些小孩
那样亲切、那样温情
他们的心和你的紧贴在一起
在那些孩子读书时
你轻轻地、轻轻地
走下讲台
慢慢地、慢慢地在他们中间徘徊
彼此的心境是澄明清澈
此时无语亦关切
在孩子们写作业时
你轻轻地、轻轻地
走下讲台
静静地静静地来到他们身边
帮他抬抬脑袋、正正坐姿;
移移尺子、点点错字;
拾起地下的钢笔也许是橡皮
心中流淌的是亲情,是关爱
小小教室天蓝草绿
常常走下讲台
轻轻地、轻轻地
走进花的海洋
徜徉爱的国度
花香醉人——
醉了我们的灵魂
鱼水情深
解放军是水
那老百姓就是鱼
有水那鱼才得以生存
有了水那鱼才可以游来游去
老百姓是水
那解放军就是鱼
水是鱼的生命之源
水让鱼儿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那个人是谁
城东小学宁飞龙
没有枪没有炮
冒着枪林弹雨
手拿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国难当头,义无反顾的那个人是谁
穿草鞋,吃草根
红薯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
棉花就雪抗战七天七夜
忍饥挨饿,无怨无悔的那个人是谁
为保存战斗的力量而纵身跳崖 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而投江
为守秘密受刑一个月
将生死置之度外,慷慨就义的那个人是谁
南京路上抛过头颅洒过热血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越战越勇 度过大江乘胜追击
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为中华崛起的那个人是谁
三九严寒跳入冰窟
大火烧身纹丝不动
负伤前行身堵机枪口
身死他乡,大爱无疆的那个人是谁
不怕余震掀起残砖碎瓦
为救同胞彻夜不眠
敢搏巨浪勇斗冰雪
不顾生死抗灾抢险的那个人是谁
民族兴亡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是谁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那个人又是谁 保家卫国戍守边疆的那个人又是谁 扶危救难有求必应的那个人又是谁
那个人就是人民的脊梁
那个人就是社会的精英
那个人就是民族的灵魂
那个人就是最可爱的人——军人
第三篇:《老师请走下讲台》读后感
《老师请走下讲台》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想让课堂有着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而这种阳光的语言应该是温暖的,是和煦的,却又必须能够提供生长的能量,能给予生长拔节、蜕变茁壮必要的滋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课堂语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课堂语言?在运用课堂语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避免“一言堂”和“独角戏”
在课堂上切忌搞“一言堂”和“独角戏”,你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或云里雾里或思想走神。这样的课堂是最没有效果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因为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师生平等,实现双向交流。双向交流不是简单地你问我答,最终结果还是老师说了算。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出现“另类”声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平等参与课堂交流。教师要换一换口吻,多用尊重性语言,要学会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要杜绝侮辱之声,要摒弃蔑视之声,要多用商讨之声,在特殊事件上应更显尊重。
二、准确把握沟通的切入点
准确把握沟通的切入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寻找切入点呢?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在引起学生共鸣的方面寻找切入点,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寻找切入点,在学生闪光的方面寻找切入点,在学生疑惑的地方寻找切入点,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的地方寻找切入点。在沟通中教师应时刻保持倾听状态,要洗耳恭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流露真情,以求达成共识,在倾听的时候要摒弃说教,通过心灵沟通解决敏感问题,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代替说教。
三、营造气氛,加强课堂互动
教师说话要营造快乐的气氛,要提高课堂的快乐指数。着名特级教师桂贤娣就拥有这样的语言魅力,她说她能保证学生上她的课每5分钟就能笑一次。反观自己的课堂,学生可能一节课都没有露出笑脸。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语言基本功的修炼,注重语言的表达技巧。要学会使用快乐亲切的语言、幽默的语言、智慧的语言、激励性语言、委婉的提醒性语言、礼貌用语等,以此提高课堂的快乐指数。教师还要及时察言观色,适时调整应对策略,把学生的疑惑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应有一双捕捉细节的慧眼,读懂学生的表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因此要精心巧妙设问,加强提问语的修炼。重视课堂提问语的运用,提问要有力度,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导向性、强化性、调控性。提问要提到点子上,层层深入,渐次设疑,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注重设计发散性问题,创设情境。
第四篇:教师要走下讲台
教师要走下讲台
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丁维升2012年11月15日 16:23浏览:1评论:0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充满诗意般的语言,激情挥洒的举止,多愁善感的情怀以及翩翩潇洒的风度,都将在这里尽情演绎,并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启迪。因此,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在课堂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方位,并根据不同方位演绎自己的角色,让教师的智慧之光照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
当我们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时,学生也会向我们敞开心扉,把我们当成朋友。有些教师的身边常常聚拢着一群学生。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也愿意向他们诉说。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教师架子,学生愿意把他们当作朋友,愿意向他们敞开胸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一、走下讲台,减少违纪现象
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往往眼睛望着前方,手玩东西心想别处。但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有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口型,走近那些表情漠然,嘴唇张合没有规律的学生,指出他们这种装腔作势的神态,并用眼睛盯住他几分钟,让他们“开小差”的心马上收回来,并使他们了解老师犀利的观察力,不敢再糊弄老师。
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对台下一些爱耍小聪明的学生,给了一定的说话搞小动作看课外书的机会。当我们走下讲台时,就会发现那些平日违纪学生的小动作有所收敛,也渐渐加入到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队伍中来了。老师讲课时走下讲台,可以走到小声说话的同学前给他一个暗示;可以走到做小动作的同学前拍一下他的肩膀;可以到看课外书的同学旁边合上他的课外书。这里,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让人难堪的责备,但学生会马上心领神会,聚精会神,并且他会永远记着你,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尊重,领会到了你对他的爱,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走下讲台,便于具体指导
教师走下讲台,才会发现学生是否在认真做笔记,是否在专心学习。我们可以帮助那些书本还未打开的同学迅速翻开课本,可以为那些不知讲到哪里的学生指点内容,可以为那些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提供指导。教学即教师教并且学生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教师走下讲台,可以特别关注学困生,问他们内容是否听得明白,字迹是否看得清楚,速度是否跟得上。
学生做练习时,教师要勤于辅导,多与那些做作业经常或容易出差错的学生沟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默默地站在他的背后,仔细观察他如何动笔,怎样完成做题的每一个步骤。发现错误时,及时暗示一下,让他知道此处有错误,重新进行思考。当他们字迹潦草,心不在焉时,教师要站在他的前面,有意引起他的注意,迫使他们仔细认真地读书写字。
三、走下讲台,便于提高积极性
教师走下讲台,可以给积极发言的同学一个大拇指,可以给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一个赞许的微笑,还可以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个期待的眼神,可以给默默不语的学生一个提示。如果是胆小的同学,教师最好站在他的后面,以免看着老师更加胆怯,让他在“目中无人”的感觉中大胆说话。对这样的学生不要吝啬表扬,要在他回答完问题之后,及时传递老师对他进步的惊喜,对他所做出努力的赞叹!使他们感受被赏识的滋味。
教师走下讲台,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用目光传递感情,用神态表达爱心,多给学生送去亲切的关爱,用微笑的目光来鼓励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让教室的每一条走道,都成为增进师生友谊的纽带。
四、走下讲台,便于互动交流
随着开放互动与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分组讨论、学生讲课、课堂辩论等许多新鲜的教学方式纷纷涌现。师生之间从形式上来说更趋平等,缩短了生生、师生的人际距离,增加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走下讲台时,要把心带下来,用心与学生交流,用心与学生合作,用心与学生一起探究语言文字。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心倾听,不时点头、微笑、赞许,乃至伸出手来与学生击掌,这种情真意切的交流,亲切和蔼的教态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尊敬感和信赖感。
第五篇:老师,请走下讲台读后感
《老师请走下讲台》读后感
林红梅
放假前,学校领导给我们每人订阅了一本书——《老师,请走下讲台》,看到这本书感觉很奇怪:讲台,是教师最熟悉的地方。在这,我们激扬文字;在这,我们思绪流淌。那为什么让我们走下讲台呢。读了之后才发现,书上说的跟我们想的不一样,老师,走下讲台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课堂的需求。老师,走下讲台,不是说老师就不讲话了,是构造一个和谐平台,以便于和学生沟通。看完这本书,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避免“一言堂”和“独角戏” 在课堂上切忌搞“一言堂”和“独角戏”,往往我们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但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或思想走神。这样的课堂是典型独角戏,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因为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出现“另类”声音,不要怕学生说错,学生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平等参与课堂交流。教师要换一换口吻,多用尊重性语言,要学会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和学生平等交流,要杜绝侮辱、蔑视学生,要多用商讨之声,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特殊事件上应更显尊重。
二、准确把握沟通的切入点 课堂上准确把握沟通的要点,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寻找沟通的切入点呢?书上介绍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在引起学生共鸣的方面寻找切入点,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寻找切入点,在学生容易闪光的方面寻找切入点,在学生感到疑惑的地方寻找切入点,在学生思维容易出现障碍的地方寻找切入点。在沟通中教师应时刻保持倾听状态,放下教师的架子,要洗耳恭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跟学生朋友一样流露出真情,以求达成共识,在倾听的时候要摒弃说、批评,通过心灵沟通解决敏感问题,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代替说教。
三、营造气氛,增强课堂互动 教师说话要营造快乐的气氛,要提高课堂的快乐指数。著名特级教师桂贤娣就拥有这样的语言魅力,她说她能保证学生上她的课每5分钟就能笑一次。反观自己的课堂,学生可能一节课都没有露出笑脸。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语言基本功的修炼,注重语言的表达技巧。要学会使用快乐亲切的语言、幽默的语言、智慧的语言、激励性语言、委婉的提醒性语言、礼貌用语等,以此提高课堂的快乐指数。教师还要及时察言观色,适时调整应对策略,把学生的疑惑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应有一双捕捉细节的慧眼,读懂学生的表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欧美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因此平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加强提问语的修炼。重视课堂提问语的运用,提问要有力度,有宽度,有针对性,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导向性、强化性、调控性。话要问到点子上,层层深入,渐次设疑,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
为了更好地播种新绿、收获希望,老师,请走下讲台,赏识学生、沟通学生、亲近学生,师生共同进步!
2017/8/29
《老师,请走下讲台》
读后感
林 红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