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我的教育故事
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李艳桃
本周一我班一学生由某很让我头痛,他本人学习刻苦但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的同学沟通,家是外地的,一个15岁的孩子独自到这学习很不容易,母亲务农,父亲在南方打工。他本人的成绩在年级20名以前。周一中午他的父亲突然给我打电话讲,儿子不想上学了,我一听就懵了,为什么?听他父亲的描述,我明白了五六分,就告诉家长不要急,等我了解一下再说。下午要和这位学生如何沟通让我纠结一个中午。下午我到了班级就找到这个学生,从生活和他聊起来,你爸近段给你电话没有?你妈又来看你没有?现在在校学习生活有什么困难吗?他听到这些有些激动,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要找的问题出来了,就让他说原因是什么?他说:我现在感到很孤独,成绩也在下降,没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别的学生看他的眼神他都感到不舒服,不愿在这上了……
我沉思了很久,帮他开始分析:
1、初中生要学会和伙伴、同学交流沟通,将来上高中、上大学、走向社会会离父母更远,父母不会跟着我们一辈子。
2、竞赛没有取得名次,不能说我们学习成绩不好,只表明我们在这一学科不是非常优秀,只要努力一把就能赶上。
3、周边同学爱动,关系不好处,我们可以调换位置,找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一起。
4、人要有理想、报复、追求,不为周围环境所动摇,才能成就大事。
通过近1个小时的交流,他的心理顾虑解除了,表情也愉快多了,我们又商量把座位换到他愿意坐的位置。经这一周的观察,该同学本周状态大有好转,家长打电话反馈,没事了,孩子还想在这好好上学。
这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平等的和学生相处,把学生的困难和烦恼作为自己的困难和烦恼,帮助他解决掉,可以挽救一个孩子,帮助一个家庭,为他们的幸福做出一点努力——欣慰!
第二篇:走下讲台
轻轻地、轻轻地、走下讲台
双洞子中心小学宁飞龙
在你范读课文时
轻轻地、轻轻地
走下讲台
接近你的那些小孩
那样亲切、那样温情
他们的心和你的紧贴在一起
在那些孩子读书时
你轻轻地、轻轻地
走下讲台
慢慢地、慢慢地在他们中间徘徊
彼此的心境是澄明清澈
此时无语亦关切
在孩子们写作业时
你轻轻地、轻轻地
走下讲台
静静地静静地来到他们身边
帮他抬抬脑袋、正正坐姿;
移移尺子、点点错字;
拾起地下的钢笔也许是橡皮
心中流淌的是亲情,是关爱
小小教室天蓝草绿
常常走下讲台
轻轻地、轻轻地
走进花的海洋
徜徉爱的国度
花香醉人——
醉了我们的灵魂
鱼水情深
解放军是水
那老百姓就是鱼
有水那鱼才得以生存
有了水那鱼才可以游来游去
老百姓是水
那解放军就是鱼
水是鱼的生命之源
水让鱼儿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那个人是谁
城东小学宁飞龙
没有枪没有炮
冒着枪林弹雨
手拿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国难当头,义无反顾的那个人是谁
穿草鞋,吃草根
红薯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
棉花就雪抗战七天七夜
忍饥挨饿,无怨无悔的那个人是谁
为保存战斗的力量而纵身跳崖 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而投江
为守秘密受刑一个月
将生死置之度外,慷慨就义的那个人是谁
南京路上抛过头颅洒过热血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越战越勇 度过大江乘胜追击
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为中华崛起的那个人是谁
三九严寒跳入冰窟
大火烧身纹丝不动
负伤前行身堵机枪口
身死他乡,大爱无疆的那个人是谁
不怕余震掀起残砖碎瓦
为救同胞彻夜不眠
敢搏巨浪勇斗冰雪
不顾生死抗灾抢险的那个人是谁
民族兴亡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是谁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那个人又是谁 保家卫国戍守边疆的那个人又是谁 扶危救难有求必应的那个人又是谁
那个人就是人民的脊梁
那个人就是社会的精英
那个人就是民族的灵魂
那个人就是最可爱的人——军人
第三篇:走下心中的讲台
走下心中的讲台
——有感于情感教育
摘要:教育者只有走下心中的讲台,不以为师者自居,才能更多地了解、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教师要用人格魅力的熏陶,激起学生的尊敬,而且能融化学生心灵的冰,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打心眼里佩服你信赖你。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尊重与信任,用宽容、理解。
关键词:情感教育尊重与信任宽容与理解。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是说教育者只有走下心中的讲台,不以为师者自居,才能更多地了解、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颇有感触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与否是班主任工作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沟通情感、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即人格魅力的熏陶,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自身的素质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类。首先是外在的魅力。教师的容貌、衣着、仪表、风度、语言等往往构成认知中的“第一印象”,形成师生交往中的“首印效应”。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人格引导,即内在的魅力。它包括两层意义:其一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
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话很有道理。老师的公正、真诚、热情、开朗、宽容、友善、幽默等个性品质是吸引学生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为此作为班主任要刻苦练好内功,做到一专多能,既要精通所授的专门知识,又要有丰富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品行端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人格的伟大,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尊敬,而且能融化学生心灵的冰,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打心眼里佩服你信赖你。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有高尚人格,知识广博的优秀教师,无疑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一座丰碑,会引起发自内心的爱戴。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和佩服使他们在情感上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进而在行动上加以模仿。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品行不端、自私自利、不学无术的教师能在学生中享受真正的威信。
二、走进学生心灵
1. 尊重与信任
美国著名的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源头的一条金科玉律”。他还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能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学生最不愿意与看不起他的人打交道。孩子的心灵是纯洁
无瑕的。作为班主任或教育工作者,应走下心灵的讲台,与学生平等交谈。一方面该指出的要真诚、耐心地指出,决不能歧视,挖苦,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做,如主题班会、运动会。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我正好在外地培训。我把这项任务教给了我班一位全校出名的‘黑帮老大’王某去一手操办。尽管他安排周密,也说得信心百倍,可我总是有点不放心。可是我们班取得了第三的好成绩。王某也获得了100米短跑冠军。在班级的庆功会上,他,一个身高1.75米的堂堂男子,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流泪了。他说:“从小学到现在我是一个被老师遗忘的人。今天的功劳不属于我,应属于尊重我,信任我的人。谢谢你!老师。”以这件事为契机,我在班级里开展了系列教育,班级的凝聚力大增,这位同学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这件事一直使我难以忘却,对我后来的工作触动很大。有名人说过,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先要尊重别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班主任开展工作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尊重他们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和正常的生活习惯。尊重会缩短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学生会逐渐消除与班主任相处的恐惧感,乐于亲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同伴和朋友。这样班主任开展工作就能得心应手。
2、宽容、理解
宽容是谅解别人的过失、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生在年龄、认知、见解、学识、实践能力方面尚为完全成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容人之过实在是情理当中的事。教师要经常到学生中去,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代学生有渴望与成年人沟通,填平代沟的良好愿望。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就必须放下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势,善于用心理换位的方法,从学生的期望和价值来考虑问题,而不能主观下结论,不能用主观意志去打造他们,否则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不配合你的工作。有一次全校篮球比赛刚结束,有学生来报告说:“学生杨某被校长叫去了,他故意打破了学校的消防设施窗。”事后我找来那位同学,只见他十分委屈的样子,侧脸朝我,手里还流着血。我先把他的手包扎好,然后问他:“你过去做事从来没有这样冲动过,肯定有委屈的事瞒着老师吧!”被我这么一说,他先一楞,然后诚恳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给班级丢脸了,我跟校长说过我愿意以加倍的罚款来挽回给班级的扣分,可校长不同意。”我说:“我首先代表班级谢谢你对班级的这份‘孝心’,但是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他终于道出了这件事是因裁判老师评分不公引起。当我再次肯定他的成绩并指出他做法不对时,他内疚地说:“谢谢你的理解,老师。我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在赏识、理解基础上的批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只有跟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换,学生才会吐露心底的秘密,才能使学生进行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才可以用自己的良药去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尤其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班主任若能及时地表示关切,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必然会获得比平时更难以获得的良好效应——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师生间的情感贴近。教师对学生的过失抱一颗宽容之心,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机会,下回从这里重新开始。宽容表面上是“退一步”,而目的在于进“两步”。
当然宽容不是放弃不管,也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的“忍”字,而是洞察教育对象,掌握教育主动,寻找最佳教育时机的一种积极措施。它是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艺术。尤其对问题学生,我们应多投入一点爱,多加一份注意,多给一些理解,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找回他们快乐的影子。
总之,爱心是尊重和信任的源泉,宽容和理解是爱心的体现。只要我们走下心中的讲台,以爱动心,才能弹奏出和谐教育的乐章。
参考文献
1.王琪 《生命是教育之本》
2.俞宏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第四篇:老师,请您走下讲台
老师,请您走下讲台
参加一些教研、培训活动,在听课中发现,总有一些老师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一直站在讲台前组织教学,即便是离开讲台,也是在黑板前来回走了几趟,自始至终没有走到学生中间去。尽管这些老师的课上的非常精彩,学生也听得比较认真,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还不错,但我总感觉这样的课堂缺少了什么„„
引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应站在学生后面。”这句话也许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倒是一致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如果你教师站在讲台上,以一对众,与学生相隔,又怎能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呢?
我们偶尔也有机会聆听一些著名的特级教师上课,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是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的,这样给人的感觉是:老师融入了学生群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亲近的威严之师了,而真正成了学生的合作者、成了学生的朋友了。
所以,在高谈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这样,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益处:
一、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如果老师一直站在讲台前上课,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高高在上,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即使知道了答案或者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说。反过来,如果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与他们做个亲切的眼神交流,朝他们微微一笑,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学生会觉得你非常亲切,就像一位大朋友一样,这样就会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疲劳也会得到有效缓解。课堂环境愈宽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愈充分。当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就会促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状态。所以,老师融入学生中间,师生便可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互动,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了。
二、减少课堂上学生的违纪现象。
如果老师一直站在讲台前,可能会给一些调皮的学生随意说话、做小动作的机会,有的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经常不专心,可能他就是发现你老师站在讲台前管不了他,所以屡教不改。然而当你走下讲台之后,你也许会意外地发现,那些平日里爱违纪的学生们开始有所收敛,不敢再那么放肆了,而且,也渐渐地加入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队伍中去了。所以,为了促进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专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们老师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三、帮助学困生找到原因。
在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平时沉默寡言,似乎总是漠然地对待着学习,正是这样的性格决定着他们在学习上的遮遮掩掩,最终导致学习上的越来越差。而我们老师在讲台前忙着讲课的时候,也往往会忽略这样的学生,但如果我们老师走下讲台,经常地走向这些学生,也许,你会找到他们学困的原因,然后耐心地辅导他们、帮助他们,这些学困生或许就会获得新生,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倡导我们蹲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那么,就请我们的老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缩短与学生的间距,增加面对面的机会,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轻松、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新课程,呼唤着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教师,请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吧!
第五篇:阅读教学,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阅读教学,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以程翔老师上《雷雨》为例
开侨中学
程小春
2008年11月22日,《全国中学名师示范观摩活动》在厦门举行,我有幸观摩了程翔老师上《雷雨》。教书十几年,我记不得自己教了多少回《雷雨》,听了程翔老师的课,我羞愧,我的课堂阅读教学简直是“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我竟未领着学生深入文本,含英咀嚼台词的话中有话,我竟未真正领略到《雷雨》话剧的魅力,每一次教学,只是让学生在排练《雷雨》剧的重复喧闹中完成。
这次的震动,让我深刻地感到应该反省自己的阅读教学:
1、我真的读懂了我所教的文本吗?我反复读过文本多少遍,还是把时间都花在对资料的“占有”“参考”上?
2、我在阅读教学中教给了学生什么?是在传授备课中收集来的一些“定论”,让学生似懂非懂地机械记录;还是给了学生一个走进文本,唤醒阅读体验和生活积累的过程?
这样的反思是带有阵痛的,但正可以拨乱反正。阅读教学,如果我们不能回归到文本阅读上去,一堂课下来,学生与文本的接触很少,与文本本身的丰富性擦肩而过,我们就是在做着南辕北辙的事,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进行感受、体验、想象,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熏陶与艺术感悟,这 才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细读文本,贴着文本”讲,程翔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与导向。《雷雨》一课,程翔老师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文本语言深层“意蕴”。例1: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规矩。……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师:说同一个人,称呼和评价如此不同,你看出什么问题吗?
阅读教学,我们可能会经常抱怨学生迟迟进不了文本,程翔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顺利地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学生在讨论中,思维被点燃了,文本被开掘了。课文节选第二幕,当时的情景是,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在一个仅有点无锡口音的陌生人面前,周朴园不由自主打听起鲁侍萍,这是可以说明周朴园的情不自禁,心里一直怀念着鲁侍萍的,“年轻、贤惠、规矩”正是鲁侍萍留在他心中的美好记忆。同时,鲁侍萍知道面前站着的就是周朴园,为一段年轻时的感情,她垫进去了往后30年最青春美好的岁月,“不是小姐、不贤惠、不大规矩”这正是鲁侍萍内心悲愤、委屈的表达:“我是没有小姐的身份地位;我心地不善良,不通情达理;而且我不守‘门当户对,社会等级’的规矩,所有的罪是我自己造成的。”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程翔老师非常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两句台词在表现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咀嚼品味。可以说,没有相当的功力,是无法将这样“潜在”的教学点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点的。而自觉发现与挖掘文本中的“比较点”,确实是阅读教学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能力要求,阅读教学只有建立在教师对文本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拓出了一片天光云影。
二、引领学生品砸台词,让学生在对具体词语的体悟、感受、理解中,走进文本人物的思想情感世界。
例
2、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例
3、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
师:这样的台词,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阅读能力的构建离不开语言文字,文意把握、词语揣摩、句子欣赏等,品味语言谴辞造句应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矢志补不渝的追求。程翔老师正是这么做的,对剧中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完全由学生在品砸台词,咀嚼具体词语的丰富表现力中独立完成。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读着这样的台词,是不是就是在读一份汹涌在岁月中翻江倒海的感情。“也会”,你都认不出来?而曾经那份容颜就是你年少时的美丽憧憬,就是你青春的眼里饱满的全部爱恋。“连你都不认识了”,这于情于理“自然”是让人想不到的;但事实就摆在面前,不可能就摆在面前,沧桑沧凉就摆在面前。
执教过《雷雨》的老师可能都免不了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问题。程翔老师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阅读体悟硬梆梆地塞给学生,而是“授之以渔”,把阅读鉴赏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品砸感悟,自己走进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世界。
“我不会那样傻的”,言外之意,鲁侍萍之前是很傻的,遭遇不公平,曾哭哭啼啼的去挣扎,要用眼泪挽回自己的命运。“我明白”,言外之意之前是不明白的,自己这样的身份、教养是不允许当朴园的妻子,当萍儿的母亲的。“也学乖了”,言外之意之前是不乖有棱角的,握着一份感情,就拚着命的去抗争个人命运。
从一个单纯、善良、刚烈的女子口里说出这样饱含历练的话,背后是怎样的一份沉痛!环境、社会对一个人性格的改变是多么巨大,一个人在命运面前多么的不甘而脆弱。程翔老师说,语文课应该让学生了解人是怎么回事?人的感情是怎么回事?人生又是怎么回事?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不这样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的提高从何谈起。
三、指导学生进入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
4、师:鲁侍萍为周家生了两个儿子,也是有功吧?为什么周家还要把她赶走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阅读教学过程中适时、合理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加油站”,更应该是指导学生读透文本的教学点。
这个问题,是程翔老师立足于文本所作的自主延伸与拓展。这种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往往链接着不可预约的精彩,唤醒的是学生的生命体验与生活积累。对啊,在以“子孙满堂”为洪福的传统大家庭里,鲁侍萍为周家生了两个儿子,功劳不可谓不大,母以子贵,周家为什么还要把她赶走呢?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周家讲究排场门面,繁漪做妻,鲁侍萍做妾不就问题解决了。那个年代,有钱有势的人家纳妾是不足为怪的,周朴园若要纳妾,作为妻子的繁漪也是阻止不了的,而做妾是不必问身份出处的,鲁侍萍呆在周家做妾想必是不会辱没周家门庭吧,可为什么周家还要把她赶走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鲁侍萍不愿意做妾,她是一个刚烈的女子,她的被赶走是她对自己人格维护的结局与见证。所以,30年后的意外相逢,鲁侍萍说“我明白”“也学乖了”,道出的是岁月的残酷,命运的沧桑!而周朴园的一句:“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隔着30年的爱恨情仇,也能给鲁侍萍少许安慰,激活她的柔软,她的善良:“你不要怕,你不要怕,你放心,‘真相’鲁贵不会知道,萍儿不会知道,所有的人都不会知道,除了你我。”
程翔老师课堂阅读教学可圈可点之处,仅这几个事例,分这几个方面是远远道不全面的。听程翔老师的课,那份发生在内心的震动,让我思考着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问题,让我多少明白了当下阅读教学效率低的原由。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在实施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握好阅读教学的方向,更要有具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理解性读,感悟性读,体验性读,欣赏性读,要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读出文章的情感,读出文章的精彩。而这样有效的“引导”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读懂、读深、读透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语文老师要练好研读文本的基本功,学会细读文本、深读文本,宽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