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向讲台李先玉
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向讲台
高高的三尺讲台,既是教师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沃土,更是教师神圣与威严的象征。千百年来,它一直被教师占据着,控制着,是学生不可冒犯的圣地。俨然一道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阻隔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教与学的对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而那高高的三尺讲台,是师生互动、交流的最大障碍。几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主动走下讲台,把学生请上讲台,师生互换角色。实践证明,教育教学非常效果明显。
一、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
新课改第一年,领导安排我教一年级,我发现学生害怕我。一开始我很得意,当老师嘛,就得有点威严。可是很快我就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早晨有的学生趴在被窝里哭,不愿意上学;课堂上学生低着头不敢发言;读书时声音微弱;下了课也都像些小老人,不敢活动。中午有的家长到学校来看望孩子,不少学生哭着想回家,到幼儿园读书。我一直埋怨:农村的孩子就是拘谨、老实,没有出息。可是家长们都说孩子在幼儿园读书的时候不这样呀。
一次我到幼儿园接孩子,看到幼儿园的孩子无拘无束,敢说、敢动,完全不是在学校的样子。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幼儿园里没有讲台,他们的课桌都是围在一起,幼儿老师都是和学生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搭积木。我的心豁然开朗:幼儿教学就要抓住幼儿的特点来教学呀。
回到学校我把讲桌撤下了讲台,把蜂窝煤式排列的课桌改成圆式排列。我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唱歌、跳舞,猜谜语。学生们看到我和他们一起活动,高兴地手舞足蹈。渐渐地我和他们熟了,他们不再害怕我了,自然就建立了感情,教学也自然得心应手了。教学拼音、生字新词的时候,我和学生在课桌围成的圆圈内做“找朋友”游戏;教学儿歌的时候,我让学生站起来边背诵边表演;教学动词、名词的时候,我让他们边动作边读词语;教学童话故事的时候,我指导学生分组在圆内戴着头饰,扮成各种动物表演。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拘谨、畏惧的现象消除了,个个都变得活泼可爱。
同时,站在学生中间也方便了我的教学,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开始不认识字,我就站在中间一边教着学生用手指着题目读,一边环视学生,发现有指错题
目的,就走过去及时指正;学生做作业,我站在中间可以及时当面批改;学生读课文时,有的学生耍贫嘴,不知道读到哪里,我就向前指给他看。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我一直承担高年级语文教学,每到学期初,初次接触新生,学生就显得陌生、隔阂。
我总是走下讲台,来到了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时,我走到学生中间。有的学生坐着发呆,我朝他做拿笔画写的动作,然后对他微笑一下,他会立刻拿起笔画了起来,写起来;有的学生上课写姿、坐姿或读姿不正确,我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后背,他会立刻挺直腰板,旁边的学生看见了,也会不约而同地纠正了自己的“三姿”;学生生病了,精神萎靡不振,我发现了,就走过去弯下腰来握住他的小手,温和地问他:“怎么了?有什么感觉?”,询问病情,及时联系家长接他回家治疗。
下课了,学生们围住我,邀请我一块踢毽子、跳绳,我踊跃参加。我发现学生与我消除了隔阂,把我当成了朋友,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都愿意敞开心扉向我诉说了,我的心与学生们的心融在了一起。
师生关系平等了,和谐了。我走进学生中间,平等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友好地交往和对话,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高年级课文中有些长句和疑问句、感叹句之类的句子,学生读起来处理不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和学生一起读。或读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或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或和学生分段朗读„„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和老师一块儿来读,越读越到位,越读越好,不知不觉地,一个个难点在谈笑风生中解决了。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候根据课文内容,需要进行小组讨论。我走下讲台,像辛勤的巡逻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遇到困难就迅速援助哪里,适时引导,促使讨论高潮迭起,精彩呈现。同时在参与讨论同学生直接交流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梳理归纳,哪些问题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哪些问题分歧较大,原因是什么,哪些问题学生理解过于肤浅、讨论意犹未尽,哪些问题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做到胸有成竹。在全班交流时我对不同问题进行区别对待,有所侧
重,或一带而过,或组织激烈辩论,或启发互相补充,或精心讲解,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到每个问题的合理答案,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高年级学生背诵课文时,由于篇幅太长,长时间背不上来,个个畏难发愁。我就教给学生背诵方法。有的学生大胆的提出:“老师,既然你有好方法,就一定背得比我们快,和我们比赛一下看谁背得快,好吗?”我愣了一下,忽然受到了启发,这不正是我一直追求的师生“相互倾心”的教学境界吗?我爽快地应战,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背诵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激发出来,背诵的速度、准确率超乎我的想象。从此,我经常走下讲台和学生比赛听写,比赛写作文,比赛演讲„„
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也分享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把学生请上讲台,做课堂的小主人。
我走下了讲台,并不是让讲台空起来,而是经常把学生请上去,成为促进学生生命个体健康发展的一方天地。
一开始让学生上讲台,学生不敢上。我就利用说话课鼓励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逐渐的我再利用预备时间让他们上讲台唱儿歌,讲故事。随着能力的提高,我就让学生到讲台上说作文,演讲,„„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学生们胆子大了,演讲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思维也激活了。我就让学生在讲台上表演课本剧、相声和话剧。根据课文内容,我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根据“角色”自由组织排练。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去干涉学生们“演戏”,只是进行巡视、记录、提出建议等。学生们都是自主的,自由的,完全没有受到课堂的“束缚”。他们虽然没有专业演员的高水平,但也表演得形象逼真,声情并茂。有时泣不成声,有时捧腹大笑,有时怒发冲冠,有时幽默风趣„„。这样的形式很活泼,老师没架子,没脸色,知识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高,学生特别欢迎。
四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中要求组织“开卷有益”与“开卷无益”辩论会。在让学生课外搜集好有关材料,做了充分准备后,我把辩论会搬上了讲台。讲台两边
摆上两行课桌,正方反方两组学生分坐两边,面对面辩论,班长当主持人,我和其他学生坐在台下当评委。起初,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常出现卡克现象。我就分别站在甲方乙方的立场上示范指导。学生掌握了辩论要领后就让学生自主辩论。学生们兴致勃勃,毫不胆怯。他们各抒己见,唇枪舌战,辩论得异常激烈。他们一会儿口若悬河,一会儿张口结舌;一会儿面红耳赤,一会儿哄堂大笑;一会儿幽默风趣,一会儿反唇相讥„„真是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台下不时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喝彩声。一场辩论会下来,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辩论。此时此刻整个教室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大讲台。
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们对老师的讲课也产生了兴趣,学生们有时背着我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有时在讲台上模仿教师讲课的样子大呼小叫,摇头晃脑。我便产生了让学生当一次“小先生”想法。我让学生从课本中选题目,自己收集资料,我帮助学生设计教案、课件和授课思路,并听学生试讲,提出建议,再让学生来讲课。尽管他们会出现“满堂灌”,尽管他们不如教师讲得生动,尽管他们还有一定的知识缺陷„„但是课堂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当“小先生”要求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时,全班都在响应;当“小先生”演示实验或指导写字时,全班同学认真观察;当“小先生”出现问题时,几乎全班同学都在质疑并与之辩论!令人惊讶的是,那几个从不完成作业的学生竟然在“小先生”的目光下认真的写着答案。
这时的我,则是做好笔录,特别是学生错讲、漏讲和讲解不透的地方,在讲评时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讲课能力。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整理、使用资料,课中思维、语言、口语交际,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从中体验学习、体验人生,并产生“同龄共振”的教育效果。
几年来的尝试,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教师走下讲台,才能真正由“课堂的独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才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才能真正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平等对话。只有把学生请上去,才能让讲台成为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走下去请上来,才能让师生感到课堂
教学的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师生才能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才能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第二篇:走下讲台
轻轻地、轻轻地、走下讲台
双洞子中心小学宁飞龙
在你范读课文时
轻轻地、轻轻地
走下讲台
接近你的那些小孩
那样亲切、那样温情
他们的心和你的紧贴在一起
在那些孩子读书时
你轻轻地、轻轻地
走下讲台
慢慢地、慢慢地在他们中间徘徊
彼此的心境是澄明清澈
此时无语亦关切
在孩子们写作业时
你轻轻地、轻轻地
走下讲台
静静地静静地来到他们身边
帮他抬抬脑袋、正正坐姿;
移移尺子、点点错字;
拾起地下的钢笔也许是橡皮
心中流淌的是亲情,是关爱
小小教室天蓝草绿
常常走下讲台
轻轻地、轻轻地
走进花的海洋
徜徉爱的国度
花香醉人——
醉了我们的灵魂
鱼水情深
解放军是水
那老百姓就是鱼
有水那鱼才得以生存
有了水那鱼才可以游来游去
老百姓是水
那解放军就是鱼
水是鱼的生命之源
水让鱼儿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那个人是谁
城东小学宁飞龙
没有枪没有炮
冒着枪林弹雨
手拿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国难当头,义无反顾的那个人是谁
穿草鞋,吃草根
红薯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
棉花就雪抗战七天七夜
忍饥挨饿,无怨无悔的那个人是谁
为保存战斗的力量而纵身跳崖 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而投江
为守秘密受刑一个月
将生死置之度外,慷慨就义的那个人是谁
南京路上抛过头颅洒过热血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越战越勇 度过大江乘胜追击
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为中华崛起的那个人是谁
三九严寒跳入冰窟
大火烧身纹丝不动
负伤前行身堵机枪口
身死他乡,大爱无疆的那个人是谁
不怕余震掀起残砖碎瓦
为救同胞彻夜不眠
敢搏巨浪勇斗冰雪
不顾生死抗灾抢险的那个人是谁
民族兴亡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是谁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那个人又是谁 保家卫国戍守边疆的那个人又是谁 扶危救难有求必应的那个人又是谁
那个人就是人民的脊梁
那个人就是社会的精英
那个人就是民族的灵魂
那个人就是最可爱的人——军人
第三篇:教师要走下讲台
教师要走下讲台
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丁维升2012年11月15日 16:23浏览:1评论:0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充满诗意般的语言,激情挥洒的举止,多愁善感的情怀以及翩翩潇洒的风度,都将在这里尽情演绎,并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启迪。因此,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在课堂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方位,并根据不同方位演绎自己的角色,让教师的智慧之光照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
当我们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时,学生也会向我们敞开心扉,把我们当成朋友。有些教师的身边常常聚拢着一群学生。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也愿意向他们诉说。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教师架子,学生愿意把他们当作朋友,愿意向他们敞开胸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一、走下讲台,减少违纪现象
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往往眼睛望着前方,手玩东西心想别处。但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有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口型,走近那些表情漠然,嘴唇张合没有规律的学生,指出他们这种装腔作势的神态,并用眼睛盯住他几分钟,让他们“开小差”的心马上收回来,并使他们了解老师犀利的观察力,不敢再糊弄老师。
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对台下一些爱耍小聪明的学生,给了一定的说话搞小动作看课外书的机会。当我们走下讲台时,就会发现那些平日违纪学生的小动作有所收敛,也渐渐加入到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队伍中来了。老师讲课时走下讲台,可以走到小声说话的同学前给他一个暗示;可以走到做小动作的同学前拍一下他的肩膀;可以到看课外书的同学旁边合上他的课外书。这里,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让人难堪的责备,但学生会马上心领神会,聚精会神,并且他会永远记着你,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尊重,领会到了你对他的爱,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走下讲台,便于具体指导
教师走下讲台,才会发现学生是否在认真做笔记,是否在专心学习。我们可以帮助那些书本还未打开的同学迅速翻开课本,可以为那些不知讲到哪里的学生指点内容,可以为那些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提供指导。教学即教师教并且学生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教师走下讲台,可以特别关注学困生,问他们内容是否听得明白,字迹是否看得清楚,速度是否跟得上。
学生做练习时,教师要勤于辅导,多与那些做作业经常或容易出差错的学生沟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默默地站在他的背后,仔细观察他如何动笔,怎样完成做题的每一个步骤。发现错误时,及时暗示一下,让他知道此处有错误,重新进行思考。当他们字迹潦草,心不在焉时,教师要站在他的前面,有意引起他的注意,迫使他们仔细认真地读书写字。
三、走下讲台,便于提高积极性
教师走下讲台,可以给积极发言的同学一个大拇指,可以给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一个赞许的微笑,还可以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个期待的眼神,可以给默默不语的学生一个提示。如果是胆小的同学,教师最好站在他的后面,以免看着老师更加胆怯,让他在“目中无人”的感觉中大胆说话。对这样的学生不要吝啬表扬,要在他回答完问题之后,及时传递老师对他进步的惊喜,对他所做出努力的赞叹!使他们感受被赏识的滋味。
教师走下讲台,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用目光传递感情,用神态表达爱心,多给学生送去亲切的关爱,用微笑的目光来鼓励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让教室的每一条走道,都成为增进师生友谊的纽带。
四、走下讲台,便于互动交流
随着开放互动与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分组讨论、学生讲课、课堂辩论等许多新鲜的教学方式纷纷涌现。师生之间从形式上来说更趋平等,缩短了生生、师生的人际距离,增加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走下讲台时,要把心带下来,用心与学生交流,用心与学生合作,用心与学生一起探究语言文字。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心倾听,不时点头、微笑、赞许,乃至伸出手来与学生击掌,这种情真意切的交流,亲切和蔼的教态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尊敬感和信赖感。
第四篇:走下心中的讲台
走下心中的讲台
——有感于情感教育
摘要:教育者只有走下心中的讲台,不以为师者自居,才能更多地了解、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教师要用人格魅力的熏陶,激起学生的尊敬,而且能融化学生心灵的冰,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打心眼里佩服你信赖你。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尊重与信任,用宽容、理解。
关键词:情感教育尊重与信任宽容与理解。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是说教育者只有走下心中的讲台,不以为师者自居,才能更多地了解、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颇有感触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与否是班主任工作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沟通情感、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即人格魅力的熏陶,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自身的素质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类。首先是外在的魅力。教师的容貌、衣着、仪表、风度、语言等往往构成认知中的“第一印象”,形成师生交往中的“首印效应”。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人格引导,即内在的魅力。它包括两层意义:其一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
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话很有道理。老师的公正、真诚、热情、开朗、宽容、友善、幽默等个性品质是吸引学生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为此作为班主任要刻苦练好内功,做到一专多能,既要精通所授的专门知识,又要有丰富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品行端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人格的伟大,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尊敬,而且能融化学生心灵的冰,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打心眼里佩服你信赖你。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有高尚人格,知识广博的优秀教师,无疑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一座丰碑,会引起发自内心的爱戴。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和佩服使他们在情感上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进而在行动上加以模仿。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品行不端、自私自利、不学无术的教师能在学生中享受真正的威信。
二、走进学生心灵
1. 尊重与信任
美国著名的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源头的一条金科玉律”。他还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能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学生最不愿意与看不起他的人打交道。孩子的心灵是纯洁
无瑕的。作为班主任或教育工作者,应走下心灵的讲台,与学生平等交谈。一方面该指出的要真诚、耐心地指出,决不能歧视,挖苦,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做,如主题班会、运动会。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我正好在外地培训。我把这项任务教给了我班一位全校出名的‘黑帮老大’王某去一手操办。尽管他安排周密,也说得信心百倍,可我总是有点不放心。可是我们班取得了第三的好成绩。王某也获得了100米短跑冠军。在班级的庆功会上,他,一个身高1.75米的堂堂男子,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流泪了。他说:“从小学到现在我是一个被老师遗忘的人。今天的功劳不属于我,应属于尊重我,信任我的人。谢谢你!老师。”以这件事为契机,我在班级里开展了系列教育,班级的凝聚力大增,这位同学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这件事一直使我难以忘却,对我后来的工作触动很大。有名人说过,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先要尊重别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班主任开展工作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尊重他们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和正常的生活习惯。尊重会缩短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学生会逐渐消除与班主任相处的恐惧感,乐于亲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同伴和朋友。这样班主任开展工作就能得心应手。
2、宽容、理解
宽容是谅解别人的过失、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生在年龄、认知、见解、学识、实践能力方面尚为完全成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容人之过实在是情理当中的事。教师要经常到学生中去,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代学生有渴望与成年人沟通,填平代沟的良好愿望。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就必须放下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势,善于用心理换位的方法,从学生的期望和价值来考虑问题,而不能主观下结论,不能用主观意志去打造他们,否则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不配合你的工作。有一次全校篮球比赛刚结束,有学生来报告说:“学生杨某被校长叫去了,他故意打破了学校的消防设施窗。”事后我找来那位同学,只见他十分委屈的样子,侧脸朝我,手里还流着血。我先把他的手包扎好,然后问他:“你过去做事从来没有这样冲动过,肯定有委屈的事瞒着老师吧!”被我这么一说,他先一楞,然后诚恳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给班级丢脸了,我跟校长说过我愿意以加倍的罚款来挽回给班级的扣分,可校长不同意。”我说:“我首先代表班级谢谢你对班级的这份‘孝心’,但是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他终于道出了这件事是因裁判老师评分不公引起。当我再次肯定他的成绩并指出他做法不对时,他内疚地说:“谢谢你的理解,老师。我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在赏识、理解基础上的批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只有跟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换,学生才会吐露心底的秘密,才能使学生进行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才可以用自己的良药去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尤其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班主任若能及时地表示关切,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必然会获得比平时更难以获得的良好效应——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师生间的情感贴近。教师对学生的过失抱一颗宽容之心,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机会,下回从这里重新开始。宽容表面上是“退一步”,而目的在于进“两步”。
当然宽容不是放弃不管,也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的“忍”字,而是洞察教育对象,掌握教育主动,寻找最佳教育时机的一种积极措施。它是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艺术。尤其对问题学生,我们应多投入一点爱,多加一份注意,多给一些理解,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找回他们快乐的影子。
总之,爱心是尊重和信任的源泉,宽容和理解是爱心的体现。只要我们走下心中的讲台,以爱动心,才能弹奏出和谐教育的乐章。
参考文献
1.王琪 《生命是教育之本》
2.俞宏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第五篇:老师,请您走下讲台
老师,请您走下讲台
参加一些教研、培训活动,在听课中发现,总有一些老师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一直站在讲台前组织教学,即便是离开讲台,也是在黑板前来回走了几趟,自始至终没有走到学生中间去。尽管这些老师的课上的非常精彩,学生也听得比较认真,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还不错,但我总感觉这样的课堂缺少了什么„„
引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应站在学生后面。”这句话也许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倒是一致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如果你教师站在讲台上,以一对众,与学生相隔,又怎能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呢?
我们偶尔也有机会聆听一些著名的特级教师上课,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是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的,这样给人的感觉是:老师融入了学生群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亲近的威严之师了,而真正成了学生的合作者、成了学生的朋友了。
所以,在高谈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这样,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益处:
一、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如果老师一直站在讲台前上课,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高高在上,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即使知道了答案或者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说。反过来,如果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与他们做个亲切的眼神交流,朝他们微微一笑,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学生会觉得你非常亲切,就像一位大朋友一样,这样就会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疲劳也会得到有效缓解。课堂环境愈宽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愈充分。当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就会促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状态。所以,老师融入学生中间,师生便可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互动,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了。
二、减少课堂上学生的违纪现象。
如果老师一直站在讲台前,可能会给一些调皮的学生随意说话、做小动作的机会,有的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经常不专心,可能他就是发现你老师站在讲台前管不了他,所以屡教不改。然而当你走下讲台之后,你也许会意外地发现,那些平日里爱违纪的学生们开始有所收敛,不敢再那么放肆了,而且,也渐渐地加入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队伍中去了。所以,为了促进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专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们老师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三、帮助学困生找到原因。
在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平时沉默寡言,似乎总是漠然地对待着学习,正是这样的性格决定着他们在学习上的遮遮掩掩,最终导致学习上的越来越差。而我们老师在讲台前忙着讲课的时候,也往往会忽略这样的学生,但如果我们老师走下讲台,经常地走向这些学生,也许,你会找到他们学困的原因,然后耐心地辅导他们、帮助他们,这些学困生或许就会获得新生,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倡导我们蹲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那么,就请我们的老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缩短与学生的间距,增加面对面的机会,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轻松、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新课程,呼唤着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教师,请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