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市场化论文

时间:2019-05-14 14:3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服务市场化论文》。

第一篇:公共服务市场化论文

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

关键字:公共服务 市场化 政府 责任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即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赢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其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市场化突破了政府决策、政府执行的传统模式,通过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之间的复合配置,凸现了双方各自的功能优势,从而为政府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可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但具体地说,还有一个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问题。这一目标模式,就是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即要实现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从低效政府向有效政府的转变。

市场化是当今时代之大势,公共服务市场化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政府顺应这一时代潮流,适应公

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与要求,积极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是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这一体制。各级政府应该紧紧把握住当前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努力推进中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公共服务市场化在产生显著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这些问题和缺陷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化带来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市场化是以提高效率(经济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和根本特色,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往往容易偏离最初的宗旨,其结果可能是政府在市场化中获得了财政危机的暂时解脱,而企业也通过某些非正当手段取得了相当客观的利润,而最应该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却在市场化中悄悄流失。

二是市场化使公共利益受到忽视。例如说,在传统上,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间接关系,公众集体付费,政府集体供给,一般来说在消费者之间不会存在差异。但在市场条件下,单一的供求关系可能被打破,因为生产者以盈利为目的,它会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去选择有利于其获利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不能很好获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务,则有可能消极供给,这就可能使一部分人得不到服务;而对消费者而言,它无须集体性统一地消费,因而可以选择不同服务或不同层次的服务,但对于那些生活困难者来说,却是没有选择权而言的。当一部分人被剥夺了某些选择权时,很难说是社会公正的表现。

三是市场化引发腐败与私人垄断。因为市场化就是通过一系列化公为私、公私合作方式,借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市场化不一定必然带来腐败问题,但在公私合作、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会增加腐败的机会。与公共服务市场化所产生的腐败问题相伴而来的可能就是市场化之后形成的新的私人垄断现象。由于市场化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使企业具有了取得垄断利润的现实条件。于是,新的私人垄断就会产生。这样,对于公众而言,市场化就是用私

人垄断代替政府垄断。

四是市场化带来公共责任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直接考虑更多的是解决财政与投资问题以及减少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人员编制等,而对于市场化后可能存在的公共责任空白却估计不足,也或许主观上就希望能够减少政府责任,如此等等。这都会引发公共部门的责任危机,最终损害公共利益。

五是市场化带来新的社会稳定问题。在我国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公共服务在市场化之后确实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却带来新的问题,如突出表现为一些提供公共服务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或被私人收购后,出现大量裁员,引起社会不稳定。

六是市场化可能引发政府管理危机。对各级政府来说,实施市场化是一种公共决策的过程,它要求决策者对决策对象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包括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我国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任何轻率的市场化措施都可能会发生问题。事实上,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个复杂的改革进程,改革者既要有公共管理知识与技能,又要有市场经济的专门技术,才有利于确保改革不会漏洞百出,反复无常。

除此之外,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的问题还有: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口号下将社会公益事业统统推向私营化和市场化,规避政府责任。还有,市场化后一部分公共服务的质量并未达到政府和公众的要求。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在节省政府资金的同时,保持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尽管许多地方的改革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但也有不少的公共服务在市场化改革后出现下降的局面,与政府和公众原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公共服务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出现问题的根源何在?我们认为,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不清,政府职能“缺位”和市场化“过度”;政府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行政管理体制缺陷;条块分割与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不合理;改革过程缺乏统筹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等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责任的缺失。

二、对策分析

一)、强化政府责任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关键

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不管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发展公共服务事业都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改变的不是企业和当地政府领导或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在公共服务事业中引进和实行了市场机制,这种机制下政府的责任是遵循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并不是事事都要政府自己办,政府应该做的是组织协调各方的力量共同去办,政府要从公共服务事业的经营者转变为组织管理者。具体而言,在把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政府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对市场化公共服务实行有效监管

政府要认真分析可能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若干因素,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实施监控,同时注意收集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其次,在具体实施方案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工作,减少改革的盲目性

公共服务市场化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作支撑,并非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成为市场化的对象,也并非所有的市场化改革都能取得成功,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除了经济和效率,政府还需要考虑其它众多的因素,有些领域的公共服务可能并不适合推行市场化。另外,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节省政府直接资金的同时,也对政府在谈判技巧、监管能力、评估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在作出最终的决定之前,应该组织机构和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在制度层面强化对政府相关人员的监督和制约,降低和消除廉政风险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涉及政府行政权力在市场领域中的运用,政府在确定服务价格、挑选服务提供者、制定监管规则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裁量权。如果没有相关的监督制度作配套,就很容易发生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行为。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腐败丑闻不断,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政府在推行此项改革时,要特别注意相关廉政制度的配套。除了推行网上办公、完善政务公开外,政府还需要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保持各工作环节之间的衔接,同时要畅通投诉渠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最终还是要简化为人的具体活动,政府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员,是对市场化的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监管的当务之急。

三)、必须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法制建设

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障市场化过程的规范化,便于政府监督和控制。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减少市场化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因素。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防止私营部门弄虚作假和公私勾结。目前我国民主监督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化改革,难免出现“暗箱操作”,这样反而会增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等,并建立健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保证信誉良好、资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企业承包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立法,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四)、建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

所谓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程序,授予企业在一定时

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利,并以协议的方式界定政府与被授予经营权的企业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一种制度。其实质意义在于用政府“有形之手”控制、弥补市场“无形之手”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特许经营制度有三个特征,一是在经营主体的选择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二是政府授权;三是主体双方用协议的形式界定各自的权责利。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许经营权的申请与授予。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政府依据城市发展的要求提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进行社会招标,择优选择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由主管部门代表当地政府向被授予特许经营权者颁发权证,并由主管部门代表政府与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二是特许经营协议的基本内容。包括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及有效期限;产品和服务标准;价格或收费的确定方法和标准;以及监督机制;违约责任等等。三是特许经营权的变更和终止。在协议期限内,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未按要求履行合同,产品和服务质量不符合标准等情况,主管部门可以变更和终止协议。

五)、要在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中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是各级政府和公共服务主管部门要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转变管理方式,从直接参与对公共服务的经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对企业负责转变为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培育公共服务行业市场;制定公共服务行业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职能,规范市场行为。二是防止对“市场化”的简单理解,出现“一卖了之”的现象。有很多人理解市场化就是卖。说十六大精神就是一个字,卖!快卖!国有企业都要赶快卖,急功近利,根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有些地方搞偏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要明确市场化决不等于私有化。三是认真分析和分别对待各类公共服务行业。不加区分统统推向市场是不对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服务就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对公益性事业和补贴性行业,政府必须有足够的投入,保证其正常运转。综上所述,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于政府管理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我们认为,只要各级政府官员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全法制、依法治理,不断调整对公共服务事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

资源配置的目的,就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管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03 第一版

张良.《公共管理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8 第二版 张纲.《公共管理学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04 第一版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第二版 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2 第一版 侯玉兰.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31-34 朱光磊、孙涛.“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定位、内涵与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103-111 刘树信.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管理的新范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35-36

第二篇: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公共气象服务是一种公共物品,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共物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共气象服务最好由政府免费、无偿提供。但是现实往往要比理论复杂得多。随着世界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迅猛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了市场化公共气象服务活动。一些私人气象公司向民航及其它特别用户提供商业化气象服务。民航部门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性很强,特别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恶劣天气更是飞行事故的主要杀手。另一个早期接受市场化气象服务的部门是远洋运输部门,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对海上航行安全有致命的影响,因此,也需要专门的气象服务。可以说,海上航行的安全需要促进了现代天气预报的最初发展。但是,因为这些部门主要是从防灾角度使用气象预报,这属于政府气象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市场化气象活动没有大的发展。到了8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要求提供气象服务的部门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就促进了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和国家气象部门的市场化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时,由于受本国经济的限制,一些国家气象部门的经费不足,或者政府因财政困难减少了给气象部门的经费,政府在政策上允许气象部门进行市场化运作,这使得许多国家气象部门陆续开展并进一步扩大了商业化活动。

但是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热点话题。各国对公共气象服务应否实行市场化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分歧。从总体上看,公共气象服务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共气象机构和私人气象公司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展国际商业化气象服务,加剧了国家间气象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也给一些市场化步伐不够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之缘起

(1)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刺激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拓展,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服务的质量、内容、频次、时效上都有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为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益需要特定的气象服务产品,如建筑业、制造业、保险业、仓储业、交通、航空、航海、期货贸易、金融、农业、林业、渔业、餐饮、石油、电力、旅游、盐业等。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化。单一的公益气象服务产品已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公共物品的天气预报服务产品是社会基础性设施,其生产成本来源于全民,通过税收来获得价值补偿,如果对社会某个或某些个体提供专门的服务,有求必应,事业经费必须大大增加,这些服务的收益是某些个体,而成本则要由全社会来承担,这既不合理也不可能。

作为公益性气象服务的用户,因为成本已转嫁给了社会,其需求将可能是无限的,多多益善。公共气象部门要准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很难的。首先,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可能虚报自己的需求。由于人本身对自己的真实需求,尤其是边际需求很难在技术上准确估计,消费者提供的信息必然难以作为科学经济决策的基础。消费者虚报自己的需求,既有道德上不诚实的原因,同时也有由于消费者没有面临直接的财务约束,而错把自己的欲望当作有效需求上报的原因。其次,从气象部门角度来看,要随时随地调查如此众多的消费者消费口味以满足其需求,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即使气象部门有决心,有信心,从经济角度看也是不合算的。因为这种大规模的调查显然需要相当巨额的成本。而一旦调查消费者需求的边际 1 成本超过了因此而得到的边际收益,那么这种调查在经济上就是不合算的。无法获得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就必然导致严重的非瓦尔拉均衡。

所谓的瓦尔拉均衡是指在市场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在价格的逐步变动下,根据自己的偏好调整供给与需求,从而使两者达到一致。这当然仅是一个理论模型。微观经济非瓦尔拉均衡导致了两个方面的不经济后果:一是广大消费者的个体福利无法在既有资源条件下,使自己的消费效用得到最大化,也就是说无法实现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配给的消费效用,而在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只好满足于有限的几种消费效用。二是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失去了需求方面的基础。

气象部门内部要么就大量生产气象服务产品,不管其社会效果怎样,从而获得政府的越来越大的投入。如果投入固定,则尽量不去生产气象服务产品,隐瞒气象信息资源,只要一句“科学技术水平达不到”就足矣。

如果消费者个体的需求很大,生产气象服务的成本将很高。如远洋运输船只,就需要详细的航线预报,每一条船、每一时刻、每个地点根据该船的质量、大小、货物类型、重量等等所需要的气象保障内容大不一样,需要专门的制作,成本很大,不说预报失误带来的责任,单就制作预报和通讯成本就得数千元。在无偿免费的情况下,这一成本被转嫁给全社会,而船舶公司从气象服务中收益数十万元、数百万元。这自然是不公平的,同时也难以长久持续。

这样的服务产品实际上具有一定的私人物品性质,是不完全的公共物品。

用户不仅从生命财产安全角度考虑要求基本的公益性气象服务,更从生产效益方面需要专门的、准确的、及时的气象服务,优质的远洋气象导航服务可以使船只减少货损、缩短航程,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获得超额利润。船舶公司有利润驱动,自然愿意投资购买气象导航服务。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就越高,而投资于气象服务的热情就越旺。

(2)气象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趋势与最近二十多年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不开。一是大气科学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借助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等现代探测手段,大大提高了监测能力;借助现代化通信技术,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的传输能力;广泛应用高速计算机,发展了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新的气象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增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灾害评估技术、污染气象预报、医疗气象等。即使传统的公益性天气预报,稍作加工就成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尽管天气预报的全部制作过程具有巨大的生产成本,但是,将天气预报加工成为丰富多样的新产品却是投资少、见效快、利润丰厚的工作。如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eathernews Inc.)就开发了近30种生活娱乐指数,如:睡眠、紫外线、洗衣、打伞、空调、情绪、星空、西瓜、食欲指数等等。可以说,现代气象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气象服务的潜在能力空前提高,能够明显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

二是相关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通信技术,为气象信息及时、广泛和方便地为用户服务创造了空前的有利条件。天气预报是一种容易过期的产品,服务产品只有尽可能快地分发到用户手中,才能发挥效益。现代多元化的通信技术为针对性气象服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无线电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电报、电传、卫星通信、电话、寻呼、计算机服务终端、国际互联网满足了多层次用户获取气象信息的需求。

(3)一些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出于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面临财政压力、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压力纷纷出台政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紧缩开支,公益性事业的经费大幅度削减,气象部门也深受影响。许多国家气象部门依靠单一国家投资已难以为继。政府也是经济人,也有财政约束,也需要精打细算。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正好与政府功能扩张、凯恩斯主义兴旺过程一致。政府功能的扩张,带来了财政支出的增加,就必须增加税收,而且高赋 2 税又会带来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为政府会尽可能多收入、少支出,它自然乐意减少给气象部门的投入。如果气象部门有可能获得计划外收入(非财政收入),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政府自然支持气象服务收费。

以美国为例,大约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开始出现,当时私营公司主要进行一些商业气象服务,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发展迟缓。直到1991年,美国政府对公私气象服务的界限进行了划分,初步确立了公私合作的气象服务体制,但两者如何合作并没有理顺。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开始进行果断的气象服务改革,将原来国家公益气象服务全部实现私营化。根据美国国会1996财政预算案,政府决定从1995年10月开始,国家气象局停止三种分类气象信息:停止向非联邦政府部门提供火灾气象预报服务;停止海运气象信息广播,海洋气象由美国海岸警卫队接管;停止向新闻机构提供全国天气概述。从1996年4月开始,国家气象局又全部停止播发有关农业分类气象信息广播服务。此后美国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已拥有2000多家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它们经营灵活,业务纷纷扩展,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优质服务,也让用户更切实感受气象服务能加强防灾避险和提高经营效益。这些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一年就有几十亿美元的营业额。

二、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模式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是最近二十年的新趋势。市场化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是由私人气象公司提供的以赢利为目的商业性气象信息服务,也可以是由公共气象部门提供的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有偿气象服务。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对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的政策也有本质的差别,表现为不同的制度安排。目前世界各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制度安排可归纳为如下类型:

(1)完全无市场型。完全是公益气象服务,国家气象部门无偿免费提供气象服务,不搞有偿服务。有些发展中国家不允许公共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更不允许私人气象公司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

(2)垄断型。基本上没有私人气象公司,公共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性气象服务,同时按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可以进行以收取成本费为基础的专业有偿服务。目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基本上是这种模式。

(3)公私竞争型。公共气象部门既开展公益性服务,又开展商业性服务,同时鼓励私人公司搞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在气象服务市场平等竞争。还应该相互合作。欧洲一些国家采用这种模式。这种制度安排,既保证了公益性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4)公私分明型。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性气象服务分开进行。公共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不搞商业性活动,资料和产品无偿提供给社会和私人公司;商业性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服务机构开展。目前美、日等国采取这种型式。如日本除气象协会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外,私人气象机构近十多年发展很快,收入也较多;而美国的私人气象服务机构更多,其气象服务的跨国活动给不少国家的气象部门带来潜在的竞争和压力。日本私人气象服务公司把日本气象厅称为“大家的气象台”,而把自己比作“您的气象台”,很形象地说明了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服务公司的区别。

在日本,仅气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WNT)一家,一年的气象服务收入就有300亿日元,约合3亿美元。日本的“天气经济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空调指数、冰淇淋指数、泳装指数和食品变质指数等一系列指数,都成了商家确定仓储和营销计划的重要依据。

日本另外一家著名的气象公司是天气新闻公司,它是一个以气象信息服务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信息公司,成立于1970年,当时是美国海洋气象导航公司(Oceanroutes公司)在日本的分支机构,以为远洋船舶提供最佳航线(主要是太平洋区域)的服务为主,客户均为 3 船业公司,占领了日本90%的船舶市场;1980年开始为棒球场提供气象服务,这是天气新闻公司第一个面向陆地的服务项目,1983年开始走向电视媒体;1986年从美国公司独立出来成立了天气新闻公司,并得到了日本气象厅的认可;1993年兼并了美国Oceanroutes公司。目前,该公司在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9处分公司,形成了天气新闻集团公司。公司年营业额达300亿日元,其中日本总公司近70亿日元。

天气新闻公司的分支机构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气导)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气象公司,由于其起步早,技术先进,资金雄厚,财务开支灵活,通过给客户种种好处来争取用户,在商业竞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高科技合资企业。上海气导是天气新闻公司与上海海运学院合资兴办的。现有员工6人,另聘有兼职的航海专家和气象专家,由海运学院负责管理。目前开展的业务主要是海洋气象导航和船队管理系统两项,为1000多远洋船只提供气象导航服务,船队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是中远集团公司。上海气导作为天气新闻公司的分公司,也协助天气新闻公司开展其它业务。在气导业务方面,上海气导和天气新闻公司的其它子公司由总公司统一协调,相互合作。其主要业务流程是:上海气导开发客户后,向天气新闻公司提供客户资料,天气新闻公司通过卫星直接向船只提供气象导航服务。从其业务流程看,上海气导的工作主要是为天气新闻公司在上海开发服务市场。据估计,他们已经占领了70%的中国气象导航市场,该公司正在要求在上海拓展新的气象服务市场。

天气新闻公司服务业务流程是:①从日本气象厅气象业务支援中心接收气象观测资料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②由公司进行第一次加工,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将20公里网格的数值预报产品加工为5公里网格的产品。要素包括气压、温度、云量、降水、风、湿度、露点差等,这是天气新闻公司一切服务的基础。③根据用户需求,加工出服务产品。业务流程的第一步就是获得日本气象厅提供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和气象观测资料。而天气新闻公司从日本气象厅获得的全部信息来源于全球天气监测网,其中包括我国的大量气象观测资料,天气新闻公司抢占了我国70%的气象导航市场,它只作了部分加工,只作了相对而言很少的工作,付出了很少的成本,就赚取了高额利润。

三、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之利弊

气象与经济有着密切的、直接的关联,企业在气象上投入1 元,可以得到98 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与产出比为1比98,这就是经济学界流行的“德尔菲气象定律”。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准,国外气象公司开发出啤酒指数、空调指数、雨伞指数、泳装指数、睡眠指数等五花八门的气象指数预报信息,定向提供给专门的企业获取利润。比如,夏天持续的高温刺激着消费者购买空调的欲望,强烈的紫外线引导消费者购买遮阳伞,饮料的销售量在酷热的几天中也是直线攀升。在德国夏天气温每升高一度,啤酒销量就会增加230 万瓶,在日本,夏季超过30度气温每多一天,空调的销量就增加4 万台。

在美国,私人气象公司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服务产。美国国家气象部门只经营公益无偿服务,私人气象公司从事商业化气象服务。著名的私人气象公司有全球天气服务公司(WSI)、美国天气动力公司、美国全球气象服务公司(ACCU)和夏顿电子公司(ALDEN)等。美国私人气象公司提供天气预报信息的价值,特别是为特殊气象需求的用户所提供特殊气象服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私人商业气象服务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能提供多种气象服务的大行业;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大小不等,雇员从1 人至300 多人,年收入从8 万美元到100 美元不等,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10 亿美元的社会服务产业。(2003年左右数据)此外,美国还有专门的电视天气频道、天气预报电台、整版天气预报的报纸等私人气象服务公司,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优秀的专业人才,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包括向中国提供的各种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

在日本,民间气象公司气象信息当成商品出售,精细到了感冒指数、出行指数等预报 日本在1994 年后,允许民间气象公司对特定用户制作天气预报民间气象公司依托高科技对公益气象信息进行精加工,把气象厅的信息转化成商品,同时通过宣传(甚至广告)、公关来开拓市场;他们的服务产品,大到短中长期的天气预报,小到感冒指数、适宜出行指数等各类非常贴近民众生活的气象信息等;他们产品的空间分布也很广大,大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小到公路边、机场内的显示屏等。当然,私人气象公司对用户的气象服务是建议性的,不存在命令,因此在预报和服务失误时,不必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失误是由于工作疏忽或责任事故,则要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从公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看,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提供是大势所趋,气象探测、通信等科技的进步,使得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气象服务需求成为可能,因此,气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部门领域和市场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无可厚非。实际生活中,除了为政府防灾和公众日常生活提供公益性的信息保障外,气象服务开始提供承担较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职能,由此,这一服务也就具有了私人性、商业性的特点,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比如航空公司、机场等往往对气象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既能让气象服务更加多元化,可以推进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等技术和相关服务在需求和竞争中快速提升,也可以增加气象部门的收入,反过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性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发展会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效用的扩大,但也有其负面影响,处理不好会影响气象事业的发展。全球范围的跨国气象市场化服务会损害提供气象资料和产品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使资料和产品的免费和无限制交换原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气象基础信息作为世界性公共物品,绝大部分成本由各国承担,市场化气象机构可以免费从公共气象部门获得。私人气象服务公司稍作加工成为商品,拿到无偿提供气象信息的国家赚钱,与当地气象部门抢市场,使当地气象部门的生产成本无法得到价值补偿。在这种情况下,私人气象服务公司不仅免费搭了便车(使用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而且还抢占了市场,从而使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无法维持下去。当地气象部门最终会奋起反抗,拒绝向私人气象公司所在国提供免费气象资料,而私人气象公司所在国的资料并不一定直接来源于这个国家,而是从世界气象中心获得,提供资料权事实上不握在提供国手上,提供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断绝履行对世界气象组织的义务,不向世界气象中心提供资料。

然而,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气象资料及其产品的免费和无限制交换原则是世界各国气象事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世界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离开这一点,全球的、区域的和国家的气象预报以及任何形式的气象服务都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说,免费和无限制气象资料和产品的国际交换是各国气象部门开展气象服务的基础,也是世界气象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在技术水平上(如深加工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可以公开对外国开放,那么我国有相当大的市场会被外国占领,而且他们还可以利用最先进的现代技术和高度集约的方式开发许多新的气象服务市场。即使象德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和资金都有很强的实力,但仍竞争不过以美国、英国气象部门为后台的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因此,德国气象局考虑在制定新的《气象法》中,对气象服务市场进行规范,除欧共体组织的国际合作外,拒绝外国的私人气象服务公司进入德国的气象服务市场。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我国最终开放气象服务市场。封锁、回避不是长久之策,放任自流更会伤害气象公益事业。只有顺应潮流,因势利导,才是明智之举。

四、中国之现状

在中国台湾,目前已至少有三家本土气象公司、一家外商气象公司在台湾生存。天气风 5 险管理开发公司于2003年台湾气象法开放后成立,2004由彭启明博士,也是公司总经理拿到第一张民间预报证照,并于2005年6月以全公司名义拿到第一张气象海象的核可预报证照。天气风险是全台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成功将气象加值服务推广于企业、媒体及产品的本土气象公司。该企业提供全台基本预报、特殊景点预报,例如:高尔夫球场、冲浪地点…等以及各类指数预报,另外也提供国际超过数千个地点预报。另外更提供企业天气风险控管服务,协助企业在营销规划、营运策略、成本及物流控管等各层面执行时,能够做出最有效益及迅速的决策。

2009年88风灾后,防灾减灾开始被台湾各界重视,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以本身客制化天气预报之优势,投入这块领域,先后与台湾高铁、台北市政府、水利署、公路总局等民间企业及公部门合作,提供客制化的气象顾问服务,为保障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了力量。该企业正积极拓展台湾乃至于亚洲的气象产业市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让天气风险成为世界名列前茅的气象公司,期望运用其自身的人才优势,将气象信息做更多生活化与创意化的应用。

台湾气象产业开放迄今,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不仅不受不景气影响,营收也持续逆势成长,民众也可以从有别于气象局的不同来源获得天气讯息,除了对民众而言是一大福音之外,对一向被认为是冷门科系的大气系学生而言,更是增加新的出路。以往国内大气系学生毕业之后,有高达八成的人会被迫转业,只有不到两成可以学以致用,但多得经过高普者窄门始能进入诸如气象局或民航局等公家单位,更少人得以继续深造。

目前由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服务的客户包罗万象,主要有媒体气象内容提供、企业服务及天气产品等部份,国内目前有多家电子媒体及新闻台之气象信息即改采由民间公司提供,并非传统之制式由气象局提供的单一数据,媒体及国内许多企业也认同将民间气象公司做为其企业气象预报中心,同时亦结合保险公司推出天气保单,公关公司举办户外大型活动、影视公司制作电影、短片、建设公司卖房子亦会先咨询天气信息,甚至连赛鸽鸽主都得依循天气预报来训练鸽子。餐厅、卖场也藉由分析天气信息和客户行为的相关性预先准备好食材,率先掌握天气先机,才能在此微利时代异军突起。

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与公共气象部门相比较的特色与差异表现如下:

气象局 防灾

功能

(侧重灾害)

(穿衣服、保湿防晒、皮肤保养)

分众

对象

大众

(小美女气象、高尔夫、职棒)

客制化预报

内容

(一天两次)

中正纪念堂飙雪,中华奔驰户外车展)

天气 vs.营收

商业应用

(天气保险、期货等商品)

普通

(随时随地,例如办活动,像NOKIA

天气风险管理

一般日

专业背景 气象 气象、营销、网络、媒体、手机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pany/aboutus/diffrent.php

项目

 多样化图资,便利主播

 卫星云图

 卫星云图  地面天气图

 地面天气图  雨量分布图  温度图预测图  一周动态天气图

气象分气象图资

析  简单易懂  以上图资包含全球、东亚及台湾  信息丰富  可依时节调整预旅游预报  固定

 提供观光景点、名胜古迹、户外休闲...等,单点详细一周天气预报信息。

报地点,如:秋天增加赏枫景点...等,提高实用性。官方气象单位

天气风险

差异

 信息丰富

国际气象  地点:七十多个城市  预报:当日  信息:历史气候分析

 地点:三百多个城市  预报:一周天气  信息:历史气候分析

 可随时调整预报地点,提高实用性。 及时性及气象新闻  剧烈天气:制式新闻稿及记者会。

 特殊天气:提供相关讯息。

 剧烈/特殊天气:专业3D立体动画天气图。

新闻性的内容支持服务。强化新闻内容。

资料来源: http://www.xiexiebang.company/aboutus/diffrent.php

在中国大陆不断有人指责国家气象部门长期垄断气象服务行业。在国家气象部门与行业气象部门(如海洋环境预报部门、水文气象预报部门、民航气象部门等)之间也或多或少出现了服务方面的纠纷。在气象部门内部,尽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在开展市场化气象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矛盾。从目前来看,是体制制约了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发展。当前气象预报的发布权由公共气象部门垄断,未经官方许可媒体也不得擅自转播、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第二十五条规定: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的《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中,将气象台站发布气象预报的垄断权利变相扩张至气象信息的传播领域。第六条规定:除各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广播、电视台站和报纸应当安排基本固定的时间和版面,每天及时刊播气象预报之外,其他媒体需刊播气象预报的,应当与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签订刊播协议,双方根据协议提供和刊播气象预报。尽管第十条规定:鼓励媒体积极刊播气象预报,但是随后的第十三条规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可以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经许可擅自刊播气象预报的;(二)擅自将获得的气象预报提供给其他媒体的;(三)未经许可擅自转播、转载气象预报的。对刊播行为进行如此严格的限制,其重点显然并不在于气象科技成果权的认定,而是强调传播要与气象台站签订合同并且交费,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之下,通过制定规章扩张自身权力。

虽然中国大陆自1985年开始开展有偿气象服务,但迄今国内商业性气象服务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气象有偿服务就出现萌芽状态,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始开展有偿气象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许多气象台也陆续开展了针对特定企业、特定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有些企业,像民航这种对天气敏感的特殊行业,则选择自己提供气象服务。例如,南航气象室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指定的气象信息发布部门(如国家气象部门以及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指定的气象台)购买信息,然后针对某个要求来进行研究,比如降水、温度、风速等,对飞机有哪些实际影响等,“气象部门是生成原料的部门,就像大米和水、盐、油等基础原料,我们南航气象室则是把这些大米煮熟,调制各种口味,2根据航空公司的各种要求做成适合不同口味的一道道菜。”

在大陆的公共气象服务公司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北京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它承担着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媒体发布、媒体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影视科普宣传等职责。

华风的预警预报服务节目在中央电视台(10个频道)、新华社、旅游卫视、中国教育频道、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中华卫视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2个频道播出,首播节目达130多档。每年发布数千次灾害性天气及相关的各类预警预报,成为人们防灾减灾和安排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特别是每天19:31分左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更是家喻户晓。华风集团承办的中国气象频道是一个24小时全天候的专业气象发布平台。截至2012年4月30日,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含地级城市),覆盖数字电视用户数约7000万户。随着新媒体业务的发展,华风集团借助电视、广播、手机、IPTV、户外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等手段,形成了多元媒体联动播出、立体覆盖的服务格局;业务范围涵盖天气预报和气象专题节目生产、专业数字频道运营、气象影视信息技术服务、新媒体业务、广告经营等各个领域。尽管其成就斐然,但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企业,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气象频道事实上是由中国气象局开办、各省级气象部门协办的。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私人气象服务公司,仅有寥寥可数的几家合资的气象服务公司。早在1983年,上海市气象台和海洋石油公司就合资成立了一家专门公司——海洋石油服务总公司,专为南黄海的石油开发提供服务。但是公司最后由于此次开发任务的结束而终止运行。后来,为了对东海石油气田大开发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上海市气象台又一次与海洋石油公司合作,注册资金50万,成立了上海海洋石油气象服务有限公司。

外国气象服务机构也刚刚开始登陆中国气象服务市场。新西兰气象公司 是第一家在中国开发商业气象信息的跨国气象公司,在南方航空公司安装了WINZ(航空信息管理系统)。他们将南方航空公司视为桥头堡。当前,已有数家跨国气象公司在中国寻找机会,例如,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在这些跨国气象公司中,步子走得最快的是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气象部门全部商业化的国家。他们把澳大利亚和中国作为两个市场开发目标觊觎数年。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要真正发展,就必须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消除不利于气象事业顺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适时坚定地扶持充满创造活力的民间资本的竞争。我国于 2000 年实施的《气象法》实际是传统气象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结合的产物,同时这种法规有着明显的行政区划的特点,因此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有差距。我们需要在法规上清晰区分公益性、商业性气象服务,让公益的归公益,商业的归商业,分开操作,再从技术、机制上改善服务质量。目前中国的关键是在借鉴其他国家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上,理顺公益化和市场化服务,使得公共气象服务供给的制度安排更加有效,供给 1缪旭明:关于气象商业化服务的探讨,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期。

陈强 程行欢:中国气象经济为什么未成气候?羊城晚报,2010年10月16日。模式多元而专业,既满足公益需求,又满足市场化的不同需要。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气象法》等相关法规,并给予宽松的政策,这是商业气象快速发展所必须的法制环境。首先应该在法律层次上明确公益性与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界限,在保障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对商业气象服务的经营主体、经营机制、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范,使商业气象服务的经营者有法可依。其次,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适度放开商业气象市场。根据目前的现状和国家整体利益,制订商业气象服务参与者的准入条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提高商业气象市场的竞争力度,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在法规上对商业气象信息的获取、使用和发布标准进行重新界定,对原始的气象数据进行相应的产权保护、3合理定价,保证商业气象企业获取原始气象信息渠道的畅通。

另一方面,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现代气象服务的组织结构主要应当包括国家气象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企业。综观气象服务的发展历程,即使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气象部门仍然是气象服务的主导力量,但是其并不足以包办一切气象服务事务。在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影响下,气象事业的内部结构在进行调整的同时,也需要直接面对经济社会环境对其提出的发展要求,培育和发展多样化的服务实体。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中,国家气象部门不再是一支独秀,一体独大。在世界气象组织53次执委会会议上,美国就提出要对媒体和私人气象机构的作用进行讨论,并建议将有关内容写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修改草案。这就充分看出气象服务实体发展变化的趋势。

我国气象部门服务机构和行业服务机构的服务重点逐渐转变的公益服务上来。服务组织主体应由国家服务机构、非营利组织、民营服务企业和外国服务企业等组成。其中,国家气象服务机构主要负责公益性服务,公益性服务中的决策服务机构和公众服务机构的功能更强,国家服务机构不再从事商业性服务。民营服务实体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国家控股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将实行“国退民进”政策,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改制企业和原来的民营服务实体、国外商业服务实体共同形成商业气象服务市场的供给主体,形成较为完善的商业性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和竞争机制。

就服务的分工问题,存在着一些涉及到公平竞争的问题,国家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机构的关系因此比较难处理,摩擦时有发生。在这方面的确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果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能够得到确立,再辅之于经费管理方式的改革(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正在试行的“基以预期成果的预算管理办法”),按照政府行为、非营利行为和营利行为进行分类管理,这个问题也许比较容易解决。毕竟任何一种服务实体都解决不了所有气象服务问题,满足所有气象服务需要。无论是国家气象部门还是私人气象机构,最终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重点的服务领域。如国家气象部门着力于发展固定用户和大用户(如政府和“伙伴”用户),进行专用产品的生产。非营利和营利性气象机构着力发展中小用户,进行个性化产品的生产。

杨金月,刘洪利:论我国商业气象的发展,求实,2004年第11期。

第三篇:内部市场化论文

浅析企业内部市场化建设

山能集团 刘士心

摘要:对于企业内部市场化建设,从对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理解以及内部市场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展开探讨,抓住制度建设、精细化管理和教育培训等方面,阐述了个人对企业内部市场化建设的见解。关键词:内部市场化建设 制度建设 精细化管理 培训

内部市场化管理是运用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管理,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以目标管理和全面预算为基础,以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单元)为价值结点,对生产经营管理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内各项考核管理模式市场运作,通过内部价格结算,变市场主体间的行政协调关系为经营结算和行政协调相结合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现节支降耗和开源增收的一种企业管理方式。根据集团公司进一步扩大内部市场化运作、实现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战略构想,我们坚持把内部市场化运作基本要求与实际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适应南屯煤矿发展的管理模式。

一、领导重视是推行市场化建设的关键

市场化管理是单位“一把手”工程,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是做好内部市场化建设的首要条件。根据市场化建设的要求,各级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对本单位市场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明确职责,形成人人有担子,人人享成果的良好局面。

二、制度建设是推行市场化建设的前提

南屯煤矿为一级市场主体,各职能科室(中心)是一级市场主体的组成部分,和上级管理部门、外部单位及生产单位、后勤服务单位的指标分解、绩效考核、往来结算形成一级市场。考核项目包括生产经营指标和成本费用两部分,矿难以分解到所辖单位的成本费用,如各项社会保险费、折旧费、井巷维简费、劳动保护用品等由矿控制;对各区队主要考核与其相关的生产经营指标(原煤产量、掘进进尺等)和区队(单位)可相对控制使用的成本费用,可相对控制使用的成本费用主要指材料费、工资、电费、修理费和其他等。建立合理的定额管理体系、价格管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结算管理体系和二、三、四级内部市场化管理体系是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前提,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有利于:一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内部市场化管理将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用价格结算连接起来,通过价格结算决定收入高低;新的利益分配机制能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各市场主体能自觉地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变为自己的费用,从而把单纯的行政管理变成了职工的自我管理;各个单位的工资收入等于价格结算收入减去总费用支出;单位材料费用支出多,工资就减少;材料费用支出少,工资就增加,这就激励职工注意节支降耗,努力减少费用支出,使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其三是推动人才流动,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后,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都可以通过价格引导而合理流动,各单位按生产需要和利润最大化原则优化劳动组织;人多了下岗分流,人少了自然招聘员工,下岗、上岗由市场需求来确定,劳动力得以自然流动。其四是促进后勤由服务型向经营型转变,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后,企业将后勤服务单位分离出去,实行有偿服务;后勤服务单位为了增加收入,就能主动为企业各单位及职工搞好服务,有条件的单位还能积极对社会开展创收。

三、内部市场化的实质是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

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成功的实质,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煤矿内部业务流程再造,从而节约企业管理中的监督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效益。通过对矿原有的业务流程的重塑,使矿不仅在盈利水平、生产效率以及职工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上有一个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将煤矿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形式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流程导向型企业,实现煤矿经营方式和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最终提高煤矿的整体竞争力。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与矿改革改制相结合。把市场体制引入矿内部,必须同其他改革相配套,不能单打一。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必须与资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如成本、利润计划指标是内部市场化管理中价格体系建立和调整的依据。每年初,矿对各基层单位分别下达经营指标,各单位将指标进行逐级分解,成本、费用全部落实到生产班组和岗位。这种成本核算方式与内部市场化管理相结合,落实到了煤矿角角落落,强化了全员“效益就是工资,工资就是效益”的意识,人人为效益而算,人人为效益而干,促进了降本挖潜。

四、市场管理信息化是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行内部市场信息管理,一是提高了内部市场结算效率,实现了日清日结;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规范内部市场结算行为;三是实现了事前 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有效的控制了成本支出;四是实现了区队科室信息共享;五是职工内部收入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职工实时通过信息化系统了解当天的收 入和支出,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

五、抓好培训工作是推行市场化管理的保证

1)分层次、分专业对矿领导、科区长、专(兼)职市场管理员、核算员、材料员等专职人员进行培训。2)要充分对全体职工进行宣传培训,让每名职工都有内部市场化观念,认识到内部市场化建设对企业、对单位、对个人的重要性;方法可采用下基层到现场、在班前班后会中进行。

3)推行市场化建设要分阶段制定详细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对实施效果进行分阶段总结、评价;要按照标准严格考核,奖优罚劣,确保该项工作稳步推进。

4)现场工作人员的培训,促进干部职工入脑入心,无论现场施工工艺,还是现场劳动效率,乃至现场细微材料、工具的正确使用,均本着市场化要求开展,从而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工作习惯。

第四篇:试论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试论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序 言

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在行政改革实践中,都采用了市场化治理的模式并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当前,我国正着力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并注重效率和公平原则,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国实际,应对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难题。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含义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即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赢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其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市场化突破了政府决策、政府执行的传统模式,通过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之间的复合配置,凸现了双方各自的功能优势,从而为政府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可能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 在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地区间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又与我国当前存在的两对突出矛盾密切相关:一是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基本公平的基础,通常发挥着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作用。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改善我国公共服务

状况,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顺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

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间间接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体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逐步树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观和绩效观。

(三)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

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从满足信息需求的层面来看,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并形成定期公开报告制度,不仅为政府进一步改善我国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参考,而且可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提高他们参与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

(四)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

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在不断加强。虽然2005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8.5%,但从政府实际能支配的资源和职能范围看,我国属于“大政府”国家。面对全球性政府规模不断扩张、政府掌控资源不断增加的趋势,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特别是加强其核心职责———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改善国民整体福利。

(五)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趋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国际竞争逐步演变为国家间市场、企业、政府、资源等全方位的竞争。政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国际竞争的后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国际竞争的前沿舞台。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竞争力又直接取决于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因此,加快完善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性选择。

三.当前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公共服务市场化在产生显著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这些问题和缺陷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社会化不充分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有序推行,如何谋划在深化上做文章,强基础依然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过去我国实行的行政机构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实际上还只是一种工具性改革,触点并非一改过去体制障碍得来的多种不公,只是在某种形式上发生些许变化。减员并未增效,或并未减负,庞大的财政供养也并未因此有所削减,反而逐年增加。机构重叠、冗员繁重、格式化管理模式和细则消耗社会大量资源和财力,其所占用的比重是社会生产总值接近30%。

(二)公共服务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机制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和前提。虽然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转型后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发育不很成熟,还未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尚未建立统一 完备的市场体系。而且,非政府组织不发达,缺乏有效承载由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能力。另外,私人企业还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行政性干预,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三)公共服务相关监管制度不完善

从西方各国的改革经验来看,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是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和制度基础。而我国相关的法制建设还处于初期,尚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出租与承包等制度,绩效评估制度不明确,民主监督制度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四)公共服务相关制度执行随意

政府职能“缺位”和市场化“过度”;政府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行政管理体制缺陷;条块分割与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不合理;改革过程缺乏统筹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等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责任的缺失。

四.完善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一)培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机制

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有助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激活社会细胞,增强民众的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减少公共财政固定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有效地规避了职权级别之争,不同的社会组织处在同一层面上参与社会服务,接受被服务者的监管。这种做法世界众多发达国家条件已经非常成熟,诸如日本和欧盟一些国家大众自愿接受社会组织服务还高于对政府的服务,形成整个国家两大服务主体。在我国,社会民间组织发展数量呈增长趋势,但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并不明显,还是完全依据行政职能下的另一种形式存在半官方组织。比如红十字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慈善总会、科协、作协、美协、书协等带有强烈的官僚色彩,其服务的做法一律有浓厚的官场习气,普遍对社会民间组织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一些领导对这类组织的政策把握缺乏了解,思想僵硬,态度固执,很难形成行政职能与社会组织相互制衡默契,彼此宽容的服务效果,长期处于对峙互不信任的局面。

(二)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建设

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障市场化过程的规范化,便于政府监督和控

制。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减少市场化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因素。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防止私营部门弄虚作假和公私勾结。目前我国民主监督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化改革,难免出现“暗箱操作”,这样反而会增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等,并建立健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保证信誉良好、资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企业承包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立法,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三)完善公共服务相关的监管制度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涉及政府行政权力在市场领域中的运用,政府在确定服务价格、挑选服务提供者、制定监管规则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裁量权。如果没有相关的监督制度作配套,就很容易发生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行为。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腐败丑闻不断,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政府在推行此项改革时,要特别注意相关廉政制度的配套。除了推行网上办公、完善政务公开外,政府还需要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保持各工作环节之间的衔接,同时要畅通投诉渠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最终还是要简化为人的具体活动,政府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员,是对市场化的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监管的当务之急。

(四)认真执行公共服务相关制度

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不管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发展公共服务事业都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改变的不是企业和当地政府领导或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在公共服务事业中引进和实行了市场机制,这种机制下政府的责任是遵循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并不是事事都要政府自己办,政府应该做的是组织协调各方的力量共同去办,政府要从公共服务事业的经营者转变为组织管理者。具体而言,在把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政府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对市场化公共服务实行有效监管

政府要认真分析可能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若干因素,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实施监控,同时注意收集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其次,在具体实施方案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工作,减少改革的盲目性公共服务市场化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作支撑,并非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成为市场化的对象,也并非所有的市场化改革都能取得成功,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除了经济和效率,政府还需要考虑其它众多的因素,有些领域的公共服务可能并不适合推行市场化。另外,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节省政府直接资金的同时,也对政府在谈判技巧、监管能力、评估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在作出最终的决定之前,应该组织机构和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总的来看,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和完善应该抓住以下两个重点:一是把市场能够做的事情交给市场,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把政

府的责任重点放在市场不能做和效能差的地方,把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市场、搞好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二是还权于民,调整与社会的关系,把原来由政府包揽的部分社会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转移出来,交给第三部门来承担,充实第三部门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社会作用。

随着行政改革的不断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等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成熟,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这一目标将不再遥远。

第五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论文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以湖南某农村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综合概述,引出现有农村所提供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分析,找出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对策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农村社区的蓝图。

关键字: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议对策

一、社区服务的概述

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以一定规范和制度将隔热、群体、组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由于长久生活在特定的区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社区公共服务是“现在社会为了社区的需求而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社区本身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自行安排的共有服务。”20实际80年代中期,我国民政部在推动城市福利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将发动“社会力量”办社会福利事业冠以“社区服务”的曾发,以示与民政部门经办的传统社会福利事业相区别,社区公共服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社区公共服务,简单地说,可以定义为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服务,它是用服务形式满足社区居民共用性消费需要的社会公益产品。社区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公共服务的载体是社区。在现代社会,有相当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只能由社会组织而不是社区组织提供,例如城市工程、城市交通、邮电、通讯、铁路、航空等服务。不过,也有一些公共服务属于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都可以提供的,例如老人福利、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咨询、图书阅览等服务。在发达国家,大学、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剧院等公共设施既有社会提供的,也有社区自己建设的,而且有社区组织规划和兴办的社区公共设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从而使社会依托这些社会公共设施和社区组织,广乏普及了公共服务。

二、农村社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顾名思义,即农村的社区,是以传统的村为单位划分的地域性的社区。农村社区现存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面向全体社区公民的具有便民利民性质的社区服务,他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密切,最能体现社区一般居民的一般需要,同时也是最能反应社区经济广度和深度的服务。他可以分为为:(1)一般家居生活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与配送,家用电器维修,卫生清理,服装制作,代收公用事业费,主要有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药品超市,道路、电信电网等基础设施等;(2)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包括绿化面积的维护与扩大,“四害”治理,环境噪音的控制,民事纠纷的调解,火灾隐患的消除等;(3)社区以来哦卫生服务,具体可以开发的项目包括疾病预防、医疗诊断、病人护理、健康咨询、卫生宣传与防疫等;(4)社区少年儿童服务,包括各类活动的“宫”、“家”“站”等基础设施,以及青少年教育基地,兴办幼儿园(4)社区生活服务,包括文化、教育、咨询、培训、科普、体育、娱乐、健身服务等,如农家书屋、棋牌健身活动室、村民学校、科普学校等(5)农业生产服务,包括大型水利设施修建、禽蛋、水产、蔬菜、猪肉、粮油等销售,农机具、农资的供应与维修,农贸市场等

另一种是面向特殊群体,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她尽管是针对社区少数人员,却能直接反映社区服务的质量,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乏内涵。这些服务有:(1)为社区老年人服务,如兴办敬老院、养老院、老年人联谊会等;(2)为社区残疾人服务,如针对残疾人的各种生活补贴等;(3)为社区优抚对象服务。如对因伤退伍的军人提供补助;(4)为特困家庭服务,如响应国家政策,为特困家庭提供低保,在农业生产成本上给予宽容政策,提供贷款等

三、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社区在近年来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很多优惠的社区服务,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系农村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短缺,如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

这些公共服务是农民作为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服务,出现供给严重不足,严重违背了公平公正这个对于公共服务而言的基本价值诉求。二是农村发展急需的生产性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如大型水利设施、道路、电信电网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这些无不使农业生产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即公共服务投入和产出之比。当前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村民自治组织和民间机构等公共服务资源未被充分调动,政府直接掌握的公共资源被用于行政控制和各类达标活动或政绩工程,有限的农村公共服务得不到合理利用,达不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3、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明。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都只停留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就是政府部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所履行的职能与职责,狭隘片面的理解忽略了社区成员、社会各类组织、社区公共意识等物质性或意识形态因素来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商业性操作多、公益性操作少,物质生活服务项目多、文化生活服务项目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思路不清晰,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指导。

4、社区公共服务载体不活。一方面,由于受基层干部人员偏少、工作能力偏低的限制,社区没有过多的精力来专门研究和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对社区公共服务人力资源、设施资源、项目资源不能有效整合,难以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载体。另一方面,社区民间组织数量少,发育程度低,基础条件薄弱,资源不足,能力不足,行政依赖性依然较强,社区民间组织服务的范围和领域还比较狭窄,社区民间力量兴办的社区服务大都是一些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专业性的社区民间非营利机构数量较少。

5、社区公共服务参与率不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类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意识不强,不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工作,甚至存在一些矛盾。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公共服务难以覆盖东风公司移交给地方的社区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导致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参与率与满意度很低。

四、进一步改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社区,使农村社区能够提供更多的的、更好的优质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一)提升功能 发挥作用 办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更是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的重要载体。各地各村按照社区自筹、社会共建、政府扶持的基本原则,采取整合改造和新建联建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发动,多方筹集资金,形成强大合力,在实施富民强村计划,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不断增加经营性服务功能。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药品等项目要由供销社、医药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实行连锁配送经营,开辟农副产品收购和废旧物资回收业务,增设庄稼医院、配备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知识等咨询服务。不断增加代办服务项目,如代收水电费、电话费等,代办劳务输出、保险、旅游等,代办信件、报刊收发等。经营业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上交一定数额的资产租赁费或管理费。

2、不断拓宽公益性服务功能。组织、人口、劳动、卫生、文化、体育、农技、司法、公安、宣传等有关部门或行业,要将它们的服务项目延伸到服务中心来,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资源,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3、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采取竞争方式吸引投资者进入服务中心,不断改善服务中心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有条件的服务中心要动员老板投资兴办幼儿园、敬老院、浴室、饭店、农贸市场等项目,提高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积极完善各种公共服务机制

1、积极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提供机制。在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上,应形成政府、居委会、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提供体系,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在继续加大政府对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上,以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扩大公共服务的提供规模,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加强政府与社区民间组织合作互动,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市场、社会民间组织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和互助机制等各自优势,共同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2、加快探索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在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方面,应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的资金激励机制,同时实行对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的激励和扶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社区公共服务上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在公共服务领域有目的地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积极扶植民间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3、努力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参与机制。通过开展“楼宇自治”、社区建设规划决策听证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自治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参与率。通过大力培育和引导与政府社区服务管理关联度较高的民间组织发展,以居民利益需求为导向,使其成为政府服务居民、引领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平台,变政府要居民参与为居民自觉参与。

4、加大政府投入,整合投入渠道,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这是由政府的职能所决定的。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村委应该运用调控手段,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县和乡镇给予资金支持和倾斜,以促进公共服务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建立一种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协调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各种职能配置

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贫困居民、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服务重点。主要职责:

1、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负责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协助做好信访、监察工作。

2、社区社会救助服务。负责社区内农民低保、低收入家庭认定、医疗救助、精神病药物救助、五保供养、救灾救济、临时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了解社区内困难群众状况,建立困难群众信息数据库,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网络平台,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做好社会救助金发放认证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社会救助的优惠配套救助政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做好双拥优抚、残疾人服务、殡葬服务等社会事务工作。

3、社区综合治理和安全管理服务。维护社区社会治安秩序,调处矛盾纠纷,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信访维稳、禁毒宣传、消防、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做好社区娇正、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协同有关部门对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吸毒人员进行教育管理。

(五)重点强化养老、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职能。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

在城市化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形成了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的现状,即弱势群体成为农村人口的主体,这部分群体对于养老服务、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对农村的贫困老人、“空巢”老人,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来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救助和提供生活照料。针对不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可以实行经济救助、集中供养、社区居家照料等多种救助和服务方式,为农村老人提供活动场所和各种服务,保障农村老人基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2.完善社区文化教育服务

建立县有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中心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社区建立健全包括农民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图书室、体育健身活动场地等在内的各种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鼓励将闲置校舍、旧礼堂、旧宗祠等改建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立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让农村村民就近享受体育的乐趣。鼓励农民组织各样文化活动协会,传承、保护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农村社区建设到底应该建什么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必须在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组织和依靠社区居民群众的力量,整合社区各方资源,深化村民自治,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建立社区组织

1、建立社区党组织。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立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2、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建立群团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建立老龄协会等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倡导良好、文明的道德风尚。建立文化、体育等社区民间组织、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培育农村专业性经济协会,不断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

4、建立社区服务组织。以服务农村社区居民为重点,建设卫生服务、农技服务、治安巡逻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组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二)开展社区服务

农村社区服务既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一方面要为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和农民群众开展自我服务搭建社区平台。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群众性互助服务。尤其要帮助解决农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外出务工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重点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社区服务。

1、为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服务。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确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重点要推行“四通四改一化”进村入户,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和绿化。

2、为农村社区文化服务。搭建农村社区文化、体育、广播、信息等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方便农民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要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科普长廊、图书阅览室、学校、公开栏等场所的作用,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普及农村法律常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3、为农村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1)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集中供养、灾民救助、教育救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农村社区救助体系建设。

(2)加快建立以农村社区卫生室为主体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农民群众就医费用难的问题。

(3)要加快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重视农村乡镇敬老院建设,农村五保老人基本实现集中供养。

4、为农村社区平安服务。建立农村社区警务室,长效警民联系制度。每个农村社区要派一名民警长期联系。积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活动。建立社区治安联防组织,实行群防群治,创建农村社区安全环境。

参考书目:

① 吴新叶主编《社区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② 龙兴海,曾福秋.农村公共服务研究[M].长沙:湖南人出版社,2009.③ 贺雪峰.中国农村发展的中长期前景及目前的对策[EB/OL].中国农村研究

网,2003

④ 关信平:论我国农村救助制度的目的、原因及模式选择[J],人大复印资料《社

会保障制度》2007年第2期。

⑤ 李云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⑥ 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⑦ 廖奕.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宏观观察与求解[J].理论观察, 2002,

下载公共服务市场化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服务市场化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场化运作养老服务产业

    市场化运作养老服务产业 近日,中央财政下拨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支持在吉林、山东、安徽等8个省份开展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试点通过采取中央财政资金引......

    后勤服务市场化改革课件

    中平„2015‟235号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关于后勤服务专业化 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 基层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职工食堂、澡堂、宿舍和住宅区物业管理是集团安全生产、经营发展和职工......

    银行体制市场化改革论文

    内容预览:一、银行与企业合作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 假设1.企业再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了资金不足问题,此时企业的融资策略有自筹资金、向银行贷款、与银行合资等三种,且企业先......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论文

    论文摘要: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由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层面的观点入手,阐述了树立四个方面的市场化就业观,探讨了构“大基地——大市场——大就业”格局的市场化就业方法对学校应做的工......

    0 民生服务的公共经济研究论文

    民生服务的公共经济研究论文 [摘要]民生服务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政府应在提供民生服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对政府提供民生服务进行公共经济分......

    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 概念 所谓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面向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安全、文化、教育和体......

    公共服务总结

    市经济开发区关于公共服务行业 评议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根据市纠风部门的工作部署,今年,我区在学校、医院等8家公共服务行业个单位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区行评动员会后,......

    公共就业服务

    很高兴能有这个与在座各位一起探讨学习的机会。按照培训要求,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公共就业服务与积极的就业政策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公共就业服务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