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帮菜的诞生与发展
中华文明概览论文 杭帮菜的诞生与发展
杭帮菜的诞生与发展
一、主要内容摘要:
1、杭帮菜的诞生与宋王朝的关系;
2、杭帮菜的但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杭帮菜在鸦片战争后的变化;
3、杭帮菜在改革开放后的创新和发展。
二、关键词:
杭帮菜
南宋
西方饮食文化
改革开放
三、论文正文:
(1)引言:杭帮菜是指在浙北杭嘉湖平原一代经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杭州地方风味特色的菜系。杭帮菜源远流长,它与宁波菜、绍兴菜共同构成传统的浙江菜系。本文将从杭帮菜诞生的历史、地理因素入手,详细阐述杭帮菜的诞生,和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饮食习惯的传入对杭帮菜的影响,以及在改革开放之后,杭帮菜吸收了西方快餐业的效率、管理模式和继承中华传统饮食业的文化精髓,进行了产业化、特色化发展,杭帮菜焕发了新的活力。
(2)论文正文:
菜系,有时也称“帮菜”,是指在取材、刀工、调制等方面,经长期演变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具备一定规模体系的菜肴流派。杭州菜(Hangzhou dishes)是指在在浙北杭嘉湖平原一代经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浙北地方风味特色的菜系。
杭帮菜与宁波菜、绍兴菜共同构成传统的浙江菜系。宁波菜多以海鲜为原料,烹饪用法上以以蒸、烤、炖等技法为主,讲究鲜嫩软滑、原汁原味,色泽较浓;绍兴菜富有江南水乡风味,作料以鱼虾河鲜和鸡鸭家禽、豆类、笋类为主,讲究香酥绵糯、原汤原汁,轻油忌辣,汁浓味重。其烹调常用鲜料配腌腊食品同蒸或炖,切多用绍酒烹制,故香味浓烈。杭州菜相对于宁波菜的不同主要在食材上,杭帮菜以河鲜、时蔬、家禽为主,而宁波临近舟山、象山等大型渔场,食材多采用海鲜;杭州菜相比绍兴菜,杭州菜在口味上更为清淡,食材上更加要求新鲜,很少采用腌制品。一方土育一方人,杭州位于太湖平原南部的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当地人饮食口味偏清淡,平日喜食鱼虾。这决定了杭帮菜肴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鲜嫩,口味纯美,色、香、味俱全。
杭帮菜分“湖上”和“城厢”两大流派。杭帮菜的“湖上”派用料以鱼虾和禽类为主,擅长生炒、清炖、嫩熘等技法,讲究清、鲜、脆、嫩的口味,注重保留原汁原味;“城厢”派用料以肉类居多,烹调方法以蒸、烩、氽、烧为主,讲究轻油、轻浆、清淡鲜嫩的口味,注重鲜咸合一。
杭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饮食讲究“雅”,对于食材的选料、烹饪的方法甚至是餐具的选择都有很好的讲究。在食材的选料方面,多选择时蔬、鱼虾、鲜肉,很少适应腌制品和味道浓烈的调味品。杭州灵隐寺名闻天下,杭州的素菜也颇具盛名。讲究时令是杭派素菜的一大特点,被誉为“蔬菜第一品”的笋,在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春夏之交的“油焖春笋”;夏秋之交的“鞭笋”;十月后食用的“虾子冬笋”,正可谓食之有道。在烹饪方法方面,杭帮菜以生炒、清炖、嫩熘、蒸、烩、氽、烧为主,油料加入得较少,口味清淡,注重原汁原味,杭州菜很少用辣调味,也不大使用油酱,而菜品味道清醇,看似寡淡无味,吃起来却回味无穷。在餐具的选择方面,以陶瓷为主,砂锅多用于炖煮,而且砂锅多选用小砂锅,炖煮讲究文火慢炖,力求把食材的香与味都融入到汤中。杭帮菜多汤,所以汤勺更是必不可少,几乎每顿餐都会用到汤勺。
杭帮菜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多年的宋朝,当时临安作为繁华的京都,南北名厨济济一堂,各方商贾云集于此,杭菜达到鼎盛时期。
苏东坡曾赞道:“天下酒宴之盛未有如杭城也”。说起杭州菜的前世今生,自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商市繁荣,各地食店相继进入临安。据南宋《梦梁录》记载,当时的杭城“食店,多是效仿就师人,开张亦御厨休式,贵官家品件。”杭菜到此时已具雏形了。例如北宋时期一道著名的美食——东坡肉。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1085年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受排挤,1089年要求调往杭州任太守,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作为汉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后经江浙人民的改良,将纯粹的红烧肉加入绍酒,选用优质的金华两头乌的五花肉,放入陶罐进行烹制。如今东坡肉成为杭城第一美食。
原料的搭配和调料的使用,一直是反映地方菜特色的标志,某一地域的原料组合,加上这一地域的调料使用,便形成了该地方的菜点特色。南宋迁都至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不仅给杭州本地菜肴带来的新的食材,还带来了中原地区的优秀的烹饪方法。“南料北烹,口味交融”是杭帮菜的一大特色,在融合百家菜系的精华,杭帮菜成了名副其实的“迷宗菜”,但后来随着厨师们根据杭州本身江南水乡的特色,多选取当地食材,不断改良,慢慢形成了制作精细,清鲜爽脆、淡雅细腻的风格。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饮食文化随着外国人的进驻而传入中国。其中以饮食结构的改变最为突出。洋白菜、胡萝卜、洋葱、西芹等食材也开始出现在了杭帮菜的餐桌上,有的作为主菜,和杭州本地的食材相结合;作为配菜,装点杭帮菜。例如一道著名的家常菜——西芹炒百合,百合的甘中带有微苦与西芹特有的清香相结合,两者都是温性偏凉,适合夏季食用,这是一道很适合“三高”人群的菜肴。西芹炒百合是道很典型的杭帮菜,口味清淡,选材新鲜、青白分明、颜色素雅。鸦片战争后除了和西方饮食文化有了新的接触外,与此同时内地交流也日益广泛,为了符合从全国各地来杭的顾客的需要,杭帮菜在此时吸收了中国其他菜系的特点,使杭帮菜初步成为了无宗无派、集百家之精华的“迷宗菜”。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作为著名旅游城市,对内、对外交往增多,过去面对的是本地本帮顾客,如今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交流活动增加,学习机遇增多,挑战压力增大,餐饮经营者的观念都要跟着时代的脚步而不断变化。杭州菜与兄弟菜系越来越融为一体,博采众家之长,成为无宗无派的集大成者。
杭帮菜之所以能在新世纪跨入“中国新八大菜系”,我认为,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的品质是成功的关键所在。杭帮菜精细的做工,独到的口味,清鲜的风格,得到了广大食客的好评。选材上的创新、配料的创新、烹制上的创新、管理上的创新,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杭州菜。营养价值上,杭帮菜多用高蛋白低脂肪的家禽河鲜和多维生素多纤维素的新鲜蔬菜,烹饪方式上少油少盐,很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理念。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杭帮菜又有了一次大发展。大市场,大流通,逐渐打破了传统菜系狭隘的地域观念,烹饪应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用创新的菜品去适应更为丰富多样的消费需求。杭帮菜采用新式手法搭配烹调,就是根据南来北往的顾客需要创制的新杭菜,无论形、色、味,都让人耳目一新。今天,杭帮菜受到大众欢迎,是在它师承各帮,守成中创新,总结中提高,继承中发展。杭帮菜的创新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菜品、配料、工艺、口味、烹饪上的改进。
除此之外,杭帮菜吸收了西方快餐业的效率、管理模式进行了产业化、特色化的经营之路。楼外楼、外婆家、张生记、新白鹿饭店等一系列著名的杭帮菜品牌餐馆纷纷走出杭州、走出浙江,到上海、北京、江苏、广东,乃至香港、台湾开设连锁店,这些餐馆在秉承杭帮菜的烹饪口感的同时也将杭帮菜独有的“雅”的饮食文化传播到了大江南北。
相信能够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并且始终保持自身特色的杭帮菜一定能够在新时期绽放新的精彩的。
(3)参考资料
1.《梦梁录》南宋·吴自牧 记载: “食店,多是效仿就师人,开张亦御厨休式,贵官家品件。”
2.《竹坡诗话》宋·周紫芝 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第二篇:加油站诞生发展记
从上游到下游百年变迁 ——加油站诞生兴起发展记
综合整理/本刊记者 冯为为
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座加油站在美国诞生,“加油站”这个新名词也因此被历史记载。经过百年的变迁与发展,加油站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促进了各国GDP的增长,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一百多年前,全球的石油公司都在上游找油、采油与中游炼油中忙活,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促使了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20世纪初,经历了很多周折摸索,世界上第一座加油站在美国诞生,它的出现轰动了全球。当时美国《全国石油消息》报也做了相应的报道,在内页登了一则题目是《为开车人设立的车站》的小消息,使加油站走上了历史舞台,从而揭开了它的发展序幕。
诞生:杂货店后的大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的汽车运输行业迅速崛起,当最早的汽车开始在城市和乡村道路上穿行的时候,加油是件不大容易的事,因此为汽车服务的加油站便应运而生。
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一百多年前的加油站和现在的加油站有何区别呢?原始的加油站只是一个成品油零售商,通常附属于杂货店,一般在屋后储存大桶的汽油,遇有汽车来加油的时候,就用5加仑的桶自大桶灌取,然后倒入汽车油箱。这时,加油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原始的加油过程需要至少3个人来操作。同时,五金店、杂货店也在经营汽油,1加仑的玻璃瓶包装是当时的标准售油方式。
1905年,手动加油机发明后,自此便开始了加油站的发展史。虽距离美国人亨利·福特他那著名的发明,被视为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T型汽车——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燃油汽车还有三年的时间,但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商人哈利·格伦纳与克雷姆·雷辛格已经嗅到了某些潜藏的商机。他们一起研究了在车流较大的公路附近建立一座汽车加油站的具体方案,投资兴办了世界上最初的“圣路易斯汽车加油站”,采用重力注油罐连通一根橡胶软管给汽车加油,极大地方便了路过此地的驾驶员,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极为可观的收入。
两年后,当一座具有现代建筑物的房檐前伸,由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即雪佛龙公司的前身)建设而成,有宽大停车场的“加利福尼亚汽车加油站”在美国的西雅图挂牌营业。此时,油站里仅有一台手动加油机和一条管线连接的油罐。又过了3年,这里出现了以地下油罐、油泵、管线和加油机构成的加油站。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加油方式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随后,汽车加油站作为新兴的产业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迅速崛起,成品油销售被市场规范化,因此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经济复苏。1912年,路易斯安那标准石油公司在田纳西州开张营业的“孟菲斯汽车加油站”不仅设有13台加油泵,还专门建造一间女用洗手间,雇佣一名女招待员为来此加油的驾驶员免费供应冰水,开创了加油以外的服务项目,促使进出加油的汽车安全有序。
1913年,海湾石油公司在匹兹堡建造了第一座非路肩(OFF—STREET)加油站,包括混凝土地坪、围栏、站房及装备新式的加油机,这种整体结构成为现代加油站的雏形,一直延续到现在。
兴起:统一标准助发展
1920年到1930年,这十年的时间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油品需求大增。早期的加油站,只需要和一个炼油厂签订一个供油合同,配备一台加油机,一个地下油罐,再加上一个招牌,加油站就可以开业了。如此简单的投入,加上需求和利益的驱动,使加油站蓬勃发展,石油公司、汽车修理厂、汽车销售点、杂货店、五金店都在门前安装加油机提供加油服务。而石油公司为了更多更快地卖出油品,就放任并推动了这一进程。
从1920年开始,石油公司开始大规模建设自有油站网络,开始了加油站的标准化过程。包括标准化设计的站房和罩棚,标准的品牌标志,标准的颜色,统一的加油设备,统一的客户服务规范等等。这一行动旨在建立品牌和形象,树立油品用户对石油公司的信心。标准化的过程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1922年,壳牌石油公司在美国西海岸的加油站达1841座,其中有200座经标准化改造后的油站销量上升到当年所有加油站销量的40%。1928年,油罐汽车的原始型出现在纳席维尔,使油罐汽车与油库结合在一起,从而出现了初级的油品物流体系。这时期最有名的加油站是马刺联销站。
1931年到1940年,是美国加油站的大发展时期,到1933年全美加油站数已经达到17万座。这时的加油站,大多是简陋的路边加油点,通常有一到两台加油机,无罩棚,经营者只想着以最少的投入赚最多的钱。由于政府尚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缺斤少量、质量数量的问题时有发生,大大影响了石油公司的形象,于是加油站成了当时油品行业名声最差的机构组织。
汽车和道路的高速增长,造成石油行业对需求大幅上升的憧憬,新油田的开发使大石油公司提高了炼油能力,全球油品供大于求。同时,受经济萧条的影响,美国国民收入大幅度减少,大约250万辆汽车被搁置,需求下降,油价开始大幅下跌。1931年,油价从17.9美分/加仑下降到10美分/加仑,下降幅度达44%。
盈利的困难使石油公司开始出租自有油站,希望独立油站的运营者能吸收盈利下降的风险。于是市场上首次出现“自有他营模式”的加油站。盈利的困难也使经营者开始考虑到业务多元化的问题,商品和其他服务的销售被引入加油站,TBA(轮胎、电瓶和冷却液、刹车油等其它用品)销售、汽车修理和润滑油换油服务成为油站的标准业务项目。现在,招标租赁与业务多元化已成为各跨国石油公司加油站的“标准”做法。
1931年,加油站经营者发现舒适和便利是吸引汽车驾驶者的最主要的因素,全程服务加油站开始出现。在加油完成的同时,加油站人员已经帮你擦完前窗玻璃,检查好了油位与电瓶,打足了车气,加满了冷却水。
石油公司加油站标准化和品牌建造的持续进行,为加油站营造了更友好的氛围吸引了大量客户,使加油站经营人员开始研究和思考如何提高销售的问题,加油站管理和油品分销也首次成为美国高等学校的授课课程。
30年代是现代化加油站经营管理的形成期,主要有:经销商制度;租赁制度;汽车保养制度由埃索石油公司推出;汽车零件代售TBA出现。
1940年,德克萨斯石油公司推出了加油站的整体设计,在一个罩棚下,加油、商品销售、卫生间、洗车和汽车维修等功能科学地融为一体,各功能区用不同的字母标识,这种既方便又适用,充满了现代风格的加油站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到了1940年底,德士古公司按照Walter Dorwin的设计新建或改造了 500多座加油站。原先繁琐严谨的加油站建筑模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加油站不再像古希腊的纪念碑、中国的古塔或乡村民居,而是一个简单方便的加油的地方。
定型:自助服务大推广
1941年开始,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汽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首先要保证军方和盟国的需求。油源的短缺使大部分独立的加油站被迫关闭,美国加油站开始了大规模的整合,自定价格出售油品的时代结束了。大型石油公司开始掌握市场的主导权,长期经销合约成为规范石油公司与加油站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主流做法。
1946年到1956年,是战后加油站发展的高峰期,系统化收购和并购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大型石油公司建立起品牌制度,中小石油公司则积极发展炼油业务,加油站的经营模式逐步定型。
1947年,美国加州的一独立加油站经营者George Ulich,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加油理念——客户自助服务。这一年,Ulich在洛杉矶开设了3个自助式油站,随后,就有两家竞争者加入了这一行列,并持续至今的影响了这一行业50多年的变革。Ulich声称自助式加油可以在短到2.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加油,真正做到了让加油者快速地进入和驶出。
不久,客户自助服务销售模式很快在全美流行,加油站经营者原来热衷的检查发动机油位、擦洗车窗的全程服务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而开始了24小时自助服务模式。于是许多油站开始减员,只雇佣几个姑娘穿行在加油岛和油机之间进行收款,而加油站的其他服务,比如打气、加水等都被重新设置到其他的位置,客户在加完油后可以到那里自行服务。
美国的24小时营业的加油站很快就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平均每月的销售量可超过100,000加仑,而当时其他的加油站每月的平均销量只有10,000加仑。这种新的自助模式开创了加油站运营的新纪元。
同时,在一座加油站里集中加油、超市、健康美容、汽车修理、配件及运动器材等项目的超级加油站的出现,促使多元化经营成为这一时期加油站发展的主流,更成为以后加油站经营的趋势。
发展:提升品牌集中度
1956年开始,全美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建设对初步成型的加油站网络进行了重组。
1959年,美国政府拨款兴建州际高速公路网,由于高速公路网的建成,许多原有老旧公路旁或远离州际公路的车流量都大幅下降,大批加油站门庭冷落,被迫关闭或改行。石油公司开始在高速公路沿线建设新的加油站,使整个加油站网络跟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重组。
1960年,环境保护运动的先声—“美化美国”运动,迫使石油公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和改造“景观加油站”,目的是让加油站站房融入周边社区,因此出现了一些“别墅型加油站”,这也成为加油站发展史上的一段花絮。
60年代末,一切都以吸引顾客为目标的加油站的设计和建设模式已基本形成,站房、灯光、商标、非油品服务等规范化管理,24小时营业、自助投币加油得到普及,现代加油站品牌开始定型(如埃索、美孚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使用了“石油武器”,一系列的限产、禁运、国有化和提价的措施,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石油的短缺使那些刚刚从高速公路建设的**中生存下来的加油站面临又一次危机,由于没有油品,成千的独立加油站被迫关闭。行业分析师甚至预言6个月内所有的独立加油站都将纷纷关闭、转让或被遗弃。仅在1973年,全美就减少1万多座加油站。
两年的困难时期过后,加油站行业开始逐步恢复生机。
1977年,全美加油站总数达到历史高点26万3千座,竞争的加剧使加油站运营进入市场自然淘汰的过程。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到来更加重了加油站经营的难题,独立加油站除了依靠大型石油公司,已没有什么生存空间。极少数幸存者依靠开发便利店和多种经营,进入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便利店加油站,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跨国石油公司垄断了加油站市场,品牌集中度提高;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强,中小石油公司和独立加油站纷纷倒闭;石油工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加油站利润空间下降,只有走多元化经营的路子,靠非油品经营求生存。
革新:竞争提升高效益
1978年后,加油站开始进入新的电子时代。
五十年代,信用卡的出现和普及,给加油站的支付过程带来很大的影响,加油站开始采用电子收银机和POS系统进行支付及销售的自动管理。
七十年代,商品销售和便利店的引入,带来了商业领域的销售管理、货品管理和配送管理的概念。
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各种新技术:条码扫描仪、机端读卡机开始被普遍采用。开发于这个年代初的油罐液位监测系统,对油品库存数量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油站进销存管理的精度,同时可以严密监视油罐可能的微小渗漏,减少了加油站泄漏的风险,一经推出,便被广泛采用。到1998年,全美加油站安装液位仪的数量超过80%。
九十年代,随着便利店商品销售在加油站经营中重要性的日渐突出,更加速了加油站管理的自动化进程。九十年代末,始于欧洲的超级市场加油站开始进入加油站运营市场。这类加油站以低价、自动化、大销量作为主要运营模式,给传统的油品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根据加油站发展历史,以美国为例可以得出:政府的政策、法规对这一行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的发展决定着行业发展的前景;石油工业的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便利性的追求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主要力量;选址决定着加油站的生存寿命;规模化经营和高技术含量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抗风险能力;自助加油、多元化经营和与其他行业融合(如超市)是发展的方向;发展客户关系、培养忠诚客户是行业发展的新课题;经营者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着经营质量。
纵观近一百年的加油站发展历史,客户对便利性的追求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主要力量。加油站运营商只有做好准备迎合快速变化的行业竞争环境,不断采用新管理模式或新技术,推出新的增值服务,提高竞争优势,才能在持续增强的竞争环境生存下来。而成功的管理模式或新技术在市场上推广速度很快,率先采用先进技术与成功模式的运营商可以享受更高的利润。
中国:阵容强大类型多
在中国,加油站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由单一经济成分向多种经济成分、由经验型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由单品种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的发展过程。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加油站已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在国内南北地区形成各自的加油站分销网络后,便开始相互渗透,双方在竞争中加强联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社会各业加油站经过十几年的竞争,已成为中国加油站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外跨国石油公司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与各地方及中国石油合资经营的加油站相继在中国亮相,目前世界几大石油公司在中国都有加油站。
50年代中国加油站总量只有70座左右;60年代末不到200座;70年代末发展到600座;1985年中国加油站大约有3600多座;1990年底为5000多座;1993年猛增到38000座;1996底达到42600座。到2000年底,中国加油站总数已经达到8万多座。
截至2006年底,中国93879座加油站中,中石油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为18207座(其中自营站16906座,特许站1301座),较2005年增加43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19.4%;中石化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为28801座(其中自营站28001座,特许站800座),较2005年减少846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30.7%;其他国有、民营、外资加油站共计46871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49.9%。
2007年,中国的93879座加油站中,中石油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为18207座(其中自营站16906座,特许站1301座),较2005年增加43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19.4%;中石化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为28801座(其中自营站28001座,特许站800座),较2006年减少846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30.7%;其他国有、民营、外资加油站共计46871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49.9%。
第三篇:枫桥经验的诞生、发展与创新
枫桥经验的诞生、发展与创新 2013-10-11 14:56 来源: 浙江日报
枫桥在哪里?
在中国的版图上,枫桥只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但是,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枫桥,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枫桥人创造的这一经验材料上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从此,“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面高扬的旗帜,一直引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总书记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在催人奋进的新号角吹响之际,回顾“枫桥经验”的诞生与演进,我们可以发现,它依然是一面必须高举的鲜明旗帜,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有了这面旗帜,将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好“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路线,让群众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平安和谐的中流砥柱。
有了这笔财富,将使我们更加有信心按照“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的要求,脚踏实地建设“两富”浙江,同心协力共筑中国梦。
诞生记—— 可贵探索 宝贵经验
枫桥经验,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改造“四类分子”(地、富、反、坏分子)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中央决定了“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但许多地方在具体推行过程中,依然是定指标、“关一批”、“判一批”、“杀一批”的做法。1963年6月19日,浙江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精神,派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宣传部长林乎加率领的省委工作队到诸暨县枫桥区,会同诸暨县委在枫桥区7个公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试点一开始,当地一些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也提出了不少过激要求。针对这一情况,省委工作队发动枫桥群众开展“武斗好还是文斗好”的大讨论,广大干部和群众形成“武斗斗皮肉,外焦里不熟;文斗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才能斗倒敌人,擦亮社员眼睛”的一致看法。
试点的西畴大队有一个原有1400多亩地的大地主,土改后一直拒绝参加劳动,留恋过去不劳而获的地主生活,把现在自己居住的十多平方米房子比喻为仅容纳一个膝盖,还写了一本署名“容膝斋”的反动诗抄。先后斗了他20多次,都没有制服,群众称他为“橡皮碉堡”。这次运动试点中,群众同他进行充分说理,其他四类分子也揭发他在家偷偷写反动诗。这个被称作“橡皮碉堡”的地主分子,终于交待了制造谣言、记变天账、写反动诗等事实。群众高兴地说:“说理斗争真是好,橡皮碉堡攻破了!”他自己也说:“这次评审,对我很有助益,我服了。” 试点中,7个公社有67名四类分子被列为重点对象,斗争会上干部、群众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不打不骂,并且允许斗争对象申辩,结果没有捕一个人,就把全部四类分子说服了。随后,浙江省公安厅将枫桥区社教运动中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经验,报告公安部。1963年10月下旬,当时的公安部领导谢富治向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同志口头汇报了这一做法。
毛泽东同志对枫桥“一个不杀,大部不捉”、采取说理斗争的方式教育说服“四类分子”的做法很感兴趣,当即指出: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遵照毛泽东同志指示,1963年11月,公安部和浙江省公安厅蹲点研究和讨论总结,最终形成以浙江省委工作队和诸暨县委署名的《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同年11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公安部起草的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依靠广大群众,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反动势力中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新人”的发言稿上批示:“此件看过,很好。讲过后,请你们考虑,是否可以发到县一级党委及公安局,中央在文字前面写几句介绍的话,作为教育干部的材料。其中应提到诸暨的例子,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11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和当时的公安部领导汪东兴谈话时说,公安部日常的具体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如何做群众工作,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做一般性的公安工作。从诸暨的经验看,群众起来之后,做得并不比你们差,并不比你们弱,你们不要忘记动员群众。
至此,枫桥经验宣告正式诞生。演进史—— 风雨嬗变 历久弥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枫桥经验主要是改造“四类分子”的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枫桥经验主要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1964年
1964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依靠群众力量,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同时转发《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同年2月,第13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在全国推广“枫桥经验”。此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高潮在全国形成。1971年
文革期间,枫桥经验受到冲击并一度中断。1971年春的第15次全国公安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亲自到会讲话。会议以纪要的形式由中共中央转发,再次肯定“枫桥经验”是依靠群众专政的好典型。1973年 1973年,公安部派人到枫桥蹲点半年,形成《“枫桥经验”在前进》调查报告,以及《对一般流窜犯就地改造比矛盾上交好》等8个典型材料。1977年
1977年10月6日,公安部组成联合调查组,在枫桥蹲点调查长达14个月,调查总结出普及枫桥经验的6条标准:教育改造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成效显著;发案少,治安好,巩固了集体经济,促进了生产;等。1979年
枫桥区干部群众在全国率先给改造好的“四类分子”全部摘帽,为全国开展摘帽工作提供了范例,得到当时的公安部部长首肯。1979年2月5日,《人民日报》就此发表《摘掉一顶帽,调动几代人》长篇通讯,全面介绍枫桥区给“四类分子”摘帽的经验。1980年至1990年
上世纪80年代,枫桥区率先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口号,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打、防、教、管”融于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经验。1990年9月,中央政法委员会向全国推广“枫桥经验”。1991年 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1991年3月21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
半个世纪过去,有多少红极一时的典型、样板,在岁月的涤荡下销声匿迹。
“枫桥经验”,却一直与时俱进,在新时期展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价值。薪火绵延的奥秘在哪?
在于,“枫桥经验”不管处于哪个年代,“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这一根本始终没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这一目标始终没变。
在于,浙江省历届党委、政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不懈地拓展和丰富“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使其始终呈现鲜明的自身特色和时代特点,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于是,我们看到,“枫桥经验”的工作理念在逐步发展—— 从“党政动手,依靠群众,立足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到“靠富裕群众减少矛盾,靠组织群众预防矛盾,靠服务群众化解矛盾”„„ 我们看到,新时期“枫桥经验”的工作方法在不断改进—— 从“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四前工作法”,到“预警在先、矛盾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工作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的“四先四早”工作机制,再到“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的“五联”社会管理模式„„
我们看到,新时期“枫桥经验”的创新做法在遍地开花—— 从浦江的领导下访,到普陀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从温岭的民主恳谈,到武义的村务监督;从余杭的综治中心到金华的应急联动;从慈溪的和谐促进会,到江东的邻里中心„„ 正如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浙江调研时指出,“枫桥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充分珍惜、大力推广、不断创新。
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形成新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使这个老传统历久弥新,让这棵常青树更添活力。十大创新做法 民主恳谈聚人心
温岭民主恳谈会的雏形,是1999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其创意在于变“干部对群众的说教”为“干部与群众的对话”,是探索构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地方治理新模式。目前已在全省推广,并于2004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领导下访解民忧
2003年9月18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率部分省领导和省直15个部门负责人到浦江县下访,开了全国省级领导干部下访的先河。如今,领导下访这一做法,不仅成了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一以贯之的自觉行动,也已在全国推开。综治中心促稳定
2004年初,全国首家乡镇综治中心在杭州市余杭区乔司镇成立。中心集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巡防队、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等部门于一体。这是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创新做法。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均已建立综治中心。村务监督更阳光
2004年6月,武义县率先开展村务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在后陈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民主监督组织,由群众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村务监督特别是村级财务监督。目前,全省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老乡警察管老乡
2004年8月,诸暨市公安局与江西省遵义县等地公安局协商,遵义县先后派出4名民警,与店口派出所建立本地民警和外来民警共同组成的外来人口管理警务组。“外警协管外口”模式,是我省外来人口管理的大胆探索和制度创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公安部长***先后3次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法律服务一体化
2009年开始,省司法厅在国内率先建立公益、专业、便民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服务,并大力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村)”活动。目前,所有县(市、区)均已建立法律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村居都有法律顾问,唱响了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的浙江“好声音”。这一做法,已推向全国。应急联动保民安
2008年,金华市在国内率先成立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将原公安
110、消防119、交警122、卫生120、工商12315、城管96310、供电95598等多个部门的报警接处平台合并为新的110,构建了以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为中枢、以政府各部门为骨干的应急大联动工作体系。此举在全省推广,曾获得全国管理科学创新奖。邻里中心激活力
2008年开始,宁波市江东区开始探索建立社区邻里中心。有了邻里中心后,不仅很多处于休眠状态的社会组织活跃起来,还孵化出更多居民急需的社会组织。目前,江东58个城市社区都设有邻里中心。这一做法已在全省推开,并获得去年的“中国社会创新奖”。网格管理强服务
2007年,“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在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诞生,全镇被分成32个管理服务网格,所有居民被纳入单元网格中,每个网格配备一支服务团队,团队里有乡镇干部、社工、民警、教师、医生等。目前,已在全省推开。
第四篇:中国猎头行业的诞生与发展研究
中国猎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比较明显地受到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现按四个历史阶段予以分析: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82)
建国后,中国一直实行传统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在管理内容上,以事为中心,主要是管理档案、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等;在管理形式上,员工被安排到一定的岗位后,被动性地进行工作,甚至是一次安排定终身,由其自然发展;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等机械的手段;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工作,就事论事,缺乏长远;在管理技巧上,传统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管理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等等。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人才归属于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人才自身是没有所有权的,无法支配自己的流动权。企业员工从开始工作起, 便被动地分配到某个岗位,直至退休。员工进来不容易,想出去也比较难。个人的流动必须依靠政府、企业的行政调配命令,甚至于因为严格的户口管制政策,高级人才连辞职这样的权利,都要考虑户口、家庭、子女上学等制约因素。有关部门人事管理中的招聘、录用、工资管理、奖惩、退休等环节的工作被人为地分开,由各部门孤立地进行管理,各单位、各部门只重视本单位本部门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而不管是否有效利用,更谈不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计划经济后期,高级人才领域已经出现了新萌芽和新动向。1977年,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
须有知识,有人才”。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在会议开幕时宣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恢复高考是这一时期的亮点之一。1977年8月8日,一批老教授和老专家情绪激动地希望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邓小平同志当即表态,“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当年,570万考生走进了关闭10年的高考考场,仅北京市的报考人数就超过15万人。在考试成绩合格后,各级地方政府还组织了严格的政治审查。后来,27万多人被全国各高校录取。
2.改革开放初期(1982—1992)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始认识到高级人才的合理流动,并尝试着进行局部的改革。典型事例就是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尝试引进国外专家和成立全国人才市场等几个方面。
构建了科教兴国战略。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引进了外国高级人才。1984年11月,中国武汉武汉柴油机厂公开聘请65岁的德国专家格里希,出任厂长。格里希成为中国猎头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此举打开了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智力引进的闸门。1987年,国家科委和外经贸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并在香港设置联络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大批国外高级人才。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些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猎头行动,均由政府一手完成和实施。
成立了全国人才市场。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务院于1992年颁布的《全国人才市场管理条例》,是发展和规范中国人才市场的第一部国家行政法规。此后,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工作被提上了各级人事部门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全国人才市场和区域人才市场先后投入建设。
3.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时期(1992—2001年)
在这个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标志:
(1)建立了相当规模的人才市场体系。1993年,人事部明确提出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包括人才市场体系在内的“三个制度、三个体系”,要求在2000年前初步搭成全国人才市场体系框架。1994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下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把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才资源,提升为国家战略任务。1993—1997年,全国人才市场网络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多层次的全国人才市场网络基本形成。国家人事部在天津、上海、沈阳、郑州、武汉、广州、西安建立了7个国家级区域
性人才市场;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的省、市、区、县人才市场已达1956个;行业性和民办人才中介机构也得到蓬勃发展,达1800余家。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为主渠道,以行业人才市场为辅助,以民办人才中介组织为补充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1996年全国各类人才市场共举行人才交流会、洽谈会等5000多场次,进场招聘单位近70万家,进场应聘近2,000万人次,约300万人通过人才市场实现流动。
(2)猎头公司诞生并快速发展。在中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政府实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特别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动政策,极大地刺激了高级人才市场的成长。改革开放后,国外资本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在人才市场化的大背景、大气候下,已经在香港、东南亚地区发展起来的海外猎头公司,把目光瞄准了中国腹地。经过1989—1992年连续3年的治理整顿,中国政府主要克服了通货膨胀、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全面整顿了国民经济秩序,使得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这在客观上提供了猎头出现的政策和环境机遇。
1992年6月18日,新加坡一家集团公司投资,在老工业基地沈阳成立了第一家以猎头命名的机构——维用猎头服务部,其最初的业务是负责外资企业在当地招募公司职员。它被视为中国猎头产业的萌芽。1993年3月,北京泰来猎头咨询事务所成立,是最早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猎头服务机构,也是第一家公司化的大陆猎头企业。1993年8月1日,赛思管理咨询公司(现名赛思卓越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成立,是北京市的第二家猎头公司。它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100多家国内外客户的委托,寻猎成功的人才包括总经理4人,副总经理7
51人,业务主管、高级文秘126人;涉及的行业包括石化、机电、外贸、商业、医疗、交通、通讯等,美国的惠普、通用公司,以及德国、韩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大公司成为他们的重要客户。由于猎头在国内完全是开拓性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泰来、赛思这两家公司的早期骨干后来成为许多猎头公司的中坚。赛思公司的总经理黄剑说过,“不谦虚地说,北京的猎头公司,1/3和我们有血缘关系”。
在1994、1995两年,受国家整顿人才市场、人才中介行业的宏观政策影响,绝大多数猎头公司损失惨重,整个行业一度徘徊不前。1996年,猎头公司达到第一次产业发展高潮,仅北京地区就有30多家猎头公司。到1996年年底,猎头公司数量猛增到300多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大中型跨国公司纷纷收缩业务、开始裁员。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加大打击人才中介机构力度。这里,出现了著名的雷文失手事件。1993年,英国雷文公司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外资猎头公司中国办事处猎头。1997年10月,雷文公司因为挖取了北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触犯了尚未解冻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旋即被政府严令限制活动,最终黯然退出中国市场。在雷文公司告别晚宴上,送行的人和被送行的人都寂静无声、黯然落泪。
到了1998年,几乎所有的猎头公司都不得不承认,那一年是最为艰难的一年。仅仅北京、天津地区的猎头公司倒闭比例高达50%以上,剩余的公司也大都奄奄一息。
1999年,盛行中国市场的网络热,迅速复苏了猎头业。濒临破产的猎头公司老总们,突然发现来自通讯、IT、网络、医疗、电子等行业的定单,如同雪花一般,纷纷扬扬掉到自己的头上。时隔一年,猎头公司重新复活,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6年,公司数量猛增到3000多家(图5—1);从公司分布的区域来看,猎头公司主要集中经济发达地区,如京津地区、长江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等(图5—2)。
(3)外资猎头公司择机潜入中国市场。雷文公司失手后,并没有影响外资公司对中国大陆的垂涎。蜂拥而来的国外猎头公司,通过委托中国人才中介机构的方式,选择了一些比较安全的猎头公司形式,如合资公司、民营企业等。
2001年12月1日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颁布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对外资的谨慎开放。但是,外资获准参与中国的人才服务并受到条件限制,条件之一就是不得设立独资公司。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政策口子,却让国外猎头巨子们欣喜若狂。
4.市场经济时期(2001年以后)
伴随WTO协议的签订,中国政府开始有条件、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开放了大陆的人才(含高级人才)市场。
2001年11月10日,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终于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据此,外国资本已经可以按照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堂而皇之地进军中国市场。
2001年11月25日,距离与中国公司举办合资公司不到30天、号称全球最大猎头公司的美国光辉国际公司,如愿拿到了中国政府签发的营业执照,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家进入中国人才中介市场的外国公司。次日,日本最大的猎头公司——仕达富(Staff service)也取得了第258号人才中介许可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02年6月,《北京市鼓励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暂行办法》出台,直接刺激了国际猎头公司入驻北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外资并购热浪,更是被引向了高潮。2002年5月,亚太地区最大的招聘网站——JOBSDB,在广州宣布购入中国人才热线40%的股权。2002年10月8日,号称年营业额达6亿美元的全球第一大猎头公司MRI,收购以中国为主要市场的睿特管理顾问(北京)有限公司(BriTay International)。2002年12月,欧洲猎头公司MPS与上海伟业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国的“猎头”业务。
2002年10月初,海德思哲公司与北京恒先人力资源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联姻,设立了合资的北京海德思哲国际咨询有限公司,把IT领域、金融领域和国有制造业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随后,美国光辉国际公司也于当年10月31日,与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CIEC)成立合营公司——光辉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2003年10月10日,根据人事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符合条件的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可与中方人才中介机构依法成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开展人才中介服务。这意味着中国人才中介市场正式向洋“猎头”公司开放。
到2006年年底,绝大多数的、在国际猎头市场上排名前20位的跨国型猎头公司已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光辉国际、CHINATEAM、JOBBANK、TMP、ONSTER等国际猎头公司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置了中国办事处,其后又升格为分公司或收购了中国猎头公司的份额。
当前,外资公司(办事处)、合资公司和中国猎头公司数量分别占到1%、9%和90%,中国猎头公司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节选自宋斌博士论文《中国猎头产业规制研究》
第五篇:中国净水器行业诞生背景与发展现状(本站推荐)
中国净水器行业诞生的背景与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净水器行业诞生的背景
1、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工业污染的排放,在1998年5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3张卫星图上显示:自7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源头的水污染严重,周围的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荒漠化逐年加剧,草甸退化严重,昔日的丰美水草正北大面积黄沙所吞没。源头地区生态的恶化造成了黄河流域水患频繁和水资源短缺双重危机。黄河源头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水资源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明显例证。此外,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很重要。
2、中国自来水处理工艺和网管建设的落后;自来水处理工艺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通过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而这种处理工艺不能够深层次的处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水垢等,同时经过加杀菌剂杀菌消毒会让自来水中含有氯。这些都是对人体健康有着危害的物质。并且中国很多城市的自来水管网用的都是镀锌管,经过几十年的腐蚀,很多老管网的自来水中都含有铁锈,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导致自来水管网遭到破坏,使自来水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
3、中国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饮用水的需求在大幅度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打幅度提高,现今社会,人们的健康理念急剧提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二、中国净水器行业发展的现状:
1、桶装水(饮水机)对改变人们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树立更加安全健康的饮用水观念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使命已基本完成;“黑心桶”事件时有发生,同时桶装水的不方便性也日益体现,桶装水只能用于饮用但煮饭褒汤泡茶等不方便,桶装水其局限性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强,所以其使命已基本完成,慢慢的被取代。
2、净水器在当前的净水市场上有一定的份额,随着人们水健康意识的提高,将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