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污水处理事业 发展 现状及面临的 问题,提出现阶段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仍然是以发展简易、高效率、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技术为主。
关键词:污水处理 现状
发展趋势世界上任何国家的 经济 发展,都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是相应的淡水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断增多。水,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水环境的质量越来越恶劣、水资源短缺也越来越严重,这一切都加重了城市的负荷,带来一系列危及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
根据水利部门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増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降低到1760 m3,总缺水量将达到400~500亿m3,已经达到了世界公认的缺水警戒线。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就人均占有淡水资源而言,南方最高地区和北方最低地区相差数十倍,西部比东部甚至高出五、六百倍;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类 社会 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在不断增加,加剧了用水的紧张和水质的污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01年的664个,城镇人口由17,245万人增加到48,064万人。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 城市化水平达到37%左右。城市数量与规模的迅速增加与扩张,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近10年来,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在1999年首次超过 工业 污水排放量,2001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53.2%.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
据统计:目前全国年排污量约为350亿m3,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15%,全国超过80%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有效的收集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体,使得原本具有泄洪和美化景观作用的河渠变成了天然污水渠。特别是在全国2200座县城与19200个建制镇中,污水排放量约占污水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但这些中小城市(镇)的污水处理能力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照此发展下去,城市的水环境将每况愈下。并进一步的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即使在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南方地区,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处于相当严峻地步。而且随着 现代 工业的发展及人口城市化的加速,城镇污水量将愈来愈大,水环境污染也会日益加重。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 历史 始于1921年,到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仍然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27座,其中二级处理厂282座。这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城市污水的处理水平,但处理量的增加仍远远滞后于污水排放量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即便按98年资料,我国城市污水的处理率也仅为15.8%,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在1980年就已达到了70%.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的实际情况是污水处理率低,很多老城区的排水管网甚至不成系统。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缓慢和污水处理率低是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并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污水处理技术落后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否高效运转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都是沿袭了欧美国家近百年来的路线和处理技术,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同期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依然还很落后,始终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维修率高、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从而 影响 它们在污水处理厂投标中的竞争力。
4)资金短缺,投资力度不够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防止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发展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使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资金是个根本问题。
我国经济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用于水污染治理的资金还很紧缺,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技术和模式,依靠大规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来改善水环境在现阶段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即使修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其高昂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也是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水体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清华大学紫光顾问公司调查:我国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是1/3运行正常、1/3不正常、1/3处于闲置状态,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转率只能达到50%,我国污水的实际处理率远远低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
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要增加6722万吨的污水处理,约需1344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按目前日处理能力2685万吨,每立方米的运行费用0.5元 计算,需运行费用49亿元/年,到2010年则需171.7亿元,资金不足十分突出。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污水处理投资有所增加,但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用于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3%~0.88%。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方面方面的投资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02%~0.03%。所以我国应通过宏观调控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城市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5)管理水平低
传统的处理技术较复杂,我国目前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不能适应,这样就造成了即使已建成的污水厂也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制约了已建城市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第二篇:我国绿色食品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
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浅谈我国温室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温室现状和发展趋势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0-1-27 14:49:00
页面功能 【收藏】【打印】【关闭】
摘要: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以玻璃温室、塑料棚温室、塑料日光温室、活动屋面温室形式为主。我国温室未来的发展呈现出现代化、精准化、多元化、都市型的特点。
关键词:温室;设施农业;发展
1.温室的分类和特点
1.1 玻璃温室
玻璃温室是以透明玻璃为覆盖材料的温室,透光率一般为60%-70%。这类温室的骨架为镀锌钢管,门窗框架、屋脊为铝合金轻型钢材。玻璃温室在设施栽培中,是使用寿命最长的一种结构类型,但从引进温室使用情况来看,由于在我国气候适应性较差,成本较高,安装维护不方便,大部分经营亏损,经济效益差。在我国通常只有在晚秋和冬春季节用来栽培花卉、蔬菜育苗及农业科研上的作物种植和观赏示范,因此,玻璃温室在我国发展得很慢。玻璃温室包括单坡面玻璃温室、双坡面玻璃温室。
1.2 塑料棚温室
塑料大棚又称塑料棚温室,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园艺设施类型。塑料大棚是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以竹、木、水泥与钢筋混合柱(近年来又发展了镀锌钢管支架和金属线材焊接支架)为骨架材料的不加温单跨拱屋面温室。塑料大棚的主要作用是冬季保温、夏季遮阳,用于冬季茄果类、瓜类等喜温性蔬菜育苗和蔬菜的秋延后、春早熟栽培。由于塑料大棚光照强度较弱,空气相对湿度过高,目前为一种季节性栽培设施而被利用。
1.3 塑料日光温室
塑料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温室,近年来发展迅速。与玻璃温室相比,其重量轻、骨架材料用量少、造价低、结构件遮光率小、使用寿命长、生产效益好、环境调控能力基本上可达到玻璃温室的同等水平,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用户接受能力远远高出玻璃温室,几乎成了现代温室发展的主流。但是由于塑料薄膜透光性低于玻璃,这种温室存在春冬季采光不足,室内空气污染,夏季后墙挡风,温度过高的缺点,与现代化温室相比,环境调控能力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
1.4 活动屋面温室
活动屋面温室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栽培设施,在气候温和、无雪的地区使用较多。这种温室屋面采用高强度塑料薄膜或遮阳网,配自动控制拉幕系统,能根据室外条件的变化适时启动拉幕系统,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活动屋面温室包括单层活动屋面遮荫棚、单层活动屋面温室和两者兼顾的双层活动屋面温室。
2.我国温室的现状及特点
2.1 我国温室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公顷,而我国面积最大,我国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建设面积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多公顷发展到现在近15.67万公顷,占世界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我国现有大型温室面积约200公顷,其中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约有50多公顷,从荷兰、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引进的约140公顷(包括1995年引进的温室)。在已确切统计的73公顷引进温室中,大多数为大型连栋温室,是近十几年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温室形式。其中大型的连栋塑料温室约占2/3以上,其余为玻璃温室。建设在南方的大型温室以生产花卉为主,北方的则以栽培蔬菜为主,少部分温室用于栽培苗木。
2.2 我国温室发展的特点
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温室为我国主要设施结构类型。其中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日光温室为我国所特有。1997年我国日光温室面积已超过近16.7万公顷。由农业部联合有关部门试验推广的新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每年每亩可节约燃煤约20吨。采用单层薄膜或双层充气薄膜、PC板、玻璃为覆盖材料大型现代化连栋温室,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环境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和便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
设施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业技术人才的投入,提高了设施园艺的科技含量。现已培育出一批适于保护设施栽培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强的设施专用品种。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喷灌、滴灌、无土栽培技术、小型机械、生物技术和微电脑自控及管理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栽培作的产量和质量得以提高。
目前我国温室的骨架多采用热镀锌管(板),覆盖材料多为玻璃、双层充气膜、PC板等;还自行研制设计了各种环境调控系统和微机监控系统等;对于无土栽培、优良品种选育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成果的应用还很有限;在温室内机械耕种方面,只有少量的育苗、移植等设备,大部分是靠引进设备或手工作业;在应用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未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温室结构简单、设备简陋,环境的综合调控难以实现,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还远低于国外。
我国设施农业目前存在着诸如土地利用率低、盲目引进温室、设施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运营管理费用高、管理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及单位面积产量低等诸多问题。我国商品化温室普及率很低,高、中档次的商品化温室主要被一些机关团体、军队、农场和科研单位采用,很少被个体及一般农民采用,普通农户采用最多的是自建的简易拱棚,约占我国温室总量的60%以上。
3.我国温室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完善并建立温室相关的国家标准。
目前只有《温室结构设计载荷》国家标准,天津市已制订实施了《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
术规范》地方标准,温室国家标准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有的控制系统大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温室结构千差万别,执行机构各不相同,对于控制系统的优劣缺乏横向可比性。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本国模式是温室行业国产化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所以我国温室的研究设计单位应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温室模式,从而使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模式有据可依。可以尝试制订行业标准或地区标准,然后申请国家标准。
3.2 开发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温室优化控制软件。
目前我国引进温室的控制系统大多运行费用过高,而自行研制的控制系统缺乏相应的优化软件,大多仍使用单因子开关量进行环境因子的调节,而实际上温室内的日射量、气温、地温、湿度及CO2 浓度等环境要素是在相互间彼此关联着的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的,环境要素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都很复杂,当我们改变某一环境因子时常会把其它环境因子变到一个不适宜的水平上,因此,结合温室内的物理模型,作物的生长模型和温室生产的经济模型,开发出一套跟我国温室生产现状相适应的环境控制优化软件是非常重要的。
3.3 需进一步加强对温室结构的研究。
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应有相应的温室结构,温室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温室生产的经济性,例如: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应加强对温室保温性能研究,以减少冬季的热能耗;而在南方地区,则应加强对夏季通风装置的研究,以减少夏季的温室高热。
3.4 加紧对温室相关的技术的研究。
例如:开发适合温室生产的综合机械配套设研究温室内的管理技术,研制适合温室种植的优良品种等。
4.我国温室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国温室未来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温室的发展将向着域化、节能化、专业化发展发展,形成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我国温室未来的发展呈现出现代化、精准化、多元化、都市型的特点。
4.1 温室现代化
在日光温室基础上排灌、施肥、光控、温控、湿控、植保等系统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并实现无污染、全天候、周年连续性生产。
4.2 精准化
精准化技术在温室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包括:精准化施肥技术,精准种植、精准施药、营养微量元素供给。
4.3 多元化
温室生产实现蔬菜、瓜果、花卉、水产品、畜牧养殖等多元化。
4.4 都市型
旅游休闲、观光娱乐、体验田园等都市休闲型农业主要在温室农业中得到发展。
第四篇:我国甲醇汽油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甲醇汽油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是少油富煤的国家,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来生产液体燃料以补充石油供给,是21世纪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议题。
在众多的汽车燃料的开发研究中,醇类燃料是替代石油燃料中的新希望,其中甲醇燃料成为首选。
醇类燃料属于可再生、清洁型能源,但由于技术问题,目前使用的是E20乙醇汽油「汽油中含20%乙醇」和M10「汽油中含10%甲醇」、M15「汽油中含15%甲醇」甲醇汽油。甲醇汽油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全面推广使用。我国也已经开始引进和推广甲醇汽油,并已被纳入“十一五”规划。
1、亚甲醇的产量、市场与价格
2006年,我国甲醇生产874.7万t,进口甲醇112.7万t,出口19万t,表观消费量968.4万t,共有甲醇生产企业167家,产能合计为1344.4万t/a。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建、拟建甲醇项目共42个「不包括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生产企业自身配套的甲醇生产装置」。其中,“十一五”期间可以投产的项目为35个,产能合计1198万t/a。
预计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甲醇生产企业将为200家左右,产能将达到2500万t/a至4850万t/a。
近15年来,我国甲醇消费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主要消费领域依然是传统的化工行业,而其他行业消费比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有燃料甲醇汽油未来的发展对甲醇消费有所促进。在化工领域,甲醇仍主要用于甲醛、醋酸、MTBE、甲胺、二甲醚等的生产。其中对甲醇消费增长推动最大的仍是甲醛和醋酸。预计到“十一五”末,甲醇总年需求量约为1900万—2500万t。而同期的市场年需求量,包括甲醇汽油市场在内,约为1800万—2100万t,与目前已建、新建的甲醇产能基本平衡。但如果甲醇汽油、二甲醚相关标准颁布较晚,市场准入政策不能出台,甲醇汽油不能按预期上市,约1000万t/a的甲醇潜在市场将会落空,则甲醇产能就会过剩。
1998—2000年,我国甲醇最低价格曾到过800-1000元t。2003—2006年,甲醇最高价格一度超过3800元t。随着化工行业景气高峰期的离去「预计在2008年前后」以及甲醇产能的迅速增长,预计甲醇价格将会逐渐回落。预计2008—2010年,甲醇价格将下降到2000-2500元/t
近年,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对MTBE的使用争论,使MTBE发展受阻,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也未被大范围禁用,但对MTBE需求的增长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甲醇在该领域的前景不容乐观。
甲醛产品的出口已受到制约,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甲醛用量限制的规定也逐步出台,如淘汰了部分甲醛含量高的油漆;限制了胶合板中甲醛型胶粘剂的用量等,绿色建材标准的实施对甲醛行业有一定的冲击。
醋酸消费约占全球甲醇需求的7%,可生产醋酸乙烯,醋酸纤维和醋酸酯等,其需求与涂料、胶粘剂和纺织等方面的需求密切相关。虽然我国目前醋酸生产多采用粮食发酵法或乙烯法,但以甲醇为原料合成是醋酸工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新建的10万t/a以上规模的几套醋酸生产装置都是采用以甲醇为原料的工艺。
山西省正在实施发展甲醇汽车计划,争取用5-10年时间,把山西省建成“国家燃料甲醇生产基地”和“清洁燃料「甲醇」汽车示范地区”。因此,甲醇作为燃料的应用普及对甲醇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势头。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必然会导致房地产、建材、室内装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增长,而甲醇的下游产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应用在上述领域。
今后几年,碳一化工的一些热点产品,如碳酸二甲酯、甲酸甲酯;二甲醚等对甲醇的需求量将有较快的增长。总之,国内甲醇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作为重要的有机原料,甲醇衍生物生产仍将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2、甲醇生产情况
我国甲醇的合成装置基本上使用煤、油、天然气三种原料;现代甲醇生产技术几乎均为低压法。英国ICI公司和LURGI公司的低压甲醇生产技术占全世界甲醇总量的70%以上。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运行大型甲醇装置已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基础:水煤浆为原料的大型气化炉已运行多年,可实现长周期运转;新型水煤浆气化炉与干煤加压气化炉正在积极开发中;各种低能耗的天然气蒸汽转化技术均已掌握;低成本以空气为气化剂的天然气转化制合成气技术已经开发;多种的脱碳、脱硫工艺已成熟用于工业生产;变换、精脱硫、甲醇合成催化剂均已国产化;新型甲醇合成反应器已形成专利技术;精馏装备已达到节能和优化水平。目前国内已掌握了建设10万-30万t/a单系列甲醇装置的设计技术。
国内甲醇装置规模仍然较小,且多采用煤头路线,单位产能投资高,约为国外大型甲醇装置投资的2倍,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提高,影响成本竞争力。而以中东和中南美洲为代表的国外甲醇装置普遍规模大,公用设施分摊投资少,且采用天然气路线,单位产能投资大幅下降,成本竞争力大为增强。
目前,国内最大的甲醇单套装置的规模为40万t/a,主要的生产企业有榆林天然气化工公司、四川维尼纶厂、上海焦化有限公司、蓝天集团光山化工公司、大庆油田化工公司和内蒙古苏里格化工公司等,生产规模一般在18万-40万t/a。中海油海南60万t/a装置和日本三菱瓦斯在重庆建设的85万t/a装置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甲醇装置。
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装置能耗低,许多厂家都采用低压合成甲醇技术,使用的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为:美国C79-
2、G106;西德LGl04、日本M-
5、丹麦LMK、LMK-2R和MK101以及国产NC307型。
甲醇合成催化剂应向低温、低压、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热稳定性和高机械强度方向发展。
国内甲醇装置技术、设计单位:西南化工研究院、山西煤化研究院、山西大同第二设计院、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杭州林达化工技术工程公司,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华东理工大学等。
3、甲醇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清洁燃料
从微观上看,利用煤或天然气生产甲醇,原料来源丰富,生产技术成熟,甲醇价格合理;从宏观上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石油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已充分显现。
我国已成为汽车大国,汽车保有量增长也刺激了国内车用柴油、汽油需求的快速增长,2000年我国柴油消费量为6924万t,2005年我国达到10968万t,2000—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9.6%。2006年,我国柴油消费量达到11646万t,其中75%左右的柴油用于交通运输。解决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已迫在眉睫。
能源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美国能源研究与发展署研究认为,甲醇是最有希望的内燃机替代燃料。甲醇汽油是一种高辛烷值燃料。在常温下,甲醇是液体,其储存、输送、使用都和汽油、柴油一样方便。添加甲醇可显著降低有害物的排放量,是一种清洁的车用燃料。甲醇汽油经发动机燃烧比燃烧90号汽油的排气中有害物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轻,美国「DOC」研究中心对10种汽车使用含甲醇5%-10%的汽油行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般汽油发动机上用甲醇汽油时,燃烧排气中的一氧化碳比汽油减少了30%左右,氮氧化物比用汽油时减少30%-50%,未燃烧碳氢化物减少30%-60%。甲醇汽油的开发有利于城市的环境保护。甲醇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清洁燃料。
4、甲醇作为燃料的利用形式
4.1 汽油掺烧甲醇
汽油掺烧甲醇在国际上已有应用技术,我国四川部分地区有较长期的甲醇和汽油掺烧应用,掺烧比约为3%-5%的甲醇。“七五”期间,原国家科委在山西省曾组织较大规模的甲醇汽油掺烧试验示范,掺烧比为15%-25%的甲醇。试验和应用实践表明,低比例掺烧甲醇「3%-5%」和纯汽油燃料相比,发动机未做任何变动而工况和性能不受任何影响;15%-25%甲醇和汽油掺烧后,应对发动机系统适当予以调整;甲醇燃料「M85以上」,通过国家甲醇汽车示范工程50部甲醇把客车的试验示范,在甲醇汽车制造、发动机技术、燃料贮存和运输、燃料配制、加注、车辆特殊技术与维修、监测及数据分析、营运管理等多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果,可资推广借鉴。如果甲醇燃料汽车能在近期实现灵活燃料化,即可使用汽油与甲醇任何比例混合的燃料,由燃料传感器识别成分,通过电脑提供发动机最佳运行参数,便可加快普及推广甲醇汽车的进程。
4.2 甲醇裂解
目前,甲醇裂解在汽车上的应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催化剂裂解,另一种是等离子体裂解。甲醇裂解后成为H2+CO气体直接进入气缸燃烧,其燃烧特征是燃烧温度低和在贫氧下能够充分燃烧,因此,可达到较好的环保效果,油耗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目前,以催化剂裂解形式的甲醇汽车已在云南和北京的两个科技企业研制出来并有实际应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也开发出等离子体甲醇裂解技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山西佳新能源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改装昌河牌微型车和492型化油器甲醇车将于2007年底投入运行。
4.3 甲醇燃料的间接应用
二甲醚燃料和MTBE的应用。二甲醚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柴油机替代燃料,可以首先在城市公交车辆、城市内使用的轻型车及载重车或城市出租车上使用。此外,二甲醚还可替代液化石油气作为炊事燃料使用。MTBE是甲醇和异丁烯的合成产品,主要是代替四乙基铅作抗爆剂。随着环保对汽油无铅化要求的提高,以甲醇为原料,制造汽油添加剂MTBE的需求量将会有所增加。同时,MTBE还可作为中比例甲醇和汽油混合掺烧防止燃料分层助溶剂来使用。
4.4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FC是燃料通过电化学作用,直接变成电能的电化学连续反应装置,可用于驱动电动汽车和发电。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已生产出甲醇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并在2004年实现了商品化。在2007年6月举办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日本丰田公司和本田公司也展出了甲醇燃料电池汽车样车。预计,燃料电池汽车有望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模式,甲醇燃料有望成为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燃料之一。
5、甲醇汽油的现状
5.1 使用情况
目前市场上有M5、M15、M19、M45、M60、M85、M100甲醇汽油。
M5、M15甲醇汽油都不需改变发动机的结构,可直接使用。
使用M5甲醇汽车燃料,经实验,结果表明不影响汽车的动力性能,其消耗量与汽油相同。德国和欧盟都允许使用,许多加油站都使用过M5甲醇汽油,国外一些炼油厂曾生产过M5甲醇汽油,使用中未发现不良影响。尾气中NO、CH的含量明显降低。但经济性不明显。M15甲醇汽油是由90号汽油、甲醇及一系列助溶剂组成,从1999年3月2日起,采用上海焦化有限公司配制的M15甲醇汽油,在桑塔纳、桑塔纳2000、红旗及东风牌卡车上试用,共消耗3000LMi5甲醇汽油,运行距离约30000km。据资料介绍:使用M15甲醇汽油与汽油相比,百公里可节约1.9元。
“六五”期间,国家科委组织交通部负责将M15甲醇汽油研究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山西省组织由480辆汽车,并建有4个加油站的营运规模:“七五”期间国家科委,中科院负责将492发动机改装烧M85甲醇汽油技术列入攻关项目,“八五”期间进行了中德M100甲醇燃料科技合作项目,有8辆全甲醇桑塔纳轿车在北京行驶,并建有一个加油站,同期国家把低比例M3、M15甲醇汽油列入攻关计划,在江苏、四川、河南、重庆等地有数百辆汽车投入运营试验。1996年由国家科委、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中科院、清华大学、化工部、山西省等单位,参加并完成把煤转化为汽车燃料的课题研究,有50辆示范甲醇中巴车投入商业使用。
低比例甲醇燃料的应用技术已有较大突破,局部地区短期运行结果表明,可直接代替汽油,不必添加助溶剂和腐蚀抑制剂,已初步具备推广的条件;使用中比例甲醇燃料,不需对发动机进行改造,但由于发动机以及电喷系统等均需进行必要的改造,还需做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
高比例掺烧甲醇有两条途径:一是改变汽车发动机的结构;二是添加甲醇改性剂。M50甲醇汽油就是不改变发动机的结构,添加一定量的改性剂调配制成的甲醇汽油,其燃烧传播速度、汽化热值、互溶性、爆发性、加速性能等方面接近、超过国际清洁汽油,实际辛烷值超过100
目前市场上有漯河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M50甲醇汽油。该公司选用丰田型、桑塔纳2000、普通桑塔纳、松花江面包型四辆车,分别使用90号汽油和M60甲醇汽油,在漯河市至许昌市城区道路、高速公路及107国道上进行实际行车试验。四辆车使用90号汽油百公里耗油平均13.54L,使用清洁甲醇汽油百公里耗油平均12.36L。使用清洁甲醇汽油百公里油耗平均降低1.18L,可节约5.46元,节油率为8.7%。
M100全甲醇燃烧装置是对传统汽油发动机的供燃料系统、供热系统、变速箱等进行重大改进,改进后的发动机可100%燃烧甲醇,不用汽油;可提高甲醇燃烧的雾化程度;燃烧充分,杜绝了放炮现象,运行成本比汽油机降低了25%;动力性与普通汽油发动机相当。甲醇汽油消耗汽油少,有利于节约能源又由于燃烧充分,尾气排放中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减少55%-90%,环保效果突出。甲醇汽油的成本较低,车辆使用甲醇汽油比传统汽油油耗可降低7%—25%。由于甲醇可以由煤、植物纤维转化制得,可持续再生,能节约大量石油资源,解决21世纪全球能源严重短缺问题,甲醇汽油作为车用燃料市场空间很大。
5.2 甲醇毒性和安全性
受假酒事件影响,甲醇毒性问题很受人们关注。实际上甲醇和汽油一样,在化学上都属于中等毒性物质。甲醇是不可饮用和溅入眼中的。北京医科大学的三院职业病科和眼科共同进行了为期三年详细的连续跟踪检查,并和不接触甲醇的人群进行了对比。结论是,只要遵守操作规程,没有发现人体健康有异常。我国从事甲醇汽车试验研究了20年的人员,以及现在仍在驾驶甲醇汽车的司机,也未发现健康有异常。根据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报告认为,醇毒性对水生物影响比汽油小。用百分制打分「100为最高毒性」评定LD50「半数致死量」毒性评价如下:汽油为100,乙醇为50,而甲醇为30。
我国生产甲醇已有数十年历史,也从未发现甲醇工厂工人有甲醇职业病。实践证明:只要遵守操作规程,甲醇作为燃料是安全的。
6、市场展望
目前,石油化工行业进入景气高峰期,甲醇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位置,生产企业盈利水平大为提高,各地甲醇新建项目陆续开工。由于甲醇燃料发展前景广阔,引发了国内对甲醇装置的投资热。
甲醇能登上我国历史舞台,是因为我国能源遭遇了短缺危机。这个与国家能源安全联系在一起的化工产品,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特殊身份,变成了一种“准战略物资”。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上看,“甲醇”不仅是一个经济词汇,更是一个政治词汇。甲醇过剩不过剩、甲醇产
业有没有未来,并不取决于市场,而是取决于国家能源政策。
7、发展甲醇汽油的几点建议
「1」汽车工业需要稳定的新能源。我国正探索各种新能源和新汽车,如甲醇汽车、乙醇汽车、燃气汽车和电动汽车。这种频繁的燃料变动,使汽车的研究、开发、使用造成很大困难。难于长远规划和研究开发出高水平的汽车,并难于组织大量生产。我国亟需选择和尽快发展像石油那样长期稳定的百年汽车新能源,为新世纪汽车持续稳定的大发展提供保障。「2」要全国统一的能源。因为汽车的运营半径几百公里以至上千公里,要跨省区行驶。如果各地采用不同的能源,如在山西用甲醇,河南用乙醇,北京用天然气等,汽车将难于跨省区行驶。
「3」放弃天然气、乙醇、蓄电池汽车能源。天然气难于运输,只能在有气的地区使用,不能普及全国城乡,天然气要低温高压缩成液体,供输系统投资大,投资是醇类供应站的10倍以上。只为少数城市车用,难能组织汽车的大量生产和降低成本。
用粮食制取乙醇作为车用燃料是一种消化陈粮的短期做法,乙醇价格太高,普及使用乙醇汽油需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同时乙醇汽油损伤油箱和化油器,影响汽车使用寿命。近期召开的国务院179次常务会议决定,今后将不再新上粮食乙醇项目,现有的粮食乙醇定点项目也要逐步转为非粮路线;由于耗资巨大,煤制油今后不再建新的项目。国务院的这一决策,给各地一哄而起的粮食乙醇、煤制油投资冲动踩了刹车,避免了我国在探索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之路上再走弯路,同时给国内煤制甲醇燃料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蓄电池汽车续驶里程只有100km,只能在城市中使用。
「4」甲醇汽油的推广需要政府制订相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推广煤基甲醇燃料发展迅速,但推广进展并不顺利,这已成为制约醇醚燃料发展的瓶颈。为此,山西、陕西、四川和黑龙江等地分别制订和颁布了M5、MIO、M15车用甲醇汽油6个省级地方标准。2006年以来,为论证甲醇燃料的可行性,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能源办、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环保总局、林业局、国家标准委、清华大学等部门和单位,组织近百名专家分5个专业组赴河南、山东、辽宁等地进行专题调研,结论是“煤基液体燃料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基础,是今后三五十年主要过渡性替代燃料,是可能将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维持在50%左右的现实选择”。而甲醇汽油的国标也在加快制定中,其中高比例甲醇汽油拟于2007年完成,低比例甲醇汽油标准拟于2008年完成。况且,这次国务院对发展过热的粮食乙醇、煤制油踩了刹车。可以预期,作为一种经济可行、节能环保、利国利民的替代能源,甲醇燃料投入使用指日可待。
「5」改造甲醇汽车与甲醇燃料输配系统的建立必须同时进行。
「6」解决甲醇汽车的燃料加注问题,加强对使用甲醇汽油车辆的售后服务工作。
第五篇: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绪论…………………………………………………………………….2
一、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一)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理论体系不够健全…………………….3
(二)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4
(三)物业管理收费难且不规范…………………………………….4
(四)物业管理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4
(五)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并缺乏专业人才………………….5
二、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若干对策………………………………….5
三、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7
四、结论……………………………………………………………….8 参考文献……………………………………………………………….8
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日渐成熟,以从事房地产业管理为基础的物业管理,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我国市场中最具竞争活力、最有投资潜力的行业。分析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于完善我国的物业管理以及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均具有现实意义。物业管理企业虽然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但企业数量连年猛增,在取得了很多成绩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本文着重分析当前物业管 理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健全、从业人员不够专业化、企业本身管理经验不足等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改进和提高我国物业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物业管理;现状;对策;发展趋势;房地产;物业管理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小城市相继开发建设了大量的生活小区、写字楼等。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物业服务企业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物业管理作为现代房屋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是随着房地产经济市场化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房地产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延续,也是房地产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物业管理实行的是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物业管理是新生事物,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范、城市规划、设计环境和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仍需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本文试就目前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物业管理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的住房管理模式,我国从1981年3月起在深圳试点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物业管理这个行业一直奏响发展的主旋律,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行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受到社会的认同和业主的接受与欢迎。目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从业人数、人员素质、覆盖范围,还是经营能力、服务水平、服务内涵都在不断提高和增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积极探索和创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特点的物业管理模式,同时我国物业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房地产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第一家房地 产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建立,标志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诞生。至今已有20多年,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行业调查数据显 示,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 个大型城市和地区的近5,000家物业公 司中,2005~2008年建立的就有2,965 家,几乎占总数的60%,房地产物业管理企业的队伍每年在以超过100%的同比增长数量进行发展壮大,这说明我国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物业管理市场大有可为,但同时也提醒我们,由于建立时间短,物业管理市场不健全,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的房地产物业管理 企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一)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我国相关的法规建设十分滞后,这种法律上的缺位容易引发各种利益冲突,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住房自有化和住区社会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物业由开发商移交给物业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开发商、施工单位、物业公司、业主四方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各自对物业的质量、养护、使用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需要在法律上予以界定。并且,规范和约束业主与业主之间,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关系仅靠公约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强制性、权威性更强的物业管理的法规体系,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各自的责、权、利明确下来,确保物业内的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因此,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我国物业管理法律政策的框架体系,是在没有国家大法的情况下,由为数不多的行业性、地方性法规政策组成的不完整结构,完善的法规体系尚未形成。自1994年以来,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局)和各地方政府虽颁发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物业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住宅共用部位共同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关于物业管理企业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试行办法》、《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业主公约示范文本》、《前期企业管理协议示范文本》等行政规章行业规范和地方性法规。但由于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物业管理理论体系的指导,各部门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对境内外成功经验的模仿或就事论事的解决方法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二)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物业管理项目的 获取大多都是暗箱操作,市场竞争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作为市场主体的业主管理缺乏足够认识,业主委员会组建难度大,自治能力弱,作用还未真正发挥。而且,物业管理企业与建设单位、房管单位之间还存在或多或少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谁开发、谁管理”的地方保护、垄断管理、建管不分、责任不清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物业管理还没有形成有利竞争的统一的市场。有些物业管理存在许多不符合市场化 的问题,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管理专 业方面不很在行,但因为是某个开发公司 的下属企业,或者是某几个开发公司合资 组成的股份企业,管理项目不愁没有;另 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则更有手段,他们充分 利用各种政策、管理方面的漏洞,以非市 场化的手段进行暗箱操作,夺取市场.。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不规范,基本是谁开发谁管理,未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小区竣工交房阶段业主入住较少,基本是开发商自行选聘物业,在业主入住达到一定规模后,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难度较大,业主很难选聘自己满意的物业公司。
(三)物业管理收费难且不规范。
物业管理直接涉及到业主、使用者和物业公司的切身利益。目前,物业管理表现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是收费难度大。少数业主和使用者不愿交管理费。还有一些业主经常外出或由于购房仅仅为了增值而长期闲置,也造成收费困难。二是收费行为不规范。国家计委、建设部早于1996年2月就颁发了《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各地物价主管部门没有严格实施,有些物业管理企业忽视业主的合法权益,多收费,乱收费。物业管理收费相当困难,同时尽管国家颁发了《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但是各地物价主管部门没有严格实施,当地收费标准又不见出台,服务收费没有做到有章可循,由此导致物业管理主体双方产生了后续的不良连锁反应。
(四)物业管理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
我国沿海地区、发达地区物业管理服务发展较快,运作也比较正常;而在边远落后地区,物业管理服务的体系还没有建立,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实行物业管理服务。这就造成了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
(五)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并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不高,物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物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物业管理人才对物管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水平,而且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物业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我国物 业管理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 管理规模的扩大,服务人员也越来越多,但其中多数来自下岗转岗职工,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且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同时,由于物业服务企业经济基础薄弱,造成企业的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到位、服务意识停滞,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二、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若干对策。
1、要求政府部门尽快建立统一的物业管理法规,完善物业管理的法律体系,使物业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够依法运行。明确区分开发商、业主、物业公司之间的责、权,以减少纠纷,更好地维护各方利益,从而促进物业管理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健全物业管理相应法律法规。从物业管理业务来看,一是建立房屋及维修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二是建立设备设施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三是建立环境卫 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四是建立保安保卫、消防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另外,完善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要覆盖物业管理行业的各个领域,使物业管理的各项活动均有法可依。以住宅区物业管理为 例,有多层、高层、别墅区、度假村、特殊住宅区等多种类型,在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 的精神下,分别制定出上述类型物业的管 理办法,组成物业管理法律体系的子系 统。通过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及办法的制定与施行,使物业管理的管理、服务、经营、收费等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依法管理和运作。
2、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推行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度,严格实施招投标制度,由业主来选择信得过、能够提供质价相符服务的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各物业公司之间的良性竟争来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加强物业管理市场的培育。限制开发商盲目组建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鼓励开发商从社会上聘请那些经过实践被业主认可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鼓励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公开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引进竞争机制,促使物业管理行业的高度市场化方向发展。
3、着重加强边远落后地区的物业管理建设,广泛宣传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物业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只有提高了人们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促进物业管理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加强完善物业管理师制度,我国未来物业管理企业要高度重视物业管理队伍的人数和质量,物业管理师可以注册物业管理公司,担任企业领导,物业管理师作为职业经理人,接受物业管理企业的雇佣,从事专业物业管理活动,物业管理师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合伙注册“物业管理师事务所”;物业管理师可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受雇于业主委员会。
4、提升人员素质,做好人才储备。物业管理不仅涉及面广,而且专业性强,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脉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在人员培训上下功夫,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定向培训、专业培养,提升队伍素质,以适应物业管理市场的需求。
5、依托《物权法》完善招投标市场 运行。通过的《物权法》条款:“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的规定,可以看出法律既允许业主自行管理也允许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管理人管理,这就会产生不同的管理现象。业主通过业主大会和业委会委托各专业公司管理,也可将物业管理委托给小区内拥有物业管理 相应职业资格的业主进行管理。当然,还可将各项管理服务委托给专业物业管理公司.6、物管企业应加强自身经营管理。(1)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2)建立一个规范的基金运作机制,由开发商一次性补贴各种大修及物业管理启动资金,断绝对开发商长久的依赖关系。(3)开展多种经营,以弥补物业管理中资金的不足。有了造血功能,反过来物业公司又可以加大对小区的投入,使物业管理真正形成经营性的良性循环。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在先天条件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又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如果经营得当,将会得到很好的回报。(4)不断开拓物业管理的市场领域。充分发挥物业管理的综合管理和专业化管理的优势,不断开拓物业管理的市场,将所有可能实施物业管理的物业类型都力争纳入物业管理范畴。(5)扩大经营服务范围:①专业技术的对外扩张(如成立清洁、机电、消杀、专业公司等),实现对内保障的同时,对外提供专业技术服务;② 提供物业管理顾问、咨询、培训等。
三、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未来的物业管理企业必将向着社会化、专业化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一)物业管理的社会化。
物业管理涉及面比较广,业务也比较繁杂,物业服务公司既可以承担全部业务,也可以把专业性比较强的部分服务项目分离出去,委托专业公司来完成。物业服务公司主要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物业管理社会化是以物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以及社会分工发达为前提的。物业管理职能的社会化大大方便了业主和使用人,使广大业主和使用人能集中精力投入到他们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物业管理的专业化。
物业管理是由专业的管理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实施对物业的统一管理,除了物业管理公司从事专业服务外,绿化公司、保安公司、清洁公司、清洁公司等专业化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已逐步成为一种趋势。物业管理公司仅仅是一个管理机构,而将一些专业管理以经济合同的方式交予相应的专业经营服务公司,这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序,并能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向现代化管理方式转换。
(三)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
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是物业管理的必然趋势。在沿海城市、大城市的一些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中,运用现代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相关的设备系统实现对物业及物业设施设备、物业环境、物业消防、安保等的自动控制和集中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水平,打造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实现了规模化、节约化经营模式,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到后面,抢占了市场先机。因此其已成为当前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筹码。
总之,随着我国房地产和物业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物业管理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急待解决,服务质量急需提升,否则难以适应社会对物业管理专业化、综合化的要求。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自诞生以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对社会、经济、环 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物业管理 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其获得更大的突破与发展。但这是在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道德与法治水平的提高,日后随着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我国物业管 理行业必将不断发展壮大,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参考文献:
【1】胡伯龙,杨韬。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郭世民,周建华。物业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姜早龙,张涑贤。物业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张瑞敏,吕晓娟。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市场论坛,200
【5】余东萍。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洪都科技,2001。
【6】腾丽,陆倩文。大城市边缘区的居住物业服务需求特征分析。现代物业,2009.1(上)。
【7】宋道刚。新形势下物业服务企业应对困境之路。中国物业管理,2009.4 【8】谢献春。居住物业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
【9】赵凯,牛忠毅。物业公司组建与运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0】张浩。最新现代物业管理制度与岗位职责范本大全。蓝天出版社,2006.5。
【11】胡运全。物业管理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
【12】刘长森。物业管理纠纷典型案例评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