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校: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班级:10机化2班姓名:陈龙云学号:20103050020
4一、农产品加工机械现状
设备技术水平低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10一20年,占90%左右的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监测手段,有的甚至连质量标准都没有,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主要表现在产品粗力11212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能耗物耗高,产出少效益低等。以淀粉加工为例,据估计我国淀粉机械达到国外七十年代初水平的约占5%,达到八十年代水平约占15%,达到九十年代水平的约占5%,其余的为六十年代水平。从总体上看,我国国产淀粉机械水平比世界水平几乎落后25年左右。1980年以来,全国有近百个单位分别从十几个国家进口了淀粉机械,其中全线引进约40多条,引进关键单机30多种,总引进费用约40亿人民币。引进淀粉机械的淀粉产量约占全国淀粉产量的50%左右,引进变性淀粉加工机械的变性淀粉产量约占全国变性淀粉产量的80%左右。
成套性差、种类少
以种子加工机械为例,目前我国种子加工机械还以单机为主,机械水平仍相对落后,工作性能不理想,部分产品质量较差。电磁、比色清选等特种加工机械还未批量投产,市场上小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性能不够完善,加工质量、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经济发达国家的种子工业已成为与农业紧密结合的一个新型工业部门,其良种繁育、加工和推广体系比较健全,种子加工由单机向成套、由成套向工厂化的发展趋势。欧美等国,种子加工厂大都由成套设备组成流水线,从进料加工到包装入库全部实现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加工工艺先进,监测系统完备,并且普遍采用了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对种子进行处理和深加工,较大地提高了种子的商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维斯托伯公司为例,维斯托伯以制造种子加工机械尤其是精选机见长,维斯托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设计制造各种成套种子加工设备,使用维斯托伯的设备可以加工不同形状、规格、属性的种子,甚至小到每克一万粒的种子;可以制造全套实验室用的小型种子加工设备,可以制造各类单机,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机械加工工艺和制造手段落后
国外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公司大都将计算机辅助设计(I: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引入到生产当中,普遍应用光控和数控技术,提高了机械加工的精度,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国内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
与国内的设备相比,国外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德国生产的种子加工机械,整套种子加工设备只需1—2名操作人员,降低了人工成本。如拌药机根据拌药量自动控制物料的流速和给药量,参数的调整很方便。药剂用双泵单独不间断供应,保证药剂均匀地喷洒到种子表面,再进入绞龙拌合,包衣效果颇佳。
质量控制快速检测方法落后
世界农产品品质检验正在努力向着不依赖于人,而完全依赖于机器自动进行的方向发展。品质检验可分为破坏性品质检验及非破坏性品质检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破坏性
品质检验的研究及机械设备的开发工作,正在广泛地进行着。我国的农产品分级主要采用手工、机械分级,致使我国农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差。
1.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特点
1.1产品小型化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能以较小的投资而获得利润,大量出现了小型农产品加工机械。如小型制粉机组、小型成套制米机械和小型精洁米机械。
1.2功能多样化
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出现多功能趋势。例如,由河南省汤阴县机械工业公司研制的多功能小型方便面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中原四省质量评比中荣获“金鹿杯”金奖。该机使用1.5KW或2KW电机,接上电源后将配好的原料加入机槽内即可自动连续完成制面板、自动折花成型、自动传送、自动切割和自动定量分块。既能生产方便面,又能生产龙须面、挂面、干食面及面条。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用户欢迎和信赖,是城乡小企业、村办企业、个体致富的理想机具。
2.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1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
以水果加工机械为例,由于作为加工原料的果蔬价格偏高,加工特性差,致使加工产品价格高,品质差,果蔬加工品没有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相对稳定的市场,这是影响果蔬加工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了果蔬加工机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小规模低速发展,时停时续。
2.2制造水平低技术落后
以水果加工机械制造业为例,行业内机械制造企业除原轻工、商业系统的一些老厂外,其余多为农业机械厂转产和新建的一些小厂。制造加工手段缺乏,技术力量薄
弱,没有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相互仿造,低水平重复性生产情况严重,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一些产品甚至沿用50年代的落后技术,能源消耗高,原料浪费大,质量低劣。
2.3缺少大宗产品的成套设备
由于缺少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大宗产品和有持久生命力的产品,原有传统品种被冷落,尽管有一些新品种不断应时而现,但终因自身缺陷而缺少竞争力和生命力。致使农产品加工市场疲软,影响和限制了成套的规模化设备的开发生产。
2.4缺乏高水平关键工序的核心设备
关键工序的核心设备标志着整套设备的加工水平,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加工成本和生产效率。这些设备往往集中多种先进工艺和手段,技术含量高,制造加工困难,造价昂贵。我国这些设备的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别很大,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大部分关键设备(如淀粉加工机械中的滚筒式干燥机)仍需要进口。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研究投入少,行业中缺少制造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一批企业的加盟。
2.5行业标准不建全
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标准不健全,不利于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以面粉加工机械为例,目前各业执行的3个面粉加工机械分等标准,存在着同一指标合格
判定标准都不同,与国家标准也不符。有的新产品,如碾皮制粉设备,尚无行业标准,现有标准中,有的指标也偏低。
2.6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管理粗放,多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小企业没有质量管理制度,而大企业普遍存在着质量管理制度“老化”的现象。有些制度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文件。许多企业的制度侧重经济处罚,特别是出现质量问题后则以处罚为主,而不是依靠提高职工技术素质、质量意识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定量的质量控制指标,来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由于质检人员元章可循,质检工作难做,没有权威性。
二、农产品加工机械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应走大型化、规模化之路,以高生产率和规模效益巩固加工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在实现大型化、规模化的同时,应实现与大型化相配套的自动化。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可靠的设备保证产品质量的优质、均衡;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设备,在设计、制造农产品加工机械时,应尽可能应用高新技术,用新的加工措施赋予产品新的性能,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节能降耗,减少成本。通过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例如,以淀粉为中间原料,可发展变性淀粉及食品;用其副产品生产玉米油、渣饲料、蛋白粉、植酸、肌醇、醇溶蛋白和高能蛋白饲料等;同时应实现设计、生产专业化,各设备制造企业在注意成套设备生产的同时,尤其注重标志自身特色和加工水平的国际名牌产品的开发并以此作为企业的立命之本。
参考文
[1]刘立钊.种子加工机械加强质量监督势在必行.农机质量与监督.1997,(4).36
[2]余效宁.丹麦、德国的种子加工机械.中国农垦.1997,(11):9一lO
[3]张绍英.果蔬加工机械的发展战略I.食品与机械.1998,(4):4~5
[4]张绍英.果蔬加工机械的发展战略Ⅱ.食品与机械.1998,(5):4—6
第二篇:我国农产品加工发展趋势
我国农产品加工发展趋势
作者:佚名点击:1308
中国农业在历经近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完成了“解决十三亿人温饱”这个突破性的历史任务,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综合性影响和引领性作用日益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有效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任务。
一、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首先,加工转化能力薄弱,如粮食的深加工量仅占其总产量的8%,苹果为4.7%,柑桔为5%,肉禽类为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其次,加工技术水平低,如工艺与设备落后、机电一体化水平低等;第三是产品单
一、档次低,质量差、整体水平仍以初加工为主;第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第五是农产品标准不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上述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也使我国只是农业生产大国,而无法成为农业强国。从“六五”开始,我国就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在国家攻关计划中安排了果蔬产地贮藏保鲜技术、罐头品种选育与加工技术等科技攻关项目。“七五”期间,重点对粮食干燥节能技术、专用粉生产技术与设备、植物油连续精炼技术、玉米薯类淀粉加工设备、果蔬贮藏、加工、流通技术等进行了攻关研究。“八五”期间,国家自然基金及各部委科研计划对果蔬产地保鲜、主要农特产品加工技术等主要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九五”期间,对谷物机械制冷低温储藏技术与装备、果品贮藏保鲜技术与装备、果蔬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与肉类制品综合保藏技术等进行了产业开发研究。通过“六五”至“九五”的攻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单项研究成果。如选育了一批农作物专用品种,引进了一批加工生产线,研制了一批加工设备,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十五”期间,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科技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力度和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启动实施的12个重大专项中,安排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3个有关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发项目,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达到5个亿,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资金15个亿,主要用于重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以及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创新。同时,国家充分调动和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管理创新,有计划、有组织的将863----高新技术研究;重大专项与部级攻关----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和农业科技园区项目----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研究;UNDP等国际项目----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技术等多个科技计划系统的进行整体设计,集中力量,形成了一个在应用基础理论、高新技术、关键工艺与技术设备、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产业化开发与能力建设等多个层面,能够有机衔接,协调互动,梯度支撑,高 效运行,整体推进的科技项目系统管理体系,为建立全面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管理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文章链接: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通过对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研究开发条件建
设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等科研计划的有机整合,本着集成强化、协同增效、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实施的科技战略方针,将重点放在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增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充分发挥各地方、部门、各承担单位的积极性,快速凝聚起一支国内一流的农产品加工科技攻关队伍。在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同时,攻克了膜分离技术、物性修饰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冷榨技术、浓缩技术、冷链技术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了冷却肉、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苹果汁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学家队伍;储备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技术,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示范和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了科技保障。
更重要的是,通过攻关项目的实施和学科建设,我国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已经超过350家,已初步形成了国家、部门、地方三级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已有近140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能够培养研究生。同时,扶植和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加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成立了研发中心,20多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衔接的研究开发体系和联合攻关的有效机制,形成了一支学科齐全、了解农产品加工贮藏发展前沿,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初步构建起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
“十五”期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农产品加工研究领域科技投入力度最大;涉及的学科范围最宽;研究的领域最广;参与的科技人员和企业最多;技术集成度和产业化程度最高;标准、专利形成和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最显著;成果转化速度最快;技术带动和示范效应最明显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十五攻关,全面缩小了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科技领域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和战略性转变。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加工科技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快速提高,我国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食物需求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工业食品的比重在食物消费中正在快速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我国传统产业发展重心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独立的产业体系,成为集农业、制造业、现代流通服务业于一体的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980年至2000年,我国食品 工业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3-14%。1999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7828亿,农业总产值为24542亿,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32/1。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达到近20%,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是同期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的一倍,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55/1。2006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接近2.5万亿,餐饮业突破1万亿(其中约转化40%的工业化食品),2007年将分别达到3万亿和1.5万亿。未来5-10年,我国食品工业仍将以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超过4.5万亿,餐饮业约2.5万亿,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超过11。我国“食品经济”的概念和地位正在充分显现,食品工业已成为引领农业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并进入全面扩张
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文章链接: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现代食品工业是与人类营养科学、现代医学、食品安全与食品科学,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密切关联的“现代食品制造业”;是与国计民生和国民的饮食安全与健康及身体素质密切关联的“现代餐桌子工程”。现代食品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现代食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形成是现代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应该看到,我国食品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在整体上尚处于粗加工多、规模小、水平低、综合利用差、能耗高的发展阶段。更要注意到近5年来我国进口食品年均增长达30%以上,我国食品的出口产品和国内主要知名品牌与大企业的背后90%是进口技术与设备,拥有13亿人的巨大的工业食品消费市场的中国,已成为了各国际跨国公司直接竞争的大市场。如何避免食品工业在大量引进技术设备和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制造技术空心化”问题,应当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引起国家的重视。
更要注意到,随着世界食品工业向“高科技、新技术、多领域、多梯度、全利用、高效益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将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快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产业技术门槛,并不断以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技术壁垒,大幅度扩大竞争优势,这就对我国食品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上提出了十分严峻挑战。因此,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必须高度重视和长期支持的问题,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长抓不懈的国家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
十一五期间,国家紧紧围绕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线,根据国际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面、客观的分析了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本着“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结合”、“近期安排与长远部署结合”和“整体布局与分类实施结合”的原则,立足“国家战略必争、产业发展必需、技术竞争必备、社会需求巨大”的选择依据,切实抓住与我国国民经济和食品产业发展密切关联,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大产业发展问题。本着集成强化、协同增效、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实施的科技战略方针,将重点放在解决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问题上,从食品设计、食品开发、食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安全等层面系统思考,确立以有效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与重点突破为主线;坚持重点突破、市场优先、集成创新、强化协调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科学性、重要性、关键性、实效性、带动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已在“863计划”、“支 撑计划”等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中重点安排了“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功能食品”、“果蔬贮藏保鲜”、“农产品现代物流”和“奶业专项”等有关推进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多项科技项目。
重点在我国食品工业体系中食品制造工业、食品加工工业、软饮料工业、食品装备制造、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包装材料开发、食品营养评价与质量安全控制等领域,从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食品和水产食品加工等主要食品加工产业链系统设计,结合食品加工关键装备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开发,抓住严重制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急迫性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产业化开发研究为突破口,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重要手段,立足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和产业化示范作用。此外,科技部还将积极安排食品工业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能够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问题,实现技术成果的“零距离”转化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这是直接服务于各产业快速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迅速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和重大举措,是建立新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模式。
已有基础:1)我国食品工业技术获得新突破
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带动和示范下,突破了一大批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和前沿性的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如膜超滤技术、定向吸附和分子修饰技术等苹果汁加工关键技术;冷链技术、栅栏技术和保鲜包装技术等冷却肉加工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了行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构筑了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并完善了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的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
2)我国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得到提升
我国食品工业装备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开发能力时期。一些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到食品工业装备中。例如速冻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挤压膨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微波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得到快速发展,整体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明显提高;生物工程、超高温瞬时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等一批高新技术在加工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饮料、乳品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大幅度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3)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食品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加工企业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如国内的果蔬加工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在国内外市场中,已经具有一定影响。企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我国食品工业的集成创新、模仿创新、跟踪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的不断提高,缩小了我国食品工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食品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调节器、缓冲器的作用还远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食品工业的数量、层次、质量、深度还有待加大、拓宽、提升和深化,食品工业的技术、设备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还很低,我国食品工业的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具体建议1)继续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在不断拓展食品领域的同时,正在全方位的向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质能源等多个领域渗透,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建议“十一五“期间,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上,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的科技资源,从产业化开发和全面提升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层面,加强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尽快扭转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
2)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体作用已日益显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迅速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将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和技术水平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建议“十一五“期间,要从面向未来的角度上,进一步重视建设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在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和装备等不同层面,尽早启动建设一批各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第三篇: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是联系工业和农业的纽带, 是农业发展的导向产业, 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引导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质的飞跃,是新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重要产业。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6%。
1.农产品加工机械现状
1.1技术装备落后加工程度低
不少企业的设备残旧, 加工能力不高, 设备适应性差, 产量不大, 质量不稳定。许多农产品只是经粗加工甚至不加工, 所以增值不大。
1.2 供求关系不合理
农产品加工机械单机多, 成套设备少;通用机型多, 对特殊要求、特殊物料进行加工和包装的专用机型少;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 高技术附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
1.3 行业没有形成规模
机械制造业重生产加工、轻研究开发, 自主创新不够, 缺乏超前意识, 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提供适用产品。经营规模集中度相对较低, 生产率低, 虽然生产企业遍布全国各地, 但总产值却很低, 严重地制约了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发展, 同时, 也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
1.4 基础工业有差距
产品技术含量低, 稳定性和可靠性差, 造型落后,外观粗糙, 无故障时间短。绝大多数产品还没有制定出可靠性标准, 无故障时间比发达国家低得多。性能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低、能耗高。
1.5 科研开发市场化程度低
新技术应用少、自动控制技术不完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发达国家的产品有6000多个品种,而且成套数量多,新机型不断涌现,更新换代很快。从严格
意义上讲,我们还没有真正从事农产品加工机械研究的专业试验室。加工机械的研制主要还停留在仿制、测绘的阶段。科研开发投入少,开发手段落后,开发周期长,市场营销不够规范。
2.农产品机械行业分类情况调查和市场分析
2.1 啤酒加工机械
我国的啤酒生产近年来发展很快, 促使了加工机械行业的迅速发展, 啤酒加工机械技术水平更新和提高也很快。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除在加工工艺上有较大差距外, 国产啤酒设备还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单机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低、大型设备少等差距。我国最大规模设备的生产能力也只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2。过滤设备硅藻土过滤机只达到国外上个世纪70 年代水平, 过滤能力小、自动化程度低、过滤精度差。由于生产装备的落后, 我国啤酒生产在水耗、电耗、能耗 指标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平均能耗高3-5倍,水耗高1-8倍。
2.2 饮料及灌装机械
我国饮料产品目前主要有碳酸饮料、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天然矿泉水、纯净水、茶饮料、乳饮料等, 其中以碳酸饮料为主, 其产量占饮料总产量的1/2 左右。
从总体上看, 我国饮料加工机械基本能满足饮料生产企业的一般要求, 但还不能完全满足饮料工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是产品规格不全, 成套性差, 尤其是大型成套设备少, 产品自动化水平不高, 控制水平较低, 先进技术应用不多, 仍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3大米加工机械
目前我国日产50吨以上大米生产规模的国有、集体和民营加工厂已达到10000 多个, 总生产能力达5000万吨左右,但能适应加工优质稻米的企业很少, 而且规模都较小, 年产10万吨大米以上的工厂屈指可数;80%以上的生产企业的设备陈旧, 性能低下, 极不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米加。为适应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和加入WTO 后的国际稻米市场竞争, 我国稻米加工厂的改造任务很重, 资金的投入量很大, 目前如选用国外公司的精碾大米设备, 改造一个100 吨的米厂需引进这些设备的价格至少200 万元左右。所以, 对我国大米加工机械
制造厂来讲存在着机遇与挑战, 如能在短期内研制、开发、生产出性能和质量与国外公司相当而价格仅是他们1/3-1/4的同类设备, 这不仅为我国繁重的大米加工厂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且为我国粮机厂的振兴带来生机。
2.4 速冻技术与设备
我国速冻设备制造业是沿着引进、消化、吸收、研究、开发的路子走过来的。自20 世纪80 年代末, 我国第一台螺旋式速冻机研制成功, 到现在, 速冻设备的生产随着速冻食品的迅速发展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已有几十家速冻设备生产厂, 生产十几个品种、几十种规格的速冻机产品。十几年来, 我国速冻设备的制造水平与国外产品比较, 差距在不断缩小, 目前国外的机型国内基本上都有生产, 而且有我们自己发展、研制的新机型, 其性能、成本和自动化程度, 已经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产品。速冻食品目前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 专家预计, 其速冻设备需求量年均递增不会低于15%。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在认识上不够重视
一方面, 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种养, 却忽视加工。另一方面, 国民经济收入和生活饮食习惯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3.2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设备和技术, 大部分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上的引导, 必要的技术改造无法实现, 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转化成生产力。
3.3 国家投资不足
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不足, 影响着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影响到加工企业对加工机械的需求。另外, 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足, 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 影响了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的热情。
3.4 加工工艺落后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给农产品加工机械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特别是在土特产加工方面, 矛盾较为突出。进口设备买不起、用不上, 而经济适用、多功能的国产设备又缺乏, 与日益发展和连年增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很不相称。4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的对策
4.1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 增加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投资,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 做好服务工作, 把分散经营逐步向基地化过渡, 为加工业提供可靠的可供加工的原料产品。因地制宜, 有计划地做好相配套的加工企业的组建指引,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照顾发展加工企业, 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拉动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的稳步发展。
4.2 加大技术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各级科技部门应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对于农产品加工的新成果给予奖励, 营造一个重视技术投入、鼓励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让各项新技术融入农产品加工业中, 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
4.3 重奖龙头企业
各级政府应建立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机制,设立奖励制度, 对那些办得出色, 对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奖, 激励所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先进学习, 切实搞好农产品加工。各地应抓好一批示范项目, 认真总结经验, 树立典型, 加以推广, 以带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4.4 开发适合国情的加工机械设备
稳定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紧跟农产品开发市场需求, 开发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加工机械设备。同时要有超前的意识, 借鉴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4.5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行业发展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 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优良的信贷服务, 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充分发挥国外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 从而进一
步扩大对农产品加工机械的需求, 促进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4.6 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机会
加大对土特产品和小杂粮产品加工机械的开发力度,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从而带动土特产品的生产和小杂粮的生产, 为搞活三区农村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也为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营造市场, 促其发展。
第四篇:农产品加工现状
3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前景农产品加工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
大。一是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了可靠的基础。三是发展生态和绿色农业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四是生物工程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五是精深加工后农产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关系国计民生及关联农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具有广阔的展前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面实现小康生活的首要任务;同时,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扩大内需,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而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部地区农业可食资源丰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较快地提高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此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繁荣城乡市场、拉动内需、带动小城镇建设、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均予以高度重视,对农业产后的科技投入比例不断增加,产后科技投入比例达60%以上;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应用与设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控制体系日趋完善,资源利用率超过90%;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是我国全面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切人点.它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解决好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跃式发展”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小麦、稻谷、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前我国粮食总产近5亿I.肉类总产6 000多万t,奶类总产1 oOo多t水果6 ooo多I,蔬菜4亿多t,均居世界前列。大量的农产品为近13亿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生 活保障。但是,200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o.3~0.4):1,而发达国家为(2.2~3.7);1(美国3.7:1,日本2.2:1);我国深加工用粮不到总产
量的8%,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工业食品约占饮食消费25%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蔬菜都是经过商品化加工处理后进人流通领域,而我国仅为30%左右;德国的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5.2%.而我国仅为8%;美国、巴西的柑桔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而我国不到1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我国不及l/3。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的严重滞后。
第五篇:我国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摘 要:药物防治是确保农业稳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但是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并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为此,笔者将结合我国农业未来发展需求,提出了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Abstrac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kinds and
engineering level at hom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machinery in China.And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n how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level of protection machinery was
given.Key Words: protection machinery;present situation;developing strategy
植物保护机械和农药、防治技术一样被誉为化学防治的三大支柱之一。植保机械的产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高效防治病草虫害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离不了植保机械,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植保机械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我国农药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植保机械不同于其他的农业机械,其质量和使用的好坏牵涉到操作人员和农产品的安全。在我国入世承诺中,植保机械被列入强制性产品(CCC)目录,但就如何改变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落后现状,至今还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相关行业和部门应该改变观念,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国内植保机械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经历了由仿制国外先进产品到自行研制设计;由人力手动喷雾器到机动植保机械和与拖拉机相配套的大中型施药机械,以及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应用的农林航空施药机械。但是,目前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四五十年代水平[5]。我国植保机械的产品结构组成包括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压缩式喷雾器、手动踏板式喷雾器、背负式喷粉喷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小型机动喷烟机、拖拉机悬挂或牵引的喷杆式及风送式喷雾机、航空喷雾喷粉设备等。
植保机械的种类很多,由于农药的剂型和作物种类多种多样,以及喷洒方式方法不同,决定了植保机具多种多样性。从手持式小型喷雾器到拖拉机机引或自走式大型喷雾机;从地面喷洒机具到航空喷洒装置,型式多种多样。例如国外的一些植保新机具:
1.农药直接注入系统世纪 80 年代中期,美国开发了 Mid-West Technology CCI-2000 型农药直接注入系统。该系统将水与药液进行分置,由蠕动泵控制使药液定量进入主水管道与水混合。与传统喷雾机相比,农药
直接注入系统在药液处理及清洗方面更加安全、方便。
2.多级过滤系统
国外大中型喷雾机一般都具备 4 级过滤系统,即在药液箱加液口、加液斗和水源吸水头处都装有过滤网,在系统中还装有一种自洁压力过滤器。设置这 4 级过滤装置避免了系统堵塞、漏喷和雾化不良现象。
3.防漂设施
雾滴漂移和沉降是喷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雾滴漂移和沉降严重时,引起的浪费可达施药量的 70%~80%。少漂喷头和防风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少漂(LD)喷头是在扇形喷头后面安装一孔片,使药液环绕内腔“涡动”雾化成窄雾普雾滴,易漂移的雾滴大大减少。防风屏则是辅助阻挡雾滴漂移和沉降的,有机械式和气力式两种。试验表明:机械式防风屏能使常规喷杆的漂移和沉降减少 65%~81%,气力式则只在风速小于 2m/s 时起作用。丹麦哈迪公司研制的 ALPHA2000 型风送式杆喷雾机,采用了气力辅助喷雾技术,大大提高了雾滴在作物各个部位的附着量。Bertelli,Randell 公司生产的静电喷头可用于喷杆喷雾机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上,该喷头提高了雾滴的附着率,比普通喷头可减少药液损失 65%以上。另外,吸油绳式涂抹机也克服了喷雾不易对靶与雾滴漂移等难题,在国外得到广泛使用。
4.无人驾驶喷雾机。
为避免对操作者的人身危害,日本开发了一种感应电缆式无人驾
驶果树喷雾机。该机作业时无人操作,沿事先设好的感应电缆行走。
5.航空植保设备。
农用飞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施药作业效率。有人驾驶的飞机效率高、省力且成本较低,但在农田与住宅混杂区以及轮作栽培区则难以使用。因此,无人驾驶飞机作为补充手段进行喷洒作业已开始实用化。
6.光电技术
在喷雾机上设有近红外线传感器和控制电路,利用近红外线光的反射来辨别杂草,通过控制电路 和喷洒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喷洒。
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是植保机械落后。我国植保机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当前市场上面广量大的手动喷雾器产品技术水平低,结构陈旧落后,喷射部件品种单一,而且施药液量大,雾化性能不良,作业功效低,农药浪费现象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产品品种规格少,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不同病虫害的防治作业需要。
3)制造设备及制造工艺相对落后,加工精度低,成本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产品的使用可靠性较低。
4)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少,自动化监测、调控水平低。
二是施药技术落后。施药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药有效利用率低、浪费大、流失严重。我国平均667m2用药量是以色列、日本的1/8~1/4,美国、德国的1/2,但农产品上残留却是他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其原因是采用现有植保机具和施药技术,农药的有效利用效率最好的也不足30%,农药的流失量高达60%~70%以上,使用工农-16型喷雾器(圆锥雾喷头)喷施农药,农药分布不均匀度高达46.6%,不仅经济损失重大,也造成了严重的“农残问题”和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施药过程中飘移、流失的农药是一种环境污染源,我国每年因除草剂雾滴飘移而引起作物药害造成的损失达数亿人民币。另外,农药环境污染也是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太湖流域环境质量调查结果表明,稻田流失的农药落入田水后再进入水系,最后汇入太湖而造成污染。
3)缺乏完整和系统的机械施药技术规范。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农药的使用以及废弃的农药和使用过的农药容器的安全处理都有详细且明确规定。目前,国内机械施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农民得不到相应规范的施药方法的指导,一般根据农药使用手册中规定农田面积确定药液的数量或根据经验进行喷施,这与现代施药技术所要求的根据农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病虫害种群密度,来选择施药机械种类、农药剂型和喷雾方法相去甚远。
上述存在的问题还由于多年来我国植保机械、农药、植物保护等部门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沟通,特别是缺乏农药和药械的产品生产和病虫害防治实际需要之间的互作关系、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关系,以及部门之间与学科之间的协同研究。为此,针对我国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农药、病虫害防治方面产生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对策与解决措施。
1)由农业部牵头,把植保机械作为特种农机加强管理,实行市场准
入制度,并列入每两年一次必须接受监理检测的机具。
2)加强植保机械的研究开发,加速改革我国的施药机具,植保机械应走专业化的道路。已经沿用了近半个多世纪的老式施药机具,应逐步更新换代。
3)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家施药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施药技术水平。通过开发应用先进植保机械,制订相关施药技术规范和法规,加强施药技术与方法研究来提高我国农药施药技术水平,大力推广正确、高效施药方法。
4)由农业、农机主管部门共同负责,采取技术培训(逐级培训)、函授教育、文字和声像宣传普及等多种办法,对农民展开有计划的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职业培训教育, 把此项工作列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期计划中,以尽快提高农民的施药技术水平。
面对人口不断增长, 耕地日益减少, 粮食需求加剧, 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 开发和研制更多的“高工效、低喷量、精喷洒、低污染”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植保机械是当务之急。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植保技术, 增加科研经费, 培训高科技科研人员,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植保技术一定能赶超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