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弃妇1

时间:2019-05-14 14:4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弃妇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弃妇1》。

第一篇:古代弃妇1

中国自古多弃妇。有的弃妇形象入选高中教材,有的让我们耳熟能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氓》中的氓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还有汉乐府民歌《玉台新咏〃上山采蘼芜》中的弃妇、宋代陆游的前妻唐婉、《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等等。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作者:人之远方 2006-10-08 15:55 星期日 晴

一、弃妇现象

所谓“弃妇”,就是指缔结了婚姻,而又因为种种原因被男方抛弃并离开男方家的女子。《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里面就有大量的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其中弃妇诗尤为人所关注;与先秦时代相隔不是太远的汉代,其反映民风民情的汉乐府中也同样有弃妇诗,这说明,“弃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被压迫的一个群体,她们有着共同的悲惨的命运,但她们在面对不幸时,往往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性格特征。

之所以产生弃妇现象,这应和古代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个人的性格等因素分不开。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以后,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式,男子拥有经济地位,掌握着话语权,妇女只能处于附属地位。另外,宗法礼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体系,婚姻、家庭伦理观念严重束缚了妇女的手脚。《礼记•昏义》云:“昏礼者,礼之本也。”《史记•外戚世家序》也认为:“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一方面,担负着人类繁衍使命的婚姻受到统治者重视,另一方面,正因为婚姻被作为礼之根本,社会也才会对夫妇双方提出严格的要求——其实这种要求,在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大多只会由女子承受。作为女子,婚姻又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女子生活更是悲惨。

二、弃妇诗的判定

1、《诗经》中弃妇诗的判定

古往今来,研究《诗经》者不计其数,各种学说比比皆是,对弃妇诗的判定也有不同意见。然而,参考不同的文献,可以得出《诗经》中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大致有11篇,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目前,只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3首被确认为是弃妇诗,没有多大异议,其它8首都或多或少存有争议。

2、汉乐府中弃妇诗的判定

汉乐府中一般被认为是弃妇诗的有:《上山采蘼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白头吟》。

三、《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和弃妇形象的分析及比较

(一)《诗经》中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弃妇诗”首开了诗歌中描写弃妇形象的先河,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大体分为三类,即怨恨、决绝型,以《卫风•氓》为代表;哀婉、柔弱型,以《邶风•谷风》、《邶风•日月》为代表;独自哀伤型,以《王风•中谷有蓷》为代表。下面我们逐一进行文本分析。

1、怨恨、决绝型,对婚姻不抱希望。

以《卫风•氓》为典型。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诉说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细细回想其婚姻的失败,女主人公是清醒的,她从爱情的幻想中走进现实,认识了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与过去告别。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女也不爽”,丈夫遗弃她只是“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罢了。她本想与丈夫“及尔偕老”,但丈夫“老使我怨”,留给自己的只有无限的忧伤与哀愁,谁让自己嫁错了人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终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哀婉、柔弱型,乞求丈夫能够回心转意。

这种类型突出表现在《邶风•谷风》、《邶风•日月》中。

《邶风•谷风》这首诗以女主人公自诉的口吻,诉说丈夫喜新厌旧,而自己含辛茹苦却受尽虐待,终被抛弃,感情凄凉、哀怨。

《邶风•日月》这首诗写一位妇女被丈夫遗弃,痛苦不堪,幽愤难忍,长吁短叹,谴责丈夫的薄情寡义,并希望他回心转意,一如既往地和自己和睦相处。诗以日月起兴,以日月的照临下土,反衬自己的相弃,以乐景写哀景,更增其哀。

3、独自哀伤型,不乞求丈夫回心转意,只是感慨遇人不淑。

以《王风•中谷有蓷》为例。本诗以蓷草干枯起兴,女主人公悲叹自己婚姻不幸,遇人之不淑。也许女主人公被弃后已痛苦得无心思前想后了,哀怨得欲诉无语,使得她感情缠绵绯恻,声调凄婉动人。“遇人之艰难矣”、“遇人之不淑矣”,至于如何被弃,丈夫如何不良,则没有提及。“慨其叹矣”、“条其歗矣”、“啜其泣矣”,由嗟叹而呼号而哭泣,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女主人公那悔恨交加的怨怼之情,想必也是痛之深,爱之切。

通过上面几种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弃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勤劳、善良,尤为重要的是把爱情看得很重,所以有了爱情便会冲破一切阻力缔结婚姻,并把所有的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爱情上,寄托在男子身上。但这种对爱情的认识还处于早期状态,即她们在维持爱情的过程当中,只能是被动的。由于当时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不平等的男权社会,她们也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所以,虽然她们对待爱情始终如一,但并不能得到什么回报,面对男子的“二三其德”,面对遭弃的命运,也只能哀伤罢了。《诗经》中的女子尚不具备完全独立的人格,但她们至少能够认识到造成她们婚姻不幸的是由于男子的薄情寡义,并能够痛定思痛,或者哀婉埋怨,或决绝反抗,有了维护自尊的意识萌芽――只是这种自尊是已经被伤害了的。值得注意的是,她们的婚姻并没有受到双方家庭的太大的阻碍,爱情相对是自由的。所以,具有完全的反抗封建家庭专制的妇女典型只能在后来的汉乐府里才有所体现。

(二)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诗及弃妇形象比较

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这些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写实精神上承《诗经•国风》,代表汉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虽在乐府采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过乐工的加工、润色,但它基本上保存了民间的本色,充分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情感。其中的弃妇诗与《诗经》中的弃妇诗相比,有了几方面的变化。

1、题材的扩大

与《诗经》相比,汉乐府中出现了维护爱情、婚姻的弃妇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出现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上山采蘼芜》中的刘兰芝及采蘼芜女子形象。她们共同的特点是,遭弃的主要因素不是由于爱情,不是由于男子,而是由于封建家庭中家长的逼迫。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遭弃的直接因素是焦母,她认为刘兰芝“无礼节”、“行动自专由”,到底为何“无礼节”、“自专由”了?决定权不在刘兰芝手上,也不在焦仲卿手上,而在焦母手上。在被弃的过程中,刘兰芝表现出了一个传统女子应有的美德,当她感到自己辛辛苦苦而又不免于被遣时,便向仲卿申诉,自愿遣归。兰芝是善良懂礼的,婆母对她如此凶狠,而她告别之时,却说出这样的话:“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你对我如此不义,我对你却不能如此无情。这是何等的温顺,又是何等的淳厚!临别前一一告别,当然还有那个平日里与自己一起玩耍而感情甚笃的小姑子:“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真是让人为之动容,其情也深,其情也真,与焦母的苦苦相逼相比,确有天壤之别。

《上山采蘼芜》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被弃的女子在山上采蘼芜下山的途中遇到前夫的感伤场面。历来诸家都认为这一问一答之辞是因为丈夫的喜新厌旧,在相遇时被逼才说出新人并不比旧人好的话来。其实细细品味这首诗能够发现,两人在问答之中都隐含着很深的无奈,即她们都在回忆着往日里爱情的美好,而这种美好是被某种外力生生地剥夺了的――这种外力,不大可能来自其它方面,只能来自男子的父母。蘼芜,余冠英《乐府诗选》注:香草之一种,叶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这位遭弃的女子应是采蘼芜治病以求子。

2、新的弃妇形象的出现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刘兰芝,在她和焦仲卿的爱情被逼到无法再忍耐的地步时,便具有了反抗精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她知道,她只是为婆母所不容罢了。她为了爱情以死以示清白,其实是在向那个社会示威,既有她的婆母,也有她的兄长,还有县令、太守,等等,以及她看不见的束缚于她的精神枷锁:礼教。

3、对爱情、婚姻的认识有了提高

汉乐府时代的女性,对爱情、婚姻有了新的认识,在婚姻生变之时,也能够采取主动,这一点与《诗经》中的遭弃女子的被动有很大不同。如刘兰芝,在不为焦母所容被遣时,是抱着“徒留无所施”、“及时相遣归”的态度离开的。她也知道回到娘家后没有好日子过,以致娘家逼嫁以死抗争,“不自由,毋宁死”,这是汉乐府时代女子为了捍卫爱情发出的最强烈的抗争的声音!与《诗经》中的女子相同的是,都把爱情看得很纯洁、神圣,不同的是,汉乐府中的女子以爱情非钱刀所为,高于生命的姿态作出了反抗,而《诗经》中的女子只选择了忍气吞声。相比较而言,汉乐府中的女子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独立人格。

四、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遭弃的若干深层因素比较

(一)从被弃后的态度上比较

应该说,古代女子遭弃后,其命运大都是比较悲惨的,她们在面临这样的不公平遭遇之后,内心都是悲伤的,只是个性不同,因而有些哀婉悲切,有些刚烈愤慨。她们或无可奈何,或拼死反抗,也会因时代不同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表现迥异。

先来分析《诗经》中女子被弃后的态度。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诗经》中女子,如《邶风•日月》中的女主人公只在被弃时充满哀怨,她们只是慨叹遇人不良,遇人不淑,把这一切遭遇归于自己的“命”不好,另一方面还对抛弃自己的丈夫心存幻想,希望她们能回心转意。总之,《诗经》中的女子被弃后,无一例外地都抱怨丈夫的薄情,悔恨当初的婚姻,她们面对这样的结局,只能独自哀伤,黯然离去,即使有心理上的反抗,也只能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

汉乐府中的女子被弃后,也同《诗经》中的女子被弃后一样,心中充满悲苦,但却不似《诗经》中的女子那样大肆渲染自己的悲伤。她们的的悲伤隐藏得更深,甚至一直以一种忧伤的姿态,等待也许根本不能挽回的爱情。如《上山采蘼芜》中的女主人公,她被丈夫抛弃后,一直念念不忘旧情,偶遇前夫后,对他还是那样的恭敬,她没有太多的埋怨,在那一问一答之中,女主人公是寓忧伤于平静之中的。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在被遣归之后,虽然她和焦仲卿的爱情依然存在,但她不再抱回来的希望。在家兄逼嫁之后,又以极端的方式悍卫了爱情。不同的是,《上山采蘼芜》中的女主人公选择了忍受,而刘兰芝选择了反抗,虽然这种反抗是以失去生命为代价。

由此可见,《诗经》中的女子被弃后,主要是对“无德”男子的哀怨,对过去生活的追悔;而汉乐府中的女子被弃后,只是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无奈会因个性的不同,为了固守住内心对于爱情的执著而走上不同的极端。

(二)从被弃后的生活上比较

古代女子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同丈夫的命运牢牢地拴在一起的,而一旦被弃,一般只能回到娘家度日。而在娘家,女子不但不能被理解,还会遭到兄弟们的讥笑,因为女子在那个时代,女子不是劳力,不能耕种,会被兄弟们认为是“吃白饭”,增加他们的生活负担。因为遭弃女子在娘家生活自然要看人脸色。这一点,无论是《诗经》时代,还是汉乐府时代,弃妇的命运是相同的。

但不同的是,汉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已比先秦女子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表现在汉代女子在婚姻失败后可以自由改嫁上。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刚回到娘家,立刻就有媒人前来说媒,可见“改嫁”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还是为社会所接受的;而《诗经》里的弃妇诗则没有这方面的表述。

(三)从被弃的直接原因上比较

通过分别分析《诗经》和汉乐府的几首弃妇诗,可以从中发现她们遭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男子变心。突出表现在《诗经》中的弃妇诗里,《卫风•氓》、《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这几位女主人公全都是因为男子变心所致。《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宴尔新昏,不屑我以。”《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王风•中谷有蓷》:“遇人之艰难矣”、“遇人之不淑矣”。

汉乐府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夫妻双方殉情,已排除男子变心之说,《上山采蘼芜》通过上文的形象分析,亦可以排除这一说法。

2、无子。这一因素,不管是汉乐府,还是《诗经》都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却是一个不容臵疑的弃妇遭弃的因素。

《诗经》中的《卫风•氓》,女主人公与丈夫“三岁为妇”,遭弃时竟没有体恤子女的表述,只能说明她无子。其它的像《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也没有此类的描述。只有《邶风•谷风》中有“既生既育,比予于毒”的描写,这只能说明《卫风•氓》及其它几篇同时代同性质的诗歌中没有此类表述是不正常的现象,可以推断出,她们遭弃的时候无子。只是无子是《诗经》时代女子遭弃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

汉乐府中《上山采蘼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和《诗经》中几位弃妇一样,疑为无子。采蘼芜女子经前文分析应是采蘼芜治病以求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亦与焦仲卿“共事二三年”,遣归前与婆母、小姑子逐一道别,竟没有与女子道别,这只能说明,二三年未生育罢了。在古代,二三年未生育是不正常的现象,不用说二三年,一年不生,婆婆及邻人就要说闲话了。焦母说她“无礼节”、“行动自专由”,是一方面原因,但三年无子不能不让焦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3、礼教。中国礼教说到底是家庭伦理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关系范畴的问题。

先秦到秦汉是中国婚姻制度由原始的“蒸、报婚”制、“滕、妾婚”制以及一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时期,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这种进步是建立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来对待婚姻伦理关系的。“男不亲求,女不亲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排斥男女相爱成婚。

不过,先秦时代孔子的儒家学说还并不为整个社会所普遍接受,男女交往还是相对比较自由的,这就可以想像《诗经》中为何有大量男女情爱诗存在了,如《周南•关睢》、《邶风•静女》等等,这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即那个时代的婚姻要有一定的“礼”,要完成六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近”。

到了汉代,其婚姻礼法还是沿袭先秦之风的,实行封建家长制。这就是说,汉代的人们尤其是女子不仅要受先秦传统礼法的约束,还要受到“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的约束。因此,汉乐府中《上山采蘼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女主人公受到家长而不是男子的遣归就在情理之中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不拘礼节,自动自作主张,挑战了焦母的家长威严,自然为焦母所不容,使得遣归成为一种可能。

五、结语

通过比较《诗经》和汉乐府中遭弃女子的形象,可以看出,她们都有着中国传统女子所具有的美德,即勤劳善良、聪明能干、温顺多情、感情专一等,不同的是,她们有的软弱、认命,有的坚强、自信。

《诗经》时代的女子遭弃,主要是因为男子,就是说,婚姻的双方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男子一方一旦变了心,女子就会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因为那个时代是男权社会,男子拥有经济地位,具有绝对话语权;

而到了汉代,男权社会已发展到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家长制,这个制度等级森严,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焦仲卿对母亲的决定也只能言听计从,他和刘兰芝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只是大多数情况下,受害更深的还是女人,试想一下,像焦仲卿这样痴情的男子有多少?如果焦仲卿也是个负心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首诗可能就要改写了。

两个时代的女子同样受到压迫,《诗经》中的女子只是悲天悯人,独自悲叹,无法也无奈于反抗。她们只是把命运不公归于男子无德、遇人不淑上,对自身价值尚不能完全认识,不过已有独立人格意识的萌芽。

而汉代女子受到的压迫不仅来自男子,更来自于等级森严的封建家长制,她们在礼的长期熏陶下,已经把这种观念浸入到自己的骨子里去了,如《上山采蘼芜》中的女主人公,她被夫家抛弃后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而且在爱情更多的是在礼教观念的驱使下,对前夫恭敬有加,这已经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了。但她没有哭哭啼啼地抱怨前夫,也没有向前夫提出什么要求。她是有独立的人格的,只是这种人格有些微弱,体现地也更加曲折罢了。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向我们展示了其独立的人格魅力,她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不作毫无希望的等待,面对压迫,以死抗争,因为压迫愈激烈,反抗就越激烈。从某种程度上说,汉代女子的独立意识是被礼教逼出来的。

但不管如何,两个时代的女子遭到抛弃后,生活都是悲惨的,我们也能够通过分析比较,认清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她们要想拥有美满的爱情、幸福的生活,维护人格的尊严,就必须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第二篇:诗经中的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

读《诗经》有感

诗经中的情歌,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诗经》时代,是我国情歌的黄金时代。

而诗经情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们是怎么相爱的,当时有哪些恋爱和婚姻习俗,而且,还在于它为后世的情诗创作提供了“赋、比、兴”等艺术方法。这些艺术方法,对我们当代的爱情文学创作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而今天我主要探讨的是诗经中的弃妇诗。古代的妇女,似乎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她们唯一的希望,是嫁给一个可靠的丈夫,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过上平静的生活。但是,就连这个最起码的要求也很难实现,许多女子在结婚之后就遭到的丈夫的遗弃,成为弃妇。

《谷风》(邶风)、《氓》(卫风)和《小弁》(小雅)是诗经中三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可以说这三首诗都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一、弃妇诗的内容——古代弃妇的悔与恨

古代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不能自主、没有任何地位,这是她们遭遇婚姻不幸的主要根源。婚后,她们以辛勤的劳动改善了家庭生活,却反而使丈夫在较富裕的情况下,有条件另寻新欢。或者是婚后只因丈夫听信谣言而惨遭抛弃(小弁)。《谷风》和《氓》这两首弃妇诗,相当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妇女遭受婚姻悲剧的经济根源。离开了经济地位,妇女的婚姻是没有保障的。

《氓》这首诗作为弃妇之辞。全诗第一、二章写恋爱和结婚的巾帼,第三章写对恋爱和结婚的追悔,第四、五章写自己的美德和男子的负心,末章表达了她的悲痛心情和与之决裂的坚定态度。正如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所写到“这是一首弃妇诗。诗中的女主人悔恨地叙述自己的恋爱、结婚的经过和婚后被虐待被抛弃的遭遇,但她并不徘徊留恋,抱着“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表现了她性格刚强和反抗的精神。”

《小弁》这首诗是弃妇的悲歌。她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丈夫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至于谗言是什么,我们虽然无从知道,但从弃妇的反复陈述中,我们知道她是清白的。弃妇被赶出家门以后,因为娘家的双亲均已去逝,因而无家可归,她愁绪满怀,悲痛欲绝。诗开头就羡慕寒鸦归家,又说桑、梓乃父母所种,对他要恭敬,哪有不瞻望、依靠父母的呢?显系对父母有留恋之情。但是父亲却听信谣言,驱逐女儿不收。诗中又有雉鸣求其雌。“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显系对丈夫的责望之词。本诗情文并茂,细腻地抒发了自己被放逐的忧愤哀怨,或兴或比,或反衬,或寓意,手法多变,布局精巧,很有艺术感染力。

《谷风》此诗写的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妇女,诉述丈夫的无情和自己的痴情。本诗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弃妇的不幸遭遇。首章从即将被抛弃说起,二、三章叙述被弃,四、五章追述婚后的生活,六章以早年的恩爱岁月结尾。诗中的这位弃妇对抛弃她的丈夫委婉地诉说、曲意地规劝、痴情地望其回心转意。她的诉说催人泪下,只可惜感动不了喜新厌旧的丈夫。

二、弃妇诗中的艺术手法(1)“比”的艺术

对于《诗经》中的“比”,朱熹解释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就是说,所谓比就是打比方。如《氓》(卫风)诗中,弃妇现身说法,向未婚的女子诉说自己的惨痛教训: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弃妇用斑鸠贪吃桑葚,因为吃醉了而落入猎人设置的罗网这以具体现象,来比喻姑娘相信了男子的花言巧语而坠入情网这一抽象道理。

(2)“兴”的艺术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又叫“起兴”,往往在诗的开端,就是朱熹说的“先言他物”。

如《谷风》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中先以“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起兴,是说泾水和渭水相比之下才显得浊,泾水在止而不流的时候也是澄清的,可见不是真浊。言下之意是说自己同新人相比之下显得丑,自己的容貌若不和新人相比也不见得丑。再说丈夫沉溺于新婚之乐,不肯和自己同居。

诗经中的情歌,是《诗经》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诗经》中的弃妇是去相当深刻的反映了古代妇女在没有经济保障的情况下,遭遇被弃的现象和其中的深沉原因。

第三篇:浅谈《诗经》弃妇诗中的婚姻制度

浅谈《诗经》弃妇诗中的婚姻制度

2009级汉语言文学(2)班 廖从霞 学号:200902010043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诗歌之源头,是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它为我们再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爱情、婚姻以及智慧,关于婚姻制度的思考也成为了我们一直去讨论的问题。可以说从哪个时代起,周礼婚俗下的婚姻制度一直都统治着中华民族,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民主自由的思想解放了大众,在今天,我们可以从《诗经》中了解哪些饱含着民族民俗的婚姻习俗,哪些传统让我们更加 了解我们的民族自己。

关键字:婚姻制度习俗 对偶婚制

《诗经》,我们常把它看作是呈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内容涉及的面深而广,从古自今,研究《诗经》的人也很多也不乏出现很多名家,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诗经》的不同理解,因而所涉及研究的面也是各人不一的。其中的思妇诗、怨妇诗、弃妇诗、爱情诗、农事诗等多受人们的青睐,而我主要从《诗经》弃妇诗中所呈现的婚姻制度来进行探讨。

从《诗经》那个时代至清王朝的覆灭,整个中华大地上都是一个男权统治下的社会,而这个社会婚姻制度所呈现的主要特点就是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一夫多妻制,也就是周礼婚俗下的制度,女子永远处在一个从属的地位,这种制度带来了对女性的伤害,《诗经》中的弃妇诗也就是这一婚姻制度的明证。而在那个时代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却仍然存在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婚姻制度即对偶婚制。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当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礼数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风气也逐渐的由自由、开放变成保守、封建;《诗经》中对于女性的描写正是展现了那个时代尚存的自由之风,塑造了一个个典型而美丽、自由而忧伤的女性,同时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婚姻生活。

二、《诗经》中的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自古以来都是被人们特别关注的诗,一类诗歌主要为我们呈现了痴情女子负心汉这一传统的社会现象和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在这一类的诗歌当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情感真挚、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女子形象,她们对待爱情忠贞而洒脱,虽为“弃女”但也仍然饱含着独立自由女性之美。而我主要从《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这几首诗来对弃妇这一形象和这一形象背后的婚姻制度进行研究。

1、《邶风.日月》

《邶风.日月》讲述了一个妇人在等待她思念的男子,但是日子一天天、一月月的过去了却仍不见男子来,时间过得太久男子都没有来,妇人知道男子已经变心了,不和自己好了,妇人痛苦万分,她想起曾经男子与她许下的种种誓言而今都化为烟烬,男子在妇人容颜消逝之后断然离开了她,杳无音信。妇人只能向自己的爹、娘哭诉,从这首诗 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恋爱的自由,但在自由之下又存在着对于女性的不公。整首诗讲述了这个被遗弃的妇人对男子的怨辞。显然这首诗中的妇人是纯真烂漫的、她相信“执子之手”的誓言,她甚至知道男子已经抛弃她之后仍然幻想着男子回来。可见女子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纯真。

2、《邶风.谷风》

如果说《邶风.日月》中的弃妇是因为容颜的逝去而失去了男子的爱,仅仅是一种处在两人恋爱自由的关系上的分手。而《邶风.谷风》中的妇人却可以说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妇人为丈夫生儿育女,辛苦劳累,而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妇人容颜衰老,丈夫却又另寻新宠而以发妻为毒草,妇人对自己被遗弃的命运表示出不甘心,想起从前,今昔对照,心中更觉痛苦委屈。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哀怨悲戚的妇女形象,诗中的女子面对这个男权下的社会苍白无力,她只能独自饮下凄凉的泪水,只能自己为自己哀怨。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周礼婚俗的恶处,同时也揭示了传统婚姻对于女子的危害。

3、《卫风.氓》

我们常常把《卫风.氓》看作是《诗经》里弃妇诗的代表之作,是最古老而最经典的弃妇诗。从高中时代就学习了《卫风.氓》这首诗,那时候老师着重从这首诗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和诗经中弃妇的形象来进行讲解,同时着重谴责诗中男子的无情无义。可以说《卫风.氓》的弃妇是中国传统以来甚至至今仍然存在的女子形象,女子在中国社会中自古就受到男权社会下制定的许多不公正的制度的制约和迫害。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自由恋爱、自由婚姻所带来对女子的伤害。妇人看上了氓,于是就不加思索的要和他在一起,没有听父母的话带着嫁妆就和氓走了,最后被氓抛弃之后,她才回忆曾经的一切感到痛苦,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主张婚姻由父母做主而不主张自己恋爱的原因吧。不过从这首诗中我们又可以知道在古代最初还是存在着自由恋爱的,只是随着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当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三纲五常、女儿经、男子三妻四妾等等对女子的束缚、迫害也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制度。

《卫风.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饱满、情感真挚、性格刚烈的女子形象,她敢于与男权做斗争,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说出自己的不满是一个富有生命张力的女性形象,是她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也存在着自由恋爱、女子也有着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

4、《王风·中谷有蓷》

褚斌杰的《诗经全注》中说《王风·中谷有蓷》这首诗是哀悯弃妇之诗。诗人满怀同情地用山谷中枯萎的益母草作意象,比喻色衰的弃妇形象,遇人不淑的女主人公遭弃后,“嘅其叹矣,条其啸矣,啜其泣矣”三节层层递进,初则慨然叹息,继而条然悲啸,终则啜然而泣,塑造了一个在人后独自哀伤、怨责、自悔不已的弃妇形象,同时也反衬出女主人公之所以痛之深痛。

而在元江先生的《<风>类诗新解》中则把这首诗作为当时自由恋爱婚配的明证,诗中的女子遭弃而离开男家,是值得同情的,同时在当时周礼婚俗下这首诗之所以被选入《诗经》是因为当时统治阶级以此来教育自由婚配者,要她们遵守周制、按照周礼。

三、《诗经》中的婚姻制度

在《诗经》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周礼婚俗下的制度外还是普遍存在多种婚姻习俗,而这些婚姻习俗主要存在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周礼婚姻制度是哪个时代统治中国的婚姻习俗,但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自由的爱情、自由的婚姻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

四、诗经中的对偶婚制

对偶婚制是一种存在于我国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制度,他们以自由作为自己的婚姻信条。像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他鲁支黎族的尼查玛婚、彝族的阿肖婚等。这些反映着自由、象征着崇高爱情的婚姻制度在那个男权的社会下仍然生机勃勃的流传着至今,这不得不是我们去思考,这些婚姻制度所蕴含的神秘美,今天我主要是从《诗经》中的几首弃妇诗所传达出的婚姻制度进行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存浩先生所著的《中国婚俗》中就记载了现今仍然存在的婚姻习俗,其中就说到了弃妇诗《邶风.日月》中所体现出的对偶婚制。现在在我国极少数民族中仍然保存着这种婚姻制度。

例如像永宁纳西族,是纳西族的一支,他们的婚姻制度就比较复杂,有阿肖走访婚、阿肖野合婚、阿肖同居婚等很多种,以阿肖走访婚为主。普米族用阿注来称呼走婚对方,所以阿肖婚又叫阿注婚。

而阿注关系有固定和不固定两种形式,不固定形式是指男女临时在山坡上、村边、场边、野地交合的阿注野合婚;固定形式是指男女彼此建立比较牢固的阿注关系,女子不出嫁,男子不娶,男阿注于夜间到女阿注房中同宿,次日天明,男子辞归,回到自己家中生活劳作。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走婚制度。

1、《邶风.日月》中的阿注婚制

在《邶风.日月》中,诗歌除了给我们呈现了弃妇这一形象,同时给我展现了古代的民风民俗以及至今犹存的走婚制度。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两性关系上都有着绝对的自由,因为他们的婚姻制度不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所以在这种婚姻下男阿注和女阿注都会有多到七八个不同的阿注,这些阿注们彼此互不相识。

在元江先生的《<风>类诗新解》中,首先把《邶风.日月》看作是卫国当时尚存类阿注婚制的明证。诗中第二章的“逝不相好”、“宁不我报”指男子离开了不在与我相好,这个男子竟然不回报我。“相好”被认为是自由恋爱婚配下的用词,男子走了没有履行誓言“回报”妇人,这些都表明这首诗不是周礼制度下的婚姻,而是自由恋爱的。诗中的妇人与男子是固定的阿注关系,长期以来两个人关系密切、相处和谐,而当妇人人到中年之后,男子却不在来找她了,男子忘记了曾经的誓言。所以可见,这首诗表现一个弃妇形象的同时也展现了那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

显然这种婚俗下的男女双方是自由的,他们不受婚姻制度的制约,他们可以是固定的阿注关系也可以是不固定的阿注关系,这种婚俗与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相比对女性的迫害就少了很多,同时很多的男女在两性关系上也获得了更多自由、幸福。

2、传统婚姻制度与对偶婚制的对比

与《邶风.谷风》、《卫风.氓》这两首诗歌中的传统婚姻制度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处在男权下的女子都是深受伤害的,女子似乎是永远处在被动的位置上,青春与美貌似乎是女子永保魅力、拴住男人的唯一财产。《邶风.谷风》中的女子为男子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切,到头来所收获的是丈夫的背弃,而自己却得独自忍受着内心的苦楚。而《卫风.氓》中的女子也同样的遭受了背弃,但不同的是她选择了离开,选择了独立,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她的离开意味着什么呢?讲到这我想起了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娜拉的离开意味着什么?同样是处在人性的最低位置上的女性在那个男权社会下怎么去生存呢?所以这样的做了对比之后,我才发现,传统社会中的女子只能够顺应男人,甚至于成为他们的附庸品。

四、结语

《诗经》中的弃妇诗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从现实真实的角度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给我印象深刻的弃妇形象让我感受到了女性权力的平等是多么重要,直至现今,女性得到了很大的解放,这些都来自于多少代妇女的奋斗。婚姻制度的平等也让女性从痛苦中解脱。参考文献:

[1]

褚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 元江:《<风>类诗新解》,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 吴存浩:《中国婚俗》,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

第四篇: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

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

梁小兰

(10汉语言文学

2010011020)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涵盖了殷商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其中的弃妇诗入手,通过分析弃妇面对她们各自不幸的婚姻所流露的情感态度,总结出她们共有的品格——坚忍、温顺、善良。最后对比国外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弃妇形象,给予这种品格更多现代性的思考。

【关键词】诗经;弃妇;品格;思考

《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古代婚姻遭遇不幸的女子心中的哀歌,它唱出了惨遭丈夫抛弃的妇女痛苦、委屈的心声。“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当昔日华丽的婚姻宫殿破碎之后,这些可怜的女子又如何去面对眼前残酷的事实?《诗经》中的一首首弃妇诗向我们描述了她们充满辛酸与苦楚的心路历程。

一、弃妇情感态度分析

在《诗经》弃妇诗中,女子被丈夫抛弃后最普遍的、最自然的情感态度便是独自哀伤。在古代社会,女子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这社会独立生存。《春秋·谷梁传》中说到:“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没有了丈夫的依靠,可以想象弃妇所处境地的艰难。她们内心的孤苦无助也就可想而知。《邶风·谷风》中的妇女被丈夫赶出家门时,她“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步子迈得格外沉重,心中满是留恋,不愿离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谁说苦菜味儿苦呢?和我的痛苦比起来,它就像荠一样甘甜。可见弃妇的内心苦到何种程度。《中谷有蓷》中的弃妇更是痛苦得声泪俱下:“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先是长吁短叹,后是仰天长啸,最后无法控制心中的悲苦,泪落涟涟,泣不成声。没人能理解她们当时的心情,她们的委屈也无从诉说,只能自己暗自落泪,独自悲伤。

悲伤过后,有些弃妇还是不愿放弃,仍要尽最后一丝力量去挽留早已破碎的婚姻。《遵大路》中,女子在大路上扯着丈夫的衣袖和手,苦苦哀求:“无我恶兮,不寁故也!”“无我魗兮,不寁好也!”声嘶力竭地乞求丈夫不要厌恶她,抛弃她,整个画面看了都催人泪下。然而有些弃妇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江有汜》中的妇女被抛弃后,还自信地说:“不我以,其后也悔!”“不我以,其后也处!”“不我以,其啸也歌!”不说被弃后自己会忧愁悲歌,而是说丈夫将来会后悔、忧愁甚至号哭。“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周啸天,《诗经鉴赏》)可见,无论是哭着挽留还是笑着接受,这些弃妇对破碎的婚姻、对背叛自己的丈夫依然还抱有希望,希望会有回到从前温馨的一天。

另一些妇女痛哭过后,看清楚了丈夫的本来面目,不再对这段婚姻抱有幻想。她们也不愿再继续沉默,而是要大声控诉。《氓》中弃妇怨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指出丈夫三心二意,不能从一而终;“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揭示丈夫虚伪的嘴脸,愿望达成之后,就露出本来面目,拳脚相向。《小雅·谷风》里同样说道:“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恐将惧,寘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在过去艰难的日子里,夫妻之间互相扶持,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一旦生活好之后,丈夫竟然狠心将曾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抛弃,暴露了丈夫只能同苦不能共甘的卑劣;最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呵斥丈夫忘恩负义,心胸狭窄。对这样的丈夫,她们已彻底绝望,不是留恋,而是满腔的悔恨。

还有一些妇女,她们已经从悲痛、怨恨中跳出来,更清醒、冷静地认识这场不幸的婚姻。《氓》中的弃妇告诫后人:“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不要太迷恋男子,日后一旦遭到男子抛弃,就很难从痛苦中走出来。显然,弃妇已经看到自己如此痛苦的根源在于对丈夫的过度依恋,把丈夫视为生活的全部,一旦失去这种支撑,便会一下子崩溃下来。这是经历一番痛苦的感情挫折后才得到的结论,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我行其野》中的弃妇也平静地说:“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思复。”既然你不爱我,我也只好搬回老家住。说得坦然,不留一丝眷恋之意,那是因为已彻底醒悟;“成不以富,亦只以异”确实不想再任由你摆布,我只能离开走上归途。正如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最后出走的娜拉一样,她要摆脱丈夫的玩弄,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就如前面说到的,一个被丈夫休弃回家的女子境遇注定不容乐观。回家投靠兄弟,极可能像《氓》中说的那样“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不能体谅其中的苦楚反而还会加以冷嘲热讽。或是像《邶风·柏舟》说的那样“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即使有兄弟也无法依靠,每次向他们诉苦,都碰上是他们发怒的时候,他们根本没心情听你诉说,更说不上同情你的遭遇。如果仅仅是这些问题还好,更麻烦的是其他人的流言蜚语。在古代,女方被休都会有一定的缘故,典籍《大戴礼·本命》中记载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一旦妇女遭受丈夫休弃,人们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到女方身上,以捍卫传统社会中男性的尊贵地位。如朱熹在《诗集传》中就评论《氓》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显然朱熹是以封建卫道者自居,故意扭曲事实来说话的。不管怎么说,在古代社会,女子被休回家中都是一件丑闻,按理女子应该誓死保卫自己的婚姻,即使死缠烂打、忍气吞声也要留在夫家,可有些女子就可以愤然离去,足以见得她们性格的刚烈。

总结以上各种弃妇的情感态度,可以发现,古代女子遭遇婚姻变故时,主要有四种态度:一是独自哀伤,暗自落泪;二是存有希望,极力挽回;三是不甘沉默,极力控诉;四是彻底醒悟,断然离去。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没有出现报复丈夫或是新妇的仇恨心理。她们最愤恨时也只是对丈夫控诉几句,发泄完怒气,还是自己默默舔舐伤口,直至时间的双手将伤口抚平。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中国古代女性懦弱的表现,她们在传统封建礼教下,长期受压抑,不敢争取自己的幸福,只会顺从,不敢反抗。但本人更愿意相信这是源自中国女性内心深处的温顺与善良。面对婚姻的破碎,她们固然痛苦,但从没想过通过伤害谁、报复谁来获得减轻,她们不是那种看到所恨的人痛苦,心里就倍感舒坦的人。她们也不是不敢去抗争,而是知道这样的抗争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伤害。忍住悲伤,顺其自然。伤口再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有愈合的一天。坚忍、温顺、善良,这便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性格特质。

二、与国外弃妇形象对比

相比国外文学中的弃妇形象,性格差别就很大。最典型的是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笔下的弃妇美狄亚。美狄亚本是一国的公主,为了伊阿宋,她窃取金羊毛,背弃亲人,杀害兄弟,并跟随伊阿宋逃到了异邦雅典。可是后来伊阿宋却为了获得王位,狠心将美狄亚抛弃而去迎娶该国的公主。而国王还要迫使美狄亚和她的两个儿子离开这个城邦。美狄亚痛苦到极点,最终满腔的怒火爆发了:“让我亲眼看见他,看见他的新娘和他的家一同毁灭吧!”她用计谋毒死了国王和公主,甚至还亲手杀了自己的两个无辜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对负心人伊阿宋,乃至整个不公的社会进行报复。很多人都为美狄亚的反抗行为拍手称赞。的确,美狄亚敢于痛诉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现象的行为值得肯定,但是,当理性的控诉上升为一种疯狂的报复行为时,性质就完全变了。这种报复心理就跟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听到的“凭什么你们可以这么幸福而我要这么痛苦”“既然我得不到,你们也别想得到”等这类话一样可怕。这种心理可怕到可以把一个正常人的心灵完全扭曲。美狄亚的复仇心理已经让她彻底丧失了理智,竟然向两个天真无邪、无力反抗的小孩伸出了冰冷的刺刀,再怎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无法解释这一残忍的行为。美狄亚的遭遇的确很让人同情,但她疯狂的报复行为只能解释她的残暴。与《诗经》中的弃妇与之相比,很显然就能看到中国古代女性身上的宽容与大度,温顺与善良。国外的弃妇形象还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原本已是卡列宁的妻子,一个孩子的母亲,在调解兄嫂之间矛盾的过程中遇到了渥伦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安娜为了和渥伦斯基在一起,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名声,但最后渥伦斯基竟然担心上流社会对安娜的偏见会影响他在官场上的升迁,对安娜越来越冷淡,基本上等于将安娜抛弃了。安娜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折磨,断然来到他们第一次碰面的火车站,卧轨自杀。死前她愤怒地向这社会控诉:“这全是谎言,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又是一个妇女命运遭受不公的例子。然而一个生命就此消失,实在令人可惜。其实哪个弃妇的命运不悲惨?要用生命的代价来摆脱这种苦境未免过于沉重?如果安娜内心能够再坚强一点,走出悲伤,或许她后来的人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古代的女性在这方面就显得很坚忍。同样是被抛弃,她们痛苦过后还是能够咽下悲伤,继续接下来的生活。活着就是希望!

《诗经》弃妇诗里的弃妇没有过多像国外女性那样的“壮举”,但她们的坚忍、温顺、善良,无疑更能凸显人性的闪光点。话不是说得越大声就越有力量,“壮举”不是表现得越壮烈就越代表女性的坚强与勇敢。相反,国外女性的那些所谓报复与自杀恰恰暴露了她们人性上的弱点。报复,是因为对别人的伤害无法释怀,而报复的过程,正是自己残暴、冷酷、奸险的人性丑态暴露无遗的过程。自杀,表面看起来很壮烈,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抗压能力弱,无法接受现实的表现。中国古代女性的沉默,是因为内心的足够强大;她们没有去报复,是因为内心的宽广;她们没有选择暴力,是因为心灵深处的善良。这便是中国文化孕育下的女性品格。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弃妇”现象似乎愈演愈热。我们经常可以从网络上看到某某悍妇街头暴打“小三”的画面,不是刮耳光就是扯住头发厮打,甚至有些是撕烂对方的衣服或是群殴。试问这是怎样一种粗野的人性展露?这不是一种抗争,是一种野蛮,一种粗暴。真正的抗争应该是像古代的卓文君那样,冷静下来,用理性、用真情打动丈夫。当然,不是每一个负心汉都是司马相如,会羞愧难当,回心转意,既然努力过后都无法挽回,那么何不像《诗经》中有同样遭遇的弃妇一样,咽下悲伤,用坚韧、温顺、善良来保留生命最后的一丝尊严。雨后的天空,会因为多了风雨中的洗礼,变得更加晴朗!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诗经鉴赏》周啸天 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4、《外国文学史》朱维之 赵澧 崔宝衡 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五篇:古代文化史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化史

1.思想

① 百家争鸣:春秋时老子着有《道德经》,创立道家学派,其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张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反对一切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他认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他主张保护自然,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他主张历史是进步的,后代胜过前代;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著作《韩非子》。

兵家鼻祖孙武着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其军事灵魂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②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遭受挫折。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着有《论衡》一书,依据科学知识,有力地提出无神论观点,批判了迷信鬼神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科学技术

①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用廉价原料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后来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金刚经》是其代表作。1l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埃及与欧洲。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与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后来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火药的发明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有力的武器。②领先于世界的生产和生活应用技术

医学: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着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朝医学明显进步,“药王”孙思邈编写《千金方》,在我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李时珍着有《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南北朝时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早欧洲近千年。天文历法: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唐朝天文学家僧—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科学研究也涉及天文方面 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差无几但比现行公历约早三百年。农学:北朝贾思勰着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明朝后期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着有总结性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地理学:北魏郦道元着有《水经注》,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建筑学:隋朝工匠李春设计修建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明北京城市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其它:北宋沈括所有《梦溪笔谈》,是一部科技著作。

明末宋应星着《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3.宗教

①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以后传播开来,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教寺院政治、经济上势力相当大。

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玄奘西游、《金刚经》印制、莫高窟的开凿都印证了唐朝佛教的兴盛。②道教:土生土长,兴起于东汉,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③伊斯兰教:唐朝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伊斯兰教传入我国。④天主教:16世纪时,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也在这时来我国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4.史学

①《史记》:西汉司马迁所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5.文学

①《诗经》与“楚辞”:《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诗歌,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出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②汉乐府诗:汉朝音乐机构乐府采集的民歌经过加工配乐而成,乐府诗的名篇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等。

③唐诗和散文: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成就最高;中唐诗坛改革,提倡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白居易为代表。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倡导继承古代散文优良传统,创造出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体,散文取得很高成就。

④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抒发感情,成为宋朝文学的主流形式。北宋苏轼奠定豪放派风格的词风,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两宋之交的女诗人李清照,词风委婉,感情真挚。

⑤元曲:元朝出现的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悲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元朝还有一种称为散曲的歌词,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元曲。

⑥明清小说和戏剧:明清时期,古典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以《聊斋志异》为代表。明朝最负盛名的戏剧作品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些小说和戏剧作品多数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6.艺术

① 青铜艺术: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其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 尊,青铜编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较高的水平。

② 文字、书法艺术:商朝的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为“大篆”;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书写竹、帛书。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书法艺术风格多种多样,东晋王羲之书法独创一体,代表作是《兰亭集序》;隋唐书法艺术发展到高峰,颜真卿和柳公权是杰出的大书法家,其代表作分别是《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

③雕塑艺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达到很高水平,陶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绘制了大量的塑像和壁画,是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

④绘画艺术:东晋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时期的绘画大放异彩,宗教画现实生活气息浓厚,人物故事画、山水画、花鸟画大量涌现,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其代表作分别是《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是两宋绘画的一个特色,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元朝最著名的画家赵孟俯,其作品被人称为“神品”。

1.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和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的一般原因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明清以前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①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我国早于欧洲近千年进入]封建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这种优势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文化领先的根本原因。②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③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中,中国文化得到充实与活力。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行开明的政策,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⑥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自明清以后,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有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人才与应有的重视。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专题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1.金文、铭文是指()A.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B.铸刻在金属器上的文字C.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D.铸刻在黄金上的文字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你认为哪一学派的思想最有利于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汉武帝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有许多目的,但不包括()A.巩固中央集权 B.推广儒学教育 C.培养科技人才 D.扩大选官途径

4.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A.开创中医传统的“四诊法” B.最早提出病理学说 C.采用分科治病 D.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5.一节历史复习课,老师请同学们判断具有以下特征的古代书法家是谁? ①东晋人 ②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其代表作是《兰亭序》

④后人称他为“书圣”。张明同学的判断完全正确,你认为他的答案应当是()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赵孟頫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其原因是

①各族人民的大融合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③以秦汉文化为基础 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敦煌莫高窟有十分之六七是隋唐开凿的,其主要原因是()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普遍接受佛教B.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佛教兴盛

C.唐朝皇帝崇信道教,把佛教赶到边远地区D.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

8.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出身不同 B.生活背景不同 C.思想性格不同 D.艺术追求不同

9.从世界范围来看,宋元文化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A.体现了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 B.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C.影响且促进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D.传统科学技术开始落伍

10.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表现出来的相同风格是()A.胸怀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B.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 C.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表达坚持抗金斗争的决心

11.某同学想了解和明朝同时期西方的一些科技成就,他应查阅的资料是()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2.某中学古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A.鸭绿江边 B.嘉峪关 C.临洮 D.山海关

二、材料解析题(第13题7分,第14题7分,共14分)13.请阅读以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问题上,各派有不同的主张:

其一: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其二:韩非子曰:“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请回答:

(1)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针有什么不同?

(2)秦汉时期,以上两种治国方针的实践情况如何?有何影响?

(3)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治国思想一直居主导地位,为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达约50%~70%,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明清以后的中国文明却在世界上落伍了。

请回答:

(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2)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对世界有何重要影响?

(3)中国文明明清以后在世界上落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第15题7分,第16题7分,共14分)15.两汉时期,有哪些思想和宗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16.明代我国科技发展有什么特点?我们应从当时的科学家身上继承哪些科学精神?为什么我国明清时期自然科学落后于世界?请用学过的历史史实加以分析。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D 5.C 6.B 7.B 8.B 9.C 10.C 11.C 12.B

二、材料解析题

13.(1)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2分)

(2)秦朝以法治国,但法律过于严酷而发展为暴政,导致迅速败亡;西汉推祟儒学家说,独尊儒术,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3)儒家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2分)但无论德治还是法治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手段,两者无根本区别。实际上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是并用以上两种治国方针的,单纯的“德治”是不存在的。(1分)

14.(1)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封建制度的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经济发展,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来文明,兼收并蓄,促使自己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4分)

(2)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2分)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1分)

三、问答题

15.①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1分)②唯物主义思想:东汉王充指出天是没有意志的,打雷、下雨是自然现象。他否定神鬼的存在,有力地批判了秦汉时期的迷信鬼神思想。(2分)③佛教:佛教提出灵魂永存,来世说,要求人们忍受苦难,故为劳动人民所接受,也为封建统治者所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④道教: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适应封建统治者麻醉人民的需要,也迎合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2分)

16.①特点:传统科技仍然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出现了大部头的《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著作;西方科技开始传入我国;自然科学中的创新性的发明创造落伍于世界。(2分)②要学习的科学精神:勤于钻研、善于总结、重视研究的科学态度;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献身科学,敢于怀疑的治学素质等等。(2分)③原因:封建经济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土、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成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吸引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3分)

下载古代弃妇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弃妇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名人名言

    古代名人名言15篇 古代名人名言1 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胸中不学,犹......

    古代至理名言

    品德篇(60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拟话本小说: 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三言”之前的拟话本小说是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2.神魔小说:......

    古代行政区域

    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州: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名。如在上古时期......

    古代名言精选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 不以尺璧为贵,而看重的却是片刻光阴。教育人要珍惜分分秒少。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尚书》 不注意生活的小节,最终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品德修......

    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一、选择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

    古代部分(范文)

    七年级古诗词默写 1、 日月之行, ; ,若出其里。 2、乡书何处达? 。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稻花香里说丰年, 。 5、枯藤老树昏鸦,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6、 烈士暮年,......

    古代葬礼

    古代丧礼制度 丧礼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在古代为凶礼之一。《周礼·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