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4: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第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江姐》《贺龙钓鱼》《小兵张嘎》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胡阳赞》《到山下去看树》等课文,赞颂了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家乡的“水墨画”》《草原即景》《海滨仲夏夜》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贺龙钓鱼》一课,介 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 长征所面对的困难与艰辛,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乐观、幽默的精神对队伍的鼓舞作用。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故乡的桥》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江浙一带风光,各式各样的桥,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江浙一带的风景优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小兵张嘎》一课,可抓住“窜”、“夹”、“栽 ”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张嘎的果断、机智,对鬼子的仇恨。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二、把握作文教学,不断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因素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今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身于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动纲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故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如表演假如我是(小花、一小草、小树„„)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深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锻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 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写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等,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陶冶自己。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 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 ”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二、把握作文教学,不断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因素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今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身于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动纲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故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如表演假如我是(小花、一小草、小树„„)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深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锻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 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写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等,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陶冶自己。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一、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三、用心深化德育效果。

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第三篇:浅谈德育内容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浅谈德育内容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九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 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把握作文教学,不断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因素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今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身于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动纲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故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如表演假如我是(小花、一小草、小树„„)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深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锻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二)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 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写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等,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陶冶自己。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之我见

【摘要】当前,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可以说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语文课堂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文章将安全教育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从语文教学的各个角度挖掘安全教育素材,从丰富安全教育文化、培养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渗透安全教育,力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安全教育无声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安全教育 挖掘教材资源 渗透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渐渐模糊,我深深的体会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整合理念,小学语文教科书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被包罗进去。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孤立存在,其中就有兼顾生命教育的传统。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渐凸显出学校教育的弊端,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认真开展安全活动以外,还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下面,列举几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营造学生讨论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传授安全知识。

通过教者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引起学生展开对生命的讨论。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讲了“地震中的父与子 ”的故事,在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的同时,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问:“同学们,知道这个孩子之所以得救了,是因为什么呢?”同学们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坚信不论发生了什么,爸爸总会和他在一起;另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在地震时没有惊慌,而是躲在墙角,所以得救了。这时,我针对后种答案,这样问大家:“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遇到地震,那该怎么办?如果在家中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的思维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非常积极,气氛非常热烈。我同时追问:“如果遇到其他的意外事故,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同学们有的说打报警电话;有的说找大人;有的说进行自我救护„„无论孩子们持哪一种意见,哪一种观点,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觉间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生命的价值的思索。既让学生知道了故事中的儿子得救的原因,又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提高了安全认识。

二、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安全知识

在一年级教学生识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又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就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 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意识。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生产与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保障安全更是各行各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是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专门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要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如: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而小马自己又无法判断,它就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后才过河。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陌生人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要注意分析他的言行判断其用心,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任何财物上当受骗。平时对于防火、防电等等方面,都要时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四、在语文教学中以点带面,拓展安全认识。

《司马光》一课文具有很好的安全教育契机,这就要求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能将课文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安全问题,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教学本文时,在本课的导入就创设情境,列举了学生也许会遇到的问题——小明一个人在家里玩耍,闲得无聊时,玩起了火,玩着玩着不小心把窗帘烧着了,请问:如果你是小明,你该怎么办?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他们都纷纷举起小手,想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办法。有的说,赶快用水把火泼灭;有的说用扫把把火打灭;有的说赶快打电话给爸爸„„这时,课堂上的气氛异常活跃,我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小结,告诉学生在危险面前,千万不能慌张,要保持镇静,想出最佳的方法,然后引出本文的主人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最后总结全文时,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救、互救,化险为夷。学生们又兴趣盎然地列举了身边的许多事例,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要带你去哪里玩,自己应该婉言拒绝;课间游戏摔倒受伤,鲜血不止,应该马上报告老师或自己用红领巾等方便包扎的物品进行伤口包扎„„这样既完成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又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使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将语文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内得以发挥,满足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五、在语文教学中多措并举,丰富安全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丰富安全教育文化。除了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安全教育教材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外,还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书籍,积累安全知识,收集安全故事。组织孩子们做安全知识笔记、安全知识宣传;绘画安全标识图,创作安全知识儿歌、顺口溜等。还可以在班队课上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进行了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这样,既把安全教育寓教于乐,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

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 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每位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积极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总之,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及时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寻找突破口,以增强学生的安全自保意识。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能指导他们的行为举止。也许您觉得我做得不够,百密一疏;也许您对我的点滴之余,报以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心中的安全警钟会长鸣不息,时时敲响,从而真正做到:防范时分秒,平安你我他!

第五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德育渗透亮点

剑河民中欧文光

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毫无疑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无一篇没有德育渗透的亮点。讲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时,我们决不能轻易放过德育教育的机会,应该在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既了解鲁迅先生的气节,又能了解中国历史上,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怎样为社会的进步抛头颅洒热血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

我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德育渗透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导入和结束语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这一点从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就有体现,他在众多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如《故乡》,通过杨二嫂和闰土三十年前后的变化,对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对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惋惜。而他的杂文大多用犀利的语言,锋利的笔触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和御用文人的虚伪本质,批判人性的弱点,指出民众的麻木落后,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针对“九一八”事变之后,一些人的错误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反戈批驳,写的一篇严谨周密的驳论文,既对错误论调进行了尖锐的批驳;又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给反动政府及御用文人沉重一击;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不能看状元宰相的文章,要看地底下。”正是他横眉冷对的态度,正是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正是他深重的民族责任感,让他写出了这样的文章。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深刻体现了这一点。在《故乡》一文中体现了他对闰土和杨二嫂深切的同情和惋惜,他的杂文则充分体现“横眉冷对”的一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一起体会鲁迅先生是怎样针对错误论调,针锋相对进行批驳的。” 这个导语在复习《故乡》的基础上,引出了对新课的学习,而且用鲁迅先生的诗句阐释自己的写作风格,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匠心,既让同学们接受起来相对轻松,又能借此机会介绍鲁迅先生的杂文,可谓由易到难,以旧带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束语的设定也颇用心思,因为文章讲到最后,学生们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尖锐讽刺和无情批判的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再从这个角度结束无疑是画蛇添足。因为他探讨的是中国人的自信力有无的问题,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他的民族气节,他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中国人的希望,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不光是个人的自信,更是民族的自信。而这一点,是很多成长在新社会的孩子们不能深刻了解的。他们面对挫折的无奈,面对失败的气馁,面对挑战的退让,面对机会的畏难,多少有些叫人担心,所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机会不容错过。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同学们知道吗?鲁迅先生1936年在上海辞世的时候,他遗体上盖的白布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鲁迅先生是一个有民族自信心的人,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在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上,他功不可没!我们现在幸福的孩子们,你们不必扛枪,也不必面临白色恐怖,但是我们担负祖

国繁荣富强的大任,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怀抱爱国激情,肩挑民族大义,勇往直前。我希望也坚信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导语和结束语不可赘言,点到为止。如果学生受到启发,更多地去了解鲁迅的作品或者把鲁迅作为自己的榜样,去勤学,去爱国,去伸张正义,那,就要归功于此处的德育渗透了。

(二)语言仿写练习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鲁迅先生在提出自己论点之后,举古代四种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属于以上四种人或者让学生生硬地举出以上四种人的名字,那就简单设计成了一个理解性的练习,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去甚远,我仿照这几年出现较多的仿写练习,进行了如下设计:要求:仿照下面例句,写出有以上四种精神其中之一的中国历史人物,并概括与他有关的历史事实。

司马迁是拼命硬干的人,他虽遭受酷刑,却忍受煎熬十八载,终于写出不朽史书《史记》。

这个练习既训练理解能力,又训练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环节能渗透德育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在练习的过程中,既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了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拿出来交流,形成知识的互补,还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了解这些古代的仁人志士是怎样把自信力和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受到启发,身体力行。

学生通过置换横线上的句子或词语,补全句子,如:

谭嗣同是拼命硬干的人,他虽然有机会逃走,但是他勇敢地为变法流了第一滴血。海瑞是为民请命的人,他虽然面临被罢官的危险,但仍然敢动皇亲国戚。

陶行知是埋头苦干的人,他虽然已然远离我们,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已经刻在我们心中。

玄奘是舍身求法的人,他虽然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但还是执着的求取了真经。

进行了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了,正是这些有骨气,有自信,求真知,顾大局的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确如鲁迅先生说的,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而这些“筋骨和脊梁”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大加学习并融进骨子里的东西吗?我们语文教师能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当然是责无旁贷。

(三)课文内容拓展时不放过机会

在鲁迅先生例举当时的革命者“有确信,不自欺并前仆后继战斗”时,可以插入拓展练习,通过展示当代近十年来中国人取得的成就的图片,引申鲁迅先生这句话“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又何尝少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当时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感情。如:

“香港回归”场面图:香港结束了一百年的屈辱,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华儿 女举国欢庆。

“澳门回归”场面图:澳门回归的时候,葡萄牙人在哭,中国人在笑。

“申奥成功”欢庆图:中国申奥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中国是有实力的。

“世博会申办成功”欢庆图(2010年在上海举办):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

国家举行,我们非常自豪。

“加入WTO”场面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中国更快与国际接轨。

“抗击非典”白衣天使图:战胜非典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团结精神,也体现了白衣天使的牺牲精神。

“载人飞船上天”成功返回图: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成功返回地面,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走到世界前列。

“福娃”图:“北京欢迎你”已经成了我们全中国人的骄傲。

这样的练习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正确认识“民族自信力”以绝好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白,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不只存在于过去,现在和平年代更需要他们去维护正义,保持自信,发扬美德。

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之所以倍受师生喜爱,可能与德育的渗透不无关系吧。正值中国奥运之年再来看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恐怕就更有必要教育学生,在这个关键时刻,展示中国青少年风采,展现中国青少年自信力,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现在的中国,不只是鲁迅先生说的“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而是“中国人个个充满自信,青少年尤其如此”。

当然,德育渗透只是语文课文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在解析文本上面,即使是德育渗透的练习,也要本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着想,切不可喧宾夺主,更忌讳把语文课讲成历史课。

下载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共五篇)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5篇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制度及内容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制度及内容 工作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充分利用约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范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提要]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精选合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丫口田小学张云岳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篇一: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模版]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文/林丽玉 【摘 要】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做为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认真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