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引

时间:2019-05-14 14:2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引》。

第一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引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可塑性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当惯了“小皇帝”,什么事不需要自己动手张口就来,在体育课上表现出这些孩子吃不了苦, 倚赖性强,遇到有点难度动作的不敢试,缺乏自信。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少年儿童主要的个性心理缺陷现象分析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温室的花朵,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3、情绪不稳定;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问、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5、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已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已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6、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处处都以我为中心。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说,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本身的需求。体育不仅具有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发展的功能。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提高学习效率。在体育课中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力。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小学生获得大量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机能的完善,为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挈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二者相互促进。身体健康会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充满信心。反过来,心理健康会促进人身体壮实,活动能力增强,人的心理因素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二、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会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宣泄与调控。目前学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而通过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会的情感与责任感。要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关爱与尊重运动能力弱的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代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教学成功案例-----暴躁性格的心理辅导)

孙同学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火冒三丈,挥拳动脚。孙和陈同学在体育课上踢球,说好了谁踢球最后一脚谁就捡球回教室,结果一名同学忘了捡球,把球丢了。孙同学找他算帐,言语不和,就动手打了人。体育老师及时阻止了孙的打架行为,并和他进行了深刻的谈话,据孙同学介绍,他的父亲脾气就十分暴躁,脾气上来就将他狠狠地打一顿。在这种棍棒教育下,孙的脾气也变得十分暴躁,体育老师和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并和家长约定家庭教育方式,并和班里同学要求,当孙同学遇到恼火的事情,让他在心中先警告自己:别发火。同学们提醒制怒。在今后的体育课中,老师一直关注该同学的心理状况,并在课后进行心理辅导,孙同学的脾气平和下来了,并且还与同学们友好相处。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运动兴趣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影响的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

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

赛的游戏活动,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作为教师,我每天都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这一心理机制。从另一方面来考虑,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争取主动权。

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创设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指标,对照标准找到自己相应的坐标值。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而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例如,50米 练习中,设定两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加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引导学生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客观、正确地评价小学生。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并受认识水平影响。

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 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 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自信心的肥沃土地。

成功案例(一次在上篮球兴趣班课时,张x在队伍中哭了起来(他过去曾经跟我学习过篮球,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喜欢“动”别人,周边同学都会觉得他“烦”,我个人感觉他可能有点多动症),起初我以为是不是边上同学由于受不了他的“动”,欺负了他。我走过去了解了一下,是他自己球打到了自己的头而哭了起来。这时,我就对他说:“男子汉,别在别人面前哭,老师带你转过身去,不要让同学看到你哭。”随即我就拉了一下他走到稍微偏离队伍的地方,背对大家。这时,我又说:“等你不哭了再回到队伍中来。”他点点头。可是,等我到其他同学面前时,发现他又哭了,而且哭的比较伤心,原来是走过来了一位老师询问了他为什么一个人在边上哭泣,有什么事情?这下子又勾起了他的伤心。过了不久,他就重新回到了队伍,情绪又恢复了。我一般对于男生如果在教学中出现哭泣的情况,都喜欢让他们远离队伍,到一般别人不怎么注意的地方去,等他情绪调整过了再来上课。通过这样的冷处理,从心理上面对孩子也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过程。同时,这样还可以避免其他同学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给他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我如果在这时采用特别的关心方式对待他,可能个别学生会笑话他。所以,在这时的冷处理也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吧!从心理学上说,在调节情绪方面哭和笑有着同样重要的功能。课堂上有同学哭,不要简单制止。保护了我们孩子幼小的自尊心。)

四、建议与结论: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努力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二是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锻炼,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合理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是对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缺陷的状况,可以适当给他们开开小灶,甚至可以进行个别指导,积极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活动兴趣,让他们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特别是对他们身心有帮助的活动,从而有利于改善、调节他们的心理缺陷,使他们逐步提高参与热情,因为成功后带来的喜悦,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

四是积极探索相关体育活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缺陷的改善调节作用,积极发挥体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建立一个与学校教育环境相和谐的发展空间,从而改善、调节有心理缺陷的学生,甚至达到减少存在心理缺陷的学生人数。

综上所述,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第二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冀家沟学校

谷建旗

当代小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德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德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使他们长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健康的体育行为的产物。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个关心。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的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太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

二、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过大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三、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互助的快乐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叫我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跟发进取的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有关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四、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2、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 别。

3、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教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

4、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时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具有竞争性的比赛或游戏,在竞争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证一定时间内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全面的健康。

第三篇:论文浅析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芙蓉区西垅小学:谢永亮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文章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阐述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心理健康 1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5年实习期间的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小学的学生,主要是8-12岁的小学生。2.2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调查访问法对研究对象收集材料,再根据资料进行分析.对健康的理解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3.1心理健康

对于心理健康,有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困难问题,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只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 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3.2 心理健康标准

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各种观念,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1)健全的认知,即:有敏锐的观察力、正常的知觉、良好的记忆、灵活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流畅的表达能力。

2)饱满的适度的情绪:主导情绪应该是愉快、高兴、欢欣、满足和舒畅,而不是消极、愤怒、忧郁、烦恼和绝望。如果遭遇挫折和困难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绕,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个体产生心理疾病。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这是很正常的,但情绪的反应应该是适度的,而不是喜怒无常,情绪应该丰富多彩,表现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应该能被社会接受。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天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往来,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远离群体,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烦恼和痛苦。

5)没有异常心理:如果没有性格异常,性变态和成瘾癖习,行为不超越社会规范,不强人所难。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4.1现状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4.2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比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一直品质得不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5.1有助于发展智力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5.2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愉快且心情很舒畅;相反,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活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交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实情况使人发现,内向性格比外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互相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体育锻炼本身需要个体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如主观上的胆却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客观上的气候条件变化,动作的难度和外部障碍等,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5.4有助于使个体行为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也表现为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的行为的一致性。反应适度,是指既无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在规则的规范下进行的活动,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宗旨下进行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5.5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把心理健康融入体育教学中 6.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通过体育理论课、实践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6.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对腼腆、胆却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篮球等项目;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太极、慢跑、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跑步、广播操等;对自负、逞强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跳高、跨栏等项目。6.3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比赛最大的魅力就是竞争。体育教学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学要身体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挥内在综合作用。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奋进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珍惜友谊的品质和健康,良好的交往心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帮助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中,正确地认识成功与失败。

6.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强度极大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所以,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间既能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又能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以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开展教学活动。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7.1.1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使人际关系和谐。

7.1.2体育活动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7.1.3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7.1.4小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个人方面的因素,包括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各种压力和冲突以及各种心理方面的不平衡。7.2建议

7.2.1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7.2.2应以有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的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7.2.3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通过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丰富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 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106-108.[3] 李大为,马艳.试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151-152.[4] 胡剑波.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89-90.[5] 周德秀.试论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5,35:75-76.

第四篇: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资中县太平中学—韩建

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的变化,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快乐地成长。所谓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效能的状态。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锻炼是身体健康的决定因素,所以,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体育锻炼密不可分。首先,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巨大的,体育锻炼能产生愉快感。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而且,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向别人倾诉,思想处于紊乱状态,导致在学习上不求上进,对生活失去信心。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

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例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同时要有较强的感染力,要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科学、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再次,要带动学生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在一个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每个学生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上好理论课,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日趋严重,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方面的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正确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应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确立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因此,教师评价学生要做到以下两点:

1、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为了使学习评价能真正发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价值,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选择或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多种角度去评价学生,以便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

2、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评价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成绩水平,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最重要的条件。要使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地去从事某种活动,其决定性的因素是必须要能使他感到所做的努力是有成效、有价值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积极自我价值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确定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要让学生经过努力确能达到。另外,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弹性,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要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在跳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术技能分成三组练习,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水平组的学生的动作和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使他们通过练习能够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对于普通水平组的学生,使他们通过练习能够掌握技术动作;对于提高组的学生,使他们通过练习能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小组练习,从而更好的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尤其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给他们更多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使他们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素质考核中,每一项考核内容设置2——3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的强项参加考核,使他们感觉自己是优秀的。

五、促使学生运动愉快感的形成运动愉快感是指个体活动后产生的满足感和喜爱感,并对运动经历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我国学者研究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愉快感对于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预测作用,结果证实: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

影响学生运动愉快感形成的重要因素有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和心理上接受能力,如在跨栏跑教学中,先让学生从跨低栏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跨标准栏;在跳高教学中,可先用橡皮筋代替横杆。这种由易到难的目标设置,可使学生先体验到成功,进而产生愉快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克服体育学习中的恐惧心理。

影响学生运动愉快感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有选择地学习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学生有了运动专长,才能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这样能使学生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降低焦虑、消除忧郁等心理障碍,使学生产生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

六、抓住学科特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每项体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健康文明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遵守活动规则,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教育学生按规则允许的方式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健康心态。

3、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标准。体育活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学会靠真才实学,靠智慧技巧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去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4、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主要包括一个人的勇敢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主动性、独立性等,这些意志品质都是在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和培养起来的。

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一片沃土,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为了取得好的学习和活动效果,常常需要个体自觉地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例如:支撑跳跃、跨栏跑等有一定难度的项目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进取的精神,因为在这些项目练习中,学生的思想稍有犹豫或松懈,就有可能导致动作失败,甚至受伤;在寒冷的冬季进行中长跑练习,对学生既是耐力的锻炼,也是毅力的考验;在游戏教学中,每个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对学生的自制性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体育教师应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始终,尽可能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五篇: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体育对于增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还可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宣泄,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竞争意识自信心意志品质联合国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心里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体育对于心理健康的功能基础上提出在体育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体制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的目标,忽视学生达成心理健康的目标;片面地强调体育运的认知和身体练习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兴趣爱好。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喜爱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逃避体育课和体育兴趣、爱好狭窄的重要原因。总之,就是重视身体健康的锻炼,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各类竞赛,无形中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内外不断地通过各类体育的比赛,提升了学生积极向上、好胜、勇往直前的品质,也造就了学生灵活机智、快速反应等优秀的决断能力。

由于体育运动有它的竞争性和残酷性(比赛中冠军只有一个),在激烈的对抗中,胜了要保持,要有自信心和不断的努力,败了也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同过比赛提高学生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等绝不仅仅是运动员所独有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是应该具备的。因此在竞争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进取的竞争意识,比其他的学科更具现实意义。

首先课内外不断地通过比赛、对抗刺激强化,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就能较快地适应社会上的各类竞争。再者体育教学的安排一般在户外进行,偶遇到各类突发事件,碰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及时地处理好也是对学生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若能正确对待所经受的一次次磨练,无疑是培养了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其次通过教学比赛,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些能力的欠缺,在比赛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去分析、解决问题。第三,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而论,运动场是培养公平与合理竞争意识的最佳场所。现代体育竞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新的英雄观、荣誉观和人才观,在竞技场上不讲门第、不序尊卑、不论资历,最讲效率,它不承认任何除了身体条件和心理以外的不平等。因此,在现代体育竞争中可以培养现代人应有的“自信心、办事讲实效、守时昔时、顽强拼搏”等思想和心理素质。

2.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标准认为,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锻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理,对于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有很大影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在一些难度较大,相对危险的运动中出现一些胆却、害羞的心理现象,而导致完成动作不到位,甚至产生一种不好的情绪在学生中蔓延,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不经意的丧失了学生的自信心理。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等设定具体的、明确的,适合学生个体心理特点的目标,并由低向高,由易到难的逐步推进,使学生既能克服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又能主动、自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愉快的完成目标,受到肯定的评价,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又能强化学生的自信行为,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和培养。

3.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和一定程度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体育活动是磨练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教师应有意识的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目的,不仅仅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将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形成的坚强意志品质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朱天利 孙士杰.教育学教程[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下载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既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陈希超 (重庆市渝北区梅溪完全小学校)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的新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论如何建立小学生体育心理健康

    论如何建立小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摘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锲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日期:2003-10-22] 来源:中学体育网 作者: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2003-10-27 中学体育网 [字体:大 中 小]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对......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摘 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坚持这条原则。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本文从“......

    浅谈技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技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本文以技工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论述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既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