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填词(王君清)
怎样填词
王君清
一首首创歌曲流行后,就会有人按着这首歌的格式——歌词的句式、每个字的声调平仄、用韵的平仄和押韵的位置填写新唱词——旧瓶装新酒,旧瓶就成了‘词牌’。
为甚么写诗叫‘作诗’而写词却叫‘填词’呢?这与词的来源有关,词牌来源于歌曲,千首歌首首不同,那么就形成了千个‘词牌’。清代《钦定词谱》收入了2306个词牌,谁能熟记这么多词牌呢,所以每当作词都得先选好词牌,再按着各项具体要求照谱填写。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性的称做‘填词’了。如:《忆秦娥》
忆秦娥
李白 《秋思》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平〇仄
箫声咽,西风烈,〇平〇仄平平仄
秦娥梦断秦楼月。
长空雁叫霜晨月。平平仄
秦楼月,霜晨月,〇平〇仄
年年柳色,马蹄声碎,仄平平仄
霸陵伤别。
喇叭声咽。
〇平〇仄平平仄
乐游原上清秋节,雄关漫道真如铁,〇平〇仄平平仄
咸阳古道音尘绝。
而今迈步从头越。
平平仄
音尘绝,从头越,〇平〇仄
西风残照,苍山如海,仄平平仄
汉家陵阙。
残阳如血。
注:仄下划横线处表示韵脚位置。
〇处表示可以变通,即可平可仄。
词牌《忆秦娥》是李白首创。仿制者用词中的‘秦娥’这一人物形象给这首词起名为《忆秦娥》。《忆秦娥》 双调(分上下片)46字,上下片各三处押韵,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尾三字叠用。毛泽东遵照忆秦娥这个词牌子的格式和要求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可见毛泽东诗词创作态度的严谨,又凸显了这首词的悲壮凝重的笔调和作者昂扬奋发的革命情怀。
歌曲有分段和不分段的,词同样也有分段和不分段两种。一首词若两段,分别称为上下片(阕),上下片有的完全相同也有的稍有变化;分成三或四段的也有,称为三叠、四叠。
词牌根据字数的多少又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类。填词时可根据需要表抒内容的多少量材选词牌。不同的词牌都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更要根据情感的需要选择能充分表达此类情感的词牌。
格律诗特定位置上的平仄是可以变通,如‘一三五不论’,而词牌中的平仄变通是没有同一规律的,一个词牌一个要求,你不能自己随心所欲地改变。
综上所述,词是格律诗的发展,词继承了诗的全部的艺术要求,因此词又有‘诗余’之称。由于词牌的多样化、长短句的新组合,使 词的表现形式更生动、艺术表现能力更强。到宋代词达鼎盛,因此诗和词有了‘诗词’这个统称。
第二篇:剑网填词
【填词】百恋歌之饮水江湖·剑侠情缘
(2012-05-27 09:32:20)转载▼
标签: 分类: 填词 文化
百恋歌之饮水江湖·剑侠情缘
【1】【花阳花】浣雪辞 曲:Aqua(改)【2】【天策】剑侠名士录·天策 曲:天道云踪 【3】【策藏】离殇 曲:一夕海棠·离殇 【4】【花羊花】万水千山 曲:BALLAD 【5】清明 曲:雲流れ·东方)【6】【五毒】 曲:色彩の砂 【7】御剑行歌 曲:风运道舞 【8】青门旧事 曲:一舞倾城 【9】饮水志 曲:凤求凰
【10】【花羊花】花犯 曲:火宵の月·テ-マ~ピアノソロ~ 【11】【恶人谷】为心·心外无世 曲:千本樱 【12】一梦江湖 曲:千年破晓 【13】【策藏】饮霜华 曲:夕星 【14】【策藏】逐空 曲:alan-我的月光 【15】策马天涯 曲:剑仙决 【16】剑侠名仕录 曲:季曲(改)
[剑网三]浣雪辞(我也搞不清是花羊还是羊花了 …就让他们互攻吧…)浣雪辞
原曲:Aqua(改)编曲:六道碧落 作词:六道碧落
空谷幽然,谁将落花衔,江湖子弟江湖流连,江湖度百年,惊鸿一瞥,初见谁眉眼,明月天涯怅惘轻弹,相思五十弦,谁轻叹,俯看千江共一月,仰首天弦不见轮回溯转,浣旧雪,已度经年,长亭前,看雪落上你的睫,暮色苍茫看不清谁的脸,任凭风雪漫延,白了一肩,数流年,尝悲欢,梦里不知韶华迁,醉笑一晌贪欢,蓦然谁管,数悲欢,怅流年,指尖温存一笔一画谁脚下,一场纯阳雪。
遥望不知踪,问山水几重,我欲乘风回首怎奈,脚下太匆匆,小楼烛红,你为谁剪灯,万水千山枉然只道,我懂你未曾,我驻足,八方风雨江湖路,一夕天涯两相思作尘烟,可惜冬驻春无见,我仗剑,策马扬鞭为再见,一染杏色一回首的容颜,道再见,应无言,参商了却,看雪落,我指间,无意错抚宫商角,拂了月白满阶,暗浣飞雪,还记旧约?饱墨写,你在天涯赏永年芳菲漫天,唤不见飞雪。
承君诺,又奈何去之蹉跎,谁笛音奏尽了千秋月色,笑言将悠然空惹,欲抚弦,奈何知音苍云别,只问可再复停雪的那夜? 你走远,谁阖眼,尝斩痴念,登高楼,楼角月,怅它常阴晴圆缺,唱过相思长嗟,一场夙劫,把酒盏,泪痕沾,徜了青锋再偿那人世苦甜,拟花落为雪…
若再见,将雪浣,请樽一盏道离别,又见你的掌间,琼碎玉裂,花开谢,又一年
谁在那幡舞楼阁前等一夜,看万花初雪。_完_ 剑侠名士录·天策 曲:天道云踪 词:六道碧落
迢递寒声 望遥京 觅云踪 心若飘蓬 逐征鸿 西风凛
画角连营 一生兵戎 醉卧杀场 苍鹰擎 且御长风醉里挑灯 流云换月岁几程 抬眼万里无疆空蒙 控马扬尘战旗旌 淡生死 家国重
提长枪 满长弓 揽千账 百营
御青骢 舞我长枪唤雷动
饮 血色残阳映(血色孤影映)肃孤城 五十弦翻边塞风 我 金戈静听(静听金戈声)
江湖行 得知己狭路相逢(知己相逢)战 枪烈直指长空
我掌间 看交错掌纹纵横(不怜白发生)立马山河为证(忠义心 江山由我正)凌 云青 越 山万重 征 万里行 路 长冗 乘 北邙之风
问 可有谁唤珍重?......完
【剑网三/策藏】离殇 曲:一夕海棠·离殇 词:六道碧落
曲水环廊 清莲幽香 谁人 弹剑 踏千岗 临帖几行 引墨色点苍 无言对望 风轻微凉
青石巷 你转身 肃长枪 我转身 背斜阳 我回眸 剑上青穗长
思华年 我不言 可悲伤 我不叹 望千里江山万里 苍茫
剑浣花尘拟风雅半场 过客百年踏东水一江 同路江湖 殊途天涯 共闯 当时明月光
春花秋月年复花开花谢都只作梦一场
曲岸浮廊 悬铃回响 流水浮灯 你身旁 角声遥唱 血色染杀场 折戟黄沙 将谁人葬
酒一壶 挥长剑 断痴妄 舞青锋 为君狂 应笑我 声哑犹自唱
念昔时 不曾忘 不敢忘 再回首 无可奈何单影不 成双
梦里不知红尘过客妄 还酹江月望 忘尽应犹在西子浩渺烟波岁堤上 你撑伞缓步 回首轻笑唤一别无恙 完
[剑三/花羊花]万水千山 曲:BALLAD 词:六道碧落
负剑拥长风,山水几重,长安别卿,再见期冥冥,今对盏半盅,东风几程,望你眼中,又几岁枯荣,天微雪倚寒潭 闲鹤何踪。寒剑在手砌乱雪 落一身空蒙,清商抚邀弦歌 故辞几声,一弦一柱入千碧江南梦。伴花落朝暮谁永夜燃灯,白马寒江孤影,才叹物是人空,笑生死醉梦浮生去匆匆,不知今昔何年穷,几时明月中… 挥墨洗天青,花间恣情,一身霜雪,随我迢迢乘,未及先言恐,玉宇楼琼,独望千里,斜月为谁明。人走茶凉换壶 青梅酒澄,江湖夜雨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相约始相见终 相思无声,寥阔长天万里怅惘孤鸿… 昔狂吹尽也 昔尘欲沾襟,恍何似在人间,年华换两度新,青山白头叹 你心寂苍穹,他日不遥终相别,无须你相送… 一笑一叹将寒调入素弦,才觉华胥梦还,曲罢人已散,明月星华淡不知清宵半,犹思再见事违愿,又恐路漫漫… 堪岁月长流 勒辔挥剑书,薄雪遥寄花谷,化雨你可逐,看取苍翠老 天涯人驻足,晚步仰首天欲雪,可饮一杯无。难载冰雪温度,一场痴妄逐… 完
[剑三]清明 曲:雲流れ·东方 词:六道碧落
梦里,谁在水中月旁静听 一夜清明雨,桃花浅绽指伞底,惊了谁噫语,谁踏水墨江南来,正值清明再逢君,沽酒饮,一壶江湖两盏尽… 西子湖忆,一别经年去,再觅江湖无知己,俯案凝笔,笔笔相思意,字字珠玑,指剑青天祭。
谁在高楼亭台长殿舞袖 霓裳羽衣曲,回眸,已不见曾惊鸿 一瞥意,谁静听,谁人月华满身御风吹笛,相见,却是两两茫茫相对无语;一盏莲灯一手持两笑间 流光逐年去,掌间,尚存谁人温度可不去? 枕霜雪,江湖旧事谁人得以诉尽,宛尔,挥袖相别经年不减默契。
谁将年华轻付执念,贪恋庄周画蝶笔,谁举杯邀旧时月,轻笑痴人语,为谁剑狂千杯尽,为谁血染浸白衣,谁轻抚,三千念凝指间曲…
寂寞千山路,谁共与,扬鞭逐尘去,只叹江湖**聚,阖目难弃国疮痍,不解已是晓春雨,不减霜华满身袭,寒千山,山回路转已无君… Ha~无言天地寂,青梅可怜枝头依,君子如玉,既再见无期,清明寄雨…
THE END
五毒·
曲:色彩の砂 词:六道碧落
额间谁那远山黛色掩藏银铃响,广都郡南幽涧虫鸣盖熙熙攘攘,百草衔,蛊毒密练,流传的篇章,绝壁花,绽放千年的遗香,舞骨杖,轻吟唱,展翅膀,飞翔,飞花飞莹飞南疆,云雾山下黔灵望,点苍玉龙隔无量,奇藤怪壁灵药长,抬首望江湖苍茫,谁共比肩共扺掌,巴山夜雨猿鸣唱,漂泊天涯,任四海流浪; 谁将骨笛轻奏婉转千里唱悠扬,眼角朱砂微敛奇药诡术布一方,望辽阔,朝升日落,交替的沧桑,越尸潭,脚下绽蝶踏幽篁,御凤凰,手擎苍,天地闯,俯仰,黛山戏水青云朗,扁舟乘风不需桨,少年子弟江湖狂,八千岁月风雨荒,也曾齐辔天下翔,也曾比肩山河望,握紧手中的骨杖,共千里明月倒映千江。
舞骨杖,轻吟唱,展翅膀,飞翔,飞花飞莹飞南疆,云雾山下黔灵望,点苍玉龙隔无量,奇藤怪壁灵药长,抬首望江湖苍茫,谁共比肩共扺掌,巴山夜雨猿鸣唱,漂泊天涯,任四海流浪。-完-剑网三·御剑行歌 曲:风运道舞 词:六道碧落
男:风起,白衣激涟漪,青锋系,弹剑啸歌扁舟立,沐雨,江雾氤氲江山洗,记,豪饮江湖忆,女:望楼宇,长安外山河邻,独夜寂,谁人月下吹笛,打马去,酒阑棋罢月悬星凄,归路万花迷;
合:御剑行,岁月扶摇尽去,抹寒琴,天涯一曲,故人离,乎回首花舞天地,绝响赠知己;
男:此身寄,蜉蝣飘萍何依,今日别,叹嗟再见无期,曾悲欢,几重山水再见无期,女:曾悲欢,几重山水断弦共听,烫酒温寒心;
合:昆仑西,一襟霜雪欲尽,南坪帆,江风引雨,江湖忆,一梦梅落几季,御剑行歌万里——-完-
注(古词):
青门:旧时长安之称 瞿唐:瞿塘峡 怅悢:悲伤 午桥:洛阳名桥 罹:患,遭受 剑网三·青门旧事 曲:一舞倾城 词:六道碧落
但见天微抹云,天尽水长,竹浸酒樽凉,风吹客衣捋襟望,孤楼凭栏,青门旧怅—— 笔墨山河,文人骚客,寻仙问道,须弥纯阳,兰州汀坊,一曲霓裳,青山古刹,半柱长生香,西子崇光,剑予心藏,长策北邙,天高我仰,(敢诩风华)异域南疆,天席地床,曲戏虫蛊骨笛响,(天下无双)袖里乾坤,千手难防,百里灯引幽魂往;
青门梦,悲欢离合严重,青门行,爱恨情仇谁赠,青门空,问谁人还仍记,当年当时景,一叶落尽千山雪,遥送,身后抛,楼台歌舞声声,谁与共,江湖风雨重重,玉虚冯,勾弦撩人羁绪,应笑我多情,莫问弦歌思迢送,几程;
有沽酒处便为家,明日乘风行天下,白龙水接瞿唐月,游巫峡,烟花三旬西子恋,落水红叶渡枫华,龙门西望昆仑雪,一霎下,醉别江楼宦游客,江风引雨赏无暇,剑歌行路归来去,荡天涯;
重阁登,追旧梦,千帆尽,皆难醒,叹怎生,消夜永?古今事,多少恸,(青门梦、青门行、青门空、青门恸)抹寒云,炉上酒熟微醺,残雪纷,谁予知己共饮,(叹怎生、消夜永?古今事、多少恸)袷衣浅,蒹葭外暝色深,愿望尘,苍茫旅浮游身;
青门雪,落掩步痕几阶,青门雪,轻触了谁的睫,青门雪,曾葬过几春秋,落花几岁节,难折青柳赠东风,长嗟,百里华灯明碍月,藕花翠云千千叠,清酒相携就轻舟,青门夜,谁家玉笛声唱断,散入青门更漏远,来去知音各向远,怅悢感;
望四海,天地远何漫漫,荣华东流水,万事付之波澜,半生浪迹间,未免轻狂年少,足下九州宦,可邀共听焦尾弦,赠忘年,诉情缘,谁可无碍无怨,叹变迁,走马山河仗剑,此心对谁言,折柳别青门犹念,故友颜,向楼兰,千里回寄锦书叹,勿相念,谁引花谷淡雨靡,绯雪,立场战,无关正恶之辨,跋涉挑千川,沧海沉浮江湖饮,一盏;
添花佐酒幽谷栖(落素筝斜鸿阵里),宣上添墨勾几笔(勒笔轻描寻仙迹),逍遥辞递,风月无际,西楼淡月楚萧寄,挥袖相别叹轻易,从此明月共千里,别时犹记,皓月千里,从此碧落无相续,江湖催少年子弟,能几度策马快意,盛世青门,一城繁靡,半日京华皆赏尽,记,一笑论文轻狂曲(清狂顾曲),弹剑天祭,旧时不羁,任上酒痕沾衣,怀,忆昔午桥驻马倚,西,望青门枫华覆罹朱雨,青门旧忆,载,几度春风秋雨系......-完-
注(古词):
一漏天:四川多雨,仿若天漏,故有此称; 蘅皋:沼泽湿地等处的水岸; 迤逦:缓慢地; 一成:任随; 夙昔:往昔; 流易:消逝;
顿辔嵩倚:驻马倚望高山,嵩:不指少林嵩山,而是高的意思; 夕息:傍晚时分; 当体:应当用; 临川:水边; 蟾宫:月亮;
剑网三·饮水志 曲:凤求凰 词:六道碧落
(持来碧血染青锋,酒旗斜矗背西风)打马乘,似水好风,弹剑,九霄听,幽篁动,雨中笙,沽酒,剑侠行; 夜凉吹笛深谷传,谁人鸣琴续玉弦,君子如风剑华似月,男儿似铁枪立如阙,双刃舞扇桃花落伞,问断发便断三千念? 万里上都一漏天,银笛戏虫声唱远; 扬州翠千山,昆仑砌雪乱,晚来红泥火炉暖,酒熟饮正酣,长河扁舟衔,远山孤云簪,两汪清池望五岳,一醅凝露照流年,也曾罹雨绊,勒辔停几栈,行尽千里过江南,一夜花落伴,青骢御比肩,百步杨柳穿,会心相视一笑间,江湖再见;
轻鸿欲下征篷卷,回望兮矣寄长安,三万里,驰疆远,昔水犹寒,丹青不渝笔下佚卷,柳营传,数声笳叹,问谁人可定聚散,觅归踪,落雪满,覆了千山,融雪洗刃拭剑,山路转,君已无见; 登高楼兮望泊江舟,风习习兮天地悠悠,飞云冉冉蘅皋雨后,清纹弄皱青蜓碧藕,无限潇湘沧波信流,马嘶人起迤逦缓走,前度刘郎六州歌头,我亦多情一成消忧; 心知情字无长久,不信有白头,人声得意且尽酒,快意行九州,马上长歌遗一喉,望落日楼头,遥岑远目疆无际,饮水世间恣情游,青云千仞疏风微,送下弈白黑,剪烛巴山待夜雨,知己事几时归,咏史犹怀四方志,执纸拓笔挥,陌上枯荣一岁岁。谁共我江湖一醉; 眼前一杯怀夙昔,楚歌南风谱一曲,天未晓,听寒更,微风动裾,落花入领风流揖,黄河西北冲云去,多叹衔我千里心,冬夏歇,寒暑谢,荏苒流易,振衣起,月华披,烟波如遇,顿辔嵩倚,江上棹歌伴人行,(夕息不曾抱影怜,岁暮云一天地换)一阕声长听不尽,(当体七弦寄知己,临川沽酒蟾宫倚)恣情酬,一壶饮,短轴轻楫,(奋袂攘襟素弦勾,记一霎蝶梦庄周)半坞云,一径壁,纷花舞江无人迹。-完-
【花羊花】花犯 曲:火宵の月·テ-マ~ピアノソロ~ 词:六道碧落
梦里不知流连,旋看飞坠阑珊,谁守花谷向远,回首间,一声游吟传,缓马琴声渐远,暂陪暮阳待月,灯似有心千结,今夜雪,覆在谁掌间,承谁一诺谁笑侃,天涯仗剑谁已倦,谁家柳遮亭敝驿,不隔江水去又返,何人念经历山水,流落无几有谁叹,难算,年复他年,谁孤华山颠,遥看; 纯阳霜雪漫天,一剑素白飘散,不解万花阻雪,提笔写,皓月冷千山,谁倚三星望月,月华佐酒畅酣,纵将江湖望穿,谁仍叹,殊途难相见,千载黄粱付笑谈,呓山径寻仙,五更寒,凋零碧树白衫,一世悠然,一时妄言,一朝付流年,听断弦,相逢晚,今昔何年? 回首拾旧阶,才方察是,花犯。完
【恶人谷】为心·心外无世 曲:千本樱 词:六道碧落
跋涉四海广垣,蹄踏九州峰巅,热血烫我心间,满襟豪念,快人快语,快刀快剑,凭心所欲,何为荒诞?
何谓悲怜,何谓侠剑,何谓圣贤,评定正邪,不过立场变,我自快意,信他恶名传,江湖风云,抉择一念间,鹤舞云衔,一剑冲天;
舞我剑戟刀枪,慵眼抬向残阳,三千里昆仑广,九万尺碧落望,世醒独醉何妨,自比独醒欢畅,浮生不过百年,得意处且欢唱,自古败寇成王,怎信青史留长,侯爵帝王将相,无非埃土埋葬,弹指宦世一场,今朝有醉且尝,笑傲天地信闯,谁共与我狂!拨弦金戈清鸣,挥袖青云长空,喜怒随心而定,随世人评,假仁假义,阿谀奉承,虚以委蛇,逐利追名,劳繁世故,不若由心,恣意恣情,人心易变,从来信无用,善恶谁能,真正分辨清,嗔妄痴怨,三千世界中,溯世而观,随波飘萍;
岂知人生之初,其性皆本为恶,虚诩自拟侠路,谁定谁辨谁步,总我罪孽满途,世上几人无辜? 无需神佛救赎,我命由我渡; 何为罪无可恕,其罪谁定与吾? 何谓恶人之路,其恶凭何加诸? 不屑世俗凡夫,枉自定规设谱,江湖自在无束,唯我恶人谷!评定正邪,不过立场变,我自快意,信他恶名传,江湖风云,抉择一念间,鹤舞云衔,一剑冲天; 岂知人生之初,其性皆本为恶,虚诩自拟侠路,谁定谁辨谁步,总我罪孽满途,世上几人无辜? 无需神佛救赎,我命由我渡; 何为罪无可恕,其罪谁定与吾? 何谓恶人之路,其恶凭何加诸? 不屑世俗凡夫,枉自定规设谱,江湖自在无束,唯我恶人谷!
完 【剑网三】一梦江湖 曲:千年破晓 词:六道碧落
一喉长歌记笑谈,浮生去匆匆,天涯人漂泊沉浮似梦;
凄凄芳草千里,拥素云黄鹤去,寒柳遮亭蔽驿,不隔江水离,铸剑歆慕情义,戎装负悠然弃,仗酒祓(fu)酒倾愁饮,寒宵,知己相惜,听画舫舟头歌一曲,戒凡身素心落碧溪,同处天涯倦旅,一壶豪情,闲云鹤谭空山寂,晴昼万花幽谷栖,谁引巴蜀风雨,江湖酣畅一场淋漓。
泛舟临江长揖,自歌谁答我意,谁为千古知己,一笑付千里,残毡拥雪温酒,谁共我一盏尽,逢来夜寒风细,静听,江湖夜雨,闻龙沙夜饮鸣笳凄,望离人曾湿西湖雨,三月烟花扬州,青门犹记,(青门:长安)昆仑踏雪迹无觅,南屏长河一帆行,几度物换星移,晚卷西山一帘风清; 几万里孤云洗长空,窥云外山河叠几重,驻马斜照孤影,归期冥冥,一喉长歌叹匆匆,剑侠漂泊共几程,几度物换星移,江湖沉浮一世如梦。END 【策藏】饮霜华 曲:夕星 词:六道碧落 西子东风 飞花流萤 载花载酒 双影挑灯 月底霜下 月白几成 营马遥闻 四起笳声 伴人一霎 栏杆长 谁将剑藏
青门朱雀 三军将 剑指长枪
意气年少流光葬 葬过他乡
挥袖长拨弦音长 一曲北邙 怀此恨寄残醉 望不尽江山路 长结西湖烟柳负 霜华来扑
暗数十年江湖路 能有几度狂如初 当年醉死差无苦 明灭残烛
流翠江南 桃开半面 谁踏飞花 一地阑珊 霜华鬓染 楼台怅看 桃花酌墨 一纸嫣然 提剑跋涉又一川 纵醉无欢
暮雨朝云去又还 天长梦短
万里云帆断千山 游子客倦
与君共醉霜华夜 风月无关 重刃负漫徒然 望不尽青山远 拭剑霜枕锋寒 天高水远
暗数几度霜华月 折戟归来匣中剑 此别袅袅天涯恨 天涯无边
END
【逐空】一词源自九重绯樱大人文,璎珞编绘的一篇龙剑同人漫《逐空》。文案:
少年子弟江湖行,念知己,幸逢知会焦尾意,挽雕弓,联飞鞚,渺神京; 叹好景别时轻易,踏扬州十里路,天地无言,今来古往,此别天涯难见,从来别后月最圆,莫轻叹,古难全;
沽酒亭榭,君遗千钟万古愁,酿雪笑饮,不劝君莫行,自叹吾莫醒; 记江湖比肩,青骢逐蹄人并辔,相濡江湖,几度风流;
送君此去,焦尾拨弦,山回路千转,马行人行曲相形; 黄沙葬剑,横戟沙场,谁闻角声遥唱,旧乡;
再未见,清影黄衫; 皓首两地各不知,且共蟾宫千江月,两处回首,不见双影。
——你我追逐一场,终为空。【剑网三-策藏】逐空 选曲:alan-我的月光 文案/词:六道碧落
青骢会意,扬鞭随,感几朝旧事,度几岁,如东水,宦行走马饮,沽了江湖一杯,断续残阳追,岁晚江空坠,转蓬渡回,俯仰天下一醉,纵怀此闲情,为谁仍唱《式微》? 清光刃携,挽剑书写,携壶结客当时月,谁舞翩跹,花落英谢,浅叠—— 扬州十里,无言谁解,阊门一笑天涯别,(阊门:扬州西门)谁遗千钟雪,独饮一夜,三千埃土葬一培,鲜血—— 高山之意,几人省(xing)
相见两心知,立谈中,死生同,(立谈中:须臾而谈即意气相投;)渺云叠千重层,暮雪千山望空,描梦里丹青,白羽接雕弓,驰射九重,尘世快意感逢,回首千百度,一夜阑珊看尽;
君子如风,何系流景,(流景:流年)人生如寄须酩酊,几度风流,狂歌痛饮,逐空——
剑吼西风,且联飞鞚,(联飞鞚:联辔并驰之意)百岁江湖一梦醒,手寄七弦桐,孤鸿目送,(七弦桐:桐木所造的琴,或五或七弦;)驿寄桃花拟赠春,且行—— 蹄踏纷土,一声唱入,离歌一阕长亭暮,往事后期,今怀昔度,虚无—— 流景铭书,一笑刻骨,血染长戟御马驻,回望天地路,狂笑迟暮,白发谁家客醉歌,空逐—— 一饮千钟,谁共狂,灯火已昏黄,披一身半月光,换了旧年章,无尽今来古往,埃土埋葬...完
[剑网三]策马天涯 曲:剑仙决 词:六道碧落
逢君相携,武陵年少陌上约,长啸歌祭青天,逐去青鸾,足踏也万水千山,风流犹拍人肩。点墨七艺遨弦,身隐花谷心悠然,冷眼枯荣变迁,冯虚御风凌霄汉,青川,禅音钟鸣以平牵尘念,指端芳菲染流年,楼台佾舞无双剑,慕剑惜剑铸剑,恋剑痴剑心藏剑,戎马护我河山,大漠长河孤烟伴,南疆,一去万里回首路遥远,幽篁深风瑟寒箪,诡罗寒剑谁可辨。忘却营营,倚马听江声,对花对酒,长醉不愿醒。
侠路相见,高山流水焦尾弦,与君同共仗剑,执我长剑,策马长啸江湖歌,仰首饮清酒洌,沽酒一壶,携去任疏狂踏遍,望天地染暮雪,千山暮雪,江湖一梦笑谈间,可还记初衷言。明月长圆,平生总稀见,故人长别,无言,千江共月,平生几回见,回身万里,故人长绝…
正气浩然,长策御宇青云看,不愧于吾心间,侠骨义身,剑饮飞雪长指天,洗青锋旧事浣,狂笑三千,何去管那恶名传,天地大我恣然,百岁一梦,青丝绾鬓白苍颜,无需惜白头叹。拭刃剑上角逐,我狂饮一壶,望尽天涯路,谁管百年付,梅花开落一梦,寂寞冢英雄墓,望长空极目,怀剑伴红尘度,意气行涉江湖,目断千山阻,万里帆行何处,谁和我唱今古!驰射风袖扬鞭,齐辔纵马比气岸,倾去前尘再还,犹在西湖波底月,荒寒,风吹散素约几片归人言,归去仍怀初时豪情,纵身化土亦无憾。
完
[剑网三]剑侠名仕录 曲:季曲 词:六道碧落
[合] 我辈皆出俊秀,仗剑天下远游,乱世风凉雨凄,风云迭起**不休,道也我意风流,叹也恣情难酬,回望江山千古,剑侠之路情缘难留。[天策] 沙场醉卧策马征戎,横枪望江流,[藏剑] 重刃无锋大巧不工,指剑凌九洲,[万花] 几代风雅百草烹茶,点墨河山,笔下千秋,[纯阳] 纷雪如晤落掩来路,御风诩天穹。[七秀] 昔时佳人剑气一舞,今朝风雨独步,快意江湖情仇,何妨红妆锦绣,[少林] 钟鼓禅音空幽,空山新雨之后,清眉浩眸淡看权谋,出尘入世看透。[合] 天涯倦旅厌否,莫叹伊人白头,犹记经行故处,少年意气刀剑似梦,耳畔纷争声犹,再逢多事之秋,回首身畔点检,谁人共我半生荣忧![唐门] 弩破长空,血划墨钩,[五毒] 魅惑众生,蛊毒覆手,[唐毒] 武林看我巴蜀儿女新起波澜再涌,一代豪雄,岂是中原独生有。
[唐毒] 暴雨梨花,环扣千手,[五毒] 银铃摇响,乌笛轻奏,[少林] 灵犀一点,院扉缓扣,[七秀] 浅披罗裳,独上兰舟,[纯阳] 掌化乾坤,阴阳万生,[万花] 侠路萍逢,青梅煮酒,[藏剑] 铸剑藏楼,玉箪更漏,[天策] 封狼居胥,风华依旧,HA… [五毒] 能善诡术去留,避世巫疆百秋,御蛊衔毒只手,冷眼世间明棋暗斗,[唐门] 暗破流月长沟,道是至钢亦柔,难觅形迹诡踪,翼划天迹我敌任狩,[策藏] 我自狷狂,[花阳] 搠蔑王候,[僧秀] 御风满袖,[唐毒] 寄愿无忧,[天策] 江湖子弟百代英豪过眼即幻空,[合] 萧瑟春秋,愿伴,剑侠一(之)路游!
完
第三篇:填词知识集锦
填词知识集锦
一
从历代词话中所涉及的欣赏问题的一些材料来看,对于词作的欣赏,主要是指对于作品澄心息虑的静观默想及揣摩玩味。角度上则有意、境、调、格、声、色、味、神、骨、体、趣诸端。而对于词作之色、味、神等问题,特别是在清代词话,可以来看一看。
论色。沉谦(论词杂说):「白描不可近俗,修饰不得太文,生香真色,在离即之间,不特难知,亦难言。」
王士禛(花草蒙拾):「花间字法,最着意设色。」
先着(词洁)评晏几道(南乡子):「小词之妙,如汉魏五言诗,其风骨兴象,迥乎不同。茍徒求之色泽字句间,斯末矣。然入崇、宣以后,虽情事较新,而体气已薄,亦风气为之,要不可以强也。」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飞卿(菩萨蛮)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更漏子)云:『银蠋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酒泉子)云:『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作小令,若不“似”此着色取致,便觉寡味。」
谢章廷:「设色,词家所不废也。今试取温尉与梦窗较之,便知仙凡别矣。盖所争在风骨,在神韵。温尉生香活色,梦窗所谓七宝楼台,所折不成片段。又其甚者,则浮艳耳。阮亭揣摩花间,沾沾于『?』、『苣』一二字义,是犹见其表而遗其里欤。须知『檀峦金碧,婀娜蓬莱』未必便低便俗于『宝函钿雀,画屏鹧鸪』,亦视驱遣者造诣何如耳。」
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不宜过于设色,亦不宜过于白描。设色则无骨,白描则无采。如粲女试妆,不假珠翠而自然浓丽,不洗铅华而自然淡雅,得之矣。」
论味。毛大可(鹤门词序):「大抵词必有意有调有声有色人人知之。若别有气味,在声色之外,则人罕知者。」
孙麟趾(词迳):「学问到至高境界,无可言说。词之高妙,在气味,不在字句也。
论神。田同之(西圃词说):「词以神气为主。取韵者,次也;缕金错采,其末耳。」
沈祥龙(论词随笔):「词韶丽处,不在涂脂抹粉也,诵东坡『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句,自觉口吻俱香;悲慨处,不在叹逝伤离也,诵耆卿『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句,自觉神魂欲断。盖皆神不在迹也。」
二
李渔(窥词管见):「曲宜耐唱,词宜耐读。耐唱与耐读有相同处,有绝不相同处。盖同一字也,读是此音,而唱入曲中,全与此音不合者,故不得不为歌儿体贴,宁使读时碍口,以图歌时利吻。词则全为吟诵而设,止求便读而已。便读之法,首忌韵杂,次忌音连,三忌字涩。」
徐渭曰:「读词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应是为佣言借貌一流人说法。夫温柔敦厚,诗教也;陡然一惊,固是词中佳境。」
其次,对于诵读的目的、功能、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谢元淮(填词浅说):「四声平仄、呼吸抑扬,均有自然之妙。即平素不习工尺者,能于照谱填成之后,反复吟哦,自有会心惬意处。大略阴平宜搭上声,阳平宜搭去声,不必拘泥死法。昔人谓孟浩然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诗尚如此,词可忽哉!」
读词的主要目的,不但是为了欣赏前人词作,而且也是为了指导自己创作。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熟读温、韦词,则意境自厚;熟读周、秦词,则韵味自深;熟读苏、辛词,则才气自旺;熟读姜、张词,则格调自高;熟读碧山词,则本原自正,规模自远。本是以求风雅,何必遽让古人。」
蒋兆兰(词说):「作词当以读词为权舆。声音之道,本乎天籁,协乎人心。词本名乐府,可被管弦。今虽音律失传,而善读者,辄能锵洋和韵,抑扬高下,极声调之美。其浏亮谐顺之调固然,即拗涩难读者,亦无不然。及至声调极熟,操管自为,即声响随文字流出,自然合拍!」
再次,比较全面地论述诵读词作的方式方法。孙麟趾(词迳):「阅词者不独赏其词意,尤须审其节奏。节奏与词意俱佳,是为上品。」
(华雨庵词话):「读词之法,心细如发。先屏去一切闲思杂虑,然后心向之,目注之,谛审而咀味之,方见古人用心处。若全不体会,随口唱去,何异老僧诵经,乞儿丐食。」
况周颐(蕙风词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三十年前,以此法为日课,养成不入时之性情,不遑恤也。」又云:「学填词,先学读词。抑扬顿挫,心领神会。日久,胸次郁勃,信手拈来,自然丰神谐怀矣。」
夏敬观(蕙风词话诠评):「读词不成腔,不能知腔调音节之要处,故必得读之诀而后可。韵味在表者,见词之字句可知;韵味在内者,非读不悟也。音节要处,在平仄及四声,在句豆,如一领二、二领一、一领三等等。又凡文义二字相连者,不可离而为二;一领二,不可连而为三,诸如此类是也。平上去入四声,自有分别,音须分清。此非谓填词必墨守成规四声也,但填词时必须四声不混耳。」
最后,对于阅读词作所引发的美感享受,有了初步的认识。刘存仁(赌棋山庄词话序):「取竹垞(词综)读之,曼声绰态,啭玉圆珠,使人荡气回肠魂销而不能已。」
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尝谓词之感人甚于诗,王梦楼太守序(穆堂词)云:访余于京口快雨堂,录所作词数首见示,余适有所感,读之忽至泣下。余皈依空门十馀年,神情寂寞,而穆堂之词,能动余若此,其所诣可知已。然词能动人若此,彼诗之不能动人者,其所诣不愈可知耶。」
三
对于词的创作技巧,历代词话通常采取三言两语点到为止的方式,要言不繁,同时列举大量作品和创作实例,给人以亲切的体会,不但有助于创作,也有助于对词作的欣赏和理解。其中要诀和禁忌的记载论述,虽偶有故弄玄虚之弊,代大体上还是可以参考的,更有价值的是,这些记叙描述了词作家创作的人文环境,对于理解历代词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作,首先是主体的一种有意识活动。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所谓知人论世,所谓「血管中出来的都是血」,都是说,主体的素质、境地、习性、地位、遭遇等等,对于创作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过去词话对于主体的素质性情天分等因素和创作的关系,有非常深入的论述。首先,词话家们认为,创作主体的天赋,是影响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灵芬馆词话):「余尝谓词在难易之间,茍性所不近,虽竭尽心力为之而不工,亦有偶然学之即合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故知东坡、白石具有天授,非人力所可到。」
但是天生的词人毕竟是少数,主要是在后天所形成的素质、性情、性格、气质等因素,对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王士祯曾仿汉扬雄「诗人之赋、词人之赋」旧说,提出了创作主体间的差异:「有诗人之词有词人之词。诗人之词,自然胜引,托寄高旷,如虞山、曲周、吉水、兰阳、新建、益都诸公是也。词人之词,缠绵荡往,穷纤极隐,则凝父、遐周、莼僧、去矜、诸君而外。此理正难简会。」邹祇谟引况周颐(蓼园词选序):「词之为道,贵乎有性情,有襟期,涉世少,读书多。」究其实,作词并非易事,既须天分,也须性情、襟期、学问。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评陈允平(八宝装):「西麓和平婉丽,最合世好。但无健举之笔,沉挚之思,学之必使生气汨丧。」
主体的性格、情怀影响词的创作,从创作中也能看出主体性格,而创作活动也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主体的气质。田同之(西圃词说)(疑为引述他人之语):「填词亦各见其性情。性情豪放者,强作婉约语,毕竟豪气未除。性情婉约者,强作豪放语不觉婉态自露。」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三认为:「余谓此秋珊言,以写其不平耳。夫人文合一,理所固然,究之人自有人之性,文自有文之体,凡秋珊所言者,其故在不深于情耳。深于情,则刚无不柔,直无不曲,当于性中求情之用,若徒求柔求曲,则词格未工,而心术或先病矣。」
但主体的性情、气质等因素的形成,又无不与其生活遭遇有关。因而,创作主要地还是决定于主体的生活遭遇。曾丰(知嫁翁词集序):「歌则杂出于无赖不羁之士,率情性而发耳。礼仪归欤否也,不计也。」虽然曾丰是想批评这些歌词不合道德的,但他却讲出了主体与创作间某种相关关系的普遍规律。词为儒者馀事,作词不能当饭吃,故只有赖无聊或无事的闲人畸人高人才有心情和时间精益求精地去作词。田同之(西圃词说自序)则以自己为例,具体地说明了这一规律:「忽忽数十年,沉困于制举艺,不暇兼及.....今老矣,卧病岩间,无所事事,复流连于宋之六十家中,勉强效颦,以寄情性。」
发愤而作不平则鸣文章憎命达,前代的诗文论中,对于主体的不幸遭遇或坎坷经历与创作的关系,早有论述。历代词话继承了这一观点,并有所深化及发展。明许孚远(升庵长短句序):「天生异材,投之闲寂,困之厄穷,达观造化之理,探索经史之蕴,经纶满腹,无所发泄于致主匡时之略,而仅着为文词。其纵横变化,穷极绮丽,有以也。然则尚论先生者,当先知其人品与其学术,而后可以读其文词。长短句,文之末流也,先生盖出其馀力为之,而非所以先也。」杨慎被放逐到云南,「致主匡时」当然谈不上了,于是退而求其次,弄起文词来。中国文人总有一种修齐治平情结,文学被看成是第二位的东西,被作为发牢骚的工具。于是有了「发愤着书」说。小词原为遣兴娱宾的轻松玩艺儿,现在却成了「厄穷」的产物。
冯金伯(词苑萃编)引陈子龙云:「宋人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馀,故其所造独工。」把欢愉也包括进来,比较全面。浙西派后学吴锡麒(张渌卿露华词序)说:「昔欧阳公序圣俞诗,谓穷而后工,而吾谓唯词尤甚。盖其萧寥孤奇之旨,幽琼独造之音,必与麈事罕交,冷趣相恰,而后托ㄠ弦而徐引,激寒吹以自鸣,天籁一通,奇弄乃发。若夫大酒肥鱼之社,眼花耳热之娱,又岂能习其铿锵,谐诸节奏?」太平发福之人,优游卒岁,那里还会写什幺词?穷而后工,是诗词的共同规律。李佳(左庵词话):「韩子云:『欢笑之词难工,艰苦之言易好。』诗文皆然,词亦何莫不然。统观诸作,凡泛泛应酬,空空写景,半属平平。若骚客劳人,俯仰古今,溯洄身世,自罔不情味隽永,令读者百回不厌。」就是说,欢乐之词即使写了,也属平平,没什幺意思。
当然,这种人生遭遇,还必须通过主体的心境才能起作用。这就是所谓「词心」。冯煦(蒿庵论词):「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予于少游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隽,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邪。」况周诒(蕙风词话):「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吾心为主,而书卷辅也。书卷多,吾言尤易出耳。」
「词心」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对于创作主体的更深一步的分析。如果说,所谓「赋家之心」,主要是指作者的怀抱,那幺,「词家之心」,则是主体生命的体现。如果说,宋代以来的诗歌,更多地承担了应酬或应景的任务,那幺宋代以来的词作,则更
[1][2][3][4][5]下一页
第四篇:The show填词
The show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1.____________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2.____________,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Slow it down, 3._____________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Cause it's too much, yeah it's a lotTo be something I'm not
I'm a 4.________ out of love'Cause I just can't get enough...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The show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1.____________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2.____________,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Slow it down, 3._____________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Cause it's too much, yeah it's a lotTo be something I'm not
I'm a 4.________ out of love'Cause I just can't get enough...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5.____________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
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6.____________...And just 7.______________The sun is hot 8._____________Just like a giant spotlightThe people follow the signsAnd synchronize in time
It's a 9._____, nobody knows
They've got a 10.________to the show....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11.___________.I'm just a little girl 12.______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And just enjoy the showJust enjoy the show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And just 13._______________…Just enjoy the show
I want my money back(*3)Just enjoy the show
I want my money back(*3)
Just enjoy the show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5.____________ 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
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6.____________...And just 7.______________The sun is hot 8._____________Just like a giant spotlightThe people follow the signsAnd synchronize in time
It's a 9._____, nobody knows
They've got a 10.________to the show....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11.___________.I'm just a little girl 12.______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And just enjoy the showJust enjoy the show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
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And just 13._______________…Just enjoy the show
I want my money back(*3)Just enjoy the show
I want my money back(*3)
Just enjoy the show
第五篇:王君课堂实录
王君:《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述评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3-20 8:36:54 阅读666次 【大 中 小】
整合与比照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
——评王君老师《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 执教: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分校 王 君 评点: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杨正奎
【课堂实录】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实录的是第二课时)
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同学们的争论很热烈。王悦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同意。看来,这个问题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这个导入直接明确。第一,这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入。它不仅回顾了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尊重学生,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开展后面的教学;第二,这是抓住了学生中矛盾分歧的导入。“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三,这是明确地提出了读书方式的导入。“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求学生去咬文嚼字,直击文本。)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有与众不同之意,含有褒义的。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 生:独行。
师:我想到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词第一句就是“独立寒秋”,好一个“独”!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师:隐逸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生:周敦颐只在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达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对“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反衬,而是正衬。写陶渊明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
生:他自己更美(众笑)
(教师点评语言精当。在短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点评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次是用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细品“独”字,并联想到“独立寒秋”,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第二次是引导比较“隐逸者”与“花之隐者”的不同,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体会周敦颐的生活态度;第三次是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这次不仅总结了讨论的主题,而且顺势追问:“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为下面的“变换身份”这一“变形”方式作好了铺垫。)
师:那好,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予独爱”一句)
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于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生:我的美名远播,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
生:我庄重高雅,绝不对权贵献媚求荣。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
生:我像莲花一样让人敬重不可侮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
师:说得不错,再背一背这句。(生齐背“予独爱”一句)
师:现在,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
(“变换身份”,变得精妙。这里呈现了三种形式:其一,变换身份夸自己读原文。这一设计匠心独运,学生变换身份读,不仅读出了是周敦颐的内心,而且读出了作为周敦颐的自豪感。其二,结合文中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夸自己。这既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周敦颐的深入理解,加深了自己的体验。其三,变换身份与陶渊明比一比。这里比出了两者的不同,读出了深度。“变换身份”,其本质是引导学生“体验”人物,“变”得精彩,妙不可言!)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也背诵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气。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黄庭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板书)。
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气质理想有关,也和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来,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教师讲析精炼,语言精美。第一,教者结合学生的发言,适当穿插引用资料,要言不烦,讲出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不同,这是对学生发言的提升;第二,教者语言精美,干净洗练。如:“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教师精美雅致的语言,课堂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师:我们读懂了刘禹锡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再看刘禹锡。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先自由朗读一遍。
(教师提出的主问题精准且直奔教学核心目标。在前面读懂周敦颐之后,这个主问题就避免了零打碎敲式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一,它承上启下,在前面蓄势的基础上,将讨论的焦点聚集到本堂课的核心目标:探究刘禹锡的心灵。第二,这个问题是选择问,尊重学生的认知,教师的问题本身没有倾向性和暗示性,因此能够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让学生“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眼睛始终紧盯文本。)
(生自由诵读)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周敦颐式的。你看,他对自己陋室的评价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认为自己的品德是美好的,可以让陋室生辉。
师: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
(众笑,生被问住了,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的居住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不也是一种隐居的环境吗?
生:我不同意。刘禹锡的生活其实很丰富的,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种生活是隐居的生活吗?
生:老师,这地方有点儿矛盾,既然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以生青苔呢?矛盾的!(众笑)。
生(急切地):我还是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请注意,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金经有南华经„„(众大笑),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
师:有意思!再深入一点点,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 生:“调”更悠闲更随意,“素琴”说明他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师:品得妙!这个“调”让我想起了那著名的“悠然见南山”的—— 生:见!
师:对,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闲适和自得。
生:我也觉得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选择,你看他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清静优雅,自由自在,不是隐居之人是什么?
生:他的生活并不清雅,“谈笑有鸿儒”就可以证明。一个隐居之人,还会和世俗间的读书人来往频繁吗?一个真正心灵幽静的人,还会拒绝和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来往吗?我们背诵的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他可都是把自己打扮成农民的样子啊。
师:有意思有意思!确实,陶渊明过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包括他的文字,都有泥土的气息了。
生(急切地):我坚决不同意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以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比方自己的陋室。诸葛亮和杨子云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看来,刘禹锡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一样建功立业的。
师(惊喜地):好!真知灼见!生:还有,结尾点题句刘禹锡用的是孔子的名句。孔子是儒家主张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这段时间班里读《论语》,孔子表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完这个句子)。我想孔子更赞成周敦颐的人生选择,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依旧要建功立业。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也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生:对。老师讲过孔子是坚决主张入世的,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政治理想在奋斗。刘禹锡引用他的话,可见是非常尊崇孔子的。他不可能去隐居。师:有见解,活学活用,半学期的《论语》没有白读!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
(引导学生齐读开头两遍。)生(恍然大悟):开头其实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其实是把自己比成了仙和龙。
师:哦,只不过,是和诸葛亮一般的—— 生:卧龙!(众笑)
生:一个把自己比作龙和仙的人会真正隐居吗?
生:还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禹锡并不安于寂寞,他希望自己的陋室能够“名”和“灵”,其实就是一开头就流露了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想法。这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不会是陶渊明式的。
师:这就怪了,看来《陋室铭》中表达的东西有矛盾啊!生(手举得老高):老师,我觉得是不是这样的。刘禹锡他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在不知觉中又暴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说,他当时过的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教师引导无痕,追问机智;师生对话精彩。
先谈教师的引导和追问。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引导、追问使学生对刘禹锡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课堂气氛高潮迭起,精彩的发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断呈现。这个环节中,教师追问了三次:第一次是在肯定学生的发言之后的追问“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让学生不仅浅尝,而且深究;第二次是在前一个学生似乎理由很充分的情况下的启发式追问“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在比较中,试图让学生自己探究出一个矛盾的刘禹锡;第三次追问时在学生抓住文章结尾,逐渐弄清楚刘禹锡主张出世为官之后,“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水到渠成,一下子帮助学生探究出刘禹锡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再谈谈精彩的师生对话。精彩有三:一是,学生与学生的辩论式对话,有理有据,各抒己见,旁征博引,平等交流;二是,老师对学生发言的点评式对话,引导即时,切中关键,发人深思,提升思维;三是,师生与文本的咬文嚼字式对话,立足文本,扣紧字词,反复比较,深入探究。
由此可见,课堂对话的精彩来源于教师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机会,适时引导、追问的能力。这个教学环节充分看出教者的功力。)
师:好一个“不知觉”!这句话像一把解剖刀,就要把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袒露在我们面前。现在请大家看看《名校精练》之后关于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谁来讲讲。
生: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师:讲得真生动!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吗,刘禹锡隐居没有? 生:他没有隐居,还在当官,只是被贬官了。他还住在城里。
师:那就有意思了!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岂不是虚假的?(生沉默,思考)
生:他这样写是为了回击权贵的压迫,表达一种绝不低头的志向。你越压迫我,我越要活得潇洒自得,你要我活得不像一个人,我越要活得像一个人。
生:《陋室铭》中的生活场景确实是经过了刘禹锡的夸张的。生活是现实的。城里的一间小屋,条件肯定很糟糕,来来往往的人也可能不会都那么高雅,环境也可能不会那么清幽,但是我认为,刘禹锡这样写不是造假,而是因为他的心。
师:分析得非常有见地。他的心如何?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 生:很开阔。
师:房子很嘈杂,但是他的心—— 生:很宁静。
师: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 生:很饱满。
师:对了,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他没有选择桃花源,他和周敦颐一样,在淤泥之中还在顽强乐观地生长。这个周的班级古诗积累,老师推荐了刘禹锡一系列的小诗,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老师是要让同学们感受刘禹锡是一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以前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秋词》,一起来——
(生齐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同学们,这便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师: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句子是沉舟——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师:同学们,吟诵着“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所以,同学们,《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知人论世,探究深入。读文就是读人,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穿插了多个资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刘禹锡的内心深处。联系资料多样,有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背景,有刘禹锡不同时期的诗句,还有刘禹锡一生的遭遇尤其是屡遭贬官后的乐观豁达的材料。这些资料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不着痕迹地将刘禹锡的精神追求展现无遗。)
师:同学们,暑假的时候,我们提前背诵了《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生(齐背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师:同学们,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都是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孟子说,读书人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范仲淹们,刘禹锡们超越了孟子。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正如刘禹锡曾吟诵过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群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周敦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诵读《陋室铭》和《爱莲说》。
(在诵读中下课)(总结有力,拓展精深。这个课堂总结由探究刘禹锡到解读一类“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这里由特殊到一般,体现了“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这个教学目标。并且使这堂课由变得更加深入,教师的激情总结,让整课堂在高潮中结束。)
总评: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总是陷入“死于章句,废于清议”这两个极端。如何让文言文焕发青春?王君老师的这个课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王君老师说:“正视文言教学的特殊性,扎实地立足文言之‘言’,诗意地追求文言之‘文’,激活文言本身的生命力,文言教学就有可能焕发青春。”
读了王君老师这个课例,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如庖丁解牛似的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使其心动,促其智启,引其自悟。教师的一招一式都紧扣文本、紧盯目标,紧贴人物,显得“游刃有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功高手,飞花摘叶均能伤人于无形之中,读后大呼“过瘾”,心生佩服。
这个课例,文本解读深入、教学设计新颖、教师语言精美、学生思维活动充分、课堂对话高潮迭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味道浓郁。正如这两篇传世美文一样,这堂课本身也是一堂绝美的精品文言课。对于课堂的整体印象是:整合与比照齐飞,稳重共灵动一色。之所以说这堂文言文课是精品,是基于该课例“精”在如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精深 1.文本解读精深
《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教参上把刘禹锡的形象定位为“安贫乐道,独善其身”。而王君老师通过自己的深入细致的阅读,读出了疑问,读出了教参的“浅水区”,读出了个性化的解读:“《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 不仅如此,她还把《陋室铭》和《爱莲说》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读出了“不同朝代不同选材的两篇文章其实不约而同地展示了中国非常典型的一类知识分子的情怀”。这个解读直击人物精深内涵,准确、深入、独到。
2.教学目标精深 在这样的解读下,王老师把课堂定位为:“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并“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
这样的课堂就不是单打独斗、零打碎敲,而是一类文章的大整合。读懂刘禹锡也就读懂了很多如刘禹锡一样的文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应该说,这个教学内容的是精选的,而且很深入,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解读文本上的功力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的大胆与个性的张扬。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得整堂课文化气息浓厚。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对刘禹锡们的尊重,对语文老师自己的尊重,王君老师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样的定位。
正如王君老师所言:“这堂课,上出了刘禹锡的尊严,也上出了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尊严。”
二、解读方式精当
初二的孩子想真正读懂刘禹锡是不容易的。为了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王老师采用了下面几种可供借鉴的精当的解读方式。
1.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最早提出这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王老师的课例中多次体现出这种方法。如:在探究刘禹锡内心世界的时候。首先穿插了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探究出他是个“在淤泥之中还在顽强乐观地生长”的人;然后,穿插了刘禹锡的几首诗,道出了“他是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尤其是引用学生熟知的《秋词》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两首诗歌,帮助学生明白刘禹锡“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最后,教者联系他随遇而安,虽连遭贬官,但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得出了“《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 的结论。这样一步步地将刘禹锡的精神追求展现在学生面前。
2.披文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
这个课例中,在探究周敦颐和刘禹锡的内心世界时,王老师多次要求学生品读人物时要紧扣文本,咬文嚼字,“通过文辞”找寻对人物理解的证据。这就是“披文入情”。这也是用语文的方式来解读文章,用语文的方式来学语文。
这样的教学片断在这个课例中比比皆是。如:她引导学生对《陋室铭》的结尾和开头的深入理解,学生联系文中词句,发言非常精彩,对人物理解立体深入而有个性。对开头的理解,学生说:“开头其实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其实是把自己比成了仙和龙。”
3.诵读涵泳
韩少华先生在《文学读本·现代散文鉴赏常识》说所谓“涵泳”就是充分尊重作品,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通过朗读或朗诵的方式,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这里的“诵读”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涵泳”,即潜心体会,精思默想、深入体悟。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在“蓄势”部分,引导学生“变换身份”诵读“予独爱莲„„”这段名句,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诵读涵泳,感受体悟周敦颐的内心世界。学生对周敦颐的探究如同剥笋,层层深入,直逼其精神内涵。
三、教学方法精巧
这里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法。1.教学设计精巧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两部分:一是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二是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第一部分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的: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前一个是基础,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陶渊明爱菊是正衬;既然周敦颐和陶渊明是属于同一类人,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别又在哪呢?这样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第二个问题。
第二部分教师以一个主问题开始: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背景和身世,深入探究了刘禹锡的内心矛盾。由刘禹锡而范仲淹,而苏轼,揭示了以刘禹锡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特征。
这个教学设计精巧,铺垫自然,由浅入深,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整个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学手法精巧
除了上述教学设计的精巧之外,王老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运用的教学手法也相当精巧。她主要运用了如下精巧的教学手法。
(1)整合
“整合”是这堂课的一大特色。“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这堂课,王老师首先整合了教学目标,将核心目标定位为: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前面的“蓄势”部分周敦颐与陶渊明的比较是为了探究刘禹锡作准备。这个整合不仅使教学重点突出,而且集中优势兵力很好地完成了“探究”部分的目标。其次,王老师整合了问题。“蓄势”部分两个大问题: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探究”部分一个主问题: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呢?这些整合后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性,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再次,王老师整合了助读资料。关于刘禹锡资料的内容选择、呈现时机、呈现方式均经过了精心的整合,起到了“知人论世”的作用,对认识刘禹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铺垫
从整体上看,这堂课分两个板块——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和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既然后者是这堂课的核心目标,那么前者自然是为它作铺垫的。蓄势部分的铺垫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先由学生的问题“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吗?”入手,明确了周敦颐和陶渊明的相同;然后抓住时机又问“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周敦颐,为“探究”部分讨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呢?”作了很好的铺垫。
可以说,探究部分之所以能深入进行,精彩不断,是与“蓄势”部分的两次铺垫分不开的。
(3)比较
这堂课王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比较。
第一,不同人物的比较。先是陶渊明与周敦颐的比较。理解了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为探究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是陶渊明、周敦颐跟刘禹锡的比较。这体现了核心目标。最后是刘禹锡、范仲淹、苏轼等人物的类比,揭示了以刘禹锡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特征。
第二,相同人物的比较。在探究刘禹锡内心世界时,学生读出了他的矛盾心理。教师此时运用了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解了一个矛盾的刘禹锡以及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真正意图。
最后写两点想法: 1.王君老师这个班级学生经过老师长期的训练和熏陶,文言水平非普通班级学生所及,因此,这个课可能是为文言水平较高的学生量身定做的课。
2.这堂课,是第二课时,王老师运用了很多方法使“文”和“言”的教学结合起来。整体印象上看,该课还是侧重“文”的一堂文言课。文言文教学,如何让“文”和“言”更有机的结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王君《纪念白求恩》济南版视频)
向一位古典共产党人致敬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王君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抄写字词,大声读,大声造句)第一部分:共鸣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挺“古老”的文章。[投影展示课题《纪念白求恩》] 师: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我们都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学── [投影展示] 共鸣──争鸣
师:先共鸣。让我们去感受理解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请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的是记叙的句子,如果你发现是议论的,就停止。明白吗?好,读记叙的句子,预备起。
生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师:好,有的同学是很清楚的。刚才读的这几个句子,旁批“记叙”。(生记笔记)师:白求恩是哪国人? 生:加拿大人。师:什么职业? 生:医生。
师:什么时候到中国。结合“注释一”看看。生:1938年。
师: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不久。这是个特殊的背景。他来干什么? 生:帮助中国抗日。
师:这是第一段的记叙告诉我们的。现在看最后一段,注意了,也是读记叙的句子,读到议论就停止。“我和白求恩同志”,预备起!
生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师:好,非常好,旁批,记叙。这是议论文当中的记叙,非常的凝练。白求恩什么时候去世?
生:1939年 师:39年。哎,到咱们中国不到两年啊。好,他在中国是怎么工作的呢?头抬起来看大屏幕,陈寅初,请到前面来读。(配乐)
[投影展示]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白求恩随部队辗转于荒凉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过的完全是“高强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尔述及1938年一年,其实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0名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师:注意“辗”字的读音。非常好,陈广继续读„„ [投影展示] 在延安,外国专家很少。白求恩的到来理应受到当局的礼遇,仅每月发给他的津贴便相当可观。然而他谢绝了。以下是他写给“军事指挥部聂将军处”的相关的信
亲爱的同志: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带给我的301元钱。这笔钱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给我的个人津贴,另外的102.20元似乎是用来偿还我在药品上的垫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是用来支付我在纱布和药棉上的开销。关于这第一项100元。我在8月12日发给延安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已经表示过拒绝接受并且建议将它用做伤员们的烟草专款。其它的医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贴,而聂将军本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可观的”5元,在这种情况下,让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因为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钱对我没有任何用处。
致同志似的敬礼!
白求恩
师:聂将军是谁? 生:„„
师:聂荣臻元帅!好,从刚才这个部分的介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
生:看到了一个不追求名利的白求恩。师:不追求名利,很好!
生:我看到了一个节俭,淡泊明志的人。
师:节俭,淡泊明志,文言基础很好啊,你来„„ 生:我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的白求恩。师:舍己为人!你来„„
生:我看到一个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白求恩。师:对金钱清清白白的白求恩。来„„ 生:我看到一个毫不自私自利的白求恩„„ 师:没有私心,你来„„ 生:他们都说完了。
师:哦,说完了,我相信王曼硕还有话说。你说„„ 生:为他人着想,然后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师:好!那么现在看书,前三段。毛泽东是怎么样评价白求恩的?看大屏幕的要求──
[投影展示] 读出前三段的核心的议论句,以这样的方式说话: 毛泽东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师:好,迅速浏览第一段,找出核心的议论句。(生看书,画记号)师:找出来了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师:好,用这样的方式,毛泽东„„
生:毛泽东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的精神和共产主义的精神。师:好,非常好,圈出来。接着,请看第二段,用刚才的语句形式说话。你来试一试。
生:毛泽东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师:非常好,她知道选前半句,而不选后边的具体表现的句子,聪明。圈出来。接着再看第三段。还是用刚才的形式说话。好,你来。
生:毛泽东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师:非常棒,都知道在长长的句子当中把最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这是很高超的能力。嗯,孩子们,这是毛泽东对白求恩的高度评价,来,读:学习他„„预备起──
[投影展示] 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学习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毛泽东这个领袖人物,对一个外国医生,他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价和情感。抬头,看大屏幕。第二段,不仅写了白求恩,还写了另外的一些人,用了下面的这些词语。请判断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投影展示] 拈轻怕重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不负责任喜欢自吹 生:贬义词。
师:对,贬义词。好,现在假如王老师就是这一类的人,批评我。用上这些词语。我是批评的对象,你怎么说都可以,批评我,它们都是我的缺点。啊,你来批评我。
生:你真是拈轻怕重,对人又冷冷清清„„ 师:啊不不„„,一样就够了啊。(生笑)
师:可以加上一些其他创造性的语言。你来批。生:你麻木不仁,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师:我是这样的人吗? 生:嗯„„你真是不负责任,喜欢自吹,你其实不是一个共产党员,至少还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生大笑)师:你也来试试„„
生:一天到晚对人冷冷清清的,漠不关心工作,嗯„„
师:舍不得批评王老师,心软了。再给一个同学机会。骂人都不会呀?骂我„„
生:你这个人真是对工作一点也不负责任,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这样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呢?
师:像班长的样子,挺会教训人的。孩子们啊,我们周围,过去也好,现在也好,有很多这样的人。对这种人,毛泽东会怎么形容他们这个群体呢?选择„„
[投影展示] ? 这些人? ? 这帮人? ? 这班人? ? 这群人? 生:这帮人。生:这班人。
师:聪明!能够体会语言中的细微差别。“帮”和“班”是略含贬义的词语。但是,白求恩不是这样的人。好,毛泽东用这样的话来高度评价一名外国的医生,来,读。白求恩同志„„预备起„„ [投影展示]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生读)
师:这样读书就没意思了,红颜色的字要重读。我们说毛主席很伟大,他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的几个能横槊赋诗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用了这样的“极端”,可不可以改成“非常”?可以说极端是最高的评价,应该怎么读?
生读书:极端(重)
师:好,读,表现在他对工作的„„预备起── 生重读(极端重读)
师:好,跟“我”的形象,冷冷清清,漠不关心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看书,毛泽东用了世界上最美的句式来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肯定之情,找一找。
生:„„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句式!第二段,这个家伙已经看到最后一段去了(走到某同学旁边)发现了吗?你说!
生: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师:真聪明!孩子们,这些都是什么句子? 生:排比句。
师: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句子才能形成排比呢。没有一个、没有一个、无不。这叫啥句子? 生:双重否定句。
师:对了,双重否定句。好,现在注意力集中,请你,你先把全句读一遍。[投影展示]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生读)
师:好,下边老师的要求会比较难。你,请你把它变成肯定句!
生: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所有人都佩服,所有人都为他的精神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都为之感动。
师:聪明。嗯,你起来试一试。把它变成反问句!行不行,试试。生:嗯,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难道有不佩服他的吗?难道有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吗?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怎么会不为之感动呢?
师:真好,聪明。好,孩子们,用崇敬的心情来读,用崇敬的心情来读这些双重否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预备起──
生读书: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师:好,这样。根据刚才两位同学的变化,对同桌说一遍。都用肯定句和反问句来说,互相说给对方听,每个同学都要说。开始„„
(生练习)
师:好,停!停!你来。你来试一试,就说这红颜色的三个句子,肯定句,要包含感情。
生:全都佩服白求恩,全都为他的精神感动,全都为之感动。
师:好,请坐,同学们一起来。就读这三句,没有一个不佩服„„预备起── 生: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无不为之感动。师:所以,一个领导人,一个领袖人物,在本段的最后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投影展示]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生读)
师:很好,但还没有把红颜色的字读突出出来。你来,你朗读特别好,节奏特别合适。你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慢下来,味道就出来了。
生慢读: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着的精神。
师:好,很好。向她学习。预备起„„
生读: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师:同学们,这个段落的写法是很精妙的。先正面写白求恩,然后反面写那些品质和白求恩相反的人,最后侧面写评价。请旁批。
[投影展示] 本段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 对比论证
本段最有魅力的写作手法是: 正面写反面写侧面写(生动笔旁批)
师:同学们。白求恩担当得起这样的评价。白求恩其实在中国只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就牺牲了,在他牺牲之前,给聂荣臻元帅留下了一封信,聂元帅看到这封信,当时就泪如雨下。请你到前面来读。(配乐)
[投影展示]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我要和你们永别了!请你给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蒂姆·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城威灵顿街十号。同时,抄送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民主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做贡献。
也要写信给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白劳德,并寄上一把缴获的战刀。这些信可以用中文写成,寄到那边去翻译。随信把我的照片、日记、文件寄过去,由蒂姆·布克处置。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先生送给我的那18美金作寄费。这个箱子必须很坚固,用皮带捆住锁好,外加三条绳子。将我永世不变的友爱送给蒂姆·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坎贝尔夫人拨一笔生活款子,分期给也可以。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还要告诉她,我是十分内疚的,并且曾经是快乐的。
师:我做个补充,他离婚是因为他要到中国来,他妻子不愿意离婚,他坚决离婚了。好,继续。
[投影展示] 两张行军床、两双英国皮鞋,你和聂夫人留用吧。马靴、马裤,请转交吕司令。贺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
两个箱子,给叶部长;18种器械,给游副部长;15种器械,给杜医生;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
打字机和绷带给郎同志。
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
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对他和他的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
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另送小鬼一双日本皮鞋。
照相机给沙飞。
贮水池等给摄影队。
医学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
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来治疗疟疾患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白求恩
(生读)
师:白求恩去世,是因为他在抢救伤员的时候,在情急之下没有戴手套,直接伸进伤员的颅骨当中去取一枚弹片,后来就感染了,因为当时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所以他很快就去世了。这是他留给我们世界的,最后的绝笔。好,那么你通过这一封信,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如果你要给他写颁奖词,写一句,你会怎么写?想想,动笔,写一句。
(生动笔写)师:好,你说。
生:他毫不利己,千里迢迢从加拿大来到中国,倾其生命为伤者付出。师:“倾其生命”这四个字用得很好。继续。
生:你是一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你把奉献当作了生命的常态。师:好。大家加油。这个练习没有对错,只要是你自己的创作就好。生:你是一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师:简短有力!继续。
生: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你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师:用了“鞠躬尽瘁”,真好。活学活用。
生:你把你的一切留给了无数伤病员,留给了你的同志,留给了这片华夏的土地,而你,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
师:嗯,全部都留下了,什么都没有带走。好,后面的同学,继续。生:白求恩是照亮全部共产党员的明烛。
师:是共产党这个团队当中的明烛,这个语句非常精妙。你也来试试。(生沉默)
师:白求恩是我们男生的楷模,你得向他学习啊。毛泽东是怎么说的?毛泽东是这样说的。来,读,我们大家要学习他„„预备起──
[投影展示]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生读)
师:好,从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开始,背诵。自由背。(生背书)师:再背。
师:好,把刚才的这句话背一遍,不会的同学看最后一段,这是全文的总结句。一个人„„预备起„„
(生背书)
师:这是毛泽东对白求恩的极高的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出来„„(生回答)[投影展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部分:争鸣
师:好,“共鸣”阶段结束,你看你能读懂多少,现在进入“争鸣”阶段。对这个人,有没有什么疑惑,或者说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疑点没有?
生:我觉得他说他只来到中国两年,他这两年一直在做高强度的工作,但是他为什么给聂荣臻元帅写信的时候说他这两年过得非常快乐,因为那地方应该是吃的也不好,每天都接触血淋淋的东西,一个个伤员从那个战地上背送到帐篷里。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很痛苦的,然而他为什么会觉得很快乐?
师:共产党员以苦为乐,也许有一天你也会理解的。因为信仰,所以快乐。因为热爱,所以快乐。你提得很好,越矛盾白求恩就越高尚。你来。
生:白求恩他不是中国人,我想问他不是中国人,为什么却要为中国人这么付出?
师:有这样的人,现在也有这样的人,比如说,苹果公司,在中国生产了那么多ipad,中国人不说话,但是外国人有很多很多人在为中国的工人鸣不平。生产一个ipad,别人也许要挣一百美元,你知道吗?中国工人只拿到几分钱的工资,中国人不说话,但是有很多外国人在帮着中国人说话。明白吗?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有着国际情怀的人。提得很好,还有问题吗?你来──
生:白求恩来到中国,为什么要执意跟他妻子离婚?您刚才说了,但是他来中国没有必要非要离婚,他来到中国也可以„„
师:他来了,回去了没有?(没有),同学们,爱情有很多种,有一种是如果我不能够给你幸福,我就和你分开,给你自由。知道吗?慢慢理解,他不理解这种爱情,那是很纯洁很伟大很无私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肯定人无完人,肯定有缺点。怎么可能就这样完美呢? 生:我也觉得这个人物太高大了,高大得都让我不相信。他难道就从来不想念亲人吗?他难道就不想家乡吗?我觉得他像个工作机器。
师:请坐,孩子们,如果你相信白求恩是一个如此纯粹的人,而没有提出类似的疑问,孩子们,你们就太盲从了。人就是人,白求恩很伟大,但是他也有他的痛苦和烦恼。我们继续看一封信。他到了延安之后,什么信件都收不到,非常的孤独啊!请你到前面来读。
(生上前读)[投影展示] 收不到你的信,我已经习惯了!向上帝保证,我已经习惯了。又有两个月过去了,仍然没有你的回信。延安的医疗队于11月25日到了这里,却没有带来信件。我一直盼望着这支医疗队能够带给我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以及一封你的信,让我了解一些外界的情况。但是,他们却只带来一台没有电机和支架,所以将无法工作的x光机。他们还带给我一听已经开封的加拿大香烟,一条巧克力,一听可可粉和一支剃须膏。这些东西都很好,但是我宁愿用所有的这些东西换一张报纸,一本杂志或者一本书。顺便说一句,我从延安收到的所有东西都已经开封。这其中包括我的所有信件。一些信件还有缺页。下次请一定将所有物品和信件多加一层保护。中国人的好奇心太强了。除了一张日本人留在一座小林子里的4月18日的《日本宣传报》,我已经有六个月没有见到过英文报纸了。我也没有收音机。我完全与世隔绝。如果不是因为一天中有18个小时要忙于工作,我肯定会有不满情绪的。
我梦想咖啡,上等的烤牛肉,苹果派和冰激凌。美妙的食品的幻影!书籍——书还在被写出来吗?音乐还在被演奏吗?你还在跳舞、喝啤酒和看电影吗?铺在松软床上的干净的白床单是什么感觉?女人们还喜欢被人爱吗?
所有这一切在我境况好的时候都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的。这多么令人伤心!
师:好,读得很好!老师只是节选了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到了1938年的后半年,白求恩就已经非常苦闷了。因为他从一个相对发达的国家,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闭塞的地方,他甚至晚上要靠吃安定药才能睡去。他的内心中弥漫着无穷的孤独与苦闷,这是真正的白求恩。同学们,当你看了这些东西之后,你又如何看待白求恩?
生:我觉得,嗯,白求恩也是一个人,但是他学会如何去克服这些痛苦,他很伟大。
师:你觉得这是人性的正常的表现。是吗?好,那么你看到这个,你刚才提出这个问题,你,你再说说,你又怎么评价白求恩刚才的那么苦闷呢?
生: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他毕竟也是一个人,就是看到他的这一面,才真正觉得这是个有血有肉的,非常完整的一个人。
师: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一个偶像,一个塑像,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因为有了这样的苦闷、孤独和挣扎、痛苦,所以,当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才会觉得可亲可敬。因为有了对爱人朋友的思念,对祖国的怀念,对安逸生活的向往,所以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才会更被深深地震撼。[投影展示] “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0名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投影展示] 白求恩的各种工作和生活图片
师:孩子们,白求恩跟你们一样,那样地热爱生活。作为49岁的男子,他浑身充满了中年男性的睿智,就连他工作的时候都那样的迷人。(指着图片)这是聂荣臻元帅,这是白求恩。但是,他把他的一切,把一切苦闷都埋下来,然后,走到了我们的抗日的最前线,最后牺牲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所以毛泽东说„„来──
[投影展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生读)师:前面的红颜色的“高尚、纯粹、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这些词语很重要,但后面的这个“人”字更重要,他不是一个神,只是一个人。来,再读──
生读: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师板书:在黑板上的“白求恩”三个字上写一个大大的“人”。)师:不管这个时代如何发展,我们社会永远呼唤像白求恩这样的古典共产党人。好,下课!
对吴春来评课的回复
王君
朋友传过来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吴春来兄弟对我在泉城济南执教的《纪念白求恩》的评论文章,读了,深为感激。其中有热情洋溢的表扬,也有尖锐深刻的批判。我均感恩。作为一个课堂作品,它折射出执教者本人对语文教学的部分思考和探索,集中体现着执教者本人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它天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有人褒,有人贬。这都很正常,也弥足珍贵。反而,大家都说好,或者大家都说不好,这才是不正常的现象。
所以,尽管我觉得春来兄弟的表扬和批判都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但还是开心地笑纳和接受。以文会友,以思想会友,不亦乐乎!
针对春来兄弟的文章,我也想站在我的角度谈一些感受。不是反驳,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执教者的角度补充说一些观点,可能对于读者朋友们理解这堂课为什么要这么上会有些许帮助。
文章写着写着就长了。其实,也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些自己的语文观点,不是完全针对《纪念白求恩》了。
第一,关于评课的心态
现在我上所有的议论文,几乎在课堂整体结构上都采取《纪念白求恩》一样的模式:共鸣和争鸣。“我完全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这种态度是民主社会推进民主管理必须的态度,是一种雅量和风范。但其实做起来非常难,“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要有平和的心态,真诚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充分理解他人的观点的心胸。这其实比站起来张牙舞爪咄咄逼人批判他人难得多。
读春来兄弟的评课,我感觉到了他的焦虑──想从这课例中找出点问题出来的焦虑。
春来兄弟说他“连续观看了五次——正襟危坐、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任何环节。此为观看名师视频时间最长、最认真的一次”。真是这样吗?我很感动,也很怀疑。
对我的课,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质疑,第一个方面等会儿我再说,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完全是可以争鸣的。但是他第二个方面的质疑,我觉得完全是无理的,是对济南的孩子们的深度伤害。
《纪念白求恩》是一堂大型的公开课,现场听课的老师逾千。学生的课堂发言可圈可点甚多,诸多高潮之处已经进入了思维对峙的激烈交锋境界,孩子们爆发了,他们超越年龄的深度思考能力不断地激起了老师们自发的热烈掌声。整个过程感人至深。而下课后孩子们和他们的语文老师也不舍得离去,他们流着流站在舞台边等我,和我一一相拥,诉说他们的激动和感悟。虽然拖堂甚久,午餐时间已到,但偌大的会场没有一个老师提前退场。许多老师甚至一直等到最后流着泪和我交流。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标榜这堂课有多么成功,只是想证明孩子们的表现非常优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可能这些精彩在只有一个机位的摄像机面前得不到完整地呈现。即使如此,但我想,孩子们的出色发言春来兄弟如果看了五遍不可能都看不到听不到吧。
但是,春来兄弟偏偏把孩子们的精彩丢在一边,在评课文章中只举出了两次对话:一次位于授课起始阶段,是本堂课的第一轮对话。此刻教学才刚刚开始,你让孩子们怎么“超越老师”?一次位于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之后,是孩子们给全体老师的告别语言。这已经不属于课堂教学的本体部分了。春来兄弟用这两次对话证明我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这样的以偏概全对于读他文章的老师是一种误导,而对于上课的孩子而言,已经不亚于一种诬蔑。我不相信春来老师是故意为之,我揣测是因为他太想证明这堂课“有问题”了所以才会如此挂一漏万却不自知。
再退一万步说,我也不认为孩子们在这两处的发言是低水平的。第一次对话来自于学生选择性地判断并朗读了第一自然段的记叙句后师生的对话。课文是这样的: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当时学生手上拿着陶继新老师从网上下载下来的文章,没有任何注释。我也没有要求学生预习。可能对我们70后、60后、50后的成年人而言,读出白求恩是“男性”,推测出他来中国的大致时间和抗日背景,明白他是加拿大人根本不是问题,但是对于90后的学生,在流行文化中长大的一代人,白求恩简直无异于火星上的人,学生对他的了解比对奥特曼、对林书豪的了解少得多。甚至大部分学生,对白求恩根本一无所知。所以,才有了这样一段对话,这是对后面教学的铺垫。春来兄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不是学生的立场上来评价此次对话,当然会觉得毫无价值可言。写到这里,我想到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孩子把毛泽东当成了女的。因为他看了一张毛泽东的照片,觉得那是一个女人的照片(毛泽东的有几张照片确实有女像,我小时候也曾经质疑过呢)。这些对于毛泽东时代的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他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中。对白求恩,孩子们隔膜更深。所以,我们切不可以自己的知识背景和认识背景估量孩子,在语文教学中,贴心多一些,呵护多一些,时时刻刻记住蹲下来和孩子对话。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而春来兄弟对孩子在告别阶段的那句“老师,我们表现得非常好,请为我们鼓掌吧?”更加不屑,他说,“我想这样的声音不要也罢”。我更是不可理解。
这是一句多么棒的话!面对着上千的听课老师,如此自信,如此勇敢!为我们鼓掌,为我们的成功鼓掌!不是“我”,是“我们”,是一个孩子代表一群孩子发出的清澈透明的自我评价,正面的,阳光的,展示着未来和希望的自我评价。在我听来,这是天籁之音,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语文教学,说到终端,不过是发现自己,估价自己,解构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一堂语文课,能够让一群孩子发现了自我的力量,然后发出“我们表现得非常好”的自由酣畅而又纯真热烈的宣言,作为语文老师,夫复何求!
我们中国人,永远习惯于把“低调”和“谦逊”作为防身的工具,把隐藏自己、解嘲自己作为生命的智慧。于是乎,少有毛遂自荐般的自我肯定,于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绝响永远飘扬在几千年前,于是乎,当一个孩子说出“我们表现得非常好,请为我们鼓掌”时,居然春来兄弟会说“不要也罢”。读到春来老师的这些文字,我的心中真有深深的悲凉。从这些细节中,我鲜明地感受到我和春来老师所秉持的教育价值观的迥异。也是从这些细节中,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截然相反的认识。我跟春来老师的差异,不是语文教学法的差异,本质上是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差异。春来兄弟还说:如果初中学生的思考与声音都超过了老师,这样的老师还称得上是老师吗?
我对春来兄弟如此的质疑很震惊。我一路走来,几乎经历了中国所有类型的中学。每一届,都会遇到一部分杰出的孩子,他们的才情让我叹服,他们的胸怀让我景仰。如果春来兄弟不相信,可以到我的新老博客上去看孩子们现场创作的一些作品,不仅让我汗颜,恐怕会让很多老师汗颜。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呢?就是这堂《纪念白求恩》中孩子们的部分发言,也足以让很多老师反思自身。因为除了那点语法修辞文学常识段落大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等所谓语文基础知识,有些老师,永远不会关注文化,关怀生命,关心人性。语文对他们,不过是谋生的工具而已。
除了对孩子们的不公平,春来兄弟的对我的课堂语言的引用也让我感觉到了他的焦虑和迫切。在对白求恩的还原阶段,其实我说了不少的话,有关于白求恩的事业的、理想的、家庭的、爱情的、人格的。这些话都是为了解决孩子们的质疑。但偏偏春来兄弟专门引用了一句“也想恋爱,也想女人,也发牢骚的白求恩”,如果没有背景铺垫,可能会有朋友会觉得王君老师什么什么的。我不用阐述。我说这个,是因为孩子们的困惑:白求恩难道不想家吗?难道没有爱情吗?没有正常人的欲求吗?事实上《纪念白求恩》上了两次,一次是在我自己班上上的,一次是在济南上的,学到最后,孩子都这样问了。我觉得问得好!如果没有这一问,他们就算生吞活剥地把毛泽东的这篇文章背了下去,把论点论据论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有什么意义呢?
春来兄弟断章取义地呈现我的课堂评价,我不相信他是别有用心,我愿意以最好地善意来揣测人:他太急迫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他太急迫了。以至于采用了这样的损人利己的引用方法也不自知。
第二,关于这堂课的拓展内容 关于这个方面的质疑,我觉得完全是合理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课改前,是无拓展,死守书本不敢越雷池半步;课改后,出现了乱拓展,漫无边际地拓展,课堂跟着“伴娘”跑了,教学主题偷梁换柱,教学目标模糊异化。于是,大家伙儿一窝蜂地来批判,并以此作为时髦时尚。这些态度当然都需要警惕。该不该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更好,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是一拓展了天就塌下来了,带领学生稍微走得远一点点就是大逆不道了。怎么看呢?一要看这些拓展内容是不是确实需要;二要看这些拓展内容和原文本内容的整合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三要看最后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这三个方面,我是有深入的思考和谨慎的处理的。
1、先弄清楚,我拓展的内容(春来兄弟虽然反复说他看视频很认真,但是他对课的复述和呈现几乎到处都是粗疏和错误。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视频本身不完整不清楚,和现场效果有差距。特别是因为当时我的苹果电脑和场地投影仪不匹配,最后只能用一个投影,结果学生面前的大屏幕不能用,只能歪着头看给老师观课准备的屏幕。这样一来摄像也出现了一些疏漏。二是我的课堂表达能力的欠缺,导致春来兄弟听不清楚,看不明白。致歉了。
我拓展的内容有三个;(1)白求恩的日记摘录:主要展现的是他一年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附录了一封给聂荣臻元帅的信,展现的是他对工作报酬的态度,也是他对金钱的态度。
(2)白求恩逝世之前给聂荣臻元帅的遗嘱,是他伟大人格的集中体现。(3)白求恩给朋友的信,主要展现的是他的孤独和苦闷。
这些拓展内容,都是我经过了充分的学情分析后确定的内容。其实我在课前阅读的关于白求恩的资料远远超过这些。我自己是相当震撼的。前面已经说过,当代中学生对白求恩隔膜之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想像。你要让孩子们把文章认真地读下去,最后认同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去“纪念白求恩”,你就必须让他们对白求恩有基本的认同。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的写法,显然是为当时的人们服务的。当年,白求恩的故事广为人知,白求恩的逝世举国悲痛。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毛泽东当然可以以政论文的形式来表达:几乎只有观点,没有任何论据。只有抽象的概述,没有具体的阐释。这种表达方式,是纯理论的,甚至是纯口号式的,是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隔着千山万水的。论据的缺乏实际上截断了当代学生的认知路径,让他们只能踩着空中的钢丝绳学课文。我想,现在只有苏教版教材还保留着这篇文章,并不是因为这文章不好,白求恩精神过时了,而是因为它的写法太具有时代特点了,太抽象,太难教,太难学了。
学习《纪念白求恩》,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反映:
1、懒得想,全盘接受就是。
2、嘲笑,世界上有这么完美的人吗?根本就是吹牛!中国当代文学已经炮制出了太多“高大全”的人物,制造道德偶像已经成为了愚弄全民也让全民不再感动的社会闹剧。就连孩子,对此也是嗤之以鼻的啊。
3、质疑: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显然这个世界上完人是不存在的,那么毛泽东笔下的这个“完美的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请问,你能回避这些问题吗?如果你坚持不拓展只妄想紧扣课本就让学生去“纪念白求恩”,那是对学情教情的无视,是自欺欺人。或者就是,你根本不想让学生去深度思考,不愿意面对学生的思维困惑。当然,如果你仅仅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工具性的教材,只满足于对“论点论据论证”来点儿介绍,再让学生积累一点儿语言材料,对学生情感世界思维方式的培养毫不在意,我也就无话可说。
如果是这样,我们根本无需对话。所以,《纪念白求恩》的链接材料和春来兄弟例举那些所谓“反面例子”没有什么关系。我可以逐项明确地回答:
春来兄弟说:就如有些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引领学生思考愚公移山还不如搬家这样的伪命题,因为愚公移山本来就是一则寓言故事,它的宗旨要干什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样的课堂竟然还得到了很多专家的高度评价,不知何故。
回答:“愚公移山”是寓言,而“白求恩”是真人真事,不能类比。我在教学中更没有偏离教学方向,没有“搬家式”的主题游离。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会给白求恩那么高的评价。
春来兄弟说:无独有偶,某一老师上《背影》时,竟然说父亲翻越栅栏是违反了交通法则,师生在这个问题上大费周章,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回答:我的教学目标明确集中,孩子们的质疑也直指对于白求恩品格的理解,并无旁逸。比如涉及到了白求恩的情感世界却并没有纠缠。拓展内容的使用是有分寸的。特别想强调的是,关于《背影》的这个例子已经被人用滥了,我看到就头疼,我很怀疑是人为编造的,就像那个“雪化了是什么”的语文公案一样,现在已经证明并非中国语文老师所为。再退一万步说,即使有比较差的学生提出如此问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不过就是理性思维而非文学的形象思维。实在很正常。教师稍微有点儿智慧就可以挽回来,语文老师犯不着自己折磨自己的反复引用这点儿“千载难逢”的臭事自我折磨。
春来兄弟说:如果上《纪念刘和珍君》是否可以把杨荫榆女生的生平整合成课堂内容,还原一个真实的鲜为人知的爱国人士——杨荫榆先生呢?或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和珍呢?
回答:《纪念白求恩》是政论文,中规中矩,是报告式的,其人物形象是平板的,生硬的,不鲜活的。《纪念刘和珍君》则完全不同。鲁迅先生文笔细腻,叙事生动,形象鲜明,情感澎湃。学生一读就必然动情,不会对刘和珍有所质疑。而对于杨女士,我以为,课上不用纠缠,因为文本的主人公是刘和珍,但课下可以简略补充介绍。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语文教学首先要努力求真不是?
春来兄弟说:如果上《项脊轩志》,是否可以搜集整理归有光母亲的生平事迹,告诉学生一个另类的归母呢?
回答:某些观点同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项》文涉及人事众多,其母也非主要人物。这篇文章也已经属于文学作品范畴,以情取胜,不比《纪念白求恩》首先必须以理取胜。不能类比。
春来兄弟说:如果上《孔雀东南飞》是否整合各种资料来探讨“恋子”情结呢?
回答:一篇课文,有其主流价值和其他价值之分。《孔》文的主流价值是关于爱情的,按我的解读,他的主题就一句话:爱是不可以战胜的。常规课堂上应该讨论这个问题。至于其他价值,对学术研究而言,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这和我上《纪念白求恩》,边都沾不上。因为我上《纪念白求恩》,时时处处扣的都是其主流价值,探讨的是“纪念白求恩”的问题,而非其他。如果我探讨的是“中国人对西方人的态度”,你倒可以质问我一下。
2、关于这些拓展内容和文本内容的整合方式
春来兄弟之所以反对我拓展,他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
王君老师说了,《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既然是一篇议论文,它的教学内容是感受白求恩这个人物形象吗?如此一说,它应是一篇形象生动的记叙文了。
看来,春来兄弟是觉得我已经把《纪念白求恩》教成一篇记叙文了。是这样吗?我认为不是!这堂课,处处体现着鲜明的议论文特征。我展示一下我的课堂主体程序:
第一部分:共鸣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和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发生共鸣。这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内容。所做的事有:
一、启发学生读出起始段和末尾段的记叙句。目的是初步了解白求恩其人和他的大概经历。
二、启发学生分别读出每一段的议论句。目的是整理毛泽东的观点,明确为什么要学习白求恩,学习他什么。
三、重点推敲琢磨第三自然段。目的是体会毛泽东对白求恩的高度赞美之情,同时也充分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特色。这是全课的核心内容。我想通过对这个具体而微的段落的多角度重锤敲打,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有丰富的积累,同时又学得激情昂扬──从人文性的角度来看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是本课比较出彩的地方之一。
四、重点诵读第四自然段毛泽东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名句。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号召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精髓所在,同时掀起情感高潮。
第二部分:争鸣阶段。目的是激发质疑,在思维碰撞中让学生深入了解白求恩,从而更加理解毛泽东“学习白求恩”的号召。这部分是课堂的辅助部分,但造成了高潮。所做的事情有:
一、学生自由质疑。
二、教师对“人”画龙点睛,明确白求恩是人不是神。
三、背诵第四自然段的名句。教师总结:虽然时过境迁,但白求恩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让我们向一位古典共产党人致敬。总之,我自己的评价是:我的这个设计,从头至尾,都紧扣文本内容,贴着语言在教,同时以议论文的方式来进行议论文的教学。从整体阅读到精段细品,议论文的所有基础知识都落实到位。没有任何一个环节采用的是记叙文的教学方式。
好,廓清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我拓展的内容是如何为上面的主体内容服务的。请允许我用红笔标注拓展内容和呈现方式,用蓝笔标注学生行为:
第一阶段:共鸣阶段
一、启发学生读出起始段和末尾段的记叙句。目的是初步了解白求恩其人和他的大概经历。
之后插入拓展内容之一:白求恩的日记摘录:主要展现的是他一年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附录了一封给聂荣臻元帅的信,展现的是他对工作报酬的态度,也是他对金钱的态度。呈现方式:配乐诵读。
(学生自由发言:从这些文字中,你看到了白求恩的什么品质)
二、启发学生分别读出每一段的议论句。目的是整理毛泽东的观点,明确为什么要学习白求恩,学习他什么。
三、重点推敲琢磨第三自然段。目的是体会毛泽东对白求恩的高度赞美之情,同时也充分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特色。这是全课的核心内容。
之后插入拓展内容之二:白求恩逝世之前给聂荣臻元帅的遗嘱,集中展现他的伟大人格。呈现方式:配乐诵读。
(学生自由发言:由这份遗嘱,结合课文内容,一句话评价白求恩)
三、重点诵读第四自然段毛泽东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名句,并且要求当场背诵。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号召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精髓所在,同时掀起情感高潮。第二阶段:争鸣阶段
一、学生自由质疑。
此时插入拓展内容之三:白求恩给朋友的信,主要展现的是他的孤独和苦闷。呈现方式:诵读。
(学生再讨论:你看到了白求恩的孤独和苦闷,此刻你又如何评价白求恩)
二、教师对“人”画龙点睛,明确白求恩是人不是神。
三、背诵第四自然段名句。教师总结:虽然时过境迁,但白求恩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让我们向一位古典共产党人致敬。
我不厌其烦地展示课堂流程和教学内容,只是想说明一点:拓展之一,是为了引出和证明毛泽东的观点。拓展之二,还是为了证明毛泽东的观点。拓展之三,是为了解除学生疑惑。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证明毛泽东的观点。这三则拓展内容,其实都是论据。有了这三则内容的补充,文本就立体了,鲜活了,扎实了。这不是自立门户,和毛泽东对着干,和文本对着干,而是为文本服务,为观点服务。是为学生的思维搭建阶梯,是教学中的人道主义行为。是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呈现方式就是纯粹地读了一遍,师生都没有在上面再拓展和再纠缠,这样的教法,和记叙文有何关系?这样的内容支援在我看来是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缺一不可的,是水到渠成的,何来喧宾夺主和偷梁换柱?
3、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这点不细说,前边也已经断断续续谈到了。除了落实了议论文的所有基础知识,并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欣赏和训练之外,学生还应该有许多收获,比如:
培养了学生“先共鸣后争鸣”的良好思维习惯。
让学生对“伟人”和“凡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这其实是一种辩证的健康的生命观。
给了学生理性为主,感性也不缺失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赋予了枯燥的议论文以青春活力,给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文本注入了源头活水。这本身就是赠予学生的一种生命惊喜。这样的惊喜,比工具性的知识珍贵百倍。
我有一个理想,曾经在很多场合表达过:每一堂课都要努力成为一座纪念碑。这是一种追求,很难。但再难,也还是要追求。在这点上,我和春来兄弟可能也有分歧:他显然对“创新”很警惕,甚至多少有点儿仇视。我理解,因为创新本质上就是一种打破,硬把你推出熟悉的领域,让你最开始浑身不舒服。创新就是思维和行为的冒险,创新不仅带来快感,也会带给自己和他人疼痛。但是,“青春之语文”的第一条宣言就是: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俗套的课,毫无新意和亮点的课我是根本不愿意上的。重复他人和重复自己,有什么意义呢?
春来兄弟说:语文教学的流弊就在于很多老师为了追求创新,而丢失了语文真面目。
吾以为错也!语文教学的板子哪里应该打在“创新”身上。你到基层去调研调研,是创新太多,还是创新太少?从整体上看,何止是语文,在其他方面,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都总体上呈现萎缩的状态。矫枉不能过正啊!
此中原因,不想在这篇文章中再赘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除了创新,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都没有进步的可能。
所以,我还经常说,我要创新,请让我带着缺点前行。
至于上课的时间,也说两句。其实在视频中春来兄弟也应该看到,造成拖堂是因为学生发言太踊跃太激烈了。如果我愿意收,愿意叫停,是很简单的事。可是,这样的平台,可能对学生一辈子就是唯一的一次,在这个平台上的发言谁说就没有可能对他产生终生的影响呢?所以,就让他们多说一点吧。但这个问题,我以后应该注意。拖堂毕竟是不好的。
在我自己班上上的时候,因为是常规课,所以就只能上40分钟。当时也有录像。如果春来兄弟愿意看,我可以传给你。
春来兄弟问:名师示范,把语文教学引向何方?如果我算名师,我也愿意正面回答:
第一,我们的公开课,其实更是研究课,不是示范,只是展示一种可能。任何人都是不可以被模仿的,只能是借鉴和研讨。
第二,我的语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前边其实我已经回答了:在于从灵魂深处尊重学生,在于执着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和处理文本,然后奉献给学生最美妙最精彩的语文课程。我把精神的享受、人格的塑造、灵魂的锤炼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对于工具性的方面的东西,我觉得它们是基础,很重要,但绝不是终极目标。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见。我从来无意引领。我的每一堂课,都仅仅只是探索。
说了这么多,是从教者一厢情愿的角度来阐述的。我想象得很美好,但在课堂上,未必我就有这样的表达能力,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道行还太浅,修炼才开始。我相信旁观者清,春来兄弟的疑惑都是因为我在课堂上表达还不准确和充分造成的。所以,我享受而又谨慎地学习着春来兄弟的课评,内心充满了真诚的深深的敬佩和感激。
名师示范,把语文教学引向何方?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吴春来 最近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泉城济南执教的示范课《纪念白求恩》,全课时长60分42秒,笔者连续观看了五次——正襟危坐、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任何环节。此为观看名师视频时间最长、最认真的一次。
王君老师是大家推崇的新一代语文名师,她的青春语文,是众多语文流派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名师示范课,关键要给听课老师以引导示范之功效,王老师的课至少给我们以下两点启示。
一则学习王老师的激情。
纪连海老师曾说:“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焕发生命的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王老师用激情演绎她的青春语文,毫不夸张地说,听过很多名师观摩课,王老师的课是难得有激情的课,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青春的喷张、生命的涌动。诚如她所说:“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这样的青春状态,如此的生命激情,偌大的中国语文教育界,有几人欤?
二则学习带领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堂,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贴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即要咬文嚼字。王老师设计的“琢磨词语,变换句式,反复诵读”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的海洋里,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是大有裨益的,如:
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无不为之感动。这样的句式变换,既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如今的语文课堂,很难再见背书的热闹场面了,而王老师的课堂,书声琅琅,甚是让人欣喜。如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样的语句让学生铭记于心,终将会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以教而达不教之目的。
让人称道的是,品读语言教学环节,师生关系水乳交融,极其和谐自然,教学艺术已至化境。
然而,听完王老师的课,仿佛若有所失,《纪念白求恩》,已然不是《纪念白求恩》,而是拼凑的《白求恩》,这节课引发笔者两点重要的质疑,如鲠在喉。
关于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的质疑。
王君老师的课大致可以分成两大块:共鸣和争鸣。共鸣环节王君老师设计了四个主问题: 感受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 你看到怎样的一个白求恩。精读第二段体会毛泽东的感情
如果此刻你站在白求恩的墓碑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争鸣环节主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 你对毛泽东笔下这个人有何疑惑吗?
(本环节,老师展示白求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走进另一个白求恩)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笔者是持反对态度的。
王君老师说了,《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既然是一篇议论文,它的教学内容是感受白求恩这个人物形象吗?如此一说,它应是一篇形象生动的记叙文了。
那么《纪念白求恩》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哪里?
从王老师的教学环节上不难看出,本节课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个真正的白求恩,一个“也想恋爱,也想女人,也发牢骚的白求恩”(王君老师语),而不是神化的白求恩。当然王老师此种精神是值得老师们学习的,亦是全面深刻认知白求恩同志的起码条件,但此篇文章是要我们去质疑白求恩吗?读一篇纪念性的议论文如果忽略了它的时代环境,不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去解读,而站在不同的时代用另一种眼光来评价一篇文章,是有失偏颇的。就如有些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引领学生思考愚公移山还不如搬家这样的伪命题,因为愚公移山本来就是一则寓言故事,它的宗旨要干什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样的课堂竟然还得到了很多专家的高度评价,不知何故。无独有偶,某一老师上《背影》时,竟然说父亲翻越栅栏是违反了交通法则,师生在这个问题上大费周章,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们不妨想想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因为是为了纪念白求恩。为何要纪念白求恩?因为毛主席要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如何能让大家能学习这种精神呢?我想这些才是《纪念白求恩》的教学价值吧。
当然很多人以为上述内容是否过于俗套,缺乏新意。语文教学的流弊就在于很多老师为了追求创新,而丢失了语文真面目。
也许有老师以为这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构,这是老师整合能力的彰显。因为王君老师曾说,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距离,也主要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重构上——选择、增删、提炼、整合、更换乃至创造,以生成符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她还认为,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并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所以她提倡老师们要积极主动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
当然在整合过程中,增加的白求恩的事迹材料,通过学生的朗读,加深了对白求恩那种共产国际主义精神的理解,这样的整合不可或缺。
但是本文的核心是要纪念白求恩同志,而王君老师把教学内容指向了全面认识一个真正的白求恩,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整合有画蛇添足之嫌。当然课堂上也涉及了纪念白求恩同志的教学内容,但是整合的方向冲淡了主题,反而削减了学生思维的张力。
试想如果整合教学内容时不从课堂文本的主题出发,根据执教者的喜好任意选择整合的角度,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遭遇怎样的惨状呢?
如果上《纪念刘和珍君》是否可以把杨荫榆女生的生平整合成课堂内容,还原一个真实的鲜为人知的爱国人士——杨荫榆先生呢?或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和珍呢?
如果上《项脊轩志》,是否可以搜集整理归有光母亲的生平事迹,告诉学生一个另类的归母呢?
如果上《孔雀东南飞》是否整合各种资料来探讨“恋子”情节呢? 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的逻辑起点在哪呢?
试想王君老师的教学环节稍稍调整顺序,是否更加妥当呢?如: 搜集整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你看到怎样一个白求恩? 仔细阅读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你看到怎样的一个白求恩? 请思考为何我们见到了不一样的白求恩?你有什么疑惑? 由此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就如作文材料的组织,先后之顺序不可小觑。另外,因为时间会限定教学内容,45分钟的课堂教学,偏偏要花上60分钟来上,那么老师平时上课如何是好呢?
对于学生的声音与思考的质疑。
课前王老师说:“中国孩子和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是什么?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教没了,孩子没有问题,只有老师在提问题,最好的教育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最好的课堂,我们追求的课堂,一定是孩子们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见解超过王老师的声音,超过王老师的见解,你们的思考对于未来的思索,超过了王老师。”王老师说这番话,从意图上说,并不仅仅是给学生们听的,而是讲给台下老师们听的。
然而我们看看这一段课堂实录吧: 老师:白求恩,哪个国家的人? 学生:加拿大。老师:聪明。老师:男的还是女的? 学生:男的。
老师:什么时候到中国来? 学生:1938年。老师:你怎么知道是1938年呢?
老师:哎呦,聪明。这个男孩具有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这样的师生问答,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也许老师会说,毕竟是初中学生,难能可贵了!
那么王老师所说:“你们的见解超过王老师的声音,超过王老师的见解,你们的思考对于未来的思索,超过了王老师。”如此言论,岂不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
课堂结束了,王老师要求学生们“说一句自己的话”,学生有尴尬之色。其中一女生对听课老师说:“老师,我们表现得非常好,请为我们鼓掌吧?”如果此所谓学生的声音超过了老师的声音,我想这样的声音不要也罢。
如果初中学生的思考与声音都超过了老师,这样的老师还称得上是老师吗?除非他们遇上了一群天才学生。当然王老师所云之目的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出来,老师不要霸占学生的话语权吧,只能如此理解。
诚然,王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笔者之聒噪,委实谫陋,班门弄斧而已。不过,名师示范,首先应是教学内容上的示范,而不该以某一名师的教学理念来裁定教学内容,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失示范之意义。至于教学艺术之追求,起码当建立在科学的教学内容之上,若不然,一切艺术皆将沦为空中楼阁、过眼云烟。
名师示范,大抵在此吧。
天地并生 万物为一
——《安恩与奶牛》教学实录
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王君
【课堂实录】
课前热身:
1.学生选读课件上含“牛”的成语。要求声音响亮。
2.学生用课件上本课的词语自主造句。可选用一个,也可同时选用多个。
第一部分:咬文嚼字,走近安恩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安恩和奶牛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牲口买卖市场上。老师把长长的故事变形为了一首散文诗。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前面部分,我们回顾一下情节。
[课件展示]
瓦尔普峡集市一片喧嚣,牲口交易场上熙来攘往。
破旧的衣着散发着浓重的土味,瘦骨嶙峋的老妇人悠闲地打着毛线,剽悍粗野的嘈杂中,她旁若无人,闲适安然。
孤独的奶牛,静静依偎在老人身边,一身浓密的毛发,好似一幅美丽的锦缎,它的高大结实啊,吸引着过往目光的流连。
问津者实在是不少啊,就连屠夫也兴致盎然。
淡淡的神情送走许多主顾,再高的价格也是徒然,坚定不移回绝的,正是那高得吓人的大价钱。„„
(生读。每一小节结束后,老师亲切地巧妙地给于点拨,帮助学生越读越好。)
师:别人误以为安恩是来卖牛的,于是在安恩和买牛人的交锋中,我们的故事展开了。现在,孩子们,我就是买牛人,请你赶快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那两个买牛人的询问的。并且想想应该如何读?请你关注课文3-10段。
(学生很快找出并圈出了安恩的回答。第一句为:它是不卖的。第二句是:它不卖的!)
(师不断模仿买牛人的语气语调和多个同学对话,)
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读得较为平淡,基本一样)
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两句都读得很重)
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对比度很大)
师:大家很聪明啊,看来已经意识到这两个基本相似的句子其实有很大不同。请比较一下哪些不同?
生:第一个句子后面是句号,第二个句子是感叹号。语气不同。
(师转身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句号和巨大的感叹号)师:
真好!咱们这节课啊,就来破解这个句号和感叹号之谜。为什么同样是买牛,但是安恩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继续讨论。
生: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是”字。
师: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第一句应该比较平淡,第二句语气很重。
师:具体揣摩一下说这两句话时安恩的情绪。
生:回答第一个买牛人时安恩很平静,回答第二个买牛人时安恩很生气。师:
安恩仅仅是平静吗?我们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把一个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判断。老师建议你读读“它是不卖的”的后面两个句子。
生(读):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儿地把鼻孔擦个不停„„
生:哦,安恩的语气中应该还有谦恭。
师:她为啥谦恭?
生:她可能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买牛人。
师:那你试一试读出谦恭的语气好吗?
生(读):它是不卖的。(读得很诚恳,大家鼓掌)
师:请比较着读,再读“它不卖的”这句。
生(读):它不买的。(读得很生硬冷漠,大家鼓掌)
师:你为啥把这个句子处理得生硬冷漠呢?你有理由吗?
生:安恩说这话前有这样的神态描写: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生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师:好!能够用老师刚才说的联系前后文的方法,很棒!同学们,远处到底有没有使她感兴趣的东西,这处神态描写的用意在哪里?
生:其实没有什么东西使她感兴趣。安恩朝远处看其实是为了不想看那个买牛人,她在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师:哦,看来安恩不喜欢那个买牛人,但是也不想太过于表现出来,她只用自己的眼光和语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请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安恩的在努力掩饰的不满和冷漠。
生(读):它不卖的!
师:再体会一下,“它是不卖的”中的“是”字的作用。
生:“它不卖的”直截了当,“它是不卖的”就柔和多了,这个“是”字在这里让语速变慢了,语气柔和了。
师:好!孩子们,这样学习语文就对了,联系前后文咬文嚼字就会趣味无穷。同样都是要买安恩的牛,为啥安恩的态度截然相反,一谦恭一生气呢?同学们深入下去,再找找理由。
(生自由朗读)
生:第一个人问得很有礼貌,他问的是“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而第二个人是这样问的“喂,这头母牛多少钱?”,他没有礼貌。
师:好!找得准!你尝试把两个人的形象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生读,惟妙惟肖)
师:刚才找的是语言,大家继续找原因,是啥导致安恩态度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