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写作的三培养四方法语文论文

时间:2019-05-14 14:4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写作的三培养四方法语文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写作的三培养四方法语文论文》。

第一篇:创新写作的三培养四方法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于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习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在近二年的创新写作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培养”“四方法”,与实验教师同行交流,敬祈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三培养”是指: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例如,阅读《南郭处士》,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命题为“滥竽充数要不得”、“骗子终将露马脚”、“弄虚作假终害己”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展开发散思维,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展开侧向思维,可以从竽士们对南郭的“冒充内行”不加揭发命题为“要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应当批判”;展开逆向思维,可从批判齐宣王的角度命题为“大锅饭可以休矣”、“选拔人才者戒”“用人制度必须改革”等;也可从替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命题为“人贵有自知之明”、“南郭先生的羞耻之心”;展开多向思维,还可以命题为“应老老实实做人”、“钻空子之流者戒”等。

事实上有多很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约定俗成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 “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赞”、“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思维是“作文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所有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例如在学习《诗经》《静女》一诗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改写或扩写成一篇小说或一部短剧。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一般说来,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成就的作家在写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直觉思维力,在创作中,有时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我校多年坚持编写《尖尖角》,把学生在作文中涌现出的美文佳作印发给学生,这就拓宽学生视野,获得可贵间接经验,事实证明,许多学生也确实从中产生了不少写作灵感。

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心骛八极,神与物游”。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字,随笔本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自从实施“写作创新实验”开始,就要求学生每位同学建一个《周记》本和一个《摘记》本,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讲自己所看到的好文佳句,随时摘抄下来,将自己随时产生的瞬间灵感记录下来,在近几年内指导学生在各级作文竞赛中得奖中,多数来自于随笔。“四方法”是指作文教学中贯穿四中创新方法,即“契机”创新、“逆转”创新、“求异”创新、“巧合”创新。

一、“契机”创新。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契机。中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我国当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个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契机。

二、“逆转”创新。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鲁迅是逆转达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巧设文章“转折点”。

三、“求异”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

第二篇:创新写作的三培养四方法

创新写作的三培养四方法

语文组刘宗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于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习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在近二年的创新写作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培养”“四方法”,与实验教师同行交流,敬祈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三培养”是指: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例如,阅读《南郭处士》,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命题为“滥竽充数要不得”、“骗子终将露马脚”、“弄虚作假终害己”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展开发散思维,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展开侧向思维,可以从竽士们对南郭的“冒充内行”不加揭发命题为“要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应当批判”;展开逆向思维,可从批判齐宣王的角度命题为“大锅饭可以休矣”、“选拔人才者戒”“用人制度必须改革”等;也可从替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命题为“人贵有自知之明”、“南郭先生的羞耻之心”;展开多向思维,还可以命题为“应老老实实做人”、“钻空子之流者戒”等。事实上有多很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约定俗成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 “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赞”、“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思维是“作文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所有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例如在学习《诗经》《静女》一诗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改写或扩写成一篇小说或一部短剧。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一般说来,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成就的作家在写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直觉思维力,在创作中,有时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我校多年坚持编写《尖尖角》,把学生在作文中涌现出的美文佳作印发给学生,这就拓宽学生视野,获得可贵间接经验,事实证明,许多学生也确实从中产生了不少写作灵感。

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心骛八极,神与物游”。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字,随笔本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自从实施“写作创新实验”开始,就要求学生每位同学建一个《周记》本和一个《摘记》本,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讲自己所看到的好文佳句,随时摘抄下来,将自己随时产生的瞬间灵感记录下来,在近几年内指导学生在各级作文竞赛中得奖中,多数来自于随笔。

“四方法”是指作文教学中贯穿四中创新方法,即“契机”创新、“逆转”创新、“求异”创新、“巧合”创新。

一、“契机”创新。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契机。中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我国当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个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契机。

二、“逆转”创新。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鲁迅是逆转达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巧设文章“转折点”。

三、“求异”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寂寞,饱受风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然而互相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怕狂风暴雨飞雪,敢于傲雪开放,并且昂然向上,向百花报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

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毛遂自荐”与“自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

四、“巧合”创新。人们在阅读时常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读到那种出乎意料的情节时,往往会激动地赞叹:真是“无巧不成书”。这里的“巧”主要指碰巧、凑巧、巧遇、巧合。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确实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在作高考作文考前指导时说的:情节要巧妙得让人惊叹“亏你想得到”。古代许多作品中就有令人难忘的巧合情节。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鲁迅更是善于借助于巧合让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必然性的规律。祥林嫂两次死夫之后做工都在鲁四老爷家,当鲁四老爷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祥林嫂却怀着疑惑和极度的痛苦死在雪地里;夏四奶奶和华大妈在坟场相遇。这些都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巧合。孙犁的《荷花淀》中,女人们去找丈夫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却在敌人追来时在荷花淀里“得来全不费工夫”,还引来敌人送给游击队消灭个彻底,你说巧不巧!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亲、兄弟、兄妹的奇遇与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合理地创设“巧合”。

总之,培养灵感,诱发灵感,捕捉灵感,是直觉思维训练的三部曲,唱好这三部曲,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诚然,作文要创新,切忌机械模仿,重复过去,重复别人,必须大胆想象,出奇制胜。

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从这一点说,培养创新思维,其意义就远非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的问题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语文老师就更需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第三篇:语文论文: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写作兴趣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 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好作文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评语,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把作 文交给 老师,就如同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等待着老师的评改,期待着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此时,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的评语,犹如给学生写作兴趣的火花上加油,能够使之越燃越旺,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平等交流,评语要有鼓励性

爱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如我班的方春燕,她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罪犯的女儿,在家里,左邻右舍总是对我指指点点,老师和同学一定也不喜欢我……我总是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劝勉她不要理会少数人的误解,同时也写了一段话“……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要抬起头来,找回自我。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引导他们写作应循循善诱,与之平等交流,对于教师来说,批改时则应以正面评价为主,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语,看到成绩与进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而不是以权威面孔否定或乱棒打死,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下次的创作欲望,甚至对教师的批改产生误解乃至反感。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比如有的学生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我就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感情真实,是一篇绿色作文,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说明你平时善于观察事物,有一双慧眼;有的学生有一处恰当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我就这样写评语,看来你平时很善于积累,把自己搜集的材料恰当地运用于作文,你引用的这些材料为你的文章增添了色彩,可见你是一位有心的学生。”我班的黎汉强同学酷爱数学,对写作却总是提不起兴趣。我让他写了一篇发言稿《如何学好数学》,他洋洋洒洒写了500多字,我在评语中写道:“此文具有真情实感,可读性较强,这说明你有写作的潜力,若能认真对待写作,你的语文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此后,该生开始挖掘自身潜能,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作文批改时找到学生作文的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

二、涓涓细流,评语要有思想交流性

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评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评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评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地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地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深感欣慰。

三、评语幽默,富有文采性

德国学者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让人接受。”的确,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领神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如我班薛芝明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且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卢海玲习惯把字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有次作文,发现同桌作文一模一样,连家中的小狗描写也一字不差。我在他们的评语中写道:“你家小狗和同桌家小狗是双胞胎吗?不妨抱来看看。”这些轻松幽默的语言,幽默中见师情, 包含着 老师善意的批评,这样的评语,学生愿意接受。后来抄袭作文的同学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有时还可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实践证明,艺术性的评语好像一座桥梁,便于师生间相互交流感情,沟通思想,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鼓励和启迪,从而激发起写作动机和兴趣,增强技能训练效果,达到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之目的。

论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单位:宿州市第二中学 姓名:张月中 摘要:

在当前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写作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激发情感、课外积累及教师角色定位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

写作 教学过程 真情实感 课外阅读 随笔札记 角色定位

兴趣是乐于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表明,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效率,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的热情。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弥补智能的不足。由此可见,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是多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中学的教学对这个问题常常重视不够,以致缺乏写作兴趣成为中学生的普遍问题。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写作的信心;第二厌恶写作的条条框框;第三缺乏对生活的感受。由此,学生写出的作文存在空洞无说服力、俗套无新颖处等一系列的弊端。另一方面,多数中学生却表现出良好的写作能力的向往,他们羡慕写作写作能力强的人。这种近乎矛盾的心理很值得我们去重视。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那么,如何去做呢?

一、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常规的作文教学模式,总是在一单元文章讲授后,根据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来训练学生作文,而这种单元后的作文训练,又纯粹是模仿一种文体格式或某一种写作要求,所以常有“蜻蜓点水”的感觉。每次作文教学过程总是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固化为一种机械模式,其弊端就在于每一个阶段都是立足于消极的灌输,结果学生喊难、老师叫苦,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甚至老师也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兴趣。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在写作者头脑里加工制作的过程,它经历“双重转化”: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二是主体的观念、情感向语言文字表达的转化。作文教学的过程必须尽可能与文章产生的过程相一致,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实际训练,学生才会形成真正管用的作文能力。同时,还必须顾及“教”“学”两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优化作文教学过程的核心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全过程中朝气蓬勃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课堂作文兴趣。

我们先谈一下命题。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在“命题”上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命题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造成学生有话说不出,有劲使不上;命题缺乏新意,似是而非,大同小异,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还有些命题隐晦难懂,学生费解,因而学生失去了兴趣,虽然作文训练一次接着一次,但学生就像被赶着推磨一样,走了一圈又圈,到头来还是在原地踏步。要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其中一条措施就是把作文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一拿到题目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冲动。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切近学生生活实际。比如对于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初

一、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往往是几分兴奋、几分不安,免不了对以往学习生活产生一些怀念和回想,这时可设计一些回忆型的题目如《甜美的回忆》,学生自然乐此不疲。对于初

三、高三的学生,师友即将分别,大家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离愁别绪,此时可不失时机地拟一些如《聚也匆匆、散也依依》的文题。其次,命题时应尽量做到“简练明确,新颖独特,表明主旨”,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命题在作文教学中不是为了自己写作,而是提供学生作文,因而题意明确与否,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感觉,要充分考虑客观效果。再次,作文命题应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真、善、美,观贤思齐,作文与做人同舟共济。最后,作文命题应与社会发展同步,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比如,一些国内外重大事件,每天电视及广播、报纸都有大篇幅地报道,学生应比较熟悉,而且一定有话可说,这时,就可以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作文指导要适度、适时、得法,要引导学生先说再写,说写结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讲得太少,隔靴搔痒,起不到点拔的作用,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这一题目的看法,激发灵感,激活记忆,诱发联想、想象,开拓思路。讨论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些恰切的要求,如内容上、表达、文面、时限等要求。这样既保证了作文的目的性,也为下一步作文评改作了准备。作文的评改要采用多种形式,讲求实效。作文的评改不但要有教师的精批细改,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常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有作文的需要。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

①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每篇作文完成后,可以首先要求作文者进行第一次检查、修改。然后,老师批改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对作文修改的兴趣,养成写后思考的习惯。另外老师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要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有成功的机会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及时加以肯定。比如在我教学期间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环境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位同学引用了这句话:“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你的眼泪”。我觉得这句话用得很好,就在讲评中给予公开表扬。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来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是

①哪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只要作者的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一首《蜀相》,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是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泪满襟”的“英雄”是谁?我想,首先应是诗人自己。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意溢于海,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倾诉,甚至能赋予作品永久的生命力。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然而,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还十分突出,正如有人说的,如今作文,人事可以造假,思想可以造假,甚至情感也可以造假。这是由社会的、学校的、老师的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学生的灵性和情感被逐步扼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激发学生内的真情实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其内容无比的丰富和生动。可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态生活,周围早已熟悉的一切很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色盲”,因而学生一提笔,又觉得生活太贫乏单调,没什么可写。这是缺乏对生活的感觉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要以生活为师,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勤于思考。要使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就要对凡人常事,对一切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充满新鲜的感觉,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要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要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臵,如果能经常处在不同的位臵感受生活,就会增加新鲜感。其次,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结论,而是暗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普遍现象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另外,作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内省力,一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内心的所感,有如鱼得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作文内容空洞苍白,其原因不是他们生活中毫无感知和体验,而是他们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平时的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竟不能留下痕迹,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内省力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开设一些情景作文课,在生活中也可以激发情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也可以开展一些写作“活动课”,如演讲、讨论、辩论、竞赛、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这样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富,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写作,才是作文的最佳境界。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的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空,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但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增加,而且也可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勇敢去面对人生。

三、打好基础 增加积累

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兴趣的产生是建立在对某事物熟知的基础上的。同样,作文兴趣的培养也应是基于广泛的知识积累。有趣———乐趣———知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广泛的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作文兴趣的来源。随着阅读兴趣的拓展和深化,中学生会积极地探索写作的奥秘,用各种形式练笔。多读促多写,阅读兴趣促进作文兴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文兴趣的培养应注重从最基本的知识积累出发,这是发展作文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扩大课外阅读量,坚持写读书笔记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开阔,既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想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不但会产生作文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写作水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无须怀疑的。课外阅读的意义如上所述,具体到方法,一般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初中三年该读哪些书,高中三年应该读哪些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依据大纲,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学生读哪些书呢?文学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经久不衰,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篇目,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课堂上的精彩鉴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扩展阅读法,使学生的阅读触及自然向课外延伸,进而由一斑而窥全貌,使学生学习选段到阅读整部经典名著,如初中课本有张公志的古典名著介绍,教师可抓住讲解的楔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读《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语文学习的外延十分的宽泛,教师还应该关注媒体,伺机诱导学生读书。如电视台播放《三国演义》时,教师可借机谈情节,评人物,说艺术,进而引导学生读原著;也可以是其它方面,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杨慎的《临江仙》及杜甫的《蜀相》等一些有关的诗词名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时文”符合学生心理,贴近生活,学生易感兴趣,如《花季雨季》、《正是高三时》、《三重门》等,都是中学生爱看的。只要老师正确引导,替他们严格把关,适当读一些内容健康、格调向上的“时文”,不仅无害,而且有益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益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传记、科普读物也是中学生不可缺少的阅读内容。伟人多以其人格魅力、精神品质感染人们,他们的成长过程对我们今天新一代的成长,仍然有着借鉴意义,合理地选择一些伟人的传记阅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是有益的,如《鲁迅传》《周恩来传》等,都值得一读。在知识激增,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头脑的培养也极为重要,合理选择一些如《科学家谈物理》《保护人类家园》等现代科普读物来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浏览报刊杂志是一种更便捷的阅读方式。报刊以其知识含量大,内容新为特色。浏览报刊杂志,不仅可以了解新闻,还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知识,《世界博览》《演讲与口才》《读者》《人民画报》等都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刊物。

读书贵在有所得。做读书笔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做笔记的形式有多种,通常有摘录式,就是把所看到的名言警句,或富有深刻意义的句子,或者是触动自己心弦的句子摘抄下来;提要式,就是读过一部小说或一篇文章后,通过列出提纲要领把它叙述下来;心得式,这是最重要,完全是自己的看法,不管自己的观点是多么的浅陋,多么的稚嫩,要尽力写下来,不断地评价,你的见解会不断深刻起来,你的辩解会不断有力。课外阅读不必拘于形式。节假日,课外活动,临睡前或作为疲惫时的调剂,无不可以,关键是要落到实处。教师要不断激起学生的情感涌动,使他们真正有所“会心”,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精读博览,广为采撷,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大量的阅读可以激起学生的情绪、兴趣,然后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自然写作就有了兴趣。

(二)坚持写随笔札记

写随笔札记,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良好途径。我所说的随笔札记,不同与一般的“日记”“周记”或单纯的“读书笔记”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笔记,一种面貌全新的课外笔记。同学们的课外笔记都应采取一个名字,就像自己的文集一样,如“晚霞”、“小溪”、“孤星”、“知秋”等。课外随笔应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每周写一篇由教师命题的小作文。由教师命题的小作文,旨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是最需要教师绞尽脑汁的地方。教师的命题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心态,寻觅生活的热点,捕捉闪光的灵感,力求每次命题,都使学生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写头,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如“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给你喜欢的产品做一则广告”等。一些命题事先考虑已定,有的则需要及时捕捉,即兴发挥。第二,每周自己写一篇文章。这一部分要充分展示学生的创作才能,这十分重要。青少年喜欢文学作品,小说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散文浓浓的情意,隽秀的语言;诗歌那真挚的情感,优美的韵律;戏剧那生动的丰富的舞台表演性,这一切都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不限制体裁,任由学生随意写,只要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家庭记事、心灵独语、友情传递、读书有感、人生感悟等等。有时,写文章是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想写,就是要写他想写的东西,就要对现实生活的一些事情提出疑问。这样一来,学生写文章就不仅仅需要观察,还要把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大脑认真思考一下。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那就要对自己负责,要把自己想的意思真正表达出来,也会有难度的。但是,一个人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就必定去投入更多的激情,也必定会激发更多的灵感,也就是热爱促使人进步,写得多,就想得多,想的已不仅仅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包括了“怎么写”的问题。这样,写的东西就越来越言之有物了,条理也越清晰,文章也越来越顺畅了。随着一篇篇“随笔”的积累,“写东西”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当回首时,看到厚厚的一本“文集”,学生会有一种自然的成就感!那时,写作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了!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为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努力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第一,一个有鉴赏力的热心读者。教师成为学生作文的热情读者,学生在写作的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对象,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交流的对象;就有了一种情境,一种被人注目的感觉和一份期待,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不论是写作能力强或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老师都应该热心去对待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到始终有一双真诚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第二,一个有深度、有文采的思想者。清代学者袁枚说过“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蝶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教师应不断积累知识,深入思考,开掘底蕴,发现生活的真谛,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引领学生走向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使他们领略到思想的光华和魅力,激发写作兴趣,从而促使写作出现“质的飞跃”。第三,一个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知心朋友。作为教师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来的种种情绪,不能熟视无睹,臵之不理,而应鼓励、赞赏、抚慰、释疑或交流,这样学生就愿意写、乐于写。第四,一个能给学生写出示范文章的写作爱好者。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写作,才能体味写作中甘苦,才会有指导学生作文的“第一手材料”,也逐渐摸索出一条全面理解学生写作,进行作文点评,改善学生作文质量的成功之路。自己经常动手写,因而作文教学就不是纯原理的灌输和纯技巧的传授,而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撞击、共鸣与磨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① 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中学教师,不但要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和确定教师的个人角色,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不断练习写随笔札记。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在学生背后,④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只要教师和学生能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中学生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就同种地一样,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会有丰硕的收获。

注释:

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刘勰《文心雕龙》

③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④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蔡伟,《语文学习》2000年第9期

⑤ 《中学语文教学论》,阎立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第四篇: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_语文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

三角中学赵怀兵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其主渠道是创新性教学。作文如做人,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有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作文题,学生都拿着笔在想、在写了。有个学生把手伸进抽屉,掏出一本什么书,偷偷地翻看。老师走过去悄悄从背后看了一眼,见他看的是语文课本。学生像做了什么错事似地赶紧把课本送进抽屉又拿起笔来装作要开始写的样子。这局面真令人酸楚。没有人反对登山者使用拐棍,为什么学生在作文时要作些借鉴反而偷偷摸摸的?难道提倡作文创新就要反对模仿吗?

有一个基本观点,人们常常忽视。那就是作文是一种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些话,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座右铭。

承认作文是一种技能,那么这种技能的形成就必须遵循它自己的形成规律。从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这是技能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语言的学习,从幼儿张口发音的模仿,到说话的模仿,只能一点一点地长进。写字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惟独拿起笔来“作文”了,这模仿的教学反而成了希罕事。普遍不予以重视。不仅被轻视、忽视,还被歧视。不少人认为“仿”不是“创”,认为仿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低级的练习活动,甚至把它视同“抄袭”不屑一顾。想叫学生的作文篇篇都具有创作的特征。要求学生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出现点模仿的痕迹就大加挞伐。孰不知,学生恰恰是很需要踏过这层台阶在语言文字上打打基础的。模仿的实质是叫学生在拿起笔来写的时候,也从各各方面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古人开笔之前,已背书背了好几年,背了许多东西。现在,学生读的就不算多,背的尤其少,再缺少模仿的练习就想叫学生作文过关,有这种可能吗?这种作文教学局面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这种跨越了一个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不是违背了技能形成的规律?

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模仿。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他在评论前面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时说道:“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观点是超越时空局限的,长时间可用。”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这条规律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中,也能看到一些“踪影”:“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有人形容得更形象一点:“范文——写作的实物教学”等等。其实,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如今的中小学生,实在是没工夫多读,在写的训练环节上又出现了缺失,他们学作文就不能不陷入进步缓慢、举步维艰的被动境地。

认识问题解决了,教学上,也不是个多么复杂的麻烦事。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模仿课文,参照写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主要是写作实例而不是道理)。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2、从修改中反向模仿

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明知是错而重犯的机会却是不多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的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自己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一种反向模仿。

3、在欣赏范文中借鉴

欣赏范文中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目的是着眼于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仿写的训练,还可以很好地规划一下,解决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那么学生的作文在中学阶段将得到更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二、优化写作环境,为创新提供土壤

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写作者自己,写作教师的指导职能归根结底只是为写作者创设优良的写作环境,并有效地促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主动地进行写作实践,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写作环境是指提供给学生的有关写作实践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好的写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

1、少点空洞道理,多些行为引导。

作文的真正的资源是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资源”的客观丰富性。这看起来已解决了写作的生活源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也就是说,客观上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与值得写到文章中的可用生活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原因就是缺少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的引导工作。怎样去观照生活,观照什么样的生活,教师都没有明确的把握和切实的指导措施。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引导。

行为引导如何进行?简单点说,你告诉他写文章要贴近生活、积累生活,要注重观察,这只是讲道理,或者说是传授知识,这远远不够。你要为他设计出贴近生活、干预生活的具体行为,并长期坚持地这样做,使他们的生活触角日益敏锐起来。要让他们在有效而明确的“行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特质,获取写作素材,积累感情资源。这其实是一种很有针对性的作文实践训练,又可以称为“生活作文”,即让学生先在行动上去干预生活,以被干预的生活为基础去写出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感悟生活是一种能力,教师应该为这种能力的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而“行为引导”正是创造这一优良环境的必备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提倡“行为引导”其实是尽可能地把学生对生活的无意注意转化为目标具体、指向明确的有意注意;从环境学知识上讲,是为了更有效地发现、采掘和配置资源。

强调行为引导,提倡生活作文,一方面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又鼓励了其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扬,真正体现了生活和作文的新鲜的交融,而不是让学生为“写什么”而搜肠刮肚。

2、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不知何时,作文评价中有“思想健康”这么一条,即要求作文要追求典型和积极意义。从小学生写作文起,教师就在要求学生,文章要有积极意义,要歌颂什么,到了高年级就提出典型意义的要求,这反映了教师的一种衡文观念。问题是,“积极”“赞扬”“歌颂”的标准是建立在成人的世界观、社会观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学生的心理基础上的。那些东西,对一个成熟的作者来说,是不可少的。但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对其作文心理施加了强大的抑制——不仅对操作过程施加抑制,更严重的是对其感受生活,认识、理解生活加强了抑制,扼杀了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的主观性、独特性,是逼着孩子去说大人话。这种教法,直接导致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都换肠刮肚地先定好思想坐标,然后往坐标里“填充材料”,这一过程取消了“写作冲动”,使作文从根本上成为非心理运作。在此过程中,个性被排斥,创造性服从于统一准则,学生的生活积淀无法自然喷发,只好去拼凑;拼凑不起来,就去造假。学生作文做作、无聊、雷同,假、大、空习气太重,产生根源当有此一面。

应该树立怎样的评文标准?首要的是讲究“诚实”。叶圣陶先生提出“通”与“好”作为评文的标准。“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我只想提出两点……这两点是‘诚实’和‘精密’。”“‘诚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或者是内心怎样想怎样感,笔下就怎样写。‘精密’则是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现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从叶老的话看,“精密”其实是“诚实”的高一层次的要求。

一般写作,总要先让学生觉得有事想讲,有人想介绍,有话可说,有意见要提,先让他觉得笔端不枯,这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储备。倘若过早地提出“典型”“反映”的要求,学生在心理上一下子被管制起来,一番“神伤”之后,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原来不多,即使写出来,还不知能否符合老师的口味。他一下子感到自己的生活积累成了无用的东西,或者根本就没有生活积累,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认识与老师需要的思想认识不是一回事,今后总要为“写什么”大伤脑筋。如此下去,思路枯竭,激情消退,兴趣渐无。中小学生作文全程渗透“积极”和“典型”意识,是对学生心灵的漠视和心理的压制,从根本上违反了作文心理学规律,当然不会有创新的作文。我们应该提倡的,还是“以我手写我心”,强调“独抒性灵”。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两者是性质不同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其本质是按照形式逻辑,逐步进行分析推论,且终得到符合逻辑性的结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就其实质来说,发散思维定强调对未知信息的相像和假设,因而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其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辅相成,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因为,没有聚会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像基础和动机。此外,在创新思维中,两者不是等量齐观的,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指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各种心理定势的影响)、流畅性(指对事物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可以想出种种不同的念头)和独特性(指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发散思维的这些特征可以被视为创新思维的主要构成要素。由于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而忽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针对一篇作文的命题,要启发学生排除首先想到的是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励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和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用滥的材料,如雨天老师来家中给自己补课,同学之间由于一点小误会而闹矛盾然后又和好等等。当然这些材料不是不能用,即使用,提炼主题的角度也要有所创新,写出新意来。

我在教学生写作《<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时,就鼓励学生大胆否定首先想到的启示,即由南郭先生的下场联想到学习不能不学无术,不懂装懂。因为就此素材,即使写得再好,也得不到高分,只能得个基本分,何不另想高明?课堂上,我就用康德的“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这一名言鼓励学生,启迪学生,让他们多角度发散思维,当堂就开掘出了以下几种新启示:一是齐宣王好三百人一齐吹竽而导致南郭混下去,想到吃大锅饭的做法要不得;二是由齐珉王不墨守先生之法改为“一听之”,联想到领导人要有改革精神;三是由南郭虽本领不同,但当受到改革大潮冲击时,一不哭闹,二不托人说情,而是主动溜走,联想到激流勇退的精神是可取;四是从南郭不会吹竽却能长期在乐队里混,队长和队友也有责任,不以监督和帮助,从而得出他们即不忠于王职,又不重视友情的做法应该受到指责。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既能锻炼理解、分析能力,又能锻炼归纳、表达能力,然后下笔有神,一挥而就。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落俗套,有新意,才能拿到高分。

另外,题材新还指有时代感,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材料,要鼓励学生写作时善于选取这些材料,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结构巧妙即文章情节结构要有起伏,波澜横生,忌讳平铺直叙,因为文贵曲折。古人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使得文章波澜起伏,这均需精心安排。这就不可避免地打破常规,打破“八股式”。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

我在教学生写作好《孔乙己挨打》时,不少学生想到可按照“为什么挨打——怎样挨打——打得怎么样”的方式安排结构,先写孔乙己怎样翻墙入宅偷丁举人家的东西,再如何不小心被家丁抓住,写怎样打的,又怎样写服辩,怎样打折了腿,最后写被打得皮开肉绽,扔到大门外。这时,我就让学生打破常规运用倒叙、插叙等记叙顺序,巧妙安排全文。思考后提问学生回答,看谁安排得巧妙。以下四位同学设计的开头均较新颖:

1.“哎哟……”一声凄惨的喊叫声从丁举人的深宅大院里传出来,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四五根棍子雨点似的落在孔乙己的腰上、腿上……

2.“把他的腿给我打断!”丁举人坐在太师椅里喝令打手们。

“哗!”又一盆凉水泼向了孔乙己,接下来又是一阵杂七杂八的棍子。

3.“哗”,又一盆凉水泼向了孔乙己,孔乙己的手指动了动。“快让他写服辩。”丁举人恶神似地指使着家丁们。

4.丁举人大门外,孔乙己奄奄一息,双腿血肉模糊,想起刚才遭受的毒打,不禁又昏了过去…

通过提问,学生在思维中比较,在比较中思维,课堂充满了热烈活跃的气氛,愉悦之中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因为谁都想把自己的作文挂在班级、学校的“佳作欣赏”栏里,谁都想让老师把自己的作文推荐到电台、报纸上发表出来。

文章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仅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评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由作文启迪精思之途。”因而,突破思维定势的求异思维就更为重要了,它能锻炼学生写出一纸新颖,写出一纸巧妙,写出一纸风格,写出一纸独秀。

二○○○年七月四日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_语文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1、题名(标题)

2、署名(作者单位、邮编)

3、摘要(概要,内容提要)

4、关键词(3—5个为宜)

5、正文(引言—本论—结论)

6、参考文献

二、论文的结构及写作规范

1、题名(标题)

•题名是一篇论文的总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论文精髓的集中表现,它以简洁的 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让人一看就能清楚地了解论文的主旨和中心内容

•题名应醒目,简练,新颖。题名往往决定读者是否阅读 •中文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最多25个字

•副标题是对题名的补充,一般说明写作的原因、内容和范围

2、署名

•署名位于题名之下的位置,还要写明单位、邮编

•署名表明对作者的尊重和作者应有荣誉,也表明文责自负 例: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

庞丽娟 韩小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沙景荣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姚勇伟 河北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河北 保定 071002)

3、摘要(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全文的高度浓缩。是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重要内容、不加评论(包括自我评价)、不加补充解释的短文

•摘要是文章内容索略而准确的表达形式,不分段,中文字数一般在200-300个之间 •摘要的特点

独立性和自明性:忠实于原文,与原文具有等量的主要信息 浓缩性:限制字数

筛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信息检索 创新性:传递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 •摘要的主要功能

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为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同时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论文的重要工具,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用频次。•撰写摘要的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因特未来教育怎样走进我的课堂》,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本文回顾了因特未来教育怎样走进我的课堂„”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逻辑清楚,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4)用第三人称。不必使用“本文”、、“本人”、“作者”、“笔者”等作为主语。

4、关键词

•关键词是表明论文主要概念的规范化语言,是那些出现在论文标题(篇名、层次标题)以 及摘要、正文中,能表现论文主要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规范的、关键的、可作为检索入口用的词语。

•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以3-5个为宜,不考虑文法上的结构,不一定表达完整的意思。•作为关键词的几个词语彼此分开,或用逗号隔开。

5、正文

•引言 简要说明撰写论文的原因,或论述问题的目的意义等 •本论 论文的核心部分(本论中一般包含若干个层次标题)

•结论 是对本论论点的强调,是对论文最终的和总体的高度总结,是对本论最终的必然逻 辑发展,也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和作者认识上的升华。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应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和格式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 ”结束。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在参考文献中只应出现一次,序号以第一次出现的为准,应将序号归并到一起集中列出。不得将参考文献标示置于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处。

格式要求 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注释分为: •随文注(夹住),紧接文句,用圆括号标明。•页下注(脚注),在本页下端的适当空白处作注。•篇末注(尾注),在文章后面对全文的引文统一作注。引文注释 •引文

撰写学术论文,尤其是社会科学类的学术论文,常常要引用一定的文字材料,把别人的观点、理论或论述放进自己的文章里作为论据,这就是引用。引用的形式一般有两种: 转述,也称为复述或间接引用,转述的部分不加引号

节录,又称直接引文,是对原作中话语的直接引用,这样的引用要加“”;如果是成段的引文,也可以不加引号而依照正文内缩两个字的位置独立成段。注释的要求

•引文一般都需要明确标出其来源,特别是节录形式的引文更需要认真严肃地对待,这项工 作称为注释,注述。

•引用一定要加注释,而且要准确的加注释。•准确注释两个方面,:一个是引文和注释的内容都要准确,不能有错误。这也是目前很多

学术期刊编辑非常重视的一点,他们在审稿子的时候往往都要想办法去核对原文。所以,我们如果在投论文时如果能够附上我们引文的复印件,这对于我们稿子的录取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一个就是,注释的方式/写法要正确。参考文献

•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的学术著作、重要论文,通常采用“参考文献”的形式在文后标 出。“参考文献”不一定每篇论文都有,它多见于学术著作和篇幅比较长的论文。

•列参考文献要精当,要有代表性,不可随便凑数。•参考文献标识出论文写作的主要思想资源和材料来源,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研究的广 度和深度。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等项目 引言 •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又称前言、导言。它写在论文之前,用来说明论文研究的缘起、对象、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及相关领域里前人的工作基础,一半篇幅比较短,常常用一小段文字来表述。但是如果是数万字以上的长篇论文(如硕士及博士论文),也可能把“引言”作为一章或一节独立存在。

•引言的写作应该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能与摘要相重复,或变成摘要的注释,“引言”二 字可有可无。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它要集中表述作者的研究成果,作者对问题的分析和对观点的论 证等,又称“本论”。

•正文中应该集中论述自己的创见,而不要重复一般性的常识,如果确实有必要涉及常识或 别人的研究成果,也要严格限制,不要冲淡和模糊了自己的创见。

•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的选题、研究的方法、分析论证的过程、获得的结果、表达的 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正文的内容不能做统一的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出一个大体一致的格式。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结尾的部分。它对论文起着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的作用。有时,还要 指出该课题研究中的不足,说明还有哪些方面值得继续探讨。“结论”在一篇论文中不容忽视,它常常是读者在没有阅读全文前,想对论文观点及价值有大体了解时,连同“摘要”一并浏览的。因此,结论应写得简洁有力,既不画蛇添足,也不草率收篇。致谢

•致谢不是学术论文主体部分不可缺少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致谢时作者对曾 经给予自己论文的研究和写作以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达谢意的文字记述。因此,内容要实在,语气要诚恳,语言要恰当,文字要简短。修改定稿

•学术论文的初稿写成以后,必须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最后定稿。•论文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 •观点的修正 观点主观、片面/陈旧 •论据的修正 •结构的修正 •语言的锤炼 •学术论文修改的方法:热加工法、冷处理法、“集体会诊”法

三、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10)附录: 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四、纸张与页面设置

1、纸型及页边距

(1)A4纸(297mm×210mm),纵向;

(2)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2.页眉

(1)设置:1.4cm(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3)分割线:3磅双线;(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五、论文分类

1、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 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2、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

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

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下载创新写作的三培养四方法语文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写作的三培养四方法语文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写作要求及方法

    论文写作要求及方法 (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 选题口径恰当,理论基础扎实,并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2 论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资料详实。 3 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引用资料标明出处,严......

    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 (以下仅为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仅供参考)《机械工程学报》上刊登的大多为科技论文, 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写作方法,现根据科技论文的通用写作方法,并结合《机械工程学报》......

    创新的方法论文

    《创新学》综述论文学院:学院专业班级:班学号:姓名:电话:【摘要】通过对此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创新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就是在创新中走向快捷与美好的,,创......

    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摘要: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语文的学生,则是摸不着学语文的方法,所以总是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讲述创新思维的来......

    记叙文写作创新方法拾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记叙文写作创新方法拾零 作者:张东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6期......

    语文公文写作四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从"刻舟求剑"说起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刻舟求创",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异,不懂得变通。刻舟求剑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

    记叙文写作三方法五篇范文

    第八课时 【记叙文高潮式】 由于考场作文一般篇幅不长,所以写记叙文就特别要注意剪裁布局。在叙述那些时空跨度比较大的事件时,最好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采取“高潮式”来描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