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拆弹专家》观后感
《拆弹专家》观后感
也许在我们过着安稳的日子时,总有一些人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有时候我们会矫情的抱怨人生,消极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殊不知,有些人就连活下来都是一种奢侈。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拆弹专家》观后感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拆弹专家》观后感
饶有兴致的去电影院看了刘德华和宋佳主演的《拆弹专家》,中途也有落泪的冲动,不过还是忍住了。本来是期待一场天王刘德华与时髦达人宋佳两个人在戏中的感情戏的,没想到被这个“拆弹”的剧情深深的吸引了。
故事发生在香港,电影中的香港似乎总是不那么太平,什么扫黄,毒品,杀人,抢劫,等等。据我所知,香港的警匪片很受欢迎。电影开场,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是警队的拆弹专家,在一次任务中被选为卧底,与姜文饰演的火爆在一次抢劫银行逃跑的途中表明了自己的卧底身份,警队将火爆的弟弟一干人等捉拿归案,而火爆却不幸逃脱,并扬言一定会向章在山报复。七年后,火爆设计了红磡海底隧道劫持人质案,并扬言要炸掉红磡海底隧道。章在山最后因公殉职,曾经的拆弹专家永远活在了人的心中。
其实一直对那些警察都没什么好感,也许香港的警察更尽忠职守,内地的能如此负责的警察真是少之又少。此话只是我的主关意愿,也许内地也有很多尽忠职守的警界精英,只不过我没有那种机会能见识到而已。在拆弹组里面,章在山是一把手,经他的手拆除的炸弹真的是数不清了,在无数次场合,都是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章在山在颁奖晚会获得“拆弹专家”这个称号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是感动,他说:“我真的很感激老天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用生命守护生命。”每一次的拆弹的成功完成,都是一次重生。看了这部电影主题曲的MV才会对这个电影感兴趣,以为结局会是皆大欢喜,没想到我只是猜中了开头,并没猜中结局。要做这样一份工作,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随时准备好牺牲的精神。最后一次拆弹中,章在山把生的机会留给了阿斌,真的被刘德华圈粉了,好像他就是那样一个人。演技真的可圈可点。到最后一场拆弹时,章在山负责一辆500公斤的汽车炸弹,阿斌负责另一辆500公斤的炸弹。面对是剪黄线还是红线的经典戏码,编剧给了我们一个很新颖的剧情。章在山选择先尝试,他选择了黄线,他跟阿斌说:“我选黄线,如果我剪完黄线,爆炸了,你就剪红线,如果没有爆炸,你就剪黄线。”章在山剪完黄线,意料之外的爆炸了。一阵很大的火光,周围的大厦,车辆都被震得粉碎,不过损失已经减小了一半。
我常常在想,要是把我放在这样一个场景,我是否会跟章在山一样,我的答案是不会。我啊,只是一个平凡人,像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也许真的只有超人才有。看过许多的经典电影,那些英雄啊,超人啊,背后的女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电影中的宋佳饰演的嘉雯就是这样,她刚从一段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想在酒吧试试自己还有没有魅力,邂逅了拆弹专家章在山。面对章在山的示好她是犹豫的,她觉得这么优秀的男人不是已经结婚就是有女朋友了。得知章在山没有女朋友,经过一年的相处,章在山向警队的朋友大方的介绍了自己的女朋友嘉雯。也是那一次让嘉雯体验到了男友所做的工作是那么的危险,刚才还和他们寒暄的周警官,下一秒就被炸死了,着实吓坏了嘉雯。嘉雯是个小女人,她不需要自己的男朋友是Super Man,她只想过一个平平淡淡的生活,可以每天醒来看到对方,为对方煮一个床上早餐仅此而已。中途两人分手了。火爆为报复章在山,把嘉雯绑起来,嘉雯的手里还拿着一个手榴弹。章在山就如王子一样拯救了自己的公主,两个人一起经历过生死之后,感情更加坚固了。可是,英雄并不是一个人的英雄,是人民群众的英雄,就是因为这种使命感,章在山的结局显而易见。
在最后一个炸弹案中,还有一个警察的戏也令我深深的感动。他很年轻,案发那晚还与家里人一起打网球,孝顺的为爸爸准备了一个手表作为生日礼物,却不幸遇上了这一遭。火爆派人把他的身上绑住了炸弹,让章在山去拆除,不幸的是,时间太短,线路太复杂,最后一分钟的时候,章一山只得无奈的放弃了拆除。警察也是人,得知不久命矣的时候,也是很慌张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章在山提醒他是警察,在这一刻,只能选择站在远离人群,远离车辆的地方。爆炸的那一刻,很多人哭了,警察,在旁边拍照的记者,围观的群众等都哭了。
也许在我们过着安稳的日子时,总有一些人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有时候我们会矫情的抱怨人生,消极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殊不知,有些人就连活下来都是一种奢侈。看完这部电影,估计又会有很多学生树立以后要当警察的梦想。中国的电影跟外国的电影不是一种风格,外国的什么蜘蛛侠,超人,奥特曼什么的,都太炫,简而言之,就是不太真实,只要编剧给力,电影能拍出花来。而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真特么的接地气,在一场把炸弹扔向海里的一场戏里,章在山竟然让搭档停一停,拿起手机拍起了照。事后搭档问起为什么要拍照,不会是为了Po上网吧,答案当然就是搭档所说的,他说要纪念一下。这一刻,电影院的人不约而同的发出了笑声,原来英雄的另一面也是普通人啊!嘉雯起床为章在山做早餐的时候,章在山跑来煎蛋,说自己是“拆弹专家”嘛!生活的细节里,也有小幽默。当嘉雯委婉的提出分手时,章在山也很平静,接下来所说的话也全都是为嘉雯着想。这样一个男人上哪里找?
电影围绕“拆弹”这一环节,展现了很多人性的积极面,看完之后,只想好好的工作和生活,这样才对得起自己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在我们看不到的背后,有那么多人过早的由于一种使命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浑浑噩噩? 《拆弹专家》观后感
饶有兴致的去电影院看了刘德华和宋佳主演的《拆弹专家》,中途也有落泪的冲动,不过还是忍住了。本来是期待一场天王刘德华与时髦达人宋佳两个人在戏中的感情戏的,没想到被这个“拆弹”的剧情深深的吸引了。
故事发生在香港,电影中的香港似乎总是不那么太平,什么扫黄,毒品,杀人,抢劫,等等。据我所知,香港的警匪片很受欢迎。电影开场,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是警队的拆弹专家,在一次任务中被选为卧底,与姜文饰演的火爆在一次抢劫银行逃跑的途中表明了自己的卧底身份,警队将火爆的弟弟一干人等捉拿归案,而火爆却不幸逃脱,并扬言一定会向章在山报复。七年后,火爆设计了红磡海底隧道劫持人质案,并扬言要炸掉红磡海底隧道。章在山最后因公殉职,曾经的拆弹专家永远活在了人的心中。
其实一直对那些警察都没什么好感,也许香港的警察更尽忠职守,内地的能如此负责的警察真是少之又少。此话只是我的主关意愿,也许内地也有很多尽忠职守的警界精英,只不过我没有那种机会能见识到而已。在拆弹组里面,章在山是一把手,经他的手拆除的炸弹真的是数不清了,在无数次场合,都是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章在山在颁奖晚会获得“拆弹专家”这个称号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是感动,他说:“我真的很感激老天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用生命守护生命。”每一次的拆弹的成功完成,都是一次重生。看了这部电影主题曲的MV才会对这个电影感兴趣,以为结局会是皆大欢喜,没想到我只是猜中了开头,并没猜中结局。要做这样一份工作,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随时准备好牺牲的精神。最后一次拆弹中,章在山把生的机会留给了阿斌,真的被刘德华圈粉了,好像他就是那样一个人。演技真的可圈可点。到最后一场拆弹时,章在山负责一辆500公斤的汽车炸弹,阿斌负责另一辆500公斤的炸弹。面对是剪黄线还是红线的经典戏码,编剧给了我们一个很新颖的剧情。章在山选择先尝试,他选择了黄线,他跟阿斌说:“我选黄线,如果我剪完黄线,爆炸了,你就剪红线,如果没有爆炸,你就剪黄线。”章在山剪完黄线,意料之外的爆炸了。一阵很大的火光,周围的大厦,车辆都被震得粉碎,不过损失已经减小了一半。
我常常在想,要是把我放在这样一个场景,我是否会跟章在山一样,我的答案是不会。我啊,只是一个平凡人,像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也许真的只有超人才有。看过许多的经典电影,那些英雄啊,超人啊,背后的女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电影中的宋佳饰演的嘉雯就是这样,她刚从一段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想在酒吧试试自己还有没有魅力,邂逅了拆弹专家章在山。面对章在山的示好她是犹豫的,她觉得这么优秀的男人不是已经结婚就是有女朋友了。得知章在山没有女朋友,经过一年的相处,章在山向警队的朋友大方的介绍了自己的女朋友嘉雯。也是那一次让嘉雯体验到了男友所做的工作是那么的危险,刚才还和他们寒暄的周警官,下一秒就被炸死了,着实吓坏了嘉雯。嘉雯是个小女人,她不需要自己的男朋友是Super Man,她只想过一个平平淡淡的生活,可以每天醒来看到对方,为对方煮一个床上早餐仅此而已。中途两人分手了。火爆为报复章在山,把嘉雯绑起来,嘉雯的手里还拿着一个手榴弹。章在山就如王子一样拯救了自己的公主,两个人一起经历过生死之后,感情更加坚固了。可是,英雄并不是一个人的英雄,是人民群众的英雄,就是因为这种使命感,章在山的结局显而易见。
在最后一个炸弹案中,还有一个警察的戏也令我深深的感动。他很年轻,案发那晚还与家里人一起打网球,孝顺的为爸爸准备了一个手表作为生日礼物,却不幸遇上了这一遭。火爆派人把他的身上绑住了炸弹,让章在山去拆除,不幸的是,时间太短,线路太复杂,最后一分钟的时候,章一山只得无奈的放弃了拆除。警察也是人,得知不久命矣的时候,也是很慌张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章在山提醒他是警察,在这一刻,只能选择站在远离人群,远离车辆的地方。爆炸的那一刻,很多人哭了,警察,在旁边拍照的记者,围观的群众等都哭了。
也许在我们过着安稳的日子时,总有一些人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有时候我们会矫情的抱怨人生,消极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殊不知,有些人就连活下来都是一种奢侈。看完这部电影,估计又会有很多学生树立以后要当警察的梦想。中国的电影跟外国的电影不是一种风格,外国的什么蜘蛛侠,超人,奥特曼什么的,都太炫,简而言之,就是不太真实,只要编剧给力,电影能拍出花来。而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真特么的接地气,在一场把炸弹扔向海里的一场戏里,章在山竟然让搭档停一停,拿起手机拍起了照。事后搭档问起为什么要拍照,不会是为了Po上网吧,答案当然就是搭档所说的,他说要纪念一下。这一刻,电影院的人不约而同的发出了笑声,原来英雄的另一面也是普通人啊!嘉雯起床为章在山做早餐的时候,章在山跑来煎蛋,说自己是“拆弹专家”嘛!生活的细节里,也有小幽默。当嘉雯委婉的提出分手时,章在山也很平静,接下来所说的话也全都是为嘉雯着想。这样一个男人上哪里找?
电影围绕“拆弹”这一环节,展现了很多人性的积极面,看完之后,只想好好的工作和生活,这样才对得起自己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在我们看不到的背后,有那么多人过早的由于一种使命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浑浑噩噩? 《拆弹专家》观后感
“我很镇定,请问我可以帮你做点什么,是站着不动就好了吗?”
年轻的香港督查大声的问着眼前的拆弹专家章在山,一遍又一遍的问。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抑制不住的心跳加快,好像只有大声说话才能稍稍平复内心的恐惧。
此刻的他浑身绑满炸弹,拆弹专家章在山警官正在争分夺秒地寻找关键线头。可是,线头实在是太多了,还有一分钟炸弹即将爆炸。
“记住,你是一个警察,你有你的责任,你要做的就是远离人群,这样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明白吗?”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除炸弹,就算是公认的拆弹专家也是束手无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向眼前这个已被“宣判死刑”的人重复,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在生死关头的职责所在!
计时器终于走到最后一秒,满屏火光伴随着巨响,前一秒活生生的一个人瞬间灰飞烟灭。现实终归是残酷的!
昨晚在影院看完《拆弹专家》确实有被震撼到,不仅是逼真的爆破场面,还有影片向观众传达的各种情感。
香港被称为亚洲最安全的城市,但在各类港片中它时刻充满危机:抢劫,枪杀,爆炸,从未消停过。或许那些大导演都有居安思危的一份情愫在里面,希望用各种犯罪案件来警醒世人,使人们更加珍惜今日安宁生活的美好。
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与美好,有一类人在暗中默默维护着这一切,即使牺牲自我也在所不辞,影片中牺牲的年轻督查和拆弹专家章在山都是这一类人!
影片中,章在山在颁奖台上讲了一个关于老鼠挂铃的故事,对于以拆弹为己任的专业警察,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给猫挂上铃铛,这样老鼠们就安全得多了,但问题是谁去挂这个铃铛?——拆弹专家就是这只挂铃的鼠,就算冒着生命危险也得去做,义无反顾地去做。这就是职责所在,即使可能会牺牲。
然而,拆弹专家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任何炸弹都手到擒来,动动剪刀就能轻而易举的拯救世界。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香港红磡隧道两个出入口均有五百公斤的炸药,三分钟后同时爆炸,爆炸的冲击力会在隧道中间汇合,红磡隧道将毁于一旦。章在山和年轻的副手一人负责拆一边的炸弹,时间紧迫,灾难迫在眉睫,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猜红黄线:猜对生,猜错死!
黄或红,死或生?
为了保住隧道,为了给副手留一条生路,章在山毅然决定先剪一根线,副手通过对讲机等待结果再决定怎么剪。
可惜,上天终究没能再次眷顾这只舍生取义的“小老鼠”,一秒钟后五百公斤的炸药向着隧道完全炸开,整个隧道沦为火海地狱。最终,隧道保住了,副手侥幸的活了下来,章在山的牺牲没有白费。在小我和大我面前,他做到了他作为警察该做的,像那个年轻的督查一样,像所有为了维护和平安定默默付出的人民公仆一样!
看完电影,我仍然久久不能释怀。导演这次没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正如现实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从血淋淋的教训中去学习,去成长,去为美好安宁的明天一同努力,同时,铭记每一个为守护这份职责而英勇牺牲的英雄!
第二篇:观看电影《拆弹专家》观后感
看了刘德华和宋佳主演的《拆弹专家》,中途也有落泪的冲动,不过还是忍住了。本来是期待一场天王刘德华与时髦达人宋佳两个人在戏中的感情戏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观看电影《拆弹专家》观后感,欢迎阅读!
观看电影《拆弹专家》观后感1
开篇最多的是炸弹爆炸的轰裂声,那巨大的声音由耳膜迅速地传送到心脏,不经意间总会随着突然的爆炸声而受惊,那是从外到里的惊心动魄。
影片中很多演员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大咖刘德华自是不必说,还有一些我们在TVB剧中经常看见的几个老面孔,如吴卓羲、黄日华等,让人不由地产生了莫明的熟悉感,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是看着TVB剧集长大的,那些人在我们的记忆中仍旧占了一席之地。
影片从头至尾都让人产生那种争分夺秒地紧张感和凝重感,特别是刘德华饰演的拆弹专家章在山在每次拆除炸弹过程中,让人又惊又怕,随着剧情担心着他能不能顺利地拆除,又是怎么去拆除,让人想着不同的可能,那危机一触即发,似乎也随着那份沉重躁动着、不安着、紧绷着,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谁也没办法预料,直到炸弹被安全地拆除。
就像在被悍匪围困的红磡海底隧道,一位年轻人被匪徒发现了他的警察身份,随后被姜武饰演的火爆作为人质全身捆上炸弹,在放出隧道的那一瞬间启动了引爆器,想看看章在山无能为力时的痛苦。那位年轻警察在见到章在山时还能强作镇定,寄希望于他能拆除身上的炸弹来解除这迫在眉睫的危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拆除过程依然毫无进展,那一刻年轻警察所有的镇定分崩离析,再也没办法伪装。
人在危险面前最真实的情绪也很好地呈现在镜头前,不停地向章在山呼喊“救救我”,他的慌乱和害怕煎熬着所有人的心,那一刻他是多想有生的希望,他的绝望也煎熬着这个拆弹专家的心,即使他不停地寻找着方法,但最终也不得不接受着眼前的事实,在所剩时间不多的时候,章在山表情郑重而严肃地向那个年轻警察大声强调着”你是警察,你有责任,不要靠近人群,不要靠近车群“,试图让他能接受这残忍地事实,也提醒着他最后的结局和自己作为警察的责任。我不知道这种画面触动了多少人,但是我却被那种真切的无能无力地痛苦触动了。除去警察这个身份,他只是个普通人,他的人生还有很长,但在炸弹爆炸的那一刻,所有的不甘、可能都到此终结了,什么也没留下。不得不说,即使你再强大,在生死面对还是会害怕而脆弱。
影片的最后,需要拆除在隧道两头定时爆炸的两车威力巨大的炸弹,面对红线和黄线二选一的情况,章在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责任,为了整个香港的安定,没有犹豫和挣扎地做了最后的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另一个人,而自己葬送在了爆炸中,再也不能活过来。而我们也没能看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离场时同事和我说不喜欢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不是皆大欢喜。我说只有遗憾才会让人印象深刻和深思,久久不能平静。
观看电影《拆弹专家》观后感2
我常常在想,要是把我放在这样一个场景,我是否会跟章在山一样,我的答案是不会。我啊,只是一个平凡人,像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也许真的只有超人才有。看过许多的经典电影,那些英雄啊,超人啊,背后的女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电影中的宋佳饰演的嘉雯就是这样,她刚从一段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想在酒吧试试自己还有没有魅力,邂逅了拆弹专家章在山。面对章在山的示好她是犹豫的,她觉得这么优秀的男人不是已经结婚就是有女朋友了。
得知章在山没有女朋友,经过一年的相处,章在山向警队的朋友大方的介绍了自己的女朋友嘉雯。也是那一次让嘉雯体验到了男友所做的工作是那么的危险,刚才还和他们寒暄的周警官,下一秒就被炸死了,着实吓坏了嘉雯。嘉雯是个小女人,她不需要自己的男朋友是SuperMan,她只想过一个平平淡淡的生活,可以每天醒来看到对方,为对方煮一个床上早餐仅此而已。中途两人分手了。
火爆为报复章在山,把嘉雯绑起来,嘉雯的手里还拿着一个手榴弹。章在山就如王子一样拯救了自己的公主,两个人一起经历过生死之后,感情更加坚固了。可是,英雄并不是一个人的英雄,是人民群众的英雄,就是因为这种使命感,章在山的结局显而易见。
在最后一个炸弹案中,还有一个警察的戏也令我深深的感动。他很年轻,案发那晚还与家里人一起打网球,孝顺的为爸爸准备了一个手表作为生日礼物,却不幸遇上了这一遭。火爆派人把他的身上绑住了炸弹,让章在山去拆除,不幸的是,时间太短,线路太复杂,最后一分钟的时候,章一山只得无奈的放弃了拆除。警察也是人,得知不久命矣的时候,也是很慌张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章在山提醒他是警察,在这一刻,只能选择站在远离人群,远离车辆的地方。爆炸的那一刻,很多人哭了,警察,在旁边拍照的记者,围观的群众等都哭了。
也许在我们过着安稳的日子时,总有一些人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有时候我们会矫情的抱怨人生,消极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殊不知,有些人就连活下来都是一种奢侈。看完这部电影,估计又会有很多学生树立以后要当警察的梦想。中国的电影跟外国的电影不是一种风格,外国的什么蜘蛛侠,超人,奥特曼什么的,都太炫,简而言之,就是不太真实,只要编剧给力,电影能拍出花来。
观看电影《拆弹专家》观后感3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关于拆弹的故事。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
这是一部犯罪动作片。这部电影还是秉承着浓浓的香港味道,以警匪斗争为背景,以真实的香港为背景(斥巨资搭建的1:1红磡隧道让人恍若身临其境),以大爆炸场面、密集激烈的枪战戏、关乎生命的终极一剪的紧张拆弹情节,展现出激烈火爆的阵势。
而这部电影也把一个孤独而神圣的职业推到观众面前。拆弹,正如刘德华所说,“拆弹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这是需要上天批准的。”无论穿上多厚重的防爆服,最后拆弹不成功还是会被炸死,运气好的或许可以留下全尸。而拆除不同的炸弹,又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所涉及的知识繁多而复杂,对精确度的要求......而拆弹时稍有不慎,便会全盘皆输。
在影片的最后,刘德华卧在货车底下,汽油不断的滴落在脸上,红线,黄线,红线,黄线......1/2生还的概率,他却不能退缩,他的背后,一边是红磡隧道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一边是香港市民。而他,是人民警察,他不能退缩,一定要剪,实力演绎“用生命拯救生命”。
这其中最为催泪的一幕,就是,一名年轻警察的牺牲。那天是他父亲(一名退休警员)的生日,而他刚送给了父亲生日礼物手表准备去吃饭庆祝。我记得,父亲的脸上挂着幸福祥和的微笑,那是一种“吾家有儿初长成”的欣慰与自豪。这温情的一切,被分子的炸弹摧毁,当年轻警察绑炸弹眼看获救无望时,满含绝望又坚强的泪水、颤抖着嘴唇声嘶力竭重复着这句话“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人群!远离车群!这样伤亡才最少!”时,我被感动了。警察也是普通人,面对死亡也会害怕,但是,在警察的责任面前,他选择了坚守,去守护他所要守护的市民。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致敬这些用生命保护百姓的英雄!
观看电影《拆弹专家》观后感4
首先演员的整容就十分的强大,不仅颜值高而且都是老戏骨。我看电影是因为宋佳才看的,但看完电影的时候,每个人的演技都特别想赞叹。
警察以及拆弹专家章在山的扮演者是刘德华,说实话刘天王的歌我倒是挺熟悉,可是他的电影我可是一部也没看过,但我看完电影后不得不竖起大拇指感慨不愧为天王。演技十分到位,况且刘德华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在剧中完全和二三十差不多的硬汉形象。在剧中有很多危险的动作就算是才二三十的年轻人也不一定吃得消,但是刘德华还是依然坚持自己拍,可见他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当然除了对刘德华本尊的赞叹外,我更敬佩的是他饰演的角色章在山。起初他被派去当卧底,后来他和警察里应外合成功引爆炸弹,除了洪继鹏以为其他的犯罪分子被一网打尽。也正因为如此,他和大反派洪继鹏的`梁子从此结下了。
这也是警察这个职业的无奈之处,做了好人,为好人服务。但是却要被坏人憎恨。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和领悟的警察的不易比拆弹的危险多一些,也可能是我对拆弹这一行一点也不了解,虽然知道很危险,但是可能感触不是那么多。而在电影里我深知警察的不易,因为我身边就发生过警察遭到报复的事情,而且新闻的报道里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挺为他们感到不值的,明明是为了让社会变得而奉献自己的职业,反而还要遭到报复,社会就是如此不公平。就如电影里的章在山一样,为了人民的安宁,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如电影里的小警察一样炸弹爆炸前还喊着:“我是警察,远离人群,远离车辆,这样伤亡才最小。”这个片段把我看哭了,做警察奉献得太多了,搭上自己生命的不在少数。所以看了电影后我更加敬佩警察。但是拆弹也是了不起的职业,虽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不小心弄错了就会牺牲自己。电影的结局就是这样的,章在山恰好最后不幸运,选错了,而伟大牺牲了。
宋佳在电影里是“超人”的女朋友。作为“超人”的女朋友当然也是一个女超人。在电影里她虽然外表看起来文静、柔弱,但是她的内心非常坚强。虽然在知道章在山是拆弹专家后因车的爆炸而想要退缩过,但是她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爱情。当然正如她所说:“做超人的女朋友没一个有好下场。”她也没有例外,最后还是剩下了一个人,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她想到过的,她能坚强面对,才选择对章在山不离不弃。其实除了警察和拆弹专家的女朋友外,家人也需要一颗坚强的心,父母可能会面临失去孩子的痛苦,而他们的孩子也要面临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煎熬,甚至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还有的就像宋佳在电影里一样作为人质被绑架。所以除了敬仰他们以外,他们的家人也值得我们敬佩。
观看电影《拆弹专家》观后感5
这部电影让我开始落泪的地方是这名年轻警察的牺牲。
这名年轻警察,也是一名退休警察的儿子,正载着父亲和两名父亲的同事准备去游玩。父亲的脸上带着幸福祥和的微笑,腕上戴着儿子刚刚送的作为生日礼物的手表。然而一切都被这场恐怖袭击打破了。四人在车内安静的扮演着普通的人质,大家都清楚此时暴露自己警察的身份只有弊无利。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在释放人质的时候,他的警官证不慎滑落。
疯狂的匪徒将他绑上八个不同线路的炸弹推了出来,作为报复警察的工具。显示器上的时间一秒一秒地飞逝,他配合着拆弹专家平举着双手,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恐惧的苍白,但是口中却不断念着“我很镇定…我很镇定”。在死亡面前谁能不害怕呢,更何况,他的父亲仍然被胁为人质。
他不自主地微微颤抖,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断的问“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是只要站着不动就好了吗”“线路很复杂吗”,这时候他仍有一线希望,期盼自己能够死里逃生。他还这么年轻啊,一腔热血从警还没有实现够自己的理想啊!
时间只剩下一分钟,即使是最优秀的'拆弹专家也解不开这个生死注定的局。绝望的章在山只能反复告诉他:“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少!”“你记住了吗!”
年轻警察眼里终于只剩下绝望了,年轻的生命只剩下几十秒的剩余。背后是数百名人质,身前是数百名同袍,身上是杀伤力巨大的炸药。死,是一个眼见的马上要到来的结局,他恐惧,却没办法依靠任何人来求得安慰,他只能站在原地,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才能减到最少。
终于,章在山也离开了。空旷的路上只剩下他,和他身上的炸弹。
他恐惧地颤抖,却只能站在原地,大喊着“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少!”眼里含着热泪,脸上却写满了坚毅。他一定很害怕,但一定不后悔。
终于,这时间走到了尽头。炸弹汹涌地绽开一片火红,他在这片火海里消失了。画面定格在他警官证上,警服映衬下帅气年轻的面庞,将永远成为世人见到他的最后模样。
我落泪了。我是警察,同样也是警察的子女。我想起了入警誓词里的“不怕牺牲”,想起了去年牺牲的362个警魂,想起了今年春节7位倒在岗位上的警察。
我不禁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像他这样镇定呢。大难当前,我会不会害怕地失态,会不会后悔?这是对于警察公职使命和职责的讨论,是对入警初心的拷问。
虽然很少如电影这样的悲壮,但是从警生涯里的危险无处不在。治安调解的时候,你不知道双方发生的矛盾是否会迁怒于你;管理交通的时候,疯狂逃逸的车辆也可能将你带倒甚至碾压;和吸毒人员打交道的时候,你也不知道咬了你的那个人是不是有艾滋病或者那个毒贩的身上有多少枪支凶器。但是更多的时候,你可能被误解被无端指责,但你都无力反驳。
观看电影《拆弹专家》观后感
第三篇:初中生拆弹专家观后感
电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为了安宁,一个用生命来失败的拆弹专家”。那次是他最后一次拆弹,在2选1选择的情况下他失败了,500公斤炸药爆炸了,但他保证了另一头另外500公斤炸药的顺利拆除。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拆弹专家》观后感,欢迎查阅。
《拆弹专家》观后感1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看了电影《折弹专家》,主要是讲述处在城市反恐一线的章在山(刘德华饰)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拆弹保护香港群众安全的故事。
第一次洪继鹏(姜武饰)抢劫金库时,由于事发突然,警方的反应有些迟,至使银行损失了数万钞票。这时,章在山做为“内奸”,挺身而出,拆毁了汽车炸弹,并且记住了出租车的车牌号:CE6678、AE5069、AC1423。
第二次,周警官的的车被安置了近程遥控引爆的炸弹,使周警官当场被炸死。江警官因此特地派人时刻保护章在山,并说洪继鹏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必须保护他。可章在山却说他自己会照顾好自己的,无需保护。而且说警察的职责是:用生命去保护生命。就这样,他在警方提供足够支援力量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拆开弹药,成功解除了潜在危胁。但犯罪分子仍不死心,依旧不罢休,死死的盯着章在山不放。
一桩又一桩棘手的炸弹突发案件接踵而至,然而最后一次,却是最重大,同时也是最惨烈的一桩案件。
这次洪继鹏犯罪集团出动了两辆各装有500千克C4巨型炸药的大货车堵住了红勘海底隧道的两个出口,并在几个逃生门(共15个,他只选了其中的3个)中安置了引爆炸药。而根据推算,所有炸药的威力足以摧整条红隧!于是,警方出动了香港全部警力来抵抗已经顽守了3天的洪继鹏,在放最后一个人质的时候,这位年轻人身上绑了十六组炸药!他竟是警察黄子诺!大家都惊呆了,也就是说章在山救他时需要剪掉8根线,而且每根线都得剪对。这可是终级考验啊!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章在山没穿防弹服啊!终于在剪断了3根线之后,章在山认为黄子诺身上的炸药无法彻底拆卸,放弃了救援。撤退还不到一半的时候,就听得“轰---”的一声,黄子诺被炸得血肉横飞,场面惨不忍睹。
最后,章在山和搭档阿斌需要拆掉两辆货车上的C4炸药。可是只有红、黄两根引爆线,章在山孤注一掷选择了黄线。结果被炸死了,而在另一出口的阿斌剪了红线,从而保住了生命,但强大的冲击波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这一次的红隧事件也给香港带来财产上的巨大损失。
洪继鹏集团的瓦解以及18名警员的牺牲为香港带来了和谐的音符,事后,香港行政部门为18名牺牲警员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礼中,全体警员没有一个不是在默默流泪的。
这一次的红隧事件中,章在山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同时这也证实了他最后的格言:警察的职责,那就是用生命去保护生命!!
《拆弹专家》观后感2
开篇最多的是炸弹爆炸的轰裂声,那巨大的声音由耳膜迅速地传送到心脏,不经意间总会随着突然的爆炸声而受惊,那是从外到里的惊心动魄。
影片中很多演员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大咖刘德华自是不必说,还有一些我们在TVB剧中经常看见的几个老面孔,如吴卓羲、黄日华等,让人不由地产生了莫明的熟悉感,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是看着TVB剧集长大的,那些人在我们的记忆中仍旧占了一席之地。
影片从头至尾都让人产生那种争分夺秒地紧张感和凝重感,特别是刘德华饰演的拆弹专家章在山在每次拆除炸弹过程中,让人又惊又怕,随着剧情担心着他能不能顺利地拆除,又是怎么去拆除,让人想着不同的可能,那危机一触即发,似乎也随着那份沉重躁动着、不安着、紧绷着,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谁也没办法预料,直到炸弹被安全地拆除。就像在被悍匪围困的红磡海底隧道,一位年轻人被匪徒发现了他的警察身份,随后被姜武饰演的火爆作为人质全身捆上炸弹,在放出隧道的那一瞬间启动了引爆器,想看看章在山无能为力时的痛苦。那位年轻警察在见到章在山时还能强作镇定,寄希望于他能拆除身上的炸弹来解除这迫在眉睫的危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拆除过程依然毫无进展,那一刻年轻警察所有的镇定分崩离析,再也没办法伪装。人在危险面前最真实的情绪也很好地呈现在镜头前,不停地向章在山呼喊“救救我”,他的慌乱和害怕煎熬着所有人的心,那一刻他是多想有生的希望,他的绝望也煎熬着这个拆弹专家的心,即使他不停地寻找着方法,但最终也不得不接受着眼前的事实,在所剩时间不多的时候,章在山表情郑重而严肃地向那个年轻警察大声强调着”你是警察,你有责任,不要靠近人群,不要靠近车群“,试图让他能接受这残忍地事实,也提醒着他最后的结局和自己作为警察的责任。我不知道这种画面触动了多少人,但是我却被那种真切的无能无力地痛苦触动了。除去警察这个身份,他只是个普通人,他的人生还有很长,但在炸弹爆炸的那一刻,所有的不甘、可能都到此终结了,什么也没留下。不得不说,即使你再强大,在生死面对还是会害怕而脆弱。
影片的最后,需要拆除在隧道两头定时爆炸的两车威力巨大的炸弹,面对红线和黄线二选一的情况,章在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责任,为了整个香港的安定,没有犹豫和挣扎地做了最后的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另一个人,而自己葬送在了爆炸中,再也不能活过来。而我们也没能看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离场时同事和我说不喜欢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不是皆大欢喜。我说只有遗憾才会让人印象深刻和深思,久久不能平静。
《拆弹专家》观后感3
上次看电影还是年初,五一假期按计划度过,多出来的一点点时间去看了场电影,出镜越来越少的华仔新片《拆弹专家》,拆弹专家观后感。
看完大体感受是:缺少大片的质感,人物塑造便粗糙,情感欠缺细腻。情节紧凑,场景不错,演员演技可圈可点。
人物介绍
章在山(刘德华 饰),香港警队爆炸品处理科的高级督察,立志“用生命保护生命”的单身汉,曾是卧底。
洪继鹏(姜武 饰),擅长使用炸弹的通缉犯,劫匪头目,将爆破当成享受,狠辣残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Carmen(宋佳 饰),从内陆来港的刚离婚的教师,迷茫而独立。
基本剧情
劫匪团伙劫持了香港红磡隧道里的乘客,然后警方英勇救出人质的故事。劫匪这么做,是受一个上市公司老板闫先生(廖启智饰)的雇佣,以控制红磡隧道来操控股价。
火爆(洪继鹏化名)此行有三个目的:救出被抓捕的弟弟;赚取既得利益;报复章在天。
情节还算流畅,但有几处令人匪夷所思:
一、洪继鹏弟弟被抓进去之前,很坚定的说:哥哥一定会来救我的!哥哥真来救他的时候,他却表现出反感和厌恶,劝哥哥回头是岸,莫名其妙的从良了。(此处一脸懵)
二、洪继鹏立誓要让章在天尝尝亲眼看见失去亲人的痛苦,绑架了Carmen却只使用了一个小小手榴弹,于章在天而言是不是太小儿科了?更不符合洪继鹏任性、狠毒的个性。
三、章在天与Carmen在酒吧第一次见面暗生情愫,第二次见面结为情侣,没有情节刻画就成了彼此挚爱,给人可有可无的疑糊感。
四、章在天的人设无品性上的瑕疵,也没有道德上的负担,这样能够功成身退的任卧底?面对情绪激动的洪继鹏,一脸淡定,仿佛陌生人,即使曾是卧底,执行任务时难免人性的挣扎,他是如何做到情感界限分明的?
令人动容的是那位被劫为人质的小警察,身负炸弹,从一开始的勇敢到强撑,到绝望,直至最后大呼“远离人群,远离车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少。”以身殉职,人性的软弱及伟大都表现出来了。
电影尾声,章在天问:如果500吨的炸药,是不是可以保住隧道?意味着他已决定以身试险,牺牲自己来成全大义,那一刻无论他剪的炸药引线是对还是错,已是英雄,结局是剪错了,无非是增加他英雄色彩的悲壮性。
一部充满港片惯性、也充斥着内地政治正确的电影,情理之中,没有意料之外。
《拆弹专家》观后感4
饶有兴致的去电影院看了刘德华和宋佳主演的《拆弹专家》,中途也有落泪的冲动,不过还是忍住了。本来是期待一场天王刘德华与时髦达人宋佳两个人在戏中的感情戏的,没想到被这个“拆弹”的剧情深深的吸引了。
故事发生在香港,电影中的香港似乎总是不那么太平,什么扫黄,杀人,抢劫,等等。据我所知,香港的警匪片很受欢迎。电影开场,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是警队的拆弹专家,在一次任务中被选为卧底,与姜文饰演的火爆在一次抢劫银行逃跑的途中表明了自己的卧底身份,警队将火爆的弟弟一干人等捉拿归案,而火爆却不幸逃脱,并扬言一定会向章在山报复。七年后,火爆设计了红磡海底隧道劫持人质案,并扬言要炸掉红磡海底隧道。章在山最后因公殉职,曾经的拆弹专家永远活在了人的心中。
其实一直对那些警察都没什么好感,也许香港的警察更尽忠职守,内地的能如此负责的警察真是少之又少。此话只是我的主关意愿,也许内地也有很多尽忠职守的警界精英,只不过我没有那种机会能见识到而已。在拆弹组里面,章在山是一把手,经他的手拆除的炸弹真的是数不清了,在无数次场合,都是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章在山在颁奖晚会获得“拆弹专家”这个称号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是感动,他说:“我真的很感激老天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用生命守护生命。”每一次的拆弹的成功完成,都是一次重生,观后感《拆弹专家观后感》。看了这部电影主题曲的MV才会对这个电影感兴趣,以为结局会是皆大欢喜,没想到我只是猜中了开头,并没猜中结局。要做这样一份工作,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随时准备好牺牲的精神。最后一次拆弹中,章在山把生的机会留给了阿斌,真的被刘德华圈粉了,好像他就是那样一个人。演技真的可圈可点。到最后一场拆弹时,章在山负责一辆500公斤的汽车炸弹,阿斌负责另一辆500公斤的炸弹。面对是剪黄线还是红线的经典戏码,编剧给了我们一个很新颖的剧情。章在山选择先尝试,他选择了黄线,他跟阿斌说:“我选黄线,如果我剪完黄线,爆炸了,你就剪红线,如果没有爆炸,你就剪黄线。”章在山剪完黄线,意料之外的爆炸了。一阵很大的火光,周围的大厦,车辆都被震得
我常常在想,要是把我放在这样一个场景,我是否会跟章在山一样,我的答案是不会。我啊,只是一个平凡人,像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也许真的只有超人才有。看过许多的经典电影,那些英雄啊,超人啊,背后的女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电影中的宋佳饰演的嘉雯就是这样,她刚从一段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想在酒吧试试自己还有没有魅力,邂逅了拆弹专家章在山。面对章在山的示好她是犹豫的,她觉得这么优秀的男人不是已经结婚就是有女朋友了。得知章在山没有女朋友,经过一年的相处,章在山向警队的朋友大方的介绍了自己的女朋友嘉雯。也是那一次让嘉雯体验到了男友所做的工作是那么的危险,刚才还和他们寒暄的周警官,下一秒就被炸死了,着实吓坏了嘉雯。嘉雯是个小女人,她不需要自己的男朋友是SuperMan,她只想过一个平平淡淡的生活,可以每天醒来看到对方,为对方煮一个床上早餐仅此而已。中途两人分手了。火爆为报复章在山,把嘉雯绑起来,嘉雯的手里还拿着一个手榴弹。章在山就如王子一样拯救了自己的公主,两个人一起经历过生死之后,感情更加坚固了。可是,英雄并不是一个人的英雄,是人民群众的英雄,就是因为这种使命感,章在山的结局显而易见。
在最后一个炸弹案中,还有一个警察的戏也令我深深的感动。他很年轻,案发那晚还与家里人一起打网球,孝顺的为爸爸准备了一个手表作为生日礼物,却不幸遇上了这一遭。火爆派人把他的身上绑住了炸弹,让章在山去拆除,不幸的是,时间太短,线路太复杂,最后一分钟的时候,章一山只得无奈的放弃了拆除。警察也是人,得知不久命矣的时候,也是很慌张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章在山提醒他是警察,在这一刻,只能选择站在远离人群,远离车辆的地方。爆炸的那一刻,很多人哭了,警察,在旁边拍照的记者,围观的群众等都哭了。
也许在我们过着安稳的日子时,总有一些人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有时候我们会矫情的抱怨人生,消极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殊不知,有些人就连活下来都是一种奢侈。看完这部电影,估计又会有很多学生树立以后要当警察的梦想。中国的电影跟外国的电影不是一种风格,外国的什么蜘蛛侠,超人,奥特曼什么的,都太炫,简而言之,就是不太真实,只要编剧给力,电影能拍出花来。而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真特么的接地气,在一场把炸弹扔向海里的一场戏里,章在山竟然让搭档停一停,拿起手机拍起了照。事后搭档问起为什么要拍照,不会是为了Po上网吧,答案当然就是搭档所说的,他说要纪念一下。这一刻,电影院的人不约而同的发出了笑声,原来英雄的另一面也是普通人啊!嘉雯起床为章在山做早餐的时候,章在山跑来煎蛋,说自己是“拆弹专家”嘛!生活的细节里,也有小幽默。当嘉雯委婉的提出分手时,章在山也很平静,接下来所说的话也全都是为嘉雯着想。这样一个男人上哪里找?
电影围绕“拆弹”这一环节,展现了很多人性的积极面,看完之后,只想好好的工作和生活,这样才对得起自己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在我们看不到的背后,有那么多人过早的由于一种使命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浑浑噩噩?
《拆弹专家》观后感5
趁着五一假期,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在决定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近几年的港式警匪片似乎没什么值得看的地方,老套的剧情,强大的主角光环,还有各种解释不通的情节,再无吸引人的亮点。但最后还是决定买了电影票,尽管刘德华近几年主演的电影两级分化比较严重,但还是冲着他去了。
看完了之后才发现肾上腺素还没有下降的趋势,不得不说片中有很多让人血脉膨胀的镜头,比如说刘德华和姜武在红隧里一边开枪一边开车互撞的场景让人十分惊心动魄,这都是以往港剧警匪片表现不出来的。
影片在叙事上没有过多冗杂之处,以时间为主线来讲述整个故事。首先,刘德华饰演的男主角章在山潜入反派洪继鹏的犯罪团伙导致其弟弟被捕;之后,怀恨在心的洪继鹏化名“火爆”数次在香港制造炸弹事件挑衅章在山直到挟持整条海底隧道,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十分完整,似乎找不出什么漏洞来吐槽一番。
我觉得这部电影另一个涨分之处就是能打动观众,使观众情感达到共鸣。章在山对背着炸药面对死亡却无能为力的小警察说:“你要记住你是一个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害最小!”那个小警察就这样站着一动不动口里一直念着这句话然后炸死了,这幕场景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观众。除了与反派斗智斗勇的紧张戏外,画风还切入了短暂的爱情戏——刘德华和宋佳。电影中,刚刚离婚的宋佳在酒吧买醉,被刘德华救下,然后两人产生感情,也因此使这部剧更有色彩。
此外天王刘德华在这部剧中所呈现出来的角色也是十分完美的,虽然已年过半旬,但他的演技却更老练,敬业程度却丝毫未减。据说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拆弹专家,刘德华身穿重达40公斤的拆弹服亲自上阵。总之,我觉得不论是从题材还是从角色塑造上来说,这部电影都是极具新鲜感的。无疑重新定位了港式警匪片。
拆弹专家观后感
第四篇:拆弹专家的经典语录
拆弹专家的经典语录
拆弹专家的经典语录1
1、我只想轰轰烈烈,有没有人会记得我,我无所谓。
2、我一个人搞的定,为什么要两个人死呢?
3、明明我哥让我往左,我就往左,让我往右,我就往右,为什么信他不信我?
4、那你的利益,会不会是你最优先考虑的呢?
5、我不想走出一个恶梦,又走进另一个恶梦里。
6、有你这么做交易的吗?你两手空空的进来,我什么都没有拿到,你还让我放人质?
7、我们从小玩到大,我们是有共同理念的战友,我怎么可以怀疑你?
8、上车,一人一辆,走啦。
9、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现在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10、你现在出去,把我的弟弟带来,我们兄弟要团聚。
11、你有没有想过我想要什么?
12、以前想抓我,现在要杀我。
13、你送块表给……给一个没时间的人干嘛?
14、我们继续这个计划,很快就会清楚。
15、这个世界,本来就是那么美的,但是现在已经病到无药可医,周围全是恶性毒瘤,有癌症,就要化疗,要用辐射杀死所有的癌细胞,比等死好,等死的感觉太可怕了。
16、我少了一条腿,我还有一双手。
17、我们这种人,东奔西跑的,免不了要改名换姓,我都忘了我原来叫什么名字了。
18、我跟她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挂铃》。
19、我要让你一辈子都记住,你是怎样出场兄弟的。
20、对不起,我错,我有钱,赔你5000块,一万好不好?
21、他可以骗到你们,但绝对骗不了这部仪器。
22、既然记忆可以植入,那可不可以帮我清除记忆?
23、你根本不想我回去。
24、现在你不是必须要说,除非你自己想说,你所说的话,可能会用笔记录下来,将来会作为呈堂证供。
25、我哥一定会来救我的,叛徒,我哥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26、你受伤就可以回去,我受伤就不行,我为自己争取而已。
27、你要我明白什么?你要我明白你们,全都不敢负责任吗?
28、我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你的样子,记得你的名字。
29、我连我的名字我都不记得了,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我会在这儿?
30、我什么都不记得,自首也没话说。
31、我分居半年,刚刚签字离婚没多久。
32、老板,我帮兄弟,随时准备好为你死。
33、你控制一下自己,行不行?
34、因为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我没了左腿。
35、你们两个一起走,要死,死我一个。
36、我们几个都是退休的人了,只能让你这个有工作的人破费。
37、我见过几个潘乘风,你想知道哪一个。
38、是你教我去找的,为什么你要背叛你自己?你记不记得你到底说过什么?
39、自己有没有一点点吸引力。
40、我觉得我们没有办法在一起了。
41、我去酒吧,我真的只是借酒消愁。
42、要快乐,你可以的。
43、当年要不是因为你,我弟弟也不会坐牢。
44、我们知道你很英勇,所以已经很是为你设想了。
45、你是故意,想引起我的注意。
46、不用怀疑,你没错的。
47、我可能是唯一一个最有型的,残障拆弹专家。
48、老板有份礼物送给你,他说是最新款。
49、除了我自己,没有人有资格说我不可以。
50、你个吃里扒外,出卖兄弟的东西。
51、一定要同步,时间相差不可以超过四分之一秒。
拆弹专家的经典语录2
1、我少了一条腿,我还有一双手。
2、别逼我,我走投无路一样杀了你。
3、你是故意,想引起我的注意。
4、我不是疯,我是痛,你明不明白?
5、我什么都不记得,自首也没话说。
6、我觉得我们没有办法在一起了。
7、你戴上它,我能确保你的安全。
8、换作是我,我也会这么选择。
9、救人,不是用自己的命去拼的。
10、你控制一下自己,行不行?
11、《水浒传》真是百看不厌。
12、我们继续这个计划,很快就会清楚。
13、你怎么开车的,有钱就了不起啊。
14、两分钟,成功与否我都会出去。
15、投之亡地而幸存,陷之死地而复生。
16、这里我负责,我请你出去。
17、你们一次机会都不给我,是吧?
18、古时候,有天火焚城,洪水灭世。
19、断腿之后你自以为是,想法偏激。
20、人的愤怒可以摧毁一切。
第五篇:《拆弹部队》影评
《拆弹部队》影评
1、大部分表现伊拉克战争的美国电影都是以揭露黑暗内幕和反应民众厌战为主,从而实现对于被冠以反恐名义的伊拉克战争对于美国民众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某些并不平等自由有悖美国精神的东西。放在《拆弹部队》里,这部好莱坞战争片很棘手的走在励志和反战之间,真够累。
对于军事迷来讲,影片所展现的战争场景可谓刺激过瘾,颇具战争片必备的枪林弹雨之味和专业精神。导演从视觉上贡献的准记录性战争场面逼近真实,无论枪械、军备还是作战协同也颇为专业,极具刺激男性荷尔蒙功效。这电影的选材也很新鲜,用鲜为人知无人喝彩的工兵作为表现主体,即使是号称“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EDO)”,此举在同题材影片中鲜有表现,很是引人注目。
只是说作为最高级别工兵,拆弹工作为本,不想剧中人物还兼备狙击、巷战、搜索等全方位单兵作战能力,由此推论,美军连工兵一族都具备特种作战之能,真是堪称惊人抑或雷人了。所以说,狙击那场戏的非专业表现也有情可原了。或者说,两位哥们烈日白沙中苦蹲到日落,反到衬托出同甘共苦的兄弟情结和专业军人的超强耐力。
还可以说,《拆弹部队》有着作为主旋律而生的励志作用。这电影选择了工兵这不入流的兵种,又幻化到强悍如特种兵,摆明拍给美国壮男看的。影像创造的专业战争场面本就是男性同胞的热血激发点,而角色们关键时刻义无反顾的与敌军斗智斗勇是战争片最强势、最传统的精神诉求,如果没有对于伊拉克战争客观存在的负面影响,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标准的、很养眼的战争动作片,有孤胆英雄,有团队协同,还有超先进的火力。
如果继续换个角度,影片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出来了。士兵们的心理恐惧、牢骚以及精神煎熬导演都在不停、淋漓尽致的表现。时下战争片,尤其是表现反恐战争美军生存现状的影片,都在运用写实手法和手提摄像机,本片也不例外。这种手段带来的介入感逼近新闻记录,有着真实性。于是,字幕加写实为片中角色的命运带来必然的压迫感,那些讨论、争论人性在重压下的变化也开始让人质询这场战争对于士兵个体的必要性,是此类电影面对现实环境的必然反应。
而对于观者,一方面是逼真的战争场景和精彩的战斗故事,带来肾上腺激素的高分泌。而另一面又是静默中展示战争对个体的精神桎梏和身心摧残,带来一种厌战反战的人文情绪和思考。虽然这么表现不是问题,但重要的是导演没有为这两种对立的情绪进行最终取舍。是为战争机器进行宣传?还是问责这场战争的可悲性?认同前者就有愿意参加战争的冲动,关注后者势必被严重影响。这与反战、追求和平的现代战争片诉求有所背离,却也不是一部单纯追求娱乐性的好莱坞动作电影。
导演凯瑟琳比格罗是女性,擅长细腻风格的影像制造,对于女性所展现的战争细节更是惊为天人。影片改编自战地记者的纪实,其中有着各种破坏力极强的爆破设置,对这些细节的处理堪称精炼详尽,将种种手段一一呈现,直至升级到终极的人肉炸弹,那段落很讽刺,空有一身技能,面对数把锁头照样无能为力。可惜,这样的终极无奈所带来的怪异荒诞却无疾而终一笔带过。
影片毫无主见的模糊动机让《拆弹部队》变得似是而非,如同四不像。也许,这就是伊拉克战争的现状,谁也无法改变,就如同结尾的平凡的“大英雄”又继续回去轮岗一样,美国大兵们还在继续消耗精气神儿。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如此弱化精神内涵的深度和必要的正义感,仅限于强化形式化的风格,是注定不会完美的。
或者说,影片告诉美国政府时下的军旅生活就是这样,也告诉美国民众是下的爱国战争就是这样参与,至于爱好和平,那是不现实的乌托邦行为。国家行为,国家利益,对于国民来说,要比反对战争这种妄想高级得多。
2、战争片所能表达的观点与立场,不外乎批判与反思,以及触及人性畸变层面的思考尝试。而且因为战争片的特殊性,提及战争,势必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所以很少有哪一步战争片可以脱离影片所涉及的历史而独立的具有博古通今的意义,在我而言,除了《现代启示录》等少数几个,绝大部分战争片背负的使命都具有明显的特指性质,哪怕令科波拉倾家荡产的《现代启示录》,我们在细读的开头也无法脱离越战这个背景。
《拆弹部队》这个刚刚在争议中拿起小金人的影片,是不是可能有任何更深层面的意义?如果说影片的内容表现了什么深意,如一些人所说的,美国人在又一次的精神自慰中达到了高潮,果真如此吗?不全是。
3、“在战场上冲锋陷会极度上瘾,因为战争是毒品。”——影片开篇就点出了主旨。这是一部非传统的战争电影,不光体现在主角的身份上,还有叙事的角度。
影片的主角们是美国军队中的一个特殊兵种——拆弹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扛枪杀人,而是拆除各种炸弹,用自己的生命为赌注来减少其他人员的伤亡,毫不含糊地说,拆弹部队才是战争中最高危险的行当。
既然是以拆弹部队为主角,那么枪林弹雨的战斗场面自然是不被期待的,但是拆弹专家在执行任务时的过程都被细致地记录了下来,观众能够真实地通过镜头来感受到这一工作的致命危险性以及生死未卜的悬念,并且电影动用了超过4台的16毫米手提式摄像机来营造一种纪录片式的风格,每次拆弹行动都令人神经紧绷直冒冷汗。战场上的拆弹又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警匪片中的拆弹,现场的一草一木都有可能是潜在的威胁,除了一个拆弹专家之外,还有一帮大兵需要做着掩护的工作,任何一个方面的闪失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想象一下,这就是拆弹部队每天的工作,不是在同全副武装的敌人在战斗,而是与死神的直接PK,how sick is that?
虽然是伊战的背景,但是影片并未真正高喊反战的口号,美军和伊军的对立也并不明显地存在,主要是向观众展示了拆弹部队这样一个特殊人群比较不为人知的一面,没有政治说教,只是向勇士们致敬。像其他的战争电影一样,士兵在下了战场之后所有的内心创伤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也有表现出来,一方面起到了缓解观众过度紧张的情绪的作用,让整个电影的节奏松驰有度;另一方面也向观众交代战争这种危险的东西,是如何让人“上瘾”的,是对影片主旨的一个主观宣导。
拆弹专家James不幸地成为这样一个战争“瘾君子”,职业生涯中成功拆除了873个炸弹,并且这一纪录还在持续创新着。回国之后,面对着超市里玲琅满目的麦片粥手足无措,他可以闲庭信步,跟泡夜店钓马子一样地轻松拆弹,却不知该挑选哪一盒麦片粥,这种无力感令人唏嘘不已。
宁静安定的居家生活刺激不了James的肾上腺激素,即使有着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也不能让他戒掉“找死”的瘾,丢下一句 “You knew they need more bomb techs.”,又再度回到战场上,重新开始了生死倒计时...上网会上瘾,赌博会上瘾,喝酒会上瘾,吸毒会上瘾,SM也会上瘾,可是如果对“找死”上瘾的话,哪里才是出路?
4、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到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再到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数不尽的经典战争片似乎已经将这种类型片带入了一种资源开发殆尽的境地。流血、牺牲、开枪、爆破,亲情、爱情、友情,能够想到的主题都可以找到经典的范本。然而2001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黑鹰坠落》却又带来了另一种新鲜的血液——纪录式战争片。随后萨姆·门德斯的《锅盖头》也沿袭了这一套路,到2008年这部《拆弹部队》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纪录式战争片正式崛起。
都知道战场的残酷,都知道牺牲的凄惨,回望过去那些经典的战争题材影片,五一不是将故事建立在这种令人绝望与叹息的惨境之中。《全金属外壳》中给人制造了无穷无尽的紧张气氛的变焦距镜头以及对于人性在战争中蜕变的刻画,都已经成为了战争片的经典回忆。看《黑鹰坠落》《锅盖头》《拆弹部队》此类的电影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没有那么匠心独具的摄影技巧,也没有刻意要表现的宏大主题,给你的是从头至尾令人窒息的真实场景。导演就是要让观众亲身去战场上体验一把,看看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中的人又是什么样的。至于最终得出怎样的答案,全靠观众自己去把握。
《拆弹部队》这部电影与《黑鹰坠落》《锅盖头》最大的不同是对于节奏的掌控更加娴熟,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张弛有度。
在《黑鹰坠落》中,你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大口大口的喘气,你的心永远悬在嗓子眼的位置,放不下来。以假乱真的枪战场面让你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甚至担心眨一眼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观看这样的一部高速的、快节奏的电影,与其说一种感官上的体验,不如说是一种躯体上的“被运动”。尽管你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盯着屏幕,但是当片末的字幕打出,你就像刚刚跑完了一次马拉松。我们可以设想到导演在构思与拍摄的过程中,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就是要给你最真实最血腥的战争场面,就是要让你目不暇接。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皮卓·史凯利亚凭借《黑鹰坠落》夺得了第74届奥斯卡的最佳剪辑奖,同时该片也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音效奖。也正是紧凑连贯的剪辑与逼真的战场音效让这部电影具有了与以往战争片不同的风格,即纪录式战争片,或写实类战争片。
如果说《黑鹰坠落》是一场没有休息、没有间隔的战场奔跑,那么《锅盖头》则表现了战场之上的另一个侧面。萨姆·门德斯的电影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质,那就是对于美国中产阶级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这位34岁就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才华横溢的导演对于人物心理的探究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论是《美国丽人》还是《革命之路》再到新近拍摄的《为子搬迁》,都表现了他对于人物心理独到的驾驭能力。在《锅盖头》中,萨姆·门德斯着重表现了无人可战的美国士兵在荒漠中的孤寂以及这种孤寂对于心灵上的折磨。一名信誓旦旦要为国立功的狙击手,在茫茫荒漠上找不到一个敌人,没有打过一发子弹。士兵们能做的事情只有自慰,之后读一读自己不忠的妻子或者女朋友的来信,看一看照片,擦一擦自己的枪,然后继续自慰。与此同时,却又要在百无聊赖之中每时每刻打起十二分精神准备随时而来的战斗,因为一旦你在战场上大意,子弹绝不会饶过你。整部电影用一种纪实的手法展现了战争对于士兵心灵上的折磨与蹂躏,与枪林弹雨相比,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黑鹰坠落》的急速与《锅盖头》的舒缓,两者在《拆弹部队》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这部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电影,时而让人紧张万分,时而有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一张一弛,都恰到好处。这样的纪录式战争片往往都没有特别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特别着重刻画的人物,通常就像一页日记,一篇战场报道一样真实而细腻。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为了将动与静结合起来,在制造令人惊愕的爆炸场面的同时,还很细心的配上了许多升格拍摄的特写镜头,例如炸弹爆炸时地上震起的尘土与石子。这样动静结合的搭配进一步完善了对于战争的全方面的刻画,既让你为之捏一把汗,又给你细细品味的空间。
影片中着力塑造的拆弹部队是部队中的精英,他们承担着艰巨而又极度危险的工作,负责解决战场上的爆炸物。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也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关于这个高危兵种的真实还原,而影片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从技术环节来考究,都毫无疑问的达成了这个目标。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充满了金属味、硝烟味与男人味的电影出自一名女导演之手,然而翻开她的履历表就不难发现,她是个这方面的老手,无论是《末世纪狂潮》《魔鬼游戏》还是《K-19寡妇制造者》,都是那样的男性化。身高182公分的凯瑟琳·毕格罗曾经与当今世界第一商业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也许正是卡梅隆那犹如暴龙一样的糟糕脾气让她的骨子里充满了阳刚气。而昔日夫妻也将会各自携带新作《拆弹部队》与《阿凡达》会师奥斯卡,彼时必定会是一番“亡命搏斗”。
《拆弹部队》几乎将纪录式战争片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种对于战争的把握也是往日不曾遇到的。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类型的战争片还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不妨拭目以待。
5、《拆弹部队》有两个参照坐标。
一是当前热映的主流电影,特别是在各电影奖中与其竞争角逐的电影。该片自上映以来已经“斩获”大大小小的奖项十余个,其中多数是影评人奖,在1月18日揭晓的金球奖中,《拆弹部队》颗粒无收,之前热炒的卡麦隆与前妻凯瑟琳·毕格罗对决也成了媒体的一厢情愿。与代表影迷趣味的各类影评人奖相比,金球奖和奥斯卡更代表了普通观众和美国电影工业内部的态度。《拆弹部队》在电影奖上受到的“优待”和“冷遇”或许表明了电影观众趣味的分化:即便是佳作也不得不“选择”观众,无法与“全盘通吃”的《阿凡达》相比。我无意于贬低《阿凡达》而抬高《拆弹部队》,只是想唤起观众对这部电影更多的关注,有时影评不得不充当义务广告的角色。
另一个坐标是战争片,尤其是带有反思性质的战争题材电影。有国外影评人称赞《拆弹部队》是至今为止伊战题材的电影中最优秀的一部,因为同类题材的其他电影都是些平庸之作。这样的评论听起来更像讽刺而不是赞赏。于是为该片寻找合适的比较对象成了当务之急,无疑,我们想到了产生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越战电影。我按电影反思的深度将越战片分成三个等级:一种是单纯以画面的血腥和残酷来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大量的平庸之作属于此列;稍高一个层次的是以战争中人的处境来反射意识形态的荒诞,同时讽刺现实政治,以德·帕尔玛的《越战创伤》和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为代表;更高一个层次的是刻画战争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但这种心理刻画必须具有真实的厚度,比如《猎鹿人》。还有一种属于第三等级同时又超越第三等级,比如《现代启示录》,战争不仅扭曲心灵,战争也使人洞见到人之存在处境根本的虚无性,就像库尔兹上校所说的“恐惧!恐惧!”,电影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战争了。《拆弹部队》片头打了这样的字幕:“在战斗中狂飙突击往往能上瘾,强烈而且致命;因为战争就像是毒品。”电影的主要着力点也不在视觉的残酷上,而在于战争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无疑,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是向反战电影的最高层次看齐的。
电影的主要部分从拆弹专家威廉·詹姆斯接替牺牲的前任抵达巴格达开始。詹姆斯不像他的队友那样整天处于心惊胆战的恐惧和“今天我们幸存了”这样的祈祷状态,他更像一个不知死亡为何物的疯子。他来到之后,用于拆弹的机器人就废置了。当他跟一堆炸弹卯上时,为了更专注起见他可以把沉重的防爆衣也脱了。这位老兄似乎把拆弹这样危险的工作当成修车那么简单。而且,他明显“沉迷”于拆弹的过程,当人们都已经撤离炸弹周围,可以安全地引爆它时,詹姆斯拒绝撤离,在有可能增加队友危险的情况下继续把炸弹拆完。很肯定的是,在拆弹过程中,詹姆斯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快感。当他拆完炸弹,回到“悍马”里点上一支烟时,表情就像刚做完爱一样,疲倦而满足。复原回国后,他惶然若失,不久就在这种快感的吸引下重新回到了战场。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在电影中直接对战争做道德判断,即除少数的例外外,她没有通过战争场面的残酷来唤起观众的人道主义同情,她也没有制造戏剧性场面来讽刺美国发动战争的政治错误,当然,她更没有“站在”伊拉克的立场上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眼前这样战争。或许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现实批判性”不强,产生了一个对它的最大误读:即认为这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甚至认为它是美国政府的“征兵广告”。这种观点认为詹姆斯在战场上的“云中漫步”是充满英雄主义的行为,而整部电影的意图就在于让人忘记战争的恐惧,在战场上像詹姆斯一样恪尽职守地完成使命。
我认为这样的解读忽视了人物心理与塑造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忽视了这种所谓的“英雄主义”本身的悖论性,就像国内有位电影界老前辈将《巴顿将军》解读为军国主义电影忽略了巴顿这一角色身上的矛盾性一样。
片中,当詹姆斯中士拆完一车危险的炸弹后,有位长官来表示钦佩之情,并问他总共拆过多少炸弹,在短暂的谦逊之后,詹姆斯肯定的回答:“873个,长官”。为什么他记得那么清楚?因为他把拆下的引爆信管都收集起来了。拆弹不再仅仅是他的工作了,而是某种必须完成的使命,在这种使命意识下,他对拆过的炸弹如数家珍。观众甚至可以揣测,这位中士说不定还为自己定了一共要拆满多少颗炸弹的目标呢!这让我想到了本届金球奖的另一部提名电影《在云端》。乔治·克鲁尼主演的裁员专家一年有300多天坐飞机出差在外,他早已没有了家的概念,或者,他已经把飞机和机场当成了他的家。他的目标之一是要坐飞机旅行满一千万英里,成为航空公司最高级的会员,算上他历史上只有7人达到过这个记录,比上过月球的人数还要少。克鲁尼对这种飞行记录的喜悦与詹姆斯拆弹过程中的狂喜是异曲同工的。无论你认为这种追求幼稚也好,变态也好,它都是由人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环境所决定的。人必须“因地制宜”地为自己存在的真实性找到依据。当人身处战场,目睹的都是无辜的杀戮和血腥的丑恶,对政治不报幻想,从家庭找不到寄托,为了避免自己沦为行尸走肉,他必须找到自己存在起码的价值和理由。于是,原本冒着生命危险不得不面对的拆弹工作成了这种价值和理由。这是荒诞的、变态的、畸形的,但这是战争从客观上塑造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可抗拒的。这就像鸦片一样,让人欲罢不能。重返战场前,詹姆斯对着幼子自言自语,“然后你会忘记你真正所爱的少数东西,当你长到我这么大时它们或许只是一两件东西,对于我来说,则只剩下一件了。”他最后剩下的那件东西就是拆弹了。
再来说这种所谓的“英雄主义”。当一个人怀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同时在行动中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勇气和魄力,取得造福于群体的功绩时,我们说他的行为具有英雄主义。而电影中的詹姆斯呢?他或许有勇气和魄力,但他的自我意识早已变得迷离而晦涩,他重返战场前对前妻说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拆弹员”更像是一种借口而不是出于信念。更重要的是,他对拆弹的迷恋必然导致他的死亡,没有一种英雄主义是不热爱生命的,是这样急切地寻求死亡的。詹姆斯的拆弹,早已变得像《猎鹿人》中的俄罗斯轮盘一样,是一种了结生命的疯狂方式,是解脱的手段。
本片很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导演的场面调度极佳地营造了战争的现场感,电影院的观众跟随战场上的拆弹队员一起紧张、心跳、焦虑,最后又得到释放。电影的非情节结构也使其很有纪录片的味道。导演拍摄时,让三四架摄像机同时对着目标,从不同的机位去捕捉现场的视觉信息,然后把不同摄像机拍摄到的材料再剪辑起来。最后完成的《拆弹部队》全片没有几个镜头持续3秒以上,镜头的数量远远超过普通的电影。
我想说的是,《拆弹部队》或许具有记录的价值,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学手段不是基于摄像机的纪录性,不是为了“完整地”捕捉对象的存在,它是基于某种心理主义,基于战场上的人对战争的感受方式。用这么庞大数量的超短镜头来组成一部电影,镜头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剪辑逻辑。在某些情况下,镜头模仿的是拆弹队员的目光,当詹姆斯拆弹时,其他队员必须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目光必须时刻变换,迅速转移。这样的镜头(目光)背后是战场上人物的心理状态。导演将这样的镜头扩大至整部电影,不仅是拆弹过程中,队员们在军营里休息时,甚至詹姆斯和卖DVD的伊拉克小孩玩足球时,用的也是这种高度变化的短镜头。这样的运用,其心理效果是惊人的。战场的紧张感已经退至其次了,这样的镜头和剪辑暗示的是人物心理的失常状态,他们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完整地注视事物了,他们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转移、分散,一切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他们无法对周围的存在产生整体感。这多少有点像吸食了鸦片之后的感觉。这是一个人在环境中逐渐湮灭,人的自我意识逐渐丧失的过程。全片只有两种情况是例外,一是詹姆斯回国后的几组镜头,持续时间明显变长了,然而正是这种变化,暗示了詹姆斯回到和平状态后的不适感。另一个例外是高速摄影机拍摄下的炸弹爆炸时泥石从地面涌起和狙击枪弹壳落地的慢镜头。从节奏上来说,这两个镜头具有平衡的功能,同时,它们也具有心理意义:就像人在完全丧失自我(死亡)前投向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瞥。
好的电影,要求形式和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完美地为主题服务。我认为《拆弹部队》基本做到了这点。
6、人说《拆弹部队》是颁奖季冒出来的一匹黑马,厚积薄发的人气,笼络出又一番经典战争影像的“新式传奇”。而这番“传奇”的成功缔造,亦藉由影评人的一致捧誉彰显出一种奇妙的“强心剂”功效。在我以为,“《拆弹》现象”足以成为本季度评论界的一大“回光”;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集体庇佑下,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之前在威尼斯遭受的冷遇亦随即一扫而空。
影像始末,《拆弹部队》皆而呈现出了一种遁现于真空状态的透明感;及至片首的那段话,同样被灌输着一种透明的“瘾”,这种“瘾”并不为人所见,却似乎又无处不在。这段话说,“战争的狂飙突进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就是毒品。”而在我想来,大凡历经过战争的士兵,其骨子里或而都会有一股“为战争而战争”的霸气,就像美国人素有的霸权主义价值观,若荼毒般渗透在一系列美式英雄主义影像中。于是,再多的反战电影出炉,都势必牵制不了侵略的炮火;于地球人无止境的私欲面前,艺术永远只是一种无力的宣泄与嚣叫,根本撼不动权利的基石。听闻有人指斥凯瑟琳·毕格罗的价值观是“一坨狗屎”,亦着实是无奈的愤怒,殊不知那些所谓的“优越国民”从来都是置身于赤裸裸的“大白天”,而“白天注定不懂夜的黑”。
除却这番对影片价值观的“高原反应”之外,再回至文本创作上来探析,则另有了一番难得的感悟。遗憾犹未曾得见擒获金狮的《黎巴嫩》,兀自念想,两部影片在格调上或许都有着沉重的一面;而早前的另一部战争轻喜剧《锅盖头》,则同样与本片相得益彰,只因战争注定不适合拍成喜剧,《锅盖头》这样的拍法便唯是“笑中带泪”罢了,而绝非“为喜剧而喜剧”的愚钝之举。回溯《拆弹部队》中的直观性残酷,始于拆弹机器人的操作失败与前拆弹专家的殉职,在战争与和平的隙缝中,支起了一架巨大的蘑菇云似的高墙。一如人所说的,真正拆不掉的不是炸弹,而是人的命运。命运之网如此繁浩卷帙地束缚住你,无力挣脱,无从喘息,就如牵连在一个炸弹上的另N个炸弹,以你为中心,一簇簇放射开,一如于这片“无主之地”上骤然绽开的恶之花。这一场景骇然出现于新拆弹专家詹姆斯的第一次拆弹任务中,戏剧性的张力蜂拥而起,聚拢出一股神秘而原始的力量;背景音乐亦于轻重缓急间跳开和平的闸,开始悲怆地“对着伤口撒盐”;而詹姆斯就像一头摸黑的动物,“在黑暗中扫视光明”般临危不惧。
影片的拍摄动用了16毫米的手提式摄像机,极力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纪录片风格;而纵观《拆弹部队》的意旨,却关涉着战争与和平的“英雄主义式”思考。这“一小一大”的错格,构筑起一方“小形式、大格局”的宏大气场,亦使我第一次如此契近地嗅到战后伊拉克的气息。影片在无休止的虚晃中一格格挨近你的灵魂,而时涨时落的潮汐则宿命般一寸寸抵住时间的硬墙;及至那废墟中被弹壳刮下的伤痕,穿插着大段大段的纯黑色夜景,集结于骤燃的烈焰中,勾勒出一幅“后伊战时代”的残酷图景。我们亦兀自看到一幕幕“人肉炸弹”的纪录式实况,却总是在暴虐的骇然无措中宣告终结。细看这场战争的面向,已然扩张成一幅巨大的命运之网,笼住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亦颠覆着士兵们的心。
影像中有两处设置令我记忆犹新。一处是关于那个卖DVD的伊拉克小男孩,他就像一簇乱世中跳跃的火光,撩拨起詹姆斯心中对世界的美好希冀。他的存在曾一度点燃了詹姆斯的心,而至终却被迫害为砧板上的“人肉炸弹”;男孩的死,更而诱发了士兵们对现实的恐慌,而詹姆斯的呐喊亦一度成为一种愤怒的幻听,喑哑暴虐,像一种骤然的痛失。亦正是由此,另一个卖DVD的男孩出现时,士兵们都异变得如此沉默寡言,他们害怕看到那些隐匿于孩子身上的血淋淋的影子。另一处设置是关于那枚风筝,它被如此安静地卡在一组动荡不安的影像中,如此优雅而坚忍,契如生命中最华彩的光亮;而导演亦似乎在传达着一种命运的真谛:即便以线条牵拉着,亦犹然能戴着镣铐起舞。
通观《拆弹部队》全片,出入于紧张与舒缓之间,情绪时起时伏,颇具张力。虽则它的受人追捧有题材讨巧的因素在其中作祟,但通片所彰显的临场感与纯粹性,着实令人折服。或者,换句话说,《拆弹部队》中的主角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眼睛”,而不再倚仗其他人的“望远镜”。望远镜看不到的真相,全然如此真实而残酷地暴露在你眼前。或者,这唯是面具背后的这个世界,暴力中带一点柔软,而这份“柔软”即便再微弱,都足以架起一个时代的全部理想。换句话说,拆弹部队入驻伊拉克的举动或而真有着“主动请缨”之嫌,于他们而言,危险只是暂时的阵痛。反之,伊拉克人民却自始至终都置身于这番水深火热,于他们而言,危险则成了长期的煎熬。且而,这份“危险”远不止潜伏于废墟中的炸弹那么简单,它更是整个战乱地区惶惶不安的恐惧,甚而关涉着整个世界对和平的夙愿与企求。
另外,我对“本片导演是女人”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即便他是“卡大师”的前妻又怎样。我觉得,既然杨凡能拍出如此妖魅的《游园惊梦》,一个女导演要想拍一部混杂着血腥与汗臭的《拆弹部队》,应该也并非难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