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练习及答案讲解范文
第7课 白居易诗四首单元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力能扛.鼎(ɡānɡ 称. 心如意(chân 风驰电掣.
(châ 虚与委蛇.(yí B .谄.媚阿谀(chǎn 妄自菲.薄(fěi 怏.
怏不乐(yànɡ 风光旖.旎(yǐ C .掎.角之势(jǐ 矢志不渝.(yú 循规蹈矩.(jǔ 不寒而栗.(lì D .雄关险隘.(ài 踽.踽独行(jǔ 言简意赅.(ɡāi 瞠.
目结舌(tánɡ 答案 D 解析 “瞠”应读“ch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风靡 描摹 始作俑者 见风驶舵 B .装祯 蛊惑 随声附和 层峦叠嶂 C .部署 辍学 伶牙俐齿 和盘托出 D .徇私 戳穿 不胫而走 重山峻岭 答案 C 解析 A 项驶—使。B 项祯—帧。D 项重—崇。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 .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 .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 .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
答案 D 解析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4.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 .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答案 C
解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5.下列对《问刘十九》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小诗的主旨是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诗中蕴涵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B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
C .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
D .这首诗的语言热情洋溢,情味盎然。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热切邀请。答案 D 解析 语言非热情洋溢,而是平淡,但平淡的语言却令人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二、拓展提升
(2013·浙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秦中吟·歌舞(唐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
狱,中有冻死囚。注 ①阌(Wã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6.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7.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2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
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8.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9.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白居易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恨春归无觅处 除非问取黄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0.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 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11.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
第二篇:【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同步检测 第二单元 第7课 白居易诗四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能扛鼎(ɡānɡ)
称心如意(chèn)..风驰电掣(chè)
.怏怏不乐(yànɡ)
.C.掎角之势(jǐ)
.循规蹈矩(jǔ)
.D.雄关险隘(ài)
.言简意赅(ɡāi)
.答案 D
解析 “瞠”应读“ch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风靡
描摹
始作俑者
见风驶舵 B.装祯
C.部署
D.徇私
答案 C 解析 A项驶—使。B项祯—帧。D项重—崇。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答案 D
解析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4.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
虚与委蛇(yí).妄自菲薄(fěi).风光旖旎(yǐ).矢志不渝(yú).不寒而栗(lì).
踽踽独行(jǔ).
瞠目结舌(tánɡ).B.谄媚阿谀(chǎn)
.
蛊惑
随声附和
层峦叠嶂 辍学
伶牙俐齿
和盘托出 戳穿
不胫而走
重山峻岭
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答案 C
解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5.下列对《问刘十九》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小诗的主旨是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诗中蕴涵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B.“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C.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 D.这首诗的语言热情洋溢,情味盎然。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热切邀请。答案 D
解析 语言非热情洋溢,而是平淡,但平淡的语言却令人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二、拓展提升
(2013·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①
6.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7.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2)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8.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9.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居易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恨春归无觅处 除非问取黄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0.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11.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
第三篇: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白居易诗四首》教案2
《轻肥》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2)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3)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用及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五、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高一学过的《琵琶行》,让学生回顾有关白居易的知识。(多媒体显示,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划横线的内容)。
二、朗读,要求学生把握基调。(由于学生初学此文,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特别是最后两句的感情读不出来也在预料之中,这有待于学完整首诗后,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也许学生能体会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
三、题解。诗题一作《江南旱》,《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此处可提问学生:《江南旱》和《轻肥》比较,你更倾向哪个题目?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于写作文时拟题重要性的认识。
四、课文探究:
(一)宴会前。
1、谁“乘肥马,衣轻裘”?(宦官)
2、“乘肥马,衣轻裘”去哪?(“夸赴军中宴”)
3、以怎样的神态去?(耀武扬威地赶赴宴会,此处可联系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政的历史进行讲解)
4、如果你是一位导演,你会从怎样的角度拍摄宦官赴宴的场景。
(二)宴会中。
1、吃什么?喝什么?
2、宴会的场景是否勾起你的回忆?你是否在哪部文学作品中或电影中曾经看到这样的画面?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宴会的热闹场面。
(三)宴会后。
1、请你发挥想象,在草稿本上描述宦官们吃饱喝足之后“心自若,气益振”的神态。(此处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
(四)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描绘了一幅惨烈的画面,与前面宦官们豪华奢侈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此处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说说对比手法在此处的巧妙运用)
五、教师总结:
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对比手法的使用,表
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六、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轻肥》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认为呢?(假设这是一道5分的高考题,让学生学会规范作答)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对比阅读。比较《轻肥》与《卖炭翁》的异同。
第四篇:1.1 王维诗四首 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细剖·深析] [楼主] 《辛夷坞》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沙发] 整首诗描绘了辛夷花从春荣到秋陨的过程写春荣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 虽写秋陨但整首诗给人的是一种生命律动的美感可以说其间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规律的一种认可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板凳] 王维诗历来讲究平淡宁静这首诗亦不例外全诗虽有寂但目的是营造一种空静的意境一种澄静空灵之美可以说这正表达了作者于寂静中追寻宁静为乐趣的一种情感 [三楼] 诗歌前面是写了辛夷花的繁荣我们也能品味出诗歌的空灵之美但寂字绝不仅仅是寂寞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寂寞因为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因时代环境而生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感遇》 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意象中得到暗示 那一世的辋川 陆 虹 那一年盛唐的阳光照在辋川山间的湖面山中云自飘水自流花自芬芳柳自窈窕见与不见王维辋川依然空山鸟鸣王维用诗告诉我们辋川的诗境是他吾无隐尔舍筏登岸的物化的世界我相信王维是早早沐浴 了生命的香光他在辋川更深 地成就了自己 美文佳作欣赏 公元744年王维住进陕西蓝田辋川别墅从此辋川成了王维的别称王维为后世制造了一个世代不灭的精彩的梦幻之境那一世的辋川经历了千年的时空依然清风晓月柳浪飞泉般成为历代文人一生的精神之梦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了那是有着王维魂灵盛唐气质的回归之地 辋川那鹿砦宫槐陌临湖亭南诧柳浪白石滩竹里馆椒园二十个景致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灵感之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辋川集》成了王维诗歌创作的巅峰而此刻的王维真是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与其让他人主宰不如放飞自我长安城里的功名利禄虽也诱人但毕竟王维已不再是初到长安的翩翩少年经历过仕途的失意不惑而过的他更愿意在混浊的官场外找寻到一个心悦神愉的自在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维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辋川成了王维结友奉佛听风赏月的田园他骨子里的淡泊悠然渐渐在这里突显而出至此王维不再有边塞时期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激昂的诗情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简而不薄的禅意开始在他心灵开启王维也许不知他的单纯与直接影响了后世千年的艺术天机自开的王维还没有做到陶渊明那么彻底但他和他的辋川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桃花灿烂中王维心如满月肌骨清凉那山中的动静虚实清远寂静都入得王维心境不知是辋川寻王维还是王维寻辋川他在那花开花落的自然中获得了身世两忘万境虚空的境界辋川时期的王维是深情而淡远的王维他侍老母结道友于空寂中望穿人生即使后来历经安史之乱即使后来人称王右丞王维也从未因世间不定之事而过于悲喜盛唐的诗人们杜甫岑参与他唱和当朝的权贵也往来于他但是王维的心真的已经住进了辋川自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辋川带来的不仅是世间的美景更是王维挥之不去的心境经年而去那诗中的画意音韵禅境从未淡去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真是看到诗人与自然恍若一体的幻觉在静谧的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生机 再提辋川清幽明净静寂的象征那一千三百年前的庄园更是后世沉浸佛教以求超脱的精神王国辋川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充满空灵寂静的禅意我们何时想起何时便充满了奇特的力量 陆虹博客 赏评 美丽的辋川是王维的精神家园是与其让他人主宰不如放飞自我精神的象征文章融议论于优美的文字中本身就是辋川清幽明净静寂风采的表现 快速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maxbook118com 第1课 王维诗四首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第1课 王维诗四首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诗苑花絮 秋槐叶落深宫里 安史之乱时期的王维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唐明皇带了妃嫔仓皇逃离长安西入四川诗人王维和一批官员来不及逃跑被叛军抓住王维急中生智吞下一粒哑药暂时成了哑巴于是保全了性命过了半个月叛军把抓来的人一齐带到洛阳安禄山在凝碧池大摆庆功宴叛贼用利枪威逼明皇的官员献诗乐师奏乐 诗苑花絮 乐师雷海青怒目圆睁痛斥叛贼并用力将乐器摔坏然后噗通一声跌倒在地面朝西痛苦流涕大呼明皇万岁 安禄山见此情景气得暴跳如雷当场下令处死乐师有些官员贪生怕死愿为叛军效劳 王维听说凝碧池发生的事情曲折隐晦地作了一首《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诗中暗写叛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含蓄地表达了对唐朝天子的无限思念虽然也描写了眼前热闹的庆功场面但用秋槐叶落的凄凉景色作背景含有弦外之音暗示叛贼不会长久 不久叛乱被平定了唐明皇平安地回到长安皇上下令对所有成为安禄山俘虏的官员一律问罪王维早有准备向朝廷呈上那首《凝碧诗》凭着百僚何日再朝天 朝拜天子 这一句被免去死罪 基础自主学案 用酒食等款待此指送饭 作者自谓 生长出 渔人这里指船夫 迅猛 快速 阴阴夏木啭黄鹂 惟有相思似春色 雪尽马蹄轻 山色有无中 ⑤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 王维《山居秋暝》 ⑥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⑦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别业》 ⑧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坐看云起时 长河落日圆 ⑨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 王维《鸟鸣涧》 ⑩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时鸣春涧中 劝君更进一杯酒 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王维 701761 字_______祖籍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 人9岁知属辞19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21岁 开元九年 中进士任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 在今山东境内 司功参军宰相张九龄执政时 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 转监察御史 摩诘 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之务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公元756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痢佯称喑疾结果被安禄山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 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王维不仅工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书法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会相互渗透具有独特的造诣被_________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____________》 苏轼 王右丞集 2.资料链接 《积雨辋川庄作》 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他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该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辛夷坞》 王维隐居辋川期间寄情山水吟咏自然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后编为田园诗集《辋川集》该诗就是诗集《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诗集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送沈子福归江东》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741 王维知南选到襄阳这期间他的行踪处于江汉一带该诗就是诗人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时所写 《观 猎》 四十岁以前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观猎》就是他前期的边塞诗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积雨辋川庄作》尾联中争席是什么意思海鸥代指什么 提示 争席一词语义双关既表明自己像当年的杨朱那样去心机绝俗念了又可以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与人争抢席位这还含有误落尘网中的反省而这海鸥应该是诗作的主人公所向往的自然境界的象征之物 2.王维的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细细品味《送沈子福归江东》的景物描写与表达情感的关系 提示 王维的送别诗大多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写送别之情或烘托送别气氛或点明送别时令或寄寓送别之情 《送沈子福归江东》诗中诗人开篇先写了送别渡头的景物烘托了送别气氛三四两句即景寓情情景结合自然地抒写出作者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依依不舍地望着友人乘船而去眼前剩下的只是大江南北两岸无限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 仿佛觉得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就像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由此忽发想像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随处可见的春色从大江南北一齐涌向你随你乘船而去吧诗人在这里化实景为虚情借助美好的想像和景物来展现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 3.《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名师点拨 《观猎》诗前半部分写出猎发端突兀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方东树 展现了风起云涌的射猎场面同时写出了猎鹰的迅捷敏锐骏马潇洒的扬蹄充分体现了将军高超的猎技和射猎动作的迅疾 而诗的后半部分写猎归收笔意远以写景作结非营地景色而是回看行猎处的景色已是千里暮云平这样就做到了首尾彼此呼应形成对比当初是风起云涌是出猎时的紧张此时是风定云平是猎归后的从容 一字音
辋川 wǎnɡ 蒸藜 lí 东菑 zī 白鹭 lù 黄鹂 lí 朝槿 jǐn 露葵 kuí 辛夷坞 wù 红萼 è 罟师 ǔ 临圻 qí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释义 ①蒸藜炊黍饷东菑 ②野老与人争席罢 ③山中发红萼 ④罟师荡桨向临圻 ⑤风劲角弓鸣 ⑥草枯鹰眼疾 四名句积累 ①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②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③草枯鹰眼疾 王维《观猎》 ④江流天地外 王维《汉江临泛》 六整体预知
《辛夷坞》寂寞→宁静淡泊 七文本对译 积雨辋川庄作 辛夷坞 送沈子福归江东 观 猎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名句识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 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案 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 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明人辑有《王昌龄集》。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在梁宋一代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有《高常侍集》。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丰富多彩。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有《李益集》。
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
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蓟中作》
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塞下曲》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便是其中一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
(2)空中白雪遥旋灭。.旋:很快
(3)蒸沙烁石然虏云。.然:同“燃”(4)每愁胡虏翻。.翻:反复,叛乱(5)长驱登塞垣。..塞垣:边塞的城墙 2.填空。
(1)《从军行(其一)》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无那金闺万里愁。
(2)《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描写炎热天气的句子是: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3)《蓟中作》中表现自己空有谋略,得不到重用的诗句是: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4)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5)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七绝可与李白争胜,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七绝圣手”。
(6)岑参,江陵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前两句:环境、时序、风物、戍卒《从军行(其一)》后两句:怀乡思亲前四句:边塞荒漠,萧条景象《蓟中作》五至六句:担忧叛乱,忧心边患后四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前八句:热海奇异风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间四句:思考、描绘
后四句:临别赠言(赞美)前两句:保家卫国
典故 《塞下曲》后两句:杀敌要彻底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蓟中作》
《蓟中作》一名《送兵还作》,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塞下曲》
这首诗基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典故的使用,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从军行(其一)》
1.由情入景,承转自然。诗歌前两句写景,突出边塞的苍茫荒凉,衬托戍边将士的寂寞孤独。
三、四句转为抒情。那幽怨、凄苦的笛声触动了戍边将士浓厚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了无痕迹。
2.善于用字。“更”字用得很是巧妙,它生动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敏感,流露出一丝对羌笛的抱怨之情。因为这笛声给他们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乡思之苦;“无那”一词,在抒发这种相思的痛苦时,诗人运用了曲笔;征人在相思,征人的妻子也正在万里之外,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思念着征人。
《蓟中作》
1.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2.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3.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让诗歌大放异彩。例如诗中写道:“西头热海水如煮。”既是夸张,又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到热海的水热的程度,有身临其境之感。
2.大胆奇异的想象。例如“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 坂通单于”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火,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想象奇特,瑰丽多姿。
3.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对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
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善用典故,四句诗化用四个典故,用词简约而意蕴深长。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岑参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边塞风景?热海奇异的景色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答案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夸张的语言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突出热海的炎威令人畏惧。而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如此的炎热因侍御的威严而消退,极力赞美崔侍御的谨严清正,执法无私,正面照应了“送崔侍御”。3.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答案 “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表现了马援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的报国决心。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王维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为各族人民珍爱。 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前后,诗歌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形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为唐诗繁......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3、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尝试写一首咏物......
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 (2) 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 (3) 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
2016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教案2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7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 (2) 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 (3) 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全集(五篇模版)
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 第一课 王维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王维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 2,过程与方法:体味景物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品味诗歌语言对构成已经的作用;理解......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课《王维诗四首——观猎》教学设计
观 猎 一、导入。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写了许多出色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相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边塞......
2.8《杜牧诗》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8《杜牧诗》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过程与方法: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1.1《王维诗》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1《王维诗》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维。 过程与方法: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两个特点,一是“诗中有画”,一是“以禅入诗”。理解王维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