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1(模版)

时间:2019-05-14 14:3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1(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1(模版)》。

第一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1(模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大丰市西团中心小学 胡永红

摘要:在《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以往的解答数学习题,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精心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引导主动探究,促进全面参与,关注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反思评价,优化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强化应用意识。

[关键词]:解决问题

策略

生活性

实践性

正文:从小学数学角度看,解决问题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习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涉及到“策略”。小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为:积累了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形成策略的前提),对合理地使用方法有所体验、有些经验(这是策略的重要成份)。可见,策略与方法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策略比方法上们,如果说“方法”是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手段与行为,那么,“策略”是选择和使用方法的思想指导。策略比方法内隐,如果说“方法”有时还可以由外部赋予,那么,“策略”完全是自身内部形成的。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然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组:首先是为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其次是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第三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三组问题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性问题组。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比如“认识分数”单元,教材创设分苹果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传统教材往往在此引入1/2的意义、读法和写法,这样做既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创造潜能,也没有体现出学习数学符号的优越性。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到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教材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问题。在讨论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并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符号的优越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创设情绪情境。创设情绪情境的 2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意志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内趋力或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注意力。

二.引导主动探究,促进全面参与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呢?

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根据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就可以提出它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关系,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等问题。

在知识怎么样上找。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师生猜数游戏后,学生就可以提出老师猜得这样快有什么秘诀,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

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学习商不变性质时,在观察一组算式的商的特点后,学生就可以提出商为什么会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等问题。

三.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 3 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交流算法,归纳整理。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悦心理体验并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四.引导反思评价,优化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而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评价是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过去教学未能重视的一环。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

在反思和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指导,指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问自己或他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是怎样使用已知信息的?);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这样对吗?有不合理的地方吗?);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性(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指导学生在反思解题过程中运用了那些具体的策 4 略,这些具体策略中包含了哪些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并对此进行加工、提炼、归纳而得到适用范围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

另外,反思评价也是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能让成功的学生增强自信,让未成功的学生得到鞭策,让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得到张扬。

例如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有2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池塘四周共种树多少棵?很多同学都做出这样的答案:20×4 =80(棵)。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画出每边种4棵或5棵情况的示意图,来归纳总结规律。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每边种4棵,一共要种12棵而不是4×4=16(棵),每边种5棵是16棵,而不是5×4 = 20棵。为什么不论每边种4棵或5棵,都是比原来设想的少4棵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原来解答的错误在于把四个顶点上的4棵树计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确的解答方法应该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0×4 – 4 = 76(棵)。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强化应用意识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房屋装修粉刷面积,铺地用多少块砖,种植面积与棵数,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等。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使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懂得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问题解决式教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问题解决不仅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

参 考 文 献

[1]《新课程》,《新课程》出版社,2009版,孙志勇总编 [2]《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刘芳主编 [3]《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版,邢永富主编

[4]《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杂志社,2010年版,张俊平主编 [5]《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毓珣,王颖主编

[6]《读写算》,2010年第四期,读写算杂志社,张晗暄主编

第二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步骤

防城区峒中镇小学 韦达良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也说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简单的建模就是我们做的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25%~32%),所以如何解答好应用题是学习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本文主要是由笔者平时教学中如何解决应用题的一些心得体会,从中总结了读(弄清题意)、分(应用题分类)、解(做出解答)三个步骤。通过以下所述,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解答应用题,使解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解决问题 读 分 解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所占的比例很大,约为25%~32%,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几个家庭聚会用餐,习惯AA制,按人数分摊费用,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解决问题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其实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小学生通过学习,起到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

笔者认为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强化学生归类应用题的能力,并通过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基础上,迅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应用题各种类型题,对准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总结我多年的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心得,在常见的数学几种应用题中,得出解决应用题的以下步骤:读――分――解。现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应用题。

一、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上所谓的读,我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应用题是用语言 表述的一类题型,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弄清题意是把不相关的语言精简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理解。现在很多应用题不但考的是数学常识,还考查了语文的阅读能力,还有转化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数学的读看起来很简单,平时不太注意的去强调和有意识的去训练,造成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没有充分理解题目的基本含义,解题就没有方法可论,甚至是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有必要的加强读。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遍连贯起来读,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十一册第38页上的例5,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在读这个题目的时候需要通过大脑反映弄清四个问题:

1、这道题叙述的是什么事?

2、题目第一条件是什么?

3、第二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谁和谁比?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

4、问题是什么?按题目的题型格式,属于哪种应用题?

通过四问,读懂了题目,弄清了题意,掌握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更加重要的是把应用题进行了归类,为下面的解答扫清了障碍。

二、分

分,笔者认为,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应用题学习中,出现了很多种类型的应用题,有些是平时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在日常学习中就应该注意归纳总结出典型题的特征,题目中所包含的主要特点,分类训练,强化记忆。如:

1、总数应用题

我这里所说的总数应用题泛指是应用题中出现的总数、路程的全长、单位“1” 所对应的数,“占”字、“是”字、“相当于”后面的数、分数(指的是分率,分数后面没有数量单位)的前面的数等,它们也叫做单位“1”。如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2/3,全班人数就是总数;甲数是乙数的4/5,乙数是总数;平时按照这些特征归类成总数应用题,它的一般解答方法是:单位“1”知道的用乘法,单位“1”不知道的用除法,前提是单位“1”×对应的分率,所得的结果是分率所对应的数,除的时候要对应的数量÷对应的分率,所得的结果是单位“1”所对应的数。例,甲数是乙数的2/3,甲数是20,乙数是多少?乙数是单位“1”,它不知道,所以用除法,甲数是20,它所对应的分率是2/3,计算可为20÷2/3。

2、“比”字应用题

“比”字应用题是指:一个数(简称甲数)比另一个数(简称乙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类型题。如甲数比乙数多1/5,乙数是20,求甲数。同样先找单位“1”,它的单位“1”都是在“比”字的后面,如上题乙数是单位“1”。“比”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一个数(已知)×或÷(1+或-几/几),意思就是说,单位“1”知道的用乘法,单位“1”不知道的用除法,括号里面列式可为,比多的是1+几/几,比少的是1-几/几。

例:人教版十一册38页上的例5,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题中爸爸的体重就是单位“1”,现在不知道,所以用除法,列式是35÷(1-8/15),又如上面提到的甲数和乙数,计算为20×(1+1/5)。

3、比较量÷标准量 此题的特征是: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如:甲数是5,乙数是4,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这里的字眼是“是”字,“是”字的前面是比较量(作被除数),后面是标准量(作除数),列式为比较量÷标准量,这题正确列式就是5÷4;还有一种题型是甲数是5,乙数是4,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这里的字眼是“比”字,比较量为甲数比乙数多的部分,“比”字后面乙数是标准量,解题方法为:(甲数-乙数)÷乙数,上题可列式为(5-4)÷4。

4、两个未知数

人教版十一册41页例6:我们班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这题的特征是只懂得总数,上半场和下半场都是未知数。做这种题型的关键是先找出全题的数量关系式,作为总列式的依据,上题就可以列为 上半场+下半场=42分,然后找出上、下半场中谁作为单位“1”设为X,同样的道理分率的前面(上面的红字),绿色部分上半场为单位“1”,所以此题上半场得分设为X,则下半场为1/2X,全题列式:X+1/2X=42

5、按比例分配

有这样的一条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长 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往往都会做成这样40×3/(3+2)=24(厘米),40×2/(3+2)=16(厘米),很显然这是错误的解题。原因就是把总数看成了周长。我平时的教学是先根据比求出总份数,第二步找出这个比相对应的总数,因此要让学生牢记这句话——谁和谁的比,相对应的总数就是谁和谁的和,这题的比是长和宽的比,相对应的总数只能是长和宽的和,而不是周长,第三步再用总数×相对应的份比=相对应的部分数。那么这题可列式为:

1、3+2=5,2、40÷2=20(厘米),3、20×3/5=12(厘米),20×2/5=8(厘米)。

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应用题的种类很多,细分的话可分40来种,如工程问题、归一问题、行程问题、鸡兔同笼、和差问题、几何形体等等(在以后的论文里再叙)。我这里罗列的只是在平常的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学生做起来又感到比较困惑的。像这5种类型的应用题,解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如何让学生在解题中行之有效呢?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牢记类型的特征,自主归类,形成解题步骤,久而久之,学生在大脑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应用题的分类,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就会有“形”而依,得心应手,从而达到学习的事半功倍。所以“分”就成为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解

解,指的是学生解答。或许学生认为这一部分他们是最拿得出手的。学生解 题的最终结果就是把计算完整的写下来,让老师批改。同样这个也需要锻炼。学生需要把刚才读题思考、分类形成解答的方法的过程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写的式子,要让别人看了也完全明白你的思路,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式子。应用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方程,学生的解设就是不可或缺的,所列的方程未知数后面并不需要有单位名称,如果是一般的列式,计算结果单位名称要写上去,求分率、比率是没有单位名称的。最后是写上完整的答句。

综上所述,要完成每一道应用题,每一部分都是不可忽略的,而要做到以上步骤的前提是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基本计算法则,这要靠平时的积累巩固,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训练与督导,每每讲完一条应用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该类型题进行再分析,形成分类归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总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形成读、分、解的步骤,只要学生做到“功夫”深,让学生的思路清析,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可以让学生做到一题多解,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201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12年1月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研究”被山阳小学确立为校级课题,两年多来,本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完成了研究预设的目标任务。现对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

1.重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应立足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让每一位学生学得有用的数学。让学生从小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以这一点为出发点。本课题从学生学的角度,探索学生解决问题时选择基本策略的过程,形成了怎样的策略?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即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达到提高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标准对学生的总体目标要求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国内外“解决问题”研究现状决定解决问题策略研究对实践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这一重要概念,明确提出“具有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程实验稿)》中,也明确规定: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目的,而且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3.上海版教材的特点决定“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研究”的必要性 义务制教育上海版教材中对问题解决没有单独列为“章节”,而是渗透、融合在各个知识点中;为了让学生建立更明确的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结合本课题,把上海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相结合,把问题解决策略结合上海版教材中的问题一起实施、一起解决、一起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整合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背景下,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面对实际情景自己阅读、收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角度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用数学的逻辑推理把获得的结果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检验,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三、课题界定。

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首先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思考,数学地思维。其次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外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是人们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寻找各种方法加以解决,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充满智慧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中间有学生的分析、思考、选择、判断、对比、优化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策略”应诠释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方法。

四、研究目标。

1、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通过研究,概括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组织编写“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校本课程。借助苏教版国标本教材,通过研究和实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进行校本课程的组织编写,探索出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途径与方法。

3.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规范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形成扎实、朴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本校数学学科的发展特色。

4.形成研究报告,通过专家组结题,展示研究成果。

五、研究内容。

小学生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发展应用意识,能借助计算器,学会与他人合作等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小学阶段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掌握哪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2.小学阶段学生怎样选择与优化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我们力图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而探索实施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过程。第一阶段:申报

紧紧依据课题申报申请表的要求,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广泛收集有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开题以及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注重开拓

重视实践

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开拓创新的过程。按照课题计划,边研究比较“苏教版”和“上教版”教材,上教版数学教材没有专门编写一个“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单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有关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会影响小学生问题解决时策略的应用以及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体验,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策划设想在我校三至五年级三个年级中依次 填入列表法和画直观图(包括画线段图)、枚举法和倒推法、替换法假设发和替换法。

采用列表法后信息齐全清晰,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有利解决问题;画图法能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行分析,由于有了直观为依托,方便学生形象思维,帮助解决问题;枚举可以把问题中出现的状况逐个罗列,从而完整、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问题的答案;逆推的方法可以根据所得到的结果一步步倒推,依据这种结题思维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遇到比较困难的的问题时可以假设替换,例如在公园租用大船和小船的问题,可以把大船上的人数替换成小船上的人数,然后看看全部的人数中包括了放多少份小船的人数即可可以解决问题;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利用校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在每个教学策略的教学中场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启发引导一尝试反馈一交流讨论一内化感悟一交流总结一巩固解决问题。经历了几个学期的学习和体验,学生有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利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了。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积聚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过程扎根于实践。结合苏教版,研究教材和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恰当处理教材,设计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解决问题形成的有效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积极在教学中实践,主动撰写课题研究随笔;先后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讨、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撰写结题报告等活动。

八、研究成果。

1.甄别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正确认识“策略”是什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也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形成。这是研究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理论基石。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策略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方法的具体内容,体验方法的使用要领,体验方法的价值,体验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方法,赞赏方法,形成策略。为达成教学目标,从以下两点研究总结学生策略形成的过程。

第一,抓住一个“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综观现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课堂教学或教学设计,总觉得缺点什么。就拿列表方法解决问题来说吧:都是教师告诉学生要解答这题先要列表,然后让学生依据现成的表格把表填完整,再根据表格思考数量关系并解答。但是为什么要列表?学生还是不清楚,只是老师说“要列表”,所以学生就按老师的要求列表,可能不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以后解题时,老师没有说,因此就不列了,也就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这样的策略,没有把列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应该是仅仅局限在“方式方法”的这个具体的点上。但是,教学应该通过这个“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掌握具体的“方式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真正体会到“策略”的价值。

第二,突出一个“面”,让学生参与策略的形成过程。

这里所指的“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一种策略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村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策略。另一方面是指整个小学数学阶段不同策略的相互渗透与运用。策略的形成可能是一个学期能养成的,也可能是整个小学阶段或更长的时间形成的,是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时效性。例如,“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教学中通过“引发需要——尝试交流——回顾方法——感悟策略”等几个主要环节。让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直观的操作解决过度到方法的抽象,反思提升,实现了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使学生养成自觉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择优的品质。

策略是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展开数学思维时的尝试、选择、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努力的去把握学生思维的动向、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对于学习数学来说,策略是学生解决一类问题时选择方法的意识。方法是策略的构成要素,策略是方法的概括。策略必须通过方法的展示来感悟和提炼。如果我们能学会“求异+求 5 同”的思维方式,也许我们可以减少许多类似的困惑,增强对新理念、新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将“策略”诠释为一种选择“方法”的过程更确切。2.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和掌握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实践。

结合苏教版,从从三年级起, 每学期穿插进一个或者两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小学生掌握和体验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是这样做的:

1)三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列表法和画直观图(包括画线段图)。例如,小胖买3本书用去18元,那么小丁丁买5本书付多少元?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信息,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采用列表法信息齐全清晰,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有利解决问题;教学时注意四点:第一,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第二,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第三,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第四,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又例如,山阳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翻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平面图形的问题让学生直接思考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分析比较困难;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平面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有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画出平面示意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有了直观为依托,学生就能看出需要先求长方形的宽,从图中就能直观地很快知道如何求出长方形的宽,从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 策略解决问题,就能体验画图策略的有效性,感受直观图作用,乐于用这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2)四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枚举法和倒推法。例如,王伯伯在空旷的场地上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养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发?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解决情况:宽是1米,那么长是8米;宽是2米,那么长是7米„„采用枚举的方法解决,然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方法。又例如,小胖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丁丁24张后还剩下52张。小胖原来有多少张邮票?学生会采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呢,通过尝试交流,采用倒推的策略最简便有效。枚举就是一一列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往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枚举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枚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逆推法是指从问题的最后结果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推,直到求出问题的答案;逆推的方法思考问题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3)五年级学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替换、发假设发和替换法

告诉学生遇到新颖的、比较困难的、暂时还没有解法和答案的问题时,不妨大胆地猜一猜、估一估,作出一个假设。随着假设的提出,问题就变成比较熟悉的、能够解答的问题了;假设不一定就是原来问题的正确结果,对假设必须检验,如果假设完全符合问题情境,它就是问题的答案;如果假设不完全符合问题情境,它需要适当调整,向正确结果靠拢,直至问题的答案。调整假设的办法比较多,替换是一种调整方法。

例如,小胖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个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小杯和大杯的容量格式多少?假设果汁都倒入大杯里或者都倒入小杯里,问题就简单了;为了使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里,可以‘替换’,即用大杯替换小杯,或者用小杯替换大杯;在问题解决以后,回顾解题方法,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找到假设策略,把握替换要领,并把假设与替换应用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中,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例如,学校美术组有35人,其中男生2的人数是女生的3,女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如果用方程解题的思路是设女生有22x人,男生就是3x人,可以列出方程x+3x=35解答,这样的方程五年级学生2还不能解答;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让学生在“已知美术组的人数,求女生人数”

2这个问题情境中体会这样转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凭借对“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22的理解,或是把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份数关系,或是把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2比,都能通过推理得到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美术组有2+3共5份的学生,35÷5得到1份的学生,就解决问题了。这里的教学不以这些分数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为目的,而是以体会转化策略,培养学生初步推理能力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为教学目标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穿插“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能加强 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 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 能真正得到培养。

3、重视“策略意识的渗透”和“策略的合理选择”-------选择与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1)重视策略意识的渗透

教材在编排上逐步渗透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转化。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这一意识应该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对小学生来说,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比较常用,倒推、替换和假设的应用相对较少,而转化可以说是应用于整个数学学习中。当学习了某个策略以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运用策略的意识,这个引导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才会进一步加强,运用策略的能力才会增强。

(2)重视策略的合理选择

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我们引导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列表、假设、转化等都是学生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会有所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存在差异。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教师应该尊重每一种思维方式,让每一种思维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

在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策略的优化与提升,让学生在不断应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觉汲取他人的优势,改进自己的策略,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在强调策略优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好的策略是相对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要计算出鸡和兔的只数,可以采用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列方程。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再对这几种不同的策略进行对比,发现有两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即列表法和画图法。但是画图法还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鸡和兔的总量不能太大,总量太大,画图就非常麻烦。最后总结得出解决这类问题最实用的策略还是列表法。

4、校本课程的形成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的基石

本课题通过实践研究,开发一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校本课程。结合学科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学校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利用苏教版的资源,由学校一线数学教师开发、开展的活动,属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 9 发活动。以校为本,用于促进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于促进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结合苏教版“解决问题策略”,整理了 编写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校本课程。(1)教材呈现,包括“学习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2)教材分析,包括例题分析、教法建议、课时安排等;(3)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校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策略的基石,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基石。三年级(上)列表法,2个例题,4个教时;三年级(下)画图法,2个例题,3个教时;

四年级(上)枚举法,3个例题,3个教时;四年级(下)倒推法,2个例题,2个教时;五年级(上)替换法、假设法,3个例题,7个教时;五年级(下)转换法,2个例题,4个教时。

九、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欣喜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许多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和不少有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理论素养的欠缺直接影响着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2.教学课时与研究目标的达成有矛盾,影响研究的实效。

3.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有待提高。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部分教学设计会考虑不周,智慧性不强、创造性不够,给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打下折扣。

将一日既往地在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瑞景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马洪睿

导论:

2011年6月,我们根据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确定了要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教科室老师的细心指导下,经过讨论交流,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研究》。在导师的帮助下,一起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本课题方案更加完善。经学校教科室推荐,本课题确定为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尽量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帮助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找出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最终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关系,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尽量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帮助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找出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最终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关系,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小学阶段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多样性的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3.教育心理学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在不断地丰富。他们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逐渐形成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判断,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课题概念界定

“解决问题”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顾名思义是计策与谋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可理解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应用,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策略,而策略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与积累。

2、理论假设

本课题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探索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过程及心理活动,理论与操作相整合,在实践中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水平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相辅相成的关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及规律。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

2.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3.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以达到“一题多解”及“一法解多题”的效果。

4.不仅要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进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策略,在参与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自行经历探究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感悟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对象

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内容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及规律。会用多种方式呈现解题的过程,体现思维的新颖性,避免简单、重复练习,让学生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策略。

2.教师进行怎样的教学及设计怎样的练习题,才能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灵活性,熟练的掌握各种解题策略,解除学生感觉数学难的困惑。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1.行动研究法:通过钻研数学教材,阅读相关论文论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努力寻求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活动和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文献研究法:学习和研究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理论及操作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思辨和理论综合,找出课题研究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

3.个案研究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总结、提炼出值得推广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教学的实践经验,形成个案案例。

4.问卷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前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中对于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需求,确定研究方向。

七、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本课题是2011年6月申报,2012年1月批复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整个研究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目前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现将前期的主要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通过文献法、调查法进行选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确定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形成实施方案。组织老师开展理论学习,加强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3月)

(1)组织课题组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与交流,开展实践探索与反思活动。

每位老师都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同时所有课题组成员在实践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撰写课堂教学反思40余篇。

(2)修正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积累研究经验和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成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其中教学案例10篇,教学论文8篇。

(3)张丽丽、王建南、刘晓康、尚敏、赵琳、马洪睿等老师分别做了解决问题多样性的实验课,并上交了相应的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总结解题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将老师们上交的课题论文、课题反思及案例、教学设计等进行分类整理,制成相应的成果集。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矫正、再实践、再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1.认识了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策略,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走出无从下手的“沼泽地”;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认识、理解与掌握。为了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理挖掘课程标准教材中“解决问题策略”的基本素材。我们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问题解决”的基本素材,认真进行了整理。

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编排了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六年级上册安排了《圆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画图、观察等策略来解决问题。教材以一些常见的和现实有趣的问题为载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画图、列表、枚举、假设、转化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1)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

基本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了解一些简单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内容,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解题思路的形成。而数量关系的教学却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和感悟的过程,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隐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提升。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新课程更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建构的过程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积累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感悟积累,努力以数学思想方法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数量关系的建构“活”起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为解决问题服务。

(2)重视策略意识的渗透

教材在编排上逐步渗透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转化。我们认为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这一意识应该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对小学生来说,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比较常用,倒推、替换和假设的应用相对较少,而转化可以说是应用于整个数学学习中。当学习了某个策略以后,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运用策略的意识,这个引导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才会进一步加强,运用策略的能力才会增强。

(3)重视策略的合理选择

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我们引导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列表、假设、转化等都是学生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会有所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存在差异。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教师应该尊重每一种思维方式,让每一种思维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

在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前提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策略的优化与提升,让学生在不断应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觉汲取他人的优势,改进自己的策略,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在强调策略优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好的策略是相对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要计算出鸡和兔的只数,可以采用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列方程。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再对这几种不同的策略进行对比,发现有两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即列表法和画图法。但是画图法还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鸡和兔的总量不能太大,总量太大,画图就非常麻烦。最后总结得出解决这类问题最实用的策略还是列表法。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主要问题:

坚持练习还不够,有时会中断训练,原因是很多时候晚上布置的是预习作业,没有独立的练习题目。有时候是对课本中基本知识的练习,这时候不需要运用复杂而多样的解题策略。所以各种解题策略的熟练运用还要再坚持训练。

(二)今后设想: 1.在数学教学中,应进一步强调主动探索,大胆创新,从而形成数学学科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的最佳结合,进一步探索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通过数学模型求解的实际问题的策略。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更要重视对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培养。在各个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理解策略的深刻含义,并逐步掌握多种解题策略,灵活运用策略,形成一种数学素养。

3.下一个阶段,我们主要是针对在前一个实施阶段中存在的不足加以适当调整。例如:老师们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尽量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记录下每一个亮点。同时,我们要及时完成收集课题相关论文、案例、反思、课例等资料。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施方良 《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1

3、王永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福建教育》

4、马云鹏 《小学数学教学论》

第五篇:2010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马街小学陈国慧

在这一年中。我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抚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近一年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认真按照县级《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积极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参与课题的立项、申报及日常的研究,注意总结和推广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在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科研质量。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1、这一年来,我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水平,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育研究,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并通过会议、座谈、讲学、调研等形式,提高自身对科研的认识。

2、加强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我认为课题研究工作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是学校的一民普通数学教师,但我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力作学生的表率,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始终是我的追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一直没有改变,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中都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力求体现学生的自我感悟,同时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力图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使自己从一个“经验型”的教师尽快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能注重第一手材料的积累,并及时加以总结。

4、以“教研活动”活动为主线,强化课题过程的管理。

课堂教学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主战场,我和其他教师一致认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管理的有力举措。

(1)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参加随堂听课活动。每一学期同年段教师之间,进行随堂听课,听课程序为:A课前了解听课内容和课前准备;B、听课、记录;C、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了解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一年共听课30节。通过上课、听课、讨论等环节促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2)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全年级教师听课,开课教案由教研组或课题组讨论,要上出自已参与的课题的特点,上好后进行说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发表见解,共同探讨,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二、进行比较、重视教科研的工作总结

本学期刚接手六(3)班的数学教学。该班由于种种原因进行重新分班,尖子生偏少,中下学生偏多。接班时尽然有12个同学不及格。接班时的平均分

只有73分左右位居全年级倒数第三。张财婷同学老是逃学,于是我接班后我就下决心用自己的工作热情、用关心爱护、用责任心去感化他们。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特别生,以鼓励为主,不“狂轰乱炸”的批评,对每位学困生连续几个晚上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商讨如何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想方设法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懂大胆提问,力争进步。凭自己的工作经验,主动积极配合班主任如何加强管理搞好班集体工作,给了一定的建议,半个学期过去了,班级情况明显的改善了。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所教的数学成绩以82分左右的成绩位居全年级正数第三,只有4人不及格。全县排名上升也很大。

总之,本人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成绩应归功于学校领导的正确引导,归功于学校的教育科研氛围。但与先进同行相比,还是做得不够的,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新的教学理念,认真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余热。

下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1(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1(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1

    2009年《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 研究总结 马街小学 陈国慧 结合我校县级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活 动;结合我教的年级,从......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它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教学实践取得的经验看来,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意义有助于培......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位:鳌江镇东岱小学 姓名:刘佐文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摘 要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 美良中心小学 方丽琴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为每一个青年男女都开辟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鹤鸣山小学:佘莎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但是,由于......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1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为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了打造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 1、同学们要做10个灯笼,已做好8个,还要做多少个? □○□=□(个) 2、学校有10个足球,16个篮球,足球比篮球少几个? □○□=□(个) 3、妈妈买苹果6个,买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习题1

    《解决问题的策略(1)》精选习题 1、建筑工人5分钟砌砖30块,照这样计算,9分钟砌砖多少块?2、叔叔是个纯净水运送工人,他2小时送水22桶,照这样计算,9小时送水多少桶?3、妈妈在超市工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