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
美良中心小学
方丽琴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为每一个青年男女都开辟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的能力能够被唤醒并得以充分发挥。我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应该如此,最有价值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在多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的构建进行了探究,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 识,发展能力。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位:鳌江镇东岱小学
姓名:刘佐文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摘 要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往往在我们教学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陷入困境。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关键词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教师 教学学生
中国的孩子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成为世界公认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实际情景的问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克服困难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信心等方面显得不尽人意。通过深入课堂听讲、分析学生的作业等研究活动,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小结,找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优化解题策略的方法。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我发现很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但是又比生活要抽象得多。在小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跟着教材按部就班,不知道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脱离教材,而是让他们将教材与生活有机地关联起来,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通过对错题的分析与对学生平时的解题过程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
应用题一般文字较长,涉及生活常识广泛,科技术语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疏的,模糊的,神秘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感受实际问题的亲身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对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不深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小学六年级练习题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笑笑家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金’,保险金额为120000元,保险期限三年,按年利率O.5%计算,共需缴纳保险费多少元?”几乎难住了所有的学生。
(二)读题不清,特别是图文混合题,不能正确找出条件和问题。
读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很多学生的读题习惯比较差,在寻找条件和问题时缺乏细致的态度,甚至有些学生在读题认字上就存在困难,自然不能正确解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读题的要求,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读题之后说一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再用笔分别画一画。在读题时应关注学生读题的完整性,特别是在图文结合题中,一定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图意,力求完整地说出条件和问题。
(三)对条件本身理解不清,缺乏联系性思考。读题是外部可观察的状态,但学生在读题时的内化过程却是很难察觉的。有些情境图,图上有条件,很多学生也能正确地找出条件,但是当教师提问“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时,不少同学就犯难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可能是三种原因:(1)学生对应用题本身的结构缺乏认识,缺少这方面的训练;(2)学生将每个条件当成独立性存在,缺乏结合事件的连续性思考。这都是学生本身分析问题能力比较差的表现。(3)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术语。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例如“除““和“除以”,“整除”和“除尽”,应用题中的“相向运动“”和“同向运动”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数学术语,否则儿童就很难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以至于不会解决问题。
(四)缺乏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对加减乘除的算理本身不理解,造成方法选择上的困难。
具体方法的正确选择不仅依赖于学生对具体情境的理解,同时也与学生对计算方法本身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也为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和提取。
新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比较丰富,注重以数据表、情境图、漫画、对话、文字等形式提供信息、呈现问题。有些信息是数学的或非数学的,有些题目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这就要求学生正确识别,合理取舍。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境隐含的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和提取,让学生在经历把“问题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认读和识别有用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完成,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毕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的信息就蕴含在问题之中,需要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剖,也就是从已知的信息推到需要的条件。在这一信息梳理、筛选和提取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给予解决。
例如:出示一个正方形(图),边长为6.28厘米。(1)如果这个正方形是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那么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底面积是()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2)如果以这个正方形的其中一条边为轴,则旋转一周后的图形是一个()图形,它的高是()厘米,它的底面面积是()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通过画图演示,引导学生提取和分析信息,找出解题的关键:第(1)题,因为这个正方形为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既是圆柱的高,也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第(2)题,以这个正方形的其中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后的图形是一个圆柱,则正方形的边长既是圆柱的高,也是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
(二)方法多样,鼓励策略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因而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策略多样化。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分析、解决问题。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完善解题策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应予以充分肯定,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做到既评价知识技能,又评价情感。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共同分享他们各自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学习评价不同的策略,并丰富和扩充自己的策略。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此外,学生使用的方法也向老师展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强化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但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淡化数量关系,担心被戴上“观念落后”的帽子。其实,《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题,并不时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比如实物操作、模拟演示、画图、列表、尝试列举等策略和分析法、综合法、转化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主干、比较、叙述解题思路,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面积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铺路工人将这堆沙铺在10米宽的公路上,如果铺的厚度为2厘米,可以铺多远?在认真审题后,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意。由圆锥形转化成长方体的“等积变形”的过程,进而综合分析,先求出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再求出长方体的长,也就是题目要求的可以铺多远。
三、结束语
总之,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信息提取、整理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卢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 [2].冷少华,刘久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内容和策略》:教学与管理,2012 [3].高蕾.《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 [4].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黄春霞.《聚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四大争论”[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08 [6].《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2月7月版
第三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步骤
防城区峒中镇小学 韦达良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也说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简单的建模就是我们做的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25%~32%),所以如何解答好应用题是学习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本文主要是由笔者平时教学中如何解决应用题的一些心得体会,从中总结了读(弄清题意)、分(应用题分类)、解(做出解答)三个步骤。通过以下所述,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解答应用题,使解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解决问题 读 分 解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所占的比例很大,约为25%~32%,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几个家庭聚会用餐,习惯AA制,按人数分摊费用,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解决问题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其实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小学生通过学习,起到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
笔者认为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强化学生归类应用题的能力,并通过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基础上,迅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应用题各种类型题,对准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总结我多年的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心得,在常见的数学几种应用题中,得出解决应用题的以下步骤:读――分――解。现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应用题。
一、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上所谓的读,我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应用题是用语言 表述的一类题型,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弄清题意是把不相关的语言精简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理解。现在很多应用题不但考的是数学常识,还考查了语文的阅读能力,还有转化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数学的读看起来很简单,平时不太注意的去强调和有意识的去训练,造成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没有充分理解题目的基本含义,解题就没有方法可论,甚至是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有必要的加强读。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遍连贯起来读,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十一册第38页上的例5,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在读这个题目的时候需要通过大脑反映弄清四个问题:
1、这道题叙述的是什么事?
2、题目第一条件是什么?
3、第二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谁和谁比?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
4、问题是什么?按题目的题型格式,属于哪种应用题?
通过四问,读懂了题目,弄清了题意,掌握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更加重要的是把应用题进行了归类,为下面的解答扫清了障碍。
二、分
分,笔者认为,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应用题学习中,出现了很多种类型的应用题,有些是平时应用得比较广泛的,在日常学习中就应该注意归纳总结出典型题的特征,题目中所包含的主要特点,分类训练,强化记忆。如:
1、总数应用题
我这里所说的总数应用题泛指是应用题中出现的总数、路程的全长、单位“1” 所对应的数,“占”字、“是”字、“相当于”后面的数、分数(指的是分率,分数后面没有数量单位)的前面的数等,它们也叫做单位“1”。如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2/3,全班人数就是总数;甲数是乙数的4/5,乙数是总数;平时按照这些特征归类成总数应用题,它的一般解答方法是:单位“1”知道的用乘法,单位“1”不知道的用除法,前提是单位“1”×对应的分率,所得的结果是分率所对应的数,除的时候要对应的数量÷对应的分率,所得的结果是单位“1”所对应的数。例,甲数是乙数的2/3,甲数是20,乙数是多少?乙数是单位“1”,它不知道,所以用除法,甲数是20,它所对应的分率是2/3,计算可为20÷2/3。
2、“比”字应用题
“比”字应用题是指:一个数(简称甲数)比另一个数(简称乙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类型题。如甲数比乙数多1/5,乙数是20,求甲数。同样先找单位“1”,它的单位“1”都是在“比”字的后面,如上题乙数是单位“1”。“比”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一个数(已知)×或÷(1+或-几/几),意思就是说,单位“1”知道的用乘法,单位“1”不知道的用除法,括号里面列式可为,比多的是1+几/几,比少的是1-几/几。
例:人教版十一册38页上的例5,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题中爸爸的体重就是单位“1”,现在不知道,所以用除法,列式是35÷(1-8/15),又如上面提到的甲数和乙数,计算为20×(1+1/5)。
3、比较量÷标准量 此题的特征是: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如:甲数是5,乙数是4,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这里的字眼是“是”字,“是”字的前面是比较量(作被除数),后面是标准量(作除数),列式为比较量÷标准量,这题正确列式就是5÷4;还有一种题型是甲数是5,乙数是4,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这里的字眼是“比”字,比较量为甲数比乙数多的部分,“比”字后面乙数是标准量,解题方法为:(甲数-乙数)÷乙数,上题可列式为(5-4)÷4。
4、两个未知数
人教版十一册41页例6:我们班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这题的特征是只懂得总数,上半场和下半场都是未知数。做这种题型的关键是先找出全题的数量关系式,作为总列式的依据,上题就可以列为 上半场+下半场=42分,然后找出上、下半场中谁作为单位“1”设为X,同样的道理分率的前面(上面的红字),绿色部分上半场为单位“1”,所以此题上半场得分设为X,则下半场为1/2X,全题列式:X+1/2X=42
5、按比例分配
有这样的一条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长 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往往都会做成这样40×3/(3+2)=24(厘米),40×2/(3+2)=16(厘米),很显然这是错误的解题。原因就是把总数看成了周长。我平时的教学是先根据比求出总份数,第二步找出这个比相对应的总数,因此要让学生牢记这句话——谁和谁的比,相对应的总数就是谁和谁的和,这题的比是长和宽的比,相对应的总数只能是长和宽的和,而不是周长,第三步再用总数×相对应的份比=相对应的部分数。那么这题可列式为:
1、3+2=5,2、40÷2=20(厘米),3、20×3/5=12(厘米),20×2/5=8(厘米)。
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应用题的种类很多,细分的话可分40来种,如工程问题、归一问题、行程问题、鸡兔同笼、和差问题、几何形体等等(在以后的论文里再叙)。我这里罗列的只是在平常的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学生做起来又感到比较困惑的。像这5种类型的应用题,解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如何让学生在解题中行之有效呢?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牢记类型的特征,自主归类,形成解题步骤,久而久之,学生在大脑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应用题的分类,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就会有“形”而依,得心应手,从而达到学习的事半功倍。所以“分”就成为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解
解,指的是学生解答。或许学生认为这一部分他们是最拿得出手的。学生解 题的最终结果就是把计算完整的写下来,让老师批改。同样这个也需要锻炼。学生需要把刚才读题思考、分类形成解答的方法的过程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写的式子,要让别人看了也完全明白你的思路,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式子。应用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方程,学生的解设就是不可或缺的,所列的方程未知数后面并不需要有单位名称,如果是一般的列式,计算结果单位名称要写上去,求分率、比率是没有单位名称的。最后是写上完整的答句。
综上所述,要完成每一道应用题,每一部分都是不可忽略的,而要做到以上步骤的前提是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基本计算法则,这要靠平时的积累巩固,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训练与督导,每每讲完一条应用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该类型题进行再分析,形成分类归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总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形成读、分、解的步骤,只要学生做到“功夫”深,让学生的思路清析,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可以让学生做到一题多解,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201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应用列举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有顺序的列举。
教学方法
总结法、讨论法、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1)谈话:我们尚湖有一个农家乐,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大家想不想去呀?好!我们现在就出发。
(2)我们来到了车站,看到了站牌,谁来响亮的读一下:课件出示:(116路:元和——尚湖,首末班收发时间:6:00——21:00知道每隔15分钟就发一班车)。
(3)那我们最早什么时间乘上车。
(4)如果我们最晚上午8点乘上车,还可以乘哪些班车呢?自己找找看。(5)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将一一列表整理的这种方法进行展示。(6)揭题:刚才这位同学将8点以前的发车时间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老师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决数学时常用的一种策略。称为一一列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策略中的一一列举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感受策略
1、谈话:我们来到了尚湖,来到了王大叔家的花圃。正巧王大叔遇到了一个问题,正一筹莫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共享。
(点击出现例1的画面和条件:王大叔用22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花圃。)(1)谈话: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王大叔用22根1米的栅栏围花圃的。)(围的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2)提问:如果王大叔邀请你来设计这个花圃,你会怎么围呢?
可能:
1、我会围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2:我会围长7米,宽4米的长方形
谈话:6+5和7+4加起来都是11,那11是什么意思呢?(22除以2等于11.也就是长以宽的和。)
(3)还有别的围法吗?像这样不同的围法,一共有多少种呢?(点击课件出示问题。)(4)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找一找,把你们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等会儿我们来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搜集(有序的、重复的、遗漏的或者无序的)
(5)交流:请同学回答并相机贴出长方形。
2、看实物投影展示。老师这儿收集了几个同学的记录,我们一起看
讨论列举法:比较感悟。
3、出示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老师借用表格来解决这个问题。把长和宽分成两行来写,并且把每一种围法的长和宽对应记录,这4种围法一一列举在这儿。
介绍:在“长方形的长”后面画一道斜线,并写上“米”字,这是一种新的通用的写法,表示长方形的长是以米作单位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表将长和宽一一列举。介绍填法。(可以从宽开始考虑从小到大填起。也可以从长开始考虑,从大到小填起。)
4、回忆一下那怎样列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按顺序有条理的一一列举。(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小结:不管是动手操作还是用画图、列表在一一列举时要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就能保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5、方案设计好了。王大叔一看有四种围法,选择哪种好呢?为什么?
(第四种。)这一种围的面积最大,种花最多。
谈话:你们确定是第四种面积最大吗?那我们一起来口算它们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这4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看能发现什么?(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
相信王大叔会采纳你们的建议,选择第四种方案的。
刚才在解决这一题时,我们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你觉得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
这样我们就写出了所有的可能。只有列举出所有的可能,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三、灵活运用,提升策略
学习分类列举。
1、呈现问题,理解题意
我们帮王大叔解决了花圃问题,王大叔准备种植下面的花卉分别是月季、牡丹、郁金香,最少选1种,最多选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种植方法?
(1)你准备种什么花?预设:(可能一种、可能两种、可能三种)分成三类考虑。这些都是种植方法,那你能把所有的种植方法都写出来吗?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列表。有序的一一列举。)
(3)表格出示,逐个填写“只选一种、选2种、选3种。指导学生用划√的方法示范”只选一种”有3种选法。其余自己完成,找出共有几种不同的种植方案(竖行数出)。用分类列表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一一列举。
2、这题时,除了用表格,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列举。
小结:想想刚才我们解决问题又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好不好?你觉得什么时候要用到一一列举?
3、像我们在解决围花圃问题和选择花苗的问题时都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要有序。当情况比较复杂时还可以先分类,再逐类一一列举。
四、拓展应用,运用策略
1、转了一上午大家也有点累了,正好王大叔的农场里有个游乐休闲区。大家来玩玩飞镖游戏
(1)读题,理解题意,先讨论“小华投中2次”是什么意思?假如你是小华你可能投中几环。
(2)得出可能两次得到相同的环数,可能是不同的环数。(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环数。
(4)实物投影展示:强调有序列举、也可以分类再列举,将重复的划掉。
六、全课小结
愉快的参观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用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先和同学说说看。再交流,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五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颜文丽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有顺序地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反思和交流,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不重复、不遗漏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课堂小练习、小棒(22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谁来说说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学生说出:【板书】列表、画图
谈话:看,这是什么?(扑克牌)老师抽去大王和小王之后,你们知道一副扑克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猜有可能是什么?一共有几种情况,是哪四种?
你能一个一个地给大家列举出来吗? 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我们称作“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
二、知识传授
1.情境创设,呈现例题
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这不,我村的王大叔就碰到了一件事„„【课件】
例1 王大叔想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自由读题,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围成一个长方形,周长22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周长22米,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想到了11,22÷2=11。就是长和宽的和。
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需要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在计算出面积进行比较。
大家愿不愿意帮帮王大叔呀?
2.自主探究,感悟策略。
现在请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操作一下,还可以画画图,然后把你得到的不同情况整理到一个表格里。
3.比较反思,探索规律。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整理的数据和大家一起交流?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一一列举,都得到了5种围法。你更欣赏谁的整理?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他是按规律说的,既不重复,也没有遗漏 师:对,他是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有条理、有顺序(板书)地列举,就会做到既不重复,也没有遗漏(板书)。这点很重要。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选哪一种长方形来围?
生:我想选最后一种。
4.观察结果,发现规律
师:观察表格比较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在()情况下,长和宽()面积越大 生: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师:有没有补充?
生:周长不变的情况下
师:总结
三、灵活运用,提升策略
师:我们可以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你觉得在“一一列举”时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五、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 1-3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 画图
一一列举:有条理、有顺序
不重复、不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