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悬牛首卖马肉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一:悬牛首卖马肉阅读答案及翻译
【原文】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 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③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 君使服④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 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⑤莫之服。【注释】①灵公:卫灵公,齐国的国君。②妇人而丈夫饰:女人穿男子的服装。③裂衣断带:被撕破衣服割断腰带的女人到处可见,女穿男装之风却仍然不能停止。④服:穿戴。作动词用。⑤国人:都城里的女人。国,都城。【参考译文】齐灵公喜欢女扮男装,齐国的女子都模仿起来。齐灵公派官员禁止这种行为,并说: 凡是见到女扮男装的人,撕破衣服,剪断腰带。于是,各级官员纷纷照办。可是,女扮男装却仍风行各地。晏子拜见齐灵公,齐灵公说: 我让官员禁止女扮男装,撕破衣服,剪断腰带,然而不能停止,为什么呢? 晏婴回答说: 您让宫内女子女扮男装,而禁止宫外女子女扮男装,好像在门上悬挂牛头,而卖的是马肉。国君只要不让宫内女子女扮男装,那么宫外女子就不敢这样了。齐灵公说: 说得好!就让宫中的女子不再穿男装。不到一月,全国的女子再也没有穿男装的了。【文学常识】齐景公是春秋后期的齐国君主,他的大臣中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邱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乐身之臣。齐景公也和历史上许多君主一样,运用如此的治国用人的之道。【阅读训练】1,解释(1)好:喜欢(2)尽:全部(3)见:看见(4)为:穿(这样的衣服)(5)善:好的(6)逾:过了2.翻译(1)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凡是女子穿着男子服饰的人,就撕裂她的衣服,割断她的衣带。(2)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就像在门口悬挂着牛头,却在里面出售马肉一样。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欲禁于令,必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相关阅读:篇二:悬牛首卖马肉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悬牛首卖马肉 》,完成下面问题。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a.国人尽服之()b.公使吏禁之()c.犹悬牛首于门()d.不逾月()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例:国人尽服之。a.而国人莫之服。b.而禁之于外 c.公使吏禁之 d.吾道一以贯之。3.翻译“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题探究。a.灵公有个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么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假如你将来也从事管理工作,你能从本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穿 b.指派 c.如同 d.超过 2.a 3.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的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 4.a.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知错就改、善于纳谏。b.上行下效,凡事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意对即可)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悬牛首卖马肉》,完成下面问题。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文体分类: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明朝: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现代: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散文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特点: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虚词与实词: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推敲实词含义方法: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文言实词释义九法: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从字形推词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2.从通假字推字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3.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4.按互文推词义。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5.凭对文推词义。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6.凭上下文推词义。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7.随文引申推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8.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9.用析句法推词义。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实词和虚词: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是的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考点名称: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初中常用文言虚词及用法:
一、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如: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如: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乎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2.介词,相当于“于”。
(一)在。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二)对、对于。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三)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3.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进行翻译。例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六、且1.连词。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七、然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劝学》)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成然之。(《促织》)文言虚词的使用技巧:
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注释:(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注释:(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注释:(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语气词,表感叹。(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注释:(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考点名称: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故:
1、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4、所以(故余虽愚)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
一、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二、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三、备: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四、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五、鄙: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六、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七、薄: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八、策: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九、长:cháng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ǎng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十、称: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使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主要考察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句子翻译点拨: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阅读《悬牛首卖马肉》,完成下面问题。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篇三:悬牛首卖马肉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灵公喜欢看女性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民(指宫外的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者,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但是)衣服被撕裂的人到处都是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穿男人衣服,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这样穿着却禁止宫外的女人穿男装,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大王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扮男装,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了。灵公说:“你说的好。”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提问者评价谢谢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止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参考资料:齐灵公喜欢看女性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民(指宫外的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者,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但是)衣服被撕裂的人到处都是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穿男人衣服,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这样穿着却禁止宫外的女人穿男装,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大王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扮男装,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了。灵公说:“你说的好。”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参考资料:齐灵公喜欢看女性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民(指宫外的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者,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但是)衣服被撕裂的人到处都是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穿男人衣服,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这样穿着却禁止宫外的女人穿男装,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大王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扮男装,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了。灵公说:“你说的好。”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齐灵公喜欢看女性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民(指宫外的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者,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但是)衣服被撕裂的人到处都是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穿男人衣服,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这样穿着却禁止宫外的女人穿男装,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大王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扮男装,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了。灵公说:“你说的好。”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齐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灵公说:“好。”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第二篇:悬牛首卖马肉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悬牛首卖马肉文言文阅读答案
悬牛首卖马肉【原文】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晏子春秋》)【译文】 齐灵公喜欢女子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都内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的,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衣服被撕裂、衣带被撕断的人到处都是,但是也不能制止这种现象.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而穿男人服装,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穿男装却禁止宫外的女子这样穿着,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穿男装,(如果那样,)那么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穿了.灵公说:“你说得好.”令宫内女子不得穿男装,不超过一个月,国都内就没有女子再穿男装了.【主旨】 说明国君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今天给我们的启发:最好的管理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下属,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注释】(1)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好:音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2)服:穿,名词用作动词.国人,指国都内的女子.国,国都.(3)使:派遣.(4)带:衣带.(5)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都有.(6)寡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7)对:回答.(8)君:您,对对方的尊称.内:指王宫内.(9)犹:犹如,如同.(10)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何”前置.(11)则:那么.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做,指穿.(12)逾:超过.(13)莫之服:即“莫服之”.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宾语“之”前置.【练习】1.指出句中的虚词“而”用法.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②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③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④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于是,就.)2.指出下列句子中虚词“之”的用法.①国人尽服之.(之,代词,指男子的衣服)②而国人莫之服.(之,代词,指男子的衣服.“莫之服”即“莫服之”)③而禁之于外.(之,代词,指女子穿男子衣服这种行为)3.从文中找出与下列义项相同的文言词.①那么(则)②为什么(何)③很好(善)④您(公)4.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妇人而丈夫饰”的意思:女扮男装.5、“悬牛首卖马肉”和现在我们常说的哪个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挂羊头卖狗肉篇二:悬牛首卖马肉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三:悬牛首卖马肉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悬牛首卖马肉 》,完成下面问题。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a.国人尽服之()b.公使吏禁之()c.犹悬牛首于门()d.不逾月()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例:国人尽服之。a.而国人莫之服。b.而禁之于外 c.公使吏禁之 d.吾道一以贯之。3.翻译“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题探究。a.灵公有个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么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假如你将来也从事管理工作,你能从本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穿 b.指派 c.如同 d.超过 2.a 3.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的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 4.a.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知错就改、善于纳谏。b.上行下效,凡事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意对即可)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悬牛首卖马肉》,完成下面问题。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文体分类: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明朝: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现代: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散文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特点: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虚词与实词: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推敲实词含义方法: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文言实词释义九法: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从字形推词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2.从通假字推字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3.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4.按互文推词义。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5.凭对文推词义。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6.凭上下文推词义。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7.随文引申推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8.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9.用析句法推词义。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实词和虚词: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是的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考点名称: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初中常用文言虚词及用法:
一、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如: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如: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乎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2.介词,相当于“于”。
(一)在。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二)对、对于。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三)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3.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进行翻译。例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六、且1.连词。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七、然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劝学》)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成然之。(《促织》)文言虚词的使用技巧:
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注释:(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注释:(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注释:(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语气词,表感叹。(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注释:(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考点名称: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故:
1、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4、所以(故余虽愚)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
一、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二、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三、备: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四、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五、鄙: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六、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七、薄: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八、策: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九、长:cháng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ǎng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十、称: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使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主要考察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句子翻译点拨: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阅读《悬牛首卖马肉》,完成下面问题。
第三篇:牛首一中解说稿
牛首一中解说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欢迎大家来到牛首一中检查指导工作!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创建于1981年9月,座落在襄阳城西20公里处牛首镇街东。在校人数1492人;现有在编在岗教师142人,学历全部达标,年龄和学科结构基本合理;校园面积44000平方米,校舍面积20017平方米,绿化面积13500平方米,占校园面积的31%。目前,共有按标准化配备的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建有高标准塑胶运动场、学生公寓和食堂。学校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学校文化的关键词是“礼·范”,学生自主管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获得了“襄阳市示范学校”、“襄阳市文明单位”、“襄阳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襄阳市学校后勤管理先进单位”、“襄阳市教科研先进单位”、“襄阳市初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湖北省中小学校园网站绩效评估初中校园网站五十强”、“襄阳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这些丰硕的成果使他成为农村学校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校的建筑色调是蓝色,大家抬眼望去,眼前犹如千帆过尽后的大海,又如白云点缀的蓝天,而我们就仿佛沉浸于蓝色的海洋中,徜徉在蔚兰的天空下。蓝色不仅可以熏陶学生宁静、明亮、深邃、博大 的情操,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搏击风浪,翱翔天宇的远大志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正是我们心中美好的向往。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漫步校园。
礼范楼
首先大家看到的便是我校的礼范楼。“礼·范”是我校的校园文化核心,也是校园建筑物命名的源头。“不学礼,无以立。”知礼明规范,守礼树典范,重礼扬风范。所以我校以“礼”为文化核心,以“范”为实践目标,积极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成长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这座楼也是我校的行政楼,有校长办公室、会议室、教导处等。
规范楼
与礼范楼并列而立的便是规范楼。源于我校“高标准、规范化、全方位”的管理思想而得名。在这栋楼中,一楼有两个化学实验室及化学器材保管室,还有一个生物实验室及器材保管室。二楼有两个物理实验室及器材保管室。这5个实验室投资80多万,达到了国家教育部实验室的要求标准。高标准实验室的使用,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更丰富的体验。
此外,二楼还有我校的图书室。近几来,区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现在我校的图书室藏书近6万册,人均40多册。图书室的创建,也为我们学校落实海量阅读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是图书室还是实验室都为学
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阅读与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那么在这两栋楼的前面便是两片小树林,中间是一列橱窗。我们先从这两片小树林说起吧。这是我校的名人林。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诠释。秉着让“每棵树木说话,每个角落育人”的理念,今年的阳春三月,牛首一中“明星”树林已正式建成。小树林的每一颗树上贴着一位明星的照片。而每个年级又分别以不同颜色区分,七年级为浅紫色,八年级为绿色,九年级为橙黄色。每张照片的下面有一句自己的青春誓言。每当下课时学生漫步在这片小树林,仰望着一棵棵充满生命活力的树,凝视着一句句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便会感觉心中昂扬的斗志与那挺拔的树木一同争着长大。这片小树林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和谐的平台。(在定期的更换照片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希望,都争着成为其中的一员,由此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这片小树林是我校环境文化的一个小窗口。在接下来的参观过程中,您一定会发现,无论是校园楼梯走廊还是草坪花坛,还是宣传橱窗还是班级布置,都已经成为渗透学校教育理念,凸显学校特色,引领学生发展的阵地。)
橱窗
下面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两栋楼房之间的一列橱窗上。这当中展示的图片可以说记录了我们课改的历程。前两个专栏是校长寄语
和课改宣言,紧接着的专栏,是我校老师们积极参加课改理念培训,体验课改的情景,以及课改初期学生在新课堂上各个环节的个性展示。下面的两个专栏便是我校上半年评选的学生明星小组和明星教师以及学校的校务公开公示监督栏。在橱窗的另一面展示的我校推行课改以来所办的70期课改动态、教师们参加课改歌曲比赛的照片,新学生参加军训的风采、学校的《希望刊物》以及校园发展规划图。如果各位领导感兴趣的话可以自由浏览一下。
教学楼——典范楼和风范楼
下面请各位领导随我一起继续往前走,前面的两栋楼房便是我校的教学楼——典范楼和风范楼。现有我校有教学班30个,教职工142人,专任教师111人,学生1492人。那么站在主大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块电子屏,这块电子屏可以说是学生认识世界,记录校园新人新事,了解樊城教育的一个窗口。秉承校园文化主题之一“借道名人,导航人生”,学校各个年级以名人为核心,确定班级文化。在名人的确立上,各年级又有所侧重。九年级以哲学家、思想家命名,八年级以文学家命名,七年级以科学家命名。在提炼和提升班级文化的同时,硬件设施的配备也逐步完善。每个班级有图书角,“班班通”的配备也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
师范楼
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前行。大家在我的右手方向就可以看到师范楼。这栋楼房,一楼是音乐和美术教室,二楼是教师的办
公室。楼房前是三个排球场。
食堂
那么在我左手前方的这座楼房便是我校的食堂。这座新食堂是樊城区政府投资430多万所建,它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采用的是砖混结构,玻璃幕墙。能够容纳1000多人同时就餐。食堂的一楼是学生就餐的地方。(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校的学生就餐、就寝、卫生等日常生活的管理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我校构建了以值日生为龙头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值日生对学校团支部负责。下设卫生部、宣传部、安全部、文体部,各部门各司其责开展民主管理。比如说在就餐时,当天30名的值日生全部参加值日,他们分工明确:有维护就餐纪律,引导学生文明排队,文明就餐的;有提醒学生讲究卫生,不乱扔知甩的;还有对各种违纪现象进行记载的。)那么,二楼是多媒体教室,和一个能够容纳600人的会议室。
宿舍楼
接下来,请各位领导随我一起继续往前走。穿过这两栋教职工的家属楼,就是学生的宿舍楼。这座漂亮的宿舍楼是区政府投资500多万建造而成。建筑面积4652平方米,共有5层81间寝室,女生38间,男生43间,能容纳1400学生,一个学生一个床铺。在每一层配备有卫生间,洗浴设施,采光好,通透性强。此外,每间寝室都安装有壁扇,学生的住宿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同时,每层楼配有公寓内还进行了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的主题
文化布置,达到既美化环境又处处育人的目的。在每个班级寝室内也发挥学生的个性进行了寝室文化的创建,让每个学生走进寝室就像回到温馨的家一样。
各位领导放眼望去,透过这条走廊,我们可以看到一片晾晒场。正是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的办学宗旨,我们专门为学生开辟了这一方场地。让学生可以晒晒被子,晚上休息时也可以闻到阳光的味道,温暖入睡。也可以在这里晒一晒教室寝室的拖把,保持洁净。
运动场
接下来,我们继续往东走去,穿过前方的这扇门,便是学校的运动场了。大家首先看到的在操场的一角的就是体育器材室。区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对操场进行了彻底改造。现在的操场有40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有两个篮球场,一个足球场,一个排球场,还有两个跳远池,和5个乒乓球台,还有主席台、升旗台等多种功能区域。此外,运动场的院墙也进行了改造,院墙内侧墙壁上为奥运知识的普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2012年伦敦奥运会历届奥运会冠军的照片以及一些奥运冠军的大幅照片及相关简介,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给运动场营造了浓郁的运动文化氛围,在体现学校“借道名人,导航人生”文化主题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运动场上感受到这些奥运名将的对祖国的热爱,顽强拼搏、勇挑重担、团结协作、争创辉煌的精神。同时,学校也尽可能的保留了操场两边的树木,给操场增添一份绿色。
第四篇:牛首中学贯彻
牛首中学贯彻《中小学生守则》 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计划、措施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基础文明素质,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实施,努力建立优良校风和优良学风,把学新守则、新规范,争做社会文明青少年的教育活动推向新的阶段。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是培养人才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必须提高实效性, 以引导、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现代文明公德和社会规范的四有新人。
二、具体要求:
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实施《守则》和《规范》的重要性,认真组织教师及学生认真学习领会,全面理解《守则》和《规范》的内容,从本校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做到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坚持主体性、激励性、活动性原则,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增强守法、守规、守纪的意识。在不断的、积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中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训练, 以此为开端,把学规范活动的实质精神为学生所接 受,并长久性的、自觉性的坚持下去,使学生牢记与掌握规范内容与实质,促进学生的内化,实现知行统一。
认真总结以往贯彻《守则》和《规范》的经验和问题。坚持过去好的做法,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切实增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作用,特别要通过家长 会、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宣传《守则》和《规范》,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助学校抓好对学生的教育。
三、基本方法:
1、动之以情。开展对新规范的内容的学习与宣讲,讲重新制订新规范的意义,讲新规范的新之处,通过低年级开展故事会的形式学习,了解,理解的新规 范的精神实质,同时把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取得思想、心理上的认同感,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
2、晓之以理。结合学生在校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来组织学生重新学习,以新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牢记规范内容,掌握精神实质。重点要讲清规范的具体含义 及为什么要守规范的道理。把学规范与“牛首中学一日常规”结合起来,把规范条款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并自觉遵守。
3、导之以行。认真做好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工作,抓住薄弱环节,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做到持之以恒,有的放矢。在深入学习与宣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学规范落实于具体的行动之中。各中队利用板报、广播、手抄报等形式,组织开 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团队会、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特别要坚持开展“争做五小公民,树校园新风”活动,在学习文化与提高思想的同时落实规范要求。
四、措施保证:
1、组织保证。由校德育领导小组、少先队、共青团做好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由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具体实施工作,做到计划、检查、总结三落实,发挥它们的组织功能与作用。突出一个“严”字,严格要求、严格检查。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牛首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将行为规范教育落到学生的日常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优化校内校外育人环境。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师生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要充分发挥校歌、校服和良好的校风、校纪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 作用。要利用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图书馆(室)等多种形式和专用场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时间保证。通过晨会、思品课、班队活动课等时间对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训练,开展各种活动抓内化,收实效。坚持一个“恒”字,对学生的行为规 范教育持之以恒,平时经常抓、重大节日重点抓,有了问题突出抓,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3、评估保证。建立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教师建立双重评估制度,正确、恰当地评估师生在活动中的进步与实绩。通过评比“五好少年”“守规范标兵”“优秀团员”促使活动健康发展。规范教育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规范训练应渗透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把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与训练的效果,作为教师进行考核的依据之一。加大考核力度,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做好每天的值日检查公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持每周升旗仪式上的一小结,以流动 红旗鼓励促进;坚持每月一总结,不断提高深化;每学期进行一次“文明班级”“先进团队”评比。
五、阶段实施:学规范活动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学规范活动总动员。通过学校广播站等宣传阵地来广泛地宣传活动,结合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和班级内的主题黑板报来宣传发动。利用国旗仪式召开“学 规范,树新风”活动的动员大会。
第二阶段:学习实践阶段:
1、强调一个“学”字,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充分利用晨会、班会时间学习,要求逐条掌握,全面了解,并自觉内化为行动。
五、六年级以背为主要内 容,七----九年以讲为主,从中受到教育,理解规范的实质。
2、开展主题班团队会活动,开展手抄报评比,开展学生日常规范养成教育 知识竞赛活动。举办故事会,利用团队活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讲故事活动。
3、开展自主教育活动,建立“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自我教育活动”的操作方案。开展“队团员一分钟规范自我管理”的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团队阶段规范目标, 由班对、团对、个人自选座标,自动设计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创设内化氛围,开展多向自我评价,激励内化目标实现。
4、结合重大节日全校开展体验性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三八敬母活动、尊师 活动和“校园护绿小标语”征集活动,“帮困助残”志愿者爱心助学活动等。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
每月班级进行星级学生的评选,学期末学校进行“五好少年”“守规范标兵“”优 秀团员”“先进个人”评比。
郭河镇 牛首中学
2009-9-7
第五篇:《卖蒜老叟》阅读答案附翻译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②而揶揄③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堵:墙。②睨:斜着眼睛看。③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④纵:放开。
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咳嗽不绝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B.陷入尺许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C.老人寂然无声 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D.叟能如是乎 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8.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旁睨而揶揄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能以一死成君之名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老人自缚于树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D.以拳打砖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9.用斜线(/)为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2分)
每 至 演 武 场 传 授 枪 棒 观 者 如 堵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翻译:(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翻译:
11.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答案】7.(2分)D 8.(2分)B 9.(2分)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10.(4分)(1)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2)老人慢慢背起他 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每小题2分)11.(2分)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或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要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