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讲解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方略己写入宪法修正案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确立依法行政观念以来,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各种相关问题也日益暴露。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立法、执法等几个方面对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要完善和实现依法行政,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法律制度是根本,加强行政主体法律素质是关键,强化对行政权的监督是保证,整个社会公民更新法制观念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强大动力。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迄今为止,法治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模式。“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不奉法治为治国之道。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在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各级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意识有所增强,广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依法行政的实践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来看,我国公务员在依法行政的能力上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因此,如何继续全面而有效地推进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是关系到新时期依法行政能否更好地得到贯彻落实,构建法治政府的目标能否如期得以实现的重要课题。
一、依法行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各界的普遍要求。因此,立法步伐明显加快,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己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据有关资料透露,20多年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约400个,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约1000个。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规范和调整了社会法律关系,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尽快予以解决。
(一)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
我国社会法律意识普遍低下是当前实现依法行政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缺乏民主传统和法制传统。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法律作为镇压百姓的工具,帝王的意志即是法律,这种权大于法的人治传统思想影响至深。建国后,我们实行了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这种状况导致法律在人们心中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尖锐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们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随着我国普法活动的广泛开展,人们的法律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和人治传统的国家,旧的观念和旧的习惯积淀太深,极难转变,再加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人法制意识状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行政法制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工作人员习惯于按政策和行政命令办事,对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较差;少数领导干部置国家的法律于不顾,以言代法,甚至以权压法;还有一些地方的群众对法律知之不多,很难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政法制意识淡薄阻碍了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行政立法方面的障碍
尽管建国以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但由于现代社会行政管理事务的日益繁杂,且变化迅速,我国的行政立法还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在许多领域存在法律空白,给依法行政带来困难,同时也给违法者以可乘之机。例如,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有些法规、规章中又没有最起码的程序和时效要求,造成行政机关依任意程序行使权力,或非法设置重重程序壁垒,故意刁难相对人,甚至玩弄程序为己敛财聚资,严重阻碍着依法行政的实现。所以从我国行政立法的现状看,在内容上还不能与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法治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比如《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基本上都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府权力下放、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在条款上过于简约、粗疏,有些条款法律含义不明确。众所周知,《国务院组织法》只有11条,不到1200字,《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的条款也只有15条,1300字左右。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来说,显然是过于简单了。
尽管有些领域出现法律真空区,有待紧急弥补,但当前在绝大多数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绝不是无法可依,而是缺少“良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立法虽多,但客观上立法的无序与不法,立法追求数量和速度而质量粗糙、漏洞颇多,法律、法规及规章之间冲突问题严重等现象,极大影响着法律的正确执行和有效实施,“或因无明晰的法律规定可循使执法者不能有效操作从而导致法律束之高阁,或因法律规定的艰深或模糊而使执法者不能正确有效地适用法律,或因法律规定相互之间发生冲突而不知该如何适用法律,或因法律与现实生活之间出现裂缝和脱节致使法律的适用活动陷入窘境,所有这些都会弱化法律效力的实现。”有鉴于此种立法状况,我们不仅要强调“有法可依”,而且要有健全和良好的法可依,否则若立法本身都存在问题,又如何要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去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呢?
(三)行政执法方面的障碍
我国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也是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制约了依法行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发挥。目前有的行政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素质不高,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滥施处罚、不文明执法现象严重。此外比较明显的是,执法队伍不健全,人员、经费明显不足,执法设备落后。故本文认为,我国当前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存在以下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1、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在我国当前的行政执法实践中,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单凭个人感情好恶办事,尤其是经济执法部门罚与不罚、罚多罚少全凭主观随意,另外,个别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干扰行政执法,以权压法,形成严重的上、下级之间,同级不同部门之间的行政越权。
2、执法犯法、徇私枉法
现实中,一些执法者将自己置于法律之上,知法犯法,甚至凭借职权拘私枉法,贪污腐化,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特别是行政机关中的经济部门以及公安、税务、工商行政等重点执法部门的不正之风严重,行政违法和行政侵权时有发生。
3、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状况不良
我国当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仍把领导的“指示”、上级的红头文件看的高于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尚未成为他们的主导意识,这种现象还很突出。除此之外,行政领导依法行政基本法律知识的欠缺也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系统存在这么一种观念,即行政领导不必要掌握具体的行政法律制度,只要具有一定法律意识就足矣。可以说,这种认识,在健全行政法律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初期是符合我国社会国情的。但是,当社会法治发展到一定程度,依法行政需要进一步推进,入世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必须与WTO规则接轨的情况下,行政领导仅仅具有一定法律意识己经难以胜任工作需要。因为,行政领导如果缺乏行政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能力,其行政决策和重大行政决定行为,难免会与行政法律规范相违背。
二、造成依法行政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行政组织发展过程的表现正好相反。一方面行政组织层次不断增加,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工作人员不断扩张,造成行政管理队伍越来越庞大,行政管理机构越来越臃肿。这种行政组织复杂、机构臃肿对依法行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行政组织层次过多影响了依法行政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层次多达5-6级,这样多的层次往往是中央的政策包括行政法规当贯彻到基层时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过多的层次也为各级行政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权代法、滥用职权”提供了广阔的缓冲空间。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描述。
2、行政机关内的过细分工,加大了协调难度
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但任何问题都是相对的。当机构内部分工过细过多时,会使问题向相反方向转化,使管理相对复杂化,这不仅影响依法行政的效率,同时也因管理关系的复杂,使管理失误出现的概率增大。
3、复杂的行政机构为依法行政设置结构障碍
管理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不可避免地出现疏漏,而且机构越复杂,疏漏的机率就越大。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就会形成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出现一些行政功能真空,很多事务没有机构管的现象,在无形中为政府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权进行管理设置了结构上的障碍,为依法行政增加了机构因素的难度。
第二篇:我国当前依法行政遇到的障碍与改革研究--王建
目 录
摘 要.................................................................3 主题词................................................................3 引 言................................................................4
一、当前我国实行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5
(一)依法行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5
(二)维护公共行政秋序的需要............................................5
(三)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6
(四)制约政府权力的滥用...............................................6
二、依法行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6
(一)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7
(二)行政立法方面的障碍................................................7 1.行政立法不规范.......................................................7 2.行政立法不完善.......................................................8
(三)行政执法方面的障碍................................................8 1.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8 2.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8 ⑴以言代法,以权压法...................................................8 ⑵执法犯法、徇私枉法...................................................9 ⑶法律知识欠缺,素质状况堪忧............................................9 3.依法行政的保障制度不健全..............................................9
(四)行政监督机制方面的障碍............................................9 1.行政监督立法残缺....................................................9 2.执法监督机制不尽合理.................................................10 3.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力度不够.........................................10
三、造成依法行政障碍的原因分析.......................................10
(一)体制方面的原因.....................................................10 1.行政组织层次过多影响了依法行政的准确性和效率.........................10
2.行政机关内的过细分工,加大了协调难度...................................10 3.复杂的行政机构为依法行政设置结构障碍...................................10
(二)主体素质方面的原因..................................................10
(三)司法体制方面的原因..................................................11
四、完善我国依法行政对策的改革研究......................................11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11
(二)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11 1.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执法依据不完备状况...................................11 2.改进立法工作,增强执法依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11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依法行政提供有利条件.......................12 1.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理和整顿行政执法机构...........................12 2.调整行政执法权的配置,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12 3.要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建设,切实做到依法行政...............................12 ⑴职能分离制度..........................................................12 ⑵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分离制度............................................12 ⑶听证制度...............................................................13
(四)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13 1.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13 2.强化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13 3.完善行政执法公示相关制度...............................................13
(五)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建立高效率高素质的执法队伍........................14 1.要强化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教育...........................................14 2.要更新行政主体的执法理念...............................................14 3.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主体准入制度.........................................14 结 论..................................................................16 参考文献.................................................................17
摘 要
依法行政是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依法治国,建设主义法治政府,一切政府机关都要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立足于当前实际,从基层务实的角度出发,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针对当前我国实行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以及依法行政的现状,依法行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剖析原因,并对实现依法行政的对策进行了深入和有益的探究。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简要概述了当前我国实行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第二部分中,主要探讨了依法行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第三部分中,从三大方面深刻分析了造成依法行政障碍的原因。第四部分里对完善我国依法行政对策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关键词:依法行政,障碍,对策改革研究
引 言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方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突出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人治多于法治,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确立依法行政观念以来,虽取得一定成绩,但问题至今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如:法律体系不健全,违法行政突出,执法监督缺乏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深入挖掘依法行政存在的现实问题,客观地反应目前依法行政的现状,研究改革对策,对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外关于依法行政的研究,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范式和方法体系。在理论方面,突出了“民主政治”、“公民参与”的主流意识,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以韦德(F.S.C.Wade)和布拉德利(A.W.Braolley)为代表的学者指出,行政法作为公法一个分支,是关于各类行政机构的组织权力、职责、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必须以行政程序、行政效率、公共利益、公共服务为价值取向。在方法方面,国外学者广泛纳入一些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技术等,如:采取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多种学科知识分析行政决策行为,行政能力以及行政满意度等。
相比之下,我国依法行政研究的发展起步晚,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对理论的研究多停留在依法行政的内涵、原则和具体概念的解释上,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定量罗列分析上,对依法行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缺乏实证分析应对之策缺乏系统的、综合的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立法、执法等几个方面对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要完善和实现依法行政,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法律体系和制度是根本,加强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能力是关键,强化对行政权的监督是保证,整个社会公民更新法制观念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强大动力。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一、当前我国实行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了国家治理方法的现代化,是社会由“人治”转入“法治”的标志。
在我国,本来依法行政就应当是政府权力行使的最基本的准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依法行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结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对此认识模糊,习惯于依政策和长官意志行政,运动不断,终于酿成十年浩劫,几乎把国家拖到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门。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我国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为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奠定了基础,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得到迅速发展。发展到90年代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终于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推行依法行政,在我国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行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是主要依靠法律规则调整的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是法治国家,都奉行着依法治国的原则,自市场经济体制在西方诞生以降,依法行政与市场经济及其发展就具有了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独立于行政机关而存在,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竞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既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建立法治国家实行依法行政具有必然性。但在我国,依法行政还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起点是计划经济,国有企业长期作为行政部门的附属物,许多至今仍没有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超越职权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司空见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核心是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而落实自主权的关键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一流行的公式充分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依法行政的迫切性。
(二)维护公共行政秋序的需要
公共行政的重要职能就是维护并发展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良好的社会秩序则有赖于公共秩序的建立。依法行政的功能就是维护公共行政秩序,当然,首先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维护公共行政体系的秩序。公共行政秩序(法律秩序)表现为公共行政领域基本方面 的法律化、制度化,具体来说,就是行政主体有明确的职权和职责,并积极正确地行使职权,忠实地履行职责,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法律规范通过授权而来明确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和职责以及行政体系内部不同部门、层次的职权和职责,并按照一定规则行使职权,承担职责,从而保障公共行政秩序的实现。
(三)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法治的终极目标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公共利益。依法行政也同样如此。首先,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合法合理地配置和运行,其目的和作用在于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使其不受政府越权、滥用权力、失职等违法行政行为的损害或侵犯:其次,依法行政要求严格执法和严格依法办事,禁止违法处置有关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其目的和作用也在于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再次,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规范、合法、有序,其目的和作用也在于维护各级、各类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职权与职责关系,使之尽职尽责,并保障公务员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搞好服务,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利益。
(四)制约政府权力的滥用
法治的精髓就是国家公权力受法律的约束。依法行政的功能,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制约和监督政府的权力。行政权力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就会丧失公共性而成为脱离社会的力量和谋取私利的工具。法律不仅要规范社会成员,而更重要的是规范公权力,法律是支配公权力的重要手段。这正如英国著名行政法学家威廉·韦德所说,“行政法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它是关于控制政府权力的法。”控制政府权力正是行政法的核心。控制政府权力和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具有一致性。因为只有将政府权力的行使限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和充足的证据不受剥夺,一切非法的侵害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救济,这样才能真正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也才能最终换取社会对政府的认同、支持和信任。
二、依法行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按依法行政的要求,就是政府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权力的取得都源于法律,通过法律对政府的地位和职责权限作出明确的规定,它是以民主为基础、以宪法为保障对政府的公共权力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制约。对于政府的权力来说,只能是有限的而不可能是无限的,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存在于一定的限度内,政府的行为要严格地限制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即做到依法行政。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行政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等问题还依然存在并已成为目前我国
行政工作中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自1989年颁布了《行政诉讼法》以后,又先后颁布了《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特别是把依法治国的方略于1999年载入《宪法》后,作为依法治国重要组成部分的依法行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配合依法行政的深入进行,国务院于1999年11月又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法律至上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案件是通过非司法途径解决的,这说明,在我国依法行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还较为复杂,要想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任务还相当艰巨,必须认真研究,尽快予以解决。
(一)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
我国社会法律意识普遍低下是当前实现依法行政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缺乏民主传统和法制传统。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法律作为镇压百姓的工具,帝王的意志即是法律,这种权大于法的人治传统思想影响至深。建国后,我们实行了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这种状况导致法律在人们心中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尖锐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们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由于长期以来对守法的过分强调,把法律作为一种工具,使法治具有“治民”的导向。这种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人,所以,一谈到法治,就是上级治理下级,干部治理群众,而不是依法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一些领导人往往把自己摆在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从而无视法律的规定。
(二)行政立法方面的障碍
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依据是要有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我国目前行政立法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行政立法不规范。尽管我国二十多年来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但行政立法仍然很不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限制行政机关的自我立法,减少地方立法。由于行政立法权在“依法行政”口号下日益膨胀,加上行政立法法治监控机制的残缺,行政立法显露出架空、取代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危险倾向,因而行政法律规范急剧增多;行政法律粗疏,由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补充、细化,甚至取而代之,这就难免形成行政执法机关为自己制造执法依据的不正常现象,出现了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市场中的“运动员”和“裁判员”。
2.行政立法不完善。据有关资料透露,20多年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约400个,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约1000个。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规范和调整了社会法律关系,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现代社会行政管理事务的日益繁杂,且变化迅速,我国的行政立法还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在许多领域存在法律空白,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以至于行政机关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同时也给违法者以可乘之机。例如,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有些法规、规章中又没有最起码的程序和时效要求,造成行政机关依任意程序行使权力,或非法设置重重程序壁垒,故意刁难相对人,甚至玩弄程序为己敛财聚资,严重阻碍着依法行政的实现。所以从我国行政立法的现状看,在内容上还不能与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法治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以至于使我们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三)行政执法方面的障碍
1.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首先,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行政执法机关设置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应该设立的机构没有设置,不该设置的机构、部门又到处设置,致使行政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层次过多,而机构臃肿又导致人浮于事、运转不灵,出现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官僚主义以及沉重的财政负担等弊端。其次,行政执法机构之间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在我国的执法体制中,长期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限不分的弊端。行政职能与企业职能合而为一,管理权、经营权与行政处罚权集于一身,这样很难做到自己监督自己和公正执法。这样的后果是,好管的、有利可图的,各执法部门都要争着管,出现行政执法的“密集地带”;不好管的、责任大的、无利可图的,各部门都不去管,互相推诿,出现了行政执法的“空白地带”。
2.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我国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也是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制约了依法行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发挥。目前有的行政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素质不高,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滥施处罚、不文明执法现象严重。此外比较明显的是,执法队伍不健全,人员、经费明显不足,执法设备落后。故本文认为,我国当前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存在以下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⑴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在我国当前的行政执法实践中,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单凭个人感情好恶办事,尤其是经济执法部门罚与不罚、罚多罚少全凭主观随意,另外,个别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干扰行政执法,以权压法,形成严重的上、下级之间,同级不同部门之间的行政越权。
⑵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现实中,一些执法者将自己置于法律之上,知法犯法,甚至凭借职权拘私枉法,贪污腐化,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特别是行政机关中的经济部门以及公安、税务、工商行政等重点执法部门的不正之风严重,行政违法和行政侵权时有发生。
⑶法律知识欠缺,素质状况堪忧。我国当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仍把领导的“指示”、上级的红头文件看的高于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尚未成为他们的主导意识,这种现象还很突出。除此之外,行政领导依法行政基本法律知识的欠缺也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系统存在这么一种观念,即行政领导不必要掌握具体的行政法律制度,只要具有一定法律意识就足矣。可以说,这种认识,在健全行政法律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初期是符合我国社会国情的。但是,当社会法治发展到一定程度,依法行政需要进一步推进,入世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必须与WTO规则接轨的情况下,行政领导仅仅具有一定法律意识己经难以胜任工作需要。因为,行政领导如果缺乏行政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能力,其行政决策和重大行政决定行为,难免会与行政法律规范相违背。
3.依法行政的保障制度不健全。授权不充分是保障不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导致权责不对称的重要因素。依法行政的成本应该由国家来解决,不能由行政机关自行解决。而目前的情况是不少执法单位实行“自费执法”,即实行自收自支,以收费和罚没收入作为经费来源,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给执法部门分配罚款任务,有些单位将罚款与执法人员收入和奖金挂钩。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遭到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对侵犯执法人员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不严格、不具体,以致在很多情况下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的顺利开展。
(四)行政监督机制方面的障碍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控制,否则就会被滥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行政系统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有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专门机关以及上下级的监督,还有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但这些监督却没有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并未真正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腐败现象依然严重,行政侵权、越权、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阻碍了依法治国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行政监督立法残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行政监督法》及与其配套的法规、规章来统一规范行政监督主体与客体的权利和义务、程序和时效及法律责任,我国一些有
关法律法规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或职权重叠交叉而使有关监督主体互相推诿,监督不力。
2.执法监督机制不尽合理。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地位低、权力小、权威性差。监督工作未能切实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靠搞突击检查,未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当出现执法违法行为时相互推诿、无人追查。
3.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力度不够。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工青妇残等社会团体往往因经费不足、实际法律地位低等原因不能或不敢去行使监督权。在西方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
三、造成依法行政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行政组织发展过程的表现正好相反。一方面行政组织层次不断增加,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工作人员不断扩张,造成行政管理队伍越来越庞大,行政管理机构越来越臃肿。这种行政组织复杂、机构臃肿对依法行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行政组织层次过多影响了依法行政的准确性和效率。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层次多达5-6级,这样多的层次往往是中央的政策包括行政法规当贯彻到基层时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过多的层次也为各级行政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权代法、滥用职权”提供了广阔的缓冲空间。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描述。
2.行政机关内的过细分工,加大了协调难度。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但任何问题都是相对的。当机构内部分工过细过多时,会使问题向相反方向转化,使管理相对复杂化,这不仅影响依法行政的效率,同时也因管理关系的复杂,使管理失误出现的概率增大。3.复杂的行政机构为依法行政设置结构障碍。管理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不可避免地出现疏漏,而且机构越复杂,疏漏的机率就越大。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就会形成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出现一些行政功能真空,很多事务没有机构管的现象,在无形中为政府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权进行管理设置了结构上的障碍,为依法行政增加了机构因素的难度。
(二)主体素质方面的原因
我国当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仍把领导的“指示”、上级的红头文件看的高于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尚未成为他们的主导意识,这种现象还很突出。除此之外,行政领导依法行政基本法律知识的欠缺也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系统存在这么一种观念,即行政领导不必要掌握具体的行政法律制度,只要具
有一定法律意识就足矣。可以说,这种认识,在健全行政法律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初期是符合我国社会国情的。
(三)司法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国司法管辖区域从属于行政管辖区域,根据行政区划来设置地方各级法院。各级法院服从于同级党委的领导,院长由同级党委提名,提交人大表决;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及审判员的任免由同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内定后提交人大常委会履行法律手续。法院干部的选拔由同级人事部门行政调配,编制数由同级政府编委确定。这种体制带来的问题是:地方行政长官大都在党委兼有职务,而且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中,行政官员也占到一半以上的高比例。
四、完善我国依法行政对策的改革研究
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依法行政顺利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下苦工夫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采取的主要应对之策是: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官文化、官本位至今在一些人的骨子里仍是根深蒂固,建国后,我们又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实质就是权力经济。长期以来,在一些官员的头脑里仍是视法律为管制老百姓的工具,甚至把“依法治国”错误地理解为“依法治民”。如何从思想上有一个真正的转变,牢牢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关键是依法治官、依法行政,其核心是控制约束行政权力,体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真谛,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公仆观念,树立法大于权、法律至上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更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懂法。有了较强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的工作能力,才能很好管理各项事务,才能把各项政治活动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1.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执法依据不完备状况。首先要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尽快上升为法律法规,使政策法律化,从而避免因无法可依造成的行政执法职能混乱;其次要改变实施细则滞后、法规不配套的现象;再次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政执法本身的法律规范。
2.改进立法工作,增强执法依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执法依据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可行,要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要处理好职能、权利和义务、责任的关系,加强对违法行为制裁的力度。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依法行政提供有利条件
我国目前依法行政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我国行政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从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人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行政执法体制。我国行政执法体制问题的核心在于行政执法的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理和整顿行政执法机构。健全行政执法体制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合理科学的机构设置。第一,行政执法机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无须要求上下对口,整齐划一;第二,规定行政执法机构限额、各级人员编制总额和各部门编制人数,规定机构层次,减少运转环节。对于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要坚决将其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第三,实现行政执法体制的法律化、制度化,真正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调整行政执法权的配置,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执法将成为政府机关的主要工作任务。严格依法行政,要求机关必须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调整行政执法权的配置,从横向适当集中行政执法权,从纵向适当分解行政执法权。
3.要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建设,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依法定程序办事,法治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程序规则,法治的关键是程序问题,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程序办事。在当代要特别强调依照法定程序办事,按照预设的程序规则行为。健全行政程序是落实依法行政的有效途径。当前应着重健全和执行以下行政程序制度:
⑴职能分离制度。为了加强权力制约,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滥用权力、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必须将行政机关内部的某些相互联系的职能加以分离,使之分属于不同的机关或不同的工作人员掌握和行使。例如我国《行政处罚法》就规定了两种职能分离制度:一是办案与决定处罚相分离;二是罚款决定的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关相分离。由于罚款这一行政处罚具有特殊性,极易导致各种形式的腐败,因此该法规定,除个别情形外,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的银行交纳罚款。同时罚款必须全部上交国库,任何行政机关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私分和截留。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这一领域内的腐败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行政决定的公正、准确。
⑵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分离制度。设定行政程序不仅要保障公民的权利,而且要提高行政效率,即行政程序的严格程度取决于行政行为影响到的相对人的权益和行政程序本身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对不同的行政行为规定严格程序不
同的行政程序;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对一些影响当事人利益较少的行政行为可设定简易程序,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应付庞大复杂的行政管理。当然简易程序简便,可以当场作出决定,但执法者也必须出示执法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决定书。而正式严格的行政程序一般手续繁琐、费用较高,国家所付出的较当事人受到保护的利益更大。因此对影响当事人利益较大的行政行为才应设定普通程序,这一程序应有严格的调查、质证、抗辩、决定、送达等规定。普遍程序与简易程序要相互分离,按不同条件分别适用。
⑶听证制度。听证就是当面听取相对人的意见、申述、建议,接收其提供的证据和有关材料,并根据需要组织当事人辩论、质证,行政机关在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和权衡各种意见后再作出行政决定。
(四)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
1.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首先,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实行执法与执法监督的职能分离,组建专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专门监督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改变其对同级行政机关的依附地位,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赋予其较高的地位和权威,使监督机关不受同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的干扰,独立开展工作。其次,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各种具体制度。包括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及持证执法制度、行政执法督查制度、行政执法统计制度等。再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和行政执法监督队伍。
2.强化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和改善人大监督,确保人大监督的权威性。监督一府两院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可在人大常委会中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执法监督的机构,为人大监督职能的落实提供组织上的保证,以确保人大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经常性和有效性。该机构应对行政执法中的重大个案事项直接进行监督,同时解决各监督主体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强化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建立自上而下垂直的司法系统,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大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和范围。三是加强舆论监督。要建立完备、合理的新闻法律制度,加快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立法,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增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群众监督。让群众参与领导干部的公选,群众意见应占任免干部决定权的相当分量,多数群众不满意不能任命。
3.完善行政执法公示相关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主体资格、法定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办法;建立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受理人民群众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严肃查处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解决好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以及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五)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建立高效率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1.要强化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教育。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正确处理好严格行政执法和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坚持合理性原则,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这对依法行政的落实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贯彻依法行政首先必须解决行政与法的关系问题,总的来说,要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行政具有从属性,要从属于法,法高于行政,这是依法行政的内涵。这一点应准确把握。另外,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改变崇拜权力、漠视法律的观念。强化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没有《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行政机关不得限制、剥夺公民的权利,不得增加公民的特定义务,也不得为任何特定的人设定权利或免除特定的义务。因此,依法行政的本质是要求行政机关培养法律高于行政的行政执法意识。这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要将法律知识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学法日常化、培训制度化、考核经常化。对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强化严格依法办事的教育,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权受制于法律规定、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观念。2.要更新行政主体的执法理念。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权力高于一切,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其次要大力宣传公民权利本位的思想。现代法治是以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为核心,公民是权利的主张者和维护者,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公民享有更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最后抛弃群众运动式的执法思维。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限制部门权力扩张为核心,充分发挥法律规范性、稳定性等效能,克服政策抽象性、随意性的缺陷,将社会管理、经济调控的活动由政策型向法律型转变。进一步限制、减少并最终取消各种行政执法中的群众运动式的做法,充分赋予并发挥行政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和执法的规范性操作的作用。
3.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主体准入制度。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实行执法主体资格及职权范围的法定化和公开化。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人员准入制度,对新录用的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好进人关。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培训
制度,对现在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培训,并形成经常化、制度化,以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同时,要对现有的行政执法队伍进行认真整顿,通过民主评议、社会监督、考试考核等方式,把那些不称职、不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坚决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要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录用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住人口关;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端,形成“强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高效、廉洁、公正的行政执法队伍。
结 论
在我国,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因此,依法行政,这一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还将任重道远!总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重点也是难
点,是法治时代的要求。只有深刻认识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找出依法行政的现实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开拓创新,并研究改革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才能实现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目标。
依法行政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题,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研究对我国建设法制政府、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限于笔者能力,本文所做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探,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笔者会继续加深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丁伟峰、唐明亮编著:《行政法学》,北京青华大学出版,2005年5月出版。213-217 [2]张步洪,《中国依法行政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3] 韦德编著:《行政法》,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68-175 [4]应松年,《依法行政十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47-293.[5]贾同跃,《依法行政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l-3.[6]季正发,《依法行政的由来,概念和理论内涵》(J).《内容简报》,吉林:吉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2002年第四期.[7]张武扬,《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J).《法制日报》2001年9月30日
[8] 湛中乐编著:《公务员行政许可法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版,146-149.[9] 傅思明,《中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0]应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93-135
第三篇: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何春燕
摘 要:文章对我国当前气象观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理论。关键词:气象观测;发展趋势;现状 1 气象观测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概念是指借助仪器和目力对气象要素进行的测量和判定。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的扩充,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战略研究》对气象观测的概念予以了全新的解释: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观测是人们认识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手段,其观测数据和信息是开展气象预报、预测、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2 当前气象观测的成绩与不足之处 2.1 成绩
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气象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建立了约46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初步实施了大气观测、海洋观测和陆地观测,观测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水文、冰雪、陆地、生态等多个方面。卫星和雷达观测具有世界水平。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数国家之一;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网、全球定位系统(GPS)探空站、飞机探测、风廓线仪和三维闪电定位仪等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我国气象综合探测的现代化水平。2.2 不足的地方
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还存在不足,基础研究、探测技术、探测仪器和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离现代气象观测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些台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被迫搬迁,破坏了观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严重影响了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比较性、代表性。有些观测数据采集手段和信息传输设备落后,能够获取的数据在时空分辨率、观测精度、观测项目及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系统监测与研究的需要。3 我国气象观测趋势展望
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各种先进成熟的探测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门类较齐全、站网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地基、空基气象观测网。在未来系列卫星上合理搭载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结构等探测仪器;逐步构成极轨、静止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小卫星等天基对地气象观测体系,开展对天气、气候系统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长期持续稳定的监测。实现对全球进行全天候的定量观测;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化学成分及过程,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进行综合监测。
3.1天基观测系统
是由传感器在中层大气之上的以低轨(极轨)和高轨(静止)卫星为观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测平台和与其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组成的天基遥感探测系统。卫星的遥感仪器向卫星探测的“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辐射测量精度以及全球、全天候、多波段观测”发展。3.2空基观测系统
传感器在地球表面以上、中层大气以下,并以飞机、漂浮气球及系留气球、火箭为观测平台的称空基遥感探测系统,以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为观测对象。根据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规范和常规高空观测规范要求,高空观测站网密度达到200km;加快国内商业航空器气象观测业务体系建设,开展航空器气象资料下传(AMDAR)的业务应用工作,开发气象火箭下投探空仪系统,建立火箭探测试验、开发和应用系统。3.3地基观测系统
地基气象观测是以地面为传感器设置平台,以整个大气圈和相关圈层为观测对象,采用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性观测系统,既是气象综合观测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气候系统观测的主要部分,是气象观测真实性检验和天基遥感探测校准的基础。地基观测系统可分为地面常规观测系统、地基高空观测系统、地基特种观测系统、地基移动观测系统。3.3.1地面常规观测系统
全部建成测量准确度高、运行可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主要建设内容是调整站网布局,完善“三站四网”,形成260个左右的国家气候观象台、2400个左右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其中一级站约900个,二级站含约1500个)、30000个左右区域天气观测站,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天气观测网;逐步向多功能综合观测平台和多圈层观测系统转变;建设城市天气监测站网、高速公路监测网及气象资料空白区(沙漠、高原、深山、海洋、滩涂、冰川等)的无人自动气象站网,使地面常规观测系统中的基本地面天气站网密度不超过150 km,重点地区建成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站网密度达到10~15 km,形成布局合理、观测要素齐全、观测准确度高、时效性强,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系统。2010年前建成S波段和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的全国天气雷达网, 2020年建成包括双线偏振和相控阵在内的天气雷达网,开展雷达综合探测业务。积极推进激光雷达的业务化应用,发展微波辐射计和毫米波雷达。3.3.2地基高空观测系统
主要负责对高空气象要素进行三维空间的定时与连续观测。布设覆盖全国的云地和云间闪电定位系统,建设国家级闪电资料处理系统,对全国闪电资料进行及时收集和综合处理,开展雷电防护及相关应用服务。
第四篇: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机构编制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完善国家政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牵涉面广,难度大,受多种因素制约。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给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围绕新时期如何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一课题,对福建三明市梅列区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认真研究了新形势下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路进行了思考。
一、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现状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地处三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土地总面积352.51平方公里,总人口17.9万人,2007年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设有一类、二类乡镇各1个,街道3个,党委政府工作部门26个,群团组织10个,事业单位145家。2000年以来,梅列区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规范政府职能行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机关事业单位实有在编人数从2624人减至2384人,连续八年实现负增长,以实际业绩践行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简政——持续改革,科学设置机构编制。持续多年坚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设置日趋规范。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
2002年党政、2005年城乡体制改革和群团改革、2006年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及2008年正在组织实施的乡镇机构试点改革,规范设置区级党委工作部门8个、政府工作部门18个、群团组织机构10个,撤销“城中乡”原徐碧乡,在街道统一设置党政“五办”、事业“五中心”,在乡镇综合设置党政“五办”、事业“三中心”。开展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市区城市管理体制,成立区城监大队;理顺公共安全执法体制,成立区及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机构,组建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理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在卫生局内设立应急办。开展事业单位改革,撤销农税稽查队等36家部分职能消失和长期不开展业务的单位;归并二轻集体工业联社等26家工作任务相近或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单位;改制列东饭店等19家经营性单位;接收8家上级下放及厂矿剥离医院、学校单位;组建契税征管中心等19家适应事业发展的单位。全区事业单位从188家减至145家,精简22.87%。
2、精兵——持续控制,科学管理机构编制。坚持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机关、事业单位实有在编人员连续八年实现负增长。坚持严格控制。严格执行中央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量,全面核销地方自定编制,从严控制事业编制。全区党政机关行政编制从2000年的430名减至338名,精简21.40%;全部核销地方自定编制93名。其中乡镇机关行政编制由90名减至44名,精简51.11%。乡镇事业编制由102名减至55名,精简46.08%。坚持严格管理。推广“核编”管理,建立全区核编数据库,掌握全区人员增减和人员结构动态情况;
推行“实名”管理,率先对乡镇、街道、林业、农业、建设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定编定岗,初步缓解部分单位的混编混岗问题;推进“瘦身”管理,针对全区党政机关行政整体超编的现状,实行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缺编单位从区内科学调剂的办法,缓解消化超编人员工作的压力。坚持严格监督。认真执行《福建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开展“三定”方案自查自纠、“吃空饷”人员专项督查,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投诉,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处理部分机构挂牌不规范等违规行为,推动各项机构编制工作落到实处。
sp;
3、规范——持续转变,科学界定机构职能。合理界定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逐步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在持续多年的机构改革中,重新审核、下发各部门的“三定”方案,加强了政府综合经济部门、执法监察部门建设,转移下放和划出划入区政府各部门职能158项,合理划分区与乡镇、街道的事权,理顺部门职能交叉职责,将部门与所办的企业和经济实体全部彻底脱钩,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通过整顿明确事业职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整顿期间,坚持政事、事企分开,重新明确全区145家事业单位的职能,初步理清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公益类、开发经营性三类事业单位。通过清理规范审批职能。认真做好2006年区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职能的及时接收和划转区发展和改革局的移交衔接工作,组织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区共保留行政许可审批项目101项,非行政许
可审批项目53项,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52项,精简34%,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4、建制——持续运作,科学规范审批程序。认真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规范机构编制人员审批程序。“一会式”研究。严格履行《梅列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及机构编制的专项申报、统一承办等制度,区编委会负责研究涉及机构编制人员的相关事项,实行“一会式”研究。“一支笔”审批。坚持区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制度。凡需提交区委编委研究审核、审批的事项,先由区委编办研究提出意见,报区委编委主任同意后上会研究。经提交编委会研究的规范程序后,由区委编委主任审批。其他部门文件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不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依据。“一条线”管理。注重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一条线”协调机制,凡未经编委会审批的,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调配、录用及工资核定手续,财政部门不予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卫生部门不予办理医疗保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公安部门不予办理户口迁移。
二、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梅列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的责权关系、部门控制编制意识、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及行政编制紧缺、人员结构等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在课题调研中,笔者走访了2个乡镇、15个区直部门,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讨论了有关梅列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现实情况和
存在问题,分析研究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建议,从四个方面对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体制机制和政府职能问题。一是亟需理顺基层政府的责权关系,解决“块块管理”与“条条管理”问题。现行法律、法规对市、县(区)、乡镇职能划分不够明确,隶属上级部门垂管的辖区派驻机构日趋增多,基层政府的人权、财权和事权配置不合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际弱化,“弱肩膀挑重担子”,影响基层政府的整体效能。二是亟需梳理部门间的职能关系,解决“职能交叉”与“相互扯皮”问题。部门之间有关农业农村工作、老干部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等职能交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事业单位之间的职能也有待梳理,如:关于水上船舶管理工作,渔船由农业局所属的渔港监督管理,沙船由水利局所属的水政监督大队管理,采沙船舶隶属交通局所属的运管所管理,“多龙管船”,“十羊九牧”,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现象比较明显。三是亟需清理行政事业关系,解决“政事不分”与“事企不分”问题。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比较混乱,一些主管机关的内设机构与所属事业单位的名称、职能相近甚至相同。截止2008年9月30日,梅列区事业单位实有在编人员1800人,占财政供养总数的78.40%。
如何理清政事、事企关系,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已成为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
2、机构管理和领导职数问题。在机构设置上,存在单位本身追求机构大而全的内在扩张冲动阻碍和上级有关部门牵制机构设
置的现象,有的单位为了争取与上级条块相应的专项资金、项目,要求通过设立或合署办公、挂牌等途径设立相应机构,部分机构设置小而全,与大部门体制改革要求不相适应。在机构管理中,机构编制工作面广量大,改革的复杂性和管理的难度性及编办独立办公时间较短、人手紧缺等诸多主客观因素,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存在“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问题,重事前审批轻后续管理、重数据管理轻督查监管。如:一些部门内设职能办公室、事业单位机构撤并后,存在继续使用原公章的问题。在领导职数上,有的上级部门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要求设置相应职数;部门有时为了安排干部,有时作为加强工作的手段,要求增配领导职数,职数管理压力较大。
3、编制紧缺和人员管理问题。一是行政编制紧缺,编制使用“捉襟见肘”。全区党政行政编制仅338名(含工青妇、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平均行政编制分别仅22名、16名,各部、委、办、局平均行政编制仅5名,行政编制在3名及3名以下的单位有17个,占35.42%,一些部门行政编制竟少于内设机构数,编制紧缺问题凸显。有的部门行政编制增加不了,转向要求增加事业编制。二是基层分流困难,行政人员“代谢不畅”。核销地方自定编制后,全区党政机关行政人员整体超编,消化超编人员任务较重,但梅列作为1983年地市合并后组建的新区,历经多轮机构改革精简和持续严格控制,机关人员配备比较精简。作为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单位,分流人员主要靠提前退休退养,其它渠道分流人员极其有限,而目前行政机关45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占2/3,未来三年全区行政退休人员仅33人,人员分流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且梅列地处三明市区中心,选调生、军转等政策接收的区位压力较大。继续沿用原来有限的行政编制基数,行政人员整体超编,影响全区公务员正常招考,机关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三是管理问题凸显,事业人员“混编混岗”。一些部门为缓解行政人员编制紧缺问题,借用事业人员顶岗,部分岗位“以事代政”;全区事业在编干部1382人、工人418人,干部与工人的比例为3:1,工人所占比例过高,部分岗位“以工代干”;由于历史遗留因素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有的事业单位超编但实际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专业岗位“虚席以待”。如:区属各中小学校整体超编,但仍然存在紧缺学科教师。
4、共识共为和工作氛围问题。一是部门主动控编意识有待增强。一些部门的主动控制编制意识缺失,新增工作职能和任务时,首先考虑增加机构、编制、人员,较少考虑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改革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长此以往将导致机构编制陷入再度膨胀、循环改革的误区。二是协调配合机制有待健全。严格按照职数和编制配备领导干部、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与下一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衔接配合等问题有待研究,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财政、人事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亟需健全完善。三是基层编办实际困难因素值得关注。从编办目前使用的编统、核编两套软件看,统计范围基本相同,只是统计口径不同;实名制管理软件也在部分省市推广使用。但区编办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实际配备在编人员仅4人,使用有一定重复意义的软件实际增加基层工作量和
压力。从区级编办的运转情势看,由于独立办公时间短,没有积累及其他经济来源,近几年改革任务加重,各项办公经费逐年递增等实际因素,办公经费日趋紧张,在机构改革及日常管理中只能量力而行,在一定程度上滞约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为机构编制工作创造新的机遇和良好条件,同时也对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通过调研,笔者感到,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作为新形势下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是一项事关党和政权建设的基础保障工程。特别是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应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与时俱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1、转变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本质要求。一要树立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机构编制服务发展意识,围绕“海西”建设、加快市区经济发展、梅列“优三壮二精一”发展思路,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努力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要树立优化理念。坚持树立机构编制优化配置的理念,围绕“和谐梅列”建设,把机构编制作为党的执政资源进行适时合理地调整,积极研究涉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农业农村及文教卫、社会保障等关系民生民计的机构编制事项,促使职能配置、机构调整、编制使用、人员调配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与全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三要树立法治理念。始终树立
依法管理机构编制的意识,深入贯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系列机构编制法规文件精神,重点要将机构编制工作列入各单位考核内容,明确单位一把手和组织人事干部在编制工作中的责任,从制度项层面上防止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保障各级各部门主动控制机构编制人员,不断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2、改革机构,创新管理体制。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体制保障。一要规范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步伐,规范设置辖区派驻机构,明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落实乡镇试点改革要求,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建设责权一致、高效运转的县(区)及乡镇基层政府。二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全面梳理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能和权责问题,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实行综合设置,对一些职能交叉的部门,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着力解决部门职责交叉问题,形成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机构,规范精简部门内设机构,提高政府的整体效能。三要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适时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认真研究确定各事业单位职能,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对主要从事生产
经营活动的,加快转企步伐;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加强政府监管。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
3、健全规范,创新管理机制。主动适应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建立管总量、管结构、管政策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一是创新宏观管理机制,管好总量。立足梅列区情,综合考虑辖区人口、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等因素,按照总量控制、适当发展、控导结合的原则,研究确定符合梅列实情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总量控制基数,研究制订各类编制标准的范围、方法和体系,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总量控制管理方式。适应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积极争取上级机构编制部门适时增加县(区)、乡镇两级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量。二是创新动态管理机制,管好结构。根据编制标准调整人员结构,对新设事业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结构比例标准核定人员编制,严禁违反人员结构标准进人;对事业单位工人比例过高等已经形成不合理人员结构的,研究制订调整控制及分流办法;对部分满编、超编但实际专业人员紧缺的事业单位,实行“先出后进”的办法,先分流非专业人员,再调配紧缺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创新监督管理机制,管好政策。认真贯彻执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约束机制,实行组织、人事、财政、编办、劳保等“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坚持编制与财政预算、工资、养老、医疗保险挂钩,做到凡是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的必须由编制部门一家受理和行文,严禁
超编进人,严禁以任代调。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会同纪检、组织、人事部门,定期开展机构编制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活动,形成以部门“三定”为主的机构编制管理综合效能监督机制。
4、完善制度,创新管理内容。准确把握科学管理的实质要素,运用弹性调控手段管住管好、用好用活现有的机构编制人员资源。一是不断完善核编制度,提高在编在岗人员管理水平。依托核编数据库,加大核编软件和编统软件“合二为一”及升级开发力度,建立人员编制信息工作平台,争取实现机构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有效防止 “数出多门”、“一门一数”。督促各单位正确使用《机构编制核编证》,及时办理变更事项,做到机构、编制、人员事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和各级各单位人事主管部门“两头清”,由重事前审批转向事前审批与后续管理并重。二是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梳理超编混岗人员管理问题。全面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实名制管理,确保实际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运用有增有减的调控手段,逐步解决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超编问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膨胀”。明确编制调整必须以工作职能和工作量为衡量标准、依据,不以实有人员的超、缺编为增编依据,由重基础数据管理转向数据管理与职能管理并重。三是严格执行请假制度,解决在编不在岗人员管理问题。认真界定“吃空饷”的行业标准,严格规范与“吃空饷”对应的请假制度,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统一的请休假制度。
第五篇:浅析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目
录
目录......................................................................1 摘 要......................................................................2 绪 论......................................................................2 一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3
(一)从法治角度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3
(二)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3
(三)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来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3
(四)从群众的期望值来看,依法行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4
(五)从推动整个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需要来看,依法行政依然是依法治国的关键.........4 二 我国依法治国存在的问题.....................................................4
(一)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5
(二)行政立法方面的问题......................................................5
(三)行政执法方面的问题......................................................6 三 完善我国依法行政的对策.....................................................6
(一)增强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行政.............................................7
(二)加快立法步伐,加强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7
(三)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建设.............................7
(四)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自身素质.................................7
(五)强化行政监督,确保政令畅通.............................................7
(六)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水平..............................7
(七)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政府依法行政.......................8 四 结 论....................................................................8
一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政权力、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使权力授予有据、权力行使有规、权力监督有效,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带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可见,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
(一)从法治角度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的核心应该是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可以说,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组成。在我国现阶段,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强化严格执法,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一个比立法更为迫切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80%以上的法律、100%的行政法规、政府规章、部门规章要由政府来执行。因此,树立法律权威,使法律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切实遵守和贯彻,关键在于依法行政。
(二)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权,治权的重点又在于治理行政权力。宪法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极其广泛的权力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它最易膨胀,最需要自由又容易无度,最需要控制叉最难以控制。这种无所不在的公共权力必然需要依法制约,也最需要公众监督。因此,如何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三)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来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主要任务是靠各级政府完成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从近代行政法的产生过程来看,依法行政只能在民主与法治的基础上产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曾一度受到重视,行政法也应运而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行政法律制度建设也得到了恢复。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国家管理“要从依靠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仅依靠政策,还要建立、健全法制,依法办事”。这被法学理论界认为是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开始。1989年4月,行政诉讼法颁布,反映了我国行政立法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我国开始从注重对行政权力的确认和维护,转向注重对公民权利的赋予和保护,开始通过行政诉讼来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这一程序法的问世,是法治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将法治的精神,即对公权力的限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公布和确认。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受
4互关系上,基本法和单行法之间,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之间,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还没有完全配套,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出现了“断层”和“缺项”。在许多领域存在法律空白,给依法行政带来困难,同时也给违法者以可乘之机。
(三)行政执法方面的问题
现行党的领导体制在遇到法律和党的新政策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忽视法律的权威,体现党的意志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受到某些地方党组织的干扰,这些干扰往往以坚持党的领导的名义进行,原因就在于现行党的领导体制为其提供了制度条件,其结果是法律和中央权威受到影响。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其实际权力并未完全到位,作为立法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行使立法权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权力资源和程序保障。根据宪法规定,行政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并接受其监督,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干预太大,甚至,我国当前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存在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以及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状况不良等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因而导致一部分法律带有明显行政部门利益的色彩,使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可行性受到影响。司法机关相对独立性程度较低,抗干扰能力较差,无法从制度上保障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维护司法机关的公正形象。三 完善我国依法行政的对策
依法行政就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民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依法行政的正确观念和意识,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建立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切实推进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加强和改善政府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不断规范政府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证。
(一)增强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行政。一是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在行使职权时要自觉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做到既有权也有责;既不能失职,又不能越权;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二是树立程序法与实体法并重的观念,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控制。依法治国被主张为“依程序法治国”,法治的实现过程被强调为“从实体到程序”或“法治的程序化”过程。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事,使行政行为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二)加快立法步伐,加强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一是切实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注重规范行政权力,使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并且保证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二是健全完善行政组织法,解决当前我国行政机关的职权交叉、重叠、错位等现象。三是抓紧制定或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及继续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涉及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难度很大,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政府法制工作队伍,作为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领导在政府法制方面的得力参谋、助手,依法行政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注意选拔、培养、关心并严格要求政府法制工作人员,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政府法制建设中的参谋、助手作用。
(四)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进一步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结合机构改革工作,做好行政执法主体的清理与公布工作,要严格纪律,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二是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与培训,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其执法水平。三是要把好行政执法人员的“入口”关和“考核”关,继续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五)强化行政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一是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切实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及时纠正违法的和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二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评议考核制等,确保行政行为依法进行。三是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积极、主动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四是要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建立统一、完善的备案工作体制。
(六)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当前推进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和保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