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5:2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第一篇: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之中,可以说《黄帝内经》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均未脱离《易经》之圭臬,研究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黄帝内经》最基础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更是秉承于《周易》。从《周易》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阴阳理论,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以卦象反映的阴阳内涵与关系

《周易》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书,书中记载了64卦的卦象、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而64卦又是由8个基本卦象构成,即乾、坤、震、巽、离、坎、兑、艮,代表自然界天、地、雷、风、火、水、湖、山8种最常见的自然事物,而这8个基本卦象又是由—、--两爻组成,所以,《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2个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64卦所有卦象的变化均可以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周人用64卦占卜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祸福,就是说他们把自然界所有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即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均是由阴阳所主宰。

分析八卦的符号组成,亦可了解《易经》表达的阴阳之间的关系与属性,如以 为乾、为坤,而乾坤天地是相对存在的,二者一上一下,表明阴态,而后爆发,以声火呈现,转化为阳,其卦象为,上为两阴爻,下为一阳爻,由上到下,代表阴转化为阳的过程与现象;巽卦代表风,其卦象为,风以其动之性,应属阳,故上以两阳爻为象,但风吹至人体,却有凉感,又为阴性,故下以一阴爻为象,代表阳可以转化为阴。坎卦本为水,而以 表达,两阴爻中夹一阳爻,代表阴中有阳;离卦代表火,而以 表达,两阳爻中含一阴爻,代表阳中有阴,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或言阴阳是相互包含的。兑与艮分别代表湖泊与山岭,二者分别源自地壳的凹陷与隆起,是彼此互依的,因此兑卦为,上为阴爻,表湖泊之面为阴水之性,下为两阳爻,言其以山之凸现为基础;艮卦为,上为阳爻,表山岭凸起之形状,属阳性,下为两阴爻,表山之形成源自湖之阴凹。借此表达阴阳的互根性。

《内经》的阴阳理论对《易经》所表达的上述阴阳的内涵与关系,即阴阳的对待性、互根性、转化与相互包含均有承接,在此不作赘述。

天地阴阳为万物之宗

《黄帝内经》中,“天地”一词的出现频次很高,谈阴阳、谈生命、谈六气、谈养生,无一不将“天地”一词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将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去认识,从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与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内核,而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易经》。

在《易经》中,三阳爻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爻为坤卦,代表地。《易经》有8个基本卦象,乾坤二卦是8个基本卦象中的2个,似乎与其他6卦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二卦在《易经》中具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易经》之卦象的演变、义理的推演,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来,《易传·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言:“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孔子亦言:“乾坤,其《易》之门邪”(《易传·系辞下》),认为乾坤二卦,是进入《易经》的门户。作为分析、总结64卦之义理的《易传》,为何如此推崇乾坤二卦?下面试作分析,看如何“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乾坤为众卦之首,天地为万物之元 卦有8个基本卦象,而这8个基本卦象,则以乾坤二卦为基本中的基本,其他6个卦象,皆是乾坤二卦演变而来,如《周易·说卦》所言:“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即八卦之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而64个卦象,又是八卦的两两相合,故引申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包括男女、父母、上下、牲畜、作物、色泽等,均源自于乾坤天地之气,《易传·系辞下》则对这一义理表达为:“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是基于万物化生于天地之气这一命题,万物才蕴含了与天地共同的运转规则,以乾坤二卦演变出的64卦所携带的信息与征象,才会与人类的生命、与社会、与生产乃至战争、商旅的运转规律存在契合,这是64卦可以进行占卜的基本原理。同样,这也是《易经》中表述的众多的哲学命题诸如天人一体观、顺时变化观,以及援物比类等思维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

受《易经》的影响,《黄帝内经》同样亦将人类的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来看待,认为所有的生命,均是源自天地之气的相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天元纪大论》则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等等,均在反复地表述这一理论。强调人体生命源于天地之气,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具备与天地、以及天地化生的自然万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属性,包括人与自然万物相同的规律、相同的结构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关系,从而成为《内经》天人一体观学术思想产生的基础背景,也可以说,天地,是医之门也。集中表述阴阳理论的篇章,亦将天地置于众理之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从天地的运行特性、天地阴阳的属性来认识人体、认识阴阳,是《内经》从《易经》中所承接的重要思想。

升降交流是天地二气存在的基本状态

乾坤之所以能化生万物,在于二者处于一种不停息的升降、交流之中,乾为天,本位在上,故以下降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坤为地,本位在下,故以上升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因此,作为乾坤二卦构成的新卦象,《易经》是以天在下、地在上为泰,表明天地之气运动不已方能保持万物安泰;以地在下、天在上为否,表明天地之气隔绝不通,《周易·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之匪人,„„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并由此推演而来阴阳双方皆应以交流为基本存在方式,即“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周易·彖》)。“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周易·说卦》)。即以阴阳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双方,均应处于一种不停息的交流之态。

《内经》论天地之气,系《易经》乾坤之主旨在医学中的延伸,《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番天地之气升降的图示,即是对《易经》泰卦的文字描述,而后这种升降关系被拓展至所有的生命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以及《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业”,天地之气的升降交感,化生了人体生命。而作为天地之气交流的一种具体体现,则是自然界云雨之气的形成与互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描述其“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引申到医学,则有《素问·经脉别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素问·水热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者也”等关于人体水液代谢方式的推断。,乾阳之气为主导的阴阳关系

乾坤是阴阳的代表,二者虽然在卦象的组成上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但从64卦卦辞、爻辞以及《易传》对二者的阐释来看,乾坤阴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乾为主体、坤为从属的自然观。如64卦之首卦为乾卦,其卦辞为“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易经》卦辞中是吉、顺的象征,某卦得其一即为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元,原也,万物由此化生;亨,通也,事物由此亨通无阻;利,宜也,可有利于自然万物;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由此,表达天阳之气主于化生、流动、补益与使万物坚实的作用。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物化生,以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易传·系辞上》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表达乾坤阴阳以阳为尊贵、阴为卑下的不同地位,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者,变化也,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则是“乾”阳,表达乾阳主于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甚至亦可以理解为天地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是源自阳气的变动,包括量的增减、作用的多少、参与的方式等。

《周易》对乾坤阴阳的主次定位亦被《内经》所承接,虽然《内经》之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语,似乎将阴阳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看待,实则字里行间均流露着阳气为主体的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以重视阳气为主旨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更明确地表述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阳气失常则生命折损,生命的存在在于阳气的运行。

元、亨、利、贞为乾阳之性用

乾卦作为64卦之首,其卦辞为元、亨、利、贞,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言:“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四字在《周易》64卦中出现一字即时“吉”的征象,而乾卦独得四元,体现出《周易》对天阳之性用重要性的认识。

元主起始

“元”位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周易·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文解字》言“元,始也”,宋·朱熹《周易本义》言“元,大也”,明·来知德《周易集注》综合为“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言万物所资以始者„„,此言气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资生矣”。即表达出乾阳之“元”的作用,是赋予万物一种气,而这种气,是事物发生与生长的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朱熹言:“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坤卦虽亦具“元亨”之性,但之于乾元,其“元”的始生性在于“赋形”。《易传·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此,在注重“形而上”的“道”或“气”的《易经》思想中,乾、坤之“元”的作用是不同的。

《周易》乾元之气之于万物的这种起始作用,在《素问·五常政大论》表达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即生命活动的化生、赋形、繁茂、凋亡均源自天元阳气的作用,进一步引申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生方有阴长,有阳杀方有阴藏,阳主于化人体之元气,阴赋予生命之形质,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因此,对于人体阴阳气血诸不足,《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亨为流通

朱熹《周易本义》言:“亨,通也”,来知德《周易集注》则进一步解释为“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之意,认为“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化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亨通。”因此,乾“亨”之意强调天阳之气的流通,认为云气的流动、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是天之阳气流动变化的一种征象。之于人体,这种阳气的流通作用体现为一种温通、温化人体阴津的功能,诸如血液在脉中的流动需要阳气的推动,即《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若阳气受伤,则表现为血液的凝滞、血脉的阻闭、水液的停蓄等病理变化。

利从助益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言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助益、促进等作用,在64卦中,凡阳爻为主或阳爻处于正位的卦象,其卦辞、爻辞多主顺、主吉。这一观点在古代文化中亦得到充分延伸与应用,如《管子·枢言》云:“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认为从国家执政者所体现出的能力阴阳性质及阳气多少,直接主宰国家的兴衰存亡。《管子·四时》云:“量功赏贤,以助阳气。”《文子·上德》说:“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这些都是重视阳气对世间万品助益作用的思想体现。

在《黄帝内经》所阐发的阴阳理论中,似乎时刻都在强调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等的相互关系,诸如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互制互胜等。但在其对生命活动的阐发上,对阳气的重视又不时跃然纸上,《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言阳气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为《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篇章,其顺四时养生的基本内涵,其实即是根据四季阳气的生发、长旺、收敛、闭藏状态的不同,调养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冬季养生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等,均立足于保护人体的阳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亦将阳经之气的衰减,作为男女两性生命衰老的重要标志,“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故张介宾有“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之论。对阳气的认识,已经由佑之、利之万物,发展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贞乃坚固

对于乾卦的“贞”之性,历代诸家均解为“正固”。如朱熹《周易本义》注:“贞,正而固也”,“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亦言:阳气“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意为乾阳之气具有使万物坚固而善其终的作用,引申可理解为乾阳之气护卫、坚实万物之属性。《内经》中阳气的卫外之用、坚阴之用应是这一经旨的延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灵枢·本脏》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因此,阳气受损,是所有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内经》阐发众多疾病的原因,常以寒邪立论,如外感病中的热论、咳论、痹论,内伤病中的胸痹、胸腹疼痛,甚至各种积证,无不有寒邪外侵或内生的因素存在,这种病因观的确立,是《内经》重阳观的体现,更是《周易》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周易》与《黄帝内经》,都是集中反应阴阳理论的着作,《周易》是关于自然阴阳的哲学,《内经》是关于人体阴阳的科学,《周易》的阴阳思想是《内经》理论的渊薮,但《内经》的阴阳理论,在论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将《周易》的阴阳理论从抽象变为具体,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第二篇: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

从《周易》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阴阳理论,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之中,可以说《黄帝内经》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均未脱离《易经》之圭臬,研究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黄帝内经》最基础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更是秉承于《周易》。从《周易》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阴阳理论,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以卦象反映的阴阳内涵与关系

《周易》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书,书中记载了64卦的卦象、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而64卦又是由8个基本卦象构成,即乾、坤、震

、巽

、离

、坎

、兑

、艮

代表自然界天、地、雷、风、火、水、湖、山8种最常见的自然事物,而这8个基本卦象又是由—、--两爻组成,所以,《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2个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64卦所有卦象的变化均可以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周人用64卦占卜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祸福,就是说他们把自然界所有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即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均是由阴阳所主宰。

分析八卦的符号组成,亦可了解《易经》表达的阴阳之间的关系与属性,如以

为乾、为坤,而乾坤天地是相对存在的,二者一上一下,表明阴态,而后爆发,以声火呈现,转化为阳,其卦象为

,上为两阴爻,下为一阳爻,由上到下,代表阴转化为阳的过程与现象;巽卦代表风,其卦象为

,风以其动之性,应属阳,故上以两阳爻为象,但风吹至人体,却有凉感,又为阴性,故下以一阴爻为象,代表阳可以转化为阴。坎卦本为水,而以

表达,两阴爻中夹一阳爻,代表阴中有阳;离卦代表火,而以

表达,两阳爻中含一阴爻,代表阳中有阴,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或言阴阳是相互包含的。兑与艮分别代表湖泊与山岭,二者分别源自地壳的凹陷与隆起,是彼此互依的,因此兑卦为

,上为阴爻,表湖泊之面为阴水之性,下为两阳爻,言其以山之凸现为基础;艮卦为

,上为阳爻,表山岭凸起之形状,属阳性,下为两阴爻,表山之形成源自湖之阴凹。借此表达阴阳的互根性。

《内经》的阴阳理论对《易经》所表达的上述阴阳的内涵与关系,即阴阳的对待性、互根性、转化与相互包含均有承接,在此不作赘述。

天地阴阳为万物之宗

《黄帝内经》中,“天地”一词的出现频次很高,谈阴阳、谈生命、谈六气、谈养生,无一不将“天地”一词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将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去认识,从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与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内核,而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易经》。

在《易经》中,三阳爻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爻为坤卦,代表地。《易经》有8个基本卦象,乾坤二卦是8个基本卦象中的2个,似乎与其他6卦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二卦在《易经》中具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易经》之卦象的演变、义理的推演,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来,《易传·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言:“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孔子亦言:“乾坤,其《易》之门邪”(《易传·系辞下》),认为乾坤二卦,是进入《易经》的门户。作为分析、总结64卦

之义理的《易传》,为何如此推崇乾坤二卦?下面试作分析,看如何“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乾坤为众卦之首,天地为万物之元

64卦有8个基本卦象,而这8个基本卦象,则以乾坤二卦为基本中的基本,其他6个卦象,皆是乾坤二卦演变而来,如《周易·说卦》所言:“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即八卦之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而64个卦象,又是八卦的两两相合,故引申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包括男女、父母、上下、牲畜、作物、色泽等,均源自于乾坤天地之气,《易传·系辞下》则对这一义理表达为:“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是基于万物化生于天地之气这一命题,万物才蕴含了与天地共同的运转规则,以乾坤二卦演变出的64卦所携带的信息与征象,才会与人类的生命、与社会、与生产乃至战争、商旅的运转规律存在契合,这是64卦可以进行占卜的基本原理。同样,这也是《易经》中表述的众多的哲学命题诸如天人一体观、顺时变化观,以及援物比类等思维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

受《易经》的影响,《黄帝内经》同样亦将人类的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来看待,认为所有的生命,均是源自天地之气的相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天元纪大论》则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等等,均在反复地表述这一理论。强调人体生命源于天地之气,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具备与天地、以及天地化生的自然万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属性,包括人与自然万物相同的规律、相同的结构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关系,从而成为《内经》天人一体观学术思想产生的基础背景,也可以说,天地,是医之门也。集中表述阴阳理论的篇章,亦将天地置于众理之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从天地的运行特性、天地阴阳的属性来认识人体、认识阴阳,是《内经》从《易经》中所承接的重要思想。

升降交流是天地二气存在的基本状态

乾坤之所以能化生万物,在于二者处于一种不停息的升降、交流之中,乾为天,本位在上,故以下降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坤为地,本位在下,故以上升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因此,作为乾坤二卦构成的新卦象,《易经》是以天在下、地在上为泰,表明天地之气运动不已方能保持万物安泰;以地在下、天在上为否,表明天地之气隔绝不通,《周易·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之匪人,„„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并由此推演而来阴阳双方皆应以交流为基本存在方式,即“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周易·彖》)。“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周易·说卦》)。即以阴阳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双方,均应处于一种不停息的交流之态。

《内经》论天地之气,系《易经》乾坤之主旨在医学中的延伸,《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番天地之气升降的图示,即是对《易经》泰卦的文字描述,而后这种升降关系被拓展至所有的生命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

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以及《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业”,天地之气的升降交感,化生了人体生命。而作为天地之气交流的一种具体体现,则是自然界云雨之气的形成与互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描述其“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引申到医学,则有《素问·经脉别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素问·水热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者也”等关于人体水液代谢方式的推断。

乾阳之气为主导的阴阳关系

乾坤是阴阳的代表,二者虽然在卦象的组成上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但从64卦卦辞、爻辞以及《易传》对二者的阐释来看,乾坤阴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乾为主体、坤为从属的自然观。如64卦之首卦为乾卦,其卦辞为“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易经》卦辞中是吉、顺的象征,某卦得其一即为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元,原也,万物由此化生;亨,通也,事物由此亨通无阻;利,宜也,可有利于自然万物;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由此,表达天阳之气主于化生、流动、补益与使万物坚实的作用。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物化生,以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易传·系辞上》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表达乾坤阴阳以阳为尊贵、阴为卑下的不同地位,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者,变化也,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则是“乾”阳,表达乾阳主于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甚至亦可以理解为天地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是源自阳气的变动,包括量的增减、作用的多少、参与的方式等。

《周易》对乾坤阴阳的主次定位亦被《内经》所承接,虽然《内经》之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语,似乎将阴阳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看待,实则字里行间均流露着阳气为主体的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以重视阳气为主旨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更明确地表述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阳气失常则生命折损,生命的存在在于阳气的运行。

元、亨、利、贞为乾阳之性用

乾卦作为64卦之首,其卦辞为元、亨、利、贞,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言:“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四字在《周易》64卦中出现一字即时“吉”的征象,而乾卦独得四元,体现出《周易》对天阳之性用重要性的认识。

元主起始

“元”位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周易·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文解字》言“元,始也”,宋·朱熹《周易本义》言“元,大也”,明·来知德《周易集注》综合为“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言万物所资以始者„„,此言气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资生矣”。即表达出乾阳之“元”的作用,是赋予万物一种气,而这种气,是事物发生与生长的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朱熹言:“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坤卦虽亦具“元亨”之性,但之于乾元,其“元”的始生性在于“赋形”。《易传·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此,在注重“形而上”的“道”或“气”的《易经》思想中,乾、坤之

“元”的作用是不同的。

《周易》乾元之气之于万物的这种起始作用,在《素问·五常政大论》表达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即生命活动的化生、赋形、繁茂、凋亡均源自天元阳气的作用,进一步引申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生方有阴长,有阳杀方有阴藏,阳主于化人体之元气,阴赋予生命之形质,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因此,对于人体阴阳气血诸不足,《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亨为流通

朱熹《周易本义》言:“亨,通也”,来知德《周易集注》则进一步解释为“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之意,认为“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化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亨通。”因此,乾“亨”之意强调天阳之气的流通,认为云气的流动、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是天之阳气流动变化的一种征象。之于人体,这种阳气的流通作用体现为一种温通、温化人体阴津的功能,诸如血液在脉中的流动需要阳气的推动,即《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若阳气受伤,则表现为血液的凝滞、血脉的阻闭、水液的停蓄等病理变化。

利从助益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言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助益、促进等作用,在64卦中,凡阳爻为主或阳爻处于正位的卦象,其卦辞、爻辞多主顺、主吉。这一观点在古代文化中亦得到充分延伸与应用,如《管子·枢言》云:“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认为从国家执政者所体现出的能力阴阳性质及阳气多少,直接主宰国家的兴衰存亡。《管子·四时》云:“量功赏贤,以助阳气。”《文子·上德》说:“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这些都是重视阳气对世间万品助益作用的思想体现。

在《黄帝内经》所阐发的阴阳理论中,似乎时刻都在强调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等的相互关系,诸如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互制互胜等。但在其对生命活动的阐发上,对阳气的重视又不时跃然纸上,《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言阳气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为《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篇章,其顺四时养生的基本内涵,其实即是根据四季阳气的生发、长旺、收敛、闭藏状态的不同,调养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冬季养生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等,均立足于保护人体的阳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亦将阳经之气的衰减,作为男女两性生命衰老的重要标志,“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故张介宾有“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之论。对阳气的认识,已经由佑之、利之万物,发展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贞乃坚固

对于乾卦的“贞”之性,历代诸家均解为“正固”。如朱熹《周易本义》注:“贞,正而固也”,“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亦言:阳气“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意为乾阳之气具有使万物坚固而善其终的作用,引申可理解为乾阳之气护卫、坚实万物之属性。《内经》中阳气的卫外之用、坚阴之用应是这一经旨的延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灵枢·本脏》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因此,阳气受损,是所有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内经》阐发众多疾病的原因,常以寒邪立论,如外感病中的热论、咳论、痹论,内伤病中的胸痹、胸腹疼痛,甚至各种积证,无不有寒邪外侵或内生的因素存在,这种病因观的确立,是《内经》重阳观的体现,更是《周易》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周易》与《黄帝内经》,都是集中反应阴阳理论的著作,《周易》是关于自然阴阳的哲学,《内经》是关于人体阴阳的科学,《周易》的阴阳思想是《内经》理论的渊薮,但《内经》的阴阳理论,在论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将《周易》的阴阳理论从抽象变为具体,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第三篇:浅谈周易的阴阳之道

浅谈周易的阴阳之道

摘要: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 阴阳; 和谐;

一、何为周易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五经之首”这个界定似乎不足以表达周易对于中国人思想影响的程度,我同意曾仕强教授的观点,把周易列为“五经之始”。有了周易,后来才发展出中华灿烂的哲学体系。周易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之中最深刻的一点是其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又称《易经》,“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究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阴阳观”,这恰恰区分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界限,同时阴阳之道在东方人心里烙下深深的痕迹。回到我们生活的年代,《周易》的影响持续了数千年之久,有人会说它的影响只存在于思想上,如果你这么认为这可就太错了,《周易》不仅仅是一本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集,我们的祖先还通过卦象造出来很多字(例如:“水”字)、成语(例如:“否极泰来”)。这些一切的一切都基于《周易》的“阴阳观”。

二、关于阴阳概念的来源及阴阳理论

(一)《周易》关于阴阳概念的来源:

《易•系辞》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易学将具有光热的乾天命名为阳物,将没有光而少热量的坤地命名为阴物。这就是说阴阳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光、热、能量的强度;而太阳的固有功能就是产生光热,它的光芒普照天下万物,它无物不照,无物不覆,而又无物能损伤它,自强不息刚直不阿;而且它又有极强的变化功能,它变化风云雷雨雪电,变化四时昼夜,以资助万物的生长化育;正因为它有极强的变化功能,所以当风云雨雪之时,云层布满天空,遮天蔽日,阻碍了光热的传播,就会使地面上的光亮度和温度降低,这就是阴雨天之阴,秋分后随着太阳远离赤道上空而向南运行,地球上得到太阳的光热的能量减少,而使气候变得阴冷,这是由于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季节之阴;而当春分之后,太阳又重新向赤道之北运行,天气又恢复了光明温热的季节;这是季节之阳;这也就是由于太阳自身的运动而形成的季节的阴阳之分;又由于地球自身的自传运动,而当地球的一面背向太阳之时,地球上就一片黑暗,阴暗无光,而且温度下降,而当地球的一面对着太阳时,地球上就阳光普照,一片光明温暖,这就是昼夜的阴阳之分;这就是说,地球无光而本身生成的热能又极少,坤地上的万物均是依赖乾天太阳之光热而得到光明温暖;而且坤地以及万物均是柔顺的顺应乾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周易》就将乾天称为阳物;将坤地称为阴物。

所以阴阳的来源其实很简单,很容易明白,那就是由于太阳的固有功能及其运动变化功能,而使天地万物得到光热度的不同,使其产生不同的实际变化现象,就有了阴阳之,这就是阴阳之意的来源,也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变化规律不断认识总结的结果。

《易•系辞》曰:“阴阳之义配日月。”“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其意思是:“以阳刚之义配太阳,以阴柔之义配月亮。”“天地的道理,是古人长久观察研究而得到的。日月的道理,就是永远给天下万物以光明温暖。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永远依靠的是太阳独一无二的功能,也就是万物生长只有靠太阳的功能。”“规定乾天变化的规律就叫做阴和阳。”乾天之上,闪闪发光的星辰无法计数;但是都是太阳之光的照耀,月亮也是依靠太阳之光而明亮,所以不能发光的月亮和地球一样,同属阴柔之类。天上,天下的万物都是依靠太阳的功能而生长变化。“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就是只有太阳才真正是万物生长变化的依赖,而没有第二个可依赖的。万物都顺应的是太阳的变化规律,万物与太阳来说,万物属阴;这就是阴阳的来源。

(二)关于阴阳理论的形成:

根据杨国瑾先生的考证研究认为“古人2万年前发明<易经>。[易字是一只飞鸟]。后由伏羲氏著书叫<先天易>。把四季日影长短连成曲线∽,把曲线分布在圆面上(∽)叫先天太极。再把日影长短定为阴阳消长。画成六十四卦。”也就说阴阳的起源在2万年以前,是由古人研究太阳的变化规律总结而来。

俱《史记》记载阴阳观点的形成,远在黄帝时期已经建立了,在皇帝时期,已经能顺应天地四时的纲纪,阴阳五行的故常,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大限。而八卦、六十四卦的卦爻;阴爻(――),阳爻(-),就是阴阳的体现。俱记载夏朝的占卜书《连山》就已经应用了阴阳爻;商朝的占卜书《归藏》也应用了阴阳爻。

其实阴阳作为卦形符号,远在古人创立八卦时就己经确立了,因它本身就是远古时期用来表示阴阳的符号,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字的雏形。所以说阴阳在六十四卦中,主要是由那一阴爻(――)和一阳(-)爻作为卦形符号而构成了六十四卦的阴阳变化原理。阴阳理论的确立和广泛应用,俱记载是春秋时期的邹衍将阴阳五行的原理完全演绎而形成了系统的阴阳理论。

但是阴阳理论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黄帝内经》。《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内经》对阴阳理论的论述应用达到了极致,《内经》对阴阳的原理,对天地自然之阴阳,对人体之阴阳,对天地自然之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等等作了全面的论述。《内经》是对阴阳理论应用最全面而独到的医学科学著作。这就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了空前绝后,仅此一家,决无第二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又具有极伟大的医学意义、哲学、自然科学意义和人文科学意义。

《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思是:“一阴一阳的称谓只是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能使其继承发展是谓善于应用,能使它成为表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就是体现了万物的本性。”这里己经明确指出,阴阳理论就是表示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示方法而己。也就如用阴阳来表示天气阴阳变化的道理是一样的,天晴就是阳,天阴下雨就是阴;春夏太阳光明亮温度高就是阳,秋冬太阳光热不强,温度低,就是阴,白天明亮温度高就是阳,夜晚黑暗温度低就是阴;用这种方法表示事物千变万化的道理,就是阴阳理论。

其实《周易》关于阴阳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于对古人所创造的阴阳理论的肯定,评定,记载和传承,因为《周易》的主要意义就是对古代一些有主要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记载,评定和推广发扬;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关于阴阳理论的意义

(一)万物的阴阳属性

天为阳,地为阴,万物与太阳相类,太阳为阳,万物均为阴;但是万物是由天地阴阳之气化生而来,所以万物各有阴阳属性。天为阳,天上之物有阴阳之分,天有阴阳变化之分;地为阴,地上之物有阴阳之分,万物均有阴阳变化之分;万事万物的相对性就是阴阳的体现。

所以,根据阴阳的特性,易学对万事万物的阴阳属性作了归类: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功能类似:光、热、高、上、强大、运动、速度、外在、亢进、兴奋、等等变化状态者为阳;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功能类似:晦暗、寒凉、低下、下降、弱小、沉静、缓慢、抑制、衰退、等等变化状态者为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表示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在相对时空中的变化状态。阴阳出自太极,那什么是太极?没有答案。我认为任何对“太极”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要么太抽象要么太具体。我的理解是:把“太”字看成“大”和“点”构成,抽象里面的意思就是“相对”。这是太极的属性,也是《周易》中阴阳观的第一大性质。“太极”可以大也可以小(当然也可长可短)重要的是理解“相对”的概念。程度是怎样的呢?第二个“极”来说明,可以到极致到无穷。在此我需要插入一个“圆”的概念,也可以说成是“轮回”。在数学上我们都认为,数轴是一条直线没有起点和终点,它的“尽头”(这个说法不严谨,数学上定义直线没有尽头)用“﹢∞”“﹣∞”表示。科学家已经证明所有的轨道都是圆的,即便是光,它也是曲折前进的。如果引用到数学上,我们可否认为“﹢∞”和“﹣∞”可以相连接呢?我知道这个想法一提出肯定大部分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人无法认同,这只是个假设,可能这样“狭隘”的数学观念只能存活在科学领域。回到“太极”的概念来,极“大”亦是极“小”,这里的“大”和“小”分别就是“阳”和“阴”。

我们都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别指“阳”和“阴”,它们不是从太极里面“分”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如果是“分”那么太极就消失了,如果是“生”那么太极仍然存在。我们可以认为在太极中有无数对的阴阳组合,因为刚才已经解释过了,太极中如此“相对”的概念是无穷尽的。那么阴阳的属性是什么呢?阴和阳个代表世间万物的两种相对属性,必须是成对出现,阴阳不能孤立存在。可以说阴阳是同生同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和死,中国人通常把生者生存空间叫做阳间,而死人的归宿就是阴间,阳阴相对生死。不要说这样的阴阳相对是偶然,阴阳观恰恰是中国人传统思想的源泉,我们现在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传统思想源于《周易》,说到底是阴阳思想占领了中国人数千年,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属性,不可更改。像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礼让为先。当仁不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细细品味这些话,里面都是阳中带阴,阴中含阳。我们对于中国智慧的古语不懂得去运用。这些古语不是教我们如何去做,而是明示我们这样辩证的道理,指引着我们如何变通,这就是“易”的体现。阴阳之道告诉我们要有“相对”的思想还告诉我们“循环”的概念,可以是看做是阴阳互变。

太极图

我们看到的这幅太极图,俱记载是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所作;周氏所作太极图的理论是:“太极而无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而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太极图。

周氏太极图看似简单,但是后世的易学家们却对其含义品评深刻,一般认为其含义有如下几种:

其一,太极图体现了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内部都有着相反的两种属性,也就是阴阳属性;表现了事物内部阴与阳,静与动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对立统一的规律;对立统一的规律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始终。

其二,太极图体现了阴阳相互依存,互为其根的规律;就是说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二个方面,既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任何一面都不能脱离另一面而独立存在;正如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热,就没有寒一样。

其三,太极图体现了阴阳消长的规律: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阴减少时阳就增多,阳减少时阴就增多,也就是一方减少,一方增加的意思。正如《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署往则寒来,寒署相推而岁成焉。”

太极图的阴阳图表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微到著,由著到微的渐变过程。假如我们把太极园图看作是一个太阳年的三百六十五天,那么阴阳鱼就表示了四季的变化过程,阳鱼就代表春夏,阴鱼就代表秋冬;假如我们把太极园图看作是地球自转一周所形成的昼夜,那么阳鱼就代表太阳从东方升起,又逐渐升到中空,又逐渐西斜,日落,黑夜来临,阴鱼就是黑夜的象征,黑夜离去,黎明到来,往复循环,一个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就是一个一个太阳日和一个一个太阳年。

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呈现时间空间相互统一的渐变过程,这个渐变过程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由数量的变化达到某一极限时,才会发生质量的变化。

其四,太极图体现了阴阳转化的规律:阴阳转化的规律就是指阴阳消长变化由数量的变化发展到一定限度时,发生质量的变化过程。这正是周氏太极图阴阳理论中所指出的“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的含义。

四、阴阳之道对华夏子女的影响

之前的篇幅已经提到了阴阳之道对我们的祖先以及现在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复的不再啰嗦,古代无论是“中华”、“中原”还是“中国”我们的标签都有个“中”字。这源于阴阳合一的思想,几千年传承造就了我们中庸的性格。这个“中”是阴阳,是太极,是道。这种文化标签是我们所独有的,西方人学不来,其弥足珍贵不必多言,就希望我们把周易的思想传递下去,造福后世。周易一书的精髓除了告诉后人阴阳之道外,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国泰民安。其实几千年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就被推崇开来,曾经兴盛一时,但后来衰败下来,落到今日重提“和谐社会”,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生活中的起承转合虽然不是生硬的开关,就竟是什么也不知道,也没必要之道,或许生命的意义在于“等待被发现”,说到底都贯通着阴阳。最后引用两个卦名,人在“泰”卦的时候要警惕,下一步就是“否”卦等着你。身处“否”卦也不要紧,要相信经过63天“泰”卦就会再次降临。引用文献:

[1]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庆中.《周易与处世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王炎升.《周易经世学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刘安.《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王夫之.《周易外传》,中华书局,1977.

[7]李鼎祚.《周易集解(上下册)》九洲图书出版社,2006-9.[8]朱伯崑.《周易知识通览》齐鲁书社,2004-1

第四篇:四言诗到五言诗的流变(范文)

四言诗到五言诗的流变

——桃源诗社第二次诗词沙龙

时间:2012.12.1(13周)地点:人文楼308

主讲人:李淑清老师(先秦两汉文学)

桃源诗社诗刊编辑王晗整理 一、四言诗源起——“诗、乐、舞合一” 1.《吕氏春秋.古乐篇》

2.《诗经》:诗歌总集,”四言诗高峰“(后退化为宫廷使用),重要人物:曹操、嵇康、陶渊明(拓展:“沙滩文化”,贵州为本身研究重点)

3.例:

(1)《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2)《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3)《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幽愤诗》

嵇康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繦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曰余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痏。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免,时不我与。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岂云能补。嗈嗈鸣雁,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纭,祗搅予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懲难思复,心焉内疚。庶勗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二、句式对比 1.五言句式:

XX(名词性词组)X(动词)XX(名词性词组)(跌宕起伏)

2.四言主要类型:(1)名词+动词:

如:黄鸟于飞。之子于归。(2)名词+形容词:

如:其鸣喈喈。我心伤悲。

(3)名词+动词(代词“之”作宾语): 如:葛藟累之。吉士诱之。

三、文学史上的地位

1.四言句式:静态,庄重典雅(“是古非今”的普遍认识致其一直被认为是诗歌的正宗),五言句式:动态,飞扬变化。

2.诗歌描写题材的变化:

由《诗经》的六种(阶级剥削与压迫,生产劳动,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贵族宴飨,揭露弊政,周族的发展历史)到其后诗旨演变为温柔敦厚,多为友情、爱情、宴飨。(如:“欢愉之辞难攻,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诗穷而后工”——欧阳修,又如:“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偶然,杜甫则是必然。”)

四、发展

1.《吕氏春秋.音初》中之“侯人兮猗”为夏歌遗文,是可考的最早的四言诗,也是南音之始。

2.上古音、中古音(韵部)与当今平水韵不同,六言诗、八言诗等偶数句诗歌较少,而奇数句诗歌留存较多。五言诗在嵇康之前均为民歌形式,四言诗发展到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的律诗和绝句(即近体诗,注:重要诗体——永明体)则按平水韵(押平韵)规范。

讨论

一、花恋月

梨花何曾忘过情,年年接风落不停。只为浑解千般白,栏杆春水伴月明。

二、回乡有感

青青岸芷三两处,唯尔孤雁比云舒。遥望南国空劳途,何不移至北方住?

(每人角度不太一样,所以,我把这两首新成员的习作手录下来,权当给各位消遣把玩吧。)

第五篇:视觉营销:80后90后从纸媒到网媒审美趣味流变和产业化设计

视觉营销:80后90后从纸媒到网媒阅

读趣味的审美流变与产业化设计[1]

摘 要:在激荡的网络背景环境下,通过对80后90后阅读趣味的审美流变的分析,籍此基础上进行针对80后90后的产业化设计,谋求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文化产业升级,在视觉上吸引受众的目光。

关键字:网络80后90后产业化设计视觉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探索

1、网络影响下的80后90后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网络逐渐演化成新时代的主题,也是商业运行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新兴的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站在时代浪潮的80后90后面临着一场技术的革命,网络媒体逐渐代替纸媒演化成现代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审美趣味随之而然的发生变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滞后的物质文化研究之间的矛盾正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走向。因为我们目前关于80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研究正处于一个萌芽阶段,不具备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对于他们审美倾向的了解还停滞于模糊的状况,对于这部分的研究开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可以弥补这一空白的领域。

每一个群体背后的审美趣味都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而社会现象也会影响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我们要懂得在80后90后这个群体中挖掘他们的审美趣味,为了更好的贴近现实,必须进行产业化的设计来满足80后90后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而目前并没有针对80后90后的产业化设计,多元而缺少主流的价值观正腐蚀当代的青年一代,寻找符合80后90后审美趣味的价值观和产业化设计任重而道远。

2、新文化产业的探索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壮大,研究网络文化和文化产业设计成为了热点的话题,无论在文化上的享用还是在经济上的推动都有重大意义。现在的年轻一代主要是80、90后,不一样的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赋予了他们不一样的审美取向,对于他们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掌握目前年轻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对文化产业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新一代网络主体的审美行为与视觉偏好和目标对象的关注度,进行产业化设计和创新,为从纸媒到网媒的过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方案,充分发挥纸媒的基础上结合网媒的发展给大众带来新的文化冲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80后90后从纸媒到网媒阅读趣味的流变和产业化设计的论证描述未来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首先,在了解80、90后审美趣味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文化设计,设计一些对应的文化产品。结合商业运作的知识,整合研究成果,设计出一套针对80后90后这一未来社会主力消费群体的新文化产业模式,并能够推广使用。

其次,探索目标群体从纸媒到网媒的的阅读趣味的审美流变,针对其显示的特点为阅读载体的转变指明新的方向,提供参考意见。

最后,以视觉营销为重点,研究好目标对象的关注度,进行产业化设计和创新,创造出能吸引商业大众关注新产品,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二、基于中外研究现状上的文化再创新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但是只是针对大领域的分析。很少拥有对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针对80后、90后审美趣味的研究还没有出现。并且,在产业设计这一个领域还没有完全的覆盖,只是停留在由于新产品的出现和大众欢迎的程度来归纳青少年一代的审美倾向上。在“80后90后从纸媒到网媒阅读趣味的审美流变与产业化设计”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出现,现有的80后和90后研究没有对其文化产业一一进行深入的挖掘。

(二)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具有针对性与专业性的研究,可参考内容非常之少。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只是简单的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在大领域内阐述自己的思想,很少将研究领域缩小,这样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很难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并且在研究该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将问题与各类学科联系,研究“80后90后从纸媒到网媒阅读趣味的审美流变与产业化设计”,需要结合心理学、传播学和文化产业相关的知识来支撑研究的观点,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

第二,数据搜集难度大,为课题研究增加了困难。对于80后90后审美趣味的研究不能只搜集某个地区的数据,我们的数据源应该在全国范围内获取才具有说服力,少量的数据只会让研究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很难真正达到以事实说话的效果。

第三,具体的商业策划方案不存在。因为执行该项目研究的人员都是人文类的专家学者,研究的意义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存在的状况,没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来满足青少年群体的需求。

(三)文化产业创新视角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研究与发现80后90后这个群体阅读审美趣味的变化,系统地总结出变化发生的特征。最后根据这一群体审美的特点,在视觉阅读这一新维度找到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有助于网络经济下的商家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占领

更大市场份额。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营销越来越受现代企业重视,以视觉营销为基点,结合当代网络的特点与80后90后的审美趣味,创造出一套全新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模式:代际产品消费设计模式。在文化快餐盛行的时代里,全新的产业模式有助于保证营养,增加可读性,吸引越来越多80后90后阅读的注意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借鉴目前在国内外网络阅读这一方面做的好的企业,总结其优势,并找出其不足之处,再结合中国80后90后一代消费者需求,分析产品消费代际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学习目前先进的营销理念,设计出一套全新的产业模式。

三、探索对象的选择和科学性

(一)探索对象的选择方式

以网站的主题为突破口,研究80、90后在网络生活中关注的方向,了解其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的途径。调查了解目标群体浏览网页时关注的内容,总结其在网络上的主要活动,例如,他们怎么参与网络社区活动,对于网络游戏的热衷程度等。

研究目标群体对于网页设计的偏好。相同类型主题和内容的网站,不同的设计风格会有不同的受关注度。了解新一代的网络阅读者和消费者对网页设计风格的偏好与选择、对色彩的敏感程度等。从而了解能对给80、90后造成视觉冲击的因素。最后,研究目标群体从纸媒到网媒后审美趣味的转变,探索纸媒到网媒转变的影响条件,充分发掘引导80、90后的审美流变的因素。如何从归纳的因素中寻找80后90后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对文化产业进行拓宽性发展和产业化升级。

(二)选择对象研究的科学性

“视觉营销:80后90后从纸媒到网媒阅读趣味的审美流变与产业化设计”课题选题富于时代性、前沿性和应用性,同时适应大学生研究群体的实际水平和实际状况,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题。这一选题研究的进行和成功,将有利于工商管理学生锻炼自己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设计合乎实际的产业化营销产品,促进学生尽快成长。本选题紧紧抓住了一个群体:80后90后;一类对象:纸媒到网媒阅读趣味的审美流变;一个目标:视觉营销与产业化设计。这样的设计将会把学生引导到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模式中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期待中去,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作为网络一代,80后90后的审美趣味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特别是网媒对纸媒的冲击,导致了这一代人审美趣味的独特变化。考察80后90后阅读情况,对于描述他们的审美行为方式和阅读趣味是可行的,以点带面,对于解释他们的审美行为,进而对研究一代人的文化特征也都有参考价值。

在此基础上,设计论证,开发针对这一代人的文化产品,特别是从视觉营销角度进行研发,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实际操作和成果的应用性推广

(一)资源整合与共享

本项目研究成员以往的知识积累和研究兴趣能够适应 “80后90后从纸媒到网媒阅读趣味的审美流变与产业化设计”项目的需要并对项目进行过多次深入讨论,在多次研讨中小组成员自觉的把兴趣与自身专业相结合。

在本项目开展前,小组成员已经搜集和积累了大量资料,涉猎了美学、传播学和文化产业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为项目的进行做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并且,就项目本身而言,该项目研究的前景乐观、操作性强、成果预期期待价值高。同时我们有优秀的指导老师作为后盾。文化需要大众化,网络时代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契机。80后90后的审美趣味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在研究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获取资料。针对性的开展文化研究对于文化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此外社会的转型也需要我们积极的推动研究。

(二)具体的操作方案

首先,在前期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需阅读美学、文化产业、社会学等相关书籍,积累理论知识,拟定“理论储备研读计划”并实施。

其次,在项目调查阶段,网络调查与问卷派发相结合,进行关于“80后90后从纸媒到网媒的审美趣味流变”的调查。并且,要咨询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讨论研究方案,提升研究水平。

最后,在项目实施阶段,对于设计的针对性产品营销计划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检查产品受关注度,校正研究方向。在课题结项阶段,撰写研究报告,经验总结论文,进行产品设计并积极推广。

(三)新文化产业的推广与应用

首先,紧扣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视觉营销。

在此,我们将目标市场定位于80、90后。他们作为社会未来的消费主体,整个目标市场是很庞大的,要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必须要有多层次的产品供给。以视觉阅读为中心,关注精神文化产品、日常消费产品,从图书、影视、流行歌曲、网络文化品、服装、饰品、化妆品、零用品等多个具体目标进行精细设计。

在确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我们再对其进行市场细分,根据80、90后之间的不同特点划分为两个细分市场。例如,对于80后,具体包括研究分析其多元化发展的审美趣味,多元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80后群体趋同性与个性化双向发展的特质;而对于90后,具体研究其求新异、重个性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审美趣味、研究其审美追求的新异化、个性化取向;审美的消遣性和单向度、直观化取向。

作为项目重头戏的视觉营销,我们主要在研究80后90后视觉阅读倾向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样本分析,探索其需求心理与文化需求动机,进行策划宣传。

其次,在宣传方面,采用多种渠道,为成果的应用打下基础。

一方面,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可操作的商业计划,联系相关的知名文化企业进行磋商,寻找合作伙伴。同时,将对于80后90后审美趣味转变和文化产业的缺失的忧虑形成报告论文提交政府,引起政府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视,希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通过传媒报纸和网络平台来宣传该产业化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现意义,用理论分析来验证其经营模式的创新性,以大众舆论的形式来影响现代人的思维观念,让课题研究理念深入受众的思想。

同时,在视觉营销的产业模式中结合80后90后的审美特点生产个别商品作为产品样本,在80后90后小范围试验,最终在市场上进行推广。

最后,以文化产品的丰富和产业链模式的最终被复制为推广目标。

在全面推广前,通过网络这一便利的渠道,设计相应的电子读物,同时在小范围内试点,收集网络读者的反馈意见,对产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找到一种适应消费者趣味的产业模式,进行市场运作,丰富合乎一代人审美趣味的文化产品市场。

设计产业链,并以产业链模式的最终被复制为目标,推动我们的研究,以使商业策划达到课题研究设计的目标。80后90后是未来的中流砥柱,了解他们的审美流变,也是从侧面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对未来社会的时代精神的把握,对他们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引导。我们的研究经验将对大学生创新研究的相关领域具有借鉴价值,比如以代际特征、代际行为描述为基点的研究模式对于其他领域的产业化设计具有广泛的启发意义。

注释:

[1]《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成果

下载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知识到观念 从观念到境界(胡永良)

    从知识到观念 从观念到境界 ——参加清华大学领导力与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胡永良 (2012年4月) 今年3月3—30日,受市委委派,我非常有幸参加了新余市清华大学领导力与执......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黄交军 (广西师范 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贵阳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 550005) 摘 要:以《山海经......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从使用人才到经营人才(共五则)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从使用人才到经营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对人才的管理理念应该从对人才的使用转变为对人才的经营,实现人力资源资本化。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这并不......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 时间:2004年4月21日晚7:00 地点:北京大学勺园多功能厅 李开复: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又来到北大,每次来到北大都是很担心,又是很快乐,快乐的是有一批非常聪明的......

    从“有神论”到“唯实论”[范文大全]

    从“有神论”到“唯实论” ——探微古人的灾害思想 金晓霞 直到现在,在一些偏远山村,年龄大一些的人,或许能记得“祈雨、祈晴”这样的活动,相传龙能够呼风唤雨,人们便尊龙王为......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 摘要:高校教务管理在大学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高校基层教务管理者能对教务管理工作研究透彻,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就有可能从优秀到卓越,成为专家型高校......

    从雷锋到当代雷锋

    从雷锋到当代雷锋 说到雷锋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因为从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向雷锋学习,要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直到上了大学我才深刻的了......

    从“统治”到“治理”(范文)

    从“统治”到“治理” 陶涛 一、“统治”与“治理”的异同 冷战后联合国有关机构文件中频频使用“治理”一词。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当时非洲形势时,就有了“治理危机”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