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用好高一新教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5:0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用好高一新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用好高一新教材》。

第一篇: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用好高一新教材

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用好高一新教材

叶佩玉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上海 200063)

摘要:上海市二期课改高、初中化学新教材在全市相继全面推开使用之后,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在教学第一线矛盾凸现。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上海市普陀区的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了四项行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化学学习;课程标准;新教材;实施方案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1)06–0020–03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1.问题的提出

第一届全部使用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三(九年级)化学新教材的学生步入高中不久,我区高一教学第一线传来了十分强烈的呼声:本届高一化学实在难教!

为此,笔者和“普陀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们一起,结合学员们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全区高一化学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选择了区内六所高中集中听课,并分别召开了教师、学生的恳谈会。结果显示:学生中87.6 % 认为高 一化学比初三化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少、进度快;35.7 % 感到学习中常有听得懂、记不住的情况;与高一其他学科相比,认为化学“很难学”的约占12.1 %、“较难学”的约占21.0 %、“容易学”的约占17.9 %。教师中几乎100 % 认为,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习得(例如物质的性质)习惯了依赖记忆背诵,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太差。

2.分析与思考

仔细研究高、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部分不同类型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上述问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引起的必然结果。

2.1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差异较大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年段,化学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怀着对化学的喜爱步入新的科学殿堂。因此,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学内容大多形象、生动。学生从模仿、记忆开始渐渐入门,较易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年段的化学进入了系统学习,学习内容涉足化学学科的核心领域,凸显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特征,理论性增强,综合性提高。从高一开始,课堂教学的容量就大为增加。学生不仅需要有对化学科学持续的兴趣,而且需要提高学习能力,逐步把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要求也提高了。

知识靠逐步积累,学习能力需循序渐进提升。如果高、初中年段化学教学设有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做合理的调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学与教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

2.2 高、初中年段的《课程标准》存在着某些衔接不当的现象(1)在初中《课程标准》里“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一重要化学基础知识仅仅出现在“拓展型课程Ⅰ”里,学习水平为“B”级。由于当前“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即中考)”只考“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所以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它被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基础型课程的《课程标准》里“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习水平要求却是“C”。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明显脱节。

(2)“物质的量”是科学计量的基础。在初中化学基础型课程里的最高要求是利用物质的量概念完成“计算微粒数”、“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三者的简单换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关系”,教学要求较低。初中拓展型《课程标准》“化学计算”主题下虽然有学习水平为“C”级的“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但是如上所述,这只能是形同虚设。而高一教材第一册练习中出现的第一个计算题就是“R„„与足量酸反应生成Rn+,已知0.9 g R 与足量酸反应生成0.1 g H2,„„求出R 的化合价和相对原子质量”,属于较高的“应用”水平。此外对于初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初三化学,教材里没有规范化解题过程的例题和要求,高中教材也没有,却有要求不低的各类计算问题,学生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3)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只要求“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学习水平为“A”级。在高中《课程标准》的基础型课程部分,学习水平虽然上升到了“B”级,但是要求却停留在“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没有关于“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哪怕是最低层次的学习要求。而学生从学习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开始,必然接触到大量氧化还原方程式,其中不乏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初中所学的方法无法配平的方程式,学生也只有继续“记住它”了。

(4)在初中基础型课程《课程标准》里只有“原子团的符号和名称”、“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学习水平都是“A”级。但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反复使用,学生们对OH、CO3、SO4、NO3、NH4 这些原子团早已滚瓜烂熟了。到了高中基础型课程《课程标准》里,学习内容升格为“离子”,学习水平上升为“B”级。高一第一章介绍了原子结构知识,提出离子概念之后,从第二章开始,不仅简单离子,而且较复杂离子OH-、CO32-、SO42-、NO3-、NH4+ 等符号作为化学用语频繁在教材中出现,不少学生很难转过这个弯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甚至直到高中毕业,书写离子符号时常常遗漏离子的电荷。学生的认知过程被割裂了。

2.3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足,应有的学习能力不强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进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处处展现着化学的魅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实验现象里有多少未知等待我们去解释和探求!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理应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很有兴趣。可是在问卷调查和对学生的了解中我们看到,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把化学仅仅看作是一门“要我学”的课程,把学习化学作为是在完成任务。这除了与我国当前整个教育现状有关,也与当前化学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初三学生虽然初学化学,但是学习不满10 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师生双方心理压力大,无形的弦绷得很紧,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情绪,以致教学中急功近利倾向比较严重。我国的教育评价沿袭至今,看重的仍然是纸笔考试。于是新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本就不多的学生实 验更为减少,不少演示实验被课件所替代,复习课时数大大增加,仔细讲、反复练成了实际存在的主要教学模式。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成了忙碌的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十分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

2.4 高一教师往往容易拔高教学要求,忽视初、高中的衔接 刚踏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虽然思想活跃,但是比较松懈,原有学习习惯的惯性很大。

高一任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送完高三学生的教师,从工作心理来看,他们需要“喘口气”;从工作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高三密度大、节奏快的课堂教学,习惯了面对知识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高三学生,最熟悉的是应试能力的培养。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深深 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很容易带入高一的教学活动中,自然拔高教学要求。如果疏忽了对自己教学对象的研究,就容易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反差。

怎样帮助全体高一新生顺利迈过从初中到高中学好化学的这一道“坎”?怎样立足于化学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怎样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付出应有的努力?高一的教学无疑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的创新乃是关键的关键。我们采取研究领先、实践为本,强化交流,促进反思等手段,以用好高一化学新教材为抓手,采取四项对策,架好高、初中化学学习的桥梁。

3.对策与实践

3.1 悉心研读《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理念的更新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解决来自课堂实践真问题的研究始终对广大教师充满着吸引力,为此,我们把研究的起点放在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读上。全体高一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读高一教材,明确高一学段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细读初中教材,对比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特点、教材特色的区别和联系,寻找高一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瓶颈所在。在对文本进行研读的同时,采用座谈会、谈心等方式,积极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水平、知识技能储备、学习化学的情感以及学习困难所在等等。

以教研组或区域小组的形式定期研读,定期交流。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作为核心成员,分组及时对研读成果进行归纳、梳理,提出教学建议。3.2 精心设计化学《课程标准》和高一新教材的区域实施方案 在上述集体研读、小组研究的基础上,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着手设计了“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高一新教材普陀区实施方案”。方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课程内容与要求,二是各章节方案的细化。

针对《课程标准》里初、高中年段间急需填补的“漏洞”,根据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急待优化的需要,我们的方案把教材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改造为“走进高中化学”。新的第一章保留了教材中原第一章的内容,增加了复习初中学过的物质分类、物质变化的知识,进而寻找不同类型物质相互之间转化关系的内容。我们对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新高度审视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知识,感悟“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复习整理初中所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自行梳理、揭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完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学习“。真没想到这些反应的背后还有那么多新知识!早知这些规律,何苦在初三花那么多时间去记那50 多个方程式呢?!”、“现在学得进、印象深”。几所学校的高一学生学完后不约而同地这么说。

我们在方案里还增设了第二章“化学计量基础”。对“物质的量”明确提出要达到“掌握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之水平。将“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内容集中在这一章内学习,把“学习水平”的要求设计为可供各校选择、“因生而宜”型的,但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学习并掌握规范化的解题过程与表达。要求同学们能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掌握不同定量计算背后共同的规律,提高应有的计算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在第三章的“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里增加了“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内容,规定只限于以教材涉及的方程式为例,学习反应物中只有两种(或一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在“各章节方案的细化”里,我们对每一章提出了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内容、能力要求。在每一章内设有细化到每一节课的实施策略、教学建议、师生活动研究等等。

工作室的学员们作出分工,根据全区高一化学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全体任课教师介绍和解读上述方案。每章教学结束后,各校及时反馈、交流,研讨存在的问题,修正方案。3.3 用系列范例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具有“稳定性”的特质,原有教学行为、教学习惯的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们非常重视抓住典型课例,通过研究,推出公开课,提供样板,开展实景研讨。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第一课时,我们选择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一所普通完中各上一节展示课,然后,集中研讨怎样从自己教学对象实际出发有效地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掌握更贴近反应本质的科学概念。鲜活的课例帮助老师们以个人的经验来观察他人的经验,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比较深刻的过程的感悟,“产生灵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教学思路。”(老师的原话)

在使用高一新教材的过程中,区内外化学教师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是十分可贵的“珍宝”。我们组织教师们积极听课学习,把它们收集起来,通过初步研究,形成系列好课、好环节(指好的教学环节),作为范例用于教学指导,深受大家的欢迎。3.4 及时编撰学生学习手册

作业是一种教学评价,可以起到巩固、延伸、反馈教学效果的作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和高一新教材普陀区实施方案”需要一套体现课改思想、细化课程标准、符合学业水平要求、体现区域特色的学生学习辅导和作业系统。

我们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以工作室成员为骨干,集中全区众多高中化学教师的智慧,编写了《普陀区高中化学学习手册·高一年级》(以下简称《手册》)。《手册》包括学生作业和化学实验两个部分。“作业”包含基础与发展、生活与经验、统一与选择三个方面,通过精选和编写,供各校师生选用。《手册》设计的学生实验以比较开放的实验报告形式出现,有利于保障学生有机会动手实验,有利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质疑能力的培养。

实践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全区高一师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普遍感觉愉悦,区化学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渐成常事,各校化学课堂的面貌变化明显,无论从全区高一及高二年段的化学质量调研、高考化学平均成绩还是化学特长生的涌现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教学质量提升的表现。愿我们的收获能与诸位同仁共享。

参考文献:

[1] 帕克·帕尔默 著,吴国珍、余巍 等译.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霍益萍.从精英到大众——对高中教育历史性转折的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2002(9).[3] 云南省教育厅.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高中化学新教材评价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结构观、建构观、整合观和发展观

新课程新教材的教与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观念和思维-----转识成智:从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体系的灌输到对学生进行聪明的培养。新教材转识成智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教育本原的回归:古代的哲学家渴望的是培育聪明,现代学校的学生往往单向被灌输的是知识。这样学生成了知识的留声机,而没有通过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聪明的人。我在对新课程实施调研时,面对那些新课程实施的困惑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新课程新教材的栏目设计实施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的知识要求降低后我们的学生比用旧教材与教法的时候聪明些了吗?!”,我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是的,假如我们还是用老眼光看问题和用老办法处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与学,我们是会步履维艰、事倍功半的。因此,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材,新教材的实施需要新理念。

那么,高中化学新教材是如何体现结构观、建构观、整合观和发展观呢?

一、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新结构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新教材是在高中整个课程框架下建构的,是科学领域之下的一个学科,由8个课程模块构成,分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新教材较之现行教材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个教材来看,新课程的新教材改变旧教材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本位、学科间缺乏整合的面貌,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突出培养学生的整体聪明;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STS内容”,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始

终,富于整体联系。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很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都是学生们所喜欢的。

新教材结构主要有下例特点:

1、可靠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新教材弱化了学科知识体系、淡化对知识的过深过难要求,抑制了对学生过早的专业化倾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

必修模块新教材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力求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新课程的时代特色。

3、良好的选择性、层次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新教材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来更好的实现课程的选择性。新教材分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这样能适应不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不同爱好和需要保证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使高中化学具有选择性,层次性。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都有相同的学分和学时,有利于学生灵活安排和组织模块教学,也便于学生进行对模块的选择和调整。

4、适当的综合性和合理的均衡性。“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模块能实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熟悉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样新教材就具有适当的综合性和合理的均衡性。

二、新教材的新建构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客体所以能被熟悉,熟悉所以能够实现,都是以活动为基础的,熟悉起源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在社会一定价值引导下师生主体间通过体验、交往和生产而自主、客观建构以系统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经验和意义的一种非凡的反映活动。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课程需要我们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新教材通过设置的栏目,促进实际教学中“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新教材创设了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与分享;通过对科学家探究过程的介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新教材改变学科中心的传统教科书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例如,新教材设计从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创造性的意见,不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反思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等等。教科书还注重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等。体现社会发展对化学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新教材重视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亲历性。新教材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爱好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新教材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练习、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为一体;新教材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版面设计做到人性化,力求活泼大方,美观淡雅;文字尽可能精炼流畅,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可读性;适当以图代文,以表格代文,以增大信息容量,激发学生的爱好,引发学生思考;新教材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设置各

种栏目以利学生自学或复习从而能实现学生知识地自主构建,并为教师教学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新教材的整合观

课程整合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脑科学研究指出,脑是以整合的方式而非分散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加工的,知识越整合就越易于学习。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分化和综合本来就是客观世界的两种基本的变化方式,而所谓的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结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不论是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设计还是活动取向的超学科的主题式课程整合设计,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课程整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实践的世界。新教材的课程整合有六种不同的设计策略:

●学校本位的设计,即在学科的框架之内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平行设计,即将两门相关的学科的某些主题安排在同一时间教学,而把建立两门平行学科之间的关联的责任交给学生;

●多学科设计,即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正式的单元或学程里;●跨学科设计,即将学校课程中的所有学科有意识地统合在一起而形成常规的大单元或学程;

●统整日设计,即完全从学生生活世界或好奇心出发而开展活动。教师对可能要学习的单元可能毫无预备,但要使活动有效,必须知识广博;

●现场教学。这是跨学科设计的一种极端形式,以学生所在的学校的环境及日常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学习。如研究性学习内容是一种完全的整合设计。

四、新教材的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把每一个普通人都按照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来培养,课程脱离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学术化、专业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新教材高度重视了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改变旧教材内容繁、难、偏、旧和教师与学生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儿童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教育是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将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新教材的内容设计注重面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面向学生四周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面向社会的现实实际和发展需要。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新教材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教材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从新教材中随处可见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人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具有的感人魅力。

由此看来,新教材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概念的重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新教材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模块,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其次,增强新教材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教材内容的选择自主权,拓宽学生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转载】

第三篇:走进新课程 用好新教材

走进新课程

用好新教材

——苏科版数学实验教材培训讲座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向纵深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用好新教材,有必要认真思考有关课程改革和教材使用的若干问题。

一、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的时候,如果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那么就难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投身改革的自觉性。

众所周知,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就是要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人才。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实际上就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在“传承文明”。走进21世纪以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承文明”,更需要“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增强民族创造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的教育功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基础教育课程应当进行改革。

当今,“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理念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对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有一种“职业敏感”——这些理念预示着基础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过去,人们习惯于把人生分为“读书”和“工作”两个截然割裂的阶段,而“终身学习”的理念则要求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学习”。这样,基础教育就面临着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时候,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仅要管“当前”,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因而,基础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教学活动也应相应地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新课程应当确立的基本理念

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反映了正确的或错误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先导和保证。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的过程中,确立以下的教育理念是必要的:

1、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应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这里,我们有必要思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教育可以使人得到什么样的发展?(2)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什么?(3)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2、教学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获得发展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思考:为什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怎样才能成为主体?)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思考:如何实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4、学科(数学)教学不是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是学科活动的教学。

任何新的教育理念的真正确立,不是仅仅“懂”了、能说了;而是要“会”用这 些理念指导实践、改革教学;并在不断的“悟”的过程中,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己的 思想。

三、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简介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苏科版数学教材根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于2003年10月通过教育部审查。

1、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详见科技出版社的教材介绍,下同)

2、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3、教材的主要特点简介(1)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2)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3)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

(4)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5)注重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标准》的理念

四、新课程、新教材呼唤课堂教学改革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只有在学校里、在课堂里、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地进行着,必须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认真探索,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功。

1、认真理解、深入钻研教材,有创造地用好教材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在理解、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理解和钻研教材,特别要注重弄请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想。比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情景?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如何进行恰当的引导以达成目标?只有以此为“基点”,才能拟定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突出地表现为两点:一是选择更好的、更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材料(比如,如果课本中使用了城市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景,农村的学生不熟悉,那么教师应当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相应的材料);二是把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转

化为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必须指出: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应是惟一的,更不能是僵死的。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至少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又必然引导到学科的本质,处理好“生活化”与“学科化(数学化)”的关系;

(2)课堂教学的目标真正多元化,特别是能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之中;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富有个性地学习(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4)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5)课堂教学应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惟一目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五、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实施新课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在新课程的实验阶段,师生对“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必然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而 发生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情况是难免的。

(2)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应当多大?

学生探索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必须给学生的探索活动以足够的“自由度”。如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时自己暗暗地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并要学生达到它,那么这样的“探索”活动就会妨碍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甚至在实际上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注人”。

(3)“传统教育”的优势如何继承?

(4)“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会不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 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但这种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考虑到大班教学的现状,以及一部分学生由于在知识技能、能力和人格方面实际存在着缺失,他们难以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有可能更加困难。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比如,当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又如,课外作业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再如,测验、考试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重考”(复反馈)等等。

(5)课堂教学的改革与评价的改革如何协调? 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差异的发展,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评价的目标是否真正多元化,特别在非知识技能领域里的评价(如成长记录袋等); 评价的方式是否真正多样化(比如,推迟评价的方法等);

考试(特别是终结性评价的考试)如何切实地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来命题。

(6)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用“学科的眼光”看世界,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相关素材,积极开展学科的“课题学习”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开发校本课程; „„

第四篇:走进新课程用好新教材

走进新课程 用好新教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一、语文教学更趋生活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过于追求知识的的传承,过于强调统一、集中,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更趋生活化,就是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首先,要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如:在学习《自选商场》一文时,把课堂布置为商场式,小朋友扮成顾客和售货员,要学的生字和词语就是商品,在这样的环境里,小朋友们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怎么会不思潮涌动呢?而此时的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的伙伴,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活力四射。其次,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小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我就让孩子们作调查,调查的内容是:

1、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

2、路上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3、你以后会怎么做?

小朋友兴趣盎然地去调查,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都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卫生,不再乱扔垃圾。小朋友在学习中参与了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如学习“春天”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小朋友走进春天,我就让小朋友在课余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并让小朋友用日记写下来,还在每周四的班会课上举行“日记展示会”。这样一来,既引导小朋友关注了生活,融入了春天,还培养了小朋友的语文能力。

再次,方法上有所创新。语文课的活动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如通过看、做、唱等方式,让小朋友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非本性活动方式统统拿来。例如,在春天里,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出教室,去观赏校园里的迎春花、桃树,亲自观察它们分别是怎样开花的,色彩如何,形状怎样,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唱一唱春天的歌曲《嘀哩、嘀哩》、《小鸟、小鸟》等。又如,在学习《夏夜多美》一文,让小朋友入情入景演一演,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了原来助人为乐是最美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自己去吧》一文后,让小朋友去生活中做一做自己很想做但又没有信心做好的事,体会到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二、在角色转变中放飞学生的个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教师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学生必须服从。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能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学。而此时的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新课标提出要让低年级的小朋友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参与识字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我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你就会觉得他们的思维是那么另人惊讶,是那么另人兴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中的生字时,我说这一课的生字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孩子们立刻举手如林,说“闷”“伸”“阵”都是前鼻音:“伸”和“阵”还是翘舌音,翘舌音的还有“潮”“湿”“虫”;又说“伸”“消”“搬”“哗”都是形声字;在识记字形时,有小朋友说搬东西要用手,所以“搬”有一提手旁;还有小朋友给“闷”编了个字谜——门把心给关住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给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了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对主动识字的愿望更高了,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并有了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的愿望,还能纠正商店、路牌上的错别字,这不就又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水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尽量地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自己去读懂课文,让他们会读课文。在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了,而是成了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书声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吗?那就快快读课文吧!”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把你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把读懂的内容说给自己小组的伙伴听。在交流中,我让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文本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文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所以春雨是彩色的。”„„学生的灵性得到了升华。

在充分的阅读中,小朋友全心地投入到了优美的语境中,全心地去阅读,引领学生《看电视》,体会到家庭的温情和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走进《两只鸟蛋》,体验到“我”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会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

当然,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同,那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肯定也会不同。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曾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赞许。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有个性地去阅读。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时,小白兔看到燕子飞得很低时,心里怎么样?你会怎样读这句话?一位小朋友满脸疑惑地读了起来。我就说,哦,你看到燕子飞得这么低,觉得很奇怪;又有一位小朋友高兴地读了起来,我又说,今天小燕子来给你作伴,你很开心„„这里,我不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地按照我的意愿去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将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和融合于朗读之中。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词语、句子孤立了起来,总是要求学生进行着“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之类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能将新教材中富有文学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表达。在《荷叶圆圆》一文学习后,我让小朋友说说,你会把荷叶当成什么呢?学生灵感的火花被点燃了,荷叶也更美了:“荷叶是我的帽子,我在荷叶下,觉得整个夏天不热了。”“荷叶是我的故事书,我在荷叶上读到了许多夏天的故事。”„„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是多么富有灵气呀!他们的个性也在这独特的体验中得到了放飞。

第五篇:勤家访 架桥梁

勤家访 架桥梁

在日常的教学中让我深刻意识到,要想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走进学生的世界,去了解他们,关爱他们,那么家访工作就非常必要了。今年我家访的对象是六年级小学生,因为六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家长关注、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

本学期的几个周末,我走访了十几个学生的家。通过家访了解到了许多方面的信息,增进了和学生的感情,架起了和家长共育的桥梁。家访的目的是通过和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家访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完成作业和特长情况,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委婉的劝导家长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意见,有什么要求,请家长以电话或者到校向班主任及时反映。向家长了解对学校、老师有什么要求或者意见建议。家访的气氛是非常融洽,家长也乐意接受家访,并很热情客气地招待,孩子也在一边诚恳地听着,表示继续努力学习,使得各学科都能均衡发展。对刚刚开始寻找独立自我的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六年级是青春梦想刚开始的时候,这时候孩子的每一点滴都需要家长和老师们去呵护去关注。

家访工作帮我解决了许多无法在学校解决的难题,也些许摸索到做家访工作的一些经验。

一、家访工作要及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之撞击产生火花,燃成照亮他前进的火把。今年我们班其中有一个学生尤其令我头疼。他不遵守纪律,迟到、任性,特别爱耍脾气,作业是没有动过的。我虽然在他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成效甚微,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开始了家访工作。初次家访我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他的母亲父亲因出外不能经常回家,家里只有爷爷和奶奶,没人去关爱这个小朋友,他不能享受到一个正常家庭的温暖。从此以后我更加主动的关心他,加强了对他的工作。以后的次次家访使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他身上存在一般同学不具有的优点,能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强,重感情,孝敬奶奶。有一次家访,我同他谈心,肯定了他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他存在的不足,并给他提出了希望。当离开他家时,他奶奶讲了这样一句话:“你看老师对你多好!”这时,我看见他眼里含满了泪水。我猛然间感到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接近了很多。这次家访后,他更加愿意接受我对他的教育。因此,老师应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情需求,不失时机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情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地情感素质。

二、在家访工作中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积极向上。

有一位学生,性情孤僻,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很差。但他的智力水平并不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我带着疑惑进行了家访。原来他几乎把全部地课余时间都放到小动物身上,专门为猫准备了一整套生活用具,每天不厌其烦的为猫倒屎、洗澡。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多次和他谈心,并且鼓励他好好学习,树立信心。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工作以及家长的密切配合,终于使他有了转变,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因此,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次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以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在教学中,我对家访工作一直非常重视,针对当前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增多的情况,我经常有目的地进行家访,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家访及时地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用我一颗火热的心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使他们能象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家访工作,并且善于做家访工作,架好这条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桥梁。

下载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用好高一新教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用好高一新教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走进生物新课程用好生物新教材 摘要: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正式出版。9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中日交流中架桥梁

    在中日交流中架桥梁 2013年10月9日《人民日报》第六版 图为刘甚秋在北京大学日本校友恳亲会上致辞。 刘甚秋,河北香河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先后就职于北京大学经济......

    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作者:陈经佳 文章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08-3-24 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陈经佳 本文重点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浅谈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浅谈 品读与研讨《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后的体会 作者 李双峰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教材的......

    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均川中心学校课外访万家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育人环境,维护教育良好形象,推进教育科学......

    相助架桥梁 真心为民办实事

    相助架桥梁 真心为民办实事本网讯(彭春桃)胡国英自2007年担任共联村劳动保障员这个职务以来,她认真学习各项业务知识,深入基层了解村民的劳动需求,为村民和用工单位用心建立起一......

    走进化学新课程 用好化学新教材(五篇范例)

    走进化学新课程 用好化学新教材 一、激发新思维,创快乐课堂 使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进行课程改革,才短短的8个月,就已经显露出它的优势:家长感受到孩子对化学......

    高中化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共五则范文)

    高中化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