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中再现论和表现论

时间:2019-05-14 15:3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理论中再现论和表现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理论中再现论和表现论》。

第一篇:文学理论中再现论和表现论

3、再现论、表现论、形式论

(1)再现论

再现论文学观认为,文学的本质是真实的再现生活,真实地呈现、复制和模仿某种生活原型及其背景。

再现论是人类最早的艺术观。在西方以摹仿说为中心的再现理论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都确信文学艺术的本性在于对自然的摹仿和再现。早在古希腊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就有“艺术摹仿自然”的提法。后来,亚里士多德曾把“摹仿”作为文学理论的“首要的原理”来讨论。达·芬奇、莎士比亚、库尔贝、别林斯基等都是再现论积极倡导者。

再现论从文学的外部关系上看待文学本质,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但这种观点过分强调客体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看不到文学源于生活还可以在观念中改造生活、创造生活,从而使作品超越现实生活。文学艺术是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应该从人的能动创造性方面去理解,而不应该仅仅把它看成是现实的复制品和替代物。事实上,艺术家所“摹仿”的是他所眼见的自然,作家所“再现”的也是他心目中的现实,这里无不体现了创作主体心灵的发现和创造。现代心理学试验已经表明,人的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括着创造,不仅视觉形象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和创造性,而且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都有心灵潜能和经验定势在发挥作用。所以,无论是艺术家的视觉组织,还是艺术家的整个心灵,都不是某种机械的复制装置,更不能把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再现看作是对这些客观事物偶然性表象所作的照像式复制。在旧唯物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再现论的缺陷,就在于忽略文学创造的心理机制,低估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把文学看成是某种与生活同质的东西。

(2)表现论

表现论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作家的心灵表现,是创作者抒情言志的产物。在这一派看来,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心灵所浸润的创造物。在审美对象化活动中,作家主观世界的意识、心态、感情、理想等因素都需要得到物态化的表现。创作活动就是主体的对象化、情思的形象化、意象的造型化、审美意识媒介化的过程,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对象化表现的结果。

表现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毛诗序》曾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把诗的产生看作是“志”和“情”的必然产物,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论。此后的一些文论家和作家,如陆机、钟嵘、司空图、严羽、汤显祖、李渔、叶燮等,都是表现论文艺观的代表人物。如叶燮在《原诗》中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论述。

在西方,柏拉图曾把文艺看成是灵感的表现,是主体精神“迷狂”的产物。后来,德国的康德把诗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明确表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给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后来,表现论文学观经过克罗奇和科林伍德的系统阐述,形成了现代表现主义理论流派,对20世纪西方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表现论侧重从作者的角度解释文学的性质,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强调主体感情和想象对作品的推动作用,以及作者驾驭、改造对象的自由,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许多深刻的揭示,这正好弥补了再现论所忽略的主体性,在理论上有重要贡献。然而,表现论把人的情感和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看成是与外界无关的、纯粹主观的东西,把文学从客观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波里出来,简单地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作家本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宣泄、自我欣赏和自我确证,过分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又有着明显的片面性。

(3)形式论

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的本质主要在它的艺术形式,在于作品媒介形式的结构组合。形式论与再现论和表现论一样,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而是一种包含了不同学派观点的文学主张。其主要观点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形式论”,即认为文学艺术的性质就在于色彩、线条、语言、声音等形式所激起的心理效应,是客体的形式因素与主体心理节奏形式表现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象的自然形式的人化,也是人的心灵形式的对象化。克拉夫·贝尔将其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康定斯基则称之为“与人的心灵相应的形式”。二是“外形式论”,即认为文学艺术的性质就在于各种形式要素的规则组合与编排,在于这种组合编制形成的“秩序”和技巧,对于文学来说,就在于它的语言符号形式和如何组成语言符号形式的表达技巧。这种文学观在二十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文论中得到系统阐述。

形式论文学观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一,它赋予了文学形式以本体论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以艺术形式的眼光把握文学的新视角,这有利于我们重视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其二,形式论把现代语言引入文学研究,强调语言媒介、语言功能的自主地位,沟通了文学同语言学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人们认识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形式论的理论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对于艺术形式的过分倚重和强调,容易导致对文学内容的轻视和否定。另外,形式论的代表如俄国形式主义者、法国结构主义者和英美的新批评派,唯一关注的是文学的语言形式和文本结构,断然否定作家、作品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这样的“形式自律”观,不可能真正揭示文学的本质属性。除了上述不同观点外,中外文学理论史上对文学性质的解释还有认识论文学观、主体性文学观、生产论文学观、文化论文学观、文艺心理学文学观、人性论文学观、读者反应论文学观等等。

第二篇: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聂婷 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1班 20082430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堪称中国的民族魂。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可谓整个时代的缩影。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作品,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黑暗的社会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在整个民族被压迫阶级及少数进步人士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时候,鲁迅用他的笔写出了赤裸裸的现实、血淋淋的人吃人现象,用他的文字给黑暗的统治阶层沉痛一击。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封建吃人的礼教进行过尖锐的批判。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与第一部《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祝福》《离婚》《伤逝》中对妇女形象的创造更为典型。祥林嫂,爱姑,子君,作为三个悲剧妇女形象,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都失败了。她们悲惨的结局,深刻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鲁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表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主要谈谈鲁迅小说集《彷徨》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以《祝福》《离婚》《伤逝》中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形象为典型代表。

祥林嫂,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四条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折磨。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当她的丈夫死后,针对是否守节四权有不同的要求。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鲁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祥林嫂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临死时发出的关于地狱的疑问虽然是她对封建社会有所怀疑。但她的反抗也具有强烈的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所吞噬。

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颇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的被迫离婚,说明当时在农村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然是悲惨的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爱姑从敢于闹事到妥协,从“母夜叉”、撒野、泼辣到唯唯诺诺。爱姑的悲剧,说明了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逃脱不了遭人践踏的悲惨命运。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为了不离婚作出一系列抗争行为,但其实她的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统治着。因为女子被休在她的潜意识里是比做寡妇还耻辱的,所以她的抗争意义有很大的局限性。

祥林嫂和爱姑虽然反抗方式不同,但最终都失败了。她们的悲剧,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同时,也表现了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子君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反抗精神,最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她与祥林嫂爱姑不同的是,她受过知识的熏陶,是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她为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争取自由,对封建礼教制度和婚姻观念采取蔑视和挑战的态度。她试图通过背叛封建婚姻制度来争取女性自由,通过资产阶级个性主义的新式武器来与封建制度做抗争,这是中国妇女的一大解放,也深深震撼了封建制度牢固的根基。然而子君的反抗最终由于自己的软弱性及未褪尽的封建观念而走向了失败。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不持久不彻底,脱离了经济改革谈妇女解放只能是空话。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自立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是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子君的可悲之处,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

鲁迅通过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个任务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在封建礼教制度下被压迫的妇女悲惨不幸的命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小说中对女性悲惨人生的讲述使得当时的世人纷纷反思社会吃人的现实。如何让女性获得解放和自由,使其拥有做人的权利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摆脱被压迫的命运,是鲁迅先生一直思考的问题。鲁迅一直以来主张与封建社会及制度进行坚决的抗争。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形象也一直在为争取做人的权利作出反抗与挣扎。而之所以她们都失败了,鲁迅认为,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第三篇:论企业文化的礼仪表现

学 号:

国 际 交 往 礼 仪 结 课 论 文

论企业文化的礼仪表现

一、导言

1.1 写作的目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一个被集体忽视的问题——只注重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等内容的提炼,而轻视、甚至是漠视企业商务礼仪的培育。事实上,企业商务礼仪同企业规章、企业品牌等其他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文化要素一样,也是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中外一些著名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设计和培育一种高雅、鲜活的企业礼仪.对于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1.2相关研究现状

特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堪称企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这本书表示随着企业文化概念的普及,各类组织越来越意识到其对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不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实践领域的经验总结也使人耳熟能详,诸如休利特和帕卡德创立的“惠普之道”、韦尔奇在通用电气进行的“文化革命”、戴尔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沃尔玛的营销文化等。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例如联想的创新文化、华为的“狼文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礼仪文化的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要突出在“建”字上,切忌重口号轻落实;重宣贯轻执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基于策划学、传播学的,是一种理念的策划和传播,是一种范文化。

2.1.2企业礼仪文化

企业礼仪是指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礼仪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也是日常例行事物的一种固定模式,如处理公共关系的方式、信息沟通关系、仪式和典礼等就是企业礼仪的具体表现。它表征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塑造着企业形象,使员工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自觉的调整个人行为,增强为企业目标献身的群体意识 2.2意义

2.2.1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

3、企业文化对员工起着内在的约束作用。

4、企业文化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2.2.2 企业礼仪文化的意义

企业礼仪是企业的精神风貌。它包括企业的待客礼仪、经营作风、员工风度、环境布置风格以及内部的信息沟通方式等内容。企业礼仪往往形成传统与习俗,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它赋予企业浓厚的人情味,对培育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通过养成而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时,企业礼仪就成为了企业习俗。企业习俗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形成的习惯做法。这种做法沿袭日久,是全体员工默认的、心里的、自觉遵守的规范,而不是强迫的、书面制度式的规定;是一种“软约束”。摩托罗拉公司有着非常好的员工交流沟通习俗,如总经理座谈会、恳谈会、对话会和业绩报告会,员工可以和公司决策层、经理层等进行直接沟通。2.3 原则 2.3.1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

2、表里一致

3、注重个性

4、重视经济性

5、继承传统

2.3.2企业礼仪文化的原则

1、诚实平等

2、规范有节

3、与时俱进

三、分析问题

企业礼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但现阶段存在着的问题就是忽视企业礼仪的培育。

当前,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就是注重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等内容的提炼,而忽视企业礼仪的培育,以至于企业文化建设漂浮在空中,没有落地生根,因此更没有达到高层经营者预想的效果。我们认为企业礼仪的培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如果基础打不好,则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楼就不会牢固。

良好的礼仪有助于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相反,不好的礼仪则有可能形成企业不良文化,甚至企业反文化。因此,培育企业良好的习俗、礼仪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特别重视礼仪养成教育,我们认为,礼仪教育也就是培养员工日常工作行为规范。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在《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中,将企业典礼、仪式列为企业文化构成5项要素的第4项要素,他认为企业应通过仪式、礼节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工作程序、办事标准,并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国外企业就非常重视培育企业的礼仪。摩托罗拉公司有着非常好的员工交流沟通习俗,如总经理座谈会、恳谈会、对话会和业绩报告会,员工可以和公司决策层、经理层等进行直接沟通。美国希尔顿饭店自始至终地重视培养员工的礼仪,其员工的文明礼仪教育形成的微笑服务享誉全世界。唐纳·希尔顿每到一家希尔顿饭店,问得最多的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良好的礼仪使希尔顿饭店度过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走出困境,步入坦途,并带来了巨额丰厚利润。因此要想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良好就要做好企业礼仪文化的发展。

四、解决问题

事实上,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从心底里产生对他人的尊敬之情,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非常细小的环节,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在一个企业中,商务礼仪则是企业形象的体现,是企业员工素质的反映,是企业文化的外延。

企业礼仪的形成是企业负责人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够形成的。形成良好的礼仪关键在于企业领导按照企业的使命、宗旨和发展战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培养良好的习惯,注意去掉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习惯,这有助于形成共同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企业文化建设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着装统一等等。培育良好礼仪的基础是从日常工作中的员工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并以此为突破口,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天长日久,必有成效。

根据专家研究,要使一个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就必须把这种行为强化17遍。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企业礼仪不仅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而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五、结论

礼仪是企业文化的外延,是员工综合素质的体现。礼仪文化建设对企业形象和企业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礼仪文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所以在为了企业发展需要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需要注意礼仪文化的养成及保持。

参考文献

[1]周环.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2]牛士龙.顾客价值研究评述及其展望[J].市场研究,2013,08:38-40.[3] 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7-1.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历史课的再现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论历史课的再现教学

摘要: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再现教学的实施则能以文字材料、视听辅助材料为载体,把握历史的时间、空间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从而出色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再现教学;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是借助各种手段使历史现象再现,然后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概念,再从历史事件或概念的联系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历史的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史学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那么,学生不能算是认识了历史。因此,充分研究历史教育的作用,提出能使学生切实了解历史,获得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历史课的专有教学方式,应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课题。

一、实施再现教学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教育的功能要通过历史教学来发挥的。在历史教学中,“不仅是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辩证的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是通过历史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授,从中挖掘出相关人物的光辉思想和优秀品德,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和建立完好的人格”。“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史论统一性”的特点。其中,“具体性”和“史论统一性”即事实与理论的统一性是许多学科都应具备的条件,并非历史学科所特有。但是,列于首位的“过去性”,却揭示了历史知识的特点。

历史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历史的过程,它必须遵循认识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因历史知识的存在形式而具有其有异于其它课程的特殊性,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存在决定意识,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历史存在的角度探索历史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手段。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论学校精神文化的表现

论学校精神文化的表现

姓名:巨妍学号:20101797 专业:对外汉语 学院:文学院 摘要:学校文化指的是学校里所有人员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总体文明样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校徽、校训、校歌、校服以及学校的碑铭雕塑上。

关键词:学校文化 ;精神层面

一、校徽——文字和意向

校徽是设计者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在办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人文精神设计出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文字、色彩的图形。我国的校徽多是圆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圆象征着团结,圆满之意。校徽中一般具有两种因素,文字和图形。文字向人们说明学校的名称,建校时间等等,图形向人们展示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以黑龙江大学校徽为例:

黑龙江大学的标志为昂起的龙头与草书龙字相融合,构成主要视觉形象,标志左侧龙头与下部流畅的曲线构成的图形又与“学”、“子”二字相呼应,龙身与龙尾巧妙构成英文“UNIVERSITY”字头“U”字母,暗示着中西文化的融合,象征黑龙江大学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整个“龙”字在色彩的选择上也颇为讲究,采用了具有中国典型文化特征的红色,既弘扬了传统又与国际接轨。黑龙江大学校徽由学校标志和校名的中英文形式组成。整个标志每一方寸都深深蕴含着黑龙江大学如昂首腾飞的巨龙,是龙江莘莘学子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是黑土地上年轻一代的精神家园这一理念。标志整体风格洒脱飘逸,极具现代气息,同时又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融合,学术自由与民主精神的结合。

二、校训——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

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总而言之,校训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校训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

校训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凝练性,校训一般是八个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学校的校风校貌。二是独特性,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因此,校训也体现出了多样性。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校训体现出了一个大学的特色与个性。三是督促性,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是相对稳定性,校训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行为准则为广大师生所遵守和铭记,一般不易改变。

校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引经据典型,如黑龙江大学校训:博学慎思,参天尽物;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是体现学校特色的校训,如东北师范大学校训: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三是立志型校训,如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北京大学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桂林中学校训:专心志,忧天下。

三、校歌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一个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校歌是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优良传统,是学校优良校风及教风、学风的高度概括,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它在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歌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是反映学校的地理位置,如湖南大学校歌: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二是反映学校的价值追求,多是以学生的口吻表达出来的,如北京大学校歌:《燕园情》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忆昔长别,阳关千迭,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三是反映学校的历史文化,如成都第四中学校歌:穿越历史风云,历尽时代艰辛,植根中华大地,屹立锦江之滨。啊,石室。文翁永存伟业,学风辉耀古今。荟萃

无数英才,哺育万千先驱,明窗翰墨书声,光大石室精神。啊,石室。学子勤奋进取,志在中华振兴。

四、校服

校服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校服最早出现是为了消除阶级差别,推进教育公平。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中国大陆的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都是以运动服为校服,颜色常以蓝色、黑色和红色居多,搭配一小部分白色或黄色。夏天的校服通常是白色衬衫,有些学校的女生夏季校服是裙子。多数则为男女统一的裤子。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加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攀比现象,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我国最早的校服出现在1901年清末学堂中,那时的校服是从官员的朝服改变而来,体现了当时“学而优则仕”的教学理念。辛亥革命之后,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中山装曾经是中国男子最常见的衣服之一,他的创始人就是孙中山先生;三十年代: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这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到了建国初期,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军绿、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军绿、藏蓝成为当时的流行色。文革时期,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压制,这个时期,类似军装的绿装校服被学生喜爱,成为校园里的主流着装。到了七八十年代,运动服一统天下,成为校服的统一样式。

五、碑铭雕塑

校园里的碑铭雕塑也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碑铭大多格式整齐对仗,文辞优美,反映了一个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黑龙江大学碑铭:兴安龙江,山高水长,巍巍上庠,气象泱泱。作育英才,振翮远翔。弦歌不辍,刮垢磨光。格致穷理,唯实是尚。人文精神,以张以扬。碑铭虽只有短短五句,但却意义深厚。将黑龙江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的厚重感、对伟大的人民教师的赞颂以及对学生的希望寄托一一道尽。

学校的雕塑不仅具有美化意义,还具有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如北京大学百年校庆雕塑。北京大学百年校庆雕塑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中的湖心岛上。这座雕塑是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揭幕落成的。它是把北大百年校庆的标志立体变形而成的。平面标志本身是以流畅的线条将“北大”和阿拉伯数字100融合在了一起。立体化后,就好像一群正在腾飞的小鸟、一团燃烧的火焰和一组飘扬的旗帜,象征着北大师生意气风发、追求卓越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下载文学理论中再现论和表现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理论中再现论和表现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表现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概述 李白诗歌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

    论自由心证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表现(精选5篇)

    自由心证(在我国又被称为内心确信制度)是指法官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内心的良知、理性等对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进行判断,并最终形成确信的制度。证据制度的选择与一个时代人们对于......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

    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摘要: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本文初步从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两方面解释自由意志的存在与表现。从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区别来分析自由意志的表现。 关键词:自由意......

    论老有所为和社会发展

    论“老有所为”与社会发展人过五十网 来源:本网 发表时间:2006-05-24 16:52:00 作者:蔡树立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在步入高龄后,写......

    论形象工程和民心工程

    论形象工程和民心工程 何为形象工程,就是只注重形象门面而不注重实际的实用价值,一句话概括为“政绩高于一切”。何为民心工程,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的改变群众的......

    论解放思想和扩大开放

    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走向富强、**、文明的重要法宝和动力。回眸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经济社会保持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综......

    邓论和三个代表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