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对中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作文本来就应是个性化的产物,它是作者宣泄情感、释放心灵、外化思想、展示艺术美的结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因而写出的文章应该是有个性特色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人人都明白的作文教学原理,我们却未能很好地去遵循,致使我们学生的作文多的是“脸谱化”,少的是个性化。在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大力倡导作文个性化教学,彻底解放学生的写作个性,深入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力求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新路,已是每个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制约了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1、课本教学的附件。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就是每学期教完一本教科书。他们想当然地几乎把教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全部。于是读归读,写归写,读写油水分离,明显地割裂了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关系。有的则重读轻写,以“课时紧”为由,把写作教学当作填补课文教学夹缝的附件。他们认为,读可见成效,写作难提高。
2、落实“计划”的产物。教学要有具体计划,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当然应包括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不仅包括写作训练的篇数、文体,更重要的是确立训练的目标、方法及写评改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不少教师误以为“作文计划”就是定下写作训练的篇数,“完成计划”就是一学期写个十篇八篇。为了应付教学主管部门的检查,这写作教学就只好成为完成“计划”篇数的产物。更有甚者,作文教学无计划,指导讲评无备课,批阅检查无记录的“三无”现象,也并非仅存在于极个别人身上。
3、远离生活的“老套子”。有的教师以为写作教学就是课堂上讲讲写写,读写结合就是仿读而写;有的仅把“联系社会,感悟生活”挂在口头,知其源而不去开其源;有的仰仗自己的老经验而心安理得地“关门教学”。这些远离社会,远离自然,远离生活的现象严重地堵塞了写作之源和写作教学之源。于是乎,学生写记叙文,一个故事可以从小学写到初中再到高中;写议论文,动辄就是工人下岗、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学生作文材料陈,立意平,角度少,层面浅,无新意,无鲜活的画面,无真挚的情感,无深刻的哲理,当然是在所难免的了。
4、对付考试的“催熟剂”。因为中考高考要考作文,为了应试,不少教师急功近利,不得不在考前大“抓”作文训练。于是“强行入轨”、“强化训练”成了作文教学的“催熟剂”。其一,猜题押题。研究近年考试命题之“规律”,捕捉当年作文命题的“形式”,确定练写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作训方案”。其二,全面开花。在作文训练“题库”中寻题,捞题,多做题,一周写它个三四篇。其三,技法至上。以为“有法就是宝”,突击传授“作文临场应试法”、“选材用料法”……大量赶制“议论文点、引、联、结模式”、“记叙文快速成文模式”等等。谁也不会全盘否定为文之法,但仅靠“法”作文,往“模式”里装文字,创作就变成了“逢场作戏”,文章就成了一个模子里扣出的砖坯。难怪高考中“千人一面”的文章多,套话空话的文章多,几十万份考卷中满分佳作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5、师生对立的“两张皮”。作文教学中不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而是师生对立,各管一方。目前,“教师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是作文的指导者,命题者,指令者,又是以一把尺子(主观意志)判分的评判者;教师命题学生必须写,文章好不好任凭教师赏分,而教师则无须去写。如此失却写作真切体验的“指导”和“评判”,其信度效度,乃至权威性,不能不令人怀疑了。这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苦不堪言,教师划定圈子,学生不得不钻的师生分离的教学,不仅遏制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了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不少语文老师确实也不会写文章了)。
凡此种种,抹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创作个性,不能不使作文导入低幼化,平俗化,“社会化”的误区。
二、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着力点。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无疑,它应是作文教学的着力点。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写作,自由写作是达到作文个性化的第一步。所谓自主,就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界干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使之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破除畏难情绪,勇于与人交流。教师要开阔写作空间,采取多种习作形式,鼓励自由表达。要采用写日记、周记、观察笔记、随笔等多种练笔形式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文体、内容等限制,自由地写,自由地练。即使是课堂作文,教师的命题也应注意其开放性,要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是尊重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写作课上成关系学生生命需要及今后发展的必修课,不求人人成“家”,但求各得其所。教学中,要把“人的境界目标”和“文的水平目标”有机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写作能力融入人的生存、发展的需求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之中,力避人文分离和人文矛盾的现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选择,当然包括拟题的选择,文体的选择,材料的选择,立意的选择,直至评价的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发现学生的每一处亮点,鼓励学生的一得之见,以启智开悟的点拨,给学生以电光石火般的豁亮顿悟;以眷眷爱心,情系差生,引燃他们坚定自信勇于进取的写作激情。
2、以真立言,驱散“假大空”的迷雾浮云。“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以真立言”是作文的信条。既然“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就应该以心换心,以诚为本。《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指出,学生“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里的“有意识”,强调的是真实的主观情意,而并非被动为之;这里的“负责”,强调了作文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白纸黑字写了要算数。王国维也有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此“境界”,应视为作者的高尚思想境界,坦诚的心理境界,优雅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观“真实”二字的重要。优秀的文章一定是闪耀着真实美的文章。它不落窠臼,不仿不套,以其独特的人生关照和艺术风采折射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追求真实必须心口如一,用“心”作文,因为人文协和是一条返璞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因此,作文中的“假面人格”应坚决撕去,说套话、讲假话、扭曲人格的拙劣文风应狠心革除。要摒除人云亦云,尊崇“独到”为文;放眼宏观,烛照微观,发端于“积淀”,领先于潮流;喻理于一事一人,寄情于一景一物,展示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融入真我,以“真”立本,孜孜以求于真材实料、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要敞开心扉,抒发灵性,即以自由之笔,抒发自然之情,写自得之见,激自在之趣。要着力寻觅那些没齿不忘、令人荡气回肠的成长中的“足迹”,来倾诉自己的爱与恨、追求与向往、苦闷与迷惘、忧虑与反叛……以此透射出人生的要义而绝非陷入自适自足自嘲自娱消极遁世的小圈子。
3、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强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从芸芸众篇中脱颖而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这一个”,才能真正达到个性化。发展个性,必须鼓励创新,因为作文的本质是一个独特的精神产品的制作。崇个性、重创新是作文的灵魂。从本质上来看,作文就是要反对模仿。刹住愈演愈烈的仿写套作之风,单凭高考时“不准抄袭”的限令是远不够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实施创新作文教学。文章的立意要新,就必须要有新信息、新感受、新经验;文章的表达要新,就必须能独出机杼、灵活运用、推陈出新。一句话,创新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我们要构建作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体系,坚持从“知识本位”向“创新人格”递升的原则,坚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原则,坚持以创造性思维的科学训练为手段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其核心是标新立异。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习惯地认识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其彼一面。若能用逆向思维破除“历来如此”的思维定式,反其义而思之,就会有独到的发现。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语本来就有贬义,意在指责那些见异思迁之人,若逆向思维,我们何尝不能写成“把眼光投向高山”的文章,而赞扬那种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呢?同理,“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可以写成“学海自有无穷乐”。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指向,在头脑里呈发散状。这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方法。进行发散思维就是要追求立意的多元化,观点的非一致性和角度的广泛性。比如以“绿”为话题作文,发散开去想,可以写“大自然需要绿”、“我们的家园需要绿”,可以写“我们心中的绿意”(希望),可以写“叶子为什么这样绿”,可以写和平的象征“橄 榄绿”,可以写国家的卫士“国防绿”……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作文题“水的联想”,很明显,话题中的“联想”二字,就昭示了立意的思维方式——类比联想、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从水的自然属性的利与弊上展开联想,可从水的“性格”特征上展开联想,可以从水演绎出的悲欢故事中展开联想……而“材料”中的每句话无不构成一个角度,一个观点,诸如孕育生命、滋润万物、滴水穿石、流动不腐、摧枯拉朽、勇往直前、推波助澜、积少成多、冲刷污垢、阔大包容以及无约束而肆虐、无限制而自流、无刚性而柔弱、不向高而趋下、不可塑而失形等正反两方的多重理性思考,将会如水般滔滔涌来。
作文要创新,教师必须创设写作教学的新环境,营造写作教学的新氛围,拓宽审美体验的新视野,展示举一反三的新话题。让学生能触题生情,援事而发,从而引发情感波动的共振性;让学生不拘一格见仁见智,从而形成审美情趣的独立性;让学生珍视实践,书写经历,从而印证亲历体验的真实性;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而彰显章法体制的多元性。
三、关注社会,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个性。文章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形式;文章表达的个性化,首先取决于文章立意的个性化,进而言之,取决于作者主观情意的个性化,取决于作者思想认识的个性化。一个人思想修养的高雅,德性操守的不俗,洞察是非的敏锐,情商智商的超群,绝非仅靠课堂上授受而获。更主要的则要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自主活动中获得。《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在写作教学的第一条就明示,要“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察”,贵在“善于”,即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多角度观察,看到从别人眼前晃过的人生百态,社会图景;“感受和思考”应是“自己的”,获取的感悟认知是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特质的。陶行知先生晚年针对书呆子现象,曾提出“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的主张。这里的“三亲”、“三问”理应落实到作文个性化的教学中去。
1、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进入生活情景,解读“无字天书”。比如有计划、有目标、有侧重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劳动锻炼等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丰富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高中语文新大纲》语)。语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大力开发,积极利用,扎扎实实地开展作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2、教师可利用CAI课件,或采取录音、录像、制作电视教学片等多种形式,将“大社会”搬入“小课堂”,模拟或再现鲜活的生活图景,创设真实的写作氛围,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3、教师可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引发社会的热点,聚合争辩的焦点,激起学生“为时而著”、“为事而发”(白居易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写作使命感。
4、教师可借助眼前的情景或偶发事件,运用饱含激情的语言,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其走进记忆的长河,重新浮现历历在目的生活片段,获取“一发而不可收”的写作欲望。
总之,教师应将单纯的课堂写作教学延伸到对周围人和事的留心感悟,延伸到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的激扬品评,延伸到对奇异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照……通过对百态人生的深刻体味,对芜杂现象的扬善惩恶,对生活哲理的反复验证,锻造自己的思想道德个性、哲理个性和情感个性。要有胆识,大胆走出作文图解政治、“泛政治化”的故道,见微知著,披沙捡金,倍加珍视诸如善良、体恤、亲和、仁慈、友爱、互助、谦恭、诚信等人格中最重要最美好德性的培养,潜心于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的发掘和弘扬。
四、博览精读,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个性。
学生的文化内涵、文学素养的积淀,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博览精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见《语文课程标准》)。因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既传统又现实的教学思路。
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是作者在一定的生活实践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个人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华的结晶。特别是那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一不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无一不呈现着摇曳多姿的艺术风采,篇篇以其对生活的审美感受的独特性与艺术手法的独特性闪烁着个性美的光环。因此,阅读教学绝非仅是识字、品词、析句、分段的语言文字训练课,绝非仅是朗读、背诵和读书技能的指导课,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探求诸如屈原、曹雪芹、鲁迅、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许多艺术宗师们在某一艺术领域里所开创的新 局面,了解他们或者在发掘生活的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或者在艺术创造的形式和手段上所做出的极其卓越、甚至是不可企及的发现或创造,在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感染熏陶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人文主义精神,以期进一步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师要以阅读教学为范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觉性,指导学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诸如“不求甚解法”、“精读品读法”、“摘章引句法”、“圈点批注法”、“卡片资料法”、“读书笔记法”等等。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把广泛阅读和兴趣精读结合起来,把认知审美共性和弘扬审美个性结合起来。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对话”——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进入厚积而薄发的境界。
通过阅读,要让学生感受文章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崇尚作家的严肃认真的审美态度,学习摇曳多姿的艺术手法,品味各领风骚的语言风格。要让学生构建坚实的写作知识结构,比如文体特点,章法结构,语言表达等。从而得于心而应于手,在熟练地掌握各种体裁文章写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己某一文体的写作特长,不断形成自己文章的艺术构思个性、表现手法个性和语言风格个性。
五、师生互动、“三位一体”,打造自己的作文教学个性。
勿庸否认,“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落实得最不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作文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作文的引导者,又是体验写作甘苦过程的“主体”(比如写“下水作文”);学生既是写作主体,又是评判、修改的参与者。要形成师生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发展、个性彰显的“生态”格局。
作文教学必须落到实处,必须注重效应,必须追求各自的教学个性,因而“教法”、“学法”不可淡化。这里介绍“写改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法。
(一)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师生共同写作、各显特色的原则。(略)
(二)评:评判权交给学生,师生互动以评明“标”。
“批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肩负着明辨正误、分清高下、激浊扬清、承上启下、再登台阶的作用。这个作用由于受时间、能力、水平、认知程度的制约,教师一人是绝对不能胜任的。因为学生是写作的主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作文。教师应解放学生,把“批评”权交给学生,其实也是解放自己。在“批评”中,教师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绝对不能指手画脚,越俎代庖。其操作程序大致如下:
1、选文印发。从学生的文章中选出若干篇(每篇一个得分类别,且有代表性;兼顾全局),复印(因保持原作原貌故不可打印)后于作文评讲课发下,人手一套。
2、商定“标准”。根据本次作文的内容及要求,经过讨论协商,制订本次作文的评判细则,即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上定下五类至一类卷的得分标准。实际上,制订“标准”的过程就是重新审题、强化表达、总结得失的过程。
3、学生“批评”。a.依照标准,独立作业,写出评语得分。b.同桌讨论互助互促。c.各组综合意见。d.小组代表发言,发表对该文的评论和得分。e.自由发言,补充意见,鼓励争论。f.作者介绍写作此文时的态度、构思情景及经验教训。如此30分钟内,全班可批评四篇文章。此其一。另外还可自评文章,互评文章。可以兼顾全面,也可以重点“开花”,比如侧重于或评立意,或评选材,或评语言,或评结构等。
4、教师总结。依据写作教学的计划,重点突破,一次解决一两个专题。通过总结点拨升华,打开突破口,向上一台阶推进。教师的总结既要高屋建瓴,又要水到渠成,忌空忌浅忌俗忌繁。
(三)改:依据六层级以改补写。一般说来,评讲的结束就是一篇作文教学的结束。但我们认为,这样还不算一个完整的程序。若漏掉个“改”字,真有功亏一篑的遗憾。人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很少去做,有时教师只是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空去改,那只能是务“虚”。
作文的修改可放于课堂,一节课中先评后改。只有明确高下优劣,才能改差为好,改好为优。先学着改别人的,再改自己的,因改别人的胆子大,有兴趣,“旁观者清”;练好了胆子,练好了眼力,练好了技法,才能“忍痛割爱”;有了兴趣,尝到甜头,才能由课内而课外,由被动而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改就是补写,改就是重写,改就是高层次的写。课堂操作如下:
1、明确修改六层级。一级:修改病句、错字标点,以求畅达;二级:修改题目,力求题准题新、题文合一;三级:换以生动鲜明的词语,增其文采;四级:增补材料,做到充实有力;五级:增删、调段使其缜密丰满;六级:对不切题不合题而偏题离题之作或力挽狂澜竭力“抢救”或推倒重来再造新作。此六层递深递难。
2、对课堂上刚评过的例文进行修改,要求画出病处,指出病因,提出修改方案。a.据各自写作基本功和评价修改能力,能改到哪一级就是哪一级。b.以通用符号在原作上修改,工整易识。c.坚持原则,注重鼓励。d.同位会诊,拿出施治方案。e.限时独立完成。
3、全班 发言,鼓励争鸣,见仁见智。
4、收交全班的修改卷,两平行班互查修改卷,同学推荐,教师选阅。对优等的修改卷或印发或张贴或投寄报刊。
写、评、改三块,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自成一体,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它反映了感知——理性——能力往复良性循环、渐次推进的客观规律,它关注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因而应视为写作教学训练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中,写评改凝为一体的相关性、时效性更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不可因循成法。教师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尽快形成独具一格的作文教学个性。因教师的教学个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个性的解放和培养。教师要有“才”,才学出众,才华横溢,满腹诗文曲赋,一手锦绣文章。教师要有“识”,远见卓识,胆识过人。能展示探索,宣泄率真,挥洒感悟,反思历史,憧憬未来。面对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文采斐然的名家名篇,决不照本宣科;面对繁纷芜杂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决不人云亦云。教师要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应付裕如的自信,要有炉火纯青的熟稔,要有胸有成竹的老成,要有睿智飞扬的灵气。总之,要以挥之不去的人格魅力,去启迪学生的审美心智,去锻造学生的作文个性。我们呼唤学生作文个性解放的艳阳天。
第二篇:(王高林)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对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吴店镇小
王高林
作文本来就应是个性化的产物,它是作者宣泄情感、释放心灵、外化思想、展示艺术美的结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因而写出的文章应该是有个性特色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人人都明白的作文教学原理,我们却未能很好地去遵循,致使我们学生的作文多的是“脸谱化”,少的是个性化。在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大力倡导作文个性化教学,彻底解放学生的写作个性,深入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力求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新路,已是每个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制约了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1、课本教学的附件。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就是每学期教完一本教科书。他们想当然地几乎把教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全部。于是读归读,写归写,读写油水分离,明显地割裂了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关系。有的则重读轻写,以“课时紧”为由,把写作教学当作填补课文教学夹缝的附件。他们认为,读可见成效,写作难提高。
2、落实“计划”的产物。教学要有具体计划,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当然应包括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不仅包括写作训练的篇数、文体,更重要的是确立训练的目标、方法及写评改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不少教师误以为“作文计划”就是定下写作训练的篇数,“完成计划”就是一学期写个十篇八篇。为了应付教学主管部门的检查,这写作教学就只好成为完成“计划”篇数的产物。更有甚者,作文教学无计划,指导讲评无备课,批阅检查无记录的“三无”现象,也并非仅存在于极个别人身上。
3、远离生活的“老套子”。有的教师以为写作教学就是课堂上讲讲写写,读写结合就是仿读而写;有的仅把“联系社会,感悟生活”挂在口头,知其源而不去开其源;有的仰仗自己的老经验而心安理得地“关门教学”。这些远离社会,远离自然,远离生活的现象严重地堵塞了写作之源和写作教学之源。于是乎,学生写记叙文,一个故事可以从小学写到初中再到高中;写议论文,动辄就是工人下岗、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学生作文材料陈,立意平,角度少,层面浅,无新意,无鲜活的画面,无真挚的情感,无深刻的哲理,当然是在所难免的了。
4、对付考试的“催熟剂”。因为中考高考要考作文,为了应试,不少教师急功近利,不得不在考前大“抓”作文训练。于是“强行入轨”、“强化训练”成了作文教学的“催熟剂”。其一,猜题押题。研究近年考试命题之“规律”,捕捉当年作文命题的“形式”,确定练写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作训方案”。其二,全面开花。在作文训练“题库”中寻题,捞题,多做题,一周写它个三四篇。其三,技法至上。以为“有法就是宝”,突击传授“作文临场应试法”、“选材用料法”……大量赶制“议论文点、引、联、结模式”、“记叙文快速成文模式”等等。谁也不会全盘否定为文之法,但仅靠“法”作文,往“模式”里装文字,创作就变成了“逢场作戏”,文章就成了一个模子里扣出的砖坯。难怪高考中“千人一面”的文章多,套话空话的文章多,几十万份考卷中满分佳作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5、师生对立的“两张皮”。作文教学中不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而是师生对立,各管一方。目前,“教师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是作文的指导者,命题者,指令者,又是以一把尺子(主观意志)判分的评判者;教师命题学生必须写,文章好不好任凭教师赏分,而教师则无须去写。如此失却写作真切体验的“指导”和“评判”,其信度效度,乃至权威性,不能不令人怀疑了。这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苦不堪言,教师划定圈子,学生不得不钻的师生分离的教学,不仅遏制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了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不少语文老师确实也不会写文章了)。
凡此种种,抹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创作个性,不能不使作文导入低幼化,平俗化,“社会化”的误区。
二、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着力点。
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无疑,它应是作文教学的着力点。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写作,自由写作是达到作文个性化的第一步。所谓自主,就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界干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使之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破除畏难情绪,勇于与人交流。教师要开阔写作空间,采取多种习作形式,鼓励自由表达。要采用写日记、周记、观察笔记、随笔等多种练笔形式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文体、内容等限制,自由地写,自由地练。即使是课堂作文,教师的命题也应注意其开放性,要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
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是尊重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写作课上成关系学生生命需要及今后发展的必修课,不求人人成“家”,但求各得其所。教学中,要把“人的境界目标”和“文的水平目标”有机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写作能力融入人的生存、发展的需求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之中,力避人文分离和人文矛盾的现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选择,当然包括拟题的选择,文体的选择,材料的选择,立意的选择,直至评价的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发现学生的每一处亮点,鼓励学生的一得之见,以启智开悟的点拨,给学生以电光石火般的豁亮顿悟;以眷眷爱心,情系差生,引燃他们坚定自信勇于进取的写作激情。
2、以真立言,驱散“假大空”的迷雾浮云。“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以真立言”是作文的信条。既然“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就应该以心换心,以诚为本。《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指出,学生“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里的“有意识”,强调的是真实的主观情意,而并非被动为之;这里的“负责”,强调了作文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白纸黑字写了要算数。
3、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强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新。”
有创新,才能从芸芸众篇中脱颖而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这一个”,才能真正达到个性化。
发展个性,必须鼓励创新,因为作文的本质是一个独特的精神产品的制作。崇个性、重创新是作文的灵魂。从本质上来看,作文就是要反对模仿。刹住愈演愈烈的仿写套作之风,单凭高考时“不准抄袭”的限令是远不够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实施创新作文教学。文章的立意要新,就必须要有新信息、新感受、新经验;文章的表达要新,就必须能独出机杼、灵活运用、推陈出新。一句话,创新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我们要构建作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体系,坚持从“知识本位”向“创新人格”递升的原则,坚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原则,坚持以创造性思维的科学训练为手段的原则。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呼唤个性
作文教学呼唤个性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拘泥于“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或“统一内容、要求,指导成文”等僵化的模式。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张扬,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作文是最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是个体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一个精神产品的各不相同。从教育的观点看,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但当前作文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恰恰就是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个性存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运用,以一种僵化的模式压抑着学生作文个性的发展,使“人”与“文”分离。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倡导作文教学个性化,努力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展现独特的个性特征。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开拓写作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大胆鼓励学生想象,让作文充满个性活力。
一、开发作文资源,丰富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学生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的。小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的现实生活;二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视(影)等精神生活。小学生作文是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直接获得生活体验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在日常生活中自发获得;还有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活动。后者更加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经历、体验生活,获得、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并对前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1、善于发现。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叶圣陶十分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要养成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2、敢于创造。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应该不设墙壁,要引导学生去观海去赶潮,去赏花去听涛,去耕耘去收获,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中写下充满稚气的诗篇。
如十月一日国庆节到了,如何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写出有意义的作文?老师结合实际,为学生提出如下建议:a、到你喜欢的地方痛痛快快玩个够。b、采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c、看一部影视片。1
d、自编手抄报。e、看有意义的课外书。f、做小实验„„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参与其中的某些活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观察、感受、发现、写作。
3、留心积累。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养成善于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以及日常生活中触发的事物记录下来。将“生活小镜头”成为学生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二、广泛阅读,积累个性化的语言材料
阅读是作文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文学作品能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以它深邃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真、善、美的陶冶和启迪。只有大量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课内多读,认识个性化语言。我们所学的课文都是选自名家名篇,每一篇文章都是范文,无论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还是在修辞手法、遣词造句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有两百多篇的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回事。”让学生多读、熟读乃至成诵,从中学习作者个.性化的构思、鲜明风格的语言、独具一格的写作技巧等等,这是学习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我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挑选你最喜欢或你认为写得精采的语句、段落、篇章多读几遍,甚至抄在摘录本中经常诵读。”这不仅使学生达到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自主意识,启迪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课外补充、丰富个性化语言。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o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作文的“诗外功”。文学营养的汲取,有助于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丰富和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个性化的语言呢?
第一,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一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是科普读物、工具书之类的非文学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准备材料,第二,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
题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学生接触了大量的文章,了解了各种风格的语言后,就可以做到厚积薄发,遣词造句顺手拈来,脱口而出,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并逐渐在作文中运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三、多类型习作训练 拓宽习作个性思路.多类型习作训练 拓宽学生习作个性思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意的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也是个性作文的重要体现。
(1)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日记中个人的秘密、心底的话语,无不是学生个性的极好凸现。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写日记,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以不断的经常的持之以恒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习惯得以养成。
(2)做读书笔记。
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文章、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是培养学生独特感悟的好方法。做读书笔记时,摘录好词好句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同学可能因一个词而写下长长一段话,也有对一段话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有的同学看了文章后,写下了一篇读后感。渐渐地,学生都敢于表白自己独特的见解,班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氛围。
(3)展开想象习作。
续写作文。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学了《穷人》、《金色的鱼钩》、《凡卡》、《狐狸和乌鸦》、等文章,可让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孩子们个性不同,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也就写出了各种不同的结局。
听音乐作文。作文与音乐的美妙结合。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听之前,教师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所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如播放《月光曲》、《二泉映月》、黄河颂》等,让学生想象作文。
睹物想象作文。让学生依据看到的事物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面对一个小小的地球仪,面对学校的规划图,看着大自然的美景,看着一张获奖证书等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假设想象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练习写《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只有蚂蚁那么小》、《假如我会变》《假如我处理这件事》等。
学写科幻故事。儿童的特有心理和兴趣决定了他们对科幻故事情有独钟。他们从小就喜欢听、看科幻故事,到了自己能够写出文章之时,早已童心萌动,如学生习作《未来的电视》、《未来的医院》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并作必要的指点。
学写童话、寓言故事。童话、寓言的特点决定了其创作时应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幻想力以及独具个性的创造力。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无疑是学生个性展示的博览会,是学生尽情发挥的舞台。学生创作的一篇篇充满童趣,而又富有一定哲理的习作,会让人赞不绝口。如习作《垃圾桶的自述》、《铅笔盒里的悄悄话》、《粉笔、粉板擦、黑板》、《课桌椅的哭泣》、《新编守株待兔》等。
四、自由表达,放飞个性心灵
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是一定能写出个性化习作,只是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这时
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点爆学生表达欲望,或一句鼓动人心的话语,或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我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开放学生思维。许多学生作文雷同,主要是不知道捕捉自己的体验和灵感,而重复以前的老话题。比如写“那次,我流泪了”,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同学只是写了遇见伤心事情而流泪了,我就问道“你只有伤心的时候才会流泪吗?”这时候,学生有人就回忆到,一次他在比赛中获奖了,流出了激动的泪水;有的学生回忆到父母细心照顾生病的他,而流出了感动的泪水;还有的同学因为自己做好事却被冤枉,而流出了委屈的泪水,然后再引导学生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结果全班同学都写下了当时真实的感受,没有雷同。
2、表达方式自由,童话作文并非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书信之类的实用作文也并非是高年级所能,学生写作可以用诗歌、散文、日记、童话等等任何体裁,只要文通字顺、真情实感就可以了。可以多多指导小学生写想象作文,有许多形式:如看图形作文、听音响作文、单词联想作文、编童话作文等。这些形式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尽情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写出了充分显露个人创造力的习作,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总是异常丰富,只要我们去挖掘,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3、写作时空自由。每个星期我都倡导学生写周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长就写多长,每周至少写一篇,尽量能多写几篇,下封底但上不封顶,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内容从不作要求,可以是信手拈来的小诗,可以是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可以是心里的悲伤,可以是不能告诉人家的小秘密等等,对于周记的内容如果你需要公开的话,可以在作文交流课和同学互相欣赏;如果不想公开的话就自己先放着,有时间随时去翻翻,自我欣赏一番,所以它就是一本心情记录本,就是把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对于内容不予评价,使作文真正成为自己表达的需要,成为放飞心灵的精神需求。
五. 交流欣赏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以往的作文讲评,总的情况说上三言五语之后,读上一两篇老师欣赏的习作,大加表扬后了事。被表扬的沾沾自喜,未被表扬的绝大多数提不起兴致。作文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1、习作讲评重在激励。“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苏霍姆林斯基)讲评的主要功能是激励与指导。讲评的时候,既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又要充分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让每个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作文讲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着眼于人.关注学生个性和潜力.讲评标准是教学的导向给作文评分,说到底是为了教和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是为了定等第、比高低为了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在同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做硬性的统一,标准因人而异对学生在原有起点上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这里所说的“点滴进步”内涵很广,小至错别字减少了。标点符号用准确些了,句子比以前更通顺了.大至篇章结构处理得好了.文章立意深刻了。作文讲评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优秀层次的学生,讲评重在观察、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上点拨。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明确努力方向.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同时谨慎地使用鼓励、赞扬、特别注意鼓励的分量,努力提高鼓励的效能;对作文较差层次的学生,讲评则从观察、字、词、句等最基础的方面详加指导,鼓励他们增强信心.迎头赶上。坚持..沙里淘金”、“扬长避短”、“夸张鼓励”等原则,善于捕捉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热忱鼓励,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于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富有个性的作文.以及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哪怕是微小的不同点和闪光点.像“冰雪化了,化成了春天。”“妈妈,我喜欢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等富有灵性的表达.教师要细心呵护,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2、指导修改要具可操作性。低年级着重修改句子,中年级修改一段话,高年级修改整篇习作。无论是改句、改段、改文,都要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两方面修改,且在很多时候改内容和改语言是不可分的。要结合修改,陆续教给学生使用修改符号。要由句到段到篇,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最终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3、搭建展示平台,凸显写作价值。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被人传读,是一件很令人自豪的事。每次习作完成,让学生课余时间互相赏读习作,赏读完后要在他人习作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或写上一两句读后感,还可以与作者口头交流读后感。这样,全班每位学生既是小读者又是小作家,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对于优秀作文,教师可以让小作者在课前自主修改的基础上进行当堂展示,还可让习作中有佳句好段的同学进行亮点展示,让作文回归“阅读欣赏,个性展示”。学生习作中涌现的优秀作品,可以利用不同的阵地,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推荐到校报、班报刊登,在习作园地展览,印发传阅,召开作文评讲会等,使文章的作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优越感,从而激发他们写出更富有个性的文章来。没有个性,人类一切创造活动都无从谈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是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学作文亦即学做人。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努力创建一个民主的、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作文这块园地上自由驰骋,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总之,只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习作空间,学生就会有个性的习作,一篇篇灵动、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就会诞生!
第四篇:呼唤个性的天空
呼唤个性的天空
王 艳
各位来宾、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新世纪呼唤个性的天空。
首先,我要给在座的各位讲一个故事。
一名小学生听说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它掐成两段后,这两段会各自发展为一条完整的蚯蚓。这名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和好奇。回家后,她找来一条蚯蚓切成两段,放在泥土里摆在窗台上养起来。不料,她妈妈愤然把蚯蚓扔到阳台外并打了她一巴掌。
听了这个故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我认为,这位母亲扔掉的不仅仅是一条蚯蚓的生命, 她同时也扔掉了一位未来科学家的梦想!这不仅仅是一位母亲的悲哀,一名学生的悲哀,这更是我们曾津津乐道的,无数教育者为之呕心沥血、奋马扬鞭的应试教育的悲哀!因为很显然,这位母亲无疑是应试教育的忠实捍卫者,在她看来,应试是小孩子的惟一选择,什么兴趣啊,好奇呀,统统都要靠边站!一个少年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随之泯灭的就是五彩斑斓的个性天空与创造天才。我们的学校,究竟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几分天地呢?
据报载,某一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德智体美劳大奖赛”,某市一女孩获得了一等奖。记者们包围了她,教育系统的老师包围了她:谈谈经验吧!谈什么呢?她谈不出,她的父母也谈不出,她的老师更无话可说。当初大赛消息传来,举校皆慌,这所全市闻名的重点学校,除了让学生们啃书本,难道教过别的什么东西吗?这些 围墙里的孩子敢放纵自己一点一滴吗?万般无奈之下,一心想脸上增光的学校对几个平时爱玩爱幻想的孩子解除“禁令“,让他们把平时想干不让干,想幻想不准幻想的“玩意儿”全“总结”出来,以备大赛的不时之需。
他们就这样被解放了两个月,两个月后,当他们捧杯回校时,发现一切又恢复了“正轨”;奖杯锁进了校荣誉室,他们被“勒令”补课,继续处于不能想,不能干“非分”之事的环境。我们的应试教育只认分数,不相信奖杯!
许多学生的个性就这样被压抑乃至泯灭。兴趣、爱好、想象力和创造力日渐狭窄、单
一、贫乏和枯竭,个性原本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学生被应试教育这架机器“制造”成千人一面的模样!
也许有人要问,个性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个性就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或复制性。个性,是一个人得以真正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可以说,个性是人类自身蕴涵的珍宝。如果说,心理学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花朵,那么,最谦恭地说,个性也是这朵美丽之花的一片花瓣。个性的精华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才能,社会正是由丰富多彩的不同个性构成的群体组织,否则,这世界便会单一枯燥得令人厌倦。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培养和形成个性是孕育和引发创造力、形成开拓进取品质的原动力和心理基础,而创造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原动力。今天的学生是明日社会的主人,谁能想象,假如我们的21世纪充斥着清一色的北大学者、清华才子,假如我们的耳畔不再飘动着盛中国小提琴协奏曲那凄美悠扬的音符,假如我们的眼前永远失去了徐悲鸿笔下那潇洒俊逸的奔马,假如我们的身边不再有李素丽那友爱、热情的双手……假如,假如体育盛会的领奖台上,五星红旗不再升起,我们的社会将会何等的寂寞,而地球63亿人口的土地上,将永远失去中国的声音!
各位来宾,老师们,教育是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我们的校园应该折射出太阳那七彩的光芒。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应当尽我们所能,使教育彻底走出应试的阴影,让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培植个性的沃土,新世纪呼唤个性的天空,让我们热情拥抱素质教育那万紫千红的春天吧!
第五篇:作文教学呼唤创新【精品】
作文教学呼唤创新
文章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有创造性的完成每次习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尝试运用“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中我将这种教法的实践过程,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浅述。
一、引言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就作文教学而言,学生怕写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极为普遍。如果老师硬要写,他们就只好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榨出可以交差的作文来。这又是何等的无奈。即使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的语文教师也都会有同样的感触。为了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富有创造性的完成好每次习作,我们在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改革。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交流、合作,从而顺利、高质量的完成习作任务。
二、实验过程
(一)分组
小组合作法的第一步就是分组。给学生分组的基本原则是:以自愿为主,资料
适当协调。每个小组四、五个人左右,采取组长轮流制。每次习作都要在新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从而充分调动了每位组员的积极性。
(二)课堂训练
小组合作法的第二步是课堂训练,共分五个环节:多向式命题→启发选材、回顾方法→口头作文→修改与讲评→善后处理。在每个环节中,都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下面就将其中每个环节的操作过程,结合具体实例加以浅述。
1、多向式命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就必须把命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命题变化的新趋势。在作文课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命题方式: ①教师命题。
在命题中我们经常是出一组题目,供学生选择。比如:
《唉!我又做了一件傻事》;
《这件事我做对了》;
《一件让我痛心的事》等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筛选,从而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内容。
②组内成员自己命题。
我们经常出半命题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进行补充,然后在小组范围内说一说,相互启发,给学生思考、交流、求异的余地。比如:《第一次 》;《假如我是 》等等。通过这种方法组织教学,学生的写作思路非常开阔。.资料
③小组命题
我们只出写作范围,提示写作的方向,具体题目由学生在小组内商定。比如:“写一次给爸爸妈妈洗脚的经历”;“写你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等等。
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命题,学生有了写作的主动权,写作欲望随之提高,同时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在一点点消除。
2、回顾方法,启发选材
儿童的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吕淑湘老先生讲:“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从书上学的,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同样模仿更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为完成好每次习作,合作小组的组长都要带着组员,将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整理,以课文为凭借,以方法为指南,使每位同学对习作都有一个积极的准备,并适当收集有关材料。
比如:《记一个 的人》这次习作,学生就在学课文的同时整理出写人的方法:(1)语言要真实,符合人物的身份;(2)动作描写要具体,最好表达出自己的心情;(3)神态自然,使人感到亲切。与此同时他们还查找了有关写人方面的方法指导和实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其次选材,对于学生的作文来说至关重要。过不了这一关,就休想写出好文章。老师包办代替,开路子,只能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为了使学生思路开阔,我就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之间互相启发。
比如:有时为了确定有新意的内容,学生各有新招。《乡间的早晨》一文,我班张陆地同学在深切感受到乡间早晨的静美之后,就用相机拍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并用录音机录下了一些有特色的声音,供同学们资料
写作时参考。这一有创意的惊人之举,着实让人吃惊。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
有时小组同学为完成习作,经常自发组织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去选材,因此选材就具有了真实美。《课间十分钟》一文,学生在操场上组织活动时,个个全心投入,不仅记下自己当时的动作、心理,同时也记下了他人的活动。写作材料得到了有目的地积累。
3、口头作文
当学生有了方法作指导,有了题材去描述,自然会有一种表达欲望,小组就成了他们的“第一展台”。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在小组内说出来,组长认真组织每位组员进行评议。同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供他参考。然后选出本组最好的一位在全班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是日常交际的工具,在学生写作之前,先让学生说出来,这不仅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4、修改与讲评
文章不厌百遍改。鲁迅说过:“一篇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改也是一种本领。为此,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文章的修改往往要经过以下几步:自改→组内互改→集中修改。每小组把集中修改的文章交给老师,老师就各组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修改不当)深入到各组耐心指导,针对班内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集中指导。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学会修改,资料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修改能力。
经过修改的文章,等学生认真抄在作文本上之后讲评。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讲评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的讲评,而是采用小组交流心得;学生主体讲评;教师点式讲评等多种方法。刚开始教师要有目的的针对特点突出的文章进行讲评,让学生学着讲评。然后采取小组内学生主体讲评: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其它同学补充。最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小组每位同学都能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掌握方法,参与讲评。同时学生之间增加了交流与沟通,增进了理解与帮助。
5、善后处理
作文完成后,教师慷慨的提供满足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创作的火花,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在作文结束后,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善后处理。
① 择优朗读。
每次写作后,我总安排一堂欣赏课,把小组内出现的优秀作文,在全班朗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② 张帖展览。
教室开辟“艺术角”,定期张帖文佳字秀的习作。用彩笔勾出小作者的姓名。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区域,让学生认真欣赏的同时,既是一种比较,更是一种激励。然后将这些作品做成集子,送给每位学生,让家长与孩子共享成功。
③ 制成录音。
把学生中出现的优秀作文,配上和谐的音乐,融入学生深情的朗读,老资料
师把这录下来,推荐到校内广播站,让全校学生欣赏。
三、实验结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三年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有明显提高,在作文竞赛中有突出表现,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代教育家指出:创新的第一要义就是它的全体性。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的模式,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全体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益增强,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并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
2、《学习心理学》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