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含义
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西欧一些国家或地区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2、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即革命阶级和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日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构成了一对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对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进步。矛盾的出现到尖锐冲突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革命的爆发与其导火线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冲突的必然结果,直接原因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或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导火线事件。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造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面,导致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法国波旁王朝统治下,社会等级对立严重,矛盾尤其尖锐,三级会议召开,成为革命导火线;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压制,使双方矛盾日趋尖锐,“波士顿倾茶事件”导致战争爆发。
3、特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具如下一些鲜明特点)
(1)它们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完成了这一使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已达到,这是衡量一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
(2)革命的领导者多为大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人民群众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领导阶级,首先,是由于只有资产阶级具有这种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力量,能够去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并以此去领导革命。在实践上,它也确实起到了带路人的作用;其次,当时还不存在能够同资产阶级竞争的、具有领导能力的阶级或阶层;再次,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要求;最后,广大城乡劳动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是他们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斗争的。资产阶级的领导权恰好体现在这里。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劳动群众极少有明确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他们切身感受到的首先是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一起处于领导地位的还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他们并不是依附于资产阶级,也不是追随资产阶级进行革命。他们起来革命完全是由于自身同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所致。这些人实际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革命期间阶级关系的总特点,便是在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领导下,一切反封建阶级结成反贵族的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农民人数最多,其次是城市的平民,他们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
(3)革命进程曲折复杂。资产阶级革命要推翻千年封建王国,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法国大革命也经历了长期的帝制与共和的斗争。
(4)激进的革命措施最终都被取消,保留的一般都是大资产阶级专政时期的成果及政策,革命在真正成熟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基点上稳定下来。当然早期资产阶级主要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的国家,革命的胜利表现在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但国家并未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采取暴力的形式,通过内战的形式取得的胜利;它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尽管形式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政体,法国是共和国,美国是联邦形式),但是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剥削阶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扣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选集》第三卷第45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沉重地打击了封建教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它摧毁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为以后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确立了许多资产阶级的宪法,英国的不成文法,法国的1793年宪法,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一切表明近代社会以国家取代王朝,以法律取代专制,以公民取代臣民,这在原则上就是将主权在君转变为主权在民,确定了近代法制国家的基本特征。这些变化充分说明资产阶级在革命上升时期的巨大进步作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
四、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
(一)土地问题解决不彻底。“土地问题成为革命的主要问题,它不仅仅牵涉到土地,而且与工业的发展有关。土地问题的政治意义也很明显;只有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关系、特权等级的政治势力才会崩溃。”土地问题是革命中的重要问题,资产阶级虽部分得以解决,但没有真正的解决土地问题,这是由资产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如英国克伦威尔大块高价拍卖土地,其结果农民只得到极少土地,大部分落入有钱者手中;法国土地问题解决得虽然比较彻底,如雅各宾派时期土地实行小块出售,但也没有真正解决,美国亦如此。
(二)资产阶级自身的两面性。
资产阶级一方面反封建王朝复辟,一方面镇压劳动人民的革命运动;英国镇压爱尔兰革命运动和掘地派运动尤为突出。
(三)人民群众的悲惨处境。
在革命中,资产阶级得到大量好处,而出力最大的劳动人民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处境更加悲残,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等等。
总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这都是资产阶级依靠了人民的力量;但不能否认资产阶级是一个剥削阶级,它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要想彻底解放自己,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人民群众共同斗争才能取得,这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之,就是它们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并不担负别的什么任务。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制度,这本是天经地义,不必再多所赘言。然而多年来却流行着一种公式化的成串套语;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统治的严重阻碍;封建统治者极端腐朽,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广大人民忍无可忍,起来斗争,革命由此而起;人民群众浴血奋战,资产阶级则窃取了政权;掌权的资产阶级推行了一整套反人民的政策,只谋取其阶级私利;不过革命还是具有重大意义,推翻了封建统治,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但是,这只是使人民摆脱了封建枷锁,却又被套上了资本主义枷锁,一种剥削制度代替了另一种剥削制度。这一串套语看似逻辑严谨,无瑕无隙,其实多有不科学之处。首先,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群众自发性运动造成的,而是由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其次,衡量革命立法的根本标准是看它们是否有利于改造封建制度,树立资本主义的原则,而不是看它们是否反人民。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放劳苦大众的客观使命;再次,资产阶级革命理所当然地要由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窃取”之说实难立足;又次,认真考察后就会发现,使革命具有消灭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的措施,恰恰就是遭谴责的那些“反人民政策”。这实在是自相矛盾;最后,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确实都是剥削制度,称为枷锁也有道理。但是这个套语忽略了两者的良莠之分,没有分辨后者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能力和总的容量要比前者大得不可比拟,这种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的了不起的进步。
总之,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时,还是应该依照列宁的论述去理解。列宁写道:“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此看来,只能以反封建的标准去衡量或评价革命的进程,以及它的纲领、立法和所创建的制度,而不应将当时劳动人民的愿望是否得到满足或者其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当作标准。而且革命中的立法与政策的温和或激进,也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是否有利于对封建制度的改造去评价,并不都是越激进、越极端就越好。
还应看到,革命是一次猛烈的冲击,也是一种暴力的手段,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所以,对于一场革命来说,它能做到的只是使资产阶级夺得政权,再利用政权这个杠杆,以法律为武器,去摧毁封建制度,奠定资本主义的基本治国原则。至于彻底实现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建立起全面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那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只能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才能真正实现。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又一个特点是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至退得过分,随后再引起新的斗争。对于这种现象,恩格斯曾作出了十分精辟的归纳:“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
恩格斯在这里使用的“反动”一词,是18世纪末才被引用到史学中来的术语。在这之前,它只是物理学中的用语,意思是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正着向前移动或反着向后移动,反动就是反方面移动。因此,正动与反动的说法,都不包含褒或贬的意思,只说明物体运动方向。1794年7月27日法国发生“热月政变”,而后热月党的政策从雅各宾派恐怖统治的高度向后退缩,于是便有人借用物理学的名词,称这种现象是“热月反动”。这里同样也不含贬义,只是说政策上的倒退。从当时的客观形势来看,这种倒退或“反动”是正确的,符合历史规律。恩格斯在这里说,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实际上也不含贬义。既然是“不可避免”,那就是客观的必然。
革命进程体现出来的这个特点,并不难理解。凡属革命,必定是一场兴师动众的运动,任何单一的阶级都不可能独立地进行一场革命。资产阶级自然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去冲锋陷阵,而是要有一支大的队伍。由于那时各阶段、各阶层都受到封建压迫,都有共同的反封建要求,这才在资产阶级领导下形成反封建的大军,革命才可能爆发。同时,最早出面带领大家进行革命并制定出斗争纲领的,总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还有一批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他们通常被统称为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从史实来看,他们是革命开始后首先掌权的人,一时之间,深孚众望。在执掌政权后,他们就按照预定的革命目标施政,在不太长的时间,基本上都能够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因此,作为最早的革命领导力量,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功不可没。
但是,革命目标的基本实现并不意味着革命的完成。受到第一次沉重打击的封建势力决不会甘心,必定拼死抵抗,甚至会勾结外来势力进行反扑,如同法国封建势力那样。这就使革命必须再向前推进,以更坚决、更激进的手段去打击敌人。另一方面,在革命必须深入的形势下,原来共同进行革命的阶层、派别就会产生分歧,使革命队伍出现裂痕。最先掌权并取得了巨大革命成果的大资产阶级代表,一般都主张维持现状,保住已有的成果,不愿涉险再向前推进革命。于是,革命队伍中就发生了温和与激进两种倾向、两个派别的斗争,更为激进的派别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温和派手中夺过了权力。这种情况,在革命前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激进派掌权后,以更严厉的手段推进革命,其中也包括原来并不想实行的以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甚至还会更进一步,像法国那样建立起恐怖统治。这一切都是严峻的形势逼出来的,不是人为的事先安排。而且,这些过激的做法也大大突破了预定革命目标,是超前行为。但这又是必须的,否则革命就将半途而废。这就是恩格斯说的“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由于这种超出是被逼的,是应急措施,并不是“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成果,所以带有暂时性,是夺取胜利的途径而不是革命的归宿。在打败敌人,解除危机,将胜利果实真正采集到手之后,超出的步骤当然要退回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反动”。这是合乎历史趋势的倒退。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新掌权者的权势欲望,这种倒退又往往会过了头,甚至危及革命的基本成果,于是又引起新的斗争。在经过反复较量之后,新的重心才得以确立。
在这里,既要看到并正确认识革命进程中的前进与倒退,更要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最后确立下来的重心,也就是革命的最终结局,恰恰就是革命初期大资产阶级掌权时所取得的那些成果。而在超前时期实行的那些过激措施,基本上都随着紧张局势的结束而消失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们只能做历史所要求和所允许做的事情,违背了规律必遭失败,至少也是一事无成。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在本题目下最后要略说一下的是关于资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这也是老生常谈。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掌握领导权的是资产阶级,从来没有就此发生过争论。的确如此。不过,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却不尽相同,否则就不会出现资产阶级“窃取”政权的说法了。在主张“窃取”论者看来,资产阶级对革命进行领导,多半是对广大人民施展欺骗的手段,至多也不过是利用人民而已,哪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有鉴于此,这才又老生常谈一下。资产阶级执掌领导权,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首先,在封建制度濒临死亡的那个时期,由于经济力量和受教育的程度等等因素,使得所有反封建的群体中,唯有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最具实力,政治上和思想上最为成熟。只有资产阶级能够制定可行的反封建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并以此去领导革命。实践也证明,它确实起了带头人的作用。其次,在当时的背景下,还不存在能够同资产阶级进行竞争并且同样具有领导能力的阶级或阶层。再次,资产阶级虽然是剥削阶段,主观上也无意去解放劳苦大众,但是它反对封建专制,力主经济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与法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下层群众的愿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指出:“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个阶级这一点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最后,在革命中,广大城乡劳动群众确实是起了主力军的作用,可是他们却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斗争的。这正是资产阶级领导权的体现。那时的下层群众基本上还没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他们切身感受到的首先是封建的压迫。
当然,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也出现过原始共产主义的思潮和运动,如英国的掘地派运动和温斯坦莱的共产主义学说,法国的巴贝夫平等派运动和18世纪产生的梅里叶、马布里、摩莱里等原始共产主义思想家的主张。但是,这些运动和思潮远未能在广大群众中传播,更未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即使这些运动,首先也是反封建性质的;其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之下的贫富不均;其纲领中的公有制要求,首先也是指土地公有,从而带有农业共产主义的色彩;其“平等”的口号则是从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接过来的。
与资产阶级同处于领导地位的还有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如英国的新贵族和法国的自由贵族。这些人决非是依附或追随资产阶级去进行革命的,而是由于自身同封建制度有尖锐的矛盾才起来革命。他们实质上已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总特点,就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封建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除去僧俗两界的贵族而外,社会各群体实际上都在这个联盟之中。阿
第二篇:党章地位和作用
一、党章与党纲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是最基本的两大文献,她构成党的全部活动的法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按照这一观点,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外界通常就是根据纲领来判断党。党的纲领要简单明确地说出党所要达到所要争取的一切目标,规定党的近期任务和远景目标,以及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党章则是关于党组织的形式和规范的总的决议,它要规定党的组织建设的形式、党进行活动的方法、党的生活准则等等。纲领与章程是紧密联系的。纲领是章程的根据,章程是纲领的保证。事实上,在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中,纲领与章程是作为两个文件存在的,在另一些党中,例如中国共产党,则把纲领与章程纳入一个党章文件之中。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党的七大以后,在党章中增加了总纲部分,它是党的简要纲领,既是章程的一部分,又是章程的前提和总则,从而使党章兼有了纲领和章程的双重内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论纲领或章程,都是党的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党的成熟和成长的结晶。党发展到什么程度,党章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二、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共产党以党章为立党之政治根基和最高法律。在党内,党章是根本大法,也叫“母法”,其他各项单项法规则是“子法”,它必须从属于党章或服从于党章。
从内容上说,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它要解决的是关系党的性质和战斗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作出总的原则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党的性质、宗旨;二是党的指导理论;三是党的最终目标及近期任务;四是党对革命、建设的方针;五是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原则;六是党的组织原则及组织构成、职权划分;七是党员标准及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八是党的纪律。
从产生程序说,党章的创制、修改、解释及停止生效,全部权力集中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其他机构或部门均无权决定。
党章具有高度权威地位,它的正确有效的执行,将对党的生活产生重大的根本的影响。
第一,它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全党必须以党章为行动指南。第二,它是承续党的成功经验及优良传统的纽带。第三,它是执行党的纪律的根据。党章所规定的纪律,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如果违反纪律,将受到纪律处分。第四,它是保证党的纯洁性的武器。党章历来是划分正确与错误的分界线,就是要把反对党、破坏党、分裂党的分子清除出党。
党章程是政党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党章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说:“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这是我们党对党章在党内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十分精确的表达。
从内容上看,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最高利益和最大利益,集中了体现了全党的信念和愿望,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武器。同时,党章还规定了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规范。就像整个社会需要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样,在共产党内部,为了维护正常的党内生活秩序,调整党内关系,也需要确立一种适用于所有党员的普遍行为规范,以指导和约束每个党员的行为,党章正是这种指导全党思想和行为的规范。
从地位上看,党章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是党的根本大法。党内法规包含许多门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对象,包括规则、规章、条例、制度等。党章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也称为党内的基本法,其作用相当于国法体系中的宪法。党内其他所有法规,都是党章的延伸或补充,都必须服从或从属于党章。也就是说,党章是党内的“母法”,党内其他法规则为党内的“子法”。
从党章产生的程序看,只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才能制定、颁布和修改党章。从党成立到现在,我们党对党章先后进行了15修改,每次修改,都是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来完成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党章在我们党内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作用上看,党章在党内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党内关系。正确处理好党内关系,是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条件。党章通过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职责、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来实现调整党内关系的功能,使党的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保证党内正常秩序。二是指导党的工作。党的工作一刻也少不了法规作为依据。党的工作也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否则就可能导致无效率、低效率甚至混乱。在所有的党内法规中,党章又是特别重要的。有了完善的党章,才有可能形成与之配套的具体党内法规,党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开展。三是严格党的纪律。党章对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旦违反党章,就会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从而保证党的纯洁和行动统一。
第三篇:中层干部的地位及其作用
中层干部的地位及其作用
加强管理,提高决策水平,干部队伍是关键。建设一支优秀的管理干部队伍,加强干部的能力与素质建设,是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我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推进示范性高职校校建设的必要组织保证。中层干部是学校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兼有承上启下的双重身
一、健全人格的塑造
干部要注重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高人格素质。要做好官,先要做好人。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才能既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又具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中层干部承担着执行、管理和教育的重任,要育人,首先要学会做人;要管理,首先要学会服务他人。作为一名管理干部要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
1、要为人诚实、公道正派。一个人的权利、职位和地位,都是群众和组织赋予的,而人格素养则无法由群众和组织赋予。只有真正做到公道正派,才能在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真正得到他们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2、要谦虚谨慎、胸怀宽广,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合作精神的养成是中层干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
3、要勤政廉洁,一心为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这是干部应具备的人格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合作精神的养成
一项任务的完成必然是学校各部门团结合作、协调配合,发挥整体作用的结果。
在协调合作方面要注意加强部门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部门领导班子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经常沟通,善于合作,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补台,维护班子的团结与和谐,在教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遵守职业道德,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要讲究思想方法,做到多理解、少猜疑,多谅解、少挑剔,多干事、少表白,多自省、少自满。
三、具备创新品质
1、增强创新意识。
2、努力学习,为创新提供充足的内在动力。
3、提高创新能力,把创造性思维落实到工作中。作为中层干部,不认真贯彻学校的决定是不对的,原原本本地贯彻学校决定是应该的,但创造性地工作是最好的。
创新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防止随意性,克服盲目性,增强规范性。
四、人文情怀的铸就
“人文”的实质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一是要培育和谐精神。
二是充分关注师生员工的感受和需求。
三是在宽容中接纳、在尊重中爱护。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在管理中要做到在宽容中接纳、在尊重中爱护,根据每个教师员工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才能的职业发展规划,从劳动、从创造和对别人的关爱中推进工作、取得成就、获得满足。
五、业务基础的夯实
作为一名管理干部,要管理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综合管理协调能力。同时,要有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率领部门职工理性地研究和解决问题。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知识、新理念。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也是干部成长进步的源动力。做好一名好的管理者,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善于学习。
怎样当好中层干部
一、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管理表面上是技术的操作,实际上是智慧和思想的展现;管理的初级形式是“管”,深层次的本质是关怀、是关爱、是服务、是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水平必须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转变,然后逐渐进入人文管理阶段。目前在工作中,全体干部都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服务。以深入理解学校党委的决定和精神为起点,认真谋划,快速落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以教职工满意为最高标准,切实把党委的决策、对教职工的关怀传达和落实到本部门工作中去,为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乐业,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提高凝聚力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提高凝聚力的基础是团结,今天讲的团结,又分两个方面:一是干部之间的团结;二是各部门内部的团结。
三、要注意上下级关系,把握工作不越位。“下级服从上级”是党的组织原则之一。中层干部是执行学校决策部署的中坚力量,要做到准确理解上级决策,令行禁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摆正位置必须做到:对上级不越权,对同级不越位,对下级不包办。要将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人用到最适合的岗位。
四、正人先正己,提高执行力。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在管理上,要做到以诚待人、以德正人、以情感人、以才服人。
1、以诚待人。要襟怀坦白、心胸坦荡、豁达大度、换位思考、为人处事兼顾各方面利益,才能取信于人。
2、以德正人。古人云:“民不畏严而畏廉”,“不畏权而畏公”。对本部门的人和事,一定要公正、清廉才能以德正人。
3、以情感人。工作上讲原则,政治上讲党性,生活中需讲人性。我们的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情商,关心人、体贴人、理解人。
4、以才服人。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既要自己做好,还要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遇事要做到“四明”,即对己要明了、对人要明察、对事要明晰、处理问题要明白。处理问题中要做到大事莫激动,小事莫计较。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灵魂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在强化身正的基础上,要注重执行力的培养,要做好部门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与监控,辅之以高效的时间管理,确保部门工作的优质与高效。
五、要合理分工善于用人。要针对部门人员的特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和明确相关职责,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事择人,视人授权,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敢于并乐于承担决策与行动的后果,不居功、不卸责。
干部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我相信,通过培训和学习,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一定会有新的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在你们的工作和带动下也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化药学校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第四篇: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讲 立法机关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代表团
1.1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1.1.1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是一个议会性质的机关,但与议会不完全一样,人大除了是立法机关,还是权力机关,并且首先是权力机关,同时具有立法机关的性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广泛的、最高的、几乎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约束的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既制定法律,又监督法律的执行;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对其他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选举、批准任命和罢免权;人民代表大会可以随时决定国家的各项重大事务;宪法还赋予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它认为应该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的权力。
1.1.2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在诸国家机关中居于首要地位,任何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它,也不能与它并列。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尚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与实际地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政治主体的法定地位与实际地位进行比较如下: 1.1.2.1 人大与党委的关系
人大是权力机关,党委是领导机关,领导国家与社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党委领导人大。领导方式有:
(1)党提出方针政策,由人大贯彻执行。
(2)党就国家的重大问题,直接向人大提出建议案,通过人大的立法,把党的意志合法地转变为国家意志。(3)党对人大实行工作领导。(4)党对人大实行组织领导。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民主的扩大,人大的权力自主性开始增强。
案例1 1992年:兴建三峡工程决议在争议中通过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4月4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刊登了这一消息。尽管消息很简单,但实际情况是,这一决议的通过是相当艰难的。而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一项工程的决议,这在我国也是第一次。
1992年,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
月3日该议案进入表决程序,共有2633名人大代表参与表决,结果是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的有25人。表决虽然获得通过,但赞成票只占总票数的67%。
它表明人大与党组织的关系存在着潜在的矛盾性。1.1.2.2 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在国家各级政权机关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同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是主从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它具体表现在:
(1)在组织上,一府两院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产生。(2)在职责上,一府两院向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3)在监督上,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行为实施全面的监督。
而在实际地位和法定地位并不像对称。就人大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行政机关的权力往往超越于人大之上,人大的工作有时受制于政府行政机关,成为政府“履行法律手续”的工具,有时甚至是“政府领导人大,而不是人大领导政府”。其次,从人大与司法机关的关系看,司法机关不像行政机关那样超越或凌驾于人大之上,但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也经常流于形式。
由于人大制度尚处于完善之中,因此,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1.1.2.3 人大与人民的关系
人大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种形式,人大是人民反映人民意志的机关,人大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从法定关系看,人大应绝对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人大在其他一切国家机关之上,但在人民之下。人大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应根据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应当充分反映民意,聚合民意,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案例2 人大代表酒后撞人骂伤者穷鬼
南方电视台11月29日报道:广东惠州市惠城区今年刚当选的一位人大代表在闹市开奔驰车撞倒一辆电单车后,大骂伤者,“你这个穷人,还敢骑一辆破车来撞我”。面对执勤交警,该人大代表称,“我是人大代表不能随便扣留。”并打电话投诉交警违法。
案例3 张建中发起罢免赵之毅人大代表资格
2010年8月20日,整个杭州城一觉醒来就从报纸和电视上闻知,64名选民联署动议罢免下城区人大代表赵之毅。报纸头版头条,等于空投了一枚重磅炸弹。不过,联署人不足法定人数,动议被驳回。张建中提出罢免赵之毅的理由有二,一是赵之毅违法,在他向法院交20万元保证金及两家单位的担保证明,由一审法院依法决定对现存房屋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后,赵之毅仍然下令将杨家租屋夷为平地;二是赵之毅“强抢明夺百姓的私人财产”。
1.1.3 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1)人大是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议会是民主社会中民意的传声器,在诸多民意表达渠道中,议会是最经常、最专业的民意表达机制。人民代
表大会作为由各党派、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的人员组成的代议机关,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且人民代表来自基层,他们平时和群众生活在一起,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群众心声。
(2)人大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议会是实现民主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最主要途径。
(3)人大是政府权威合法化的源泉。在现代社会,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源来两种途径:其一为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政府,政府对选民负责,政府存在以选民信任为依据,政府权威以选民授权为依托;其二为由人民选举产生议会,再由议会产生政府,政府对议会负责,政府存在以议会信任为依据,政府权威以议会授权为依托。由于国情条件的限制,中国各级政府还不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需要由各级代议机关间接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负责选举产生政府,这就使政府产生具有了合法性来源,使政府权威具有了合法性依托。在中国由人民选举产生人大,再由人大产生政府,政府对人大负责,政府的权威源自人大的授权。这就使政府的权威具有合法性的依托。
(4)人大是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人大的广泛代表性和包容性,使它能够有效地表达和整合各地域、各阶层、各职业、各民族的利益和要求,有效实现民族国家的整合。
(5)人大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它为社会利益需求和利益表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沟通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1.2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程序
1.2.1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特点
由于受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具有以下特点: 1.选举权的普遍性。中国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精神病患者,才会失去选举权和被选权。
2.选举权的间接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多层次的间接选举。其中,乡镇级、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由直接选举产生,然后向上逐级递选直至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这种多层次的间接选举有利于减少直接容易产生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可控制性,有利于节省选举经费和工作量,但它对于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不能不说是打了折扣,这种依靠少数代表间接抉择也容易出现曲解或背离民意的情况。
3.选举权的不完全平等性。目前,中国公民享有的选举权具有平等性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平等的一面。从人人享有投票权、一人一票来看,中国公民享有的选举权是平等的,所有公民不论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身份背景差异,都享有
平等的选举权。从投票效率、被选举权来看,选举权仍存在着不平等的方面,在政治现实中,一部分人只能享有选举权利,而另一部分人却经常享有被选举权利。法律规定的代表名额也不是按照相同比例的人口原则分配的,在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一般4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法律对军队、少数民族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实行特殊照顾。
案例4 城乡人大选举权平等化的进程 1953年指定的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作了不同规定,其比例为8:1。
1995年2月28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订案,规定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每24万城市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4:1.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1:1.。
1.2.2 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
1.2.2.1 代表名额的确定与分配程序
1995年修订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大会名额不超过3000人,名额分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情况决定;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分别按不同代表名额基数加人口增加数的办法确定。在实际中,除行政区域、人口数量这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外,少数民族、军队、归侨、港澳台等因素也对代表名额产生影响。
迄今,人大代表名额的确定和分配尚缺少科学标准、规范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分配代表名额的随意性很大,选举时间也不固定。
案例5 全国人大代表官员、平民构成示意图
我国有将近3000名人大代表,有近70%的代表是来自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
1.2.2.2 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序
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序一般包括:一是设立选举组织机构;二是划分选区;三是登记选民;四是提出代表候选人和确定正式候选人;五是宣传介绍候选人;六是差额选举和组织投票;七是确定当选。1.2.2.3 人大代表的间接选举程序
所谓间接选举,即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而是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由于不需要进行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人大代表的间接选举程序比较简单。其候选人提名、候选人介绍和投票程序与直接选举也比较类似,这里无需赘述,仅对间接选举的特殊性予以介绍。
第一,间接选举的主持机关。选举工作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并接受上级人大常委会领导。
第二,提出代表候选人。选举法规定,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由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第三,确定正式候选人。第四,确定当选。
第五,审查和确认代表资格。
1.3 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1.3.1 人大代表的权利
(1)会议期间的权利:提出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提出询问和质询的权利;会议期间参加议题审议的权利;行使选举权和表决权;行使罢免权。(2)闭会期间的权利:行使观察和调查权;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免责权;获得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权。
案例6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部分质询: 1.教育经费投入减少的质询 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4%。以此计算,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央和地方政府至少对教育少投入了7000亿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教育投入毕生却每况愈下。近五年,教育投入始终没有超过GDP的3%。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教育的投入曾一度达到3.4%。给教育拔款不是恩赐,这是惠及亿万民众的一项巨大公益。2.春运涨价的质询 全国人大代表纪尽善:“春运涨价6年了,客流怎么还没被限制住?这说明什么?”事实证明,虽然票价上浮,近年来铁路春运客流量仍呈逐年递增趋势。06年春运40天,中国铁路发送旅客达1.49亿人,创春运历史最高纪录。对于铁路等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必须兼顾其社会目标,而非单纯追求盈利目标。
3.管道气初装费的质询 管道气初装费属什么性质的收费?为什么收了3500元初装费还要收300元的“安装费”?在今年的两会上,广州市人大代表朱永平就管道煤气初装费问题询问有关部门,并就该项收费是否合法等提出质疑。如果管道气属公共事业,收取“初装费”就不合理;若是集资或投资,用户就
拥有部分煤气管道等设施的物权,这些设施就属于用户所有;如果是借贷,就应该给用户计发利息,否则就是无形中将公众的钱变成了自己的固定资产了。
1.3.2 人大代表的义务
人大代表应该履行的义务主要包括:按时参加人大会议和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切实遵守并协助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接受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监督。
1.4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的职权职责
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代表团是参加代表大会的基本单位。每次全国人大全体代表会议举行之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选举单位组成代表团。即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组成一个代表团,解放军代表组成一个代表团,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单独组成代表团。各代表团的全体代表会议分别推选代表团团长和副团长。代表团的职权和职责是:
(1)在每次大会举行前,集中进行各类准备性活动,讨论常委会提出的关于会议的准备事项。
(2)在会议期间,对列入大会议程的议案进行集中审议,并可由代表团团长或代表团推荐的代表到主席团会议或全体代表会议上,代表代表团对审议的议案发表意见。
(3)可以在会议期间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4)可以在会议期间以书面形式提出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质询案。
(5)三个以上的代表团可以提出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并由大会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
案例7 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各代表团议案和建议数量 经济发达地区的议案和建议相对多,因为他们面临的改革问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的地方也多。
议案数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各代表团议案和建议数量100806040200浙陕广江重湖上吉安湖山内四新河北福广江解天黑辽云河山海贵甘宁西澳台江西东苏庆北海林徽南东蒙川疆南京建西西放津龙宁南北西南州肃夏藏门湾系列************2111代表团系列16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 全国人大的组织机构
2.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高民意代表机关。由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法定代表3000人左右,其中共产党员占60%以上,各民主党派占20%左右,各少数民族代表要占12%以上。每届任期5年,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2.1.2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受全国人大监督,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委员长一人、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1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总人数约155人左右。其组织机构分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两种。领导机构是委员长会议,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核心人物,一般由党内重要人物担任。工作机构主要有秘书处、常委会办公室等。
2.1.3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是适应国家管理事务的专业化和复杂化趋势设立的,功能在于研究政府有关部门的活动,研究政府有关方面的政策,从而实现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共有9个专门委员会:民族、华侨、法律、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外事、内务司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接受常委会的领导。
案例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图
2.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1 全国人大全体代表会议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的和最高的地位,其主要职权有:
1.修改宪法并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修改宪法的权力,无论是对宪法的全面修改,还是个别条文的修订,都必须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都没有这项权力。
2.制定基本法律的权力。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3.选举并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权力。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选举和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根据国家主席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人选,并有权罢免上述人员;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并有权罢免上述人员;选举和罢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通过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并有权撤销上述人员的职务。
4.审查、批准和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的权力。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作出各种授权决定等。
5.对其他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的权力。全国人大行使的监督权是国家最高形式的监督权。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负责,中央军事委员会受全国人大监督。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2.2.2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根据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包括:
1.立法权。依据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两者的区别在于,全体代表会议制定有关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方面的基本法律,常委会制定非基本法律。
2.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解释宪法,即对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而作的立法解释。这样便于从立法的角度及时回答和解决宪法和法律 实施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准确实施。3.对宪法实施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权。现行宪法除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外,还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由它行使这一职权,便于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这对于保障宪法的实施 具有重大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也拥有广泛的监督权力。
4.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宪法规定,出除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央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司法机关的其他组成人员都有权任免。
5.对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大事项决定权,主要涉及外交、军事和国家紧急状态方面的权力。
2.2.3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职权
专门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拟订有关议案或提出有关报告,交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处理。具体包括:
1.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议案,以及“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计划和预算报告;
2.拟定有关法律、决议、决定草案;并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相关议案;
3.审议全国人大交付的被认为违宪、违法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决定、命令、指示等规范性文件,并提出审议报告; 4.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质询案,听取受质询机关对质询案的答复,必要时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报告; 5.就与本委员会有关的、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执法检查。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1 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
3.1.1 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组织法》对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人数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省级、市(指设区的市)地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为5年。1993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也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改为5年。
3.1.2 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省级、市地级的人大常委会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产生的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委员若干人组成。县级(包括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大常委会除了不设秘书长外,其他人员结构情况与省级、市地级的人大常委会相同。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与本级人大的任期相同,均为5年。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3.1.3 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中国1982年宪法及地方组织法没有就地方人大设立专门委员会进行规定1983年省级人大换届选举时,江西、湖南、上海等省、市人大开始仿效全国人大设立专门委员会。1986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规定省级、市地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作为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许多工作委员会行使的职权实际上也就是专门委员会的职权,如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由农林财贸工作委员会、民族侨务工作委员会、工交城建工作委员会、法制委员会等。
3.2 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3.2.1 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的职权 立法权;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选举与任免权;监督权 3.2.2 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职权 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人事权
3.2.3 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职权
拟定、提出议案;研究、审议议案;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办理主席团、常委会、主任会议交付的其他工作。
案例9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结构图
3.3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和职权
3.3.1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
1982年宪法规定,乡镇人大每届任期3年。1995年修改的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并可设副主席1-2人。它们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从代表中选出,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相同。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行政机关的职务,其主要职责是:人大闭会期间联系代表,组织代表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3.3.2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选举权;监督权
3.4 人民代表大会的上下级关系
3.4.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来自于所属区域内人民的委托,都代表着所属区域范围内人民的意志,都要对人民负责并受其监督。就是说,实际上,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实质也恰恰就在于此。
3.4.2 上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
概括说来,上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法律上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业务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工作上的相互联系关系。即所谓:(1)法律监督关系。(2)业务指导关系。(3)工作联系关系。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与议事程序
4.1 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性质职权必须召集会议。只有在开会时才能行使职权,不开会则没有权力能力。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包括全体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专门委员会会议。
4.1.1 全体代表会议的会议形式
主要有预备会议、主题团会议、全体会议和代表团会议四种会议形式。1.预备会议。预备会议是在人大正式会议召开之前举行的由全体代表参加的会议,其任务是选举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本次会议议程和关于会议其他准备事项的决定;
2.主席团会议。主席团由预备会议产生,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者。主席团产生后即由常委会委员长或主任主持召开第一次主席团会议;
3.全体会议。全体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行使权力的基本形式。全体会议的任务是听取报告和法律议案的说明,投票选举和表决议案;
4.代表团会议。代表团会议的任务包括:在每次大会举行前,集中进行各类准备性活动,讨论常委会提出的关于会议的准备事项;在大会期间,代表团会议
经常采取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的形式,传达主席团会议的有关决定和意见,听取有关议案的特别说明,并就大会提交给代表的一切事项进行讨论;代表团会议还可以提出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可以提出罢免案、质询案,可以提议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4.1.2 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形式
常务委员会是代表大会的常设权力机关,根据议事规则,常务委员会开会行使职权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委员长(主任)会议、全体会议、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
1.委员长(主任)会议。委员长(主任)会议,是处理常委会日常工作的主要方式,它由委员长(主任)、副委员长(副主任)、秘书长组成。
2.全体会议。常委会全体会议是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共同参加的会议。它是常委会行使职权的主要会议形式;
3.分组会议。分组会议是将到会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开会,对会议的议案进行审议;
4.联组会议。联组会议由委员长或一名副委员长主持,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共同参加会议。
4.1.3 专门委员会的会议形式
专门委员会属于权力机关的常设工作机关,属于权力机关的内部机构,但其自身并不具有行使实体权力的能力,不能对社会直接做出有法律约束力的决定。
专门委员会的会议形式没有统一规定。根据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或工作规则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开会决定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委员会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讨论决定本委员会职责范围内的重大问题;二是委员会主任委员办公会议,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处理本委员会日常重要工作。
4.2 人民代表大会的议事程序
概括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议题主要包括: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审议并审查、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听取、审议并审查、批准财政预决算报告,听取审议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审议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听取行政、司法机关处理重大问题的情况汇报或专门报告,审议通过法律草案,审议通过有关重大事项决定议案,选举、决定人事任免事项等。
案例10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案的通过程序简图
第五篇:教材地位与作用
高中数学说课稿:《正弦定理》优势说课稿范文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函数,特别是在一些特殊三角形中,而学生们在解决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问题,就比较困难。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根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法: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动手尝试相结合,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45°,C=30°,c=10cm(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20cm,b=11cm,B=30°(2)c=54cm,b=39cm,C=115°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作业布置
P10习题1.1A组习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