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第一单元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豫科技版(2016年8月第5版)最新版

时间:2019-05-14 15: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第一单元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豫科技版(2016年8月第5版)最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第一单元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豫科技版(2016年8月第5版)最新版》。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第一单元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豫科技版(2016年8月第5版)最新版

第一课《信息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

杜集镇第二初级中学:梁杰

课外阅读1:信息是什么?

维纳的观点:控制论奠基人维纳,特别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香农的观点:我们根据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达到达到了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从而消除了对事物的不确定性。1948年,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提出:信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钟义信的观点: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也就是说凡是表述了事物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的现象都是信息,信息包含了自然界或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从信息的本质来看,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资源。从信息的作用来看,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从信息的内容来看,信息描述了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方式。

课外阅读2:啤酒和尿布的故事

沃尔玛的“啤酒与尿布”案例正式刊登在1998年的《哈佛商业评论》,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权威报道。

“啤酒与尿布”的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沃尔玛超市中,沃尔玛的超市管理人员分析销售数据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于理解的现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啤酒与尿布两件看上去毫无关系的商品会经常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中。这种独特的销售现象引起了管理人员的注意,经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出现在年轻的父亲身上。

在美国有婴儿的家庭中,一般是母亲在家中照看婴儿,年轻的父亲前去超市购买尿布。父亲在购买尿布的同时,往往会顺便为自己购买啤酒,这样就会出现啤酒与尿布这两件看上去不相干的商品经常会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的现象。如果这个年轻的父亲在卖场只能买到两件商品之一,则他很有可能会放弃购物而到另一家商店,直到可以一次同时买到啤酒与尿布

为止。沃尔玛发现了这一独特的现象,开始在卖场尝试将啤酒与尿布摆放在相同的区域,让年轻的父亲可以同时找到这两件商品,并很快地完成购物;而沃尔玛超市也可以让这些客户一次购买两件商品、而不是一件,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商品销售收入,这就是“啤酒与尿布”故事的由来。它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呢? 课外阅读3: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社会信息化,“每9个月互联网用户增长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线路带宽增加一倍”。这一事实被称为新摩尔定律。而信息科学技术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率已达60%-80%的幅度。

2、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它首先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创造了人类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虚拟这场中介革命,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到更高级的数字文明。其次,虚拟性激发了人们的创

造能力的巨大发展。对于虚拟而言,现实只是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在虚拟空间中,还有别的可能性,虚拟使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虚拟空间中复活、再生、创造发展,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信息科学技术影响下,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即将到来。

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中介系统三者社会历史地结合,构成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思维主体以个人为主、以人脑为主,思维客体受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以现实世界为主,思维中介主要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这标志着工业社会时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思维主体则由个人为主发展到以群体为主,以人脑为主发展到以人-机系统为主,思维客体由现实性为主进入到虚拟为主,思维中介系统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转变为网络技术中介系统和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由现实性转换到虚拟性思维。

4、对教育方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教育方式带来巨大影响,表现在:

第一,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工业社会中,教育以消耗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粉笔等维持,因此教育投资的重心主要是物质资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点,使其将取代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投资的重心也将转变为信息的开发上,因为信息产业是开发费用高、使用费用低的产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开发的基础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赖于信息资源,则其开发问题将制约网络化教育发展,教育的投资由过去重在物质条件的扩充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

第二,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将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取代。“班级授课制”这种曾大大提高过教育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被信息技术打破,互联网络应用于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师生关系,使异地授课,网上学习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料,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人获得必要知识成为可能;学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计算机终端设备便可上网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5、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讯系统,从而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第一,通过网络体系,人类的观念大大地流通、渗透、互相影响,这将有利于人们按照共同利益协调行为。

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工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

第三,人们的访友、购物、会议、娱乐等许多事情都可能通过网络进行;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可能通过住网络住宅、使用网络冰箱、乘坐网络汽车等,进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体验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总之,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由它引发的社会信息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课外阅读4: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进入新世纪,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产业大而不强,需尽快改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我国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突破口。虽然我国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关键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如先进集成电路芯片与光电子器件、高性能计算机与软件、下一代互联网与信息安全、第四代移动通信与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与音视频编码,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等几个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和创新。

作为近代科技革命重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渗透到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对我国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正视在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差距,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重视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课外阅读5:信息技术发展的五次革命

1.语言的使用

人类最初只能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嗓音来表达和传递信息,因此只能在人的听觉和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传递信息。所以,语言的产生与使用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但是受时空的限制。

大约在后巴别塔时代。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成为人类社会化

信息活动的首要条件。

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有些语言则只为几千乃至几百人使用,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语,中国的鄂伦春语、赫哲语。

2.文字的创造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约在公元前14世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

文字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长期存储信息,跨时间、跨地域地传递和交流信息,并产生了信息存储技术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3.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把信息的记录、存储、传递和使用扩大到更广阔的空间,使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有了可靠的保证,是人类信息存储与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产生了更为先进的信息获取、存储技术和传递技术。

在第六世纪中国隋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它的发明解脱了古人手抄多遍的辛苦,同时也避免了因传抄多次而产生的各种错误。

我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我国印刷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印刷术和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电报:1844年5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发出电报“SOS,速来,我们撞上了冰山。”几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亚”号客轮本应能够救起数百条生命,但是这条船上的报务员不值班,因此没有收到这条信息。从此以后,所有的轮船都开始了全天候的无线电信号监听。

电话:1892年纽约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下来。

广播: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电台,是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正式开播。

电视: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象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5.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第一代: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1957-1963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1964-1981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1982-1989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五代:至今,智能化计算机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计算机各个部件大致的功能、计算机软硬件之间的关系、桌面的认识与开机关机。

第一课在教学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时,主要着重让学生分清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并且能够举列说明。

第二课计算机软硬件之间的关系。本课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史,硬件各个部件的作用,不同软件的作用,以及软硬件的关系。并且结合软硬件的关系说说,如果硬件好,软件不好,或者软件好,硬件不好会怎么样,让学生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课,讲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主要讲了图标,图标的排列,图标的显示,任务栏的操作。讲图标的排列的时候为了让教学更有趣味,我在排列图标时把图标排成心形,顿时学生有了兴趣。

总之课堂上,要尽量将枯噪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才能积极努力学习。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一课 在信息海洋中获取信息(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一课 在信息海洋中获取信

息(教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道搜索引擎的概念;

2、知道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能根据要检索信息选择恰当的检索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通过搜索引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其信息素养;

2、通过“你问”,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学重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搜索引擎检索信息的方法。上课地点:微机室,实践和论理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今年的冬奥运会在哪召开吗?

生:索契 师:你了解索契吗?

生:不了解。师:中国这次冬奥运动会得了多少个奖牌?

生:不晓得 师:老师也不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寻求网络帮助。老师:老师先进入百度网站,进行搜索。

然后,请学生上台操作,看是否能正确使用搜索引擎解决问题。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

2、能运用恰当的检索方法快速的检索到需要的信息。

三、自学指导一:

根据教材“认识搜索引擎”部分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搜索引擎?

2、常见的搜索引擎有哪些?

3、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四、这节课有何收获?

当堂操作练习:

搜索“2013年黔南州初一年级期末考试题”和“长顺县”的地图。1

上机操作(5分钟)请学生展示搜索结果,通过学习,试着用搜索引擎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请每位同学例一个不懂的问题,包括不懂的词语;不会翻译的英文;不懂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教学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达到教学要求,学生能较熟悉的完成网上搜索操作,并能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要讲究搜索效率。

第四篇: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单元《认识信息特征》北师大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节认识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单位:威宁县东风中学 备课人:黄照铝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有什么特征的认识

2、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三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

四 教学方法:阅读法 讲授法 提问法 讨论法 五 教学安排: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1.用古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的典故韩国向齐国救援。。(课本P2页)引出信息的重要性,然后给出今天的课题《认识信息的特征》(板书)

根据典故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孙膑用了什么方法?在故事中,通过什么方式传递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形式、载体等。

2、新课讲授

老师根据刚才的故事让学生总结信息的概念,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老师分别举生活中信息的实例,最后给出信息的定义;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3、老师讲解完概念后,适当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信息,比如天气预报、新闻联播都可以获取信息。。

老师引导:比如多天已经知道的信息,今天还能成为信息?当然不能,因为已经过时了;那么昨天是美国消失了,真实么?请同学们回答;

引出信息的属性:

(1)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核心价值。它是信息的第一属性。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2)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3)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通常难以一次就全部获得,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4)层次性。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是有层次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5)可变换性。不同形态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变换,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存储。

(6)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7)可压缩性。通过各种模型,将大量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加以压缩。

4、探究新知-信息特征 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图片:

(1)(2)(3)

通过图一看出什么信息、图

二、图三呢?

学生回答后,询问信息是不是到处都是,随时随地都有!从而引出信息的第一个特性:(1)信息普遍性,信息存在我们自然界、人类社会等领域中。

其次老师引导学生比如看报纸我们是从什么获取的信息,是纸张?文字?图片?学生回答后,老师加以总结信息的第二特征:

(2)信息的依附性

也就是信息必须借助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这些形式必须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面。如树、文字、火等。

老师举例,如新闻联播通过声音、文字将信息表现出来;报纸通过文字、图片将信息表现出来等。学生思考回答信息的载体? 学生先总结、老师后做规范: 信息的载体:文字、声音、图片等

下面老师与生活中QQ群实例讲解信息的共享性,比如生活中会有班级群、家庭群、工作群等等,这些都是进行信息的传播、共享得出信息共享性

(3)信息的共享性(4)信息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老师直接给出,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会有时效性,时效性是什么含义? 后老师根据书本P4页案例讲解说明信息的时效性。

最后老师通过举例生活中、同学之间、社会中等很多的人都会被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信息的获取是假的、不正确的等,导致上当受骗,因为得出信息的可伪性

(5)信息的可伪性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事物变化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客观的、真实的,但由于在产生、传播、加工、整理等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这也是难免的。因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去看,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失实的。

七 巩固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一个例子,找出其中信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价值性、真假性、可否传播等。八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那些知识点?还有那些没理解的? 九 作业布置

想一个故事,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并把它写出来。

课后反思:

1、信息的感念多样化: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理解为为主;

2、信息的特征很多,讲解中应以主要讲解,当然要引导学生明白。

附:

信息的概念

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世界所固有,人类自古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来没有像现代社会这样引起如此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以至于它传播范围可及星际空间,传播速度可及光速极限。

要为信息给出一个定义,却十分困难。现在各种有关信息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正如19世纪的印度哲学家辨喜所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是最简单的东西,它和你自己存在一样简单”。正是由于信息概念十分广泛,所以,不同学科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这是因为:

第一,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包括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

第二,信息是可以通讯的。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各种仪器设备获得。

第三,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人类社会留下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的。

信息具有以下属性:

1.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核心价值。它是信息的第一属性。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2.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3.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通常难以一次就全部获得,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4.层次性。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是有层次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5.可变换性。不同形态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变换,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存储。

6.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信息的特征

信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事物的表征,但它并不是事物的本身。信息来源于事物,又必须依赖物质作为传播的载体。信息既与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一、一般信息的特征

信息的价值 = 使用信息所获得的收益-获取信息所用成本

7.可压缩性。通过各种模型,将大量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加以压缩。信息作为人类社会科学劳动创造出来的知识资源,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无限开发性

信息是人类劳动产生的,在人类生存和接触到的一切领域中,必然产生信息。信息以物质的形式为载体向人们提供精神智慧,具有无限性和可开发性。人类劳动产生了信息,信息又促进了人类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信息。

物质的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也是无限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还是无限的。

信息的无限性,决定了信息的可开发性。信息给人们以新的知识来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要求对信息不断地向更新、更深、更广的层次开发。

2.时间时效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时间概念。信息也是如此,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从广义上讲,信息是永存的,但从狭义上讲信息具有很强的时间时效性。

我们知道,信息的价值就是在于被人们所利用。如果信息失去了利用机会,或者根本就不可能被利用,信息还有什么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间时效性。如果超出了时间界限,再好的信息也是不会产生出效益的。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大家都在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社会”,所谓“竞争”,说穿了也就是信息竞争。我们大家经常都在讲“竞争的社会,就是优胜劣汰”,所谓的“优胜劣汰”,说到底也就是信息被利用的效益(结果)。能利用信息则胜,没有利用信息必败。而这一切均需要有一定的机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3.存贮共享性

信息是事物的表象,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这就形成了可以存贮的基础。由于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存贮,就又形成了可以共享的基础。

信息的存贮形式各种各样,科技的进步,使存贮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最基本的方式是用大脑记忆,最现代的方式是计算机存贮。可以是声音、文字,也可以是图表、字符。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存贮的形式将更加先进。

信息虽然以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物质的属性。它并不像一般物质那样被“买方”得到就意味着“卖方”的失去。例如,你将你知道的消息告诉了别人,虽然别人也知道了,但并不因为别人知道了而你就不知道了。它也不像一般物质那样“卖”一件则少一件。例如,一条消息发表后,可以有许多人得到,并不由于得到的人多了而这条消息就减少了。

4.加工传递性

信息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表征,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完全可以进行加工整理并传递的。因此,信息的加工传递特性是信息发挥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性。

信息的加工包括两个内容:①对信息的整理,即对信息进行认识分析、归纳综合、分类汇编。这就像配中药方剂一样,中药很多,根据需要可以配成许多处方;②对信息的转化,即将信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可以将某一信息转化成文字语言、图表图像、数据信号等。

信息的传递特征是信息产生效益的必然条件。信息传递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语言(说或电话)、动作、表情、气味、颜色等直接传递,也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印刷品、电磁波、各种影视媒体、计算机网络)等间接传递。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高科技的间接传递方式更加体现了信息的传递特征。

5.亦真亦假性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事物变化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客观的、真实的,但由于在产生、传播、加工、整理等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这也是难免的。因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去看,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失实的。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不论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信息发生失实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且不说大的方面,就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芝麻”大的一点事情,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失实,最后可以变成为“西瓜”那样大。

当然,关于信息的特征还很多,并不止以上所列的这么几种。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二课《画图的使用》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二课 画图的使用(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处理图象信息时大致的操作流程:根据图象的特点和要进行的操作,先选择相应的作图或者修改、选择等工具,然后设置工具属性,最后对图象使用工具;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画图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设置画布大小、使用颜色、铅笔工具、喷枪工具、矩形工具、圆角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多边形工具、油漆桶工具、文字工具、选择剪裁工具、橡皮工具、取色、放大、刷子工具、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将图片用作桌面背景、显示或隐藏工具箱、在当前图片中插入位图、放大查看区域、显示网格、翻转或旋转图片或对象、拉伸或扭曲、将图片的一部分保存到另一个位图文件、反转图片全部颜色、更改已有线条的颜色、在不同区域或对象之间复制颜色等等。

同时使有基础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图象文件格式及其转换等拓展知识。

二、教学重点:

1、画图的基本操作。

2、图象制作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因为学生基础程度不一,多数学生对画图的基本操作已经掌握,而少数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完全不会,教学时如何达到既让基础差的学生学会,又能保持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学到更多知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2、由于多数学生对画图的基本操作已经了解,但又不能完全了解所有操作,如何在本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而学会其不会的操作,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难点。

3、本课教学属于软件使用方法教学,其操作有几十种,逐个讲解将浪费较多时间,又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什么方式完整地讲解所有操作方法,是需要考虑的。

4、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仅仅教画图会使其“吃不饱”,浪费其学习时间,如何适当地添加与画图有关软件或知识的教学,又不伤害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需要慎重安排。

四、教学方法:

1、学生之间互帮互带

2、自主尝试学习方式

3、任务驱动教学法

4、游戏激励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 1、1-15分钟:教师列举画图的基本操作,让学生一一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尝试完成,先完成的学生进行演示,规定时间内没有学生完成则由教师进行演示。2、16-30分钟:完成课本上“星月童话”的任务,先完成的学生可以辅助本组其他学生完成,全组完成后可在规定时间内自由使用电脑(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辅导教学。3、31-45分钟:如果前两部分的教学任务按时完成,则由教师或基础好的学生先介绍图象文件的格式,然后介绍转换图象的方法(ACDsee),最后演示制作和更改开机图象的方法。

下载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第一单元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豫科技版(2016年8月第5版)最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第一单元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豫科技版(2016年8月第5版)最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