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课《信息的特征》教学设计
新课标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课《信息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本课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技能目标
1. 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材分析
信息的特征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章第1课的内容。通过探究信息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信息应用的基本价值。结合案例分析,能够正确识别信息,为以后能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奠定基础。
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四、教学建议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讲述: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邻桌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全班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活动:
1、和学生的一起对每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分析,比较理想的参考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2、小结:经过讨论分析后,初步得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物质跟能量学生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重要性,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因此引出对信息特征的学习。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做好铺垫。
(二)学习探究,交流分享
师:同学们,信息被称为当代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它如此重要,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无所不在的,具有载体依附性,下面我给同学们一些资料,你们能不能找出信息还有其它的特性。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课本、与邻座同学商讨和问老师等方法,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资料(课件演示)
资料1:“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是“中国将出兵朝鲜”。
资料2:美国沃尔玛超市建立数据仓库,按周期统计产品的销售信息,经过科学建模后提炼决策层数据。结果,他们发现:每逢周末,位于某地区的沃尔玛超市连锁店的啤酒和尿布的销售量很大,而且单张发票中同时购买尿布和啤酒的记录非常普遍。分析人员认为这并非偶然,经过深入分析得知,通常周末购买尿布的是男士,他们在完成了太太交给的任务后,经常会顺便买一些啤酒。得出这样的结果后,沃尔玛超市的工作人员尝试着将啤酒和尿布摆放在一起销售,结果,尿布与啤酒的销售额双双增长。
资料3: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内容,让同学们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有的小组已经跃跃欲试了,我们先请各小组代表阐述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研究的是资料1,得出的结论是:信息具有时效性。师:很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具有时效性? 生:通知、天气预报、市场动态„„
生2:我们研究的是资料2,得出的结论是:信息具有价值性。生3:我们研究的是资料3,得出的结论是:信息具有共享性。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有时信息的特征是多个并存的 生:我认为资料1还能体现信息具有价值性。师:这位同学思维非常敏捷。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科学结论。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综合运用,实践创新 资料4:教材P4 师: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张勇怎样做比较合适。
生:可根据手机短息中包含的信息,核实是否有这一公司,是否举行此项活动,汇款帐号是否是公司的等。
设计意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的基本特征,认识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利用好信息这一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以下资料,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资料1:某服装厂设计出一款女装,生产了一百套在商店试销,并在每件女装中附上调查表,要求用户在购买后提出意见以便改进。不久,这些服装全部售出,但在收到的调查表中,大部分顾客都提出批评意见,如”款式古怪“、”色彩不协调“或者”上当受骗“等。该厂收到这些调查表后,决定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停止生产该款女装。但是,不久该厂营销人员发现市场上出现一种在那款女装基础上改制的服装,并且十分畅销。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该厂的竞争对手雇请一些人专门购买这款试销的产品,而后在消费调查表中填上各种批评意见。
资料2:有两个公司各自派遣一名推销员到非洲去推销皮鞋,开拓新市场。到达目的地后的第二天,两个推销员各自给总公司发了一封电报,一个人写道”此地无市场,因为所有的人都不穿鞋子,我明天就回去“;另一个写的则是”我将常驻此地,这里市场潜力巨大,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鞋子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辨论中充分体会怎样用好信息。
第二篇:第1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工具等基本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2.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有哪些。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和多媒体了解信息的无处不在和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信息技术工具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学生分析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接受、处理、发布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设计思想
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教学准备
相关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素材等。教学过程
1.引言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怎样做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及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2.什么是信息 学生做游戏“捉迷藏”。然后回答:
在游戏过程中,当你被蒙住双眼时,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信息的?
信息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等。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后期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计算机展示图片,如:
文字信息 报时信号 天气情况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举出哪些有关信息的例子?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4.信息技术工具 了解了什么是信息,那大家知道怎样获取信息呢?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提问学生:当我们与父母不在同一城市时,你会采取什么工具与他们交流呢? 学生回答后,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电话 QQ 电子邮件 提问学生: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怎样存储、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吗? 学生回答后,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烽火告急 飞鸽传书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常常通过录像、电视、电话等技术来储存、表达、传递信息。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称为信息技术工具,如电话、摄像机、电视机等。
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摄像机 传真机 5.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6.讨论思考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板书设计(略)
电视机 课后总结:
这一节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根据我校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展示图片、多媒体演示课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第三篇: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课《走进因特网》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网络世界
第1课
走进因特网
泰来县江桥中心学校 邓桂英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走进因特网,了解因特网。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的发展和历史、因特网中的域名与IP地址、因特网应用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网络和网络应用的基础,但在网络域名、IP地址以及其服务与应用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又比较难于理解。
【编写意图】
为了使学生了解因特网,更好地利用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并为本单元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本节课从因特网的定义、发展史、IP地址、域名及它所提供的服务等角度出发设置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因特网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讲解和深入。甚至有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都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网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差异。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对网络又充满了期待,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做为本学期的引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结合具体操作示例,本节课采用讲解教学法、任务驱动、协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因特网及其定义,了解因特网发展和历史;掌握因特网中的域名与IP地址含义和规则,掌握常见域名;了解因特网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IP地址和域名组成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写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因特网所提供服务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利用因特网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系统地学习因特网及其定义,培养学生整体和系统地梳理知识的意识;通过对因特网所提供服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因特网的域名和地址;因特网服务与应用。教学难点:IP地址组成,常见域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设置情景: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计算机都是一体的,任何一个计算机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交换资料、传递信息、共享文件,把原本遥远的天涯海角变成咫尺天涯!
2、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展示本节课题。学生活动
理解、思考,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目前生活应用最为广泛、覆盖面积最广的网络是什么网络? 学生活动
思考,分析,回答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完成以下任务。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巡视指导。
2、布置学习任务一
教师出示因特网结构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因特网。
3、布置学习任务二
教师引领学生到网络中收集因特网的发展和历史,并做交流汇报。
4、布置学习任务三
教师通过实例介绍,讲解因特网中的域名与IP地址。
5、布置学习任务四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活动
1、分析理解因特网结构的示意图,在教师帮助下完成任务一。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二,并做好收集,最后各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3、结合教材,在教师的讲解中学习完成任务三。
4、以各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四。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合作探究,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做好交流汇报。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做好各小组间竞赛的总结和点评。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学生活动
1、自评、他评、汲取各组优点。
2、完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课后记】
网络的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点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课堂教学要避免空洞的概念解说,尽可能把新生事物介绍给学生。基于这一点,教材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概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给出计算机网络更精确的定义。教师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简单讲解计算机网络。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分布在同一教室的计算机局域网,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网卡、网线和设置共享的知识,进一步讲解计算机网络。
第四篇: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单元《认识信息特征》北师大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节认识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单位:威宁县东风中学 备课人:黄照铝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有什么特征的认识
2、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三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
四 教学方法:阅读法 讲授法 提问法 讨论法 五 教学安排: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1.用古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的典故韩国向齐国救援。。(课本P2页)引出信息的重要性,然后给出今天的课题《认识信息的特征》(板书)
根据典故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孙膑用了什么方法?在故事中,通过什么方式传递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形式、载体等。
2、新课讲授
老师根据刚才的故事让学生总结信息的概念,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老师分别举生活中信息的实例,最后给出信息的定义;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3、老师讲解完概念后,适当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信息,比如天气预报、新闻联播都可以获取信息。。
老师引导:比如多天已经知道的信息,今天还能成为信息?当然不能,因为已经过时了;那么昨天是美国消失了,真实么?请同学们回答;
引出信息的属性:
(1)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核心价值。它是信息的第一属性。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2)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3)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通常难以一次就全部获得,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4)层次性。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是有层次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5)可变换性。不同形态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变换,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存储。
(6)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7)可压缩性。通过各种模型,将大量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加以压缩。
4、探究新知-信息特征 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图片:
(1)(2)(3)
通过图一看出什么信息、图
二、图三呢?
学生回答后,询问信息是不是到处都是,随时随地都有!从而引出信息的第一个特性:(1)信息普遍性,信息存在我们自然界、人类社会等领域中。
其次老师引导学生比如看报纸我们是从什么获取的信息,是纸张?文字?图片?学生回答后,老师加以总结信息的第二特征:
(2)信息的依附性
也就是信息必须借助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这些形式必须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面。如树、文字、火等。
老师举例,如新闻联播通过声音、文字将信息表现出来;报纸通过文字、图片将信息表现出来等。学生思考回答信息的载体? 学生先总结、老师后做规范: 信息的载体:文字、声音、图片等
下面老师与生活中QQ群实例讲解信息的共享性,比如生活中会有班级群、家庭群、工作群等等,这些都是进行信息的传播、共享得出信息共享性
(3)信息的共享性(4)信息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老师直接给出,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会有时效性,时效性是什么含义? 后老师根据书本P4页案例讲解说明信息的时效性。
最后老师通过举例生活中、同学之间、社会中等很多的人都会被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信息的获取是假的、不正确的等,导致上当受骗,因为得出信息的可伪性
(5)信息的可伪性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事物变化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客观的、真实的,但由于在产生、传播、加工、整理等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这也是难免的。因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去看,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失实的。
七 巩固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一个例子,找出其中信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价值性、真假性、可否传播等。八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那些知识点?还有那些没理解的? 九 作业布置
想一个故事,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并把它写出来。
课后反思:
1、信息的感念多样化: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理解为为主;
2、信息的特征很多,讲解中应以主要讲解,当然要引导学生明白。
附:
信息的概念
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世界所固有,人类自古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来没有像现代社会这样引起如此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以至于它传播范围可及星际空间,传播速度可及光速极限。
要为信息给出一个定义,却十分困难。现在各种有关信息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正如19世纪的印度哲学家辨喜所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是最简单的东西,它和你自己存在一样简单”。正是由于信息概念十分广泛,所以,不同学科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这是因为:
第一,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包括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
第二,信息是可以通讯的。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各种仪器设备获得。
第三,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人类社会留下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的。
信息具有以下属性:
1.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核心价值。它是信息的第一属性。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2.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3.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通常难以一次就全部获得,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4.层次性。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是有层次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5.可变换性。不同形态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变换,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存储。
6.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信息的特征
信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事物的表征,但它并不是事物的本身。信息来源于事物,又必须依赖物质作为传播的载体。信息既与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一、一般信息的特征
信息的价值 = 使用信息所获得的收益-获取信息所用成本
7.可压缩性。通过各种模型,将大量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加以压缩。信息作为人类社会科学劳动创造出来的知识资源,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无限开发性
信息是人类劳动产生的,在人类生存和接触到的一切领域中,必然产生信息。信息以物质的形式为载体向人们提供精神智慧,具有无限性和可开发性。人类劳动产生了信息,信息又促进了人类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信息。
物质的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也是无限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还是无限的。
信息的无限性,决定了信息的可开发性。信息给人们以新的知识来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要求对信息不断地向更新、更深、更广的层次开发。
2.时间时效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时间概念。信息也是如此,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从广义上讲,信息是永存的,但从狭义上讲信息具有很强的时间时效性。
我们知道,信息的价值就是在于被人们所利用。如果信息失去了利用机会,或者根本就不可能被利用,信息还有什么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间时效性。如果超出了时间界限,再好的信息也是不会产生出效益的。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大家都在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社会”,所谓“竞争”,说穿了也就是信息竞争。我们大家经常都在讲“竞争的社会,就是优胜劣汰”,所谓的“优胜劣汰”,说到底也就是信息被利用的效益(结果)。能利用信息则胜,没有利用信息必败。而这一切均需要有一定的机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3.存贮共享性
信息是事物的表象,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这就形成了可以存贮的基础。由于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存贮,就又形成了可以共享的基础。
信息的存贮形式各种各样,科技的进步,使存贮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最基本的方式是用大脑记忆,最现代的方式是计算机存贮。可以是声音、文字,也可以是图表、字符。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存贮的形式将更加先进。
信息虽然以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物质的属性。它并不像一般物质那样被“买方”得到就意味着“卖方”的失去。例如,你将你知道的消息告诉了别人,虽然别人也知道了,但并不因为别人知道了而你就不知道了。它也不像一般物质那样“卖”一件则少一件。例如,一条消息发表后,可以有许多人得到,并不由于得到的人多了而这条消息就减少了。
4.加工传递性
信息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表征,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完全可以进行加工整理并传递的。因此,信息的加工传递特性是信息发挥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性。
信息的加工包括两个内容:①对信息的整理,即对信息进行认识分析、归纳综合、分类汇编。这就像配中药方剂一样,中药很多,根据需要可以配成许多处方;②对信息的转化,即将信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可以将某一信息转化成文字语言、图表图像、数据信号等。
信息的传递特征是信息产生效益的必然条件。信息传递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语言(说或电话)、动作、表情、气味、颜色等直接传递,也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印刷品、电磁波、各种影视媒体、计算机网络)等间接传递。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高科技的间接传递方式更加体现了信息的传递特征。
5.亦真亦假性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事物变化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客观的、真实的,但由于在产生、传播、加工、整理等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这也是难免的。因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去看,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失实的。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不论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信息发生失实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且不说大的方面,就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芝麻”大的一点事情,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失实,最后可以变成为“西瓜”那样大。
当然,关于信息的特征还很多,并不止以上所列的这么几种。
第五篇: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
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P106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