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
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夫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报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词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练,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的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杵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能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本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
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
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地,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
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末学教的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全家聚餐庆贺时,这个小朋友就在餐桌上面抑扬顿挫地大声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在座的大人都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而且话是在获得孝悌颁奖后讲出来的。因而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幺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语速和断句的示范请听如何教导儿童读经的音声版MP3)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他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谚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电脑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第二篇: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
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
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父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像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报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词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练,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的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教育好他们,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们。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杵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
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能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第三篇: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杨淑芬老师主讲
第1页
共3页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
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杨淑芬老师主讲
第2页
共3页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夫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报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词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练,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的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杵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能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本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
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杨淑芬老师主讲
第3页
共3页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末学教的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全家聚餐庆贺时,这个小朋友就在餐桌上面抑扬顿挫地大声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在座的大人都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而且话是在获得孝悌颁奖后讲出来的。因而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
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幺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语速和断句的示范请听如何教导儿童读经的音声版MP3)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他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谚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电脑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第四篇:儿童读经实务问答
儿童读经实务问答
仲舒学堂王建涛
1、读经班、私塾教育的起点和核心是什么? 答:首先教:孝亲尊师。
人伦之道孝为首,孝为百善之基,众徳之源。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通过尊师的教育,使孩子学会尊重和。
2、怎样做孩子才能有德?
答:我们总是说要让孩子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怎样做人呢?先要培养孩子的德,通过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培养孩子的德行。让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
怎么培养这些德呢?有道才能有德;所以说道德道德,按照道行事,人才会有德。道存于哪里呢?道存于经典之中如四书五经、孝经、黄帝内经等等之中。孩子只有读经才能最大限度的学习参悟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及常理常道进而按照道慢慢修德。没有道的学习,修德是一句空话,所以说道德道德,有道才能有德。
3、关于经典的选择和儿童读经的先后次序?
答:《弟子规》《孝经》《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声律启蒙》通过依次蒙学的学习首先通过识字关。
再依次进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易经》《春秋》《书经》《黄帝内经》等。
4、经典那么艰深孩子能否理解 ?
答:个人认为大部分不能理解,也不需要理解。艰深不艰深是大人的理解。现在孩子读经就是牛吃草,先尽量多的把经典装入大脑,以后就是对经典得发挥与再创造。〈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经常比喻说现在读经就像是在埋地雷,等长大后遇到事,就会趟住一根经典中的地雷拉弦,引爆,自然就会理解,从而能给以人生的指导,就不会茫然。
5、经典中有许多内容孩子理解不了,为什么不讲解?
答:尽量不讲,如确实有需要讲的意境和情况,讲讲也无妨。
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比如孩子们学到“爱情”这个词,你给他解释三天三夜,什么花前月下、甜蜜、心心相印等等孩子他能明白吗?但是等到他到了谈恋爱的年龄不用解释自然明白。经典和爱情是一样的随着阅历的加深自然明白。
6、在一个地区如何开设一个读经班或私塾?
答:先要有一个发起人,这是第一关键,相当于建一个房子他是一根支柱。
7、你认为仲舒学堂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发起人基于对儿童读经的透彻了解,知道读经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对于文化的传承等是何等之重要;自然就会有一颗坚持推动读经之恒心。既发起人一定要有恒心。就象〈西游记〉中的唐僧要有一颗坚定求取真经的恒心;就会无往而不胜。(〈论语〉子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见而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8、读经班开新班新生入班次序及要求?
(1)、学员入班前家长须学习并承诺遵守学堂学规和践行知行规范。(3)、学员入班前家长须达到四个学时的读经理论培训。(4)、学完仲舒学堂规定的入班前家长须学习的具体内容:
a、学堂介绍:仲舒学堂简介、入班须知、知行规范、学规。(附于书后)
b、读经理论:
《儿童经典教育导读手册》(新生入班家长学习参考/为必看)仲舒学堂编订(查找:http://)
c、经典:《孝经》《弟子规》《大学》《朱子家训》《礼记-学记》(《中庸》《论语》)(以上经典家长入班前须诵读10遍以上)d、学习观看三张光盘:《一场讲演百年震撼》、《怎样使你的孩子更有出息》、《你的孩子读经了吗?》。
(5)、完成家长课堂培训和学习完规定的内容后,家长通过测试。(6)、孩子通过面试。
(7)、全部通过后填写仲舒学堂入班申请表并入班。
9、孩子可以试听和插班吗?
答:尽量是不让试听和插班,凡是试听和插班的孩子一般都跟不上,一是家长没有系统学习过儿童读经理念,信心不坚定,早晚会流失或被淘汰,这样就会耽误一个孩子,所以尽量不让试听和插班。要按照学堂入班次序入班,就是为了充分对家长进行系统读经理念培训。理念有了孩子读经不成问题,而且很少流失。
10、家长也想让孩子读经但孩子没有兴趣学怎么办?是依家长还是依孩子?
答:家长还是对儿童读经理念认识不够深。
孩子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朱熹:“童蒙,幼稚而蒙昧。”所以是不能听孩子的;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读经,必须读,越早越好!
11、如何落实经典?
答:习礼仪。通过上课礼、下课礼、拜师礼、拜先师孔子礼、坐卧行走、洒扫应对的训练践行经典落实经典。
12、选择什么样的读经方法?如何选择读经的进度和量?
答:最好选“一气呵成读经法”。为什么?我经常打一比方:比如修公路,两里修一段,两里修一段,每段和每段都有一个接头,路就不会很平,汽车跑起来就会颠会有磕磕绊绊;读书也是一样,如果一小段一小段学习,孩子在每一小段和一小段间会出现接头,背诵起来就会磕磕绊绊,事倍功半。不如读经就象修一大段公路,一层一层从起铺到终,这样就不会或是很少有接头。汽车走起来就不会颠簸同样用一气呵成读经法背过的经典背诵起来就会一气呵成如长江流水一泻千里,不会磕磕绊绊。
13、一气呵成法的具体读经量?注意点是什么?
答:我们根据实践探讨出部分经验: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就是选择整部,第一节课就一气学完一部,从第一天教学带读第一遍一直到最后一百遍,OK。这种读经法需要家长密切配合,需家长陪读,因为很多孩子小才3、5岁,开始学肯定不熟,且很多字还不认识,所以在开始时家长在家必须带读,每日一遍,或读20分钟,达100遍,OK。孩子诵读200遍全部拿下,以后再复习100遍,孩子记半辈子。孩子的读经遍数一定要记录的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不然以后就会背乱。
朱子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
其他经典学习进度:《论语》每三章;《中庸》、《老子》分两部分即每次学半部;《孟子》每两章;《黄帝内经》每三章;各为一节课学习量即为一个教学进度量。每个读经量,每次课堂教学从头到尾从第一遍到一百遍,OK;在家每天一遍或读20分钟,达一百遍,OK.以后在复习一百遍。
14、孩子在家如何养成坚持读经的习惯?及注意事项?
答:首先给孩子找一个固定的读经地方,不要经常换,平常玩不要去,只有读经才可以在这个地方。
在开始要求孩子坚持在家读经时,家长必须督促,每日读经“雷打不动”,饭可以不吃,作业可以不做,经必须读,什么也可以商量但是唯独读经是不可以商量的,必须读。其实饭可以不吃,也不会不吃的,作业可以不做,也不会不做的,即表明每日读经之坚定决心。每次读经时,须先洗手漱口、洁净几案、端身正坐,对书册,祥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用十字读经法(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必须做到指读(点读)准确;以养成良好的读经习惯。
15、关于孩子读经的速度?
答:不宜过快。易快是孩子的天性,要反复强调十字读经法,只要点读准确,就不会读得太快且能大量识字。
16、家长对于孩子读经态度总不坚定,而且对老师恭敬之心也不够怎么办?
答:家长的态度是与他们对于儿童读经的认识深浅成正比例的。认识的越深态度越坚定恭敬之心越强;反之亦然。
所以不管其态度只管加强家长的对读经理论地学习,当他们学透了读经理念认可了传统文化,态度和恭敬之心自然提升。
17、关于读经班对老师如何要求?
答:老师的选拔很关键,关系一个读经班的成败。
选拔的老师必须是认可读经理念,最好是铁杆;要有爱心、责任心和恒心、能风雨无阻的坚持教学。对老师要求:一方面要深入学习读经理念;一方面要诵读所教经典,在教课之前必须完成30到60遍的诵读,这样教孩子就等于孩子是在30遍或是60遍的基础上诵读经典。
老师要做到严于律己,忠恕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身立道,正己化人。
18、孩子多大就能读经了?
答:越早越好,最好在胎儿期;女孩14之前男孩16岁之前都是读经的最佳年龄。
19、关于儿童读经的兴趣问题,孩子总没有兴趣怎么办?
答:兴趣是培养的,好的兴趣家长一定要培养,每天告诉孩子必须读经,久而久之,不喜欢也就喜欢了。要知道读经是家长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可以选择一部不是很长的经书如《孝经》《千字文》《大学》等让孩子诵读到300至500遍,烂熟于胸,自生兴趣。20、父母在孩子读经中的作用?
答:父母是起关键作用的;孩子能不能读,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有好的效果,关键在于父母。
21、父母如此关键,父母应该做点什么?
答:先学习儿童读经理念,把儿童读经的来龙去脉搞通搞透,就是我常说的“格透读经之物”,只有参透了儿童读经理念,读经的心才能坚定,再和孩子一起学习经典就会有很大收获。
22、父母在孩子读经中如此关键,应该学习什么资料?
答:(1)《儿童经典教育导读手册》、私塾手册(王密生编)、读经手册(王财贵编)(2)观看光盘
《一场讲演 百年震撼》《你的孩子读经了吗?》《怎样使你的孩子更有出息?》(3)、诵读《孝经》《大学》《朱子家训》《礼记*学记》(《中庸》《论语》)等经典10遍以上。
23、为孩子如何选择音乐?
答:选择中国古典音乐(古琴最好)、世界名曲,每天给孩子听,至少听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这些名曲是触动心灵的,都是比较幽雅和谐的,只管让孩子听。无论是抱着躺着,只要给他听就行,越听多越好。
24、听说还有书法读经是怎么回事,有教材吗?
答:书法读经就是选择历代最著名的书法家写的四书五经作为孩子的读经教材,这样融书法读经和经典读经为一体,使孩子受到双向经典熏陶。
现今有两套教材:一套是邵南文化编订的《中国书法经典导读》;一套是由河南王密生老师编写的《经典教育初机》系列教材。
25、孩子识字选择什么教材?
答:孩子识字时我感觉最好选用《智永千字文》进行识字,这样是融书法熏陶和识字为一体,且是从繁体字开始识字,直通原点,无论是开启孩子智慧还是打通识字关都会事半功倍。最好做成《智永千字文》字卡。
26、对读经教材的选择,有什么要求,哪几个版本比较好,业余读经班和全日制私塾有区别吗?
答:教材最好是:注音、大字、白文,不加注释,不夹杂图画。版本现在分两类:一类是简体版有:中华书局(四海导读编)出的和绍南文化出的系列教材,这两家都是专业推动儿童读经机构出的,为简体版中最好。
一类是繁体字版:主要是来自台湾有正蒙教育、和裕出版社、能仁出版社、读经文教出的专门的读经教材,都很好。
我们的业余和全日制私塾现在就是用着能仁出版社出的教材。业余读经班可以选简体版教材,也可以选繁体字教材。全日制私塾最好选繁体字教材。
27、关于晨读?
答:学堂要求晨读风雨无阻,以养成学生早起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性格。
我常对家长们说:只要你的孩子能做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八个字,最起码你的孩子败不了家。
早起者必不懒惰,而一切奸恶不良皆出于懒惰而贪享受,懒则财匮乏,爱享受而无资财,则一切偷盗骗皆因之而起,可不慎乎。
28、关于学堂为什么要定期考核学生背诵情况?
答:考核背诵是必须的,不管是全日制的私塾还是业余读经班。也有家长提出异议,认为考核背诵会对孩子产生压力,出现孩子厌学畏难情绪,就不愿意来读了,其实怕流失是没有用的,如果业余班的学生在家不能坚持每天诵读,即使不考核背诵慢慢也会跟不上班,照样被淘汰而流失。而坚持每天读经的孩子肯定能通过考核,而恰恰是在家不能坚持读经的孩子肯定通不过测试,这就需要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予以告诫,督促孩子坚持每天读经,此为上策。
29、为什么学堂培养学生“通一艺”?
所谓通一艺就是通过通达如:礼、乐(古琴、围棋)、射、御、书、数的六艺之一来悟道;因乐有乐道(琴有琴道,棋有棋道),射有射道,书有书道,御有御道,通过习一艺,慢慢吃透通达一艺,就能体悟、通达此艺之“道”;如练古琴达到一定境界就会体悟通达“琴道”,“艺”通而“道”通,“艺”达而“道”达,万法归一,也就会通达其他事物之规律之道,通过一艺悟“道”之后再参悟践行汇通诸经即通五经贯六艺,进而达到体悟、格透天地万物之道之规律,此之谓读书明理,龙庭悟道,道通德建,成贤入圣矣。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第五篇:孩子5年在家读经心得报告
孩子5年在家读经心得报告
我是从2005年3月将上小学3年级的儿子(1996年5月4日出生)休学在家读经的,女儿当时3岁半(2001年9月22日出生的)已开始了早教和读经,其后不久将上小学4年级的外甥女也休学邀请到我家,三个孩子一起读经。
儿子从2005年3月至今已经背诵的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笠翁对韵》、《孟子》、《道德经》、《庄子》选、《易经》以及《心经》、《大悲咒》。熟读了《中医养生启蒙》、《了凡四训》。英文经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3首)《哈罗德游记》(1篇)、《麦帅告子文》、《英语导读1000句》1-12课。
女儿至今已经背诵的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道德经》、《易经》以及《心经》、《大悲咒》。英文经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首)、《麦帅告子文》、《仲夏夜之梦》12页。
外甥女从2005年3月至2008年9月背诵的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上1-2章,下全章)、《大学》、《中庸》、《道德经》,熟读了《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陟文》及佛家经典《心经》、《大悲咒》,英文经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首)、《英语导读1000句》1-10课。从近5年的教导孩子读经中我的体会是:
1、读经的速度。要宁慢勿快,一定要熟读、熟背。我们从2005年三月至2007年上半年,给孩子(儿子、外甥女)读经字数很多,每天二三百字,有时甚至400字。字数多了,当然读诵的遍数就少,但孩子们一般读到五六十遍、有时三四十遍就能背了,然后就他们多念几遍,巩固巩固。当天任务第二天检查都能熟背,所以就通过了。接着第二天就继续当天的任务(二三百字、三四百字)。从当时来说,读经速度当然很快。但从2007年初,再返过来复习时,原来熟背的,已经忘记了很多,一直要提示,否则背不下去。我们当时就觉得不怪孩子,我们的方法有问题。随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就基本按照程畏斋读书法,百字百遍读。给三个孩子都打印了《儿童读经遍数记录册》,让他们划“正”字的方法记录读诵遍数,对新书(当天任务100字左右)读够100遍(划满20个“正”字),然后合起书背读100遍(划满20个“正”字),不要3小时就能完成。下午将当天任务和前5天任务(600余字),通读20遍(4个“正”字)。此一方法一直坚持到今。所以从2007年下半年以后读的书,儿子和女儿都很熟。随便抽查,都能背下来。读经越熟,孩子越有成就感,越快乐。只有熟读经典,孩子是不会疲厌的。
2、读经的次第。《易经》小孩子比大孩子易背的多。《孟子》、《庄子》大孩子边理解边背诵要比小孩子快的多。所以,我以后督导的小孩子的读经顺序基本是:《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3、读经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弟子规》上说“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三字经》上说“教之道,贵以专”,读经一定要遵循这些原则。读经还是一部一部来,最为上乘。一部一部读,孩子的心是定的,只有定的心(清净心),智慧方可现前。每天读多部经典,儿童会心浮气躁。读经达不到深度,他会觉得读经很苦。一年半载下来,他很可能就不愿读了。
4、读经的目的是为求学问、求智慧。读经应该是为求学问、求智慧的。有的同仁一味追求读经的字数,要孩子在13岁以前背诵30万字,40万字。但这样大量的读经,能够达到精熟吗。可能到后来把孩子教成“门门通,门门松”,“本本有戏,折折不全”。古人说“一经通一切经皆通”,只要孩子对于一部分经典达到了精熟,其他经典也会迎刃而解的。
5、很多人不主张读诵《弟子规》和《三字经》。其实《弟子规》不但要熟读、熟背,而且在父母的身教下逐条慢慢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这样孩子以后就很好教。很多父母说的孩子不听话了,孩子有逆反心理等这些问题可能就没有了。《弟子规》经文孩子边背,边可以给孩子讲解,这样慢慢就能解行相应,以后孩子稍长对于《孝经》、《论语》、《孟子》等的经文自己就能体悟、能解。《三字经》是中国文化、历史的概论,熟读经文相当于歌诀,有助于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了解。
6、教儿教女先教己。在教育自己孩子读经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是一次重新的教育,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获益不少。父母首先要端心正念,言行相符,所作至诚。对于《弟子规》的经句不能深解意趣的话,建议听听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这主要是讲给父母听得。我们大人听过后,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慢慢我们就会有教育孩子正确的知见。以上是我粗略的一点心得,不足之处请诸位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