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月8日读经心得
他的旨意是要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得救,确切认识真理。——提前2:4
耶和华希望人认识真理,能正确地崇拜他,蒙他赐福。他让“真确的知识”显露,把忠心的受膏基督徒召集起来。(但12:4)他也从“所有国族、部族、民族、语言”的人中召集“大群人”,让他们有希望在地上享永生。(启7:9)一百三十多年来,真正崇拜上帝的人越来越多,确凿不移地证明耶和华上帝和他所任命的君王耶稣基督一直与地上的仆人同在,一直指引、保护、教育他们,把他们组织起来。上帝子民的增长也表明,耶和华对未来的应许是必然实现的。“认识耶和华的知识必遍满大地,就像水弥漫海洋一样。”(赛11:9)到时,人类必福乐无穷
第二篇:读经心得分享:相亲相爱一家人
相亲相爱一家人
——李昕怡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亲爱的叔叔阿姨以及爸爸妈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李昕怡。今天上午我向大家分享的标题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在分享之前,我先向各位叔叔阿姨们说一个事,相信叔叔阿姨们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着深刻的了解。如果你们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那你们是不是觉得和老师的沟通少了呀?和同学们的沟通少了呀?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老师交流或同学交流。
我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学习情况都与那个人身边的人有很大的关系。那个人身旁的人是什么样,那个人或多或少也是那个样,所以我今天就重点讲一下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有不正确的地方请指正,至于怎么说,我就按班里人的年龄从大到小开始说。
先说老大吴嘉杰哥哥,请吴嘉杰哥哥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吴嘉杰哥哥是第二个学期来的,吴嘉杰哥哥很高大,皮肤略黑。吴嘉杰哥哥乐于助人,办事能力强、力气大、有勇气,每一次活动都是吴嘉杰哥哥冲在最前面为我们开路,读经时声音也特别的大,而且特老实、特专心,跑步时健步如飞,如果班里举行一些诸如跑步、俯卧撑等体育比赛,冠军非他莫属。
不管怎么说,吴嘉杰哥哥给人的感觉非常好,可能在座的叔叔阿姨们会觉得我掺假,夸夸其谈,为了消除你们的疑惑,我觉得有必要举一两个例子给您们听,先说一个体育方面的。刚刚我说吴嘉杰哥哥健步如飞,这个是不带假的,有一个事情可以体现出这一个事,我们有一个游戏叫‘猫抓老鼠。’这是一个跑步游戏,我先说说游戏规则与玩法,地方范围就是一个放生池,只有一只猫,当然是人扮猫,几只老鼠,也是人扮老鼠。猫抓老鼠。规则:老鼠不能躲起来,只能跑,猫可以拿棍子,可以用棍子来捉,谁第一个被抓到,谁就下一盘捉。要想这一盘结束,猫就必须要抓完所有的老鼠。
有一次吴嘉杰哥哥只花了5分钟,最多是6分钟就把我们全给抓住了,可是其余人,一般都要20到30分钟才能抓完其余人。可见吴嘉杰哥哥跑步的速度,先前我还说吴嘉杰哥哥乐于助人,这也不是吹的,上次黄祺轩的梳子坏了,吴嘉杰哥哥知道后,用了一个晚自习的时间把那把梳子修好了。以前朱妍馨的眼镜框坏了,也是吴嘉杰哥哥用自己的工具把眼镜框修好。我的修正带,吴嘉杰哥哥也帮我修过。
有一次发点心,每人一个柚子,吴嘉杰哥哥也帮忙剥……等等,但是这是吴嘉杰哥哥在家里就有的品德吗?‘不是的,’相比大家先前也都听吴嘉杰哥哥讲了他的过去,大家应该都清楚吴嘉杰哥哥以前什么样,现在什么样,可见吴嘉杰哥哥多有上进心,改变多么的大。我对吴嘉杰哥哥的生活学习情况就介绍到此,请吴嘉杰哥哥就坐。
现在我来说班上的二姐关钰莹姐姐,请关钰莹姐姐站起来,关钰莹姐姐是这个学期来的,虽然如此,但关钰莹姐姐还是不甘示弱的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风度、文采和气势,关钰莹姐姐很有责任心,老是帮我们解决一些词题。关钰莹姐姐还经常借给我们一些我们没有,但必须要用的东西,而且经典背诵会的主持人也是关钰莹姐姐。她学习努力、以诚待人、举止文雅、风度翩翩、出言不逊,能控制好自己,每一次班里小结里都是关钰莹姐姐的发言最好、词章最美。关钰莹姐姐为人处事非常谦虚。而且关钰莹姐姐不吝啬,老是给我们小朋友们吃的,还不厌其烦的借给我们修正带、书架、餐巾纸,论语解释、书、本子、笔、书签、手电筒和水果刀等等,只要你向关钰莹姐姐借的东西关钰莹姐姐有,关钰莹姐姐就会马上借给你!告诉叔叔阿姨们,关钰莹姐姐还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可以自己管好自己,关钰莹姐姐虽然也有一点贪玩,但一到上课关钰莹姐姐就会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毫不含糊。我记得有一个晚上,曾老师不再,我们就在教室里说话搞小动作,但关钰莹姐姐只是一个劲的埋头苦写令我头大的英文日记,丝毫不受影响,结果就是等曾老师回来以后,只有关钰莹姐姐一个人可以按时下课。好!对关钰莹姐姐的介绍到此结束,请关钰莹姐姐坐下。
现在来说三哥哥肖亮宇,请肖亮宇哥哥站起来,肖亮宇哥哥胖胖的,动作都是很搞笑或者很可爱的那种。肖亮宇哥哥很幽默,能搞出很多滑稽的动作逗我们笑,对困难不低头,勇往直前。开朗外向,有错误只要有人说,立马改正。彬彬有礼,怎么个彬彬有礼呢?因为肖亮宇哥哥见人就鞠躬,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这点全班都可以做证。
肖亮宇哥哥还天天帮曾老师推单车至山门口。从无一点怠慢,曾老师都很感恩肖亮宇哥哥,而且肖亮宇哥哥脾气很好,都不会骂我们的,还老是帮周老师等买菜归来的在厨房工作的老师们提菜。
肖亮宇哥哥也是很讲义气,很够朋友,为什么这么说呢?就那吴嘉杰哥哥和肖亮宇哥哥他们之间的事情来说吧,肖亮宇哥哥和吴嘉杰哥哥是好朋友,有一次唱歌课(音乐),曾老师要男生唱一次‘阳光总在风雨后,’要女生也唱一遍‘阳光总在风雨后’后,等到男生唱完歌后,开始评价,有人说吴嘉杰哥哥唱歌不用心,曾老师要他重唱一遍,但是肖亮宇哥哥就主动陪吴嘉杰哥哥重唱一遍,可是肖亮宇哥哥多么够朋友呀!辛苦肖亮宇哥哥站了那么久,请坐。
现在我来说说邓晓蔓姐姐,请邓晓蔓姐姐站起来,邓晓蔓姐姐和关钰莹姐姐一样,也快来了将近一个学期了,邓晓蔓姐姐可以说是同学中的最棒淑女,笑时笑得恰到好处,不跷二郎腿,穿衣服搭配得当,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部洗得干干净净,经典背诵会背书时吐字清晰,不紧,不慢,台风甚好,神态自若,手一直放在丹田那个部位,没有放下过,一直站着,不摇摇摆摆。
邓晓蔓姐姐下课时不是看书就是写诗或读书或抄一些不知道什么东西或画图或完成其他学习方面的任务,一般很少出教室玩,与人说话是温柔,速度平缓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一看就知道是个淑女嘛!
好话不多说,请邓晓蔓姐姐坐下。
现在来讲李文宇哥哥,请李文宇哥哥站一下,李文宇哥哥虽然有一点懒,但不是表现在学习与礼仪上面,请叔叔阿姨们放心。李文宇哥哥优点很多,诸如尊老爱幼,声音洪亮,诚实守信,穿着简朴,有见识,卫生特别是厕所,李文宇哥哥上个学期把厕所弄得又香又干净,其干净度让我们目瞪口呆,当然,不是说李文宇哥哥这个学期厕所搞不好,而是李文宇哥哥这一个学期搞宿舍卫生,请大家不要误会。
李文宇哥哥谦卑有礼,做事谨慎,天天帮助曾老师摆好椅子而乐在其中,讲文明、懂礼貌,勤奋好学,关心友爱同学,游泳游得也很好,尊师重道,有一次曾老师和我们说经典背诵会时要大声点,李文宇哥哥也守本分,在表扬本上面表扬李文宇哥哥卫生、礼仪,学习方面的内容,足足有一面呀,不信就去翻表扬本,就连日常生活老师们表扬李文宇哥哥的次数也毫不含糊,可谓两天一小表扬,七天一大表扬呀!是一个老师挺喜欢的乖学生,现在,对李文宇哥哥的情况到此结束,有疑问的请问李文宇哥哥本人,他会为你们揭晓关于他的一切。先不离题了。
现在我来说王一鹏哥哥,请王一鹏哥哥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王一鹏哥哥听话、爱笑、胆子大,有逻辑思维,背书很有上进心,对经典表现极佳,抄书时字迹工整。
有一次还带病上课,王一鹏哥哥阳光,乐于分享,有一次把自己都舍不得喝的好喝的牛奶给了正准备去野炊的我们,我们也很感恩王一鹏哥哥鞠躬有诚意,卫生搞得也不差,这个学期的厕所卫生一直就是王一鹏哥哥为我们打扫。王一鹏哥哥上课时坐姿端正,下课时活力四射、不拘小节,是一个有十足活力的阳光男生,大家都喜欢与王一鹏哥哥玩,跟他玩从不感到无聊,但是我先声明一点,王一鹏哥哥绝对不会因为玩得太开心了而耽误了课程,请叔叔阿姨们放心好了,对王一鹏哥哥的分享就先到这里,现在请王一鹏哥哥坐下来。
我再说何梓骏弟弟,何梓骏弟弟虽然小,但从不打架,学习时拼命读书,何梓骏弟弟头脑也聪明,有一次肖亮宇哥哥说何梓骏弟弟头上有光,何梓骏弟弟不紧不慢,谦卑地说:‘孔老夫子头上不是也有光吗?’看!多聪明呀!曾老师当时就说何梓骏弟弟开悟了,呵呵。
何梓骏弟弟劳动也积极,写作很真实,说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水平,不投机取巧,如果换了别的与何梓骏弟弟差不多大的人就不好说了,估计会弄虚作假,这一点我们应该肯定他,他不会弄虚作假的。何梓骏弟弟很坚强,虽然有时候会哭,但那是背书背不出来才哭。跌倒了,何梓骏弟弟一定会站起来,一定不会哭。何梓骏弟弟很活泼,胆子与王一鹏哥哥不相上下,好,何梓骏弟弟幸苦了,请坐。
现在来说说我的表弟夏海清,来,请夏海清弟弟站起来,夏海清弟弟记忆力好,与表哥关系融洽,夏海清弟弟喜欢看书,勇敢,我来举一个例子,先前我说夏海清弟弟记忆力好,没错,有一次夏海清弟弟一天就背下了《论语》中的十面,这是怎么背的呢?那是因为夏海清弟弟自己大声读、专心读,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不与人斗嘴,不说闲话,加上自己本来记忆力好,心态好,又自觉,有十足的上进心和勤奋刻苦,就背下了论语中的10面。
夏海清弟弟觉得那种感觉太爽了,还想再来几次,在家里夏海清弟弟从来不会这样,对学习这么有激情的。这个进度对于家长们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事呀!夏海清表弟请坐。
现在讲到最后一个也是我们班里面最小的同学,他就是王理达弟弟,请王理达弟弟站起来,让我们大家来认识一下,王理达弟弟他温顺老实,合群,做事情一丝不苟,上课不搞小动作,喜欢阅读、做事低调。写字大方、说到做到、不爱管闲事、安静,绝不讨人厌,是大家都喜欢的乖小孩。
来!我举两个例子:就拿合群与温顺来说吧,先说合群,现在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中有谁讨厌王理达弟弟的?看!没有一个人讨厌他,这就说明王理达弟弟很合群,不合群的人一定讨人厌,王理达弟弟确实很温顺,现在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有人被王理达弟弟大骂过没有?看!也没有吧,这足以说明王理达弟弟温顺,请王理达弟弟坐下,现在我的汇报完毕,这就是班里同学的生活与学习情况。谢谢大家!
第三篇: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
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
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父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像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报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词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练,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的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教育好他们,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们。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杵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
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能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第四篇: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杨淑芬老师主讲
第1页
共3页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
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杨淑芬老师主讲
第2页
共3页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夫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报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词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练,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的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杵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能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本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
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杨淑芬老师主讲
第3页
共3页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末学教的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全家聚餐庆贺时,这个小朋友就在餐桌上面抑扬顿挫地大声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在座的大人都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而且话是在获得孝悌颁奖后讲出来的。因而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
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幺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语速和断句的示范请听如何教导儿童读经的音声版MP3)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他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谚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电脑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第五篇: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
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供需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夫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报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词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练,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的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杵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能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本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
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
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地,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
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末学教的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全家聚餐庆贺时,这个小朋友就在餐桌上面抑扬顿挫地大声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在座的大人都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而且话是在获得孝悌颁奖后讲出来的。因而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幺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语速和断句的示范请听如何教导儿童读经的音声版MP3)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他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谚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电脑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