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力储能产业上市公司
电力储能产业上市公司
1.阳光电源
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光伏逆变器、风能变流器、储能系统、电动车电机控制器,并致力于提供全球一流的光伏电站解决方案、储能及微电网解决方案。其中光伏电站解决方案包括:荒漠电站、屋顶电站、山丘电站。能及微电网解决方案主要有储能并网系统、光储微电网系统、燃料节约系统,主要应用与厂矿、企业、村落、通讯基站、光伏、风能发电站、地铁、港口医院等。
太阳能光伏逆变器产品继续稳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光伏电站系统集成业务也快速发展。
公司布局储能电源领域公司与三星SDI株式会社与2014年11月在韩国釜山签订了正式的合资合约,双方将在合肥建立合资公司,携手开展电力用储能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依据计划,双方将在合肥高新区新设立储能电池和储能电源两个合资公司,分别从事电力用锂离子储能电池包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分销,及电力设施用变流设备和一体化储能系统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分销。双方约定,将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共同开拓电力储能市场,并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储能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2.南都能源
公司主营业务为通信后备电源、动力电源、储能电源、系统集成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主导产品为阀控密封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及相关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铁路等基础性产业;太阳能、风能、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动自行车电池、通讯终端应用电池等民生产业。
公司战略目标:致力于成为全球的通信后备电源、储能应用电源、动力电源和新能源应用领域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在储能应用领域,拥有大型储能、离网储能、分布式储能的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在动力应用领域,拥有电动汽车、电动叉车、电动自行车等车用超级电池、锂离子电池技术;在通信应用领域,拥有IDC等交换机房用、基站用、UPS用等阀控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技术,其中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环保节能电池为国际首创,具有巨大的经济及生态效益;在新型材料方面,拥有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阀控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材料等多项核心技术。
公司主营业务:
储能领域:
2014年,公司储能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969.52万元,同比增长14.69%。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在大规模储能、分布式储能、户用储能等领域齐头并进,各类系统解决方案及产品日趋成熟。在大规模储能及分布式微网储能领域,公司以锂电和铅炭电池核心技术为基础,提供全面系统解决方案,完成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电网主导、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新能源综合示范项目)、广东电科院广成铝业1.5MW蓄能项目(科技部863项目)、浙江鹿西岛4MWh新能源微网储能项目(科技部863项目)等项目的装机运行,并在一系列新的示范项目中中标。
3.科陆电子
科陆电子是智能电网、新能源、节能减排产品设备研发、生产及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较早涉足物联网行业,独立开发、自主研制并生产了100多种主要产品。
公司主要发展领域为智能电网领域、新能源光伏发电、储能方面、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智能变电站、智能用电系统、智能电能表、标准仪器仪表、风电变流器装置、储能与电力电源、机场专用中频静态电源、大功率光伏逆变器、高中低压变频器、高压大功率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电动汽车充放电设备及检测产品、电子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十几类产品。
储能方面,公司依托国家能源局成立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储能并网工程实验室,已研制出具有虚拟同步机特性的光伏-储能一体化高效智能充放电控制技术,研制成功500KW级的具有自同步电压源(V/F模式)电力能量路由器,能实现8台以上并联运行;兆瓦级箱式储能电站继成功应用于中广核曲蔴莱7.203MWp离网光伏电站、祁连3.087MWp离网光伏电站等几个示范项目后,于2014年7月一举中标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玉树州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独立光伏供电工程户用系统设备采购项目,公司为此项目唯一中标人,合计中标金额14,940.47万元。
4.猛狮电源
广东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以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电池以及电池应用为主的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猛狮科技在全球范围率先推出纳米胶体电解质起动电池,经过六年的不断努力,纳米胶体电池在欧美高端摩托车更换市场已经成为新一代高科技换代产品,逐步取代传统的铅酸电池。2014年公司推出的全系列高倍率磷酸铁锂起动电池,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锂离子起动电池之一,已经高调进入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6大系列800多种规格型号的电池产品,涵盖汽车、工程机械、船舶、摩托车、通信、电力、照明、电动车辆、光伏储能等各个领域。
公司主要发展领域为摩托车起动电池,在新能源车辆研发、储能系统领域。在储能系统领域,公司主要开发产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家庭便携式储能系统、微电网复合储能系统、MW级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具体如下: 1)便携式式储能系统分为离网式、离并网式,功率范围从20W到10kW,特点是携带方便,安装简单,主要应用在家庭应急供电、缺电地区储备电能; 2)储能系统分为离网式、并网式、侧并网式等,功率范围从2kW到500kW,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储能、微电网系统储能等领域; 3)MW级智能电网储能式系统,主要是并网式,功率一般大于0.1MW,应用于智能电网削峰填谷,大型光伏、风力发电站储能。
5.圣阳电源
公司专业从事通信备用电源、电力备用电源、新能源储能电源、动力电源、新能源系统集成等系统方案的设计、开发和经营,是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绿色能源制造商。目前,公司已形成成熟的AGM和GEL两大类阀控铅酸蓄电池开发技术、锂离子电池开发技术和新能源系统集成技术。主要产品有:FCP铅炭电池、铅酸蓄电池、新能源系统集成、锂离子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动力和新能源储能等领域,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国内外市场。
水系离子电池研发公司
1、巨化股份
2013年巨化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合作,主要合作领域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加氢催化剂、海洋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及有机涂料、复合材料、激光表面处理、热喷涂技术以及高效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
2013年7月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水系离子电池研究中获重要进展,首次提出用锂钠混合离子电解质这一全新理念构建新型水系离子电池。传统的以有机溶剂为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但存在安全性低和成本高的问题。与之相比,水系离子电池具有价格廉价、无环境污染且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大规模储能体系中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目 前适用于水系钠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极为匮乏,这成为阻碍钠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为此,宁波材料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水系锂钠混合离子电池。这类电池的一极采用选择性嵌入/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为活性材料,而另一极则选用选择性嵌入/脱嵌钠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活性材料,同时以锂钠混合离子水溶液作为电解质。
得益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这类电池不但能储存电能,而且还具有分离锂离子和钠离子的功能。电池可通过反复的充放电过程来实现对锂离子和钠离子的富集,与现有其他化学分离技术相比,此操作更为简便且更加绿色环保。
2、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卫华博士开发的一种水系可充放锂离子的电极材料及包含该材料的水系可充放锂离子电池,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标志着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电池的诞生。
据陈卫华介绍,有机系锂离子电池因其有机电解液具有毒性和可燃性,在过充或短路等不当操作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此外,非水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比相应的水溶液电解液要低两个数量级,有机电解液电池的制作成本也相应高很多。考虑到成本、安全性和循环寿命,这些缺点限制了大型电池的应用。
水系锂离子电池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并能有效简化有机锂离子电池的严格组装条件,降低其制备和生产成本,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水系锂离子电池体系基本可避免现有水系电池中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属绿色环保的新型电池。
第二篇: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名院士,超过两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开发出100多项科技成果……短短10年间,凭借技术优势,湖南省长沙市新材料产业迅速集聚,日益壮大。现在,这里正在打造“储能材料之都”。
电池和超高电容器等储能设备正向更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发展。未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及其上游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已经展现出了不可小视的潜力和美好的新前景。
以储能材料为节点,以“新动力”和“新储能”为核心,湖南长沙储能电池产业上下延伸,产业链条日渐清晰、完整,以储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企业集聚
储能材料企业聚力发展
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2002年与人合作,凑齐50万元启动资金,凭借自有技术办起一个小小的校办工厂。一年后,校办小厂就吸引来了5000万元的注资,并扩建成为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两年后,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销量就占据国内第一;3年后,他们就实现了综合实力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并成功带动湖南当地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壮大。如今,他们正朝着世界规模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的发展目标迈进。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历程只是湖南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于不经意间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缩影。近10年间,先进储能材料企业在长沙的“扎堆”发展已有目共睹:
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领域,长沙无论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产业集中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除了杉杉新材料,这里还有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口量最大的湖南瑞翔新材料公司等;
在镍氢电池材料产业领域,长沙已在国内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是国内镍氢电池领域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长沙力元新材料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基地;
在超级电容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长沙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发。2007年,中南大学、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杉杉新材料、湖南业翔晶科、湖南瑞翔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动力型超级电容电池系统关键材料及器件研发”,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燃料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中南大学在3个国家“863”项目的连续支持下,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炭纸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材料性能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南大学的全钒储能液流电池材料制备技术也达到产业化水平,为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做出了积极的技术储备。
技术升级
科研“沃土”育“新芽”
为什么这么多储能材料企业能在长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沙市经委主任赵跃驷告诉记者,“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但最重要的‘土壤’还是科研基础。”
长沙是我国新材料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中南大学是一所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科研为特色的重点大学,黄伯云院士、黄培云院士、刘业翔院士等专家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稀土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从传统材料到新材料产业的科研人员,并平均每年为新材料及相关产业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1000多人。
“长沙仅新材料领域就拥有10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事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硕士、博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等专业技术人员有两万多人。全市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每年开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新材料类科技成果达100多项。”长沙市经委科技处、材料工业处处长肖逸告诉记者,其中,以中南大学有关科研团队为主体单位完成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曾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为长沙储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出现、成长过程就很典型。李新海感慨地说,“只要有技术实力和人才资源,资金就会闻风而至。”当年,公司的投资方杉杉科技想寻找合适的载体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领域。他们同时考察了至少5家以上的同类企业,最终与李新海的校办小厂达成从技术到股权的转让、移交与合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杉杉科技看中了李新海所率科研团队过硬的自主技术,及其身后中南大学在新材料领域强大的科研力量。
平台升级
努力提高产业聚集度
企业主动扎堆,产业逐渐集中,靠的是先天优势,但如何提高集群绩效,促使产业内合理地布局分工,靠的就是后天的努力了。
长沙请来长期关注当地先进储能材料及设备产业群发展的有关研究机构出谋划策。专家提出建议说,虽然这里不少企业已经在国内数一数二,可仍然规模偏小,凭任何单个企业的产能规模和资本实力,不仅难以实现更高层次更迅速的发展,而且较难抵御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这些问题,长沙近两年来正以积极有效的行动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加强集成和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在发展思路上,长沙的先进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出现了转变,由原来的单一“重大轻小”转化到“抓大并扶小”、“抓大先扶小”的思路,最终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共同形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的企业群。目前,长沙高新区内就正在建设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中小企业园。在具体举措上,长沙加大了相关公共技术、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力推产业群内企业、院所的共享与合作。
2009年上半年,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牵头组建起了电池材料行业分会和专家技术咨询委员会,还发起组建了以科力集团、力元新材、杉杉新材料、科力远、科力丰等30家企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为载体的长沙先进电池材料产业联盟,建立重点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并以“会员制”的方式实施仪器设备资源和信息共享,不仅大大提高了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利用率,也提升了企业间、企校间的合作数量和质量。
2008年,科力远公司、中南大学牵头成立了“先进储能材料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到去年,已申报进一步建设“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到今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镍锌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大功率超级电容器等三大中试基地,成为企业自主搭建研发应用技术平台的有益尝试。
产业链升级
上下拓展力争跨越发展
先进储能材料及其应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强劲的带动性:上游涉及到有色金属原材料产业,下游涉及到电池、电容器等储能设备产业。实践表明,储能材料发展与储能设备发展通常是相匹配的,前者制约和决定了后者,后者又是反促和带动着前者。如今,两者在技术上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开发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而且产业结构出现了向上下游垂直扩散趋势。
这种趋势意味着新材料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减少。科研人员可以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开发某种新材料,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降低研发与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并可以减少材料的“性能浪费”,节约资源。这对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群的发展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畅通高效的产学研用结合;二是多个环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目前,长沙的储能材料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都有高校的技术背景和人才资源,产学研用结合非常紧密。但是,虽然长沙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电池、电动工具等产业链下游环节却生产能力薄弱,而这正是产业链的增值环节,产业链的不够完整使得产业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较低。长沙如今重点发展方向,就是要以铅布铅酸电池及相关材料、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无汞锌锰电池及相关材料等的研发生产,带动终端产品(电池及电动工具)发展,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应用产业链。具体的产业链条是:电池级原料(锌、锰、铅、镍、钴、稀土金属等)—→电池材料(动力型超强泡沫镍、高温型球形氢氧化镍、储氢合金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电池隔膜等)—→镍氢、锂离子、燃料电池等先进电池—→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长沙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85.55亿元,同比增长25.0%;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21.90亿元,同比增长19.2%。“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2年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对此,赵跃驷满怀信心地说,“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完全可以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储能新材料之都!”
上图:湖南长沙高新区正在积极建设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中小企业园,以发挥出更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刘 勋摄
下图为湖南科力远新能源公司员工正在查看材料检测仪器设备运行情况。
刘 勋摄
第三篇:中国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3)
中国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3)
中国储能网讯:储能产业的发展与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的应用密切相关。储能电池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调控电能质量、优化能源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新能源并网应用以
及电网本身的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赛迪经智近日在京发布《中国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3年)》。研究报告在深入研究世界储能电池产业发展趋势、中国储能电池产业政策和应用市场、各种储能电池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几年中国储能电池产业发展趋势,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布局
中国储能电池市场提供决策参考和发展建议。
通讯基站、家庭和数据中心以及新能源利用:储能电池的三大市场应用发力点
从中国国内储能电池产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储能电池规模市场领域还集中在通讯基站和数据中心应用市场,新能源储能利用还处于示范阶段。考虑未来通讯基站、数据中心以及新能源储能市场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15年中国储能电池产业规模会从2012年的60亿
元增加到85亿元。
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是通讯基站储能电池发展的基础。到2011年,3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及大部分县城、乡镇、主要高速公路和风景区等,3G建设总投资4,000亿元,3G基站超过40万个,3G用户达到1.5亿户。手机发送信号和光纤入户需要基站支持,而基站的运营需要储能电池提供稳定的电源。预计未来五年通信储能领域大约有1200亿元的规模,每年通信储能市场的资金规模达到50亿-60亿元人民币。
家庭式储能和数据中心储能都是近年来兴起的储能电池领域。家庭式储能电池市场在日本、欧洲已经得到蓬勃的发展。以日本为例,由地震引发的能源危机,刺激日本政府针对储能系统提出补贴计划,2万美元以上的锂电池储能系统只要通过SII认证,即可获得30~50%不等的补助。而大型的云计算中心包括以SaaS、虚拟化等模式存在的云计算相关应用服务发展、云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超大型机房建设也为储能电池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风力与太阳能发电均属间歇性能源发电,并网需要使用储能系统“缓冲”,然后重新转变为交流电再输到电网。此外,分布式新能源应用也需要储能系统进行能量的储存实现高效利用。按照市场普遍预期,2020年中国电力装机达到1500GW,风电占比10%(150GW),光伏发电占比接近3.5%(50GW)。配套储能装置的功率按照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的15%计算(国网规划要求配置比例达到风电装机容量的20%以上),需要配备1.2亿度电的储能电池,以单位千瓦时电池设备500美元的售价计算(初期电池设备售价将在1200美元/度以上),十年内
中国风光储能市场需求在600亿美元左右。
第四篇: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2010-11-05 02:53 长沙工业网
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名院士,超过两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开发出100多项科技成果……短短10年间,凭借技术优势,湖南省长沙市新材料产业迅速集聚,日益壮大。现在,这里正在打造“储能材料之都”。
电池和超高电容器等储能设备正向更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发展。未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及其上游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已经展现出了不可小视的潜力和美好的新前景。
以储能材料为节点,以“新动力”和“新储能”为核心,湖南长沙储能电池产业上下延伸,产业链条日渐清晰、完整,以储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企业集聚
储能材料企业聚力发展
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2002年与人合作,凑齐50万元启动资金,凭借自有技术办起一个小小的校办工厂。一年后,校办小厂就吸引来了5000万元的注资,并扩建成为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两年后,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销量就占据国内第一;3年后,他们就实现了综合实力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并成功带动湖南当地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壮大。如今,他们正朝着世界规模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的发展目标迈进。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历程只是湖南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于不经意间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缩影。近10年间,先进储能材料企业在长沙的“扎堆”发展已有目共睹:
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领域,长沙无论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产业集中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除了杉杉新材料,这里还有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口量最大的湖南瑞翔新材料公司等;
在镍氢电池材料产业领域,长沙已在国内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是国内镍氢电池领域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长沙力元新材料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基地;
在超级电容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长沙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发。2007年,中南大学、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杉杉新材料、湖南业翔晶科、湖南瑞翔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动力型超级电容电池系统关键材料及器件研发”,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燃料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中南大学在3个国家“863”项目的连续支持下,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炭纸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材料性能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南大学的全钒储能液流电池材料制备技术也达到产业化水平,为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做出了积极的技术储备。
技术升级
科研“沃土”育“新芽”
为什么这么多储能材料企业能在长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沙市经委主任赵跃驷告诉记者,“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但最重要的„土壤‟还是科研基础。”
长沙是我国新材料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中南大学是一所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科研为特色的重点大学,黄伯云院士、黄培云院士、刘业翔院士等专家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稀土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从传统材料到新材料产业的科研人员,并平均每年为新材料及相关产业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1000多人。
“长沙仅新材料领域就拥有10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事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硕士、博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等专业技术人员有两万多人。全市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每年开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新材料类科技成果达100多项。”长沙市经委科技处、材料工业处处长肖逸告诉记者,其中,以中南大学有关科研团队为主体单位完成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曾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为长沙储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出现、成长过程就很典型。李新海感慨地说,“只要有技术实力和人才资源,资金就会闻风而至。”当年,公司的投资方杉杉科技想寻找合适的载体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领域。他们同时考察了至少5家以上的同类企业,最终与李新海的校办小厂达成从技术到股权的转让、移交与合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杉杉科技看中了李新海所率科研团队过硬的自主技术,及其身后中南大学在新材料领域强大的科研力量。
平台升级
努力提高产业聚集度 企业主动扎堆,产业逐渐集中,靠的是先天优势,但如何提高集群绩效,促使产业内合理地布局分工,靠的就是后天的努力了。
长沙请来长期关注当地先进储能材料及设备产业群发展的有关研究机构出谋划策。专家提出建议说,虽然这里不少企业已经在国内数一数二,可仍然规模偏小,凭任何单个企业的产能规模和资本实力,不仅难以实现更高层次更迅速的发展,而且较难抵御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这些问题,长沙近两年来正以积极有效的行动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加强集成和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在发展思路上,长沙的先进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出现了转变,由原来的单一“重大轻小”转化到“抓大并扶小”、“抓大先扶小”的思路,最终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共同形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的企业群。目前,长沙高新区内就正在建设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中小企业园。在具体举措上,长沙加大了相关公共技术、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力推产业群内企业、院所的共享与合作。
2009年上半年,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牵头组建起了电池材料行业分会和专家技术咨询委员会,还发起组建了以科力集团、力元新材、杉杉新材料、科力远、科力丰等30家企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为载体的长沙先进电池材料产业联盟,建立重点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并以“会员制”的方式实施仪器设备资源和信息共享,不仅大大提高了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利用率,也提升了企业间、企校间的合作数量和质量。
2008年,科力远公司、中南大学牵头成立了“先进储能材料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到去年,已申报进一步建设“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到今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镍锌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大功率超级电容器等三大中试基地,成为企业自主搭建研发应用技术平台的有益尝试。
产业链升级
上下拓展力争跨越发展
先进储能材料及其应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强劲的带动性:上游涉及到有色金属原材料产业,下游涉及到电池、电容器等储能设备产业。实践表明,储能材料发展与储能设备发展通常是相匹配的,前者制约和决定了后者,后者又是反促和带动着前者。如今,两者在技术上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开发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而且产业结构出现了向上下游垂直扩散趋势。
这种趋势意味着新材料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减少。科研人员可以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开发某种新材料,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降低研发与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并可以减少材料的“性能浪费”,节约资源。这对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群的发展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畅通高效的产学研用结合;二是多个环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目前,长沙的储能材料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都有高校的技术背景和人才资源,产学研用结合非常紧密。但是,虽然长沙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电池、电动工具等产业链下游环节却生产能力薄弱,而这正是产业链的增值环节,产业链的不够完整使得产业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较低。长沙如今重点发展方向,就是要以铅布铅酸电池及相关材料、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无汞锌锰电池及相关材料等的研发生产,带动终端产品(电池及电动工具)发展,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应用产业链。具体的产业链条是:电池级原料(锌、锰、铅、镍、钴、稀土金属等)—→电池材料(动力型超强泡沫镍、高温型球形氢氧化镍、储氢合金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电池隔膜等)—→镍氢、锂离子、燃料电池等先进电池—→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长沙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85.55亿元,同比增长25.0%;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21.90亿元,同比增长19.2%。“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2年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对此,赵跃驷满怀信心地说,“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完全可以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储能新材料之都!”
第五篇:电力产业
云南电力工业在全省经济建设中的贡献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近几年来,云南省加快了培育电力支柱产业步伐,形成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局面,全省电力工业的发展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突出,以较强的实力和发展速度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一、云南省经济发展状况
(一)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发以来,云南省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云南全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当前,云南省经济逆势上扬,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2009年上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不断冲击云南省实体经济的情况下,但是,一些经济指标却表现出了恢复势头。特别是工业生产明显加速,企业利润稳步回升。
(二)云南工业经济整体运行平稳提速
1、“工业强省战略”成绩显著
2003年,面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和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科学分析和把握云南省情和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大决策,并推出了一系列在全国均具创新意义的政策措施,云南工业经济发展从此全面提速,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
2、工业经济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逆境中平稳上升
2008年是云南省工业经济发展经受多方面严峻挑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国工业生产增速呈继续明显减缓趋势,企业产品价格和利润急剧下滑,用电需求下降,铁路运力富余,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等。对云南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面临困难和挑战,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发展政策和应对措施,确保了全省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2009年云南省经济发展仍然是困难重重,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知难而进,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和扶持力度,一系列经济调控举措正在见效,多数行业和领域企稳回升,全省经济发展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前三季度,云南工业经济整体运行呈现平稳提速的发展态势。1
目前,云南省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正在同步提高,省内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重化工时代对基础产品的巨大需求,使云南省大企业(集团)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3、明确发展目标,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推进下,云南省确定的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云南将以烟草、现代能源、基础原材料、生物加工和装备制造等5大产业为主体,发展生产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三)电力工业发展突飞猛进
国家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以来,云南电力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无论是电力装机容量、发电量,1
还是电网规模、产值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电力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发展为云南强省的支柱产业,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1、电力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随着云南电源装机的不断增加,以及省内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作为对资源起配置作用的电网而言,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将有力推进云南省以水电为主的电力支柱产业的发展。2009年云南电网公司的电网建设计划投资124亿元,计划新开工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76项,计划建成、投产项目50项,变电容量542万千伏安,架设线路2297千米。云南电网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上半年云南电网基建投资完成53.05亿元,相当于2008年全年电网计划投资总量,计划完成率居南方五省区之首。
2、“全省一张网”格局已经形成电力体制全面理顺,电网建设高潮迭起。电网高质建设,快速发展,全省实现“一张网,全覆盖”。形成500千伏为主干、环网融入,220千伏为主网,覆盖16个州市的强网;500千伏输电网络已经覆盖滇南片区并链接广西;部分地区220千伏输电网退为配电网;至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顺利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3座,线路5735千米,变电容量1650万千伏安;220千伏变电站77座,线路9966千米,变容量达2142万千伏安。网架结构优化,配送能力大增。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工程全面推进。
3、“西电东送”大幅度增加
在电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云南电网公司加大增供扩销力度,在全力确保省内售电量增长5%的同时,加大了西电东送力度。
4、电力生产逆境而上
在电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云南电网公司加大增供扩销力度,在全力确保省内售电量增长5%的同时,加大了西电东送力度。
二、电力工业对云南经济建设的贡献
(一)电力工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电力工业发展拉动全省经济发展
云南电力工业是全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生产、传输和销售电能的公用事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是云南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和先行产业。电力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经济的增长;电力使用广泛,生产效率高,是代替劳动力的最有吸引力的能源。
2、云电将冲刺“第一支柱”
作为全省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力工业优势逐步发挥和体现。
云南充分利用丰富资源,多年来一直致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力推进电力开发,在加快水电发展的同时,火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等开发也加快发展的步伐。尤其是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欲将电力工业打造成支撑云南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实现电力强省的梦想。目前,云南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初步形成齐头并进的格局,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电力工业的建设收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增收
首先,加快了地方GDP增长速度。
其次,带动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电力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有效解决了部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电力建设带动了区域第二(例如,乡镇企业、小型加工业)、三产业(运输、旅店、餐饮服务等)的发展,为发展区域经济奠定基础。
4、加快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通过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对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目前,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
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云南与缅甸毗邻,较之缅甸,云南已建立了成熟的、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加快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
(二)促进社会进步
1、“上大压小”节能减排高效
快速发展的云南电力建设结构得到极大的优化,火电厂单位耗煤量大幅度下降,完成量与质的蜕变。目前,云南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初步形成齐头并进的格局。
2、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大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电能已成为其他能源不可代替、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和替代其他能源的能源产品,电力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会基本必需商品。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时代后,电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能源。保障了人民生活、生产用电,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通信、电子商务活动、家庭电器以及电化教育手段等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促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用电日益增长,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先行发展的基础产业,在丰富社会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巨大的贡献。
3、农村电网建设让全省村寨亮起来,缩小了城乡差别
完善西部地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是国家为了继续提高农村供电质量、降低农村用电电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民心工程,对解决西部地区农村和农民用电问题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实行城乡用电同价。云南省推动农村电力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降低农村电价,云南把农村电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电力发展建议
(一)积极开拓电力市场空间
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央和地方扩大内需、促进电力生产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千方百计增供扩销,全力保障电力供应和电网安全,为促进增长、保证全省经济复苏作出贡献。一是用科学发展的方法关注和分析市场,全力做好增供扩销;二是促进云南省中小水电的有序开发、以及中小水电的合理调度。三是建立经济、高效、稳定的电力供应体系,协调好高额上网电价新能源项目的市场问题,充分发挥南方电网在资源优化方面的配置作用,统筹国外、省外、省内三种资源的开发,统筹国外、省外、省内三个市场的用电,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把握时机,适度超前发展
结合中国国情和云南发展实际,未来很长时间内电力将仍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电力工业必须要适度超前和协调发展(包括电源、电网建设等),保证整个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一是抓住国家加大能源投资的机遇,进一步突出云南在国家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和西部边疆省份的特点,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投入和广开渠道吸引多方面资金投入到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二是抓住国家投资向西部倾斜这一利好政策,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云南电力在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的统一。三是抓住国家投资增内需、保增长这一重大机遇,认真分析、狠下功夫,在城农网改造、省内电力建设、提高供电可靠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开发云南优势水电资源,优化水火电结构,增强水火电匹配能力,积极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一是加快大型水电开发步伐,建设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基地,协调发展大容量、高参数主力火电,有序开发中小水电。加大省内电力供应、电力外送和境内外供应力度,大力推进电网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电力行业,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的法制化管理和建设。三是推进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鼓励合理开发省内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电资源,为云南能源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四)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创新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改革和发展,助推云南电力工业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市场剧变、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的困境重围。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全面提升云南水电、火电、电网和新能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水电技术,探索研究火电新技术,打造安全高效电网,跟踪新能源发展趋势,加强能源产业标准体系的研究。
(五)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补偿因水电建设造成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通过生态建设和保护恢复、维持和增加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自然资本能世世代代的保持甚至增加。在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充分注重水能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把水电工程与产业培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水电有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