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科学技术部等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改能源〔2017〕17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互联网+”智慧能源(以下简称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储能能够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需求响应支撑等多种服务,是提升传统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储能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网,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储能能够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和灵活交易、实现多能协同,是构建能源互联网,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和促进能源新业态发展的核心基础。
近年来,我国储能呈现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抽水蓄能发展迅速;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加速;储热、储冷、储氢技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储能技术总体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进我国能源行业供给侧改革、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还将带动从材料制备到系统集成全产业链发展,成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为贯彻总书记关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任务,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第十四次会议和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重大决策部署要求,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着眼能源产业全局和长远发展需求,紧密围绕改革创新,以机制突破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应用示范为手段,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促进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撑和推动能源革命,为实现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和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出台金融等配套措施,统筹解决行业创新与发展重大共性问题。加强引导和信息服务,推动储能设施合理开放,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创新引领、示范先行。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各种形式的技术、机制及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试点作用,推进储能新技术与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市场主导、改革助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储能领域。结合电力体制改革进程,逐步建立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和灵活性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还原能源商品属性,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储能项目布局。重视上下游协调发展,优化从材料、部件、系统、运营到回收再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储能,健全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有序竞争。推行绿色设计理念,研究建立储能产品的梯级利用与回收体系,加强监管,杜绝污染。
(三)发展目标
未来10年内分两个阶段推进相关工作,第一阶段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第二阶段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研发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主要储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探索一批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储能产业发展进入商业化初期,储能对于能源体系转型的关键作用初步显现。
“十四五”期间,储能项目广泛应用,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能源领域经济新增长点;全面掌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储能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部分储能技术装备引领国际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并拥有国际话语权;基于电力与能源市场的多种储能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储能在推动能源变革和能源互联网发展中的作用全面展现。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
集中攻关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意义的储能技术和材料。加强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总体目标,开展储能原理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发展储能材料与器件测试分析和模拟仿真。重点包括变速抽水蓄能技术、大规模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化学储电的各种新材料制备技术、高温超导磁储能技术、相变储热材料与高温储热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能量管理技术等。
试验示范一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储能技术和装备。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开发分别适用于长时间大容量、短时间大容量、分布式以及高功率等模式应用的储能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储能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储能与现代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重点包括10MW/100MWh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0MW/1000MJ级飞轮储能阵列机组、100MW级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大容量新型熔盐储热装置、应用于智能电网及分布式发电的超级电容电能质量调节系统等。
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技术和产品。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速技术转化。鼓励储能产品生产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理念提质增效,鼓励创新投融资模式降低成本,鼓励通过参与国外应用市场拉动国内装备制造水平提升。重点包括100MW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高性能铅炭电容电池储能系统等。
完善储能产品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涵盖储能规划设计、设备及试验、施工及验收、并网及检测、运行与维护等各应用环节的标准体系,并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完善储能产品性能、安全性等检测认证标准,建立国家级储能检测认证机构,加强和完善储能产品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
(二)推进储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应用示范
鼓励可再生能源场站合理配置储能系统。研究确定不同特性储能系统接入方式、并网适应性、运行控制、涉网保护、信息交换及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对于满足要求的储能系统,电网应准予接入并将其纳入电网调度管理。
推动储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协调运行。鼓励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场站作为联合体参与电网运行优化,接受电网运行调度,实现平滑出力波动、提升消纳能力、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等功能。电网企业应将联合体作为特殊的“电厂”对待,在政府指导下签订并网调度协议和购售电合同,联合体享有相应的权利并承担应有的义务。
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场站侧储能补偿机制。研究和定量评估可再生能源场站侧配置储能设施的价值,探索合理补偿方式。
支持应用多种储能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支持在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突出的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储电、储热、制氢等多种形式能源存储与输出利用;推进风电储热、风电制氢等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
(三)推进储能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应用示范
支持储能系统直接接入电网。研究储能接入电网的容量范围、电压等级、并网适应性、运行控制、涉网保护、信息交互及安全防护等技术要求。鼓励电网等企业根据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结合需求集中或分布式接入储能系统,并开展运行优化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支持各类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投资建设运营接入电网的储能系统。鼓励利用淘汰或退役发电厂既有线路和设施建设储能系统。
建立健全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参照火电厂提供辅助服务等相关政策和机制,允许储能系统与机组联合或作为独立主体参与辅助服务交易。根据电力市场发展逐步优化,在遵循自愿的交易原则基础上,形成“按效果付费、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机制。
探索建立储能容量电费和储能参与容量市场的规则机制。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参考抽水蓄能相关政策,探索建立储能容量电费和储能参与容量市场的规则,对满足条件的各类大规模储能系统给予容量补偿。
(四)推进储能提升用能智能化水平应用示范
鼓励在用户侧建设分布式储能系统。研究制定用户侧接入储能的准入政策和技术标准,引导和规范用户侧分布式电储能系统建设运行。支持具有配电网经营权的售电公司和具备条件的居民用户配置储能,提高分布式能源本地消纳比例、参与需求响应,降低用能成本,鼓励相关商业模式探索。
完善用户侧储能系统支持政策。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允许储能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电能交易。支持用户侧建设的一定规模的电储能设施与发电企业联合或作为独立主体参与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
支持微电网和离网地区配置储能。鼓励通过配置多种储能提高微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积极探索含储能的微电网参与电能交易、电网运行优化的新技术和新模式。鼓励开发经济适用的储能系统解决或优化无电人口供电方式。
(五)推进储能多元化应用支撑能源互联网应用示范
提升储能系统的信息化和管控水平。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储能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支持能量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对储能的能源互联网管控,提高储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储能系统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多元化作用。
鼓励基于多种储能实现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多源互动。鼓励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实现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支持开放共享的分布式储能大数据平台和能量服务平台的建设。鼓励家庭、园区、区域等不同层次的终端用户互补利用各类能源和储能资源,实现多能协同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积极开展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业务,探索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通讯基站电池、不间断电源(UPS)等分散电池资源的能源互联网管控和储能化应用。完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开展对淘汰动力电池进行储能梯次利用研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完善扶持政策,切实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发展局面。依托行业力量建设国家级储能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协(学)会、研究会作用,引导行业创新方向。建立储能专业咨询委员会,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推动成立国家级产业联盟,加强产业研究、建立信息渠道。鼓励各省级政府依照已出台的智能电网、微电网、多能互补、“互联网+”智慧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配电网建设、电力现货市场等相关政策对储能进行支持,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配套政策、给予资金支持和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储能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将储能纳入智能电网、能源装备制造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方向,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技术与政策机制综合性区域试点示范,鼓励清洁能源示范省因地制宜发展储能。各地能源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地的落实方案,因地制宜,科学组织,杜绝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务实有序推进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国家能源局各派出能源监管机构根据职责积极参与相关机制研究,加强安全和市场监管,督促相关政策和重大示范工程的落实。
(二)完善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电力体制改革与储能发展市场机制的协同对接,结合电力市场建设研究形成储能应用价格机制。积极开展储能创新应用政策试点,破除设备接入、主体身份、数据交互、交易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壁垒,研究制定适应储能新模式发展特点的金融、保险等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储能技术、产品和模式等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加强储能安全与环保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储能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储能系统开发采用标准化、通用性及易拆解的结构设计,协商开放储能控制系统接口和通讯协议等利于回收利用的相关信息。
(三)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发展分布式电力和微网、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等重大需求,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储能试点示范工程。跟踪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运营情况,建立健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储能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在技术创新、运营模式、发展业态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探索,先行先试,总结积累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四)建立补偿机制
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研究推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得合理补偿的政策和建立与电力市场化运营服务相配套的储能服务补偿机制。推动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建立相配套的储能容量电费机制。建立健全补偿监管机制,严惩违规行为。
(五)引导社会投资
落实简政放权精神,研究建立程序简化、促进投资的储能投资管理机制,对于独立的储能项目,除《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已有规定的,一律实行备案制,按照属地原则备案,备案机关及其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规定。企业按照地方有关规定向主管部门备案。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作用,支持开展储能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研究通过中央和地方基建投资实施先进储能示范工程,引导社会资本加快先进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通过金融创新降低储能发展准入门槛和风险,支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储能产业。
(六)推动市场改革
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建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储能直接参与市场交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盈利,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健全准入制度,鼓励第三方资本、小微型企业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平等、协同发展。
(七)夯实发展基础
依托行业建立储能信息公共平台,加强信息对接、共享共用和交易服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形成支持储能产业的智力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储能技术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
政
部 科 学 技 术 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 家 能 源 局 2017年9月22日
第二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省目标,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原则。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实施严格的资源环境政策,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经济效益型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加 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坚持产业合理布局与产业协调发展相结合,促进产业集聚,实现产业和区域协调 发展。
(二)总体目标。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丰富和提升“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用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发展壮大特色 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开放力度,把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陆海并举、城乡一体的经济结 构。
二、促进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以建设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为核心,发展壮大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按照农产品出岛出口、进超市进宾馆的市场定位,坚持走特色、精品 之路,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提高农业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水平,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 供应基地。加强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提高优质高效农产品出口出岛比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 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运销,扩大农产品加工规模,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完善壮大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功能 和规模,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区。
(二)以重点港口工业园区为载体,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 动、高科技支撑”发展战略,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依托港口、环岛高速公路及铁路建设、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和完善儋州洋浦、海口、东方、昌江、澄迈老城等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推进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油气化工、浆 纸、汽车、医药、新能源、矿产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争取在优势产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推动高新技术成果 产业化。
(三)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加 大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力度,着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重点旅游区域和旅游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城、名湾、名区,把海南建设成为国 际一流的热带海岛休闲度假胜地。以旅游业为龙头,提升房地产、运输、商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会展、体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现代 服务业。
(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争取在优势产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 化。信息产业。加快推进海南生态软件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软件外包、软件研发、IT人才培训和互联网媒体等软件产业;着力推进海口、三亚创意产业园建 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产业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及以动漫游戏为主的创意产业。生物工程。提升南药、黎药等中药产业和保健品发展水平,创新发展 海洋药物,加快发展现代化学制药,积极发展生物制药,逐步完善新药研发、安评中心、临床检验和医药生产等医药产业链。
(五)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完善海洋经济基础设施条件,形成有海南特色的海 洋经济体系,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快构建特色海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采加工业、旅游业、海洋服务业和运输业,改造提升海盐化工 等产业。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推进捕捞从近海向外海转移,发展壮大深水网箱养殖,推进水产养殖从内陆港湾向近海转移。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等 新兴海洋产业。
(六)以建设绿色之岛为目的,推动资源节约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鼓励节电、节水、节地 和节材等产业发展。坚持清洁生产,实行严格的行业和排放标准以及生态环境补偿等政策措施,限制影响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生产和使用 节能节水型、绿色环保型产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
(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交通、能源、通讯、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 建全岛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构建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八)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实行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全省范围内严格限制发展小化工、小皮革、小印染等产业,坚决淘汰立窑水泥、小钢铁、实心粘土砖等落后生产能力。
三、促进区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的区域产业布局和分类功能区差别政策,优先保证重大项目规划审批和土地供应,促进重大项 目向专业集聚区集中,实现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打造五大功能区。琼北综合经济区围绕建设全 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进出岛交通枢纽的发展思路,重点鼓励发展汽车、制药、化纤纺织、饮料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软件服务等产业 以及商业餐饮、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禁止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装备的工业。琼南旅游经济圈着重鼓励发展休 闲、旅游、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创意产业、电子信息、软件研发、商务培训,有选择的发展农产品和旅游工艺品加工,限制其他工业发展。东部 沿海经济带侧重鼓励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及会展、航空航天等产业,鼓励适度发展低污染的轻工、电子等产业,限制发展重工业。西 部工业园区鼓励重点发展油气化工、纸浆和造纸、能源、矿产资源加工、循环经济等产业,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禁止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 装备的工业。中部生态经济区在保护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鼓励适度发展农产品加工、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禁止发展污染和破 坏环境的产业,山区矿产等资源利用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四、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市场准入政策。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简化审批程序,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项目,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审核、质监、安监、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价格政策。建立与海南产业政策相配套的差别电价政策,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积极推进水价和环保收费改革,实施可再生能源优惠电价,促进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建设。
财税政策。各项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的技术、装备和产品项目,着重投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投融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鼓励类投资项目按照信贷原则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对限制类的项目不予信贷支持,对淘汰类项目停止信贷资金发放。支持鼓励类投资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
土地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按照土地规划和相关规定落实土地供应。对限制类和淘汰类建设项目,不予提供建设用地。
环保政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新上项目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环评手续。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已开工项目要限期治理,治理不合格的要坚决停产或关闭。
节能政策。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政策,加强节能监管。新上项目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节评手续。对未进行节能评估或者未能通过节能评估的已开工项目,要责令停止建设;对已投入生产、使用的上述项目,要限期改造,不能改造的或逾期不改造的项目依法责令关闭。
安全准入政策。严格执行安全准入政策。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必须进行安全论证;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矿山建设项目和生产、储存危险品的建设项目,必须强制进行安全评价,确保本质安全。
服务业政策。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发展规划,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放宽行业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税收扶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加强督查落实。
建立健全促进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促进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促进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及时研究、协调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设立促进产业发展资金。农业、工业、旅游业要设立促进产业发展资金,用于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的贴息和补助、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装备的补偿和职工安置等。
加强工作督查落实。各市县、各部门要将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责任制,狠抓政策措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 自职责,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投资、价格、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各市、县要因地制宜制订具体政策措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快发展。省政府将定期 对各市县、各部门促进产业发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尹红丽
第三篇:燃料电池材料及其储能技术
燃料电池材料及其储能技术
姓名:李浩杰
学号:2014050101018
摘要:出于对环境友好、高转换效率、高功率、高能量密度的能源技术的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对于性能优良的燃料电池的研究。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电解质膜、电极、燃料、系统结构。其中又以前三个为热点。目前,由于在燃料大规模制备上的困难以及其在工作时需要的一些昂贵的贵金属,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关键字:燃料电池、电解质膜、储能
一、燃料电池原理
燃料电池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臵。所用的燃料主要包括氢气、甲醇、乙醇、天然气、汽油以及一些含氢有机物。氢气可以直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他气体一般需要处理为含氢气的重整气。由于其燃料来源广泛,发电后产生纯水和热,能量转换效率高达80%~90%,对环境无污染,所以广泛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被认为是继火电、水电、核电之后的第四代发电方式。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图如上所示。在阳极,氢气与碱中氢氧根的在电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水和电子:
电子通过外电路到达阴极,在阴极电催化剂的作用下,参与氧的还原反应:
生成的氢氧根通过多孔石棉膜迁移到氢电极。
为保持电池连续工作,除需与电池消耗氢气、氧气等速地供应氢气和氧气外,还需连续、等速地从阳极(氢电极)排出电池反应生成的水,以维持电解液浓度的恒定;排除电池反应的废热以维持电池工作温度的恒定。
容易看出,与其他电池相比,燃料电池内部并不储能,它只是高效地将从外部源源不断通入的燃料转换成电能,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发电站。
二、燃料电池发展历程
1、国外
1839年,格罗夫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燃料电池的报告。初期的燃料电池使用气体为氧化剂和燃料,但因为气体在电解质溶液中溶解度很小,导致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极低。后来,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和电化学反应三相界面概念的提出以及实际材料的突破,使燃料电池具备了走向实用化的必备条件。
60年代,由于载人航天器对于大功率、高比功率与高比能量电池的迫切需求,燃料电池开始引起一些国家与军工部门的高度重视。其典型成果为阿波罗登月飞船上的主电源—培根型中温氢氧燃料电池。
70~80 年代,由于出现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和燃料电池在航天上成功应用及其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促使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大力支持民用燃料电池的开发,进而使磷酸型及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发展到兆瓦级试验电站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等目的,基于质子交换膜的燃料电池开始高度发展。特别是在电动车行业,世界上所有的大汽车公司与石油公司均已介入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
总的来说,燃料电池主要经历了经历了第1代碱性燃料电池(AFC),第2代磷酸燃料电池(PAFC),第3代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后,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了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2、国内
中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始于1958年。
1970年前后,开始了燃料电池产品开发工作并在70年代形成了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制高潮。主要开发项目是由国家投资的航天用碱性氢氧燃料电池,该产品的研制目标是为了配合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计划的一个项目。
到70年代末,由于总体计划的变更而中止。但与该项计划实施的同时,一些由地方政府投资与使用部门合作的应用碱性燃料电池项目也进行了开发,只是尚未形成应用。
80年代初、中期,中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及开发工作处于低潮。
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外先进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取得巨大进展,一些产品已进入准商品化阶段的形势影响下,中国又一次掀起了燃料电池研究开发热潮。
三、几种燃料电池简介
1、分类
(1)按燃料电池的运行机理可分为酸性燃料电池和碱性燃料电池。
(2)按电解质的种类不同,燃料电池可分为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在燃料电池中,磷酸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以冷起动和快起动,可以作为移动电源,满足特殊情况的使用要求,更加具有竞争力。
(3)按燃料类型分,有氢气、甲烷、乙烷、丁烯、丁烷和天然气等气体燃料;甲醇、甲苯、汽油、柴油等有机液体燃料。有机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必须经过重整器“重整”为氢气后,才能成为燃料电池的燃料。(4)按燃料电池工作温度分,有低温型,工作温度低于200℃;中温型,工作温度为200~750℃;高温型,工作温度高于750℃。
上图为几种常见燃料电池各种性能,应用环境的简单对比,现主要以电解质分类形式介绍几种常见的燃料电池。
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最接近商业化的一种燃料电池,最有希望作为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动机。在各种燃料电池中,它的工作温度是最低的,也是目前发展规模最大的一种。
上图为典型的单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结构。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层、气体扩散层、密封圈、双极板等关键部件组成。通常以全氟磺酸型质子交换膜为电解质膜,用Pt/C或者PtRu/C作为催化剂。以阴阳极催化剂层和电解质膜所组成的三合一组件统称为膜电极,是 它的核心部件。
实际应用的燃料电池电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燃料供应、氧化剂供应、电池反应、水热管理等多个子系统。
它的工作原理是是氢气和氧化剂分别由燃料电池的阳极和阴极流道进入电池内部,经过气体扩散层后到达电极催化层。阳极侧的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解离成氢离子和电子,氢离子穿过质子交换膜到达阴极侧,电子则经过外电路形成电流后到达阴极;在阴极催化剂的作用下,氧气接受质子和电子生成水分子,在整个过程中,外电路的电子流动形成电流。
目前限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进入商业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和寿命两大问题,寻找和开发新型材料成为解决这两大问题、推进商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近些年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3、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在高温下工作(约 650℃),可以利用排气余热和燃气轮机混合发电,发电效率通常高达50%以上,,可用多种燃料(如天然气和煤),不需要用铂等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有望应用到中心电站,工业化或商业化联合发电,是目前燃料电池研究的主流之一,上图为平板式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单体结构示意。它由电极-电解质、燃料流通道、氧化剂流通道和上下隔板组成。目前,MCFC的主要技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美国、日本等正在进行十万瓦和兆瓦级的实用演示试验,预计距商业化为期不远。
4、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燃料电池研究的成果,该燃料电池具有诸多优点。比如避免了使用液态电解质所带来的腐蚀和电解质流失等问题,反应迅速,无须贵金属催化剂,能量利用率高达80%以上,燃料广泛,可以承受较高浓度的硫化物和CO的毒害,因此对电极的要求大大降低。基于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投入SOFC技术的研发。
上图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图。它主要由阴极、阳极、电解质和连接材料组 成。在阳极和阴极分别送入还原、氧化气体后,氧气在多孔的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氧负离子。氧负离子在电解质中通过氧离子空位和氧离子之间的换位跃迁达到阳极,然后与燃料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因而形成了带电离子的定向流动。
四、燃料电池的应用
1、航天领域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燃料电池就成功地应用于航天技术,这种轻质、高效的动力源一直是美国航天技术的首选。比如,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 Gemini宇宙飞船1965年研制成功,采用的是聚苯乙烯磺酸膜,完成了8天的飞行。后来在Apollo宇宙飞船采用了碱性电解质燃料电池,从此开启了燃料电池航天应用的新纪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早在70年代就成功研制了以航天应用为背景的碱性燃料电池系统。A型额定功率为 500 W,B型额定功率为 300 W,燃料分别采用氢气和肼在线分解氢,整个系统均经过环境模拟实验,接近实际应用。这一航天用燃料电池研制成果为我国此后燃料电池在航天领域应用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2、潜艇
燃料电池作为潜艇AIP动力源,从2002年第一艘燃料电池AIP潜艇下水至今已经有6艘在役。FC-AIP 潜艇具有续航时间长、安静、隐蔽性好等优点,通常柴油机驱动的潜艇水下一次潜航时间仅为 2天,而FC-AIP潜艇一次潜航时间可达3周。
3、电动汽车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传统燃油内燃机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同时,也面临着对石油的依存度日益增加的严重问题.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源是解决因汽车而产生的环境、能源问题的可行方案之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在国内外不断兴起,较著名的是欧洲城市清洁交通示范项目。
4、固定式分散电站
污染重、能效低一直是困扰火力发电的核心问题,燃料电池作为低碳、减排的清洁发电技术,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比如PAFC电站的代表性开发商UTC Power 公司已经开发出了400 k W 磷酸燃料电池发电系统;PEMFC电站的代表性开发商Ballard 公司开发出了 250 k W ~ 1 MW的示范电站。
第四篇:电力储能产业上市公司
电力储能产业上市公司
1.阳光电源
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光伏逆变器、风能变流器、储能系统、电动车电机控制器,并致力于提供全球一流的光伏电站解决方案、储能及微电网解决方案。其中光伏电站解决方案包括:荒漠电站、屋顶电站、山丘电站。能及微电网解决方案主要有储能并网系统、光储微电网系统、燃料节约系统,主要应用与厂矿、企业、村落、通讯基站、光伏、风能发电站、地铁、港口医院等。
太阳能光伏逆变器产品继续稳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光伏电站系统集成业务也快速发展。
公司布局储能电源领域公司与三星SDI株式会社与2014年11月在韩国釜山签订了正式的合资合约,双方将在合肥建立合资公司,携手开展电力用储能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依据计划,双方将在合肥高新区新设立储能电池和储能电源两个合资公司,分别从事电力用锂离子储能电池包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分销,及电力设施用变流设备和一体化储能系统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分销。双方约定,将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共同开拓电力储能市场,并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储能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2.南都能源
公司主营业务为通信后备电源、动力电源、储能电源、系统集成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主导产品为阀控密封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及相关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铁路等基础性产业;太阳能、风能、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动自行车电池、通讯终端应用电池等民生产业。
公司战略目标:致力于成为全球的通信后备电源、储能应用电源、动力电源和新能源应用领域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在储能应用领域,拥有大型储能、离网储能、分布式储能的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在动力应用领域,拥有电动汽车、电动叉车、电动自行车等车用超级电池、锂离子电池技术;在通信应用领域,拥有IDC等交换机房用、基站用、UPS用等阀控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技术,其中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环保节能电池为国际首创,具有巨大的经济及生态效益;在新型材料方面,拥有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阀控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材料等多项核心技术。
公司主营业务:
储能领域:
2014年,公司储能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969.52万元,同比增长14.69%。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在大规模储能、分布式储能、户用储能等领域齐头并进,各类系统解决方案及产品日趋成熟。在大规模储能及分布式微网储能领域,公司以锂电和铅炭电池核心技术为基础,提供全面系统解决方案,完成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电网主导、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新能源综合示范项目)、广东电科院广成铝业1.5MW蓄能项目(科技部863项目)、浙江鹿西岛4MWh新能源微网储能项目(科技部863项目)等项目的装机运行,并在一系列新的示范项目中中标。
3.科陆电子
科陆电子是智能电网、新能源、节能减排产品设备研发、生产及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较早涉足物联网行业,独立开发、自主研制并生产了100多种主要产品。
公司主要发展领域为智能电网领域、新能源光伏发电、储能方面、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智能变电站、智能用电系统、智能电能表、标准仪器仪表、风电变流器装置、储能与电力电源、机场专用中频静态电源、大功率光伏逆变器、高中低压变频器、高压大功率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电动汽车充放电设备及检测产品、电子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十几类产品。
储能方面,公司依托国家能源局成立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储能并网工程实验室,已研制出具有虚拟同步机特性的光伏-储能一体化高效智能充放电控制技术,研制成功500KW级的具有自同步电压源(V/F模式)电力能量路由器,能实现8台以上并联运行;兆瓦级箱式储能电站继成功应用于中广核曲蔴莱7.203MWp离网光伏电站、祁连3.087MWp离网光伏电站等几个示范项目后,于2014年7月一举中标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玉树州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独立光伏供电工程户用系统设备采购项目,公司为此项目唯一中标人,合计中标金额14,940.47万元。
4.猛狮电源
广东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以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电池以及电池应用为主的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猛狮科技在全球范围率先推出纳米胶体电解质起动电池,经过六年的不断努力,纳米胶体电池在欧美高端摩托车更换市场已经成为新一代高科技换代产品,逐步取代传统的铅酸电池。2014年公司推出的全系列高倍率磷酸铁锂起动电池,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锂离子起动电池之一,已经高调进入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6大系列800多种规格型号的电池产品,涵盖汽车、工程机械、船舶、摩托车、通信、电力、照明、电动车辆、光伏储能等各个领域。
公司主要发展领域为摩托车起动电池,在新能源车辆研发、储能系统领域。在储能系统领域,公司主要开发产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家庭便携式储能系统、微电网复合储能系统、MW级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具体如下: 1)便携式式储能系统分为离网式、离并网式,功率范围从20W到10kW,特点是携带方便,安装简单,主要应用在家庭应急供电、缺电地区储备电能; 2)储能系统分为离网式、并网式、侧并网式等,功率范围从2kW到500kW,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储能、微电网系统储能等领域; 3)MW级智能电网储能式系统,主要是并网式,功率一般大于0.1MW,应用于智能电网削峰填谷,大型光伏、风力发电站储能。
5.圣阳电源
公司专业从事通信备用电源、电力备用电源、新能源储能电源、动力电源、新能源系统集成等系统方案的设计、开发和经营,是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绿色能源制造商。目前,公司已形成成熟的AGM和GEL两大类阀控铅酸蓄电池开发技术、锂离子电池开发技术和新能源系统集成技术。主要产品有:FCP铅炭电池、铅酸蓄电池、新能源系统集成、锂离子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动力和新能源储能等领域,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国内外市场。
水系离子电池研发公司
1、巨化股份
2013年巨化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合作,主要合作领域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加氢催化剂、海洋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及有机涂料、复合材料、激光表面处理、热喷涂技术以及高效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
2013年7月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水系离子电池研究中获重要进展,首次提出用锂钠混合离子电解质这一全新理念构建新型水系离子电池。传统的以有机溶剂为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但存在安全性低和成本高的问题。与之相比,水系离子电池具有价格廉价、无环境污染且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大规模储能体系中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目 前适用于水系钠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极为匮乏,这成为阻碍钠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为此,宁波材料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水系锂钠混合离子电池。这类电池的一极采用选择性嵌入/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为活性材料,而另一极则选用选择性嵌入/脱嵌钠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活性材料,同时以锂钠混合离子水溶液作为电解质。
得益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这类电池不但能储存电能,而且还具有分离锂离子和钠离子的功能。电池可通过反复的充放电过程来实现对锂离子和钠离子的富集,与现有其他化学分离技术相比,此操作更为简便且更加绿色环保。
2、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卫华博士开发的一种水系可充放锂离子的电极材料及包含该材料的水系可充放锂离子电池,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标志着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电池的诞生。
据陈卫华介绍,有机系锂离子电池因其有机电解液具有毒性和可燃性,在过充或短路等不当操作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此外,非水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比相应的水溶液电解液要低两个数量级,有机电解液电池的制作成本也相应高很多。考虑到成本、安全性和循环寿命,这些缺点限制了大型电池的应用。
水系锂离子电池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并能有效简化有机锂离子电池的严格组装条件,降低其制备和生产成本,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水系锂离子电池体系基本可避免现有水系电池中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属绿色环保的新型电池。
第五篇: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名院士,超过两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开发出100多项科技成果……短短10年间,凭借技术优势,湖南省长沙市新材料产业迅速集聚,日益壮大。现在,这里正在打造“储能材料之都”。
电池和超高电容器等储能设备正向更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发展。未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及其上游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已经展现出了不可小视的潜力和美好的新前景。
以储能材料为节点,以“新动力”和“新储能”为核心,湖南长沙储能电池产业上下延伸,产业链条日渐清晰、完整,以储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企业集聚
储能材料企业聚力发展
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2002年与人合作,凑齐50万元启动资金,凭借自有技术办起一个小小的校办工厂。一年后,校办小厂就吸引来了5000万元的注资,并扩建成为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两年后,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销量就占据国内第一;3年后,他们就实现了综合实力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并成功带动湖南当地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壮大。如今,他们正朝着世界规模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的发展目标迈进。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历程只是湖南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于不经意间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缩影。近10年间,先进储能材料企业在长沙的“扎堆”发展已有目共睹:
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领域,长沙无论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产业集中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除了杉杉新材料,这里还有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口量最大的湖南瑞翔新材料公司等;
在镍氢电池材料产业领域,长沙已在国内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是国内镍氢电池领域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长沙力元新材料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基地;
在超级电容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长沙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发。2007年,中南大学、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杉杉新材料、湖南业翔晶科、湖南瑞翔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动力型超级电容电池系统关键材料及器件研发”,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燃料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中南大学在3个国家“863”项目的连续支持下,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炭纸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材料性能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南大学的全钒储能液流电池材料制备技术也达到产业化水平,为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做出了积极的技术储备。
技术升级
科研“沃土”育“新芽”
为什么这么多储能材料企业能在长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沙市经委主任赵跃驷告诉记者,“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但最重要的‘土壤’还是科研基础。”
长沙是我国新材料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中南大学是一所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科研为特色的重点大学,黄伯云院士、黄培云院士、刘业翔院士等专家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稀土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从传统材料到新材料产业的科研人员,并平均每年为新材料及相关产业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1000多人。
“长沙仅新材料领域就拥有10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事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硕士、博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等专业技术人员有两万多人。全市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每年开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新材料类科技成果达100多项。”长沙市经委科技处、材料工业处处长肖逸告诉记者,其中,以中南大学有关科研团队为主体单位完成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曾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为长沙储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出现、成长过程就很典型。李新海感慨地说,“只要有技术实力和人才资源,资金就会闻风而至。”当年,公司的投资方杉杉科技想寻找合适的载体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领域。他们同时考察了至少5家以上的同类企业,最终与李新海的校办小厂达成从技术到股权的转让、移交与合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杉杉科技看中了李新海所率科研团队过硬的自主技术,及其身后中南大学在新材料领域强大的科研力量。
平台升级
努力提高产业聚集度
企业主动扎堆,产业逐渐集中,靠的是先天优势,但如何提高集群绩效,促使产业内合理地布局分工,靠的就是后天的努力了。
长沙请来长期关注当地先进储能材料及设备产业群发展的有关研究机构出谋划策。专家提出建议说,虽然这里不少企业已经在国内数一数二,可仍然规模偏小,凭任何单个企业的产能规模和资本实力,不仅难以实现更高层次更迅速的发展,而且较难抵御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这些问题,长沙近两年来正以积极有效的行动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加强集成和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在发展思路上,长沙的先进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出现了转变,由原来的单一“重大轻小”转化到“抓大并扶小”、“抓大先扶小”的思路,最终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共同形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的企业群。目前,长沙高新区内就正在建设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中小企业园。在具体举措上,长沙加大了相关公共技术、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力推产业群内企业、院所的共享与合作。
2009年上半年,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牵头组建起了电池材料行业分会和专家技术咨询委员会,还发起组建了以科力集团、力元新材、杉杉新材料、科力远、科力丰等30家企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为载体的长沙先进电池材料产业联盟,建立重点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并以“会员制”的方式实施仪器设备资源和信息共享,不仅大大提高了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利用率,也提升了企业间、企校间的合作数量和质量。
2008年,科力远公司、中南大学牵头成立了“先进储能材料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到去年,已申报进一步建设“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到今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镍锌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大功率超级电容器等三大中试基地,成为企业自主搭建研发应用技术平台的有益尝试。
产业链升级
上下拓展力争跨越发展
先进储能材料及其应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强劲的带动性:上游涉及到有色金属原材料产业,下游涉及到电池、电容器等储能设备产业。实践表明,储能材料发展与储能设备发展通常是相匹配的,前者制约和决定了后者,后者又是反促和带动着前者。如今,两者在技术上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开发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而且产业结构出现了向上下游垂直扩散趋势。
这种趋势意味着新材料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减少。科研人员可以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开发某种新材料,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降低研发与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并可以减少材料的“性能浪费”,节约资源。这对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群的发展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畅通高效的产学研用结合;二是多个环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目前,长沙的储能材料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都有高校的技术背景和人才资源,产学研用结合非常紧密。但是,虽然长沙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电池、电动工具等产业链下游环节却生产能力薄弱,而这正是产业链的增值环节,产业链的不够完整使得产业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较低。长沙如今重点发展方向,就是要以铅布铅酸电池及相关材料、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无汞锌锰电池及相关材料等的研发生产,带动终端产品(电池及电动工具)发展,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应用产业链。具体的产业链条是:电池级原料(锌、锰、铅、镍、钴、稀土金属等)—→电池材料(动力型超强泡沫镍、高温型球形氢氧化镍、储氢合金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电池隔膜等)—→镍氢、锂离子、燃料电池等先进电池—→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长沙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85.55亿元,同比增长25.0%;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21.90亿元,同比增长19.2%。“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2年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对此,赵跃驷满怀信心地说,“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完全可以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储能新材料之都!”
上图:湖南长沙高新区正在积极建设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中小企业园,以发挥出更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刘 勋摄
下图为湖南科力远新能源公司员工正在查看材料检测仪器设备运行情况。
刘 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