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15:3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一篇:【教育学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真诚为您服务]

摘要: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注意课堂上综合知识的渗透、备课中心的转移、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吃透教改理论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切实可行的对策。但要切实可行地实施这些对策,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行政层面的监控。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挑战;对策;学习兴趣

一、前言

英语国家自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文学科研究的空前繁荣使英语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英语学习爱好者早已不再担心被扣上“崇洋媚外”、“赶时髦”的帽子,相反,英语学习及有关英语学习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教育界人士十分关心并为此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头等大事之一,甚至已经成为一大产业。人们在讽刺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只剩下两样东西值得自豪——英语和英镑时,其实也从反面证明了英语至今无可撼动的地位。在中国,各种英语出版物铺天盖地,各种英语能力证书考试层出不穷,各种英语培训班,尤其是非学制类的社会培训班和辅导班,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正规学制内的中学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近年来英语语言学,特别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突飞猛进,为英语教学及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厚而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各种有关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学术讨论方兴未艾,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第一线的英语教师,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十分关注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待厚积,唯求本文一孔之见能抛砖引玉,引来更多有益的争论与探讨。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纵观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时代背景,总体上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外各种培训班、辅导班所带来的冲击。英语学习市场的巨大需求量和改

革开放政策的灵活体制催生了数不胜数的社会办学团体。我们不能也无权一味指责这些办学团体的主观动机,实际上,有些办学团体的教学质量还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办学团体给正规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冲击。首先,社会办学团体的灵活机制及其为利益所驱动的办学热情使其课堂教学相对于正规学校课堂教学更加轻松、灵活、有趣,甚至富有成效;同时,因为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教育舍得花钱,导致部分学生一方面对正规课堂教学不够重视,上课不注意听讲(反正课外可以从补习中得到弥补),另一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技巧和气氛要求更高,这就给学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各类出版物和电脑网络所带来的冲击。由于目前出版物很多,兼之电脑网络查寻系统十分发达,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城里学生来说,课外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搜索谷歌和百度等主要网站,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用户能够很快捷地搜索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却可能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各种真知与假知并存。对于尚缺乏判断力的初中生而言,可能带来更多的是困惑,从而也给学校课堂教学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冲击。

3.各种教改理论所带来的冲击。近年来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可喜成绩既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发,带动了教学改革,但不能否认,疲于应付各种教改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目前,各种教学方法理论铺天盖地,人们天天谈教改,年年做教改,众多的选择面前常常意味着无所适从。而如果没有吃透相关新理论,其结果是,传统中有益的一些教学理论被无知地抛弃了,而将新理论生搬硬套到实践中,导致更为严重的偏差。我们不难看到,学术期刊上常有一些文章滔滔不绝地大谈特谈交际法教学、课堂师生互动等各种理论,但深入思考会发现这些作者本身并非真正理解什么是交际法教学,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比如,不少英语教师对“葵花”状的师生“提问—回答”式教学看成是一种互动模式,其实,这种教学充其量不过是传统教学模式罢了,因为其特点是“整个活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而且学生回答的内容往往是教师期望和预料的”。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挑战很多,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此一一罗列。有些属于体制性或社会性的问题不在我们考虑之列,我们所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作为教师自身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三、对策

面对上述的问题与挑战,怨天尤人于事无补,逃避更不是办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理性地分析这些问题,力求找到一些对策。其实,认真分析一下,上述种种问题归结起来只有一点:激发学生听课热情,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长期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推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学术讨论是否都具有可操作性?故此,本文笔者几年来经过深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重访这一领域,提出以下一些可操作性的对策,愿求教于方家。

1.中学英语教学应注重综合知识的渗透

夏谷鸣认为,以内容为依托的课堂教学活动(Content-based Activities)实际上就是在英语教学中注意综合知识的渗透,“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直接与学校教育中的其它学科知识相联系,把外语用作工具,学习诸如生理化、文史地类的知识,同时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外语的习得”。一位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她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这样做就可以使学生心理上祛除为英语而学英语从而产生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另一方面,学以致用可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改革在我国的某些高等外语院校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常俊跃负责下的课题组在该大学所开展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虽然他们的研究是面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但对于中学英语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当然,注重综合知识的渗透应该充分注意难度和量度的调控,在难度方面应做到浅尝辄止,切不可过于深入;在量度方面应注意以英语知识传播为主,综合知识渗透为辅,不可主次颠倒。

2.注意备课中心的转移

传统的备课方式往往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即只关注教材中语言点等方面的分析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它具体情况的研究,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如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备课中心的转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际上,学习动机已经成为近年来外语学习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但在中学英语教学界,在备课中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是否真正引起教师们共识性的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自身应有足够的重视以外,学校行政层面也应把学生动机研究正式列入教师教案必须涉及的硬性任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引导中学英语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以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 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

电脑网络检索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而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不再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教师应适当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语言与文化知识,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提交课堂讨论。这样做不但能激发有条件从事网络查询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提交课堂讨论还能让没有条件的学生共享知识。

4.吃透教改理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事实证明,不少中学英语教师要么对一些教改理论不求甚解,要么没有很好地把理论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毋庸讳言,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很多中学英语教师之所以偶尔关注一些教改理论只是为了写一些论文应付职称评聘或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教改任务。要切实做好教改,除了教师自身要真正做到终身学习以外,学校层面也应该进行充分调研,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引导教师认真做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

四、结论

总之,我们已经切实感受到了目前初中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但是,没有外在的压力也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应对众多的挑战,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感。我们既无意也无法对这些挑战与对策进行全方位的论述。针对具体情况和各种现实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并寻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与对策,引起教师自身以及学校行政管理层面的重视,对于帮助中学英语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参考文献:

[1]夏谷鸣.正确把握英语课堂交互活动的走向——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反思之一[J].中

小学外语教学,2002(6).[2]夏谷鸣.正确把握英语课堂中综合知识的渗透——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反思之五[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10).[3]常俊跃,高璐璐.英语专业初始阶段系统开设“主题式”内容依托课程对学生英语语

言发展的影响[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1).[4]常俊跃,刘晓蕖,邓耀臣.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

影响分析[J].中国外语,2009(3).Abstract: At present,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enetration of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transferring the center of lesson preparati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studying teaching reform theories and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Teachers’ effort and the supervision from schools are required to implement thes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challenges;countermeasures;learning interest

第二篇:人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人大组织制度从1954年我国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来,经过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我国政治体制相适应、较为完整有效的人大组织体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大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大组织建设也日益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和着力解决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从组织上充分保证和推动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而且决定着人大组织制度功能进一步发挥的程度。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人大组织制度的理解,丰富和促进人大的组织建设工作,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 人大组织体系与人大制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根据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的有关规定,人大制度实际上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自身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制度系统,主要包括人大组织制度、人大选举制度、人大代表制度和人大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涉及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关系。另一方面,人大组织体系是人大制度系统赖以运行的组织基础,从内容上看,它主要由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两个部分构成。人大选举制度和人大代表制度贯穿在这两个部分之中,或者说是这两个部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人大组织体系的应有内容。人大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二是人大常委会,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大部分职权;三是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工作机构,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四是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或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五是工作机构,包括工作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等。此外,还有大会主席团和主席团会议、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临时性组织以及代表小组等非正规组织形式。人大组织成员是人大组织机构的主体,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员构成。一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依法产生。其中,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二是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并通过选举的方式进入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担负一定的职务与职责;三是人大机关干部。机关干部是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工作机构人员,其领导成员一般通过任命、选举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人大机关干部是人大组织成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大组织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empirenews.page--]

(二)人大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性质上与其他组织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别,在组织构成和组织形式上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具体地说,人大组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组织形式。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人大行使职权的重要组织机构,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可以依法罢免其成员。民主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体系人民性特点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人民性是人大组织的本质性特点。第二,国家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既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具体组织形式,又是国家机器的重要代表和标志。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从而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动。人大组织体系中的其他组织形式和组织活动也都具有某种国家公共权力的色彩,而不是一种私人现象。国家性是人大组织区别于其他许多组织的一个重要属性。第三,法定性。人大各级各类组织的性质、职权、组成和活动方式等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依法选举产生。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置虽然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但是明确要求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各级人大常委会成立的办公厅、研究室、法制工作室等工作机构,都是这一法律精神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法定性是人大组织的一个显在特征。第四,权威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基础和主导地位,享有崇高的权威。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们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等,都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进行的,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极大的权威。权威性是人大组织相对于其他国家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大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凝结和反映着几十年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人大组织建设由于受体制、文化观念和事物发展客观进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遇到了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不规范,科学性原则体现不够 人大组织机构的设置经过不断调整已经逐步趋于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专门委员会以及工作机构、办事机构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大组织结构体系,但是其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机构名称不统一。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不仅各地之间在名称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人大,其组织机构的名称也数次变化,缺乏稳定性。二是机构设置的数量不等。有的地方人大既设有专门委员会,又设有工作委员会,有的则只设有工作委员会,数量从1至8个不等。三是专业领域划分过宽。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表面上看,具有专业性,实际上涵盖的领域很广。如教科文卫委员会,涉及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诸多方面,完全按照这些领域来开展工作,力不从心。四是职责范围交叉重叠。一些专业领域交叉或相关的委员会之间,如财经委员会与城建委员会之间等,在开展立法、监督等方面工作时,如果协调配合不够,就会在工作中产生扯皮推委现象,影响工作的效率。[!--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的有关规定过于模糊、原则,导致了在执行法律规定时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组织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力量配置不平衡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结构与素质初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常委会组成人员中专职委员的比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促进了人大工作的发展。但是,在组织机构人员的构成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一是代表和委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代表和委员中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少,在行使立法、监督等职权过程中,难以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平均年龄偏高。大部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从党政系统转过来的老同志,中青年委员很少,形不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老同志经验丰富,有能力,但年龄偏大,工作精力有限,影响人大工作的效率,不利于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三是专职委员的比例较低。近几届来,常委会专职委员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不足一半,不能满足常委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四代表的数量偏多。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有300多万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代表数量过多,不便于经常开展活动,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也受到很大影响。五是领导干部代表过多。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由于工作繁忙,很难保证参加代表活动的时间,影响代表职责的履行和代表作用的发挥。由于有些代表既是执行机关的领导,又是权力机关的成员,其双重身份带来了监督工作中的矛盾。六是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偏少。在新形势下,人大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但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少,工作人员力量不足,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大工作的开展。

(三)组织制度创新不足,组织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 人大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都是依据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设置的,具有法定的职权与权威。从法律上和理论上说,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分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在本级国家机关系统中居于最上的位置,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受权力机关的支配、监督与制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掌握和使用着具体、直接的权力,因而容易造成执行权超越于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和决定权之上,或变成游离于立法权和决定权之外的不受监督的权力。这种状况在人大组织制度以及其他方面制度创新滞后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彻底改变,进而在事实上降低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与权威。就主要之点说,一是立法机构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很大部分都由政府方面提出并草拟,常委会经过审议予以搁置或否决的例子不多。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对政府部门起草的法律案实行提前介入,但对内容综合把关的能力与水平也还不能满足人大立法工作的需要。立法权是省级以上权力机关最重要的权力,立法主导性不强是对权力机关法律地位与权威的最大挑战。二是关键性或者说实质性的监督机构缺失。监督权是权力机关的又一项主要职权,人大的监督权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权威,使用好这项职权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人大权威的认同,也是保证国家公共权力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的根本性举措之一。人大监督工作的薄弱,不仅是因为缺少一部专门规范、指导监督工作的监督法,而且也是由于一些实质性监督组织机构的缺失。比如宪法监督机构、预算监督机构的设立以及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组成等。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也证明,权力只有与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与发挥。[!--empirenews.page--]健全和完善人大组织体系的思路与任务重点 人大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给人大工作和人大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人大组织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切实增强问题意识,从问题和矛盾的焦点入手,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以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路与办法,使人大组织体系更好地顺应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充分认识人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合理确定人大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 人大组织制度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加强人大组织建设对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大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失去了抗击风险的应有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人大组织建设伴随这一进程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人大组织建设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和不断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不仅对于人大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有力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人大的组织建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必须从我国整个政治系统的高度思考问题和对策。进一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改革、发展、完善为主题,以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为标准,坚持人大组织建设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有利于维护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有利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等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人大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充分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推动人大工作的发展,巩固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提升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文明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大组织制度的潜能。

(二)加大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 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是人大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人大组织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人大工作方面的理论和观念创新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空间,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形成一批理论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加快实现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向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转变。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与长期性。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以形成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人大组织制度。这是人大组织建设和人大工作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人大组织制度创新大体包括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和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其中,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主要的、主导的方面,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次要的、从属的方面。就目前人大组织体系的现状而言,要着重强调从两个方面加强人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empirenews.page--]第一,要加强全局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是以前不具备的,具有创制性;同时又不是零碎、局部的,具有宏观性与根本性。如设立宪法监督机构和预算监督机构的问题、实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会期制的问题等,都是人大组织制度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政治决策和举措。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关于健全人大机关工作和机构的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到,有些同志建议全国人大增设宪法委员会。此后,尤其是党上一页[1][2][3]下一页 的十五大以后,专家学者和人大工作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以及建立预算监督体制问题都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实行会期制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信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第二,要加强局部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不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只是一些单项性的或部分法律规范的创设。它一般通过对过去已有的一些法律规定的修订和完善,来达到组织制度创新的目的。也有的是在制定其他方面的法律制度时,附带创设一项有关组织方面的法律规范。立法法对地方人大设立法制委员会的规定,以及地方人大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关于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增设或对原有组织机构职能的重新定位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地方人大无权创设国家职权范围内的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法律制度,局部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在地方人大的组织制度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

(三)正确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科学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全面研究解决人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需要做长期艰巨的努力和精心筹划。在现阶段,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分析和权衡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轻重主次,着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锲而不舍地逐步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重点矛盾和突出问题。综合分析比较当前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人的因素来说,归结到一点就是组织成员的数量与素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方面,要在科学测算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人数,逐步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建立在合适人数基础上的专职化是提高代表和委员素质的治本之策,其他途径如优化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扩大代表选举的差额数、改进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介绍方式、加强对代表的培训等,只有与合适人数的代表与委员专职制这一条件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代表和委员的人数经科学确定以后,除非发生重大人口变动,否则应保持相对稳定。从长远的眼光看,还需要研究考虑最终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并轨合一,以彻底避免代表和委员专职化以后,两者之间出现的不必要的法律地位差异甚至冲突。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培养一支面向未来,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充分体现民主、法治和科学精神,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作风优良,人员编制适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尤其是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人才战略和能力战略。在与党政部门取得一致的基础上,要通过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竞争上岗、招考招录、改善待遇等多种方式,为人大机关干部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地方人大要重点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全方位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创造坚实的组织条件。

第三篇: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充分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广阔背景的网络时代,形成了与已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存和思维方式。今天,以“CNN”、“时代华纳”、“美国在线”为代表的意识形态“软力量”,几乎不受任何阻碍地在世界各国泛滥,以至于法、德等西方国家都在呼吁保持自己文化的纯洁性,日本则惊呼自己有可能沦为美国的“信息殖民地”。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意识形态武器;同时,网络自由主义者推崇的政治观念是削弱政府职能,使社会文化“分裂化”;而敌对势力则将网络为作为攻击党和政府,抗衡以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子大字报”。这些都形成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

在全球传播时代,要对抗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渗透,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网络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的先进文化,才能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软力量”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

在限制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的民主意识的影响,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使政治参与越来越具有广泛性。今后应该进一步利用“网络民主”的形式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完善民主政治体制。

二、网络时代与我国新闻传播

通过互联网信息左右全球新闻报道,从而影响全球舆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的软力量战略和全球新闻传播网络中,中国被视为有异于美国文明的国家。这张网络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并对日渐融进全球体系的中国构成极大的挑战。中国必须强化自己的软力量,传播中国的声音,树立中国的形象。

我们要主动利用全球性媒体,设置中国的议程,勇敢、智慧地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对民主、人权的理解和主张,尤其是实践中的成果和进展。我们要设法牵着西方媒体的鼻子走,而不是受他们牵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四通八达,英语主导的新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以党报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要通过增加一手信息和信息源多样化等,打破国内商业化媒体和市场化媒体突出的西方议程和西方声音,提高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全面性和真实性,特别是让广大受众听到中国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

同时,要注意宣传话语的改革。中国的国际政治传播,面对的是全球受众。沿用了几十年的政治话语风格和表达形式应当作必要的调整。一个国家的政治传播所沿用的政治话语体系,直接影响到接受者对一国政治传播乃至政治制度、政治氛围的了解和看法,直接决定软力量的说服力。政治话语体系的变革,并不意味着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发生变化,变化更多的是在表述形式和风格层面上展开。这一变革,决不是搬用西方的政治话语,而是努力使中国的政治话语既坚持中国特色,又巧妙地相融于全球潮流,与时俱进。

利用新闻传播来扩张软力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是成功进行这项工程的关键。除了中国的政府官员要具备现代传媒素养和专门技能外,特别需要以下三类人才:第一类是能够成功策划新闻议程、帮助政府和国家设计媒体形象和政治形象的新闻战略家。第二类是职业化、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第三类是学者智囊型人才。为了加速这三类人才的培养,应当加强国际传播专业的建设;同时,应当下大功夫提高政府官员的国际传播意识与现代传媒素养。

三、完善网络内容审查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的一系列新的特征使得审查制度的完善和执行遇到许多新问题。一是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与审查行为有限的矛盾。二是由于网上私人空间与公众空间的模糊边界使制定审查范围和方式都相当棘手。三是互联网的多媒体特征不能简单移植传统单一媒体的审查制度和方法;四是互联网“条条道路通罗马”的传播特征,允许用户在一个路径受阻时可以通过另一个链接变更传播路径,而这种结构大大地增加了审查的难度。五是为了减少互联网络系统彻底崩溃的可能性,采用了离散结构,没有一个国际性的中央控制设备或中心,使得管理异常松散,而互联网管理制度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也是莫衷一是,要想统一难上加难。六是技术发展与立法滞后的矛盾,网络的发展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法律的修订很难同步,而按照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惯例,立法总是滞后。

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可采取如下对策。

1.要充分认识现存的网络审查制度落后于网络发展的现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网络审查制度方面大胆改革,积极推进。

2.在发展和管理的一对矛盾中,发展始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网络审查制度的建立要给网络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多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国情的网络内容审查制度。

3.鉴于网络还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网络内容审查的相关法律可以建立在行政法规这一层次上。建立网络内容审查的相关法律必须对审查机构、审查程序、处罚措施等等做出规定,同时也要考虑审查人员的“责、权、利”,对他们的审查行为做出规范。

4.我国网络内容审查的对象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商业、个人、网络设施安全的内容;审查应分为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两个阶段。事前审查的方式主要是屏蔽有害信息和限制用户的访问,事后审查的方式主要是删除那些由审查人员发现的或被用户揭发、控诉的不良信息。用户如果诉诸法律手段,还要对这些行为依法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5.网络内容审查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家庭的网络信息相对于面向公司或企业的信息来说审查应更为严格;面向未成年人的信息内容比面向成年人的内容审查应更为严格;面向公众的内容比面向私人的内容审查应更严格;用于娱乐的内容比用于教育的内容审查应更严格;涉及国家安全的比用于其它商业或非商业用途的内容审查应更严格。

6.网络内容审查制度需要通过行业自律机制与用户自律来得到必要补充。行业自律通过建立良好的行业公约等来促进企业间良性的市场竞争,而个人自律则主要从道德教育的方式入手。同时设置相关部门便于用户在发现不良信息时可以进行投诉,防止不良影响的扩散。

7.网络内容审查制度需要网络内容审查技术作为实施的必要保障,技术上的缺陷容易导致网络内容审查的不合理。为完善网络审查制度,审查技术的发展也是重要一环。在当前,要特别注意在国际范围内的网络审查技术的发展和协同配合,努力在虚拟空间的自由原则和人类文明的行为规范中找到结合点。

第四篇:我国依法行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编者按: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施行的纪念日。在这一特殊的日子,法治的理念 自然 为我们所关注。为此,本栏目特约请国务院法制办的林广华就我国依法行政的情况做一阐述,并就 目前 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不断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有所裨益。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行政权力,有效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实质意义上的法治不仅要求法的权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价值,而且强调立法对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追求、法的 内容 的合理性等法的实质理性。法治已经演进为一个综合概念,它融汇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诸多价值观念,包含着 法律 至上、民主 政治、权力制约、司法独立、依法行政等丰富的制度意蕴,其核心则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几个世纪以来,法治 理论 与实践对政府权力予以高度关注,这与行政权力作用范围的广泛性、与人们生活联系的直接性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以来,行政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的事实,不断提醒人们,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是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在我国,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因此,依法行政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当前,我国依法行政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指出:“旧 中国 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由于我国缺乏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传统,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观念或思想,严重阻碍着依法行政的实现。它们是:第一,人治观念。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视,总认为依法行政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烦。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法行政还多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置法律于不顾。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观念。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把自己摆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总习惯地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记了自己同样需要接受法律的约束,从而无视法律的规定。第三,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甚至认为,当对自己有利时就拿来适用,对自己不利时就不执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依法行政观念的根植和依法行政方略的推行。因此,实行依法行政必须要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重点是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建设,切实地进行为依法行政所要求的观念更新。1.树立法治观念。为此,必须明确:第一,宪法至上。法治的实质是宪治,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体现,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第二,法律具有极大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法大于权。任何人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树立权力制约观念。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人类 历史 证明了的真理。3.树立人权观念。作为 社会 主义国家,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必须把保护人民的权利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最讲公平、最重视保护人民的权利。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讲人权,高举人权的旗帜。4.矫正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并重的观念。将法律视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时,结合法律目的,把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心转向人民权利的保障及正义的实现,应是我国实行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策略选择。

二、在行政立法方面,有关行政立法空白较多,所立之法缺陷较大 目前,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 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发展 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现存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使行政执法者难以适从;有些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款太原则,不便操作和畸轻畸重;还有一些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机关设置的职权过大,尤其对自由裁量权,往往规定的幅度过大,并且没有顾及到公民权利一旦受到侵害后的法律责任,容易造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毫无顾忌地滥用行政权;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没有实现行政程序法律化,严重 影响 了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律体系,为依法行政创造法律条件。首先,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当前,特别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和救济、规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在建立商品市场、原材料市场、金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执法依据不足的状况;改变实施细则滞后、法规不配套现象,尽可能使法律法规及规章同步出台,并加强立法解释工作,使法律规范更加适应实际,操作性更强,以解决有法难依 问题。其次,注重立法质量,纠正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立法质量的倾向。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其质量。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许多法律文件修改过于频繁,并且有些在实践中难以施行,问题的要害在于立法时,立法者对该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缺乏 科学 而精细的调查 研究,或者着力于通过立法解决本部门的编制、级别、经费及其他种种具体问题。应当看到,一个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与否以至于最终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法是否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调整的那部分社会事务发展的客观 规律。因此,立法必须提高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使法律充分体现民意,与社会生活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防止立法中渗入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而影响法律的全面、公正和完整。同时,避免各种规范性文件在调整社会事务时发生重复、冲突或疏漏,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再次,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改变行政程序缺乏法律规范的现状。可以说,离开了行政程序法,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行政。最后,立法要依法。我国的《立法法》是一部规定立法规则、确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级”和“法律监督”四大问题。行政立法必须严格执行《立法法》的规定,坚决克服“立法不法”的现象。

三、在行政执法方面,现存的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影响了法律、法规与规章的执行效果 现存的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具体表现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从法理上说,执法主体只能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企事业单位不能拥有执法权,然而目前行政执法主体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并不少见。以政企不分为例,工商部门管市场,又办市场;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建设,自己也搞城市建设,并进行自我质量监督;种子公司既是种子的生产经营者,又是种子生产经营的管理监督者,等等。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人为形成监督不力。第二,行政执法部门纵向集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结果造成执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办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统交叉过多,职责不清。如对个体户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卫生等多家执法部门,由于对同种法律行为有多种不同执法依据的交叉,客观造成行政执法者不作为、乱作为或难作为。与此同时,我国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目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如越权执法、不作为违法、随意执法、乱施处罚等问题的出现,既有不懂法而出错的,也有滥用权力而违法的。因此,必须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原则,走综合执法之路。要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通过明确政府机关法定行政执法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实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目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要力求做到实际、简明、准确、可操作性强。具体推行时,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清理行政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权限,切实减少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努力提高行政效能;二是确定执法岗位,分解执法职责,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标准,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执法岗位不清,职责不明,权力行使层级之间“上侵”、“下夺”、“左挤”、“右占”,相互扯皮、揽功诿过的现象,有效地规范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秩序,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架构执法评考体系,突出执法效能评估,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执法人员的考核奖惩紧密挂钩,实现行政权的规范运作。同时,要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其关键是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辞退等具体制度,突出严字,严格管理,严明纪律,赏罚分明,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机制。

第五篇:社区女民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女性作为职业人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越来越丰富和重要。在警务系统中女性也从负责行政文书之类的辅助工作拓展到治安、刑侦与基层外勤等等一线岗位。依照加强基层基础年警力要下沉的要求和派出所编制的新模式,可以预见女性充实到基层警务工作的一线将成为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女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新机遇更好地

发挥女警在基层社区警务工作中的作用,也应该是基层基础建设调研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体验,分析了女警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发挥女性潜能做好工作的新思路。

一、目前情况下女性社区民警面临的挑战

(一)开展工作时仍然存在着社会定位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性别差异缩小的过程主要是靠国家行政力量来推进的,社会上对女性仍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认为女性是被保护的角色,不适合独当一面、冲锋陷阵。再加上以往警务工作的定位一直是具有打击能力的行政强制机关,因此说起警察,人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威武高大雄壮有力的男性形象,人们对女性担任社区警务工作的认识不深刻,在社区开展工作时权威性也不强。在公安机关内部,虽然各级领导在正确认识与开发女警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上下了些功夫,但显而易见女性在参照男性标准的工作环境下,自然也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多数男警虽说标榜“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之类的玩笑话,但心理上并不愿意接受女性进入团队工作,工作中也不注意采纳女警的观点。

(二)开展工作时仍然存在竞争压力过大的问题。近年来,公安机关引入并逐步形成了公平的竞争机制,打破了“铁饭碗”的警察体制,采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优罚劣的管理模式。竞争带来一系列量化标准,基层的各项考核任务很重。每个社区民警都承担着一定数量的破案、打击处理指标,这种重打击轻防范,基础工作不基础的现状,导致了女性社区民警完成指标的压力过大。大家既无暇去做扎实的基础工作,又不能在打击处理方面有所建树,始终处于竞争的相对劣势。

(三)女性社区民警自身也存在依赖思想过重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女警大多从事后勤保障工作,个别人也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思想、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也不强。她们在工作中缺乏远大抱负,安于现状,对女性担任社区警务工作的优势认识不足,不愿独立承担工作,遇到由于性别问题带来的工作难点容易放弃,从而阻碍了工作能力的发展,扼杀了自身的创造性。

二、挖掘潜力开展工作的对策

(一)超越观念误区,强化正确的性别意识。长期以来,社会对于男女两性角色的规范认识,深刻地规定和影响着女性的发展,压抑使得女性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成为弱者。现代文明正不断修正着传统文化对两性的认识偏差,通过普及宣传和教育,逐步强化正确的性别观念。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女性的文化教育机会,提高了女性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女性经济地位,从而弱化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为女性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和机遇。同样,也为女警在工作中争取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提高社会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女性警务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时代给予女性发展的新机遇,重新认识自己,定准自身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倡导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与时俱进,以自身的出色工作赢得社会群众的尊重,维护女警的权益与形象。

(二)抓住社区警务的重点,强化女性的职业优势。由于传统警务思想一直把控制犯罪的主力定位在警察战斗力的基础上,从而限制了女性的职业发挥。而社区警务的推进为女性职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我们知道,社区警务的实质是一个以治本为主以治标为辅的预防犯罪战略,重防范轻打击是其重要特征。这种新型的社区警务理论认为抑制犯罪的关键在社区而不在警察,群众需要的是充满同情、助人为乐的警察,而不是全副武装的“机器人”了。同时新型的社区警务体制强调的是警察与人的沟通说服能力,这为创新地使用女警,变女警的性别优势为职业提供了可能。相比男警而言,女警具有的性格特点可以概况为“四强”“三心”“一力”。“四强”即记忆力强、观察力强、忍耐力强、语言能力强;“三心”是更细心、更有耐心、更有爱心;“一力”则是更具亲和力。女性社区民警开展工作时应充分发挥以上优势,与社区建立密切联系,把满足民众要求做为己任,把为公众服务视为份内事,尽力为公众排忧解难。同时加强警民合作,相互支持,吸引公众参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安宁,改善社区生活质量,创造优良环境。

(三)重视女警工作,加强对女性社区民警的组织领导。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女性担任社区警务工作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因此,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女性社区民警工作的优势和重要性,大胆使用女性,从政治、工作、生

活等方面关心和支持她们的工作。多搞调查研究,了解女警的工作想法,合理配置女性社区民警的工作指标,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深入性,让她们在适度压力下发展;多提供发展机会,要为女性社区民警创造环境,让她们在锻炼中提高;多举办一些有助于女性社区民警开展工作的职业指导,不断提高女警的自身素质,增强女警的竞争力,让她们在竞争中发展;多关注女警的身

心健康,通过组织文体活,丰富女警的业余生活,提高女警队伍的凝聚力。

(四)主动参与竞争,树立女性社区民警的良好形象。男女生理自然特质的差异客观上形成了性别先天性,资源不同,决定了女警长期以来在警务活动中,从事的是体力较轻、危险性较低的工作,这是合理的。但不能成为由于分工不同而产生成性别依赖的理由。作为女性,要在社区警务中争取托展女警资源发展权,挖掘自身协调沟通能力强、管理观察能力强的优势,寻找开展工作的最佳立足点,主动参与竞争。同时女警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同时女性社区民警要正视警务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加强枪支手铐等警械警具的使用常识、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常识、擒拿现场救护现场保护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做到“缺什么、学什么,少什么,强什么”。

作为女性社区警务工作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认清新形势下社区警务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提高公安机关的基础防范能力中一定能起半边天的作用。

下载【教育学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诉讼案件不断上升,因出具不合规审计报告而受到行政处罚的事件屡有发生,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实行,导致投资风险......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 任课教师:龙菲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导入时要避免导入时间过长,偏离重点,生搬硬套的做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 习家店中学李娟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导入时要避免导入时间过长,偏离重点,生搬硬套的......

    人力资源管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人的问题,历史上英国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帕金森如是说。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就是看企业能否持续创新;持续开......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精选五篇)

    维护我国海权立足国情展望未来 我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海洋意识淡薄,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海上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其中尤以我国与周边海上......

    煤矿企业秘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目 录 论文摘要……………………………………………………………………………………1 1煤矿企业秘书当前面临的挑战……………………………………………………….…2 1.1煤......

    我国优抚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优抚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

    浅论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论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稽查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整个税收工作。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组织税收收入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