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溧阳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创造
浅谈溧阳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创造
About the Formation & Cre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in Liyang City
溧阳市规划设计院 张晓芳
[提要]:本文叙述了溧阳城市形成的历史以及城市特色的转变,分析了城市现状的特色,从空间环境方面提出如何利用城市自身优势,创造形成本地城市特色的问题。
[关键词]:溧阳市;山水城市;特色;形成;创造
关于城市特色的创造,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它的讨论历久不衰。同时,人们对城市特色也存在着诸多困惑,为什么我们见到的许多城市,总是看上去差不多?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建筑,甚至一样的绿化与雕塑。本文以溧阳市为例,结合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提出溧阳市如何结合历史文化渊源与自然条件优势,以创造形成本地的城市特色。
坐落于长江三角洲西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溧阳市,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境内地形多样,物产丰富,工商发达,历来是粮油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综合农业区,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丝茶之府”的美誉。市内山青水秀,自然条件优越,燕山、仙人山位于市区南部,南河、濑水、丹金溧河等河流穿城而过,“江南明珠”天目湖更象一颗闪亮的珍珠,点缀在城市南郊的山林中。
同样溧阳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历代许多名人在溧阳留下了精美的诗篇和传奇的故事,李白的《猛虎行》,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绝句,这都为溧阳城积聚改革开放后,溧阳城市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跻身于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行列。伴随城市规模的不断 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扩大,城市建设蒸蒸日上,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愈加优美,然而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关于城市特色的创造与体现就是其中突出的一点。
一、溧阳城市的早期城市特色
溧阳市域位于常州市西南方,太湖以西,市域南部为天目山余脉,西北为茅山山脉,向中部延伸处多丘陵山冈。全境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部和中部为太湖湖西地区的低洼圩乡。唐宋年间,芜湖至吴淞的一支水系(古称中江),由高淳横向漫过溧阳市境,东下宜兴归太湖入海。中江带来的泥沙逐渐沉积,使之漫过的地区成为低湿肥沃的平原。这一地区的水害问题在唐宋年间高淳银林筑五堰,明朝筑东坝后得到控制,地区因此也非常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而溧阳东部地区就成为建立城治的理想之地。
在古代苏南地区,水运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而溧城镇地处在南河、濑水、丹金溧河三河汇合处,东接锡溧漕河,是重要的水运枢纽,因此成为县治的理想之选。唐昭宗时(公元903年)溧阳县县治最终搬至溧城镇,即目前溧阳市政府所在地。
溧阳县城早期的城市形态,采用了我国封建社会城镇典型的布局形式,城池呈卵形,城墙外有护城河。另有一条内河穿城而过,设有东平、西城、南安、北固四门及上下两个水关。约明中叶后,溧阳的经济逐渐发达,商品经济地位逐渐提高,随之而来在交通发达(尤其是水运交通)的地区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城市也逐步突破了卵形城池的制约,开始向外围延伸,重点在码头街一带。据明清期间的诗画及溧阳县志记载,介于太白楼、双桥之间的码头街在清时已是“通衢往来,肩摩毂击”的商贾贸易繁荣的市肆。民国早年,溧阳成为沪、锡、常与皖南、溧水、高淳等地的物资集散基地,码头街前临街后靠河,商贾云集,已经成为溧城镇的主要商业大街和码头场所。其时的溧阳县城实际上是由城厢镇和码头镇两部分组成的。1929年宁杭国道的建成,南门、西门汽车站的使用,极大刺激了城区向城西城南扩展。鉴于溧阳县在区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溧城镇已成为工农业产品集散的商埠和消费性城镇,商业贸易和对外交通的功能非常突出。此时的溧阳素有“小无锡”之称,在抗日战争前达到全盛时期。1937年已基本形成“西门穿、东门吃、南门住、北门官”的城市格局。
解放后,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商品的交换和分配以镇江市为核心进行,溧城镇作为商埠作用逐渐消失,而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更为显著,城市职能也逐步由消费型城镇向生产型城镇转变。县城工业已在全县经济中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区域性的物资中转功能在逐步下降。码头街不再作为溧城镇的商业中心,前朝街后临河进行商品运输交易的布局方式逐渐退化,直至完全衰退,城厢、码头的双镇结构形式亦逐渐消失。而此时的溧阳市,由于周围清安、马垫、城南、泓口、杨庄五个乡镇的主要公建和生产性设施相续在溧城镇边缘建设,形成了“五虎闹中心”的局面,城市形态发展由团状向星状演变。
早年的溧阳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特色,卵形的城市形态,城水的紧密相依,城内城外水网密布,街渠并行,水城融为一体,但这一特色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变化。
二、通过现状分析看城市现状的特色
上文我们分析了溧阳城市形成的历史,其间也能够看出城市特色在一直转变的问题。解放后至今,溧阳的城市特色随之 又发生了一些怎样的变化?下文将通过对城市特色的分析与理解,寻找当前溧阳市所具有的城市特色。
所谓城市特色,是指一个城市内容与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它包括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城市内涵,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空间环境,包括构成城市景观要素的外部环境、地貌特征、街道空间、建筑物、绿化等。城市特色的构成有自然因素(指所在城市地理位臵、地形、气候等等),人工因素(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和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民众因素、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四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人工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社会因素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因素。从构成城市特色定义的多因素理解,笔者认为溧阳市的城市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三省交界的工贸城市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溧阳市作为苏浙皖边界重要的商埠,有过曾经的辉煌。然而随着城市性质发生的变化,城市已经从消费性城市转形为工贸城市。前几年市政府曾经把“以商兴市”作为一项振兴城市经济的重点来抓过,但是伴随着一些大型的区域性市场的建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应。许多市场只是有场无市,这其中当然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轻纺市场、建材市场等,但其辐射面,并非人们期待的是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市县,而是以本市为主,安徽省少数欠发达县市为辅。
溧阳要想重现历史上商业的辉煌绝非易事。城市经济本身的欠活跃,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差异,交通上的相对闭塞,以及难以带动整个市场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种种因素制约了溧阳市重新成为重要商埠的可能。所以,在给溧阳城市定位时,只能是“苏浙皖边界的工贸城市”。2含山露水的城市雏形
溧阳的城市框架已经基本拉开,旧城改造大体完成,新区建设也正在逐步展开的过程中,城市已初步具备含山露水的城市雏形。
旧城改造改变了老城区陈旧破败的面貌,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但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使得原先沿河合理的空间尺度被打破。特别是水乡特色与风格集中的码头街、护城河沿线,除谢婆园一带还残存着一些民居古建筑以外,传统的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和粉墙黛瓦的民居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新建筑,在风格面貌上没有很好统一,显得较为零乱。尽管溧阳不象苏州、常熟等城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没有大量珍贵的古建筑,但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残存的古建筑,是包含了历代人民智慧、情感等诸多内涵的物化形式,它见证了历史,反映了时代特征,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对于这些地块与建筑要合理地保护与开发。
城市建成区中原有的大量水面,由于原有用途的丧失、或是因为水面被污染等各种因素,被人为填埋。而城区北低南高的地形,致使水面主要集中于城市的北部,南部水面数量较少。城区向南的不断扩张,使原先距离城区较远的燕山、仙人山,逐渐被纳入城市的天际线范围,环绕城市的山体成为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将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部分划为规划区范围。有天目湖这一“江南明珠”,城市的“山水”优势的确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但作为一个有山水特色的旅游城市,如果仅仅依靠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的风光,却没有一个与其美丽风景相映的市区,未免显得有些名不副实。
3独具特色的地方经济
溧阳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加上自然条件和资源等的影 响,其地方经济有着自身的特色。
第一产业中的丘陵特色农业。作为江苏省丘陵农业开发的试点,近年来溧阳市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区域内小流域的治理、特色丘陵农业的开发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等,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以茶叶、板栗、青梅、毛竹等一大批地方特产,而由此也带动了酿酒、食品和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中的机电业和建安业表现较为突出。溧阳市正昌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粮食饲料机械生产基地,华朋集团也是全国重要的小型变压器生产厂家。建筑安装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施工企业遍步大江南北,施工水平赢得了一致赞誉,并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建筑安装行业的大力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三产业中以苏浙皖边界市场代表的商贸业和以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代表的旅游业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前文我们分析了溧阳缺乏成为地域商埠的可能,但这并不防碍它对西部落后地区的辐射,它积极发挥了本市东部地区的商品经济优势和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在今后这种优势将继续扩大。
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天目湖,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景色如画,环境优美宜人,是别具一格的旅游度假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湖区内的游乐设施和配套工程趋于完备,旅游和接待条件不断改善,已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外宾客纷至沓来,逐步成为溧阳发展三产,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条件。
4富有魅力的城市文化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溧阳以其迷人的湖光山色,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了四方名流。李白、张旭、孟郊、朱熹、汤显祖等历代名人,都曾来过溧阳,并留下了他们的名 篇佳作,有的已成为我国文艺宝库中的精品。
溧阳也是一个卧虎藏龙、人才辈出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文官武将有史祟、史务滋、马一龙、陈名夏、马世俊、任兰枝等人。他们在当时,有的功名显赫,授官封爵;有的廷事夺魁,扬名天下;有的明志淡泊,潜心著作。当今的溧阳也涌现了众多的学者专家教授,院士翟中和、沈学础,女作家菡子就是他们中的代表。在艺术领域方面,我市的粉画已知名省内外,“少儿书法之乡”的美誉更是扬名中外。
值得一提的是,溧阳还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明末削鼻党起义,太平天国待王李世贤攻占溧阳,1932年中共溧阳特别支部的成立,都为溧阳革命斗争史上描下了重重的一笔。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粟裕带领新四军,在我市水西、黄金山等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把抗日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如今的江南新四军指挥部旧址就在我市的水西村。
三、塑造溧阳城市山水特色的几点思考
以上我们分析了现状溧阳城市的特色问题,城市特色涉及面较广,下文我们重点从城市的空间环境方面对此进一步论述。通过对历史及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溧阳历史上曾经的水乡城镇面貌,正在随着市内常年水位的降低、水面被建设用地挤占等因素而逐渐丧失;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原先距离城市较远的山体,逐渐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资源。溧阳城市特色面临着从原有的江南水乡特色向山水特色转变的问题。
在1994年《溧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中,将溧阳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为“苏浙皖边界地区,具有山水特色的现代化工贸、旅游城市”,第一次将“山水特色”正式写入规划文本中,为溧阳城市的发展界定了方向。山水城市的内涵与实质是什么,城市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基础与优势,借此 形成本地域独特的风格与面貌,正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1对山水城市内涵的理解
从定义上理解,山水城市的首要条件是山与水这一自然要素。然而,仅仅有山与水自然条件的基础,离山水城市的要求还具有一定差距。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是把我国传统的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居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与风景名胜。”“山水城市”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它不仅要求有发达的城市经济、宜人的居住环境,而且还要求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良好的文明程度。
作为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构筑模式,山水城市以“生态城市”为基础,以“现代化城市”为前提,更加突出人在城市中地位,着重强调城市中“人”的行为感受,并使“山水”由直觉审美升华为更高层次的意境审美。山水特色的城市已经不仅局限于有山有水的城市外在表现形式,它同时更强调了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与园林化等特征。
2新旧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与一些江南周边城市如宜兴、常熟、江阴等相比,溧阳市的经济不够发达,文化也稍嫌单薄,但由于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与历史人文基础,要实现有山水特色的城市目标,还是存在着诸多优势。
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优势与基础上,要创造形成新形势下溧阳的城市特色,应着重做好两点:一是加强老城区残存地块的保护改造,维护原有的水乡风貌与特色;另外在新区及天目湖风景区的建设中紧紧抓住“山水”这一重点,保护开发现有山体,整治开辟河道水面,同时注重建筑造型与设计,使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以真正做到融城市于山水之间。
旧城区融合了溧阳城市历史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建筑、习俗等,形成了溧阳市独特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持了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在旧城区改造中应审慎地加以保护,使之成为城市中具有独特吸引力的部分。规划上重点围绕旧城区中心的“一环一带”安排,一环,即护城河及沿河的环状绿化景观带;一带,是以城中河为轴线的沿河风物景观带。在这“一环一带”中,不仅有目前溧阳主要的公园:高静园和凤凰公园;而且还包括花鸟市场和城市目前仅存的古民居街坊—谢婆园街坊,以及已建成的码头街绿地与护城河绿带。规划在充分利用良好现有基础的同时,必须注重新旧建筑形式的协调,整体空间尺度的合理,在建筑细部、绿化小品等方面精心设计,使整个“一环一带”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品位,成为城市中延续历史文脉、维护旧城水乡特色的焦点。
新区建设的成败是溧阳城市能否体现山水特色的关键。在溧阳市南片区及西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都把山水特色作为规划贯彻的重点,无论是南片区中以新区公园人工湖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辐射的水系绿化网络;还是西片区中顺应山景的规划布局,处处照应了山水特色城市的主题。今后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开展中,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指导思想,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合力,以确保规划与建设的一致。
3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构思
溧阳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构思以市域大环境绿化建设为基础,结合本市丘陵山区农业的开发与区域生态农业的建设,大力保护山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各类宜林荒山。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地貌特点、基础种植和地方园林植物,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城市的自身情况确定的目标,将规划设计和现有的各类园林绿地最大限度地绿化起来,并以一定方式沟通和连接,以构成完整、有机的系统。
溧阳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设想:结合自然条件,以普遍绿化为基础,形成以城中河、护城河为主轴,北环河、湾溪河滨河绿带为副轴,结合带状的河流、道路绿地,以及城市楔形绿地和近郊风景区,构成带状、块状和楔形绿地混合而成的绿地系统布局形式。城市中的各类绿地应做到功能完善,分布均匀,数据和质量符合标准,从城市总体上考核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街道、河川周边绿化形成规模,并使这些带状绿地和各类绿地沟通成为纽带,连成整体;充分利用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将一切对改善生态有积极作用的山体、水系、林地、农牧业区通过楔形绿地同城市绿地系统相通。
结合未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趋势,溧阳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应逐步具备构成要素多样化、功能生态合理化、结构体系网络化的三个特征。园林绿地系统结合了绿地、植物、大气等多种因素,拉近了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城市居民融合进绿色的大环境生态圈中,成为人们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并形成创造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因素。
4城市空间形态和总体形象
对溧阳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总体形象的控制包含了城市的总体轮廓线,建筑特色与风格以及点、线、面的城市景观控制等。
首先对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天际线进行控制。对老城区中特别的古民居保护区进行详细分区,严格控制古民居保护街区的建筑高度,在新区相对集中地布臵高层建筑。从总体上说城市形态为北低南高,新区以多层为主,参差高层建筑于其中;古民民居保护区以中低层为主,以与古建筑相协调。城市外围天际线的控制中,重点作好新建高层建筑控制,并在城市外围的燕山和仙人山上修建塔楼等城市标志性建筑,使之成为溧阳城市新的标志与象征。其次,对市区进行景观分区,按照各街 区的不同功能、内涵确定街区范围、建筑高度、建筑风格、色彩基调等;第三,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把握好城市景观的点线面,确定规划框架,逐步编制详规。即点——城市窗口与重要的节点空间,(104国道城市东西入口处绿地、迎春小广场、市政府以及人民广场、燕山风景区广场、天目湖百花广场等),确定各点的主要主题和功能,编制详细规划,精心设计和组织施工;线——城市的主要道路、河流和主要景观轴(东西大街、燕山中路、平陵路、南大街、码头街、护城河、城中河、北环河、湾溪河等),统筹安排主要河流道路与景观轴两侧的建筑设计、绿化布臵、景观设施等;面:重点作好谢婆园古民居保护区、城市新区、西片区、燕山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以及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景观控制规划,在详细规划中引进城市设计的手法,确保城市各区域的特色与面貌。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努力,以使溧阳城市逐步具备现代化城市的共性,经济社会文化发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同时,城市山青水秀,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展现了城市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四:结束语
溧阳要实现有山水特色的城市建设目标,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借用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为邦先生的一句话,“城市特色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通过几个工程或者几项建设就可以完成的,它的形成需要几届甚至十几届政府按照一个统一的规划,长期坚持不懈地系统地努力方能奏效。”
参考书目: 1
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1998(4).
《建设自贡市山水城市研究》课题组.自贡:从园林城市到山水城市.城市发展研究.1999(2). 朱云等.泰州城市特色的分析与研究.江苏城市规划.1999(6).
第二篇:创造美丽城市
创造美丽城市,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平罗县对于我们来说,就如水对于鱼,蓝天对于小鸟,森林对于动物,平罗县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离不开这个家一样的地方,就如鱼儿离不开水,小鸟离不开蓝天,动物离不开森林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家换上更美的新衣,画上靓丽的彩妆,使它变得更美丽。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平罗县,就是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美丽的生活环境,将平罗县建设成一个美丽富强的新平罗,是我们每一个平罗公民责无旁贷的义务。
想要创造一个美丽的平罗县,首先要树立“创城”意识。什么是“创城意识”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要将我们共同居住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创造美丽的新平罗,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的想法。这是建设美丽平罗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我们连建设美丽平罗的意识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去付诸行动?意识决定行动,有了“创城”的意识,才有发展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把这种意识作为种子刻在心底,并使这种意识坚不可摧。树立起“创城”意识,是建设美丽平罗县的第一步。
“创造美丽平罗”要从自身做起。一个美丽的城市,优美的环境使人赏心悦目,建设美丽平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此出力。就拿我们中学生来说,当我们走在校园里看到地上的垃圾时,应该主动地将它捡起,而不是假装没看见似的走过去,不但自己不乱垃圾,看到其他人乱扔垃圾也要制止;不随意践蹋公共绿地,不随意摘花摘草。可做得事很多,倘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树立起这种意识,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那么共同创造美丽的平罗,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就不是一件难事。
“创造美丽平罗”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要号召全县人民共同参与。如果只是靠政府的力量,大部分人都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来对待的话,那么我们的家——平罗,将永远不会有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在从自身做起的时候,也要集合他人、号召他人共同努力、共同发展。我们中学生可以做到的也不不少,如将“创城”的思想传播给自己的同学、亲人等,使“创城”意思在班级、家庭中得到强化并执行,那也是我们对建设美丽平罗的一份贡献。“创造美丽平罗”是全社会的责任,是全平罗人民的责任。
创造美丽平罗,是我们第一个平罗公民责无旁贷的义务,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蒋涵 2012013157 地理科学
摘要 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古城形成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古城 区域 文化 格局 发展
一 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政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开始建城,经东吴、晋、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吴、东晋古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
古城位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古城设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古城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中心的军卫区。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辅助防御。
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
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
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群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
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明代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首先表现为明晰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再环以广阔的外廓。明南京城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成为后来明清北京城仿效的样板。、民国南京城.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
主要思想体现在以古力治、墨菲为顾问,吕彦直为助手的1929年颁布的“首都计划”中。民国南京城的规划由于其时代性、设计者的特殊性,特点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引进西方的先进规划理念。在鼓楼,山西路等都出现了西方的交通路网形式;也出现了像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而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更是西方规划思想引进的直接体现。二是强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留。一方面表现在强调建筑的固有形式上(大屋顶,墙倒屋不塌的梁柱体系),档案馆、南京博物院等都是基于此理念建造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古城中文物古迹的保护上,这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历史文化保护概念。
二、目前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分析
(一)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现状构成元素总结。
山川形胜,虎踞龙蟠是南京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元素。山与水的自然地形、地貌是古今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构成的重要特色之一。有“虎踞龙蟠”之势,水以江河湖成网,山与江隔城相望,共同构成南京古城藉以存在发展的自然背景。古城墙是古城格局的重要界定要素。南京拥有世界现存最大的古城墙体系:现存城墙长度约21 公里,较完好的城门四座,护城河基本保留明代的总体格局,另有多处遗址。南京的绿化景观环境是重要构成特色。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9.5%,绿化覆盖率43.5%,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大中小配套,种类齐全,功能显著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钟山风景区位于古城东侧,融山林、湖水、城墙、陵园于一体,绵延三十余平方公里。道路绿化宛如“绿色隧道”,绿地广场和游园绿地,星罗棋布,结构合理。南京的绿化景观特色不在其量的大小,而在其特色,表现为依山就势的森林景观和城市中成为绿色遮阳的行道树体系。古城内部历史上沉积下来的传统建筑与现状建筑所共同构成的空间关系,以及古城内部由不同时期的道路网所分隔的城市地块所形成的平面布局体系。这两者虽然在近现代变化比较大,但是无论人们对新建设的褒贬如何,目前南京城市中的新建城市建筑、新开辟的城市道路都已确实成为城市格局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有些高层建筑,甚至成为南京新的形象标志和特色。
(二)现状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分析。
南京古城地处南京主城区的中心片区,是南京城镇发展区的核心,对周围省份与城市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南京古城目前用地的主要定位为以公共设施为主,主要发展第三产业用地。就目前发展而言形成两个行政中心、三个商业中心、五条城市轴线、多个居住组团的古城区发展用地布局。
两个行政中心:一指北京西路、西康路附近的江苏省级行政中心,辐射范围包括草场门、颐和路、宁海路、西康路、北京西路等地段;二指北京东路鸡鸣寺附近的南京市级行政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北极阁、鸡鸣寺、北京东路、和平公园等地段。三个商业中心:一指新街口地区,新街口地区的商业中心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南京目前集金融、商业、商务、信息及中介服务等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二指山西路商业中心,是以文化、休闲、购物为主的南京主城内的副中心,主要由山西路广场、湖南路购物街等综合组成;三是夫子庙综合传统商业中心,是以传统建筑作为其主要风貌,零售、批发、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南京主城内的副中心,主要由夫子庙步行商业界、江南贡院、秦淮河风光带等组成。
五条城市轴线:一指以中华门—中华路—中山南路—中山路—中央路—幕府
山的城市主轴,由南至北逐步展现南京的古代—现代的发展进程;二指中山门—中山东路—汉中路—汉中门并一直向河西延伸的东西方向轴线,融合了南京的近现代、当代、未来的各种景观;三指御道街—北安门街轴线,体现明代宫城发展风貌;四指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沿线体现民国历史风貌;北京东路—北京西路轴线,连接南京的两个行政中心,结合鼓楼、北极阁、小九华山、玄武湖、钟山等自然风貌体现南京自然山林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
三、基于 GIS 等技术对保护的探索。
空间发展策略南京是一个具有低山丘陵地貌特征的城市,宁镇山脉由东向西南契入南京,长江由西南方向经南京朝东流向下游;秦淮河、滁河连接长江,在江南和江北贯穿南京市域南北,一江二河形成了南京东西向的沿江滩地和南北向的沿河谷地,成为南京两条城镇发展轴的主要发展空间。两条城镇发展轴之间则保留了自然契入的山体生态环境,形成了城镇与自然相互契合,相互映衬的大地生态环境景观.由于自身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南京城市用地的空间发展易形成轴向多核心的发展模式。
1,轴向发展以长江为横轴,宁高、宁连公路为纵轴,构建主脉络。
“十”字形空间布局的主脉络,以古城为主发展轴,市区南北向的交通干线是城镇发展的次发展轴。两轴贯穿全市各级开发区、工业集聚区,并向南京都市圈向其它地区辐射延伸。沿江产业带的产业布局整体上以主城和浦口新市区为核心,宏观上形成“x”型发展格局.处于“x”交汇点的主城以发展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为主,浦口新市区以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在长江南岸的下游和北岸上游。形成以港口物流为主体综合加工工业产业带,重点发展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些污染的重化工业应当尽量避免沿江发展,防止对水体的污染;沿宁高、宁连公路形成的产业发展轴,主要依托现有城镇和工业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重点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区。
2,多核的区域中心。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南京未来强大的区域性服务功能将不能完全依赖旧城,这是南京大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必需的.在这个前提下,南京区域服务功能强化的过程将是一个旧城区域职能不断疏解出去的过程。因此南京未来区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可以采取多核心的结构模式.
南京处在一个非均衡的区域中,它要发挥支点的作用,就必须提供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服务,一面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因此,这些服务的空间区位也将有所差别.选择多核心的结构模式才可能满足这样的功能要求.
——从市区层次上看:建立“一城三区”四大核心。主城作为综合性服务中心,其用地主要用于信息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的第三产业.东山新市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商贸服务的副中心,鼓励商贸服务、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污染轻加工业等用地;禁止污染严重的、控制大量用水的相关产业用地仙林新市区作为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土地主要用于发展教育科研、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商贸服务、高品质居住等第三产业新技术产业研发加工以及其他无污染,高科技含量的第二产业,禁止有污染、建设标准低、技术含量不高的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且仙林地区接近宁镇扬都市圈的地理中心,建立这个服务中心可以更好的发挥南京在高新科
技领域和教育产业方面的领导作用.浦口.珠江新市区可建设为大型综合性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土地用于生活居住、商贸流通、综合服务,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无(轻)污染加工工业,利用其余苏北相接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成辐射苏中、苏北、皖北等地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
——从主城区内部看:主城区内设定中心区和副中心,中心区的范围为东至城东干道,西至城西干道,北至纬三路、玄武湖,南至建康路一升州路,用地20.5平方公里.主要由新街口中心商务区.北京东、西路行政中心,夫子庙、湖南路、中央路商业中心,太平面路、朝天宫,仓巷、莫愁路、丹凤街等商业街、以及长江路文化街和珠江路科技街等特色街构成。河西副中心位于江东路西侧,纬
五、纬六路之间,由大型体育中心、重要文化设施以及商业贸易区等构成。除此之外,在燕子街以东发展区域性的物流管理服务中心,它靠近南京两个深水港口和长江二桥,可以为南京上游广大区域提供水路物资转运的高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南京地方志委员会 南京简志》1998 江苏古籍出版社
《南京城市地段山水整合研究 》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 》2003中国社城市出版社
第四篇: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研究(精选)
青岛烟台城市发展差异研究
王琦琦
(地理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 2011级本科 20112613935)
摘要:青岛、烟台两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旨在从青岛烟台两市的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史、领导政策等方向分析其差异所在,具体从工商业、交通、旅游、城市产业集群、市民的开放性、城市包容度等思考。确定城市的性质定位和功能分区,根据已有的城市规划发展战略,比较城市间各方面的差异和不足。
关键词:青岛,烟台,城市发展史,发展战略,青岛、烟台同处齐鲁大地,均为港口城市,是山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门户。但在城市发展上烟台的却不敌青岛,青岛有诸如海尔青啤等国际化大品牌,并形成产业集群;但烟台却没有,过分注重引进外资,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没有形成凝聚力。但烟台的农村城镇化做得很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我们要从青岛烟台两市的各个方面对其城市发展差异进行研究。1 1 青岛烟台城市发展过程和现状概述
1.1 青岛、烟台的区位条件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千米,辖六区四市,人口766.36万。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66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50种,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的64.1%;在经济方面,青岛逐步形成港口、开放、品牌、旅游、海洋科技和奥运城市的鲜明特色。近年来,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技中心,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面积1.3745万平方千米,人口696万。烟台市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烟台地形多低山丘陵,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河网发达,中小河流众多,土地肥沃,盛产葡萄、苹果、大樱桃、梨和蓝莓;烟台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小麦、玉米育种基地,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无毒苗木繁育基地;烟台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酿酒葡萄、葡萄酒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龙口粉丝生产基地。
青岛烟台同处胶东半岛,自然条件差异不大,人文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发展影响程度较深。
1.2 青岛、烟台的城市发展史
1.2.1 青岛的城市演变历程
1891年清政府调登州市总兵章高元驻防青岛,在青岛的村东侧建总兵衙门,青岛建制开始并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传统市镇,至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开始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时期。2
德国选择青岛作为殖民地基于胶州湾的区位优势和建港条件,德国专家通过多方位的考察和论证,确定了胶州湾的未来重要性,决定以青岛为据点进行争霸远东的计划。但青岛虽有区位优势,可这种潜力要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仍需要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和港口连接内地的交通线所以的占领青岛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建港筑路活动。
现在与许多城市的形成都基于港口和铁路的建设,而青岛能够后来居上,优势在于一是港口建设的先进性,二是港口、铁路、城市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青岛港的所有设施都是按照当时世界一流水平设计建设的,青岛的另一优势在于铁路线直接铺到港口内的码头上,使货物运输非常方便,同时铁路线沿城市边缘从港口和市区之间穿过,以尽端的方式深入市区内部。一方面方便港口对货物运输和城市客流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沿城市边缘布置,将对外交通对城市的干扰降到最小,从而使铁路、港口、城市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又不相互干扰的理想状态。3
青岛市虽然进行现代化建设,但市区乡区发展极其不平衡,直到1931年沈红烈任市长才取得重大突破。沈红烈是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实施的一套长远的、整体的发展思路,认识到“都市之繁荣,实以乡村为基础,若四境不治,则市区亦决不能永葆繁荣”的道理,他任期内青岛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确定了它在中国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成为青岛城市发展使得一个重要时期。4
1981年青岛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成为计划单列市,至此开始全面建设青岛时期—从西到东大青岛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
1.2.2 烟台的城市发展历程
烟台城镇的萌芽是以清朝道光初年恢复海上漕粮运输为标志的,烟台商品经济逐渐活跃起来,促进了城镇的不断发展。但总的来看,烟台最初的城市功能是为军事服务的,随着海上商贸的发展,烟台的经济功能不断加强,可由于受到封建政权的制约,城市的经济功能难以得到较大发挥。近代以前,山东的经济中心仍以济南为中心的鲁中西部,烟台经济比较落后。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增开山东登州在内的10个沿海沿江城市为通商口岸,1861年登州改为烟台,正式对外开放。烟台的被迫开放,打破了烟台甚至整个山东封闭自守的状态,对山东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烟台开埠以后各方面迅速发展,商贸繁盛、近代工业初现、洋行与金融产业应运而生、交通通讯迅速发展、城市面貌改观、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等等。5
1.3 青岛、烟台的现状
1.3.1 青岛的经济发展现状
青岛围绕构建以蓝色、高端、新兴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青岛形成了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七大工业产业基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426.08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199.7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9.8%;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424.6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3.7%;海洋经济增加值1114.4亿元,增长19.9%,占GDP比重为15.3%。6
青岛着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科技与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青岛是山东省金融行业种类最齐全、外资银行最密集的城市,正在建设金融聚集区和区域型财产管理中心;青岛盛产粮食、花生、林果、畜产品和水产品,是中国最北的种茶基地;青岛诞生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等一批蜚声中外的企业和品牌。
“青岛啤酒”久负盛名,历经百年而不衰,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品牌之一。许多国际友人正是通过青岛啤酒才了解青岛的,青岛啤酒作为青岛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发挥了积极作用。海尔则而是世界白色家电领域的第一品牌,据统计,海尔以连续四年蝉联全球销量最大的家用电器品牌,全球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公布的“2012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企业50强”榜单中,海尔排名第八位,与苹果、谷歌等一起进入十强,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
青岛的旅游业也是久负盛名,自然人文景观美不胜收,八大关、五四广场、栈桥、崂山等等,吸引了众多游客游玩,2014年的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及每年八月的青岛啤酒节更加带动青岛经济的发展。
1.3.2 烟台的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烟台国内生产总值5281.38亿元,列全国第21,位居省内第二位,仅次于青岛。烟台经济实力居全国地级市前五位。2012年烟台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依次为7.2%、56.5%、36.3%,属于典型二三一结构,食品、机械、黄金、电子是烟台市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现代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得到较快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具雏形。同时形成了汽车、电脑、手机、船舶及海洋工程、葡萄酒、黄金、新型铝材、核电设备、聚氨酯、新型化纤等10个产品集群。7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为经济结构清晰合理、产业结构高端强劲、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个性鲜明朝气的创新型、现代化、靓丽闻名的海滨新城。建成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载体,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引领者,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重要城市群、经济带的关键支撑点,国家生态工业、宜居宜业示范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
都市农业非常发达,有位于烟台开发区的鼎丰生态科技园,那里是集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旅游观光、餐饮及商务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烟台农博园则是烟台农科院兴办的一处国家AAA级农业观光旅游景区,集农业科技推广、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于一体,寓科于游、寓教于游、寓乐于游。整个园区以“农业科技旅游”为主线,以瓜果花菜为载体,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科技的风采才与魅力。
南山集团地处龙口市东江镇,是一处村企合一的大型国家级企业集团。是全国500强企业之一,2012年排名第166位,当年实现销售收入636亿。目前南山集团旗下共有三大园区、十三个居民生活区、52家子公司以及三家上市公司。拥有能源、铝业、房地产、旅游、教育、纺织、建材、葡萄酒等八大主导产业。2 青岛、烟台未来的发展方向
2.1 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
为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当前青岛争议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加快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8
“全域统筹”—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以环胶州湾的青岛、黄岛和红岛形成都市核心区,以胶州、即墨、平度、莱西、董家口、新航空港、世园会周边、新河、姜山、鳌山湾蓝色硅谷等10个新城组团构成为次中心城市,以50个左右重点小城镇为为基础,辐射带动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以此推动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城联动”—以胶州湾东岸青岛、西岸黄岛、北岸红岛为都市核心区。东岸青岛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护历史风貌,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西岸黄岛城区,依托西海岸经济新区的综合优势,重在做大做强,着力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城区;北岸红岛城区,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重在做高做新,建设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
“轴带展开”—以城市核心区为起点,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一轴”,即以大沽河为生态中轴,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带”,即滨海蓝色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
“生态间隔”—城市核心区及城市组团内部、各城市组团之间,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耕地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等实施生态间隔,严格保护环境,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组图发展”—立足青岛全域,依托“一轴三带”,形成若干与都市核心区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紧凑集约的城市组团。
2.2 烟台的城市发展战略
烟台市的总体规划: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快速交通体系,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构筑山、城、海、岛相融的布局,保护生态,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建立空间充裕、规划到位、发展有序、超前灵活的城市用地控制体系,增强规划弹性,适应超期常规发展的需要。
烟台规划的范围是莱山机场东西方向以北至海滨,东到牟平沁水河和养马岛,西至福山区八角乡和蓬莱市大季家镇,总面积470平方公里。以芝罘滨海地带为中心,以烟威、烟青、烟福一级干线公路为轴线,拓展东西两翼,贯穿南北山海,形成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岛相映,融山、城、海岛于一体的城市格局。以天然河流、山体和永久性绿色分割,组成滨海组团式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总体划分为芝罘、福山、开发区、黄务、莱山、初家、牟平、八角八个组团。各组团自然分隔,有机联系。青岛烟台城市发展的主要差异
青岛和烟台相比更具开放性,城市包容性更强,所以青岛不只有海尔、青啤等国际性大企业,也有一系列中小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并且青岛企业大部分开展工业旅游项目,一方面有利于民众了解企业文化,扩大企业名气,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创收;但烟台政府主要注重引进外资,扶持大企业,缺少对本土中小企业的保护,难以形成产业链。同时青岛有很好的城市规划、发展战略,有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而烟台的城市规划则太过官方,句句不离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缺乏实干性和创新性。烟台在今后的发展上须从全局系统综合,站在长远角度上处理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媛媛、张霞等,青岛与烟台两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初探[M] 科技信息专题论述 [2]王守中、郭大仁,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3]宋连威,青岛城市的形成,青岛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4]李东泉,徐飞鹏,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B]城市规划会刊,2003年第一期 [5]曲洋,烟台开埠以来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5月 [6]尚杰,青岛海岸线规划利用与城市发展[A],海岸工程,2005年12月
[7]李东泉,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及启示[A]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4月
[8]王建波,烟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D],同济大学,2006年3月
第五篇: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自从有城市规划以来,传统城市的特色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刚刚听到的一个观点„„虽然偏激,是不是也有点道理呢?
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今天的规划,其准则条文和数据的约束已经很难跟得上城市各种综合条件的变化。加上制定规范和进行规划设计的人,真正了解城市和人的深层需求的,真正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的寥寥可数,他们的“产品”算得上城市规划吗?
另外,人们开始质疑城市规划能够规划、或说引导城市发展的能力和程度。“变化比规划快”,我们所处的城市时代,是城市发展变化激烈的过程,是自相矛盾的过程。环境最差的城市,往往又是人口最拥挤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冲突。“土地受害,住房困难,交通紧张,绿地减少„„城市化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环境破坏的过程。
“城市形象不光是规划和建筑两者之间的事”,明白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很重要,可使偶们不必过于自恋或自卑,而以平常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设计只是若干重要环节中的一个。
但是,全面的分析之后,这个话题的焦点被(“偷偷地”)分解了,偶又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以觉得有必要建议大家回到“专业地带”来继续讨论。
这个问题的确可以从城市大系统的高度来认识,前面偶们多多少少也提到了体制、立法、经济等因素对城市特色的影响,说:他们也应该对目前的不良状况负责,甚至责任相对更大。不知道如果是在一个“体制”、或者“立法”方面的专业论坛里讨论同样的话题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估计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人要说:因为设计行业水平太差!也许他们也会抱怨自己的地位不够高呢!——所以我们不应该在这种很有道理却可能导致扯皮的争论里耗太多的时间,只要能概念性地搞清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然后就必须尽快回家先把自己的脸洗洗干净,否则到最后大家依旧灰头土脸,到底是图个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牢骚、叫屈或者互相声讨推委吗?——偶们是不是应该回到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讨论并着手解决问题呢?
所以我们不妨回过头来,从专业本身看出去,先把自己的专业工作对城市面貌的影响做个客观的总结,并不见得非得拿“破坏力”做切入点吧。
面对现实,我们是否还顽强记得自己的“理想”,又是否怀疑过从一开始就走错路的可能?
城市依旧,理想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