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模式

时间:2019-05-14 15:3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辩论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辩论模式》。

第一篇:辩论模式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在此就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的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就是我方的看法:

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谎言,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谎言,说谎是欺骗,欺骗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这些都是打小师长们就谆谆教诲过。但我们扪心自问,又有谁没有说过谎言呢?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目的也有很多种,但当我们给谎言加上一个“善意”时,仿佛大家都可能接受了,这正是人性的弱点的集中表现。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因此,心理学专家们的观点是:不要轻易扯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作者:吴蕴惠 09月25日09:35)

[主持人]:

请正方二辩发贴(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35)

[主持人]:

请反方二辩发贴;(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37)

[反方]:

当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您还要指责善良崇高的母爱“不诚信”吗?其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善意的谎言的影子,从病榻前含泪的安慰到委婉拒绝时的客套,从爱人间的海枯石烂到诗人笔下的绮丽夸张,但它们都没有那么可怕,让对方辩友谈“谎”而色变。(作者:姜燕 09月25日09:41)

[主持人]:

请正方三辩发贴;(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42)

[正方]: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对方二辩请注意,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但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所以,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本身必然会有碍于诚信。所以,在此我要大声疾呼,让我们拒绝善意的谎言,共同打造诚信社会。(作者:姜文兵 09月25日09:43)

[主持人]:

请反方三辩发贴;(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44)

[反方]:

对方一辨论述中,指出当一个人面对两种义务时,当彼此矛盾时,要缓解另一方义务。但正方一辩并没有论述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矛盾的啊。怎么能直接下结论,善意的谎言一定会缓解诚信义务呢?

请对方辩友注意,我方一辩已清楚陈述,谎言本身应具有欺骗的功能,只有恶意谎言才是出于欺骗,请正方不要把“谎言”概念的外延缩小。

(作者:陈跃明 09月25日09:47)

[主持人]:

请正方四辩发贴;(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47)

[正方]:

请对方辩手注意,您们的辩词存在很大的疏漏.我们认为区分事物首先应先从定义入手进行阐述,综合康熙词典的释义,善意的谎言就是不事实求是,说假话、虚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从善意的谎言词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其属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谎言,因而善意的谎言本质上就是谎言。善意的谎言其动机虽然为善意,但因为善意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屡屡被一些“职业骗子”所利用――这是不争的事实。“谎言”的本身是阴暗的,事物的好恶不由事物的目的去衡量,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假话。尽管其褪去了丐服穿上了旗袍,可是依然摆脱不了其谎言的本质,而谎言就意味着欺骗,因而就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往往这种谎言一旦戳穿,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

在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道德规范中,“诚信” 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诚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古人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必然会有碍于诚信。(作者:姜文红 09月25日09:49)

[主持人]:

请反方四辩发贴;(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50)

[反方]:

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不同范畴的道德规范,不会发生矛盾,就象汽车不会撞上飞机一样。诚信:信,中国文化中“信”与“义”构成“信义”,是一种人文精神,做人的准则。“信”与“诚”相连,形成“诚信”这一道德规范,是泊来品,近代西方法学先贤提出“契约社会”的概念,人与人各种的关系都是契约关系,在这样的社会中,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最底线,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后,要建立规范的有序的市场,诚信也就成了最重要的准则。所以,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市场运行的道德准则。

善意的谎言,从出发点和结果看各种各样的善意的谎言,都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维护对方的心理健康和愉悦,是一种人文精神。由于善意的谎言的存在,世界变得更美好,更温馨,更和谐,世界才会充满爱,充满阳光,儿童健康成长,老人尽享晚年,病人充满希望。

所以,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道德准则,不会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善意的谎言不会妨碍诚信。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恶意的谎言),就象大海里的鲸鱼不是鱼,鼠标不是鼠。(作者:黄宗德 09月25日09:54)

[主持人]:

现在进入提问阶段。首先请正方一辩发贴提问;(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54)

[正方]:

请对方一辩注意,既是谎言?何来善意?!即是善意!何必撒谎?!

谎言虽然为善意,但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所以,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必然会有碍于诚信。

与民族精神来一次暮然回首,原来那诚信竟在灯火阑珊处。隔着几千年的长河,依旧可以清晰地听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宛如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个人如果丢失诚信留下的就是虚伪:一个企业如果丢失诚信将面临破产然机;而一个民族如果丢失诚信将会对堕落与死亡!

守信了诚信就守信了一方净土,守信了诚信就留信了成功,守信了诚信中华民族才能永恒。

在此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一个人在失去了诚信之后,他的出发点还是善意的吗?

(作者:徐劲艳 09月25日09:56)

[主持人]:

请反方一辩回答,提问(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57)

[主持人]:

抓紧时间回答(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02)

[反方]: 请对方辩手注意,我们今天我辩题是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而不是讨论不诚信的人是否还有善意。请搞清楚因果逻辑。对方辩友说既是谎言何来善意,是否对善意的谎言的存在表示怀疑,既然不存在善意的谎言我们今天的讨论还有意义吗?(作者:于露 09月25日10:03)

[主持人]:

请正方二辩回答,提问(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03)

[正方]:

没有必要,我们坐在这里辩论干吗?

所谓善意的谎言也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后果。并举出实例:某人身患绝症,为了让他平静地度过余生,亲朋好友一致把他瞒过,这其中绝无恶意,也绝无私利,但往往未能尽如人意,欺骗无法持久,反而使病者失去了配合治疗的理性和处理个人事务的时机。女哲学家西塞拉•波克警告说,这种谎言会置人于人格大滑坡的边缘。她在《说谎,公共和私生活中的道德选择》一书中写道: “ 心理上的障碍荡然无存,辨别真伪的能力更加模糊,自认为谎话不会被识破的概念可能趋向偏执.”一些对说谎现象颇有研究的心理学家建议,任何人如果想对朋友、亲人、同事说些“ 善意的谎话”之前,最好能好好考虑一个涉及心理反应的问题,即对方如果知道了真相后会感谢你的好意,还是会觉得对你的长期信任被你伤害了。(作者:吴蕴惠 09月25日10:07)

[主持人]:

请反方二辩回答,提问(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07)

[反方]:

对方辩友已经承认了善意的谎言的存在。亲朋好友并不会影响治疗,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治疗,压力只会影响病情。一个母亲与丈夫离婚了,当时孩子还不懂事,这位母亲告诉孩子,你的爸爸是一位海员,现在在国外,过些日子就会回来的。孩子对生活充满期望,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家里缺少一个成员――爸爸而苦恼过,自卑过。后来,母亲梅开二度,又找了新的丈夫,建立了新的家庭,于是她又对孩子说:你爸爸从国外回来了。于是,孩子同爸爸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情同父子,父亲因为孩子没有见外,也对孩子视如己出。每日给孩子辅导,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等到有一天,孩子大学毕业了,她终于发现自己的爸爸不是亲爸爸,她虽然也哭了,也为自己受到欺骗而苦恼,但是,他终归会明白,母亲这样做是对的,否则她不会有快乐的童年,不会有健康的心理,不会有良好的学业成就,不会有美满的家庭,不会有……(太多太多)。

请问对方辩友自问,世上有哪一位会因为善意的谎言而怀疑对方的人格和诚信呢?(作者:姜燕 09月25日10:15)

[主持人]:

请正方三辩回答,提问(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16)

[正方]:

“善意的谎言更多的是借口”!

任何使用借口的人都想用它来保护自己或别人。帮助我们挽回面子,以便能忍受挫折。

盖斯梅尔说过:“认为自己比真正的自己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人想出来的借口有时出乎意料。为什么人要自欺欺人?美国幽默作家赖得乐指出:“大多数人不是生活在现实当中,而是生活在幻想里,尤其是对自己的幻想。”话又说回来,了解自己与朋友的真象有时非常残酷,最好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然而大多数借口都有破坏性。不自觉地使用借口,即使不会愚弄别人,也会愚弄自己。所以我请对方认识到,多点诚信,少点借口!同时我想问对方,如果大家都有这种观点,如何打造诚信社会,如何使我们的国家在诚信上有更大发展?

(作者:姜文兵 09月25日10:24)

[主持人]:

请反方三辩回答,提问(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25)

[反方]:

人们总是对谎言习惯性地给于贬义。这是因为当今社会诚信危机,其实谎言是中性的。即使当今社会提出诚信道德,也没有要求在各种环境下都要讲大实话,不允许谎言的存在,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恶意的谎言),与诚信不相矛盾,是有其存在空间的,如果大家对“谎言”两字不喜欢,我们可以介意语言学家再造一个词,诸如“虚言”、“婉言”来确却表达善意谎言这一语意。

善意的谎言,抛开了丑陋,而来到美丽的世界!

善意的谎言,摒弃了自私,而来到诚信的人间!

请对方辩友举出实例,有谁因为善意的谎言而受到伤害?造成诚信的失损?

(作者:陈跃明 09月25日10:29)

[主持人]:

请正方四辩回答,提问(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29)

[正方]:

您没有正面回答正方三辩的问题,我认为即使谎言是善意的,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比比皆是.何须举例.这种负面影响对诚信的破坏往往是比较隐蔽,是一种慢性中毒.无视这种毒害,无疑是掩耳盗铃.我想请问对方辩手,您们口口声声说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两个范畴,请您们就善意的谎言准确下一个定义?(作者:姜文红 09月25日10:36)

[主持人]:

请反方四辩回答,提问(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39)

[反方]:

正方三辩所说“善意的谎言更多的是借口”,这句话需要不需要论证?在没有论证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直接引用?正方三辩直接论证“借口”的危害,是有严重逻辑错误的。同时,我发现对方辩友在多处存在逻辑错误,在此,不一一列举。

我方要求对方列举实例,对方却说实例比比皆是,还是没有举出一例。

善意的谎言是人人尽知其意的,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何须再下定义呢?

正方三辩反复强调善意的谎言是慢性中毒,有隐蔽性,可是并没进行严密的论证,也没有举出一个实例,而是直接下了结论,我方不能苟同。

请问对方辩友,善意的谎言到底怎样破坏诚信的?

(作者:黄宗德 09月25日10:46)

[主持人]:

请正方一辩回答(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47)

[正方]:

张辉学友,您好!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不辜负全体师生的期望.(作者:姜文红 09月25日10:52)

[主持人]:

一辩回答(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53)

[正方]:

当两人正在执恋之中,双方承诺永不变心,但后来还是分手了,这个当时是善意的谎言,后来受害方受到了严重的打击.1+1=2是不是需要我们这一带人继续来论正,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好比是善意的谎言是借口这个观点一样.日本不顾史实、扭曲历史,得到的是大部分亚洲人民的强烈谴责。当德国总统虔诚地向二战受难者致忏悔时,他得到的不仅是诺贝尔和平奖,更有世界人民的理解与宽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始终以一颗公正的心来对待和评价客观事物,那么一定会营造出一种诚实明净的氛围,而不是尔虞我诈的恶性循环。

朱?F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以诚立身,以信交友,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经济正常运行、推进体制创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举。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一些领域和个人的信用匮乏,已日益成为令人切齿的社会公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正如对方一辩所述,谎言何来善意,既是谎言就有碍诚信,请问对方辩友,诚信是什么?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的是什么?(作者:徐劲艳 09月25日10:54)

[主持人]:

提问阶段结束,现在开始自由辩论。请正方首先发贴。(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55)

[正方]:

我方认为所谓善良的谎言是有碍诚信的,当然这里的谎言并非人们通常说的令人震惊的骗局,而只是对配偶、亲戚和朋友的做法、意见或观点假装表示肯定或支持(其实并不赞成)的谎言。

这里以南加州的一个名叫汤姆的公司经理为例。汤姆每年与太太以及儿子到岳母家度感恩节。他其实很不喜欢吃岳母做的一种“有特色的”南瓜馅饼,但却对岳母说她的馅饼做得多么可口,以避免伤害她的情感。“这样做有错吗?”汤姆在向心理医生咨询时问道。这是一个不少人都会提出的问题。这名心理学家让他从岳母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谎话。假设有一天,汤姆的儿子在外婆面前吐露了实情,岳母发现了汤姆的真实感受,她是会告诉汤姆“谢谢你的好意?”还是会感到情感上受到伤害,说:“这些年你怎么能这样一直误导我?你还向我隐瞒了什么?”而且,汤姆的岳母又会对自己产生何种疑问?汤姆的儿子也要模仿父亲扯谎吗?他会怎样看待父亲的人格?他今后会再相信自己父亲所说的话的吗?

一位小说家曾写过这么一句话:“当我们第一次尝试扯谎时,我们就陷入了自己编织的紊乱之网。”

我方认为反方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根本性的错误,诚信是建立在彼此的坦诚以待的基础之上,任何的欺骗即使是所谓的“善意”的谎言可以说是与“诚信”完全悲道而弛的.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概念我想在此就不需要再论证了,已经分析的很明白了.(作者:吴蕴惠 09月25日10:56)

[正方]:

讲求诚信,古已崇尚。历史回溯到公元前359年,秦朝商鞅立法欲以诚信富国强兵。“南门立木”的典故就此上演。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时至我国加入WT0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倘若让假冒横行,信誉丧失,则将对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给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失信浊流必将像瘟疫一样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回眸切肤之痛,切实倡导诚信、惩治背信,健全信用道德规范和信用法律体系,已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请问正方对友,谎言何来善意,既是谎言就有碍诚信,请问对方辩友,诚信是什么?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什么?(作者:徐劲艳 09月25日10:59)[主持人]:

对方回帖呀(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59)

[反方]:

对方辩友所例举,热恋中的情人彼此承诺永不变心,但后来又分手,这不是善意的谎言,而是恶意的谎言。是对对方情感的欺骗,不能佐证恶意的谎言具有欺骗性。(作者:于露 09月25日11:00)

[正方]:

我们要拒绝谎言,坚持诚信。如何才能避免反方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尴尬?我方以为:

一开始拒绝,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尴尬局面。我们现在生活在坦诚不受欢迎的时代里。

“你可不要说隔壁大妈戴的帽子难看,听见没有?” “你要跟新班主任说„非常高兴您成为我们的班主任‟!” 我们说类似的话并不是自己由衷的想法,而是挑一些不让人伤心的好话说给对方听。这是因为我们认为,生活中不能缺少善意的谎言。

我们从相反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好吗?某个人戴了一顶很难看的帽子,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人家确实不太好。这是因为,总说善意的谎言也会给你带来麻烦。因此,要学会何时说真话,何时说善意的谎言,要不就会导致无法辨别真假的结果。

举一个例子,假设你周末接到一个不太亲密的朋友的生日邀请,你并不想去,但拒绝了又怕对方生气,答应得模棱两可。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快到朋友的生日了,你还是不想去,现找了个理由告诉对方你不能去了。你想一想,这时对方会怎么看你?对方肯定看得出来你不情愿去,一定会很生气。

当初你没有拒绝,结果还是让朋友生气了。假如接到邀请时就表明态度会是什么样呢?

“受到邀请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我不能去,因为那天我在城里有事。” 假如一开始拒绝,就不会有后来的尴尬。

(作者:姜文兵 09月25日11:01)

[反方]:

欺骗肯定是谎言,而谎言不一定就是欺骗。

谎言有恶意与善意的两种。说谎是人的一种本能,至于是否诚信,关键在与哪种谎言。那么恶意的谎言当然可以说是欺骗,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当作靶子,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一种损人利已的行为表现。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可善意的谎言则不然,它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的。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意,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本身善良的人在某种状态下“被逼”说出的谎言是善意的,这种谎言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这种谎言也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显然,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没有谎言的世界如同没有灰尘的地球,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利用它。善意的谎言不妨碍诚信。

第二篇:课堂辩论活动设计的模式

课堂辩论活动设计的模式

辩论活动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应用性辩论和教学性辩论。1应用性辩论根据辩论主体和辩题的不同又可分为法庭辩论、议会辩论、外交辩论等具体的辩论形式;教学性辩论顾名思义是和教学活动有关的辩论形式,其参加的主体和辩题的拟定都和教学有关,这种辩论的目的是给参与者提供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教学性辩论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性辩论中,辩题必须是来自于各门学科中存在的有争议的观点、方法和体系,这样学生才能展开论争,分析比较各种观点,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学性辩论和一般的辩论赛不同,它不是为了分出高低胜负,论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因此,在辩题确定之后,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怎样分析辩题、如何进行辩论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使辩论活动顺利开展。

教学性辩论依据其正式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教学性辩论比赛和一般性的课堂辩论。教学性辩论比赛是一种集语言表达、心理素质、逻辑思维、知识涵养、仪表仪态等为一体的高水平的语言思维活动。在生中开展辩论比赛,对于提高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迎接挑战的必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性辩论比赛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并要求有辩论结果的竞赛活动,要想顺利的开展一次教学性辩论比赛,就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周密的计划。

要想组织好一次教学性辩论比赛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成立辩论赛筹备小组。筹备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辩论赛的目的,拟定辩题,制定辩论赛的规则、程序,确定辩论赛的规模、参赛的人数以及辩论赛的时间、地点等。筹备小组的组长一般应为班级的班长,小组成员可以是副班长、学习小组长及学生代表,组员的分布要有代表性,男女比例要协调,筹备小组人数不宜太多,应在6至8人。在筹备辩论赛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做好全程指导。2.选出辩论赛的主持和评审。主持和评审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辩论赛的比赛程序主持辩论赛的开展,客观公正的评出双方辩论队的成绩。课堂辩论比赛不同于大型的辩论比赛,程序没有那么复杂,主持和评审可以由任课老师一人但当,但老师要注意掌控整个辩论赛的进程,适时进行微调,达到辩论比赛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1(美)AUST1NJ•FREELY.辩论与论辩[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19.1.辩论比赛的模式

辩论赛的模式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辩论赛的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不论辩论赛的模式怎么发展,它都有一个萌芽、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辩论比赛根据参加人数的不同,可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大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辩论赛模式: 1.1个人赛模式

个人赛模式就是一对一的个人辩论比赛。这种比赛模式源于1858年美国伟大的总统林肯与坚持黑奴制度的大法官道格拉斯之间的一场大辩论,这场辩论比赛影响巨大,曾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人观看,经过七次辩论,最终林肯获胜。为了纪念林肯的伟大功绩,这种辩论赛模式便以林肯的名字命名。此后,这种辩论模式被正式列为美国中学生辩论赛的项目。林肯—道格拉斯辩论赛模式(1对1)

正方结构性发言

6分钟

反方盘问 3分钟

反方结构性发言 7分钟

正方盘问 3分钟

正方辩驳性发言 4分钟

反方辩驳性发言 6分钟

正方辩驳性发言 3分钟

总计用时32分钟 1.2团体赛模式

目前开展的辩论赛大都是团体赛模式,团体赛辩论的模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牛津式辩论赛模式(2对2)

第一阶段:结构性发言阶段

共40分钟

正方一辩发言

10分钟

反方一辩发言

10分钟

正方二辩发言

10分钟

反方二辩发言

10分钟 第二阶段:辩驳性发言阶段

共20分钟

反方一辩发言

5分钟

正反一辩发言

5分钟

反方二辩发言

5分钟

正方二辩发言

5分钟

总用时60分钟

这种辩论赛模式主要适用于对现实意义较大的社会问题的辩论。正方针对社会现实提出某种改革方案,并将辩题具体化为一项新的政策,然后论证该政策的合理性。反方则对政策提出质疑,指出其不合理性,正方双方由此展开激烈的辩论。

(二)新加坡辩论赛模式(4对4)

陈词阶段 共18分钟

正方一辩陈词 3分钟

反方一辩陈词 3分钟

正方二辩陈词 3分钟

反方二辩陈词 3分钟

正方三辩陈词 3分钟

反方三辩陈词 3分钟 自由辩论阶段

共8分钟

正方任一位辩手发言,然后反方辩手发言,依次正反双方轮流发言,各方累计用时4分钟。

总结陈词阶段

共8分钟

反方四辩陈词

4分钟 正方四辩陈词

4分钟

总计用时34分钟

新加坡辩论赛模式优点在于能够完整地构建理论框架,通过四个人起承转合的辩论,便于全面论述本方的观点。特别是自由辩论时间,注重辩手的临场发挥,最能体现出辩手的素质,能把辩论赛的气氛推向高潮。同时这种模式强调整体的配合,能够培养辩手们的团队精神。

(三)上海辩论赛模式(3对3)

陈词阶段

共16分钟

正方一辩发言

4分钟

反方一辩发言

4分钟

正方二辩发言

4分钟

反方二辩发言

4分钟 盘问阶段

共3分钟

反方三辩提问

10秒钟

正方三辩回答、提问

30秒钟

反方二辩回答、提问

30秒钟

正方二辩回答、提问

30秒钟

反方一辩回答、提问

30秒钟

正方一辩回答、提问

30秒钟

反方三辩回答

30秒钟 自由辩论阶段

共10分钟

先由正方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轮流发言,各方轮流累计用时5分钟。总结阶段

共8分钟

反方三辩总结陈词

4分钟 正方三辩总结陈词

4分钟

总共用时37分钟

上海辩论赛模式是在新加坡辩论赛模式和其他辩论赛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它吸取了其他辩论赛模式的优点,再加上创新之处,上海辩论赛模式广受大家的欢迎。2.课堂辩论活动的模式

课堂辩论活动也可具体分为课堂辩论比赛和一般的课堂辩论活动。课堂辩论比赛和一般的辩论赛的程序差不多,可以借鉴采用新加坡辩论赛模式和上海辩论赛模式,这两种辩论赛模式参加的成员相对较多,可以让较多的学生参与进去,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同时这两种辩论赛模式的时间都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之内,不会占用学生额外的上课时间,比较适合于课堂辩论。在具体组织课堂辩论比赛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拘泥于上述两种辩论赛模式,要根据学生和本节课的特点来灵活选择,使课堂辩论的效果达到最佳。

一般性的课堂辩论活动与辩论赛不同,辩论赛需要事先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而一般性的辩论活动具有随机性、生成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并不需要进行事前的预设和安排,只要是学生之间存在观点的不一致,老师都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这种时机转瞬即逝,需要老师把握好机会,对老师的要求较高。但这种辩论活动才是课堂辩论的常态,既经济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辩论家族模式对家族企业利弊资料

资料显示,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恰好与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工作年限相同;有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手中,其中有不到2/3的企业能够传到第三代,后者中大约13%的企业能够传出第三代。而中国家族式私营企业的寿命就更短。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族企业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并不多。

美国学者克林·盖尔西克认为“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65%到80%之间。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

在全球500家大型企业中,有175家家族企业。而在美国公开上市的最大型企业中,有42%的企业仍为家族所控制,近几年来虽然美国上市公司股份呈分散化趋势,但总体上来说,家族仍然控制着企业较大的股份。

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公司的发展过程是松下幸之助个人股权比例不断下降和稀释的过程,从企业之初的100%下降到1950年的43%,1955年的20%,而1975年更猛降到2.9%,使松下企业的发展突破了个人和家族的局限,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福特、杜邦、柯达、通用电气、摩托罗拉、迪斯尼,这些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家族企业更是如此。其殊途同归之路就是家族企业发展方向的最好说明,也是对上述结论的有力实证。

几年前风靡全国的“傻子瓜子”因为兄弟之间的商标权之争而最终走上了末路。“三株口服液”因为父子之间的分歧而早年夭折。爱多VCD 的突然猝死,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两个大股东股份均等,一个控制了企业,而另外一个基本无法参与经营,终于有一天,被排挤的一方愤怒了,悍然发动“内战”,企业的命运于是犹如抛物线一般迅速落下。这些曾经绚烂一时的企业,无一不是家族式企业。

第四篇:高中英语课堂演讲与辩论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课堂演讲与辩论教学模式

一、引言

英语演讲与辩论是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随着英语风行全球及国际间往来的频繁,人们用英语发表演说或进行辩论的机会越来越多:正式的学术报告,外国友人的宴会,各级各类的演讲与辩论比赛,等等。英语演讲与辩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理应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语言技能目标(八级)中有这样的表述:“能经过准备就一般话题作3钟演讲。”九级的目标描述是:“能经过准备就一些专题作5-10分钟演讲,并回答有关提问。”而且,讲演与辩论作为语言应用类,也被列为高中任意选修课之一。

英语演讲与辩论不仅是一个选修课模块,也可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用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课堂演讲实例:Are we Endangered?

本课题取材于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Book 1A, Unit 10.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濒危的现状,提高环境意识。

2、指导学生分析动物濒危的原因,并探讨保护环境的办法。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连续发言的能力及表达自己观点的策略。

教学重点:

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及运用。

教学难点:

以公众演讲方式提高学生当众讲话能力。

教学方法:

任务语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步骤:

1、情景导入

播放Michael Jackson 的歌曲《Earth song 》MTV。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2、图片激趣

—展示一些濒危动物的图片(学生预先搜集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这些动物濒危的原因。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演讲技巧(body language, eye contact, speech, pronunciation , facial expression_r_r, etc.)

此环节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深入进语言情景中。

3、设定赛程。

—以竞赛形式、小组为单位划分赛区,选出相应的选手、评委、计时员等。—制定评分标准:Content, Language ability, Voice, Stage performance, Time control,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etc.4、选手展示:

此环节旨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使其有据可依,步步深入,在有相当难度的挑战中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5、反馈评价:

—学生互评。选手进入其他各组交流,征询反馈意见;选出优胜者,各组代表评价。

—选手自评。自我评价使学生体会自身不足,认清努力方向。

—教师评价并小结。

本课旨在针对学生交际操练匮乏、开口意识薄弱、语言语调不规范等弱势,试图充分挖掘教材,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论断。

三、课堂辩论实例:Is it right or wrong to use animals in experiments? 本课题取材于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Book 1B, Unit 16.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动物实验”话题做发挥性语言表述,强化语言知识。

2、指导学生明确英语辩论的特点、技巧,提高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

教学难点:

以“辩论”的操练形式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公众场合的听说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1.准备

—提供辩题,整理材料: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利用教材

“Integrating Skills”中的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整理辩论初稿,并设定英语辩论的实施方案、步骤及所要采取的谋略。

—交流互补,理清思路:通过师生交流,资料的整理,呈现英语辩论的特点、技巧、评价标准及角色要求。

A、The first affirmative speaker must: define the topic;present the affirmative’s team line;begins arguments against the negative side.B、The first negative must: accept or reject the definition;present the negative team line;rebut some of the main points of the first affirmative speaker;presents strong negative arguments.C、The second affirmative must: reaffirm the affirmative’s team line;rebut all the remaining points of the negative’s case;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affirmative’s case;round off the debate for the affirmative.D、The second negative must: reaffirm the negative’s team line;rebut all the remaining points of the affirmative’s case;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negative’s case.2、实施:

准备阶段为学生了解过程、明确思路做好一定的铺垫。由此,辩论开始。现将正反两方的部分观点归纳如下:

Positive: It is right to use animals in experiments.Argument

1、Animal testing has helped to develop medicines against many diseases.Doctors cam become more skilled from working on animals.Argument

2、Human lif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imal life.Millions of animals are killed for food every year.Using animals for medical science is much more important.Argument

3、Few animals feel any pain.They get painkillers and if the experiment does not work, they are killed before they feel pain.Negative: It is wrong to use animals in experiments.Argument

1、Millions of animals die in experiments that are not successful.Doctors can learn the same things from watching other doctors or videos.Argument

2、Animals have the same rights as human beings.Animals are still used to test cleaning products , skin creams and shampoos.There are already many such products;we don’t need more of them.Argument

3、Can we know they don’t feel pain? We have no right to kill them.四、结语

演讲与辩论不同于一般的口语交际,有其特殊性,教师必须更加灵活地控制课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现有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克服各种障碍,积极参与。教师也应努力营造一种宽容,友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演讲与辩论活动不受到正确或错误的评判。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锻炼。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目标的引导者和学习群体的协调者。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还要有演讲与辩论的示范能力,掌握新课程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五篇:辩论

反方陈述:

我方观点认为:“事故难免,有生产就有流血和牺牲。”

1、毛泽东同志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说:“天下事没有绝对的,这是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只有相对的。而正方辩友一直坚持“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我们倡导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背道而驰,根本没有立足的理论基础。自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过程中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的发生。以煤矿为例,美国煤矿在1990~2000年11年间共产煤104亿t,死亡人数496人;我国与美国相比煤炭产量仅多22亿t,而死亡人数多65653人,按百万吨死亡率相比,我国约是美国的110倍。在美国这样技术高、制度相当完善的国家都不能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其他国家更是望尘莫及,那又何谈“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科避免”呢? 有着二百年历史的杜邦公司,安全事故率比工业平均值低十倍;也只是超过60%的工厂实现了“0”伤害率,还有30%的工厂依然有事故发生,更加证明了“事故难免,有生产就有流血和牺牲”的观点。国家三令五申强调:“安全第一”、“安全要常抓不懈”,说明生产中事故是难免的,如果生产中不会发生事故,难免为什么要说“安全第一”,而不说“生产第一”呢? 各个企业的安全投入在逐年增大,从管理、技术各个层面抓 安全,说明了事故是难以防范的,如果“一切事故皆可预防”那还要投入那么多安全资金做什么? 现在各单位大事故出的少了,而小事故不断,面对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我们还能说“一切事故皆可避免”吗?难道小事故就不是事故吗?难道只有丧失生命才是事故,断手断脚就不是事故吗? 事故分析时常说,某某人安全意识淡薄、疏忽大意才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哪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呢,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在工作中都是注意力集中的呢?既然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既然人就有疏忽的时候,那么,事故就有乘虚而入的时候,谁能保证事故不发生呢? 2008年1月22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2007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101480人;2009年中国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在1月16日说,2008年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13752起,死亡91172人,如此庞大的数目,我们还能说“一切事故皆可避免”。“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就算这中理想能实现,也需要很长时间的一个历程,需要制度的彻底落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全方位统一,而实现这种理想的状态,按照目前我国的现阶段的情况,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如果100年后能实现,那么今天观点已经十分明确,对方辩友还要辩论什么呢? 金川公司2009年定的的安全事故指标是:千人死亡率是千分之0.13,重伤千分之0.18,为什么不定位“0”呢?这不是和“事故为0”的理念背道而驰吗?

11、全国安全模范企业,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的口号是:安全发展是煤矿永恒的主题,认识和把握安全生产规律是煤矿人永恒的追求。却绝字不敢提及一切事故皆可避免,一切事故皆可预防,可见,安全规律是要永远追求的,而不是下断语,喊口号就能达到目的。

12、言有尽而意无穷 安全状态是相对的,不安全状态是绝对的。同样是摔跤,八十岁的老人和二十岁的青年危险性不同,同样是被撞,被自行车撞和被汽车撞后果截然不同。翻开辞海第J页,对事故是这样解释的…….打开电脑,在百度里输入事故一词,连篇累牍数千页,洋洋洒洒百万言。对方辩友却大谈一切事故皆可避免,一切事故皆可预防,未免荒唐可笑。对方辩友大谈预防来预防去,避免来避免去,给人假大空的感觉 18 借用小沈阳的话,这个真没有(这个真难免)管理不到位,是对方辩友的法宝,是一切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我们知道,管理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没有最好的管理如何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面对这些频发的事故,我们的心情和对方辩友的一样沉重,然而我们何去何从?因噎废食是懦夫的心理,矫枉过正是愚人的行为,只有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

刚才对方一辩的论证中,我们发现很多假设,如果怎么样就不会怎么样等等,我们不妨做这样的推论,如果人类像天使一样长着翅膀,那将会翱翔于九天之上。必须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人类要繁衍生息更要好的生活,要认识自然,探索太空,需要勇气和牺牲精神,求生存、求正义、求解放,更需要流血和牺牲。请对方辩友不要再对我们的问题表示沉默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啊。24 对方辩友说的是可能性二非现实性

对,隐患的治理也需要很大的投入,而很多企业是心有余而钱不足 26 见义勇为如何避免流血和牺牲

承认事故难免,其实并不羞耻,而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大量的事实,却不敢正视它,任然掩耳盗铃的高喊什么“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法航A330客机失事,288条性命葬身大海,重庆武隆山体崩塌26人命丧黄泉,“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的论调是多么的苍白。如果“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的话,那么买保险岂不成了多余的事。人类生产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不愉快的事件的发生---安全事故,安全事故如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却又时时光顾。安全生产事故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人类又无 法确保万无一失,时至今日,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研究虽然硕果累累,但是仍然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安全。似乎安全是相对的,事故是绝对的,生产不可能避免事故?

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请问谁敢说意外不会发生?

从整个生产领域来说,安全生产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这是因为,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具有潜在的天然风险因素,人们受到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尚不能完全排除。即使是当今高度发达的美国也不能完全避免事故。今年1月2日,美国萨戈煤矿就发生了爆炸,造成死亡11人的悲剧。煤炭行业有一个百万吨死亡率考核指标,说明开采煤炭还得要死人。

“事故难免论”则是不做主观努力,只讲客观原因,认为事故不是可控、在控,而是难控、未控

对方辩友大谈安全,是否离题太远了呢?

“安全”这个概念,自古就有,有人说,安全是不存在能够导致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危险的状态;也有人讲,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就是没有危险的且尽善尽美。

既然“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为何要把煤矿作为高危行业

从事故发生的原因来分析,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可以控制避免发生的。可为什么事故不绝呢?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请让我告诉大家何谓事故?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请问谁敢说意外不会发生?谁没有个个旦夕祸福,面对交通车祸、各类火灾、中毒、山体垮塌、瓦斯爆炸等层出不穷的事故,“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显然与事实不符,对方辩友纯属“白日说梦”,对方既承认事故是存在的,又“口是心扉”,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纵观对方一辩,我不得不很遗憾地指出,对方辩友一直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从根本的辩题上进入一套貌似完美的谬论,把观众和评委拖入了一个误区,但是天理昭昭,真理是藏不住的,就在5月30日,位于重庆市綦江县境内的重庆松藻矿务局同华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突出事故,矿难造成30人死亡,77人受伤,其中17人重伤。如此的矿难,在中国简直成了家常便饭,每次事故发生后,政府也在积极做善后和安抚工作,停产整顿,安全大检查,乃至由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局长亲自挂帅的抢险救援工作组和调查组纷纷行动起来,可是结果呢,每年大大小小的矿难何时停止过?自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过程中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的发生。以煤矿为例,美国煤矿在1990~2000年11年间共产煤104亿t,死亡人数496人;我国与美国相比煤炭产量仅多22亿t,而死亡人数多65653人,按百万吨死亡率相比,我国约是美国的110倍。在美国 6 这样技术高、制度相当完善的国家都不能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其他国家更是望尘莫及,那又何谈“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科避免”呢? 我方认为:事故难免,有生产就有流血和牺牲。

伯克霍夫认为,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事故的含义包括:

1.事故是一种发生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特殊事件,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事故。

从整个生产领域来说,安全生产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这是因为,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具有潜在的天然风险因素,人们受到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尚不能完全排除。即使是当今高度发达的美国也不能完全避免事故。今年1月2日,美国萨戈煤矿就发生了爆炸,造成死亡11人的悲剧。煤炭行业有一个百万吨死亡率考核指标,说明开采煤炭还得要死人。

有着二百年历史的杜邦公司,安全事故率比工业平均值低十倍;也只是超过60%的工厂实现了“0”伤害率,还有30%的工厂依然有事故发生,更加证明了“事故难免,有生产就有流血和牺牲”的!

请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何谓事故?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请问谁敢说意外不会发生?面对交通车祸、各类火灾、中毒、矿井垮塌群出不穷的事故,“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显然与事实不符,对方辩友纯属“白日说梦”,对方既承认事故是存在的,又“口是心扉”,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二,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产党人一直注重实事求是,难道我们的厂矿出的事故还少吗,而对方辩友不讲事实,只讲理想;如果我们都不讲事实的话,大家就不用上班了,天天想公司的效益如何的好就行了,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

第三,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这是人类发展的科学文明进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事故可以减少,但绝对不是“一切事故皆可避免”,对方辩友这种超前而又不符合实际的的意识,显然在当代是实现不了的,又何苦在此“牵强附会、强词夺理”?这不是“越描越黑吗”。

看看事实的阐述,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事故此起彼伏,新闻、网络处处播报,难道我们能充耳不闻吗?事故带给个人的非死即伤,是非常惨痛的,我们怎么可以拿人的健康开玩笑,明明有事故发生,还要违心的说“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这种不辩自明的道理对方还要滔滔不绝的为自己辩护,其结果是“陪了妇人又折兵”。

纵观安全的发展历程,各国都在生产上加大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投入,种种措施更加体现了事故的存在和给人带来的危害。处在安全日趋备受关注的今天,谁敢说一切事故皆可避免,谁就是在和现实作对!在各类事故频发防不胜防的时候谁敢说在一切事故皆可预防,纯属不负责任的夸夸其谈!对方辩友不要为了论证你们的观点,而蒙蔽了自己发现事实双眼啊!事实胜于雄辩,在国家及时通报各类事故,严肃处理各类事故的今天,我方观点更加明确:事故难免,有生产就有流血和牺牲。谢谢大家!

下载辩论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辩论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辩论

    大学生如果要做自己的本专业,那么他在走出学校后,应该接受哪些方面的锻炼?社会有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 2 当代大学生做保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吗?建议去......

    辩论

    正方:愚公应该移山...愚公移山发扬了以顽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必胜信念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信念...所以我觉得愚公应该继续移山而不是搬家...搬家只是逃避问题......

    辩论

    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q6mwP17oMhY/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林华奇(反方) 我方认为,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坚持宽松式管理不等于人性化管......

    辩论

    逆境 基本解释 不利的处境 详细解释 逆境出人才 逆境是指困难多,不顺利,甚至很恶劣不幸的境遇。它可能使人忧虑,痛苦不堪,但也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催人奋进。 “逆境造就人才,而......

    辩论

    机遇只所以成为成功的关键是根据马列主义唯物世界观得出的。我们说客观条件决定人的主观意识,一个人的成功要凭借的不只是自己的主观努力,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曾慨叹过:万事具备,只......

    辩论

    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

    辩论

    1.开篇立论(6mins):先正方一辩后反方一辩,每人3mins。 要求:1.说出自己的论点,判断标准,及分论点。 2.例子要简短,有些论点里的名词需要定义。 3.最后要总结一下,回到辩题。 2.攻辩......

    辩论

    钱和爱情哪个更重要? 钱重要: 1.没有钱,连吃饭都成问题,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还谈什么爱情? 2.有钱可以获得丰富的物质生活,没有了生活的后顾之忧,才能谈感情。有钱,可以创造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