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易经》浅谈中国的女性观
由《周易》浅谈中国的女性观
摘要:中国历代社会的女性观问题,是以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为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人们的惯性思维是以自己所处时代为背景,根据自己对性别角色的判断来定位女性观,而男尊女卑是这种女性观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封建礼教制度使得女子的身心都被禁锢,女子一直是处于顺从的第二位,“三从四德”的规范制度约束着女性的举止言谈。而不论社会还是家庭,都是以父权,或者说是以男性的意志为基础构成的。在这种体系下,女性所扮演的角色有女儿、妻子、母亲三种。在这三种角色定位的影响下,女性被视作繁衍下一代的生育工具。由于受这种既定模式的而整个社会也是以这种性别角色来界定女 性,形成社会化女性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意识以及地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哲学角度来研究两性关系以及传统的女性观是非常有意义的,而男女性别角色关系的本源就可以归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故从《周易》角度出发研究传统女性观问题是非常有价值。关键字:《周易》;中国;女性观; 正文:
《周易 》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是一门探求宇宙生命大规律的学问。易经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称,是中华文化之根,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影响,其精髓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我们许多日常语言还在直接使用着《周易》的原文,同时《周易》的哲理主张同样影响和作用着中国人的心理意识,行为习惯甚至思想方式。从《周易》角度观察易学女性观的源流,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中国人关于女性观的源头及其流变。作为一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意识形态,传统女性思想仍然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由传统女性观塑造的“贤妻良母”仍然是主流大众所欣赏的形象,“男主外、女主内”仍然作为首选的家庭分工模式,这都是正因为传统妇女思想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女性发展才会困难重重,因此我认为通过研究《易经》来分析中国的“女性观”非常重要。
一:《周易》的作者与性别观念。
据易学家们研究,《周易》中的八卦即卦画是最先出现的,在此基础上才出现卦辞与爻辞。而关于八卦的出现,《周易·系辞传》这样说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根据《系辞传》的说明,八卦乃是以天下万物为取象而编成的,既包括天象内容,也包括地象内容,更包括人事内容。不唯八卦如此连六十四卦也是取象于天地万物与人事社会的。根据近现代学者的研究,《周易》六十四卦确实是各有其取象,只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也许这正是后世解释《周易》往往异彩纷呈、莫衷一是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所以八卦及六十四卦在后来学者的眼中便成了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制定方针政策的原则。
八卦的出现与人类观察天象自然和人事社会的现象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八卦是人类阅读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产物。那么,这种阅读是否是科学的或者中立的,是否是不带有包括性别在内的任何立场的?我认为,肯定会与阅读者的性别、阶级、立场等有关。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意识形态都不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产物,那么《周易》作为人类观物取象的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哲学思辨,当然摆脱不了创造者本人所拥有的性别、阶级、文化以及由此而界定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性别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不同,对《周易》的编创和解释同样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情形即便在今天也不例外。如《周易·咸卦》的卦象是良下兑上,《卦辞》为:咸,亨、利、贞,取女,吉。”历代均解为少男仰慕少女而主动追求,女子心中为之所感,因而阴阳能够相交,这时娶女是吉利的。这种理解显然基于乾为阳为刚为主动,坤为阴为柔为从的传统文化观念基础之上的。如果撇开男主女从的刻板观念而分析《咸卦》的卦象,不过是两个热恋中的情侣,他们心意相通,彼此钟情,这个时候谈婚论嫁肯定是吉利的。这种解易倾向在当代易学研究中也颇有表现,如王明先生即认为《咸卦》是取象于少年男女热恋中的爱抚动作,从初六到上六,非常像一男子自下至上抚摸女子的形状。这种解释与人种学家解释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突出男性打猎直立行走的作用如出一辙。
因为《周易》的作者的阅读立场既不是中立的也不是科学的,那么他在阅读 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时,往往会采用先入为主的态度,以八卦进而六 十四卦来演绎万事万物时,总是将所有好的吉的因素都归于自己,将所有不好的 不吉的因素都归于与自己相对立的群体。在《周易》中以君子为天为乾、以小人 为地为坤,就是受作者阶级立场的影响;以男性为天为乾、以女性为地为坤,则 是受作者性别立场的影响。前者反映了作者的阶级立场,后者反映了作者的性别 立场。不过因为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周易》对性别文化的影响而非对阶级观念的 影响,因而阶级立场对作者推演《周易》的影响就不再赘述。因为作者本身的性别立场,《周易》中形成的性别观念与他本身的性别有很大的关系。
《周易》所创建的阴阳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它从人类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出发,将自然与人事的所有事物两两对立地套入了六十四卦之中,继之以阴阳符号分别代表两两对立的人或事。男女两性作为人类的基本性别属性也理所当然地被套入在阴阳体系里面,占据了社会文化中心地位的男性自然而然地也占据了阴阳体系中的核心位子,成为刚健的、主动的,具有决定权和领导权的阳性,而女性则成为柔弱的、被动的,只能被主宰和被控制的阴性。男性是阳性的,因而男性是优越的,女性是阴性的,因而女性是低贱的,男阳女阴的思想就这样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观念。
二:从《周易》中涉及女性观的诸卦看女性观。
《周易》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唐代的虞世南非常推崇《易经》,他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本文尝试从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关女性观的诸卦出发,研究中国传统的女性观。
1.从《坤》卦谈女性性格修养。
六十四卦中第一卦为《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为《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代表了天体,做人要效仿宇宙的精神,自强不息。坤卦代表了大地,代表了女性,也代表了柔顺,是“天下之至顺者。”
《坤》卦效法大地,大地默默地承载万物。女性也应修炼自己的性格。俗话说“一个女人等于五十只鸭子”,现实中一个喋喋不休的女人一定不会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可是女人的天性喜欢说话,如果一定要说,第一,说比较重要事情。第二,说那些正面的、肯定的事情。至于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不说为好。至于指责丈夫的怨言,少说为好,如果一定要说,次数不能过多。指责的话,居功自傲的话点到为止,不可过多重复,令人生厌。“文言曰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孔子提出来讲坤卦的德性:坤是纯阴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体,如果动起来就刚强,老子引用了这个观念,所以他说“柔能克刚”。世界上最柔的是水,水是没有骨头的,再加热就干了、化了、连影子都没有了,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刚,就是不管多厚的钢板,在不断地滴水之下,最后也必被水滴得穿洞。又如工业用的“水刀”,把水加速能把钢板切开。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刚,像练太极拳,在练的时候,慢慢摸,非常柔,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就非常快,非常刚。“至静而德方”,《坤》卦是至静的,外圆内方的,内在永远是方正的,一个人假使把自己的精神、人格、修养做好了,自然是外圆内方,形成了至静而德方,还加一个条件“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就是月亮的道理,有一定的常轨,有如大地,包容一切而化成光明,这是说人的修养,是怎样的人有如此修养? 《乾》卦是君道,是领导人修养,《坤》卦则是臣道,“小则里长行君道,里干事行臣道,”里长和里干事分别是职位名字。这是讲君道和臣道的事,就是君君臣臣。就“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要柔顺,要承上启下,承天,承乾卦的功能而行,这就教我们做人要站在坤道的立场,坤道是臣道,又是妻道,所以中国女性的品德,是夫唱妇随,是阳刚阴柔。
2.谈《咸》卦中的女性观。
在《易》中,自《乾》卦到《离》卦被称为上经,而自《咸》以下的三十四卦则被称作下经。而《咸》和《恒》二卦作为下经之始,也是由于其明人伦之始,阐夫妇之义。正如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说道:“咸、恒,夫妇之道,生育之本,故为下篇之首。”
《咸》,作为下经之首,主旨在于阐明交感、感应之义,实为揭示男女交感之理。乾坤为天地万物之本,咸恒则为夫妇人伦之始。《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为二物,须男女交合方成夫妇,从《咸》卦的卦画来看,为下艮上兑,对阴柔居上而艮阳刚居下,兑为少女,艮为少男。故《咸》为交感是刚柔相交感,少男少女相交感。在《系辞上》中,《易》探讨世界变化发展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互交感而生变化,一切相对的二物相互感应方而化生万物,而《咸》正是讲男女相交感之道,故与《易》之主旨相呼应,由于相感是人之动也,所以《咸》卦之六爻以人体设喻来进一步阐明交感的不同情况。从初六感足拇到六二感其腓,九三感其股,九五感其胸,以及最终的感其辅颊舌。在断定六交吉凶时,也是看与其相对应之交是否得应。而六交中只有九四交是“贞吉悔亡”,而其可具有“贞吉”的美德是由于它守持正固,落实到男女交感上则为二者相交感需“守正”。虽交感之理不局限于男女之事,然而天下之理一也,殊途而同归,百虑而至一。物虽有万殊,统之以一,则无所不感矣。感,是相互交感,为动,故有感必有应。所应又可化为感而又有应,由此不息。正如《易》之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咸》卦将《易》之阴阳相交感之理阐明,同时表明封建社会男女、夫妇相处应守持正道,少男先礼于少女,然后女再应于少男,而男女相感须“正”方可贞吉而悔亡。
3.《恒》卦中的女性观。
《咸》卦是讲男女交感之义,以男礼下求女,交感则以欢快愉悦为主。而《恒》卦则是男女交合结为夫妇,讲夫妇相处之道。《恒》以常为义,讲恒久之义,需以正为本。故夫妇相处之道则为守正处恒。从卦画看《恒》为下巽上震,刚震上而柔巽下,故刚尊柔卑之次序乃恒常不变之理,而卦中六交皆能有所相应,亦为恒久不变之理。阴阳相应又阳尊阴卑,再一次应照《易》之主旨。整个《恒》卦倡导守正不易,施正不已之道。同时也为古代封建社会妇女之道和夫妇之道制定了规范。爻辞中说道:“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恒久保持柔美的品德,应当守持正固;妇人可获吉祥,男子必有凶险。深刻反映出了古代的“妇德”、“男权”思想。说明了古代礼教规定妇女应从夫,从一夫而终,也是对妇女的一种制约。妇女应遵“顺从”之妇道,而男子则应以义制事,不可如妇人之顺从。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男权思想。《序卦》曰:“男尊女卑,夫妇居室之常道也”、“男在女上,男动于外,女顺于内,人理之常,故为恒也。”将男主外女主内定为人之恒常之理,男尊女卑定为夫妇相处之道,这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妇德、男权思想,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制约,这同时是与《易》之阳尊阴卑,阴柔主顺从之义的易学阴阳观分不开的。
4.《家人》卦中设计的女性观。
《咸》卦是男女交感而成《恒》卦之夫妇之道,《家人》卦则是讲男女交合组成家庭之后的“治家“之道。《家人》卦的卦辞是“利女贞”,家由夫妇组成,家道本应为夫妇之道,是夫妇二人共同治家,但此处却独言“利女贞”,利于女子守持正固,女正则家道正也。男子守持正固是个人自身守正,而只有女子守持正固才能使家正。由《家人》卦可知,女主内,男主外,而女子的守持正固就是 严守妇德,顺从为妇德,只有妇女坚守妇德,家道才不会失。《彖传》曰:”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阳尊外阴卑内,正合天地阴阳之理,而此处所讲的家道,其实也表现了男权绝对至上的道理,深刻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古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制约,以顺从为妇德,以男严女顺为治家之道,在今天都应该加以批判。而《家人》卦之所以重要不仅由于其阐述治家之道,还由于其由治家内而及于外治国的思想,这与《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大学》中由修身起步,自内向外推广至天下平,而《家人》亦由家正而及外治天下定。《彖》曰:“正家而天下定矣。”夫妇、父子、兄弟都各守其道,那么家道就可正,而此治家的道理,跟治天下之道是一样的。
5.《归妹》卦涉及的女性观
《易》中涉及男婚女嫁的重要的一卦就是《归妹》卦了。此卦依然在讲女子出嫁的事宜,规定女子出嫁应当严守正道,守顺以成内功,方可获吉。正如《彖传》所云:“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则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将男婚女嫁看作人类繁衍生息的开端,也体现了《易》之天地阴阳相交而万物得以生之恒常不易的道之理。女归,以柔顺为本,是阴最终以阳为归宿,也只有阴阳相交,万物才得以延续,故将“归妹”称为天地之大义也。本卦一开始便反映出古代礼教对女子的“约束”性质。
上述几卦中有不同,又有联系。总体来说,《周易》中反映出,万物之道实际上都是效法天地之道而成,而男女也是效法天地之道而成,又男女之道为人伦关系之本,有男女而后有夫妇、父子、君臣等关系。男女之道又是效法乾坤之道而为,故女性之道,就是效法坤道而成。然坤以柔顺为常道,《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德效法乾健而行,主顺从,故推坤道以明妇道、臣道,都是处下而顺从于上者,含晦其美。而坤德主顺从适时而动,含章以贞,故为女子之道:柔顺、贞固、顺育万物也。三:原始易学阴阳观的现代价值。1.“生生之谓易”的和谐生命观。
“和谐”,作为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思想。继承发扬这种基本精神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生生之谓易”是将宇宙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运转的整体,而“生”则作为天地的首要特征,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交互配合而成,阴阳二气相交而万物得以生也。《易》是强调阴阳相应相交的和谐性,而这种“和谐”并不是完全统一,而是在承认对立和矛盾的基础上的和谐。我认为《周易》中生生不息的和谐生命观,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生生之谓易”的和谐生命观对于今天人与自然的相处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今天的我们,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肆意的破坏自然,毁坏生态平衡,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致使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可怕后果。而今天政策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是《周易》的这种和谐思维的充分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今天社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周易》恰恰符合这种时代主旋律,探究并充分理解吸收其中的精髓,对于今天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2.男女阴阳观念的现代价值
男女阴阳观念对现实有很大的价值。阳代表男性,阴代表女性,“一阴一阳谓之道”说明了阴阳缺一不可,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男女二者的缺一不可,也体现了两者具有互补性。看当今社会,男女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女性在招聘中仍处于劣势地位,不是因为某些工作女性胜任不了,而是社会上仍把女性与“柔弱”等词联系在一起。再者,因为“女性”在社会关系中还承担着另外两个重要角色一“妻 子”、"母亲”,虽然男性也同样承担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但是自传统观念以来,家庭就应该是由女性来照料的,而怀孕生孩子的事情也确实只能由女性去完成,这就需要占据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女性所需要的产假等照顾家庭的时间,会减少企业创造效率的时间,而在强调效用性的当今社会,这些都是会去尽量避免的。故在选择一份工作由谁胜任的时候,这些条件也就成了无形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但实际上,男女应该是处在一个平等的层次上,就像阴阳是一个相互的互补关系。既然阴阳二者缺一不可,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所以在今天社会里,在对待男女关系时,也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有句俗语说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就正好是这种互补性的体现。单独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的,即使能做到,也会耗费很大的精力。但是如果互补搭配,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男性中所缺乏的阴柔面可以由女性来填补,同样女性中所缺少的阳刚之气亦可以由男性来充实。这样阴阳才能平衡,由于物极必反的道理,单独的阳盛或者阴盛都会造成反效果,使事物发展走向极端,而只有阴阳的相互配合互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无限循环往复下去。
我认为,身处于现代社会的现代女性,应改变传统的女性观念,以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面对现代社会。要注重吸收传统男性和女性观念中优秀品格,做到事业和家庭兼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整、丰富、全面发展的新女性。要大力倡导男性、女性价值的平等性、一致性,树立男女共同发展,实现自我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易译注》 黄寿祺 张善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易经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 李宝玉;
3.《易经中国历史哲学之滥觞》 吴根友 《周易研究》1992年第四期; 4.《从易经的坤卦谈女性的性格修养》 李文敬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第25卷第七期;
5.《第二性:易经中婚姻、婚俗的历史文化透视》 李晓英、宁新昌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三期;
6.《略论先秦典籍中“男女有别”与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 章艳丽; 7.《论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地位的形成与发展》 白自东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总第54期);
8.《男尊女卑的历史考察》 杨国宜; 9.《男尊女卑的形成》 赵东玉;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女性观念更新的思考》 刘卓红 林俊风; 11.《易》 《礼》 《诗》对妇女的定位——西周至两汉主流妇女观 焦杰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篇: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范文
近年来,“闪婚”、“裸婚”等与婚姻相关的词已是屡见不鲜,可见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年轻人们的热情与冲动也表现在了婚姻上。这些与父辈们所持有的“马拉松”式的婚姻观念有很大的偏差。纵观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不难发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积累着量变。
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往往有着比男性更为细致的思维,暂且就从女性角度来分析古代至近代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
一:古代恋爱婚姻观
(一)封建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给中国古代的婚姻爱情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史记"外戚世家序》:“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它的意思是,夫妇之间的事是人类最重要的伦常。礼的作用,唯独在婚姻上要特别持慎重的态度。夫妻的爱情超过了一切。这种爱,君主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父亲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地位比君、父卑下的人呢?既然夫妻间相爱而结合,有的不能生子育女,能生子育女的人又不能白头到老。这岂不是命运作怪吗? 司马迁的这段话贯穿着两种思想:他既肯定夫妻间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感情,不能用其他感情来代替;同时他又把夫妻能否生育和能否白头到老的问题看成是受神秘的命运支配。
一说到古代的恋爱婚姻,往往联想到的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封建的想法。而这句话所反映的便是古代有些父母以子女终身大事为代价,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现象。当然,这里所提及的婚姻的观念,说白了,就是物质化的婚姻,与恋爱很难搭上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非烟传》中的步非烟,步非烟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且心思不细腻,与她的才貌双全形成了对比。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妻子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直至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对于步非烟的行为,有人嗤之以鼻,但更多的人对此则是叹息步非烟的命运。可见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制度,终究有它突出的弊端。
封建婚姻关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过于物质化的婚姻缺少情感的滋润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封建使得他们不得不烙上这样的印记。封建制度中的买卖婚姻、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等等的使得女性恋爱婚姻受到极大负面影响的现象在古代也是很常见的。
(二)自由恋爱
虽说古代恋爱婚姻观中封建思想占据着主流,但是也不乏有着自己主见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人。对于那些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人,我们都应该对他们的勇气所打动。
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追求自由恋爱的例子。《卫风·氓》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描述了自己的感情历程与深切体验。婚前她冲破礼法的束缚,用一颗炽热之心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她的坦荡而又热烈的爱,与封建制度中禁锢着的苍白无力的“情感”有着根本的区别,也是古代自由恋爱中的一个典范。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固有观念便与自由恋爱相违背,也注定对爱情的追求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古代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地位便是其中一个原因。《卫风·氓》中所展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也暗示了她婚姻上所经历的痛苦。“士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
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也表现了封建社会环境对人追求自己真实想法的阻碍。
这个封建的大背景对自由恋爱的思想会进行无形的抹杀。
(三)挣脱封建,追求自由恋爱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封建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会起到阻碍的效果,但有些文学作品也描写了追求自由恋爱,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达到圆满的故事,以此来表达作者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一个家喻户晓的例子便是《梁祝化蝶》。祝英台男扮女装远去杭州求学,邂逅同是赴杭求学的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并撮土为香、义结金兰。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但梁山伯不知她是女儿身,始终以兄弟之情相待。恰逢祝父催促英台回乡,英台便谎称家有九妹,愿替山伯做媒。待山伯去祝家提亲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马文才。山伯忧郁成疾,不久去世了。在听到这个噩耗之后的英台在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并跃入坟中。两人化为蝴蝶,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传为经典的故事可谓是百听不厌。一路曲曲折折但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挣脱了封建对自己的束缚,以蝴蝶这一美丽的姿态抹去了梁山伯忧郁成疾的遗憾,美好而圆满。二:近代恋爱婚姻观
(一)封建
到了近代,人们的思想开始逐渐开放起来,对女性的约束也开始减少,比如说裹小脚的传统渐渐被抛弃,但是封建思想长时间的主导地位不能一下子被全部抹去,也存在着一些残留。可以说,近代这个过渡时期中遭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性还是不在少数的。
就拿我们在高中教科书中学习的《祝福》为例,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求能生存下去就行,但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祥林嫂也有享受到爱情的时候,在来到鲁镇前她有过一段婚姻,而后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但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使得她在这个封建思想仍有残余的社会中遭到了排斥,最后到了在祝福之夜里冻死在漫天大雪中的悲惨结局。
仍有封建思想残余的近代,追求自由的爱情却仍会面对很大的非议,这也是近代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二)自由恋爱
自由恋爱正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渐上升而趋向于主流化。思想的解放正是一个潮流,而随着这个潮流,近代的女性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追求,并有了去追求的动力。
拿《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为例,翠翠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且又纯洁美丽的少女。她是美丽的,这种“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从刚开始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到了两年后翠翠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当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明白了许多。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从开始的爱情萌芽到最后的坚持等待爱情,翠翠对爱情的追求有着像现代女性的主见和热情。这体现了近代女性恋爱婚姻观的逐渐解放。
三:现代恋爱婚姻观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封建意识还没浓厚之际,广大少男少女勇于追求爱情,追求真爱。《诗经》中一则则动人的缠绵的爱情故事牵动人心。再到封建越来越根深蒂固的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残害了多少女性的一生。幸而社会在进步,自从封建王朝被推翻,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后。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机会。
(一)从“三从四德”到“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三从四德”成为了女性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增强。表现在婚姻关系上,就是男女婚姻角色的平权化发展。现代女性与男性一样,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平等的社会地位,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己被彻底颠覆。都市女性更是在家庭生活之外拥有一份独立的事业,拥有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独立的交际圈。家庭己不能把女性牢牢地束缚住了,女性不仅在事业地位上与男性平起平坐,在家庭生活中也取得平权化的地位。
(二)“从一而终”到“多元化”的爱情观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白头到老不仅是人们对他人和自己婚姻的美好祝愿,更是一种 婚姻价值观念。婚姻的恒定久远被人们和社会所褒扬着,“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贯穿
着每一个传统中国人婚姻生活的始终。尤其是对于女性,这种要求尤其深刻。但在现代社会,婚姻并不意味着白头偕老,而仅仅是人们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己。对于不幸的婚姻,现代都市女性往往选择勇敢放弃,继续寻找下一段幸福,这在传统看来是不道德的,违反了“从一而终”这一中国女性传统妇德的重要原则。女性从传统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勇敢的寻找自己 婚姻幸福,使婚姻的理念和方式相较于从前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现代都市女性的爱情 观念上,己经由“从一而终”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二)以物质为中心的爱情观
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传统女性虽然对于婚姻的态度限制在相夫教子上而没有选择的权利,但物质基础却是不能忽略的。这对物质上面的满足没有从传统女性自身追求和行为上体现,却转化为了长辈对这一物质方面的看重。另一方面,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女性,为了物质可以出卖自身,却不要求婚姻的完整,也是促成一夫多妻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今天,现代社会的很多女性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一切以物质为中心,金钱与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是金钱至上,爱情首先建立在物质的满足上。很多人都认为没有金钱去维持婚姻,再美丽的爱情之花也将枯萎,因为它失去了最基础的水分和养料。现代女人对婚姻的选择是不否认爱情至上的选择,但更肯定婚姻是数着米粒过日子的事实。从最初的氏族社会结交异性是为了繁衍后代,到今天冠以各种原因来达到异性结合的,在婚姻问题中的现代女性几乎都
很现实,金钱观念很强,物质条件在婚姻中的分量太重,金钱是凌驾于爱情之上,相当的女性看不起屋檐下世俗而亲切的平淡生活,灵魂深处涌起的是波涛汹涌的金钱欲望,盘算的是如何利用美貌与青春,利用婚姻作为女人的变身术,妄想着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利用自身青春的资源,期待能迅速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社会纷繁复杂,物欲横流,很多年轻人受此影响,造就了变味的“金钱婚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在经历的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落伍僵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婚恋自由的要求。它已很难使两性之间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真挚的感情。爱情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位的爱情观。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两性共同感情基础的爱情。
(三)不变的“门当户对”和“婆媳关系”
“门当户对”这种传统的婚姻理念在至今仍然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使许多相爱的 男女迫于家庭和现实条自古以来件的压力无缘相对。通往任何成功的道路都是崎岖不平的,婚姻之路也不例外。社会地位、财富以及名望,自古以来就是择偶考虑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关乎着两个人未来更好的发展,也关系到两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命脉。两个人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相同的价值观,在面对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才能做出相同的取舍,不至于引发大矛盾。
婆媳关系作为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类问题始终备受关注,虽然在近几年这类问题己成为
老话题不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青年女性在与人沟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婆媳关系、姑嫂关系还是与双方父母的关系,都是影响青年女性婚恋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她们步入婚姻生活最为担心的事情,很多人提及:“毕竟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而不单单是两个互相喜欢的人的结合。”因此总的说来,爱情虽说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体验,但是当爱情走向婚姻时,有些当事人对待爱情与婚姻的理解和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浪漫无忧的恋爱生活转向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理想向现实的过渡。因此有些年轻女性选择不婚,这正是对现实婚姻生活的一种排斥态度。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都市,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或是对现实困难的逃避。
纵观婚姻观的特征来看,每个时代的两性交往模式和婚姻模式,其背后总有一个价值与观念体系作为支撑。时代发展带来的文化观念转变引起了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婚姻观多为责任的确立,它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婚姻也变得简单许多,不用像以前那样考虑那么多的利害关系,不再强调责任,也不要求建立终生婚姻关系。现代社会婚姻变成了一种个人行为,婚姻成为一种男女双方的自主决定行为,婚姻开始偏向感情而不再是责任,它是双方自己的感情选择的结果。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不是几十年的变革就能完全覆盖的,中国传统文化己经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尤其是在婚姻观领域,都市女性既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者,又是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其内心传统与表面开放的矛盾特点必定在体现在其婚姻观领域,呈现出在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特点。
第三篇: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 易 经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10级财务管理2班 姓名:张书慧
学号:1103245041
指导老师:庞颜林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内容摘要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二、关键字
易经、中国文化、精神、周易、卜筮
三、正文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臵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易经》中包含唯物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和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不过我认为这倒不需要我去重点了解,由于专业的缘故,我觉得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周易》的核心讲究“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如今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是朝着简单管理的方向发展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走的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和组织系统,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等准数学模型,为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
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我所学过的现代管理学元素在易学思想中也均有体现。我们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
它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唯它,能装下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今天在我们手上的这本书,是千年前的智慧。它古老,却依旧富有美丽,依旧闪烁着耀眼的智慧之光。与千年前不同的是,它,显得更伟大,更神秘。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表达一下由衷的钦佩。我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荣!
第四篇:易经解读中国
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坦然而论;“科学发展观”全面、聚集、深刻、确切、符合实际国情,但确凡力度,没有雄霸天下之气,所以科学发展观不是政治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融会贯通的总结,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思想,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经世致用的社会主义特色。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即不是政治思想也不是社会热潮,是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凝聚力。即能符合政治思想又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是政治与社会之间所营造出来的和谐氛围,借天地之灵气注日月之精华与时具进。在与时具进中把握尺度、争取力度、结合实际的创新。与时具进的创新乃永无止境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华文化伟大而复兴之必然。
话说三农;
中国确保十八亿亩可耕田,是否意味着未来农业的转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未来农业已经走向大田农业企业化转形趋势。农业转形后,土地有国家经营企业化管理,这果然很好,可农民就是名副其实的农民工了。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如;农民工的基本保障?未来中国是否会走向工与商的两级分化,城乡基本生活保障是否一致,出生在农村而没有占到地的九零后,这些人是农业户口没有地也没有非农业待遇,他们未来的基本生活保障依靠是什么?还有九零年以前占到地的人,可现在人已不在世了,这些人的土地经营权又如何处理?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企业转形时非农业户口的人,都得到了国家安置等一系列的补偿,包括渔民、牧民等。在农业转形时不知是否也会如此?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农民走向了农民工的生活,在国家建设经济崛起中东奔西走,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付出多少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当国家在稳定发展时期,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农民工已被某些人所鄙视,农民工的最终归宿在那,不会流离失所吧?
我相信这些随着社会主义宪法的不断完善,都会得到妥善解决的。至于未来中国是否会走向工与商的两级分化到是点看法。客观的说;若未来中国走向工商两级分化,那就是社会主义理念的性质变了,成为了资本主义。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衷而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全面发展共奔小康,至安居落业使中华文化伟大而的兴。从近年来的社会动态来说,有些先富起来的人有了心存疑念,开始转移资产。先是移民国外,然后再把资产转移到名下。也有的通过其它渠道洗钱等五花八门,不过这只是及个别人的行为。不过这些有阴阳之身的双面人,总之还是中国人,只是被人之常情的贪念麻痹了人生观念。
人是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人生价值在于创造,创造的过程是分享,创造的结果是成就。中国对改革开放付出了多少精力财力,想尽一切办法为社会创新提供平台,创造机遇为了什么?在发展的过程中虽有个别人不尽人意,但总体是良好的,是健康的。中国有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三十年五十年奋斗目标,宏观大局的趋势未来这是集思广议而确认,总之党的决策是正确的。社会主义依核心思想为指导,社会的义核心是什么?按社会经济管理学的说法是;他说你做不啰嗦。核心思想是把握中国趋势未来的方向标,宏观大局的轮廓。也就是说,无论外企国企及港澳台与国内中小型企业等,郡是依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为纽带,欣欣向荣的发展,总之核心是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优势。只要坚定不疑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就决不会走向工与商的两级分化。特色社会主义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觉悟,工与商、民与国、渔与水的社会主义理念。
第五篇:《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所谓易占,六爻八卦推算未来,是易学中充满魅力的领域,很多人习易动机就在于此,其实甲骨文当中的“学”字,就是小孩子双手玩六爻之象,说明了启蒙要从易经开始。其实六爻占卜,是学习易经最基本的一个游戏,不停的玩摆出不同的卦象,加深对卦象的印象。真正根据卦象推断未来,要根据卦象的变化和变化的象辞爻辞以及前因后果等等客观因素来判断,解卦者的学行修为相当重要。所以起卦容易,其实就是一个提高学易兴趣的游戏,但是断卦难,事实上,易经所有的预测,只是教人看清形势,看准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提供建言,至于能否做到,还在个人的修为。卦爻中充满了但书,必须把眼前做到了,才会有以后的结果,如果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怎会有善终?三分看天意,七分靠打拼,事在人为,易经绝对不是宿命论。不过,既然还有三分天意,就表示人生奋斗必须要重视客观形势的存在及影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得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道德经说,大道无亲,常与善人。说得就很透彻,人,只能在本份上尽力,成败利钝,不完全由我们决定,但是,解卦自然有神机妙算之处,但不宜执迷沉溺,失去做人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