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易经与中国式管理》有感

时间:2019-05-13 12:2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易经与中国式管理》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易经与中国式管理》有感》。

第一篇:观《易经与中国式管理》有感

聆听《易经与中国式管理》有感

“吉天下利,自天佑之;吉善之象,必自来;顺天应人”。有幸聆听了曾仕强教授题为:“易经与中国式管理”的讲座,感触颇深。曾教授从天、地、人三方面来解读《易经》,通过不同层次的剖析,来揭露一些隐藏在背后的智慧,曾教授的讲课幽默诙谐,引用事例生动形象,原本略显枯燥、晦涩的《易经》,难懂的道理在他的口中却变得很简单,与会人员沉浸于曾教授的精彩的讲演中,会场不时传来阵阵会心的欢笑。正如曾教授所说,其实《易经》并不难。

《易经》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始,大道之源。在古代,《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是中国哲学的根本。它揭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

《易经》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变”,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世间万物总在变化当中,但又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易经》就是帮助我们去揭示当中的规律、了解、运用规律,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浅谈几点认识。

一、《易经》与中国式管理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管理得不露一点痕迹,所谓大道无痕,而中国式管理里面,将就“管了跟没管一样。因此两者之间,同根同源。

二、《易经》的丰富内涵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中国的企业只有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从管理的自身发展历程上来看,科学管理走向哲学管理,是管理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人文的回归。因此现在很多企业和专家都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只有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养分才能,重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易经》为中国式管理提供深厚的精神价值理念与指导思想。在曾教授提出“中国式管理”后,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方式,认为中国都是照抄西方的管理理念。我认为,这个观念是及其错误的。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理论都是从实践中

得来,中国几千的文化积淀,上至三皇,下至五帝,不但有自己管理的方式,还诞生了管理的哲学,中国自身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中国的管理,应当有中国自身的特色,一味的照抄照搬西方的管理文化,必然导致失败。企业管理是一门艺术,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企业里的具体体现,因此忽视民族文化,片面的接受西方思潮,必然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贻笑大方。易经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名族文化在几千年来对自然、社会的探索成果,把对世界的认知与自身的价值有机的统一起来,包含着很多的企业管理之道。

四、《易经》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管理方式创新。《易经》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管理的哲学,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对现在企业管理有着统筹指导、管理优化的功能。因此中国式管理倡导在继承易经为代表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突破整合西方优秀的管理理念,创造出紧跟时代步伐,踩准时代步点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最后引用曾仕强教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孔子晚而好易,并且在读完《易经》之后还为它写了《易传》,也称《十翼》,它就像是《易经》的翅膀,希望有朝一日,这部凝聚着先贤们智慧的《易经》能够早日“飞起来”。梁晋铭

第二篇:读中国式管理有感

读《中国式管理》有感

《中国式管理》一书作者曾仕强是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冲着这些名号我认真且仔细地研读了一遍这本书。认真阅读的过程加上记笔记,使我对中国式的管理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收获了很多、很多。

开始阅读前必需搞清楚中国式管理的定义,所谓中国式管理就是是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大一上学期就学了管理学,但大一的管理学是以西方的管理思想为切入点,讲的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并不是通用的版本,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没有联系到中国长期就有的管理思想。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开篇就给人眼前一亮,研究针对的是具有华人特性的管理学,立足点在中国人身上。语言贴合中国人的实际,且对中国悠久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不夸张、不脱离实际。

文中处处彰显着中国古代优秀的管理哲学思想,阅读来可谓让人耳目一新,但又觉得情切、可感。作者认为管理是修己安人的过程,一个人要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这个观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自己都不管不好还怎么管其他人,又怎么会得到被管着人的认可,自然无法胜任管理的大任。而要达到修己的目标又要靠自觉,自律,与自主。这就很要命了,中国的学生越来越缺少的就是自觉,自律,与自主,做啥事都要有人喊才去做,没有自觉性,做事无法至始至终。这个可能也是现代大学生无法管好自己的根本原因吧。在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在职场中修炼自己,逐步提高层次,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任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作者认为“中国人认为,目标和成果固然很重要,切不能呈现管理的全部,充其量只能表示管理的一部分。中国人不致否认目标和成果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够承受以目标和成果来显示管理的重点,”当代的中国人在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看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了,这也是中国物质经济快速

发展带来的悲剧,只看重结果而不看重过程,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管理的过程,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部分之中。

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作者这一提法很直接地点中了中国很多管理者的毛病所在,中国的管理者经常想要改变与自己观点、价值观不同的员工,但在这一过程中,员工经常会保持高度的警觉,不是权利抗拒,便是伪装接受,实际上各有看法。也正是这个原因,许多公司都无法开张真正的头脑风暴,来解决问题。那要怎么开展人性化的管理呢?这又绕到了最开始,管理者要先修己,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就改变他们自己,更为快速有效。还有一个切身感悟,作者指出,当一个人不够清醒,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时,立即和他讲道理,很容易引起他的自我防卫心理,基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不易明”说出一些歪理,然后就越来越强词夺理。我的两个朋友因为一件事情而争吵,一方明知自己错了,和他讲道理,错的一方反而越说越有理。遇到这种情况的正确解决办法是先给足他面子,再跟他讲理,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我们经常忽视了这一点。

在安人这一方作者又给我很多的收获。现实是有很多人可以做到修己,但是却没有做到安人,他们修己不过是独善其身,谈不上管理,管理必须贯彻修己和安人两个过程,修己就可以给员工起带头作用,然后就会促进员工的自觉、自律与自主,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这与西方管理思想完全不一样,但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管理的过程要懂得制造矛盾,作者对这一矛盾的重要进行了很好地阐述。很多中国人深知没有矛盾不肯能产生变化,没有变化,就不能进步的道理,为求提升管理的绩效,特重职场伦理,在工作场所中,添加若干名分、地位的矛盾、并且把他们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求“调和”,增强“和合为一”的安人效果。另一方面要做到安人就要做到心连心,这一点我觉得很有道理,同心——关心——交心——开心,公司员工“同心”做事,对整体目标“关心”,达到“关心”的目标,又要求员工要“交心”,相互了解,然后达到开心的目标。

推、拖、拉咋一看一定会认为是不好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但看了此书我认识到这三样东西还是要好处的,关键在于你怎么使用的问题。作者很浅显地告诉我们推、拖、拉原本就有好有怀,运用得合理,对事情的进行很有帮助,运用不合理,对事情的开展很有害。运用的人出发点是好的,方式是合理的,就能使

效果达到预期的要求。

给二分法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把一件事情加以分析,分成两部分,再从中选择一个,作为答案,也就是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就是只有两种观点,不是白就是黑,没有其他的了,如对世界的本源的认识问题。而中国人的三分法,就可以避免这么绝对,可以在二者中再整出一个答案出来,且这个答案是合理的。作者给了我一个从新看待问题的办法,真理往往不在二者之一,是非要明确,但人不是神仙,怎么能够分辨得很清楚,有时正确的答案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一段时间过后,我们会发现正确的答案不在这两者之中。我认为三分法有点中庸,对每一件事情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看起来好像有问题,其实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不追随两方中的任何一方,不会得罪任何人,不会让人说自己是脱机取巧的小人,我们平时遇到问题喜欢用解决来搞定问题,但有时用化解起到的效果更好,更能使大家满意,这就是书中的重要且不一样的认识,比如有时候想到答案了,且不说出来而是给下属去解决,这样做有多种好处,既可以锻炼下属,又会使得下属觉得自己很所上司的重视。当然使用化解的方式,要注意合理地把握。这也就是中和了中庸与三分法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可见作者该书的思想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

作者归纳了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第一点以人为主,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惟有以人为主,才能把事情做好。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但是中国企业的现状又是怎么一番景色呢,大家都在讲员工关怀,但事实呢,富士康大陆公司经常有员工跳楼自杀,这是以人为本吗,我想不是的,这是在剥削员工价值才导致的悲剧。第二点因道结合,认为制度化管理,不如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有共识,比较容易同心协力,把一盘散沙,聚集起来发挥巨大作用。但我觉得这个主要是在公司创立之初才能发挥其强大的重要,在公司发展强大之后没有制度是无法支撑公司的继续发展的,无法规范那些没有自觉性的员工。第三点,依理而变,合理解决,中国式管理可以说是合理化管理。这就是要讲求合理,做事有理有据。

用一棵树来形容各层人员确实很新颖,但又很合理,树木由根部到树干,从树干到树枝,都是彼此互依互长地发展,各部分都息息相关。可以看出员工与上级是息息相关的,但经常的情况是上级想对下级放心,但且放不下心,更谈不上

安心了。作者认为,要使上级放心,员工要做到,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要适合向上级汇报工作及项目进展,处处考虑上司的立场和面子,好像很多中国的员工就不大会照顾上级的面子,在公开场合使自己的上级难看。确实做到这几点上级可以放心,要做到这些要求,员工必须做到,自觉、自立,这又是一个因果的关系。在岗位设置上,作者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公司经常要因人设位,虽说会增加员工工资支出,但且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总结,《中国式管理》不失为一本适合中国管理人读的好书,其中的许多观点都比较新颖,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管理视角,书中的管理思想紧紧联系中国的管理哲学,并对比中国式管理与美国管理思想和日本管理思想的不一样的地方,这样更易让读者看出中国式管理的不一样,但书中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有些观点并不适用现在中国大陆企业的管理要求。

第三篇:浅谈《易经》与管理

浅谈《易经》与管理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经》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能够用来预测的哲学书。易字由日月所组成,又有变化的意思,故易经也可说是一本关于变化的哲学经典。

《易经》中有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个原则对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应用意义。?变易: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不易:变化不息的宇宙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命运动,在变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不变的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这就是不易的法则。管理也是如此,要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不易的规律和原则。简易:由于熟悉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进一步探索出驾驭这些规律的智慧和要领,运用时能得心应手。这就是简易法则。

一、变易是管理的应有之义。

管理组织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对组织的管理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当管理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组织目的四者任何之一发生变化时,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易原理。

变易之“易”为“变化之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总是与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也没有永远最优的管理方法。宽松的管理不一定比严格的好;专业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权未必比集权好;在此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企业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在此部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部门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在此时期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未来的时期也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同一时期在此国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国同样不一定最有效。任何优秀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总是相应于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的环境中,当组织和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方法也应相应地做出改变。任何管理都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实行动态管理。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灵活地选用管理方式,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在通常的组织管理中,组织目的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都以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作为管理的目的,但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因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管理客体是动态系统,管理客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由人、物以及环境等基本因素组成的,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系统,管理客体是决定管理方法的关键。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员都应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工业管理与商业管理不同,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在同一企业内对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人不同,对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同。某一方法在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的手段也不同。同样,管理者不同,对相同的管理对象,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方式,不同的管理者去执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组织环境也是影响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组织制定具体的政策、规章、条例来处理日常事务。以固定的结构,明确规定的等级和给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出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进行业务活动,但是组织的这种机构章程都是仅适应组织所处的环境的,一旦组织环境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形式则必然行不通,如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许多国有组织由于没有随之变革,纷纷倒闭破产,相应于管理要素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地改变,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出能够适应管理要素一切变化的固定的管理行为和职能,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有适应性的动态管理系统。变易原理从整体上说明管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反映出了管理的整体性质。变易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从思想上明确管理对象、环境都在发展、变化,因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每个管理者必须重视收集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二、不易是管理的本质所在。

尽管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行为,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管理行为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行为,但管理行为仍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这是由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管理行为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着追求效率的,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目的,管理的这一不易性反映出了管理的另一个原理――不易原理。不易原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属性问题,是对管理本质的认识。

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效益,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增强效率意识。每一项决策,每一项管理措施,都必须考虑它的结果,它所带来的效率。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效率上,并自始至终抓住提高效率这个中心,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效率展开的,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期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本世纪,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管理的理论之多之复杂,在科学理论中是少有的,在管理学派中就有如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大小10多门学派,管理方法中有任务管理法、系统管理法、参与管理、例外管理法、走动管理、目标管理等,有关管理的组织理论有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组织行为学等,还有许多是其他管理学家早已得出来的,而管理学家加一个新的名词后又创新出来的。其实,当我们回顾过去的管理理论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管理学派是管理学家在不同环境下的实践,所有的管理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效率,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管理学家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就每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管理理论而言,无一不是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率,为当时的企业和社会获取了更多的效益。

就组织而言,在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要素中,组织环境、管理客体、管理主体都是随着组织的不同而不同,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导致管理行为的变化,但另一个要素组织目的无论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相同的,即组织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的,正是组织目的的不变,在任何组织中,管理目的也是不变的,即追求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它还是管理的手段。管理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率,为了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必须把一切工作转到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三、简易是管理的科学方法。

变易原理和不易原理说明,管理行为随着管理要素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但管理行为无论如何变化,但管理行为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条件,要根据管理要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方式,但无论管理行为和方式如何不同、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行为实质都是追求效率,管理者都应当抓住管理的本质即追求效率不变,这就是简易原理的含义。“简易”意指“简单易行”。掌握简易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现代社会管理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追求简易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才能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运用自如。这样,领导者就可从事务堆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对重要事项的管理。

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着重从整体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追求事物整体的效率,而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管理方法。用一个成语解释比较贴切,那就是“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在管理中,我们不可能事先设计好静态的管理职能、方法和过程,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管理的目的追求效率不放,随时进行调节和反馈控制,最终是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其实,最卓越的管理应是最简单的管理。对一个卓越的管理者来说,他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了解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认为管理很简单,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基本的管理观点,他们在处理管理工作时都是按这个基本观点来判断,始终专注于这一点。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专家都是采用简明的方法。美国股王巴菲特在阐述他的投资原则时说:在我看来,投资的决定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说它简单,你只要记住下面的法则就够了,那就是:第一条法则:不许失败。第二条法则:永远记住第一条。如果你能将这三种理念植根于你的思想框架中,你就不可能不在股票市场上理性地操作。本·格雷厄姆在《精明投资者》一书的最后一章道出了投资中最重要的四个字:“保证安全”。我认为即使一百年之后,这些理念也是投资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扩大和加深,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矛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组织内部、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出现各种交织、渗透、转化的复杂关系,管理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化,需要设立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人们依靠过去的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管理,管理的各种职能内容越来越广泛、组织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管理的方法技术日益复杂,这一切,最后又归结为对管理人员要求的复杂化。因此,许多新的管理职能被人们“创新”出来。管理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很简单,就是掌握正确的管理原理,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

本文关键词:易经 管理

第四篇:浅谈易经与管理

易经与管理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经》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能够用来预测的哲学书。易字由日月所组成,又有变化的意思,故易经也可说是一本关于变化的哲学经典。

《易经》中有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个原则对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应用意义。变易: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不易:变化不息的宇宙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命运动,在变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不变的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这就是不易的法则。管理也是如此,要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不易的规律和原则。简易:由于熟悉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进一步探索出驾驭这些规律的智慧和要领,运用时能得心应手。这就是简易法则。

一、变易是管理的应有之义。

管理组织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对组织的管理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当管理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组织目的四者任何之一发生变化时,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易原理。

变易之“易”为“变化之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总是与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也没有永远最优的管理方法。宽松的管理不一定比严格的好;专业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权未必比集权好;在此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企业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在此部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部门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在此时期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未来的时期也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同一时期在此国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国同样不一定最有效。任何优秀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总是相应于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的环境中,当组织和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方法也应相应地做出改变。任何管理都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实行动态管理。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灵活地选用管理方式,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在通常的组织管理中,组织目的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都以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作为管理的目的,但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因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管理客体是动态系统,管理客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由人、物以及环境等基本因素组成的,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系统,管理客体是决定管理方法的关键。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员都应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工业管理与商业管理不同,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在同一企业内对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人不同,对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同。某一方法在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的手段也不同。同样,管理者不同,对相同的管理对象,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方式,不同的管理者去执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组织环境也是影响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组织制定具体的政策、规章、条例来处理日常事务。以固定的结构,明确规定的等级和给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出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进行业务活动,但是组织的这种机构章程都是仅适应组织所处的环境的,一旦组织环境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形式则必然行不通,如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许多国有组织由于没有随之变革,纷纷倒闭破产,相应于管理要素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地改变,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出能够适应管理要素一切变化的固定的管理行为和职能,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有适应性的动态管理系统。变易原理从整体上说明管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反映出了管理的整体性质。变易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从思想上明确管理对象、环境都在发展、变化,因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每个管理者必须重视收集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二、不易是管理的本质所在。

尽管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行为,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管理行为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行为,但管理行为仍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这是由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管理行为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着追求效率的,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目的,管理的这一不易性反映出了管理的另一个原理――不易原理。不易原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属性问题,是对管理本质的认识。

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效益,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增强效率意识。每一项决策,每一项管理措施,都必须考虑它的结果,它所带来的效率。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效率上,并自始至终抓住提高效率这个中心,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效率展开的,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期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本世纪,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管理的理论之多之复杂,在科学理论中是少有的,在管理学派中就有如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大小10多门学派,管理方法中有任务管理法、系统管理法、参与管理、例外管理法、走动管理、目标管理等,有关管理的组织理论有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组织行为学等,还有许多是其他管理学家早已得出来的,而管理学家加一个新的名词后又创新出来的。其实,当我们回顾过去的管理理论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管理学派是管理学家在不同环境下的实践,所有的管理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效率,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管理学家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就每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管理理论而言,无一不是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率,为当时的企业和社会获取了更多的效益。

就组织而言,在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要素中,组织环境、管理客体、管理主体都是随着组织的不同而不同,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导致管理行为的变化,但另一个要素组织目的无论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相同的,即组织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的,正是组织目的的不变,在任何组织中,管理目的也是不变的,即追求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它还是管理的手段。管理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率,为了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必须把一切工作转到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三、简易是管理的科学方法。

变易原理和不易原理说明,管理行为随着管理要素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但管理行为无论如何变化,但管理行为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条件,要根据管理要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方式,但无论管理行为和方式如何不同、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行为实质都是追求效率,管理者都应当抓住管理的本质即追求效率不变,这就是简易原理的含义。“简易”意指“简单易行”。掌握简易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现代社会管理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追求简易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才能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运用自如。这样,领导者就可从事务堆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对重要事项的管理。

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着重从整体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追求事物整体的效率,而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管理方法。用一个成语解释比较贴切,那就是“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在管理中,我们不可能事先设计好静态的管理职能、方法和过程,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管理的目的追求效率不放,随时进行调节和反馈控制,最终是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其实,最卓越的管理应是最简单的管理。对一个卓越的管理者来说,他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了解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认为管理很简单,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基本的管理观点,他们在处理管理工作时都是按这个基本观点来判断,始终专注于这一点。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专家都是采用简明的方法。美国股王巴菲特在阐述他的投资原则时说:在我看来,投资的决定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说它简单,你只要记住下面的法则就够了,那就是:第一条法则:不许失败。第二条法则:永远记住第一条。如果你能将这三种理念植根于你的思想框架中,你就不可能不在股票市场上理性地操作。本〃格雷厄姆在《精明投资者》一书的最后一章道出了投资中最重要的四个字:“保证安全”。我认为即使一百年之后,这些理念也是投资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扩大和加深,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矛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组织内部、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出现各种交织、渗透、转化的复杂关系,管理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化,需要设立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人们依靠过去的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管理,管理的各种职能内容越来越广泛、组织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管理的方法技术日益复杂,这一切,最后又归结为对管理人员要求的复杂化。因此,许多新的管理职能被人们“创新”出来。管理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很简单,就是掌握正确的管理原理,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

第五篇:易经有感

专业班级 土木1013 李剑辉

2010101014 《易经》。在我的心里,这本书就像“天书”一般,自从选修了易经与人生这门课,通过学习《易经的奥秘》视频讲座,领悟到了《易经》中很多非常有利于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我才茅塞顿开:原来这部奇书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竟然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看来,《易经》讲的是这样的道理:天地万物是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体,人与人也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就像是宇宙设定好的系统庞大而统一的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的认识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联想远方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推理他人的;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探索未知的。这理念似乎模糊,其实精准;看似玄奥,其实朴实;看似高深,其实平常。我觉得之所以《易经》被称作“众经之始”,很重要的理由是它阐述了一种宇宙同源、同体、同感、同知的世界观、方法论、数据库、信息网。延伸到极处,无穷大,“一”可以生化出“万物”;归纳到极处,无穷小,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一点去观察。这极大又极小的“极处”,不就是“太极”吗?凡事都有正反两面,都是相对的,辨证的,这不就是蕴涵阴阳的“两仪”吗?

在上了这门选修课后,我不敢说已经懂得了易理,但对《易经》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整体”,这里的整体,既是联系的整体,也是发展的整体,还是内外的整体。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讲的就是内外的整体。按我初浅的理解和比较,“整体”是中华文明思想的特征,正是在“整体”源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细分”是西方文明的特征,局部研究得细,却容易忽略统一的系统。再说电影《阿凡达》,这里传递出的哲学思想与《易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与人类紧密相连,破坏了自然,人类也会被惩罚。看《易经的奥秘》期间,媒体不断传来连续的灾难性消息:海地地震、智利地震、中国西南干旱、新疆暴雪成灾„„也许是大自然的力量在提醒人们:世界是相依为命的整体。人类的命运彼此相通,应该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天理。

想通了这些,心底自然升起两个字:“珍惜”。珍惜环境,珍惜身体,珍惜亲情,珍惜友谊,珍惜爱情,因为我们是一体。始终不能忘记在我感到苦痛时,家人、朋友给我的关心和支持,更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本来就是同一个生命,只是不同的身体。这种感受,在我品味《易经》之后,在心中更为强烈。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最强大的时期在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宰相叫虞世南的,此公不仅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又是一个书法家,他曾经对他的皇帝说过:“不学易,不可为将相”。同样是唐代的一位名人——大医学家孙思邈也说:“不知易,不可以为医。”他虽然终身不肯为官,却成为一代药王,活了 101 岁,俨然是一个人间“活神仙”。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甚至规定,不懂易经者,不得入阁。我们都知道,日本正是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取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就,而今成为世界第二发达国家,看来易经功不可没。到了现代,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说道:“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天下之最。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总结、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而他本人则被誉为“企业经营之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 我们似乎也可以说,不学易,不可为企业家。

有位企业家曾说:“周易首言富,系辞论理财。”所以说,古代的易经和现代的工商管理是有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决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一种有机的联系。近二十年来,《易经》重新在我国流行起来,市场上不仅出现《易经》的各种版本,而且还有易经与管理的各种书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很多企业家也喜欢读《易经》,喜欢谈中国文化,很多企业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理念表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利弊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而取得可喜的成功。

有人认为,今天我们有很多管理思想和方法都是西方的,这些东西都是基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理性、实用、尊重个人价值)的,属于企业的“经济基础”,如果你引入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感性、务虚、尊重集体价值),有可能导致与你的初衷相违背,反而弄巧成拙。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

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易经中包涵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只是由于缺少“德先生”、“塞先生”的成分,使它在近代抵挡不住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但儒家文化能够统治中国社会 2000 多年,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这种文化本身具有的“自我反省”、“超越进取”、“忧患意识”是有关的,这也是这种文化的精髓所在。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一本占卜书,但其中充满辨证思想和系统思想。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可以看成是《周易》思想的分支。其中儒家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

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家的哲学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学而优则仕,属于入世之学说。不是加入世贸组织那个入世,而是进入尘俗世界的入世。道家则逃避现实生活,属于遁世之学说。而佛家提倡以今生的修行来获取来生的幸福,获取永生,所以说佛家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

有人简单地将易经和其他中国传统玄学斥之为封建迷信,其实这种说法本身才是真正的迷信。因为他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如同开头所讲,易经八卦产生于奴隶社会乃至于原始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在历朝历代已经有过无数事实的验证。本人也有过很多成功经验,包括八卦、八字和风水皆有应验。

所以说,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所应做的事情,仍然是这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对于人类传统文化遗产也都是这样做的。有幸得到一本非常有益的书籍《易经》,如饥似渴的研读起来,却感觉非常的深奥难懂。后来在百家讲坛上听了台湾曾仕强教授的讲解后,始觉茅塞顿开。曾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思想,都是以《易经》为基础的,不管天文、地理、军事、医学,甚至于现在的电脑,都是从里面顿化而来。整部《易经》主要讲的是六个字“明象位,立德业”。一个人一定要搞清楚现象,象就是现象,位就是你的位置,所以前面那三个字很重要,明象位,但是后面这三个字才是根本,叫做立德业。一个人学问再好,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什么用,最要紧品德要好。

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我觉得,易经的“明象位”,与物流系统的编程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看: 其一:易经中的“明象位”,就是要弄清楚某事件所涉及的现象和位置。而物流系统的编程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就得分析所涉对象元素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些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其二:孔子说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不会犯大过错。因为《易经》告诉你,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这与计算机程序中的条件语句一模一样。如果将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看作是由无数个小程序组合成的大程序,那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输入不同的条件,那么得到的现象必然不同。因此,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输入的条件不同,那么他们对社会产生的价值也就必然不同。其三:古代人对易经的认识有老子、孔子和墨子的学说,现代人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易经,用计算机编程的思想来作合理的阐释,就能认知世界,认知自我,改善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老子是替高智慧的人解释易经,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一般人很难读懂。孔子是替中层人士解释易经,与他们的生活圈夕夕相关。墨子则是替普通百姓来解释易经,是一名伟大的实践家。而对计算机编程人员来说,认识、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运动规律,就能像刨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从《易经》里,我也学会了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应规律,一切不需要强求,也不必着急。该来的必然要来,该去的终究要去。比如生命,比如四季。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交替而已,变化而已,轮回而已,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易。

知“易”不易,知易行难。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众生之间,我们每个人既自身渺小又汇入茫茫,既生命有限又思绪无涯,如何把“易”中的道理融入生命的过程,真是一个需要代代人研究并传承的课题啊。

今天春日融融。当春风轻轻吹拂着我的心,《易经》的真谛似乎就融化在我的胸怀里。眼望遥远的天边,在静静的冥想中,仿佛我已经化身为白云,飘在蓝蓝的天空„„

下载观《易经与中国式管理》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易经与中国式管理》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易经有感

    专业班级:物流管理081班爱读书,但从来不敢读太高深的书,比如《易经》。在我的心里,这本书就像“天书”一般,岂是我这样资质平常的大学生可懂?所以,从未想过我和《易经》能有相逢、......

    读《中国式管理》有感(大全5篇)

    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看到了网友推荐的经济类书籍——《中国式管理》。随后到图书馆借阅了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看完本书后深有感触。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以下自己的体会。......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1980年代,西方工商业界的警报铃声远比现在要响得多。近几年人们从美国的安然事件、欧洲的帕玛拉特事件得出的警示是,公司治理及监管制度必须改革;而当时人们却一致同......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曾仕强教授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北京华夏智业管理学院校长,中华企管网集团首席顾问,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存在着三大致命缺陷 一、不可重复性但是,工业时代大型厂商组织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商业的管理逻辑。“人”在大型机器这个庞然怪物面前,显得是如此的无奈和渺......

    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十字路口上的抉择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抉择、现状、问题、历史。 1984年,马胜利出任石家庄造纸厂厂长,以推行承包而闻名全国。自此之后,偌大的960万平方公里成为了......

    中国式管理

    课程:中国式管理 教师:李诗和 课题:《中国式管理》观后感 学生:刘洋希 学号:200707060127 提交日期:11月20日《中国式管理》观后感 在中国式管理课程中我观看了台湾的著名管理大师......

    读《中国式的管理行为》有感

    读后感 ——读《中国式的管理行为》有感 读完《中国式的管理行为》,我更觉得这是一种职场厚黑学,叫我们如何自知,如何知彼,如何知进退,如何把中国人的习惯合理运用在企业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