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经有感论文
易经有感
《易经》是先人哲学智慧的大成,其思维辩证精辟磅礴,乃十三经之首。
三千多年来,掌握它、运用它的人少之又少,大多知其皮而不知其肉,懂其形而不懂其实。目前市面上有关方面的书,照抄者又何其之多,可谓天下文章一大抄。
《易经》文辞古涩深奥,扑朔迷离,有人学了十几年,还未登堂入室,故有人叹曰:学易难,难于上青天。
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研究对象。
《易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许多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易经》64卦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和西方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
就是理也者。条理,分辩清晰之谓也。是大道是打通中西的“通”(通认识论实证分析哲学)。不得不提道家之“道”,儒家之“理”,墨家之“辩”。“道”无中生有变易于形而上之本体。“理”形而下者为之器,器本义:器具,而意于事物之条理,道理,系统。形而上,形而下
逐渐清晰起来的各个具体事物。(《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大意是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即这个意思。并非我们之平常词指设。天而是宇宙系统,地而是自然系统,人而是人本系统。八卦应该是相互差异相互同一,否定变易转化不断运动发展系统)。
变化的本质是通向理也者。条理,分辩清晰(实证分析哲学)。墨子又是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他称逻辑学为“辩”学,把其视之为“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他认为,人们运用思维,认识现实,作出的判断无非是“同”或“异”,“是”或“非”。为此,首先就必须建立判别同异、是非的法则,以之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合者为“是”,不合者为“非”。这种判断是“不可两不可”的,人们运用思维以认识事物,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或为“是”,或为“非”,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为“是”,或二者都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现代的逻辑学名词来说,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故此中国哲学体系是以《易经》(中国元学)的核心的道论,理论,辩论各个系统辩证统一。我在其它地方回答过这个问题:稷下黄老学派《黄帝四经》有云:“道生法,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至无限认识本体而下的三才生成“执道者”“通”法理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应。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说:“规律分为两类即自然规律和法律。而法律则是立法者对于客观的法即自然法的认识为根据制定的”。这可是法的规律(即中国法之道也)。“四时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晨(辰)有数,天地之纪也”。说明自然规律不可违背,那么必须批判反思才是“天地之理”顺之而行才能立自身,治国,平天下,“顺者,动也。正者,事之根也。执道循理,必从本始,顺为经纪,禁伐当罪,必中天理”。《管子》继承此思想又引出经济学,士、农、工、商分工思想。法家韩非子非常重视老子《道德经》(《解老喻老篇》)才有法、权、势的啊!执行问题: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者,“仁”也者。内在心灵之民族道德情操。通过外在行为礼(清明节上坟扫墓,过中国节,有礼貌,讲道理,尊老爱幼)得以实现。只不过我们只是维护罢了,因为是我中国人之故。张东荪先生说:“为了将来发展科学,为了中国在世界文化有所贡献,这一些萌芽是必须保全下去,千万摧残不得的”。金岳霖先生说:“情感’…所请旧瓶装新酒的办法”,牟钟三先生说:“西学获得科学知识,国学使吾人开辟价值之源”。林语堂先生说:“西洋头脑,中国心灵”。
《易经》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易经》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2]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3]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种事物。[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源自《易经》无疑。《易经·系辞》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为父,坤为母,生震、艮、坎、巽、离、兑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万物,这便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5]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正反映了《黄帝内经》对《易经》阴阳学说的发挥和应用。
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阴阳两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的方式是彼此消长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反面转化。《易经》在三组卦《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中体现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观点,被《黄帝内经》在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和疾病转归时广泛应用。可以说,正是在借鉴《易经》阴阳观念的基础上,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才得以进一步形成。中医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导致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一系列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针灸子午流注即是根据《易经》与《黄帝内经》阴阳盛衰消长原理,认为经气在人体中盛衰流注与昼夜日月运行相应,从而掌握经气的周期性盛衰开合进行取穴,这也是《黄帝内经》生物钟原理及干支纪时的发挥。中医的藏象学说也源于《易经》,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结合中,进行发展。尤其在接受易理取类比象的基础上,使法象有了新的突破,创立了颇具特色的中医藏象学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正是把天象、地象、人象合三为一。
虽然《易经》64卦中,在表面上呈现阳占优势或阴占优势,但总还是由阴与阳共同组成的,这种看法,非常接近现代科学的见解,因为这种思维方法,正是所谓“场”的思维方法。其实中医的“气”,以广义的气本身就包括了“实体”和“场”两方面。尽管阴阳学说不具备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猜测和神秘的色彩,但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深远影响和指导意义。《易经》对医的根本治则。易道尚中,中医的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字,选方遗药,掌握药味、药性和药力,都以“中”病为宜,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既济》与《未济》二卦相对,相互对立转化。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可致心神不宁,腰痛头晕等证。如水不涵木而致风火上窜,头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疗,可使水火既济,保持阴阳平衡。中医学维持机体稳态的治则,与易象卦理息息相通。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比类和阴阳观念,总结前人用药经验提出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秦国名医医和即曾自觉运用当时卦象成说解说、分析晋侯的病情(《左传·昭公元年》)。《易经》提出“八卦气验”,论及节气与疾病的联系,是中医气象医学之发源。如每年春分惊蜇前后,天气突变日数最多,人为祸事、空中或地面意外伤亡也是全年之冠。无明患病的频率,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后最为显著。由此,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宇宙是大周天,人体是小周天,人还是脱离不了潜在自然率周而复始的摆布和干扰。[7]《易经》的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医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所以,中医理论的发展才是振兴中医之根本。
总之,《易经》一言以蔽之,曰:变易而已矣。曰变易,曰不易,曰渐变,曰突变,括此数义,医道可尽矣。作为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易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观以及取类比象等义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和成功的运用。甚至当今世界上许多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也多受《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F.卡普拉吸收了中国古代《易经》和道家著作中关于阴和阳的互补、平衡、循环的概念,以及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构造新的世界文化模式。[8]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化中,几乎所有最伟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或者对它的论题的解释产生影响。
[9]特别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只有用古老《易经》的思维方法和现代 西方的科学方西文化的融合,正是中医振兴的契机。
工业设计1003刘颖晟
第二篇:易经有感
专业班级 土木1013 李剑辉
2010101014 《易经》。在我的心里,这本书就像“天书”一般,自从选修了易经与人生这门课,通过学习《易经的奥秘》视频讲座,领悟到了《易经》中很多非常有利于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我才茅塞顿开:原来这部奇书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竟然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看来,《易经》讲的是这样的道理:天地万物是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体,人与人也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就像是宇宙设定好的系统庞大而统一的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的认识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联想远方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推理他人的;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探索未知的。这理念似乎模糊,其实精准;看似玄奥,其实朴实;看似高深,其实平常。我觉得之所以《易经》被称作“众经之始”,很重要的理由是它阐述了一种宇宙同源、同体、同感、同知的世界观、方法论、数据库、信息网。延伸到极处,无穷大,“一”可以生化出“万物”;归纳到极处,无穷小,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一点去观察。这极大又极小的“极处”,不就是“太极”吗?凡事都有正反两面,都是相对的,辨证的,这不就是蕴涵阴阳的“两仪”吗?
在上了这门选修课后,我不敢说已经懂得了易理,但对《易经》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整体”,这里的整体,既是联系的整体,也是发展的整体,还是内外的整体。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讲的就是内外的整体。按我初浅的理解和比较,“整体”是中华文明思想的特征,正是在“整体”源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细分”是西方文明的特征,局部研究得细,却容易忽略统一的系统。再说电影《阿凡达》,这里传递出的哲学思想与《易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与人类紧密相连,破坏了自然,人类也会被惩罚。看《易经的奥秘》期间,媒体不断传来连续的灾难性消息:海地地震、智利地震、中国西南干旱、新疆暴雪成灾„„也许是大自然的力量在提醒人们:世界是相依为命的整体。人类的命运彼此相通,应该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天理。
想通了这些,心底自然升起两个字:“珍惜”。珍惜环境,珍惜身体,珍惜亲情,珍惜友谊,珍惜爱情,因为我们是一体。始终不能忘记在我感到苦痛时,家人、朋友给我的关心和支持,更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本来就是同一个生命,只是不同的身体。这种感受,在我品味《易经》之后,在心中更为强烈。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最强大的时期在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宰相叫虞世南的,此公不仅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又是一个书法家,他曾经对他的皇帝说过:“不学易,不可为将相”。同样是唐代的一位名人——大医学家孙思邈也说:“不知易,不可以为医。”他虽然终身不肯为官,却成为一代药王,活了 101 岁,俨然是一个人间“活神仙”。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甚至规定,不懂易经者,不得入阁。我们都知道,日本正是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取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就,而今成为世界第二发达国家,看来易经功不可没。到了现代,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说道:“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天下之最。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总结、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而他本人则被誉为“企业经营之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 我们似乎也可以说,不学易,不可为企业家。
有位企业家曾说:“周易首言富,系辞论理财。”所以说,古代的易经和现代的工商管理是有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决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一种有机的联系。近二十年来,《易经》重新在我国流行起来,市场上不仅出现《易经》的各种版本,而且还有易经与管理的各种书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很多企业家也喜欢读《易经》,喜欢谈中国文化,很多企业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理念表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利弊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而取得可喜的成功。
有人认为,今天我们有很多管理思想和方法都是西方的,这些东西都是基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理性、实用、尊重个人价值)的,属于企业的“经济基础”,如果你引入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感性、务虚、尊重集体价值),有可能导致与你的初衷相违背,反而弄巧成拙。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
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易经中包涵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只是由于缺少“德先生”、“塞先生”的成分,使它在近代抵挡不住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但儒家文化能够统治中国社会 2000 多年,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这种文化本身具有的“自我反省”、“超越进取”、“忧患意识”是有关的,这也是这种文化的精髓所在。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一本占卜书,但其中充满辨证思想和系统思想。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可以看成是《周易》思想的分支。其中儒家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
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家的哲学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学而优则仕,属于入世之学说。不是加入世贸组织那个入世,而是进入尘俗世界的入世。道家则逃避现实生活,属于遁世之学说。而佛家提倡以今生的修行来获取来生的幸福,获取永生,所以说佛家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
有人简单地将易经和其他中国传统玄学斥之为封建迷信,其实这种说法本身才是真正的迷信。因为他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如同开头所讲,易经八卦产生于奴隶社会乃至于原始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在历朝历代已经有过无数事实的验证。本人也有过很多成功经验,包括八卦、八字和风水皆有应验。
所以说,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所应做的事情,仍然是这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对于人类传统文化遗产也都是这样做的。有幸得到一本非常有益的书籍《易经》,如饥似渴的研读起来,却感觉非常的深奥难懂。后来在百家讲坛上听了台湾曾仕强教授的讲解后,始觉茅塞顿开。曾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思想,都是以《易经》为基础的,不管天文、地理、军事、医学,甚至于现在的电脑,都是从里面顿化而来。整部《易经》主要讲的是六个字“明象位,立德业”。一个人一定要搞清楚现象,象就是现象,位就是你的位置,所以前面那三个字很重要,明象位,但是后面这三个字才是根本,叫做立德业。一个人学问再好,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什么用,最要紧品德要好。
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我觉得,易经的“明象位”,与物流系统的编程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看: 其一:易经中的“明象位”,就是要弄清楚某事件所涉及的现象和位置。而物流系统的编程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就得分析所涉对象元素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些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其二:孔子说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不会犯大过错。因为《易经》告诉你,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这与计算机程序中的条件语句一模一样。如果将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看作是由无数个小程序组合成的大程序,那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输入不同的条件,那么得到的现象必然不同。因此,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输入的条件不同,那么他们对社会产生的价值也就必然不同。其三:古代人对易经的认识有老子、孔子和墨子的学说,现代人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易经,用计算机编程的思想来作合理的阐释,就能认知世界,认知自我,改善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老子是替高智慧的人解释易经,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一般人很难读懂。孔子是替中层人士解释易经,与他们的生活圈夕夕相关。墨子则是替普通百姓来解释易经,是一名伟大的实践家。而对计算机编程人员来说,认识、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运动规律,就能像刨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从《易经》里,我也学会了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应规律,一切不需要强求,也不必着急。该来的必然要来,该去的终究要去。比如生命,比如四季。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交替而已,变化而已,轮回而已,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易。
知“易”不易,知易行难。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众生之间,我们每个人既自身渺小又汇入茫茫,既生命有限又思绪无涯,如何把“易”中的道理融入生命的过程,真是一个需要代代人研究并传承的课题啊。
今天春日融融。当春风轻轻吹拂着我的心,《易经》的真谛似乎就融化在我的胸怀里。眼望遥远的天边,在静静的冥想中,仿佛我已经化身为白云,飘在蓝蓝的天空„„
第三篇:易经有感
专业班级:物流管理081班
爱读书,但从来不敢读太高深的书,比如《易经》。在我的心里,这本书就像“天书”一般,岂是我这样资质平常的大学生可懂?所以,从未想过我和《易经》能有相逢、相识之日。直到选择了这门《中华永恒之经典——易经》选修课,看了《百家讲坛》让我听到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奥秘》,我才茅塞顿开:原来这部奇书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竟然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选修了这门课开始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抽空就在网上聆听曾仕强教授对《易经》的解读,后来又买书回来连续看,正是春暖花开、春夏交替的季节,体味着《易经》所讲的自然法则,看着窗外栩栩如生、绿色充裕,真的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好奇妙的大自然,万事万物看似独立却浑然一体。我们每个人都在春风里,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春天与我们自有联系:春风拂面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换上明艳美丽的轻柔春裳。
品《易经》的感觉和同学、室友分享,这是我最近的一种课外兴趣。在我向班上女同学推荐看《易经的奥秘》时,她好奇地问我:你看完后,能总结一下《易经》的观点吗?我沉思:其实想概括出来,但对我是个难题,只能试着说一下体会吧。在我看来,《易经》讲的是这样的道理:天地万物是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体,人与人也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就像是宇宙设定好的系统庞大而统一的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的认识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联想远方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推理他人的;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探索未知的。这理念似乎模糊,其实精准;看似玄奥,其实朴实;看似高深,其实平常。我觉得之所以《易经》被称作“众经之始”,很重要的理由是它阐述了一种宇宙同源、同体、同感、同知的世界观、方法论、数据库、信息网。延伸到极处,无穷大,“一”可以生化出“万物”;归纳到极处,无穷小,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一点去观察。这极大又极小的“极处”,不就是“太极”吗?凡事都有正反两面,都是相对的,辨证的,这不就是蕴涵阴阳的“两仪”吗?
在上了这门选修课后,我不敢说已经懂得了易理,但对《易经》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整体”,这里的整体,既是联系的整体,也是发展的整体,还是内外的整体。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讲的就是内外的整体。按我初浅的理解和比较,“整体”是中华文明思想的特征,正是在“整体”源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细分”是西方文明的特征,局部研究得细,却容易忽略统一的系统。再说电影《阿凡达》,这里传递出的哲学思想与《易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与人类紧密相连,破坏了自然,人类也会被惩罚。看《易经的奥秘》期间,媒体不断传来连续的灾难性消息:海地地震、智利地震、中国西南干旱、新疆暴雪成灾„„也许是大自然的力量在提醒人们:世界是相依为命的整体。人类的命运彼此相通,应该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天理。
想通了这些,心底自然升起两个字:“珍惜”。珍惜环境,珍惜身体,珍惜亲情,珍惜友谊,珍惜爱情,因为我们是一体。始终不能忘记在我感到苦痛时,家人、朋友给我的关心和支持,更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本来就是同一个生命,只是不同的身体。这种感受,在我品味《易经》之后,在心中更为强烈。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最强大的时期在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宰相叫虞世南的,此公不仅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又是一个书法家,他曾经对他的皇帝说过:“不学易,不可为将相”。同样是唐代的一位名人——大医学家孙思邈也说:“不知易,不可以为医。”他虽然终身不肯为官,却成为一代药王,活了 101 岁,俨然是一个人间“活神仙”。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甚至规定,不懂易经者,不得入阁。我们都知道,日本正是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取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就,而今成为世界第二发达国家,看来易经功不可没。到了现代,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说道:“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天下之最。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总结、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而他本人则被誉为“企业经营之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 我们似乎也可以说,不学易,不可为企业家。
有位企业家曾说:“周易首言富,系辞论理财。”所以说,古代的易经和现代的工商管理是有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决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一种有机的联系。近二十年来,《易经》重新在我国流行起来,市场上不仅出现《易经》的各种版本,而且还有易经与管理的各种书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很多企业家也喜欢读《易经》,喜欢谈中国文化,很多企业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理念表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利弊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而取得可喜的成功。
有人认为,今天我们有很多管理思想和方法都是西方的,这些东西都是基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理性、实用、尊重个人价值)的,属于企业的“经济基础”,如果你引入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感性、务虚、尊重集体价值),有可能导致与你的初衷相违背,反而弄巧成拙。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易经中包涵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只是由于缺少“德先生”、“塞先生”的成分,使它在近代抵挡不住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但儒家文化能够统治中国社会 2000 多年,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这种文化本身具有的“自我反省”、“超越进取”、“忧患意识”是有关的,这也是这种文化的精髓所在。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一本占卜书,但其中充满辨证思想和系统思想。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可以看成是《周易》思想的分支。其中儒家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
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家的哲学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学而优则仕,属于入世之学说。不是加入世贸组织那个入世,而是进入尘俗世界的入世。道家则逃避现实生活,属于遁世之学说。而佛家提倡以今生的修行来获取来生的幸福,获取永生,所以说佛家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
有人简单地将易经和其他中国传统玄学斥之为封建迷信,其实这种说法本身才是真正的迷信。因为他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如同开头所讲,易经八卦产生于奴隶社会乃至于原始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在历朝历代已经有过无数事实的验证。本人也有过很多成功经验,包括八卦、八字和风水皆有应验。
所以说,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所应做的事情,仍然是这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对于人类传统文化遗产也都是这样做的。有幸得到一本非常有益的书籍《易经》,如饥似渴的研读起来,却感觉非
常的深奥难懂。后来在百家讲坛上听了台湾曾仕强教授的讲解后,始觉茅塞顿开。曾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思想,都是以《易经》为基础的,不管天文、地理、军事、医学,甚至于现在的电脑,都是从里面顿化而来。整部《易经》主要讲的是六个字“明象位,立德业”。一个人一定要搞清楚现象,象就是现象,位就是你的位置,所以前面那三个字很重要,明象位,但是后面这三个字才是根本,叫做立德业。一个人学问再好,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什么用,最要紧品德要好。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我觉得,易经的“明象位”,与物流系统的编程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看: 其一:易经中的“明象位”,就是要弄清楚某事件所涉及的现象和位置。而物流系统的编程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就得分析所涉对象元素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些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其二:孔子说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不会犯大过错。因为《易经》告诉你,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这与计算机程序中的条件语句一模一样。如果将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看作是由无数个小程序组合成的大程序,那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输入不同的条件,那么得到的现象必然不同。因此,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输入的条件不同,那么他们对社会产生的价值也就必然不同。其三:古代人对易经的认识有老子、孔子和墨子的学说,现代人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易经,用计算机编程的思想来作合理的阐释,就能认知世界,认知自我,改善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老子是替高智慧的人解释易经,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一般人很难读懂。孔子是替中层人士解释易经,与他们的生活圈夕夕相关。墨子则是替普通百姓来解释易经,是一名伟大的实践家。而对计算机编程人员来说,认识、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运动规律,就能像刨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从《易经》里,我也学会了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应规律,一切不需要强求,也不必着急。该来的必然要来,该去的终究要去。比如生命,比如四季。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交替而已,变化而已,轮回而已,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易。
知“易”不易,知易行难。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众生之间,我们每个人既自身渺小又汇入茫茫,既生命有限又思绪无涯,如何把“易”中的道理融入生命的过程,真是一个需要代代人研究并传承的课题啊。
今天春日融融。当春风轻轻吹拂着我的心,《易经》的真谛似乎就融化在我的胸怀里。眼望遥远的天边,在静静的冥想中,仿佛我已经化身为白云,飘在蓝蓝的天空„„
第四篇:易经论文
学号:096090012
姓名:何静
专业:09航海
浅谈《易经》
09航海
何静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臵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号:096090012
姓名:何静
专业:09航海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四)《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易经》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源自于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具体体现为终始观、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就要求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和原理去办事,这就是中国道德哲学的遵道重德观念。宇宙观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生观则揭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实质是遵道重德。人与人的关系不分民族、国家,不分历史朝代,自始至终表现为君臣(上下)关系,父子(先后)关系,夫妻、兄弟、朋友(左右平等关系)儒学称为‚五典‛关系。
学号:096090012
姓名:何静
专业:09航海
上下、先后、左右类似于宇宙空间,因而人生观也类似于宇宙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品德,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自我为原点、履盖全人类的科学的人生观(类似于宇宙观,宇宙观是以观测者为原点的时空无限,天地四方之谓宇、往古来今之谓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警句名言都是深刻的写照。由此可见,《易经》是一本教人进德修业,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书,不明确这一点专求卜筮,其预测水平永远也提不高。
三、《易经》中包含‚对立统一,负阴抱阳‛的辨证法。
对立统一和负阴抱阳,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其实质相同。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表述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分阴阳说明二者不同是对立,既负又抱说明阴阳不可分离是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双方就是在消长运动中达到平衡,从而使负阴抱阳的平衡体,能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存在。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事物灭亡的时候,构成了万物皆有生命(持续时间)的从有到无的过程。中国人应用对立统一负阴抱阴的规律,表现为一分为
二、合二而一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这也是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有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之所在。中国人对这一规律的应用可以说与生俱来,得心应手。西方人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方面,自始至终显得生硬,不切合具体事物。《易经》中对一分为二,合而为一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四、总结和建议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和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不过我认为这倒不需要我去重点了解,由于专业的缘故,我觉得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周易》的核心讲究“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如今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是朝着简单管理的方向发展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走的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和组织系统,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等准数学模型,为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
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我所学过的现代管理学元素在易学思想中也均有体现。我们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学号:096090012
姓名:何静
专业:09航海
它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唯它,能装下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今天在我们手上的这本书,是千年前的智慧。它古老,却依旧富有美丽,依旧闪烁着耀眼的智慧之光。与千年前不同的是,它,显得更伟大,更神秘。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表达一下由衷的钦佩。我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荣!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和研究易学,使之早日进入理论化的殿堂。
第五篇:易经论文
论易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 易学文化把艺术创造和现代设计推向颠峰
深受易学文化熏陶的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其作品都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之间,打上易学文化的烙印,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但太极图和八卦、河图和洛书这样的设计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所独有,就是中国书画艺术,也不是外人很容易就揣摩和掌握的。还有我们现在出土的许许多多青铜器,其文饰,清一色都是易学文化的产物。中国的民间艺术,更是深受着易学文化的影响,剪纸、年画、蜡染、刺绣、雕刻、陶瓷、彩绘,还有最为称道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无一例外。
我们今天许多的设计作品,也都深受着易学文化的影响。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和国内著名美术家、雕塑家韩美林,他们都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大家,在他们的诸多作品中,几乎每一件都带有易学文化的影子。甚至青铜器的文饰符号、太极图和八卦、河图和洛书等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了他们的设计符号。还有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他在20世纪80年代为北京设计的香山饭店,虽然如今已经很少被人提起,但那却是一件深受易学文化影响的现代设计作品,从总体布局到细部处理,设计者几乎是在不断地、反复地运用易学的象数与符号,以此来强化建筑本身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内涵。
● 风水术导引着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发展
在易学文化中,风水术对于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上到皇家的宫殿和园林,下至民间百姓的茅舍庭院,都十分讲究风水,因此也就一代又一代地产生了无数的风水术士,同时也流传下来一部又一部的风水著作。不但对阳宅——活人的住房讲究,对阴宅——死人的陵墓也讲究。流传了上千年的《葬经》,几乎就成了“阴阳仙”(风水术士的民间称呼)手中的法宝。晋代的郭璞被后世风水家推为鼻祖,郭璞在《葬书》中对风水解释道:“《易》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家认为,宅地或祖宗墓地的吉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导致住家或葬者一家,以及子孙后代的祸福。因此,反其道而行之,风水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人家宅地或墓地周围自然环境的好坏,来推算住家或葬者一家的吉凶,这就是由风水术引发出来的相宅与相墓之法。先不论这种风水定吉凶的观点的非科学性,在风水术中,选择最佳自然环境为第一要义的观点还是能够为科学所接受的。
风水术在中国历史上不但很早就出现了,而且流传的十分久远。传说,“禹始肇风水地理、公刘相阴阳,周公置二十四局,汉王况制五宅姓,管辂制格盘择葬地”。那时,在国家的管理中,就有了专门官吏来管理风水。考证实际,至少在战国末年齐、燕一派的方士中,就已经萌生了风水的雏形。《水经注·易水》记载燕国宫殿兆遗址说:“一水经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也矣。”可见,择地筑宫,配合山水景观的建筑美学,在战国的燕国等地已经取得相当的成就。
帝王们是最重视风水的,据说秦始皇就非常相信风水,有方士对他说,金陵有天子气,将来必出王者。于是,秦始皇为了保住自己家的江山,就派遣“朱衣三千人凿方山,疏淮水,以断地脉”。按照风水家的说法,地脉一断,风水自然就遭破坏,天子气就没有了,王者也就不会出现了。当年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就和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之间展开了一场风水战。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动摇到明王朝江山的时候,崇祯就派出专人,跑到陕西米脂去挖李自成的祖坟,想借助风水的法宝,斩断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蒸蒸日上的生气。李自成也有着与崇祯一样的风水观,当他的农民起义大军攻占了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时,李自成命令将士,一把火烧毁了崇祯祖辈的皇陵。结果,出于历史的巧合,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兵败身亡。然而,断了金陵地脉的秦始皇,也没有使秦王朝逃脱二世而亡的命运;挖了李自成祖坟的崇祯,也没有挡住农民起义大军攻进北京城;烧了崇祯祖坟的李自成,也没有使大顺王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代霸主。当然,如果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风水术当作有关建筑学、规划学上选址、布局的生态环境学,于现代设计还是有一
定积极意义的。
中国古代的风水术,一直受到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和周易八卦,即易学文化的支配。《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得更具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风水术里面的阴阳说,也是来源于群经之首《易经》中的太极图。运用易学文化中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正确掌握物极则反的规律,准确把握阴阳转化的条件,对于建筑规划和园林布局都是非常有益的。任何事物,当它发展到尽头的时候,都会走向反面。所谓“子时爬到晌午,再走月淡星稀”,正是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对立统一规律。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反面是新生。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生生死死,变变化化,宇宙的阴阳变幻转化,就是这样的不可抗拒。《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有一个,这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
五行是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易学文化在探索宇宙奥秘时,把触角伸向了物质世界最原始、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并把它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称为五行。五行均有自己的性质,《尚书·洪范》归纳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宇宙不断运动,永无休止,一面是生命和物质的不断生化,一面是生命和物质的不断消亡,生生灭灭,变变化化,可以归于五行的相生相克和阴阳的交互作用。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往复,永世不竭;相克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然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五行之中都有我生、生我,我克、克我的双边关系。五行既然是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就必然和宇宙万物发生无法分开的关系,自然也就无法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作为易学文化的一部分,风水术也必然和五行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
《葬经》上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总之,相宅(阴阳宅)之术,“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个原则,一个都不能少,必须依次而进行。龙、穴、砂、水的排列组合得当,才能使气聚而不散。所以,相风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好气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学。如今全世界兴起“风水热”,在中国大陆沉寂了三十多年的风水术,也从海外归来,但是我们要有冷静的科学分析头脑,不要以为国外风靡,老祖宗的东西就都是精华。由于有巫师术士的妖言惑众,加之人们对未知世界迷惘与渴求,所以在社会上流传的风水术,一直是科学与迷信搅合在一起,使人真假难辨。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纯粹的技术,那么,风水的核心问题实质上就是探求建筑的选址问题,也就是为了找寻最佳的人居环境。至于为了寻找死后的风水宝地,那实在是无稽之谈。千百年来,哪个帝王没找一块“风水宝地”,可是又有哪个帝王的江山永固、万代长存了?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易学文化有关天、地、人理论的延伸,它们之间有着辨证的关系,在风水术中把它推向了唯心主义的绝地,是不可取的。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术是“准科学”。所谓“准科学”,就不是完整的科学,其中也有不是科学的东西。李约瑟对风水有过一段中肯的评价,他说:“在诸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恩物,如劝人种树和竹以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之价值都是。”“就整体而言,我相信风水包含显著的美学成分,遍中国的田园、房屋、乡村之美,不可胜收,都可以籍此得到说明。”很显然,李约瑟取的是中国风水术中的科学内容,而摈弃了那些不科学的东西。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如今我们正在把风水术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理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尊重科学,反对伪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从什么意义上说,易学文化都为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辩方式,它可以指导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探索之路上,跨越历史,跨越时空,创造出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颠峰。
参考文献:《葬经》 《易经》 《尚书·洪范》 《老子
《水经注·易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