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5:0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

第一篇:《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

《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一)——重塑私营部门

作者: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商学院国际管理教授,《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一书作者。

人们总是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快速膨胀与大学毕业生惨淡的营生相联系,中国的大学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严重的说,甚至是误导性的。

1998年,中国大学共录取了约100万名大学生,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600万以上。事实证明,中国在1998年的招生规模是恰当的,而随后的扩招超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企业吸收了很多大学毕业生,但大多数“知识生产”由科研机构承担,而后者仅需要很少的员工。

中国大学教育的供需问题更多的取决于需求方,尽管国外分析师不断吹捧中国的发展,但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仍来源于手工劳动、低成本以及低利润的制造业。

尽管目前中国在以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进行知识生产,但绝大多数的知识生产仍由科研机构以及学术机构承担,而不是企业。知识生产是一个精英化的过程,它只需要极少数的工人。因此,中国无法吸纳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的另一条就业出路是政府机构,但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的官僚机构。鉴于政府目前的规模已如此庞大,它似乎很难再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事实上,数以百计,乃至数以千计的大学毕业生正在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

中国的企业部门也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巨大市场。尽管中国在科研上投入大笔资金,但大多数投资都流向政府赞助的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部分企业不得不同时应对金融、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秃顶”现象——他们拥有很多工人,但管理人员却很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中国企业事实上还只停留在工厂阶段,他们得到出口合同以及规格详单,然后便按照要求开始生产。这种企业根本无需自行展开营销及产品开发。

最后,服务业相当于中国经济的阿基里斯之踵。中国的服务业十分弱小,考虑到GDP增速,它的发展相比于印度、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十分缓慢。事实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使得中国更像中东地区的产油国,而不是一个正常的经济体。中国企业部门管理方面的落后以及服务业规模狭小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这些私营企业仍不得不面对扭曲的金融监管体制。

相比于私营部门的落后,中国的大学生人数显得过多,除非中国展开大胆改革,否则这些大学生改变命运的机会有限。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二)——教育程度与工作机会的悖论

作者:章家敦,曾出版《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福布斯网站专栏作家。

在中国,一张大学文凭纸重要吗?如果你想到温州应聘挖粪工的话,它确实能派上用场。温州是中国浙江省的富饶之地,该市今年招募八名大学毕业生填补挖粪工的空缺,超过1100名大学生应聘这一岗位。由此看来,翘课去像农民工一样打工实在是一个明智的职业选择。

参军也是如此。很久以前,参军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一点吸引力也没有。但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在2009年,120,000名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这一数字是2008年的三倍,2006年的12倍。

参军入伍、收集粪便,这样的工作开始对大学生们产生了吸引力,因为他们在其它领域能够接触到的有前途的机会不多。最近以来,大学生们甚至开始垂涎于诸如家政、奶妈这样的工作。

尽管专家们指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工资会逐渐上涨,但农民工以及蓝领工人的收入前景似乎更为可观。原因何在?中国此前考虑不周的人口政策导致劳动人口数量大爆炸似的增长,但那代人现在很多都已经退休了。

随着工人退休,中国的劳动人口规模将急剧萎缩。中国自2004年以来便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一大批工人又很快即将离岗退休。中国人口统计学家认为,这批工人的退休时间大约在2013年至2016年间。

农民工以及蓝领工人的工资上涨由此就变得不难理解,工人数量的急剧下滑,低端收入群体的工资就将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在过去10年,中国的大学生数量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根据供需法则,低端收入群体的工资将上涨,而大学生群体的收入将下滑。

部分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将向高端方向转向,低端制造业将流向越南以及孟加拉国等国家。诚然,外包贸易的转移将成为弥补劳动力短缺的途径,但效果有限。外资企业将撤出中国——他们将失去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大型供应商网络——但这只有在工人工资大规模上涨,而且没有上限的上涨的时候才会发生。近期,蓝领工人的工资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一)——重塑私营部门

作者: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商学院国际管理教授,《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一书作者。

人们总是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快速膨胀与大学毕业生惨淡的营生相联系,中国的大学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严重的说,甚至是误导性的。

1998年,中国大学共录取了约100万名大学生,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600万以上。事实证明,中国在1998年的招生规模是恰当的,而随后的扩招超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企业吸收了很多大学毕业生,但大多数“知识生产”由科研机构承担,而后者仅需要很少的员工。

中国大学教育的供需问题更多的取决于需求方,尽管国外分析师不断吹捧中国的发展,但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仍来源于手工劳动、低成本以及低利润的制造业。

尽管目前中国在以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进行知识生产,但绝大多数的知识生产仍由科研机构以及学术机构承担,而不是企业。知识生产是一个精英化的过程,它只需要极少数的工人。因此,中国无法吸纳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的另一条就业出路是政府机构,但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的官僚机构。鉴于政府目前的规模已如此庞大,它似乎很难再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事实上,数以百计,乃至数以千计的大学毕业生正在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

中国的企业部门也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巨大市场。尽管中国在科研上投入大笔资金,但大多数投资都流向政府赞助的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部分企业不得不同时应对金融、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秃顶”现象——他们拥有很多工人,但管理人员却很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中国企业事实上还只停留在工厂阶段,他们得到出口合同以及规格详单,然后便按照要求开始生产。这种企业根本无需自行展开营销及产品开发。

最后,服务业相当于中国经济的阿基里斯之踵。中国的服务业十分弱小,考虑到GDP增速,它的发展相比于印度、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十分缓慢。事实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使得中国更像中东地区的产油国,而不是一个正常的经济体。

中国企业部门管理方面的落后以及服务业规模狭小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这些私营企业仍不得不面对扭曲的金融监管体制。

相比于私营部门的落后,中国的大学生人数显得过多,除非中国展开大胆改革,否则这些大学生改变命运的机会有限。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二)——教育程度与工作机会的悖论

作者:章家敦,曾出版《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福布斯网站专栏作家。

在中国,一张大学文凭纸重要吗?如果你想到温州应聘挖粪工的话,它确实能派上用场。温州是中国浙江省的富饶之地,该市今年招募八名大学毕业生填补挖粪工的空缺,超过1100名大学生应聘这一岗位。由此看来,翘课去像农民工一样打工实在是一个明智的职业选择。

参军也是如此。很久以前,参军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一点吸引力也没有。但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在2009年,120,000名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这一数字是2008年的三倍,2006年的12倍。

参军入伍、收集粪便,这样的工作开始对大学生们产生了吸引力,因为他们在其它领域能够接触到的有前途的机会不多。最近以来,大学生们甚至开始垂涎于诸如家政、奶妈这样的工作。

尽管专家们指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工资会逐渐上涨,但农民工以及蓝领工人的收入前景似乎更为可观。原因何在?中国此前考虑不周的人口政策导致劳动人口数量大爆炸似的增长,但那代人现在很多都已经退休了。

随着工人退休,中国的劳动人口规模将急剧萎缩。中国自2004年以来便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一大批工人又很快即将离岗退休。中国人口统计学家认为,这批工人的退休时间大约在2013年至2016年间。

农民工以及蓝领工人的工资上涨由此就变得不难理解,工人数量的急剧下滑,低端收入群体的工资就将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在过去10年,中国的大学生数量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根据供需法则,低端收入群体的工资将上涨,而大学生群体的收入将下滑。

部分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将向高端方向转向,低端制造业将流向越南以及孟加拉国等国家。诚然,外包贸易的转移将成为弥补劳动力短缺的途径,但效果有限。外资企业将撤出中国——他们将失去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大型供应商网络——但这只有在工人工资大规模上涨,而且没有上限的上涨的时候才会发生。近期,蓝领工人的工资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今年8月,我和我妻子在深圳龙海富士康工厂外与两名小贩攀谈了起来,他们在街边补上一张毯子来摆放他们的商品。其中一人说:“这里面的工人很有钱。”而他们则很穷——他们指的是在街道上摆摊的另外两个人,他们这一星期没卖出多少东西。这两人一个是来自四川省石油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外一个以前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们说摆摊是他们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三——高分低能的悖论

作者:赵勇,密歇根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有《Catching Up or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一书。

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悖论。一方面,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份起码比农民工收入要高得多的体面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企业愿意开出更高的薪水,但是他们往往发现找不到合格的员工。

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面临着这一窘境。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对美国企业的调查,37%的受访企业表示挖掘人才是他们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经营难题。《麦肯锡季刊》的一份调查指出,44%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他们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最大障碍。

我对此的解释是:这是由应试教育环境造成的。

中国曾经创造了用于遴选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因为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才不论出身背景,都拥有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因此,通过科举制度,中国得以营造一个巨大的知识分子阶层。但这种制度逐渐变了味,因为它逐渐演化成一种死记硬背孔夫子经典的考试。

科举早已被废除,但它的影响现在以高考的形式仍然在荼毒着当今中国。一场考试就足以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深造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高考具有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因而它成为了整个教育交响曲的指挥棒。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领导乃至地方政府官员都致力于取得一个好成绩。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生们便被免除了其它任何负担,或者被剥夺了做其它事情的权利,以便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通常能够取得很高的成绩,但个人能力很弱。那些擅长升学考试的人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但当他们毕业时,他们发现老板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这就是为什么在麦肯锡的另一份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1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外企的工作。

中国的教育者们深刻意识到了高考制度的弊端,他们已经在淡化考试的重要性上作出尝试。但寻找另一种能够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指标需要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四)——大学体系的等级化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三——高分低能的悖论

作者:赵勇,密歇根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有《Catching Up or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一书。

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悖论。一方面,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份起码比农民工收入要高得多的体面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企业愿意开出更高的薪水,但是他们往往发现找不到合格的员工。

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面临着这一窘境。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对美国企业的调查,37%的受访企业表示挖掘人才是他们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经营难题。《麦肯锡季刊》的一份调查指出,44%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他们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最大障碍。

我对此的解释是:这是由应试教育环境造成的。

中国曾经创造了用于遴选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因为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才不论出身背景,都拥有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因此,通过科举制度,中国得以营造一个巨大的知识分子阶层。但这种制度逐渐变了味,因为它逐渐演化成一种死记硬背孔夫子经典的考试。

科举早已被废除,但它的影响现在以高考的形式仍然在荼毒着当今中国。一场考试就足以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深造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高考具有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因而它成为了整个教育交响曲的指挥棒。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领导乃至地方政府官员都致力于取得一个好成绩。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生们便被免除了其它任何负担,或者被剥夺了做其它事情的权利,以便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通常能够取得很高的成绩,但个人能力很弱。那些擅长升学考试的人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但当他们毕业时,他们发现老板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这就是为什么在麦肯锡的另一份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1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外企的工作。

中国的教育者们深刻意识到了高考制度的弊端,他们已经在淡化考试的重要性上作出尝试。但寻找另一种能够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指标需要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四)——大学体系的等级化

作者:Qiang Zha,多伦多约克大学助理教授,与他人合著有《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Move to MassHigher Education》。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却越来越低。很多大学毕业生为教育与培训倾注了大量心血,但他们却没能换来回报。原因何在?难道中国不需要知识工作者吗?

在过去1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长了七倍多,现在它每年能够输出近600万的大学毕业生。难道这些学生不应受益于他们所取得的教育证书,避免被视为仅有白菜价的命运吗?

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失序。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膨胀,中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阶层化现象,它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体系,仅有少数精英大学(总计约100所)矗立在这个等级体制的顶端,它们能够避开大学扩招的影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95%左右)地方院校不得不吞下增长的招生规模。

重点大学能够能够享受国家赞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社会资源,而地方院校则只能更多的寻求市场力量,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招收更多的学生才能保证他们的收入。

二者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众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退化,特别是那些新创办的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它们普遍面临着教职员工短缺的窘境。

更糟糕的是,很多大学喜欢开设“软”专业,例如会计、商务/公共管理、国际商务以及外语,这些热门课程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因而成为高校扩招的有效的途径。尽管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受到就业市场的亲睐,但学生规模的激增导致市场供需出现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就业市场的分工化现象油然而生。重点大学以及那些“硬”专业的毕业生(例如科学技术类)在更强调知识及技能的一级就业市场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地方院校以及那些“软”专业的毕业生更可能被推向具有低工资高强度劳动特点的二级就业市场。

尽管如此,日趋成熟的中国经济将孕育出更多的机会,那些持有大学文凭的人,不管他们的专业如何,都将能从中受益。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将呈增长趋势。

作者:Qiang Zha,多伦多约克大学助理教授,与他人合著有《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Move to MassHigher Education》。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却越来越低。很多大学毕业生为教育与培训倾注了大量心血,但他们却没能换来回报。原因何在?难道中国不需要知识工作者吗?

在过去1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长了七倍多,现在它每年能够输出近600万的大学毕业生。难道这些学生不应受益于他们所取得的教育证书,避免被视为仅有白菜价的命运吗?

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失序。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膨胀,中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阶层化现象,它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体系,仅有少数精英大学(总计约100所)矗立在这个等级体制的顶端,它们能够避开大学扩招的影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95%左右)地方院校不得不吞下增长的招生规模。

重点大学能够能够享受国家赞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社会资源,而地方院校则只能更多的寻求市场力量,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招收更多的学生才能保证他们的收入。

二者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众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退化,特别是那些新创办的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它们普遍面临着教职员工短缺的窘境。

更糟糕的是,很多大学喜欢开设“软”专业,例如会计、商务/公共管理、国际商务以及外语,这些热门课程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因而成为高校扩招的有效的途径。尽管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受到就业市场的亲睐,但学生规模的激增导致市场供需出现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就业市场的分工化现象油然而生。重点大学以及那些“硬”专业的毕业生(例如科学技术类)在更强调知识及技能的一级就业市场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地方院校以及那些“软”专业的毕业生更可能被推向具有低工资高强度劳动特点的二级就业市场。

尽管如此,日趋成熟的中国经济将孕育出更多的机会,那些持有大学文凭的人,不管他们的专业如何,都将能从中受益。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将呈增长趋势。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五)——当校长开上宝马车

当校长开上宝马车

作者:DavidStraub,现居中国杭州

我待在中国的十年时间内有七年担任英语及历史教师,因而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有着切身的感官。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问题:

1、中美最大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他们对大学教育价值的不同认知。在中国,大学以及高考成绩成为很多学生们的最高追求。家长以及学生们更看重大学所带来的光环,而教育质量往往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2、很多民办学校沦为文凭工厂。如果你知道不管你的学业表现如何,你都可以拿到大学文凭,那么你就没有理由再去学习了。而学校的老师及管理层也不愿在改善专业教学上下力气,因为他们知道家长以及学生们只要拿大文凭就行了,无所谓教学质量。

当校长开上宝马车

作者:DavidStraub,现居中国杭州 我待在中国的十年时间内有七年担任英语及历史教师,因而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有着切身的感官。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问题:

1、中美最大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他们对大学教育价值的不同认知。在中国,大学以及高考成绩成为很多学生们的最高追求。家长以及学生们更看重大学所带来的光环,而教育质量往往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2、很多民办学校沦为文凭工厂。如果你知道不管你的学业表现如何,你都可以拿到大学文凭,那么你就没有理由再去学习了。而学校的老师及管理层也不愿在改善专业教学上下力气,因为他们知道家长以及学生们只要拿大文凭就行了,无所谓教学质量。

3、中国的高中以及大学存在着一些西方社会无法容忍的经济问题。我曾听说有家长为了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而贿赂教职人员。大学的资金通常被用于美化校园环境以及领导人员旅游,而不是提高教师工资。而且,一些学校高层领导都开着豪车,而我们都知道,他们的工资负担不起这样的奢华。

中西方学生对比

作者:J,现居北京

在我对中西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观察中发现,中国毕业生大多能够保证在一天8小时内辛勤工作,但你必须指导他们,给他们作出很多安排。而西方的毕业生,尽管他们中的75%完全就是废物,因为他们不遵守纪律,缺乏基础知识。但余下的25%可都是纯金般的人才。他们在工作上富有创意,乐意展现出最好的一面,而且很快能够适应新任务及挑战。

我想指出的是,西方教育体系存在的部分缺点,即优秀的人才能够从中脱颖而出,而余下的平庸之辈则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存在于这个教育体系中,并且对他们的能力天真的自信。

大学的官僚化与作弊现象

作者:Sinoman,现居中国深圳

在中国,教师属于政府职员,他们享受着与护士、警察以及邮差一样的薪水。因此,除了少数真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外,其余95%的教育工作者不过是在“打酱油”,他们对教师这份工作并没有多少兴趣。

教学课程受控于官僚思想,并且缺乏奉献精神。入学考试制度对穷学生存在着天然的不公,古老的记忆教学法造就了超强的记忆能力,但也滋生出作弊的风气。无需思考,背下来就对了。人们可以随便砸街边的某个角落买到一张假文凭,而大多数人在他们的简历上隐瞒了真实学历,这进一步削弱了文凭的价值。招聘公司要的是一张文凭纸,而不是学历。中国的人力资源专业素质根本不值一提,面试官的面试技巧同样可笑。而且有时吹嘘拍马比个人能力更有用处,那么你就不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文凭越来越不值钱了。

第二篇:《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

《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一)——重塑私营部门

作者: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商学院国际管理教授,《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一书作者。

人们总是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快速膨胀与大学毕业生惨淡的营生相联系,中国的大学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严重的说,甚至是误导性的。

1998年,中国大学共录取了约100万名大学生,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600万以上。事实证明,中国在1998年的招生规模是恰当的,而随后的扩招超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企业吸收了很多大学毕业生,但大多数“知识生产”由科研机构承担,而后者仅需要很少的员工。

中国大学教育的供需问题更多的取决于需求方,尽管国外分析师不断吹捧中国的发展,但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仍来源于手工劳动、低成本以及低利润的制造业。

尽管目前中国在以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进行知识生产,但绝大多数的知识生产仍由科研机构以及学术机构承担,而不是企业。知识生产是一个精英化的过程,它只需要极少数的工人。因此,中国无法吸纳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的另一条就业出路是政府机构,但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的官僚机构。鉴于政府目前的规模已如此庞大,它似乎很难再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事实上,数以百计,乃至数以千计的大学毕业生正在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

中国的企业部门也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巨大市场。尽管中国在科研上投入大笔资金,但大多数投资都流向政府赞助的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部分企业不得不同时应对金融、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秃顶”现象——他们拥有很多工人,但管理人员却很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中国企业事实上还只停留在工厂阶段,他们得到出口合同以及规格详单,然后便按照要求开始生产。这种企业根本无需自行展开营销及产品开发。最后,服务业相当于中国经济的阿基里斯之踵。中国的服务业十分弱小,考虑到GDP增速,它的发展相比于印度、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十分缓慢。事实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使得中国更像中东地区的产油国,而不是一个正常的经济体。

中国企业部门管理方面的落后以及服务业规模狭小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这些私营企业仍不得不面对扭曲的金融监管体制。

相比于私营部门的落后,中国的大学生人数显得过多,除非中国展开大胆改革,否则这些大学生改变命运的机会有限。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二)——教育程度与工作机会的悖论 作者:章家敦,曾出版《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福布斯网站专栏作家。在中国,一张大学文凭纸重要吗?如果你想到温州应聘挖粪工的话,它确实能派上用场。温州是中国浙江省的富饶之地,该市今年招募八名大学毕业生填补挖粪工的空缺,超过1100名大学生应聘这一岗位。由此看来,翘课去像农民工一样打工实在是一个明智的职业选择。

参军也是如此。很久以前,参军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一点吸引力也没有。但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在2009年,120,000名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这一数字是2008年的三倍,2006年的12倍。

参军入伍、收集粪便,这样的工作开始对大学生们产生了吸引力,因为他们在其它领域能够接触到的有前途的机会不多。最近以来,大学生们甚至开始垂涎于诸如家政、奶妈这样的工作。

尽管专家们指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工资会逐渐上涨,但农民工以及蓝领工人的收入前景似乎更为可观。原因何在?中国此前考虑不周的人口政策导致劳动人口数量大爆炸似的增长,但那代人现在很多都已经退休了。

随着工人退休,中国的劳动人口规模将急剧萎缩。中国自2004年以来便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一大批工人又很快即将离岗退休。中国人口统计学家认为,这批工人的退休时间大约在2013年至2016年间。

农民工以及蓝领工人的工资上涨由此就变得不难理解,工人数量的急剧下滑,低端收入群体的工资就将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在过去10年,中国的大学生数量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根据供需法则,低端收入群体的工资将上涨,而大学生群体的收入将下滑。部 分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将向高端方向转向,低端制造业将流向越南以及孟加拉国等国家。诚然,外包贸易的转移将成为弥补劳动力短缺的途径,但效果有 限。外资企业将撤出中国——他们将失去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大型供应商网络——但这只有在工人工资大规模上涨,而且没有上限的上涨的时候才会发生。近期,蓝领工人的工资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今年8月,我和我妻子在深圳龙海富 士康工厂外与两名小贩攀谈了起来,他们在街边补上一张毯子来摆放他们的商品。其中一人说:“这里面的工人很有钱。”而他们则很穷——他们指的是在街道上摆 摊的另外两个人,他们这一星期没卖出多少东西。这两人一个是来自四川省石油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外一个以前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们说摆摊是他们找到的最 好的工作了。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三——高分低能的悖论

作者:赵勇,密歇根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有《Catching Up or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一书。

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悖论。一方面,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份起码比农民工收入要高得多的体面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企业愿意开出更高的薪水,但是他们往往发现找不到合格的员工。

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面临着这一窘境。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对美国企业的调查,37%的受访企业表示挖掘人才是他们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经营难题。《麦肯锡季刊》的一份调查指出,44%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他们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最大障碍。我对此的解释是:这是由应试教育环境造成的。

中国曾经创造了用于遴选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因为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才不论出身背景,都拥有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因此,通过科举制度,中国得以营造一个巨大的知识分子阶层。但这种制度逐渐变了味,因为它逐渐演化成一种死记硬背孔夫子经典的考试。

科 举早已被废除,但它的影响现在以高考的形式仍然在荼毒着当今中国。一场考试就足以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深造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高考具有一考定终身的影 响,因而它成为了整个教育交响曲的指挥棒。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领导乃至地方政府官员都致力于取得一个好成绩。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生们便被免除了其它 任何负担,或者被剥夺了做其它事情的权利,以便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通常能够取得很高的成绩,但个人能力很弱。那些擅长升学考试的人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但当他们毕业时,他们发现老板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这就是为什么在麦肯锡的另一份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1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外企的工作。

中国的教育者们深刻意识到了高考制度的弊端,他们已经在淡化考试的重要性上作出尝试。但寻找另一种能够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指标需要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四)——大学体系的等级化

作者:Qiang Zha,多伦多约克大学助理教授,与他人合著有《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Move to MassHigher Education》。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却越来越低。很多大学毕业生为教育与培训倾注了大量心血,但他们却没能换来回报。原因何在?难道中国不需要知识工作者吗?

在过去1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长了七倍多,现在它每年能够输出近600万的大学毕业生。难道这些学生不应受益于他们所取得的教育证书,避免被视为仅有白菜价的命运吗?

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失序。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膨胀,中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阶层化现象,它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体系,仅有少数精英大学(总计约100所)矗立在这个等级体制的顶端,它们能够避开大学扩招的影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95%左右)地方院校不得不吞下增长的招生规模。重点大学能够能够享受国家赞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社会资源,而地方院校则只能更多的寻求市场力量,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招收更多的学生才能保证他们的收入。

二者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众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退化,特别是那些新创办的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它们普遍面临着教职员工短缺的窘境。更糟糕的是,很多大学喜欢开设“软”专业,例如会计、商务/公共管理、国际商务以及外语,这些热门课程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因而成为高校扩招的有效的途径。尽管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受到就业市场的亲睐,但学生规模的激增导致市场供需出现失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就业市场的分工化现象油然而生。重点大学以及那些“硬”专业的毕业生(例如科学技术类)在更强调知识及技能的一级就业市场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地方院校以及那些“软”专业的毕业生更可能被推向具有低工资高强度劳动特点的二级就业市场。

尽管如此,日趋成熟的中国经济将孕育出更多的机会,那些持有大学文凭的人,不管他们的专业如何,都将能从中受益。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将呈增长趋势。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五)——当校长开上宝马车

当校长开上宝马车

作者:DavidStraub,现居中国杭州

我待在中国的十年时间内有七年担任英语及历史教师,因而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有着切身的感官。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问题:

1、中美最大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他们对大学教育价值的不同认知。在中国,大学以及高考成绩成为很多学生们的最高追求。家长以及学生们更看重大学所带来的光环,而教育质量往往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2、很多民办学校沦为文凭工厂。如果你知道不管你的学业表现如何,你都可以拿到大学文凭,那么你就没有理由再去学习了。而学校的老师及管理层也不愿在改善专业教学上下力气,因为他们知道家长以及学生们只要拿大文凭就行了,无所谓教学质量。

3、中国的高中以及大学存在着一些西方社会无法容忍的经济问题。我曾听说有家长为了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而贿赂教职人员。大学的资金通常被用于美化校园环境以及领导人员旅游,而不是提高教师工资。而且,一些学校高层领导都开着豪车,而我们都知道,他们的工资负担不起这样的奢华。

中西方学生对比 作者:J,现居北京

在我对中西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观察中发现,中国毕业生大多能够保证在一天8小时内辛勤工作,但你必须指导他们,给他们作出很多安排。而西方的毕业生,尽管他们中的75%完全就是废物,因为他们不遵守纪律,缺乏基础知识。但余下的25%可都是纯金般的人才。他们在工作上富有创意,乐意展现出最好的一面,而且很快能够适应新任务及挑战。我想指出的是,西方教育体系存在的部分缺点,即优秀的人才能够从中脱颖而出,而余下的平庸之辈则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存在于这个教育体系中,并且对他们的能力天真的自信。大学的官僚化与作弊现象 作者:Sinoman,现居中国深圳

在中国,教师属于政府职员,他们享受着与护士、警察以及邮差一样的薪水。因此,除了少数真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外,其余95%的教育工作者不过是在“打酱油”,他们对教师这份工作并没有多少兴趣。

教学课程受控于官僚思想,并且缺乏奉献精神。入学考试制度对穷学生存在着天然的不公,古老的记忆教学法造就了超强的记忆能力,但也滋生出作弊的风气。无需思考,背下来就对了。

人 们可以随便砸街边的某个角落买到一张假文凭,而大多数人在他们的简历上隐瞒了真实学历,这进一步削弱了文凭的价值。招聘公司要的是一张文凭纸,而不是学 历。中国的人力资源专业素质根本不值一提,面试官的面试技巧同样可笑。而且有时吹嘘拍马比个人能力更有用处,那么你就不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文凭越来越不 值钱了。

第三篇: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写写帮推荐)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一)——重塑私营部门

作者: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商学院国际管理教授,《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一书作者。

人们总是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快速膨胀与大学毕业生惨淡的营生相联系,中国的大学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严重的说,甚至是误导性的。

1998年,中国大学共录取了约100万名大学生,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600万以上。事实证明,中国在1998年的招生规模是恰当的,而随后的扩招超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企业吸收了很多大学毕业生,但大多数“知识生产”由科研机构承担,而后者仅需要很少的员工。

中国大学教育的供需问题更多的取决于需求方,尽管国外分析师不断吹捧中国的发展,但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仍来源于手工劳动、低成本以及低利润的制造业。

尽管目前中国在以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进行知识生产,但绝大多数的知识生产仍由科研机构以及学术机构承担,而不是企业。知识生产是一个精英化的过程,它只需要极少数的工人。因此,中国无法吸纳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的另一条就业出路是政府机构,但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官僚机构。鉴于政府目前的规模已如此庞大,它似乎很难再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事实上,数以百计,乃至数以千计的大学毕业生正在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

中国的企业部门也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巨大市场。尽管中国在科研上投入大笔资金,但大多数投资都流向政府赞助的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部分企业不得不同时应对金融、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秃顶”现象——他们拥有很多工人,但管理人员却很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中国企业事实上还只停留在工厂阶段,他们得到出口合同以及规格详单,然后便按照要求开始生产。这种企业根本无需自行展开营销及产品开发。

最后,服务业相当于中国经济的阿基里斯之踵。中国的服务业十分弱小,考虑到GDP增速,它的发展相比于印度、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十分缓慢。事实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使得中国更像中东地区的产油国,而不是一个正常的经济体。中国企业部门管理方面的落后以及服务业规模狭小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这些私营企业仍不得不面对扭曲的金融监管体制。

相比于私营部门的落后,中国的大学生人数显得过多,除非中国展开大胆改革,否则这些大学生改变命运的机会有限。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二)——教育程度与工作机会的悖论

作者:章家敦,曾出版《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福布斯网站专栏作家。

在中国,一张大学文凭纸重要吗?如果你想到温州应聘挖粪工的话,它确实能派上用场。温州是中国浙江省的富饶之地,该市今年招募八名大学毕业生填补挖粪工的空缺,超过1100名大学生应聘这一岗位。由此看来,翘课去像农民工一样打工实在是一个明智的职业选择。

参军也是如此。很久以前,参军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一点吸引力也没有。但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在2009年,120,000名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这一数字是2008年的三倍,2006年的12倍。

参军入伍、收集粪便,这样的工作开始对大学生们产生了吸引力,因为他们在其它领域能够接触到的有前途的机会不多。最近以来,大学生们甚至开始垂涎于诸如家政、奶妈这样的工作。

尽管专家们指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工资会逐渐上涨,但农民工以及蓝领工人的收入前景似乎更为可观。原因何在?中国此前考虑不周的人口政策导致劳动人口数量大爆炸似的增长,但那代人现在很多都已经退休了。

随着工人退休,中国的劳动人口规模将急剧萎缩。中国自2004年以来便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一大批工人又很快即将离岗退休。中国人口统计学家认为,这批工人的退休时间大约在2013年至2016年间。

农民工以及蓝领工人的工资上涨由此就变得不难理解,工人数量的急剧下滑,低端收入群体的工资就将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在过去10年,中国的大学生数量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根据供需法则,低端收入群体的工资将上涨,而大学生群体的收入将下滑。

部分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将向高端方向转向,低端制造业将流向越南以及孟加拉国等国家。诚然,外包贸易的转移将成为弥补劳动力短缺的途径,但效果有 限。外资企业将撤出中国——他们将失去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大型供应商网络——但这只有在工人工资大规模上涨,而且没有上限的上涨的时候才会发生。近期,蓝领工人的工资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今年8月,我和我妻子在深圳龙海富士康工厂外与两名小贩攀谈了起来,他们在街边补上一张毯子来摆放他们的商品。其中一人说:“这里面的工人很有钱。”而他们则很穷——他们指的是在街道上摆 摊的另外两个人,他们这一星期没卖出多少东西。这两人一个是来自四川省石油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外一个以前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们说摆摊是他们找到的最 好的工作了。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三——高分低能的悖论

作者:赵勇,密歇根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有《Catching Up or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一书。

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悖论。一方面,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份起码比农民工收入要高得多的体面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企业愿意开出更高的薪水,但是他们往往发现找不到合格的员工。

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面临着这一窘境。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对美国企业的调查,37%的受访企业表示挖掘人才是他们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经营难题。《麦肯锡季刊》的一份调查指出,44%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他们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最大障碍。

我对此的解释是:这是由应试教育环境造成的。

中国曾经创造了用于遴选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因为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才不论出身背景,都拥有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因此,通过科举制度,中国得以营造一个巨大的知识分子阶层。但这种制度逐渐变了味,因为它逐渐演化成一种死记硬背孔夫子经典的考试。

科举早已被废除,但它的影响现在以高考的形式仍然在荼毒着当今中国。一场考试就足以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深造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高考具有一考定终身的影 响,因而它成为了整个教育交响曲的指挥棒。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领导乃至地方政府官员都致力于取得一个好成绩。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生们便被免除了其它 任何负担,或者被剥夺了做其它事情的权利,以便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通常能够取得很高的成绩,但个人能力很弱。那些擅长升学考试的人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但当他们毕业时,他们发现老板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这就是为什么在麦肯锡的另一份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1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外企的工作。

中国的教育者们深刻意识到了高考制度的弊端,他们已经在淡化考试的重要性上作出尝试。但寻找另一种能够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指标需要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四)——大学体系的等级化

作者:Qiang Zha,多伦多约克大学助理教授,与他人合著有《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Move to MassHigher Education》。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却越来越低。很多大学毕业生为教育与培训倾注了大量心血,但他们却没能换来回报。原因何在?难道中国不需要知识工作者吗?

在过去1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长了七倍多,现在它每年能够输出近600万的大学毕业生。难道这些学生不应受益于他们所取得的教育证书,避免被视为仅有白菜价的命运吗?

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失序。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膨胀,中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阶层化现象,它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体系,仅有少数精英大学(总计约100所)矗立在这个等级体制的顶端,它们能够避开大学扩招的影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95%左右)地方院校不得不吞下增长的招生规模。

重点大学能够能够享受国家赞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社会资源,而地方院校则只能更多的寻求市场力量,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招收更多的学生才能保证他们的收入。

二者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众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退化,特别是那些新创办的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它们普遍面临着教职员工短缺的窘境。更糟糕的是,很多大学喜欢开设“软”专业,例如会计、商务/公共管理、国际商务以及外语,这些热门课程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因而成为高校扩招的有效的途径。尽管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受到就业市场的亲睐,但学生规模的激增导致市场供需出现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就业市场的分工化现象油然而生。重点大学以及那些“硬”专业的毕业生(例如科学技术类)在更强调知识及技能的一级就业市场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地方院校以及那些“软”专业的毕业生更可能被推向具有低工资高强度劳动特点的二级就业市场。

尽管如此,日趋成熟的中国经济将孕育出更多的机会,那些持有大学文凭的人,不管他们的专业如何,都将能从中受益。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将呈增长趋势。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五)——当校长开上宝马车

作者:DavidStraub,现居中国杭州

我待在中国的十年时间内有七年担任英语及历史教师,因而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有着切身的感官。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问题:

1、中美最大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他们对大学教育价值的不同认知。在中国,大学以及高考成绩成为很多学生们的最高追求。家长以及学生们更看重大学所带来的光环,而教育质量往往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2、很多民办学校沦为文凭工厂。如果你知道不管你的学业表现如何,你都可以拿到大学文凭,那么你就没有理由再去学习了。而学校的老师及管理层也不愿在改善专业教学上下力气,因为他们知道家长以及学生们只要拿大文凭就行了,无所谓教学质量。

3、中国的高中以及大学存在着一些西方社会无法容忍的经济问题。我曾听说有家长为了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而贿赂教职人员。大学的资金通常被用于美化校园环境以及领导人员旅游,而不是提高教师工资。而且,一些学校高层领导都开着豪车,而我们都知道,他们的工资负担不起这样的奢华。中西方学生对比

作者:J,现居北京

在我对中西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观察中发现,中国毕业生大多能够保证在一天8小时内辛勤工作,但你必须指导他们,给他们作出很多安排。而西方的毕业生,尽管他们中的75%完全就是废物,因为他们不遵守纪律,缺乏基础知识。但余下的25%可都是纯金般的人才。他们在工作上富有创意,乐意展现出最好的一面,而且很快能够适应新任务及挑战。

我想指出的是,西方教育体系存在的部分缺点,即优秀的人才能够从中脱颖而出,而余下的平庸之辈则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存在于这个教育体系中,并且对他们的能力天真的自信。

大学的官僚化与作弊现象

作者:Sinoman,现居中国深圳

在中国,教师属于政府职员,他们享受着与护士、警察以及邮差一样的薪水。因此,除了少数真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外,其余95%的教育工作者不过是在“打酱油”,他们对教师这份工作并没有多少兴趣。教学课程受控于官僚思想,并且缺乏奉献精神。入学考试制度对穷学生存在着天然的不公,古老的记忆教学法造就了超强的记忆能力,但也滋生出作弊的风气。无需思考,背下来就对了。

人 们可以随便砸街边的某个角落买到一张假文凭,而大多数人在他们的简历上隐瞒了真实学历,这进一步削弱了文凭的价值。招聘公司要的是一张文凭纸,而不是学历。中国的人力资源专业素质根本不值一提,面试官的面试技巧同样可笑。而且有时吹嘘拍马比个人能力更有用处,那么你就不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文凭越来越不值钱了。

第四篇: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随感)

前言:犹记得自己从部队复员回校复学后的感受,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人进进出出,老师只在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将书本中的专业知识一一讲述在教室的空气中。

部队作为一个有严明纪律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按章办事、依纪律行事的行为准则不会变。貌似,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约束。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做一件不一定对的事情的时候,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会去思考,他是否可行……

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抱着激发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原则在进行零管制状态的教育模式!对于我们这样的大专院校,课堂纪律性无从谈起,这与老师的约束及学生的主观意识都息息相关。

一个巧合的机会,我有幸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在这里我自主走近浙师大的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室内听了两节课,是会计专业关于债务重组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课程。这样课程的枯燥程度也是可想而知,在听课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教学流畅,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交流有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学生随意走动,进出,部分同学没认真听课也是安安静静在作着自己的某些思考。

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决定大学教育好坏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专科类院校中,学生大部分在中学的时候没有十分的努力和很好的成绩,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他人尊重的意识相比较而言较弱。在摆脱中学那种死板的教育、严格的要求的教育制度下,来到大学这片新的天地后,面对自由的课堂纪律,他们大部分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影响身边的同学,教育的方向性并没有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上面,而是体现在个人思想的放纵中,行为的解放中。这样一个群体在没有环境的约束下,他们年轻、好动、思想活跃,真正的自主性在学习上占用的比重太少太少。

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对人的施教要因材而异!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也是如此,中国大学生群体庞大,个体素质相差甚大,学校层次分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机制可能更加倾向性的适合重点名牌大学类院校,而对于扩招多余出来的一半左右的学生都是需要学校给予一个有松有紧的环境的。他们更需要在大学的教育中,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大学对于他们成长的意义也更加重大。说到这里,在大专院校里,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约束的把握就变的更为重要。

第五篇: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报告人: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院系专业:________ 报告日期:________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报告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进入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为这里是梦想实现的地方,但是随着大学的不断涌现,许多学生都可以进入到大学进入深造。但这深造靠的是老师教什么,靠的是学生学什么。

中国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很好的与社会接轨、资源条件差。但是在这里我要提到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曾经在《师说》力有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交配时不仅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应该还有育德的任务。德,是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的教育,也应该在大学实行。但是实行的并不怎么好。

走进大学时是一种兴奋的心情,希望能有所作为,但是听到的接受到的,做到的却完全不一样,认得梦想也随着放纵而远去。知识也是似懂非懂的存在这,找到的只有两个字“懒惰”。

就这样上课也等于白上。老师上课第一天就说:上我的课,可以不来。来了可以睡觉但是请不要打呼噜。这句话无疑是给了我们逃课的心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师无论是从逃课,还是个人恋爱都说的笑语盈盈。但是背后呢?却慢慢地在影响这我们个人的理想、个人的行为习惯。若是控制力好的就可以坚定不易的,在艰难中前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却不能。这需要老师帮大家见底哦那个不移地学好知识才可以有资本作想做的事。课余时间很多,但是可与的绝大部分都浪费在玩上了,而绝不是学习之上。这种风气的盛行在大学就这样慢慢传染这每一个学生,老师的课堂关系这学生今后对大学生的安排。

无论怎样,大学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时刻。无论怎样,也不会让老师承担起像高中,初中一样的责任。但是老师的言行举止也是再教育着我们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平常最引起我们注意力的是作业。作业虽然也留但是由于老师的没时间改也造成了作业可写、可不写。连谁写了没有都是稀里糊涂的。多少学生就是缺少了这种约束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学生不再为作业而累,这当然是有利于我们有大量时间去多了解我们需要的知识,但是我们绝大部分这样做了么?

图书管也由原先的常去到了半年也不去一次的地步。这就是学生的变化。学生由没逃课到逃课,由写作业到抄作业再到抄也不抄了,不交了,自习也不去了,图书馆也懒得进了。勉强学点大学的饺子就这样慢慢的转变为另一个人了。老师交给我们的难道就是这些么?还是我们在后退呢?这种风气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它也将这样一届一届的传下去么?

中国大学的教育就这样延续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学失去了那种梦想,变得越来越普遍。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茫然着、失业着。

作者:闫贺祥

下载《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大全五篇)

    当前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 作者:杨曾宪 2003年由北大改革方案引发的论争迄今未息。争论是好事,说明大家关心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命运,因为毕竟高等教育也是社会公器。所以,笔者尽......

    中国大学社会工作教育排名新鲜出炉

    中国大学社会工作教育排名新鲜出炉 本帖最后由 自导自演 于 2011-9-30 21:03 编辑030302 社会工作 (162)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

    中国的大学教育缺少理想

    中国的大学教育缺少理想大众对于中国的教育有着很多的批评,其中有一个批评的声音,就是说我们大学到底是为什么而存在?大学是不是仅仅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大......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蔡达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也有现实的处境,所以,大学教育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作用,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改革开放是我国新......

    看纽约时报,如何评价中国的“一带一路”[样例5]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看纽约时报,如何评价中国的“一带一路”? 本文由兆龙移民整理 【编者按】 本文系环球时报关注中国版文章,5月14日刊登于美国《纽约时报》。 报道标......

    八荣八耻核心价值教育

    小水子学校 “学习八荣八耻 做当代优秀小学生”主题教育 进行第一项:升国旗 奏国歌(全体队员敬礼,其他人行注目礼——礼毕) 进行第二项:由大队辅导员魏老师宣读倡议书 进行第......

    《教育的价值》读后感

    给孩子种下一颗乐观的在种子此书从人类社会问题的根源出发,探寻教育的价值和教师工作的意义。虽然像骨头一样难啃,细细琢磨也很是有味道的。“如果认为每个人都了解一切,或是有......

    民俗节日教育价值

    试析幼儿园节日民俗教育选择的思路作者:陈雯雯来源: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幼儿园上传时间:2013-06-25节日民俗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和深厚的文化色彩。闽南的节日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