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5:0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

第一篇:当前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

当前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 作者:杨曾宪

2003年由北大改革方案引发的论争迄今未息。争论是好事,说明大家关心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命运,因为毕竟高等教育也是社会公器。所以,笔者尽管身处大学体制外,也曾发过两篇短文[i],或表支持,或提建议,算是插话吧。最近,读过阎光才先生大作《对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0期),我感到对这场争论本身也该进行反思了。如果我们只关注“应怎样建立”和“建立怎样”的大学人事制度,很可能忽略了对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迷向、结构错位等深层问题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北大的示范效应很可能是负面的。这便是笔者不揣简陋,凭个人观察与经验做此发言[ii]动机所在。所持观点,如有不当处,盼方家教正。

需预先说明的是,我是赞成北大改革路径及策略的。中国大学是计划经济产物,目前面临的问题,诸多属共性体制之弊,譬如行政化管理、社会化内容等等。对这些弊端改造无疑是正确的。一个行政化大学里,教授以争当处长为荣,一个社会化大学里,校长们忙于应酬八方神仙,这都谈不上教学本位的。这些问题有目共睹,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立

马改变的。抽象地呼唤公平、主张正义,看起来很有道理,也很合理,但道路难寻的道理,难免是空论,合理性被无边强调,必是非理性。因为能承诺实行这一点的,只有上帝。激进的改革主张,往往会葬送改革。世上没有抽象绝对的“好”;渐进式改革,就是追求相对的“好”。中国的改革一直是这样实践的。借用有学者用过的“鸡”做喻体:这以前被改革的都是些不会叫的菜鸡,现在触动的却是专司打鸣的报晓鸡,这不公就被放大了,就满世界都知道了。但北大不应因此便改变这一策略,个中道理,我曾在短文中阐述了,此处不缀。

但问题在于,北大就是北大,她并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部;北大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追随北大的改革目标及路径,中国的大学改革很可能南辕北辙,越来越背离其价值本位。因此,本文所论,与北大本身倒是关系不大的。

一、现代大学的双重价值构成

我想,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评价现代大学[iii]的价值尺度是什么?这问题看似有些多余。大学,首要任务当然是培养大学生了。尽管对于研究型

大学来说,它还承担科研任务——西方国家,在没有或少有国家科学院、国家社科院情况下,科研任务主要由大学承担——但这也并不改变其教育属性。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都是一流的,不仅拥有“诺贝尔”,更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这些自然都是常识。北大此次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尽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这目标也没错。问题是,所谓“世界一流”没有统一尺度,而教育质量的标准更难确定,因此,许多先生所论及的“世界一流”,全都体现在科研上。尽管文章的观点可能对立,大家讨论的却都是“学术体制”、“学术自由”、“学术评价尺度”等等。既然“国际一流”大学要有被国际同行认同的科研成果,那么,那些没什么科研成果的应用型大学,便永远只能屈居国内“

二、三流”了。这样一来,作为大学首要任务的教学问题,反倒没人提起了,既往已经偏颇的现代大学评价尺度便愈加偏执一端了。

这里特别强调“现代大学”,是因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大学”依然是传统的象牙塔概念: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高级人才的地方,是学者、科学家的摇篮。无论中外,大学生都曾与“精神贵族”、“天之骄子”划等号,这说明他们不是普通人,更不是普通劳动者。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这样的概念早过时了。现代高等教育的首位任务,一面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分工精细的工作岗

位培养有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一面是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求职谋生的实践本领。因此,现代大学的工具价值日益突出,人文价值相对弱化;前者已构成现代大学的价值重心。特别是在中国,强调大学的工具价值尤为重要。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而目前,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不到15%,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准(17%)。如果将来达到30%,每年毕业生将达到600万人。显然,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是要做普通劳动者的,其素质的高下,将直接关系中国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因此,对绝大多数中国大学而言,它的首要任务不是去追赶“世界一流”,而是要把这几百万人培养打造成高素质的劳动者。中国大学,应在特别强调工具价值前提下实现其人文价值,而不是相反。

所谓“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iv],是我对大学研究型和应用型学科的价值属性归类。前者,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文学科的学问传习等等,目前大学中传统文理科,大多属此类;后者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人文知识的传播教育,目前大学基础性、应用性学科包括工、商、农、医科及修养性本科教学任务,皆属此类。从文化价值角度讲,前者属于对人类文化的传承、研究和创造,是故称为“人文价值”;后者属于对人类文化的应用、推广和实践,是故称为“工具价值”。这里的“人文”,不是传统的狭义概念,而取其体现人类文化创造性本质的价值含义。“人文文化”,本身不能直接满足人类生存的功利需求,却是人类“类本质”的体现,它是能创造“工具文化”的文化,能间接满足人类功利性需求。任何轻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当然是错误的。这里的“工具”,也不是一个贬义概念。人是目的,也是工具;能创造丰富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个体,同样实现了人生价值。比起空头理论家、泡沫学者来,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任何轻视应用型技能的倾向,更是错误的。

在这两种价值中,传统大学是畸重科研人文价值、轻蔑应用工具价值的。现代大学,却应是工具价值为“本”,人文价值为“末”。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要服从、服务于市场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一所大学办得好坏,最终应由市场、由大学生就业率,特别是对口专业就业率裁定。说白了,现代大学首先是人才加工厂,它的产品要满足社会需求才行。那种认为文理综合大学地位高出应用型学院的观点是极为错误和有害的,因为那些培养出一流专业人才的学院,其社会价值要远高出二、三流的综合型大学。瑞士的酒店管理学院,德国包豪斯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大学)等等,都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综合大学即便也有

建筑学院、也开酒店管理专业,其教学质量却难望其项背。实际上,在市场的无情淘汰或调节中,发达国家的高教资源早已实现了这种合理配置。他们的高校,80%以上是应用型学院,大学(university)不超过20%。而这些大学中,又只有不到30%的开设社会人文学科,属研究型综合大学,其余大学,同样以应用学科为主。我这些数据是否准确,有待行家指正,但西方国家应用型院校比重远大于研究型大学的金字塔结构,却是客观存在的。

而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还在于他们对工具性价值取向的重视(尽管这不一定形成权威理论,因为权威理论总出自研究型大学)。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极深刻。几年前,德国拜罗依特大学与青岛大学联合举办中德“跨文化”学术研讨会。餐桌上彼此介绍专业时,我称自己从事美学研究。谁知,几位来自美学故乡的副教授,硬是听不懂美学(aesthetics)是什么意思。最后,他们请教一老教授,该教授告我,德国慕尼黑大学有美学专业,你们中国学生在那里研究黑格尔。我不禁感慨系之。在中国,几乎每个文科生都知道美学,都知道黑格尔;岂止黑格尔,德国从古典到现代到后现代哲学家,那一个我们不如数家珍地熟知且膜拜之至呢?人文学者谁如果开口不讲几句海德格尔,那简直等于没文化!但就是这些德国学者,他们研究中国面子的论文却给我很大启发,甚至令我感到震撼。德国教授研究面子,不单纯为了学问,更是为了帮助德国商人到中国投资(因为不懂面子曾使德商吃过亏!)。我们某些学者似乎以形而上为荣,总喜欢把形而下的东西搞到形而上,变成抽象的人文学问;西方一些学者[v]却不以形而下为耻,甚至很善于把形而上的东西放到形而下,变成具体的工具。

正是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西方许多大学应用型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都非常强调实用性、实践性。我女儿在荷兰一大学读酒店管理,令她感到惊奇的是,教师上课不讲课,只让学生不断讨论、实习、写作业。惟一系统开设的,是一门辅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的课程。结果,枯燥的酒店管理,她学得津津有味。据了解,原来该校这套教学方法是特别引进并创新的,他们且以此为荣。我去欧洲看她时,她开学不久,却能指出我所住酒店在管理上之种种特点和不足。这令我深感欣慰(因她在国内上学时完全是被动的,缺少兴趣),如此学下去,她肯定会学到真本领的,如果毕业后被酒店聘用,她第二天就能上岗顶班的。这也给我上了一课。能让大学生热爱平凡的职业,能在普通岗位上服务和回报社会,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为何非要让所有人都去思考一些终极意义问题呢?侈谈玄学,好发空论,轻视实践,原本就是中国文人的弱点,如果因某种错误价值导向将这种弱点放大传播开

去,那必然是要误国误民的。这便是我对北大负面示范效用之忧虑所在。

三、中国大学价值倒置造成高校教育危机

事实证明这并非杞忧。由于北大有追赶“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时间表,国内其它重点高校纷纷跟上,也定出自己的时间表,地方大学,则有进入“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时间表,而且都迅速落实行动。不仅国内著名理工大学纷纷办起文科学院,笔者所在城市的理工院校,建立人文学院后,还都创建了艺术系。与此同时,各高校都在“大干争上”博士、硕士点,大学校园里的“教授遍地走”,变成了“博导遍地走”。这样,自1990年代由大学合并热、“xx工程”热刺激起的高教大跃进便呈再加速之势。中国的大学,好像也承担起了为国争光的使命。这种做法是否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姑且不说,它客观上却加剧了中国大学的工具价值危机。

尽管目前中国的“大学”占高校比重也在20%左右,但随着“学院”不断向“大学”升格、普通大学不断向研究型大学转型、以及重点大学规模不断扩张,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已趋向倒金字塔型。加速这种趋势的,便是“万般皆下品,惟有科研高”的价值导向。评价大学质量、评价教授好坏的几乎惟

一尺度,就是科研,包括论文发表数量、获得科研奖项等等。在中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高教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这种价值导向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致命的。因为尽管许多大学都将“研究型”作为其发展目标,但由于市场调节作用,不断扩招的学生却只想进“应用型”专业,许多大学的传统的文理院系被迫取消或调整。这便使中国大学呈现一种悖谬的发展态势:大学中的应用型专业数量比重越来越大,但其价值地位却越来越低。这是因为应用型专业科研题目少,又难以孵化出博士、硕士点,与争“一流”无关,所以,自然得不到重视。应用学科的教师,仅靠教学无法晋升教授,他们自然也心不在焉。实践证明“大学教师不搞科研就教不好学”,绝对是“真实的谎言”。实际情况是,大学教师纷纷搞科研、发论文的结果,只能使一些人成为“二半吊子”,既糟蹋学术,更误人子弟。何况,大学中某些面向市场的院系,原本就是为扩召而设、由改行教师任职的,其中,不少专业还属“高兴学”[vi]、不少知识原是“屠龙术”。这样,即便很敬业的教师,也无法扭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局面。其结果,便加剧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工具价值危机,这一危机的爆发形式,就是大学生就业难。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有人归咎于大学扩招。这当然没道理。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甚

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腾飞时期,人才资源的匮缺,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怎能说中国的大学生多了呢?于是,又有人将责任归咎大学生的择业观。这道理也只讲对了一半。但就是这一半,责任也不全在学生,而在大学脱离社会的教育本身。另外一半,属于客观的,则是大学生所学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眼下,这才更为关键。笔者近年来留意对所接触的大学生做随机调查,用非所学的姑且不论,即便有幸走上专业岗位的,上岗后也要经过很长的磨合期,谈不上胜任愉快。课堂上的知识“离实际太远”,这是很普遍的一种评价。以文科大学生为例,无论专业是什么,起码应会写文章吧!但笔者不断听到企业老板或政府主管的倾诉:招聘不少文科生,却眼高手低,找个会写材料的,难上难!北大才子卖肉,那只是暴露出来的个案。在计划经济时代,拿着文凭混饭吃的,大有人在。但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脱离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不成难题吗[vii]?

当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还有其它社会原因,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却是关键因素。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对此却没有深刻反思,反而用扩招研究生办法缓解危机(这也正满足了一些研究型大学的需求)。于是,考硕热,考博热持续升温。由于文理科专业研究岗位毕竟有限,将来的硕士、博士将同样面临就业难问题[viii]。这种趋势,其实是对社会资源、教育资源的更大浪费。对此,已有不少文章提出批评和质疑,此处不论了。

四、中国大学价值倒置造成高校科研危机

我强调现代大学应以应用工具价值为本,这肯定会召来质疑,认为它将影响大学发挥科研人文价值。其实恰恰相反,正是目前本末倒置的价值导向,才使中国高校科研陷入浮躁状态,难以发挥其人文价值创造功能。这便又涉及对中国大学深层危机的另一种表现:泡沫学术[ix]的认识了。我认为,中国的泡沫学术,就是大学过于强调科研人文价值导致的“人海学术”的产物。

尽管目前中国大学相对数量很少,但其绝对数量却已居世界前列了。而在畸重科研的价值导向下,全国所有的大学,甚至地方党校,都将重点向科研倾斜,都在实行量化管理,甚至都采取了“锦上添花”的重奖政策:重点刊物发文重奖,获省部、拿到国家课题更重奖等等……。表面上看,这非常有利于促进科研,繁荣学术,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后果甚至是灾难性的,因为它必然形成千军万马搞科研的“人海学术”局面,催生出大量毫无价值的泡沫学术。以高校文科为例[x],目前共有教师20余万人,落实到每个学科,少则也是上万人队伍,按规定则应年产数万篇论文[xi]。这么多论文,什么题目做不烂呢?如同大跃进时期“万斤田”密植小麦收的全是麦草一样,有限的研究资源经如此高密度、高强度地开掘,收获的自然多是学术泡沫或垃圾了。因为大家难以静下心走内涵开掘型研究之路,难免在外延拓展型学术道路雷同撞车。譬如将西方理论变学问,在编著译著上寻出路,像西方哲学史、美学史,几乎年年都有新成果;譬如将诸子学说变理论,靠贩卖传统文化吃饭,像儒家新说、道家新论,几乎月月都见新文章。这之中,多数“新成果”只是学术拼盘或概念游戏而已,且拼盘质量每况愈下,游戏程序早已僵化。问题是,就这样后来者也很快就无“路”可走、无“饭”可吃了,连像样的“新泡沫”都“泡制”不出来了,于是便忙着编什么“大典”了。这种泡沫学术看似是学界闹剧,实则是学界悲剧、学人悲剧!它浪费了学术资源,浪费了国家财富[xii],更浪费了学者的生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大、清华教授比今天少得多,但却名家云集。当时没有量化管理,述而不作的先生,照样是著名教授。现在北大、清华依然在吃那时的老本;那时的北大、清华,起码在人文学科上当属“世界一流”。究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大学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为这些优秀教授提供了潜心治学的优越条件。人文价值创造

与工具价值实践相反,它特别需要超功利。这一方面需要研究者静心玄览驰骋思想,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另一方面也需要研究者的天赋和献身精神。无论是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不是人人想当就当的;宁静方致远,半百或成名。而眼下,茫茫“学术人海”中,即便青年才俊,也不能潜心学术,要35岁拔尖,便只得走捷径。捷径之一,就是做西方学术“倒爷”,以“知道分子”(知道西方大师最近学术动向)自居,以当西方大师的好学生为荣。

问题是,这样的科研方向,即便有所成就,既与“世界一流”无关——大师再好的学生,也顶多属于“二流”;又与中国现实隔膜——对海德格尔、德立达倒背如流的哲学博士,面对中国现实,却不能进行哲学思考。像上文提到的“面子”,虽早已被称为了解国人秘密的“钥匙”,长期来却难入国内学者法眼。这样,青年才俊们同样被泡沫学术耗尽了学术青春,中国学者离“世界一流”目标也越来越远。其实,悠久的历史文化、复杂的社会现实、特殊的改革路径,谁能将中国这些本土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系统解决,便绝对具有世界意义。理科我不敢说,中国文科进入世界一流,不是遥不可及的;诺贝尔的大门,起码经济奖的大门是向中国学者敞开的。问题是方向要正确、心态要平和、人海学术局面必须终止。

五、对中国大学价值回归的改革建议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中国的大学改革,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都先不要侈谈“世界一流”,关键是要价值归位,按教育规律办事。好比我们身体虚肿了,首先要减肥强体,而不是争做世界健美冠军。只要教授像教授、教学像教学、科研像科研,大家该干啥干啥,假以时日,以中国之大,有几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不是什么难事。为此,我建议:

1、立即扭转高等教育全面“升级”竞赛趋势,要同样支持和扶植重点的应用型院校(含高职学院)和应用型学科;如果一定瞄准世界一流的话,那么,就鼓励它们办成世界一流的专业学院。

2、将目前已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科学化、制度化,将一般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分别统计,每年排名次,以此作为对各类大学排行榜的首位依据。国家也以此为据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鼓励大学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竞争,彻底扭转重科研轻应用的价值取向。

3、改变对大学教师的岗位要求及考核办法。应用型大学及研究型大学应用型专业,一律以教学实绩作为评定职称 的主要依据(设授业教授、副教授)。要制定可操作的、让学生参与的评定方法。授业教授必须具有相应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科研成果,这既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这也有益于提高研究教授的研究质量。授业教授也要承担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我坚决主张保留文史哲课程),这对于保证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专业中,设部分研究教授岗位。研究教授上岗条件要苛刻,日常管理要宽松,考核时间单元以五年为宜。如此纵横两刀切下来,全国高校教师可能只剩下1/20人员肩负科研任务。像哲学、美学、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等领域,全国各保留一、二百名研究教授岗位(含研究员)足矣[xiii]。这样一来,人海学术自然消失,泡沫学术产生动能大大减少,大学科研经费可大大节约,研究质量却可稳步提高。授业教师当然也可从事科研,但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高应用型教学的质量。

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看到北大的改革方案中已分设“教学型”和“研究教学型”岗位时,很是高兴。如果再彻底一些,效果更好。这也是我支持北大改革的理由之一。遗憾的是,恰恰这重要的一条,却没有产生应有的示范效用。

刊载上海《探索

与争鸣》2004年3

第二篇:中国体操的双重危机

中国体操的双重危机

从央视美女记者张婕微信中给我这封长长的回信中我可以清晰地感知,体操,这个曾经的光环项目,曾经带给我们带来多少温暖,多少感动,多少收获,多少爱,多少恨,,,但如今,一切都已经随风而去。现在真的到了必须剔除掉皇帝的新衣,直面最残酷的现实的时候了。其实,如今的体操早已远离市场,远离普罗大众,在乒乓球羽毛球等都已经转身的时候,他们依然执拗地走向神坛。李宁割袍之举,和安踏倡导的快乐体操,或许吹响了他们重新开始的集结号。机会真没几个了。本文看于澎湃新闻客户端体育专栏。

10月,走进敞亮几净的体操馆,南宁市民将会欣赏到尴尬一幕——期盼已久的体操世锦赛如期上演,但男主们身着的,将不再是他们熟悉的李宁logo,代之以竞争品牌安踏。仿佛一瞬间,makethe change了。

对于南宁人而言,李宁从来就不是一个冷血的服饰制造企业,而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宗教式的信仰。无论是漫步商业步行街,李宁工业园抑或是李宁体操学校,这里人总能感受到他的一呼一吸,也能体会到他成长创业的种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飞天的神奇,近几年屡屡见红的财务报表的焦虑,以及重金杀入cba的雀跃……

其实,对体操而言,情况何尝不是如此?无论是作为李宁当年教练的黄玉斌,业已退役的李小鹏(李宁已将旗下的非凡交给其打理),还是张成龙、姚金男等晚辈,李宁哥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他存在于某个家庭式的饭局上,朋友式的高尔夫球场边,外教地道的发音里,以及退役后自荐信的抬头上(毕文静等不少体操人士都在这里就职。)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李宁放弃苦心经营23年的大本营,既源于竞争对手安踏据传每年4000万天价的巨大压力,也有企业体育营销策略分以及品牌“第二推动力”的决策考量

——李宁目前的战略营销重点,主要在篮球、跑步、羽毛球、训练和运动生活五大快速增长核心体育项目上。

正如关键之道张庆等专家所言,和上述相比,体操并不属于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项目。如果剔除掉情感、竞技及竞争对手等元素,你会发现,这个昔日的金牌之队,已经错失了市场发展的诸多良机(就连乒羽等项目都在谋求联赛的转身)。而在未来,他将面临市场抛弃和人员培养的双重危机。

张婕在大学里习练竞技健美操。这个央视美女体操记者,这十三年感到最与有荣焉的,是自己可以第一时间分享队员来自赛场上的欢乐和伤悲。但在最近的国内比赛中,她却意外发现,队员们平常的问候语,已经从过去的“你得金牌了没”替换为“你安全了没”。这一充满无奈沧桑的自嘲式诘问,折射出的这个项目发展的巨大危机。

“安全问题,从目前来看是个无解的命题。自从国际体联将十分满分取消之后,体操就演变为追求难度的审美项目,其难度动作系数,往往和队员的伤害和危险成正比。”张婕感慨说。

前几年我曾调查过体操输出重地湖南、湖北的体操队,发现以往门庭若市的金牌学校,如今已是门前冷落,个别体操学校甚至长上了荒芜的野草。随便垂询其几个家长,代之以沉重的叹息和摇头。也许在既定印象中,必然存在着这样一幅具象画面:孩子们入行前,先像董芳霄一样被篡改年龄,后在训练中像网上那组著名的获奖照片一样,扭曲而泯灭人性。在比赛中,因为高难度,你可能就会像桑兰一样在轮椅中虚度人生,或者像张尚武一样,用倒立十字在西单等街头乞讨.中国家长的焦虑,和张婕在欧美时采访时的雀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欧美,体操俱乐部一直是很多孩子成长的首选。即便以后不练体操了,孩子们也都会热爱体操,懂体操。这也就是为什么欧美体操比赛座无虚席,而在中国门庭冷落的原因。

安踏在牵手体操之后,将快乐体操作为切入点。邹凯此前曾进行过尝试,试图将快乐体操能推广到校园。邹凯解释说,“快乐体操”是让孩子们以玩为主,享受体操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这个需要像儿童乐园般的俱乐部,小孩子进去就想在弹网上蹦,在小平衡木上去走走,让他们在游戏中释放这方面的天性。”

“5+,+的这个部分,就代表人生的无限可能,还有快乐的体操,”8月10日,在为CCTV5+频道录制一周年宣传片的时候,曾制造5金传奇的邹凯如此表示。为了这份快乐,他又重新走进体操房,开始新的旅程。

但在张婕看来,快乐体操一时半会儿发展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最关键的是在观念的突破。“在中国问十个家长,十个都会觉得体操苦,体操危险,其实,体操很适合幼儿练习,以及心理的成长。在教练的帮助下,那些基本的体操训练给小孩子提高柔韧性、协调性、力量。比如学会简简单单后空翻以后,就会带给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

“毕竟,竞技体操和快乐体操是两个概念。”张婕希望,下次和队员们见面,希望问候语变成,“你快乐没有。”

第三篇:中国当前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中国当前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一场华尔街风暴席卷世界,西方各国陷入百年难遇的萧条之中,人人自危。而对于中国来说,改革放开三十年来积累的巨大国家财富,某种程度上确实能保证在危机中相对的独善其身。可以预见,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狂飙猛进的步伐或许会放缓,但绝对不会停滞不前。但是,不管未来经济的走向趋于何方,现实中的中国无疑正面临着一场最深刻的危机。

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什么?作为危机管理专家,很多人会上升到更宏观的层面追问我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总是很干脆:就业。

“就业猛于虎”。中国最大的危机正是就业问题,今年以来愈演愈烈的农民工返乡和最近几年问题已经很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值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危机这片乌云不仅会飘到企业与个体头上,整个宏观环境一样会遭遇危机。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国家,中国GDP的增长很大部分依赖贸易顺差。顺差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制造的崛起也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08年之前,企业还在为缺口越来越大的民工荒担忧。

然而,在2008年这个多事之秋,变数远远多于定数。越来越多的企业倒在宏观环境的惊涛骇浪中,民工荒的缺口越来越小,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农民工无工可打的现象,尤其是九十月份金融海啸的爆发,持续了5年的民工荒竟然戛然而止,而填补这个缺口竟是以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为代价。大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使得大量农民工即使降低身价,也未必能找到工作,民工荒变成浩浩荡荡的返乡流。据中国科学院12月15日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40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40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后该如何安置?

有些人认为,农民工回家后可以继续务农。但这并不可取,首先,迫不得已返乡的农民工,缺乏务农知识,在务农方面是门外汉,而且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他们,也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田生活提不起兴趣。再者,在他们看来,靠种田连儿子都养不活,返乡务农意味着生活窘迫。正如某位返乡的农民工抱怨,“哪有一亩?只有几分了,靠种田连儿子都养不活。家里的一亩多田,一年的收入大概只有四五千元,而要负担全家五口人的生活,根本无法维持。”

在当地继续打工也不是长远之计。如果家乡的经济景气,恐怕农民工也不会千里迢迢去异乡打工了。数额巨大的农民工返乡,当地企业根本难以消化,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压力。有些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但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存在技术水平底、资金不足、眼光不够长远等问题,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即使勉强支撑起来的作坊式企业,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升级,恐怕难成气候。

农民工返乡潮远未见底,而就业形式更为严峻,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

其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返乡的农民工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无地可耕或者不愿务农,成为“剩余劳动力”。受多年城市生活的熏陶,很多农民工把自己定位“城市人”的角色,并很有可能在当地自认为是社会精英。与此同时,农村生活较为单调,他们已很难融入农村既有的社会网络,从而形成角色错位,导致返乡农民工患有不适症,出现抑郁、报复等心态失衡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

其二,为当地社会保障事业增加负担。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几乎是破釜沉舟,不但土地转包,有的连房子也卖掉了。不过,他们的户籍关系仍在当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称其为农民工的缘由了——在城市打工,却没有城市身份证,户籍在农村,却不务农。被企业倒闭所累,他们非但没有衣锦还乡,反而灰头土脸地回家,医疗、子女上学包括衣食住行都成问题,这势必会增加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负担。同时,他们也在与当地农民争夺社会资源,引发当地农民的不满,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冲突。

可见,农民工存在返乡就业难的问题。这些无事可做的农民工,由于社保缺失、心态不平等问题,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犯罪率上升,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

除了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大危机。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或资金链紧张,一些企业即使不裁员也会紧闭对外招聘的大门。而与企业需求萎缩形成对比,大学的连年扩张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从而形成企业需求与校园供求之间的剪刀差,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自我认同早已支离破碎,巨大的就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最关注的不是所选专业是否为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迫切地想知道所学的专业能不能找到工作。整个大学期间,大部分大学生也是一切以“就业”为中心,奔波于能让面试官增加印象分的考证等活动,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他们就会产生焦躁、痛苦、失落等负面情绪。

而毕业前夕,残存的希望被现实击打的七零八落,他们更容易身心疲惫,恐慌、焦虑、内疚等负面心理加重,严重者还有可能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大

四、研三学生跳楼自杀的悲剧事件已屡见不鲜。

而且,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影响已从大学生个人辐射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供孩子上大学,往往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支出,有些经济困难的家庭甚至要四处借债以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也往往存在这样的预期,即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没有“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那样的风光,但大学生起码捧上铁饭碗。

但事实上,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捧个泥饭碗甚至连泥饭碗也捧不上。现实与先前预期的巨大落差,会对家庭乃至社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导致抑郁、失落、仇恨等负面情绪的出现。而且,从长远看,“读书无用论”会再次抬头,教育的光环效应会越来低,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就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危机。危机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危机,要防患于未然。既然我们已经看到,就业问题关系民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失业视为儿戏,社会各方应未雨绸缪,积极动员,竭力解决失业缺口。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失业演变为骇人的洪水猛兽。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工返乡潮,温家宝总理这样鼓励大家,“我总说这句话,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我相信,渡过这个难关,我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好。”的确,如果能认识到危机的根源,各方合力攻其软肋,定会攻克当前中国最大的危机,迎来“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温暖时刻。

第四篇:语文双重价值论文

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1.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 1.1 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

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原本并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而是作为一种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

有研究者把课文的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其实还可以概括出很多其他的价值,创作者创作的时候怀着各式各样的目的,可以说有多少种目的,它们就有多少种价值。但是不管多少种价值,它们的总价值,就是信息价值。读者阅它们,其目的或者为了获得事实的信息,或者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总之,都是获得信息。1.2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

事实上,不管被选进语文教材里的这些文章,还是其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它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在其他课程里,人们学习教材,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

1.3 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对立与统一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是什么关系呢?

一方面,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必须明确,语文教材有两种价值,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教学价值。照我看来,将语文教材这两种价值混为一谈,把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不着眼于它的‚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智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犯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错误。

另一方面,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必须确,语文教材的这两种价值,必须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文教学的目的。怎么统一呢?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

一篇文章进入语文教材之后,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它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课文,首先又要把课文当作一个社会阅读客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阅读主体来阅读课文。也就是说,学生要把接受课文所传播的息作为阅读目的来阅读课文。

但是,学生读课文获取信息,这只是语文学一个显在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取向来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2.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未定性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寄附在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之中,它不像教材的原生价值那样直接诉诸命题和陈述,而是隐蔽在教材的原生值之中,由课文自身直接体现。因此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而言,它是未定的。

2.1 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隐蔽性

语文教学最终的所有矛盾都汇集到了这里:在语文教学中,掌握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必须读懂课文;学生没有这一种行为方,没有这么一个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言语智慧根本目的。然而,在本质意义上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却藏在背后。你只能在掌握教材原生价值的过程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同时,你也只能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之后,才能真正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也就是说,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价值。如果说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通过教材本身直接‚陈述‛出来的,那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则隐含在这种‚陈述‛本身中。‚陈述‛自身隐含着如何‚陈述‛的智慧。而学生则通过对‚陈述‛的接受,间接地获取如何‚陈述‛的智。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基本的价值,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2.2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自足性与规定性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相对完整的独立的言语行为,因此它所反映的言语智慧,即它的教学价值,具有一种充分的价值自足性。胡立根老师曾精辟地指出:‚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基本上都可以看作语文教材价值体系之具体而微者。‛因为每一个独立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所负载的言语智慧全面、综合、整体地体现在其中的。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哪怕是一个词语的言语智慧,都与整个文章有关系,它归根到底都是由文章的整体性功能需要决定的,从而与其他组成要素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语文教学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它必须在一个时间里获得展开。这样就必然存在一个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是由

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展相一致的内容。这样一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对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除了有一个在它的原生价值基础上进行教学价值发掘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它的具体的教学价值的‚定位‛问题:它们有许多教学价值,那么在这一个具体的教学点上,我们用哪一点教学价呢?

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的价值体决定的,同一篇课文在教材的不同位臵上可有不同的具体价值定位。这个过程固然离不开课文本身的教学价值背景,但更主要的,是由教材编撰者规定的。事实上,就课文本身的教学价值而言,大部分课文是可以相通的,可以替代的。之所以把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定位在A上,而把那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定位在B上,这是一种主观规定。

3.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与生成者 31生成:一个实践论的概念

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内容一种潜在的存在。在语文教材中,既存在着教学的内容,也存在着非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这一块,实际是一种混沌的存在,一种无序的存在。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内容就在教材中,但我们在开始实施语文教学之前,又无法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让学生接触到教学内容,因为他们要学的东西隐藏在文里。而他们终于知道了他们在这一堂课要学的东西的时候,也正好是他们掌握了这些内容的时候。

生成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一种潜藏性的存在转换成一种现实性的存,一种隐藏性的存在转换成一种显现性的存在。另一对概念,是名称的存在与事实的存在。从理论上来讲,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存在的,它既可以存在于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里,也可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体系里,甚至存在于教师的教案里,或是教材的有关辅助系统里,但是这些形式的存在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称的存在。比如我们把‚借景抒情‛作为《荷塘月色》的教学内容,但借景抒情只是一个名称,它本身并不是借景抒情。我们只有读了一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并且通过它的景物描写获取了一种情感反应,我们才现实地‚看‛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教学内容。

这一种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它的实践性,是说它需要发掘和认定,需要现实地形成。它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的意思。3.2教师:语文教学内容的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

那么,由谁来生成语文教学的内容呢?当然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但是,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成者。对于教师来说,他是一个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

所谓‚历史生成者‛,我的意思是说,语文课中生成的语文教学内容,都曾经在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生成过一遍。一个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学这一职业之前,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都是语文教学的可能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内容语文教师在整体上都生成过一遍。这是一个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性条件。

所谓‚理论生成‛是指语文教师在具体教每一篇课文之前的备课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备备什么呢?其实就是备如何把一篇课文的原生价值转化为一种教学价值,也就是准备教学内容。

3.3学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成者

所谓现实生成者,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学生是生成主体,即生成行为的承担者;学生必须亲历生成过程。第二个意思,是说学生是生成结果的拥有者,生成结果存在于学生的内部结构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必须通过获得语文教学的原生价值来获得。学生必须通过一个原生价值的获得过程,才能获得其教学价值。也就是说,学生须亲历一个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过程,才能获得课文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教材内容的学习者,又是教材内的生成者,而且只有成为教材内容的生成主体才能成为教材内容的学习主体;学生必须亲历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才能真正拥有生成结果。事实上,生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生成的结果就是学习的结果。照我看来,这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也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困难在。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问题也可以转换为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生成的问题。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获得,既是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目的实现的标志。

3.4建构: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心理本质与途径

生成不是无中生有,生成也不是反映。生成是一种建构。只有建构的才是生成的。建构是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心理本质。

建构概念对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意义,首先在于揭示了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建构主义性质。我在前面论述了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言语智慧,即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这种言语智慧既以知识为其心理表征,也以经验为其心理表征。在建构主义的理论视野里,知识和经验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体验、解释,甚至是一种假设。言语知识和经验,它本身就是人的建构过程的产物。这种本原意义上的建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建构性质。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它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经验的参与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是一个语文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介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的程。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以语文教材为信息源,也以生成者已有的言语知识与经验为信息源,它是这两个信息源在某一点相遇后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个语文学习者和语文教材之间相互改造和加工的过程。这种相互的改造和加工,既标志着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同时也标志着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内容就是经学习者改造后的教材信息,改造本身就意味着生成。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内容,就是用教材改造过的学习者内部的言语知识和经验,只是,这种教学内容在它生成的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由客观向主观的转化,这味着教学目标也同时得到实现。

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

胡立根

一、主客体的双重性与价值的更新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406页)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也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标明的是语文教材与学生这一特定主客体之间,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关系、特定过程中的性质、方向和作用。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它选编的是各种各样的现成文章。这些文章原本不是作为教材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它们原来的阅读主体也不是语文学习主体,而是一种社会阅读主体。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原本都有其满足社会阅读主体需要的价值。这种价值本文将其称为作品的原生价值。

作品的原生价值概括起来大致不外乎如下三类:一是知识传播价值。如新闻、知识小品、公文、广告、论文、史传文等的价值;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也属这一类,正如孔子所谓‚多识乎草木鸟兽之名也‛。二是情意交流价值。如古代的箴、铭、书、诔,现代的各种怀感之作的价值,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情感宣泄功能亦属此类。三是消闲价值。文学作品、幽默笑话等的娱乐作用即属此类。

上述三类价值都是一种信息传输价值。作为社会阅读客体的文章,其产生和存在,都是为向各自的社会阅读主体传输有关信息,社会阅读主体的阅读需要也只在于接收这些信息。因此语言作品作为社会阅读客体,其原生价值本质上是信息传输价值。这些原生价值在文章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前便已在原社会阅读主体那里获得了基本实现。

作品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便构成了一种新的主客体关系,即语文学习客体与语文学习主体的关系。这时主客体双方,都具有了双重性质。作为客体的作品,既是一种社会阅读客体,更是一种语文学习客体;作为语文学习客体,其根本任务不是向学生直接传输某种信息,而是另有要务。同样作为主体的学生,既是一种社会阅读主体,更是语文学习主体。作为语文学习主体,其需要不在接收课文直接传输的信息,而是另有所图。这个另有所图,便是希望通过语文教材提供的语言信息材料实体,进行感受和思考,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进而形成和发展感悟力、思考力以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自身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

语文学习主体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弄懂教材直接传输的内容,而在于‚怎样‛才能正确、快速地接受教材直接传输的信息;‚怎样‛象课文作者那样综合社会各种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怎样‛象课文那样准确、自然、简洁、巧妙地传达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语文学习主体阅读教材的过程,本质上不是直接接受课文传输的信息的过程,而是对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过程。这样,语文教材作为语文学习客体,其核心的本质的教学价值也就不在于为作为社会阅读主体的学生提供了多少现成信息,而在于是否为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提供了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适当的范型、空间、机会和过程。语文教材的这种教学价值可以简称之为‚信息处理价值‛。

主客体的转换带来了价值的更新。语文教材扬弃了作品原已基本实现了的信息传输价值,形成了‚语言信息处理‛这一新的价值。语言信息处理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实际上就是语文教材的语文智能价值。教材语言信息处理价值的实现,便是学习主体语文智能的发展。

正是这一信息处理特征,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其原生价值区别了开来;也正是这一信息处理特征,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其他学科教材的教学价值区别了开来。

中学其他各科教材(除英语外)其一章一节原本都是直接为学生而写的,其本来的社会阅读主体就是教材的学习主体。这些教材的主客体并未象语文教材那样双方都发生严重分离,而是双方都完全重合,社会阅读主体就是语文学习主体,社会阅读客体也就是学习客体,因而其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也是完全重合的。如前所述,一切文章都是以向读者传达一定的信息为目的,一切文章的原生价值都是以信息传输为基本特征。当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完全重合时,这种教学价值自然也就是一种信息传输价值了。

除外语外,其他各科中学教材,都是以较严谨的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将教学内容以线性铺排的形式作直接陈述。教材提供的有关本学科的知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的,即使数学、物理、体育这些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材,也是将训练内容与操作过程转换成

操作信息以线性铺排的形式直接明白的传输给了学生。从教材的角度说,学生不存在对这些教材本身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不会也不必去理睬教材这直接传输的背后的内容,学生只要弄懂了教材直接传输的这些信息,教材的价值即已基本实现。当然,信息接受的过程自然也包括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但这些信息处理不同于语文教材的语言信息处理。其一,这种信息处理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只在弄懂教材直接传输的内容,学习者关注的不是处理的过程,而是处理的结果即对教材传输的知识的接受。其二,这种处理不是对教材本身提供的信息的处理,而是利用学习者头脑中的已有知识来理解教材提供的新的信息。其三,这些教材除了其中的例题之外,大多不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信息处理的范型与空间,即使其中的例题也往往只是操作过程的实证性指导。因此,这些教材在本质上只是为学习主体直接提供有关信息。

当然如果有人将其他学科的教材直接拿来作语文教材使用(有老师这样作过),这时学生阅读这些教材,便不是为了弄懂教材原本所要传输的信息,而是为了学习‚怎样阅读、怎样理解、怎样思考、怎样表达‛,即学习语言信息处理。可见,其他科的教材一旦成为语文教材,由于阅读主体的转移,学习主体与原阅读主体(即原来教材的学习主体)发生了分离,其教学价值便也与原生价值发生了分离,不再以信息传输的方式呈现,而表现出信息处理特征了。相反,语文教材中的那些知识短文,由于它原本就是向学生介绍语文知识的,其学习主体与社会阅读主体完全重合,因而其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也是重合的,表现出信息传输的特点。

二、价值内涵的丰富层次性与核心价值的内隐性

历史、政治教材以知识价值为主,兼有较丰富的情意价值,智能价值虽有(如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等),但相对贫弱。虽然目前历史政治的教学也十分重视智能的发展,政治、历史高考也重视智能的考查,但这只能说明历史、政治教学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智能价值。数理化教材,情意价值不很明显。这几科的教学就其教学过程本身而言是具有极强的智能价值的,但这几科教材均已将智能内容转换成操作信息以线性铺排的形式直接传输给了学生,教材的智能价值已经转换成为了知识价值。教材的智能价值与知识价值合二为一并以知识价值的形式呈现。在这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便是智能的发展。因此就教材本身而言,数、理、化、史、地、生等教材的教学价值主要就是一种知识价值。这些知识价值以信息的直接传输为特征,以直裸裸的陈述为基本方式。教学价值直接外显于陈述语言中,处于同一外显层面,具有相对单一的外显特征。

语文教材则不同。语文教材的文选性特点和教学价值的信息处理特征,决定了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内涵的丰富性、层次性和核心价值的内隐性。

语言信息处理这一语文智能价值虽然是语文教材的价值核心,但他并不是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全部内涵。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本身是一种双重主体,虽然他主要是语文学习主体,但同时也是社会阅读主体,而且从语文学习的逻辑起点说,学生首先必须是社会阅读主体,要学习语言,首先必须接受文章所直接承载的思想情感与社会自然知识,这些思想、情感、知识等也是建构学习主体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所必备的因素。一般说来,语文学习主体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包括三个子结构:即知识结构(含语文知识、社会人生自然知识)、情意结构(思想、情感、趣味)和语文智能结构(语言信息处理结构)。

从客体说,由于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所选的是一篇篇相对完整的文章或一个个完整的思维段落,在学习主体面前呈现的是包含有多种功能的比较完整的语言素材。这些功能主要包括:文章向读者直接提供的各种信息,如社会人生自然知识、思想情感情趣、文章本身体现的语文知识及语言信息处理材料、范型与空间等。这样,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潜在的功能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三个方面:情意价值、知识价值、智能价值(语言信息处理价值)。

与作为社会阅读客体的文章的原生价值中的知识、情意、消闲三大价值比较,教学价值中没有了消闲价值,基本保留了情意价值,增加了智能价值,知识价值作了形式的保留。之所以说知识价值作了形式的保留,是因为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中的这个‚知识‛,虽然也包括文章本身所直接承载的社会人生自然知识,但主要是指文章形式中所体现的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如阅读《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一文,从吸收知识的角度说,学生固然应该了解‚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关系及现代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一原生知识,但学生主要应掌握的是文章的形式本身所体现的文章结构、层次、语体、字词音义等语文知识。语文教材的情意价值,虽然基本上保留了文章原生的情意价值,但它也不完全等于文章原生的情意价值。准确地说,这种情意价值应该是指教材对培养学生完善的语文情意结构的作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的情绪,其原生价值应该是一种负价值,但放在语文教材中它却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鉴别力,变成了一种正价值。

中学语文教材的三种价值当以语言信息处理这一智能价值为核心,三者水乳交融,形成一个三价结合的自足体。

那么语文教材情意、知识、智能三价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呢?

由于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相分离,课文直接陈述的是作品的原生价值。这样,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中除与原生价值基本重合的情意价值和社会人生自然知识价值外,其余价值都隐含在‚陈述‛本身之中。除附录中的知识短文外,作为正文的文选没

有哪一篇直裸裸的告诉了你它包含了哪些语文知识和语言信息处理价值。你要掌握它所体现的语文知识和智能,就必须对文章本身进行解剖、分析。这就象一只用富含黄金的材料做成的珠宝盒,它原本是用来盛装珠宝的,只要你一打开盒盖,珠宝就呈现在你的眼前了。文章的原生价值以及其他学科教材的教学价值就有点象这盒中的珠宝,社会阅读主体和其他科的学习主体看中的就是这盒中的‚珠宝‛,‚珠宝‛拿走了,‚盒子‛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语文则不同。也许语文学习主体是十分贪婪的,他既贪其‚珠‛,尤喜其‚椟‛。甚至拿走‚珠宝‛远不是其目的,他特别看中的是隐含在盒壁、盒底、盒盖的‚黄金‛。

在语文教材教学价值里,情意价值相对外显,而智能价值隐含最深。知识、情意、智能三大价值按由显到隐呈现如下层次结构:

这里,越重要的越基本的价值越隐蔽在深处,越难发现,当然也就越难获得实现。价值的丰富性层次性是语文教材的优点也是缺点。说是优点,丰富的价值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给了教师与学生更多的自由。说是缺点,则是因为丰富性往往与复杂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语文教材核心价值的隐蔽性可说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缺陷。价值外显的教材只存在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价值内隐的语文教材却还存在一个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象幽灵一样时刻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价值的研究,现行统编教材既看不出整体的价值体系,又缺乏对单篇教材教学价值的必要提示,翻开一篇教材,往往似乎觉得什么都可教,又似乎什么都可不教,于是或者‚钦差大臣满天飞‛,或者想到什么教什么,更有甚者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千篇一律:背景、中心、写作特点。学生离开了老师则更是盲人瞎马,甚至到了复习也不知道某篇文章究竟学的是什么,更不谈完全意义上的自学了。可以说,现行教材中许多文章的语文智能价值还‚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价值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与高熵无序态

是系统当然就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因此应该说各科教材价值系统都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整体。但语文教材无论就整个价值系统看还是就单篇教材的价值看,其综合性与整体性尤为突出。

首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一个立体性的综合体。

先看整个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大系统。它包含有情意价值、知识价值、智能价值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我们还可以用下图更具体地展示其内部关系:

简言之,整个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包括在‚情、知、思‛三者笼罩下的‚听、说、读、写‛四个维度。它感情与理性并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人们常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它展露了人 9

之作为‚人‛的全面的心智结构。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实际上包含了‚人‛的心智结构的各个方面。语文教材必须满足也能够满足这全面的语文心智结构的发展需要。

然而,现行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其教学价值体系的综合性程度是不高的。实际上只有‚读‛的一维性,缺少‚写‛的价值,更不用说‚听、说‛了。整个教材偏重艺术思维,忽视科学思维;偏重人文精神,忽视科学精神。现行统编教材中具有严密的科学思维价值的作品少之又少。从八十年代前期起,一直取消了逻辑知识的教学。似乎整部教材都在强化中国人的‚小品思维‛,基本忽视了逻辑思维。

再看单篇课文,每一篇课文其潜在价值也是一个综合体。其他教材,一章一节,只是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点,是价值点的‚特写‛。而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基本上都可以看作语文教材价值体系之‚具体而微者‛。一篇课文,情意、知识、智能三价兼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所不包;可学‚读‛,可学‚写‛,也可学‚听‛学‚说‛;可培养逻辑思维,可培养形象思维,还可培养直觉;可有理性分析,可有直接感悟;可作积累性阅读材料,可作理解性阅读材料,还可作批判性(创造性)阅读材料。一篇文章初中可教,高中可教,甚至大学还可教。比如朱自清的《春》,如此美文,现行统编教材将其作为初一学生的积累性阅读教材,当然是可以的,但放在高中也未尝不可。因为该文至少隐含了如下古典诗文的艺术意境:‚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子规声里雨如烟‛;张志和的《渔歌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初一学生恐怕难以把握,高中学生乃至大学学生读来倒可能饶有兴趣。苏轼曾提倡一种‚每以一意求之‛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一篇文章何以能‚八面受敌‛?关键恐怕就在于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具有多方面价值的综合体。

其次,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各价值点之间是互相制约的。

甲种语文能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乙种甚至丙种、丁种语文能力的相应提高;单项能力的发展有赖于整体水平的上升,而整体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单项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是无法‚单兵独进‛的。例如,阅读中词语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它不单纯是一个词的认知问题,在阅读中,语义、句法、章法以及对整篇的感悟,对背景的了解等,都影响到词的认知。你想在完全解决了词的认知之后再来解决其它,那只是妄想。在这一点上,也许用得着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理论:语文能力的发展不是各语文能力点相加的总和,而是整体与部分互相影响的结果,是语文‚完形‛不断改组的结果。语文教材的诸价值是作为一种‚物理场‛而存在,学习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需要作为一种‚心理场‛而存在,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主体心理—客体价值场‛。

由于语文教材的文选性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单篇教材的教学价值的综合性整体性特点,这就使得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出现了一个有效价值与冗余价值的问题。其他科的教材其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一致,其一章一节就是在直接传输某一价值点,因而不存在冗余价值问题。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相分离,教材中包含的教学价值并不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同时,每一篇教材的潜在价值都可以看作一个价值系统,各个层次多种价值并存,而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又不可能同时针对这个综合体的各个价值点,往往只能针对这个价值小系统中的极小的部分或者说几个小点。这样一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潜在价值的极大部分都成了冗余价值,有效价值只是极小部分。所以,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一课时可教完,用四五个课时也有东西教,尤其是那些经典名作。曾经有老师给学生讲《琵琶行》讲了七节课;有老师讲《孔雀东南飞》的一二节就花了两节课。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区分教材的冗余价值与有效价值,从而不知取舍。

就教学价值而言,语文单篇课文中的有效价值,才是一种真正的价值信息,而单篇课文中的‚冗余价值‛则只是一种负价值,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干扰着有效价值的实现。前举七节课教《琵琶行》,两节课教《孔雀东南飞》一二节,就是明证。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物理学中的‚熵‛这一概念来表述这些冗余价值。语文教材单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系统实在是一个高‚熵‛系统。

在物理学中,‚高熵‛对应着无序态。同样,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高熵状态,也使单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于无序态。当然,每篇文章尤其是经典名作,就其本身而言都是一个严谨有序的有机整体。但是,从教学价值的角度说,它们却是无序的。它不象其他科的教材那样各个知识点以线性铺排的形式逐个向学习主体展示。语文教材这种价值的无序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效价值与冗余价值相纠缠,鱼龙混杂。其二,在铺排上,从教学价值的角度说,它不是线性的有规律的铺排,甚至还不是平面的铺排,而是海洋生物式的立体性散点杂处,在铺排上毫无规律可言。

然而,整个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体系及主体所建构的语文心智结构,则应是严谨有序的。这样,整体的有序性与部分的无序性,主体需要的有序性与单个客体的无序性就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应该是语文教材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四、价值定位的灵活性与规定性

如前所述,其它各科教材都是以严密的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逐点向学习主体陈述教学价值,教材的一章一节都有严格的价值定位。而语文教材,由于核心价值的隐蔽性,由于单篇课文教学价值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由于教学价值的冗余性、无序性,这样在同一篇课文里多种价值并存,有效价值与冗余价值混杂,核心价值隐蔽地散处于冗余价值之中。因此,就单篇教材而言,就必须进行价值定位,不进行价值定位,教材的整个价值系统就会处于一种混沌无序态。

由于同一例文中多种价值并存,因而同一例文在不同的教学价值大系统中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定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上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定位。同一篇文章在不同价值体系和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是完全可以‚八面受敌‛的。如《病梅馆记》一文,在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不同的教学阶段或教学过程中,可以或将教学价值定位于‚怎样由表层意象悟及深层意蕴‛的阅读指导上,可以定位于‚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上,也可以定位于含义双关、托物言志的小品文的写作指导上。全视系统情况和过程情况而定。这说明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定位是极具灵活性的,这是语文教材的一大优点,它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极大空间。

但是,在特定的系统或特定的过程与环节上,单篇课文的主要教学价值又应该受到系统的规定。我们不妨拿《荷塘月色》作个例子。我们先将这篇文章的智能价值粗略地排列一下:

①怎样把握写景散文的景物特点;②怎样体会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情感;③怎样把握写景文的写作手法;④怎样品味散文的优美意境 ;⑤写景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⑥写景散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⑦怎样在写景抒情中运用比喻拟人手法;⑧写景抒情散文如何锤炼语言;⑨叠词的运用;⑩联系背景,抓住文眼,‚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象《荷塘月色》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智能性教学价值是十分丰富的,但我们不能将教材的所有教学价值一网打尽,也不能想到什么教什么,什么好教教什么,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臵,选择适当的价值点进行价值定位。非定位的价值点可以作为辅助价值略作提示留给学生自学。上举《荷塘月色》,如果将其安排在文学欣赏这一教学情境中,那么其主导价值的定位就可以定在‚怎样品味散文的优美意境‛上;如果将其安排在写景抒情散文的初级教学阶段,则价值定位就当定在‚怎样把握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上;如果将其安排在写景散文的中期写作指导阶段,则价值定位又当定位在‚写景散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教材价值体系中缺乏单篇课文主导价值的系统定位,那么,尽管全套教材其潜在价值可能是十分完整全面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系统却可能有很大的重复和疏漏。这种情况下的教学,当然就是一种严重浪费而又残缺不全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的学习主体的语文心智结构自然也是残缺不全的。遗憾的是,现行统编教材尤其是高中教材,基本上没有价值显性定位。教材编者的心目中也许有一定的价值定位吧,但语文教材核心价值的隐蔽性,使得教者读者难以明白整部教材的价值定位情况。因而,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教材实际上只是‚素材型‛的教学用书,而不是有明确的价值系统的语文教材。教师拿到课本之后,还必须

重新给整套教材进行系统的价值定位。这实际上等于让教师自编一套教材。这一点,极少数学者型的教师也许能勉为其难,绝大部分教师却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就只好想到什么教什么,什么好教教什么。如此一来,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又怎么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效率又怎么能够提高?

当然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定位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又比较复杂的工作。它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价值体系。目前的语文教学大纲,过于概括,过于原则性,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为补充大纲的缺陷,必须尽快研究一个以语文智能价值为主线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语文教学价值体系,并根据这一体系配备有相应价值定位的教材。有了这个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和教师也可以丢开统编教材,根据价值体系自行选用教材,自行进行价值定位,从而打破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于单篇教材,必须进行潜在价值的研究,建立价值库,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价值定位。由于在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整体与部分互相依赖,对单篇教材的价值定位不能过分单一,可以考虑以某个价值点为主,选两三个价值点构成一个有一定梯度的价值小块。而且价值定位必须以智能价值为核心,情意价值、知识价值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五、价值实现的间接性与螺旋渐进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信息传输价值和信息处理价值的实现情况是有较大差别的。信息传输价值其价值特点表现为教材向阅读主体直接传输某一知识,因此当阅读主体接受到了它所直接传输的知识,教材的任务就已基本完成。这种接受表现为学习主体的大脑对教材所传输的知识的理解并储存,至于能不能运用,那主要不是教材的任务。这样,信息传输价值的实现就表现为学习主体对教材教学价值的直接接受。对方递过来,我接住了,对方就心满意足,至于你是否藏好了,那不是他的责任。除外语以外的其它各科教材,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信息传输价值,其价值的实现也都有这种直接性的特点。

同样,语文教材的情意价值和知识价值,作为一种信息传输价值,其价值实现也表现出直接性的特点。例如语文情意价值的实现就表现为对课文传输的思想情感的直接接受(理解、受感染、受教育、受启发等)。学生读《荷塘月色》陶醉于蒙胧静美的美境,读《背影》受到一种亲情的感染,读《钓胜于鱼》受到生活哲理的启迪,读《有的人》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读《<指南录>后序》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材情意价值的直接实现。

但是,作为语文教材价值核心的‚语言信息处理‛这一语文智能价值,其实现却是以间接性为特征了。

从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说,‚教材无非都是例子‛,其教学价值的实现当然就并不体现在对‚例子‛本身的感受、感染和理解等直接接受上了,而是间接地体现在对‚例子‛进行

信息处理时所获得的处理同类型的其它材料的能力上。对‚例子‛理解再好,也仍然可能只是实现了教材的信息传输价值,并不一定实现了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

达到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有两种不同途径。一种是通过外在途径而被动理解,如参考书或者教师直接告知结论;一种是通过内在途径,即学习主体自己的独立钻研而主动理解(不排除教师或参考书的辅助作用)。这两种途径在其它科教材那里都是一种教材教学价值的有效实现,因为那些教材的目的就在于要学生理解教材所直接传授的知识,不管什么途径,学习主体理解了这一知识,教材的目的就达到了。正因为如此,这些科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没有教材,由教师将要传授的知识口授给学生,也基本上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材的情意价值和知识价值的实现也跟这差不多。但语文教材语言信息处理价值则不同。上述第一种被动理解的理解途径,由于省略了理解的过程,也即省略了语言信息处理的过程,学生不能够从中获得理解其他同类型材料的能力。这样,教材虽然理解了,但教材包含的信息处理价值被降格为十分有限的知识价值,课文几乎可以说是白学了。从写作说,教材只是提供了信息处理的例子;从阅读说,教材只是提供了信息处理的实物和空间,甚至连操作指南也没有提供。可见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理解,主动进行信息处理,才能使语文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间接实现在学生处理其它同类信息的能力上。

如教学《病梅馆记》,学生理解并记住了该文抨击封建专制的思想内容和含义双关的特点,这还只是实现了本文作为教材的知识价值和情意价值,而且还只是有限的非必要的价值。因为教材无非是例子,既是例子,就既可以以此为例,亦可以以彼为例,若我们不以《病梅馆记》为例而选其它同类文章,这样就根本用不着来理解记忆该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了。只有学生基本学会了‚由表层意象悟及深层意蕴‛的阅读技巧或‚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能运用本课所学阅读其它含义双关的诗文,该文的‚由表层意象悟及深层意蕴‛或‚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的语言信息处理价值,才基本得到了实现。举一隅是为三隅反,也就是说,语文教材语言信息处理价值的实现并不直接实现在所举之‚一‛上,而是间接地实现在所举之‚三‛上。

还应该看到,语言信息处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技能问题,它更多地包含了情感智能因素,其有限的操作技能是以无限的心智因素为基础的。同时单篇教材的教学价值又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单个价值的实现几乎不可能一次到位,它必须依赖于整个价值体系的实现水平。而价值体系的实现又不是单个价值实现的简单相加。换言之,单个价值的实现与价值体系的实现二者互为因果,是一个‚完形‛的不断重组的过程,每一次重组又都是前一次重组的发展。片面地强调一课一得,往往也难奏效。因此,在语文教材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单个价值点的落实,又必须注意该价值点与其它方面的联系,将单个价值的

实现臵于整个价值体系的背景之中。还要注意单个价值的实现必须多次反复,不断上升,在与其它价值的相互影响中不断上升。所以,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实现必定表现为一种螺旋渐进性的上升过程。

语文教材核心价值实现的间接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是一种极富张力的教学,远不能满足于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应以教材的智能价值为立足点努力向教材外扩张,让学生实现由‚懂‛到‚会‛的转化。这也要求语文教材在主要选文之外还必须有扩展性训练的选文,或者说在主教材之外,还必须有扩展性训练辅助教材,否则,智能价值就缺乏间接实现的足够空间,语文教学就只能在教材的情意价值与知识价值内转圈子,很难实现教材的根本价值。语文智能价值实现的螺旋渐进性,还要求语文教学对各个知识点能力点不能满足于曾经训练过,必须设计螺旋渐进的科学的训练程序,注意必要的间接反复,以使学生的语文心智结构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深圳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评析:

胡立根的《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透彻地揭示了语文教材在价值性质、价值内涵、价值系统、价值形态以及其他许多方面与其他学科的教材是不同的,是有很大差异的。其他学科的教材只有‚信息价值‛,而语文教材在保留了‚信息价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信息处理价值‛;而且这个新增添的‚信息处理价值‛还占据了语文教材的价值的核心和主体位臵。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误把‚信息价值‛当作语文教材的价值核心或主体,而把语文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当作了次要的价值体;或虽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它是一种什么价值,更不知道它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些什么内容,于是只能盲人骑瞎马;或虽然知道它的价值内容,但没有处理好它与‚信息价值‛的关系。作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此为基点,作者深入讨论了语文教材的价值形态、价值特征、价值定位和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问题,使语文教学与语文教材的许多问题得到了一以贯之的解释。

胡立根这篇论文的价值在于,它把‚语文教材的价值独特性‛这个研究主题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以此为探讨语文教学和与语文教材问题的一个出发点。胡立根告诉我们:语文教材的价值特征和其他学科的教材不一样,因此不能以认识其他学科教材价值的方法认识语文教材的价值,认识到语文教材价值的独特性并处理好其内部种种关系,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我们认为,胡立根的立论是充分的,也是深刻的。——李海林

第五篇:中国危机

1、1988年10月何新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文章《当代中国政经危机与成因》,预言中国将发生**。此文震撼内外。

19**年,中国发生事变。

2、1988年何新在《中国金报》撰文称戈尔巴乔夫改革必定失败,苏联东欧帝国体系将解体。1990年6月12日,何新给国家当时最高领导同志(邓公)写信,预言苏联即将面临解体。

1991 年8月,苏联“819”政变发生,何新应某高层领导(丁关根同志)问询而写了一封信分析形势并报中央领导。何新认为此次苏联政变不会成功。并预言:此次政 变失败后苏联政局的崩盘趋势已难逆转,苏联体系将崩溃,叶利钦必将掌控实权,戈尔巴乔夫将仅成为象征性人物和下台。

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体制的彻底瓦解。

这年圣诞节之夜,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接过了前苏联的最后一项权力——核按钮控制权。1991年12月25日18时40分许,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

3、1991年,何新在《对我国十年改革的反思》一文中指出:美国对华进行其意识形态和政治渗透的具体方法大略如下:

(1)培育一个代表美国及西方在华利益的代理集团——新买办阶层。

(2)美国以西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工具,以现代艺术、美国文化和消费模式,作为催化媒介,诱导中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培育迷信和崇拜美国的社会心理。

(3)在倡导“开放主义世界观念”的旗帜下,以“世界主义”观念,来否定以民族国家利益为本位的爱国主义观念。(即“普世价值”)

(4)试图彻底破坏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让中国人将来心安理得地接受国家分裂的事态,为此而作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的准备。

(5)以民主、人权为两大道义锁链,约束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手脚,削弱和解除中国国家制度的自卫机能。使这种自我防卫机制,丧失道义性的基础。

(6)美国及西方公开策动中国的少数民族分立运动、并伺机准备插手支持区域性的自立运动。

美国对华进行大规模意识形态攻心和政治渗透。它要求中国政治制度按照美国标准,实施美国模式的“民主化”,在经济上实施私有化、市场自由化,以此作为引导中国改革的三大目标。

回看我们的历史,私有化(下岗改制)、普世价值、西藏拉萨事件、台海问题、否定岳飞、李银河的所谓性革命,一一发生,难道是偶然的吗?

4、1991年11月,何新在《90年代世界战略斗争的焦点区域》文中预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东已很难再结聚为威胁美国及西方石油利益的战略性整体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动荡状态在这个地区仍将长期延续下去。但是从整体看,此地区已能够被美国和西方政治经济力量所主导和把握。因此,此地区在90年代以 后将不再世界战略斗争的焦点地区。

何新说:全球战略中心未来将东移,中国大陆及沿海边缘区域将是未来世界战略竞争的中心焦点,成为矛盾的敏感区和触发点——在中国大局维持稳定而无内乱发生的前提下——中国的边缘区域将事变不断。即:

朝鲜半岛、中南(印支)半岛、港台海区、南中国海区域以及环邻西藏、新疆的西部区域。这些区域目前蕴涵复杂经济、政治、主权领土争端和民族、宗教问题,因此随时都可能成为突发矛盾、冲突激化的国际争端区域。

此后,朝鲜问题、南海问题、台海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不断涌现。

何新还针对美国开始大规模向台湾销售武器,认为这是一种信号。

何新预言:李登辉掌控台湾局面后将搞台独,台、陆关系未来面临急剧裂变。

何新建议以中程导弹威慑台湾。

5、1997年3月(亚洲金融危机前夜),何新写报国务院领导《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研究报告,建议警惕金融行业出现危机,此后,中国明显地放慢 了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进度,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没有与国际金融市场直接接轨,所以不久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未能祸及于中国。

6、1997年3月,何新在《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中指出,实施分税制改革,建立中心与地方税收分流的新税收体制,使得地方政治与地方民营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事实上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为地方政府提供丰厚的税收(而多数国营经济均濒临亏损或破产)。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官员以权力对私营经济的保护和支持,一部分官员借此获得个人经济收益。在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下,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干部阶层因而将发生分化:

(一)形成了地方官僚与地方财阀相结合的地方主义势力。

(二)出现为民营经济利益集团直接提供政治服务的买办官僚。

7、2001年3月,何新政协小组发言《论股市泡沫、统计失真与下岗问题》并致信朱某公,称被媒体大肆吹嘘的新经济是莫须有的神话。预言香港不久还会发生第二次金融危机。

2002年,香港股市恒生指数由年初的11397点下滑到9072点,前三季度累计下跌2325点,跌幅达20.4%。

8、在上文中,何新还认为:决定自由市场中竞争成败的根本因素,不是靠经济效益,而是靠累积资本的实力和规模。资本炒作决定商品价格,而不是竞争或市场需求决定价格。

9、在此文中,何新反对对国企私有化和让工人下岗失业的政策。他尖锐抨击:将工人驱赶下岗,使企业私有化,表面上似乎改善了企业效益;实际上是将国有(社会)资产廉价地赠送给私人(老板及管理者),同时把失业者抛向社会,制造了社会不稳定的祸乱之源。

2002年以后,改制下岗政策终于有所减缓和收敛,失业引起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开始得到高层的重视。

10、2003年2月20日,何新对伊拉克局势发表评论,预言美国攻击伊拉克根本不会有大型的、有意义地对抗性战争。伊拉克即将发生坍塌性的崩溃。萨达姆政权的 生存期限屈指可数。这种论点与当时央视评论等主流媒体的论调截然相反。

然而伊战迅速结束的结果惊人地验证了何新的该预言。

11、2003年3月,何新发表著名《论某公》文,历数某公执政时期改革政策之误,断论其种种私有化及盲目市场化之激进改革如王安石新政利近害远,竭译而渔,必 遗患后来。

如今,教育、医疗、房改等新三座大山压得国人透不过气,两极分化、贫富对峙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

12、在2001年出 版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序言中,何新预警:种种迹象明确显示,我们正处在爆发新的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夜。危机的焦点将集中在日元——美元——欧元的 汇率上。如果美元暴跌,一旦引致美元泡沫崩破(这个泡沫大得惊人),就必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大灾变。何新还肯定地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突变已经具有不可 避免性。

13、2008年,何新发表《中国人该有过苦日子的精神准备》一文,预言:国内物价和社会就业问题,未来将极其严峻。发生企业 大倒闭、高失业,同时伴随高物价的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了。过去几年的国内经济的表面繁荣,奢靡挥霍,廉价货物充斥于超市的时代,就要结束。

这些话在当时仿 佛是“唱衰论”而受到讥笑。但现在对这一点,想必一切工薪阶层已有切肤之痛而感同身受。

14、2008年4月何新在提交中央高层的《人 民币升值是物价上涨全球通胀的原因之一》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引发恶性通胀》等文论中提出:人民币持续升值会吸引外汇热钱大规模流入,导致兑换人民币 过量发行流动性资本失控。同时人民币估价的一切国内商品普遍升值,也就势必带动中国商品对于世界其他货币和商品发生普遍的物价上涨。换句话说,伴随人民币 升值,自然意味着中国物价节节高涨。

由于中国也是世界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国家,因此中国出口品的价格上涨必然拉动全球通胀。中国作为全球廉价商品供应商的时 代即将结束。

——如今伴随着人民币大幅升值发生的,正是中国与世界物价的不断上扬。、2008年6月,何新在《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中指出,弱美元、高油价,这是美国国家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其工具就是非政府跨国对冲投机基金。就是这些基金在石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导致油价飚升。

油 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的国家负债的重要选择,这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美国政府未来制订一切政策的定位点。

经过2008年下半年短暂下跌后,尽管 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油价仍然从2009年2月初的34美元/桶上升至超过90美元/桶。一直以来美联储实施近乎零利率的大放水政策,美 元汇率连年持续走低。

16、2010年夏季,何新发表博文《想到中国未来有时想哭》。2011年春,何新发表博文《2011年中看内外 大势》预言:预料国内物价,主要是民生用品物价在今年7月以后将会飞起来。

何新又针对当时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唱好美国经济以为即将复苏的论调,预言:这场 国际金融危机方兴未艾,仍远未结束。金融大海啸会在未来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以意想不到的形态突然发生。

何新还预言:10年之内,中国与世界必有非常之变!无内变则必临外战。

中华民族已再次迫近最危险的时候!

何新说:如不改弦易张,通盘检讨过去10年来改革方向的失误,未雨绸缪;则未来会如何——也许只有天知道„„„„

从此何新基本失语,很少发言。但是在2010——2011两年,何 新出版了《汇率风暴:中美金融战争揭秘》、《统治世界:神秘组织共济会揭秘》、《命运与思考》等著作。

在2011年于香港出版的《命运与思考》一书中,何新说:我不讲假话。但我并没有讲出所有的真话。

[附注:以上预言见何新有关著作:《新战略论》、《致中南海密札》、《论政治国家主义》以及《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何新看中国经济》等书中。]

--------------

1.预测到东欧、苏联剧变及对中国影响;

2.判读出 当今世界商品经济向资本经济过渡;

3.认为战略中心由中东转移到中国;

4.预言2008金融危机,其后通货膨胀时代,再之后的金融大海啸;

5.揭示出 隐蔽的共济会组织

我想这五点足以奠定何新先生的当代地位。

下载当前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危机》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系列片第六集《大学危机》观后感 在我国教育一直是一个深受众人争议和关注的话题,中国教育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得不说的问题。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

    中国,道德危机?

    中国,道德危机?单名扬 2011级法硕一班一、前言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的小悦悦在相继被两车碾压之后,冰冷地躺在血泊之中„„10月21日,随着一个鲜活生命的流逝,对小悦悦施以援......

    戏曲艺术的双重价值[小编推荐]

    戏曲艺术的双重价值 罗卫刚 建设先进文化与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发展先进文化,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开拓促进先进......

    《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

    《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一)——重塑私营部门 作者: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商学院国际管理教授,《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C......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写写帮推荐)

    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一)——重塑私营部门 作者: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商学院国际管理教授,《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一......

    中国期货交易所危机

    中国期货该死难活期货的作用: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如监管不当,其基本功能无法实现。 目前,中国完全没必要搞期交所:1.期货及衍生品是发达国家某些大鳄研究、操纵的,我们学透游戏规......

    《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精选五篇)

    《纽约时报》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系列全集中国大学教育的价值(之一)——重塑私营部门作者: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商学院国际管理教授,《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Capit......

    当前中国形势

    当前中国形势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世界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局势保持总......